质检事业(精选3篇)
质检事业 篇1
质检技术机构,它除了为社会提供各类产品质量检验服务外,还是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政府监督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技术型的事业单位。本文开篇给出了质检机构的定义,进而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及这类技术型质检机构的现状,并结合广东省范围内的质检机构的现状,提出了个人对这类质检技术机构改革的建议。
一、事业单位及质检机构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二)质检机构的定义
质检机构:全称质量检验机构,通常又叫做实验室,在质检行业,通常又叫做技术机构,它指的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机构。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
二、事业单位、质检机构的整体概况
(一)事业单位的整体概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130万个事业单位,3000万职工,其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而教育系统人员则达到一半左右。这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有着典型的计划特征——资产属国有;政府决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注销以及编制,并对其直接管理;所需各种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
广东省现有事业单位5.9万家,编制总数171万余人,加上编制外及合同制人员,实际从业逾2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进行过两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A、1996-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广东省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调整布局结构,实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不同于机关、有利于企业、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B、2007年以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06年,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市)之一,2007年,《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粤机编[2007]5号)和《广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粤机编办[2007]104号)出台,标志着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范围和类别,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加强政府对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通过试点,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筑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二)质检机构的整体概况
经过1996-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质检技术机构基本上均实现了政事分开,各质检机构的法人地位逐步明确、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并实现了质检技术机构在财政上两个过渡和两个转化:即事业单位职能由财政核拨向核补过渡;经费核补向经费自筹过渡;经费自筹向企业化管理转化。
根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的全国实验室资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对外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质检机构总量约为2万余家。在这2万余家质检机构当中,其中属于技术监督部门的11913家,检验检疫局的454家,行业的2793家,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技术机构均隶属于各级质监部门、各个行业(包括各部委和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农业系统、卫生系统、出入境检验检测检疫系统等)。
(数据来源:http://check.testingdb.cn/infoquery/faces/GOVQuery Display.jsp)
三、广东省内质检机构的现状
(一)广东省内质检机构总体情况
广东省范围内各类检验机构超过500家,其中国家级的检验机构127家,省级的检验机构113家,地、市级的检验机构126家,县级132家。详见表2:
一般来说,国家级质检机构,在技术设备、人员能力上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它可辐射并带动省级、地市级的检验机构,从而形成以国家级质检机构为龙头,省级、地市级为主力,县级为补充的梯队检验机构,成为各级政府执法监督的强有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同时分布于各主要地区的检验机构可方便地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检验服务,进而大大提高当地的产品质量整体水平。
(二)广东省内质检机构地区分布情况
按地区分布来看,排前5的依次:广州108家,深圳47家,佛山41家,湛江25家,韶关21家,5个地区合计约占了广东省的60%。详见图1所示:
(三)广东省内质检机构行业分布情况
从行业领域来看,综合、校准、标准物质类的99家,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类96家,工程建设类42家,环境保护类38家,食品类22家,约占了广东省总数的60%,详见图2所示:
在这些检验机构中,国有全资的超过390家,约占78%,可见这类技术机构带有深厚的官方背景,质检技术机构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数据来源:http://check.testingdb.cn/infoquery/faces/GOVQuery Display.jsp)
四、广东省内质检机构改革的建议
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质检行业的全面开放,国内的质检机构将面临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按照质监系统提出的资源合理优化、政事彻底分开、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广东省内质检机构的现状,笔者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升保障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就国内产品质量现状而言,国内的质检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以产品质量监督、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为主要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国内的质检机构要积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便捷、可靠的技术服务。
技术机构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高、精、尖科研项目上寻求突破,不断地更新检测装备和设施,用新的可靠的设备来武装自己,使检验数据通过检验设备得以保证;以“科技兴检”为契机,不断提升检测能力,以服务社会、政府需要、百姓关心的产(商)品为重点,从单纯的检验向科研型综合服务转变,强化行政执法的技术保障能力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二)提高服务意识、为企业排忧解难
作为技术机构,应当能站在国际的高度,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专业上的技术优势,对国际、国内标准的熟悉程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攻克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本着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帮扶企业,为企业解决好实际问题。
作为大部分归属于广东省技术监督局的质检机构,近年来坚持贯彻落实省质监局党组提出的“三服务”工作方针,致力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企业的需要、服务人民的健康安全,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产品质量检验为企业分析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技术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专业产品的关键生产工艺、核心技术标准及审查细则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优势,为企业指出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利用质检机构丰富的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通过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取得企业信任和好评,同时也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不仅为企业排了忧解了难,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完善用人制度,强化科技人才兴检
如果说设备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基础,那么人员则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关键。
要进一步深化技术机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权责明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
质检机构应当根据本身的专业技术特点及所负责的专业范围,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竞争上岗的岗位管理体制,并按照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尤其是关键岗位,一定要竞争择优上岗;对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优化队伍的结构。
(四)探索新的分配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质检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探索新的分配制度,使每个人的收入与所处的工作岗位、以及在这个岗位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在内部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坚持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逐步实现绩效工资向责任大、技术含量高、有定量工作指标任务的岗位倾斜,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增强质检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内部管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
检验工作必须科学公正,一切用数据说话,脱离了这个纲,质检机构就没了生存之本。如何做到检验工作科学公正?笔者个人认为:
首先,质检机构的纲领性文件——《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应科学合理地规范质检机构在开展检验工作时的程序和方法,且应与质检机构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严格执行,从而确保质检机构的运作符合实验室审查验收的要求,从制度上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规范。
其次,质检机构是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公正的地位必须确保。所有从业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个体行为,直接代表着整个机构、整个行业的形象,所以一方面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纪律教育,使从业人员干净干事,廉洁从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从制度上堵住可能发生的漏洞!
再次,应加强质检行业的自律,质检机构中的个别行为,极有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毁灭。只有整个行业清静了,那么质检队伍才能得以壮大,检验能力才能得以可靠发挥,质检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加强,检验报告、检验数据的权威性才能得以真实体现。
(六)统一规划,科学建设质检机构
在这个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9年4月30日以粤质监[2009]57号发布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规划与能力建设管理的试行办法》,它替代原广东省技术监督局《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管理办法》中有关授权省质检机构规划与能力建设的规定,自2009年4月30日起施行。
在该办法中,对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的规划、申报、筹建、验收、考核、等级评定、撤销等方面均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明确了由省局负责授权质检机构规划与能力建设的统一管理,授权质检机构的设立,应当有利于广东省产业及质监事业发展,适应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需要,布局合理,科学建设,且同类产品的省级授权质检机构不超过3个。
五、结论
总之,本轮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目的是加强政府对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通过试点,逐步建立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限于质检行业的思考,较为粗浅,希望能通过探讨,推进这类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质检事业 篇2
一、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 虽然不少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建立了一整套的考核制度, 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绩效管理各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表现在“六不”:
(一) 绩效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领导层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工作上, 年终时临时拼凑班子仓促考核, 影响考核质量。被考核者在述职时, 报喜不报忧, 夸大成绩, 淡化缺点不足。而群众不了解考核的重要性, 评议中会有“老好人”现象。
(二) 绩效体系不科学, 考核操作不规范。是由于单位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和能力, 不知道怎么考核。考核目的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钱为本”。其表现为考核原则的混乱和自相矛盾, 在考核指标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不科学合理, 随意性突出, 常常仅仅体现长官意志和个人好恶, 且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 任意更改, 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平时不考核, 没有资料的积累, 年终考核与平时工作脱钩, 无据可查;未能严格按规定标准确定考核的等次, 讲平均, 搞平衡, 有“大锅饭”遗风。
(三) 考核内容量化不够, 绩效考核结果作用不明显。考核标准、等次条件过于简单和笼统, 难以准确量化。欠缺的标准或不相关的标准不能使被考核者信服, 考核结果易致模糊不全面、非客观公正。单位在考核时不重视和员工进行及时、细致、有效地沟通, 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 常常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 并对所实施的绩效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 对体系的认识产生心理上和操作上的扭曲。
(四) 考核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工作结束后, 不注意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意见, 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和转化考核结果, 使考核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锡市质检所综合激励型和管控型绩效管理的优点, 不断完善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的绩效管理闭环, 既维护了考核工作严肃性, 也摸清职工队伍的真实情况, 以考核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 引导职工自觉形成与单位发展理念趋向一致的自我约束自觉和自我发展目标。
二、无锡质检所推行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成立于1981年, 隶属于江苏省无锡质量技术监督局, 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 承担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光伏太阳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个国家级检验中心职能,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8名, 其中:博士生2名, 硕士生42名, 中高级职称占80%, 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集中的单位。知识型员工的业绩往往是无法明确量化的, 无锡市质检所在实践中, 运用目标管理法, 把本所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部门、中层和一般管理人员各岗位, 使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员工有不同的绩效管理指标和标准, 从而有力地支撑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 实现从单一的绩效考核管理向有效的绩效管理提升。为探索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经验, 无锡市质检所在2009年底, 就把绩效管理进行了科研立项, 全面导入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重新设计单位考核制度。从2010年初, 邀请国内卓越绩效评审专家任项目组组长, 所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员工代表共同组成卓越绩效推进组。项目组合推进组根据单位的战略和总体目标, 结合本所十二五规划, 从调研入手, 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共同起草新的考核细则。主要做法是:
(一) 强化制度建设, 规范内部管理。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核心工作, 但是绩效考核绝不仅仅只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工作。绩效考核之所以存在很多漏洞, 这里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原因, 也有高层领导者支持和重视成都不足的原因, 更有制度体系不健全原因, 使得绩效管理无“法”可依。近年来, 无锡质检高层加强了人力资源工作, 组建了人力资源科, 负责组织实施绩效管理, 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清理、修订、完善。在所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下, 各级部门成为推进绩效考核的主力。基本形成了“绩效管理贯穿单位管理全程, 领导层、人力资源、各级部门“三驾马车”齐心协力, 绩效考核节节胜利”的良好局面。
(二) 推行工作目标管理法, 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与绩效计划的过程, 组织的目标被有效地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和个人。将考核内容分为八个大类:行业作风、行政管理、业务管理、技术管理、检验保障、质量控制、认证咨询、工作创新, 并将这八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分解到各个部门、每位员工。每个部分在细化过程中已经明确了权力和责任。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 相互配合, 形成协调统一的总体目标。只有每个人完成了分目标, 组织的总目标才能完成。
(三) 结合实际细化绩效考核, 分层次组织推进。针对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和绩效考核模式的多样性, 在绩效考核考核设计中, 对部门的考核和对工作岗位的考核分别进行, 有利于明确各自职责, 各负其责。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 将部门绩效与员工绩效紧密联系, 让员工清楚认识到, 只有组织总体绩效获得提升, 员工个人的成绩才能得到充分肯定。帮助员工树立依托组织获得发展的观念, 迫使员工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 以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 用绩效考核结果有效激励, 挂钩奖金分配及职称晋升。一是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紧密挂钩。虽然事业单位工资“一年一考评、一年一晋级”的晋升方式政策范围内难以推翻, 但可以通过绩效考核, 运用奖金杠杆, 建立激励机制。无锡市质检所加大单位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比重, 绩效工资比例从工资总额的20%提升到30%, 结合岗位工资制度, 奖勤罚懒。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决定职工奖金的主要依据, 强化了绩效管理考核结果的作用, 强化了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终末位淘汰制度执行依据。无锡质检规定, 对年终考核排名处于末位的人员, 及日常考核中发现较大违纪或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工作人员, 实行离岗培训制度, 培训合格后方能再次上岗。其依据主要是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三是绩效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挂钩。 虽然职称评审模式弊端深受“口水”之害, 不过在目前看来, 事业单位的职工对职称晋升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 还是个迈不过去的“槛”。每个职工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技术进一步获得单位的承认, 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无锡质检所一改以往职称晋升“论资排辈”模式, 从今年开始职称晋升将与每季度的考评结合起来, 考评不合格, 取消申报资格。
无锡市质检所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在一些细节上, 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绩效信息沟通跟进时效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对每个岗位的考核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三是绩效反馈还做得不到位, 尤其是绩效面谈这一环节需要改进。这一新的绩效管理办法和模式虽较为粗疏,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 才能赋予这个管理方法长期性和稳定性。从无锡质检所的实践看, 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同样大有作为, 如果能保持不断深人、持续完善, 就会更好地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保证组织战略的顺利实现。
三、事业单位推行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
从无锡质检实施绩效管理经验看, 事业单位启动绩效考核, 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非常完美, 但要必须注意三项工作:程序科学、标准公平、持续改进。
(一) 程序科学。
绩效管理体系科学公平、规范公正、透明公开, 是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做好程序公平将提升考核的公信力。从程序的规范入手, 起步门槛较低, 便于绩效管理操作和逐步完善。无锡之间也是制度的规范入手, 开始了绩效管理的探索。在此基础上的程序固化, 可以引导全员观念的转变, 由传统的为发奖金而开展的年终考评转变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绩效管理。
(二) 标准公平。
从无锡质检所的实践看,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要转化为一套具有领先性、体系性、可操作性的指标和标准, 并有效分解到被考核单元 (组织、部室、岗位) , 以便对被考核单元进行客观、公平评价。标准公平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目标方向公平。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为战略或年度目标, 作为绩效管理考核的指向, 这是绩效考核真正的目的和方向。二是指标公平。建立一套程序、一个部门或岗位负责分解上述目标, 形成针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科室的考核指标, 每个季度、每个月跟踪指标完成情况、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三是培训公平。科室负责人是绩效考核的中间层, 这一层级人员熟练、技巧、规范地使用绩效考核的方法, 才能够针对不同岗位特点把单位给予自己的考核压力有效地传递到不同岗位。要建立针对科室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四是程序公平。建立一套数据的收集和评估程序。根据财务和业务科室的数据, 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并做好外部评价机构的选择、管理和审核工作。
(三) 持续改进。
多数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还处于起步阶段, 更多的是绩效管理概念的普及、理解与导入。在这一阶段, 需要特别强调,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 自绩效计划开始, 经过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到考核结果的应用, 形成了一个闭环, 经总结提高后, 进入下一轮绩效循环。促进被考核者达成目标, 并实现绩效的持续改进。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绩效工资只是绩效考核结果的一种应用方式, 考核是绩效改进的手段。把大家目光聚焦在如何实现绩效的改善上面。因为公共服务的价值和质量本来就难以衡量, 在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环境下、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服务更加难以建立完全公平的评价标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非量化的、非可控的、非绝对公平的因素。
摘要: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事业单位如何实施绩效管理?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应用的现状, 并结合对无锡市质检所绩效考核实践的分析, 对事业单位推行绩效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第2版
[2].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第2版
质检事业 篇3
201 5年4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王海东等一行十余人莅临冠林公司调研质检及标准创建工作,福建省市质监局领导陪同参观调研。
调研组一行详细听取了冠林科技总经理朱莹关于企业近年来发展情况的介绍以及质检及标准工作创建成果的专题汇报,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冠林公司的多媒体演示厅,实地调研公司先进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视察期间,陈钢局长对冠林公司的标准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冠林能再接再厉,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营水平,发挥行业标杆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冠林公司是国内楼宇对讲行业的领军企业,将标准化的手段充分运用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各项活动,标准化成效突出,建立了先进和完善的标准体系;公司积极组织参与标准制订工作,并实施了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工作,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了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公司制订的《AH3000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技术标准》还曾荣获福建省标准贡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