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2025-02-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共12篇)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肿瘤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1],近年来CT灌注成像技术逐步向胸腹部器官开展,本研究主要探讨双源CT最大斜率法、Patlak肿瘤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腺癌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6.7±6.8)岁。根据病理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38例患者分为低分化腺癌组(20例)与中分化腺癌组(18例)。根据肿瘤组织浸润的深度将患者分为肌层浸润组(11例)、浆膜浸润组(13例)和穿破浆膜组(14例)。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25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3例)。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20 min饮水1000 ml,肌内注射20 mg山莨菪碱,扫面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能够配合,以保证检查的完成。先行常规CT平扫,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50 ml,注射速度为6 ml/s,注射完药物后,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双源CT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患者进行灌注扫描,覆盖范围28.8 mm,扫描时间40 s,灌注扫描结束后给患者注射40 ml欧乃派克及40 ml生理盐水,于首次注射欧乃派克后70 s再次行全胃扫描。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将获得的图像传至图像工作站进行分析,通过最大斜率法获得BV、BF、TPP、TSP等参数及功能图,通过Patlak肿瘤灌注模型获得PPC、PBV、PRSP、PRP等功能图及具体参数值,ROI直径<1 cm,获取胃壁组织及胃癌组织的CT增强值。

1.4 观察指标

按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及CT增强值的差异,评估胃癌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胃壁组织与胃癌组织间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比较

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CT灌注检查,正常胃壁组织的MIP、AP、BV、BF、TSP、TPP、PPC、PBV、PRSP、PRP、CT增强值等参数值分别为(84.37±15.15)、(45.34±12.53)、(95.38±10.35)、(54.38±14.68)、(42.67±9.34)、(147.58±19.31)、(62.45±9.64)、(57.01±8.05)、(73.42±8.30)、(73.93±7.31)、(32.45±3.40),胃癌组织的MIP、AP、BV、BF、TSP、TPP、PPC、PBV、PRSP、PRP、CT增强值等参数值分别为(99.37±18.15)、(60.57±12.60)、(128.60±10.63)、(86.90±17.50)、(39.38±5.36)、(154.87±11.35)、(83.89±12.35)、(73.68±5.31)、(82.31±13.25)、(65.42±8.40)、(49.86±8.47),胃癌组织的MIP、AP、BV、BF、PPC、CT增强值等参数明显高于正常胃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组别间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比较

低分化腺癌组MIP、AP、BV、BF、TSP、TPP、PPC、PBV、PRSP、PRP、CT增强值等参数分别为(102.65±10.21)、(61.34±10.39)、(130.61±15.30)、(89.04±12.58)、(37.56±3.16)、(156.57±10.38)、(85.96±14.80)、(75.39±8.43)、(84.37±16.71)、(66.94±10.64)、(50.97±11.73),中分化腺癌组分别为(96.80±15.36)、(58.64±14.30)、(125.91±17.94)、(83.98±12.76)、(41.82±8.64)、(151.54±17.83)、(80.94±18.47)、(71.38±10.95)、(80.77±11.83)、(61.70±14.85)、(45.06±10.15),两组患者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组MIP、AP、BV、BF、TSP、TPP、PPC、PBV、PRSP、PRP、CT增强值等参数分别为(95.63±13.37)、(57.34±15.59)、(124.31±12.69)、(81.94±10.37)、(41.98±9.67)、(150.31±10.44)、(79.68±14.67)、(70.96±13.31)、(79.64±10.06)、(60.03±10.31)、(44.47±13.24),浆膜浸润组分别为(99.38±15.69)、(59.40±12.04)、(126.67±10.09)、(83.43±17.96)、(40.36±5.37)、(152.80±14.94)、(81.17±12.93)、(73.51±17.64)、(81.67±12.70)、(62.64±12.68)、(47.63±12.39),穿破浆膜组分别为(104.68±15.69)、(64.90±14.76)、(132.74±13.06)、(91.98±10.03)、(39.76±8.54)、(158.97±11.98)、(88.34±16.71)、(78.34±10.02)、(87.93±10.46)、(69.85±18.64)、(53.61±12.45),三组患者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MIP、AP、BV、BF、TSP、TPP、PPC、PBV、PRSP、PRP、CT增强值等参数分别为(103.84±14.65)、(62.81±11.95)、(132.84±10.37)、(90.81±8.47)、(36.81±5.68)、(158.37±17.69)、(83.87±10.04)、(76.98±11.17)、(85.98±10.35)、(67.68±14.58)、(52.04±15.39),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97.95±14.65)、(57.64±13.96)、(125.68±13.84)、(82.27±11.30)、(41.73±11.38)、(151.67±12.63)、(80.01±19.74)、(70.97±11.64)、(80.00±15.19)、(60.98±13.83)、(45.01±11.49),两组患者的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肿瘤灌注参数与癌组织胃壁浸润深度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P值与胃壁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626)。

3 小结

胃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尚不成熟,可查阅的资料也十分有限[2,3],双源CT灌注检查在影像学检查中逐渐受到重视,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适合发现血管生成区的变化[4]。本研究中患者均完成了检查,多数患者都能够耐受40 s屏气扫描,胃癌组织的MIP、AP、BV、BF、PPC、CT增强值等参数明显高于正常胃壁组织,BV、BF能够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BV、BF的增加反映了肿瘤组织内血管的数量增多,肿瘤组织的PPC参数增多,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与正常的血管异常、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关。MIP、AP的具体意义尚不十分清楚。

总之,双源CT灌注成像能反映胃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意义,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作用尚有限,AP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胃癌的胃壁浸润深度。

参考文献

[1]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4.

[2]王淑红,张在人,李萍,等.胃癌组织中MVD和VEGF表达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6):2004-2005.

[3]曹晖,刘骅,陆明辉,等.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4):346-347.

[4]赵光明,韩丹,宋光义.CT灌注成像原理与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3,19(5):636-638.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优缺点

从现在的新型科技企业来说,很多企业的设备在车间生产线上都安装和设置了无损检测程序,之前也有很多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出现,不过这些技术不管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较好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不能达到的一些检测效果,如今它在很多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因为有它检测的便捷、准确性高等优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1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简介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它是由热成像技术、红外标定技术、图象处理技术和图象压缩与恢复技术等多项高技术的集成。

举个例子,就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程序来说,对这个生产线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首先是启动设备,之后在设备工作的时候就会散发出热量,每个仪器所散发出的热量是不一样的,在设备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器检测被测仪器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发射出辐射,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有电磁波辐射,之后根据辐射就会在红外热成像仪器上成像,根据成像的不同可以判断被测仪器的工作状态。

2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

相位法红外无损检测利用调制激励源在被测物体内部产生周期热波,由于物体内部缺陷产生的反射受到入射波的干扰而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可被红外热像仪记录的波形,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多幅热图像,经过图像序列信号重构,得到被测物体表面温度变化信号,提取被测物体表面各点温度变化的相位图和幅值图,据此判定缺陷的存在和特征。

图1给出了采用红外相位法技术进行无损检测的原理。

2.1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的组成

如图2所示,一个典型的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热激励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红外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系统。

2.2激励系统

主动式红外无损检测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热激励系统,用以造成被测材料内部稳态或瞬态不均匀温度场,使被测材料内部缺陷显示出来。

光源激励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函数信号发生器;二是功率放大器;三是卤素光源。

2.3红外图像采集系统

红外图像采集系统主要指红外热像仪,它负责把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变成人眼可识别的可见图像,即把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换成图像,以直观、形象的热图像显示出来。

由于热像仪所获得的是物体表面二维温度场信息,因此普遍应用于红外无损检测。

2.4分析处理软件系统

法国CEDIP软件处理系统包括ALTAIRLI处理软件和ALTAIR图像处理软件。

ALTAIRLI软件具有快速采集和处理信号功能,ALTAIR具有图像增强、数据分析等功能。

为实现对法国CEDIP公司ALTAIR红外无损检测系统采集的红外图像序列进行处理与开发,自行设计了后处理软件系统,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通过读取CEDIPMWIRJADE550红外热像仪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提取表面热波信号相位等信息,并可进行信号重构。

自行开发的红外图像序列处理软件,同样用于国产红外无损检测系统采集的红外图像序列的处理,用以实现缺陷的识别。

3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在很多方面都有优点,但是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下面就这两方面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3.1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点

目前红外热成像的应用还算不上是广泛,这是因为红外热成像仪器还没有普及到一般的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程序中,还有就是可能一些工厂的生产线上还没有设置检测这项程序,不过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在其它一些大型的工厂企业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还是因为其优点慢慢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其优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安全性高。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红外热成像的原理根据热量的散发检测红外程度,这种方法与其它技术相比更为安全可靠,检测的时候也不需要经过工作人员接触性的工作,就像在石油化工企业对一些设备进行无损检测时,利用其他传统的方法,需要工作人员对设备的操作流程十分的清楚,此外,石油化工的一些设备都是高风险性的,如果在处理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不小心弄错了一步,那么就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与此相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只需要启动设备,之后根据工作时的热量差直接判断设备的正常与否。

第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

因为这项技术不是经过人为的检测,与之前一些需要人为操作的检测方法相比,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完全是由机器操控,通过仪器内部零件的控制,分析设备工作时的散热量检测设备,这样会避免很多差错。

第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诊断效率高。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完全是由红外热检测仪器内部自动检测自发进行的,由需检测的设备在工作中散发的热量经过红外热检测仪器,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这样大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率,传统的检测技术,不仅步骤复杂繁琐,如需要进行一次检测,除了要经过工作人员的准备之外,需要的检测仪器设备也比较多,当然时间相应的也就多了,而且,并不是每一次的检测都会成功,有时只要其中一个步骤出错了,可能这次的整个检测就前功尽弃了,所以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诊断效率与其他一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诊断效率高多了。

3.2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缺点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就缺点方面而言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这项技术只能检测仪器表面的热量,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检测热量差来检测仪器的好坏,但是很多仪器工作的时候,背部散发出的热量和仪器表面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纯的通过检测仪器表面的温度来断定一个仪器工作状态的正常与否,这样造成的差错可能会对整个工作程序造成重大的伤害。

第二是红外热成像技术需要的设备是高科技的设备,而且这种设备的更新速度与其他的检测仪器来比相对来说也比较快,所以这种设备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如果就规模一般的工业投资来说,这样的投资对企业自身是不合算的。

4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的生产模式中,很多时候石油生产都是自动化的流水工作流程,所以在进行石油生产之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过关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石化企业工作也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面对易燃易爆的石油制品,仪器是不能出一点差错的,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石化工业生产中作出了贡献。

在石化工业生产时中,设备在运行工作时无时不刻伴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其中高温设备也不少,而红外热成像检测可以根据检测高温设备内衬的温度来检测设备,这样可以避免仪器在工作中出现故障而出现停工现象,石化工业设备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仪器工作状态不一样,其内衬温度也不一样,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会出现较大的差错。

另外,管道保温层的检测在石化工业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石油主要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所以对管道保温层进行检测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如果管道中的温度较低的话,在石油运输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石油凝固的现象,如果管道中的温度较高的话,就会出现石油爆燃的危险现象,这样对石化企业来说可能不是损失一部分成本那么简单,所以控制管道保温层的温度是保障石油安全的被运输,才能保障石化企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正确的检测管道保温层的温度,使得企业生产程序正常进行。

当然了,还不止这些方面的应用,像对工业锅炉和高温管道耐火材料侵蚀和剥落情况的监测,对高温炉管以及其使用寿命的检测,预防烧穿事故的发生,对锅炉及加热炉炉壁和保温容器壁的监测,寻找热能泄露点的发生等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作用,预防企业恶性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应用,就像其他的一些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它利用检测电力设备的一些裸露的导流体与接线之间的温度来判断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是否完好,预防停电和火灾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此外在其他一些航空领域、还有建筑设备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将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更好。

5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的红外成像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西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有些设备的先进性可与西方同步或领先,在国防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了。

红外热成像技术也是依赖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都是它的特点,缺点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的得到改善,优点可以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更大的发扬,甚至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改进,而且这项技术在无损检测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优势。

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也是红外应用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

像红外摄像机、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得到市场广泛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更加成熟和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丹嵩.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化工设备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J].上海化工,,6.

[2]刘晖,陈国华.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石化工业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2010,(1).

膝关节损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讨论 篇3

【关键词】MRI;膝关节;诊断;影像学;核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48-01

膝关节作为人体结构中最复杂、最大的负重关节,其活动最多,极易受损,在损伤后,通常采用X线平片进行检查[1][2]。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患者有典型外伤史,且具有临床症状,但X线却不能发现病灶,即假阴性。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导致临床上的漏诊。MRI检查软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较高,三维成像,对显示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3]。我院对近一年来42例膝关节损伤病例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以我院自2010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42例患者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4~67岁,平均41.3岁,均伴运动或暴力所致的明显外伤史。临床表现主要是膝关节肿胀、疼痛、及运动功能受限等。病程:4小时~2个月。

1.2 检查方法

42例患者先行X线检查,后行磁共振检查。应用philips 1.5T 超导磁共振机,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模式,膝部外旋一般15°—30°,应用表面线圈,使髌骨的下缘与线圈中心靠紧后,固定膝关节。应用快速自旋回波矢状位或(和)轴位扫描,短T1反转恢复冠状位扫描。T1WI扫描:TR=510 ms,TE=20 ms;T2WI扫描参:TR=5 650ms,TE=126 ms;T2WI双回波(TR=2120ms,TE=18/90 ms)、短T1反转恢复扫描(TR=510 ms,TE=20 ms)。FOV均为160 mm,层厚4 mm,间隔0.8 mm。

1.3统计学方法处理

数据应用相应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数据需采用χ2进行检验,α=0.05。

2 结果

2.1 X线检查结果

42例患者,除软组织肿胀外,另有16例阳性发现,包括13例骨折、4例关节内外间隙不对称及1例脱位。

2.2MRI检查

发现39例阳性表现,其中,16例骨折 (除X线平片检查外,发现3例髁间隆起骨折)、25例骨挫伤、21例半月板损伤、18例关节囊积液、11例前或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脱位。

2.3 X线检查与MRI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

表1X线检查与MRI检查结果比较

经计算,两种检查方法,阳性结果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由结果得到,出现有21例半月板损伤,MRI检查表现:黑色半月板有点状、片状或线状的异常信号,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按Mink的临床半月板信号改变进行分级,I级6个,Ⅱ级11个,Ⅲ级4个。韧带损伤11例,韧带肿胀6例,表现韧带增粗变形,边缘可有波浪状改变,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撕裂3例,表现不均匀异常高信号或斑块状高信号,可连续或不连续。骨折16例,骨折线表现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18例关节腔积液,关节囊大多表现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也可有TIWI/T2WI均高的出血信号。半月板处于胫骨平台的内侧及外侧关节面上,横断面大致为三角形,稍凹,可與股骨髁紧密吻合,其下面较平,以与胫骨平台结合。这样股骨髁恰好在胫骨平台凹陷内,增加了稳定性。半月板前后端附于胫骨平台中部,髁间棘的前方及后方。半月板的损伤可表现其形态、体积和内部信号的异常[4]。在半月板发生损伤时,信号低的半月板会表现异常的高信号。MRI在交叉韧带检查成像时,是无创的,且对病变的评估准确度高。可直接显示韧带形态和信号的改变。其直接征象为韧带增粗变形,边缘可有波浪状改变,信号增强。对于骨折的显示,X线平片对骨小梁的细微断裂不能显示,但MRI相对敏感,可早期显示异常骨髓组织改变,表现表现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呈大片地图样或网络状。关节腔的积液或积血多因韧带损伤或骨折导致,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综上,膝关节的MRI检查是一种无创伤,诊断率高的检查技术,可有效显示关节病理变化,准确判断出病变程度,与X线平片相比有明显优势。临床目前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MRI技术相对可靠,诊断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与手术吻合率最高。对膝关节损伤及其复杂病变可作鉴别诊断,还可为临床确定有效治疗方案,其参考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赵章伟, 张力成, 杨国敬, 等. 膝关节后外侧角股骨止点的X线测量与分析[J]. 中华创作骨科杂志, 2011, 13(7): 657-660.

[2]俞国有, 阮建江, 陈浩军, 等. X线与MRI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表现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5): 377-379.

[3]刘伟,杨军,邵康为,等.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的MRI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 319—1322.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选取来该院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对象一共70例, 其中, 其中女性12例, 男性58例, 年龄都在22~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1.9岁。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24例, 心脏冠脉搭桥手术后患者2例,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有10例, 健康自检者34例。

1.2 成像方法

检测设备是1.5 T磁共振仪, 它的梯度切换率是150 mT/m·ms, 梯度场强是30 mT/m。采用5通道心脏新劲相控阵线圈。配备呼吸鉴视装置和有心电向量 (VCG) 触发。检查时, 要求患者采取仰卧姿势, 由头部先进。在患者的胸前心脏体表投影位置上, 分别接连心电向量门控导线, 并在上腹部的膈肌活动区域再放置呼吸门控感受器, 依据患者的心率差异来设置相应的参数。冠状动脉成像使用真稳态进动快速序列 (B-TFE) , 其扫描的参数设置是TR3.3 ms TE 1.7 ms翻转的角度是70°。该成像的过程步骤是:先使用多层2D分割梯度的回波序列, 分别进行20层的横断面, 20层的冠状面与20层的矢状面的复合扫描, 用以确定心脏的大致位置。并在这个图像的基础之上, 通过对左、右心室的长、短轴位和二腔心室间隔进行垂直位扫描, 以获取标准的四腔心图象。之后把导航门控安置在心与肝的界面, 使用隔行的3D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序列 (B-TFE) , 之后进行横断面的第2次定位扫描, 共要扫描20层, 层厚为5 mm。经过第2次的定位扫描以后, 再采用三点定位的计划扫描工具来定义和左、右冠脉相平行的双斜平面, 从而为后续的高分辨率3D扫描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最后的步骤是进行3D冠脉的MRA, 针对左、右冠脉的MRA, 和上述的方法相似, 但是TR5.8 ms TE2.9 ms的射频激发角应当是恒定的110°。共采集20层, 层厚为1.5~3 mm, 可以使用VCG, 来确保心电触发的可靠准确, 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针对的舒张期触发延迟的特点, 尽可能的减少心脏肌肉在信号收集期间的变化运动。

2 图像评价

由两名影像诊断技师与1名心脏介入医师来共同读片。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所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 将冠状动脉分成9段。第1段为左冠脉主干 (LM, AHA第1、2段) , 第2段为左前降支 (LAD) 的近段 (AHA第3、5段) , 第3段为中段 (AHA第7段) , 第4段为远段 (AHA第9段) , 第5段为左回旋支 (LCX) 的近段 (AHA第10段) , 第6段为远段 (AHA第14段) , 第7段为右冠状动脉 (RCA) 的近段, 第8段和第9段分别是中段与远段 (AHA第18、19、21段) 。如果可以连续地显示出LM的全长、LCX的近段和LAD的近、中段以及RCA的近中段时, 那么就可以确定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结果成功。

3 结果

该70例接受检查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各个阶段的检查。本组研究资料中的检查时间都是45~85 min, 平均检查时间是50 min。RCA中段的显示率为96.7%。LM与RCA近段的显示满意率达100%, RCA远段的显示率是89.4%。LAD的近段、中段和远段显示率分别是92.9%、93.7%和78.2%。LCX的近、远段显示率分别是95.3%和72.5%。其中还有2例显示效果不很满意的属于房颤患者, 有3例受检者因为检查中出现“心绞痛”发作而中止了检查。在休息了30 min以后, 又重新完成了检查。综合各项数据,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显示成功率是92.3%。

4 讨论

对于全心的冠状血管造影, 它是把全心做为高分辨3D容积采集的对象, 属于一种极为高端的MRI专项技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血液与周围组织的总体对比度, 可以有效抑制受检者人体的生理运动影响。同时又大大扩展了这种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也可以克服了重症体弱患者不能耐受检查的状况, 也使图像质量不佳的缺陷得到了克服。本项研究依据相关的文献, 使用检查LCX的MR电影图像和四腔心层面的RCA, 去确认舒张中期的触发延迟时间以及相管时间的冠状动脉位置和区域, 有效保证了它在合适的位置和合适的时间进行样本收集, 也在基础上使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的到了保障。在医学实践中, 也有相关医学研究发现, 因为左、右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通过时并不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在什么时间采集属于最佳时机, 来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的成像, 在时间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做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综上所述,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出来冠状动脉的主干与主干的各个分支, 还可以在相关显示冠状动脉的先天畸型和冠状动脉经血管成形等方面, 甚至与搭桥术和内支架的植入手术以后的效果查看等等方面, 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实用价值。在该研究资料当中, 就曾经为确定某个支架的尺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依据, 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另外, 在对2例支架植入手术以后的患者冠脉血流状况也实现了显示和观察, 这与为临床的诊断治疗都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最后,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于碘过敏反应等无法实施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来说, 有着更大的意义。我们坚信, 伴随着磁共振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技术进步,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一定会在心脏成像的领域内实现更加迅速的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结合三维技术下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的效果, 并据此来判断该技术对于辅助诊断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等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 使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与心脏相控阵线圈, 运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来进行多角度与双斜面的全面扫描, 对来该院检查的70例受检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结果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非创伤、可任意和重复性的进行检查的优点, 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所有研究资料中的全部受检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并顺利完成此项检查。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检查显示的满意率达96.7%;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总显示的成功率达92.3%。结论 B-TFE序列的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于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效果非常满意, 也有利于在临床诊断中的综合筛选和检查。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冠状动脉,CMRA

参考文献

[1]顾玲玲, 李澄, 马占龙.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 (4) :19-22.

[2]袁利, 李建军.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7) :97-98.

[3]袁利, 李建军.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12) :81-82, 182.

[4]葛萱, 胡申江.冠脉造影96例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6) :90-91.

[5]陈穗惠, 安宁豫, 江波, 等.评价导航波门控法冠状动脉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 :13-16.

[6]李占全, 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76-183.

[7]Nissen SE, Tuzcu EM, Schoenhagen P, et al.Statin therapy, LDL Choles-terol, C reactive Protein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 2005, 352 (1) :29-38.

[8]邓建平, 刘涛, 陈勇, 等.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268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2) :174-175.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报告 篇5

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

【猜想或假设】

1、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2、像和物体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3.像和物体的对应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 4、所成的像是只能用眼睛观测的虚像。

【设计实验】

2、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汁写上A、B、C三个字母,当墨迹未干时将纸对折,然后摊开,

该实验是要探究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而所成的像只能在平面这样在纸上就有2个对称的图形,再将一块玻璃板沿纸的对折线垂直于纸面竖起放置,从玻镜中看到,其大小和位置并不能进行直接的测量,所以要通过一个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来代璃板前进行观察,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替镜中的像来完成该实验。

【分析和论证】

从表中的测量数据可知,物体与像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所以,我们先取一块玻璃板,点燃一支蜡烛后立于玻璃板前,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一个 像,如图3-1所示。然后,拿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蜡烛与像2、在实验中,两只蜡烛的外形完全相同,从而能将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并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这样,像与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与镜面和像与镜面之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间的关系就可通过实验得到。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再一次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评估与交流】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所需器材: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

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某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实验】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二维超声;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2-01

为了比较两者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笔者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乳腺肿瘤病人视作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依次予以超声弹性成像与二维超声诊断,旨在总结二者利用价值,寻找能够提升乳腺肿瘤良恶性整体诊断效率的最佳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指标,现将具体研究程序作如下详细报道。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乳腺肿瘤病人,所有研究对象都是女性,且共有62个肿瘤。病人年纪在22岁-60岁之间,其平均年纪约(32±3.22)岁。给予所有病人超聲弹性成像诊断后,再予以二维超声诊断,并将术后病理结果视作金标准,计算出超声弹性成像与二维超声诊断程序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等信息。

1.2方法

(1)本院所用仪器是飞利浦彩超诊断仪,型号是HD9,其探头是变频线阵式,探头频率在5.4MHz至8.8MHz之间。

(2)取病人仰卧位,嘱咐其外展双臂,使之双侧的腋窝和乳腺均能充分暴露出来,再以二维超声扫查患者双侧乳腺,查看是否存在着病变,待病变位置确认之后,将诊断仪切换至超声弹性成像模式中,再以专用探头予以加压、松压等操作。

(3)以双幅模式呈现出灰阶图以及弹性图。其中,在对弹性图进行取样时,应当适当拉大其取样框。

(4)待弹性体图像呈现出来以后,选中病灶位置及其附近乳腺组织,予以测量其应变率,在选出病灶区域之后,还需查看其附近深度条件一致的病灶组织,并将两者进行对比。

(5)以病灶附近乳腺组织实际病变率和病灶位置应变率相除,即可得到应变率的最终比值。

(6)以超声弹性成像具体应变率的比值视作判断病灶性质、规模的重要指标。如果比值超过3.08,表明该肿瘤是恶性;而如果比值小于或者是等于3.08,则表明该肿瘤是良性,同时将术后病理结果视作金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58例乳腺肿瘤病人(62个肿瘤)中,术后病理结果发现有38例良性乳腺肿瘤病人,共有41个肿瘤;有20例恶性乳腺肿瘤病人,共有21个肿瘤。同时,超声弹性成像准确性是95.16%、敏感性是90.48%以及特异性是97.56%;二维超声诊断准确性是83.87%、敏感性是76.19%以及特异性是87.80%,表明超声弹性成像优势更加明显(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而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则成为延长病人生命的根本性途径之一[1-2]。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常见方法是超声检查,其中又以二维超声诊断最为普遍,该诊断方案强调对机体内部回声以及病灶形态学等基本信息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之上判断其乳腺病变。该诊断方案在具体使用程序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缺陷,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争议,因此并未受到临床肿瘤科的青睐与采用。在此背景之下,超声弹性成像也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同时超声弹性成像与二维超声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比较也已经成为临床上重点研究的课题[3]。

弹性成像技术是探测组织内部弹性模量等力学属性的重要方法,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外部的或内部(包括自身生理活动)的动态或静态激励,使组织产生位移(应变)或速度方面的响应。弹性模量大,即硬度大的组织,响应幅度小,反之亦然。通过超声成像方法,捕获组织响应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并以数字图像对这种响应信息进行直观显示和量化表达,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估计不同组织的弹性模量及其分布差异。

本次研究活动中,以58例(62个肿瘤)乳腺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术后病理结果发现有38例良性乳腺肿瘤病人,共有41个肿瘤;有20例恶性乳腺肿瘤病人,共有21个肿瘤。而超声弹性成像准确性是95.16%、敏感性是90.48%以及特异性是97.56%;二维超声诊断准确性是83.87%、敏感性是76.19%以及特异性是87.80%,因此超声弹性成像优势更加明显(P<0.05)。由此可见,作为临床上尤其重要的一种诊断技术,超声弹性成像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用于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方面有较高准确性,因此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勇,陆永萍,周红,徐丽荣,汤跃跃,杨波,刘蕊,李云燕.超声弹性成像和99mTc-MIBI核素显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06):14-15.

[2]赵献萍,赵青,翟虹,苏娜,王彪.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诊断乳腺肿瘤准确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09):1201-1207.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78例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 病灶102个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 (48.5±11.2) 岁。所有患者的病情表现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要求[2], 自愿参与研究并签同意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78例患者术前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并将术前的病情检查结果与术后的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进行对比。

1.2.2检查方法检查所需仪器为本院现有的超声诊断仪, 并同时配备压迫弹性成像技术的相关软件, 选择应用阴道探头, 频率5~9 MHz。在扫描操作过程中应该首先帮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对病灶存在的位置实施常规超声扫描检查, 再切换至弹性成像模式, 取样框大小对病灶、周围部分症组织予以覆盖, 采取双幅实时显示模式, 对病灶进行观察。

1.3弹性图像评分标准[3]以5分评分法作为依据:病灶颜色呈现绿色, 记1分;病灶大部分颜色为绿色记2分;病灶颜色显示为一半蓝色、一半绿色, 记3分;病灶整体颜色显示为蓝色, 仅有少许绿色, 记4分;均为蓝色记5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未变性子宫肌瘤与变性子宫肌瘤常规超声表现比较本组102个肌瘤病灶,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变性肌瘤共计17个, 未变性肌瘤为85个。变性肌瘤与未变性肌瘤常规超声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现为未变性肌瘤低回声所占比例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变性与未变性子宫肌瘤超声弹性图像评分情况统计发现, 未变性病灶85个, 其中超声弹性图像评分为4分的81个 (95.29%) ;变性子宫肌瘤17个, 超声弹性图像评分为2~3分12个 (70.59%) 。显然变性病灶与未变性病灶超声弹性图像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超声弹性成像评分≤3分作为诊断标准, 则诊断子宫肌瘤的准确性可达90%以上。

3讨论

临床上,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利用外力压迫过程中, 组织内部弹性系数分布发面出现的较大的差异, 对组织在受到压迫之后所产生的应变射频信号进行提取, 再将不同应变分布转化为成实时的彩色图像, 从而对相关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对硬度进行客观的显示[4]。现阶段, 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等一些良恶性鉴别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关于超声弹性成像在子宫病变诊断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次研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在术前进行了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 结果发现, 本组102个肌瘤病灶,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变性肌瘤为17个, 未变性肌瘤为85个。变性肌瘤与未变性肌瘤常规超声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现为非变性肌瘤低回声所占比例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显然变性病灶与未变性病灶超声弹性图像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超声弹性成像评分≤3分作为诊断标准, 则诊断子宫肌瘤的准确性可达90%以上。与相关文献[5,6]报道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超声弹性成像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3分可作为子宫肌瘤变性的判断标准,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圆圆, 刘军杰, 魏晏平, 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类乳腺病变.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5) :332-335.

[2]于萍, 张万蕾, 于蕾, 等.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微小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 (7) :584-587.

[3]叶宝英, 李丽蟾, 陈瑞玉, 等.子宫肌瘤和局限型腺肌病超声弹性图像特征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16 (3) :200-202.

[4]周凤英, 王砺聪, 张小田, 等.弹性成像在评价子宫肌瘤性质中的应用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 (2) :154-156.

[5]吴宁宁, 申志扬, 喻红霞, 等.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的临床诊断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2) :4906-4907.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脑出血,影响,磁敏感加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逐渐增加。脑出血是一类发病快速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1],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症状不典型, 如脑微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梗塞等, 临床表征不典型, 易造成忽视, 为日后发病埋下隐患。若通过影像学早期发现、早起诊断, 及时治疗, 可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并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CT是目前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短, 患者耐受。但由于CT缺乏对脑微出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只能提供有限的检查数据, 不能准确评估出血程度, 容易造成漏诊,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2]。常规MRI在CT诊断不清时使用, 如T1WI、T2WI和SWI等,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MRI常规化检查序列组合。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是一种T2技术, 通过长回波时间、高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序列以及完全流动补偿技术, 增强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度差异, 扩大敏感度[3]。对脑微出血, SWI可以清晰显示低流速的静脉血, 并清晰界定病灶区域, 比T2WI提供更为详细病灶信息。但高分辨率扫描的缺点是耗时, 可通过平面回波成像技术缩短扫描时间。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 分别采用传统CT、常规MRI、T2WI序列和SWI序列进行比较,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高临床MRI诊断疾病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就诊初步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 男52例, 女34例, 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48.6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疼、头晕, 肢体乏力、运动障碍、不同程度视物不清以及言语不清等, 入选患者均经CT检查、MRI、T2WI序列及SWI序列检查, CT及MRI检查未现异常或不典型, T2WI及SWI序列检查有出血表现, 分别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临床治疗证实。入选患者排除脑外伤、脑肿瘤、脑结核以及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入选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常规MRI、T2WI和SWI检查。CT采用GE公司单螺旋CT扫描仪, MRI采用GE公司SIGNA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检查禁忌症, 排除金属异物以及心脏起搏器等。告知患者扫描注意事项, 保持安静以避免运动伪影。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以听眦线为基线, 轴位扫描, 层厚5mm。MRI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取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序列扫描。结果由两位影像科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分别评价后汇总。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患者中22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 分别为动脉瘤7例, 脑动静脉畸形5例, 脑海绵状血管瘤6例, 脑海绵状血管瘤伴脑静脉畸形1例, 脑海绵状血管瘤伴毛细血管扩张3例;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 分别为颅内小动脉瘤15例, 动静脉畸形9例和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5例。35例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为脑梗塞并出血, 右侧枕叶3例, 右侧颞叶2例, 右侧基底6例, 右侧小脑半球4例, 左侧枕叶6例, 左侧顶叶3例, 左侧小脑半球3例, 双侧额叶4例, 脑干4例。各种检查方法检出率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临床上检查可采用CT、MRI等检测方法。有些脑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 若未及时检出, 影像患者预后、转归及生活质量。CT检查方便迅速, 可以较为敏感检测出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适于重症及易动患者[4]。通常急性脑出血性疾病首选CT检查。但是由于CT检查单纯依靠密度高低检查, 若微量或少量出血, 病灶与周围组织密切相差不大时, 则常漏诊[5]。因此, 鉴于CT分辨率不足够高以及运动伪影的干扰, 仍需要行其他检查, 防止漏诊。MRI以及T2WI序列等对软组织分别率高, 可反应组织质子密度变化[6]。CT检查呈现低密度影像时, MRI可精确显示血肿信息, 并通过血液流空效应, 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但是MRI对磁敏感性强的物质检出率则不高, 因此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够理想。MRI通过T1和T2弛豫时间不同, 采用SE和TSE序列, 可能是由于SE序列180度回复脉冲影响磁敏感性差距的因素[7]。T2WI序列对慢流速病变诊断较为敏感, 可发现常规MRI不易发现病变。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是一种T2技术, 通过长回波时间、高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序列以及完全流动补偿技术, 增强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度差异, 扩大敏感度。对脑微出血, SWI可以清晰显示低流速的静脉血, 并清晰界定病灶区域, 比T2WI提供更为详细病灶信息, 更强调磁敏感性差异。SWI采集数据提高了磁矩图像间对比, 在显示脑出血上更具优势[8]。往往应用于CT诊断不清的疑难病例或者预测亚急性及慢性出血的演变过程和时间时采用。但由于颅内钙化、血栓以及金属物质成分在SWI上也显示相似的出血信号, 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分辨难度。

脑部瘤体表现, CT检查为边界清晰的近圆状高密度影像, 常规MRI表现为近圆形及圆形低信号影像, T2WI序列可见条状低信号影像, SWI则为弯曲条状低信号影像。脑血管畸形表现, CT检查为不规则低密度高密度混合影像, 常规MRI表现为紊乱流空血管团影像, T2WI序列可见片状低信号影像, SWI则为片状低信号影像, 病灶周围细小迂回小静脉。脑梗塞并出血表现, 脑部瘤体表现, CT检查为片状低密度影像, 内部散在的点状、片状或条状高密度影像, 常规MRI表现为病灶边缘线状高密度信号影像, T2WI序列可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像, 内部为低密度影像, SWI则为病灶边缘斑点状低密度信号影像。

临床上CT、常规MRI、T2WI加权和SWI等各种方法对诊断脑血管出血疾病各有利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虽然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或常规化的序列组合, 针对不同疾病可选择最适当的组合检查方法。通过本研究发现SWI序列是检查出血性病变最敏感序列, CT+常规MRI+SWI是诊断脑微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佳组合检查, MRI+T2WI是筛选脑动静脉瘤、脑血管畸形的最佳组合, MRI+SWI是筛选脑血管扩张的最佳组合。本研究结果初步提高了对脑出血疾病的诊断认识, 总结了一些诊断经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更新, 扫描时间不断缩短, 对脑出血疾病的诊断将显现出更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辉, 毕国荣.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与CT、MRl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 (11) :1632-1634.

[2]沈天真, 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24.

[3]刘亚欧, 李坤成, 杨延辉,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肿瘤成像的初步应用[J].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8 (1) :4-7.

[4]洪国斌, 梁碧玲, 沈君, 等.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2) :151-154.

[5]彭旭红, 张雪林, 许尚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 (3) :206-209.

[6]金光睥, 杨风琴, 李俊秋,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7) :1008-1010.

[7]Tong KA, Ashwal S, Obenaus A, et a1.Susceptibility-Weighted MRImaging:A Review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Children[J].AJNRAm J Neuroradiol, 2008, 29 (1) :9-17.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9

甲状腺结节临床发病率较高,恶性者可达5%~15%[1],因此,术前鉴别诊断良恶病变意义重大。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但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弹性成像近些年来广泛发展,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2,3]。静态应变弹性成像为半定量,是间接反映组织相对硬度,诊断较局限,且可重复性差。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用于检查甲状腺结节,可以获得病灶的杨氏模量绝对值,其值越大,说明剪切波速度越快,反映甲状腺结节组织的硬度越大,SWE是一种定量测量技术[4,5]。因此,本研究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实时SWE,获得病灶的定量杨氏模量值,旨在探讨SWE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6例,其中女性141例,男性45例,年龄45~80岁,平均(55.4±12.7)岁。所有患者检查前均予以明确告知并获得其同意。病灶共219个,最大径3.8~43.0 mm,平均(17.22±10.79)mm。其中病理诊断良性结节90个,病理类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36个、腺瘤26个、增生结节14个、亚急性甲状腺炎14个;恶性结节129个,包括乳头状癌100个、滤泡状腺癌19个、髓样癌7个。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uper Sonic Imagine Aix Plorer型SWE超声诊断仪,应用L4-15线阵探头,频率4~15 MHz。

患者取仰卧位,先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记录结节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界及血流状况;然后启用SWE模式,探头轻放于皮肤,选定取样框(完全覆盖异常回声区,尽量覆盖病灶),结节内有液性部分则选取其实性部分,嘱患者屏气,静置3 s待图像稳定后定帧;启动Q-BOX功能,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病灶杨氏模量值,同一病灶反复测量3次,得出3组数据值,计算3组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杨氏模量值的平均值并储存;最后检查图像及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试验分析采用ROC曲线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恶性组杨氏模量比较分析

良、恶性结节表现的杨氏模量值见表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结节超声图像见图1,其中图1a为SWE图,结节的杨氏模量最大值为44.1 k Pa,平均值为36.7 k Pa(病灶内呈均匀蓝色),最小值25.0 k Pa;图1b为常规二维灰阶声像图。恶性结节超声图像见图2,其中图2a为SWE图,结节的杨氏模量最大值为95.1 k Pa,平均值为84.5 k Pa,最小值68.0 k Pa(病灶内呈较丰富红色);图2b为常规二维灰阶声像图。

注:a.良性结节SWE图;b.常规二维灰阶声像图。

注:a.恶性结节SWE图;b.常规二维灰阶声像图。

2.2 杨氏模量筛查甲状腺良恶性ROC分析

由表2可知,病灶杨氏模量最大值和平均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83和0.893,应用病灶杨氏模量平均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性优于杨氏模量最大值,ROC曲线见图3。

2.3 诊断试验ROC分析

应用ROC曲线评价诊断甲状腺恶性病灶的杨氏模量最大值、平均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以病灶杨氏模量最大值80.5 k Pa作为良恶性诊断界值时,即≥80.5 k Pa为恶性病灶,<80.5 k Pa时为良性病灶,杨氏模量平均值的临界点为63.5 k Pa,≥63.5 k Pa为恶性病灶,<63.5 k Pa为良性病灶。二者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3。

3 讨论

SWE是通过探头对组织施加一个外部或自身的动态、静态、准静态或准动态的激励,在组织中产生足够强度的剪切波[6]。由于剪切波在不同组织中传播速度不同,因此能够反映声阻抗相同而弹性系数不同的组织特点。仪器通过Q-Boxtm定量分析系统根据剪切波速度计算出组织的杨氏模量值,其大小能反映组织弹性的大小,即杨氏模量值越大,组织越硬,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器官[7,8,9]。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已有研究[10],但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杨氏模量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进行ROC定量分析,探讨SWE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杨氏模量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均高于良性结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病理学基础相关[11]。有研究表明甲状腺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主要成分为大小不等的腺泡细胞,内充满胶质,其组织质地较软;甲状腺恶性病变尤其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成乳头状生长,组织分支多,间质多含纤维、血管及钙化沙粒小体,其组织硬度较良性病变高。

本组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最大杨氏模量值为(104.45±42.36)k Pa,平均杨氏模量值为(81.22±21.99)k Pa,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12,13],但相对低于国外的文献报道[14]。最大杨氏模量值目前尚无统一正常值范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数值有一定差距,尚需系统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才能确定。本研究中采用ROC曲线评价杨氏模量最大值、平均值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性。分析结果初步认为杨氏模量平均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度高于杨氏模量最大值;利用杨氏模量平均值诊断恶性结节,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利用结节杨氏模量平均值为参考时其诊断意义较杨氏模量最大值高。此外,对部分病例在应用SWE时,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的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由于甲状腺位置表浅,受生理曲度、颈部大血管及气管影响,实施检查时患者呼吸运动产生伪影进而影响图像质量;②对形态不规则的病灶,仪器默认的ROC取样设置所限,可导致SWE不能准确反映病灶硬度,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③某些良性结节中合并存在纤维化、钙化及玻璃样变等从而导致病灶硬度增高而出现假阳性结果,并导致某些恶性结节出血、坏死等使病灶硬度减低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发生[15]。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10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回顾性分析2011年1~3月到我院行头部CT能谱扫描的患者33例(扫描范围均包括双侧眼眶),去除有明确眼科病史患者2例及CT图像上晶状体形态异常者1例,选取CT图像上能够清晰显示双侧晶状体的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分青年组(≤50岁)和老年组(≥70岁)。青年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25~50岁,平均(41.65±7.59)岁;老年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70~84岁,平均(72.92±4.35)岁。

1.2 扫描参数及后处理

头颅扫描机器为GE公司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HD),采用GSI能谱扫描模式:管电压80 kV与140 kV瞬间切换(0.5 ms),最大管电流640 mA,探测器宽度20 mm(2.5 mm×8i);轴位非螺旋扫描,矩阵512×512,重建层厚2.5 mm,层间距2.5 mm。扫描后自动重建获得混合能量和40~140 keV共101种单能量图像。在60 keV单能量图像的晶状体和背景区域分别画感兴趣区(ROI),自动生成对比噪声比(CNR)曲线,选择CNR值最大的单能量图像作为最佳单能量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混合能量及最佳单能量图像的眼眶内射线硬化伪影进行评估,按伪影对正常结构的遮挡程度对伪影进行目测分级,分为明显、轻微和无伪影3个级别:伪影遮挡影响正常结构观察者为明显,伪影可见但不影响正常结构的观察者为轻微,未见伪影为无;以双侧晶状体内为ROI,生成晶状体能谱曲线,在40~140 keV范围内每隔5 keV记录对应单能量下的晶状体CT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混合能量及最佳单能量图像中眼眶内射线硬化伪影分级情况进行χ2检验,对各单能量图像青年组和老年组晶状体的CT值均值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只晶状体形态及密度未见明确异常。混合能量图像56只晶体可见明显射线硬化伪影,呈明暗相间的条带状伪影(图1A),4只为轻微伪影;对应的最佳单能量图像均无明显硬化伪影,12只见轻微伪影(图1B),48只无伪影。结果显示最佳单能量图像较混合能量图像眼眶内伪影明显减少,二者伪影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4.000,P<0.01)。

在40~110 keV范围内每隔5 keV测量各单能量图像对应的晶状体CT值,分别计算青年组和老年组CT值均值(见表1)。对各单能量下青年组和老年组平均CT值行t检验,2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t=17.466,P<0.01)。老年组CT均值[(76.87±2.30)HU]较青年组[(81.33±2.48)HU]显著减低,且在40~85 keV范围内差异较大并相对恒定,其他区间内2组差异较小。此外,青年组和老年组晶状体能谱曲线形态不同(图2)。头部CT能谱成像X线辐射剂量较传统CT成像增加约15%[(1.77±0.07)msv比(1.54±0.08)msv]。

注:与青年组比较,**P<0.01

3 讨论

既往对于外伤性白内障CT表现研究较多[2,3],而晶状体CT值与其老化的关系国内未见文献报道。传统CT成像(类似于本研究中的混合能量成像)X线球管发射的X线束呈宽能谱分布,眼眶部位副鼻窦内气体、眶周脂肪及颅骨各结构密度差异大,经常导致眶内严重的射束硬化伪影[4],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能量图像眼眶内明显伪影出现率为93.3%(56/60),严重影响了眶内细微结构如晶状体CT值测量的准确性。GE公司开发的宝石能谱CT通过单能量成像技术结合金属伪影减少系统(metal artifact reduction system,MARs)去除硬化伪影,明显减少了眼眶内的射线硬化伪影,降低了噪声,提高了组织密度分辨率,有利于晶状体CT值的准确测量,为本研究开展晶状体老化CT值变化的测量提供了可能性。

晶状体是富含蛋白质的组织(约占晶状体湿重的34%), 晶状体老化过程及至白内障的形成机制复杂,既往已有很多研究,主要包括上皮细胞凋亡、晶状体蛋白质、糖、氧自由基、细胞骨架、膜复合体、离子与酶等的变化,其中多位国外学者提到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的改变,早在1989年有学者采用白内障手术后LECs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加,LECs数目增加,但密度降低,女性(5780.6个/mm2)较男性(5008.6个/mm2)低[5]。Balaram 等[6]首次报道了LECs降低与性别、白内障类型和混浊程度间的回归模型,认为正常人75岁时LECs约丧失675个/mm2,丧失率为14%。Oharazawa等[7]研究也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LECs数目增加,密度降低,并且LECs密度显著降低发生在>80岁。

国内学者严宏等[8]研究也表明晶状体老化的结构性改变包括晶状体质量和密度的增加、晶状体前囊膜的增厚和LECs密度的降低。本研究发现老年组晶状体CT值较青年组显著减低,结合文献[5,6,7,8]分析推测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晶状体厚度及体积的增加,而单位体积内的LECs数目及晶状体的密度是减低的,而CT值正是组织密度的反映,本文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学者钱宜珊[9]通过Pentacam 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晶状体的密度和厚度,认为晶状体皮质、核的密度值及晶状体厚度均随年龄呈现递增趋势,其用灰度值表示晶状体密度,0 为完全透明,100 为完全混浊不透光,所指的密度不等同于CT值所代表的密度,两者的测量标准不同。

外伤性白内障CT值降低的机制在于晶状体水分增加,老化性晶状体内水分是否因为晶体内糖、氧自由基、离子与酶等微环境的变化而增加尚待研究。单能量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反映不同物质的特征吸收曲线而实现物质分离。Anderson等[10]通过小鼠的3D能谱图像区分钙、碘和钡多种对比剂。本研究发现代表物质特征的能谱曲线在青老年2组人群中呈现不同形态,可能提示晶状体老化时内部蛋白及其他微分子结构的改变。

本研究仅为初步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年龄分组不够细致,由CT值测量反映的晶状体密度无法得到病理学对照;本研究选择的GSI能谱扫描模式较常规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有所提高,辐射剂量需要通过如扫描层厚的增加等扫描模式的改进进一步降低。但本研究证实了CT能谱成像能够有效去除眶内射线硬化伪影,并提示晶状体老化所致的微小密度改变有望通过单能CT值反映出来,不仅为眶内细微结构的观察开辟了新的前景,而且为CT检测组织器官老化过程中物质结构成分的改变提示了可能性。

摘要:目的 观察青年人和老年人正常晶状体的能谱CT表现,初步探讨能谱CT成像对晶状体老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行能谱CT扫描的头颅图像中的正常晶状体30例,其中青年组(25~50岁)17例,34只晶状体,老年组(70~84岁)13例,26只晶状体,自动重建获得头颅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40~140keV),由2位放射科医师评估眼球区域射线硬化伪影情况,选择双侧晶状体为感兴趣区,获取双侧晶状体的CT能谱曲线,在40~110keV范围内每隔5keV记录对应单能量下晶状体的CT值,并对2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晶状体单能量CT图像较混合能量CT成像伪影率显著降低(P<0.01),青年组与老年组晶状体能谱曲线呈现不同形态,老年组晶状体CT值[(76.87±2.30)HU]较青年组[(81.33±2.48)HU]显著降低,各单能量下2组CT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能谱CT成像能够有效去除眶内射线硬化伪影,能够敏感地检测到晶状体老化所致的微小密度改变。

关键词:晶状体,老化,能谱CT成像

参考文献

[1]孙兴怀.老年人常见青光眼的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5):326-329.

[2]李其涛,李波,高君.晶状体损伤的CT改变在眼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25):94-95.

[3]罗建光,杨东益,刘顾岗,等.外伤性白内障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112-114.

[4]张砚博,汤少杰,牟轩沁.基于CT数据一致性的双多项式射束硬化校正改进[J].光子学报,2009,38(8):2131-2134.

[5]Guggenmoos-Hoizmann I,Engel B,Henke V,et al.Cell density of human lens epithelium in women higher than in me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9,30(2):330-338.

[6]Balaram M,Tung WH,Kuszak JR,et al.Noncontact spec-ularmi-croscopy of human lens epithelium[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2):474-479.

[7]Oharazawa H,Ibaraki N,Matsui H,et al.Age-related changes of 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 in vivo[J].Ophthal-mic Res,2001,33(6):363-366.

[8]严宏,惠延年.晶状体的老化和白内障形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97-100.

[9]钱宜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定量测定晶状体密度及厚度[J].眼视光学杂志,2008,10(3):168-170.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数字X线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回盲部疾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88

回盲部病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由于其解剖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及病变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漏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仍是诊断回盲部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1],特别是近年来数字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旨在通过对疑有回盲部疾病的数字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男38例,女24例;年龄9个月~86岁。临床症状以急、慢性腹痛,右下腹包块,发热,腹泻,便秘,血便及不同程度的肠梗阻为主。

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1000mA数字胃肠机。造影前常规清洁洗肠,造影时经肛管灌入适量钡剂和气体,使结肠呈双对比像,分段多轴位点片,重点观察回盲部。58例患者造影剂使用Ⅱ型硫酸钡干混悬剂;另有4例疑有肠套叠的患者,改用泛影葡胺。对无低张药物使用禁忌的33例患者,造影前10分钟肌肉注射654—210mg,降低结肠张力。

结果

62例临床疑诊回盲部疾病的患者中,造影诊断回盲部疾病42例。其中22例手术,病理确诊结肠癌11例,阑尾炎7例,肠套叠1例。1例误诊为结肠癌的患者,术后证实为移动盲肠伴有慢性阑尾炎改变;2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术后证实未见异常。经肠镜及病理活检证实5例,其中Crohn病1例,慢性结肠炎1例,肠结核1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造影下经充气复位治疗肠套叠3例,临床随访证实阑尾炎3例,另有结肠憩室9例。

有20例造影未见异常。4例因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阑尾炎而行手术,术后病理证实:慢性阑尾炎3例,其中1例伴有阑尾腔闭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例。其余16例,根据临床随访,排除了回盲部疾病。

讨论

回盲部解剖特点:回盲部位于右髂窝处,是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cm的区域[2],结构较其他部位肠曲复杂,功能特殊,肠内容物在此停留时间较长,是炎症、结核、恶性肿瘤等多种肠道疾病的好发部位。

回盲部图像质量:654—2可以松弛肠壁,降低胃肠道张力,减少分泌,有利于钡剂在黏膜面附着,易于显示黏膜的微细结构或微小病变[3],因此图像质量优于未使用低张药物患者的;同时肠道松驰,部分对比剂易于通过回盲瓣进入小肠[4],有利于回盲部疾病的诊断。

数字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数字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摄影体位和重复曝光的次数,使患者照射剂量减少,检查时间缩短[5];同时,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密度分辨率,可以更容易观察肠壁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黏膜微小结构的变化。另外,利用图像的后处理功能,对兴趣区进行亮度、对比度调节,更易于分辨病变是否存在及病变的特征,避免了疾病的误漏诊;对图像放大,增强兴趣区细微解剖结构、病理的显示,有利于微小病变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回盲部疾病的定性诊断。但是,由于回盲部结构复杂,疾病种类繁多,造影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因此,对于阑尾未显影患者,要紧密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同时,要认识到数字胃肠机同普通胃肠机下一样,只有重视造影检查技术,才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保证疾病的诊断。

总之,数字化结肠双对比造影是诊断回盲部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保证优质的双对比造影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设备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回盲部疾病的诊断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RubesinSE,LevineMS,LauferI,etal.Double—contrastbariumenemaexaminationtechnique[J].Radiology,2000,215(3):642.

2回盲部疾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5,10(5):321.

3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16.

4费军,张朝利,李学彪,等.螺旋CT泛影葡胺灌肠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4,19(2):113—114.

成像诊断研究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05~2010-12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7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男性41例,女性16例;年龄8~76岁,平均(45±9)岁。所有患者于术前行MR平扫+增强、SWAN检查、1H-MRS 3D多体素,行1H-MRS 3D多体素检查前所有患者未接受放、化疗,无脑外伤或脑手术史。术后病理按2007年WHO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第4版)[2],Ⅲ、Ⅳ级归为高级别组,共44例;Ⅰ、Ⅱ级归为低级别组,共13例。

1.2 仪器与方法

MR扫描技术:(1)MR平扫+增强:应用GE 1.5T HD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仪,头颈联合8通道相控阵线圈;平扫参数: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st recovery fast spin echo,FRFSE)序列:T2WI扫描参数:TR 4550ms,TE 110ms,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ETL)28,矩阵384×384,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NEX)=1,层厚6mm,层间隔1mm,视野(fi eld of view,FOV)24cm×24cm;T1液体抑制反转恢复(fl 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扫描参数:TR 2353ms,TE 24.9ms,TI 740ms,ETL9,层厚6mm,层间隔1mm,FOV 24cm×24cm。增强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T1WI TR400ms,TE 20ms,层厚6mm,层间隔1mm,FOV24cm×24cm;对比剂采用0.1mmol/kg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2)SWAN检查:采用头颈联合8通道线圈;定位线为水平轴位;采用3D扰相梯度回波(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SPGR)序列,TR78.2ms,TE 55ms,偏转角30°,矩阵384×448,FOV22cm×22cm,层厚3mm,70k Hz/pixel,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扫描排除肿瘤内钙化。(3)1H-MRS检查:采用头颈联合8通道线圈;所有病例行3D多体素I氢质子脑检查/波谱成像(proton brain examination spectroscopy imaging,PROBE/S)检查,采用点分辨选择波谱(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PRESS)技术,TR 1000ms,TE 144ms,FOV 8~10cm,VOI大小一般为(8cm×8cm)~(10cm×10cm),厚度3~4cm,除包括肿瘤外尽可能包括对侧正常脑实质,扫描容积间距10~12.5cm,容积内层数8,相位编码数8,频率编码数8,NEX 1,以水的频率为中心频率,局部自动匀场,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体素大小(1cm×1cm×1cm)~(1.25cm×1.25cm×1cm),扫描时间为8min 32s。以磁敏感成像图为定位图。水抑制采用化学位移选择法饱和法(CHESS)。线宽(line width)小于10Hz,水抑制水平大于95%。波谱后处理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完成,当波谱明显扭曲时,用手动校正加以处理。

1.3 图像分析

(1)MR平扫+增强: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MR室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在不知道1H-MRS检查结果的情况下对平扫、增强图像进行阅片,取2者观察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其分级诊断标准为:实体强化程度、边缘是否清楚、占位效应的程度、信号是否均匀、出血或坏死、周围水肿程度、胼胝体是否受累以及是否越过中线。(2)SWAN图像分析:所有患者均有CT扫描帮助区别肿瘤内的钙化灶及出血灶;首先对病灶内的低信号形态进行分类:以点状、团簇状为主或以线状为主;其次,在连续层面内对肿瘤内部低信号灶进行分级评分,0级:未见低信号灶;1级:1~5个点状、团簇状或细线状低信号灶(图1A);2级:6~10个点状、团簇状或细线状低信号灶(图1B);3级:大于11个点状、团簇状或细线状低信号灶[3]。(3)1H-MRS图像分析:瘤体区感兴趣区的定位:首先利用SWAN图作为3D多体素的定位图进行融合,从而利用SWAN图避开大片出血、坏死及囊变区;其次,利用3D多体素代谢图可多层面翻页的优势,找出层面中着色最浓的肿瘤实体部位以确定感兴趣区放置测量体素,可得到该代谢物的最大比值,并非在肿瘤最大层面找感兴趣区(图1C、D);最后,由1名影像主治医师在不知道MR平扫+增强结果的情况下进行代谢物(Cho/NAA、Cho/Cr、MI/Cr、Lac/Cr)相对定量测量,取三维多层面中最大测量值。在对侧白质或远离病灶的白质区测量相应代谢物相对定量值作为参照控制比较组。SWAN、1H-MRS分析数据应用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测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相应的阈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MR平扫+增强由2名医师阅片后行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2名医师MR平扫+增强图像阅片一致性强(Kappa=0.82),其对脑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分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3%、70.8%、86.1%、55.2%。

2.2 SWAN分析结果

SWAN评分=1级时,对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85.7%;SWAN评分≥2级时,对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90.9%;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图2A)。

2.3 1H-MRS分析结果

采用点分辨选择波谱(PRESS,TE 144ms)的1H-MRS 3D技术,以Youden指数最大值为阈值切点,确定瘤体各代谢物相对定量值对高、低级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效能,结果为Cho/NAA=2.35时,其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1.2%,曲线下面积为0.847(图2B);瘤体Cho/Cr=2.8时,其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88.0%,曲线下面积为0.805;MI/Cr=0.5时,其敏感度为77.0%,特异度为81.0%,曲线下面积为0.844;Lac/Cr=0.3时,其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8.0%,曲线下面积为0.864,但在本次实验只使用TE 144ms的PRESS,TE较长,Lac峰常被噪声淹没,出现率不高,故弃用Lac/Cr。

2.4 1H-MRS和SWAN联合筛检结果

瘤体Cho/NAA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47,诊断效能最高。当SWAN评分≥2级时,其曲线下面积为0.951,诊断效能较高,故作为联合筛选的首选指标。联合瘤体Cho/NAA、SWAN并联筛检结果见表1,其同MR平扫+增强的诊断效能比较见表2、图3。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1H-MRS 3D多体素PRESS,融合3D SWAN图为定位图进行采集,有利于体素放置时避开影响谱线的大出血灶或大坏死灶,提高谱线的稳定性和信噪比[4]。1H-MRS 3D多体素对病灶是一个容积的三维评价,有空间分辨力更高的优点,能在一次扫描后的数据中同时测量肿瘤及瘤周的三维空间上多个位点的代谢物比值(如Cho/NAA),取其最大值为研究数据,克服了组织活检取材时没有取到肿块恶性度最大部分的缺点,这样也更能吻合病理组织学的多点取样方法。近来,SWAN作为非对比增强的脑肿瘤成像序列,认为是无创性进行脑肿瘤分级有价值的成像方法[5]。SWAN技术在肿瘤诊断方面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出血、静脉血管、坏死构成等;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生长速度快,肿瘤血管壁不成熟伴出血增多,它产生的磁敏感效应引起SWAN上的信号衰减,呈簇状或点状低信号[6];同时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血管增生和血供增加,供血的小动脉及引流静脉也多,SWAN能显示引流小静脉,表现为细条状或簇状低信号,间接反映了肿瘤的血管增生情况,对肿瘤分级具有重要意义[7];此外,胶质母细胞瘤的铁转运蛋白受体分布最高,假栅栏样区域最明显,亦可致高级别恶性肿瘤内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明显,这些病理特点均能被SWAN反映,呈点状低信号影[8,9]。本研究中,SWAN图上高、低级别组肿瘤内低信号的评分差异说明高、低星形细胞瘤内病理特点不同。因此,SWAN在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SWAN和1H-MRS两种技术联合诊断,提高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伴出血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瘤体区Cho/NAA比值较低,Hunter角仍呈正常上升,易造成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漏诊,其谱线可能受瘤体内多发小出血的影响,但SWAN发挥其优势,瘤体内见许多点状低信号,SWAN评分≥3级。当SWAN评分≥2级、Cho/NAA=2.35时联合筛检,其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81.0%,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78.6%,准确度为85.9%,其诊断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R平扫+增强扫描,准确度也较高,减少了假阴性,从而减少了致死率高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漏诊。尽管特异度下降,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诊断的假阳性率增高,但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发病率较低,且其致死率较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低,所以总体上对患病人群危害性减少。

本研究显示,SWAN检查和1H-MRS 3D多体素单独或联合应用均能提高术前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诊断的敏感度,是MR平扫+增强对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有用辅助手段,特别利用SWAN及1H-MRS 3D多体素优势互补时,可大幅提升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但其是否能对星形细胞瘤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产生良性影响、提高生存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缺点:(1)样本例数不够大;(2)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易出血坏死影响1H-MRS 3D多体素的谱线稳定,造成各代谢物比值测量偏差。

参考文献

[1]Cha S.Update on brain tumor imaging:from anatomy to physiology.Am J Neuroradiol,2006,27(3):475-487.

[2]Louis DN,Ohgaki H,Wiestler OD,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ARC:Lyon,2007:9.

[3]Park MJ,Kim HS,Jahng GH,et al.Semi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s using non-contrast-enhanced high-field high-resolution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gliomas:comparison with MR perfusion imaging.Am J Neuroradiol,2009,30(7):1402-1408.

[4]Josey L,Al Sayyari A,Buckley R,et al.Usefulness of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for voxel placement in MR spectroscopy.Am J Neuroradiol,2009,30(4):752-754.

[5]Pinker K,Noebauer-Huhmann IM,Stavrou I,et al.High-field,high-resolution,susceptibility-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proved image quality by addition of contrast agent and higher field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Neuroradiology,2008,50(1):9-16.

[6]沈俊林,张辉,刘起旺,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肿瘤诊断价值初探.磁共振成像,2010,1(1):29-35.

[7]Sehgal V,Delproposto Z,Haacke EM,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uroimging with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J Magn Reson Imaging,2005,22(4):439-450.

[8]Mittal S,Wu Z,Neelavalli J,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techn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part2.Am J Neuroradiol,2009,30(2):232-25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金融信用研究下一篇:时代焦虑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