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性诊断论文

2024-06-09

和谐性诊断论文(共8篇)

和谐性诊断论文 篇1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用水矛盾突出客观要求加强水权制度建设。然而, 现有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使指标权重受决策者偏好的影响, 从而无法完全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得到的分配方案往往不能令所有区域均满意, 从而引发水权分配冲突[1,2]。为保障流域内各区域间的用水公平高效性, 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实现流域初始水权在区域间的和谐配置。

目前, 针对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问题研究较多[1,2,3,4,5,6,7], 初始水权分配结果是否被利益相关者普遍接受从而不再引起冲突, 即分配结果是否和谐, 国内外学者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吴凤平等提出了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系统诊断的概念, 但未研究如何实现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8]。为实现流域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 减少流域内各区域之间的用水冲突、用水矛盾, 本文首先构建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的和谐性诊断方法, 包括和谐性判别准则和不和谐性判别准则;然后, 基于演化博弈论, 将流域内各区域作为有限理性博弈方, 以各博弈方的有限理性为前提, 根据各博弈方水权分配方案的既得综合效益, 不断地对其水权分配量进行边际调整, 以追求各博弈方自身综合效益的改善。通过多轮动态博弈过程, 使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通过和谐性判别及不和谐性判别, 实现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

2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的基本思想

2.1 基本内涵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 是指在遵循公平与效率并重, 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配置原则的前提下, 依据生活、生态 、生产用水序位, 历史、现状、未来兼顾, 上下游、左右岸区域协调等配置规则,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 充分吸收用水户的意见, 建立区域、行业水权分配的协商机制, 使水权分配结果得到各区域及各行业的普遍认可, 流域内各区域及各行业的用水矛盾、用水冲突基本消除, 从而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追求的是一种多层面的和谐, 包括三个层面:①区域内部的和谐, 强调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之间水权配置的和谐, 即结构和谐;②区域之间的和谐, 强调各区域所分配水权总量的和谐, 即总量和谐;③流域的和谐, 在保护生态用水和政府预留水量的前提下, 水权配置结果同时满足“区域之间的和谐”与“区域内部的和谐”, 即实现了“流域的和谐”。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 不仅要求经初始水权分配后, 流域内各区域之间具有公平性与协调性, 各区域普遍接受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同时, 基于流域整体效益的考虑, 允许各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利于提高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2.2 配置流程设计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过程, 主要是确定流域初始水权在区域间的和谐配置方案。本文将流域内各区域视为流域用水的各博弈方, 对流域初始水权的初步配置方案进行和谐性诊断 (包括谐性判别及不和谐性判别两个步骤) , 针对不能通过和谐性诊断的分配方案, 通过多轮动态博弈过程, 不断调整初步配置方案, 直到通过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和谐性判别及不和谐性判别。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的流程如图1所示。

3 和谐性诊断

和谐性诊断的过程包括和谐性判别及不和谐性判别两个阶段。当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同时通过和谐性判别准则及不和谐性判别准则, 则认为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通过了和谐性诊断;否则, 认为没有通过和谐性诊断。

3.1 和谐性判别

①基本思想

在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中, 流域的和谐是建立在各区域对水权配置结果基本满意且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一旦各区域对水权配置结果不满意, 将导致各区域间的用水冲突。因此, 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进行和谐性诊断时, 必须在保障各区域目标满意的基础上实现流域的总体满意, 可采用流域内各区域的目标总体协调度函数进行判别。

②和谐性判别准则

已知流域内的区域dk分配的水量为Wk, 建立流域和谐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maxW (x) =max (W1 (x) , W2 (x) , , Wn (x) ) xX (1)

其中, Wk (x) 是关于水权初始分配的相关影响指标X的目标函数, 表示区域dk分配的水量为Wk, X是由线性或非线性函数构成的约束条件。

定义描述各区域目标达成程度的目标满意程度函数为:

μ (Wj (x) ) =Wj (x) -minWjmaxWj-minWj, j=1, 2, , n (2)

式中, μ (Wj (x) ) 为区域目标满意度函数, maxWj, minWj为区域dj的理想分配水量和最低需水量。当各区域分配水量为理想值时, 则相应的目标满意度为1, 反之, 当各区域分配水量为最低需水量时, 目标满意度为0。μ (Wj (x) ) 越大表明所分配水量越接近理想值, 区域dj的满意程度越高。

选用较常用的明考夫斯基 (Minkowski) 距离中的欧式 (Euclid) 距离, 建立流域内各区域目标总体协调度函数[9]。

λ (s) =s1+s2s1+s3 (3) s1=j=1n (Wj (x) -maxWj) 2 (4) s2=j=1n (Wj (x) -minWj) 2 (5) s3=j=1n (maxWj-minWj) 2 (6)

式 (4) ~式 (6) 中, Wj (x) 表示区域经过初始水权分配的结果, 即Wj (x) =Wj, 可看作常量;maxWj, minWj为区域dj通过实地调研预测得到的某水平年理想需水量和最低需水量, 亦为常量;s1为决策值与理想值间的欧氏距离;s2为决策值与下限值间的欧氏距离;s3为理想值与下限值间的欧氏距离。

流域内各区域对水权分配结果的满意度的和谐性判别准则可表示为

λ (s) =s1+s2s1+s3β (7)

式中, β由流域管理机构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 一般取0.5≤β≤1。

当式 (7) 成立时, 表明流域初始水权的配置结果使区域之间达到一定的总体协调程度, 则认为水权分配结果是和谐的。

3.2 不和谐性判别

①基本思想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的不和谐性判别, 是指当两区域的相同属性指标值的差异超过一定阈值范围时, 则认为区域dkdl的水权分配存在不和谐性;反之, 则认为两区域的水权分配是和谐的。

②不和谐性判别准则

流域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不等于平均分配, 允许流域内各区域间存在水权分配差异, 但这种差异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

针对两个区域dkdl, 若两区域对应的属性指标zkjzlj的差值 (zkj-zlj) 大于阀值Hj时, 则认为区域dkdl之间的水权分配是不和谐的。即

zkj-zlj>Ηj, k, lD, kl;j=1, 2, , 5 (8)

式中, Hj表示两区域dkdl对应的属性指标zkjzlj之差的阈值。

对流域内各区域进行两两判别, 当流域内各区域间都通过了和谐性判别准则及不和谐性判别准则, 则认为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是和谐配置方案。

4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模型的构建

演化博弈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演化博弈的基本思想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博弈群体中, 博弈方进行着反复的博弈活动, 由于有限理性, 博弈方不可能在每一次博弈中都能找到最优的均衡点, 博弈方的最佳策略就是模仿和改进过去自己和别人的最有利战略[10,11,12]。

在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过程中, 各区域作为博弈方, 要通过多次重复的博弈, 不断改进自己和别人的策略, 直到找到一个能使各区域均满意的均衡解。因此, 可把演化博弈论应用于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过程。

4.1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中的演化博弈机理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过程中, 流域内各博弈方基于完全理性, 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利用流域水资源的水量, 即期望通过获得更多的水权分配量, 以达到自身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但在现实情况中, 流域内各博弈方的完全理性是很难得到满足的, 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 且各博弈方之间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因此, 流域内各博弈方的博弈过程不像完全理性情况下的一次性博弈具有纳什均衡解, 而是一个需要学习、交流和反复博弈的过程, 通过多轮动态博弈过程, 不断提高流域各博弈方的理性程度并相应地调整其水权分配策略, 实现各博弈方之间的相互合作, 从而削减流域水资源的水量利用冲突, 使水权分配方案通过和谐性诊断。

流域各博弈方动态博弈过程中的博弈要素及冲突问题可具体描述为:

①博弈方集合:博弈方为流域内的各个区域, 分别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 记为N={区域i (i=1, 2, …, n) , 上游地区i=1, 2, …, k, 中游地区i=k+1, …, l, 下游地区i=l+1, …, n}。

②损益函数:为各博弈方的水资源综合效益函数。各博弈方的水资源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与水权分配量密切相关, 随着初始水权分配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达到各博弈方的理想需水量时, 其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但是流域可供分配的初始水权总量W0往往小于所有博弈方理想需水量之和, 因此各博弈方的水资源综合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

③各博弈方的策略集合

si={Wit}, 表示流域内第i个博弈方的所有可选择的策略集合, 其中, t=1, 2, …, T, 表示第t轮博弈, T表示博弈的总次数;Wit={W|i=1nWit=W0, Wit>0, t=1, 2, , Τ}, 表示流域内第i个博弈方在不同阶段对连续型变量Wi进行的选择, 即第t轮博弈过程中博弈方i分配的水权量。

当各博弈方经分配获得的初始水权能够通过和谐性诊断时, 各博弈方的策略集合即为演化动态博弈过程中的稳定均衡策略, 如未通过和谐性诊断, 则继续调整各博弈方的初始水权分配量, 直到通过和谐性诊断为止。

4.2 多轮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步骤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模型的构建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依据, 其博弈过程主要是根据各博弈方水权分配策略、水资源边际效益以及综合效益, 不断地在边际效益上对各博弈方的水权分配策略进行调整, 以修正水权配置方案, 使其通过和谐性诊断, 即实现流域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

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的多轮动态博弈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第1步, 提出流域初始水权初步配置方案。

第2步, 对获得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案进行和谐性诊断 (包括和谐性判别及不和谐性判别) 。若通过和谐性诊断, 则等同于认为流域内各区域均能接受初始配置方案, 配置过程结束;否则, 进入第3步。

第3步, 针对初始配置方案的不和谐性, 将流域内各区域作为各博弈方, 引入激励惩罚机制, 提出两博弈方的改进策略, 即“合作”或“不合作”策略, 在边际上调整未通过和谐性诊断的两博弈方的水权分配量, 计算流域各博弈方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总变化量, 确保总变化量大于零, 获得一套新的水权分配方案, 转至第2步。

4.3 流域初始水权初步配置方案的修正

现假设, 流域内两博弈方ij分配的水权量未通过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的和谐性诊断。

博弈方i的水权分配量为Wi, 其水资源边际效益为fi′ (Wi) , 水资源综合效益为fi (Wi) =Wi·fi′ (Wi) 。

博弈方j的水权分配量为Wj, 其水资源边际效益为fj′ (Wj) , 水资源综合效益为fj (Wj) =Wj·fj′ (Wj) , 其中, Wi>Wj, fi′ (Wi) <fj′ (Wj) 。

博弈方i和博弈方j都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即“合作”或“不合作”策略。两博弈方合作, 则意味着水权分配量多的博弈方i愿意削减ΔW的水权量, 水权分配量少的博弈方j期望增加ΔW的水权量;两博弈方不合作, 则意味着水权分配量多的博弈方i期望维持现状的水权分配量Wi, 水权分配量少的博弈方j期望增加比ΔW更多的水权量。

(1) 激励惩罚机制

基于流域各博弈方的初始水权分配结果, 为使初始水权配置方案通过和谐性诊断, 必须对各博弈方的水权量进行调整, 而各博弈方为保障自身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期望在不改变目前水权分配量的条件下, 获得更多的水权量, 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流域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因此, 在流域各博弈方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中, 当各博弈方采用“不合作”策略时, 流域机构可引入惩罚因子λ, 改变流域各博弈方的水权分配策略, 具体过程如下。

流域两博弈方在动态博弈过程中, 对两博弈方的水权分配量进行适当调整, 共有四种调整方案:

①若博弈方i和博弈方j都采取合作策略时, 则可将博夼方i的一部分水权量ΔW分配给博弈方j, 以提高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②若博弈方i采取合作策略, 愿意消减一部分水权量ΔW, 而博弈方j采取不合作策略, 期望获得比ΔW更多的水权量时, 流域机构可引入惩罚因子λ, 以减少博弈方j的一部分水权增加量λ·ΔW;

③若博弈方i采取不合作策略, 不愿意消减水权量ΔW, 而博弈方j采取合作策略, 流域机构可引入惩罚因子λ, 以消减博弈方i的一部分水权量λ·ΔW, 将其分配给博弈方j;

④若博弈方i采取不合作策略, 不愿意消减水权量ΔW, 博弈方j也采取不合作策略, 期望获得比ΔW更多的水权量时, 流域机构可引入惩罚因子λ, 以消减博弈方i的一部分水权量λ·ΔW, 不改变博弈方j的水权量。

(2) 博弈方期望收益

由于在多轮动态博弈过程中, 博弈方i和博弈方j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到纳什均衡策略: (合作, 合作) 。因此, 具有有限理性的博弈方可选择“合作”策略, 也可选择“不合作”策略, 但这种策略不是事先给定的, 而是随着两博弈方的学习过程与策略调整而逐步改变的。假设博弈方i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为θi (θi∈[0, 1]) , 则选择“不合作”策略的概率是1-θi;博弈方j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为θj (θj∈[0, 1]) , 则选择“不合作”策略的概率是1-θj.针对博弈方i和博弈方j的水权分配结果, 两博弈方可采取以下四种调整策略:① (i合作, j合作) ;② (i合作, j不合作) ;③ (i不合作, j合作) ;④ (i不合作, j不合作) 。构造两博弈方之间的收益矩阵, 如表1所示。

表1中, (A, B) 表示博弈方i和博弈方j选择策略 (i合作, j合作) 时产生的水资源综合效益, 其中, A= (Wi-ΔW) ·fi′ (Wi) , B= (Wj+ΔW) ·fj′ (Wj) ;

(C, D) 表示博弈方i和博弈方j选择策略 (i合作, j不合作) 时产生的水资源综合效益, 其中, C= (Wi-ΔW) ·fi′ (Wi) , D= (Wj+ (1-λ) ΔW) ·fj′ (Wj) , λ为不合作博弈方的惩罚因子, λ∈ (0, 1) ;

(E, F) 表示博弈方i和博弈方j选择策略 (i不合作, j合作) 时产生的水资源综合效益, E= (Wi- (1-λ) ΔW) ·fi′ (Wi) , F= (Wj+ (1-λ) ΔW) ·fj′ (Wj) ;

(G, H) 表示博夼方i和博弈方j选择策略 (i不合作, j不合作) 时分别的水资源综合效益, 其中, G= (Wi- (1-λ) ΔW) ·fi′ (Wi) , H=Wj·fj′ (Wj) 。

因此, 博弈方i的期望收益πi和博弈方j的期望收益πj可分别表示为

πi=θi[θjA+ (1-θj) C]+ (1-θi) [θjE+ (1-θj) G]={Wi-[1- (1-θi) λ]ΔW}fi (Wi) (9) πj=θj[θiB+ (1-θi) F]+ (1-θj) [θiD+ (1-θi) Η]={Wj+[θi+θj-θiθj+[2θiθj- (θi+θj) ]λ]ΔW}fj (Wj) (10)

式 (9) 表明, 随着博弈方i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θi的改变, 其愿意消减的水权量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且受到惩罚因子λ的影响, 即博弈方i的水权变化量ΔWi可表示为

ΔWi=|Wi (t+1) -Wit|=|πi-Wi|=[1- (1-θi) λ]ΔW (11)

式 (10) 表明, 随着博弈方i和博弈方j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θiθj的改变, 博弈方j期望增加的水权量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且受到惩罚因子λ的影响, 即博弈方j的水权变化量ΔWj可表示为

ΔWj=|Wj (t+1) -Wjt|=|πj-Wj|=[θi+θj-θiθj+[2θiθj- (θi+θj) ]λ]ΔW (12)

(3) 稳定均衡策略

基于流域各博弈方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变化, 流域各博弈方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总变化量Δf (W) 可表示为:

Δf (W) =πi+πj-fi (Wi) -fj (Wj) ={[θi+θj-θiθj+[2θiθj- (θi+θj) ]λ]fj (Wj) -[1- (1-θi) λ]fi (Wi) }ΔW (13)

为保障流域各博弈方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总变化量大于零, 则Δf (W) >0, 即

{θi+θj-θiθj+[2θiθj- (θi+θj) ]λ}fj (Wj) -[1- (1-θi) λ]fi (Wi) >0 (14)

根据式 (13) 、式 (14) 知, 在流域博弈方i和博弈方j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中, 在确保Δf (W) >0的前提条件下, 可根据式 (11) 、式 (12) 确定博弈方i和博弈方j的水权变化量, 得到一个新的初始水权配置方案, 并对新的初始水权配置方案进行和谐性诊断, 若通过和谐性诊断, 说明通过加强博弈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结果为各区域所接受, 消除了各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和用水冲突, 各博弈方的水权分配策略集合即为演化动态博弈的稳定均衡策略。若未通过和谐性诊断, 则新的水权配置方案不是和谐配置方案, 可根据式 (9) ~式 (14) 进行新一轮动态演化博弈, 调整流域各博弈方的水权分配策略, 最终通过各博弈方之间的合作, 实现流域初始水权的和谐配置。

5 结语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 对“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进行了界定。在流域初始水权初步分配方案未通过和谐性诊断的基础上, 反向追踪水权分配不和谐的区域, 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多轮动态博弈模型, 通过各博弈方不断修正自己的水权分配量, 使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通过和谐性诊断, 实现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 以保障流域内各区域间的用水公平高效性, 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针对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极易引起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冲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和谐性诊断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 力求化解这种冲突。首先对“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进行界定;然后构建和谐性诊断方法, 包括和谐性判别准则和不和谐性判别准则;最后, 针对未通过和谐性诊断的初始水权配置方案, 逆向追踪水权配置不和谐的区域, 并构建多轮动态博弈模型, 不断调整流域内各区域的水权配置方案, 直到水权配置方案通过和谐性诊断为止。通过和谐性诊断的配置方案是各区域均能接受的配置方案, 可以有效化解水权冲突, 实现人水和谐、人人和谐。

关键词:流域初始水权,和谐配置,和谐性诊断,多轮动态博弈模型

参考文献

[1]Ansink E, Weikard H-P.Contested water right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9, (25) :247~260.

[2]胡继连, 葛颜祥.黄河水资源的分配模式与协调机制——兼论黄河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J].管理世界, 2004, (8) :43~52.

[3]吴凤平, 葛敏.水权第一层次初始分配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3 (2) :216~219.

[4]佟金萍, 王慧敏.流域水权初始分配系统模型[J].系统工程, 2007, 25 (3) :105~110.

[5]陈艳萍, 吴凤平, 吴丹.基于模糊优选和TOPSIS法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7 (4) :467~471.

[6]吴丹等.面向行业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模型构建[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0, 30 (5) :29~32.

[7]陈艳萍, 吴凤平.基于演化博弈的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冲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1) :48~53.

[8]吴凤平, 吴丹, 陈艳萍.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系统诊断模型[J].系统工程, 2010, 28 (4) :24~29.

[9]张欣莉.基于目标满意度的交互式多目标决策改进方法[J].系统工程, 2004, 22 (9) :10~13.

[10]Weibull J W.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Boston:MIT Press, 1998.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2]乔根.W.威布尔.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夫妻间性和谐婚姻就和谐吗 篇2

性关系是否和谐严重影响着婚姻状况

我们发现。和谐的婚姻离不开夫妻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夫妻之间的性生活是夫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婚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婚姻中的男女由完全陌生到相识、相知直到走人婚姻的殿堂,两个人的了解与交流方式,也从语言、行为到亲密的身体接触,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其中,性关系无疑是表明两个人感情程度的风向标。所以,性关系是否和谐,往往对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和谐的性关系,是稳定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性关系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排他性的亲密关系,因此,性和谐的家庭,夫妻都在生理上得到满足,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对配偶有归属感,对家庭有责任感,两个人之间建立了最密切的信任,可以相互支撑。性和谐的夫妻彼此更有包容力,精力更充沛。

和谐的婚姻一定包含性的和谐

一旦双方性生活不和谐,甚至出现长时间无性生活,男性在心理上往往不能承受,有挫败感。极度失望的男性最后可能出现愤怒、怨恨等情绪,最终在婚姻外寻找慰藉。而女性,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化等表现,工作及家庭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最容易引发的问题就是婚外情。刚开始的婚外情行为可能是偶尔的行为,但随着事件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在婚外情中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夫妻之间的性关系却并无大的改善,最终这婚外情极有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笔者接触的一个案例,丈夫与妻子谈离婚时态度斩钉截铁,原因也非常直接,就是与妻子性生活不和谐。此时,男方与另一女子在外已同居多时,丈夫直言,自己已离不开对方。更有甚者,在离婚诉讼的起诉状中明言,夫妻多年性生活不和谐,导致自己痛苦不堪,因此坚决要求离婚。

可见,性和谐在婚姻和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许,性和谐并不必然带来婚姻的和谐,但和谐的婚姻一定包含性的和谐。

夫妻的性关系需要积极地经营

什么是性和谐呢?有人将性和谐简单地理解为性生活是否和谐,但是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其实,性和谐不仅仅包括性生活和谐,还应当包括夫妻之间的其他亲密行为,如生活中相互体贴,亲密的身体接触如拥抱,经常进行亲密的交谈等。

很多夫妻都意识到性和谐在夫妻生活中的重要,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性不和谐?如何改善性关系?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构建彼此的性关系呢?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我从一些反面案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更容易达到性和谐婚姻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考虑婚姻时,感情并不是第一位的,财富、地位等其它因素成为考虑婚姻的主要因素。这样的婚姻我们通常认为是属于感情基础有问题的婚姻,在婚后易引发各利-问题,性不和谐是其中的一大问题。很多人在婚后才发现自己在婚前所在乎的那些东西并不是真正重要的,自己在感情及性方面的缺失最终会导致对婚姻极度的失望。因此,在选择婚姻时,应当以感情为基础,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最初是基于男女双方的吸引而结合的,性生活比较容易和谐。

有性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治疗性生活不和谐的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在性功能方面出现了障碍。这种障碍本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找到原因积极解决就可以了。但是很多人在出现这种障碍后,一蹶不振,产生自卑、焦虑、不安全感和挫败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有人以逃避的态度应对,还有些对配偶猜忌,乱发脾气,增加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建议,当出现性功能障碍时,应当积极寻找治疗的办法,查找原因,积极接受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

注重自身形象,帮助保持婚姻中的性和谐我记得有一个电影谈到由于对妻子出现“审美疲劳”而引发婚外情的故事。丈夫看到目复一日几乎一成不变的妻子,没有了“性趣”,因此找了一个情人,引发了婚姻危机。虽然丈夫割舍不下像亲人一样的妻子,但妻子还是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婚姻还是在遗憾中解体。由此想到我经常接触到的当事人,一方哭哭啼啼痛述另一方对婚姻的不忠,但当我们看到另一方的形象时,有时会非常惊讶,因为两人的形象差别很大,就是很不相配的感觉。所以,要想在婚姻中保持性和谐,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当注意自己的形象,让自己在对方的眼里永远保持新鲜感,永远美丽帅气。

注重内在修养的提高,夫妻拥有共同语言结婚之初可能双方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差不多,但结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在迅速地成长,而另一个人却停滞不前甚至在后退,两个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这种夫妻性生活很难和谐,时间久了,甚至一方不愿意和男一方有性方面的接触。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例,男方多年来在事业上不成长,而女方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其它方面,都越来越好。最后,女方甚至不愿让男方接触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是,男方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而是心理越来越不平衡,极度自卑,经常跟踪女方,扬言如果女方和他离婚,就要杀死女方等,想用这种方法来保住婚姻。

性生活不和谐往往是婚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信号和表现形式,它可能表明双方在心灵深处已没有归属感,双方在情感上没有交集,婚姻缺少激情。所以,要保持夫妻性生活和谐,夫妻双方都要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魅力持久的人,用内在的东西吸引对方。

瑜伽的和谐性探究 篇3

一、瑜伽的内涵体现和谐

瑜伽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古印度, 是梵文YOGA的译音, 最早典出《梨俱吠陀》。古印度人认为:人的欲望发生时, 犹如脱缰野马, 人惟有具备高超的技巧才能予以控制。瑜伽原意具有扼、给牛马上驾具、捆绑、及获得神通力等多种内在相关的含义;其引申的意思就是要用意志力抑制住知觉器官的功能, 抑制住丛生的杂念, 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 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古圣贤帕坦枷利所著的《瑜伽经》中, 瑜伽被准确的定义为“对心的变化的抑制”。这部经典指明了瑜伽的目的和瑜伽的过程, 从最初的意识控制, 到觉悟与解脱。瑜伽的最终目标就是能控制自己, 能驾御肉身感官, 以及能驯服似乎永无休止的内心。感官的集中点就是心意, 能够驾御心意, 即代表能够驾御感官;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 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 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将“自我”与“超我”相连通, 从而达到身与心的统一, 人与神的统一, 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的统一。瑜伽的最高境界是禅定解脱, 也就是达到心神合一, 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瑜伽练习要求和谐

瑜伽注重身心合一, 是由身体和心理的锻炼, 逐步提高生命潜能的过程。瑜伽练习不是单纯的姿势技巧训练, 而是融道德修持、正确的呼吸、合理的饮食、生活的节律、自我控制、身体功法于一体的和谐统一体。

1. 身、心、灵三者完美结合的终极目标

瑜伽在梵文中是“结合”“一致”的意思, 意味着身心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据据《瑜伽焰口施要集》记载:“手结密印, 口诵真言, 意专观想, 房与口协, 日与意符, 意与身会, 三业相应, 故曰瑜伽。”练习瑜伽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身、心、灵三者的完美结合。数千年来, 一代代瑜伽信徒不断发展完善着瑜伽体系, 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 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感情, 以及保持身体健康。据说当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静坐中进入最深层次时, 就会觉醒人生自性与生命的至善境界, 从而获得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的结合, 唤醒内在沉睡的能量, 得到最高开悟和最大愉悦。

2. 体位、呼吸、意念紧密结合的练习要求

瑜伽有一套从肉体到精神极其完备的修持方法, 瑜伽修行可以分为8个阶段, 也叫8支分法, 即:约束;戒律;姿势和体位;调息;控制感官;内省;冥想;三昧 (即心神合一, 超脱的境界) 。瑜伽最主要的锻炼形式是体位法, 要求练习者将姿势、呼吸和意念紧密结合。

3. 瑜伽的所有姿势都要配合呼吸来完成

呼吸是生命的基础, 正确的呼吸可以加强全身系统功能、增进健康、增强生命力。而在生活中, 我们的呼吸一般是任意和不规律的, 大多数人呼吸浅短急促, 身体不能吸收足够的能量, 久而久之, 神经系统逐渐受损害, 内分泌系统不能正常起作用, 身体开始丧失力量和活力, 产生经常性的疲劳和沮丧, 最终使体质变得虚弱。瑜伽是一种把呼吸作为练习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的锻炼系统。瑜伽所有的姿势、冥想都要与呼吸配合完成, 在瑜伽练习中, 练习者利用丹田进行腹式深呼吸, 使体内供氧量充足。在深长的呼吸中, 身体逐渐放松, 修习者逐渐把意识集中于全身内外每寸、每分的感觉, 并唤醒身体的机能, 充分感受因姿势的变换时而按压挤推, 时而拉紧松的过程, 以专注的意识力去体验身体酸痛胀麻的变化和舒适感以求最佳效果。同时, 深长的呼吸充分地呼出了二氧化碳, 净化了血液, 及时清理了体内的垃圾与毒素, 培补了生命的元气;练习者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平和与安静。

4. 瑜伽练习注重意念和身体的自然感觉

练瑜伽就必须要注重感觉, 集中意念, 以最能感受的程度去操作施行。通过调节呼吸使身体紧张有度而不会过度僵硬, 藉由练习体位法, 来充分感受身体随着肢体扭转、折叠、后仰、前弯而得到的按摩、伸展和压挤, 慢慢地让心神沉浸在所做的动作上, 会感觉到肌肉和韧带在伸展, 一点一点地被拉伸, 感觉到肌肉在放松。身体的放松使姿势完成的幅度、角度越来越大, 身体的柔韧性不断增强, 对肢体的支配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5. 身心双修的练习方式

瑜伽修持重视身心双修, 提倡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瑜伽首先要求修持者遵守的逍德规范就是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其次还要求自身的内外净化: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 努力美化周围环境;内净化为根绝欲望、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七种恶习。这样一种可以让身体和精神得到双重锻炼的健身方式, 并不仅仅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体位的训练或冥想, 而且要将瑜伽的思想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选择宁静自然化的生活氛围, 清淡的饮食, 舒缓的音乐, 开朗平和的心境等等。

三、瑜伽精神充满和谐

瑜伽意为“契合至真之道”, 是一种精神实践之学。古老的瑜伽修行者非常重视心灵心态的修炼, 他们认为瑜伽的修炼是一个人一生的工程, 是从内到外的心神整合。实际上, 瑜伽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和养生运动的精神就在于:瑜伽将“自我”与“超我”相连通, 以改造人的灵魂, 增进身心健康。对于古老、科学的瑜伽而言, 它不只是冥想、打坐, 或高难的柔体动作, 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内心世界, 通过精神活动来引导完善行为。在瑜伽修炼过程中, 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的内在精神, 从外到内, 从感觉到精神、理性, 而后到意识, 最后把握自我, 同内在的精神融合为一, 达到天人合一。

四、练习瑜伽促进和谐

练习瑜伽不仅能使人回归本我, 还能让人以新的境界感悟自我, 领悟超我。瑜伽冲破了种族、年龄、性别、宗教和信仰的限制, 追求人类的博爱、和平, 使人从一切精神怨恨以及相关的情绪、心理和生理疾病中解脱出来, 达到一种最佳的超脱与和谐状态。

1. 练习瑜伽可以缓解压力, 促进身心和谐

现代生活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使人们心理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极易导致神经功能失调, 进而诱发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瑜伽冥想是一种调心方法, 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训练, 它是在精神或注意力集中时自然产生的一种状态。通常在练习时, 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时刻, 训练大脑进入一种更高的意识和警觉状态。实践证明:练习瑜伽冥想, 可以通过心理导引, 使人排除环境干扰, 避免不良环境对心理的负作用, 自觉抛弃不应追求的身外之物,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然的身体和思想的身体。另外, 各种针对性强的体位法配合绵长的呼吸不仅能够缓解紧张和压力, 还可以减少浮躁, 并通过有序的体液调节, 修复病变和损伤, 增进心理健康, 促进身心和谐。

2. 练习瑜伽可以修炼人性,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 官场、商场、情场, 场场充满诱惑, 致使许多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瑜伽练习首先就要抵制人的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六大恶习, 否则, 练习者就无法进入状态。正如瑜伽大师所言:“地狱在哪里?它在充满仇恨、欲望和嫉妒的内心世界;天堂又在哪里?他在充满爱、纯洁和满意的心灵里。”从古到今, 瑜伽都特别强调发展人际情谊, 促进人的和谐, 而且要求彻底冲破种族、年龄、性别、宗教和信念等的限制, 追求人类的博爱、和平等。这种基本理念使瑜伽自始至终坚持非常明确、实际的练习目标, 即使人们从一切精神怨恨以及与之关联的各种精神、心理和生理疾病中解脱出来, 达到一种最佳的“超脱”与和谐状态。在这种平和的心态下所进行的瑜伽练习, 既可以抵御外环境的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不良因素的刺激, 又能够内练品格, 不断提升自我, 让练习者内心充满爱, 并由内向外散发一种愉悦, 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 和谐社会环境。

3. 练习瑜伽可以回归本我,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体力劳动不断减少, 人类某些器官日渐衰退, 功能日趋减弱。科学研究证明:瑜伽是一项动静因人而异的适度的健身养生运动。瑜伽中的姿势和体位的练习, 可以有效刺激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改善血液循环和激素分泌, 使身体内的废物毒素排除体外。持续的练习更能增强身体柔韧性, 增强肢体的灵敏度。而通过瑜伽呼吸法、冥想和松弛功的练习, 可以安静神经, 平和心态, 使人胸襟开阔, 配上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很容易让练习者心旷神怡,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五、结语

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瑜伽以独特的静心冥想、修身养性来调理身体的各项机能, 通过意识来调整呼吸, 通过肢体的舒展来达到身体的平衡。瑜伽是一种倡导“身心合一”的生命哲理, 是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生活哲学。它不仅促进人的身心和谐, 还能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维德.瑜伽健身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

[2]毛娟.论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05 (11) .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例谈语文教学的和谐性 篇4

当然, 被破坏的和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我们追求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如此, 和谐的风景还是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上实现的。在教育王国的诸多风景中, 语文应该最是风光无限的, 不只是它与一个民族灿烂文明同生同长, 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独特的超越性带来了生命体验那无上的精神享受。

语文教学的艺术, 美不胜收, 其实质应落实在“和谐”上, 语文学习就是追求和谐的美的过程。在语文课中, 应创设具有和谐意义的美好环境, 达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生成美好的境界。这是教学环境的和谐, 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建设上。在语文课中, 应把审美的和谐和伦理的和谐完善结合到教学内容中, 让学生遨游文本世界, 领略语文之美。这是教学内容的和谐, 体现在人与文联系的建立上。在语文课中, 教师还应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 充分展示语文教学审美功能。这是教学方法的和谐, 体现在人与方法的联系上。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想北平》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本) 的体会作具体阐析。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我们今天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北平也就是北京, 先请大家说说看, 北平可写的内容你觉得有哪些。

2.学生展示。

3.教师发问:老舍会采纳大家的意见吗?请大家读课文。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1.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前, 教师提出要求:结合第一环节交流的内容, 注意每一段的大意, 思考文章的思路。)

2.交流文章思路 (“我的北平” (第1段) ———我真爱北平 (2—3段) ———北平的特点 (4—7段) ———我真想念北平呀 (第8段) ) 。

第三环节:导读领悟

1.你是从文中何处知道北平怎样的特点? (说明:学生找出某处之后, 教师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体验, 接下来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形象性”的话, 以求对北平的特点有更明晰的认识。北平的特点: (1)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2) 动中有静; (3) 布置特别匀调, 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4) 花多菜多果子多, 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2.与我们在第一环节比, 我们介绍北平, 与老舍写北平, 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文章用怎样的方式表现这种情感? (我们一般是神往之情, 是对异地的渴慕。老舍是怀想之情, 是对家的热爱。老舍主要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这一情感。)

第四环节:品读体验

1.文章写了北平很多特点, 将题目改为“忆北平”,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忆”可能只是客观的叙述, “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 而且还告诉人们他对北平是爱的。)

2.你能总结出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吗? (词语置换, 品味语言。)

3.再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语句中渗透的情感。

第五环节:倾吐心语

1.读了老舍向北平倾诉感情的文字, 大家一定感慨良深。下面就请你们向老舍先生的北平说一两句自己的话, 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2.学生比较自己语言与老舍语言风格的异同 (老舍的语言是简朴的。教师补充两句关于简朴的名言: (1) 张籍:看似平常最奇崛; (2) 叔本华:简朴不仅始终是真理, 而且也是天才的标志) 。

3.如果若干年后, 大家身在异国他乡, 一定会非常地想念故乡。请大家也用这简朴的语言说说那心中的想念。

本教学主要体现了和谐教育的如下特点:

第一, 力图建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些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现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从教师主导的一端走向学生主体的一端, 而产生更为糟糕的效果。“谁为主”的问题, 其实往往成为破坏和谐的问题之一。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本次教学中得到了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 教师饱含激情, 努力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比如, 在第一环节, 我先让学生说自认为北平可写的内容, 学生说完后, 我突然发问, “老舍会采纳大家的意见吗”,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跃跃欲试, 要读课文, 氛围产生了。这节课, 还能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营造一种具有以真诚、接受、理解为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 使学生自由表达, 自由参与, 充分意识到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第四环节, 教师先示范品读, 再启发学生总结学法,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 又由学生据这个方法进行品读。老师示范品读, 体现了真诚, 为学生接受作准备;由学生总结出方法, 完成了老师与学生在内在理解上的沟通, 学生便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理解也就更为顺畅, 并且深刻。这都是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完成的。

第二, 力图体现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学内容主要指以课本为依据, 向学生提供的语文教学信息, 形成人与文本的互动。它是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系列训练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语文知识主要来自文本, 语文能力体现于学生对语文的把握, 语文系列训练则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变的操作系统, 力图实现超越。教学内容的每个要素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每个要素的教育功能, 又要注意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 也即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中。

如第五个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向老舍先生的北平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是带着此前的学习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语言风格与老舍的相比较, 这又是走进文本, 教师适时补充关于“简朴”的知识, 这又是语文知识学习。最后, 让学生用体验文本简朴语言风格后的状态去以简朴语言说说自己将来对故乡的想念, 这又是走出文本, 当然, 这时的“出”中又有着对文本的不停地回归。这样, 人在文本之中的进进出出, 具有了语文的终极意义, 即解放了人的言语束缚, 实现了言语能力的发展;解放了人的心灵束缚, 实现了人性的发展。语文教学就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把审美的和谐和伦理的完善结合起来, 这样也就有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力图促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际上, 一次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方法层面上, 千法万法, 我们都应该落实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上, 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从这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由于力图将教师“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 课堂的和谐便有了基点。比如, 在第一环节, 让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北平, 是教师“教”的活动, 用的是“揣读法”, 为第二环节的初读和第三环节第二步的学生活动, 也就是交流“与我们在第一环节比, 我们介绍北平, 与老舍写北平, 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这一问题作了铺垫, 即为实现转化作了准备。在第二、三环节, 用的是“诵读法”, 落实了情感的体验。这几个环节综合起来看, 它体现了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有效融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真正地明白老师不仅是在教知识, 而且是在教他们学。再如, 在第四环节, 品读体验, 我的做法是自己先示范品味, 然后启发学生发现方法, 再用这一方法自行品味, 进行交流。这里教师的示范就是“教”。启发学生发现方法, 就是转化的桥梁。学生以此法进行品味交流, 就是教师的“教”转化成的“学”, 和谐的境界便产生了。

也谈课堂教学的“和谐性” 篇5

1. 课堂和谐性的理解

和谐课堂主要是以教室为载体,以“体验与创造、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课堂。课堂教学各要素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以实现学生健康发展。课堂中的和谐氛围主要是由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创造的。这种和谐氛围往往是内稳的、深层次的,其凝聚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凝结在人际关系之中。

2. 课堂和谐的特征

国内外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和谐性英语课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特征:第一,体现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的实质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第二,丰富的课堂。其中包括学习内容的智力挑战与充实,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创造性、自然生成性和智慧。第三,有效性的课堂。有效性课堂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差异,不求个个全对,但求个个进步。第四,体现快乐教学。快乐教学是一种状态,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寓欢乐于知识中,让学生感到更轻松活泼。

3. 课堂和谐型的运用

3.1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节奏和谐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教师的特殊身份和权威地位压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欲望,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建立民主、平等、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不应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根据需要有了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启发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与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参与者等。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身体情况,使学生在感受到温暖的情况下充满自信地学习。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即师生课堂关系和谐,更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开拓,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特点。

3.2 营造和谐的英语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应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这是由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课堂用语,如:“Are you ready?Read this passage one by one!/Come here, please./You can readaloud!”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已学过的词句进行讲解,开始说得慢些,适当重复,加上学生积极配合,课堂上就能基本以英语会话贯穿其中了。如:“Come here!”可以说成“Come here and do the exercises.”。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日常用语对话、英语课文演讲等,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活动和游戏的开展应始终围绕目标语言的学习为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或活动中体验、领悟和运用。同时,任务和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梯度和发展性。所谓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多、游戏越热闹学习气氛就越浓的认识是错误的。对提问和课堂情境的设计,应是一环扣一环的自然衔接和过渡,是真实的情感交流,不要流于形式,应注重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开发。

3.3 实现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英语教学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不仅指“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影响。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融入学生的互动中,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这样的互动教学不但能实现教学相长,拉近师生的距离,还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的可亲可敬,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更加认真思考、自觉思维、主动练习、积极探究,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缓解矛盾冲突。例如,在学习head, eye, ear, nose, mouth, face, arm, leg等五官和肢体的单词时,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边指边说:“head, It’s my head.”学生仔细听,边说边做。最后以游戏方式巩固,教师说,学生做练习。依次练习,速度加快,选出反应快且做得正确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好感,融洽了师生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生互动的同时,生生互动也不可忽视。正值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微妙的变化,他们强烈地渴望友谊,渴望广交朋友,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但自己是否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特别是对同学或朋友言语的接受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使朋友或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由于中学生大都存在着固执的心理,都不想先表示友好,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消除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缓和生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之,课堂教学实施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努力构建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在和谐的课堂中,改变教与学的课堂,不断激活灵感,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使新型的教育迈向新的一步。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性作了探析, 旨在阐述该种方法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性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现代水墨人物画笔墨造型的和谐性 篇6

一、层次分明

水墨画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画面的层次就是明度视觉级差, 分明就是有秩序感, 有秩序的视觉级差让人看着舒服、自然, 万物皆规律, 画要有条不紊而非杂乱无章。水墨人物画要重视墨色、空间、虚实、主次、详略等等层次。例如, 刘国辉的《无风的下午》画中两个人物从头到脚的墨色逐渐变淡, 老人的衣服和少女的外衣是重墨, 裙子以留白为主, 留白里又有灰调部分;背景是一个灰调子, 同样从上到下逐渐变淡, 整幅画层次鲜明, 很有秩序美。我创作的《留守》这幅画中比较注意整幅画黑、白、灰的墨色层次的相互对比、相互衬托, 以产生层次感和空间感, 并且注意大的渐变趋势。老人衣服的墨色总体从上至下逐渐加深, 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用笔的大小, 笔与墨块的对比上也拉开了层次, 用笔粗细主要根据墨色而定, 重墨配大笔, 否则就会不协调;用笔的疏密则根据人体结构而定, 肘关节、膝关节等转折部位会密一些。

当代水墨人物画适当引入西方的构成理念是有必要的, 构成的本质就是不同元素之间井然的秩序感, 形成分明的层次。中国画是一种平面展开的构成关系, 研究点、线、面, 黑、白、灰, 疏密等关系, 而不是用光影或色彩再现形象, 因此其主观情感性比较强。水墨人物画以水墨为主, 墨色之间、不同形状之间就要考虑构成关系。几根线条的穿插, 几个形状的对比, 黑白灰的搭配都是构成。水墨画的墨色不同于工笔画细腻的渐变关系, 而利于表现大黑大白、大虚大实的构成关系, 一大块重墨, 重色, 能镇住整个画面;一块留白, 能衬托其他线条或墨色。例如, 方增先的《帐篷里的笑声》这幅画在构成上有许多亮点, 人物被放置在重色的方形帐篷内, 就像画框, 人物的衣服又连成一个重色的方形, 整幅画形成一个“回”字形结构, 人物从前到后形成灰、白、黑、灰的分明层次。

二、气脉贯通

气脉贯通在此处指画面笔墨安排结构合理, 脉络清晰, 有一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气势。各个层次之间要用有形或无形的线串联起来, 就像串珠之线, 像的脉络。笔墨的准确、写意要求有变化, 丰富才有看点, 同时不同级差的笔、墨、各要素之间要相辅相成, 不能相互干扰, 互相抵消。从用笔来说, 要行笔流畅、没有阻滞, 笔画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与秩序感, 像链子环环相扣、笔笔生发, 不知道哪一笔是开始哪一笔是结束。古人说不露笔痕、不见端倪, 就是没有哪一笔, 哪一部分是突兀的, 所有笔墨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用墨上说, 要求浓淡虚实有规律地构成。笔墨气脉贯通还表现为具有节奏和韵律, 以及有内涵的笔墨透出的美感。笔墨上气脉贯通, 画面上各个因素融会贯通, 整幅画就有了活力, 最终达到气韵生动。例如, 刘国辉的《敕勒川》这幅画, 以酣畅淋漓、汪洋恣肆的笔墨表现草原骑手的豪迈, 具有纵横捭阖的气势, 也可以称为气脉贯通。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方法是“以线造型”, 此画用笔产生的线条最为讲究, 纯熟的用笔如行云流水, 笔笔生发环环相扣, 产生巧妙的秩序美感。

三、多样统一

水墨人物画笔墨的准确与写意更多是具体而微的要求, 着眼于多样性、丰富性;而一幅画是以一个整体感染观者的。笔墨造型的和谐性强调一幅画的整体和完整, 笔墨只是载体, 是部分而非全部。水墨画由笔和墨构成, 但却不是机械的简单拼凑, 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个饱含情感的生命体。好画体现出和谐的秩序感, 线条有疏密穿插, 墨色有浓淡层次, 布局有开合虚实等等。刘国辉的《三秦父老》这幅画有人物的衣服、皮肤和老树三类物象, 用笔皆以枯笔为主, 多飞白、顿挫、散锋, 而墨块很少;色彩上, 除了笔墨黑白外, 以赭色染皮肤为主, 各元素种类明确、层次分明, 所以画面很统一。从多样性来说, 具备了从大笔泼墨到细笔飞白多个层次, 以左边的三个老人为例, 从前到后为黑、白、灰, 关系明确、层次分明, 最前面的老人的裤子为泼墨, 右手袖子以留白为主, 衣襟以灰调为主, 同样是黑、白、灰三个层次。好画第一印象就给人非常统一、整体的感觉, 而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都很耐看, 细到每一笔都笔法多变、内涵丰富, 真正做到尽精微、致广大。一幅创作能够达到多样统一, 就具备了较高的表现力,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形成个人风格。“笔墨风格是由客体对象的形质、结构、自然与人文背景, 创作主体的气质、精神、修养、艺术传承诸因素综合决定的”, 是作者对主客观因素全方位考虑、完美处理的结果。

四、结语

由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特殊性, 容易出现以下影响和削弱画面和谐性的弊病:自然主义。大量运用照片, 缺少速写和默写;以写生代替创作;过多的细枝末节, 画面繁琐细碎。这样, 即使画面某些方面略有可观, 也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度和谐。其次是形式主义。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越来越物质化, 人们着急浮躁, 艺术家和艺术品泛滥的时代, 有很多片面强调所谓的个性创造, 炫耀浮华的笔墨技巧, 玩弄花哨的笔墨游戏的现象。真正和谐的水墨人物画应该具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又有扎实的造型功力, 加之巧妙的构思, 纯熟稳健的笔墨, 总之, 是高尚情操与深厚学养的结晶。

摘要:在绘画语言日益丰富、绘画形式五彩纷呈的今日, 时代与个人都在追求创新, 创新的重要指标是求变, 然而, 在万变中不变的是什么?和谐作为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应该是永恒的。一幅水墨人物画, 丰富是主要看点之一, 但是, 变化丰富而没有和谐统一, 必然导致杂乱无章。因此和谐是对笔墨造型的最高要求, 层次分明强调秩序, 气脉贯通、多样统一着眼于整体。和谐与组成元素的数量无关, 他强调的是规律与秩序感, 体现出驾驭众多或极少元素的能力与素养。

关于大学生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7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不和谐的原因

(一) 就业观念不和谐

一是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 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 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 盲目考研、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 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 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 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1]。三是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偏低,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高, 或因就业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工作, 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产生不平衡心理和自卑心理, 从而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用人单位。四是自我认识不足, 定位不清, 只为找到一份工作委曲求全。一些大学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我发展路线, 不能将目前工作同个人技能、兴趣、理想等相匹配, 导致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庸, 工作乐趣丧失, 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回到原点, 进行自我调整。

(二) 就业技能不和谐

一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 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 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 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 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过硬, 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基础+特色”, 致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部分应届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 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时, 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往往不是凭自己的思考来决断, 而是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 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心理。另外, 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 不会有效展现自己的能力特长, 选择合适的社会单位就业和适应社会单位的挑选, 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 有一定的能力特长, 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由于不会尊重他人, 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 缺乏责任心, 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三) 就业环境不和谐

一是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 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 以致供不应求。尤其多数高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忽视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 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严重脱节, 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和谐[2]。二是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名牌效应”非常明显, 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需求状况差别很大。同时, 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 打出“只招男生”的招牌, 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即使没有明确规定, “只要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式。不仅如此, 企业对大学生也有经验歧视。在招聘的时候, 规定“有经验者优先录用或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士”, 以减少培养与培训的费用。

二、大学生和谐性就业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和谐就业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和培训等形式习得职业选择与获取的能力, 并借助这些能力比较自主地找到与自身特性较匹配的工作, 熟练驾驭所从事的工作, 实现可持续就业和自身的和谐发展。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 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自主性、就业能力等, 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 (就业率) 及发展前景;就业自主性包括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及社会保障的完整性。

大学生和谐就业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 注意根据自身素质特点, 结合自身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 并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寻找与自身相匹配并能驾驭的工作。就大学生而言, 不仅得了“鱼”, 而且会了“渔”, 有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就社会而言, 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提高人力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了教育投资效益[3]。同时, 大学生和谐就业不仅保障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而且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和谐就业稳固了家庭的和谐、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单位的和谐, 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促进大学生和谐性就业的措施

(一)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人生观

1. 大学生要明确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考评, 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 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 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 以量变促成质变。

2. 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精英式教育时代已过去,

我们都是大众教育的产物, 应该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观念, 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 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 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一些职业兴趣测试、能

力测试, 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我,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 同时也要增强自信心, 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和创业的思路。

4. 通过上招聘网、企业网、读报纸、上学校的就业指

导中心网站, 积极了解社会需求, 分析专业状况, 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 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并积极加强自身修养, 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良好的情商、创业精神、独立性等, 树立全方位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二) 大学生要提高技能, 增强社会竞争力

1. 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

规划, 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 发挥学院的专业特色,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专业;同时, 增设职业规划培训课程, 在指导择业技巧的基础上, 逐步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 积极开展模拟招聘等活动;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 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 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 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 勤于实践, 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 在大学期间应积极规划思考

自我发展, 主动走进就业市场。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 把自己看作人才市场中的一只股票, 搜索分析各种与这只股票相关的信息, 总结出各种能使股票升值的元素, 以不变应万变。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力, 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 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 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 积累工作经验, 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 提升就业技能。

(三) 优化就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

1. 政府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 通过快速

发展的经济, 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满足扩增的劳动力需求, 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 解决人才高消费、性别歧视、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力度, 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4]。

2. 政府需要加强与高校、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社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 企业单位要减少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

歧视等, 同样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我储备和培养技术队伍及管理人员。企业要理解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经验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 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如大学初期就经过企业文化的熏陶, 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企业, 提高忠诚度和执行力, 并且有更好的示范作用。在实习过程中, 企业也需要把实习大学生当做自己的正式员工, 让他们一样参加企业培训, 对真正有能力的实习生, 在合适时机给予他们合适的管理岗位, 这样可以收到双赢的效果。

大学生就业, 从个体和家庭来说, 关乎前途命运;从学校和企业来说, 关乎持续发展;从政府和社会来说, 关乎和谐稳定。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就业技能的提升, 就业环境的优化, 需要人人关心, 全社会参与。个人能付诸更多的实际行动, 各类组织和政府有更好的政策保障和落实, 才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 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升彬.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和谐社会[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7, (6) .

[2]王舜华.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和谐的就业心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3]柳琼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

和谐性诊断论文 篇8

1 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性性构建

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 因此, 在建筑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与人的和谐性。城市建筑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精神。构建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建筑设计的功能性、方便性与人性化。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明确建筑的现实功能, 并注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便性, 进行人性化设计。 (2) 注重建筑的品位性和艺术性。城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当注重建设的艺术性, 体现出建筑的艺术价值。此外,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还应当注重城市建筑的品位性, 不但要体现建筑物宏观布局上的雄伟, 同时也要注重建筑物微观装饰上的巧妙设计。

2 城市建筑地面设计与地下设计和谐性的构建

现目前, 我国城市建筑地面设计在和谐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各种地面建筑设计布局宏伟、气势恢宏。在进行地下设计时也应当注重设计的和谐性, 实现建筑物整体和谐性。地下和谐性设计应当注重以下内容: (1) 在设计停车场、商场以及地铁站等地下建筑物时应当保证与地面建筑物功能相等, 体现出地下建筑的立体空间多次利用的功能增益美和与地面建筑重量承载的错落性。 (2) 注重地面建筑各种供给排泄设施如给排水、供气、供电、供热以及排污等实用性, 在保证地面相关配套设施功能实现的同时, 体现出地下设计的功能和地面建筑系统运转的连贯性。

3 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的构建

现目前, 我国城市建筑在设计与规划的和谐性方面,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 (1) 城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 导致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五年一说, 十年一变。因此, 为了保证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的构建, 应当对城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进行长远的规划。 (2) 某些部门在城市设计与规划时, 喜欢在形象工程上大做文章, 如公园、街道硬化以及广场等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用建筑工程的规划。因此,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的构建时, 应当注重民用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保证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实用性。 (3)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利益, 强拆乱占既有民房和耕地, 低征高卖, 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因此,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构建时, 应当进行长远和整体规划, 并进行同步设计和具体设计。

4 楼群与街道和谐性的构建

现目前城市中楼群与街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关系。楼群与街道的方位设计、距离设计以及朝向设计等决定了楼群与街道和谐性。传统城市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楼群一线齐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保证街道宽度的直线型等相关距离设计的进度和原理以及楼群间的统一制约距离设计, 然而却导致了建筑物与街道之间失去活力, 变得死气沉沉。为了保证楼群与街道和谐性的构建, 在应当对城市建筑设计进行创新。保证街道设计的流线型延伸的通畅和运动, 这种建筑美的和谐体现了制约线的几何比例与数字关系所决定的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精确性、实用性、科学性与流动性、人文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城市楼群和街道设计时, 应当注重影响使用体验的采光和通风因素, 并保证建筑物内部, 如过道、走廊、电梯以及楼梯设计的方便性和人性化。

5 建筑设计与环境和谐性构建

在构建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性时, 应当因地制宜, 在保护及利用原有环境资源的同时, 将周围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注重环保和节能。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当结合当地实地环境, 注重建筑功能,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尽量体现出功能性、经济性以及便利性, 并使用环保材料、可再生建筑材料和能源以及降低废气、废水和噪音的排放,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6 安全与功用和谐性的构建

城市建筑设计安全与功用的和谐即是建筑物的功能发挥和安全设计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物的功用和建筑安全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反, 建筑的许多功能设计都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在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商业街和步行街的安全设计应当融入辩证思想, 不仅要对平时的游街逛场进行充分考虑, 还应当尽量将商业街和步行街的正门避开城市交通主干道, 并应当考虑到机动车通行以及发生意外时人群的疏散安全和救护车、消防车的通行, 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安全和功用的和谐性。

7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为了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性,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筑在设计时应当加强与人的和谐性、地面建筑设计与地下建筑设计的和谐性、设计与规划的和谐性、楼群与街道的和谐性、安全与功用的和谐性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构建。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建筑设计和谐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当注重建筑设计的和谐性,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性、地面建筑设计与地下建筑设计的和谐性、设计与规划的和谐性、楼群与街道的和谐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以及安全与功用的和谐性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城市建筑的和谐性, 以期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和谐性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谐性

参考文献

[1]孙阳, 王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和谐性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5) .

[2]孙琳.浅谈城市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 :286.

[3]刘亚丽.谈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性[J].山西建筑, 2008, 34 (35) :58-59.

[4]王克锋, 迟婷婷.城市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性分析[J].建筑与文化 (学术版) , 2013 (10) :276-276, 277.

上一篇:说课教案教学管理下一篇:人民网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