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问题设计

2024-09-22

理解性问题设计(精选4篇)

理解性问题设计 篇1

摘要:“理解性教学”理论是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 合理运用则能有效改善当下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 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理解性教学”,语文阅读教学

美国学者加德纳曾在其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解做了全新的诠释, 倡导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理解”, 并提出“为理解而教” 的口号。在众多学者的有力推动下, “理解性教学”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潮, 并在国内越来越多地获得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下依然还有很多老师没有走出传统理论及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 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不能真切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也不能真正关注学生所需, 导致语文课堂走向低效甚至无效的窘境。而“理解性教学”理论则是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 合理运用则能有效改善当下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依据理解生成的机制, 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时, 如能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则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合理设计引导性问题, 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

通过考察当下语文教学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语文课堂学习的目标是明确的, 但是老师和学生却不一定很清楚这节课、这篇课文具体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不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些什么。

著名语文教学学家倪文锦先生指出, 不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任务, 是当下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大问题, 他明确提出, 设计和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任务, 认为只有明确了教学任务才能明确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教什么, 怎样安排教学活动, 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

二、努力遵循阅读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实现文本深层理解

理解是所有阅读活动的根本, 理解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是理解性阅读的核心。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 从阅读者的阅读实践看, 阅读的基本规律是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毋庸置疑, 表层理解是重要的, 它是阅读走向深层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但仅停留在表层理解的层面上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只有走向深层, 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精神内核。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把引导学生实现深层理解作为最高目标, 依据现代阅读学 “读者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需具备体悟性、具体化和多义性”这一观点, 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上述三点。

(一) 体悟性

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进入作品, 获得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 再以自己的“体验性描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世界, 从而去体会、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义。其次,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体悟的情境; 再次,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诵读的功能, 引导学生“因声求气, 得神入境”, 并能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

(二) 具体化

具体化是指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以联想和想象的方式, 对读物中的“留白处”进行充实, 从而使阅读对象成为更具体、充实、可感的世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的局限, 往往和文本存在较远的距离,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空白,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去合理地填补那些空白。

(三) 多义性

凡是优秀的作品, 都有较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因此, 不是用一个概念或判断就能穷尽的。在具体化的阅读过程中, 面对作品多层次多方面的意义和结构, 加上学生本体的差异性, 学生从作品中得到的体悟必然会有分歧和差异。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不断萌发的思维新苗, 合理地加以指导并引导, 去发现并抓住作品的深层内涵, 发挥想象, 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对作品进行再次乃至三次加工, 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够进入理解性教学的范畴, 实现“自我认识”。

三、研究学生学习心理, 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 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 这里不做一一赘述, 但是教师很有必要知道和了解常见的障碍类型, 它们分别是满足心理、怀疑心理、焦虑心理。

(一) 满足心理

一般来说, 作为高中生, 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基本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了解课文的内容, 从而达到表层理解的程度, 而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因此产生满足感, 不愿意在深入钻研课文, 阅读的深度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要消除学生的满足心理, 教师有必要通过提示、点拨、来揭示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能感受到原来文章远不是自己所已经知道的这么多, 还有很多的内容和知识有待自己去涉猎, 或者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 形成一定的心理困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不断向阅读的深层次推进。

(二) 怀疑心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注意保护学生的质疑、怀疑心理, 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的怀疑心理加以正确引导, 教育他们不能怀疑一切, 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要乐于反思自己、否定自己, 引导他们通过不断反思, 使自己的理解达到“自我认识”的高度。

(三) 焦虑心理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要对学生的学习焦虑心理加以调控, 抑制过强焦虑, 刺激过弱焦虑, 排除心理障碍, 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达到深层理解。教师可在课堂问题设计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控问题设置的难度层级, 让问题的难度最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四、完善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展示对课程的理解

理解性教学十分强调理解的效果呈现, 当学生真正理解某个知识时, 就要用合适正确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设计不同类的实践活动, 来促进学生对重要学习目标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交流、勇于表达, 在交流、表现中获得个人的意义。学生显示理解的表现的关键, 是要求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理解, 而并非只是复述他人已建立的知识, 在设计理解的表现活动时, 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还应注意使各种表现活动具有延续性和挑战性。

理解性问题设计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理解性教学;教学设计;应用方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科学教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科学价值的理解,通过适当的指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从而更加理性和科学地处理社会问题。传统科学教育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法,注重知识上的衔接,内容上的统一,很少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尽管能使科学教学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模式,但却使科学失去了社会价值,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处理社会问题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实行理解性教学策略,对于弥补传统科学教学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理解性教学阐述

关于理解并不是一瞬间的领悟,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究与钻研才能得到结果。对于理解教学,相关学者对其设计了框架,包括生成性议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以及持续性的评价。生成性议题能够从多角度发展学生的理解,通过联想丰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更深层的内容,从而达到理解的程度。好的生成性议题需要教师具备设定丰富议题的能力,议题兼具趣味性、探究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成议题中,主题的不同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具备聚焦性的理解目标,也更容易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有序地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反复推理与应用形成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理解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行动力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理解性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步骤地进行,以使教学设计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理解性教学设计

1.逆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在单元课程教学设计中,需要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评价,通过分析目标与评价间的差异改进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教科版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操作实验、观察、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容器的刻度,之后渗透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水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通过科教要让学生理解什么内容,比较水的多少,让学生学会度量水,其他可溶性物进入水中会产生哪些变化等,从简单的度量衡延伸到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构建系统的学习体系,逐步地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启他们的科学探索之旅。

逆向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目标展开的,设定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进而达到某种学习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有计划的指导,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逆向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导向目标,从逻辑关系角度以及教学体系上更合理,所以,在应用方面,得到的效果也就更理想。逆向教学设计需要经历三个基本过程,即设定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对过程进行指导,从中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理解性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让学生学到什么,就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测量方法,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水的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解性教学在科学学科当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其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理解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自我践行,对于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透过表面探究事情的本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而促使这一过程发生的是人对事件的兴趣,而理解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科认知,通过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理解性教学在教学当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兆洋.为理解而设计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13-17.

[2]张益军.例谈高中信息技术理解性教学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46-47.

[3]徐乃楠,孔凡哲.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4):200-204.

[4]刘成章.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21(17):269.

理解性问题设计 篇3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 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 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 层层推进, 丝丝相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 比如, 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 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 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 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 (跟漏斗配套的) 、铁架台 (带铁圈) 。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 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 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 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 根据你们所说的, 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 再对折, 然后打开。

师: (折好滤纸并打开) 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 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 一半三层, 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 (滤纸放进漏斗) 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 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 (滤纸折好放进漏斗, 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 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 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 若高于滤纸的边缘, 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 下面放烧杯 (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 。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 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 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 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 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 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 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 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 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 (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 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 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 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 (调整后再操作) 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 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 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 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 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 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 二低, 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带铁圈) 、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 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 联系操作实际, 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 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 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 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 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 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 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 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 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 二低, 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要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化学教师, 不管是在演示实验中, 还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我们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 确保每一个实验都成功。另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多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验。

理解性问题设计 篇4

一、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现状

1.认知水平偏低。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设置的认知水平偏低的现象,问题的类型也较为单一,很多问题学生只回答“Yes”或“No”即可,使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即使需要具体的作答,问题也多为文字符号的意义或对回忆的表述,学生在回答时只需要重复文章中的语句即可。这些问题虽然能够使学生回想起文章的内容,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形成太大的考验,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2.问题指向不明。在问题的设置上,很多教师对问题的指向性不做过多的考虑,往往在一个问句中又包含了很多小的疑问,造成学生的困惑。或者一次性地提出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排列缺少逻辑性,使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另外,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短时间内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困惑,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过度依赖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师要进行课前的准备,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只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并没有提前准备相关问题,只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问题的布置。这样虽然提高了问题的随机性,有利于课堂的活跃,但提问往往会脱离原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师最初的想法相背离,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英语多层次阅读理解问题设计

1 . 提高问题的具体性。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尽量生活化,使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找到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讨论。如在探讨野生动物保护的话题时,很多珍惜动物的名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先探讨学生熟悉的动物,在将问题逐渐引入野生动物的保护上。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学习UFO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实现准备关于UFO的图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后再进行提问“What is a UFO like?”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提高问题的回答效率。

2.提高问题的多样性。高中生在思想上极为活跃,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切忌过于单一,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提问中,必须加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确定提问目标的基础上,要适当地增加不同类型的问题,不能从始至终都沿用同一种方式。如果在教学中只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不仅单一呆板,也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采取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但在问题的谈论中,教师往往采用先提出一个问题,再由学生进行讨论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的方式或其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在谈论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上,先让学生看一小段大象被猎杀的视频,在提出“Whatcan we do for the animals?”这样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进行问题的回答。

3.问题设置与语言结合。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要充分考虑其与语言的结合,使阅读理解与语言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回答问题的语言也过于简单,这对语言的学习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其表述的完整性,注重其英语发音和语句之间的衔接,并多采取鼓励的态度,如“Would youtell us...?”“You did a good job.”等。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其语句中的用词,最好将新学习的词汇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运用这些新词汇完成问题的回答,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上一篇:小学中年级段下一篇:中职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