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2024-07-25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精选9篇)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1

为推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发展, 促进学生的“双基”向“四基”高效迁移, 苏教版教材在“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做了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但应当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 而且要想方设法让实践活动产生效果, 为达到这些目的, 可以从关注活动中的细节做起。

一、关注材料和场地的选择, 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实践出真知, 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并在活动的前后融入有效的思考。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 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活动场地的选择是我们必须考虑在内的, 因为这些细节会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的影响。

例如, 在“称一称”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 一是估计一下一千克的水果大概有几个, 再用台秤称一称来验证自己的估计;二是称一下各人的体重, 与教材中介绍的公式相比较。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我发现了问题:在第一个活动中, 我在课前准备了四个台秤供学生实际测量, 原本预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预估, 再测量验证, 这样各小组错开操作, 四个台秤完全可以应付,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就将台秤据为己有, 在小组中称量各种各样的水果, 导致还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验证自己的猜想, 只有与抢先一步的学生扯皮;而第二个活动的器械倒是足够, 很多学生从家里带来了电子秤, 保证每组有一个, 但是在称量的时候发现地方不够用,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走下位置, 到座位行间来称重, 这样导致教室中热闹非凡, 杂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 这两个活动的操作时间都超出了预期, 最后学生没有时间来总结和质疑了。课后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情形, 课前没有做好针对性的布置和准备是学习活动效率不高的关键。在称水果的活动中, 应当准备足够的器材, 让每个小组有一个台秤, 这样学生就能踏实有序地开展预设的活动, 课堂关注点自然会集中到数学活动中;第二个活动中应该在课前做好布置, 将学习中不必要的课桌整理到角落, 保证活动的空间充裕。

二、关注行动和思想的引导, 为思维的拓展提供可能

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 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操作, 简单地验证现成的结论, 而是要让学生融思于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有所发现, 有所思考, 有所突破。

例如, 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中, 我在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种大小的大正方体“解剖”研究后, 出示了一个魔方, 让学生观察有几种不同的表面涂色的状况, 学生发现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布在正方体的外层, 位于顶点的正方体是三面涂色, 位于棱上的正方体两面涂色, 既不在顶点上又不在棱上的正方体一面涂色, 并且不管怎样旋转, 三面涂色的正方体始终在顶点上, 两面涂色的始终在棱上。受到这样的启发, 学生对照刚才操作中的记录表, 发现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一般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扎实掌握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一般规律, 并在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提升了数学思维, 这正是安排数学实践活动的要旨所在。

三、关注实践和交流的质量, 为规律的验证提供基础

很多时候, 规律的探索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来得出结论, 当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时, 规律更容易浮现出来, 这些经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研究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

例如, “大树有多高”的实践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相应的操作, 先测量同样长度的木棍的影长, 再测量不同长度的木棍与影长, 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了分工, 而后开始测量并记录, 在操作活动结束后, 由于对其他小组的测量情况比较好奇, 学生自发与其他小组成员展开了交流。交流中他们发现不同小组测量的相同木棍的影长有微小的差异, 学生经过交流统一了意见:相同长度的木棍的影子长度是一定的, 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不同小组的测量可能因为一定因素的干扰产生一定的偏差, 比如卷尺拉得不直, 测量的起点不统一等。而不同长度的木棍的影子长度不同, 木棍越长, 影子就越长, 并且木棍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的交流成果为接下来学生间接测量大树的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且学生经过这么深入的实践研究和交流讨论, 对于正比例关系有更显性的认识。

总之, 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道路上, 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开胃餐”,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要关注能够影响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方方面面, 不放过一丝细节。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2

九大安全驾车细节提醒

在现实当中,由于驾驶者一时疏忽或麻痹大意,最终酿成惨剧的`案例非常多,我们提醒车主,在日常驾车中,要牢记安全驾车小细节,时刻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驾驶. ・安全驾车细节一:车内音响音量不宜过大 误区很多车主在开车出行的路上都会打开车内的广播或者音乐.我们发现,很多人喜欢把音响的声音开得很大.

作 者:王璞 莫非 作者单位:刊 名:驾驶园英文刊名:WORLD OF DRIVER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消费透明化,用户提醒细节致胜 篇3

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而随着钱包里的钞票一笔笔的转化为商品或服务,有一个问题随之摆在了每一位消费者面前,那就是,你的钱花的“明白”吗?以时下增长迅猛的移动通信消费领域为例,中国移动又是如何保证广大消费者拥有充分的消费知情权的呢?

就这一问题,我们在北京街头随机对一些移动用户进行了采访。当谈到消费透明化这一问题时,用户王先生表示非常满意:“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提醒服务非常及时贴心。之前因为搭公车的时候有点无聊,朋友推荐订购“生活好管家”手机彩信报,发送KTHGJ到10086之后,立即就收到了其介绍费用并要求我确认是否订购的短信,确认并收到成功订购短信的同时,还被清楚的告知72小时内可以免费退订。试用了两天后,又收到10086的扣费提醒短信,提醒我即将开始收费,如有疑议可直接退订。“王先生感叹:“尽管只是在我订购业务时简单的几句提醒,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对客户的关心,通过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也确实做到了让客户明明白白地消费!” 随后王先生还热情地给我推荐了从移动客服人员那学来的小窍门,“如果想知道自己除了套餐外有什么包月的订购业务,发送0000到10086就能轻松实现查询和退订。”

“多一次查询”、“多一次确认”,透过用户最真实的体验,我们从中不难感觉到,北京移动将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贯穿到了服务的最细微处,切实将客户的“知情权”当做重点工作推进,确保客户的每一分钱都花的“透明”。据媒体报道,春节前夕中国移动推出了诸如“ 业务扣费,主动提醒”、“ 0000查询,自由退订”等“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系列服务举措,力求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此外,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更好的促进客户体验,除上面所提到的提醒服务外,中国移动北京公司还推出了“套餐余量提醒“、”数据流量套餐门限提醒“、”交费提醒“、”GPRS流量查询“等多种提醒查询服务,以便让客户能够随时随地掌握自身的消费情况。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4

一、每个环节都是精彩的课堂

我们对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剖析: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和游戏, 严谨的课堂教学时间约20分钟左右, 即“正式的”课堂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仅用了完整一日活动的5%时间。幼儿园的课堂是广泛的, 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精彩的课堂。例如能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空间的区域活动、能让幼儿感受更多健康理念的生活活动、能让幼儿体验玩中学、玩中长的游戏活动等等, 都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课堂”, 更是体现幼儿园品牌文化的绝好途径。

二、快乐细节, 幼儿园教育的新课堂

“快乐细节”, 是我园的课堂在集体教学、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之外, 非常重要一个内容。之所以将“快乐细节”称为“新课堂”, 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教育价值, 渗透了太多的品牌文化内涵, 是一个不可错失的让幼儿感受“快乐生活”的良好契机。

从上表可以看出, 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快乐细节这四类“小课堂”之间互相补充、支持、联系并渗透, 最终汇聚成的是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大课堂, 缺一不可, 而“快乐细节”更是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着,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快乐细节, 让幼儿园品牌文化从“墙上”走了下来

1. 形成的七大细节

(1) 每天来园的拍手式问候:孩子走进幼儿园后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 包括门卫、保健医生、生活老师, 都会和孩子亲密地拍手问候, 当孩子触摸到老师暖暖的手掌、目光与老师对视时, 感受到的是幼儿园每个人对自己的关注与朋友般的亲密情感。对于许多孩子来说, 这不仅仅是种问候方式, 更像是一个短小的游戏, 他们有的喜欢用力击掌, 发出清脆的响声;有的喜欢跳起来和老师拍手;有的喜欢在拍手时轻轻握一下老师的手掌, 这些小小的动作让他们快乐不已。拍手式问候, 已经成为幼儿园早晨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2) 每天的成长式鼓励:这是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在教师与孩子的交流与互动中自然产生的。成长式鼓励重视孩子的内在自我激励, 最重要的是它不对孩子作价值判断, 我们的鼓励则会不时地出现在孩子的任何进步和努力中, 更会出现在孩子受到挫折、失败、沮丧时, 让幼儿学会接纳自己不够好的地方, 对自己有信心。就像我们说:“孩子, 虽然你没有赢得这场比赛, 但我相信你已经尽了全力, 表现得太棒了。”这种鼓励给了孩子信心和能力, 它是内发而且有生命力的。目前, 我园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百句鼓励语”。

(3) 每天活动中的听觉享受: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 明快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激烈的音乐让人兴奋、舒缓的音乐让人平静。所以, 晨间活动时我们选用欢快、节奏感强烈的乐曲, 让老师与孩子感到振奋,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运动;起床时我们采用轻柔的唤醒音乐, 让孩子在乐曲中自然醒来。音乐成为了一种环境暗示, 辅助调节幼儿的情绪, 一日生活也因为音乐而显得更加闲适和惬意。

(4) 每天自助式的进餐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餐具、自己选择共进午餐的伙伴、自己选择饭菜量, 午餐也成为孩子喜爱的甚至期盼的一件事情。

(5) 每天的睡前故事:睡前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优美的睡前故事对儿童感情上的发展非常重要, 入睡前给孩子读书、讲故事等, 还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等等。老师们根据幼儿入睡的情况调节自己的语调和语速;幼儿园为老师们提供了睡前故事书, 保证睡前故事的适宜性:例如故事短小、温馨、优美等。短短的睡前小故事里蕴藏的却是一门大学问。

(6) 每天十分钟的“把快乐带回家”谈话分享活动:这是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回顾与梳理一天的快乐体验、同伴间相互分享、传播快乐的美好时光, 它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快乐原来无时不在。

(7) 每天离园的“你今天高兴吗?”这是属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快乐细节, 红缨的家长都渐渐开始习惯于在接孩子的时候问一句“你今天高兴吗?”因为他们也和我们的老师一样, 越来越感受到“快乐”对于孩子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只有在快乐的前提下孩子才能够更加自主地获取知识、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2. 规范的实施时间

快乐细节始于孩子入园的那一刻, 贯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3. 规范的操作方式

在教师们都理解了关注细节的意义的基础上, 我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操作方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最终使每一细节都形成了操作标准, 在同一规范要求下实施的快乐细节, 目标更加清晰, 更集中体现了幼儿园品牌文化。

4. 创造性实施:让快乐细节更灵动

当快乐细节的实施成为老师教育行为习惯之后, 我们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性地实施快乐细节, 而教师们也在其间形成许多创造性的作法, 将细节与生活、游戏、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实现了一日活动皆教育的目标:

(1) 基于快乐细节本身进行的拓展内涵式创造:例如“把快乐带回家”谈话分享活动, 简单的谈话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幼儿和老师的需要, 于是老师们拓展了活动的内涵及形式, 托班组以小游戏的方式和幼儿进行爱的情感分享, 小班组以“快乐宝盒”的形式使快乐感受直观化……谈话分享活动以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得以落实。

(2) 基于各类活动的特点进行快乐细节的改造:例如生活活动中, 教师在幼儿基本吃完点心后,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在点心时间后增加“阅读分享”, 再配以幼儿园特制的背景音乐, 为幼儿营造出“爱阅读、多阅读”的氛围。

(3) 基于幼儿的需要增加快乐细节:例如托班老师在点名时再次加入拍手式问候, 让托班孩子与老师增加亲密接触的机会, 满足小小心灵对爱抚的渴望;教师的教育智慧, 使得快乐细节更加灵动、更具有班级特色、也更具有生命力。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5

一、探究活动前的一些细节问题

1. 活动的材料准备不到位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听一些教师上科学课时, 我经常发现学生在做科学实验时, 总会缺少一些材料或工具。如在上《沉和浮》时, 需要用到大量的水, 这时, 实验桌上会缺少抹布, 导致实验结束后实验桌上和地上到处是水或其他液体;如在上《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时, 需要学生自带食物, 这时实验桌上会没有盛材料的托盘等, 导致实验桌上太乱, 小组实验结束后一片狼藉。更有的学生身上和书本上沾得都是碘酒。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 却影响着整个探究活动的效果。

2. 是否让学生想好了再做

我们在每次探究活动前, 都会让学生知道要探究的问题, 或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 然后接着让学生直接做实验。其实, 这样的实验学生很盲目, 实验的深度并不大。如何去做实验?是否想好了?学生盲目去做, 结果会让实验失去了效率、失去了方向。想好了再做, 是学生形成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关键, 想好了再做会使实验更明确、探究更细致、实验更成功。

二、探究活动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小组合作探究分工不明确

大家都在强调要注意小组合作的质量, 成功的合作是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却在小组分工上不明确。学生实验时一齐动手, 意见不统一, 导致小组内实验混乱, 乱成一团。如一位科学教师在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 教师让小组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于平时教师没有让学生对小组明确的分工, 结果几分钟的实验全班用了20多分钟才全部完成 (其中还有两个小组实验不成功) 。我想只要教师平时稍微指导一下, 甚至一句话, 这样的现象就不会发生。

2. 探究时太吵闹

科学教学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需要大声讲话, 充满激情, 更多的时候需要保持相对的安静, 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更需要安静。我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总会在黑板的一角写上一个“静”字,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 我会教育学生要像科学家研究问题一样保持安静。

三、探究结束后要注意的细节

1. 给小组表述探究结果的时间

较少

学生在完成实验时, 有些教师急于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或结果, 只指名一至两个学生说一说就结束了。这样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做法, 违背了科学教学的初衷。每个小组是如何实验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实验结果如何等等一定要让学生表述出来, 这样的探究过程才算完整。

2. 教学评价偏少

教师要学会“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 一句赞许的话, 一个肯定的眼神, 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然而, 有许多科学教师却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学生表现好时不表扬, 表现差时却给予批评, 这样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关注学生的记录不够

关注活动细节 成就教学精彩 篇6

一、精心准备,胸有成竹

凡是有经验的老师都有一个举措:课前检查教学设备和演示一遍活动中所需出示的教具,以免出现因准备不足而带来不必要的尴尬。细心的老师更是周到,连孩子的座位排放也是精心设置的, 比如,前后座位会按孩子的身高进行合理的调整,矮的坐前,高的在后,如果活动中需要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的话,老师还会注意孩子视线的高低、远近、倾斜等问题,及时调整观察距离。除了物质的准备外,孩子的情绪、心理状况更是关注的重点,亢奋的时候要想法让孩子稳定,低落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鼓舞学生集中注意力, 尤其是公开活动时面对不认识的孩子时更应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师幼间的陌生、紧张感,此点,特级教师应彩云很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那是一次江浙沪的精品课展示活动,共有500多名来自各地的幼儿教师云集苏州,当天到苏的应彩云展示一个中班的语言活动,因为来不及提前和孩子见面,所以孩子由班主任老师带来后直接交给应老师。台下黑压压的一片,自己班老师不在身边,孩子们脚步有点迟疑,东张西望的,有的好奇,有的不安,有的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座位,站在台中央。

应:小伙子,来坐这儿!(拉起孩子的小手坐到空位。环视一周, 微笑地看着孩子们):认识我吗?

幼:不认识!

应:我是应老师,刚才不认识,现在认识了吗?

幼:应老师!

应:现在应老师是你们的老师啦!你们是哪个幼儿园的?

幼:新加幼儿园。

应:你们的老师是谁啊?

幼:黄老师!张老师!

应:还有呢?

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了!

应:还有一个!刚来的!是谁?(微笑地指指自己)引来下面听课老师的一片笑声。

幼:哦!应老师!(孩子们完全放松下来)

应:对!就是我啦!我们来这干什么呀?

幼:上课,做游戏的!

应:认识他们吗?(手指听课老师)

幼:不认识!(看看后面的老师)

应:我也不认识!不过,一会儿我们就认识了,你们看那个老师在对我们笑!(随着应老师手指的方向孩子们转身望去,几位听课的老师微笑着会心地挥挥手,其他的老师们也微笑着挥挥手,应老师点头,脸上始终带着阳光的笑容。)来,小伙子、小姑娘们和老师们打个招呼!

孩子有的挥手、有的微笑、有的鞠躬、有的说老师好!台下响起了掌声。

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幼小的孩子怯场而影响教学效果是常见的事,此时,微笑是首先要注意的细节,微笑犹如灿烂的阳光,永不凋谢的花朵,协调着师幼之间、同行之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微笑能调节情绪、缓和气氛,赢来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其次,亲切的问候,自然的交流,在孩子的胸前贴上他们的名字,呼唤起来更亲切,活动中便于互动,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可以奏响情感教学的前奏,实现人文教育的起点。

总之,无论是物质,还是心理环境,都需精心准备,才能使教学胸有成竹。

二、精巧构思,悬念导入

“万事贵乎始。”导入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导入, 把握好细节,引发孩子思维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孩子的心紧紧拴住,为活动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比如,大班绘本阅读《漏》的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绘本,在这本绘本的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幼:老爷爷、老奶奶。

师:你怎么知道呢?

幼:额头上一条一条的皱纹。

幼:我看见老爷爷、老奶奶的头发有点白,有点黑!

师:花白的头发。

幼:还有老爷爷的胡子都白了!

师:老爷爷、老奶奶在干嘛?

幼:他们在睡觉。

幼:不是,他们还没有睡,他们坐在床上!(老师手指抬头的老爷爷、老奶奶)

幼:他们在向上看。

师:表情是什么样的?

幼:眼睛睁得很大的,看屋顶呢。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爷爷奶奶不睡觉,抬着头看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孩子被老师充满悬疑的封面阅读提问一下子吸引住,孩子始终处于专注的学习状态,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活动导入的趣味性将使幼儿的学习积极自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将孩子引入无比瑰丽的学习世界。又如,美术欣赏活动《人投鸟一石子》的开始部分: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幅画(出示作品),猜猜,这幅画是谁画的?

幼1:我猜是画家画的。

幼2:像小朋友画的。

师:是有点像小朋友的画,但它实际上是世界著名的画家米罗画的(多媒体展示米罗作画的照片)。米罗是西班牙人(展示西班牙国旗),他很喜欢小朋友的画,所以也学着小朋友的样子来画画。他的画很有名,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小橘人就是他设计的(展示小橘人)。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幅画。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见了一只青蛙的脚。

幼2:我看见了绿色,像一大片的草地。

幼3:那是一把弓,正在射箭。

幼4:我看见黄色,像沙子。

幼5:还有一个弯弯的,是月亮。

幼6:我看见白色上有只眼睛。

师:我也发现了,白色上面是有一只眼睛,像什么?

幼1:对,我也看到了,像一个人。

幼2:它像一个怪物。

师:如果是个人,长得是怪怪的,怪在哪里?

幼:他没有手臂,只有一只脚,眼睛也只有一只。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小块红色和蓝色像什么?

幼1:像朵花。

幼2:像一个小小的太阳。

幼3:红色像皇冠,蓝色像一个头。

师:看看画上还有什么秘密没有发现?

幼1:我发现这儿有一条线!直线。

幼2:还有曲线。

师: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幼1:直线直直的,一下子就过去了,曲线弯弯的,很温柔的样子。

幼2:线条把颜色和形状分开来了。

幼3:老师,我有个问题,黄颜色上那个弯弯的、凹进去的半圆是什么?

幼4:那是洞,水可以从这个洞里流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之重要,要使孩子在教学中有兴趣地学习,活动导入的问题很重要,但是导入的问题要深入分析,找准切入点,要仔细地推敲和琢磨,不能张口就问。巧妙设疑,能扣人心弦,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就精彩教学。

三、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一个精彩的活动,是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的各个细节,巧妙运用灵活的手段加以处理的,这个手段不在于像多媒体一样新颖动态,也不在于像魔术般多变趣味,只在于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凸显其适宜性,即使是最简单的材料,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成就精彩一刻。“安娜波尔卡”是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全曲是A(aba) BA(aba)+尾声的复式循环结构,欣赏B段时老师运用了以下策略:

师:孩子们,刚才洋娃娃和士兵听着音乐在轮流跳着舞,表演呢!在这场玩具国的演出中,当洋娃娃和小士兵在休息的时候,还有没有别人出来表演过?

幼儿完整地听一遍音乐。

幼:有的,中间还空着一段。

教:那我们仔细来听听中间的这段音乐,听完了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段音乐像是谁在表演?为什么?

师幼共同倾听音乐B段。

幼:小蝴蝶、小鸟、小花、小兔子……

教:瞧,是谁来了?(老师出示小兔子敲鼓的形象)原来是小兔子在敲鼓呢,我们来听听看,小兔子是怎么敲鼓的。

听B段音乐,教师在彩色空白的图谱上随音乐的节奏起伏标出B段的跳跃以及由弱到强的过渡。第一次敲是跳跃的,用记号笔直接画出“│││││││……”的节奏规律,第二次敲是由弱到强的,用从小到大的圆圈表示。

教:“小兔子敲了几次鼓?它是怎么敲的?”

幼:小兔子敲三次停一下。

幼:小兔子先是轻轻地敲,再是重重地敲!

教:“第一次是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第二次是从轻轻的……到重重的。我们把膝盖当成小鼓,用小手和小兔子一起来敲一次鼓吧,看看谁能和小兔子敲得一样有趣。”(强调音乐的由弱到强,请幼儿用手拍膝盖尝试表演。)

上课老师把音乐和小兔敲鼓的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就不露痕迹地将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内涵表达得丰满而生动,淋漓尽致,幼儿又易于理解,整个环节一气呵成,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孩子们欣赏得专注投入,老师们听得豁然开朗,原来音乐欣赏如此简单,如此精彩!这样的效果来源于无数遍的反复聆听音乐、多次的研讨,来源于老师倾注的无限心血,体现出追求细节,潜心教学的精良作风。

又如,美术欣赏《人投鸟一石子》中对认识画家米罗作画手法的难点突破,老师这样设计:

师:孩子们,请你们摸摸自己的脸、身体、腿和脚,米罗画上的人和我们这些真人有什么不一样?

幼1:我们两只手、两条腿,米罗画上的人没有手,只有一条腿、一只脚。

幼2:我们的脸上有两只眼睛、鼻子、嘴巴、两只耳朵,米罗画上的人只有一只眼睛。

幼3:他还没有头发。

幼4:他的身体也和我们不一样。

师:是啊!米罗把人画成这种简单的样子,这是一种夸张、变形的手法。除了人被变形了,还有什么也被变形了?

幼1:小鸟也变形了,身体变成一条线了,头像一朵花。

幼2:小鸟的尾巴变成月亮了,翅膀变成了弯弯的弧线。

师:这样夸张、变形以后,人和小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1:我觉得有点好玩。

幼2:很滑稽。

在谈话中交流想法,看似随意,实则是有备而来的,对各要素的识别后,将其联系在一起即成为一种形式,“夸张、变形”很好地总结了米罗的绘画方式,将美术欣赏活动提高了一个层次,达到了美术欣赏活动的目的。活动中老师的提问是精准的,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和启发的作用,对于活动中信息的有效捕捉,源于教师关注活动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精心地设计,才能使教学真正在自然、无痕中实现。

追求细节,把握细节,永远是集体教学的不二法宝。

四、精雕细琢,成就精彩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活动的点点滴滴,任何细节的把握都能让人过目不忘。反之,即使再好的教学活动设计,没有精雕细琢的意识,难以成就精彩,微小的瑕疵也将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前不久听过大班一节美术活动“有趣的帽子”,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尝试、操作,鼓励孩子采用多种方法用报纸创造性地给 “国王”制作帽子,活动设计比较开放,孩子们兴趣浓厚,充分展开各自的想象,用撕、折、搓、团、揉等方法给国王设计了一顶很有创意的帽子,尽管现场有很多听课老师,但孩子们没有丝毫的矜持、 胆怯,很兴奋于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着,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得孩子们很有自豪感。末了,老师让孩子们带着作品扬长而去,留下满目疮痍———一地的报纸屑,留给听课老师难忘的遗憾!如果,老师设计一个一句话的小环节“:呀!王冠上还可能有什么装饰?那我们就把小纸屑用力团起来做一颗圆圆的明珠装饰在王冠的中间吧!”既美化了作品,又达到了整理材料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如果,临走时老师让孩子看看满地的纸屑“,怎么办?好! 捡起来放进小框里!”起码让孩子知道活动以后要整理材料的常识,因为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它不只是让孩子学会一种技能、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好,教育在于点点滴滴细微之处的点拨、启发和潜移默化,小细节往往成就大教育,何况幼儿园阶段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影响终身的,何等重要!

同样也是一节关于纸的公开活动“好玩的彩纸”,对有个环节印象特别深刻:孩子们正安静地把彩纸条剪成一片片的纸屑,突然有个男孩站起来,径直走到老师前面,仰着头,老师一看———鼻涕流出来了,她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没带纸!此时的听课老师都盯着她。只见老师环顾四周,一点儿都不慌乱:“不好意思,哪位客人老师有餐巾纸?”随即,许多老师都伸出了手,她一边道谢,一边接过一位老师的餐巾纸,帮孩子擦净鼻涕,折起后放进随身携带的小纸篓:“小纸屑,进纸篓!”在场的小班孩子没有一个将一片纸屑剪在框外。当彩纸变成小树叶漫天飞舞撒落一地时,老师变成了树妈妈,孩子们变成了送小树叶回家的天使,同样,没有遗漏哪怕是最小的一片纸屑。老师的机智和关注细节的教育行为给所有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活动,必定是关注细节的活动,它让人多年以后依然回味无穷!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学管理在于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孩子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雕琢教学细节,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善于雕琢课堂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让我们精心雕琢每一个活动细节,成就教学精彩吧!

摘要: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学是大事,其管理必在乎细节。教学过程中富有教学价值环节的教学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师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关注教学活动细节,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从精心准备,胸有成竹;精巧构思,悬念导入;精心设计,突破难点;精雕细琢,成就精彩四方面浅谈了雕琢活动细节、成就精彩教学的些许感悟。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7

一、在入园离园培养幼儿的礼仪

家长每天接送孩子很辛苦, 但是现在一般的孩子具有独 (没有兄弟姐妹) 、优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娇 (得到父母的爱多而集中) 、惯 (生活上受到的照顾周到而全面) 的四大特点, 不知道感恩父母, 感恩亲人。我们经常看到在园门口, 家长把孩子送到, 孩子连声再见都不和家长说, 进园后有的幼儿也不问老师好。所以我们要和家长沟通好, 在入园的路上让家长嘱托幼儿入园问老师好, 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离园的时候, 带班教师叮嘱幼儿, 和老师说再见, 和来接自己的家长问好。坚持一个月后, 个别的孩子还得提示, 一般的孩子不用提示就能主动问好了, 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在用餐时培养幼儿的礼仪

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时不好好吃饭, 比如挑食, 这应该是因为父母太爱孩子了, 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或者孩子吃饭时边吃边玩, 拖拖拉拉, 我认为与父母的行为有关。比如父母边吃饭边看电视、边谈话, 或者是间断性地夹东西给孩子吃, 使孩子误认为吃饭就得吃一口停一下, 因而慢慢养成了边吃边玩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进餐做到文明用餐, 进餐时不讲话, 如果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就会影响和破坏吞咽动作, 往往会使食物进入喉腔, 引起剧烈的咳嗽, 甚至发生危险。所以要求幼儿进餐时保持安静, 做固定的位子, 吃饭时不到处乱跑, 不用手抓饭, 不把饭菜泼到地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饭前洗手, 饭后漱口, 不挑食, 不剩饭菜, 保持饭前饭后及进餐中的卫生。帮助教师力所能及地做好餐前准备并收拾餐厅, 每一组分发一块小抹布, 要求幼儿保持桌面干净, 爱惜粮食, 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餐后自觉收拾餐具, 饭后养成漱口和擦嘴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必须和家长配合好, 在家也让幼儿独立进餐, 只有做到家园共育, 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孩子在入园之前, 在家睡眠没什么规律, 都是孩子困了, 家长哄孩子睡, 有的孩子还得让大人搂着、拍着, 或者拿着玩具, 有的孩子吃手指头, 还有的孩子不午睡, 所以在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有一定难度。需要让幼儿养成独立睡眠的能力, 教育幼儿不带小玩物上床, 迅速铺好被, 不东张西望。安静就寝, 睡姿正确, 不蒙头睡觉。学习独立、有序的脱穿衣裤、鞋袜, 能将脱下的衣裤、鞋袜放在固定的地方。按时起床, 按顺序穿衣服, 自己整理床铺, 能认识左右鞋, 会系鞋带。

四、在游戏时培养幼儿的礼仪

幼儿在玩玩具时很容易发生抢玩具的行为, 我们可以抓住契机教育幼儿, 引导他们学习和小朋友商量着玩, 一起玩。不经别人同意,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听从指令, 不乱跑乱撞, 不嬉笑打闹, 不做不安全的游戏和动作, 不小心碰到同伴要说“对不起”, 玩过、用过物品放回原处, 并整理好。

五、利用室内外环境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把幼儿园的墙壁可以写上“请”“您好”“谢谢”等文明礼貌用语, 画上一些文明行为的图画,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8

细节一:相信孩子的力量

2015年下半年, 我校一位同仁为了准备省赛, 将 《我是守规小公民》一课试上了好多遍。 这节课的暖身游戏之后, 学生要重新分组, 她说出分组规则的同时指定了各组位置。 这样的安排在我们看来并无不妥之处, 而且随堂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秩序井然。

后来, 我们邀请一位资深前辈指点时, 她针对这个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按照规则分组? 心理活动课不就是最需要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吗?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执教老师再次试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组。 结果我们惊喜地发现:有的孩子举着纸牌高声叫喊, 有的孩子则四处寻找, 还有的孩子在原地四处张望, 也有的自己先确定好小组位置在那里静待……当一组孩子终于坐到一起时, 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激动和自豪。 小组的位置布局虽然不那么合理匀称, 但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这不是我们最期待的一幕吗?

在心理活动课上,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 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 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 决定他们在活动中能不能获得心理体验,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机会,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时至今日, 只要没有特殊原因, 分组的时候我们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拼凑”。 从最初的担心到如今的常态化, 我想大家的理念无形中被“刷新”了一次, 成长了一些。

细节二:及时地捕捉和接纳

针对四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我准备了一节名为《我们都很棒》的课。 暖身活动是一个名为“猴子和鳄鱼”的手指游戏。 当游戏结束和孩子分享感受时, 大部分孩子都觉得好玩、有趣、开心。 可是一位女生却站起来说:“我很难过, 这个手指游戏我一点儿也不喜欢! ”针对她的回答, 一半是好奇, 一半是讶异, 我随口问:“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 ”“因为鳄鱼把猴子都吃了!它们太可怜了! ”我随即问了一句:“如果是你, 你会安排什么样的结局? ”她说:“鳄鱼没有把猴子吃掉, 只是把它们全吓跑了!”“这样结局你感觉怎么样? ”“我会觉得舒服一些……”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女孩子虽是无意, 却做了一次“课堂捣乱者”, 她的情绪呈现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悖, 让原本流畅的环节迂回曲折。 但学生愿意在心理活动课课堂上“自我暴露”, 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这个关注孩子情绪的契机, 要用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与之交流, 让其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允许“节外生枝”, 允许不“随波逐流”的情绪, 教者决不能武断生硬地一带而过, 否则会让孩子原本微启的心门永远套上枷锁。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 我仍然执教这节课。 课前, 我让孩子选好不同颜色的分组卡片, 留作下面环节中分组使用。 也许是出于好奇, 也许是因为我的疏忽, 许多孩子一拥而上抢了起来。 这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安静地站在一旁, 等其他孩子拿完后才过去, 结果只剩下一张纸, 丢在地上满是脚印……她很委屈地捡起那张纸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此时, 这位女生的情绪变化需要我积极关注, 但是如何处理, 才能让其他孩子既明白道理又不打消课堂积极性呢? 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一番对话:“孩子们, 拿到卡片后心情如何呢? ”在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回答时, 我相机点名请那位女生说说她的心情, 并解释一下原因。 当孩子们得知真相时, 都显得有点儿不好意思。 我问那位女生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她说希望大家能排队。 然后我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许多同学表示课堂上要有秩序。 这时我发现, 那位女生的脸色有所缓和, 并以积极的姿态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 整节课她都很投入。

在课堂上, 学生所呈现的情绪问题都不是问题, 而是我们相机干预的一个切入点。 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我们要尊重学生, 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 体会学生感受, 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彩绽放, 但更需要真情流露, 真实的原生态才是真正的精彩。

细节三:关注积极“生长点”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育的主导理念, 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 其中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 譬如那个自己给手指游戏编结尾的孩子, 当她的发言结束后, 我立即予以回馈:“你好善良呀! ”有的孩子说:“我相信猴子吸取了教训后, 再也不会嘲笑鳄鱼了! ”还有的说:“它们一定会知错就改的……”大家的积极肯定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不良情绪得到了合理转化。

当我们开始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支撑, 设计和开发心理活动课时, 必然会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也是这节课的结束阶段, 我请孩子们用竖手指的方式为自己的心情亮分。 很多孩子是满分十分, 甚至有的孩子大叫一百分、一千分。 这样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给分低的现象。 其中就有一个男孩子只给自己的心情打了五分, 我的回应是:“分数无所谓高低, 关键是要反映真实的情绪状况。 ”课后, 我特意找他聊天, 不仅接纳并和他分析失掉的五分, 更让他看到得到的五分蕴含的积极正向面。 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 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细节四:时刻保持价值中立

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 而心理活动课则要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 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教师不是评判者, 没有裁决权。 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 教师也应认真聆听, 不能简单评判学生想法与做法的对错, 而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思考。 让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认知, 在体验中成长心灵。 然而, 有时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也看到这样一幕。

小明在参与活动时违反游戏规则, 却取得了胜利。 他为此很得意, 而另一方学生则很生气。 此时, 教者忍不住开了腔:“你虽然胜利了, 但是你违反了规则, 这样是不对的…… ”由于老师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正义”, 其他孩子便更是“义愤填膺”, 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起小明。 最后, 他的队友们也纷纷倒戈, 加入讨伐小明的行列中。 课堂上好不热闹, 只见小明满脸通红, 异常尴尬地杵在那里, 在众人的指责声中默默地低下头。

诚然, 小明的行为在我们看来, 背离了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 但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我们要如何面对? 不是迫不及待地指责, 而是要与之互动交流, 让其由关注自己胜利的喜悦转移为分析对手生气的原因, 同时换位思考, 如果别人用这种方法赢了自己, 自己的心情会如何? 怎样才能公平, 才能化解这个矛盾? 相信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 小明一定会把“规则”二字积极内化。

一言以蔽之, 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即便是细微之处也不可忽视。 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孩子是自主的, 是真实的。 他们能在我们的接纳和倾听下, 在彼此互动和交流中, 收获积极体验。 而这一切, 则需要我们深厚的内功和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 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的教师唯有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才能把路走得更宽更远。

摘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 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孩子是鲜活灵动的个体,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 需要教师注入信任, 相信孩子的力量;尊重并接纳孩子在课堂上的真实情绪呈现;适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 引导孩子积极成长;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前提下, 让孩子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从而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细节,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 2015 (1) .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团体活动课[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 2010 (10) .

户外活动的细节提醒 篇9

关键词:细节,实效,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就是对同一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构思和教法, 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同课异构的目的不在于评出课的优劣, 而是引发参与活动的教师在交流中产生智慧的碰撞,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教研模式.

本文将结合两位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探讨课堂教学关注的聚焦点和如何设计细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 Part A的对话.教材内容如下:

Wang Bing is writing an e-mail to his English friend in the computer room.Gao Shan comes in.He wants to play table tennis with Wang Bing.

Gao Shan:Wang Bing, let’s go and play table tennis.

Wang Bing:Sorry, I can’t.I’m busy.

Gao Shan:Are you surfing the Internet?

Wang Bing:No, I’m writing an e-mail to my English friend, Tom.

Gao Shan:Does he live in London?

Wang Bing:No, he doesn’t.He lives in a small town near London.

Gao Shan:How old is he?

Wang Bing:He’s eleven.

Gao Shan:What subject does he study at school?

Wang Bing:He studies English, Maths, Science and Art.

Gao Shan:Does he study Chinese?

Wang Bing:No, he doesn’t.

Gao Shan:What does he usually do on Sundays?

Wang Bing:He usually plays football.

Gao Shan:Does he play well?

Wang Bing:Yes, he does.He swims well, too.

这篇对话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和词组town, surf the Internet, usually, e-mail, busy, well以及主要句型: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He/She usually…另外, 此对话中的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特殊疑问句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一、关注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

在英语课中, 大多数教师都能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话题内容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实际, 将学习活动融入真实的生活中, 让死板的课堂洋溢生活的气息和活力.

本课对于单词“town”及词组“surf the Internet”这两个相同知识点的处理,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教学片段.

教师A的教学片段

1. 自由交谈, 猜测教师的爱好, 复习Unit 3重点句型.

2. 引出教师的爱好“拍照”并出示了教师所拍摄的三张照片.

第一张是父母亲合影

T:This is my parents’photo.This is my father and this is my mother.They live in Zhenjiang.

第二张是一群好朋友合影

T:They are my good friends.They don’t live in Zhenjiang.They live in Danyang.Danyang is a small town. (呈现单词town)

第三张是丈夫上网的照片

T:This is my husband.Look, he likes computers very much.What is he doing?He is surfing the Internet. (呈现词组surf the Internet)

教师B的教学片段

教师直接进行自我介绍, 出示表格, 呈现新授内容“town”和“surf the Internet”.

分析与探讨

1.共同点

两位教师均结合生活实际介绍了自己或家人的信息, 把无生命的语言与有生命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真实和自然的教学活动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不同点

(1) 导入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

教师A的导入部分引入了游戏, 让学生猜测教师的爱好.此教学环节既复习了上单元的教学重点又为引出此单元的新知做好了铺垫.教师B无导入环节, 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准备的前提下直奔主题, 使学生的大脑皮层还未处于兴奋状态就开始了学习活动.

(2)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是否真实

教师A的生活情景通过三幅照片表现, 融合了很多生活化元素, 既有自己父母的照片、还有朋友和丈夫的生活照,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另外通过图片的背景很确切地表达了所处的地点town和正在干的事情surf the Internet, 让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 学起来就很扎实和牢固.教师B确实也结合生活实际, 通过引入自我介绍创设情景, 但此环节过于牵强, 没有体现层次感和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地师生关系.

二、关注任务设计, 提高语法理解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要在“用中学”, 而且要“为用而学”.

在本课对于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特殊疑问句式的语法点两位教师又做出了不同的设计.

教师A的教学片段

1. 教师通过描述, 让学生体会“usually”含义.

T:I surf the Internet every Sunday.

I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Sundays. (呈现单词“usually”)

2.教师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询问学生, 引导一般现在时第一、二人称特殊疑问句式的问与答.

T:I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Sunday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S:I usually…

3. 教师让学生进行Chain drill连锁操练, 巩固一般现在时第一、二人称特殊疑问句式的问与答.

S1:I usually…on Sunday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S2:I usually…on Sunday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S3:…

4.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倾听连锁操练的问与答, 在最后一名同学回答完, 教师迅速提问“What does he usually do on Sundays?”让一学生回答, 该学生回答方式为“He usually…on Sundays.”

5. 教师待学生回答完毕, 给予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陈述句语法结构点拨.

He/She usually+动词s/es…

6. 学生们共同订正回答方式.

7. 游戏“记忆大比拼”.

(游戏规则:请五名学生到台前分别用句型I usually…on Sundays描述周日生活, 待所有人介绍完, 再分别请同学用句型He/She usually…on Sundays.进行回忆, 考验谁的记忆力最棒.)

教师B的教学片段

1.教师通过描述, 让学生体会“usually”含义.

T:I surf the Internet on Sundays, Tuesdays, Wednesdays, Thursdays and Fridays.I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呈现单词“usually”)

2.教师与学生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S:I usually…

T: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S:He/She usually…

3.教师指正错误, 给予语法解释.

I/You/We/They usually+动词原形…

He/She usually+动词s/es…

4.教师出示一幅图片, 师生对话.

T:What does 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

S:She usually…s/es on Sundays.

5.教师出示雷同步骤四的三张图片, 让学生同座对话操练句型.

S1: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2:He/She usually…s/es on…

分析与探讨

1.共同点

此课作为阅读教学课型, 它毕竟不是句型结构课或语法讲解课, 因而句型教学的定位只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能基本运用即可.对于新语法点的教学, 只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主要结构就可以了.两位老师对于以上两点定位明确, 均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提高对新语法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2.不同点

(1) 是否符合阶梯式任务链的原则.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A设计的任务是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承上启下, 步步深入, 形成了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递进.从对词句的理解到控制性的任务巩固;再在师生自然地交流中, 让学生初步感知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特殊疑问句式的问与答;接着利用课件呈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陈述句语法结构;最后再通过半控制性的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教师B显然也为教学句型和语法做了充足的准备, 但是对于一般现在时第一、二人称如何过渡到第三人称的语法结构, 层次性不强, 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延伸, 从而影响理解与表达的进程.

(2) 是否真正培养学生“用中学”的能力

两位教师在句型与语法语言点的巩固阶段均设计了半控制性的任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能力.但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A设计的任务创造了信息差, 激发了学生探求信息的积极性.这样的任务活动就比教师B设计的任务更具有了真实的交际意义, 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用语言做事上.

三、关注整体感知, 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阶段, 英语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整体性.在处理对话文本内容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常常会设计一些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问题, 用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对话内容.

教师A的教学片段

1. 教师让同座位同学拿出课前已发的表格, 如下:

2. 教师让同座位两人共同针对表格内容进行复述, 主人公Tom住在哪里, 在学校学习哪些课程和通常会做些什么事情.

3. 复述完, 让同座位两人共同阅读对话, 填写表格, 同时检查复述的正确率.

教师B的教学片段

1.教师让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已发的表格, 如下:

2.教师让学生直接默读课文, 并将正确的答案旁的方框内打“√”.

分析与探讨

1.共同点

在本课中对于文本整体理解的处理方式上, 两位教师均采用了“分——总”的形式, 在分段教授完课文后以“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2.不同点

(1) 是否精心设计表格.

我们不难发现, 从这两张表格的设计上来看, 教师B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巧妙地将本课的语言点通过此表格进行了小结, 让学生一目了然, 加深了对文本知识的整体感知.而教师A表格设计就显得呆板和缺少新意.

(2) 是否真正发挥了练习的作用.

教师A表格的设计虽然缺少了新意, 但是却充分发挥了此练习的功效.口头练习、听力练习和笔头练习三者兼而有之, 通过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教师B表格的设计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此环节并未发挥“总”的作用, 层次不够深, 梯度不够高, 未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关注思想升华, 提升文本主题

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并不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全部目标.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非语言目标方面的发展.

教师A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呈现完surf the Internet词组后, 与学生展开了自由对话.

T: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

S1:We can talk with each other.

S2:We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S3:We can go shopping.

T:We can write e-mails. (呈现单词“e-mail”)

T:We can do a lot of things on the Internet.But we should do the useful things.

教师用中文再次强调“我们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绿色上网的好公民!”

教师B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最后拓展延伸巩固环节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 让学生们根据提示完成一篇小短文“说说我的朋友”.

_______is my friend.He/She is_______.He/She lives in_______.He/She studies_______.

He/She likes_______.He/She usually_______.And he/she_______ well.

在听完几个学生的汇报后,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送你一句话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 ”

分析与探讨

1. 共同点:两位教师不仅关注文本内容的挖掘, 也提炼了文本的主题和人文内涵,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 不同点: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

通过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教师A所提炼的文本主题, 更加体现了文本的育人价值.时机恰到好处, 自然而然地引出, 有效提升了文本的主题, 育人的价值超越了语言学习的本身.相比而言, 教师B的思想升华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 所以显得苍白无力.

五、结束语

通过两位教师的案例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她们在处理教材的方式上非常相似, 只是在细微之处略有不同, 但就是这细节的不同决定了效果的不同.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精心设计细小环节, 我们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敏张心一.2009.从“同课异构”活动看细节处理[J].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 , (2) :20-23.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的批改下一篇: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