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

2024-09-20

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共12篇)

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 篇1

一、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概述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问世,改变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一标多本”,出现了与人教版并行的鲁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2004年,语文版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并出版发行,主编是史习江,张万彬。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从时代性角度着眼,选取文质兼美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时代文章,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二、高中古代散文单元分析

(一)单元结构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教材两部分,必修教材共有五册,以人文话题的方式组元,每册四个单元,单元以选文为核心,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三个板块辅助配合组成。“阅读与鉴赏”板块由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构成。语文版教材中,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统统编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文4篇,五册教材共选取20篇古代散文,约占教材全部选文的30%。

(二)选文内容整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册,共有五个单元,二十篇古代散文,梳理如下:

第一册:苏轼《赤壁赋》、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册:司马迁《鸿门宴》、司马光《淝水之战》、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左传》)《崔杼弑其君》

第三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杜牧《阿旁宫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第四册:(《荀子》)《劝学(节选)》、韩愈《师说》、欧阳修《与高司谏书》、黄宗羲《原君》

第五册:(《论语》)《论修身》、(《孟子》)《论民本》、(《庄子》)《神游物外》、(《老子》)《祸兮福兮》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篇目前用星号做了标注。语文版五册教材古代散文略读课文共有五篇,分别安排在五个单元组的结尾处,篇目分别是《兰亭集序》、《崔杼弑其君》、《滕王阁序(节选)》、《原君》和《祸兮福兮》。

由前可知,教材以“选文”为核心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包括“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

以第一册古代散文“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单元,第一课苏轼的《赤壁赋》为例。“作者介绍”部分简要介绍了苏轼的生平、文学地位、著作及创作风格。其篇目经典,文质兼美,毋庸置疑。“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是习题系统,设计了六个题目,其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最终目的是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第二题“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的。第四题“找出文中关于人生哲理的议论,说说这些议论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设计的。理解、鉴赏、拓展和应用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成,才会鉴赏,从而实现迁移应用。“相关链接”内容一般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对课文的理解起到补充辅助理解作用。

(三)古代散文单元形式编排特点

一个单元一个人文话题,以一句名家名言为单元主题,如第一册古代散文单元的主题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选自《诗经》。单元主题与单元所选文章思想内容息息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第一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四篇文章都为抒情散文;第二册“大江东去”,有记叙散文也有人物传记;第三册“万物静观皆自得”,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又有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第四册“铁肩担道义”和第五册“越世高谈自开户牖”都是议论性散文。

三、对语文版古代散文单元的思考

语文版教材选文新是最大的特点,将近60%都是新的选文。这样一来,课程标准要求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的要求,就倾向了“时代性”,古代散文单元选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古代散文学习难易程度无梯度。一般而言,记叙性散文相对简单,应放在低学段学习,相对难的放在高学段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册和第二册选文的位置可以互换,让学生从简单入手,培养兴趣,落实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单元编排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不一而足,提此一两点,作为参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辩证思维,即使是面对权威也要敢于质疑。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凭借,研究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本文以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古代散文单元特点。

关键词: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散文

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 篇2

转眼间,鄂教版小语教材已走过六个年头。作为该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继续体现了以往的编写思想“整体构建,注重体验,强化探究,主动发展”。下面我将针对鄂教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收录有三篇课文,即冯骥才的散文《花脸》、陈祖芬的《我爱篮球》、美国作家马玟〃沃尔夫的《自行车》。编者为何要将小学阶段最后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话题定为“成长”呢?是为了引发孩子对即将失去的童年的回忆,还是为迎接青春期的到来做好准备?是通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来启发人的思考,还是为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三篇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具体说明如下:

《花脸》是本册的首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戴花脸过春节的事。本课可解读出许多内容:童真童趣的再现、民俗文化的传承、京剧艺术的魅力、忠义英雄的民族情结。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我想还是应把童真童趣,再现人成长的足迹作为重点。学生接触这篇课文的时间应该刚过完春节,教师可以从让学生畅谈“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来导入新课,也为完成课后的练习做准备。“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这句话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应鼓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相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感受到文中小男孩的天真活泼和调皮可爱,以此为基础,抓住文中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在品读进一步感悟人物特点,还可以通过追问“真正使我成为全家过年的主角”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升认识。同时可设计一个读写小练笔:描写“我”在客人面前表演的情景,让学生将在诵读中积累的语言加以运用。

《我爱篮球》原名《我的初恋》,展示的是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与篮球的一段不解之缘。作者青少年时代酷爱篮球,虽然由于疾病使她不得不放弃,但她却用当初对待篮球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创造出了一片新天地。阅读时,我们会被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青春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求所感染,选录该文有利于帮助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围绕着“我爱篮球”,作者写了三件事,教师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并说说原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不妨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永远青春年少”的人是什么样的,进而引导学生懂得虽然青春的容颜会一去不复返,但一颗年轻的心却可以永存。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陈祖芬的资料来帮助孩子突破难点。另外,“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这是朗读的训练点,也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自行车》讲述了一个家境贫困的少年,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送报挣钱的故事。文中的“我”体验着生活的艰辛,也感受着人间的温暖,虽付出许多,但也收获许多。教学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让学生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其中对“幸福”的理解无疑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然后从“当时,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入手,启发学生联系前文,进行想象补白,此时“我”可能想到什么。(父亲从微薄收入中取出一点钱为我买旧自行车的情景,推车送报的情景,忍痛卖车的情景……)当“我”得知客户送车给“我”,是因为“我”工作出色时,我又会想到什么?(邻居的友善、送报的艰辛……)再让学生回答“我”为什么感到“幸福”,这“幸福”是怎样得来的,让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

古诗诵读《题临安邸》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贪图享乐,沉溺于荒淫腐朽的生活,完全忘却了失去的故土。前两句紧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当时杭州表面的平安繁华,实指统治者的享乐腐朽生活,反映了诗人的不满。诗中对南宋统治者醉迷的丑态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第三句表面上说游人陶醉于西湖繁华美景中,实际上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极其昏庸腐败。末句更是击中要害,批判统治者苟且偷生,不思收复失土。该诗语言朴实直率,讽刺深刻有力,特别是“西湖歌舞几时休”成千古名句。教学这首诗,可先让孩子借助注释说说对古诗的初步理解,也可借助画面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景,然后从“西湖歌舞几时休”和“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引导学生质疑:西湖如此之美,杭州如此繁华,为何还要“休”?为什么“直把杭州作汴州”?通过介绍背景,在对照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再现汴州沦陷前后不同的景象,沦陷区百姓的痛苦和汴州统治者的荒淫,让学生再读古诗谈感受,同时相机总结学法——借助资料有助于准确理解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古诗虽只28个字,但其蕴含量却很大,教师要教学生将书由“薄”读“厚”,如一个“醉”字,是谁醉了?透过“醉”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透过“醉”你知道这些人只知道干什么,而不考虑什么?再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你读出了什么感情?(焦虑、愤怒、谴责……)现在你觉得应该“休”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在诵读中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语文乐园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歇后语积累、逗号和顿号的用法、名言警句和阅读《忆读书》。教学操作中,可将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如第四题阅读《忆读书》和第一题积累三国歇后语,还可以和前面的课文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如歇后语破折号的作用,逗号和顿号的用法。口语交际《给我一次机会》,自荐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一是要让学生懂得自荐的目的是为班级服务,二是要掌握自荐的方法。态度诚恳、理由充分,这些自荐的要求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再根据该要求修改自荐书。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荐者的指导上。该口语交际内容可与班队会结合起来。习作《美丽的风景》,首先是对“风景”的理解,要打破常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联系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能在选材和写法上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上只是本人匆忙之中的个人研读教材所得。开学已有两周,相信执教过该教材的教师会有更精彩的见解,期待着在网上与大家共同交流。附:

第一单元测试卷

语言知识及运用 28分

1.请根据拼音正确地写出词语。(4分)

yǎn rán

hòu yì

zhuāng huáng

yǐn mán()()

()

()2.辨一辨,再组词。(8分)

锻()

绞()

寨()

抡()缎()

铰()

塞()

轮()3.你一定会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8分)()()逼人

()()业业

威风()()()之不()

()()大笑

()打()算

()门()户

()家()口

()牙()爪 4.下面句子中用的不对的逗号和顿号一定逃不过你的眼睛,请你改过来。(4分)(1)元宵之夜,街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有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

(2)舅舅给我讲了关公的许多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

(3)篮球,圆滚滚、鼓蹦蹦、会弹跳、会逗人、变幻无穷。

(4)一路上,我们将登临那一座座屏藩要塞、烽台烟墩、从山海关、喜峰、古北、居庸关,雁门关、一直到那长城的尽头嘉峪关。

5.相信你能顺利的默写古诗《春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统揽及比较 10分

6.学了本单元的课文,你能判断下面句子的对错吗?(5分)

(1)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具体叙述了成长中的一件事。()(2)《花脸》和《自行车》的叙述顺序是一样的。()(3)三篇文章中只有《篮球情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4)因为“我”戴上花脸很像关羽,所以人们才称“我”是“关公”。()(5)“我”努力做好送报纸的工作,是被生活所迫。()7.联系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写出句子所表达的感情。(5分)(1)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2)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3)好了,我那最美丽的辫子都不要了,其他的那些辫子还有什么生存的理由?

()

(4)有一次文学系与表演系进行篮球比赛,我正好走过,觉得这打的是什么球呀!

()

(5)在他的客厅里,挤满了人,全是我的客户。

()

阅读能力反馈 24分

8.课内阅读。(7分)后来再后来,我把一个个文字投进稿纸上的一个个格子的时候,我大汗淋漓又酣畅淋漓的时候,我知道,我还是那个十二三的女孩。天上挂着一只火球,地上奔着一只篮球„„

(1)“把一个个文字投进稿纸上的一个个格子”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大汗淋漓”和“酣畅淋漓”是不是重复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上挂着一只火球,地上奔着一只篮球”,你从“奔”字体会到了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17分)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柃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插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脚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不超过30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2分)A 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B 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C 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D 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明大姑眨眼的用意。(2分)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粮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说以“锁”为题有河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综合表达 38分

10.口语交际。(8分)

自荐时,如果有同学提出你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胜任这个班委会的职位,而与你相比,他更适合这个职位,你会如何回答他?请把你的回答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文。(30分)

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单元整体教学

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展开教材的编写与整合,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一大特色。如此编写教材的优势是:有利于老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同时便于老师理解、分析教材内容,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的本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何为效率,它并非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学生“理论知识、情感价值、学习方法”三方面的平衡发展,综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原则

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这是老师在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老师把“素质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要求老师平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老师的引导与學生的自主性相互结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顾此失彼,忽略了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与学”应该在一条平行线上,师生并肩前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仍然处于“首席”位置,其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如何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作用

1.分析语文教材,保证教学效率

教材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立足于“单元主题”,老师需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意,从中找出“读写练习”等内容的重点,将各个独立的“单元”串起来,明确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材各个部分的内容做进一步分析,把握“单元”与“内容”两者间的结合点,把握好该单元中各部分内容的定位与作用,尤其是课文内容,要求老师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笔特点以及中心思想。基于此,以“单元主线”为中心,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层层递进,把握教学节奏,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2.“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写”,长期以来,如何平衡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若要达成“阅读、写作”二者的相互促进,老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读写”规律,分析其“读写”心理。从人教版单元主题的教材特色来看,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在单元教学中非常突出,可见这便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阅读”的表现有二: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阅读经验,理解文本内容。其次延伸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外读物,丰富阅读内容。“写作”的表现同样有二:一是写读后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好记录。二是练笔,课文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单元主题,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文章写作,是阅读经验的内化与输出。

三、应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1.对比教学

例如:《白公鹅》与《白鹅》两篇课文描写的都是动物,老师可同时教学,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中白鹅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体验同样的动物,在两个作者笔下的不同描述。最后在本单元其他几篇描写动物的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它的特点,先用语言描述,再进行写作练习。

2.朗读替代讲解

小学课文文笔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比如,《日月潭》一文中,在学生同时理解了一些名词、成语之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月潭的美景,配合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大声朗读,感受日月潭的壮丽秀美,并让学生单独朗读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进一步升华单元整体课文的思想与情怀。将分析课文的时间用来朗读,以读代讲,事半功倍,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课堂练笔

以“读书”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目的是让小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随着课文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在深化,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练笔的机会,让学生抒发感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用文字表达心中所感,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思想的领悟。

4.常规与创新的结合

常规的单元教学是首先进行口语习作,在学生有了初步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后,再回顾课文,交流感想,升华文章精神。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把“回顾升华”的部分提到“口语习作”之前,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在实现“教”的创新的同时,引领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

整体单元教学有两个主题:读写练习和内容主题。前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后者体现了人文性。在教学中,老师应把握好双课题的融合与渗透,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汪美琴.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

[2]陈健.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12).

[3]万素花,陈晓燕,薛剑莉,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6).

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 篇4

关键词:单元整体,打包,捆绑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发生了质的变革。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教材的“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建构的方式组合教材, 将原本零碎散落的, 甚至单一的教材内容统整起来, 形成相同主题的组合资源包。本着窦桂梅老师“超载教材、超载课堂、超越教师”的“三超”理念,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巧妙地借用单元主题文本资源, 扬弃传统教学“精、深、透、全”的课文讲析, 刷新教学理念, 以主题单元为依托, 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 联系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的单元整体打包, 实施捆绑教学。

一、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

1. 倡导原始阅读

课前阅读, 更倡导“原始”, 即不带附加任务, 不预设问题, 让学生通读一单元的所有内容, 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 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并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同时引导学生养成随手批注的习惯, 圈点勾画,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用符号式批注标记好词妙句、疑难问题, 也可用文字式批注, 记录感想、问题、联想、评价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组内生成问题、研读问题、解决问题。

2. 指导自主识字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单元都有几十个生字和词语要认识, 帮助扫清阅读障碍是关键。单元捆绑教学则必须把全单元四篇课文的生字集中起来, 分一到两个课时完成。

分篇识字:自读预习中画出的带生字的词语, 按篇的顺序, 逐课过关。过程中同桌互读, 互相订正;认真书写, 互相评议。

分单元识字:根据每单元中的课文篇数划分学习小组, 一组一篇, 小组合作画出其中一课的常用词语, 查工具书给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注音。然后, 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并提示大家勾画常用词。小组内开展正确书写、评议活动。

分类识字:按教材选定的一类字和二类字来分,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会认二类字, 会写一类字。在互助自学的基础上自行选择先过关二类字或先过关一类字。

3. 引导把握主干

学生浏览整单元的全部内容, 从总体上接触, 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后, 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高度凝练地弄清本单元课文是通过哪些内容的介绍来丰厚单元主题的。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也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典型示教, 研读文本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个主题单元的四篇课文, 一般以“三精带一略”或“两精带两略”的形式构建, 捆绑教学中, 要结合单元主题, 整合课文内容, 抓典型示教, 以达到“教一篇带多篇”或“教一段带多段”的效果。

1. 抓“路标”, 把握方向

每单元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单元导语, 它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教师要利用好单元导语, 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 来形成自己的单元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 多了一份理性思考, 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

如“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 学生通过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民俗、体会写法、开展活动”,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时, 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解读 (写什么) —细读 (如何表达) —品读 (品评, 感悟到了什么) —赏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 欣赏地读) ”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接下来的整单元学习都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还可以设计单元学习导读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 让大家心中有底, 胸有成竹, 明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 自己想怎么做, 可以怎么做, 该怎么做, 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 与生活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讲“取舍”, 点击精彩

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多是经典之作, 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闪光点很多, 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均衡用力”, 而应有的放矢, 善于取舍, 找准教材中的练习点、精彩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中华民风民俗”一单元课文时, 就可以点击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来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北京的春节》一文, 让学生说说自己过春节时, 对哪一天印象最深刻, 随之引入老舍先生亲历春节中最难忘的几个日子里的特殊习俗, 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随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过春节时最喜欢的习俗是什么, 激发学生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习俗源头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土楼的特点时, 可以截取美国大片《功夫熊猫》的一分钟片段,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产生探求土楼建筑特色的欲望。这些精彩点击,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在不知不觉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为深入品读语言文字作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方法铺垫。

3. 找“切入”, 对比阅读

在单元捆绑教学过程中, 经常使用的对比式阅读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 自主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在“中华民风民俗”单元略读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 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处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客家民居”表达上采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后, 让学生“照样子学一学”, 用上刚才学习的描述客家土楼的方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自己试着读懂“傣家竹楼”这部分的内容, 并让学生比较作者在描绘“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时, 表达上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式阅读的训练,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使得他们在阅读时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入的思考、更为灵动的思维。

三、回归整体, 指导实践

结语教学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与提升, 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上, 再次回到课文中, 用心感受课文, 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有了课内良好的情感作铺垫, 有效地将所学内容进行课外延伸, 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1. 精彩回放, 积累语言

学完一单元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个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 探求学习规律, 提升表达水平, 丰厚学生积累, 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 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如在“中华民风民俗”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 “读读背背”这个栏目, 就编排了两首表现节日风俗的古诗。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 再去读背这两首古诗, 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 边向学生拓展描述节日习俗的诗词, 并可以让学生收集这类古诗, 感受不同文体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增加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积累。

“中华民风民俗”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从节日习俗、戏剧艺术、独特民居、民族风俗等不同的角度, 运用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写法, 采用了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 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紧紧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介绍, 而且在介绍特点过程中, 写出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使得这些民风民俗是那么的生动, 那么的妙趣横生,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单元整体回顾阶段, 教师可以采取“精彩回放”的方式, 向学生呈现本单元课文中表达方式最有特点、语言描述最值得品味的语段, 让学生温习, 随后直击单元重点, 在最自然的方式下系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并且在回放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 分组实践, 学以致用

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研究的主题。然后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大致选择后, 进行分单元, 将选择主题相同的同学分在同一组, 将全体学生划归到“节日习俗单元、戏剧艺术单元、独特民居单元、民族风俗单元”这四个大组中去。再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几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在随后的实践活动中, 教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收集资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鼓励采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方式来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如图片解说、配乐朗诵、做小导游介绍等。在单元整体总结课上,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 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活动研究小单元, 用不同的展示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最后, 再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方面转化成语言写下来。这样才真正可以达到“认识上有提升, 能力上有发展”的教学目的。

单元打包、捆绑教学, 让具有相似性的教学内容能系统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序列, 不至于将学习内容机械地割裂和乏味地重复。更重要的是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 学生经过举一反三的反复实践, 熟练掌握了品读学习的方法, 并获取了大量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储备, 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这是新课标精神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更是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兆义.英语课文整体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11) .

语文单元教学法分析 篇5

单元教学分析: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注意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体会王冕的为人。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注意把握文章和诗歌的链接,什么时候该链接,什么时候不链接,教师的教学要有度,注意体会文包诗。

《清平乐》是辛弃疾所写的少有的一篇乡村生活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描写出的平静的画面与情致。

《习作七》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教材提供了四个习作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习作,将自己对学习或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朝代诵读与积累是描写水浒的一组成语,可以在教学《林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进行组合教学。

本组教材既有限定的内容同时也给教师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做好语文教材的拓展作用。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2、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知道“扩写”的意义、要求、方法及步骤,弄清扩写文章的要领。围绕要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单元教学重点:

1、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2、感悟课文,学习语言的表达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细节描写与性格刻画的写法。

2、注意学习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时间安排:14课时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词语,有选择地积累。

2、了解故事梗概,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抓住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抓住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1、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帝都好课文的基础上,能有声有色地讲好故事。

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准备:《水浒传》的资料,《好汉歌》的录音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综观全文,整体把握。

三、领悟洪教头形象

四、领悟林冲形象

1、同学评议

2、体会特点 板书:深藏不露武艺高强

3、师生接读第7小节:

洪教头使了个什么招式?林冲还了个什么招式?洪教头怎样进攻?林冲怎样应对?结果怎样?林冲怎么进攻?结果怎样?

六、分角色朗读全文。我们来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谦虚忍让

傲慢无礼 沉稳

急躁

武艺高强

狂妄自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在写人方面的特点。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展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自定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已初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研读,理解人物形象。

1、讲读2-3小节。

(1)自由读。思考洪教头、林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讲读4-7小节。

(1)、轻声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2)、叙述比武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描写之传神。

3、讲读第8小节。

三、总结,揭示一般规律。

1、总结性讨论。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林冲、洪教头分别是什么样的人?(2)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2、总结。

四、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阅读古典小说《水浒》。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3、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情感、概括故事

1、听《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读题目《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读了这个课题后,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3、概括说课文主要内容:

自己练习——四生说(差——好)——再次仿照好生人人练说

二、朗读品味、体会个性特点

(一)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做批注。

1、你认为洪教头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依据。

2、林冲是怎样的人?

(二)林冲怎样棒打洪教头的?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用笔圈出洪教头的语言和动作和林冲的语言和动作,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看录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

三、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林冲是不是好汉?林冲是个怎样的好汉?

2、洪教头是不是好汉?洪教头傲慢无礼,心胸狭窄。

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板书设计:

林冲:谦和忍让 武艺高强 洪教头:粗鲁 傲慢 急躁

24、少年王冕-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准备: 教学重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2)交流: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2)体会朗读。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4)指读第六节,思考对王冕新的认识?(5)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板书】

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自由读,读准字音。

3、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2、检查

三、识记、书写生字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二、精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学生动手圈画

3、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4、老朋友要分离了,心情如何呢?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三、回顾全文,总结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二、初读全词。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五、比较欣赏。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习作7教学设计

习作7 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材料的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材料的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难点: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注意抓住关键之处写详细、写具体。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今天出示的几个作文题,大家看看,你觉得应该怎么写?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1)题目有:A我喜欢的一篇课文。B有趣的一次实验。C冬天。D盼春节。

(2)要求:一是写写自己的体验或感受,二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指导。

1、你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回忆你的生活,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个人谈谈,在小组中交流。

3、指导:

题目1:一是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再次受到思想、文化、情感的熏陶。

题目2:有趣的一次实验。要紧扣“有趣”二字选材,想一想这次实验为什么有趣,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是留下难忘的教训,或是从中得到启迪。要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题目3:冬天。写的时候要注意将冬天的特点与其他季节区分开来。题目4:盼春节。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度过这个春节,习作要突出“盼”字

三、范文启发

1、教师出示搜集到的范文,电脑出示。

2、同学们阅读,寻找灵感,汲取创作的源泉。

3、师生交流。

四、完成习作

1、学生确定写作内容,开始创作(草稿)。

2、师巡视指导。

练习7 教学要求: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来学背《朝代歌》。

(2)学生试读《朝代歌》。

(3)教师将《朝代歌》中的各个朝代分解出来,并作简短介绍,特别要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4)学生熟读并背诵。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说出从课本和课外读物里认识的古代名人。(看谁说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和朝代一一对应。

(3)学生试着填写表格。(看谁填写得多,填写得对)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2)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2、练习。

3、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指名读题,弄清学习要求。

(2)学生自读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3)大体了解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意思。

2、练习。

3、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的或使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2)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水浒”故事。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分组讲故事,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其余学生评议。

3、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水浒”故事。

(2)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匕字旁、戈字旁。例字:北、戏。

2、指导:小结写好“匕字旁、戈字旁”的要点。

3、练习。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篇6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各个阶段的奠基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小学语文的知识始终贯穿学生生涯,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经济全国化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字语言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提高的。为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大胆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师以往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端正学习态度,单元整体教学,故名思议,就是从单元整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中,都是教师从每课带领学生学习,而在累积几门课之后统一进行复习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程汇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不是教师一课一课的讲,而是一组一组的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组织教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洞察每一单元的学情,给学生整体的感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范围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小学语文的课程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磨,这些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依靠不同的教学单元,发挥自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毛病,而对于学生来说,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解决每一个单元共同遇到的难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单部分,也不是一节节课简简单单的叠加,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把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保持语文学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性。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策略

著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带领学生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的经验,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经验,在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交流,以此拓展学习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读一本书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书目要与学习的本单元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主题、体裁或内容方面能找到一定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书目选择的依据。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于現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读书交流活动时,选取了《森林报·春》这本书,这本书以新闻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描绘森林中动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显现出大千世界的生态,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与第六组课文所要表达的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于老师主要采用了解课外书结构、感受特色栏目、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交流读书计划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了解书的结构主要是教学生读一本书,从封面、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内容,并为下一步具体感知奠定了基础。感受特色栏目的意图是抓住特色栏目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森林报》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主要是从书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和奇妙声音入手,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魅力。并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读书计划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勤于动脑、勤于交流、勤于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交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它们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寻找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和写作亮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可以是出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精练的开头、有悬念的结尾、内容丰富的插图、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只有让教师朋友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从以往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叶,牟文娟.科学设定目标,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导航[J].小学语文教学,2012

[2]魏蔽.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

点击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篇7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意义

1.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特点, 避免“篇”和“组”脱节的弊端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围绕专题组织每组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从导语到识字课, 到课文, 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 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教材往往是围绕单元“主题”, 前有布置、中间有提醒、后有检查。教材这样安排, 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 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识字1”是关于春天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四篇课文 (《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邓小平爷爷植树》《古诗两首》) 中, 既有春天的景, 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学习过程中, 学生找春天, 画春天。“语文园地”中, 讲春天, 唱春天。围绕一个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 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以整组审视的视角, 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接性, 做到瞻前顾后, 整体设计教学流程, 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教师可以对本组教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 有效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教学, 避免传统教学中“篇”和“组”严重脱节的弊端。

2. 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中“繁、碎、少、慢”的现状,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虽然新课程改革即将完成一轮的实验, 但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不好教, 教不完, 课时不够。课时确实减少了, 可阅读量增加了——一至六年级的课文现每学期均为30篇以上, 中高年级部分课文增长, 低段还不包括识字课。

当我们冷静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 也经常会发现一线教师教的是新教材, 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采用“分析法”“问答式”, 将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 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缺乏整体意识, 很难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篇的教学, 忽略了篇与篇的联系, 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组块, 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 而是重在“整体把握”, 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要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 借助教材编写优势, 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 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 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 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 可以“举一” (如例题) “反三” (做习题) , “举少”而“胜多”。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 人类语言的学习, 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 (言语) “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 才点点滴滴“说出”, 成年累月数量无限量地加大后, 产生新的语言合金, 发生质的变化, 才“奔涌而出”。

“单元整组教学”或着眼于同一题材, 接受人文滋养;或着力于同一体裁、同一表达方式, 习得表达方法。这样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同一专题的一组课文教学中“举三”再“反一”。

如, 四年级上册第四组, 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

学生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 比较了不同作家写的同一动物、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 学生在横向阅读、并列阅读、比较阅读中, 形象而真切地感受写好小动物的方法, 在大量生动的语言例子面前真正体会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4. 以块状结构进行教学,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容易形成知识板块

“单元整组教学”在改变教师解读教材思维模式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会做合理的学习规划、会收集相关资料、会联系比较地进行学习, 会整理梳理知识……因为按单元整体预设教案, 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有别于传统课堂, 不是本节课解决什么问题, 而是这一阶段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 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 依单元主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 学习搜集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

在块状结构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不仅明确一组课文的学习重点, 而且容易理清整册教材的学习线索。如,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个“我的发现”可以总结为这样的读写方法:边看边想过电影、仔细观察写具体、神奇有趣寓道理、明贬实褒显亲昵、事物比照写形象、联系语境悟词义、深入思考多体会、遣词用语要合理。这是由各单元课文支撑起来的八种阅读、写作的方法, 散落在各个单元里看不出是珍珠, 一穿起红丝线, 就感到它在熠熠生辉了!采用“单元整组教学”更容易使教师从一组教材走向对整本书的把握。

5. 能缩短教学课时, 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 真正落实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新课程改革至今, 小学阶段145万字 (平均每年24万字) 的课外阅读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落实, 不少教师教语文还是停留在教一本语文教材上, 有时感觉一本语文书还教不完。

开展“单元整组教学”, 可以对教材进行重建。比如可以增加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章, 也可以删减一些繁琐的内容。还可以在一个整体目标的统领下, 根据教学的思路与需要, 打乱教材中课文与学习园地的排列顺序, 那样更能突出重点, 做到以一篇带多篇, 以一组课文带一本书, 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就能省出语文课时, 用课堂内的语文课时组织课外阅读, 达到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 只有让课外阅读进课堂, 才能真正落实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二、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 进行单元整体备课, 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 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 进行全盘考虑, 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

1.“单元整组教学”不同于“主题式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和“主题式教学”有紧密的联系, 在操作方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单元整组教学”不完全等同于“主题式教学”, 它在概念界定上比“主题式教学”更宽泛, 适用的范围也更广。“主题式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 充分重视个体体验, 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 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这里的“主题”, 不是思想主题, 不是知识主题, 也不是写作主题, 而是文化主题。“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单元既可以是思想主题一致的单元组, 也可以是知识内容相同的单元组;既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方式一致的单元组, 也可以是人文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就是说, 相同题材、相同体裁、相同写法的一组教材都可以实行单元整组教学。

2.“单元整组教学”不同于“导读课教学”

“导读课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指点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方法, 重点是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导读, 使学生对部分故事情节有所了解, 激起阅读整本书的欲望;通过导读, 渗透一些读书注意事项, 让学生静心进入故事阅读。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的立足点在课堂, 是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 并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操作立足于教材本身, 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 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 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3.“单元整组教学”的“部分体验”不等同于“分课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 在按这一流程操作时, 必须走出一个误区, 即“单元整组教学”的部分体验不等同于分课教学。针对这个基本流程, 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在一组课文学习前加一个“总体感知”, 即读读一组课文, 明确单元主题, 了解它们的共同特点, 学完所有课文之后进行一次集体回顾总结, 至于中间的部分体验和以前的分课学习并无区别, 依旧是教师一课一课地教, 学生一课一课地学, 课时目标及教学用时与单课教学一模一样, 看不出单篇课文学习与整组教学的联系。

三、单元整组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 教学方式转变与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备课视角的改变、教材的重新安排, 需注意单元目标与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关系, 单元目标要辐射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要回应单元目标, 逐步达成单元目标。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维度会更加凸显。

“单元整组教学”运用模块的概念, 把几篇课文整合到一条线上来, 这条线, 可能是一种人文主题, 可能是一种文章风格, 也可能是一种表达方式。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 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 “单元整组教学”时教师的目标更多地转向几篇课文的共同主题, 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 易使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过于淡化。有时还会为了整合内容, 一味地凸显单元组的主题, 而削弱了文本语言的学习, 忽略基本的字词句教学。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 整组备课与单篇备课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是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课程资源的有效引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与程序, 相对于单篇课文教学而言, 更需要教师对整组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不能仅仅为了整合, 而使教学左顾右盼、在不同文章之间跳来跳去, 这其实是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这样的跳跃, 不能落实最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因此,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整体的视角, 部分感悟时要注意每篇文章的相对独立性, 这样也符合阅读习惯。

“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总量要把握好, 由于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 理想 (或应然) 状态是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量应该少于单篇教学的课时总量, 节约的课时用于导读、总结及课外阅读。“单元整组教学”不仅仅是多上一节单元导读课与总结课, 而是为了有效整合单元内的每一项学习内容, 所以要从整组设计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及单元学习流程, 这样才能统领全局又不至于顾此失彼。

3. 学生的阅读期待与学习起点的关系

“阅读期待”是读者内心所预想的情景, 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 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教学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 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在“单元整组教学”中, 往往通过一节单元导读课, 学生已经了解单元主题、每篇课文的大概内容、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查找的资料等任务, 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早激发, 在学习课文时产生“审美疲劳”。

学生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 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单元导读课不要导得太深, 不能导得过多过细, 只需要给学生铺垫一种单元学习的背景、做好一种合理的学习规划即可, 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深入学习感悟时再进行练习、领悟。因为有了单元导读课, 教师在部分感悟课上就要联系导读课, 注意教学的起点把握, 不要人为地从零开始, 要从学生的问题开始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兴趣。

4. 教学的基本流程与个性取舍模式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有其一定的规律, 现在老师们比较认可的一种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华中师大附小提出的层进式的流程:“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 其中“整体感知”是前提和基础, “部分体验”是提高和发展, “整体感悟”则是回顾和提升。

但是, “单元整组教学”不一定非要有一定的模式, 并非需要每个年级每个单元都要进行这种模式的学习。有的单元特别适合整组教学, 如: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主题“国际理解与友好”、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主题“作家笔下的人”。有的年级与单元并不适合单元整组教学。从学段看,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比较适合第二、三学段。一个学期中根据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 对1~2个单元进行单元整组学习即可。有时还可以就一组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整合, 不一定要走完整个基本流程。如, 可以从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习作, 选择一组教材, 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样式信息库, 在非刻意的模仿中进行创新超越。也可以就某单元中, 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1~2课整合为一组, 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太阳》和《月球之谜》整合, 因为同是介绍宇宙知识、采取的说明方法不同;《果园机器人》和《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习作——想象将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整合, 从读学写。

四、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课型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有三种课型:

1. 单元导读课 (整体感知)

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 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 初步感受单元主题, 做好学习规划, 激发学习欲望, 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单元导读课的一般流程为:链接学生起点, 激发学习兴趣;浏览课文, 了解学习内容;学习导语, 明确学习要求;尝试实践, 规划学习策略。

通过单元导读课, 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对单元主题及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学生都会感到得心应手, 尤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蓄势、准备, 可以为下面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 做好引领, 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些, 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 提前搜集有关资料, 使预习收效更多,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 可以缩短教学时间, 从而解决人教版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单元导读课以短课形式为宜。

2. 部分感悟课 (部分感悟)

部分感悟课应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科学整合教材之间的内容, 充分体现组内教材之间的关联, 在整合中比较、感悟。可以是内容主题的整合提升, 可以是文章表达方法的整合领悟, 让学生习得读写方法与经验。

由于每组教材的特点不同, 单元主题的侧重点不同, 整合的路径与策略也会不一样, 所以很难形成这种课型的基本流程。部分感悟课重点关注单篇课文与整组教材的巧妙关联,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有的单元课文是描写同一类对象 (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 , 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体会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太阳》和《月球之谜》, 可以体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白鹅》和《白公鹅》, 比较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之处。

有的单元课文在思想意义上虽然相同, 但是写作的角度是不同的, 可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在学生的体验与知识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建立联系, 逐渐升华主题。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 由四篇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组成, 通过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家三人准备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件、飞蛾求生、砖缝中茁壮成长的香瓜子、冷风冷雨中开放的鲜花, 体会生命的价值与珍贵。“生命”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 也是一个相对成人化的话题,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课文所选的事例, 体会每篇文章作者的感悟, 整理表达生命的写作方法, 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清晰认识。

有的单元课文与语文园地一些栏目联系紧密, 教师要善于发现内在的关联, 合理整合教材。如: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心中的秋天”, 从秋天的情思、欢乐、色彩、声音这些方面向学生展现作者心中的秋天。《秋天的雨》是一篇精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向学生展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抓住秋天特有的丰富色彩的事物进行具体描写, 把普通的秋雨写得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 表现浓浓的秋意。丰富的描写色彩的词句、灵动的语言是学生积累运用的好材料, 本组《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 也是一组丰富的色彩词, 与本课的语言有密切的关联。“习作”是写一幅秋天的画, 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 形成知识组块, 从而缩短课时。

3. 单元总结课 (整体回顾)

单元总结课是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 引导学生回顾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突出重点, 强化单元目标,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 融会贯通, 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 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单元总结课的大致流程是:“回顾与交流、联系与归总、延展与深化。”回顾是对本单元重点的必要重现, 交流是同化肯定、异化矫正、差异补救。联系要注意课课联系 (横向) , 字词句段篇章的联系 (纵向) 。归总是对联系环节所得的质性整理, 要扎实。延展与深化要求教师注意不要为了总结而总结, 要为知识巩固而总结, 为能力成长而总结。

单元总结课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总结:整体探求学习规律、整体提升表达水平、全面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总之, “单元整组教学”以改变教师解读教材的思维习惯为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教材真正成为既是教师的教本, 更是学生的学本, 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尝试。

小学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8

学习语文是从小学语文开始的, 学好小学语文能让学生拥有更加稳定的语文学习基础, 而且对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祖国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心理学里, 人之主题通过以前学到的知识或是积累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称为迁移。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迁移现象只有在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因素时才会发生。人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 通过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使其顺利的解决, 这一过程实际就是知识的迁移。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就是要寻找“共同因素”并加以利用,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2 迁移规律的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目前, 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语文的教育。 (1) 因为国家的发展, 使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了汉语的存在, 而且汉语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因为, 知识经济包括了全部社会成员的生活的环境, 不再是少数科学家钻研的知识, 这就使得语文教育又面临了更多新的要求。自古以来, 语文教育的宗旨就是生产和传播知识。所以, 为了让语文的知识能作为别的学科学习的基础, 增加语文教育的要求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寻找更全面的教育方法, 保证受教育者能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 也具备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教育是否成功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一般能力结构是否完善, 即受教育者的表达、思维与自学能力是否完善。这些对受教育者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它要求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如果不发展语文教育, 可以想见国民的整体素质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语文教育在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时, 更要将语文素质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3 单元迁移教学的系统构成

3.1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涵盖了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五条基本的迁移原则, 具体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示范导学法、一篇多教法、学科渗透法以及变式比较法等内容。而迁移原则的五条内容则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思维训练、举一反三、强化机动等原则。

3.2 操作系统

一般来说, 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六个教学过程, 分别是迁移导向、自读研讨、讲读示范以及写评改、总结测试和课外调节。

3.3 效益系统

效益系统的构成部分主要有课内外迁移、温故知新迁移和自读讲读迁移, 根据迁移的规律, 每个环节呈螺旋式模式递进, 并且每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4 进行单元迁移教学的有效策略

4.1 明确迁移方向

小学语文在教学中的迁移方向主要是确定教学的目标, 这一目标可以从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形式来表现, 明确的迁移方向也能控制和定向单元教学的过程, 由此可见知识迁移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注意的是, 不能只是单纯的从语文教材中确定迁移的方向, 也不能只是一味跟从现有的教学目标, 必须科学具体的确定知识迁移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 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深入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分析全册教材,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与作用, 从而明确单元知识点与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中所对应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只有具备全局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新旧知识, 懂得其中的联系, 从而保证知识成功迁移。在教育语文知识上, 从旧知识点过渡到新知识点的过程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4.2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

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在积累知识之后能形成独立的运用体系, 所以, 对于目前的教育来说, 教师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传统教育过程中, 强求记忆只是给学生“鱼”, 而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为学生提供“渔”, 这就是单纯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辩证关系。例如图1所示。

在具体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对比, 比较不同的学习内容, 寻找相同的内容特点, 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拥有新旧知识迁移能力。除此之外, 归纳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总结到一起, 编制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图, 使迁移的知识更具结构化。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方法, 总结规律, 让学生能发现共同因素来学习迁移, 掌握新知识;更要概括新的学习方法, 从学习知识到领悟知识, 然后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 再从中总结新知识, 形成能力。

4.3 探索规律, 举一反三

方法和规律是相辅相成的, 办事只有依据客观规律, 才能发现准确的学习方法, 学到举一反三中的“一”。所以, 我们在教导学生学习举一反三能力时, 应该着重于探索规律。每件事都存在一定的规律,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 掌握学习方法。比如说文章的结构, 张志公先生曾说“起、承、转、合”四个字, 勾勒出古今各种体裁, 各种内容的文章在篇章结构上的一个带有共同性的轮廓。“起、承、转、合”即为文章结构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一规律, 我们能够总结出文章的基本结构形式, 主要有复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以及纵横交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结构方法, 让他们有划分结构的依据。例如分析记叙文类的文章时, 比较典型的纵式结构有:根据作者认识和感情发展变化安排材料以及以时间的变换安排材料等等, 横式结构则是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来进行分类排列的。在分析议论文的时候, 其结构则更为清晰, 通常是以“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呈现的。学生有较强的接受信息能力, 当我们在适当的时机对其加以指导, 学生的认识能力就会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但是,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是学到了“一”, 必须经过多次训练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教给方法是为学生“铺路”, 后面就是学生自己开始探索“走路”, 即为“反三”的阶段。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就是为了实现我们通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举例来说, 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 主题思想、题材、表现手法大都相同, 我们只需教导学生掌握一篇, 剩下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根据阅读的规律去读这一类型的文章;如果不是一个类型的文章, 但是拥有相近的主题与题材, 在教学过程中, 就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总结出结果。如第六册第一单元就采用这样的教法;对于主题、题材、表现手法、文体都不同的文章, ,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律方法来解析某一个方面。通过实践得知, 学生通过学习举一反三的方法, 将读书变得更加的灵活生动, 学习效率更快, 触类旁通,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新旧相继, 完成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通过一篇课文学习方法, 如果不能合理的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那么就不算是真正吸收了这些知识。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实现了知识迁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大部分的方法与知识都是课堂上老师直接讲授的, 其中部分方法可以当堂实现运用与巩固, 但是大部分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的。因此,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意识, 对于那些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与知识, 不能只是讲授完就行, 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 使他们能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完成学习的迁移。

4.5 利用讲读课的开展促进知识纵向迁移

单元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产生更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但是知识迁移也不能脱离单元教学迁移规律, 这是提高单元迁移教学实际效用的关键。迁移规律中的纵向迁移是根据已经存在的经验和知识, 在学习新事物的基础上更全面的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 并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差异、结构顺序与难度区别, 这能保证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单元教学中, 一般会有2~3篇的课文安排在讲读课中, 根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重难点以及知识呈现的规律,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这在自读课中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见, 讲读课在单元迁移教学中的重要程度, 这是横向知识迁移的重要基础, 也是知识纵向迁移的有效方式。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 已经开始运用单元迁移规律, 人们对单元迁移规律的发展也是比较看好的, 这对增加学习效率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 单元教学在现阶段还不能取代语文教学中的单篇讲解, 因此, 教师在进行单元迁移教学时应注意将单元教学与单篇课文进行有效结合, 增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单元迁移法,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迁移规律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了单元迁移教学的系统构成, 最后阐述了进行单元迁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迁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秀清.浅谈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01) .

[2]胡良军.浅析电力企业劳动组织优化[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4) .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之我见 篇9

一、树立“开发、调整、融合”课程资源的意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体例已经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 这就打通了小学和初中界限, 有效地保证了语文基础教育的连贯性。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教材已经用“主题单元”取代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自然而然, 也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

新课标意义下的“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纯文本课程”了, 而是既有文本的也有活动的, 既有音频图像的也有舞蹈器乐的, 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 等等。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教书育人的资源载体均可成为“课程”。面对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 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思维显然是不行的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对教材 (课程) 进行“二度开发”、学科融合、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调整等意识。惟其如此, 才能抓住肯綮,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强化科学编写单元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

课程标准变了, 教材变了, 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要随之改变, 教师的备课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除了应有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意识, 还得结合学段目标 (当然能贯通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好) , 科学编写每个单元课程教学目标, 做到对“主题单元教学”心中有数。

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主题”时, 就可编写如下的单元课程教学目标:本主题安排了3篇课文, 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 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 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 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 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本组教材以“人”为主, 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 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 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 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 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 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 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 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4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三、科学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过程

下面, 以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管窥一下“主题单元教学”的过程和范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学单元。我将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 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 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 最后, 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 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 并回报他们的爱。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 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 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 最后再回到课文, 升华情感。具体可设计为: (1) 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 (2)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学习课文, 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展开教学, 抓住重点词句, 认真赏析, 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鸣。 (3) 联系单元整组, 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 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 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 就能加深体验, 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 (4) 练笔悟文, 体会主旨——通过感悟, 正当学生的情感在最高潮时, 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 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 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 (5) 熟读课文, 加深情感——站在课文上, 再次回到课文中, 用心朗读课文, 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

“主题单元教学”以其多元整合、均衡协调的特点, 首先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 即明确本单元要带学生去哪儿、怎么带学生去以及怎么判断学生已经到哪儿的问题;还要明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文章的表述。若想明确这一系列问题, 老师们需要充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并提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一个单元中的单元导语、课文练习题以及一些思考问题都需要考虑周全。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容易拉近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 将阅读与零敲碎打变成整体教学, 变成高效、广博、精深的厚积薄发。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 篇10

一、树立整体教学观念

何谓教师整体教学观念呢?即在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读写结合、精讲巧练的原则,不仅让讲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会贯通,还要打通各篇之间、单元之间、年级之间,甚至是中小学之间的关节,使之连片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获得系统而非零散、全面而非单一、扎实而非飘忽、实用而非好看的知识和技能,让语文课真正发挥基础工具的作用[1]。

教师的整体教学观念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整体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教学观念的落脚点是在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师整体教学的观念。这里的“整体把握能力”既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把握,又指学生预习、自学、合作等其他学习能力的整体把握,这些能力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拿“听说读写”能力来说,这四个能力在语文素养中的地位应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时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就“听说读写”这个词语本身而言,“听”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其他三个。但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较“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更多重视,“读、写、说”都有相应的实践训练,而对“听”的要求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有整体教学观念,加强“听”的训练以弥补教材的缺憾。

二、做到教学目标全局观

教师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明白,教材编写者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编书任务的。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编写者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之下,分解出阶段教学目标,从阶段教学目标中又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又从单元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篇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者自上而下、层层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其目的是让各教学子目标更好地为教学总目标服务。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之前要仔细揣摩编写者的意图,从整体上确定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活动中要将领会到的教学总目标逐一落实到单元教学目标乃至单篇教学目标,将“总目标统领子目标,子目标又服务于总目标”的教材编写精神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不同学段来确定阶段教学目标的,分为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每个学段又分别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来确定阶段目标,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是上一学段阶段目标的延伸。

三、明确教材使用全局观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有全局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既要对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进行仔细研读,又要对每个单元,甚至是对每册或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进行仔细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才能有整体性把握,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才能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也才能准确地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各单元是按照主题进行编排的,这些主题是以问题意识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人文性与文化性融入其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以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部分构成。导语一般点明了每个单元的主题,后面的课文和语文园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课文一般有四篇,其中第一篇多为代表性课文,最后一篇多为略读课文,主次分明;语文园地一般由六个板块构成,其中五个固定板块: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第六个板块是机动板块,分别是:宽带网、展示台、成语故事和趣味语文。从这些名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综合体现了教材对学生听说读写背的要求,而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2]。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铺垫、有教读、有延伸和拓展,将听说读写背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每册的八个单元虽然主题不同,但同一册的文体大体一致,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下,每个单元的共同点不断强化,最后积淀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将这些知识点迁移到课外阅读材料中,从而逐渐转化为自身能力。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高度整合了教学内容,每个单元构成了每册的小单元,每册的小单元又构成每个年级的大单元,每个年级的大单元又构成整个小学阶段的大单元,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扩大,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优化整体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应该纳入到教学过程的研究视野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1. 引导、把控学生学习的各环节

单元教学要做到省时高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要提前预习单元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否则就会不知所云,反而达不到单元教学的效果。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让他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行预习课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家长的配合。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要求,并让他们按要求认真执行,同时家长的配合也必不可少。两者只有有机配合,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小学阶段,教师的讲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但学生一般只听不记,这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简单记笔记,并不定期检查笔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既是学生积累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体现知识连续性、探索学习方式的最佳手段。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与家长或学生之间产生一些互动,提出一些平时没想到或没想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体现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又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因此,复习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完成。

自学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方式,小学阶段的自学主要通过迁移的方式完成。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字词句、阅读方法和技巧等知识都可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完成能力的转化。

2. 优化教师教法

在有了整体教学观念、全面梳理教材、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该怎样实施就了然于胸了。本文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为例(略读课文不算在内),简要谈谈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

本第二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即《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进一步研读文章可以发现,三篇文章除了在主题上相似外,在写作对象、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极为相似,具体见下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人教版教材除了按主题把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外,还有其他相似点,这为类比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单元教学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大致有四个教学环节:整体导入、学习生字词、比较发现、问题导入[3]。

整体导入:首先回忆本学期第一个单元学习的主题,然后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学习生字词:对整个单元的生字词进行认读,以扫除阅读障碍。

比较发现:引导学生找出三篇课文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问题导入:导入本单元主题。

(2)单元教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分为三部分,主要围绕上节课遗留下来的两个问题进行感悟: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写动物的”,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一部分是精讲第五课《翠鸟》。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而引导学生:翠鸟的外形是什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翠鸟疾飞的动作;第三步,引导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没有抓翠鸟?”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第二部分是学习第六课《燕子专列》,依照第五课的学习方法仍然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精读感悟,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朗读思考、组内交流。第三部分是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方法独立预学第三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单元教学第三课时

以学习第三篇文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首先,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小村庄前后两种情况;其次,谈谈这篇文章与前两篇的不同之处;第三,再一次点出本单元主题;最后,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总结提升,对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逐一回顾梳理,查缺补漏,以兼顾单篇文本的完整性。

(4)单元教学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单元生字进行指导,以正确书写;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的精美片段;第三部分是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模块。

(5)单元教学第五课时

修改并评议习作,引导学生完成语文园地中剩余的模块。

单元教学优化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全过程,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点要求教师将整体意识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取得良好的单元教学整体效果,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玲玲.语文教学应该有整体教学观念[J].快乐阅读,20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平强.小学语文单元组文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

[4]陈春燕.小学语文单元组教学主题升华策略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9(2).

[5]徐锦涛.浅谈语文单元整体目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8).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篇11

1. “精略读”整合,“扶放”结合,得“法”用“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则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教师要善于寻找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契合点,教学中“扶”“放”结合,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触摸春天》和《生命 生命》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气》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在写作内容和思想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精读《触摸春天》,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接着让学生运用《触摸春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永生的眼睛》,比较两者在思想表达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同情,并对课文抓住人物心理、言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精神的表达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

2. 同类课文整合,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的是主题的相似,有的是体裁的相似,有的是内容的相似,有的是阅读策略相似。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照参读,辨析评价,从中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把《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一合: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整体通读,把握两首诗的大意,思考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阅读期待。二分:对两首古诗进行分步解读。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读出北宋遗民的凄凉、悲苦与绝望。对第二首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愤”字,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中原破碎萧条的悲愤,面对权贵醉生梦死的激愤,面对故土无人收拾的义愤。三合:对两首古诗进行整体参读,让学生发现,表面看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是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王老师的整合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教学容量饱满,内容充实,挖掘深透,学生入情入境,收获丰厚。

整体观照,对比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达到由表及里把握语文特质,由浅入深建构语文知识和方法体系的目的。

3.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整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其语用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应致力于培养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包括“说”和“写”两方面。阅读是“说”和“写”的基础,“说”和“写”的素材、言语技巧和方法的积累往往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整合,将言语训练长期植根于阅读的沃土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汲取语言表达的养分,并有效地应用于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中。人教版教材在每组课文的学习内容中都编排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训练内容往往又和本组课文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彼此融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随时注意阅读教学要为接下来的口语交际、习作训练服务,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篇课文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关注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句式运用、语言技巧、思想表达等,抓住典型的句段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让每一次的小练笔为最终的大作“架桥铺路”。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研究 篇12

首先,语文课程是实际性的课程,其特点是人性情感和实用性统一。而以往“各自为政”“零星”的教材篇目安排则不易使课堂以及课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无论是发现还是发明,都需要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同学们我们一起细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发明吧!”从中可以得出此单元的重点有两个:细心发现以及用心思考。例如,第十三课《动手做做看》中法国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一杯满杯的水,放进任何一样东西,水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从而引起了细心而“不肯相信”的伊琳娜亲自动手证实。最终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任何道理都需要动手做做看。

从而单元走向第十四课《邮票齿孔的故事》,从撕邮票的小麻烦引起思考最终智慧成就了邮票打孔机。用此真实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来肯定了上一课“动手做做看”的观点。使得学生们自动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有更大的热情学习语文,喜爱语文课堂。所以,语文教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本单元第十五课回归到大自然中的风,用画笔画出风这看似和发明的意义没有很大的联系,实则调动发挥了小学生强大的想象力,并增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到“其实我也是可以发现生活的,我真棒!”的道理。最后一课的《充气雨衣》的设置即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小目标,小林同学的发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学生感悟到:做个小小发明家并不难!

最后,就系统的角度看语文教学,20世纪教育家鲁道夫早在80年前就是以“整体教学”名扬全世界的,而在新课程中,要求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注意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启蒙和成长的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联系。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育实施的要点

首先,秉着在教学活动中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对低中高年段学生要求这两个角度来说:

第一,在低年段的教学要求从“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到“打开想象,获得第一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教师指导诗意将浅显易懂的诗歌结合课文配图,从而使学生整体感知贺知章年老回乡时复杂悲伤的情感。整个单元从对病人关爱《窗前的气球》到对同窗之爱《日记两则》再到《赠汪伦》对故友离别的情感,单元洋溢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而课文的设置也是有梯级层次,从部分情感到整体情感的,自然不突兀。

第二,在高年段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言,敢于质疑”。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匆匆》体现着时间从吃饭、睡觉、指缝中……这一个一个部分中溜走,人一生的时间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躯体是有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从燕子去了到杨柳枯了,春天周而复始;从无知时间的去向到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在无奈质疑中,学生从小细节中感悟思考,教师在进行整体引导则从人的一生入手,时间偷走了白天偷走了黑夜,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留下时间的痕迹,从而升华到对珍惜时间实现有意义人生的中心感情。

其次,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正要求着在教材的编排与整合中,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

三、教师在教学之外的“整体”思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备整体思想,落实于年段的整体要求,课程的整体把握,学生的具体整体学情,单元的整体感知。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也应遵循着整体思想,例如,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语文素养评价分析要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评价学生;又如,在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中,多在课下培养其兴趣爱好,给其制定小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并且根据性格相似的优生来促进他们合作学习和交流,在班级制定“小花儿”“小苹果儿”制度来激发学生们进步的主动性,增加其去完成其他学业要求的自信。

故教师在教学之外的整体思想也就是在于运用语文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品德来进行“德满天下”“爱满天下”的教育。将课文中涉及德育的部分则一定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给老人让座、保护穷人的尊严而帮助他们、美好的东西应该分享……社会中有很多不诚实的行为,我们需要利用学生们的力量、内心的力量、行为的力量去阻止各种各样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这也是学生对于整体社会的积极影响。

最后,教师在成为人师的时候开始就应该以身作则,也是树立高要求来标榜自我和全体学生。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思路下,教材的整合是对新时代、课标理念下要求的行动。这也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利用好教材的整体思想来实施好教育活动,把握整体学生培养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广电网络行业下一篇:投资者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