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油田

2024-10-13

肇州油田(精选3篇)

肇州油田 篇1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装置

对于连续注水或连续注气的实验, 其实验及计量装置相对简单, 而对水气交替注入实验, 其注入的难度不仅增大, 而且计量难度 (包括注入端、产出端) 也增加。为了确保气体的注入, 在注入端之前加一个高压视窗 (视窗上标上刻度) , 通过气液界面在高压视窗上的移动速度 (以及入口端压力) 来判断气体的注入速度, 具体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为了考察含水饱和度对气体流动特性的影响, 实验中使用饱和了地层产出水的岩心, 在固定围压及注入压力下考察气体的视渗透率 (或流动速度) 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

实验采用气体渗透率测定中最经典的方法—稳态法。为保证残余水状态下低渗岩样中气体的单相流动, 实验中严格控制了压差和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具体方法是:根据岩样渗透性的不同, 采用尽可能低的实验压差, 同时在实验前后对岩样称重, 控制其含水饱和度变化不超过3%, 以保证气体处于单相渗流状态。

1.2 实验条件

实验温度:T=90℃, 模拟大庆油田州2井区油藏实际温度。

1.3 实验步骤

(1) 取经抽真空并饱和了地层水的天然岩心, 装入岩心挟持器中; (2) 实验前管线严格进行体积计量, 出口气液分离器 (自制) 进行计量; (3) 在一定的注气压力下, 观察出口端气体、液体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当出口端流出的液体体积不超过岩心孔隙体积的3%时, 记录气体的流速; (4) 改变注入压力, 重复第3步, 得到一系列不同注入压力下的气体的流速。

2 实验结果分析

从图3中可知, 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加, 刚开始气体的折算渗透率增加较快, 但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大, 其折算渗透率增加逐渐变缓, 且趋于线性变化。

对比干岩心气体的渗透率随平均压力的关系曲线 (图2、图3) 可知, 当岩心中有水存在时, 其气体的折算渗透率比干岩心的低2~3个数量级;而且它们的变化趋势相反, 即干岩心的气体渗透率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加, 其渗透率逐渐降低, 而含水岩心其折算渗透率在刚开始随压力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然后越来越缓, 线性规律越来越明显, 这也是滑脱效应影响的结果。

把图2和图3转化成流速随注入压力的变化, 则从图4、图5中比较可知, 干岩心的曲线呈凹形曲线, 而岩心中有水存在时, 曲线的线性程度增加, 即气体在含水岩心中的滑脱效应减弱。

3 气体突破动态特性

随着气体的进入, 地层水不断被排出, 由于岩心中的孔隙大小不同, 由拉普拉斯方程可知, 孔隙越大, 则气液之间的毛管力越小, 气体克服向前运移的阻力就小。因此, 气体总是先沿着孔隙大的部位运移, 当气体到达出口, 且流速稳定 (流动通道形成) 时, 可以认为气体发生了突破。

从图6中可以看出, 随着含水饱和度的降低, 气体的视渗透率 (流动速度) 刚开始增加缓慢, 当含水饱和度降低到70%左右时, 气体的流速急剧增大, 据此可以认为气体开始发生明显气窜。

对比图6、图7可知, 当岩心的克氏渗透率相同时, 气体发生气窜时的液体饱和度是相同的, 即发生气窜时的液体饱和度都在0.6~0.7之间。因此, 在注气时, 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水气交替注入的时机及气体交替段塞的体积。

4 结论

肇州油田标准岩芯在空气注入驱替试验中, 岩心中有水存在时, 曲线的线性程度增加, 即气体在含水岩心中的滑脱效应减弱。气体在干岩心中的流动速度较高, 但岩心中含有地层水时, 其流动速度将急剧降低, 根据饱和水的岩心连续注气实验结果可知, 当含水饱和度降低到0.6~0.7时, 气体将会在岩心中形成固定通道, 发生气窜。

摘要:本文针对肇州油田低渗透特征和试验空气驱的需要, 通过室内岩芯驱替试验, 通过不同注入压力的驱替实验, 岩心中有水存在时, 曲线的线性程度增加, 即气体在含水岩心中的滑脱效应减弱。岩心中含有地层水时, 其流动速度将急剧降低, 当含水饱和度降低到0.6~0.7时, 气体将会在岩心中形成固定通道, 发生气窜。

关键词:肇州油田,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空气驱

参考文献

[1]周克明, 李宁, 袁小玲.残余水状态下低渗储层气体低速渗流机理[J].天然气工业, 2003.23 (6) :103-106.

肇州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篇2

1.1 地理位置。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东与肇东市相邻, 北与安达市相连, 西与大庆市大同区为界, 南与肇源县接壤。全县幅员面积为2445km2, 总人口42.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 境内无江河, 无铁路。

1.2 地形地貌。

肇州县属冲积性平原, 是由海陆交替相转变形成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渐偏高, 西部和南部较低。除东北部由于昌五台地的延伸, 有一条带状高平原和南部有小面积松花江高漫滩, 其余基本为低平原, 在平原低处有较多的小的古代残留湖泊 (泡子) 。

1.3 水文气象特征。

肇州县地处高纬度, 属大陆季风气候, 四季变化显著。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 气候寒冷而干燥, 夏季受到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 降水集中;气温变化大, 日照时间长,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风多风大频率高, 土壤蒸发量大, 春夏之交干旱频生。

2 水资源状况

2.1 地表水资源。

该县无江河, 加之年降水量偏少, 地表水资源缺乏。地表水多年径流深15mm, 全年平均径流量为3675万m3, 最大量可拦蓄250万m3, 现有水利工程可拦蓄1000万m3。但缺少配套工程只能解决附近村屯临时灌溉和坐水种等。

2.2 地下水资源。

肇州县属平原区, 地下水属孔隙类型。上部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降水入渗就地补给。一般补给源较充分循环交替快, 年内年际调节作用强, 在开采中容易建立新的动平衡, 形成稳定型或调节型水源地。下部承压水含水层, 距补给区远, 补给交替循环慢。在开采中主要消耗弹性储存量, 不易建立新的动平衡, 常常形成很稳定的消耗型水源池。2.2.1补给量。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 从该县的抽水试验资料分析, 抽水降深在含水层顶板之上说明开采出来的水量, 主要是弹性储存量部分。如果要算准弹性储存量, 就要选择弹性给水度。因为这个参数测试手段非常复杂, 该县不具备测试条件。根据水均衡原理, 利用地下水观测资料, 来计算调节储存量, 实际上就是综合补给量。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所使用的参数, 都是该县近十几年地下水观测中实测资料, 区域代表性强, 精确度较高。 (见表1) 2.2.2可开采量。可开采量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 采用合理开采方案和合理开采动态下允许开采的最大水量。该县开采条件较好, 开采区域为微波状低平原区及河谷平原区, 现采用开采系数法确定可开采量。开采系数法主要考虑到含水层岩性及厚度、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动态、开采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 开采系数确定为0.8。 (见表2)

计算公式:Q开=K*W补

式中:Q开———可开采量 (104m3/a) ;K——开采系数;W补———补给量。

2.3 水资源总量。

肇州县境内无江河, 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水资源储量不丰, 这里水资源总量只有2.26亿立方米, 但可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仅1.77亿立方米,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黑龙江肇州县是严重干旱县之一。 (见表3)

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该县多年的物探普查资料和已搜集到的2000多个钻孔柱状图资料, 按水文地质分区, 进行含水层分布与埋深数理统计, 确定含水层分布范围与埋藏深度。根据该县地下水动态规律和发展趋势, 现按开发利用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基本平衡区、尚有潜力开发区、超量开采区。

3.1 基本平衡区。

本区分布在托古、丰乐、永胜以东高平原难于成井区。本区表层第四系潜水, 普遍地赋存于黄土状粉细砂类松散地层中, 水量不丰, 仅供当地居民饮用。地表下20-40米第四系中粗砂承压含水层, 多呈不连续的块状带状分布, 且大部分地区缺失, 供水意义不大。该区地表下40-90米深度内第三系泰康组较松散的中粗砂含水层, 构成主要含水层, 岩性上细下粗, 中夹1-3层泥岩, 含水层向西南增厚向东向北变薄, 甚至尖灭, 一般厚度3-5.5米, 普遍具有承压性质, 地下水为淡水以重碳酸钠型水为主。

3.2 尚有潜力开采区。

本区分布在双发、丰乐、永胜、兴城、榆树、卫星、乐园、永乐、新福大部分乡镇, 本区第四系潜水含水层普遍存在, 第四系承压水含水层呈块状、带状存在, 且大部分地区缺失, 而地表下40-90米深度内第三系承压水含水层, 则为本区主要供水目的层, 含水层往西往北增厚, 其中泥岩类层也随之增多。该区内有两条向斜地层构造带, 一条是杏山-榆树-卫星;另一条是永胜-丰林。本区主要开采目的层的第三系承压水含水层, 厚度3.0-5.5米不等, 水质以重碳酸钠型水为主, 该区地下水丰富, 水质好、埋藏浅。

3.3 超量开采区。

该县超量开采区目前为县城肇州镇。超采的原因:一是效区菜田用水量大;二是县城肇州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居民集中, 人口多, 生活用水量大, 加之工业、企业数目多, 导致地下水大量被开采。

4 结论、建议

肇州县腹地无江无河, 地表水资源贫乏, 城市供水和生产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区域内的地下水。由于长期开发利用地下水局部承压水含水层过量开采, 已经出现地下水超采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让这里的用水形势变得十分紧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肇州县水资源配置应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为主, 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 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利用。首先要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 然后再考虑引松花江水或嫩江水入肇州以解决超采区的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肇州县水资源配置初步成果[J].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高振义等.松辽盆地北部水文地质条件[J].

[3]秦延军等.三肇地区水文地质勘察[J].

肇州油田 篇3

关键词:杨树,樟子松,观测,对比样地

1 概述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松嫩平原中部, 地理位置在东经124度48分12秒和125度48分03秒;北纬45度35分02秒和46度16分08秒之间。东邻肇东市, 西北与大同区相连, 南与肇源县为邻, 北与安达市接壤, 全境南北长77公里, 东西宽72公里, 境内幅员面积2455平方公里。辖6镇6乡2场, 104个行政村, 731个自然屯, 总人口431126人。

全县地势平坦, 无大的河流, 平均海拔160米。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冬季严寒干燥, 夏季酷热, 雨量适中, 春季多风少雨, 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年平均气温3.8℃, 年最高气温41℃, 最低气温-39℃, 境内南北温差0.2℃。年降雨量400毫米, 无霜期125天, 日照时数44445小时, 年有效积温2800℃。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草甸土、盐土和碱土四个土类为主。

全县林业用地54.84万亩, 境内无天然林, 全部是人工林, 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和少量灌木林。草原植被主要有碱草、星星草、小叶樟、芦苇和红眼巴等, 零星分布有防风, 甘草等要用植物。森林资源的划分为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一般公益林为杨树人工纯林。

选择杨树优良品种造林、观测和管理, 面积共274.8亩;选择樟子松和樟子松针阔混交林进行示范。

现将对杨树优良品种造林的实施情况及近期观测、管理和樟子松和樟子松针阔混交林示范项目的实施、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2 施工管理

2.1 植苗。

杨树:4月下旬对选定的面积274.8亩开始造林植苗工作, 根据试验配置图进行造林, 11个优良品系根据不同的密度、坡位进行循环配置。并记录好初植时的有关情况, 收集全苗木的标签以备建立档案, 由造林至今苗木长势良好。

樟子松和樟子松针阔混交林:于3月中下旬, 组织对上述计划300亩造林地块进行圈测和设计, 认真圈测得出精确数据为305.9亩。

2.2 观测。

于10月初对杨树优良品种造林地块的苗木进行观测, 方法为分别重复区组 (重复Ⅰ、Ⅱ、Ⅲ等) , 分别处理 (杨树家系) , 调查每株的成活、树高、胸径、旱害、病害、虫害。还特别强调了参与调查的人员在调查时一定要分别重复区组、分别无性系或家系调查, 否则数据无法进行方差统计分析。原始野帐等数据在调查结束时, 一律交营林部门处理和计算。

对305.9亩樟子松和樟子松针阔混交林示范地块进行苗木成活率的调查, 通过调查得出樟子松林苗木成活率为99.4%, 樟子松针阔混交林苗木成活率为98.4%。

2.3 分析。

8月下旬由有关技术人员, 对试验基地进行调查分析:杨树成活率95.1%, 平均树高104.15cm, 平均胸径0.22cm。通过观测与分析得出, 杨树优良品种非常适宜在我区造林, 成活较好, 不但丰富了乡土树种的品种, 而且为增加高经济树种造林打下基础。

对上述305.9亩樟子松示范地块进行苗木成活率的调查, 通过调查得出樟子松林苗木成活率为99.4%, 樟子松针阔混交林苗木成活率为98.4%。

2.4 管护。

从主管领导到部门领导再到基层单位的领导以及营林技术人员非常重视营林科学试验项目, 谁得到试验项目, 都感到很荣幸, 所以在日常管护上, 基层经营单位也非常重视, 无论是营林试验项目, 还是常规造林, 在新植后基层经营单位都能派专人或兼职人员对其进行日常巡护, 避免了人为及牲畜对新植林的损坏, 并与经济挂钩有功者奖, 有过者罚。

3 建立对比样地

在常规培育地块, 相匹配的立地条件, 建立杨树和樟子松两树种的对比样地, 定期观测并记载数据, 通过试验地块与对比样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杨树和樟子松培育试验是可行的, 树木生长态势良好。

4 体会

上一篇:维修技师论文下一篇:药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