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筏板

2024-08-17

结构筏板(精选7篇)

结构筏板 篇1

高层建筑与多层相比, 工程更加复杂多变, 影响因素多, 设计中的难点和设计原则都直接与高层建筑的施工、造价以及后续的建筑设备安装密切相关。所以对高层建筑结构筏板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也就是探讨影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难点、建筑设计的原则等相关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的使用缓解了城市土地使用紧张的情况, 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容积和使用效果[1]。高层建筑物工程庞大, 技术复杂, 其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能, 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高层建筑的抗风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要科学合理。

1.1 抗风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由于层高的原因, 对风具有阻断和干扰的作用[2], 使得气流转从高层建筑的周边行进, 被改变后的气流会产生使高层建筑振动的强大力量, 使高层建筑遭受破坏甚至开裂。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必须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好,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可见基础打好了, 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整体承受力。基地采用级配等级较高的砂石, 保证回填料的整体密实度, 防止不均衡的水平作用力威胁整个地基结构, 造成倾覆的威胁, 同时在建筑物基础受力层的底部设置抗拔锚杆, 通过对杆体安装、注浆和锚杆钻孔等动作, 提高建筑基础的抗拔强度。

1.2 抗震结构设计

地球地壳板块活动异常, 抗震结构的考虑始终是高层建筑的薄弱点, 高层建筑工程庞大结构复杂, 地震发生时可能的后果无法准确估算, 外加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未能综合考虑相关地震的破坏原理, 使得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缺乏灵活性。地震发生时地基出现不同的沉降现象, 这是导致系列建筑物被损毁的直接原因, 所以合理设置抗侧力构件的位置[3], 横向和纵向通过提高抗侧力构件的强度, 使高层建筑物结构处于平面布置规则对称的状态,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 从而达到一定的抗震效果;设计过程中, 使用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可以有效提高抗侧力结构构件的承重能力, 使得建筑物整体的重量更好的分散和延续开来, 有效提高抗震效果。

1.3 消防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满足各种功能需求, 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功能不同的建筑材料, 并且很多材料是可燃的, 无疑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外加高层建筑空气对流性强, 高空段风力比较强大, 如果不幸发生火灾, 无疑为火势的迅速蔓延提供了条件。所以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设计要有科学性、人性化, 切实保障住房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防火间距的设计、安全疏散功能结构的设计以及阻碍火势蔓延的分隔结构的设计, 坚持以防为主, 消防应急处理为辅的设计理念。

1.4 工程造价

高层建筑地基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基础的类型选择和工程的造价。如何在确保地基质量符合建筑规范要求的同时, 又设计出经济效益最大的高层建筑基础呢?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者综合考虑工程的相关影响因素, 设计前依据地质勘探报告对工程地质的情况充分了解, 结合“整片筏基”与“板式筏基+独立柱基”两组方式的基础设计方案, 实现最经济合理的地基量;除此之外, 对于高层建筑整体使用的工程材料, 都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 找到质量、性能都相对较高的替代材料, 同时价格又非常的经济;工程建设过程中, 杜绝材料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价格差现象, 确保每一分工程款都用在实处。

2 高层建筑结构的相关设计原则

2.1 高层建筑过程中基础的设计原则

地基设计[4]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前提工作,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为提高土地使用率, 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车库、人防设施、地下室等不要不断的增加, 通过确定基础底板的埋置深度以及建筑工程的岩土特征, 来选定工程的基础设计。并且尽量选取天然的筏板基础。因为基础的设计工作包含基础的类型设计以及对地基的处理工作, 地基类型的选择要考

虑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的承载力以及整体的工程造价等相关因素。如果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天然筏板基础的沉降量计算过大, 那么天然地基筏板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 无疑增加成本,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高层建筑地基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详细研究地质勘探报告, 要充分考虑筏板的设计基础、承载力和变形组成情况等, 结合地区的相关地质条件对基础进行合理设计。

2.2 剪力墙设置原则

前文提到过剪力墙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位置设置及其数量要求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中的重要考虑因素。现有的相关建筑规划中, 主要描述的都是短肢剪力墙[5], 而短肢剪力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都会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墙体结构, 从而避免了后续相关问题的产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不能死板照搬规划, 认为剪力墙只能设置在建筑物两端, 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在建筑的纵向中轴线上也应该增加剪力墙结构设计, 同时调整该结构墙的中心位置, 合理控制好厚度和截面, 以便建筑物的侧向位移能保持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

3 筏板设计的综合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筏板基础的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很多的影响因素, 还要结合具体施工造价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整片筏基”与“板式筏基+独立柱基”[6]两组方式的工程造价, 得出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的方案。如果地质勘探的结果显示地层分布不均匀, 上部结构荷载在筏板上分布不均匀, 是筏板基础各部分的沉降差异较明显的话, 那么就可以进行以下调整:调整建筑地表以上结构荷载或者调整网住间距, 以达到减少基层压力差的效果;调整筏板的形状和面积, 均衡压力差;对底板的强度与刚度予以加强, 并且在跨度较大的间柱体之间设置加强板或者暗梁, 提高基础筏板的整体抗压性能。

4结束语

高层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影响因素多, 综合技术要求高, 需要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共同配合。在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还需结构工程本身的相关地质因素和工程条件, 充分考虑抗风、抗震、消防结构等要素, 依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原则和注意事项, 最终设计出最科学合理、同时又符合工程造价预算的建筑工程。

摘要: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城市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增加建筑物的容积, 城市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基础深, 结构设计更加复杂, 从选材、设计到施工, 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也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就高层建筑结构筏板的相关设计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筏板,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允.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2:57+60.

[2]李兰.高层建筑结构筏板基础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8.

[3]范丽佳.上部结构—筏板—地基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D].湘潭大学, 2013.

[4]廖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5:386.

[5]张睿, 王伟力.对高层建筑结构筏板设计有关问题的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09:119.

[6]何俊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结构选型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 :214.

结构筏板 篇2

关键词:条形基础,筏板基础,设计,资金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太原市某小区1号、3号住宅楼工程,整个建筑场区西高东低,楼体为一字形,均为6层砖混结构。1号楼建筑总长48.5 m,建筑宽度9.6 m,建筑高度18.1 m,高宽比1.88,共48户,建筑面积2 850 m2。3号楼建筑总长61.8 m,建筑宽度11.3 m,建筑高度18.1 m,高宽比1.60,共72户,建筑面积3 380 m2。两楼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类别为三类,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防火设计的耐火等级为二级。住宅楼建筑物原设计基础为C30条形基础,根据设计计算,要求地基承载力为250 kPa。

2 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某岩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两楼建筑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见表1。

其场地土类型均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区地基土分布不均匀,场区属较不均匀场地。由于建筑物基底坐在不均匀的粉土层上,为满足地基承载力,需对地基进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处理,要求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50 kPa。

夯实水泥土桩原设计有效桩长5 m,根据建筑物场区地质条件,桩端进入第②层或第④层,桩身采用水泥土构成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桩采用机械冲击成孔,孔径0.4 m,桩位按正三角形布置,桩间距1 m。桩体材料采用P.S32.5水泥,水泥用量40 kg/m,土采用IP>10的粉质黏土,水泥土控制含水量(18±2)%,水泥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3。夯实水泥土桩体强度要求试块28 d抗压强度fcu≥1.5 MPa。

其后,施工单位按照以上设计要求开挖至施工工作面后开始对1号楼进行打桩,在1号楼打桩完成后,对3号楼进行打桩。3号楼最初几桩的成孔缩颈明显,最小处孔径约为0.25 m。经地勘单位及设计单位现场勘测,出具了设计更改通知单:在夯实水泥土桩的施工过程中,因天然地基中遇到软土层,含水率较高,桩间土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经计算将原设计有效桩长5 m变更为7 m,将原设计每延米水泥用量40 kg变更为50 kg,将原设计桩体试块28 d抗压强度1.5 MPa变更为2.5 MPa。

施工单位按照变更的设计完成3号楼打桩。28 d后按照设计要求对两楼打桩的桩身强度、完整性检测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检测,其中,桩身强度采用环切法检测,经检测,符合设计要求。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法,经检测,符合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采用不少于3组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经检测,两楼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合格,1号楼承载力特征值平均为231 kPa,3号楼承载力特征值平均为238 kPa,无法满足设计要求250 kPa。

3 采取的补救措施

因两楼打桩后复合地基承载力仍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为了提高基础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变更原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为筏板基础,筏板厚400 mm,板上做地梁,地梁高500 mm,除箍筋外,全部采用ϕ12~ϕ16的二级钢筋。1号、3号楼筏板基础沿纵横方向各配上下钢筋两层,下部ϕ12@200,上部ϕ16@180。筏板基础采用商品混凝土,标号C30,其地基处理中原有300 mm厚碎石垫层改为500 mm厚,垫层夯填度小于0.9。基础底部做100 m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两边伸出基础边缘各100 mm。

施工单位按照变更设计的筏板基础进行了施工,目前该楼主体已完工,未发生地基承载力不足及基础不均匀沉降现象。

4 变更基础的原因分析

事后,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地勘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认真总结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地勘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内容不实,不符合1号、3号楼的建筑场区实际地质条件,报告中指出场区桩体成孔土层应为砂卵石及粉土层,而实际土层为含水率较高的软土层,其土质松软,用手轻轻一捏,即可成团,桩孔出现了严重缩颈,虽经设计单位及时更改桩身长度,水泥用量,试块强度,提高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仍然无法满足设计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致使不得不再次更改基础设计,增大基础整体刚度及配筋,以满足承载力要求。

5 两种基础用材及工程造价的对比

1)实际施工采用筏板基础,其原设计夯实水泥土桩未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未达到原设计打桩的目的,造成了实际打桩工程原材料和资金的浪费。经统计,1号楼打桩618根,每根长5 m,共计桩长618×5=3 090 m。按每米水泥用量为40 kg,水泥市场价338元/t计算,每米水泥土桩水泥价格13.5元,加上打桩费用约17元/m,则每米打桩成本价为30.5元,1号楼打桩费用约为3 090×30.5=9.4万元。3号楼打桩736根,每根长7 m,共计桩长736×7=5 152 m。 按每米水泥用量为50 kg,水泥市场价338元/t计算,每米水泥土桩水泥价格16.9元,加上打桩费用约17元/m,则每米打桩成本价为33.9元,3号楼打桩费用为5 152×33.9=17.5万元。两楼打桩费用合计为26.9万元。2)基础的比较:原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实际施工采用筏板基础,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基础用材量的不同,其中混凝土用量的比较经计算:1号楼筏板基础混凝土用量约为:49.8×10.8×0.4=215 m3,3号楼筏板基础混凝土用量约为:62.8×10.9×0.4=274 m3,两楼基础混凝土共计489 m3,而条形基础混凝土用量约占筏板基础用量的35%,即489×0.35=171 m3,相差318 m3,按每立方米C30商混320元计算,筏板基础比条形基础混凝土多用318 m3,多用资金318×320=10.2万元。钢筋用量的比较:由于采用了筏板基础,钢筋用量较大,经统计,1号、3号楼基础钢筋实际用量约为92 t,而按原设计的条形基础钢筋用量仅为16 t,两者相差76t,按二级钢筋市场价格5 570元/t计算,筏板基础比条形基础多用钢材76×5 570=42.3万元。

综上所述,由于地质勘测与实际不符,造成打桩浪费约26.9万元,调整基础设计,用材量增大,工程造价增加约52.5万元。

筏板基础质量控制的探讨 篇3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位置概况

该工程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软件园, 高普路和软件路交汇处, 北邻已建成使用的一期办公楼, 南邻软件路, 东、西邻园区规划路。

1.2 建筑设计概况

规划用地面积50 000m2, 建筑面积100 100m2, 其中地上约80950m2, 地下约19 150m2。分别由D、E、F、G4栋办公楼组成, 地上10层, 地下1层, G栋地下2层。地下室层高3.9m, 地下除G栋负二层部分为人防区外其余均为车库。地下室防水等级为2级, 抗震按7级设防烈度设计。

1.3 结构设计概况

结构形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础采用筏板基础, 底板面积约1.6×104m2, 筏板厚400mm。DE栋塔楼为φ400mm预制管桩, G栋塔楼部分为锚杆。基础梁为下反梁, 基础梁截面800mm×1 400mm、600mm×1200mm。底板横向长度超过210m, 采用C35P6膨胀混凝土。

2 底板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基础施工工艺流程为:地梁定位放线→地梁土方开挖→褥垫层、素混凝土垫层→砖胎膜砌筑→防水、验收合格后防水保护层→钢筋绑扎。

2.1 基坑降排水部署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因土方大开挖后基坑较大, 地下室施工正值南方雨季, 因此, 一但下雨, 坑底积水量非常大, 地下水位主要在底板标高以下, 但在地梁地以上。因此, 在基坑四周修建排水明沟, 沿基坑底部四周设置排水沟, 每间隔40m左右设置一集水井, 排水沟按0.5%坡度向相邻两边集水井找坡。集水井深度比地梁底低约300mm, 以便降水。通过集水井抽至基坑边上排水沟后由基坑边上排水沟排入沉淀池。最后排入市政管网。进场后即配备至少20台水泵进行抽水。水泵抽水时, 水龙头包以滤网, 防止泥砂进入水泵。所抽出的水排入基坑地表的排水沟, 再经排入沟排入市政下水道。

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降排水工作不够重视, 在前期阶段出现了几次地梁开挖后梁底地基土迅速被地下水浸泡。只能采取立即在附近开挖降水井抽水, 待水位降低后对被扰动的地基土进行换填, 然后再继续后续工序的施工, 造成工期的延误和成本的增加。

2.2 土方开挖

F、G栋土方开挖根据土方单位已开挖至底板底标高留200~300人工清土, F、G栋土方开挖主要为地梁土方开挖, 根据已放测土方开挖控制线, 采用小型挖土机进行地梁土方开挖, 人工配合清土。选择挖土机的大小非常重要, 太小会浪费人工, 拖慢进度。但太大则会造成超挖, 破坏地梁两侧的地基土, 被破坏部分需要进行换填, 影响工期, 增加施工成本。而本工程实例中由于前期采用的挖土机过大, 造成地梁两侧超挖严重。经与各方商讨, 最终采用与褥垫层相同的级配砂石进行回填。而后期因为从新选用了小型号的挖掘机开挖并配合人工修整, 在砖胎膜砌筑完成后只有50mm左右的缝隙, 采用细石混凝土回填, 不仅工期缩短, 还节约了材料。

本工程为天然地基筏板基础, 由于基础施工正值雨季, 地基土严禁被雨水侵泡, 因此在土方分小段开挖完成之后, 根据天气情况决定采取措施, 对已开挖完成未来得及施工褥垫层的部位进行覆盖封底, 保持地基承载力不被削弱, 主要方法为覆盖彩条布或采用C15素混凝土浇筑50厚垫层对地基土进行保护。同时, 在开挖地梁沟时可在地梁沟底两侧预留50mm×50mm暗沟, 地梁沟交叉位置每隔两跨预留250mm×250mm小集水坑, 并配备小清水泵抽水, 待钢筋绑扎完成后随底板混凝土浇筑。

2.3 褥垫层、素混凝土垫层

地梁土方开挖完成之后按要求将3:7级配砂石铺填200mm厚, 最小部分200mm厚, 砂石褥垫层按配合比使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后方可进行褥垫层铺设, 褥垫层铺设完成后还应进行密实性试验, 设计要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4。褥垫层经监理等验收合格后必须立即进行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施工进行封底。因基础施工正值雨季, 加之基础为天然基础, 因此, 地梁褥垫层施工完成后严禁大面积长时间裸露于外, 以免下雨将天然基础承载力的削弱。

由于褥垫层厚度仅为200mm, 因此不进行分层铺, 直接铺到200mm厚后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振捣。褥垫层振捣密实度设计要求为0.94。振捣顺序为先横向, 后纵向, 纵横向交错振捣, 每次振捣搭接宽度1/3。横向振捣方法如图1所示, 纵向振捣方法同横向。

在实际施工中, 该分项工程最大的难题在于级配砂石密实度的检验工作。如果每仓梁板在褥垫层施工完成后都等待密实度检测结果出来后再进行素砼垫层施工, 会出现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 施工进度会严重拖延;第二, 已完成的褥垫层成品保护问题, 由于当时正值雨季, 裸露的褥垫层如遭到雨水冲刷必定要进行返工, 如果采取用彩条布等进行遮盖, 经济性又太差。所以, 在本工程中经各方商讨, 采取先施工后检验的方法:首先做一个试验区域, 每仓板的褥垫层摊铺后, 横向和竖向各振捣一次, 每次振捣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 振捣完成后取样试验, 经检验各个样品密实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然后, 在实际施工中严格控制振捣次数及振捣时间, 最后再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抽样试验。从实际效果来看, 所有抽样检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2.4 砖胎膜砌筑、钢筋绑扎及防水施工

此三个分项工程的工艺及技术要求与其他工程基本是一致的,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此不再讨论;不过, 砖胎膜砌筑的时间还是值得讨论一下的。在上述工程实例中, 施工方为了方便人员和材料的组织安排, 砖胎膜砌筑没有在素混凝土垫层完成后及时进行。而当时地梁两侧的地基土又没有保护, 结果, 由于天雨的冲刷和成品保护工作不到位, 该部位的地基土多处遭到破坏, 造成许多无谓的返工及换填。而到了后期吸取了教训, 在素混凝土垫层完成后便及时进行砖胎膜砌筑, 从而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混凝土工程

地下室底板结构施工段划分:按照后浇带划分整个地下室底板为A、B、C、D、E五个施工区段, 如图2所示。

底板施工中, 按照施工区段的划分, 施工流程如下:

施工顺序为:C→B→A;C→D区段分别组织平行施工。

本实例中原设计只是设置了加强带, 而没有设置后浇带的。但整个底板混凝土量超过12 000m3, 而按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如底板一次建筑完成的施工时间将需要一周左右, 无论材料、机具以及劳动力组织都有极大的难度, 而且施工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经各方多次商讨, 并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最终确定将加强带设置为后浇带。

3.1 施工准备工作

混凝土:底板使用强度等级为C35P6的商品混凝土, 并应掺入适量膨胀剂, 本工程案例采用U.E.A膨胀剂, 其掺量按设计要求为底板12%, 加强带15%, 与其它外加剂混合使用时, 应经验试配后使用。每区段混凝土量和设备供应计划分别见表1和表2。

彩条布:约1600m2。

麻袋:约4000个。

3.2 混凝土浇筑

本工程底板厚度为400mm厚, 因此可一次性浇筑, 但地梁为1.4m, 需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 每层厚度400~500mm, 并按1∶8坡度斜向流动, 流动距离可达到20m, 经计算三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均可保证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层混凝土浇筑。地梁混凝土浇筑振捣分层如图3所示。

混凝土振捣采用振动棒振捣, 要做到“快插慢拔”, 上下抽动, 均匀振捣, 插点要均匀排列, 插点采用并列式和交错式均可;插点间距为300~400mm, 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约50~100mm, 振捣时应依次进行, 不要跳跃式振捣, 以防发生漏振。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约为30s, 使混凝土表面水分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

每台泵车进料量要及时反映到调度室, 按浇捣总量及时平衡搅拌车进入各泵位。为使混凝土振捣密实, 每台混凝土泵出料口配备4台振捣棒 (3台工作, 1台备用) , 分3道布置。第1道布置在出料点, 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 第2道布置在坡脚处, 确保混凝土下部密实, 第三道布置在斜面中部, 在斜面上各点要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

混凝土由大斜面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 每层厚度为50 cm左右, 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确保避免出现施工冷缝。如图4所示。

混凝土的表面水泥浆较厚, 且泌水现象严重, 应仔细处理。混凝土表面处理做到“三压三平”。首先按面标高用拍板压实, 长刮尺刮平;其次初凝前用铁滚筒数遍碾压、滚平;最后, 终凝前, 用木抹打磨压实、整平, 以闭合混凝土收水裂缝。

对于表面泌水, 当每层混凝土浇筑接近尾声时, 应将水引向低洼边部位, 缩为小水潭, 然后用小水泵将水抽至附近排水井 (见图5) 。在混凝土浇筑后4~8h内, 将部分浮浆清掉, 初步用长刮尺刮平, 然后用木抹子搓平压实。在初凝以后, 混凝土表面会出现龟裂, 终凝要前进行二次抹压, 以防龟裂, 抹压时间应严格掌握。

混凝土浇筑过程为底板混凝土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环节, 要选定距离较近, 供应稳定有保证的混凝土搅拌站, 而且由于底板混凝土方量大, 故选定一个后备搅拌站以防止因不可预见的意外导致混凝土供应的中断 (最理想是选定有分站的混凝土供应商, 能避免很多麻烦) 。由于底板浇筑时为七八月, 而且广州交通状况比较差, 所以, 在浇筑过程中, 因应混凝土浇筑面宽度保留1~2车混凝土不急于浇筑, 只用作供应出现短暂中断时的应急备用料, 保证接口处的混凝土不会初凝, 避免出现冷缝。

3.3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温保湿养护。保温养护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减小混凝土表面的温差, 防止产生表面裂缝。保温养护还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过高, 防止产生贯穿裂缝。保湿养护能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表面干缩裂缝, 并能使水泥水化顺利进行, 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混凝土养护采用保温、保湿养护方法 (见图6) 。即在混凝土表面用木抹压实平整后, 覆盖麻袋, 覆盖工作必须严格认真贴实, 待混凝土初凝后浇水养护。以防混凝土产生干缩裂缝, 并使水泥水化顺利进行。养护不少于14d。

3.4 裂缝控制

混凝土的裂缝, 有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裂缝和混凝土表面的干裂缝, 同时也有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缺陷而造成的蜂窝、麻面裂缝。首先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要从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入手, 通过降低水泥水化热, 延缓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出现, 增加保温措施, 使内外温差控制在20℃之内 (规范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温差控制在25℃) 。模板采用覆盖保温, 通过及时测定混凝土的各点温度, 确保保温层厚度满足要求, 从而避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裂缝出现。混凝土表面干裂缝是由于表面混凝土的收缩形成的, 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干裂缝进行控制:1) 适当延长养护时间;2)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防止施工缺陷性裂缝, 这主要从混凝土的浇注顺序、浇注层厚度防止混凝土出现冷缝, 混凝土振捣工序要严格把关, 责任到人, 做到不漏振, 也不要振动时间过长, 振动时间掌握要适度, 浇注混凝土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包括技术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机具准备以及预案准备, 保证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功, 确保混凝土质量。

后浇带留置及施工注意事项:

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即采用模板将后浇带进行封闭保护, 防止垃圾进入后浇带。两头位置设置降水井, 降水井深度必须比地梁底低不少于500mm, 内控尺寸1200mm×1200mm, 以便于降水, 降水井采用砖砌, 不抹灰, 但需浇筑垫层, 浇筑垫层时需留凹形槽便于抽水。增加钢筋网需断开, 断开同时必须预留钢筋搭接长度, 以便于后期后浇带时候时满足搭接要求。后浇带拦截需采用快易收口网, 并适当增加加固措施, 以保证两侧混凝土振捣时有足够强度。

4 结论

1) 通过对工程案例中筏板基础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剖析了质量控制要点和原则, 从而更好地促进工程质量。

2) 在筏板基础的施工过程中, 根据工程特点采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 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 更能节约成本, 缩短工期。

3) 施工中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很多, 质量控制的目的查找器原因, 以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伐板基础应用增多。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对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产生主要影响。论文主要通过结合工程实例, 主要介绍从基坑开挖到伐板基础施工及浇筑后的养护措施等与伐板基础相关的施工阶段, 探讨梁板式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并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筏板基础,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02建筑基础地基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江正荣.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禁忌手册[K].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袁连军.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施工方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结构筏板 篇4

关键词:基础梁,筏板,板带说明

1 地基梁

该菜单用于输入各种钢筋混凝土基础梁, 包括普通交叉地基梁, 有桩无桩筏板上的肋梁, 墙下筏板上的墙折算梁, 桩承台梁等。布置方法是先定义梁类型, 然后用多种布置方式沿网格线布置。如梁有偏心, 在布置前先用“参数设置”菜单设置偏心距。梁如要挑出, 应现在“网格输入”菜单重补充网格线, 然后在此输入。对于不同的梁, 计算方法不同, 梁类型定义输入的参数略有不同, 除按弹性地基梁元法计算的肋梁只需输入肋宽, 梁高两个参数外 (梁的其他参数都输入也不影响正常运行) , 其他两应输入全部的参数。特别是板元法计算时, 梁应设置一定的翼缘宽度, 其宽度值可参考混凝土规范方法 (表4.1.7) 确定, 翼缘的厚度取板厚, 梁高按实际高度。否则梁的刚度过小回导致梁的内力配筋过小, 而板的相应位置的配筋过多。

首先说明梁标准截面中的肋宽、梁高、翼缘宽、翼缘根高、翼缘边高这五项的确定与基础梁类型有关。当采用弹性地基梁元法计算时, 梁式基础的肋宽、梁高、翼缘根高、翼缘边高四个参数按实际情况填写, 翼缘宽度可按上部荷载的比例任意设定若干种截面类型 (但应比梁肋宽些) 。在程序运行“退出”菜单时会自动将平均设计反力与计算出的地基承载力比较, 并询问用户是否输入一个新的地基承载力/平均设计反力的比值, 如是, 程序将按目前梁翼缘宽度的相对比例, 同步扩大或缩小各种梁截面类型的翼缘宽度, 从而调整底面积大小达到地基承载力/平均设计反力的比值的预定值要求。一般该预定比例值应大于1.0。

对带肋板式基础按按实际情况填写肋寛、梁高两个参数, 其他参数可不填写。程序在进行梁元法计算时的梁翼缘根高和边高由板厚确定。梁的翼缘宽度取值方法是将房间面积除以周长, 得出的值作为周边梁的一侧翼缘宽, 最后将两侧的翼缘宽相加就得到梁底总宽度。按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总反力与总荷载是平衡的。

对墙下筏板基础可以采用梁截面定义法、也可采用[墙下布梁]菜单自动布置。墙下布梁方法布置的梁高与板厚相同, 一律沿轴线居中布置。梁截面定义方法布置与带勒板式基础相同, 只是将墙作为板肋处理, 此时肋宽取墙厚度, 梁高可按非墙下梁高度取, 或取用户认为适当的值。对于化成板带的平板基础, 板带无须定义, 程序可自动升板结构规范确定板带总宽度、柱下板带宽度和跨中板带宽度。

一般而言, 弹性地基梁基础, 墙下都要布梁, 如果没有布梁, 也应该点一下“墙下布梁”菜单, 这样程序将自动生成一个与墙同宽、梁高等于板厚的砼梁。如果不布置梁, 也应该布置板带。

地梁布置、地梁删除、墙下布梁

2 筏板

该菜单功能是布置各种有桩、无桩筏板, 带肋筏板, 墙下筏板, 平板等所有筏板, 一次最多可输入10块筏板。布置方法是先定义筏板类型, 其中包括板厚、标高、有无地下室, 然后用围区布置方式沿着所包围的外网格线布置筏板, 布置时应输入一个挑出轴线距离, 这样程序可形成一个闭合的多边筏板, 如板边挑出轴线距离各不相同, 可用“修改板边”菜单的多种方式修改板边挑出距离。对于每一块筏板, 程序允许在其内设置加厚区, 设置方法仍采用筏板输入, 只是要求加厚区在已有的板内, 加厚区最多可以设置9个, 可放在一块筏板中, 也可以放置在多块筏板中。另外用户不要忘记“筏板荷载”子菜单布置各筏板上的覆土重量和覆土上的设计荷载。覆土重量只包括板上的土重, 不涉及板及梁肋自重, 它们已由程序自动计算。覆土上的设计荷载包括地面做法和地面恒、活荷载, 或者是地面架空板和板面恒、活荷载。如没有设置“筏板荷载”, 基础将漏掉该部分荷载。在“筏板”菜单下还可以验算柱下平板基础的冲切。如果用户要采用地基梁元法计算, 务必要在需要的轴线上及板边界的网格线上布置肋梁, 墙下筏板要将墙作为等宽度折算梁 (高度可取1.5~2.0米) 输入, 柱下平板要在柱网轴线适当的位置上布置板带, 否则将不能形成弹性地基梁的数据, 或有些边界梁将缺乏边界板挑出长度信息, 从边界梁到挑出板的边界这一段的配筋将无法用程序设计。对于板元法则无此要求, 但采用板元法计算, 还要进行交互配筋设计和绘制板筋施工图时, 则应设置梁或板带。

围区生成、修改板边、删除板、筏板荷载、柱冲切板、桩冲切板、内筒冲剪、清理屏幕。

3 板带

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篇5

1.裂缝控制的设计措施

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需要遵循下列要求。

1.1采用合理的平面和立面设计

采用合理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截面的突变,以达到减小约束应力的效果。混凝土的结构出现突变时容易导致应力在裂缝处集中,从而导致裂缝的进一步扩大。孔洞或变断面出现强烈的温度变化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这些裂缝都被称为结构裂缝。

1.2合理布置分布钢筋

在选择钢筋时要尽量选择直径小的钢筋,这样可以减小钢筋之间的间距。较为合理的钢筋直径为8-14毫米。合理的布置钢筋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延展性,并且当钢筋的直径较小时其抗裂性也较好

1.3避免采用高强混凝土

在选择基础混凝土时应当选择强度为中低档的混凝土类型,通常强度在C20-C35范围内的混凝土就较为适宜。此外还可以设置滑动层来减少对基础混凝土的摩擦和约束。当基础设置在岩石类的地质上时需要考虑地基对地基和桩基的影响,可以在基础下的面贴上设置一层滑动层。当施工在夏天进行时则可以采用一毡二油的施工方式来减少对基础的影响。

1.4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分缝分块,合理设置变形缝、施工缝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是可以设置水平施工缝的。设置水平施工缝应当根据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混凝土浇筑能力等进行确定。

2.裂缝控制的材料措施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要合理的选择施工的材料了并控制好原材料的配比,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有较好的抗裂能力。对混凝土的要求包括较高的绝热性、抗拉强度、拉伸性,较小的热膨胀系数、形变系数等。材料最好有较小的自身体积形变,微膨胀是较为理想的状态,若达不到微膨胀也至少为低收缩类型。

2.1选择水泥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的温度升高,温度变化幅度大,热胀冷缩效应会使混凝土中产生较多的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控制水化热,与此同时还能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在考虑混凝土类型时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性能,分别是抗裂性和强度。在实际施工中一般采用低热矿渣水泥,并在其中掺入一定的粉煤灰来中和硅酸盐。外部的混凝土除了一般的抗裂性能要求外,还需要有较高的抗冻性、抗腐蚀性和强度,一般采用的是较高标号的硅酸盐水泥。当施工施工环境中有较强的酸腐蚀性时需要采用具有抗酸性的混凝土。

2.2混合材料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适当的掺用混凝土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当前混合材料大多都掺入了粉煤灰。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的粉煤灰不仅可以代替混凝土的作用,而且由于粉煤灰的颗粒呈现圆球状,还可以对混凝土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并降低水化热。

2.3外加剂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还需要使用外加剂。外加剂包括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等。其中,减水剂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外加剂。减水剂的作用是对缓凝剂进行减水和塑型,可以保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强度。通常减水剂的浓度控制在0.25%左右就可以对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还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绝热升温。引气剂也是一种常用外加剂,其作用是减少混凝土中的气泡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用性。近年来,人们还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外加剂——膨胀剂,这种外加剂主要用于提高混凝土的膨胀性。这种膨胀性能够在混凝土中产生一定的内压力,内压力可以与混凝土冷缩产生的拉力相抵消,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新的应力平衡,防止裂缝的产生。

2.4裹砂法

所谓的裹砂法是将水、水泥和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料,然后再放入一定量的石子进行搅拌。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二次投料法。这种搅拌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不会出现泌水现象,且上下层的强度差异较小可以防止水分向其他层进行渗漏,导致混凝土出现粘连或结构过于紧密的现象。这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出现坍塌的危险,还能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和防水性。

2.5选择粗细骨料

骨料的选择与配比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重要环节。在保证钢筋间距合理、符合泵车输送功能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选择颗粒较大的骨料,这样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性和泌水性也会有所降低。此外由于减少了水泥的用量,由水泥引起的水化热也会有所减少,控制了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幅度。但是骨料的颗粒较大时容易引起混凝土的离析,因此必须对骨料的颗粒直径进行合理的控制。此外,混凝土的施工对石子的形状和颗粒大小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选用针片状的石子,且颗粒要符合筛分曲线,这样就能防止石子堵塞泵管,减少水泥的使用量,确保施工后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一般,混凝土中午含沙量控制在42%左右,这样基本就能满足泵送的要求。砂则通常采用中砂或粗砂,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率。石子当中的含沙量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因为当石中的含沙量超标时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量增加,也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容易使混凝土出现裂缝。在混凝土的施工中,石子中的含沙量一般控制在1%左右,含泥量控制在2%左右。有时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清洗干净且无裂缝的大石块,起到替代混凝土的作用,减少混凝土的用量,降低水化热,控制裂缝的产生。

3.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

在裂缝控制施工管理中,在浇筑时要加强温度控制,浇注内外温度不宜超过25度,并且浇筑体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温差要控制在20度以内。混凝土入摸过程中,应确保温度大于30度。并基于入摸温度,浇筑体升温应控制在50度以内。此外,浇筑体温度下降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速度

在浇筑施工中,需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要控制浇筑混凝土厚度,最高不得超过40厘米;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插入深度应在下层混凝土内5厘米,如此可以将两层之间的缝隙消除掉,并且两层混凝土浇筑中,初凝时间是暂停时间的界限。如果是夏季施工,就必须对混凝土入摸温度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30度,同时浇筑混凝土之后的养护工作也非常重要。此外,混凝土离析问题也值得注意,应控制出料泵管口与浇筑位置的距离,以2米以内为宜。在这,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二次振捣工艺,振捣时间必须超过25秒,同时还要对振捣过程中出现的泌水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使混凝土质量得到提升。

4.结论

本文从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等几个方面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对这几种裂缝控制方法进行综合的应用,重点可以利用混凝土的膨胀应力对温度引起的收缩应力进行有效的补偿,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水化热程度低的水泥,膨胀剂的使用以及减水剂、粉煤灰的使用来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效果。此外,在施工时还要注意混凝土搅拌、运输、振捣等过程,并采取合理的温度控制手段,在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同时,提高混凝土施工的经济性。

摘要:本文根据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原理入手,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控制以及施工过程管理等三个方面对裂缝控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卓毅,梁柏源.筏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与控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8):78-79.

[2]唐晓雪,余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止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05):25-26.

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 篇6

高层建筑的基础种类很多,如:桩基础,独立柱基础,箱型基础,筏板基础。目前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基础一般采用:箱型基础,筏板基础,独立柱基础(加防水板)。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主要取决于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上部结构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施工技术及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同时还应考虑使建筑不至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满足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中我们将对这一系列的情况加以综合考虑,经过比较,选择一个安全、合理、经济的基础。高层建筑通常设有地下车库,需要大的空间,在地下室内除了计算所必须的落地剪力墙外,尽量的减少隔墙。箱型基础及筏板基础能充分发挥地基的承载能力、很好的调节不均匀沉降、是较理想的基础形式。但筏板基础比箱型基础更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地下车库大空间的需求、施工更为简单、更为经济。因此筏板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式筏板基础。本文将以实例简要的阐述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的选型和设计。

二、基础选型

1、工程地质概述

成都佳丰房地产公司开发的“花间集”住宅小区,位于成都市草金路北侧,清水河畔。地面以上为8栋9~18层的高层住宅,地下一层为地下车库。高层住宅为剪力墙结构。根据所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其土层分为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冲洪积粘土及砂层(Q4al+pt)、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卵石层(Q4al+pt)。土层结构由上而下为:杂填土(1.2 m左右)→素填土(0.5 m左右)→粉质粘土(1.5~2.0 m)→粉土(1.0~2.0m)→细砂(0.5~1.5m)→卵石层(4.50~6.00m)。卵石层承载力特征值fak为:稍密卵石fak=320kPa,中密卵石fak=600kPa,密实卵石fak=800kPa。

本场地无不良地质情况,建筑场地属于对抗震有利地段,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本工程±0.000绝对标高为508.250,场地地下水的平均水位高程为502.52,本工程的抗浮设计水位按504.500取值。地下水对砼不具有腐蚀性。

2、基础结构方案选择

本工程地面以上为8栋9~18层的高层住宅,地下一层为地下车库。高层住宅采用剪力墙结构,隔墙较多,荷载相对较大。为了更好的发挥地基的承载能力、有效的调节不均匀沉降,我们在主体部分采用了平板式筏板基础;而地下车库因为需求大空间,所以采用框架结构,同时由于车库的荷载相对较小,为了节约工程造价,因此在地下室部分我们采用了独立基础(加防水板)。

三、筏板基础结构设计

1、筏板基础的平面布置

筏板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上部结构的布置及其荷载的分布来确定,尽量使建筑物的重心与筏板基础平面形心重合。筏板边缘宜外挑,外挑长度的确定应由地基条件,建筑场地的环境,柱距及荷载的大小、使地基反力与建筑物重心重合或尽量减少偏心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2、筏板基础的基础持力层的确定

按《地基基础规范》的要求,天然地基上的筏型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本工程主楼住宅的层数最高为18层,总高度64.6m,其最小埋置深度为4.3m,本工程地下室层高为4.0m,加上筏板厚度,主楼基础埋深5.10 m,满足规范要求。经计算基底平均反力为290kPa左右,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所提供稍密卵石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20kPa。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将主楼基础的持力层定为稍密卵石层。车库独立柱基础的持力层也为稍密卵石层。

3、确定底板的厚度

筏板基础的厚度由抗冲切和抗剪强度确定,同时也要满足抗渗的要求。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按照地面上楼层数对底板厚度进行估算,每层大概需要5~7cm的板厚,可以初步确定主楼筏板的厚度为1.1米。经过计算,有个别的柱及剪力墙轴力较大,筏板1.1米厚无法满足其抗冲切的要求。基于经济性的考虑,采用在个别的柱及剪力墙局部加厚筏板来满足抗冲切的要求。本工程高层住宅最后确定为:筏板厚度为1100 mm,局部加厚的筏板厚1400 mm。车库防水板按抗浮计算板厚确定为400mm。

4、基础计算模型的选取

由于每一个工程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在选择计算软件时应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为接近工程实际变形情况的模型,使计算结果安全可靠。一般的计算模型有以下四种:

(1)弹性地基梁板模型(桩与土按文克尔模型):是一种简化模型,在计算中将土与桩假设为独立的弹簧。筏板沿横向被截分为单位宽的条板,并假定板底面任一点的单位压力p与地基沉降S成正比,即p=kS。计算时条板按受一组横墙集中荷载作用的无限长梁计算。其缺点是此方法的一般假定为基底反力是按线性分布的,柱下最大,跨中最小,只适用于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和柱下筏板基础的简化计算,不适用于剪力墙结构的筏板基础计算。

(2)倒楼盖模型(桩与土反力按刚性板假设求出):地基反力均匀布置在基础底面,其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地基土的反力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各墙支座处所算得的弯矩偏小,计算值可能偏不安全。

(3)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弹性解Mindlin应力公式):假设土与桩为弹性介质,采用Mindlin应力公式求取压缩层内的应力,利用分层总和法进行单元节点处沉降计算并求取柔度矩阵,根据柔度矩阵可求出桩土刚度矩阵,从而计算出地基中某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值。此方法虽然克服了文克尔弹簧地基法假设的基本缺点,具有能够扩散应力和变形的优点,但是,它的扩散能力往往超过实际情况。由于计算所得的沉降量和地表沉降范围较实测值为大,而实际地基压缩层厚度是有限的,压缩层范围内土质往往是非均匀的,即使是同一土层组成,变形参数也有随深度而增长的情况。按半空间弹性理论所得的地基反力分布一般呈马鞍形和集中在梁端和板边。

(4)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弹性解修正*0.5ln(De/Sa)):是对第三种模型的一种改进,与第三种模型不同的是对土应力值进行修正,即乘0.5ln(De/Sa)。由于无法确认修正后的值是否与实际相符,所以未采用此方法。

本工程我们经过比较后采用了第三种计算模型。

5、筏板的内力分析

采用PKPMCAD工程部编写的JCCAD程序计算。

(1)信息

筏板按1m的有限元网格进行自动划分,上部结构用SATWE计算时点取"生成基础的刚度"选项,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凝聚,基床系数为K=35000 kN/m3,C30混凝土,HRB335。

(2)计算结果:

筏板一般部位的沉降值大约:10mm左右;最大:14.5mm

筏板底面配筋约:3500mm2/m左右,最大7366mm2/m

(3)结果分析

由于采用的是第三种计算模型,在筏板边角反力过大以及筏板中心电梯井筒附近的沉降过大,造成筏板边及中心电梯井筒附近的板底配筋较大。

6、构造措施:

(1)根据地勘报告,基础持力层下有局部少量的软弱下卧层(松散卵石层),经过复核,软弱下卧层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适当加大了筏板的通长钢筋,配置为25@170,配筋率为0.26%;(2)我们考虑基础持力层为卵石层,沉降变形较小,设缝对于建筑平面的布局及使用有较大的影响,给设备专业及防水带来不便,所以地下室采用设置后浇带而未设置缝。由于未设缝,整个建筑物地下室的长度达到了180米,大大超过了规范对地下室30m设缝的要求,这样后浇带的处理就非常重要。整个地下室部分,设置了沉降及温度两种后浇带。主楼及地下室相连处为了解决荷载差异、不均匀沉降设置沉降后浇带,此后浇带在主楼主体完工后,用提高一级标号的混凝土浇筑;整个地下室部分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及减小温度应力设置温度后浇带,此后浇带在浇筑两侧混凝土两个月后封闭。在筏板与防水板交接处,为了加强此处的连接,均设置了第二排板底钢筋。(3)因为程序的原因筏板边角及电梯井筒附近的配筋非常大,我们采取了取平均值的方法配置钢筋。

结论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基础选型、基础结构设计等方面对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理论、设计做了有益的探索,从宏观的角度简要的介绍了筏板基础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程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高层建筑的基础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所以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至关重要。如何选择一个安全、合理、经济的基础形式是结构工程师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高层建筑筏板基础为实例,对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的选型、基础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4]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筏板基础大体积砼施工技术探讨 篇7

本工程为筏板基础, 底板厚约为1200mm, 砼强度等级为C35, 抗渗等级为S6, 底板砼总方量约7150m3, 砼由商品砼站供应, 属于大体积砼工程, 为保证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 必须严格控制砼原材料的选用、配合比设计、大体积砼的浇筑、现场测温等方面, 防止底板产生砼裂缝。

2 大体积砼控制要点

2.1 严格控制大体积砼原材料质量及对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

水泥应采用旋窑普通硅酸盐水泥, 它可以提高砼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并能大大降低放热速度, 严格限制水灰比, 其值<0.55和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 选择连续级配石子, 石子针片状重量<15%, 含泥量<1%, 砼CL-含量<0.2%, 碱含量<3.0kg/m 3。

2.2 掺加高效减水剂及微膨胀剂AEA和适宜的粉煤灰, 以满足

强度、抗渗和和易性、可泵性及降低水泥用量要求, 同时降低水泥水化热。

2.3 严格控制模板支设, 筏板钢筋施工, 砼浇筑的质量。

2.4 通过降低原材料温度, 搅拌砼时加小冰粒, 在砼输送管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 浇筑前预冷砼等方法, 从而降低砼入模温度。

2.5 采用保湿保温养护方法, 严格控制砼中心区温度与表面温度的温差, 其温值不大于25℃。

2.6 筏板为超大体积砼, 在浇注时应采取措施降低砼的水化热,

比如采用预埋冷却管可以降低砼的温度, 并应采取测温措施, 利用先进电子测温仪自动平衡测温记录仪, 如XQC-300型, 可以掌握大体积砼内部温度变化规律。

2.7 合理组织施工, 确定合理的浇筑带宽度、斜面厚度及长度, 防止产生假凝、冷缝, 保证底板砼的供料和浇捣的连续性。

3 筏板钢筋施工

3.1 筏板钢筋连接。筏板钢筋接头应采用机械连接, 每一截面的接头数不得大于钢筋总数的25%, 且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0mm。

3.2 筏板钢筋安装绑扎。

底板钢筋绑扎时应按设计严格控制好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 竖向结构插筋绑扎时先在垫层上弹好其位置线, 然后再进行绑扎, 并在底板上层钢筋网上将竖向结构插筋点焊固定, 避免在砼浇筑过程中发生插筋移位现象。

3.3 筏板钢筋的定位。

1300m m厚筏板各层钢筋网之间采用Φ25钢筋作支撑马凳, 间距1m, 其余筏板各层钢筋网之间采用Φ18钢筋作支撑马凳, 间距1m。

4 模板支设

4.1 外墙导墙模板采用12m m厚竹胶板做面板, 横楞采用

50×100m m木枋, Φ48×1000m m架子管做成竖楞, Φ12@600对拉止水螺栓和间距1m的钢筋支架加固。

4.2 基础模板:基础侧采用砖胎膜。同时做为外墙防水层的基层。

4.3 反梁模板:

反梁模板选用木胶合板, 用50×100m m木方竖楞, 间距300mm。双钢管做水平背楞, 用Φ12带PVC套管的对拉螺栓进行加固, 在螺栓的位置处布置, 用钢管斜撑对顶将反梁模板进行加固, 并与边坡顶牢形成一个整体, 在放置布料杆的开间内, 梁邦模板用间距1000mm的钢筋支架加固。

4.4 地下室墙模板:

砼墙体模板均采用18厚层板, 竖向用50×100木枋作背枋, 其间距为300m m, 用Φ48×3.5双钢管作横向背肋, 间距600MM, 用Φ12对拉螺杆固定和加强模板, 对拉螺杆间600×600, 其支撑系统与满堂脚手架用横撑相连。

5 大体积砼的施工方法

针对工程特点, 本工程中必须通过周密的施工组织措施、采用分区段分层浇筑、加强振捣及泌水处理、严格的温度监测控制措施、严格的浇筑养护方法、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措施, 确保大体积砼施工胜利完成。

5.1 分区段分层浇筑。

每一浇筑带内对砼的浇筑都是采取斜面分层、薄层浇注、连续推进的浇筑方法, 严格控制斜面坡度, 其值应在1:6~1:10之间, 浇筑过程中采取自下而上斜面分层浇筑, 每层厚度500m m向前推进, 直至浇筑结束, 为了保证每层砼之间浇筑间隔时间能控制在3h内, 操作时需要注意控制流淌坡度。

5.2 砼的振捣。

在每一浇筑带前布置7台插入式振动棒, 其中3台振捣器布置在泵管出料口处, 主要解决上部的砼振实, 两台布置在中部, 两台设置在坡角处, 负责振捣下部砼, 防止砼堆积, 为了消除上下两层砼之间的接缝, 在振捣过程中需将振动棒插入下层砼中约5cm, 为了防止集中堆料, 先振捣出料的砼, 使之自然流淌成坡度, 然后按呈梅花形布置、间距400mm左右、均匀排列的振捣点进行全面振捣, 振捣时重点控制砼流淌的最远点和最近点, 需要严格控制振动点间距、振捣时间和插入深度, 对于钢筋间距较密的地方, 为了以防卡棒改用Φ30振捣棒进行振捣, 随着砼浇筑工作的向前推进, 振动器也从浇筑的底层开始逐层上移, 以确保分层砼的质量。

5.3 砼的泌水处理。

在浇筑、振捣过程中, 上涌的泌水和浮浆将顺着砼坡面往下流到向井、坑等低洼处, 由此在砼垫层施工时, 应沿基础长方向上做成1/1000的坡度, 使大部分泌水能顺垫层坡度流向基坑的侧面, 此时再改变砼浇筑方向, 即从另一顶端往回浇筑, 与原斜坡相交形成集水坑, 随着浇筑砼的推进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成水潭, 此时可用软轴抽水机将积水排至坑外明沟。

5.4 表面处理工作。

因砼表面水泥浆较厚, 砼的表面处理工作必须在浇筑后2~3小时进行, 用2m刮尺按控制标高边压边刮平, 初凝前用木抹子粗平压实两遍成活, 铁抹子搓平压实2~3遍成活, 使其表面密实平整, 然后用紧面机紧面, 最后覆盖保温材料, 进行湿热养护, 以控制砼表面龟裂。

5.5 养护方案。

结合本工程特点, 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 采用保湿保温养护方法, 在砼浇捣12小时后, 先盖一层塑料薄膜, 再盖一层麻袋, 结合测温情况决定养护时间及麻袋的增减层数, 主体在养护期间如遇降雨天气, 做好防水措施, 并及时更换麻袋, 在墙、柱插筋处也需覆盖密实, 控制浇捣后砼内外温差在25度以内, 砼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养护期间要保证砼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在砼强度达到1.2N/mm2之前, 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5.6 大体积砼测温措施。

根据本工程底板的平面尺寸、形状及厚度, 每区布置测温点12只, 测出砼的内外温度, 并及时调整保温保湿措施, 测温仪采用自动平衡测温记录仪 (XQC-300型) , 在砼温度应力计算的基础上, 初步确定测温时间30d, 砼浇捣后3d每6小时进行砼内部和表面测温, 前3天每2h测一次, 4~7天每4h测一次, 8~14天每8h测一次, 并做好记录, 输入计算机绘出温度曲线, 利用增加减少表面覆盖来重新调节砼内外温差, 如出现大于25℃, 应及时采取增加或减少养护厚度的方法降低砼内部与砼表面的温差, 防止砼裂缝。

5结束语

大体积砼裂缝已成为砼工程最严重的质量通病之一, 在本工程大体积砼施工过程中, 通过在筏板大体积砼控制要点、筏板钢筋施工、模板支设、筏板大体积砼的浇筑、养护及测温措施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大体积砼裂缝控制措施, 大体积砼质量得到了保证, 经过多个月观察, 大体积砼未发现出现裂缝、施工冷缝等质量问题, 施工效果非常理想。

摘要:分别从筏板大体积砼控制要点、筏板钢筋施工、模板支设、筏板大体积砼的浇筑、养护及测温措施等方面对筏板基础大体积砼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筏板基础,大体积砼,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仲晓林主编.《大体积砼施工规范》实施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05月.

[2]李国胜编.高层砼结构抗震设计要点、难点及实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07月.

上一篇:医疗增加值下一篇:驾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