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和原理

2024-07-16

组成和原理(共8篇)

组成和原理 篇1

0 前言

惠斯顿移钢机是由瑞典技术惠斯顿杠杆经过多列并行所组成的一种钢管横移装置, 可以实现无冲击移钢, 其升降运动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在惠斯顿杠杆旋转过程中一次性完成的。在其转动过程中, 安装在惠斯顿杠杆上的链条保证了它的托架开口方向始终向上。其结构简单, 无论是从低位移动到高位或由高位到低位移动, 都能够在保证钢管表面品质的前提下平稳、迅速、准确地移动钢管, 在保证轧件表面品质的前提下减少噪声, 改善工作环境。

1 组成和工作原理

惠斯顿杠杆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惠斯顿杠杆是以平动方式搬移物体的一种机构。它由五部分组成:托架2、链传动机构、转臂4、调节装置6和配重。

托架是用来装载钢管的装置, 它和钢管一起作平动。

链传动机构可以保证托架和钢管保持平动而不随转臂转动, 它由活动链轮3, 固定链轮7, 张紧装置1组成。

转臂随主动轴5转动, 向托架传递主动轴的转矩, 并装有链传动机构。

调节装置的作用主要是微调托架, 以避免托架有倾斜并装有固定链轮。

配重可以使空载时候的旋转杠杆保持平衡, 并且在负载时抵消部分转矩。

1.1 工作原理

惠斯顿杠杆工作时作圆周运动。当主动轴带动转臂转动时, 轧件被托架平稳地托起并水平移动, 固定链轮由于被调节装置所固定, 所以不能绕主动轴转动, 同时固定链轮与活动链轮的链传动速比i=1, 使得活动链轮的绝对角速度为零, 这样就保证了在惠斯顿杠杆转动过程中, 与活动链轮固定联接的托架始终保持竖直位置。惠斯顿杠杆托起轧件转过一定角度后, 再把轧件放在另一工作位置上, 就完成了一个工作行程。

转臂和主动轴刚性联接, 固定链轮空套在主动轴上被调节装置所固定, 通过调节装置可以微调托架的相位, 使其处于竖直位置。活动链轮通过链条与固定链轮相联接, 由固定在杠杆臂上的链条张紧装置使链条张紧。主动轴是由电机经减速器驱动的。

1.2 链传动部分

链传动部分主要由活动链轮、固定链轮、链条和张紧装置几部分组成。

在惠斯顿杠杆工作过程中, 活动链轮通过轴与托架连接在一起, 而固定链轮与惠斯顿杠杆的调节装置固定在一起, 在转臂由主动轴带动转动的情况下, 固定链轮被固定, 通过链条使得活动链轮的绝对转速和固定链轮一样也为零, 所以托架的平动得以保证。

在惠斯顿杠杆工作过程中, 设主动轴的转速为ωe, 活动链转相对于转臂的角速度为ωr, 那么活动链轮的绝对角速度为ω=ωe+ωr。

设固定链轮7相对于转臂的角速度为ω′r,

则: -ω′r=ωe (1)

那么有链传动速比

undefined分别为固定链轮和活动链轮的齿数。) (2)

为了保持托架始终处于垂直向上的方向, 必须保证活动链轮的绝对角速度为零, 即:

ω=ωe+ωr=0 (3)

由式 (1) 和式 (2) 可得ωr=-iωe (4)

则ω=ωe+ωr=ωe (1-i) =0, 主动轴的转速不能为零, 则i=1, 即旋转杠杆链传动传动比必须为1。

所以固定链轮和活动链轮的齿数应一样, 即Z1=Z2。

1.3 调节装置

调节装置与固定链轮固定在一起, 调节装置的结构如图2所示。并且调节装置下端与安装惠斯顿移钢机的预埋钢板5焊接在一起, 调节装置的作用主要是微调托架, 以避免托架有倾斜。调节装置由销轴1, 拉杆3、螺母4和接头2几部分组成, 通过调节拉杆在接头中的旋入长度, 可以使两个销轴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在图3中, 当调节BC杆件长度 (两个销轴间的距离) 时, 可以使AB杆件的角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当调节装置中的拉杆在接头的旋入位置, 可以使固定链轮转动一定的角度, 调节托架位置, 但是长度变化范围有限, 故调节范围较小。当拉杆上的螺母在调节完成后, 起固定连接作用, 可以使拉杆长度固定, BC杆件长度固定, 起到使固定链轮固定的作用, 保证托架做平动, 绝对角速度为0。

因为它调节范围较小, 当托架倾斜较大时, 应拆卸链条, 调节到正确位置时再装配链条。

1.4 整体布置 (图4)

旋转杠杆1固定在主动轴6上, 直流电动机经减速器减速后, 带动主动轴和旋转杠杆1转动, 主动轴通过支撑装置中的轴承, 支撑装置2通过地脚螺栓和安装时候的预埋钢板固定。

2 运动学分析

2.1 运动过程分析 (图5)

设轧件中心A点的坐标为 (xA, yA) , 则可得

由式 (1) 可以看出A点的轨迹是圆心为 (O, H1) , 半径为R的圆, 因而被横移的轧件运动时始终位于该圆周上。当惠斯顿杠杆转动时, 托架和钢管作平移运动, 托架和钢管上各点瞬时速度均相同, 设A点的速度为v, 传动轴转速为ωe, 则:

undefined (6)

undefined (7)

由式 (6) 和式 (7) 可知, A点的速度与转臂半径和传动轴转速均成正比。当托架托起钢管时β=0°, 此时vx=0, vy=ωeR;当托架将钢管放在另一侧辊道上时β=180°, 此时vx=0, vy=-ωeR。在托架托起钢管和放下钢管时, 托架和钢管之间以及钢管和辊道之间都会产生碰撞, 在碰撞时虽然轧件的速度变化很有限, 但由于碰撞时间极短, 将出现巨大的碰撞力, 危害轧件的品质。为了减小碰撞时轧件产生的噪声、控制表面品质, 就要求vy越小越好。也就是接钢和放钢时传动轴的转速越小越好。但是, 由于受到产量的限制, ωe不能太小, 而传动轴在接钢和放钢时要求低速以实现轻拿轻放, 而在其他时间内要求快速运动。为此, 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制定转速图。

2.2 制定速度图 (图6)

设定在接钢时候速度为零, 放钢时候速度为0.08m/s, 放钢时间定为2s, 初步拟订速度上升阶段和速度下

降阶段的加速度a=0.4m/s2, 列出方程:

undefined

v1=a×tx (9)

由方程得出:tx=1.65v1=0.66

制定出速度图 (图6) :

根据图6, 可以将设备的运行工况分为:接钢过程、负载转向过程、放钢过程、空载运行阶段、制动过程。

使用电气控制的手段来满足速度要求。

3 结论

通过研究惠斯顿移钢机的组成原理和运动过程, 可知, 在其转动过程中, 安装在惠斯顿杠杆上的链条保证了它的托架开口方向始终向上。通过控制转速的手段, 使得接钢和放钢时低速运行, 实现无冲击移钢。链传动装置绝对转速为零, 所以可以克服链条式移钢机噪声大的缺点。并且其结构简单, 易于维护。但该机构作回转运动, 所占空间比较大, 因而对紧凑型设备布置带来一些不便, 运动副较多, 需要良好的润滑作为保障, 增大了设备检修与维护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肖永力.惠斯顿杠杆的研究[J].重型机械, 1995, 198 (1) :19-21.

[2]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永岩.理论力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4]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脑机接口原理及系统组成 篇2

1 BCI的发展状况

1929年, Hans Berger描述了人脑的电活动, 这为BCI的构想提供了源头和基础。1964年, Dr.Walter通过将电极连接到患者 (因其他原因正进行外科手术) 大脑的运动区域, 研究出了第一个BCI系统, 但遗憾的是Dr.Walter并没有发表这一重大科技突破。

70年代, 研究者研制了一个由大脑直接控制的简单交流系统, BCI技术开始成形。此后BCI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这是由于复杂的大脑结构最近二十年才渐渐为科学界所认识, 以及近十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才满足了BCI研究所需的实时计算处理能力。

从1999年开始举行的BCI国际会议为国际BCI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交流平台, 使BCI研究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 研究机构也从1995年的6个实验室增加的现在的120多个。

2 BCI的工作原理

大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构成的, 而且每个神经元与几千个或上万个神经元相连接。刺激信号在神经元间传递, 最终形成神经冲动。根据神经科学研究, 在大脑产生神经冲动时, 大脑神经系统的电磁活动会发生相应变化, 并会体现出某种节律和空间分布的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脑部区域检测到不同类型的脑电波, 再通过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手段, 从中识别出人的意图, 再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程, 从而将大脑信号转换为控制外围设备的控制指令, 这就是BCI的基本原理。

3 BCI系统的组成结构

与其它的通信控制系统一样, 一个BCI系统一般由信号获取部分, 信号处理部分, 输出设备组成。

3.1 信号获取

信号获取即为BCI系统提供初始输入信号。目前主流的BCI系统都选择脑电 (EEG) 信号作为原始输入, 这是由于EEG相较于其它伴随脑神经元活动产生并且经过采集、识别可以转化为控制信号的信号 (如磁、热等) 而言, 其具有信息量大、时间分辨率高、设备便于携带等优点。

研究中通常使用无损方式进行EEG的采集。采集时被试验者要戴一个电极帽, 根据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放置电极。采集到的EEG信号非常的微弱, 一般只有50μV左右, 需要传送到放大器进行放大处理, 信号一般需要被放大10000倍左右, 再经过滤波和A/D转换等预处理, 最后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于计算机中。

3.2 信号处理

这一部分要将预处理后的EEG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以及信号转换, 所以信号处理要分两个阶段的操作进行。

第一个阶段, 数字化的信号要接受一种或多种特征提取程序的处理, 如空间滤波、谱分析等等, 从中提取出与受试者意图或者实验任务相关的特定特征量 (如幅值、自回归模型的系数等) 。再通过分类器对提取的特征量进行分类。

第二个阶段进行信号转换, 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将得到的特征量变换为驱动和控制外围设备的指令, 反映使用者的意图。

信号处理部分可以说是BCI技术的核心所在, 它关系到BCI系统能否实时、快速、准确地将EEG信号最终转换为可以被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识别的操作指令, 以反映使用者的意图。

3.3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主要指接受控制指令的设备终端。现在多数BCI系统将计算机屏幕作为其设备终端, 输出包括对屏幕上显示的字母或者图标的选择结果。比如基于BCI技术开发的打字系统, 就是实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使用者选择的特定字符。有一些BCI系统还提供过渡的输出, 比如控制光标向着先前选择的目标移动。为了帮助那些神经输出通道受损的患者, BCI系统的设备终端当然还包括轮椅、神经假肢等设备。理论上, 只要能将采集到的EEG通过计算机识别和信号处理得到准确的控制指令, 大脑就可以直接控制任何需要信号驱动的设备。

上述三大部分组成了一个BCI系统。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实时通信, BCI系统设计还要考虑其它一些问题, 例如启动和停止的方法、速度和精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传输率、用户训练的方法和强度, 以及对常规的感觉运动功能的依赖程度等。

4 结语

BCI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 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其研究还主要在实验室阶段, 但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者的努力, BCI定将造福于人类, 改变人们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

参考文献

[1]J.R.Wolpaw, N Birbaumer, W J Heetderks.Bria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A review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 meeting[J].IEEE Trans Rehabil Eng, 2000.

[2]D.C.Dennett,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ack Bay Books,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1992.

[3]J.R.Wolpaw, N Birbaumer, D.J.McFarland.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2.

[4]Bernhard Graimann, Bredan Allison, Gert Pfurtscheller.Brain-Computer Inter-faces.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

计算机组成原理心得 篇3

进入了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学期都是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有了提高。本学期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让我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了较深的理解与感受,也让我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崭新体会与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简化问题,理解模型机的工作过程,从而建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整机运行原理的概念,而且计算机的组成及运行原理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由计算机衍生出来的许多领域,而且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软件,就必须理解硬件,软件和硬件共存于计算机系统中。

首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第一章是计算机概论。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计算机的硬件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不同于一般电子设备的重要根源所在。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多层次结构。

而第二章是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我们在这章中要理解计算机中的各种进位计数制,并且必须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这是一项学好这门课必须掌握的,接下来要理解数的原码、补码、和反码的概念,还要理解定点数、浮点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数据校验码的原理。

第三章是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尽管有些计算比较麻烦,但是我知道这些是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以及相关的指令系统和处理器等的工作原理。使我在概论和数据表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章是指令系统。这章我们需要了解指令系统的基本概念、要求,并要理解指令的含义,要求我们掌握指令的编码格式、字长和扩展方法,还有几种常用的寻址方式和理解指令的一些基本的执行方式。

第五章是重要的中央处理器。本章我们需要了解CPU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要理解指令周期的概念、时序的产生及其功能、CPU的控制方式和微程序及其相关的概念,了解流水线CPU多核等一些典型的CPU技术。

第六章是存储器。这一章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存储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和层次结构,掌握随机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的工作特征。理解cache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了解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是系统总线。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总线的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总线的定时以及总线接口的概念和基本功能都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第八章是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理解I/O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掌握中断响应过程,还有就是了解DMA方式的基本概念的传送方式和了解通道的概念及工作过程。

第九章是计算机外围设备。这一章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外围设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了解主要外围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主要的外围设备与CPU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主要连接方式。

这学期也即将结束,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本课程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我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原理,各功能部件在整机中的作用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了程序和数据在计算机中是如何存储的以及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并且初步了解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现在已经进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时代,所以学习好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必要的,对于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板南桥组成的开机电路原理 篇4

1 开机电路的组成

主板的开机电路一般由ATX电源插座、南桥芯片、I/O (有的没有) 、门电路、开机键、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开机芯片 (只有华硕、微星等少数主板有专门的开机芯片) 。

2 开机电路的分类

不同的主板的开机电路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即:由有南桥组成的开机电路、由有南桥和逻辑门电路组成的开机电路、由有南桥和I/O芯片组成的开机电路、经过特殊芯片的开机电路。

3 开机电路工作原理

虽然开机电路分为四种, 但是原理大致相同, 下面就以最常见的南桥组成的开机电路为例讲述其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

无论是20根针的或者是24根针的ATX电源内部都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待机电压, 这组电压只要接上市电就会一直工作;另外一组就是电源电压的主要输出部分, 这部分电压只有开机电路正常、其他部件无短路等故障时才会输出。

当电脑主机中的ATX电源连上市电后, 其第9脚开始输出+5VSB电压, 这部分电压去向很多, 在开机电路中一般和CMOS电路、CMOS跳线、南桥芯片、I/O、PWR_SW按键等直接或间接连接, 为他们提供在开机之前需要的各种SB电压。如图所示, 当按下开机键的时候, 其实就是使开机键的两个端点短路, 因为开机键一端接地, 从而使原本是高电平的PW+一下被拉低成低电平当松开开机键之后, PW+信号又从低电平变成了高电平, 这样PW+的电压信号就有了一个从低到高电平的跳变, 这一跳变信号就经过限流电阻送到了南桥PWRBTN#信号端, 从而触发了南桥内部的触发电路, 接着南桥的触发电路就对外输出恒定的高电平信号SLP_S3#, 从而使三极管Q导通。当然也有的南桥芯片内部的触发电路也会输出一个恒定的低电平信号SLP_S3#, 这样的信号不会和三极管Q直接相连接, 而是和一个反相器相 (如HCT14) 连接, 反相器把输出的低电平信号SLP_S3给反相变成高电平和三极管Q的基极连接从而使三极管导通, 原理和第一种情况大致相同。

20根针的ATX电源的第十四引脚 (24根针的ATX电源的第十六引脚) 输出的是电源启动信号PS-ON, 没有启动之前, 此引脚输出大于1.8V的恒定高电平信号 (一般电源都是在4V左右) , 三极管Q集电极直接或间接和20根针的ATX电源的14脚或16脚相连接, 在正常的情况下, Q的集电极会有高电平, 一旦有高电平加载到Q的基极, Q导通的条件就成立, Q导通以后, 因为发射机接地, 所以相当于把ATX电源的电源启动信号对地短路而把PS-ON由原来的高电平拉低到低电平, 从而ATX电源开始对外输出各种电压使主机开始工作。

关机过程和上面的类似, 当按下之后松开开机键, PW+又一次向南桥传送一个由低到高的电平信号, 这个变化的电平信号又一次触发了南桥内部的触发电路, 这样SLP-S3#就会输出一个和上次相反的电平信号, 这个持续的低电平信号直接或间接传送到开机三极管Q的基极, 因为Q基极电压是低电平, 所以不具备导通条件而导致Q的集电极与发射极断开, ATX电源的PS-ON又变成了高电平, 从而ATX电源关闭了对外的各种电压的输出, 从而达到关机的目的。

虽然不同厂家出产的不同类型的主板很多, 但是开机电路的原理基本都是大同小异, 无外乎上述的四种开机类型。

4 南桥的工作条件

从上面可以看出, 南桥在开机电路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都是建立在南桥能正常工作基础上的, 南桥的功能非常庞大, 结构也非常的复杂, 在这里只探讨南桥在开机电路中能正常工作的工作条件。一般来说南桥在开机电路中的工作条件有三个, 首先是南桥的主供电, 主供电一般是ATX电源的待机电源通过1117或1084三端稳压器稳压以后供给, 电压的范围因不同的南桥芯片类型而不同, 需要多大的电压可以通过三端稳压器的ADJ脚连接不同阻值的电压达到所需要的电压值。其次是实时时钟要正常, 南桥的内部时钟电路连接有一个32.768MHz的晶振, 这个晶振要起振, 起振的条件是两个引脚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压差, 当然输入频率也要正常, 这样南桥的时钟电路才能正常工作, 最后要有开机触发信号, 这个信号通常由开机排针或门电路提供, 有了正常的开机触发信号, 才能使南桥内部的触发电路工作, 继而才能输出正常的开机信号给开机电路。熟悉了开机电路的工作原理, 开机电路的维修就容易了维修的时候可以按照原理图逐个排查各部分电路的故障。

参考文献

[1]赵理科.看图学修电脑主板[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7.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篇5

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

当前的大学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简单传授,忽略讲课的受体,教学过程好像是模式化的生产线,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讲授组成原理这门课时,应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让学生有主动探求知识的冲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1 引导式教学

在课堂上,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讲外部设备章节时,从每个学生都接触到的硬盘容量问题入手,逐步推出硬盘的内部结构和容量的计算方法。在讲授运算器章节时,从每个人都使用过的计算器入手,推演出加法器的实现。教学中应多采用提出问题和比较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也要注意所提问题要在学生理解能力之内,避免出现一些太过抽象的问题。

1.2 将计算机最新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

计算机教材的出版周期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教材中部分知识显得老化甚至过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补充有关的前沿知识,使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发展。例如讲授总线时,不是仅就教材提供的个别抽象图形进行讲解,而是通过补充各时期计算机主板的总线逻辑结构以及当前流行主板结构中的前端总线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总线结构和标准时有所参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再例如讲授总线性能时,可以补充前端总线的相关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让他们对当前流行的技术和参数具体化,与最新的知识接轨。再例如讲授外设时,补充诸如通用串行接口,显示器的最新产品和技术等。在讲授CPU的工作原理时,补充当前多核处理器的发展,手机控制器的快速发展等。这些最新的设备或技术其实学生平时都能接触到,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和所学知识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补充新知识,使学生对知识能进行关联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授课效果。

1.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充课堂教学知识容量

组成原理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课堂要浪费大量时间绘制数量繁多的硬件图、电路图,费时又费力。多媒体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和大容量的特点,给组成原理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些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的设备工作过程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成动态的效果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多媒体课件容量极大,但学生每节课的接受能力有限,往往是上课看得挺热闹,下课什么也没记住,所以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技术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4 改进思维方法

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普遍存有恐惧心理,这既说明该课程的确难学,但也跟不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容易对枯燥的内容产生倦怠,一旦兴趣丧失,学习自然变成了一种痛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及时跟学生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积极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克服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学习。学生在平时已对计算机的相关部件,如鼠标、键盘、机箱、显示器等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计算机的初步认识,但实际的学习跟表象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克服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入手,逐步深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关概念。

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组成原理实验在教学计划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只有抓住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安排应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个人实验到小组实验的规律,引导学生稳步提高实验能力。实验初期可以进行运算器、存储器等功能部件的功能验证,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再加入综合性的实验,如模拟机的设计等,最后对部分有余力的同学实施开放式实验,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通过阶梯式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对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2.1 加大模拟实验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力度

模拟实验软件是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绝大部分学校的实验设备都无法百分之百满足所有学生需求,而且组成原理的实验设备还具有更新快、价格昂贵等难以克服的问题,模拟实验软件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成为组成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随意的模拟元件和参数设置提高了实验的灵活性,降低了学校的实验成本,还可以有效避免实验中真实物理器件的损耗,扩充组成实验的范围和空间。

2.2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组织各种课题讨论,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但随着高校多年的扩招,学生人数庞大,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这些教学手段。校园网络的发展使之得以实现。通过创建组成原理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师生沟通更加顺畅,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 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组成原理的教学工作更上层楼。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概念多、结构复杂、抽象等特点,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经验,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如何做好《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组成原理,教学手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8.

[2]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1.

[3]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伍铁斌.电路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7):4184-4185.

组成和原理 篇6

冷却水系统是在燃机试车过程中向水力测功机、燃机滑油系统冷却器、水力测功机滑油冷却器、水力测功机液压动力组件冷却器提供符合流量、压力、温度、清洁度要求的冷却水, 满足各部件冷却要求, 确保机组安全运行。

2 主要技术参数及要求

2.1 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技术参数

供水量285m3/h;

供水压力0.35 MPa±0.018MPa;

压力脉动±0.014MPa;

供水温度≤32℃;

过滤精度≤340μm;

排水温度≤60℃;

PH值 (酸碱度) 7.0~8.5;

等价碳酸钙含量 (硬度) <50ppm;

导电率≤120ms/m;

总固体量≤750ppm;

氯化物含量<50ppm。

2.2 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技术要求

为了消除因水泵或管道阻力诱发的供水压力脉动, 并保证紧急停机时冷却水的供应, 水力测功机供水系统中需设蓄水罐, 蓄水量需保证故障状态下水力测功机3min供水量。

2.3 各冷却器供水技术参数

供水量:水力测功机滑油冷却器1.4m3/h;

水力测功机液压动力组件冷却器1.4m3/h;

燃机滑油系统冷却器≥25m3/h;

供水压力:水力测功机滑油冷却器0.14MPa;

水力测功机液压动力组件冷却器0.14MPa;

燃机滑油系统冷却器0.3MPa;

过滤精度≤750μm;

供水温度≤32℃;

排水温度:水力测功机滑油冷却器≤37℃;

水力测功机液压动力组件冷却器≤35℃;

燃机滑油系统冷却器≤45℃。

3 系统组成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用

试车台冷却水系统由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和水力测功机滑油冷却器、水力测功机液压动力组件冷却器、试车台滑油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组成。试车台冷却水系统元件布置在独立的水泵房中, 通过地下管路与试车间内水力测功机及各冷却器相连。

3.1 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组成

系统由冷水池、热水池、冷水泵、热水泵、排污泵、止回阀、闸阀、过滤器、泄压持压阀、稳压蓄水罐、电动闸阀、供水电动阀、放气阀、压力表、温度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冷却水塔及连接管路等组成。

3.2 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组成

系统由水箱、水泵、止回阀、过滤器、闸阀、蝶阀、冷却塔、压力表、温度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计、全自动软水器及连接管路等组成。

4 系统工作原理

4.1 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工作原理

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设有两台冷水泵、两台热水泵及一台排污泵。两台冷、热水泵一主一备, 冷却水经冷水泵增压后, 进入过滤器, 过滤器也设置两台, 一主一备, 过滤后的冷水, 经泄压持压阀初步调压后, 进入主供水管路, 在主供水管路旁路上设有两个蓄水罐, 两个蓄水罐同时工作, 用于吸收系统压力脉动, 并用于应急供水, 经调压、稳压、过滤后, 满足水力测功机要求的冷却水供入水力测功机, 水力测功机排出的热水进入热水池中, 热水泵将热水池中热水送入冷却塔, 冷却后的水靠重力流回冷水池, 完成冷却水循环[1]。

4.2 各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原理

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由水泵将水从冷却水箱经止回阀、蝶阀、过滤器供到各冷却器入口, 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水从冷却器出口排出, 送入冷却塔, 冷却后的水靠重力流回冷却水箱, 完成冷却水循环。

5 系统的检查和使用

(1) 依次检查各水泵, 手动盘泵, 泵轴应转动灵活, 不得有过紧或轻重不均现象。然后点泵电机, 检查泵旋转方向正确性, 泵旋转方向应与泵体标注方向一致。安装循环冲洗管路, 采取打开放水阀方法, 降低泵出口压值, 检查控制系统能否按要求自动起动备用水泵。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冷、热水泵入口处闸阀全开, 出口处闸阀按泵额定压力、额定流量调定。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水泵出入口蝶阀全开。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设有两台过滤器, 一主一备, 使用时保持一台过滤器出入口闸阀全开, 另一台过滤器出入口闸阀全关。

(2) 燃机起动前检查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水箱泄水阀阀位, 使其处于全开状态。水箱泄水阀仅在水箱清理排水时打开。燃机起动前检查各压力表入口截止阀阀位, 使其处于全开状态。压力表入口截止阀仅在更换压力表或压力表检修时关闭。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各设一个冷却塔, 燃机试车前, 进行运行前检查, 并清理积水盘中污物、灰尘、积垢等。水力测功机冷却水系统循环冲洗。冷却器冷却水系统循环冲洗。过滤器滤芯清洗。冷却水系统共设有四个过滤器, 其中水力测功机循环冷却水系统设有二个过滤器, 一主一备, 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系统设有一个过滤器, 软化水管路设有一个过滤器。当系统闲置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前, 必先拆卸、清洗各过滤器滤芯。

(3) 水池和水箱水位检查。通过水池液位计、水箱液位计及操纵台控制系统水池液位高度值, 严密监控水池和水箱水位。当水位接近最高或最低液位时, 应及时给水池和水箱放水或注水。

系统压力检查:通过设置在系统中的压力表和操纵台上控制系统压力传感器显示值, 严密监控冷却水系统各点压力值。

过滤器进出口压差检查:通过过滤器进出口压力表, 严密监控过滤器堵塞情况, 当压差值达到过滤器限定值时, 进行过滤器切换并更换滤芯。

室外管路伴热带工作状态检查:冬季运行过程中, 如冷却塔投入工作, 那么室外管路伴热带也将投入工作, 直至试车结束管路放空后停止工作。

运行中常规检查:在机组运行过程中, 应定时到现场对系统进行检查, 检查系统中压力表、传感器及测量装置是否有损坏现象, 测量值是否正确;通过水池、水箱液位计检查水位, 及时补水;检查系统中各部件是否有不正常的情况 (如不正常的噪声、振动等) ;检查系统管接头、法兰等紧固状态;检查管路、部件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 并对检查项进行记录。

6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燃机试车台冷却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明确了冷却水系统的作用, 并提出了冷却水系统工作过程中的使用要求和需检查的工作事项, 为了解和使用冷却水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冷冻干燥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篇7

冷冻干燥机主要由干燥箱、冷凝器 (捕水器) 、加热系统、真空系统、制冷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六大部件组成。

1.1 干燥箱

干燥箱是一种能抽真空和加热的密闭器, 物料的升华干燥过程是在干燥室内完成的, 物料是放在干燥室内搁板上的不锈钢托盘内的, 按每平方托盘面积8~12公斤的比例装料, 每一层搁板上都有一个可供测量物料温度的探头, 用以监测整个冻干过程中的物料温度。门采用橡胶密封条, 应注意关门时要把门上的手柄拧紧, 确保箱内密封。

1.2 冷凝器 (捕水器)

冷凝器是凝结升华水气的密闭装置, 内部有一个较大面积的金属吸附面, 从干燥箱物料中升华出来的水蒸气可凝结吸附在其金属表面上, 吸附面的工作温度可达-45℃~-55℃, 冷凝器外形是不锈钢或铁制成的圆筒, 内部盘有冷凝管, 分别与制冷机组相连, 组成制冷循环系统。冷凝器与干燥箱连接采用真空蝶阀;采用不锈钢管与真空泵组连接组成真空系统, 筒内冷凝管上部装有化霜喷水管, 它通过真空隔膜阀与水管连接, 这是为了保证化霜水等不进入干燥箱和真空管道。在冷凝器外部采用泡沫塑料板保温绝热, 最外层包以不锈钢板。

1.3 加热系统

冷冻干燥机加热系统的作用是对干燥箱内物料进行加热, 以便使物料不断地得到升华热, 使物品以达到规定的含水率要求, 冻干机加热系统有不同的加热方法, 在接触式加热中, 我们采用的是循环介质加热法。循环加热系统由管道泵、循环介质箱、加热器、进出管路、液温控制器等组成。循环液可由水4份、乙醇2份, 乙二醇4份配置成循环不冻液, 其凝固点为-120℃, 在使用时液温最高不超过60℃, 现大部分冻干设备已经采用硅油作为循环液。当加热系统工作时, 先对循环液进行加热, 液温通过液箱控制调节仪选定的温度自动控制加热, 管道泵开启后, 可将循环液送入干燥箱内搁板中, 对搁板加热, 然后返回液箱进行加热循环。而在辐射或加热中我们采用蒸气加热最高温度为120℃, 由蒸气电磁阀自动控制温度。

1.4 真空系统

真空系统有旋片真空泵或水环泵和罗茨真空泵组成, 罗茨泵为增压泵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首先启动旋片泵或水环泵, 使其工作一段时间, 当系统中的真空度达到1Kpa以下时, 再自动启动罗茨泵。旋片泵结构、罗茨泵结构等见说明书。该真空系统的真空表可使用电接点真空表, 可根据预先选定的真空度值, 自动控制罗茨泵的启动。干燥箱与冷凝器之间真空管道中, 装有真空蝶阀, 可根据使用要求随时开、关。真空泵管路上, 装有电磁放气截止阀, 当真空泵停止工作时可自动关闭真空管路, 同时将空气放入泵内, 避免真空泵油因负压作用回放至真空管路中, 真空泵的连接管路之间装有波纹软管, 防止运转时的振动。

1.5 制冷系统

冻干机制冷系统由制冷压缩机组 (包括:水冷冷凝器, 油分离器、高压管路、干燥过滤器、膨胀阀、蒸发器、低压管路组成) , 采用氟利昂机组和R22制冷剂或氟制冷机组, 制冷机组组成使冻干品速冻用的制冷系统和捕水器制冷系统。当系统工作, 接触加热方式中搁板温度可降至-35℃。当制冷系统工作时, 冷凝盘管的表面温度可达-35~-55℃, 根据客户需要采用单级或双级制冷压缩机组, 制冷效果好。

1.6 电气控制系统

冷冻干燥机的电气控制系统由电脑显示记录仪、控制台、控制仪表、调节仪表等自动装置和电路组成。它的功能是对冷冻干燥机进行手动或自动控制, 控制设备正常运转。控制台是温度、真空度巡检仪的记录控制仪表及各机组开关的集中集团, 控制台的仪表板装有温度, 真空度巡检仪, 干燥箱和真空泵的真空计, 温度指示调节仪, 液温控制调节仪, 计时钟等。按钮板上装有各机组的开关等。冻干机还设有连锁保护装置, 如 (1) 前箱制冷时加热管不能工作。 (2) 真空表不到设定值, 罗茨泵不能启动。 (3) 冷却水未提供, 制冷机组不启动。 (4) 真空泵、电磁阀带放气截止阀与真空泵电源表连在一起, 同时工作。 (5) 搁板加热恒温, 由温度指示调节仪控制。

2 工作原理

2.1 真空冷冻干燥是先将物料冻结到共晶

点温度以下, 使物料中的水分变成固态的冰, 然后在适当的真空度下, 使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汽。再用真空系统中的水汽凝结器 (捕水器) 将水蒸汽冷凝, 从而获得干燥制品的技术。冷冻干燥过程分为预冻、升华干燥、解析干燥3个过程。

2.2 预冻过程

产品的预冻方法有冻干箱内预冻法和箱外预冻法。

箱内预冻法是直接把产品放置在冻干机冻干箱内的多层搁板上, 由冻干机的冷冻机来进行冷冻.箱外预冻有二种方法。有些小型冻干机没有进行预冻产品的装置。只能利用低温冰箱或酒精加干冰来进行预冻。另一种是专用的旋冻器, 它可把大瓶的产品边旋转边冷冻成壳状结构, 然后再进入冻干箱内。还有一种特殊的离心式预冻法, 离心式冻干机就采用此法.利用在真空下液体迅速蒸发, 吸收本身的热量而冻结.旋转的离心力防止产品中的气体溢出, 使产品能“平静地”冻结成一定的形状。

3 升华干燥过程

在升华干燥阶段, 冻干箱的板层是产品热量的来源。板层温度高, 产品获得的热量就多;板层温度低, 产品获得的热量就少;板层温度过高, 产品获得过多的热量使产品发生熔化;板层温度过低, 产品得不到足够的热量会延长升华干燥时间。因此, 板层的温度应进行合理的控制, 板层温度的高低应根据产品温度、冻干箱的压强 (即冻干箱的真空度) 、冷凝器温度三个因素来确定。如果在升华干燥的时候, 产品的温度低于该产品的共熔点温度较多, 冻干箱内的压强小于真空报警设定的压强较多, 冷凝器温度也低于-40℃较多, 则板层的加热温度还可以继续提高.如果板层温度提高到某一数值之后产品的温度已接近共熔点温度, 或者冻干箱的压强上升到接近真空报警的数值或者冷凝器温度回升到-40℃, 则板层温度不可再继续提高, 不然会出现危险的情况, 实际上升华时板层温度的高低还与冻干机的性能有关, 性能较好的冻干机, 板层的加热温度可以升得高一些, 一般来说, 共熔点温度较高的产品容易干燥, 升华的时间短些, 产品的分装厚度:正常的干燥速率大约每小时使产品下降1毫米的厚度。因此分装厚度大, 升华时间也长。升华时提供的热量:升华时若提供的热量不足, 则会减慢升华速率, 延长升华阶段的时间。当然热量也不能过多地提供。冻干机本身的性能, 这包括冻干机的真空性能, 冷凝器的温度和效能, 甚至机器构造的几何形状等, 性能良好的冻干机使升华阶段的时间较短些。

4 解析干燥过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新思路 篇8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少量实验教学为辅。学生学习过程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好的教材和课件

当前许多教材的内容已远远落后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教学内容的直接应用目标不清晰,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许多教材理论性较强,内容陈旧且知识覆盖面窄,缺乏与前沿技术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另外多数随教材配套课件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内容空洞,对重要及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帮助不大,缺乏使用价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

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推理分析,仍然采用长期以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授课枯燥,内容抽象。

1.3 实践性环节薄弱

实验条件落后,实验内容与讲授内容不匹配,课程实验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知识点的讲授缺乏有效载体,学生学习难度大;实践课成绩评定方式单一,缺少科学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不能突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

1.4 部分授课教师本身缺乏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设计和工程经历,对课程知识点和精髓的理解深度不够

2 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内容的框架,讲授课程不能没有取舍而照本宣科,对于教材中较陈旧的内容要大胆地舍去,新的内容有选择地溶入到课堂,但也不能为了突出所谓的先进和新颖,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加选择地加入教学内容。如随着计算机流水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指令周期、机器周期和时钟周期的概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强调一个指令周期由若干个机器周期构成,一个机器周期又包含若干个时钟周期,而现在随着标量或超标量流水线的出现,一个时钟周期就可能执行一条指令甚至是多条指令。C P U的结构除了引入多级Cache外,还引入了多核结构,这就使得相应的教材内容要进行变化,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加入标量、超标量及多核结构的内容,来系统讲解这几个周期之间的关系。总之教师应该按照学校的总体办学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具备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选择,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依据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要把最基本的内容讲精、讲透。针对某1本教材,如唐朔飞老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学内容必须精讲精练,而且要做一定的习题量,完成知识点的掌握。也就是以一本教材为主线,针对某个知识点有取舍地加入其他教材内容。另外,要把握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在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之前,一定要先学习它的先导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等。同时要根据学校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性质,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把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建议查看参考文献1的内容。

在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课程的特点,体现课程的内容要求。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课程实验要分为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2种,课内实验主要指在理论课内含有的实验,主要用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上所讲的内容;独立实验是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对应,其独立性较强、复杂度更高。实验要紧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着眼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设计一组难度适中的实验题目。课程实验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⑴目标性原则。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⑵系统化原则。按照组成课程实验教学的各个分实验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使各个分实验做到相互衔接、彼此关联,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⑶规范化原则。要规范实验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在完成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因为仅仅依靠课程实验的内容很难系统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课程设计使学生不仅对学科技术及其发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对一些新的领域或跨学科的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多的了解,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和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课程设置、教学实验内容和学时限制方面的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2.2 教学手段的改革思路

教学手段是制约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书写黑板要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学生不感兴趣且效率低下。目前大多高校教师都已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与不足,课件教学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但又出现了另外的极端,很多教师过分的依赖幻灯片,出现读课件的情况严重。由于采用课件使教学过程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通过实践证明,采用“课件+黑板+网络”的教学手段,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的部分内容(如:例题、原理图、表、信号动态流向)在课件上出现,通过比较生动的画面,把原本只能通过抽象思维的计算机内部传递过程、控制状态传递等内容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把抽象思维和直观观察紧密结合。理论推导等细节部分在黑板上给予适当补充,在细节推理过程中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出一个新的内容后,马上要紧跟一个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要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最好建立网上课程教学系统,把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答疑等放在教学系统上进行,可以大大节约课堂时间,使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得到了充分利用。组织教研室教师在网上进行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笔者认为使用课件教学的同时决不能完全摒弃黑板,要把课件、黑板、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重点难点较多,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基本知识掌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笔者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兴趣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转变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备好课,要把知识点在脑海里真正消化,把教学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从教师大脑思维中自然流出的,使学生与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同步,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去积极思考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的传统考核方式是通过1次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缺乏过程管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已深深感觉到这一考核方式的弊端。此课程的考核应该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要特别注重实验环节的考核方式,构建过程化的实验考核体系,实行平时成绩和实验环节成绩、竞赛成绩、兴趣小组活动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防止死记硬背的机械化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平时问答,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实验环节成绩:在传统的实验课考核的基础上,加入随机检查的成绩评定方式。随机检查是当学生在实验时,对学生进行随机的提问,让其简述实验步骤及目的。学生的每个实验项目均必须有教师验收检查并给出成绩,最后把出勤情况、预习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过程、提问回答情况、实验报告等实验项目成绩综合后给出每个学生的实验环节成绩。

期末成绩:是全面综合的课程知识考试,教师组织试卷时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检查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要有较大覆盖面,评卷要客观公正,实行流水评卷。多元化评定成绩可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回答提问的积极性,保持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3 结束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研究并实践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单元,从宏观层面建立该课程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关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目前此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改革思路,这些改革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本科阶段极其重要的核心课程,内容多且难度大,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指出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通过实践证明这些新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蒋宗礼.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内部控制框架理论下一篇:支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