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

2024-05-10

水的组成(共5篇)

水的组成 篇1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以“学生的发展观”为教学指导, 以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乐学、勇于探究的课堂为宗旨, 以学生会学、乐学、会用为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互动课堂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的激发, 注重化学的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理念, 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第二课堂的学习和拓展等。下面, 笔者借助自己的《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和上课实录,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凸显这些理念, 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

一、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1.问题引入新课。你对水了解吗?了解多少?水属于哪一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吗?除了可以供人们饮用以外, 水还有哪些用途?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可以喝吗?水是无穷无尽的吗?18世纪的科学家们就为我们揭开了水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水的组成, 解决这些难题。

2.预习交流。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查询18 世纪揭开水的组成的秘密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拉瓦锡的生平情况, 以及他们发现水的组成的过程, 了解拉瓦锡的实验。

针对课前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以及预习中的困惑、疑难问题而进行交流, 使课堂学习能够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 针对水的物理性质设计问题

1.教师提出知识性的问题:

(1) 在通常情况下, 水是一种无_____、无_____、_____的液体。

(2)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沸点是_____, 凝固点是_____。

(3) _____ ℃ 时, 密度最大, 水凝固成冰时, _____最小。

这些问题, 课前学生通过预习便能掌握, 在这里只是以问题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掌握的程度。教师的讲解已经毫无意义, 自主交流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用显微镜组织学生观察水的构成。

3.用平面图展示水的组成, 直观上增强对水的组成的认识。

(三) 观察与思考——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1)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演示, 注意实验装置、实验器材以及实验现象。

(2) 提出思考性问题, 让学生有意注意:

两个电极, 两个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 观察发生的现象。

(3)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并让他们试着说出实验的结论。

2.实验现象分析。

(1)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 和学生一起探讨实验的表达式。水 (H2O) 通电氢气 (H2) +氧气 (O2)

3.实验结论。

4.电解水实验的实质。5.小结。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讨论, 对实验进行小结)

(四) 试一试、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

1.说一说:什么是单质? 什么是化合物? 什么是氧化物?

2.做一做:H2、O2、N2、C、P、Fe、H2O、CO2、Fe3O4等中, 单质有_____;化合物有_____;氧化物有_____。

3.试一试:说出物质的分类, 并说出分类的标准。

4.练一练:将空气、氧气、自来水、氮气、稀有气体、海水、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进行分类, 其中, 纯净物有_____;混合物有_____;单质有_____;化合物有_____;氧化物有_____。

(五) 当堂训练

1.学生自主完成, 或合作交流, 并相互评价。

2.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所学、所得和所获。

(六) 课外实践活动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人们生活、生产不可取代的物质基础。水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而, 珍惜每一滴水, 是每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网查询节水徽记的图片)

1.你能说出节水徽记的含义吗?

2.请你画一幅节水徽记贴在需要节约用水的地方。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以“导学”、“导练”为主要方式,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的整合。

1.网络媒体的使用, 拓展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网络资源的使用, 如课前预习环节的上网查询三位科学家发现水的组成的过程, 课外作业查询节水徽记的图片等。网络媒体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它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在教师的“导”学下, 学生经过各种方式的学习, 有课前的自主预习,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时的探讨和思维, 有自主思考、主动探究, 也有合作、讨论和交流,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机会和平台。

3.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体现课内外的整合。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课着力体现这一特点, 如课外作业的布置, 走出传统的背诵知识点、做练习的单一、枯燥的方式, 而是以查阅节水徽记, 思考徽记的含义, 并仿照节水徽记, 画一个节水徽记放在应该节约用水的旁边这样的方式替代作业布置, 既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现了课内外的整合。

总之, 这节课精心设计任务和问题, 组织学生主动探讨、积极投入,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学、探究的互动课堂, 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实践活动的交替进行, 使课堂动起来, 学生动起来, 课堂因动而精彩, 因动而高效。

参考文献

[1]符爱琴, 李军.基于元素观的教学:“水的组成”教学实录[J].化学教与学, 2015 (1) .

[2]罗明奎.直击电解水实验[J].试题与研究 (中考) , 2014 (26) .

水的组成 篇2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习.

自制简易水电解器探究水的组成 篇3

1. 材料。

小灵通充电器、透明度较高的塑料盒、导线2根 (分别为红色和绿色, 长约12cm, 截面为4mm2的家用铜芯线) 、橡皮塞2号1号各2个, 两通玻璃导管2支 (均为20mm×180mm) 、带开关的两根一次性输液管 (消毒, 长度均为4cm) , 长度一样的玻璃导管、尖嘴导管各2根。

2. 装置图。

3. 制作。

如图所示, 在小灵通充电器上焊接鳄鱼夹, 并用红色表示正极, 黑色表示负极;将两根铜导线的一端均接上铜片作为电极, 分别穿过2号橡皮塞的孔 (2号橡皮塞的孔做大, 且在其与塑料盒底粘接的面上留有小槽, 以便做实验时水能在空隙中自由流动) , 在另一端接上接线柱 (用螺丝钉代替) , 再用“哥俩好”胶水将2号橡皮塞固定在塑料盒底部, 在塑料盒顶部用螺帽将接线柱固定在一侧即可。

二、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在电解器里注入水 (其中加有少量烧碱或硫酸, 以增强导电性) , 再将两支两通管的一端均用带导管的1号橡皮塞塞住, 并关闭开关, 之后往里注入含上述物质的水, 注满水后分别伸入电解器中, 套入2号橡皮塞将其固定在电解器中。

2. 连接小灵通充电器, 通入直流电让水电解, 通电后发现两个电极的表面都有气泡产生, 电解一段时间后连接电源负极的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 连接电源正极的管内产生的气体积小, 它们的体积比约为2:1。

3. 分别打开开关进行气体检验, 连接电源负极的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且上方罩的冷却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说明是氢气;连接电源正极的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是氧气。

三、评价与总结

1. 该装置不仅实验时间短, 现象明显, 安全可靠, 且小灵通充电器小巧玲珑, 携带十分轻便。

2. 实验装置简单, 部分器材能够就地取材, 价格低廉, 操作简便, 特别适于经济欠发达地方的中学使用。

3. 实验富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于探究教学, 以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摘要:利用小灵通充电器、透明度较高的塑料盒、导线、带开关的两根一次性输液管等常用材料制作的简易水电解器, 实验装置简单, 实验时间短, 现象明显, 安全可靠, 且小灵通充电器小巧玲珑, 携带十分轻便, 实验富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于探究教学, 以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的组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1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课题3,我在教学中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下面是我对《水的净化》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的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时介,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习.4.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习,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3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三维目标,完成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充分的利用了资源,发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跃了课堂,教师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注意采用体验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充分的做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重视个体向重合作学习,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对电解水试验的改进。以往我们做的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师演示的,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对化学的学习不能更好的体验。现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探究的活动中学到化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是终身难忘的。

3、教师能够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习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就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太好,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动。

2、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经学习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氧气的性质的一些内容,从而从氧气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水的知识。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对物质组成的知识的缺乏,并且对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方法还不了解,有待改进。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4

知识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H2: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布置作业:书P49习题1,2

《水的组成》课后反思及感想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

[1][2]下一页

教学反思《水的组成的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5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6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

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希望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7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水电解实验中,电极的正负极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出,而且哪里是电极、放出气泡的现象、试管里水位的高低变化、氢气燃烧的颜色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就是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一部分看不清实验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所以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显示在屏幕上,等于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上述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同时,由于水电解产生的氢气量不够,我无法通过现场收集氢气做爆鸣实验,结合水的组成发现史,通过现场制取氢气,点燃肥皂泡的实验,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氢气与空气混合爆鸣现象,进而引入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最后点燃氢气。当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整个实验,其求知欲立马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又一次得到了满足,知识的获得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过渡时提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氢气的燃烧能否证明水的组成?通过本节课你能总结出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吗?),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在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通过20xx年我国科学家发现水分子的内部结构,进而展示水电解的微观动态图,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微观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当然,如果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来完成水电解实验,也许更好,但由于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时间较短,自主操作能力较弱,因此,演示实验更安全些。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8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9

1、设计思路:

《水的组成》这节课我的设计是以电解水的实验为载体,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分析,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从元素的初步认识中引出物质的简单分类。教学时,学生根据实验中的体积比、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和判断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然后从元素的守恒这一规律中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世界,进而从元素中引出物质的简单分类,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元素组成。

2、存在的不足: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电解水装置陈旧落后,结果将近一节课的实验探究都没得到1/10只试管的气体体积,结果没有达到可是设计的预期效果。同时,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产生混淆,对元素的认识不清,结果练习与作业时出现许多错误。

3、改进设想:

①、把握好实验进度,控制好时间,注意教学重点的教学。

②、对物质的分类这一知识点要抓要点,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该知识的资料,多做些练习以及找些时间和同学们分组讨论,尽量弄清楚。

③、想办法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代替长时间的电解等待,可能会更有利于本课时的优化教学。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10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水的组成 篇5

本学年我参加 了南京市 伯乐中学 的校本教 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 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 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情景描述

【教学片段1】

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学案, 以课前自测题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在课前对测试题进行了批改。上课时, 教师首先进行了预习反馈, 然后开始介绍氢气的物理性质。现场制取了氢气, 完成了氢气燃烧的演示实验, 并且演示了氢气的验纯实验, 对比了纯净的氢气和不纯氢气验纯时不同的声音。PPT投影验纯的方法,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氢气燃烧的表达式……

【教学片段2】

上课前, 教师同样先布置了预习作业, 除了课前自测题之外, 教师还提供了预习学案, 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1.知道氢气的性质, 会写氢气燃烧的表达式, 了解氢气验纯的方法。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活动, 认识水的组成, 会写水电解的表达式。3.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会从微观角度描述化学变化。要求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找和水的组成相关的化学史以及和氢气的性质有关联的资料。

上课了, 教师介绍说:“今天我要请班上的几位同学一起来当老师, 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的这节课。”

首先出场的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 她带着自己制作的PPT绘声绘色地讲解了“水的组成揭秘”的小故事, 并告诉同学们资料主要来源于书本上的资料小卡片。接下来, 另一位女同学登场, 介绍了氢气的性质, 她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了生活中使用氢气不当而引起的爆炸事故, 震撼了在场的同学。

此时才轮到教师出场, 她展示两瓶气体。提问:“如何鉴别两瓶气体中哪一瓶是氢气, 哪一瓶是氧气?”

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立刻回答说:“正放的是氧气, 倒放的是氢气。”

教师接着提问:“哪位同学说明一下原因。”这时还没来得及等老师点名, 大家就在下面集体回答:“氢气的密度小, 倒放;氧气的密度大, 正放。” (看得出来学生预习得还是很充分的)

教师接着又说:“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通过实验向我们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此时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要求试一试。教师请了其中一位男同学。男同学首先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了氧气, 然后用点燃的木条验证了氢气。在验证氢气的实验中, 同学们清楚地看见了蓝色的火焰猛地冒出瓶口, 之后瓶中产生大量的水雾。教师请做实验的学生选出台下的一位同学描述看见的实验现象, 并请另一位同学上黑板板书氢气燃烧的表达式。

接着, 教师问靠近讲台的学生为什么点氢气的时候往后退, 那位学生回答说害怕氢气爆炸。 (看得出第二位介绍氢气的女同学准备的图片是很给力的) 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地介绍有关氢气爆炸极限的知识, 引出了氢气验纯的实验, 并请刚才验证氢气的男同学继续演示氢气验纯的实验。男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如何收集一试管纯净的氢气和一试管不纯的氢气, 然后一边做实验一边介绍实验的步骤。检验纯净的气体时, 发出了很小的声音, 该男同学停下了手中实验, 向台下的同学提问: 该如何描述听到的声音?台下不少同学回答“‘噗’的一声”“很小的声音”。台上的男同学接着说:“是的, 当我们听到这种很小的声音的时候, 说明氢气很纯。下面请大家仔细听, 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发出了怎样的声音。”点燃不纯的氢气, 其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 台下同学一片哗然, 此时台上的男同学神情得意地说:“是的, 当大家听到这种尖锐的爆鸣声时, 就表明氢气不纯。”

……

三、反思与讨论

看到这里, 你可能要说教学片段2太假了, 完全是让学生作秀嘛, 平时上课会这么上吗?开始的时候, 我也有这种想法, 可是在本次的研训活动中,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要转换观念。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多“秀一秀”, 这种“作秀”不仅不假反而很实在。这次“秀”让我意识到: 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要转换观念。

在氢气验纯的实验中, 看着台上展示的男同学那份得意自豪的神情, 台下同学那种羡慕和跃跃欲试的表情, 我深刻的意识到:与其让学生佩服老师, 不如让学生佩服学生, 问题就应该留给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 让学生在讨论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激励自己更主动地学习。教师只需适当点拨, 帮助学生冲出迷雾,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是教练, 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 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是导演,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组织、安排去演奏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乐章;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使教育活动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实, 有关氢气验纯的实验, 教师本打算自己完成, 因为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 也担心学生没有这个胆量, 可是参与活动的学生却主动要求自己完成这个实验。看着他们从第一次的些许胆怯和迟疑到课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 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课堂上大胆“放一放”的信心。我们要相信学生, 多给他们必要的个性发展空间, 为学生创造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调控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帮助, 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堂课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这场“秀”的主持人, 节目都留给学生去表演、去出彩。

听着我的描述, 是不是觉得第二次课和第一次课相比教师变得更轻松, 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 教师几乎无事可做了。其实不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安排好学生的活动内容, 并在课前对展示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类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其实并不轻松。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会想着:偶尔公开课弄一弄就好了。其实不然, 因为随着一次次的训练, 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地提高, 许多工作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 完成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只有这样, 我们才真正地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工作才是真的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

四、后记

我想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我们就应该这样善于研究教学内容, 挖掘学科特色, 了解学生情况,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学生自身的精彩演绎来领悟化学的真谛, 真正做到让学生“活”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这既体现课程改革的精髓, 又达到提高化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上一篇:领导力培训体系下一篇:危险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