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监测(共12篇)
健康监测 篇1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国民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国家文明形象越来越有影响力,尤其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而彰显,高楼大厦林立,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建筑物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到县级城市都已经不足为奇。而且就目前来说,城市建设的规模还在扩大,大型建筑物还在一批又一批的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现代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国人对大型建筑的需求旺盛,特别是大型建筑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成为了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即便选择为家居购置住处,也都不再稀罕曾经的低矮楼房,都在瞄准具有大都市品位的摩天大楼和以大型建筑物成片构成的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家居环境。然而随着大型建筑的不断增建和增多,潜在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因为大型建筑结构所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老化现象,另外,大型建筑物更易受到大风、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的影响,所以对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很重要,不能忽视,对大型建筑结构进行健康监测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负责,更是建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应有担当。针对于中职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来说,即要从专业技术上加强教学,亦需要从专业责任感上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培育和强化。
一、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必要性
(一)积极探讨和丰富结构工程理论,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上确保大型建筑结构的安全
理论指导实践,建筑结构理论是大型建筑结构建设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支撑,大型建筑结构建设必须在严格遵守其建筑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从目前我国所积累所遵循所教学的结构工程理论来看,多是在足尺模型或数值模型方面,在实践检验与证明方面较为缺失,落后于国外先进的结构工程理论,对大型建筑结构建设的指导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对于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从业界到理论界都应积极探讨和丰富结构工程理论,积极在实践中探索,通过进行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进一步积累经验和数据,完善结构工程理论,提高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服务,确保大型建筑结构的安全。
(二)质量可靠和安全是大型建筑结构的首要保障,加强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意义重大
质量可靠和安全是大型建筑结构的首要保障,这需要大型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排查隐患、加大安全措施等各个环节予以实施和落实,更需要加强对大型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大型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多数是进行常规变形监测,时间周期长、时效性差,无法达到大型建筑结构安全的要求,这让大型建筑结构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所以,加强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意义重大,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为大型建筑结构提供安全的环境,排查与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最大限度地在异常情况时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在这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大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
二、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构成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主要是对建筑结构外部负荷进行检测,从建设开始到整个使用时期,包括了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结构预警四个子体系。[1]
(一)传感器体系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体系通过利用对风速、温度、振动和位移等进行实时探测的技术和设备组成自身体系和实施过程,对风速监测利用风速仪;对地震可采用地面运动加速仪,对建筑物实际数据进行检测和记录;对温度可采用数学温度仪,对建筑结构昼夜温差、向阳背阳差异以及四季温差进行监测,通过一系列数据的监测,通过贯彻和分析各项数值的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健康程度进行预测。
(二)数据采集和运输体系
传感器体系获得数据后,数据采集和运输体系对相应的数据进行读取并上传到站点,下一步通过站点再上传至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数据的上传可以通过无线、有线等途径和方式,这样建筑管理单位或监测部门可以实时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数据的读取和监测,为下一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进一步确保大型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体系
数据采集和运输至数据中心服务器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获得建筑结构的健康情况。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检验、数据读入与编辑、分析项目和计算与绘图等步骤,开展错误数据解释、数据幅显示、数据时域显示、频域显示和频数计数等分析,全面获得数据的价值,进而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掌握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的状态,并为下一步结构预警和纠正做好准备。有学者这样论述:“在大型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中,要对大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号进行处理.基于Oracle数据库开发平台,根据各传感器的分类、采集的时间,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查询及异常数据的预警处理”。[2]这些都说明,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体系是科学的严密的,需要通过专业的信息化的数据手段和数据信息平台来进行。
(四)结构预警体系
根据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对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的情况进行判断。处理后的数据包括了对大型建筑结构负荷作用以及效果两个类别,其中通过对负荷作用阈值的设置,分为预期内和超出预期两种;在效果方面,又可分为上、中、下三种,通过设置一定的权重,依据处理后的数据对其进行判断是在预期内还是超出预期,综合两者的判断后,若都在预期内,则为健康,若都超出预期范围,则大型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问题,需要进行预警和纠正,进而保证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3]
三、基于监测的建筑结构性态案例分析
(一)大型建筑结构在火灾后监测
对大型建筑结构火灾后监测,案例选取了大型体育场,体育场使用的是穹顶屋面,且按照规定和要求安装了结构监测体系。索力监测是穹顶屋面状态关键的指标,在发生火灾第一时间内需要对索拉力数据进行分析,在发生火灾后,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变化较小,说明造成的影响较小,不影响以后的正常使用。
(二)大型建筑结构在台风后监测
台风过后,由索网-钢管桁架构建而成的展览馆的铝板被吹落,依照结构健康测试体系,对风速、风压、索拉力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前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结构内部力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在风吸力的作用下,由于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导致了展览馆铝板被破坏。[4]这说明大型建筑结构不能缺少台风后监测这一环,这是由大型建筑结构的特点所决定。
(三)大型建筑结构在地震后监测
为证实地震对大型建筑结构的影响程度,选取了地震后的体育馆进行监测,在地震中体育馆发生了部分杆件弯曲、限位板损坏等现象。通过振动传感器的布局,进行振动监测数据,通过所获得数据来看,虽然地震对部分构件进行了破坏,但整体结构良好,通过加固和修复可继续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其林.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和基于监测的性态研究[J].建筑结构,2011(12):68.
[2]林建富,程瀛,黄建亮,程树辉.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海量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开发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29(12):55-59
[3]申国军,董秀良.超高层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研究[J].科技视界,2014(9):94.
[4]祝小龙,向泽君.大型建筑结构长期安全健康监测系统设计[J].测绘通报,2015(11):76.
健康监测 篇2
桥梁健康监测讲义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概念;
2、桥梁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包括:桥梁监测传感器研究现状;土木工程测试技术研究现状;传感器的优化布设、系统集成与数据传输网络技术研究现状;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数据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桥梁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有限元模型修正与模型确认现状;桥梁健康监测海量数据挖掘;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指南和标准的研究现状。
3、桥梁健康监测方法
包括:基于动力的健康监测方法;联合静动力的健康监测方法;桥梁健康监测的应用。
心得体会
虽然本人不是桥梁设计或者桥梁检测专业出身,但是在飞尚公司也大致了解了桥梁监测的现状,通过这次学习,再次深入的了解了桥梁健康监测的现状,再次写一下自己的几点心得(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全面,只是个人的心得体会和看法,和大家共勉):
第一:是否应该参照国外桥梁监测先进经验和过往经验(是否需要对国外桥梁监测现状进行调研?),结合国内情况及国内桥梁健康监测现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监测之路(当然不是说国外的就是好,但是从近现代以来,确实是西方国家引领了包括桥梁设计和检测监测 工业革命潮流)。
第二:桥梁健康监测包括施工期监测和运营期监测(我 的理解是运营期监测市场的主要方向),要想知道监测的方向应该要了解更多的桥梁设计或者桥梁检测监测行业规范书本(毕竟检测是曾经的主流,未来也许是监测的天下);而桥梁设计或者桥梁检测监测行业规范的制定是国家桥梁结构等相关机构(例如住建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引领制定的,因此我科室为了达到一定的行业高度,应该多多参与参加类似的会议,当然前提是咱们这个级别能否参与的了,或者间接参与也可),国外是否也是类似的方式?
第三:不论是检测还是监测,前端用的都是传感器,传感器也分静态传感器(如表面应变计、裂缝、位移等)、动态传感器(加速度、动应变等);还可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其中接触式是现在的主流,哪些监测项未来会用非接触式传感器(或者已经用了,如视频摄像等)。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篇3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第三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采用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确定的测试项目及有关内容的实际测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部根据中国青少年学生成长发育特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动态调整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
第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
第五条 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第六条 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第七条 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第八条 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九条 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各地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第十条 有效应用监测评价结果。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十一条 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并成绩显著的单位以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教育部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监督电话和相关网络信息平台,接收社会咨询和反映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设立和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以适当的方式监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支持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或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测试、服务和研究人员队伍。教育部依托第三方机构设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研究机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政策咨询、技术研究、质量监测、结果公示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十四条 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测试工作。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和质量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
健康监测 篇4
城市桥梁的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桥梁进行量测, 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特性。桥梁的变形监测是对桥梁整体结构性能的监测, 是用工程量测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特种精密工程量测仪器, 量测桥梁变形控制点的坐标, 通过对每次量测所得到的桥梁变形控制点坐标对比和结构计算分析, 绘制相应的位移变形影响图表, 结合设计构造、配筋等结构基本情况, 就能从宏观判断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从而达到监测预报警示的目的。对城市桥梁进行变形检测工作, 是桥梁维护中进行检查和保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变形检测, 监视桥梁结构使用中的变形情况, 当发生非常情况时, 能及时给出预报,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将事故防卷与未然。不仅仅如此, 还将为桥梁进行承载力鉴定提供可靠的数据, 为以后的桥梁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桥梁结构产生可两类变形, 一类变形能反映结构的整体工作情况, 例如挠度、角度、位移等, 叫做整体变形, 桥梁随时间老化, 表现最突出的是桥梁挠度的变化。整体变形能力能够涵盖结构整个工作状态的全貌, 整体变形常常是最基本的, 一般测量几何变形进行数据获取;一类变形能反映结构的局部工作情况, 如纤维变形、裂缝、钢筋滑移等, 这叫做局部变形。突出表现缺陷的特征是裂缝, 裂缝的位置、方向反应了桥梁老化的部位和性质, 局部变形数据常常靠常规检测和结构的定期检测。
城市桥梁的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桥梁结构下部监测。桥梁结构下部包括桥墩、桥台、桥塔和桥桩基础, 承担着结构的自重及活荷载, 并将其传递给地基。因此, 下部结构的工作情况对桥梁结构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桥梁结构上部 (主梁) 的监测。桥梁结构上部是直接承受活荷载的承重构件, 主梁的内力和变形量随着活荷载的作用位置及荷载大小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并引起主梁的挠度变形, 变化的不均匀性可以诱发桥梁平面产生扭转, 所以结构上部几何变形可直观地反应了桥梁结构的工作状态;桥梁结构环境参数变化监测。主要包括桥梁处的温度、风速、风向等, 在桥梁运营期间的健康判断监测中作为重要参数进行采集。
桥梁的变形监测实施要点为:监测点应设置在最能反映桥梁结构受力的特征的点、线、面上, 兼顾一点多用的原则;变形监测可以确切反映桥梁的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 这是作为确定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的基本要求;变形监测的周期由变形大小、速度及监测目的所决定, 以全面反映桥梁变形规律为标准, 也可根据变形量的大小和速率来调整监测周期。城市桥梁的变形监测可采用常规量测方法, 因该法理论成熟, 量测数据可靠, 量测费用低廉等优点, 并且现在已有较大改善:可利用高精度测距来代替精密量测角度,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用电子水准仪替代光学水准仪观测, 可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采用量测机器人代替经纬仪量测, 可实现量测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及智能化[1]。
城市桥梁的正常运营事关社会公众事业, 近来桥梁事故频发, 这对桥梁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 一定要及时准确取得桥梁的健康情况, 科学有效地进行桥梁维护。但是城市桥梁数量巨大, 并且城市桥梁的造价决定了其健康监测系统要具备操作性强、成本小的特点, 现提出基于变形监测的城市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第一, 建立完善的城市桥梁档案, 对城市桥梁结构定期量测, 结构定期检测应记录桥梁构件的侵蚀情况, 受损的程度和位置等, 并依据桥梁状况指数BCI评估桥梁的完好状态等级, 定期检测的数据进行整理, 把桥面系、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完好状况、缺陷类型等都进行归档存放。
第二, 根据桥梁检测数据, 评价桥梁完好情况, 考虑桥梁实际运行状况和结构类型、所处环境、交通压力、资金多少等实际情况分级、分批次对城市桥梁建立基于变形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变形监测网的设置要能准确反映出桥梁结构的变形程度或趋势, 结合周期检测数据, 考虑桥梁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受损情况进行布置, 各测点之间以及监测系统之间可以相互检验, 保证整体系统的协调统一, 也可以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可靠[2];与此同时注意桥梁各项环境参数的数据采集, 如温度、风速、流量等, 充分保证监测系统的针对性、完整性、可靠性。
第三, 依据健康监测系统的运行, 即定期检测、变形监测以及环境参数的相关数据, 科学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提出桥梁的运营状况安全性评估报告, 使用于管理维护。如不能满足正常运营需求, 要采取相应的加固维修措施或停止运营以确保安全, 达到监测预警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 致使我国城市桥梁数量激增, 然而桥梁安全事故也屡有发生, 现如今桥梁逐步由大规模建设时期逐步转入到维修管理的时期。如何确保城市桥梁的安全运营, 如何及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可靠数据, 建立和健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日益重要。对于城市桥梁, 因为缺少结构内力等相关数据支撑, 如何成立健康监测系统以保证桥梁安全运营, 均需要桥梁工作者积极探索研究;随着城市桥梁使用的年代增长, 结构老化和损伤, 一定要对其进行连续不间断的健康监测;总之城市桥梁健康监测不能是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的简单改进, 而要运用现代传感器与通讯技术, 实时不间断的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条件下的结构数据, 实时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数据, 科学分析结构健康情况和评估结构的可靠性, 为桥梁的管理维护给出科学的依据。
摘要:城市桥梁, 因为建设年代跨度大, 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复杂工作环境的影响, 为了确保城市桥梁的安全使用, 及时为桥梁管理、维修和加固提供科学合理的可靠依据, 建立和健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日益重要, 提出基于变形的城市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能及时进行桥梁安全预警。
关键词:城市桥梁,变形,监测
参考文献
[1]熊海贝, 李志强.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J].结构工程师, 2006 (5) .[1]熊海贝, 李志强.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J].结构工程师, 2006 (5) .
[2]岳建平, 方露, 黎昵.变形监测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测绘通报, 2007 (7) .[2]岳建平, 方露, 黎昵.变形监测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测绘通报, 2007 (7) .
2015移动医疗健康监测思考 篇5
2015-12-09艾媒咨询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了《2015Q3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报告显示,预计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会达到42.7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115.4亿。(进入艾媒网可下载报告全文)
一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红蓝海交织
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69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53.3%。预计到2015年底,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02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是一片红蓝海交织的领域,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健康日益重视,移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移动医疗健康行业在2013-2014迎来快速发展后,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呈现出波动式增长,这可能与全球移动医疗健康产业链的优化整合、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培育有关。
目前国外移动医疗健康企业已经探索出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软件类企业多采用向药企收费、向医生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等商业模式,代表公司有: Epocrates、ZocDoc、WellDoc等;医疗硬件类企业则多选择向医院、向消费者的收费方式,代表企业有Vocera、ZEO等。
二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突破40亿,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会达到42.7亿元,到2017年,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115.4亿。艾媒咨询师分析认为,我国移动医疗市场快速增长,离不开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APP应用开发商等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但现有的移动医疗模式仍徘徊于提供咨询、挂号、交费等医疗服务外围,如何完成移动医疗1.0到2.0的转型是推动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将达到1.38亿人,同比增长91.7%。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因地区和收入差异带来的医疗资源服务的供给差异和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排队难、挂号难、看病难”问题。利用移动终端向患者和医生发送医疗提醒和诊断信息,提升患者的医疗健康服务体验,提高医疗健康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健康档案、用户社区、健康管护等功能,医务人员和患者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来检测和治疗慢性病,从治病到防病的完整的医疗健康体系。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移动医疗健康应用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了11.37%。艾媒咨询师分析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低龄化、频繁化以及移动智能客户端应用的纵深发展,未来几年内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移动医疗健康市场里的各类APP应用可按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分为预约挂号、问诊咨询、医药服务、资讯文献、慢病辅助、医疗信息化、其他细分功能类应用。
国内的移动医疗应用仍在探索自身的盈利模式,目前总的说来,主要有面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企业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 1 向用户提供定制化健康服务,销售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健康硬件 2 以更精准的广告投放向药企收费 为医生提供病历夹、医学文献服务和设备、软件 4 为医院建立数据中心平台与保险公司签约,保险公司对平台付费。平台向保险公司提供患者的大数据,保险公司据此发展客户,同时为患者提供医
三应用覆盖率春雨医生最高,线上线下打造服务闭环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使用过移动医疗应用的用户中,春雨医生、大姨吗、美柚分别以24.6%、14.3%、13.1%的占比位列前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春雨医生较早布局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凭借长期的积累与推广,目前已经在用户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与知名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应用市场仍呈现出不稳定、分散型的产品层次竞争结构,这与移动医疗健康市场产品技术的同质化程度高、市场定位不明晰有关。
2014-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由起初单一的线上资讯、医药服务、线上问诊、预约挂号等服务延伸至线下诊所。截至目前,春雨医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5个城市开设了200家线下诊所,提供“线上+线下”全流程就医的“私人医生”服务,预计到2015年底将陆续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开设300家诊所。2015年10月,丁香园在杭州滨江区迎来了其第一家线下诊所的开业,成为社会瞩目的关于互联网医疗落地的一次试水。回顾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历程:
线下诊所作为移动医疗健康企业打造医疗健康服务闭环的重要一步,是发展的必然。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纷纷转身布局线下,并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所有资源选择了不同的线下诊所筹建路径。目前线下诊所的主要筹建方式有:自建(自办)型、合作型、加盟型、托管型。
合作+轻资产发展模式: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5个城市开设了200多家线下诊所。预计到2015年底,将陆续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开设300家诊所。春雨医生如今的发展模式可总结为找到具有闲置资源的优质诊所与医院,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实现线上咨询问诊与线下就医治疗相结合的O+O模式。自建+重资产发展模式:丁香园
2015年10月,丁香园第一家线下全科诊所落户杭州滨江。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明确表示,丁香医生前期都是自建,重要的是保证诊所的口碑和质量。但主要精力聚集在患者照护这个环节,药房外包给上海医药集团,诊所不会配备更多的检测设备,检测外包给迪安、金域。
四
移动医疗健康平台典型案例
案例一:春雨医生
2011年7月上线的春雨医生(春雨掌上医生),是国内首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移动医患交流平台,使用者可通过“自查、问诊”两种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医学信息和帮助。历经4年多的时间,截止到2015年10月份春雨医生已拥有9200万用户、41万注册医生和9500万条健康数据,每天近33万个健康问题在春雨医生上得到解答。
面对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挑战,春雨医生于2015年9月6联合国家卫计委开展了以糖尿病管理为核心的慢病管理试点,并率先和政府联手通过移动医疗手段进行慢病控费实验。
11月19日,春雨医生与中国人保财险(PICC)宣布签订了产品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进入健康服务保险领域。
春雨医生以“建立医患强关系”为基础,推出包括免费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线下诊所、电子健康档案(EHR)等多项产品。其中,春雨医生医生服务着力于打造“线上+线下”的全流程就医服务,通过线上咨询+线下就医的方式为会员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包括专属家庭医生,三甲专家预约、完善健康档案等服务,整体形成了“线上家庭医生+线下专科医生”的医疗服务资源布局。春雨医生于2015年5月22日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针对20种中国人常见病进行数据建模,定义数据采集的规范和传输标准,利用机器算法对这20种疾病进行自动化健康预警,藉此实现高度智能和自动化的慢病管理。
分析师点评:春雨医生通过健康大数据来开展疾病的预防与预测等,充分发挥移动医疗数据价值,再一次走在了行业前沿,为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案例二:大姨吗
“大姨吗”是友乐活(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专注女性健康的经期管理APP。大姨吗自2012年1月上线以来,截止至2015年3月,已拥有8000万注册用户。大姨吗从用户的刚需出发,开发了经期排卵期预测、记录月经周期、健康测试、社区互动等功能,为女性提供了每日健康、美容、美体、养生贴士以及女性不同时期容易遭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包揽了女性各项需求。通过持续的创新研发,大姨吗已经从一款经期工具成功转型为活跃的女性垂直社区。
大姨吗” 目前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投放。积累的数据也是“大姨吗”的一大卖点。大姨吗还致力于健康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2015年3月,大姨吗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研究所,发布了《2015中国女性生理健康白皮书》。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姨吗已布局工具+社区+电商商业闭环,赢得了用户、行业及投资机构的认同和青睐。2015年10月21日,大姨吗宣布获得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汤臣倍健及创始人柴可追投的投资,总额共计1.3亿人民币。
案例三:微医
微医集团(原名:挂号网 Guahao.com)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国家卫生部)批准的全国就医指导及健康咨询平台。2010年,完成了第一家合作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内外网数据连接;2014年6月,推出包含“微医院、微医生、微支付”三大应用功能的“微医”手机端APP。这一款移动医疗服务集群平台分为用户版和医生版,连接医院、医生、患者三方,便利医疗信息的流动。截至2015年8月,挂号网已经与全国25个省份、16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
案例四:壹药网
壹药网,成立于2010年7月,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电商售药平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的网上药店,旗下汇聚了OTC药品、医疗器械、计生用品、个人卫生护理品、品牌保健品、传统滋补品等医疗健康产品。在医学服务上,2014年7月,壹药网在PC端上线了“易诊”频道,同时在移动端发布了“易诊”APP,其主要功能包括健康诊疗、健康教育、健康视频、药品查询、病友圈等,便于医疗健康资讯的共享。2014年11月,推出“关照”健康咨询类APP。
案例五:杏树林
杏树林作为一家专注为医学专业人士开发的移动轻应用,专注于专业化文献查阅和其他类项医生辅助功能,帮助医生及时获取有效的临床治疗、决策等的标准化信息,从而降低医疗误诊差错。杏树林旗下目前有“病历夹”、“医口袋”、“医学文献”3款产品。
“病历夹”——方便医生在智能手机上快速、准确地记录、收集、管理和查找病历资料,便捷地随访和管理患者,也有助于医生同行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医学文献”——可以根据不同专科和用户感兴趣的主题词定制个性化内容,为医生学者提供国内外海量医学期刊和文献资料。
“医口袋”——包括临床指南、药典、检验手册、医学量表、计算器等临床行医的常用资料,为医生提供较为齐全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工具。
案例六:糖医生
糖医生APP于2014年8月份正式上线。到2015年7月为止,装机使用糖医生的用户超过80万,在线医生近千名。其中,近一半医生来自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也有部分社区医院的基层医生以及营养师和护士。计划到年底将有超过100万的用户。
“糖医生”APP运用致力于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血糖监测、数据存储及分析、远程问诊、日常饮食运动及服药提醒等功能。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健康应用方便地存储收集饮食、血糖水平和药物治疗方案信息,通过云端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警示。同时,加强与医生、医院端的信息咨询互动,“糖医生”在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将诊断建议发送给专业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情况建议调整患者的用药选择。
案例七:牙护士
口腔医疗领域也成为移动医疗健康细分市场垂直发展的又一片蓝海。“牙护士”APP的推出则顺应了这一市场化的趋势,定位于一款“口腔资讯、牙友互动、寻医问诊、搜索比较、专家预约、就诊优惠、查看病历、服务点评、快速定位找到附近牙科”的一站式专业口腔APP。截至2015年6月,牙护士平台已收录全国各大城市3000家口腔医疗机构,其中广州有50万左右的规模,并发展了500多家牙科诊所,近百万用户在平台上互动。
五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发展困境
移动医疗健康行业的边缘化,且同质化问题突出。目前中国移动医疗健康还停留在提供预约挂号、问诊咨询、医药服务等医疗健康服务的外围,难以切中医疗健康服务的靶心。据艾媒咨询统计,目前我国各类通过认证的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到3000多款,但是绝大部分APP在内容和功能方面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问诊咨询、资讯文献、医药服务等几类。
政府、传统医疗机构、移动医疗健康企业复杂的利益博弈格局。法律政策监管不完善。用户隐私安全、医疗事故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法律法规缺位,让整个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呈现高风险的态势。再如传统医疗机构数据资源难以共享,移动医疗健康企业医疗技术人员遭遇瓶颈。
移动医疗健康行业没有确定的商业盈利模式,目前仍处于积累用户的阶段。健康医疗类APP当下仍未找到一个有效的盈利模式,用户的付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移动医疗健康平台良莠不齐,医生的行医资质和移动医疗行业开办资质易遭用户质疑。2014-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行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移动医疗健康APP如雨后春笋,同时不少也开始铺设线下诊所,但许多医疗资源难以核实,医生资质信息存在不完整、不规范现象,造成患者的不信任。
六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健康发展对策
面对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传统医疗机构尾大不掉、“看病难,看病贵”等行业痛点,移动医疗健康被视为解决上述痛点的机遇。虽然移动医疗是大势所趋,但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移动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推动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
建立完善数据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有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我国传统医疗一直饱受诟病的问题主要有院内就诊“三长一短”、小病挤占专家号导致挂号难、诊前分诊难导致过错号等,在一定空间内与其所在的商业环境协同作用,共同打造以患者或健康需求者为中心的高效医疗服务所形成的复杂的进化系统。加强移动医疗健康平台建设,探索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移动医疗健康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强化用户意识,提升用户体验,培养用户的依赖性,同时注重信息安全意识。可扩展性和成长性是商业模式的关键。最终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应建立大框架的循环补贴,形成多点共振。
七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时代下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用户痛点,移动医疗健康产业被寄予厚望。
我国移动医疗健康产业仍处于医疗健康服务的边缘,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针对移动医疗健康市场与医保的对接难题,有学者探索性提出了“413健康保险模式”即4定1自由付费:定健康保险机构、健康保险费用、健康保险质量、签约人数规模,在签约期满后,用户重新选择的自由。
健康监测 篇6
关键词:基层兽医;职业安全;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S851.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79
基层兽医工作人员面对着养殖户多、诊疗动物种类多、动物疾病不断变化的形势,诊疗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职业安全问题。并且在基层工作中,随着动物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人兽共患病的复杂化趋势,导致兽医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问题来源
1.1物理安全威胁
器械伤,兽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剪刀、注射器、手术刀片、玻片等器械,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粗心大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器械伤、畜禽伤。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然要和畜禽直接接触,如果人员操作不当、畜禽发病等,就会出现畜禽伤害工作人员的现象,造成畜禽伤,如鸡抓伤、猫抓伤、马踢伤等;辐射伤,兽医工作人员在开展诊断、监测工作的时候,必然要使用一些电器设备,可能受到辐射,从而出现辐射伤,如皮肤伤、眼伤等。
1.2化学安全威胁
在兽医工作中,必然需要使用一些化学物品,如化学药品、消毒剂等,其中某些化学药品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损害,导致人体内部组织出现病变,甚至致癌。
1.3生物安全威胁
现阶段,已经知道有200多种动物疾病与寄生虫病能够传染给人类[1]。兽医工作人员和患病动物直接接触的时候,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微生物扩散等,非常容易致使兽医工作人员受到安全威胁。
2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安全意识薄弱
很多从事兽医行业的人员都对脏乱环境具有很高的耐受性,进而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对安全防护用具的佩戴,尤其是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大多数都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不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甚至认为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影响工作的落实,加大了感染疫病的概率。
2.2专业知识不足
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学历均比较低,我国乡镇兽医站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大约占51%;而村级兽医站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大约占6%[2]。由此可以看出,学历较低致使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地区的工作人员根本就不具备兽医专业知识,只是依靠经验开展工作,严重缺乏安全防护意识。
2.3物资紧张
基层兽医工作环境与条件比较艰苦、恶劣,尤其是口罩、一次性手套等易耗品经常供给不足,导致完全无菌操作根本无法实施,很多兽医工作人员都是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开展工作,非常容易出现病原感染的情况,严重威胁了兽医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3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加强防护知识培训
要想有效解决兽医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就要从工作人员自身着手。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逐渐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了解更多的防护知识,从根本上解决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3]。在开展安全防护培训的时候,主要包括药物对机体危害、诊疗接触患病动物的注意事项、消毒处理等。
3.2强化健康监测工作的落实
大多数兽医工作人员根本不注重职业安全问题,即使出现感染或者受伤,也没有引起重视。大多数感染人员在阴性感染阶段,自身根本无法察觉,一直到出现一些临床症状,才开始就医,此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在兽医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兽医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兽医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问题,从而予以及时救治,全面确保兽医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3.3重视兽医工作人员管理,增加资金投入
在兽医工作中,加强对兽医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确保自身安全。同时,因为基层工作环境与条件较差,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购买相应的易耗品与安全防护设备,确保防护物资充足,为兽医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安全防护保障,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促使兽医工作的全面落实。
4结語
总而言之,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兽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兽医工作中,兽医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与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兽医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全面落实兽医的各项工作,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花,李思银.我国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现状及其职业安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34):13431-13432.
[2]王永良,伍有才,王文芬等.基层兽医诊疗水平亟待提高[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06):1-2.
[3]李跃明.基层兽医诊疗的现存问题与加强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216-216.
健康监测 篇7
2007年8月16日原卫生部下发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学校卫生监测,建立健全学生健康监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因病缺课监测、营养状况与学校物质环境监测系统,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和指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定期收集学生健康及相关信息。
1 学生健康及学校卫生监测
1.1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学生健康监测 ( students ' health surveillance) 是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通过健康监测,掌握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不同地区和学校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政策、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覆盖所在地区城乡各级学校的学生。为减少样本数量,可以普通大、中、小学校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为代表。如小学以一、三、五年级学生,中学以初一、初三、高二年级,大学以一、三年级的学生为代表。每个性别—年龄组的监测人数应不少于300人。
监测时间: 一般规定在每年同一时间( 如每年5—9月底) 内进行。检测人员需事先接受严格培训,以掌握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监测内容: 主要是生长发育状况指标,也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形态指标( 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骨盆宽、上臂围、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等) 、功能指标( 肺活量、血压、脉博) 、疾病或异常( 近视、沙眼、弱视、龋齿、牙周疾病、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神经官能症等) 中挑选指标,还可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检查蛔虫卵等方法,筛查缺铁性贫血和肠道蠕虫感染。
监测质量控制: 为保证监测质量,不但需对监测对象的确定和抽样原则,监测的指标、内容、方法和过程等进行周密的设计,精心组织落实,而且应严格进行现场复测检验和数据统计前的数据逻辑检验。
1.2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监测)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3,4]。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良好状态[5]。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重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监测) 制度建设,通过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监测) ,及时、动态、全面、科学地掌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监测) 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科学化,提供学校体育卫生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和服务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6]。
1.3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是了解和掌握危害学生健康、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疾病发生状况,为主动发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线索,以指导学校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
学校是人口比较密集,易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据统计,我国有超过70%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是学校,80% 的学校突发事件与传染病流行有关[7]。学校学生缺课是一项较实用、灵敏的疾病监测指标。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多数就近上学,学生缺课的原因多数是发病,学生患传染性疾病往往反映当地社区传染病流行情况或其前兆。大学、中专学校在入学或假期后返校缺课也能反映出异地疾病流行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的传染病暴发流行,以疾病诊断为基础的常规疾病监测已不能满足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的需求。症状监测作为一种全新的监测手段,被用于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可以更早、更容易地发现、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学生因病缺课监测需要完善疾病监测机制,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动与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落实学校监测制度、监测人员和及时上报学生缺课情况,卫生部门及时整合和反馈学校学生缺课人数和缺课原因。
1.4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行为( behavior) 由具体的行为动作、过程及其特征构成,是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在影响健康的诸多生物、环境因素中,行为( 尤其生活方式) 对疾病( 尤其慢性疾病) 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8]。WHO( 2003) 提出的“全球十大危险因素”都与行为关系密切[9]。
2005年和2008年,由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领导、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牵头负责,开展了2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YRBS) ”的全国调查[10,11]。通过调查,已经建立了我国较完整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七大类: ( 1) 非故意伤害行为,如车祸、溺水、跌坠伤、砸伤、穿刺伤、爆裂伤等;( 2) 故意伤害行为,如打架、校园暴力、自杀、自伤、自残、离家出走,反映心理—情绪障碍的行为表现,如孤独、精神压力、伤心绝望、失眠等; ( 3) 物质成瘾行为,如吸烟、过量饮酒、滥用药物、滥用吸入剂( 如汽油、胶水、涂改液等) ; ( 4) 精神成瘾行为,如网络成瘾; ( 5) 各种易导致性传播疾病( 包括艾滋病) 和非意愿性妊娠的不安全性行为; ( 6) 不良饮食行为; ( 7) 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1.5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2013—2014年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和疾控局联合在部分省市开展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内容主要有: 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 健康档案、病假与患病、患病学生、晨检、预防接种证等) ; 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包括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安全防护措施及消毒设备,分散式供水有无卫生安全防护设施并对水质进行消毒,自备水源30 m内有无污染源,饮用桶装水索证是否齐全等; 教室环境卫生,包括教室采光、教室照明、黑板、课桌椅、微小气候; 学校生活环境卫生,包括学生宿舍( 有无卫生管理制度、是否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是否保证学生一人一床) 、厕所( 教学楼每层设厕所、室内厕所有洗手设备、独立设置的厕所与生活饮用水水源和食堂是否相距30 m以上) 等。
2 学生健康及学校卫生监测历程
2.1 学生健康监测历程 1910 年,Merrins 发表的“中国学生的身体测量”是关于中国学生健康监测最早的报告[12]。1922年后陆续有我国学者报告了各地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如1922年王吉民的“中国婴孩体格之标准”[13],1926年叶恭绍“北京市教会学校5 ~ 18岁学生身体测量”,还有1927年上海的李廷安、1932年南京的许世谨等[14]、1935年长沙的赵琳、1938年杭州的翟培庆[15]、1939年济南的徐德音[16]、1944年上海的苏祖斐等[17]有过类似的报告。新中国成立后,完整报道的是1953年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系学校卫生教研组进行的沈阳市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调查[18],而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姚克方等[19]于1952年对中南地区( 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武汉、广州等省、市、自治区) 所作的中小学身高体重的调查,1966年李宝文[20]报道的“北京市学生青春发育期机能发育的调查”涉及到功能、素质指标—肺活量和握力。1975年在卫生部领导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具体组织实施,对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出生婴儿 ~ 22岁儿童青少年,样本量达27万余人,共进行了身体形态4项指标的测试,是我国关于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第一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大规模研究[21]。《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将“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功能、素质进行调查研究”列为纲要19项主要任务的第3项,1979年由国家体委、教育部及卫生部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调查研究”,涉及16个省( 市) 20多万7 ~ 25岁汉族大、中、小学生,共进行了身体形态、功能及素质3个方面20项指标的测试,初步摸清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的现状,制定了代表性较强的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各指标的正常范围[22]。
2.2学校卫生监测历程1954年6月11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23]; 1963年2月12日,教育部、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 1964年6月30日,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学生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24]。历经几十年的发展,2006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率先实行学生缺课监测网络直报; 北京、上海、辽宁等地相继建立学校学生缺课监测系统和成本效益合理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动监测系统。
2005年,对18个城市11 ~ 22岁大中学生213 253人( 男生103 483人,女生109 770人) 开展了第一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全国调研; 2008年在全国范围( 包括发达乡村地区) 内开展了首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覆盖28个省市区,参加者370 416人( 男生177 961人,女生192 455人) ,建立了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基线数据。
2013年和2014年,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和疾控局联合在部分省市开展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
3 学生健康及学校卫生监测策略和措施
3.1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支持《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将“对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功能、素质进行调查研究”列为主要任务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等6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 监测) 调研的制度,及时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认真贯彻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5]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6]等法律法规,卫生、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学生缺课监测工作; 切实落实学生因病缺课登记上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通报制度; 在各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来临之前,及时做好预警。
3.2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监测) 制度[27,28,29,30,31,32,33]1985年提出了调研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 1987年建立定期开展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监测) 的制度,各省按经济状况抽取好、中、差地区,在各地区抽取相应学校作为监测点校,每5 a开展1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1985—2014年共组织开展了7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自1991年起每次调研的公告、数据、部分研究报告都要汇编成集,用统一的蓝色封面出版。
2002年,教育部建立了由14个省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38个监测站和监测点学校组成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 a进行1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主要健康问题的监测,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
除大样本横断面调查外,近年来较多采用群体纵向追踪观察,使个体发育差异、群体发育规律的阐述日趋全面客观。
3.3建设完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系统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浙江等省份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的软件研究使用,在“甲流”防控中发挥了作用。北京市顺义区疾控中心学校因病缺课监测预警阈值的研究,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学校症状监测系统预警传染病暴发研究,上海市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等,为建设完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系统提供了经验。
3.4构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体系2005年和2008年“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描述了不同生物、社会学特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基线资料,包括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结构和城乡中学生和大学生各类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及其差异,分析了不同生物、社会学特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
4 学生健康及学校卫生监测效果与评价
各地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调查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获得了中小学生有关生长发育方面的大量素材,为准确掌握和正确评估中国学生发育水平、体质及健康状况,制定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国民素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儿童青少年目前仍处于生长长期变化的比较明显阶段。中小学生体格发育出现全方位增长,身高、体重、胸围大幅提高,青春发育期提前,但生理功能发育和运动素质呈停滞态势,肺活量、握力等整体上没有出现增长。要尽快扭转功能和运动素质的停滞下降趋势。
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国防( 如征兵体检等) 、教育( 如教学、卫生、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疾病控制( 如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筛查标准) 、卫生监督( 如课桌椅卫生标准) 、体育( 如运动员选材标准、国民体质综合评价) 、工商业( 如制定衣服、鞋帽生产标准) 等领域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和网络系统的建立完善,改变了以往学生缺课监测年报表上报以疾病诊断为基础的监测资料,手工汇总统计分析学生健康状况,有效避免了缺乏症状监测、信息上报不规范等现象,提高了教育部门对学生健康及学校卫生主动监测的行政和法律定位。
建立成本效益合理的学生缺课监测系统,将症状监测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暴发初期的异常现象纳入监测指标,能及早发现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实现早期预警、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5 学生健康及学校卫生监测挑战和展望
5.1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内容与指标体系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监测) 涉及体格发育、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及相关疾病,检测项目主要涵盖形态、功能、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4项指标。今后还要将体质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指标扩充进去,如体质影响因素监测指标、健康相关行为监测指标、学习卫生及生活环境卫生监测指标等。
5.2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中小学生健康管理、学生常见疾病防控、学校卫生管理等数据共享和交流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网络化横向涵盖、垂直管理、定期公告,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的全面发展,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预警、干预等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 建立教育和卫生互通互联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动监测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5.3扩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人群和内容逐步将各种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校学生纳入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将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相关行为、心理健康状况、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伤害以及青少年常见病等纳入监测内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国际接轨的、较完整的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体系,逐步使我国有关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防治的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5.4通过部门协同合作提高监测质量教育、体育、卫生、民委、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大合作,统筹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宣传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重要性,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提高监测质量。
5.5稳定监测队伍,统一管理,提高监测能力各省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的体育、卫生业务支持单位不甚统一,多地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信息管理没有固定单位,检测队伍人员变动频繁。应加强全国及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业务支持单位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优势。
5.6增加投入,保证监测工作开展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 定期对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 组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每年免费体检1次,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2次监测。这些监测制度的实施依赖于经费的保障。因此,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常规预算。
5.7 研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适宜技术,提升监测质量科技主管部门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适宜技术研究,争取973或科技支撑项目,支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适宜技术研发及应用,包括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综合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开发、监测样本选择技术的研究及代表性评估、监测指标收集技术的研究、监测内容综合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效果评估等。通过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手段和评价方法。
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研究 篇8
目前,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正步入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些潜在的慢性疾病就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经常因为生活中对慢性疾病的不够重视,导致其病情恶化,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近年来,由于“看病难”、“检查贵”等问题,患者去医院做一次常规的检查,就得花费患者大半天的时间且价格相对昂贵,尤其是对于部分需要长期到医院观察的患者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为其设计一套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健康的智能服装就显得势在必行了[1]。
本文设计的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系统采用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作为核心微处理器,配合以血压、脉搏、体温等生理传感器,加之以无线通信、液晶显示、语音报警、跌倒检测等模块来实现监测显示、无线传送数据、语音报警及跌倒检测等功能。在国内,由于客观条件制约,智能监测服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其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于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本文设计的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将多种生理特征传感器、导线织物、柔性电路板和柔性显示器有机地整合到服装中,例如羽绒服、棉服等,如果技术允许的话,甚至可以是T恤或者衬衣。该智能监测服装系统利用专用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理特征传感器将人体的多种生理信息提取出来,经过信号调理电路处理传送给STC12C5A60S2单片机,单片机在程序的控制下,实现对信号调理电路处理后的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处理、显示和无线传送,PC机对下位机传送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简单分析。一旦发现用户的生理信息出现异常或跌倒时间较长,及时将采集的生理信息数据发送给远端医护人员,供远端医护人员对用户病情做初步诊断。同时下位机也会发出语音报警信号,自动呼叫急救电话120,将用户所在的GPS定位坐标告诉急救人员,以便用户及时接受治疗;同时下位机也将发送预警短信及时通知用户家人,其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2]。
3 系统硬件设计
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系统按各个模块所要实现的功能不同,将其分为:电源模块、生理信息采集模块、生理信息显示模块、跌倒检测模块、G P S实时定位模块、语音报警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1)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的提供电能,决定着智能监测服装正常工作时间的长短,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智能监测服装的应用及推广。本设计选用Li-Po电池作为系统电源,输出电压11.1V,容量为2100MAH,经DC/DC转换电路,将其转换为5V电源。
(2)生理信息采集模块
生理信息采集模块由体温传感器DS18B20,微型腕式血压仪模块PAL-901构成。微型腕式血压计PAL-901可测量心率、高压、低压,测量数据通过串口输出,单次发送6字节数据,传输速率为19200bit/s。且该血压仪模块体积小、供电电源采用干电池,携带方便,易于镶嵌在服装中。体温传感器DS18B20具有耐磨耐碰、体积小、硬件开销低、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等优点,测温范围-55℃—+125℃,工作电压3V—5V,直接输出数字信号,仅需一根口线即可实现与单片机双向通讯。
(3)跌倒检测模块
跌倒检测模块利用ADXL345数字加速度模块实现跌倒检测。ADXL345具有小巧轻薄、超低功耗、可变量程、高分辨率等优点,数字输出数据为16位二进制补码格式,可通过SPI或I2C数字接口访问。
跌倒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测量智能监测服装内的加速度模块在用户运动过程中3个正交方向的加速度变化,来获取用户身体姿态的变化信息,从而判断用户是否发生跌倒。
人体失重跌倒时,其3个正交方向的合成加速度为:且加速度持续时间与跌倒的高度成正比,据此可判断跌倒的严重性。人体一旦发生跌倒,其当前姿态与前一刻姿态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人体跌倒后,一般会保持短暂的静止状态,若静止状态持续时间较长,那么用户可能因摔倒而昏迷,其跌倒状况非常严重。本文根据当前合成加速度值与前一刻合成加速度值比较来判断用户是否发生跌倒,并根据合成加速度小于1g的持续时间及用户跌倒后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间来判断跌倒的严重性[3]。若跌倒严重,智能监测服装系统下位机将直接呼叫急救电话120进行抢救,并将这一信息发送给上位机和用户亲属,上位机将用户生理信息数据通过Internet网络发送给远端医护人员,供其对病情做初步诊断。
(4)生理信息显示模块
生理信息显示模块采用J12864液晶显示器,J12864液晶显示器背部自带10K可调电位器,可调节对比度;自带原装三星正品防静电电容,抗干扰性更强;具有串、并口两种工作方式;并且带中文字库,可显示中文汉字,使用方便。
(5)GPS实时定位模块
GPS实时定位模块采用台湾(HOLUX)M-87,其可搜寻多达32个卫星频道,具有功耗低、体积小、灵敏度高、第一次定位时间短、快速修正位置等优点,工作电压3.3-5V,是内嵌在智能监测服装系统中的最佳选择。
(6)语音报警模块
语音报警模块采用语音模块ISD4004,ISD4004工作电压3V,工作电流25-30m A,维持电流1μA,单片录放时间8-16分钟,具有音质好,自动静噪功能,能将语音信号高质量、自然的还原,其通过串行通信接口SPI与单片机通信,特别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
(7)无线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模块采用采用西门子公司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TC35i,其能可靠地传输数据,传输语音,发送中英文短信。该模块集射频电路和基带于一体,工作电压为3.3—5.5V,向用户提供标准的AT命令接口,方便用户应用和二次开发,并且其还提供了RS-232C数据接口,可方便的与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通信协议
由于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系统无线传输的数据量大,为确保在无线传输过程中,智能监测服装和上位机之间传输数据的可靠性,需要制定相应的通信协议。
本系统采用的GSM传输数据帧结构由帧头、用户地址编码、用户跌倒标识、用户生理信息异常标志、生理信息数据、经度、纬度、CRC校验部分、帧尾组成,其结构如表1所示[4]。
在工程应用中,因噪声干扰产生的数据为0x FF或Ox00的概率很低,因此发送数据帧时以0x FF为帧头,以0x00为帧尾,可避免数据接收错误或未接收完。当接收机检测到0x FF字节后开始接收数据,检测到0x00字节后表示接收一帧数据完毕,准备接收下一帧数据。用一个字节的地址编码来区别不同的用户使用的智能监测服装系统。数据校验采用CRC校验方式,若该帧CRC校验正确,则说明接收到的该帧数据有效,否则表示该帧数据传输出错,舍弃该帧数据。
4.2 程序流程图
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定时唤醒电子血压计对用户生理特征进行监测,并定时采集用户的体温和加速度,然后将采集的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与生理特征数据每隔一定时间通过TC35i模块通过数据帧结构发送给接收机,接收机将有效数据提取出来通过串口发送给PC机。若用户生理特征数据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则智能监测服装通过TC35i模块将用户异常数据实时发送给接收机,接收机及时将数据传给上位机,并且智能监测服装自动呼叫120对用户进行抢救,同时智能监测服装向用户亲属的手机发送预警信息[5]。人体健康智能监测服装主函数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PC机对用户生理特征数据做简单分析及存储,若数据出现异常,发出语音报警信号,同时将用户近期的生理特征数据通过Internet网络发送给远端医护人员,供其对用户病情做初步诊断,以便对用户进行及时救疗。
5 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人体健康智能监测实验服系统在棉服上布置生理特征传感器、电源、液晶显示器、跌倒检测模块、GPS定位模块、语音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等硬件,其实物图如图4所示。在布置过程中使用杜邦线代替导电织物,使用普通电路板代替柔性电路板,使用普通液晶显示器代替柔性显示器,使用Li-Po电池代替微型高容量电池,忽略了系统所用材料及衣服的舒适度等问题。为验证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对用户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人体健康智能监测实验服系统能够准确的对用户生理特征进行监测,能达到生理特征信息异常、跌倒语音报警,同时监测人员通过PC机能够及时的了解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经过实验检验,智能实验服系统运行可靠、稳定、准确,实时监测能力强,便于广泛应用于未来医疗的监护工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蔡敬海,安志勇,段洁等.基于AT90S8535单片机的新型呼吸频率检测计的设计[J].仪器仪表用户,2008,15(5):53-55.
[2]田永毅,卢庆林.基于GSM的远程医疗呼救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5(22):172-174.
[3]陈炜,佟丽娜,宋全军等.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跌倒检测系统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29(8):117-119.
[4]徐彦琦,刘雅婧.基于GSM短消息的编解码及编码实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5):56-58.
浅谈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篇9
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桥梁健康监测的内涵是通过对结构状态的监控与评估,为大桥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维修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同时对改进桥梁设计理论,延长桥梁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传统检测方法的差别在于系统的实时性、自动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健康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分析和处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上述各子系统分别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运行,分别承担健康监测系统的不同功能,它们之间协同工作,完成和实现健康监测系统对重大工程结构健康与安全的诊断、预警功能。
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下:1)传感器子系统:传感器子系统为硬件系统,功能为感知桥梁结构的荷载和效应信息,并以电、光、声、热等物理量形式输出。2)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系统包括数据传输电缆/光缆、数模转换卡等;软件系统将数字信号以一定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数据采集通用软件平台有VC++,LabView等。采集的数据经预处理后,存储在数据管理子系统中。3)数据分析和处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包括损伤识别、模型修正、安全评定、可靠度预测和安全预警子系统,由损伤识别软件、模型修正软件和结构安全评定软件组成。4)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的核心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桥梁建造信息、几何信息、监测信息和分析结果等全部数据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核心,承担着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是利用现场无损测量信息识别出结构的损伤,其识别桥梁结构的损伤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判断损伤是否发生;确定损伤发生的位置;确定损伤的程度,为桥梁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布设在桥梁上的传感器子系统感知桥梁结构的响应,结构响应数据通过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的硬件系统传到软件系统,数据分析和处理子系统先运行损伤识别软件判断损伤是否发生,再运行模型修正软件和安全评定软件确定损伤的位置和损伤的程度,桥梁损伤识别和模型修正以及安全评定的结果将作为桥梁历史档案数据存储在数据管理子系统中。
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从目前已经建立的监测系统的监测目标、功能以及系统运行等方面看,这些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1)通过测量结构各种响应的传感装置获取反映结构行为的各种记录。2)除监测结构本身的状态和行为以外,还强调对结构环境条件(如风、车辆荷载等)的监测和记录分析;同时,试图通过桥梁在正常车辆与风载下的动力响应来建立结构的“指纹”,并借此开发实时的结构整体性与安全性评估技术。3)在通车运营后连续或间断地监测结构状态,力求获取的大桥结构信息连续而完整,某些桥梁监测传感器在桥梁施工阶段即开始工作并用于监控施工质量。4)监测系统具有快速、大容量的信息采集、通讯与处理能力,并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桥梁健康监测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整体性评估和损伤识别,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不同国家的学者已经研究出许多自动识别损伤的方法,已经定义的损伤识别指标如下:基于振型的损伤识别指标有COMAC、曲率模态差和柔度矩阵差;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指标有应变模态差,结构整体评估可以归结为模式识别法、系统识别法以及神经网络法三大类。大型桥梁结构是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组合成的大型综合系统,不同于航空航天器等精密仪器,桥梁结构自身的力学特征和行为特征非常复杂,要完全了解其力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桥梁结构都是采取保守设计的,使得即使在部分结构出现损伤(如混凝土开裂),桥梁结构整体不一定出现损伤。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处于基础探索阶段,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1)传感器及采集仪精度不够。很多情况下,由结构损伤导致的结构动力参数变化和仪器测量误差在同一个数量级,这样就分不清是结构损伤导致的结构动力参数变化还是由于仪器测量误差的原因,降低了损伤识别的准确性。2)缺乏有效的传感器优化布设算法。试验模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传感器的合理布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桥梁结构性能的变化对结构指纹的改变不敏感。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可以通过相关的动力指纹在结构损伤前后的变化来判断结构的状态。但是对于桥梁结构来说,环境因素对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很大等众多原因,结构性能的变化对结构指纹的改变不敏感。4)缺乏对海量的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由于大型桥梁结构复杂,通常布置众多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异常庞大,而且其中还夹杂了大量的噪声信号,致使信噪比低。如何去除噪声信号,并利用余下的信号对结构进行评估,还缺乏有效的方法。 5)对桥梁缺损状态的评价缺乏统一有效的综合性指标。由于目前桥梁缺损状态的评估标准还不完善,难以反映个别构件的缺损及严重程度对整个桥梁的影响。于是出现以模糊理论、结构可靠性原理等为理论框架建立的各种桥梁结构使用性能评估专家系统,但其是否能广泛推广和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还有待于对各类桥梁工作性能的深入认识及相应规范的建立。
4结语
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涉及结构、计算机、通讯、试验量测等多个领域,需要多学科交叉与发展。随着人们对桥梁管理越来越重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获得了可喜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大跨度桥梁结构自身的复杂性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对损伤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并对结构异常做准确的预警尚有相当的困难,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尚处于探索阶段。建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目标是为桥梁养护管理服务,因此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只是桥梁养护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不能把大跨度桥梁的养护管理简单地寄托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在研究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力研究大跨度桥梁管理系统,为即将到来的桥梁养护管理高潮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启伟.大型桥梁健康监测概念与监测系统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2001(1):67-69.
[2]张启伟,袁万城,崔飞.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1999,27(2):11-14.
[3]吕光明.变形监测应用于桥梁建设中的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08(3):33-34.
[4]韩大建,谢峻.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近期研究进展[J].桥梁建设,2006(6):135-137.
[5]肖冠英.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及安全评估研究[J].四川建筑,2008,28(5):77-78.
[6]秦权.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J].中国公路学报,2000(4):40-45.
[7]邬晓光,徐祖恩.大型桥梁健康监测动态及发展趋势[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9-42.
[8]杨扬.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概述[J].四川兵工学报,2008,29(1):54-57.
德国开发动物健康无线监测系统 篇10
现今技术条件只支持人们通过咽部的探测器对反刍动物瘤胃的p H值进行测量。新型技术把微型传感器植入母牛的瘤胃中, 对动物的健康状况予以实时监控, 并在适当的时刻发出安全警报。这套系统可以测定母牛瘤胃的pH值以及内部温度。得到的数据将通过胶囊化的测量器无线传输到母牛所戴项圈内的接收机模型中, 再由传感网络继续将信号传递至中央数据库中。如果所读的数据高于或低于参考数值, 农夫即刻就能收到相关的安全警报。
德国弗朗霍夫微电子电路和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对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使其可适应农、林业领域的众多需要。网络节点中包含了连接传感器和发射器的所有部件。由于能量消耗极少, 这种无线传送系统的使用寿命极长。同时, 该系统也可实现独立联网, 不需要任何监控或特殊基础设备。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出炉 篇11
低龄儿童:小学生有三成是“眼镜族”
“两三岁甚至1岁就开始上早教班了,幼儿园被各种兴趣班包围,导致孩子用眼过度,这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情况!”调查显示,我省学生近视率仍维持在高位水平,低龄化倾向突出。2011年,我省小学生(7-11岁)的近视率达到46.4%,比2010年增加了3.7%,增幅较大。7岁组近视率33.3%,7岁和8岁年龄组学生的近视率分别比2010年高出了6%和4.5%,反映出学生近视低龄化倾向加剧。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邹玉玲说,从近视眼的发生率来看,11-12岁、13-15岁、17岁这三个小学或中学毕业阶段,近视率上升较快。另外,女生的近视率高于男生、苏南苏中高于苏北、城市高于乡村。“学生近视低龄化一方面和早教提前有关,另外,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因素。”
邹玉玲说,现在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孩子整天围着电脑电视转,孩子的用眼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没有看远方的时间。从科学用眼来看,眼肌需要得到松弛,才能保护视力。经常远眺有利于松弛眼肌,对预防近视有益处。
中小学生:100个人里面有4个是“小胖墩”
尽管与2010年相比,我省学生肥胖率、超重率分别降低了0.6%和1.4%,但情况依然不乐观,中小学生肥胖率为4.4%,超重率为12.7%。
据分析,中小学生体重超重和营养不均衡有关。由于经济条件改善,目前不少孩子摄入的脂肪量过高,而维生素等其他营养元素不足。我省将建立中小学生营养干预机制,组织制定不同年龄段学生营养膳食标准,学校食堂配备专兼职营养配餐师,指导学生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结构。
“除了给学校配备营养师,我们还要给家长在用餐方面进行指导。”张蕴琨教授说,中小学生住校的毕竟是少数,很多孩子体重超标和家长在营养均衡方面的知识缺乏有关。
(摘编自《扬子晚报》)
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篇12
我国桥梁建设已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 跻身于世界桥梁大国之列, 并逐步迈向桥梁强国, 同时随着桥梁建设进程的加快, 各类桥梁结构损坏事故也增多起来。因此桥梁的健康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程任务和国内外学术界、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建立起完善的桥梁监测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一课题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不足之处, 特别是是工程应用远远跟不上需求。
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是由多种学科集为一体的成果, 任何一个部分都同等重要, 且相互牵制影响。本文探讨以一在役斜拉桥为工程依托, 建立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安全监控系统:包括区域性的分析处理中心、开发相关的数据存贮管理软件、结构计算软件、安全评估软件、基于网络的桥梁状况信息软件, 同时在桥梁上安放相关的数据测试及传输设备, 并联网到分析处理中心, 经过计算机对数据分析计算后, 将相关的结果传送到桥梁养管部门, 达到对桥梁实时监测的目的。
2 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的关键技术
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的主要功能是针对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问题可以及时、无误地给出判定结论, 形成一个面向桥梁实时安全监测的信息服务系统。
斜拉桥是通过斜拉索将索塔、主梁连接在一起的超静定结构体系, 斜拉索拉力测试结果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对整体结构工作状态的判断。虽然大多数斜拉桥实际的索力只是钢索极限强度的40%~45%, 只要索的锚固不出现锈蚀、松动等异常现象, 斜索一般不会发生问题的, 但对于斜拉桥的整体安全评价工作并不仅仅只是限于斜索的安全与否, 而是了解桥梁受力状态的可能出现的所有影响因素。所以测试索力, 并考虑斜索的刚度、垂度、仰角以及温度、风力、雨雪等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工作和解决的问题重点。
用振动法进行桥梁损伤检测, 可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 测定前若干阶自振频率和振幅, 来识别桥梁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这是桥梁检测研究的热点。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个最大难点是这类损伤识别问题是一种逆问题, 解答往往不是唯一的, 而且也很少能找到直接的求解方法。神经网络在解决诸如此类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斜拉桥是一种多构件组成的大型柔性体系桥梁, 其受力和变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变化规律也较为复杂。在斜拉桥的实时监控过程中, 由于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的不尽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检测人员能力有限, 实时监控所得数据和被测量的真值之间,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误差。为使检测分析数据尽可能接近真值, 尽可能减小误差, 必须对斜拉桥实时监控采集的各参数进行误差分析和评价, 并据此提出一些环境条件影响的测试修正方法, 从而形成供桥梁现行宏观工况检测评价的技术方案, 同时不断完善实时监控系统。
实时监控系统包括结构特征原型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结构健康状况评估及损伤检测系统。其中结构特征原型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就是通过对斜拉桥整体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构件的相关性分析, 确定结构特征控制部位, 并布设相应的传感器, 借助采集控制系统的控制, 分别采集结构在不同时期、各种特定条件下各控制部位在某一时刻时的原型数据。
对结构原型观测数据的误差分析可根据造成误差的原因, 找出其各项误差因素, 并弄清各项误差的性质、量值及影响总误差的方式, 再按误差合成原则将所有误差合成在一起, 确定其综合误差。
由于实时监控所采用的仪器、方法不尽相同, 所得数据的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也就不大一样, 因此在对实时监控系统进行误差分析时, 就不能不先对仪器及测量方法的误差进行分析。采用标高等测量的误差分析及修正方法;动态误差修正方法, 在测试结果中是否存在动态误差以及有多大, 就很难判断。其误差只有通过实验进行标定, 并通过一些修正方法加以修正, 以减小测试的误差, 提高测试的精度。
总体结构的评价是在已经获取某些构件评估指标值的基础上, 通过所建立的损伤情况评估模型, 对因损伤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桥梁评估指标体系和对各指标的量化等级标准。我们通过损伤的概念, 建立损伤量化的等级量及相应的损伤评估模型, 该模型对于结构损伤评估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以索塔顶点的位移为控制点, 来了解全塔的变形情况。从塔顶位移的观测数据, 可看出索塔的偏位情况, 因此可在采集一定的数据量之后, 设置预警界限。梁挠度预警界限包括两个指标, 一是长期实测数据的均值, 另一个是桥面挠度的计算值。当桥面标高变化超出这两个值中任一个值的一定量时均予以报警。根据收集的索力数据资料, 了解到拉索索力值的一般变化范围, 并以变化值超出这一范围一定量时进行异常报警。实际上从理论分析或其它桥梁的工程实践可知, 当全桥仅有某一拉索出现突发性的损坏时, 并不完全会造成全桥结构的危害, 提出预警的目的只为引起养护管理的重视。
单项指标的预警反映的是桥梁局部的损伤情况, 根据单项指标的变化将给出总体结构的评价。在综合各种采集的数据分析后, 对全桥进行的损伤程度的综合性评估, 由建立的量化评估指标等级作为预警参数的设置依据, 它的预警反映了全桥整体损伤程度。我们通过损伤的概念, 建立损伤量化的等级量及相应的损伤评估模型, 先把实测指标按损伤程度分级, 并对不同指标给予不同的权系数。然后逐层向上分析, 最后用综合法可得到全桥损伤的评估等级。
3 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
根据桥梁健康监测及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的技术实施路线, 可由以下五个子系统所组成并通过网络联系而进行工作。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传输模块、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
信号采集与传输系统是将经传感器变换、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 直接以模拟量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者经过模数转换后以数字量的方式进行记录。另外, 为了达到实时监测或远程监测的目的, 还要将这些数据通过合理的传输方式传送到监控室, 主要的设备包括:信号采集器和网络连接器及连接线等设备。
信号处理及控制系统是对数据采集和传输部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贮及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的基本环节是进行数据的组织、存贮、检查和维护等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数学手段 (如FFT、误差分析等) 及数据库等解决数据冗余问题, 从而实现数据独立和数据共享, 并解决由于数据共享而带来的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及并发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主要的设备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及控制设备。
基于电子化人工检查的养护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桥梁运营过程中各级别检查的内容、手段、检查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 能实现归纳结构退化和各类维修费用的功能, 同时还可对档案有效管理及查询。包括人工检查数据的录入设备。
结构状态及损伤识别系统:从数据测量系统获得的数据经初步处理后或在终端上显示, 或直接进入数据库。该子系统的目的是根据各监测项目的特点, 使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通过恰当的组织, 被有效地存储起来, 在保证必要信息存储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数据的冗余度。该部分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及分析软件, 必要时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结构安全综合评估系统, 该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表观的检测结果及综合监测的结果, 进行标准化评分, 对桥梁的质量、桥梁的安全状态做出综合评估, 为桥梁日常养护或维修加固提供依据。为了能根据有限的监测数据对桥梁的安全状态做出全面的评价, 该系统还应该包括能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子系统。
上述五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类。硬件系统包括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中的硬件系统、基于电子化人工检查的养护管理系统中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中的硬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中的电脑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运作, 信息收集/处理/传送, 结构分析/评估, 信息存储/传送/管理、可视化处理及远程访问等。
4 工程实例
根据上面的技术路线, 在实际斜拉桥的第一阶段系统中安装了索力、挠度采集系统, 风速风况采集系统, 和温度采集系统。全桥4个索面共180根斜拉索, 其中的64根索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拾取其振动信号。具体位置是在每个索面的45根索中, 从索塔向两侧第1、4、7、…、19、22、24、27、…、45号索上安全传感器。主梁的跨中、1/4、3/4断面的上、下游侧安装挠度传感器, 共6个。每个塔顶各装一只风速、风向测试仪, 一只温度测试仪, 一只角度倾斜测试仪。另有服务器1台、前端控制器1台。
软件系统包括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型工程。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处理、计算索力、计算位移、预警位置、计算方法变换、数据传输、预警系统, 结构安全评价等。
桥梁安全监测已得到普遍的重视, 本系统的使用, 可对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做到及时、准确地给出判定结论, 对桥梁病害起到早发现、早预报、早治理作用, 以确保大型桥梁结构的安全, 延长桥梁寿命, 减少桥梁垮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事故。
5 研究展望
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 系统研制成本高, 一桥一例, 没有通用系统。特别是软件, 必须根据不同桥的具体特点, 单独编程。
(2) 桥梁健康监测的核心技术是损伤的识别, 提高精确实现损伤定位具有很大的工程意义。
(3) 传感元件的耐久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智能传感元件, 例如光栅光纤传感器用于监测系统有着良好的效果, 探索、研究以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
摘要:结合理论研究, 依托实际桥梁工程, 建立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 形成一个面向桥梁实时安全监测的信息集成系统, 以对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真正做到及时、准确地给出判定结论, 对桥梁病害起到早发现、早预报、早治理作用, 以确保大型建筑安全, 延长桥梁寿命, 减少桥梁垮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事故。
关键词:桥梁健康,监测与预警,斜拉桥,结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鹏飞, 吴太成.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综述) [J].预应力技术, 2011, 84 (1) :29-33.
[2]刘军.桥梁长期健康监测系统集成与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0.
[3]冯得明.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2.
[4]宋占昌, 徐路阳.桥梁远程监测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J].信息与电脑, 2012, (10) :40-41.
[5]路双, 张永水.桥梁健康监测挠度评估方法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2 (3) :1-3.
【健康监测】推荐阅读:
环境健康监测08-30
职业健康监测11-17
健康监测系统01-04
健康监测系统组成05-22
体质健康监测标准06-22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12-28
健康监测的发展动态06-02
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12-02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计划09-09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心得体会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