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项目

2024-10-19

监测项目(精选12篇)

监测项目 篇1

在社会项目评价中人们最为关注这样三个问题:项目是否有效果, 项目为什么会产生效果, 项目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效果的[1]。在干预研究领域, 大家逐渐意识到从仅仅关注项目结果的黑箱评价理论转移到项目执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法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是重视结果的评价, 那么项目评价的过程依然是一个黑箱, 我们不知道项目的计划是否得到忠实的执行, 在项目失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是由于项目理论的失败还是项目的执行失败。在很多干预研究中, 人们发现很多没有效果的项目不是干预措施本身的不足, 而是项目执行过程的失败。而项目监测则可以获得项目执行过程的详细记录, 我们可以用来区分项目的失败是由于干预理论的错误还是执行过程的失败。并且, 项目监测还可以回答项目为什么会产生效果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效果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 国内发表的关于项目监测的文献还十分有限, 本文初步探讨了卫生项目评价中应用项目监测的必要性和目的, 项目监测的定义、分类和具体内容, 项目监测的功能以及开展项目监测的步骤等内容。

1 项目监测定义

监测是一个连续的管理活动, 通过系统收集特定指标的信息为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干预项目进展和目标达到程度的反馈, 以及项目资源的使用情况。换句话说, 监测是一个常规、连续的内部活动[2]。它可以通过收集项目投入、活动、产出以及项目效果的信息来测量项目的绩效。具体言之, 即系统地记录项目执行和绩效的主要信息, 并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量, 以显示项目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标准运行, 以及是否实现预期的效果。

项目监测是建立在项目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而项目理论是用于描述项目预期效果和项目干预措施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假设。在很多时候, 项目督导也是项目监测的同义词, 特别是在政府机构开展的项目中, 上级对下级开展的项目活动的监测更常用项目督导这个词, 这可以显示出不同机构间的级别和业务上的指导关系[3]。

2 项目监测分类

项目监测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 (1) 项目是否找到了恰当的目标人群; (2) 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项目设计的功能或达到其相应的标准[4]。项目监测可以分为项目执行监测和结果的监测[5]。

项目执行监测主要关注执行过程, 包括系统地、持续地进行项目活动的记录, 并把这些记录用于评价项目的执行过程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项目执行监测主要监测的是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项目工作人员把项目投入转变为项目产出的项目活动, 以及项目的产品和服务等产出。

项目执行监测包括项目服务提供、项目服务利用监测和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6]。服务提供的监测主要侧重于项目在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完成其基本任务方面的运行状况。服务利用的监测涉及到对目标人群接受预定服务程度的检查。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需要比较项目应该做的内容和实际所做的内容, 尤其是比较项目计划提供的服务和实际完成的服务, 这部分监测涉及到跟踪项目活动的执行和项目的产出。

项目结果监测主要提供项目达到结果的信息、监测项目的风险和假设, 并提供项目资源使用效率的信息。项目结果的监测是指对项目预定的近期、中期、远期结果进行连续测量的过程, 并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异来回答项目执行后达到效果的程度, 并回答项目为什么会产生效果的问题[5]。项目结果监测需要做项目参与者的调查, 在调查项目参与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以后, 确定项目的结果是否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一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为项目人员或决策者提供项目进展的反馈以提高项目的绩效[5]。

3 项目监测内容

项目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以及和产出之间的联系。在项目评价中, 很多项目都是服务性项目, 此时监测的核心内容就是详细测量提供者将服务提供给利用者的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和干预覆盖率。

3.1 项目执行监测

3.1.1 服务提供监测。

服务提供监测主要侧重于监测项目在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完成其服务提供方面的运行状况, 看设计好的服务是否按计划提供给了目标人群。项目的服务提供系统是提供干预的标准流程和实际行动的结合, 它通常包括有很多独立的功能模块和关系模块。一般认为, 我们最好评价服务提供系统包含的所有模块, 除非以前有经验表明某些模块是不需要评价的。在监测服务提供系统的执行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服务的具体化和可及性[6]。

将所提供的服务具体化一般是出于项目计划和项目监测这两个目的。它包括将实际提供的服务以可操作的方式进行细分。首先,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不同项目活动和不同的服务提供者来界定每一种服务,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最好将一个项目的不同方面划分为不同的服务活动。其次,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估计项目成本和出于财务受托责任 (fiscal accountability) , 我们常常需要把不同的服务进行货币转化。在需要比较不同项目的成本或项目的补偿机制是出于按服务量来进行的情况下, 这一过程就变得尤为重要。

可及性是指项目组织和结构上的设置促进参与者的程度。在考虑可及性时, 大量的评价问题便出现了。首先, 我们在促进项目的可及性时, 项目的活动是否与项目设计和项目目的一致。其次, 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潜在目标人群的需要。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亚人群 (例如不同社会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民族) 的可及性是否一致。

3.1.2 服务利用监测。

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涉及到项目管理者和主办者双方。项目过程监测的一个关键目的就是了解目标人群实际接受项目服务的程度。从项目主办方的观点来说, 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是项目有效性和服务需要程度的一个关键标准。

服务利用问题可以简单地分解为覆盖面和偏倚。覆盖面是指与项目最初设定的目标人群相比, 目标人群实际参与项目的水平;偏倚则是指某些亚群体的参与的比例高于其它的群体的情况。在实际的社会项目中, 最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获得目标人群的参与, 其原因要么是由于参与者纳入或排除方式的偏倚, 要么是项目潜在对象不知道、不能或拒绝使用项目提供的服务。

3.1.3 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

为了维持项目开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项目还必须实现各种支持功能, 通常情况下, 项目的管理者对这些功能比较关心, 当然, 这些功能与评价者和外部决策者也是有关系的。主要的支持功能包括资金的筹集、维护与项目资助方, 决策者和大众的公共关系、项目成员培训, 招募和留住项目的关键成员、发展和维持与不同项目和资源的关系、获取服务需要的材料和为目标人群争取相应的利益等方面[6]。对项目监测来说, 一般都需要在监测项目服务活动的同时也监测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支持功能。在形式上, 这些指标的监测与项目活动的监测没有什么区别。

3.2 项目结果的监测

结果监测是指日常测量和社会项目取得的可以改善的结果指标的报告, 项目结果就是项目期望的社会条件的变化, 包括项目参与者的知识、态度、行为、健康状态等方面指标的信息, 变化的来源是项目干预的后果而非项目本身[5]。它证实了那些预期的活动哪些已经正常开展, 哪些没有能够按计划实行。项目结果监测是项目结果评价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 在目标领域内, 区分项目活动或及其获得的改善是很重要的。项目结果就是项目希望获得的社会条件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项目活动的结果而不是项目活动本身。

4 项目监测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

项目监测的开展可能有多个目的, 它可以满足评价者、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工作人员、政策制定者、项目主办方或其它项目方对信息的需要, 虽然他们之间对信息的需要有很大的重叠性, 但是也还有各自的特殊的信息需要。

对评价者而言, 开展项目监测主要是出于许多实际的考虑。首先, 评价者开展项目监测的主要目是理解和解释项目结果的影响因素。了解项目的具体活动是解释或预测项目运行成功或运行不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了监测, 评价者就像是在“黑箱”中进行研究, 项目能否推广或项目理论是否正确也就没有了根据[1]。其次, 项目监测提供了评价结果发布所必需的信息。如果评价的资料描述了项目操作的细节, 那么, 那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更容易得到推广应用。

监测信息对项目主办方和出资方也是很重要的。项目管理者有责任告知主办方和出资方项目开展的具体活动、项目的绩效水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将会发生的事情。除了出资方和主办方以外, 其它的项目方也需要对项目承担责任。面对纳税人对社会项目支出所保持的保留态度, 以及社会项目资金缩减而导致的资源竞争的加剧, 所有项目方都在详细审查他们支持和不支持的项目。有时候机构也利用监测信息来对社会各方进行游说, 推广其支持的项目或使其符合某些人群的利益, 同时促使其反对的项目预算被缩减或项目被放弃。我们应当注意的是, 项目各方也包括了项目对象。

管理性的监测通常也会面临前面的那些问题, 但是管理性的监测与决策的联系较少, 而更多地是为了保证项目按预定的方案正常运行所进行的测量。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监测在项目的执行期间特别重要。因为即使这些项目设计得很好, 在执行的早期, 通常也会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结果和负面影响。项目设计者和管理者需要迅速和充分地了解这些问题, 以便尽快对项目的设计做出修正[6]。对于已从探索性阶段转向实际运作阶段的项目来说, 项目监测通过提供覆盖面和过程方面的信息服务于管理需要, 并因此反映出项目是否按既定方案在运行。当监测信息显示项目的运行出现了偏差时, 我们就必须对项目的执行进行调整。

5 项目监测计划与步骤

在开展项目监测前要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 以保证监测过程的准确性, 及时性和完整性。一般项目监测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建立项目监测包括的范围和使用计划

理解监测计划的目的和使用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先弄清楚监测信息的需要方、监测信息的用途, 监测信息收集的频率、监测所需资源的可及性等问题。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可及性, 利益相关者在监测中的参与程度, 外部资源投入的强度, 使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监测结果传播的形式和范围, 项目的特征和监测所获得的启示等信息都可以帮助确定监测计划的范围[5]。

5.2 详细给出监测的预算

监测需要消耗资源, 再次确认监测的预算是否足够维持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过程。我们首先需要保证以下的资金必须足够:建立基线的信息和指标, 培训项目成员和合作者的监测和资料收集, 建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加会议讨论和反馈监测的发现, 出版监测相关的结果等方面[5]。

5.3 监测信息的管理

项目监测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监测信息的管理。较差的资料收集和记录会使使用监测信息变得困难。一些简单的工具使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和可管理。每个项目都必须保存监测文件并且项目组必须在项目监测开始前认真讨论如下的这些问题[6]:使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原始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多长时间分析一次, 收集到的资料是否需要总结出来, 原始的和分析后的资料保存在计算机系统里、数据库里还是硬盘里面, 利益相关者怎样使用这些信息, 谁来负责整个监测过程, 谁来维护监测信息系统等问题。

5.4 监测信息的分析

监测时收集到的资料只有在得到恰当的分析以后才会有用。一般情况下, 监测资料分析以后可以说明以下三个问题:项目绩效的描述、现场之间的比较和项目执行与原设计之间的一致性[6]。

一个源自监测资料的描述应该包括以下的主题:覆盖面的估计和参与者偏倚、服务提供系统的类型、给目标人群提供服务的强度和目标人群对所接受服务的反应。定性的监测资料可以采取描述性陈诉的形式, 定量的监测资料可以采用统计图表来进行展示。当一个项目包括不止一个研究现场时, 我们还要关心项目的绩效在不同研究现场间的差异。项目的执行和原设计之间产生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项目的绩效或者运行状况不像期望的那么好, 这都可能产生差距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人们就可能需要尽可能按照起初的设计去执行项目或重新设计项目。

5.5监测信息的反馈

项目监测是关于项目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的持续反馈, 并且给出那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以及原因, 这个信息会用来调整项目的管理和执行策略。在项目定期的会议中, 成员积极对监测信息作出反馈, 在报告必须给出结果指标的信息, 在会议中给时间让成员汇报文献学习的成果, 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监测和评价的过程, 监测信息在合适的地方及时地进行发布并迅速调整项目的执行等[5]。

要想通过项目监测来揭开项目评价的黑箱理论, 仅仅具有监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在实践工作不断理解和学习项目监测, 这对推动项目评价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摘要:文章参考国内外文献, 对项目监测的重要性、定义、分类、功能和项目监测步骤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项目监测,卫生项目评价,执行监测,结果监测

参考文献

[1]Tracy WK, Robert DA, Richard FC, et al.Opening the Black Box:Using Process E-valuation Measures to Assess Implementa-tion and Theory Building[J].American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9, 27 (5) :711-731.

[2]IPDET Training Course, Handbook Module1: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Evaluation.http://www.worldbank.org/oed/ipdet/modules.html, 2007.22.

[3]李艾, 江西省儿童伤害调查项目督导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3) :305-307.

[4]Stephen M.Shortell, William C.Richard-son.Health program evaluation[M]St.Louis, MO:C.V Mosby, 1978.

[5]Jody Zall Kusek, Ray C.Rist.Ten Steps toa Results Base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System[M].Washington, D.C, TheWorld Bank, 2004.

[6]Peter Henry Rossi, Mark W.Lipsey, How-ard E.Freeman.Evaluation:A SystematicApproach, (7th Edition) [M].London:SAGE, 2004.

监测项目 篇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各项工作不断的进行考察和测量,运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理论,建立完整的环境验收监测方案体系,首先要对整个方案体系进行综合的考核与测评,结合验收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环境污染的等级评定工作,方案设计是落实验收工作制度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验收工作中的重要依据,验收结果严重受到验收监测方案的影响,验收监测方案是整个工作中的核心,要不断的提高监测方案编制的水平,更好的服务于验收工作。

监测项目 篇3

关键词: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建设项目之中。在对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来合理的预测在某项工程中对水源和土壤所造成的损伤,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施工方式做出改进,尽量减少工程对水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监测工作的内容及模式

对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两大体系组成:经过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由水利部门人员所组成的监测体系和受到国家权威认证并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两百六十三个法人单位所组成的体系。该两个体系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和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水土保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1.1工作周期

对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这一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一般情况而言,监测工作开始的前提是建设完整的监测网络,有了监测网络之后再针对某一区域范围进行定期测评。在我国监测工作开始初期,采用的监测周期间隔较长,正常情况下平均两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如遇到雨季、汛期等改变土质的天气时便改为一个月一次甚至更多。该监测方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出现了弊端,监测人员发现该方式不能完全监测出水土保持的情况,因此便根据该监测周期进行了改良。从原先的定期监测改为驻点监测,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更为全面的开展。除此之外,每当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沙尘暴、台风、洪水时便要进行加测。

1.2监测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监测方式有两种:一是地面观测法,即在施工地段选取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监测根据点,每隔一段时间便对其土质情况进行观测,绘制检测报告;二是调查监测法,即在施工地段对施工者或其他人员进行口头询问从而了解部分信息,接着采用各种仪器对该地段的土壤进行全面调查或抽查,最后根据所得资料判断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其中,前者适用于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且施工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而后者则比较适用于施工地面凹凸不平,具有较多水源的地区。因此二者经常被结合使用。对于部分施工距离较长、对土壤需求量较大的项目例如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则需采用远程卫星监测方式。

2.目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由于当前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多是由建设单位负责,而建设单位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极有可能会在监测工作上消极应付,从而导致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在监测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人员收受贿赂,随意更改监测报告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不当。要解决该现象,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便是由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将监测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由国家出资购买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如此便可以有效的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监测部门内部制度进行改善。例如将部门中每个人的职责进行重新分工,使得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与监测机构的整体利益相联系,使其无法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在机构内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其他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随时进行抽查,做到奖惩分明,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执行力较弱

尽管对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已经发展了不短时间,但是其工作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不够,使得监测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被建设方所忽视,造成空喊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频频出现。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我国在1990年之后的建设工程数量逐渐增长,但是应当与其一起增长的对工程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的却一直停滞不前,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有所增加。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监测体系的组成较为混乱:监测体系由多方人员组成,包括各种国企人员、私企人员、学院工作人员等,内部人员之间不够协调,直接导致了监测工作效率低下。

2.3监测设备落后

由于城市的建设项目逐渐变得复杂化,使得监测工作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辅助设备则难以在各种场合精确的测量水土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根据数据判断水土变化的趋势。加之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新设备不熟悉,不能完全掌握其操作方法,又为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的监测工作发展时间较短,掌握该门技术的人才较少,故除了设备因素,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也直接影响着监测工作的质量。针对该现象,监测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工作者参加相关讲座、公开课等,也可通过派遣的方式让部分员工到国外先进的监测部门学习其仪器的使用方法。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各种建筑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项目被投入到建设之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在平原还是在丘陵,这些建设项目都在不断的占据着原本属于自然的资源。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没有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不断出现,增加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故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争取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在未来的建设项目中将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并能够逐渐成为提高国家水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建设中的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施工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来判断该工程对土壤的影响并记录其变化趋势,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在对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改进,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水平将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监测项目 篇4

1方法

1.1采样

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结合工作场所现场调查情况确定检测点,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

1.2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按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称重法,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1]。游离Si O2含量的测定按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进行检测[2]。

2结果

2.1总体监测情况

根据郧县执行2009年中央补助职业病防治(矽肺)哨点监测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县抽查作业场所有粉尘危害因素的中小型企业38家进行了现场监测。设监测点404个,采样404个,监测了空气中粉尘浓度和游离Si O2含量,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超限倍数进行判断[3],粉尘浓度监测点合格254个,超标150个,总合格率62.87%。游离Si O2含量矽尘最高(93.42%),石灰石最低(1.65%)。

2.2不同生产企业粉尘检测结果

郧县有粉尘危害因素的企业粉尘浓度检测结果相差较大,粉尘浓度高点主要集中在水泥制造企业和矿石加工企业,水泥制造业粉尘浓度为8.7 mg/m3(1.7~62.7 mg/m3),合格率为26.92%;矿石加工企业粉尘浓度为6.7 mg/m3(1.7~50.6 mg/m3),合格率为43.75%。见表1。

2.3不同种类生产性总粉尘检测结果

郧县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中粉尘类别主要有矽尘、煤尘、砂轮尘、电焊尘、水泥尘、重晶石尘、大理石尘、石灰石尘、石膏石尘和其他尘。矽尘和水泥尘是生产性总粉尘浓度合格率最低的的粉尘类别,矽尘浓度为21.4 mg/m3(12.3~50.6 mg/m3),水泥尘浓度为8.7 mg/m3(1.7~62.7 mg/m3),合格率分别为4.65%和29.55%。见表2。

3讨论

通过对郧县38家有粉尘危害因素的企业工作场所404个采样点生产性粉尘的调查测定,基本查清了我县有粉尘危害因素企业中生产性粉尘的性质、种类、浓度及其分布特点,为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进而帮助和指导了企业做好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

生产性粉尘对劳动者的危害较为明显,生产性粉尘中的游离Si O2是导致尘肺的主要原因。我们根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性粉尘浓度严重超标。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防尘综合措施未落实,少数企业无除尘设施,尤其是重晶石及石粉加工企业。今后,各级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指导企业加强防尘综合措施的落实,采取革新工艺、密闭生产、湿式作业、通风换气等措施[4],做好尘毒的治理,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通过本次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企业未给工人配备防尘口罩,而是棉纱口罩,只有少数企业配有防尘口罩。另外,由于一部分工人的个体防护意识较差,现场佩戴口罩的工人较少。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指导企业配备防尘口罩,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提高企业和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

建议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作业岗位生产性粉尘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地治理尘肺职业病危害,改善作业条件,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的测定[S].

[2]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监测项目 篇5

从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说其在现阶段建设项目验收中的受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但相应的问题依然存在,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主要涉及到了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验收监测及报告编写四方面,而在这四方面中均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需引起足够的关注:a)资料收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建设项目竣工进行环保验收监测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验收前,建设单位需提交:(a)提交验收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环境影响评价表》;(b)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验收工程的即环评批复;(c)提交试生产批复;(d)提交地方环境保护局提出的执行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文件或函;(e)提交验收监测委托书;(f)建设项目概况说明;(g)企业污染源及配套环保措施基本情况;(h)提交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人员责任分工,监测手段及人员配置;(i)提交企业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监测计划;(j)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回收利用情况及相关协议,涉及委托处理或处置危险废物单位的资质证明等;(k)企业自行检查。包括生产仪器设备是否齐全,是否能正常生产,各项环保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行,生产负荷等。相应的资料收集工作无疑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该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难以提供较为完整可靠的详细资料,尤其是在整个建设项目企业污染源及配套环保措施上,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个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1];b)现场踏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中,相应的现场踏勘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现场踏勘主要就是指针对建设项目中涉及到的主体工程及相应的环保设施进行全面分析和现场检查,了解其是否能满足于环评要求。现场踏勘如图1所示。在该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应的问题也比较多,尤其是在“三同时”的勘查过程中,企业只注重环评审批,而实际建设中没有逐一到位,存在擅自变更;生产或运行负荷达不到;项目环保措施不配套、不同布、落实不到位;或效果达不到要求;外围条件不落实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企业的责任,只注重环评审批,忽视竣工验收这一环节,但更多是体现在监管上的缺失。另一方面,对于现场踏勘人员,对于具体的标准和规范把握不到位,也会造成一些问题出现,比如对于检测孔开孔位置的选择不当,就会导致一些检测偏差产生,且最终导致监测结果准确性出现问题,对于最终评价形成较为明显的干扰;图1现场踏勘c)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验收监测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相关设施及配套环保措施运行效果进行验收监测分析,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于现场采样,这一工作的落实需要重点做好工况核查工作,一般企业工况要求能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水泥行业要求达到设计能力的80%以上,并确保其能正常运行。对于这种验收监测工作的执行而言,其在当前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设施运行状况控制不当,很可能造成其无法在正常运行下进行监测,最终也就必然会影响到验收监测的准确性。同时应注重样品的运送、流转、保存等环节,尽快分析,避免样品发生变化,导致相应的验收监测结果不准确,可信度降低[2];d)报告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对于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来说,最终的报告编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其直接决定着最终的建设项目环保验收效果,而该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极为恶劣的。这种报告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指相应的`数据应用并非是具体的实际测量所得数据信息,而是直接照搬环评报告中的内容,如此也就必然有可能导致报告编写的准确性受损。另外,对于这种报告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相应的问题还表现在报告中对于相应标准的选用上,这种标准选择不当必然也会造成相应的报告编写应用价值受损,同样也是当前报告编写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所在。

监测项目 篇6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测钎法风力监测

风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不消耗矿物质能源、不污染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多能互补”,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战略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将自然可再生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对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及解决资源匮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风电建设项目的发展,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风力侵蚀区,工程建设为风力侵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人为扰动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量的发生,给当地草地建设及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工程实施风力监测,明确风电项目程建设过程中风力侵蚀发生的重点时段和重点单元,为有效防治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三期工程地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风电场总体规划装机150MW,本期装机49.5MW,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由35kV箱式变压器经10kV电缆送出。

项目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标准及项目区自然条件及侵蚀现状,确定项目区原地貌风力侵蚀模数为2040t/km2·a。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

2、监测点位布设

依据工程建设特点、新增水土流失分布、类型、强度和方案批复的水土流失预测的结果。选择风机及箱式变压器区、输电及通讯线路区及施工生产生活区为水土流失重点监测区域。在选定的监测区域内根据工程建设施工特点、扰动方式、破坏程度及防治措施布设情况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部位布设监测观测点位,并在项目区周边空地布设一处对照。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下表。

表一 监测点位、监测内容及频次

3、测钎法监测方法

(1)监测样区设计:根据工程建设批准的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对开发建设项目检测指标的要求,在工程建设区针对土方工程量大、扰动地表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采用GPS定位,分别布设水土流失固定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在固定监测点分别设置3个4×3m的长方形工程扰动样区和一个4×3m的长方形未经扰动的对照区,样区内一般埋设3排测钎。每排测钎间距1m,每排4根,每根间距为1m,共计埋设3排12根测钎,组成一个长方形样区。每次监测时,通过测量这12根测钎底部土壤侵蚀量的变化,确定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量。

(2)测钎技术要求:测钎采用钢钎,直径在0.5~1.0mm之间,测钎底部埋设深度在地面以下50cm。

(3)监测技术要求。针对工程建设特点及项目区自然条件,风蚀监测时期主要安排在冬末春初,即当年的12月至次年5月之间,监测频率每15d一次,遇大风(≧17m/s)及时监测。监测期内对样区内埋设的测钎采用逐一测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监测,监测时,通过测量样区内每根测钎任意两个相邻侧面底部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计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量。

4、结果分析

通辽市水土保持局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施工期及植被恢复期内风机及箱式变压器区、输电及通讯线路区以及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区域通过定点连续观测进了风蚀量的监测。观测指标主要有:土壤侵蚀厚度、自然沉降高度等,测量指标为土壤容重。共取得观测数据6组。采用公式(1-1)计算样区风力侵蚀量。

5、结果与讨论

(1)对于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建设,天然草地经工程建设扰动后,风力侵蚀模数分别为:风机及箱变基础施工区为5860t/km??a、7660t/km??a通讯及输电线路施工区为5166t/km??a,施工生产生活区为4400 t/km??a,与项目区原地貌风力侵蚀轻度(原地貌为2040 t/km??a)相比,增加了2-4倍。

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篇7

控制是依据监测结果对过程采取的行动,包括纠正实施行为、调整要素配置以及对后续过程进行重新计划等。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是对实际成本及其相关要素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计划要求进行对比以发现差异,并通过反馈机制传达给控制者的管理行为。作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监测除了需测量实际成本,还必须与成本计划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广义地说,计划是控制的开始,控制过程包括计划。施工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施工过程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计划、监测和整改,据此实现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全面、全过程和动态控制。立足于某个控制期末,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成本监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

施工项目成本监测包括设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现场测量汇总指标值,并将指标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差异分析原因。为了实现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全面、全过程和动态控制,首先需研究成本控制对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设计出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监测指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成本测量、汇总和分析工作。

1.满足动态控制的要求。

动态控制强调计划和控制的循环互动,并随着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将这种循环互动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如图2所示,动态控制对成本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是:首先需体现成本计划的动态性,要求随施工过程中变化了的条件不断地编制对应于未完工程的成本计划,一方面用于指导下阶段的施工作业,另一方面作为下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需体现成本监测的动态性,不仅要重视控制期内的成本信息,包括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而且要重视计划和控制循环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信息,包括控制期初(上个控制期末)计划成本、控制期内实际成本、控制期末对应于未完工程的计划成本,以及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用于揭示经本期施工导致的成本变动趋势的动态差异。

2.将控制项目造价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

在项目经理负责制下,项目经理部掌控着施工项目的造价。但是,施工项目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施工过程往往会因变更导致承包范围发生变化,而承包范围的变化不仅会引起施工成本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承包造价的增减,因此要将控制项目造价与控制成本结合起来。施工项目的造价收入和成本支出之间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只通过项目成本绝对指标(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等)以及相应的成本质量指标(降低率)和成本效益指标(降低额)来计划和评估项目的成本水平是不全面的。应基于既定的企业提成,将施工项目的造价和成本联系起来,设置能反映项目收支对比情况的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指标来评估施工项目的成本水平和对之进行考核。

3.根据耗费特征划分成本项目。

施工项目成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性耗费,在成本核算范围一定的条件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施工耗费,通过统筹协调各种耗费之间的关系实现降低施工总费用。如图3所示,为了获得并维持施工能力,施工项目需占用劳动力、施工机械和周转材料等施工资源,并需委托分包商完成部分施工任务,施工过程还需消耗大量建筑材料。根据施工过程中施工耗费的不同特点,现将施工项目成本分解成实体材料费、施工资源费、分包工程费和现场包干费等成本项目。

4.根据不同管理层的需要设置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明细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层次。明细指标作为对施工过程进行分析、评估和重新计划等基层控制工作的直接依据;综合指标的主要作用是向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业主代表报告施工项目成本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三、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监测指标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成本监测指标体系: (1) 期末计划成本; (2) 期内计划成本; (3) 期内实际成本; (4) 期内成本差异; (5) 期末成本动态差异; (6) 期末项目利润; (7) 期末项目利润率。立足于施工过程某个控制期末(施工项目开工前的成本信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特例),借助于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可获得的成本信息包括施工项目预期收支对比信息、控制期内的成本差异信息、控制期末对应于未完工程的计划成本信息以及对应于未完工程的施工项目成本动态差异分析信息。

1.期末计划成本。

期末计划成本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末对应于未完工程的预期施工费用,基于施工项目的承包范围和已完成程度,结合拟定的施工方案,期末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详见式(1)至式(5)。

2.期内计划成本、期内实际成本和期内成本差异。

(1)期内计划成本:期内计划成本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用期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计量)的计划成本,基于已完成的实物工程量,结合控制期内基于原成本计划的资源和材料耗费以及相应的价格水平,期内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与期末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相同。

(2)期内实际成本:期内实际成本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用期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计量)的实际成本,基于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资源使用和材料消耗以及资源和材料的实际价格,期内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与期末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相同。

(3)期内成本差异:期内成本差异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如式(6)、式(7)和式(8)所示,为了描述控制期内出现的成本差异以及耗费量和价格对成本差异的影响,可按“净值”原理,分别计算期内成本差异、期内耗费量差异以及期内价格差异等三种指标。

3.期末成本动态差异。

期末成本动态差异用于反映施工项目经过某个控制期施工导致的成本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基于控制期末针对未完工程编制的新计划,则相对于上个控制期末(本控制期初)的成本动态差异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如式(9)所示。

4.期末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

设置期末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的目的,如式(10)所示,主要是用于动态地反映施工过程中各控制期末施工项目的预期总造价和成本总支出之间的差异,据此计划和评估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等效益水平。

承包工程造价远高于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 这是由它们的成本费用的结构不同所决定。所以式(10)的计算方法仅适用于总成本层面的收支对比,当细分到成本项目或量价明细时,为了便于对比,还需要将构成工程造价的费用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和施工项目成本的费用结构相一致。

(1) 造价的费用构成:我国现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将工程造价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以及规费和税金等, 其中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和其他项目费包括完成清单项目包含的施工任务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以及需分摊的管理费和利润。费用计算方法:针对分部分项清单项目和能套用定额计价的措施项目采用定额计价法, 其中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一般基于清单项目包括的定额工程量, 参照计价定额规定的消耗量标准, 并结合现行价格水平进行计算, 管理费和利润一般按人工费和机械费的一个百分比进行分摊计算;对于不能套用定额计价的措施项目和其他项目, 主要采用费率计算法, 通常按某个基数 (如分部分项工程费) 的一个百分比 (费率) 进行计算。

(2)施工项目成本的费用构成:如果将工程造价看成是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总收入,则立足于施工项目经理部,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一般做法,其必需的费用支出包括分包工程费(劳务分包费和专业分包费)、实体材料费、施工资源费、现场包干费、企业提成(企业管理费、预算利润和必须上缴的工程利润)和规费、税金。

(3)满足施工项目收支对比要求的造价费用结构:为了使施工项目的造价收入和成本支出具有可比性,需要将构成工程造价的费用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口径重新组合,使之与施工项目成本的费用结构相对应。具体做法如下表所示:

注:誘表示造价费用与成本费用有关联,空格表示无关联。

首先,将工程造价中的管理费按一定比例分解成企业管理费和现场管理费两部分。其次,套用定额计算由施工方案决定的现场临时设施的直接费(仅包括人工、材料、机械费),并将工程造价中采用费率计算法计取的措施项目费(和其他项目费)减去该直接费的剩余部分称为剩余费用。再次,将造价中的现场管理费加剩余费用之和称为预算包干费,对应于施工项目成本中的现场包干费。最后,将造价中的企业管理费加利润称为预算提成,对应于施工项目成本中的企业提成。

通过对工程造价费用的重新组合,则可以采用式(11)的方法,计算控制期末施工项目预期的项目利润明细信息。

四、施工项目成本监测的实施

所谓施工项目成本监测的实施,是指为了获得监测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指标值,针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各项要素开展的包括调查记录和统计汇总在内的现场统计工作。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实际进度、实际分包工程费、实际施工资源费、实际实体材料费、实际现场包干费等。

1. 施工项目实际进度统计。

统计施工项目实际进度的方法,一般是调查并记录控制期内实际完成的定额工程量。对应于实际完成的定额工程量,可以计算基于原成本计划的控制期内计划成本,以及各成本项目的计划成本和相应的“量”和“价”的明细。

2. 实际分包工程费统计。

实际分包工程费统计,是计算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完成定额工程量的实际的分包工程费用,包括“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两种。基于控制期内实际完成的定额工程量,实际分包工程费的计算,只需将定额工程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分包单价并按分包商进行汇总。

3. 实际施工资源费统计。

实际施工资源费是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包括人工、机械和周转材料在内的实际费用。其大小取决于实际的需求量和相应的计时(租赁)单价,其中需求量又是配置强度和装备时间的乘积。实际施工资源费的统计,只需如实记录不同批次人工、机械和周转材料的进退场信息,包括供应商、进退场时间、每批次的数量和相应的单价等。将原始记录汇总成资源台账,采用会计核算的方法,根据资源台账即可计算出本控制期内施工资源的实际费用。

4. 实际实体材料费统计。

实际实体材料费是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消耗的实体材料的费用,其大小取决于实际的消耗量和相应的购置单价。统计实际实体材料费,只需如实记录不同批次材料的供应信息,包括供应商、供应时间、每批次的供应量和相应的单价等。并通过控制期末的库存盘点计算出本控制期内实体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和相应的购置价格,将二者相乘即可得出本控制期内实体材料的实际费用。

5. 实际其他现场包干费统计。

实际现场包干费是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支出的现场包干费用,对于实际现场包干费的统计,只要将每次开支的现场包干费如实记录下来并汇总成台账,再根据台账便可以计算出本控制期内开支的实际现场包干费。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指标体系满足了全面、全过程和动态控制施工项目成本对辅助决策信息的需求。基于这种成本监测指标体系,便于开展基于集成管理模式的施工项目成本计划和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如果研发出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来提高管理效率,则能够进一步加强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

【注】本文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9-32)。

参考文献

[1].S.leen B.kang.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ntegrate Cost and Schedule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8;5

[2].丁士昭主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马智亮, 秦亮, 任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土木工程学报, 2006;39

监测项目 篇8

1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

一般水泥生产企业包括石灰石矿山开采、熟料水泥生产及余热发电系统。水泥生产过程主要是“两磨一烧”:即将原料经过破碎、粉磨, 然后在燃烧设备内烧成熟料, 最后将熟料与添加剂粉磨成水泥。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 水泥生产已全面进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时代, 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 物耗、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均较之前有大幅降低。

从源强分析, 回转窑、冷却机、磨机等是主要的粉尘排放源, 石灰石矿山粉尘主要来自矿山开采的穿孔、爆破、采掘、运输及破碎过程, 产生量小;水泥企业生产过程中一般不直接产生废水, 仅一些高温、高速运转设备的冷却水, 基本可实现循环使用, 其废水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 有机物含量相对较高;水泥生产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 主要发生部位在磨机、风机、空压机等, 余热发电系统噪声主要来自汽轮发电机组等。

2 特征污染物

2.1 粉尘

粉尘是水泥行业最主要污染物, 在物料的破碎、堆放、粉磨、储存、烘干、输送、烧成、包装及散装出厂等过程中均有产生, 其除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外, 还可造成土地碱化, 对城镇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更是不可忽视。

2.2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又一重要污染物, 水泥回转窑的烧成窑尾是排出二氧化硫的主要环节, 主要来源于含硫的煤在回转窑内的燃烧及煅烧熟料时生料带入的硫。二氧化硫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减排控制考核指标之一,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 水泥工业企业必须安装相应的脱硫设置, 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具有腐蚀性可直接威胁工业设施、生活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安全;形成的酸雨和酸雾对湖泊、地下水、建筑物、森林、古文物等构成腐蚀, 同时.长期的酸雨作用还将对土壤和水质产生破坏。

2.3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两种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严重影响视野:也可形成酸雨, 污染土壤、腐蚀建筑物等。水泥工业企业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产生于高温煅烧过程, 它的排放量与煅烧温度、空气含氧量及反应时间有关。煅烧温度越高, 氧气含量越大, 反应时间越长, 生成的氮氧化物就越多。近年来, 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已引起国家重视, 该指标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总量减排考核指标, 加以严格管控, 对脱氮设施的安装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2.4 氟化物

氟是一种积累性毒物, 长期接触可引发慢性中毒, 导致氟牙症或氟骨症, 使人体骨骼受害, 上下肢长骨疼痛.重者骨质疏松及增生。易发生骨折等。新型干法窑由于不用萤石, 氟化物排放量大幅减少, 而残余的氟化物多以粉尘状态的氟化钙呈现。

3 监测内容

水泥工业企业生产特征和污染物排放状况表明, 废气及其污染物排放监测应是该行业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重点, 噪声也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因子, 由于基本无工艺废水产生, 因此废水监测主要针对生活污水;另一方面, 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批复的符合性, 也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达标也是该项目能否通过验收的重要因素。

3.1 废气

废气及其污染物排放监测和评价主要以《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04) 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泥制造》 (HJ/T 256-2006) 等相关标准规范为依据, 在每个窑炉的窑头、窑尾均应布设废气监测点位, 同时现场踏勘排气筒高度是否符合要求;监测频次通常为连续2天, 每天3次, 无组织排放为每天4次。主要监测因子包括废气参数,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排放浓度、排放速率、除尘效率以及脱硫效率等。

3.2 噪声

对于生产带来的噪声应从控制声源、阻拦声音传播和加强个人防护等方面考虑。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中以监测厂界敏感点昼夜噪声为主, 以《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为评价依据。在完成点位监测的同时还应查看其减噪措施和厂区绿化情况, 考察其是否选用低噪声设备、有否安装消音设备、高噪工艺是否采用封闭式围护结构, 厂区绿化面积是否达标等等。

3.3 废水

废水监测以生活污水为主, 通常情况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为评价依据, 监测项目涉及p H、化学需氧量 (CODCr) 、石油类和悬浮物等。

4 结语

水泥行业是重污染行业之一, 应严把环保准入关, 对其的环保验收监测应从生产工艺、产污环节和特征污染物入手, 开展全面细致的监测和科学评价, 将其各类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确保其在后续正式生产时可以稳定排放、达标排放, 以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水泥工业生产特征入手, 全面分析水泥工业特征污染物, 提出该行业竣工环保验收时应该注意的关键点, 使技术人员在对水泥工业项目进行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中更加全面、科学。

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监测验收 篇9

一、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标准选择

本文所提出的验收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环境质量审核标准;2.施工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监测方法评判标准等。统计上述验收标准相关内容, 具体资料见表1。

以2007年辽宁省某水利工程建设为例, 该工程是一座集灌溉、水产品养殖、发电、交通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但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 未有效遵守相关规定, 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噪声污染与原材料污染。由此可见, 在生态类项目建设过程中, 除要进行有效的施工过程控制外, 为获得更好的环境保护监测效果,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施工宣传, 以得到周围居民的认可与肯定。

二、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方法

本文认为, 要进行适当的神态环境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 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适当开展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保证环境监测验收方法能满足生态类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

1. 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案

生态类项目涉及交通项目、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区域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为保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能达到预期效果, 必须要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案, 以保证监测验收方法与生态管理内容相一致。

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例。在水利工程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 首先要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境监测内容进行确定。例如, 指派专业人员监测相关项目, 对该工程项目完工之后的环境影响的进行分析 (包括施工结束后施工原材料堆放、施工废弃原材料处理等基础内容) ;其次, 进行环境监测分析结束后, 应根据问题现象提出解决方法, 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提高项目竣工的环境保护价值;最后, 充分考虑各种环境保护监测风险要素, 在相关风险要素控制中, 可积极联系当地环境管理部门, 确保环境监测计划能如期完成并收到预期效果。

2. 采用新型监测方法

《大众科技》提出一种新型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监测方法, 即通过3S技术, 实现对生态类项目竣工的环境监测, 从监测效果来看,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此, 本文认为, 必须采用新型监测方法, 以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监测能力。

在应用新型监测方法过程中, 除要进行必须要的信息收集外, 还要结合相关技术的应用特点, 统计相关控制资料。以3S技术为例, 在应用3S技术过程中, 监测单位除进行相关的常规管理外, 还根据监测要求, 创造性推出了空间分析、信息化管理、辅助决策等新方法。以空间分析为例, 在项目竣工准备, 监测单位根据环境敏感程度, 将不同层次环境敏感程度划分为各个敏感点, 通过确定敏感点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环境与检测方案之间的关系, 获得较好的监测效果。

三、结语

环境保护监测是评价生态项目整体建设能力的关键, 在提高项目整体社会价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由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标准选择入手, 逐步分析生态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方法, 并相对提出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案、适当采用新型监测方法。但对于监测单位而言, 在监测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掌握不同生态类项目的环境监测要求, 通过结合相关现代化监测技术, 实现监测方法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崔晓.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难点初探[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 (能源技术) , 2013, 4 (08) :57-5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检查 篇10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环保部门对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审批规定执行情况的考核。它包括环保工程设施建成率, 施工期破坏或改变的生态环境恢复情况, 投入试生产 (试运行) 后污染物产生、控制、治理效果和排放达标与否等预期环境管理目标实现情况等方面。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 是指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管理、运行及其效果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全面的检查与测试。这就要检查建设项目投入正式生产是否可以达标排放, 分析产生环境问题、导致超标排污的根本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完善的建议和要求, 促使项目实现正常生产和稳定达标排放。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 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不能只限于对主要排污口的达标监测。必须同时把排污与治理效果监测以及环保管理, 列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之中。

1 检查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山西省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应具备的条件, 制订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定量考核 (试行) 办法》。该办法将考核内容分为资料、管理、工程、环境4类。笔者结合多年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保监测工作的实践, 认为要全面客观定量地反映建设项目建设、运行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和控制的程度, 检查和监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档案资料的检查

环境保护档案整理是否齐全, 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连续性。在验收监测中, 需要检查的资料主要包括:工程立项审批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及行业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意见或批复;工程设计对环保的要求、审批文件及设计变更批复;试生产申请及批准文件;项目工程主要环保设施、设备技术资料及土建安装、分步调试和整体试生产记录;项目环境保护投资概算、资金落实和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资料;污染治理设施管理、运行和维护、维修制度;环境管理是否纳入企业生产管理和经济考核体系及执行情况记录;潜在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管理和应急措施及曾发生的污染事故处理记录。

1.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检查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对环保的要求和审批文件, 核对所有应建的环保设施是否建成, 并检查其运行情况。工程指标现场检查包括: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设计规定建设, 是否正常运行和专人管理;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工程中应削减的污染源是否已经拆除或停工;是否配置排放流量计量装置;排污口标志、监测设施、监测孔和监测平台是否按国家规定设置;各种物料和产品堆存场建设情况及相应标志设置等。

1.3 环境保护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检查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指标的现场检查, 是通过调查、询问、查记录等方式进行的, 主要检查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监测机构、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及日常监测是否落实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及其批复的要求;专职人员是否满足工作需要、是否培训和持证上岗;是否有明确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监测制度、执行情况如何;有无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体制。

1.4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回收利用

对有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应检查其堆存场是否按国家规定建设和管理, 回收利用处理处置是否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及其批复的要求和国家法规进行。

1.5 特殊情况的检查

对于存在潜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源的建设项目, 应了解污染事故源的情况, 特别是污染物及其性质, 重点检查相应的应急设备、装置配置情况及专业人员的培训演练情况。

对影响周边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 要检查其是否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和工程初步设计对环保的要求, 落实了保护环境敏感目标的措施及对环境敏感目标保护的监测情况。在建设项目验收监测过程中, 还应对附近居民和有关群众进行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公众调查。

1.6 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指标的检查

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及其批复的要求, 现场检查项目建设时期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利用和保护的情况和绿化建设是否按要求完成。

2 结语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现场检查工作要坚持全面考察、重点突出的原则, 同时根据建设项目类型所涉及到的内容特点区别对待, 做到既能抓住主要问题, 又不至于工作量过大造成浪费。

监测项目 篇11

【关键词】公路;外部监测;少数民族

一、前言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为确保直接影响区内的少数民族、妇女及其他弱势群体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与其他居民同等的项目效益,并通过相关措施减缓项目对少数民族的负面影响,云南省交通厅制定了《云南中部道路发展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计划》,围绕“项目效益和加强措施”、“为降低社会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及“加强措施(地方政府负责)”三类风险订立了15个指标,涵盖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施工影响、交通改善、生计恢复、移民征地拆迁影响及其他影响等内容。同时,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发展计划能够按目标实现,云南省交通厅委托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对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对少数民族计划的进度、质量、问题进行监测,并定期提交监测报告。

二、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案卷研究、座谈会、实地调研、面访、互联网检索等:

案卷研究:对项目文件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和分析;

座谈会:召开县、乡级座谈会,了解项目具体实施及运行情况,获得宏观数据;

实地调研: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选择较具代表性的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听取相关项目办、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观点,核实项目的有关事实和信息;

面访:面访负责和实施项目的人员、直接受益居民和影响群体以及相关的行业专家,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观点;

互联网检索:通过在互联网上检索与项目相关的政策文件,收集评价信息。

三、监测指标体系

少数民族监测的目标是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影响群体的均等受益,以及不受到项目实施的影响。监测小组围绕此目的,订立了六项监测指标,第一是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二是施工过程中的影响、三是交通改善情况、四是农户收入影響、五是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影响、六是其他影响。另外,监测报告是一个持续性的报告,还应注意对上期监测报告所发现问题的复查。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内容见下表:

四、实地调研方案

为了真实反映项目进展情况,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采集项目影响区在项目实施前及监测评价时两个时点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进一步了解参与项目的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效果和影响评价。

(1)县级调研内容: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实施的效果,项目可持续情况等。调查方式主要有座谈、文献调查。

(2)村级调研内容:农村基本情况、村级教育、卫生、交通、水利以及外出务工、妇女问题等。参与项目的农户情况,项目实施前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以及典型人物和事件等。调查方式主要通过与当地政府联系与合作,收集村级统计资料和数据;以及访谈村干部、明白人等。

五、报告撰写

监测报告的撰写基于深入的调查访谈、数据收集,与少数民族计划两相对照,发现其中的不同,分析原因,提出意见与建议。监测评价报告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概述:主要对项目基本情况、监测目的、调研方法等进行论述。

(2)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3)项目对少数民族影响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受益的少数民族人口分析、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施工过程中的影响、交通改善情况、农户收入影响、其他影响。此部分以评价框架为基础,对涉及的指标进行详细分析论述。并穿插一定的案例及图片。

六、结论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篇12

作为竣工验收重要环节的验收监测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及其效果、“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环境管理等情况的全面检查与测试, 主要包括对设施建设、运行及管理情况检查, 设施运行效率测试, 污染物达标排放测试, 设施建成后, 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检测[1]。

为了确保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高质量、高效益, 国家环保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监测技术规范, 对验收监测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容易忽视和较难把握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验收监测质量, 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2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前期的调查工作

验收监测前期, 负责验收监测的项目负责人往往不能对照规范要求, 预先收集查阅相关资料, 对工程情况进行仔细地调查研究。只是在验收现场简单询问一下生产设施及主要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 或者大致阅读一下“环评报告书”后就开始勘查, 一些应该在现场勘查前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往往被忽视。

如对生产工艺和相关工艺参数、主副材料成分、用量等信息调查不够, 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料和辅料的成分或原、辅料本身, 以及一些所生产的主、副产品的成分或主副产品本身, 会通过生产工艺过程的一些环节, 以废气、污水或固 (液) 体废物的形式排放出来, 因此进行工程调查时, 了解原料、辅料及其成分和主产品、副产品及其成分是分析主要污染物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对产生的一类污染物的了解, 对验收监测污染因子的确定和以后的监督性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验收监测工作前期, 应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提交验收项目的有关环保文件资料, 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认真研读文件资料, 尽可能弄清楚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性质、原辅料的消耗、资源能源的消耗、生产工艺、污染类型、治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熟悉与验收监测有关的信息, 并制定详细的现场勘查清单。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期间监测工况的把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 (试行) 》规定: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 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达到实际生产能力的负荷达75% 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这个“75%”的影响。

(1) 企业生产量或废水处理量不能达到设计能力的75%

以上。许多行业受季节影响明显, 在生产淡季, 验收监测时生产量不能达到设计规模的75%, 实际上等于污水处理设施尚未经过设计水质、水量的全面考验, 此时的验收监测结果不能反映设施真正运转效果。但是有时为了体现政府服务企业的理念需要进行验收。此时的数据使用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限制, 一旦生产状况发生改变达到75% 以上符合要求时一定要申请再验收, 否则视为环境违法。

(2) 企业生产工况正常, 生产量也达到设计规模的75%

以上, 出水水质也达标, 但处理水量却始终达不到设计水量的75%以上。可能有3方面原因, 企业为今后扩大再生产, 将设计水量调高;设计单位污染源强调查不清, 盲目上马所致;企业结合技改, 清洁工艺, 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因此要区别对待[2]。

3.2 在废水现场采样时间把握上出现的问题

监测点位和频次确定以后, 一般对一套处理设施要设处理前和处理后两个采样点, 在样品采集时, 采样人员往往采完处理前就接着采处理后水样, 这样会导致所采水样不是来自同一水体的情况, 因为水样在某一处理设施单元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 而这种几乎同步采样的做法容易造成处理前后数据间的逻辑矛盾。如果水质变化较大, 甚至会出现处理后水样质量浓度高于处理前浓度。因此, 采样时必须准确把握采样时间, 保证在各处理设施单元所采集的水样来自同一水体, 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单元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 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为此, 现场验收监测人员必须准确了解生产工艺废水排放规律, 弄懂吃透废水处理工艺, 包括设计水质、水量和水力停留时间等, 把握好各处理单元的废水排放规律, 保证样品采集的科学性、代表性。

3.3 验收监测中总量核算的问题

根据国家总量控制要求, 环评批复中一般都给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对于改扩建项目, 环评批复的总量控制指标是针对企业所有项目而言, 包括改扩建项目和原有项目。因此, 在核算污染物排放总量时, 要考虑原有污染物排放量、以新代老削减量、新建部分产生量、新建部分处理削减量, 最后计算出排放总量。但在实际验收监测中原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往往容易被忽视, 只考虑了新建部分的排放量。另外, 在验收监测期间如果工况没有达到100%, 在核定企业排放总量时, 要折算成工况为100%时的排放总量, 这一点也常常容易被忽视。

3.4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的环境管理检查

验收监测规范中没有环境管理检查的工作细则。在实际工作中, 环境风险检查的范围和深度难以界定, 导致环境风险检查内容及范围的不明确, 对验收监测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带来一定的责任风险。因此要了解相关部门对该项目验收的要求, 了解环境监察部门在企业试生产或试运行阶段的检查与整改内容, 包括工程环境监理的情况, 必要时可请环境监察部门协助验收监测工作, 帮助监测人员掌握生产状况及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3.5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后的监督监测

验收后建设项目的监督监测是验收监测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是建设项目后续管理的必要手段。只有加强对验收后建设项目的监督监测, 定期作出补充报告, 才能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日常工作中, 企业的环保设施往往在验收阶段大都有安装设备的生产厂家负责调试运行, 其设施的处理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但验收过后由建设单位负责运行时其运行效果不十分理想。因此应该在验收完成后加强监督监测, 以弥补验收监测的不足, 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污染源监督管理更好地衔接。

3.6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引进

目前, 中国已将公众参与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 尚未明确要求公众参与。因此,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 承担监测或调查的单位, 应主动征求当地公众的意见, 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或企业公示等形式, 征求意见, 并在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中汇总, 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竣工验收监测中引入公众参与, 不仅可使各项环保检查情况更为准确, 同时也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监测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会引起监测数据的不准确和环保检查的遗漏, 造成监测报告的质量下降。环境监测部门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确保竣工验收监测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环保验收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保障。

摘要:指出了随着环境管理的深化和加强, 需要不断完善有关标准和管理规定, 分析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前期的准备工作, 探讨了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项目,环境监测,问题,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0.

上一篇:学科信息服务下一篇:科技新闻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