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策划

2024-10-19

科技新闻策划(共10篇)

科技新闻策划 篇1

新闻策划, 是新闻改革的产物, 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计划。其目的是更好的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使报道更具特色, 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新闻策划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新闻策划, 都必须限制在新闻业务活动范围内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度”。作为宣传科技的——科技新闻, 也不例外, 也有其自己的“度”。科技新闻策划的“度”, 是规定媒体及采编人员对所要报道的科技新闻事件进行策划的范围、策划的量的界限。科技新闻策划一定要在“度”的范围内进行。科技新闻策划要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 且不能超过科技新闻策划的“度”的界限。否则将引起科技新闻报道的质的变化。只有把握好科技新闻策划的“度”, 才能使科技新闻报道达到理想的目的, 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1 把握科技新闻策划的“度”, 是科技新闻宣传报道的根基

科技新闻的策划是科技宣传实践活动中的新生事物, 它的产生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宣传工作的需要。目前各大媒体及采编人员在科技新闻报道上广泛的应用策划进行宣传报道,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我们知道, 采编人员在接到一个关于科技方面的新闻报道任务后, 特别是重大题材、重要内容、重大活动的报道, 就会在头脑中进行思考, 诸如怎样采访、选择什么角度、以什么为切入点、采用何种形式、手段报道等等。这些问题经过采编人员的思考和反复推敲, 形成了一个方案后, 采编人员就会在精力、物力、行为上按照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准备并实施, 这种从思考——计划——实施过程, 是一次报道策划的完成过程, 如果这个科技新闻策划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量的积累, 不超过一定的界限, 即一定的“度”, 那么这个策划就是一个成功的科技新闻策划, 会产生与科技新闻策划相匹配的报道效果, 科技报道的质量就能得到保障, 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传播氛围。

科技新闻报道不能“过度”或达不到一定的“度”, 过度的策划就会造成以点带面, 以偏盖全, 夸大事实、脱离实际的失实的报道和假新闻。反之, 如果重要题材, 重大内容不去有目的的策划而没能达到一定的“度”, 那么所报道的科技新闻是呆板、平淡无味, 失去科技新闻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力, 受众是不会爱看的, 更谈不到保证质量。所以说“注意分寸”、“掌握火候”科技新闻策划就能够发挥报道的主动权。就能够为科技报道取得社会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掌握好科技新闻报道策划的“度”是科技类新闻报道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科技新闻报道中“适度”的策划, 是科技报道的必要准备。报道前的策划, 可以对可知的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的重大题材、重要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 缜密思考研究, 做充分精细的思想、物质、行为准备, 使报道的科技新闻主题突出, 特点鲜明;更具有针对性, 导向性和正确性。

科技新闻报道中“适度”的策划, 能拓展报道领域, 科技新闻报道是为受众提供生动的、形象的受众愿意接受的科技信息, 科技新闻策划在科技报道中的作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科技新闻报道丰富多彩, 同时适度的策划, 能够及时的发掘、发现与科技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和科技新闻事实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及科技新闻背后的新闻, 从而使科技新闻报道的领域更加宽阔。

科技新闻报道中“适度”的策划, 是媒体发展的需要。目前,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 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推广日新月异, 这也为各个媒体提供了良好的新闻报道素材, 但是目前我们媒体竟争相当激烈, 都在争抢有利的要地。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信息占有量和发布的速度的竞争, 就是争夺听众和观众, 媒体都想在第一时间得要重大新闻, 并发布出去, 在激烈的竞争中, 谁都没有把握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要新闻, 但可以通过对科技新闻事件进行“适度”的策划, 寻找科技新闻的其他落点, 最佳的角度, 在做精、做细、做深上下功夫, 同样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3 影响科技新闻策划“度”的几个关健因素

1) 编采人员的素质。编采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及主动性和创造性, 决定着科技新闻策划的“度”。提高编采人员的两个素质和编采人员对科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成度, 是做好科技新闻策划的前提

2) 科技新闻事件的价值。一条科技新闻是否能策划, 关键要看这一新闻是否有策划的价值, 也就是说事件的价值决定了策划。如果没有价值的科技新闻事件, 硬要去策划, 就可能是策划出一些失实的东西, 也就严重的违背了新闻报道规律。

3) 宣传纪律。宣传纪律这把尺子, 是度量科技新闻策划的重要工具, 编采人员在运用新闻策划时, 要具备较强的宣传纪律意识。否则将对受众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4) 策划者的实力。掌握好科技新闻策划的“度”, 策划者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 量力而行。盲目的不切实际的策划不仅收不到效果, 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易圣华.新闻公共策划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45-80.

[2]殷婷.新闻可以策划的前提条件.新闻知识, 2010 (2) .

科技新闻策划 篇2

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不单指报道策划,它是对新闻新闻传媒生存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报刊、通讯社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的运筹和规划;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策划新闻又叫媒介事件和制造新闻,是组织的公关人员利用记者对于新闻的不断需求,而有计划、主动地制造出能够吸引记者报道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目的是引起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使组织的名字经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出现,从而达到提高知名度、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目的。

二、策划新闻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一)涵义不同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虽然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却差别很大。“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新闻策划”的涵义。“新闻策划”中,“策划”作名词,“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进一步说就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策划是手段。“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报道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新闻活动的行为,仍然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

2.“策划新闻”的涵义。“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进一步说,就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更类似于虚假新闻,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前,主观地进行制造新闻。

(二)运作不同

由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涵义不同,使得其运作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新闻策划”的运作。新闻策划,既然是围绕新闻设计进行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那么,在运作过程中,应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新闻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2.“策划新闻”的运作。策划新闻,既然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那么,在运作中,应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事实基础上,如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策划新闻的运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是新闻媒体被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借助新闻报道以达到其利益扩张的目的,这一般被认为是新闻炒作而不是真正的新闻策划。

(三)性质不同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假之别。”从中可见,对新闻的定“性”是以真假作为区分,而不是以好坏作为区别。倘若硬要以好坏进行区别,也只能说: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假。依照这个标准,不妨也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中的“新闻”作一个定“性”。

1.“新闻策划”的性质。根据“新闻策划”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它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新闻策划”的新闻是真实的,是真新闻。

2.“策划新闻”的性质。根据“策划新闻”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它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策划新闻”的新闻通常是虚假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新闻。

三、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策划新闻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和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的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因为有些新闻就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

科技新闻月报 篇3

The Cover封面故事

逐渐治疗法:随着食物过敏反应的逐渐增加,新的治疗策略可以帮助患者根据自身的耐受性而进食。Features特写

道德剧:普遍意义上的利害关系,而非仅仅是文化的价值,对于塑造孩子的对错观念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In the News科学新闻

灌溉问题:卫星数据显示,灌溉压力的增加,使得印度北部的地下水正在面临枯竭的境地。

彗星尘埃中隐藏的生命之源:从一颗彗星的晕轮中采集的样本显示,彗星或许将氨基酸带入到了早期地球上。

灵感来自于蠕虫的超强力胶水: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材料,这种材料或许在某一天可用于将身体中的骨骼进行粘接。

在海水中降解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研究显示,除了可见的塑料材料,更小型塑料材质也正在污染着海洋。

可“携毒”的货币:美元在隐藏微量可卡因方面效果显著。

抵御恐鸟的树叶:一种生长于新西兰的树拥有着很特别的树叶,这些树叶或许有着抵御那些已消失很久的巨型大鸟的功效。

发现深海物种:科学家发现了此前未知的深海物种,它可以发出生物光信息。

减少睡眠的基因:对一种名为“DEC2”的基因进行改造可减少人、老鼠和果蝇的夜晚睡眠时间。

神经细胞玩Simon says游戏(Simon says是英国传统儿童游戏,大致可以理解为“你说我做”——译者注):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人体中存在镜像神经细胞的证据。

全速前进中的太阳系外行星:行星间剧烈的交感作用或许在构成许多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体系机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或许已经逃离或者已从一个大灾难中恢复过来。

量子精灵: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依靠量子结构的奇怪的成像种类。

雌激素对抗乳腺癌:一项新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以帮助某些患者治疗顽固的乳腺癌。

新药研究:一种抗骨折的新药研制成功,它对于上年纪的妇女以及正在进行前列腺治疗的男性的骨保护尤为有效。

转圈走:人们在路标或者其他方向线索无效的时候容易迷路,形成转圈走。

石器时代的火焰工程师:新证据表明,早在72000年前的南部非洲,人们就已经使用烈火加热石头来为制造削切工具做准备。

Science News科学新闻(2009-09-26)

The Cover封面故事

资源开发: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同位素原料的不可靠供给,促使美国做出进一步开发本国资源的努力。

Features特写

搜索隐藏的维度:黑洞,无论其大小,都可以展现出空间的新领域。

In the News科学新闻

根基粘结剂:科学家确认了一种硫氮链,它在此前从未出现在活体生物上。在临界状态下,它可以令机体保持连接。

粒子物理研究: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不对称性或许不能说明一种新型且大量的基本粒子的存在。

恢复生机的哈勃望远镜:最近发布的图像表明,经过维修后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重新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观测平台。

猕猴体内线粒体DNA置换成功:研究表明,这一新程序可以中断某些严重的遗传疾病。

减肥手术的益处可造福后代:如果一名妇女经历过减肥手术,那么她的孩子比起那些严重肥胖的妇女的孩子要健康得多。

感觉到热的老鼠:不同于变得肥胖的老鼠,拥有免疫基因中一个遗传突变的老鼠可以蒸发掉它们所吃的脂肪。

演奏猴子的音乐:一项新研究发现,绢毛猴(tamarin)的叫声使得音乐家产生灵感从而创造出乐曲,而这种曲子看起来可以改变这种灵长类动物的情感。

小女孩会最早出现对于蛇和蜘蛛的恐惧:一项新研究表明,11个月大的时候,小女孩可以很快将可怕的面容与蛇和蜘蛛的图像联系到一起。

心脏形成研究:科学家确认了形成心脏的基因。

新基因赋予内脏细菌抗生素抗性:科学家在人类内脏的普通细菌中发现了拥有抗生素抗性的新基因。

果香型驱虫剂:一项新型研究表明,成熟香蕉散发出的气味能够阻断果蝇以及蚊子探测二氧化碳的能力。

科技新闻策划 篇4

农业新闻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 可供选择的报道内容很多, 如何确保农业科技新闻鲜活生动, 吸引更多观众眼球, 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策划原则, 在把握切入点的同时将其传播效果最大化, 促使农业科技新闻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1 策划原则

1.1 科学性

程春生[2]认为, 科学性是农业科技新闻的灵魂。科技第一, 新闻报道第二, 即有科学性的农业新闻才称得上是农业科技新闻,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策划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时, 势必要准确反映科技成果的特征和意义, 且对专业术语、科研数据的引用、表述一定要精准, 尽量少用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等字眼, 除非该成果已经权威部门的审查、鉴定和认可。

1.2 新闻性

农业科技报道不能缺少新闻性, 即要根据实际,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如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品种等) 。由于通常情况下, 农业成果研发时间比较长, 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从科研立项后就开始追踪报道, 及早发现科技新闻的出现, 及时报道阶段性成果 (如新突破和新发现等) 。目前, 经过通化县新闻及广电工作者的努力, 涌现了更多与农业相关的新闻报道, 都涉及新成果、新特点、新角度、新题材、新措施、新经验和新人新事, 为目前的农业新闻报道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1.3 通俗性

通俗易懂是读者 (绝大多数是知识、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农民朋友) 对新闻的要求, 缺乏通俗性的新闻是乏味的。用通俗的语言报道、传播农业知识, 使广大群众能易于掌握, 否则将失去报道意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花很多时间求教、学习, 从而将复杂的农业专业知识通俗化, 为群众奉献通俗易懂、鲜活的农业科技新闻, 使广大观众乐于看、易接受、有收获、得益处。

1.4 区域性

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程度不同, 所需的农业成果和新技术亦不同。因此, 工作人员在采编农业科技新闻时一定要指明其适用地域和适用范围, 切忌以片概全或引发误导, 避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5 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这就要求相关的新闻报道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要尽量超前报道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技巧和经验。

1.6 政策性

在报道农业科技新闻时, 必须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 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对一些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开报道或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布, 一定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否则将给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农民致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3]。

2 发展趋势

群众的需要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新闻改革的动力。2001年, 通化县总人口达25.6万人, 其中, 近81%为农业人口,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是全县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所在。作为县广播电视管理部门, 其置身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腹地, 农业科技新闻收视群体大多数为农民和基层干部, 在加上电视新闻是地方台最重要、最权威的节目, 县级台新闻节目中农业新闻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吸引力、感染力、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加强应是县级广电部门的首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另外, 农业广播新闻也具有广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其不仅针对农民受众, 那些与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也是农业广播新闻的受众, 广播媒介要发挥桥梁作用, 积极开发寻找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潜在商机与合作对象, 这样不仅可以扩展受众空间, 也会使农业广播节目的发展充满生机[4]。

据袁媛[5]报道, 目前农业新闻报道已经有很多新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 结合通化县的实际, 归结如下:一是农业新闻报道随时代变迁, 报道素材越来越丰富。二是采编设施等硬件和技术、人员等软件资源的不断发展促使农业新闻报道时效性增强。三是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的时候, 更贴近农民群众的切身需求, 增加了农业经济和新技术推广的报道比重。四是报道位置提前, 专题片和系列报道数量增多。五是农业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 受众逐渐扩展为一个群体, 很多隐性受众变为显性受众, 如对农业感兴趣的城市居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涉农类企业投资者的加入促使原本范围较小的隐性受众群体不断扩大, 他们的存在也提升了农业新闻受众的整体素质, 扩大了农业新闻的报道内容, 丰富了农业新闻报道的范围与层面[5]。六是聘请多位农业专家为新闻报道内容把关, 多报道先进农业科技的内容、经验及丰产、丰收成果, 进一步与县农业局行政领导及业务骨干建立联系, 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农情, 更好地发挥广电系统优势, 为通化县农业生产服务。

摘要:探讨县级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策划原则和发展趋势, 以为将来通化县农业科技新闻水平的发展和再提高提供较有力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策划原则,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敏.县级电视台如何提高农业新闻质量[J].科技信息, 2011 (14) :360.

[2]程春生.简议农业科技新闻的特性[J].新闻采编, 2004 (5) :12-13.

[3]王省利.浅议农业科技新闻的特性[J].网络财富, 2010 (18) :192.

[4]骆平.农业广播新闻潜在的拓展空间[J].声屏世界, 2004 (12) :47.

《新闻周刊》新闻策划文案 篇5

第一板块:一周新闻回顾

新闻一:上海女游客在马来西亚酒店被劫持

4月2日晚,马来西亚东部沙巴一酒店遭遇武装人员袭击,1名中国上海籍女游客(高华云)和1名菲律宾籍酒店员工被劫持。沙巴警方目前认为实施绑架的是菲律宾“专业绑架组织”,人质或被转卖给其他组织以获取更多赎金。事发时,酒店有60名中国游客,有老人、小孩,当时现场一片混乱,酒店员工称有武装人员靠近,所有人立马趴在地上,情况很紧张。晚上11点左右,当地武装警察接报警后赶到酒店。华西都市报记者正在当地旅游,不想遭遇这一突发事件。

理由:马航客机MH370失联第26天,又发生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同是发生在马来西亚,同样有一名中国籍女游客遭劫持,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与最近的马航具有相关性,所以有必要提出来思考一下。

新闻二:茂化PX项目引争议

茂名市部分市民上街游行反对PX(芳烃)项目事件,引发关注。截至4月2日晚,茂名市公安机关依法共查处3·30事件违法犯罪嫌疑人44人,其中刑事拘留18人,行政处罚26人。被刑事拘留的18名犯罪嫌疑人。4,3日,广东茂名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多家媒体及部分特邀市民网友代表参加。发布会持续了约30分钟,茂名市副市长梁罗跃介绍了本次事件的总体处置情况,公安局副局长周沛洲和教育局官员梁旭全分别回答了两家媒体记者的提问。

理由:化工项目,因为对环境和人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大家反对,这是有关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又接连发生在此次游行事件中,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实施违法犯罪。“小部分闹事者的暴力违法行为及网络谣言、虚假图片传播已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爆出此条新闻正好消除误解,正确对待,并且进行评论:公众对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表达关注和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也应承认,很多这样的焦虑,更多是从个人主观的判断、先入为主的经验而来,并不一定正确。实际上,关于PX项目的重要性和安全问题,已多有讨论,PX并非危险化学品,相同浓度下,它对接触者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还不及醋酸和尿素。” 同时,在表达诉求时,需要坚守一个“法”字。“少数人浑水摸鱼,无端让冲突加剧、矛盾升级,已经触碰到法律的底线。

新闻三:浙江宁波奉化房屋坍塌

4月4日早上九点,位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大成路居敬小区的一处5层居民房发生倒塌。至15时许,已有5名被困群众被救出,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目前还有2人被困,现场施救正在紧张进行中。

理由:宁波奉化一小区五层居民楼倒塌。事发居民楼建成比较早,有居民居住。据最新消息,一名女性伤者被救出,此前已经救出6名居民。经紧急排摸,倒塌单元共15户人家,目前仍有4人被困于废墟中,抢救正在紧张进行当中,倒塌楼房都“粉碎性”了。而这已不是第一次,早前也是在浙江一样就发生过楼房坍塌的事故。在中国这样的楼房还有不计其数,而现在同时也在给未来建造这样的“不计其数”的房子出来。既然是生活资讯类的电视杂志类新闻节目,那么播出的新闻一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房子突然坍塌不可思议,想到的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以及之后的处理问题,但更让我笔者觉得讽刺的是:房子是坍塌了,但房价没跌。当这被废墟清理干净,其它边上一样有危险的房子一样有价可卖,而且还不会很低。

当然,奉化倒塌的房子可能会惊醒一些人,但也难惊醒所有人,因有太多的无奈被控制了生活,太多无奈房子塌了,价格还在。其中的各种因素冷暖是数不清的,只有自己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在此我只能再三提醒盲目过分投资地产的风险,但同时也给大家提醒地产的另一个机会。那就是别墅。不得不反思,谁来为质量报复买单。

第二板块:本周视点老人的“特权”

1、女孩给老人让座后嘟囔一句 遭老人一家暴打

只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时嘟囔了一句,沈阳29岁的女孩被老人家属暴打,当场受伤流血,鼻骨骨折。记者了解到,目前警方已就此事介入调查,将根据伤者情况对涉事者予以处理。据女孩妈妈谢女士介绍,3月30日14时30分,母女二人乘坐215路公交车,坐在前后相邻座椅上。公交车行驶途中,女儿小朱(化名)低头玩手机时,有人说“老人有心脏病,给让个座”。“我女儿一看是个70岁的老大爷,就起身让座。只是嘟囔了一句“怎么这么多人偏让我让座呢”,结果就被老人家属打骂。”

2、4月2日,南京也发生了一起“让座纠纷”。

在当天早高峰68路公交车上一位六旬大妈看到车上没有座位,就坚持要求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小学生,该名小学生没有同意也没有吱声。这位大妈见状,就开始骂人,说她没有家教不要脸。过了一会儿,小学生孙丽看到车上有了其他的空座位,她哭着起身换了座位。而要求让座的那名大妈坐下后还是喋喋不休。

3、南京公交7学生“集体不让座” 学生反驳自己更累

2010年11月5日早上,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该张照片被发到了网络上,受到了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记者随机采访了三名中学生,他们的态度一律是不愿意让座:“我们书包很重的。一路到学校大概要二三十分钟,如果站着,肩膀上压着包带,还挤来挤去,头都晕。”

4、苏州女生公交上未让座 竟遭老人掌掴

2013年5月27日早上7点,一名苏州大四女学生因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双方发生冲突,老人一开始用腰两次撞向该名女孩,随后对女孩掌掴脚踹被人拉开。就在女孩掏出手机欲拍摄证据时候,老人再次上前殴打女孩,随后被人拉开。被打女孩事后报警,她称,因为要参加毕业考试在座位上专心看复习资料,并未注意到旁边站着的一位约60多岁的白衣老人,没想到却因此遭到了对方的殴打。

5、七旬老人闯红灯被拦下 殴打交警质问你才活几岁

据天津卫视报道,上海一位七旬老人强闯红灯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后恼羞成怒,动手打交警一拳并称“你才活几岁”。现在老人已被警方依法取保候审。理由:

同样是让不让座的问题,不过与之前的情况不同的是,女孩只因起身嘟囔了一句而被老人家人暴打,不让做被打,让了座了也被打,该事件一出,立即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表示:“让座不是法律义务,只和尊老爱老道德相关。打人者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为何如此野蛮?”看到此类事件也让人想到一部由高圆圆主演的《搜索》,同样是因为没有让座然后引发一系列“搜索”,这让人反

思,让不让座只是道德的问题,或许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不想让座,但这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引发一系列争吵与谴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让座了也早人打,礼貌了也遭人骂。难道这就是作为老人的特权?觉得现在的老人也不好惹。

第三板块:一周人物回顾

人物一:吴平

3月31日,一封矛头直指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的公开举报信在网上热传。该信作者系浙大兼任教授朱冠,他称吴平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博士学位”涉嫌造假,而涉事机构亦证实:“我们不能授予学位”。当事人吴平对此回应,学校有关部门已开始调查此事,在调查报告出炉前,他个人不便回应此事。理由:

平心而论,在时下学术界生态中,“学位造假”已非稀奇事儿。可这类传闻跟“浙大副校长”身份搅到一块,仍颇具眼球效应。就眼下看,这起**,仍聚讼纷纭。说起来,吴平学位问题,早在去年年底,就有人在网上揭露。如果说,当时浙大未作出反应,是因它没激起一阵波澜,那如今,它已因“局内人”爆料,而成为舆论焦点。在此情境下,期待浙大、相关教育部门等在缜密核查基础上,尽早释公众之疑:若发现问题属实,就依规溯责;若有不实,就及时澄清事态,给公众个明白,也还吴平以清白。

人物二:连恩青

2014年4月1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温岭杀医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驳回被告人连恩青的上诉,维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连恩青的死刑判决,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理由:已经有一些人在网上问:“为什么耳鼻喉科医生被杀害最多”。答案似乎是明显的:因为等离子等微创消融鼻甲手术的普及,提高了空鼻症的患病率,给医疗纠纷造成隐患。

理由:

但这样的寻根溯源,又几乎从未被做过。因为中国的医生对“敏感事件”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因为医疗仲裁机构被认为缺乏中立;而一位空鼻症患者也坦陈自己不希望空鼻症被关注:“其实,这些病人不太愿意提醒政府去让医生不再切人的下鼻甲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病一旦没有人得了,那么,已经得了这些病的人就只有被边缘化了。因为这个下鼻甲好切,但是,你要给还原就太难了,也就是说,可能就是无药可治。这个群体少了之后,政府就不会给得了这些病的人治,然后,又没有新的空鼻症的人加入。那么,已经得了这些病的人就可怜了。人有时候是自私的。” 我觉得我们不仅要看到连恩青杀了医生,还要知道他为什么会杀医生,医生可怜,可能像连恩青这样的空鼻症人更可怜。

人物三:卓伟

内地第一狗仔:文章曾找我买照片 说价格随便开不还价

卓伟,原名韩炳江。报道“文姚恋”的记者。被媒体称为“中国内地第一狗仔”。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先后曝出张艺谋超生、董洁出轨、顾长卫车震、高圆圆赵又廷姐弟恋、章子怡和撒贝宁、汪峰的两段恋情等重磅新闻。他创办的风行工作室,几乎包揽了内地一半以上的重大娱乐八卦新闻。

理由:

作为一名娱乐记者,他能很好的定位出自己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他认为狗仔队这份职业,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狗仔队,它

是一个男子汉的工作,它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它能给我一种刺激的快感。可能在别人眼里累、苦、危险,在我们眼里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干这份工作,我们觉得还可以实现新闻理想,这一点很卑微的新闻理想。我们的工作对娱乐圈的明星还是能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的,我们的新闻能够被很多人看到。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被关注。以此来正视新闻工作者的本职所在。新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真新闻和假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第一标准。我们用照片来反映这种真实。这是我们的工作原则。

人物四:天天

天天留遗愿:我想救妈妈

荆州男孩前日离逝,生前留遗愿救患尿毒症母亲;右肾和肝脏同时捐给两名重病患者,据新华社电 “妈妈,你要坚强一点。”湖北荆州患有脑癌的7岁男孩天天在弥留之际,要把自己的肾捐出来,换回身患尿毒症母亲的生命。2日凌晨,天天在武汉安静地走了,他把左肾给了母亲,右肾和肝脏也挽救了另外两名年轻患者的生命。

理由:

看到的是感动。天天重新点燃了3人的生命之光。2日中午,其他两台移植手术也成功完成。天天的右肾捐献给了21岁的襄阳女孩冯晶(化名)。冯晶患尿毒症两年多,一直没有等到肾源;另外一名受捐者是27岁的武汉小伙文军(化名),他患有严重的乙肝肝硬化。它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

第四版块:本周人物章开沅

中国请辞资深教授第一人:请辞是自我革命

章开沅 88岁,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资深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2014年寒假前递交书面申请,请辞“资深教授”待遇。

理由:

新闻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作为中国请辞资深教授的第一人,这说明这是教育体制的一次革命性改变,就像记者采访他所说的那样:这次我不怕,我是拥护院士制度改革、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是“自我革命”了。希望通过此事中国这些院士制度,终身制度能够翻开新的篇章。

第五版块:本周特写:中国人去韩国考驾照

【大量中国人韩国考驾照:时间短、费用低、换照容易】在中国,学车的人可能要等上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驾照,而且考驾照的费用非常高,相当于韩国同等费用的两倍。因此,一些中国游客千里迢迢跑到韩国考驾照,然后回国后再转换一下驾照。据统计,去年在韩国考驾照的中国人达到了2.3万人。有网友说,在韩国考驾照7天就能拿到本本,然后再将韩国驾照带回国内转成国内驾照,这种曲线拿驾照“能够挽救好多挣扎在驾考上的同学”。这事儿真的靠谱吗?理由:

科技新闻 篇6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4月5日发表公报称, 欧洲中部时间当天00时38分, 大型强子对撞机值班组报告对撞机达到束流稳定运行模式, 两束各为4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在4个交汇点发生对撞, 质子束流总能量达8万亿电子伏特, 创造了一项新世界记录, 大幅增加了对撞机的潜力。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说, 这标志着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运行, 最大限度收集对撞数据。

该中心加速器及技术负责人史蒂夫·迈尔斯说, 根据两年来每束质子束流最高能量3.5万亿电子伏特的运行经验, 他们今年在不影响对撞机的情况下提高了能量。虽然能量提高幅度不大, 但成倍增加了发现某些粒子的可能, 比如发现超对称粒子的机会大增。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公报说, 质子束流总能量达8万亿电子伏特时, 可能产生的希格斯玻色子数量将远大于总能量7万亿电子伏特的状态, 但是背景噪声与希格斯玻色子信号混淆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 要确认或彻底排除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还需要强子对撞机运行一整年。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基本粒子, 是粒子物理当前研究的重点, 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2011年12月,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两个小组宣布, 从强子对撞机的数据中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一些科学家认为, 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 今年可能取得成果。

强子对撞机今年3月开始运行, 预计运行到年底后长时间停机维护。2014年下半年重新启动, 逐步将质子束流加速至7万亿电子伏特的最高设计能量。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构建“事件视界”望远镜洞察黑洞行为

腾讯科技讯 (过客/编译) 尽管科学家们猜测一个巨大的黑洞正潜伏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 他们仍然不能肯定黑洞能够解释在那里观察到的奇特行为。现在研究人员们能够有史以来的更近距离的观测这一区域而且探索其中的物理现象, 而且有可能阐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巨大矛盾。

科学家认为热离子漩涡所包裹的黑洞存在于我们银河系的中心

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观察到一些古怪的事情。比如说, 大约一打恒星看起来正围绕某一无形的物体运行。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颗恒星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围绕看不到的物体进行为期16年的轨道运行, 速度达到了每秒约3000英里 (5000公里) 。相比之下, 太阳在太空中的速度只有137英里每秒 (220公里) 。

根据运动定律, 这些群星的轨道应当是由在银河系中心的某一巨大物体的引力引起的。但是天文望远镜在那里什么都没发现。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马克-里德在最近举行的2012年4月份美国物理学会上说到:“重要的是那些所有的轨道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在宇宙中有一点存在, 而且在这个方向上的图像上你看不到任何东西。”

所有的这些都发生在一个相对于银河系来说非常狭小的区域, 宽度大约是地球和太阳距离的100倍。无论如何有非常虚弱的无线电波从这一区域发射出来, 科学家们称之为人马座A星。通过与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相对比, 研究人员们已经能够确定这一物体几乎不移动, 速度低于每秒1公里 (0.62英里) , 甚至比地球围绕太阳的转速都要低得多。

如果人马座A星是中等质量的物体, 它很可能将被临近物体的引力所拉动从而做出某些运动。里德谈及这个物体的表面静止问题时说:“发生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就是人马座A星被一个非常巨大的物体所束缚。当你进行分析的时候, 你会得到一个四百万太阳质量的下限。”

黑洞的密度限制

天文学家们不能够精确的观察银河系中心来精确测量人马座A星多么巨大, 但是他们能够肯定的说它的半径大约只有地球太阳间距的十分之二。这就意味着在银河系的中心, 相当于大约四百万倍的太阳质量的某种物体坐落在这一足以放下水星轨道的区域中, 而且基本上是无形的, 比它周围任何的轨道星体发出的光都要弱。

那使得这一物体的密度只有一个黑洞理论限制的八分之一。因此目前科学家无法肯定的说这一物体就是一个黑洞, 它看起来很像。里德说:“尽管已经有了二选一的解释, 它们事实上比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要古怪的多, 而且超大质量黑洞机会已经确定是存在的。”另外一个奇特的解释是那里存在一个由未知种类的重费米子微粒组成的球体。但是即使存在这样一个球体, 也不可能有那样的密度来解释所有的迹象。

近距离观察

为了最终解决这一谜题, 天文学家们渴望直接拍摄到银河系的中心。这一区域不仅遥远昏暗而且由于它和地球之间存在的尘埃而很难观察到。科学家们最近开始了一个名为视界望远镜的项目。这个仪器将整合世界上的许多射电天文台, 把它们转变成为能够精确测量的干涉仪, 最终的分辨率将足以区分出天马座A星。目前为止, 视界望远镜项目只整合了三个天文台, 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州, 观察时间也达到了15到20个小时。但是天文学家们希望很快能增加更多的观察点和观察时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艾弗里-布拉得里克说:“视界望远镜不是一个梦想, 它不是处于设计阶段, 而是正在进行的项目。”

测验广义相对论

黑洞跨越了物理学上两个最成功的理论, 一个描述的领域很大而另一个描述的则很小。黑洞引用了大量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这个理论描述了质量如何扭曲空间和时间构造来产生引力。但是对于黑洞非常小的空间维度的一项说明同样需要涉及量子力学。因此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矛盾的。

尽管视界望远镜目前只获得了初始数据, 布拉得里克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借助这些数据来测试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和时间预测。布拉得里克说:“即使有今天的这些数据, 我们能够确认天体物理学黑洞高阶构造有趣发现。我们基本上能够辨别广义相对论的偏差。广义相对论此刻仍然是安然无恙的, 但是不会太久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怎么读懂霍金的心

在今年1月的霍金七十大寿庆祝会上,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 这位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下称“ALS”) 的天才物理学家身上又添了新装备———一条看上去颇为俏皮的黑色头带, 头带上还系着一只轻如羽翼的微型火柴盒。

这便是由Neuro Vigil公司研制的i Brain, 这个看似简单的小玩意儿能将纯粹的思维转化为计算机指令或语言, 哪怕只是轻轻一眨眼, 也可心领神会, 就好比是人类“肚子里的蛔虫”一般。

在人脑与电脑之间建立起某种程度的“默契”, 是神经学家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被运动神经元疾病宣判“终身监禁”的霍金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对象, 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目标。在他的家庭办公室里, 从语音合成器、Skype摄像头、高级定制计算机、“读脸”红外眼镜到特制监测器, 可谓一应俱全。据报道, Intel正为霍金量身定做一套面部识别软件, 届时, 即便是微不可见的表情变化, 也逃不过计算机的“法眼”。

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副教授露丝·欧哈拉看来, 作为迄今为止“最出色”的读心仪, i Brain为霍金的大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科学家目前只能通过所谓“面部开关”来维持其日常交流与科研工作,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信号, 也要花上好几分钟才能发出。相反的, i Brain可自动接收脑电波信号, 并将其实时“翻译”为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活动。

据说, i Brain的研发工作得到了霍金本人的支持。在实验中, 研究人员发现, 即便已经虚弱到无法抬起一根手指头, 霍金依然能通过思维活动创造出某种“持续并反复出现的信号模式”。譬如, 当他“想象自己正用右手挤压皮球”时, 计算机可接收到相应的脑电波信号, 并将其转化为言语、文字或命令。

最新问世的读心仪还包括Zeo公司推出的智能手机应用和时钟-无线电发报机, 两者均可记录并分析用户的睡眠模式;Emotiv Systems的Epoc头戴式耳机配备一系列应用和附件, 从神经反馈仪、3D大脑地图到风靡世界的“愤怒的小鸟”, 可谓一应俱全, 不过, 真正的奥妙却是隐藏在那几个看似不起眼的电极当中, 任何“小心思”或“小表情”都会被明明白白地写到“脑门上”。

对于ALS及其他运动神经疾病患者来说, 读心仪的问世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用i Brain之父菲利普·洛的话来说, 只需点头、摇头或是轻轻一眨眼, 计算机便可代为“收发邮件、开关电灯, 甚至能与客人进行一场言之有物的对话”。

然而, 霍金本人似乎依然对i Brain心存顾虑。“目前还是我的面部开关动作更快一点。”他在邮件中写道, “若是有朝一日, 情况发生变化, 我想我会尝试菲利普的系统。”

的确, 如何实现霍金脑电波与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的融合, 仍是摆在研究小组面前的最大难题。无论如何, 菲利普都将义无反顾地将“读心”进行到底:“能够让霍金这样的人物更好地与世界沟通, 哪怕只能改善一点点, 不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来源:中国科技网

月亮惹的祸:“泰坦尼克号”沉没科学解释

泰坦尼克号 (RMS Titanic) 是一艘奥林匹克级邮轮, 于1912年4月处女航时撞上冰山后沉没。泰坦尼克号由位于爱尔兰岛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 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泰坦尼克号海难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 同时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海上事故之一。

2012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纪念日, 美国纽约格恩西拍卖行将在4月一次性拍卖5500多件“泰坦尼克号”遗物, 而好莱坞经典巨作《泰坦尼克号》也将以3D形式重返银幕。

事实上, 2012年不仅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 也是鲜为人知的月球最近“近地点”100周年。1912年1月4日, 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 那一天, 月球“近地点”的距离是1400年中最近的。美国科学家相信, 这一千年一遇的天文现象导致海洋潮汐异常升高, 正是不断起伏的潮汐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

美物理学家抛月亮惹祸论

1912年4月15日凌晨, 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由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美国纽约的处女航途中, 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 导致至少1523人遇难。

100年来, 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众说纷纭, 存在多种说法, 有的说法称是因为轮船航速太快, 导致根本没有时间避开冰山;有的说法称“泰坦尼克号”上使用了大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次品铆钉, 导致“泰坦尼克号”船身钢板外壳和冰山相撞后立即发生开裂;还有的说法称“泰坦尼克号”舵手罗伯特·希契斯在慌乱之中听错命令, 转错了方向舵, 从而导致“泰坦尼克号”的船难。然而日前,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物理学专家唐·奥尔森和鲁塞尔·多谢尔在最新一期美国天文学杂志《天空和望远镜》上撰文披露,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可说是由一系列“巧合”造成的, 而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悲剧的“罪魁祸首”, 其实可能是天上的月亮!

“泰坦尼克号”二副查尔斯·莱特尔获救后面对英国调查团的询问时, 曾解释客轮沉没当晚的天气状况说:“当时天上没有月亮。”幸存乘客劳伦斯·比斯利后来也在他的著作《泰坦尼克号沉没记》中称,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 当时夜空中并没有月亮, 只有群星闪烁。在那宿命的夜晚, 如果天空中有明月照耀, 那么“泰坦尼克号”上的观望哨就可能会及时发现冰山, 从而避免致命的碰撞。

月球近地点距离千年最短

事实上, “泰坦尼克号”沉没当晚天空中月亮“缺席”也许只是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部分原因而已,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1912年春天, 北大西洋航运线路上之所以出现数目异乎寻常的大量冰山, 很可能是由一起千年不遇的天文现象引发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 1912年1月4日那天, 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 同时那一天, 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时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

研究发现, 1912年1月4日, 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只有35.6375万公里, 而平时的“近地点”距离大约为36.3万公里。

比利时天文学家简·米尤斯通过精确计算发现, 在历史上要找到一个比1912年1月4日更近的月球“近地点”距离, 需要回溯到公元796年, 当年一个最近的月球“近地点”距离大约是35.6366万公里, 而未来则要等到2257年, 才会出现一个比1912年更近的月球“近地点”距离———测算发现, 只有到2257年, 才会出现一个35.6371万公里的最近“近地点”距离。这意味着1912年1月4日月球到地球的“近地点”距离, 堪称是至少1400年时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

巨大月球引力“引爆”冰山

这一史上罕见的月球“近地点”距离必将在海洋上引发异常凶猛的“近地点潮”, 除此之外, 科学家还发现, 1912年1月4日当天, 月球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反方向, 使得当时的月亮是满月, 从而还会导致特别高低起伏的“朔望潮”;同时那一天, 地球距太阳的“近日点”距离也正好处于一年之中的最近位置, 导致太阳引力对潮汐的影响也正好处于一年之中最强大的时段。这三大天文现象非常“巧合”地在同一天出现, 导致那一天的海洋潮汐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变得尤其强大, 科学家测算发现, 这些“巧合”导致那一天月球对海洋潮汐的引力影响比平时至少增强了74%!

美国科学家相信, 正是1912年1月4日那一天异常起伏的海洋潮汐所产生的强大冲撞和震撼, 导致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块冰山在那天脱离了它所在的格陵兰岛冰川, 最后漂向北大西洋, 并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事故。

那年春出事冰山出奇多

美国科学家相信, 西格陵兰岛的冰川是北大西洋航线上的那些冰山的主要来源, 格陵兰岛海岸的冰川由于受到剧烈起伏的海洋潮汐的冲撞影响, 冰川边缘开始分裂, 从而形成一块块体积更小的冰山, 它们随后会被海洋潮流带往北大西洋航线。事实上研究人员早就发现, 1912年春季, 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冰山数目比往年异乎寻常的多, 不过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1912年5月5日, 美国水文地理局的科学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 却将那年北大西洋航线冰山异常之多的现象归结于北极气候“变暖”原因:“北大西洋航线冰山异常增多, 主要是因为去年北极拥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夏天, 接着又是一个并不太冷的冬天, 温暖的夏天导致冰川发生融化, 形成了大量的冰山……”

冰山漂流慢很难撞上船

不过, 也有科学家质疑, 冰山在海洋中的漂流速度通常很慢, 行经1200到1500海里的距离通常要花四五个月时间, 从格陵兰岛迪斯科湾到北大西洋“泰坦尼克号”船难地点约有1640海里, 这意味着按正常速度, 一块冰山从格陵兰岛海湾驶到“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要花5个半月, 如果撞上“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是当年1月4日因为异常海潮的冲击影响而从格陵兰冰川上脱落的, 那么它的“旅行速度”未免过快了一点。

此外, 还有海洋学家称, 西格陵兰岛的海洋潮流通常会先将冰山带往北部的巴芬湾, 然后再以逆时针方向漂流, 最终被“拉布拉多潮流”带往北大西洋, 这样的话, 西格陵兰岛冰川上分裂的冰山抵达“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 可能还要花更长的时间。

然而美国专家坚信, 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冰山出奇之多, 显然和当年1月的罕见天文现象及潮汐异常有关。

研究专家称, 一些冰山有时候会在加拿大北部海岸搁浅, 然后第二年又被强大的海潮带动重新漂浮起来, 所以也有专家怀疑, 撞上“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也许并不是在1912年、而是在1911年就从冰川上脱落的, 它在漂向大西洋的途中被搁浅在了加拿大北部海岸上, 然后在1912年1月4日由于受到罕见天文现象和异常潮汐的影响, 再次漂浮了起来, 从而有足够时间在4月15日驶至和“泰坦尼克号”发生相撞的死亡终点。

来源:中国科技网

最新微型卫星推进器仅用0.1升燃料便能飞抵月球

微型推进发动机可使人造卫星以25000英里时速飞行状态下改变方向

该推进发动机将用于清除太空残骸垃圾

【搜狐科学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微型卫星推进器仅使用0.1升燃料便能抵达月球, 它将引领低成本太空新时代。

这个微型发动机体重仅有几百克, 使用电流轰击化学化合物离子产生推进力。它们并不是用于爆炸处于轨道中的人造卫星, 而是帮助太空飞船驶离之前的太空位置, 之前这些任务是由体积笨重、造价昂贵的发动机来完成。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室展示了这款微型卫星推进器, 科学家希望它能够引领低成本太空探索的新纪元。

本周科学家图解说明“清洁太空1号”如何丢弃“立方体”卫星

“清洁太空1号”如何捕捉自己的猎物:科学家计划在3~5年内发射这种微型卫星

迷你卫星比体积较大的卫星成本较低, 而当前缺少有效的推进系统。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希望微型推进发动机能够使人造卫星以4万公里时速偏离轨道方向。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赫伯特-谢亚说:“此时纳米卫星已进入太空轨道, 我们的目标是让它们能够在太空自由飞行。”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穆里尔-理查德强调称, 我们计算如果要抵达月球轨道, 1公斤重的纳米卫星装配这种新型发动机需要旅行6个月, 消耗100毫升燃料。

“清洁太空1号”将收集满太空垃圾的“废弃卫星”投掷到地球大气层中燃烧

目前, 这种微型发动机将用于“清洁太空1号”卫星,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制的清洁太空1号卫星计划清理太空垃圾。该卫星将“收集”轨道残骸垃圾, 并将这些垃圾投入地球大气层, 使它们在大气层中燃烧。目前, 瑞士太空中心斥资1100万美元的清洁太空1号卫星在洛桑市瑞士科技联邦协会建造。 (卡麦拉)

来源:中国科技网

新型奇特“反重力”跑步机

腾讯科技讯 (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源自太空领域的最新科学技术正在帮助健身爱好者逐渐喜爱上这种新型“反重力”健身跑步机。

“反重力级”跑步机通过减轻健身者的体重来避免他们过度使用骨骼关节, 从而使过度肥胖者在健身过程中不会出现受伤。

美国连锁高级健身中心Equinox驻曼哈顿分公司的

反重力跑步机基于一个充气垫可使健身者减轻体重, 从而避免体能锻炼时出现的受伤

反重力跑步机可使肥胖健身者意识到自己的减肥目标, 当在这种新型跑步机上锻炼身体时会体重减轻20~40磅。

健身主管史蒂芬-索拉克 (Stephen Csolak) 使用一种反重力跑步机——“重力改变 (Alter-G) ”, 已对多位客户进行了测试, 其中包括:马拉松运动员、以及病态肥胖者。

索拉克对新型反重力跑步机描述称:“当你置身于泡沫之中, 你将漂浮在顶部。”它源自美国宇航局的最新航空技术, 使用气压平缓地举起健身者。如果我们通过改变重力效应有效地减少某人的一定体重比率, 我们将在不同群体获得许多不同的受益。

因此, 马拉松运动员可以用反重力跑步机来训练奔跑速度, 以及在减少受伤危险的前提下锻炼持久忍耐力。年龄较大的成年人可进行减少骨关节压力的体能锻炼, 肥胖者可以不受过多体重的负担阻碍而进行锻炼。

索拉克说:“使用反重力跑步机, 可使体形肥胖客户感受到他们的减肥目标, 将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体重好像减少了20~40磅。”他指出, 反重力跑步机的第一课是监督使用, 由于它使用时非常有趣, 客户很容易就能着迷。

索拉克说:“我并不相信有那样的事物, 除了游泳。游泳也是对心血管重力最小化效应的体能锻炼。”美国体能锻炼委员会发言人杰西卡-马修斯 (Jessica Matthews) 称, 未来我将看到更多反重力健身器材的出现, 我认为反重力健身器材将像神秘力量, 可以将人的身体悬空。据悉, 马修斯是加利福尼亚州一位运动生理学家。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反重力的体能锻炼, 例如瑜珈, 练习者可以使用吊床将身体悬挂起来, 在瑜珈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类似太阳马戏团的特技表演。在瑜珈练习场地, 会有30~40人在一起练习, 将身体半悬在房间中, 这种练习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美国密苏里州健身专家塞布丽娜-梅里尔 (Sabrina Merrill) 现已研制出一种健身计划, 使用丝绸将身体悬挂在天花板。她还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弥合特技表演和健身领域之间的空隙。

来源:中国科技网

火星存在液态水新证据液态盐水或可短期存在

[导读]科学家们假定少量的液态盐水能够短期的存在于火星表面, 其中的盐分让水保持了液体状态, 而且在地球上的实验结果已经验证了这一想法。

腾讯科技讯 (过客/编译) 在火星上仍然存在液态水吗?那个问题已经成为关于这颗红色星球耗时最长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火星上有大量的水, 但是却被冰冻于极地冰下而且分散在星球地下的大范围永冻土当中。火星稀薄的大气确实含有水蒸气, 而且足以形成云层、雾、霜和雪, 但是对于星球表面液态水的存在来说却太稀薄而且太寒冷。

斜坡上的黑线标记看起来非常像液体流下山坡

无论如何这或许存在一个例外。科学家们假定少量的液态盐水能够短期的存在于火星表面。其中的盐分让水无视稀薄的大气 (和较低的大气压力) 和寒冷的温度保持液体状态。在地球上的实验结果也已经验证了这一想法。

液态盐水曾经被凤凰号登陆器直接观察到。凤凰号降落在了靠近北极点的火星北极圈内, 在降落后曾经在登陆器的支架上发现了微小的液滴, 那很显然是水滴。它们形成并且进行了融合, 而且在升华之前缓慢的沿着支架滑落。凤凰号无法直接分析它们的成分, 但是它们的外貌和行为都像盐水水滴, 而且科学家发现这里的土壤和火星其它位置的一样含有水冰和盐分。科学家推测宇宙飞船的热量导致液滴的形成, 很可能是在降落过程来自它本身的排气。

去年在火星侦察轨道器从轨道中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液态盐水可能存在的其它证据。斜坡上的黑线标记看起来非常像液体流下山坡。这些痕迹不像其它的痕迹或许能够以滑坡这样的干涸过程来解释, 它们出现于较温暖的季节, 那个山坡正对着赤道而且季节性重复。它们在完全消失以前在山坡上留下了黑色条痕, 而这正是水才能做到的。

上个周科学家们在德克萨斯举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上对这些吸引人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除了盐水之外他们找不到一种合理的解释。这些发生“周期性斜坡条痕 (RSL) ”的已知位置已经从过去的7个增加到15个。目前火星上也有另外23处候选位置, 虽然这些地点还没有发生周期性变化, 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在地球的南极洲存在着类似的地理位置, 在那里地下盐水从土壤中渗出流下山坡。根据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乔-利维所述:“周期性斜坡条痕和南极洲水痕都是像水从沉积物中流动一样。如果它像水一样流动, 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水”。

这个证据表明液态水或许确实在火星上流动, 虽然只是很少量。如果这是真实的, 它将帮助我们理解火星如何在某些方面同地球相似 (而且, 根据其它的证据显示火星上的液态水曾经很多) 。

来源:中国科技网

最大望远镜阵列2016年开建有助揭秘宇宙本源

SKA的碟型天线可以捕捉到50光年外一架飞机发出的雷达信号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26日报道, 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平方公里级射电望远镜阵列” (SKA) 项目将于2016年开始建设。据悉, 这个耗资13亿英镑 (约为人民币130.5亿元) 的项目有助于解开宇宙本源之谜。

该项目负责人米歇尔·万·霍莱姆透露, 有关方面将于4月3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讨论SKA阵列选址问题。该阵列由数千个巨大的碟型天线组成, 地区跨度达1900英里 (约3057公里) 。霍莱姆说:“这将对我们洞悉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宇宙发展历史和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用英国科学与探究中心协会伊恩·格里芬博士的话说, 这一项目能彻底转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由于覆盖面积广, 这个项目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向我们呈现出银河系的细节画面, 让天文学家得以对诸如黑洞等激动人心的神秘天体进行研究, 进一步了解宇宙早期历史的信息, 也有助于验证相对论。”

此外, 科学界还普遍认为, SKA项目将是人类在太阳系外寻找外星生命的最好工具。因为SKA具有研究这一问题所必需的开创性技术——它的碟型天线是迄今为止灵敏度最高的天线, 可以对来自太空的电磁辐射进行有效的检测。科学家称, SKA甚至可以捕捉到50光年外一架飞机发出的雷达信号。

科学家还表示, SKA从宇宙中获取的信息数量之庞大也令人难以相信——据悉, 该项目每秒钟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目前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0倍, 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要用1500万个64G的硬盘才可以填满。

目前, 来自20个国家的67个组织都参与实施SKA项目。不过, 有关该项目的建设地点仍在讨论之中。经过几轮评审, 澳大利亚和南非被确定为SKA的两个最佳候选地址。

来源:中国科技网

神舟九号将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

本报讯 (记者李莉) 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 将首次搭载活体蝴蝶 (卵和蛹) 升空。破蛹成蝶和蝴蝶升空代表着梦想的实现与飞跃, 市教委决定以此为契机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我的梦想”征集活动, 此次活动的参加者均可成为太空活体蝴蝶 (卵和蛹) 的共同认养者。

市教委介绍,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我的梦想与‘神九’同行”, 全市在校中小学生均可参加。各区县组织学校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提示书写《梦想卡》, 或登录活动官方网站www.7cbp.com填写电子版。书写梦想的体裁不限, 参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书写心中梦想, 抒发真挚感情。

5月20日前, 将举行移交梦想仪式, 等待入舱。“神九”飞船顺利返回后将向参与活动的学生代表发放活动纪念证 (纪念卡) , 并举行太空蝴蝶展览和“梦想秀”展示活动开幕式。参加“我的梦想与神九同行”活动的同学均可成为太空活体蝴蝶 (卵和蛹) 的共同认养者;所书写的梦想均由“神舟九号”飞船携带至太空遨游并返回。

来源:中国科技网

新型仿生机器鱼以假乱真足以骗过真实鱼类

腾讯科技讯 (过客/编译) 为了解野生动物的社会性群体行为生物学家们必须要守候它们几天、几周甚至是纪念的时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正在设计机器生物来近距离模仿它们血肉之躯的兄弟姐们, 这样它们就能被大自然所接受。从古比鱼到蟑螂的各种机器生物正带领科学家们了解动物世界的秘密。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仿生机器鱼, 能够以假乱真骗过真实鱼类并把它们从危险环境中引导出来

根据《每日科学》报道, 科学家们最近获得的突破性进展是纽约大学工业学院研制的一只机器鱼。研究鱼群的科学家们发现鱼群的领头者比它的追随者游得更快, 让鱼群获得引导同时也许是在引导者的努力下离开海岸。

发表于《英国皇家社会阶层》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群美鳊鱼喜欢上了一只白色的无名机器鱼。当它游泳的节奏跟正常的鱼群领导者相匹配的时候, 鱼群就跟在它的后面 (当以较低速度游动的时候它就被鱼群忽略了) 。

纽约大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的助教毛里齐奥-普菲力在《每日科学》中提到:“这些试验为我们指引了新的方向, 我们将开发机器人与活的动物之间的潜在技术应用, 这个领域大部分仍然未被开发。通过观察大自然来引导我们的设计, 而且创造出能够遵循动物们的自然习性的机器生物, 我们或许能够影响群居性动物的行为来达到帮助环境保护和灾难性复原的效果。”

机器动物应用实验 (包括那些我们人类参与的试验) 的领域正在逐渐扩大。目前社会性行为主要依靠描述。然而整理野生动物 (甚至是人类) 的自然习性通常需要科学家们改变一个单一的变量, 比如说身体引导、声音甚至是外貌来研究如何来改变应用领域。根据《生态与进化趋势》这篇文章所述, 机器生物行为实验目前已经在科学文献中用鱼类、鸟类蟑螂和哺乳动物 (包括人类) 组建了一个动物王国。“半机器人”试验甚至将电极植入活的昆虫体内来控制它们的移动和行为。

所有的这些试验都在那里进行?纽约大学工业学院的机器鱼的创造者称这样的机器动物能够解开群体性动物行为的线索, 而且或许能够控制野生动物远离生态灾害。处于技术研究的最前沿, 我们将很快看到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自主交互式机器人能够像真实的动物一样集合在一起。不管怎样, 群体情报和群体机器人这个新兴领域承诺将创建一种“生物体的行为构架”, 而且机器生物能够像真实生物一样移动、应答和表现。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发现阻碍生发物质治秃顶药或5年内问世

中新网3月22日电据外媒21日报道,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阻碍头发生长的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被认为是秃顶症产生的根源。科学家还表示, 这一突破性的发现, 或许能使治疗秃顶症的药物在5年内问世。

据称, 科学家研究了秃顶男士的头皮后发现, 他们头皮中的蛋白质PDG2的含量比正常长头发的头皮中此类蛋白质的含量高三倍。他们表示, 秃顶头皮中同样含有头发生长细胞, 但是这种蛋白质阻碍了生长细胞的正常发育。

科学家表示, 只要限制这种蛋白质的增长, 就可以让秃顶头皮的头发重新长出来。而令他们感到兴奋的是, 此前已经有医药公司研制出一款治疗哮喘的口服药, 这种药正好可以限制蛋白质PDG2的生长。

科学家称, 这种口服药应该可以转化成外用药物, 如生发液或生发霜等。他们表示, 这种全新的治疗秃顶的产品或许能在5年内问世。

来源:中国科技网

美工程师发明神奇机械水母:氢为燃料游动灵活

“机械水母”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伸缩游动。

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 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师约纳斯-塔德塞等人近日在美国海军研究所的赞助和支持下, 发明了一种氢气动力水母机器人———“机械水母”, 这种神奇的机器人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游动。目前, 机械水母仍处于研发早期阶段, 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机器人最终将可应用于水下营救作业。

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 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

目前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

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塔德塞等人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杂志之上。塔德塞介绍说, 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 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此外, 机械水母以氢作为燃料, 从理论上讲, 它的能量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塔德塞表示, “据我们所知, 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气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人造“肌肉”

水母是利用其伞状体内部的环肌进行移动的。当它们收缩时, 伞膜将水母的身体关闭于其中, 并排出水流, 从而推动身体向前移动。当肌肉放松时, 伞膜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 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 也就是说所使用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始形状。然后, 再将这些材料包装于碳纳米管中, 并涂上一层铂黑粉。

机械水母的动力来自于水中的氧和氢以及表面的铂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机械水母的人造“肌肉”上, 使其达到伸缩变形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机械水母可以从其周围的水中获得再生燃料, 而不是仅仅依靠有限的电池能量。研究团队认为, 机械水母的能量应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目前, 这个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研究人员正在考虑如何改进, 以更方便的方式单独控制每一节身体。如果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那么改进版的机械水母活动将更加灵活。

这项研究由美国海军研究所提供赞助和支持。他们希望这项发明将能够应用于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

来源:中国科技网

荷兰工程师发明电动翅膀实现人类飞行60秒

整个无线电动翅膀包括Wii控制器、加速计、电动机、一部HTC安卓手机以及织物等部分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一位名叫雅尔诺-斯密特的荷兰工程师近日利用视频游戏机控制器、一部安卓手机和自制的织物翅膀等工具, 成功地实现了人类像鸟类一样的有翼飞行。在荷兰海牙的一个公园里, 斯密特像一只巨大的信天翁在空中飞行了60秒。

翅膀所使用的织物重约37盎司 (约合1049克) 。

斯密特根据信天翁的飞行机制获得灵感, 决定发明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像鸟类一样飞行的翅膀。他表示, “我一直都有这么一个梦想。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和认真研究, 最终试飞成功, 证明所有的辛苦是值得的。”

其实, 斯密特的梦想也继承自他的爷爷。他的爷爷曾经致力于发明一种未来派的飞行自行车, 尽管一生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但最终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斯密特开始在英国考文垂大学学习工程学时, 他意识到飞行自行车在物理学方面无法实现。但是, 他有了自己的新想法。在神经力学专家伯尔特-奥顿的协助下, 斯密特终于把自己的设计付诸现实。

斯密特的设计是基于机械弥补术中所采用的力学原理, 其思想就是让自己的肌肉获得额外的力量, 这样就可以保证在飞行中能够托住自己的身体重量。他发明的一对翅膀所使用的织物重约37盎司 (约合1049克) 。斯密特介绍说, 使用这种织物很困难, 因为它很容易撕破。“因此, 缝合织物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小心。既要保证翅膀的形状能够让人获得额外的力量, 又不能太重。在顶部, 还要缝进一些骨架, 让翅膀形成空气动力学形状。为了获得托举力和控制力, 我在腿部也缝上了这种织物, 这有些像尾翼。”

根据斯密特的计算, 他需要大约2000瓦特的持续动力以托起自己大约82公斤的身体和约18公斤重的翅膀。他的手臂只能负责其中5%的力量, 其余部分只能来自电动机。他的手臂和胸肌主要负责引导方向和拍打翅膀。整个无线电动翅膀还包括Wii控制器、加速计、电动机和一部HTC安卓手机。

在完成了时长为60秒的飞行后, 斯密特安全降落。他表示, “当你在空中飞翔俯看大地的那一刻, 你会突然感到自己自由了, 有一种强烈的真正自由感。这是飞行的真正感受,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感受。”

来源:中国科技网

利用“聪明”水凝胶能瞬间实现切口自修复

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程领域

中国科技网讯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可在几秒钟内凝固形成黏合剂的新型水凝胶, 如尼龙搭扣般足以抵受反复拉伸, 可迅速使一个切口或创面“自修复”。该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程领域, 如医疗缝合、靶向给药、工业密封剂和自修复塑料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表示, 自修复是活组织最基本的性能之一, 可允许其承受反复的伤害, 生物工程师一直在研究是否可以在如凝胶一样的软组织合成材料里摹拟自修复功能。新研发的水凝胶由聚合物分子链条组成, 网状的“悬侧链”分子如手指一样可伸展以致掌握彼此, 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软组织的灵活材料。这种含水自愈性材料将给医药和工程领域带来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演示了两个已黏合在一起的凝胶, 侧链分子的设计起到使凝胶快速自修复的作用。计算机模拟水凝胶的网状仿真结果显示, 水凝胶自我修复的能力取决于其侧链分子或“手指”的精密长度, 而侧链分子达到最佳长度就能够显示出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当两个圆柱块凝胶被一起放置在酸性溶液中时, 它们会瞬间吸附在一起。研究进一步发现, 通过简单地上调或下降溶液的p H水平, 在低值时它们“焊接”得很牢固, 而在高值时又很容易分开。如此反复多次的过程中, 其焊接强度并没有发生任何减弱。研究人员说, 凝胶在胃酸这种酸性环境里的强度及适应性, 可作为治愈胃穿孔的理想黏合剂或用于控制药物递送以治疗胃溃疡。

研究人员表示, 这种自我修复的材料还可以应用于节能和回收材料领域, 有助于减少浪费。此外, 该材料在酸性溶液中的迅速自愈反应, 使其大有希望成为防止含酸性物质从容器中泄漏的备选材料。为了验证这个推测,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先把一个塑料容器的底部挖了一个洞, 然后用水凝胶封住这个漏洞使其“痊愈”。结果显示, 它没让丝毫酸液从这个洞中漏出。

研究人员接下来打算大规模测试该材料的应用。他们也希望能够设计出可在不同p H值中自修复的其他水凝胶, 从而扩大凝胶超越酸性环境下的更多应用。 (华凌)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欲用仿生技术打造真人版无敌金刚 (图)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研制的模块化假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仿生手臂之一。

由日本Cyberdyne公司研制的“Hal”服装可以通过大脑控制, 让失去行动功能的人恢复运动能力。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在科幻影视作品中, 充斥着各种赋予人体超强机械功能的题材。如今, 科学家们已经拥有将这种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变为现实的技术和能力。美国西雅图未来智能机构和英国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等机构专家认为, 将真人打造成“无敌金刚”是可能的。

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电视连续剧《无敌金刚》中, 男主角史蒂夫-奥斯汀是一位宇航员, 他在一次试飞事故中严重受伤。在“几乎丧命”的情况下, 科学技术挽救了他。“我们可以重造他, 我们拥有这种技术, 我们有能力让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仿生人。奥斯汀就是这样的人, 比他以前更厉害, 更强壮, 速度更快。”奥斯汀的身体接受的一系列升级包括:眼睛拥有缩放功能和红外线视力, 仿生腿部跑步可以快过汽车, 手臂力量大过推土机。

如今, 仿生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是革命性的。植入胸部的人造心脏可以让患者继续生存, 耳蜗移植可以让患者恢复听力, 仿生眼睛可以让患者重见光明, 而义肢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这些仿生改造的焦点是让患者生存或恢复失去的功能。但是, 有没有可能根据仿生学原理让人们拥有额外的功能, 仿生学能否让真人变成《无敌金刚》中的史蒂夫-奥斯汀呢?

美国西雅图未来智能机构远见分析师理查德-杨克认为, “首先, 这需要的研究资金要远远超过600万美元。但是, 现在有许多的技术可以非常接近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可以肯定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仿生人的机械手臂可以拥有与奥斯汀一样的力量。他的仿生视力, 可以通过隐形眼镜实现, 而且视网膜移植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中。我相信, 这些技术肯定会不断提升, 并实现更多的功能。”

那么如何实现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呢?杨克对此表示, “在物理理论方面, 这肯定是可行的。在实际操作方面, 我持质疑态度, 可能有很大困难。两足动物并不适合如此速度的跑步运动, 但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实现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我完全相信, 人类身上这些能力的大幅提升, 将不仅可以应用于普通公众生活, 肯定也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在未来数十年中, 人类的力量、耐力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将肯定得到显著提升。”

人类各种能力提升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肌体本身仍然很虚弱。在日常生活中, 这些增强的功能很容易损伤肌体。装上一个足以提起一辆汽车的仿生手臂, 这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 如果真的使用这条手臂去提汽车, 可能就会损伤身体的其他部位。实现每小时100公里的跑步速度, 同样会引起这些问题。

目前, 身体的仿生部位可以模拟人类的功能。但是, 要想真正进入功能提升时代, 这些技术必须要进一步改进。英国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安德斯-桑德伯格博士表示, “我认为, 很容易地重塑人体并将其功能增强到无敌金刚的水平是可能的。”桑德伯格认为, 人体功能提升的可选项包括感知能力增强, 如红外或紫外视力以及听力增强等。将来总有一天, 盲人装上人工视网膜后, 不仅仅可以拥有视力, 而且其眼睛还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 拥有录音、缩放等功能。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科学家诺伊尔-沙克教授对于打造真人版无敌金刚的想法持怀疑态度。“你已经拥有了完好的腿脚, 我不相信会有人愿意在身上加上其他物体。”不过, 沙克教授认为可以通过仿生设备“外骨骼”实现人体功能的增强。日本Cyberdyne公司已经研制出一种名为“Hal”的服装, 就是类似的外骨骼。它可以帮助失去运动功能的人恢复运动能力, 其主要原理就是先获得负责传递肢体运动信息的神经电信号, 然后将其转化为服装的运动指令。

沙克教授的另一个思路就是使用可以通过思维进行控制的设备, 不过这种设备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他表示, “如果我确实非常想要一条强大的手臂, 但我又不希望它固定在我身上, 最好的情形就是它仅仅随时伴在我身边, 我动它就动, 并完成我所希望的动作。我想你将来应该会看这种事物。”

来源:中国科技网

美设计真空管道磁悬浮星际列车:时速3200公里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科学家近日设计了一种名为“星际列车”发射系统, 该系统利用一条长约1000英里 (约合1609公里) 的真空管道和一条超导电缆将磁悬浮列车送往低地轨道。研究人员认为, 这种技术不仅仅可以实现, 而且实现成本也要远远低于火箭成本。

“星际列车”发射系统利用一条长约1000英里 (约合1609公里) 管道和一条超导电缆将磁悬浮列车送往低地轨道。

尽管“星际列车”系统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但其基本概念却非常简单。因为磁悬浮列车是悬浮于轨道之上, 因此不必要担心摩擦问题。理论上讲, 它们的速度要远远超过现有的每小时大约350英里 (约合每小时563公里) 的时速, 可达每小时2000英里 (约合每小时3219公里) 的轨道速度。当然, 为了让乘客能够安全地加速到这一速度, “星际列车”系统需要大量的轨道, 同时需要防止极音速列车被周围的空气撕成碎片。据设计师介绍, 长约1000英里 (约合1609公里) 的管道, 通过模拟中间层的低气压, 应该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管道的大部分将与海平面齐平, 出口点需要高出海平面大约12英里 (约合19.3公里) 。用于火车中的磁悬浮技术同样可以用来将这条管道悬浮起来。在发射管道中, 位于20千米高度的带有2000万安培的超导电缆, 每平米产生的悬浮力大约为4吨。通过高强度缆绳解决真空管本身所需的多余的浮力, 如迪尼玛超强纤维的强度足以满足这种用途。另有一套备用系统足以保证悬浮系统顺畅运行而不出故障。

“星际列车”系统的设计者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科学家詹姆斯-鲍威尔、乔治-麦瑟和约翰-拉瑟尔。他们指出, 这种设计方案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太现实, 但是支撑12英里 (约合19.3公里) 长的电缆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与支撑比这长得多的太空电梯所需要的工程技术相比, 要简单得多。工程师们提出, 可以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或西伯利亚等极地地区建造这种系统。此外, 南极冰原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选址点。

研究团队估算, 建成可载人“星际列车”系统, 可能需要20年时间和600亿美元的成本。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大, 但是如果考虑到航天飞机的各种费用是“星际列车”系统成本的三倍时, 你就会认为这套系统确实很经济。而且, “星际列车”系统一旦建成后, 向低地轨道运送货物的成本每公斤仅需50美元, 而目前的技术将货物和人员送上低地轨道, 每公斤重量分别需要花费1万美元和10万美元。这意味着, 太空旅行的车票只需要大约5000美元。设计者估计, “星际列车”系统的事故率与现代的客机差不多, 安全系数较高。

“星际列车”系统还有一项优势, 那就是它能够将数吨重的材料快速送至轨道, 这一能力可以用来有效地防御任何大型天体撞向我们。研究人员也把这一功能看作是“星际列车”系统最重要的应用。目前, 我们人类还没有防御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的能力, 甚至还没有提前发出撞击警报的能力。如果继续使用现有的发射系统, 这种情况仍然无法得到改善。为了能够真正实现防御天体撞击, 人类需要更强大的报警系统以及多个大型高速拦截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预先安装于轨道上, 随时监测和抗御可能到来的威胁。这就需要将数吨重的设备发射到轨道上, 这对于当前的高成本发射系统来说, 是不现实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设计师推神奇面罩借助呼吸为i Phone充电

“AIRE面罩”利用呼吸产生风能, 然后将其转化成电能为电子产品充电

人们无论是读书、走路、跑步甚至是睡觉时都能用AIRE面罩为电子产品充电。

对于很多苹果迷来说, 虽然苹果产品功能强大, 但电池存储有限导致频繁充电还是相当让人头疼的。近日巴西一名设计师突发奇想, 设计出一款利用人类呼吸转化成电能、为苹果手机充电的神奇面罩, 既方便又环保。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11日报道, 此人名叫约措·保罗, 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 他设计的这款神奇充电器设备被称为“AIRE面罩”, 里面装有一个小型的风力涡轮机, 把呼吸产生的风能转化成电能, 这些能量会通过一根电缆线传输到电子产品内。

保罗表示, 这种充电器能够在室内与户外都可以使用, 无论是睡觉、走路、跑步、还是读书, 只要人处于呼吸的状态, 就能产生电能。如果这种装备能批量投入生产, 那么对减少碳排放量也相当有好处。

“虽然很多现代工具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很多帮助和益处, 但它们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这款利用人类呼吸发电的装置不仅可以节约能源, 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鼓励人们加强体育锻炼, ”保罗说。

来源:中国科技网

美研制速度最快四腿机器人“猎豹”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官网近日宣称, 该机构委托波士顿动力工程公司研制的机器人“猎豹”近期以每小时18英里 (约合每小时29公里) 的成绩打破了有腿机器人的陆地步行速度最高记录, 成为速度最快的四腿机器人。

据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介绍, “猎豹”的目标是步行速度超过人类, 成为能够逃避人类追捕的战场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工程公司一直在致力于“猎豹”机器人的研究, 这也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最大机动性和操纵性计划”的一部分。

由波士顿动力工程公司研制的机器人“猎豹”成为速度最快的四腿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工程公司总裁马克-莱伯特介绍说, “猎豹在飞驰。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能够飞驰的机器人。”有腿机器人此前最高步行记录是每小时13.1英里 (约合每小时21公里) ,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腿机器人实验室研制的“平面两足机器人”所创造的。不过, 将来“猎豹”还可以奔跑得更快, 目标时速可达70英里 (约合每小时113公里) 。

“猎豹”机器人其实是利用真实动物的生物力学的众多机器人之一, 这些动物包括鱼类、狗等。除了“猎豹”外, 波士顿动力工程公司还研制了“大狗”、LS3等著名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设计目的也是军用。此外, 波士顿动力工程公司正在研制一种类人机器人, 代号为“亚特拉斯”, 这种机器人可以直立步行和慢跑, 可以从狭窄的通道挤过, 可以利用机器手臂抓东西。该公司表示, 除了军事用途之外, 这些机器人还可以用于人道主义援助, 如急救和灾害响应等。

来源:中国科技网

最新观眼测谎软件精确率超经验丰富警察

腾讯科技讯 (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目前, 最新一款计算机测谎软件能够准确地探察分析说谎者, 其精确率超过了经验丰富的警察。

最新研制软件可以跟踪分析眼球活动, 从而鉴别出说谎者, 其精确率可高达82.5%

这款计算机软件主要是跟踪眼球活动踪迹, 鉴别说谎者准确率可达到82.5%。甚至经验丰富的警察鉴别说谎者的准确率仅能达到65%。

该软件对志愿者进行了40次面试, 志愿者试着隐藏他们藏匿支票的事实。这些志愿者接受一位退休警察的一系列质问, 建立一个“基线资料”来分析他们的眼球移动, 之后再问询他们是否拿了支票。

这款软件通过寻找测试者眼球移动的不同信息, 发现说谎者的精确率能够达到82.5%。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的艾费奥玛-沃古 (Ifeoma Nwogu) 称, 研究人员希望对更多的测试样本进行反复实验, 同时, 他们希望进一步研制这项技术, 从说谎者口中获悉其他“玄机”。

沃古说:“我们知道眼睛能够泄露出说谎者的信息, 但其他人体部分是否会泄露出类似的信息呢?”

人体其他器官很少能够泄露说谎者的信息, 退休美国联邦调查局反间谍特工乔-纳瓦罗 (Joe Navarro) 在接受《科学美国人》杂志采访时说:“这项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度信赖人类的面孔, 将人类的面孔作为唯一身体泄露信息的部位。作为一名调查员, 我认为研究分析某人并不能仅局限于表面, 而应当深入地进行分析, 必须对整个身体进行观测研究, 并不能仅依据面孔信息作出结论。”

来源:中国科技网

工程师借助光学伪装技术让奔驰车隐形 (图)

哈利-波特和霍比特矮人佛罗多-巴金斯的隐形斗篷让所有人羡慕不已。不过, 隐形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

现在, 科学家能够让整辆奔驰F-Cell“隐形”

借助于光学伪装技术, 奔驰公司的工程师制造出一种幻觉, 让汽车消失于无形

工程师让汽车驾驶者一侧覆盖上一层LED“毯子”, 同时在另一侧安装数码SLR摄像机

摄像机拍摄下汽车乘员一侧的影像, 影像实时呈现在驾驶者一侧, 让F-Cell能够被看穿, 看到车后的景象, 进而达到隐形效果

工程师驾驶F-Cell行驶在汉堡的高速路和巴伐利亚的大桥上, 这辆隐形奔驰的出现让路人陷入惊讶之中, 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光学伪装技术最初由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开发, 所运用的科学原理与天气预报播报员和好莱坞电影人使用的蓝幕相同

北京时间3月6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哈利-波特和霍比特矮人佛罗多-巴金斯的隐形斗篷让所有人羡慕不已。试问, 谁不想过一把隐形的瘾儿呢?现在, 科学家已经能够让整辆汽车“隐形”。借助于光学伪装技术, 奔驰公司的工程师制造出一种幻觉, 让最新款零排放F-Cell奔驰消失于无形。

奔驰工程师为汽车安装LED“毯子”

奔驰工程师让F-Cell驾驶者一侧覆盖上一层LED“毯子”, 同时在另一侧安装数码SLR摄像机。摄像机拍摄下乘员一侧的影像, 影像实时呈现在驾驶者一侧, 让F-Cell能够被看穿, 看到车后的景象, 进而达到隐形效果。这项技术最初由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开发, 所运用的科学原理与天气预报播报员和好莱坞电影人使用的蓝幕相同。

在奔驰的宣传片中, 工程师驾驶F-Cell行驶在汉堡的高速路和巴伐利亚的大桥上, 这辆隐形奔驰的出现让路人陷入惊讶之中, 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You Tube上, 这段视频引发网友们的热议。一些人担心隐形奔驰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严重相撞事故, 其他人则对其充满痴迷, 认为可以在任何地方停车而不用担心被开罚单。

奔驰表示将大规模生产氢动力车, 不过, 高昂的制造成本仍影响着这种汽车的普及。据媒体报道, 工程师虽然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方式, 但氢动力车的成本仍旧很高, 让欧洲和美国的绝大多数消费者无力承受。奔驰F-Cell采用电动发动机, 可输出134马力, 行驶距离达到250英里 (约合402公里) 。据分析师预测, 商业氢动力汽车不可能在2015年前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例, 发展氢动力车的主要挑战是建造加氢站的费用。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从骆驼鼻孔得到灵感建巨型沙漠绿洲 (图)

创举:这个规模庞大的巨型温室将建于卡塔尔, 维持包括树木在内的所有类型的植物生命。

神秘的鼻孔:这是骆驼神秘而复杂的鼻孔, 它使这种驼背的哺乳动物能在高温环境中生存下来。

近距离观看:该系统将在四周用太阳能泵水, 这个类似于骆驼鼻孔的冷凝系统负责灌溉所有植物。

聪明的设计方案:这张图解展示了树篱是如何为生长在那里的植物提供湿气和保护的。

计划运行中:正如图片显示的, 开发人员已对该系统进行试验, 希望今年完成这个庞大计划。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6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科学家从骆驼鼻孔中得到灵感, 计划完成一项貌似不可完成的任务———在沙漠里种植一片人造森林。这个计划建在卡塔尔的巨型露天温室耗资330万英镑, 将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植物生态系统带到这个地球上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一切都得益于这种驼背哺乳动物的鼻子。

科学家将借助自然力量实现“撒哈拉森林计划”。按照该计划, 用于浇灌树木、蔬菜和水藻的水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地表水, 二是用泵从沙地以下200米处抽上来的冷水。

将水冷凝。撒哈拉森林计划中灌溉系统的运作原理和骆驼鼻孔的作用一样。骆驼呼出湿气, 鼻子马上将它们吸回, 冷凝成水, 这样骆驼就能在炎热的荒漠中可以活下来。晚上, 这种哺乳动物还能用鼻孔从温暖潮湿的空气中吸入水分, 从而保证体内进行正常的水合作用。

从骆驼鼻孔得到启发的设计师们表示, 他们将把这一理论用在这个10000平方米的沙漠计划的取水方案上, 目前已成功进行了相关试验。他们还将利用太阳能把水输送到这个巨大玻璃结构建筑物的任何地方。

炎热的沙漠空气会蒸发夜间形成的地表水, 但巧妙地放置树篱可以将它们在逃入空中之前冷却下来, 从而使这个温室保持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理想温度。树篱制造的较冷的湿气在这个温室周围流动, 然后进入含有从沙地深处抽上来的冷水的冷管中, 再次被冷凝。这将为温室里的所有植物源源不断地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潮湿空气。

撒哈拉森林计划的挪威籍首席执行官乔金-豪格表示:“卡塔尔的这个试点项目将证明用技术系统减少废水的好处。我们要传达的信息是, 那可能有助于设计有利于环境、社会发展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

撒哈拉森林计划的迈克尔-波林还是康沃尔“伊甸园计划”的主要建筑师之一, 他对《新科学家》杂志说:“充分利用表面海水间的温差, 确保该计划是环保的, 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按照目前的计划建设的这个温室最快会在今年7月投入运营, 11月在多哈举行第十八次缔约方气候变化大会期间, 游客将有机会亲临现场, 参观这个人造的巨型沙漠绿洲。

来源:中国科技网

英国建筑系学生发明垂直养鸡场 (组图)

这就是英国学生安德烈·福特提出的高产量养鸡方案:鸡被固定在“矩阵”里, 水、食物和氧气通过特制管送到嘴内, 排泄物通过另一条管道排出。

这就是垂直养鸡场所需要的装备:把鸡固定起来的架子、为鸡传输食水和排泄物的管子、负责电流刺激避免肌肉萎缩的电极。

这种看上去颇为惊悚的垂直养鸡场, 非常类似电影《黑客帝国》当中的“矩阵” (The Matrix) , 据设计者称可有效利用空间, 每立方米平均养殖11.7只鸡。

被“矩阵化”养殖的鸡都是“无头鸡”, 即被摘除了大脑皮层的鸡, 其感知能力被阻断。据方案提出者安德烈·福特称, 鸡被这样处理后, 即使高密度养殖也不会觉得难受。

像《黑客帝国》里的“矩阵”那样来养鸡, 鸡受得了吗?英国学生安德烈·福特的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就饱受质疑, 不过他坚信, 只要摘除了鸡的大脑皮层, 阻断其感知能力“矩阵”化养鸡方案反而更加人道。

英国一名建筑系学生安德烈·福特近日提出一个新的高产量养鸡方案:即摘除被饲养鸡的大脑皮层, 阻断它们的感知能力, 这样即使在非常拥挤的环境中, 鸡也不会产生难受的感觉。

英国每年饲养和宰杀的肉鸡数量高达8亿只。而为了加快鸡的生长速度, 这些鸡被关在不见天日的笼子里, 并且不允许外出走动。部分肉鸡在还没长大前, 就会因心肺功能无法支持过快生长的身体而死亡。

为此, 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家保罗·汤普森曾建议采用“盲鸡养殖方案”。他称, 一些“意外失明”的鸡已经被培养成一种做实验用的鸡。与正常鸡相比, 这种“盲鸡”不介意拥挤, 也不介意生长在没有阳光照射的环境。汤普森认为让鸡失明是一种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这样它们就不必因为空间的拥挤而难受。

而安德烈·福特则提出一个“无头鸡养殖方案”, 即摘除鸡的大脑皮层, 阻断它们的感知能力, 但同时保持鸡的脑干的完整性, 其自我平衡的器官还能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它们还会继续生长。这样即使在非常拥挤的环境中, 鸡也不会产生难受的感觉。

福特表示, 他提出这个方案有两个理由:一是可满足消费者对鸡肉不断增加的需求, 二是能去除鸡对痛苦的感知, 给它们提供一些“福利”。

被去除脑皮层的肉鸡还将被去除鸡腿, 之后它们会被塞进养殖场, 这样可以节约饲养空间, 一个养殖场最多可养约1000只。福特所建议的这个垂直养殖场是矩阵形的 (类似电影《黑客帝国》里的矩阵) 。鸡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食物和氧气通过特制管子送到嘴内, 排泄物通过另一条管道排出。这种养殖办法大大提高了家禽的饲养密度, 由目前的每立方米3.2只增至11.7只。

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 就是这些肉鸡的肌肉无法得到锻炼, 为此福特又建议采用电击法。他认为与现存的饲养加工方法相比, 他提议的方案更人道一些。“现在普遍采用的养殖方法才是不人道的, 只是我们消费者并不能感觉到, 在食品包装袋上也看不到注明, ”福特说, “我的方法和传统的养殖方法存在很多差异, 根本区别就是我的提议让鸡不再痛苦了。”

福特表示, “无头鸡养殖方案”与人造肉的目的都一样——在不造成痛苦的条件下合成动物蛋白, 但人造肉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现阶段的技术还无法人工合成血管。

原作:O livia Solon原载《连线》杂志网站来源:中国科技网

美拟建“地下公园”光导纤维把阳光带到地下

腾讯科技讯 (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美国纽约没有过多的空间享受阳光照射及良好的通风条件, 目前, 一位照明设计师相信未来街道之下的“地下世界”也能接受阳光照射。

他们希望在光导纤维技术的帮助下, 将一个地下废弃有轨电车站转变成为全新的地下公园。这个地下照明项目有望在曼哈顿区下东区1.5英亩地下终端区域实现生命正常呼吸, 通过光导纤维将阳光转移至地下。

地下照明项目的设计师指出, 为了建造这个地下公园, 我们正在计划使用当前的先进技术———现已建造成型, 这个系统使用光导纤维来收集阳光, 并反射至地下环境, 植入地下公园天花板的太阳光分散盘能够将反射的太阳光线分散开来。

他们解释称, 这个终端车站建造于1903年, 用于地面电车穿行于威廉斯堡大桥, 但是自1948年以来, 它一直未被使用过。

地下公园的设计师一直在试着筹集项目经费, 他强调称, 太阳光线射入地下环绕, 将携带一定的波长来支持光合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这里种植树木和地下草地。

光导纤维可以阻挡没有危害的紫外线, 避免人体皮肤晒伤。目前, 这一计划仍在讨论阶段, 但是纽约高速运输管理局已表明认可这一观点。

对于设计师而言, 下一阶段将建造实物模型, 并希望人们能够在地下公园里生活在阳光之中。

来源:中国科技网

神奇旅程“将实现:纳米火箭在人体内遨游

腾讯科技讯 (悠悠/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 通过研究人员建立纳米等级火箭, 科幻情节即将成为科学现实!这非常像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中的迷你普罗透斯船, 它能够处理一位患病俄罗斯科学家大脑的血凝块。目前, 科学家最新设计的纳米等级火箭有望未来一天能够在人体内巡游, 或者执行医学任务。

1966年著名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中一种微型船可治愈一位科学家的脑血栓

这些纳米火箭是由荷兰奈梅亨大学的科学家建造的, 他们声称纳米火箭未来将成为挽救人类生命的”微型货船“。

负责该项研究的简-范-赫斯特 (Jan van Hest) 教授称, 我们的纳米火箭是基于多聚体的简单设计, 它们是球形体。

由于我们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分子和标记分子或功能酶放入纳米火箭容器之中, 在纳米火箭外侧放置缩氨酸,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这种纳米火箭可以进入人体送递药物。

这些纳米火箭将以过氧化氢为燃料在人体内巡游

这些纳米火箭可进入人体释放药物, 对患者进行治疗

这些纳米火箭仅是细菌的十分之一大小, 自装配进入微粒球体容器, 并使用过氧化氢作为燃料。当铂纳米微粒分解时可将能量转化为氧气和水, 期间产生快速能量排放, 引起推进力和方向移动。

然而, 在“神奇旅程”变成现实之前, 仍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首先, 过氧化氢将耗尽, 从而纳米火箭能够自动补充燃料, 这一过程对人体组织是有害的, 科学家需要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师约瑟夫-王 (Joseph Wang) 称, 这是朝向“神奇旅程”迈出令人激动的一步!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日本研究机构:着手钻探可燃冰

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2月14日宣布, 其钻探可燃冰的工作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力争于当晚开始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海底进行钻探, 为明年的生产试验做准备, 本次钻探工作预计将持续到今年3月下旬。

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合物, 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形成的白色结晶体, 能像天然气一样燃烧。地球上可燃冰的储藏量非常大, 被认为是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新能源。可燃冰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 通常存在于大陆架海底地层以及地球两极的永久冻结区域。

钻探工作原定于14日上午进行, 由于天气状况恶劣而推迟, 目前正准备在今日晚间开始。生产试验将于明年1月至3月实施, 预计钻探和生产试验的费用将达到170亿日元 (1美元约合77日元) 。如能实现稳定生产, 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希望在2018年度实现商业生产。

此次钻探的地点位于爱知县渥美半岛以南70至80公里的近海海底, 该海域被认为埋藏着约1万亿立方米的可燃冰, 相当于日本十几年的天然气消费量。届时,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深海探测船“地球”号, 将在海面下约1260米处可能蕴藏可燃冰的地层钻4个井。

明年的生产试验将研究是否能切实从海底开采可燃冰, 以及开采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用3D扫描技术重建鸟

类化石脑部

渡渡鸟是已灭绝的不飞鸟

渡鸦 (Corvus corax) 的脑部3D重建

科学家们使用3D X射线扫描仪, 观察了近100种现生鸟类和立体保存的鸟类化石, 对化石鸟类和现生鸟类的脑进行了数码重建, 以研究鸟类飞行的起源。

鸟类在离巢之前, 头骨便已发育到固定大小。当头骨定型后, 脑才继续生长直至充满整个头骨。因此, 鸟类头骨可以精确记录脑的形状和大小。

利用3D扫描技术, 科学家们已经测出小脑绒球部 (flocculus) 的大小。在鸟类中, 小脑绒球控制了飞行中的视觉集成和平衡信号, 帮助鸟类注意在空间中移动的物体。

项目的主持者, 英国苏格兰国立博物馆的S.Walch说:“通过研究鸟类脑中各部分所占的相对体积, 我们能够揭示小脑绒球是怎样逐步演化, 以适应不同飞行方式。还有助于推测鸟类是何时获得了飞行能力。”

研究的焦点在于, 小脑绒球的体积越大, 鸟类处理视觉和平衡信息的能力是否就越强?

如果这一点得到了证实, 可大大推动鸟类演化研究。另外, 该研究还有助于解答那些与鸟类极为相似的恐龙到底是“纯”恐龙, 还是次生性不飞鸟 (次生性不飞鸟的祖先是能飞行的鸟类, 后因生活环境改变而适应性地失去飞行能力) 。

只有使用了英国阿伯泰大学 (Abertay University) 的高精度X射线micro-CT扫描仪, 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医用的CT扫描仪分辨率只能达到1.5毫米, 而这架科研用的高精度扫描仪分辨率可达6微米, 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前提下, 使其内部结构纤毫毕现。

研究者们特别观察了一些不飞鸟 (如渡渡鸟) 的脑部结构, 以探究失去飞行能力后, 小脑绒球的体积有无减小。他们认为, 当飞行能力退化时, 脑中的相关结构也会退化。

来源: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复原3亿年前远古森林

中新社南京2月20日电 (盛捷) 20日,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博士正式公布十年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复原了3亿年前“植物庞贝城”, 实际复原如此大规模的远古森林为世界首次。

著名的意大利“庞贝城”知者甚多。一场火山喷发, 让庞贝城中的2000多人葬身于火山灰和熔岩之下。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 再现了城中被埋葬的人、动物、家具、建筑物等生活场景, 反映了古罗马时代社会生活的真相, 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庞贝城完整、真实的保存和展示, 与火山这种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是密切相关的。

王军说, 该“植物庞贝城”位于内蒙古贺兰山西北角, 保存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森林的群落结构保存完美, 可鉴定其植物类群组成、树木的密度分布、森林的分层结构等等。经过十多年来, 对1000多平方米面积的森林面貌进行了三维重建, 发现其植被由石松类、有节类、瓢叶类、蕨类、原始松柏类、苏铁类等六大植物类群组成。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种已经灭绝的孢子植物———瓢叶类拟齿叶的完整的树冠标本。

王军表示, 由于以前植物标本保存条件的限制, 迄今人们所看到的地球历史上的远古森林的复原图均为“概念性复原”, 都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误差, 此次实际复原1000多平方米面积的远古森林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此前, 王军课题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者Hermann Pfefferkorn教授在内蒙古乌达煤田发现一距今约3亿年的成煤沼泽森林, 其被火山喷发所埋藏, 因此完整的保存了森林的群落结构, 可以说是“植物庞贝城”。

“植物庞贝城”揭示了复杂性瓢叶类植物能够在局部区域占据统治地位, 并让科学家了解到高层植被科达与封印木是不能在同一生态环境下共同生存的。此次发现肯定了华夏植物群 (现今中国及东亚) 、欧美植物群 (现今北美和欧洲) 的植被无论从植物类群上和生态习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此次植物群所处的环境是地球处于冰室-温室过渡的气候背景, 因此这项研究对探测现代植被随气候变换的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来源: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研发防震新技术给建筑穿橡胶隐身衣

这是东京的几栋防震大楼。英国研究人员认为增压橡胶可以帮助大楼防震。

综合国外媒体2月15日报道,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已经研发出一种新的大楼防震技术, 他们称由增压橡胶组成的“外衣”能让震波绕过建筑物, 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威廉·帕内尔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表示, 地震易发区的大楼的地基如果围上增压橡胶, 从理论上说可以阻止弹性波穿越地面影响大楼主体建筑, 弹性波只会从橡胶两侧通过。

“理论上, 我们已经证明了橡胶对于某种特定的弹性波是具有‘隐身’效果的, ”帕内尔介绍称, “我们的团队正在努力对这一理论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希望能把它应用到实践中, 用于一些建筑物的防震, 或者更现实地说, 用于保护建筑物某些特别重要的位置。”

当然, 如果给地震易发区所有的大楼都围上橡胶缓冲带或许是不现实的, 但是, 这种技术对于一些重要建筑物的防震及防恐怖袭击意义重大, 比如高压电线塔、核电厂和政府大楼。

大楼“隐身”技术是科学家近期研究的多种“隐身”技术中的一项。“隐身”技术就是使物体在波通过时达到几乎“不可视”的状态, 不管是光波、声波还是振动波。多年前, 科学家就开始对光波隐身进行研究, 但对阻止大型固体传播振动波问题的相关研究却很缺乏。

来源:中国科技网

诺基亚WP旗舰机Lumia 900成本为1300元

市场研究公司IHS i Suppli今天发布报告称, 在对诺基亚Lumia 900手机进行拆机后发现, 这种手机的制造成本约为209美元。此外, 从诺基亚Lumia 900使用的部件来看, 这款手机并非市场上最尖端的智能手机。

负责拆机的IHS i Suppli分析师安德鲁·拉斯维勒 (Andrew Rassweiler) 称, 微软和高通都正试图证明移动版Windows Phone 7系统的效率;与此同时, 这两家公司还正试图证明, 使用较当前高端技术落后大约一代的部件也能制造出全功能的智能手机, 而且其成本较为低廉, 希望藉此吸引诺基亚以外的其他硬件制造商。

这种选择上的差异并非仅限于处理器。诺基亚Lumia 900手机使用512MB的DRAM内存, 而其他大多数智能手机都使用1GB内存。而且, 预计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原因是下一代的微软移动版OS对于内存的要求将会更低。

另一个例子是蓝牙芯片。诺基亚使用较老版本的博通芯片, 而并非最新最好的芯片, 虽然两者之间的价格差仅为2.50美元, 但也可作为诺基亚以价格竞争为目标的例证。

对诺基亚而言, 其所采取的战略看起来是在价格上与其他手机展开竞争, 同时又能提供类似的功能。在无补助金的情况下, 诺基亚Lumia 900的零售价格据悉为450美元, 比i Phone 4S要低200美元左右。i Phone 4S的裸机起售价为649美元, 具体则要视型号而言, 其制造成本在188美元到245美元之间。

另一名参与了拆机分析的IHS i Suppli分析师韦恩·兰姆 (Wayne Lam) 称, 微软也正在帮助诺基亚走出困境。他指出, 虽然拆机分析不涵盖软件成本, 但据悉微软对Windows Phone 7手机收取的许可费仅为每部手机不到5美元, 远低于传闻中的15美元。与此相比, 据传诺基亚为塞班OS支付的许可费为3美元, 这意味着两者相差无几。

科技新闻 篇7

2011年6月20日, 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样机亮相巴黎航展。新华网照片

据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唯一的启动动力装置, CFM国际公司的LEAP发动机月底设计将完全定型, 预计2013年三季度进行第一台发动机测试。

CFM国际公司总裁兼CEO让·保罗·埃邦加在此间说, 针对C919飞机的LEAP发动机, 这个月底设计就完全定型, 可以生产出图纸, 真正生产发动机的硬件。目标是在2013年的三季度, 会做第一台发动机的测试。在2014年中期左右, 发动机将装在通用电器自己拥有的747飞行测试平台, 通过测量发动机在空中飞行时的各种特性, 进一步发现问题, 改进发动机。最终保障在2016年中期C919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所有的研发工作, 都是按计划来进行的, 我们一定会保证发动机符合要求。”

(中国科技网)

我国有望2018年研制成4500米深潜器

中国科技网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副总指挥、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崔维成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将在总结“蛟龙”号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吸收国外先进设计理念, 2018年左右完成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和研制。

崔维成透露, 这项工作从2010年起已展开, 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载人球舱、高压海水泵、锂电池、推力器。其中, 载人球舱预计2013年底完成研制。在这之后将完成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整个项目预计在2018年左右完工。

我国目前已为“蛟龙”号投入近5亿。崔维成表示, 4500米载人潜水器更加考虑经济性, 成本预计比“蛟龙”号要低40%左右。

(中国科技网)

“黑洞猎手”已出发

图为“观星者”飞机在空中释放运载“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的火箭。新华社发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 最神秘莫测、天文学家最热衷研究探索的莫过于黑洞。事实上, 这个试图用引力把自己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家伙, 不仅频繁出没于科幻故事之中, 而且时常会出镜于新闻媒体。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网站报道, 当地时间6月13日上午9时 (北京时间14日凌晨1点) 从太平洋地区的马绍尔群岛成功发射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 (Nu STAR) , 更是耀亮了人们的眼球, 因为它会像猎手一样去捕捉宇宙中黑洞的信息, 以及详细观测超高密度中子星和超新星残骸等。

探测路径

根据现代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黑洞是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 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 发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质量如此之大, 所产生的引力场如此之强, 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 就连光也是如此。由于其类似于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 故名为黑洞。

那么, 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我们知道,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 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 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 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 而是曲线。形象地讲, 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 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在地球上, 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 空间的弯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 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 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 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 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 使人类能够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 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 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 所以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 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比如说, 恒星在被吸入黑洞时会在黑洞周围形成吸积气盘, 盘中气体剧烈摩擦, 强烈发热, 而发出X射线。借由对这类X射线的观测, 可以间接发现黑洞并对其进行研究。

2004年2月18日, NASA宣称, 欧美一些科学家通过分析牛顿X射线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一些探测数据, 找到了黑洞撕裂恒星的第一个证据。在距地球7亿光年的RXJ1242-11星系中, 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 在经过星系中心的1亿倍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时, 被部分撕裂。

而此次发射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X射线空间望远镜, 可以有效地作为前两种只能在较低能量的波段观测X射线闪光的空间望远镜的补充。当然, 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图像不可能和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媲美, 毕竟哈勃是以可见光波段为主。

一波三折

尽管NASA于6月7日声称, 一个关于黑洞的探测项目——重力与极磁场小型探测器 (GEMS) 因预算超支而下马, 但紧接着提上日程的是, 13日采用低成本方式发射的Nu STAR高能X射线望远镜将继续对黑洞的探索。

殊不知, Nu STAR也曾差点被取消。2003年, NASA在征寻太空探测方案时, 接到小探测工程计划的36个方案, 其中就包括Nu STAR计划。经过两三年反复的选择衡量, NASA选定Nu STAR进行一年的可行性研究。2006年2月, 这个计划因为下一年度的科学预算被缩减而取消。所幸的是, 2007年9月2日, Nu STAR计划被重新启动, 并预期在2011年8月发射, 但因为一些原因而延期。

直到最近, NASA和轨道科学公司的合约确认要以该公司的飞马座XL于2012年发射Nu STAR。发射时间一再更改之后, 终于确定为6月13日, 发射地点选在瓜加林环礁。

此次发射采取的是空中发射方式, 这样比地面发射要大大节省燃料成本。Nu STAR探测器的观测之旅开始于由美国轨道科学公司运营的L-1011“观星者”运载机。它由一枚“飞马座XL”空射火箭搭载, 火箭本身被悬挂在运载机的机腹下方。在发射前一小时, 运载机从位于太平洋中部的瓜加林环礁机场起飞, 太平洋时间13日上午9时, 空射火箭脱离运载机, 自由落体5秒后自动点火, 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随后将Nu STAR推入轨道。

本领超强

Nu STAR项目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合作开展。最初是加州理工学院发起, 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负责管理。探测器本身由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制造, 而其搭载的各种设备由加州理工、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劳伦斯利佛莫尔国家实验室以及丹麦技术大学等机构提供。

这颗探测器造价约1.7亿美元, 是美国低成本“小型探测器项目”的一部分, 是NASA小探测工程计划中的第11颗卫星 (SMEX-11) 。任务时长2年, 轨道高度550公里。

其前身是使用气球搭载的高能聚焦望远镜, 使用的仪器技术相当类似。望远镜类型近似锥形沃尔特一型望远镜 (掠射望远镜) 。观测的波段是来自天体的5ke V到80ke V (千电子伏) 之间的高能X射线, 尤其是核光谱。它是能量超过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和XMM-牛顿卫星所观测波段的第一颗直接摄影的太空X射线望远镜。

项目首席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菲奥娜·哈里森说, Nu STAR是第一颗专注于高能X射线的望远镜, 其影像清晰度比观测同光谱区的任何其他望远镜都要高至少10倍, 敏感度则提高至少100倍。

Nu STAR采用的独特技术包括一个33英尺 (约合10米) 长的桅杆, 在发射时它呈折叠状态安放。在大约7天时间内, 工程师们将指令这一桅杆逐渐展开, 从而帮助探测器准确定焦。其在轨道上会展开太阳能帆板给电池充电, 23天后即可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锁定黑洞

Nu STAR主要的科学目标是深度探索质量超过太阳10亿倍的黑洞, 并了解粒子在活动星系核如何被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几, 以及研究超新星残骸以了解重元素如何在超新星中形成。探测器将使用独特的技术对宇宙中最高能级的X射线辐射展开观察。它的探测装置能穿透尘埃气体云, 发现我们银河系核心隐匿着的黑洞, 以及隐藏在其他遥远星系核心的黑洞。

哈里森说:“通过这个全新的高能X射线望远镜, 我们将看到 (宇宙中) 最热、最密和最具能量的物质, 以帮助我们找到那些最难以捉摸、最活跃的黑洞目标, 来理解宇宙的结构。”

NASA天体物理部门主管保罗·赫兹说:“借助这颗卫星所具备的前所未有的高空间和光谱分辨率, 我们将大大加深对电磁波的X射线波段的了解。这一项目也将对现有的大型空间观测望远镜, 如费米、钱德拉、哈勃和斯皮策望远镜的数据提供重要补充。”

除了黑洞和其他强大的喷流现象, Nu STAR还将对宇宙中其他许多高能天体展开观测, 包括超新星遗迹、致密恒星体 (如白矮星、中子星) 以及星系群。它将和NASA的其他大型空间望远镜协调进行, 包括同样工作于X射线波段的钱德拉望远镜, 后者的工作波段主要集中在低能X射线领域。这样的强强联合将帮助回答有关宇宙的一些最基本问题。Nu STAR还将对太阳大气开展观测, 尝试解答太阳的大气加热模式问题。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理论家史蒂夫·吉丁斯曾说:“可能探测黑洞的信息将导致一场革命, 意义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一样深远。通过破译黑洞的信息, 人类可能会发现宇宙的另一边是怎样的。”

(中国科技网)

研究称人类从3亿年前鲨鱼进化而来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棘鱼属鱼类。科学家说, 它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对一个追溯到2.9亿年前脑壳进行的再次分析显示, 棘鱼属是现代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成员。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5日消息, 科学家表示, 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 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对一个追溯到2.9亿年前的头骨进行的再次分析显示, 它是现代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成员, 这意味着颌口动物包括数万种健在的从鱼到鸟在内的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等。棘鱼属存在于最早的鲨鱼和硬骨鱼类开始各自进化前的时期, 这个血统最终延续到人类生命中。科学家已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棘鱼属化石。和其他棘鲨相比, 它相对较大, 足有1英尺 (约合0.3米) 长, 它们有鳃, 而不是牙齿, 长着一双大眼睛, 以浮游生物为食。

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家迈克尔-科特斯教授表示:“证据表明, 棘鱼属是硬骨鱼类和鲨鱼的共同祖先。我们的研究显示, 最早的硬骨鱼类看起来更像鲨鱼。事实上, 鲨鱼物种就属于现代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包括今天的鲨鱼、鳐形目鱼和银鲛在内的软骨鱼类是从4.2亿多年前的硬骨鱼类分离出来的。但很少知道人类、双吻前口蝠鲼和大白鲨的共同祖先是什么。棘鱼约在2.5亿年前灭绝。

根据最早鲨鱼和硬骨鱼类样子的新资料, 研究人员再次分析了保存最完好的棘鱼属化石。科特斯说:“如果可能的话, 我们想深入研究棘鱼属脑壳, 因为它们能为解剖信息提供异常丰富的来源。它们要比鳞屑、牙齿或鳍脊好得多, 因为后者往往传递出一种令人疑惑的进化关系信号。”

这些研究人员结合最近对早期鲨鱼和硬骨鱼类头骨进行的扫描分析了这个化石样本, 对讲述有颌类脊椎动物历史的棘鱼属的重新评估结果感到吃惊。科特斯表示:“我们首次观察了棘鱼属头内部的情况, 同时把它里面的全部特征都描绘了出来。我们的研究越深入, 我们就发现它越像鲨鱼。”

这项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显示, 棘鱼以一个整体出现, 聚集在古代鲨鱼周围, 包含了深深根植于人类进化史的最早成员。对早期有颌类脊椎动物血统进行的再次分析将有助于古生物学家钻研更深层的奥秘, 其中包括这些古老物种是如何从无颌转变成有颌鱼类的。科特斯表示:“这将帮我们解答鲨鱼的原始面貌这一根本问题。至少, 它能帮我们将有颌类脊椎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更好地分析它们的原始情形。”

资助这项研究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环境生物学家莫林-科尔尼说:“这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历史中进化过渡的重要性, 为我们了解早期脊椎动物进化期间发生的进化改变提供了一个新窗口。”

(中国科技网)

童话的国度创新的沃土

——看丹麦政府如何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这是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8字住宅” (摄于6月12日) , 该大楼是北欧国家中典型的环境友好型建筑。丹麦十分重视绿色能源的发展, 并在此领域处于领跑者地位。

“在海的远处, 水是那么蓝, 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 同时又是那么清, 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 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 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这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一段文字。绮丽的想象, 诗意的语言, 安徒生童话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耀眼明珠, 也使丹麦成为享誉全球的“童话王国”。

如今, 安徒生童话依然璀璨, 丹麦人还为本国的创新能力倍感自豪。根据欧盟公布的2011欧盟创新指数, 丹麦超过德、英、法而居欧盟27国第二位;英国智库列格坦研究所公布的2010年全球创新能力排行榜, 丹麦更是雄居全球首位。

是什么为丹麦的创新赢得如此盛誉?欧盟在创新指数的报告中指出, 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合作, 政府科研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是其成为创新领先者的主要因素。

企业, 是丹麦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受益者。

小企业大发明

2012年4月, 汽车业界全球知名的创新大奖“汽车卓越网络奖”在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揭晓, 一家名为“泰格技术公司”的丹麦企业赫然出现在获奖名单中。

“它是家什么企业?它在哪儿?”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名字, 引起德国汽车界的好奇。在丹麦, 人们对这个名字同样陌生。资料显示它成立于2010年, 来自丹麦中部名为海曾斯泰兹的一个小城。

泰格技术公司的负责人鲍恩两年前成立这家公司时, 甚至没有听说过这项大奖, 更想不到自己的公司会获此殊荣。

鲍恩在海曾斯泰兹经营一家只有10多名员工的生产电暖器件的公司, 对节能材料领域非常熟悉。受丹麦倡导绿色经济的影响, 鲍恩也想有所作为。他感到利用余热发电是提高能效的一个有效方法, 进行一番前期研究后, 他带着自己的想法找到了奥胡斯大学的能源材料中心。

鲍恩找对了地方。奥胡斯大学是丹麦著名学府, 也是丹麦政府重点扶植的创新基地之一。奥胡斯大学能源材料中心的经费来源于丹麦科技、创新和高教部下属的丹麦战略研究委员会, 它在研发的同时, 也对一些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资助。经过一番商谈后, 能源材料中心出资8万欧元, 与鲍恩共同建立了泰格技术公司, 专门开发热电转换材料。

有了能源材料中心的帮助, 鲍恩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更令他想不到的是, 不久, 他又得到“梅德韦斯特创新中心”的资助。“梅德韦斯特创新中心”是丹麦一家创新孵化器, 资金来自政府出资的丹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

钱并不是泰格技术公司受到的丹麦政府的唯一帮助。鲍恩还受到了政府资助的“资金辅导员”的专业指导, 也从政府资助的“创新网络”机构得到了专业性建议。

政府机构的帮助使泰格技术公司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初创时, 泰格技术公司只有“粉末材料”一种产品。现在, 它拥有两种产品、四项专利。公司因发明“热电转换器件”而获“汽车卓越网络奖”。这个长宽差不多5厘米、厚度半厘米的器件, 可以控制汽车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发电, 不仅提高汽车能效, 还减少空气污染。

全方位的服务

在丹麦, 泰格技术公司成长道路不是特例, 丹麦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 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研发是创新的基础。丹麦政府有丹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丹麦战略研究委员会这样的专门机构向企业提供技术和资助, 有绿色发展示范项目这样的企业研发专项基金。此外, 丹麦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部还成立了3个创新和研发战略平台, 22个创新网络或创新群, 为技术研发提供帮助。2012年, 丹麦政府研发支出超过20亿欧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丹麦政府成立了“丹麦青年企业家”研究所, 制定了加强博士生培养的政策, 设置了专门的工业博士培养资助项目。丹麦的大学、技术学校、成人高校和就业培训中心加强了对学生研发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此外, 政府还鼓励教育机构设置促进中心和加强与企业家的联系。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丹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设有专项资金, 用于创新孵化器建设。丹麦有众多公共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风险基金和创业基金, 如政府设立的创新孵化器、增长基金会、科技园等。这些机构的资助包括贷款、入股、投资, 或者提供等同于资助的办公场所、专门知识和研究设施等。从开始研发到商业化,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都有资金项目给予帮助。

专业知识是企业创新的保证。对想要创新的研发人员和小企业来说, 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钱, 金融、贸易、商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经常使他们不知所措。丹麦知识产权和专利办公室、丹麦设计中心、投资者咨询服务局、研发和创新网络等公共机构, 以及地方政府的增长中心、商业服务中心, 随时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政府全方位的帮助为丹麦创新型企业成长创造了优越环境。现在的丹麦, 不但有诺和集团这样的医药企业全球闻名, 有维斯塔斯这样的风电企业在业界举足轻重, 更有成百上千创新型企业像泰格技术公司一样, 在政府的帮助下, 或破茧欲出, 或茁壮成长。

创新拉近中丹的距离

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 500多万国民, 丹麦深知自己不是全球知识经济的重镇, 支持丹麦企业关注国际研究成果和发展, 参与其他地区知识成果的创造, 是丹麦政府企业创新支持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支持企业参与研发和创新的国际合作, 丹麦外交部、食品农业渔业部及科学、创新和高等教育部等政府部门不但提供经费支持, 还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专业帮助。丹麦外交部与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部合作更在海外设立丹麦创新中心, 为丹麦企业和研究机构进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及获得技术、风险投资和市场,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上海丹麦创新中心是丹麦在海外设立的四大创新中心之一。中心成立于2007年, 聚焦信息、清洁能源和生命科学三个主要领域, 为丹麦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信息、市场及专业咨询服务。中心还为中国企业投资丹麦和中丹研究机构及高校的合作服务。

上海丹麦创新中心是丹麦政府重视与中国在创新领域合作的一个缩影。丹麦认为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全球第二的经济规模、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高速增长的创新投入、巨大的市场, 是丹麦创新不可或缺的合作对象。为了促进与中国的创新合作, 丹麦政府科技创新部2008年制定了“中国战略”, 用于指导和启动新的创新项目, 推动高校、企业和机构与中国伙伴在创新领域的合作。

维持政府部门之间良好关系是丹麦支持企业在华发展政策的一部分。丹麦和中国1985年即签署了《中丹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2007年, 中国科技部万钢部长同丹麦科技创新大臣桑德在北京签署了新的中丹科技合作备忘录。中丹科技合作联委会已经举行了18次会议。政府间合作促进了中丹人才交流和机构交往, 推动了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大批合作项目, 中丹科技和创新合作成为中丹两国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丹麦政府在“中国战略”中指出:在未来几年中, 中丹两国必将在知识领域发展成为友好合作伙伴, 通过知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交流, 为增加两国社会财富奠定基础。“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中丹因创新而相知, 也将通过创新, 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技网)

甘蔗两头都能甜

美用“绿色信用”破解新能源汽车推广难题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西方国家走在研发与生产的前列。然而, 由于研发和生产成本的高昂等原因, 即便富裕的西方国家在推广时也遇到重重阻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美国采取了“绿色汽车信用”的举措, 让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厂商吃到了两头都甜的甘蔗, 也许这将为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带来福音。

汽车厂商的绿色生财之道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率先实施、其他11个州纷纷效仿的措施是, 在要求生产厂家逐年提高电动汽车销量份额的同时, 授予绿色汽车 (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 厂商一定数量的可通过市场交易的“绿色汽车信用”。因此, 新能源汽车厂商, 除了获得汽车销售收入之外, 又多了另一个生财之道——将它们多余的“绿色汽车信用”销售给那些急需的商家。

2011年, 全美电动汽车销量大幅攀升, 从2010年的不足500辆急剧增加到1.8万辆。在此背景下, 对一些汽车生产商来说, 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且方兴未艾的生财之道——出售“绿色汽车信用”。

为了更好地落实《空气清洁法案》的相关规定, 加州政府要求汽车厂商增加零排放汽车在本州的销售数量, 每个汽车厂商所销售的绿色汽车必须占总销售量的一定比例。对那些目前尚无法满足这一配额的汽车制造商来说, 就需要从新能源汽车厂商——“绿色汽车信用”剩余大户中购买适量的信用。作为零排量汽车的领跑者, 尼桑公司生产的聆凤纯电车汽车 (leaf) 目前在全美电动汽车销量居首, 并因此赚得了为数不少的信用额度。因此, 尼桑公司执行副总裁安蒂·帕尔玛不无得意地说:“很幸运, 由于拥有较多的‘绿色汽车信用’额度, 我们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也是该政策的受益者。该公司内部材料显示, 它已经卖给本田公司价值1300万美元的“绿色汽车信用”额度, 此外, 该公司还卖给另外至少一家未具名的汽车制造商相当数量的信用额度数量。

新能源汽车厂商是如何赚取“绿色汽车信用”呢?根据有关规定, 每一辆电动汽车的信用额度数量取决于续航范围和充电速度。每销售一辆能够允许在100公里范围内充电以及配备了标准充电设施的电动汽车, 如聆凤纯电车汽车或者福特公司生产的福克斯电动汽车, 就可以获得3个单位的信用额度;而每销售一辆续航距离远、充电速度更快的特斯拉跑车则可以获得多达7个信用额度。根据加州的《空气质量法案》, 未能获得 (或者购买) 足够信用额度的汽车制造商, 将会面临被罚款甚至被禁止在该州销售汽车的惩罚。

现在的市场行情是, 每一份额的“绿色汽车信用”额度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家避免数千美元的罚款。那么, 每一个单位的“绿色汽车信用”究竟价值几何呢?目前, 美国尚没有正规、统一的市场, 更多的只是买卖双方通过私下谈判的方式确定交易价格。据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人士指出, 每一单位信用额度的售价大约在5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据此计算, 特斯拉公司每销售一辆价值7万美元的最新款式Model S, 该公司还可以额外赚取至少售价为3.5万美元的信用额度。

新规定是福音也是负担

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负责执行零排量汽车项目的戴维·克勒格恩指出:“我们认为汽车生产商对信用额度的需求未来将进一步增长。”事实确实如此。加州当局要求, 2012年到2014年, 销售量在6万辆以上的汽车厂商, 每年销售零排放汽车的数量必须占其总销售量的2%。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一硬性比例将逐步提高, 2025年该比例将提到15%。此外, 到2018年该规定的适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年销售数量在2万辆以上的汽车厂商, 这意味着必须遵守该规定的汽车厂家多达12家。而这种规定对于那些绿色汽车制造商例如Tesla公司来说则是巨大的福音, 它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赚取并出售“绿色汽车信用”。

更让绿色汽车生产商高兴的是, 纽约、新泽西和马萨诸塞州等其他11个州也效仿加州的类似规定, 因而其受益范围将远远扩大。政策制定者的远景规划是, 到2014年, 6家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累计销售零排放汽车6万辆, 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售量将达到140万辆。现今占加州汽车销售量前几位的公司分别是丰田、本田、福特和通用公司, 这种执行规定对它们尤其是对丰田公司来说,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它们必须设法妥善应对。

目前, 那些尚拥有多余“绿色汽车信用”的公司则是急于将其出售。因为根据有关规定, 3年之后, 凡是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赚得的“绿色汽车信用”将失去其价值。但是2012年赚得的“绿色汽车信用”将不会失效, 这一规定旨在鼓励汽车厂商努力销售更多的绿色汽车。前加州空气质量工程师、现任Sierra Research分析师的詹姆斯·罗尤恩斯说:“问题的核心是, 消费者是否真正想要零排放汽车。虽然这种汽车的销量在不断增加, 但离政策制定者所要求的水平依然相差甚远。”

(中国科技网)

电脑替你“尝百草”

计算药物开发推动制药业进入高速路

多年来, 人们开发一种新药不是靠推测就是碰运气, 但随着计算机的应用, 人们能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发现新的药物标靶。过去要花十年时间十几亿美元来论证的药物, 利用模型模拟, 不仅能大大缩短时间, 而且能节省大量成本。

计算药物开发 (Computational drug discovery) 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中心和制药业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 (UT) 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小组主席钱德拉吉特·巴加伊20年前就进入了这一领域, 他经常和制药业的人谈起该领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计算药物筛选这一领域, 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合作, 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合成化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坐到了一起, 共同看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

新药开发成本转移

最近研究显示, 投在药物开发阶段的成本和时间正在向市场开发阶段转移, 每10亿美元的成本投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药物批准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这表明人们需要更快、更廉价的方法。“计算机是加速药物设计开发的有效途径。”巴加伊说。

要开发一种突破性新药, 最初是从分析病毒、细菌或导致疾病的基因变异开始。第一步是描述分子结构特征, 这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部分。因为两个分子能否互补, 也就是它们匹配在一起的适合程度, 是一种药物能否有效的主要因素。这一步做得好的话, 就能帮助人们理解、识别并测试它和病毒之间可能的连接位点。

现有技术, 比如先用X光照射, 再用电子显微镜以接近自然的方式生成相关分子的纳米结构, 获得的这种显微图像会有很多斑点, 必须经过大量处理才能用。要得到一个分子结构的三维模型, 大约要处理10万幅图像, 再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行。

模拟算法提高预测精确性

在多年的职业研究中, 巴加伊和同事系统分析了药物开发过程的每一步。他们利用得克萨斯大学先进计算中心 (TACC) 的高性能平行处理超级计算机, 运行生物物理学算法程序, 将模型、模拟、分析整个过程形象化地结合起来, 使计算药物开发的速度和算法精确性都大大提高。

利用模型算法和图像重建, 巴加伊的研究小组能建立一个改良的三维模型, 不仅能获得表面信息, 还能获得它的内部信息。目前, 他们能识别出分子的二级结构, 如单个侧链, 这是从分子中央主干上垂下来的关键分支, 这要求能精确预测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他们曾于今年2月在《结构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证明了用他们的算法和单粒子超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的数据信息, 能重建精细的三维图像, 以较粗分辨率和中等分辨率探测到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

“如果模拟时不能得到全部信息, 很可能得到错误的答案, 预测就会失败, 也就无从解决下一步问题。”巴加伊说。

一旦目标分子的结构确定下来, 还必须对各种可能的药物复合物进行测试, 看其中有没有能匹配病毒结合位点的。巴加伊小组正在研究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他们的目标是找到能结合病毒表面特殊位点的分子, 一旦该位点被结合, 就会向病毒发出“已经到达目的地”的信号。这跟病毒把自身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不同, 将来的药物会诱导病毒把它们的遗传物质放到细胞外的某种媒介上, 不再对细胞造成伤害。

搜索算法让分子迅速配对

总的来说, 未来药物开发的关键在于怎样去发现药物分子, 让它们能和细菌或病毒的标靶区域匹配并结合。

计算机科学家发明了搜索引擎, 比如“谷歌”。研究小组把这一理念用到了筛选药物标靶上, 能根据两个分子结合时所需的能量和生化动力学指标, 按顺序生成标靶列表, 如此一来, 那些最有结合可能的化合物分子就显现了。他们把那些排在最高级的分子形象化地构建出来, 分析筛选之后, 再用模拟算法进一步改良。

此外, 研究人员还必须严格避免标靶复合物跟其他活跃生物分子结合, 这将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即使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极小, 潜在危害也大得吓人。不过拿到计算机上用算法来筛选的话, 这一问题立刻迎刃而解。

巴加伊小组用TACC的每一个计算系统都进行了测试, 用它们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利用了基于CPU (中央处理器) 和GPU (图形处理器) 的两种算法, 通过不同的过程来绘制不同的结构, 加速计算过程, 不仅大大提高了药物模型的分辨率和精确性, 也使分子匹配的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前用几个月时间处理的问题, 现在只要几天就能完成。”巴加伊说。

计算药物开发潜在地改变了药物开发过程。得克萨斯大学计算工程与科学 (ICES) 研究院院长汀斯利·奥登说, 设计、表现、递送药物的核心机制极为复杂, 这些研究工作的突破在于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些核心机制, 同时也为计算机模型与模拟、高性能计算、计算机可视化等现代化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

(中国科技网)

火星陨石坑发现新沉积物或为古老地下水库痕迹

其中一个陨石坑尤其展示了沉积物的黑色痕迹。科学家认为, 这些沉积物先是和一个古老地下水库的水融为一体, 然后受到咆哮的火星风的侵蚀。

北京时间6月12日消息, 火星上的紧挨着的两个陨石坑显示, 这颗红色星球在它的历史中经历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其中一个陨石坑留有沉积物的黑色痕迹。科学家认为, 这些沉积物先是和一个古老地下“水库”的水融为一体, 然后受到咆哮的火星风的侵蚀。

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的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意识到火星曾是一颗十分活跃的星球, 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毫无生机的面貌存在很大不同。这种古老的“气候变化”使火星从一颗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潮湿星球变成一颗布满灰尘的风蚀星球。我们今天看到的火星面貌或许是由这颗行星旋转的轴线发生变化造成的。科学家认为, 类似力量影响了地球冰河时代的循环周期。

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的这个发现使科学家意识到火星曾是一颗十分活跃的星球, 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毫无生机的面貌存在很大不同。

2011年6月19日, 火星快车号探测器用高分辨率立体相机瞄准火星的阿拉比亚陆地平原地区, 拍下了丹尼尔森和考洛乔陨石坑的照片。丹尼尔森陨石坑以已故的乔治-E-丹尼尔森命名, 直径有40英里 (约合64公里) 。他对应用于火星的许多航天器相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考洛乔陨石坑位于照片中心位置, 较小, 直径约20英里 (约合32公里) 。

和阿拉比亚陆地平原地区的许多陨石坑一样, 丹尼尔森陨石坑充满层状沉积物。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沉积物随着时间推移遭到严重侵蚀。这个陨石坑内以被称为风蚀土脊的层状孤峰为主。风蚀土脊是一些流线型小山, 是基岩或风中携带的粗糙灰尘和沙粒混合而成的固结或半固结物质经风蚀形成的。地球上的沙漠地区也有这种地形, 而在北非、中亚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尤为明显。

就丹尼尔森陨石坑来说, 科学家认为沉积物先是受到地下深处一个古老地下“水库”的水的浸泡, 然后受到风的侵蚀。

(中国科技网)

把“绿色电站”搬回家

美开发出小规模高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研究人员采用的微通道设计工艺

风力发电没有条件, 太阳能电池效率太低, 燃油发电机太不环保……如果这些能源都无法满足你的需求,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日前开发出一种高效率的小规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能源转化效率可达57%, 其试验系统可产生2千瓦的电力, 非常适合家庭使用。加之其高效环保的优势, 有望让每家都拥有一个“发电站”成为现实。

什么是SOFC

在了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之前, 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燃料电池。从外观上看起来, 燃料电池就像是一个蓄电池, 有阴极、阳极也有电解质。但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蓄电池是一个储电装置, 燃料电池是一个发电装置, 它能够让具有可燃性的燃料与氧反应产生电。因此只要有持续的燃料供应, 燃料电池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电力。

燃料电池最大的优势是高效和环境友好。目前普通燃油发电机只能把18%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如果是汽车发动机, 其最终转化率还不足15%。相比之下, 不少燃料电池都可以实现30%到50%的转化率。高效率意味着燃料电池能够在消耗更少燃料、产生更少污染的情况下, 产生与传统发电厂相同的电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新一代燃料电池, 能够在高温下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无论是氧气、沼气、氢气还是柴油、汽油, 都可以作为其发电的燃料。与其他燃料电池相比,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还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能量转换效率高、全固态、模块化组装、零污染等优点。

着眼于小放眼于大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 能够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能产生1兆瓦或更多电力的、可取代传统发电站的较大系统的研究上, 以期产生突破性的成果。为何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非要剑走偏锋, 将注意力集中在小系统的研发上呢?

该实验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首席工程师文森特·斯普瑞克解释说:“因为小系统也有优势, 有时候甚至还能胜过大系统。”家庭和社区用户就是这样一个实例:如果安置大型系统, 其产生的电力将超过附近地区的耗电量, 如此一来就必须通过输电线路将其输送到其他地方。而这一过程必然会造成一些电力的损耗。另一方面, 小系统更加轻便灵活, 安装位置可以更靠近用户, 输送成本和损耗会更低, 如果需要的话还能将其集成起来形成更大的系统。

为此,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设想, 这个小型发电系统既要在效率上超过50%, 又要在需要时能够轻松扩展进行分布式发电。

两项创新解难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让小型系统产生接近甚至高于大型系统的效率, 研究人员采用了两项名为微通道和燃料循环的工艺。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由陶瓷材料制成, 分为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三个层次。工作时, 经过压缩的空气预热后首先被泵入作为负极的外层, 空气中的氧气会变成带负电荷的超氧阴离子。而后负极和内部的电解质层相接, 氧离子穿过电解液达到正极层, 在那里氧离子与燃料发生反应产生电及副产品蒸汽和二氧化碳。

但此前的方法是让蒸汽直接暴露于燃料电池之中, 这会导致燃料电池中的陶瓷层受热不均甚至损坏。新研究中, 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微通道技术, 让蒸汽从外部完成和燃料电池的初步反应, 不但减少了电池的损坏, 还增加了反应的表面积, 提高了反应效率。通过该技术, 反应过程中的余热和废气也能重新得到利用, 又进一步减少了燃料的消耗。

实验显示, 经过优化后的系统在2.2千瓦时、1.7千瓦时的效率分别可以达到48.2%和56.6%。研究小组预计, 只需再进行几个小的调整, 他们还能将系统效能提高到60%。这不但高于内燃机15%的效率, 也远高于同等体积的其他燃料电池30%到50%的效率。他们制造的单个试验系统已能产生2千瓦的电力, 这与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的耗电量大体相当。经过扩展后, 该系统还能升级到100千瓦至250千瓦之间, 能够满足50个至100个美国家庭的用电需求。

斯普瑞克对这一结果十分满意。他说:“虽然这种小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成本较高, 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推广, 但这项工作向人们证实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 说明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不是痴心妄想。”他希望这项技术能尽快在单个家庭或公司获得应用。

相关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电源》上。

(中国科技网)

“微妙曲面镜”让司机后视无盲点

中国科技网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数学系教授安德鲁·希克斯博士发明了一种新型广角大幅“微妙曲面镜”, 可作为机动车的后视镜消除危险的“盲点”, 以最小的失真极大扩展司机的视野。该技术已于5月获得了美国专利。

传统的平面镜可帮助司机在驾驶时与后车保持适当的距离, 但这是基于一个非常狭窄的视角, 因此存在司机通过车侧面的或后面的视镜都看不到的盲点。而使镜子弯曲就可以具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 很容易做到无盲区, 但是会出现视物扭曲变形, 对象显得小且远。

一般司机的平面侧镜角度是15度至17度, 而这种新型镜子作为外后视镜有一个约45度的角度。其不同于简单的曲面镜会压扁所感观对象的形状, 使直线出现弯曲, 在这种镜子中, 形状和直线在视觉上的扭曲几乎检测不到。

希克斯使用一种数学运算方法设计镜面, 精确地控制由弯曲镜子反射出的光线角度。他说:“试想一下, 镜子的表面有许多较小的转向不同角度的镜面, 如同一个迪斯科球面。这种算法是一组运算操纵每一个迪斯科球面镜片的方向, 使每扇镜面的反射光线汇集所显示的场景对司机而言更宽广, 而不至于太扭曲。”希克斯在2008年曾在《光学快报》上第一次描述过用于开发这种镜子的方法。

美国规定, 汽车在装配线上必须在驾驶员一侧安装平面镜。而曲面的反射镜则安装在乘客一侧的后视镜上, 并且要求“镜中的物体比其显示的要更靠近些”, 因此这种新型的后视镜还不能很快被安装在销售的新车上。不过, 其可以在二级市场上生产和销售, 司机和机械师可以购买后安装在汽车上。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不允许新车上有稍微弯曲的镜子。希克斯的发明已经引起了一些投资者和制造商的兴趣, 他们有意寻求机会取得生产许可证, 大量生产这种镜子。

(中国科技网)

蜗牛能变成“活电池”!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 人们可能对花园里的蜗牛并不抱太多的期望, 但事实上这些小家伙却能成为“活电池”!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的埃维耿尼-卡兹 (Evgeny Katz) 和他带领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将一个生物燃料电池植入一个蜗牛体内, 使它在生命残留的几个月里产生电能。

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一个生物燃料电池植入一个蜗牛体内, 使它在生命残留的几个月里产生电能

在这段独特视频中, 人们可以观看蜗牛如何转变成为一个发电机。穿过蜗牛壳的裂缝, 涂有酶的电极插入蜗牛的身体中, 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将变成燃料产生电能, 连接电极的另一端连接至一个外部电路。

研究人员实验视频演示了这个“发电蜗牛”, 这个活电池能够产生7毫瓦电能。虽然电能输出量会快速减少, 但喂养蜗牛可以短时间内恢复“供电”, 或者让蜗牛休息半小时便能实现再充电。

未来活电池蜗牛和其它小型动物有望为环境传感器等小型装置提供动力, 卡兹和研究小组目前正着眼于研究生物医学应用。一种类似的系统可用于人体, 为植入体内的起搏器等装置提供动力, 从而摆脱对有限使用寿命电池的依赖。卡兹说:“下一步将使用植入生物电极模拟人体血流的实验, 这将完成一个模型流体系统。”

未来科学家还可以远程控制飞蛾, 在其飞行过程中观测其它途经的飞蛾, 并帮助跟踪气味。

(中国科技网)

成年大猩猩会“婴儿语”与猩猩宝宝沟通

腾讯科技讯 (Everett/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 科学家发现大猩猩使用“婴儿式口吻”与小猩猩交流, 这是在除了人类之外的灵长类动物中观察到的罕见现象, 这个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早期人类是如何进行沟通和进化的。研究人员还观察到成年大猩猩通过非语言性的手势进行信息的交流, 根据负责本项研究的科学家伊娃玛丽亚 (Eva Maria Luef) 介绍:“我注意到如果一只成年大猩猩与一只小猩猩进行交流时, 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

科学家在对大猩猩的研究中发现“亲情手势”

对于小猩猩而言, 成年大猩猩通常使用触摸以及重复的手势来与它们沟通, 比如触摸婴儿猩猩的下颚, 而且当它们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流时, 也会频繁地使用这样的手势。来自柏林自由大学教育与心理学系的科学家伊娃玛丽亚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认为这是一种亲情式手势, 表明在大猩猩的交流过程中, 还存在类似人类的亲情“语言”。本项研究发现在六月份出版的《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期刊上。

人类情感交流中出现的亲情式语言或者与婴儿进行沟通时用到的话语广泛存在于我们成年人与婴幼儿之间, 无论是何种肤色、何种语言的人, 当他们与婴儿进行沟通交流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 比如提高自己平时说话的音调, 或者打闹、唱歌等。但是目前为止科学家只在猕猴中观察到“婴儿式的口吻”进行亲情交流, 这同时也是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第一个发现有此类现象的物种。

在2011年, 伊娃玛丽亚与本项研究的另一位研究人员卡特娅 (Katja Liebal) 一起在两个动物园中记录了大猩猩活动的视频, 其中包括位于德国的莱比锡城 (Leipzig) 动物园和位于英国的豪利特野生动物园。研究小组共观察统计了24只大猩猩, 将他们分为四个年龄组, 分别为婴儿组、少年组、准成年组以及成年组。科学家通过对猩猩生活的详细观察, 了解到它们的行为特点, 并记录了在交流开始到结束过程中肢体各部分的动作, 比如头部、四肢以及身体姿势等, 结果发现身体姿势在交流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视频片段, 区分出每只大猩猩的肢体信号。研究小组发现在三个成年小组中的大猩猩更频繁地抚摸婴儿猩猩, 研究人员推测可能大猩猩与婴儿猩猩之间可通过触摸进行交流。当成年猩猩在不断触摸婴儿猩猩后, 就会记住后者喜欢的手势。但是伊娃玛丽亚认为目前还不确定为什么成年猩猩会用重复性的手势进行沟通, 也许成年大猩猩认为如果手势进行了重复, 可以让婴儿猩猩更好地理解。

对大猩猩的研究是否能发现人类进化的奥秘呢?根据致力于研究大猩猩交流的费舍尔科研中心主任史蒂夫·罗斯 (Steve Ross) 介绍:“对大猩猩行为视频的研究发现, 可能为灵长类动物学家找到了相关证据, 因为这种现象在此前也可能被观察到, 但并没有相关视频证据证实。”

科学家们发现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婴儿对外界沟通交流是个被动的过程, 与人类的婴儿不同, 后者更喜欢积极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因此罗斯认为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进化中人类的学习能力的产生过程, 而非语言性的肢体信息交流常常在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被忽视, 相比之下, 对人类本身的研究项目却加入了对语言和非语言性肢体姿势的探索。

(中国科技网)

罕见漏斗状龙卷风席卷威尼斯掀翻房顶

据外媒12日报道, 罕见漏斗状龙卷风本周二席卷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不少民众用镜头记录下壮观景象。

据报道, 龙卷风席卷威尼斯的一个咸水湖, 将附近12座房屋的房顶掀起, 水城中还有不少帆船遭到毁坏, 临近岛屿的许多大树也被连根拔起。但目前未造成人员伤亡。

威尼斯现罕见漏斗状龙卷风

龙卷风袭击威尼斯一咸水湖

(中国科技网)

水下机器人探秘墨西哥湾19世纪遇难沉船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科学家用水下机器人和摄像机在墨西哥湾发现一艘具有200年历史的遇难船。支持者们在网上密切关注了整个过程。科学家说, 这艘木船除覆盖铜的船体外几乎全都烂掉了, 但它的残骸上散落着陶瓷盘、玻璃瓶和数箱步枪等物品。

发现:一艘具有历史意义木船的一大特点是覆盖着铜的部分船体还很完整。在墨西哥湾发现的这艘古船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初。

数千名观众:科学家用一部水下机器人发现这艘19世纪的遇难船, 他们向陆上的数千名观众直播了整个过程。这张照片展示了残骸上的部分陶瓷盘和玻璃瓶。

未受外界影响:在船体中发现的这些人工制品在密西西比河中沉寂了很久, 其中一大部分是从这条河厚厚的沉积物中找到的。

政府海洋考古学家杰克-艾利恩博士表示:“残骸内部和周边到处都是人工制品。根据船体铜套来判断, 这艘船应该出现在19世纪中期初。我们发现一些可以确定年代的物品, 像一类在1800到1830年间十分流行的陶瓷盘和大量玻璃瓶等。我们还在船上找到一个罕见的火炉, 这在世界上早已发现过, 但为数很少。这艘19世纪的木船是第二次在墨西哥湾发现的遇难船。”

战斗:科学家不仅发现了玻璃瓶和陶瓷盘, 还看到一些大炮和数箱步枪, 这使他们猜测这是一艘战船。

船锚:这艘船的锚躺在海底已很多年, 旁边散落着几个瓶子。海洋生物在船锚上安了家。

时间框架:这艘船在这个地区沉没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1812年战争”, 它引发了后来的得克萨斯革命和美国墨西哥战争。这张照片展示了类似滴漏的物品。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进行了为期56天的探索计划, 并在网上通过视频和航海日记向公众直播了全过程。他们共发现4艘遇难船, 墨西哥湾的19世纪木船只是其中之一。这个航海计划已于4月29日结束。这艘19世纪木船是被发现的4艘船中唯一一艘以前并不知道的遇难船。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一位科学家说, 它是这次探索计划中最具历史意义的发现。

壳牌石油公司2011年展开一项油气勘查任务。途中, 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秘的声纳信号, 随后开始对探索以前未知的地点感兴趣。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要求壳牌石油公司的调查研究在批准油气勘探前进行。

4月26日, 包括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内的2000人在陆地上收看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遥控名为“迷你大力神”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探索的过程。他们还通过在线直播向支持者们播放了这一发现。

(中国科技网)

艺术家设计临终关怀机器人轻抚患者

最后一刻:这种机器人轻轻前后摇摆着手臂, 模仿一种令人放松的轻抚。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3日消息,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时刻:你正躺在一家无菌医院的病床上, 留在人世的时间所剩无几, 呼吸微弱, 奄奄一息。一部光滑的白色机器人开始用一种摆锯式运动轻轻按摩你的手臂, 然后用一种金属般的声音说:“我是临终关怀机器人。我来帮你, 指引你走完地球上的最后一程。对不起, 你的家人和朋友现在未能守在你身边, 但不要害怕。我在这里安慰你。你不并不孤单, 你和我在一起。你的家人和朋友非常爱你。他们会在你走后永远记住你。”

没有替代品, 却比独自等死好得多?来自美国罗德岛的设计师陈丹设计了这个计划, 目的是就伦理、人性和机器人用于照顾患者的潜在角色等问题提出疑问。

最终结局:患者不知不觉走完最后的生命时光, 这种机器人提供充满深情的安慰话语。

这是一种比独自等待死亡更好的方法?还是会令人毛骨悚然?临终前听到这类安慰话, 或只是收到一部没有思考能力的程序化机器人作出的预制反应, 这是你需要的感情吗?迄今为止, 还没有这样一张真正的医院病床, 也没有这样一名真正的患者。艺术家兼设计师陈丹 (Dan Chen音译) 提出这些问题, 设计了这个计划, 以便研究我们对机器人亲密行为的反应。

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工程师、艺术家兼设计师陈丹表示:“这种设计表明了生活的残酷性以及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缺乏。另一方面, 这种机器人或许成为值得你信任或依赖的朋友。它的所作所为能达到‘安慰剂效果’。”

陈丹毕业于“数字+媒体”专业, 写了题为《文件、保存与亲密行为关系》的硕士学位论文, 探索他称之为“机器人亲密技术”的新领域。他还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爱人机器, 例如一部“拥抱机器人”和一部能发出喉音的机器等。

最后一刻机器人是一种装有软垫的爱抚手臂, 用一种事先录制好的声音向垂死患者提供支持和安慰。在美国罗德岛布朗大学科学中心, 一个名为“临终关怀医院”的交互式装置艺术品展览会展出了这种新型机器人。

只要患者躺下, 这种装置就会被激活。发光二极管屏显示“发现生命终止”几个字。此时此刻, 医生就会离开房间, 让患者独自留在里面。陈丹表示, 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出现“发现生命终止”字样时, 机器人手臂就开始做前后移动的爱抚动作, 这种动作被认为是一种安慰姿势。他说:“这常使参观者对安慰和不适产生一种矛盾感觉。我设计这种装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争论, 让人提出问题。垂死或许是人类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 患者都想从人类关系中得到安慰。在这次装置艺术品展览会中, 机器人取代了人, 向患者说一些安慰话。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探讨人性以外的亲密质量。”

这不过是个艺术项目。但数十年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谁又知道机器人将我们带向何方呢。

(中国科技网)

美学生研制军用爬墙机器人可上爬近30米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5日消息,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学生利用家用真空吸尘器制造出一款爬墙机器人, 能够在不借助绳索情况下在玻璃、砖块或者岩石等任何垂直表面爬行90英尺 (约合27米) 。这款机器人名为“Ascending Aggies”, 可以像背包一样背在身上。

Ascending Aggies项目组由15人构成, 负责人是史蒂夫-汉森博士。研制这款机器人旨在满足美国空军的一项请求。空军方面希望科学家研制出一款装备, 让士兵能够在不使用抓升钩的情况下在高墙上攀爬。Ascending Aggies原型打动了军方领导人, 项目组随后获得10万美元资金, 继续进行研发。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学生研制的爬墙机器人Ascending Aggies, 利用家用真空吸尘器制成

这款机器人可以像背包一样背在身上, 能够在不借助绳索情况下在玻璃、砖块或者岩石等任何垂直表面爬行90英尺 (约合27米)

Ascending Aggies由电池驱动, 电池提供的电量可以让这款机器人工作半个小时, 足以让士兵翻过墙壁。在研制Ascending Aggies过程中, 汉森等人首先要研发出一项技术, 允许机器人能够抓住任何垂直表面。最后, 他们研制出个人真空辅助攀爬器 (以下简称PVAC) 。这个攀爬器由两个吸垫构成, 所用部件来自于家用真空吸尘器。吸垫形成一个气密环境, 压在垂直表面上时利用真空吸力牢牢吸住表面。

Ascending Aggies原型打动了军方领导人, 项目组随后获得10万美元资金, 继续进行研发

Ascending Aggies项目组将对这款机器人进行改进, 减少体积、重量和噪音

Ascending Aggies无需用手操作, 允许士兵在攀爬时使用武器或者其他装备, 同时不会从墙上坠落。汉森在接受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表示:“这一设计的优势在于, 在使用PVAC攀爬墙壁时, 士兵能够腾出手来, 使用武器或者其他装备。”

不过, Ascending Aggies也存在缺陷, 那就是噪音, 导致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荡然无存。接下来, 犹他州大学研究小组将解决这个问题。汉森说:“如果是在白天的城市环境下, 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是在夜间执行秘密行动, 情况就不一样了。在研制新版Ascending Aggies时, 我们将研发或者采用现有技术, 降低或者消除真空装置和马达的噪音。”此外, 工程师还希望进行其他改进, 减少Ascending Aggies的体积和重量。

(中国科技网)

科学家发现罕见矩形星系酷似钻石

科学家发现的罕见矩形星系, 酷似一颗璀璨耀眼的钻石

这个怪异的星系是在一个由250个星系构成的星系群内发现的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3日消息, 在对一个由250个星系构成的星系群进行观测时, 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发现一个形状罕见的星系。这个星系距地球7000万光年, 呈长方形, 酷似一颗璀璨耀眼的钻石。

罕见的矩形星系, 距地球7000万光年

一个盘状星系。盘状是星系的典型形状

斯维本科技大学副教授阿里斯特-格雷厄姆表示:“在我们周围的宇宙, 绝大多数星系都呈3种主要形状中的一种, 即球形、盘形和不规则形状。长方形星系非常罕见。发现这种星系时, 你会忍不住发笑, 因为这种星系不应该存在或者你不认为会存在这种星系。它就像是不稳定的比萨斜塔或者一种新发现的奇异物种,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在挑战自然法则。”

在对日本昴星团为斯维本科技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李-斯皮勒博士拍摄的宽视场照片进行分析时, 科学家发现了矩形星系。当时, 斯皮勒博士正在寻找其他天体。不过,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个星系的外形不可能是矩形。它的外形可能类似于一个侧向的膨胀盘子, 好似一个短圆柱。夏威夷凯克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支持了这种推测。根据这架望远镜的观测发现, 这个星系的中央存在

一个快速旋转的侧向薄盘, 旋转速度超过每小时10万公里。

研究论文合著者、斯维本科技大学教授邓肯-福布斯表示:“一种可能性是, 这个星系在两个螺旋星系撞击后形成。两个螺旋星系的恒星被抛射进大轨道, 形成酷似祖母绿切割后的形状, 气体沉入中部的平面, 形成新恒星和我们观察到的盘状结构。”这个星系的独特外形部分与方向有关。通过对这个星系进行研究, 天文学家能够获得有用信息, 有助于对其他星系进行建模。

外部的盒子形状让人不免联想到不产生新恒星的星系合并模拟, 盘状结构则与形成新恒星的合并模拟具有可比性。格雷厄姆说:“将这一发现与此前进行模拟时获得的发现结合在一起,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星系的演化。这种酷似祖母绿切割后形状的星系很难发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处于类似矮星系的状态, 恒星数量只有银河系的1/50, 与银河系之间的距离相当于700个银河系首尾相连在一起。大约30亿年后, 盘状银河系将与同样呈盘状的仙女座星系发生相撞, 如果撞击方向刚刚好, 我们可能变成一个矩形星系的居民。”

(中国科技网)

宇航员模拟登陆小行星真实版海底两万里

与经典影片《海底两万里》类似, 或许你还不知道目前真有一群人生活在海底, 他们是未来准备登陆小行星的宇航员。

根据介绍, 目前在佛罗里达海域附近的NEEMO岛海底, 正生活着一些宇航员, 这是美国宇航局对未来登陆小行星的一次测试, 宇航员们需要再水中行走, 寻找在小行星中工作的感觉。而在未来的十年内, 人类或许就将登陆小行星。

NASA正在海底测试登陆小行星数据

研究人员表示, 这次小行星任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时间在一个月左右, 主要未来演练如何在小行星表面着陆、如何移动以及如何收集更多的数据。一个月后宇航员们将会回到地面。

NASA正在海底测试登陆小行星数据

来自英国的宇航员蒂姆 (Tim) 表示:“这是很好的太空模拟, 我们利于信号与家人连线甚至都有延迟, 这和太空的环境很像, 我想对我们熟悉太空中的工作很有好处。”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表示过, 2025年将实现登陆小行星的目标。目前NASA已经开始准备, 科学家表示与月球相比, 小行星会更小, 找出一个合理的行走方式以及太空车辆的重力测试都很重要。

登录小行星对于人类未来有重要意义, 此前科学网 (kexue.com) 也做出过报道, 著名导演卡梅隆投资了太空资源公司, 希望可以在小行星上进行开采, 科学家也做出了预测, 太阳系一颗小行星——“241日尔曼尼亚”的矿产价值可高达95.8万亿美元, 这相当于全球一年GDP总额。

科技新闻策划 篇8

1 新闻摄影中广泛应用数码摄影

摄影技术是十九世纪随着科技发展产生, 由简到繁, 从光学成像到物理演变, 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但是, 它总是依赖胶卷模式并一直延用到现在。一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科技手法和更为快捷方便的摄影成像手段来替换传统摄影方式。上个世纪末随着电脑在各行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拉开了数字时代的大幕, 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这时候, 在摄影界, 数码摄影便由此诞生。伴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强大优势, 数码摄影技术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数码摄影所带来的超越感和满足感。因为, 简单、快捷、通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它。

1.1 使用技术

伴随着生活方式的递进和转变, 数码相机充斥着人们的“欲望”, 它的出现, 得到新闻摄影爱好者的认可, 人们几百年追求的梦想变成现实, 为图片新闻的鲜、活、美、实、营造了非常大的好处。由此, 不止是新闻界普及数码摄影, 连广大普通老百姓也在广泛使用。

1.2 数字技术对数码摄影带来的好处及受众的使用程度

1.2.1 拍摄难度简化, 后期编辑简洁

科学技术改变了摄影的方式, 使新闻照像操作变得简单。在过去老胶片年代, 现场采访人员一方面要抓拍精彩的瞬间, 将新闻的五要素和现场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 还要当好技术员, 检查设备是非运转正常, 镜头的光圈、焦距是非合适, 胶卷是否预卷, 图像构图是否得当等。在记者定格一张照片的瞬间, 相机、人、事件也就被定格下来, 底片冲洗也就是简单的裁剪和图层处理。进入数字年代以后, 摄影记者可以随便拍摄, 不在考虑胶片的成本, 焦距、色温、构图可以从快门的“喀嚓”声了解到快感, 后期处理以数字排列来完成, 只要有一台电脑及专门的软件就可以完成。必须承认依靠电脑的后期编辑会引发某些职业道德的问题, 不可否定的是, 千变万化的数字技术可以让前期和后期坐在一条板凳上, 前后没有太大的区别, 前期和后期都可以改变一张照片。

1.2.2 增强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要求。在传统的复写时代, 新闻记者拍摄到的底片需要在暗房里进行后期处理, 成像后由编辑挑选。由于对冲洗时间和照片的不可修改性的要求, 所需时间从冲洗到发布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进入数字时代后, 新闻图片可以实现“流水化作业”, 时拍时用。当新闻记者拍摄完成后, 照片可以立即发回总部, 记者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菜”放在媒介这个“盘子”里。

1.2.3 拓展交易平台

数码相机及数字冲印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一般的拍摄情况下, 摄影记者或是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图片有一两张发表就很“给力”了。进入数字互联网时代, 网速的不断提升为摄影记者或是摄影爱好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速度。摄影记者或是摄影爱好者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代理有偿出售自己的图片。这样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者拍摄的积极性, 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摄影者的劳动价值, 也更大限度的发挥了照片的使用率。

2 新闻摄影的风险与数码摄影的高科技引入有很大关系

新闻工作者和广大的摄影爱好者从科技的变革中获益颇多, 在学习和借鉴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兴趣的同时, 也是新闻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命题, 就是出现“假镜头”情况, 妄想使用高科技弄虚作假, 改变新闻图片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所谓“假镜头”就是利用创作者的意识突破新闻摄影的真实, 拍摄者利用数码技术进行现场的再编辑、再构思、再创作。除了可以虚构拍摄对象的场景之外, 还可以对物理环境进行改变。以“华南虎假照”为例来分析数码摄影对新闻摄影现场感真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周正龙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于2007年10月被陕西省林业厅公开, 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网友、虎专家、法律界人士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 并引发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2008年6月底, 政府宣布周正龙拍摄虎照造假, 13位大小官员受到处分。有关专家给出定论:照片中的华南虎影像是虚构的。同时, 有关专家们还利用影像学对片中的老虎进行了姿态分析, 发现没有任何移动变化, 并且还不是立体, 完全没有立体成像基础。有关动物学者给予结论:华南虎照片完全虚构不存在。宣告“华南虎事件”告一段落。从新闻的要素方面而言, 周正龙利用高科技的数码相机拍摄到了华南虎假照片, 从根本上来讲, 华南虎照片事件是典型的“假镜头”中的虚构行为, 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 蓄意变动拍摄主体, 虚假构造背景, 即便是拍到了让有关专家和学者比较满意的图片, 但不符合职业道德和社会准则, 诓骗了广大读者和受众, 此种做法, 违背了新闻摄影道德的底线, 丢失了新闻图片的现场感, 更丢失了新闻的第一要素真实性。

3 努力提高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正确利用科技带来的便捷

照片和文字是新闻密不可分的要素, 现场感和真实性更是新闻摄影的灵魂, 数码照片虽然便于修改, 但摄影者在拍摄的过程中, 照片被作为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定格下来, 除了光线、大小等小要素可以再编辑, 图片主要要素和图片量化信息等内容绝不容许变动, 要变就是弄虚作假, 一直以来大家追求的就是新闻的真实和高科技的完美融合。

数码摄影作为摄影技术的一种方式, 与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结合在一起, 从新闻传播学来分析, 新闻摄影就是现场记录。数码摄影的方便、快捷、简单正好在现场记录方面发挥了最大优势, 客观、公正、真实再现了现场, 让受众感受到了可信性, 取得了宣传效果。但是, 世间无奇不有, 不论何时摄影的“假镜头”现象也会层出不群, 高科技对数码摄影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如何避免新闻摄影与高科技的碰撞。“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时刻提高防范意识, 给我们带来高效的新技术、新科技的同时, 我们不能利用它来触犯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新闻是不可复制的, 更不需要加工, 它不是艺术, 而应让受众了解其真实内容。新闻传播需要高科技来服务, 需要创造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需要体现真实统一。

4 结束语

数字化介入, 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摄影的工作效率, 为增强新闻摄影与其他新闻媒介的竞争力注入了不少能量。也不可否认, 高科技是把“双刃剑”, 在推动新闻摄影的发展过程中, 也夹杂着新闻的虚构和谎言, 给真实性蒙上了一层“纱”。因此, 如何更好地应用高科技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桑塔格.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张立倩.论新闻摄影艺术[J].现代视听, 2009 (S2) .

[3]谢清华.再谈新闻的真实性[J].理论观察, 2011 (04) .

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 篇9

社会的飞速发展, 科技的突飞猛进, 给今天的科技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新闻在媒体中占有的比例不断增加, 质量越来越高。科技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有特色的科技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有着与新闻的共性,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写作过程中有一定的技巧, 掌握了写好科技新闻的一些小诀窍, 会在写作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提高作品在媒体的上稿率, 也不乏写出倍受瞩目的科技新闻作品。

1 主题好, 立意深

主题是文章的魂, 一篇科技新闻写作高下, 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 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科技发展的脉搏, 是否抓住牵动党心民心的热点话题。科技每时每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大到重大的科技发明、科学发现, 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涉及的科学常识、日常的科技工作。要想写出好新闻, 你要慧眼识珠, 选择与当前国家方针、政策节拍一致, 与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关联,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近几年,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服务“三农”, 在这个大背景下, 就可以以科技致富为主题, 普及新的观念、新的技术, 把握农村宣传阵地。时下, 汽车行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汽车行业的科技最新动向、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发明创造, 都会引起受众的兴趣。不妨像这样抓住好的主题, 明确立意, 写出的科技新闻才会有力度、有受众。

2 切点小, 挖掘深

选择切入点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 尤其是新闻。一般的报道平铺直叙, 写出某年某月某项科技成果问世, 对重大科技成果而言, 这种写法无可挑剔, 但重大科技成果毕竟凤毛麟角。对于一般的科技报道, 要是选准一个切入点, 从生活中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现象为切入口, 深入挖掘, 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篇报道, 写一种新型的下水井盖被研制出来, 他是以统计的某一天全市丢失铁质下水井盖的数字为切入点, 那么新型的下水井盖改变了以铁为原料, 同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 让人觉得这篇报道, 既引人入胜, 又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微观切入, 宏观推出是取胜的法宝。

3 手法新, 角度巧

在日常宣传中, 科技新闻报道比重逐年增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报道的质量。不少科技新闻, 往往是数字和概念的简单相加, 受众得到的是干巴、枯燥、缺乏吸引力的报道。例如, 科技下乡的报道, 大都是写组织多少单位、多少人到哪里去送了多少科技书、光碟, 多少农民听了科技讲座。千篇一律, 比较乏味。但是, 如果换一种方法, 从某村一个农民赶“科技大集”写起, 他在科技下乡活动中收获了什么, 点面结合, 要比前一种方法好得多。表现手法新颖独特很重要, 对于不同的题材, 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谋篇布局, 可以正面宣传, 亦可以做单纯的批评性报道, 也可以“反面文章正面做”, 还可以事理交融, 巧抓典型。

4 体裁多, 个性强

体裁的多样化能较好的服务主题, 深化报道, 提高作品的影响力。重大科技新闻一般选择写消息;对于新发明、新创造及科技工作, 除了以消息为体裁还可以写工作通讯、现场报道、录音报道;写科技界典型人物时, 体裁的选择比较宽泛, 要根据报道对象的事迹来选择, 人物通讯、新闻专稿、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都很适合;反映问题性的报道, 一般选择评论、新闻述评、新闻纪实、访谈等。有些新闻事件适合多种体裁去报道, 有一点非常重要, 要看选择那一种既能突出主题, 又能表现出个性, 让人过目不忘, 闻过留声。还有的事件, 需要多种体裁去表现。比如, 我国首位“太空人”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成功返航, 可以写消息, 他本人事迹写成通讯, 在太空的日子以纪实的形式表达, 与他交谈做出访谈节目, 等等还可以引申出很多。

5 细节好, 提炼精

科技新闻策划 篇10

一、策划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策划前期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对于策划至关重要。一些重视报道策划的新闻媒介, 甚至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工作, 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 一方面是为了对选题作进一步的推敲, 必要时作出修正和调整, 另一方面还为了确定报道效果目标。所谓报道效果目标, 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 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社会效果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标。报道效果目标, 为报道策划指明了方向, 报道方案的设计将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 了解事件的信息。

报道一个重大事件, 就需要了解有关这一事件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等。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 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从而决定报道如何进行。

2. 要熟知报道接受者的信息。

如读者对这一新闻线索是否已经有所了解, 他们对此选题的获知需求点究竟在哪里, 已知事件的读者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有关领导者对事件的态度和对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 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3. 要详知报道竞争者的信息。

如对一些意义重大、媒介普遍会加以报道的选题, 要设法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 弄清其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 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 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报道中扬长避短, 出奇制胜。

二、体现策划报道的感染力

1. 通过新闻策划将报道做深做透。

2012年初, 百姓对丧葬费过高怨声载道, 因为其是每个家庭可能涉及到的事, 因此社会各界异常关注。报纸在介入相关报道前的选题策划中确定了全面、权威、严肃的策划思路。具体的意图是, 通过报道, 既要让读者全面了解丧葬市场的情况, 又要展现这一新闻事件后面的社会背景, 分析过高收费带给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全面回答受众的疑问。如:《走不起的“黄泉路”》、《何时不愁上路难》等系列报道, 反映社会各界的态度和反响, 也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 纷纷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有关部门对此加以重视, 对丧葬费用及相关服务价格进行调整。这组报道有现场特写、深度分析、新闻背景、相关链接、新闻言论和规定条文, 为读者提供了最全最深入的报道, 得到了读者的良好回应。

2. 通过策划, 让晚报成为主流媒体。

判断一个媒体是不是主流媒体, 要看它的影响力有多大。《东北虎, 你还虎吗?》, 记者对横道河子东北虎繁殖饲养基地的老虎由于近亲繁殖, 已经严重退化的现状, 进行了大胆的剖析, 指出东北虎不单是个保护问题, 还有如何“野化”的问题。文章发表后, 引起从多国内大媒体的关注。《羊城晚报》的记者依据我们的报道, 也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在国内引起一定的反响。

3. 通过策划让报道具有震撼力。

新闻报道策划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劳动通常是以一两个人为主、更多的人参与进行的。报道思路是设计报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径, 报道思路的形成有一个由酝酿期向明朗期过渡的过程。酝酿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设阶段, 策划者在此时对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 寻找报道的突破口, 不断从正面、反面去进行各种假设, 并让这些假设在头脑中反复组合、交叉、撞击和渗透, 不断地否定、选择, 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呈现多种思维状态的交替, 思考强度大, 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内心困惑出现。明朗期则是顿悟和突破阶段, 最终找到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策划者经过长期酝酿, 创造的火花猛然爆发, 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往往起决定作用。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高度兴奋的, 豁然开朗的顿悟, 突如其来的成功, 往往使策划者自己感到惊愕和快慰。

现实是变动的, 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 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从一些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报道看, 几乎没有最初的策划与后来采访完全相同的情况。正是因为现实是复杂、流动和变化的, 才使生活丰富多彩, 才使报道新意迭出。熟谙这一点, 策划就不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 要在记者采写过程中全程跟进, 不断调整采访思路和采访要点。我们对于牡丹江家庭装饰行业的报道,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最初报道的切入点, 是想从环保的角度, 关注豪华家装对于人的伤害。最初的方案也是这样敲定的。可在实际的采访中, 却发现牡丹江市场很混乱, 并且大部分钱被外来的农民工挣走了, 而流失的税款达千万之多。于是, 我们及时调整思路, 不单单关注环保问题, 还关注整个家装行业的管理问题, 从而达到了报足报深报透的目的, 也起到了对整个行业管理的促进。

三、要创造出几种策划模式

新闻事件策划, 要有独家特色, 最高境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要求有激情, 有境界。事件过后, 读者的记忆中只有你, 多家竞争要有独家特色。

1. 跟进式新闻策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华西都市报作为西部最大的都市报媒体, 快速反应, 调整报道内容, 做出整体策划, 部署记者采访, 并随着灾情发展和政府救援行动的展开, 及时跟进策划, 选择报道重点。同时敏锐反馈读者信息, 配合政府稳定社会秩序, 澄清虚假传言, 普及地震自救知识。在此基础上, 积极策划各项赈灾活动。

2011年, 哈尔滨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校外人员在学校周围收保护费的案子。虽然数额不大, 但这种事件是偶然的个别小事还是在学校周围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通过调查, 发现学校周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于是我们以这个案件为由头, 策划了一组关注校园暴力的报道,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两个跟进式的策划由于关注的事件是社会上的热点, 因此相关策划一推出,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抢鲜抓早式策划。

有些新闻报道是猝不及防地到来, 而新闻的新鲜性决定了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才有价值。所以在时间紧, 而时空距离又很大的情况下, 要想报道成功, 必须采取贴身近战的方式, 不顾一切地把新闻拿到手。2011年发生的一起空难事故, 牡丹江市有工作人员在此次事故中遇难, 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于是, 记者多次联系牡丹江航空公司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及时采访了遇难者的家属和同事, 连夜将稿子赶出来。记者的吃苦精神及为了拿到新闻而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这组报道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 预期式新闻策划。

要想成为强势媒体, 就必须在该出声的时候,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策划报道我们称为预期式新闻策划。做这样题材的报道, 最容易端起架子, 不管传播效果, 端庄有余而亲切不足。因此, 在策划中, 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党和政府的宣传思路, 研究大局, 另一方面研究读者, 考虑读者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宣传的实际接受方式。“吃透两头”, 亲和读者。

策划的成功与否总是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联, 创造是策划的内在要求, 也是其价值所在。一次精心的新闻报道策划, 从选题思想至传播手段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所以, 为了创新, 就必须努力学习和具有敬业精神。那些在脑际倏忽闪亮的、令人兴奋不已的创新灵感和顿悟, 其实就是长期苦苦思考、孜孜以求的硕果。

摘要:新闻策划的成功与否总是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联, 创造是策划的内在要求, 也是其价值所在。一次精心的新闻报道策划, 要做足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事件的信息、熟知报道接受者的信息、详知报道竞争者的信息。通过新闻策划将报道做深做透, 让报道具有震撼力, 体现策划报道的感染力。创造性的策划模式有跟进式新闻策划、抢鲜抓早式策划和预期式新闻策划。

上一篇:监测项目下一篇:书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