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规划

2024-05-19

密度规划(精选4篇)

密度规划 篇1

1. 引言

新井是油田开发中弥补产量递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规划优化模型中,能否准确确定新井增油量是关系到优化模型是科学合理的重要一环。在以前建立的规划优化模型中,新井的增油量与井数的非线性关系是根据历史数据采用的是多项式拟合的,由于新井增油量与多种因素有关,使得新井增油量的历史数据大多有一定的波动性,如果多项式次数低,拟合公式近似直线,因为随着油田钻井越来越多,地下的剩余油越来越少,每口新井增加的产量随着井数的增加而减少,但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小,因此,用近似直线的规律来拟合,与开发规律相差较大。如果多项式次数高,尽管拟合可能相关性较好,但在预测值中也存在着波动性,甚至会出现与开发规律相反的结论,因此,存在着不合理性。而计算井网密度的公式是在油田开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因此,采用井网密度公式来推导新井的增油量与井数的非线性关系,将会更加合理。下面介绍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的方法。

2. 公式推导

水驱开发的油田油层中可采出的原油地下体积和原始体积之比,在数值上,油层的最终水驱波及体积系数和最终驱油效率之乘积:

根据实际数据,将驱油效率与原油的流度比回归得:

油藏的波及体积与井网密度是密切相关的,在研究最终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表达式时,得最终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式:

即波及体积系数为:

根据实际数据,将波及体积系数与原油的流度比回归得:

将(2)和(5)式代入(1)式得:

引入地质储量的丰度(即单位面积所控制的地质储量)。

式中,V-丰度,104t/km2;

S-含油面积,km2;

N—地质储量,104t,

n—井网密度,口/Km2;

ER:采收率,小数。

Ko:有效渗透率,μm2。

μ。:地下原油粘度,mPa.s。的可采储量为:

根据式(5),当井网密度由n增加到n+1口时,即每平方公里增加1口井,增加的可采储量为:

根据式(8),假设目前井数为T,则目前井网密度为(T/S),新钻井数为t口时,则井网密度为[(T+t)/S],则第t口井增加的可采储量为:

V储量丰度(万吨/平方千米)。

由于每口井增加的可采储量在规划评价期内不会完全采出,由于单井增加可采储量是该井生产到无穷时的累积产量,油井在投产初期产量较高,油井增加的可采储量大部分也是在投产初期的几年采出的,因此油井在投产后六年的产量与其增加的可采储量必然存在相关性。因此根据实际数据统计,可得出对规划评价期六年内的累积产油量与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关系。以下是对胜利油区的胜坨、孤岛、孤东等主力油田的统计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规划评价期六年内的累积产油量与单井增加可采储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规划评价期六年内的累积产油量与单井增加可采储量成正比关系,规划评价期六年内的累积产油量平均为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0.7倍,因此,将单经增加可采储量乘上系数0.7,可得规划评价期六年内的累积产油量与新钻井数的非线性关系。

3. 应用实例

通过应用多项式预测和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两种方法,建立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用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和实际数据来进行比较,来判断两种方法的优劣。以埕东油田为例,埕东油田到1990年底共投入开发储量4628×104t,展开含油面积33km2,地下原油粘度60mPa.s,油层有效渗透率1.31μm2,共投产油井185口。将埕东油田的开发参数代(9)式可得埕东油田钻新井在六年内的累积产油与井数的关系。

统计了埕东油田1990-1997年投产新井在六年的累积产油,用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和实际数据来进行比较(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采用多项式拟合存在与实际相差较大的问题。采用二阶多项式拟合累积产油随着新钻井数的增加几乎是呈直线下降,显然与实际不符。采用三阶多项式拟合累积产油与新钻井数的关系时,由于最后的一个数据的波动使预则线呈上升趋势,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用井网密度公式预测,比较符合实际。在其它油田的应用效果,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

4. 结论

油田规划优化研究在我国还在起步阶段,尤其是非线性模型。因此,很多方面都在探索阶段,本文介绍的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也是一个新的探索。井网密度是在油藏工程的理论基础上,在油田开发实际中推导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在广泛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可靠性较高。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在胜利油区应用来看效果比用多项式拟合效果要好。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在研究油田规划优化方面是一个新的尝试,其应用效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的方法,从计算井网密度公式中的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公式入手,推导出在规划评价期内新井的累积产油量与新井井数的关系,应用井网密度公式推导规划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关系比用多项式拟合符合程度高。

关键词:井网密度,规划优化,非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才汝成.李阳等.油气藏工程方法与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密度规划 篇2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6.2密度教学反思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密度规划 篇3

关键词:成品油销售,密度差盈亏,加权密度

成品油销售是整个石油行业链条中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成品油销售企业地区公司的加油站配是基本上是一个油库到加油站的二层供应链模型,加油站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从地区公司油库进货,地区公司同其结算,加油站进行零售经营,实现最终效益。我国成品油零售价是以吨来计算的,而在零售时却是以升来计量收费,两者之间是以当地政府规定的密度进行转换,而不是根据具体进油的标准密度进行换算,两者之间的差就产生了密度差盈亏。当前一些成品油销售企业对什么是密度差赢油、什么是加权密度以及加权密度的真是功能还存在争论,本文将对此一一作出解释,以便对成品油销售企业日常工作有些许帮助。

一、密度差盈亏分析

1、密度差盈亏定义

密度差盈亏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盈亏,对于成品油销售企业,以较低的标准密度ρ20购进油品,在零售环节以较高的规定密度ρ规定卖出,密度差产生了质量差,于是就造成了密度差盈亏。对于标准体积为V20的成品油,购进质量为V20×(ρ20-1.1),销售质量为销售时的表观体积乘以政府的规定密度Vt×ρ规定,两者之间的差量就是密度差盈亏Vt×ρ规定-V20×(ρ20-1.1)。通常情况下加油站零售规定密度ρ规定大于购进标准密度ρ20,于是就产生了密度差盈油,但是随着国家排放标准的提高,汽柴油的标准密度变化的趋势截然相反,比如上海地区汽油购进标准密度变大,有时甚至超过规定密度,就产生了密度差亏油,冬天加油站销售汽油将不挣钱,与此相反,上海地区的柴油购进标准密度变小,相比规定密度小了很多,柴油的密度差赢油已经超过了5%,这时应该对汽柴油的规定密度进行相应调整。

2、什么是规定密度

规定密度顾名思义就是政府规定的密度。加油站零售时是以升来计量收费,然而随着加油站地罐中油温t的变化,可以销售的表观体积Vt就也随之变化,当油温升高时就能多卖油,当温度降低时就会少卖油。但是对于每升油的单价,国家不可能根据每批购进油品的密度来进行吨升换算定价,于是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密度ρ规定来进行换算,这个密度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销售油品的实际密度情况计算而来。

以上海地区2014年3月份92号车用汽油(沪V)为例,成品油零售价10298元/吨,加油站零售挂牌价P=7.78元/升,当月上海市92号车用汽油(沪V)的规定密度ρ规定=755.5kg/m3,加油站零售挂牌价如何计算得来?

步骤1:每吨油按规定密度计算可销体积

步骤2:计算每升油的挂牌价

由上述计算过程可以看出,规定密度用于加油站销售数吨油零售价和挂牌价之间的转换计算。规定密度越大,挂牌价越高,规定密度越低,挂牌价也越低。

3、1吨油能按升卖产生的效益

对于购进的1吨油,在不考虑损耗的情况下,加油站能卖出油的数量将会受到购进油品的标准密度ρ20和销售时的油温t两者的共同影响。从计算公式可得出结论,购进油品的标准密度越小,越能多卖油、多盈利。销售时的油温越高,越能多卖油、多盈利。

以购进标准密度744.9kg/m3的1吨汽油为例,不考虑损耗,以表观体积Vt进行销售,产生效益如下:

如果销售时油温等于20℃,可销油密度差产生效益162元,相当于多盈利1.57%。如果销售时油温高于20℃,产生效益将大于162元,如果销售时油温低于20℃,效益将小于162元。对于这1吨92号(V)汽油,油温跟销售体积之间在正常温度范围内是呈线性关系Vt=1.6245t+1312,销售时油温t每上升1℃,可增销1.6245升油,增加效益12.64元,增效1.227‰。对于购进标准密度为815kg/m3的1吨0号(V)柴油,油温跟销售体积之间在正常温度范围内也是呈线性关系Vt=1.1971t+1320.5,销售时油温t每上升1℃,可增销1.1971升油,增加效益9.08元,增效1.030‰。可以看出汽油表观体积受油温的影响比柴油大。

4、密度差盈亏的质量计算

继上述例子,按规定密度755.5kg/m3计算,密度差盈亏质量为:

假设销售时的油温为20℃,VCF20=1,相当于我们多卖油品15.73kg,按零售吨油计算,效益也是162元。

二、加权密度分析

1、什么是加权密度

加权密度ρ加权由成品油销售企业自己计算得来的密度,用于销售企业跟加油站的调拨结算,以及调整密度差盈亏产生的效益后者亏损在公司和加油站之间的分配。通常情况下,规定密度大于购进油品的标准密度,密度差产生的是盈油,当加权密度ρ加权接近加油站购进油品的标准密度ρ20时,公司倾向于将密度差盈油产生的效益放在加油站;当加权密度ρ加权接近规定密度ρ规定时,公司倾向于将密度差盈油产生的效益放在销售企业统一账面上,如图1所示。

2、加权密度计算公式

为了结算方便,成品油销售企业一般每月计算一个加权密度,根据上月各油库发油的标准密度加权计算而来,计算公式为:

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采取相应的加权密度,并不一定通过上述公司计算得来。

3、加权密度是否合理

根据加权密度ρ加权的由来看以看出,仅仅讨论加权密度是否合理意义不大,但是制定合理的加权密度对于提升加油站的盈利水平和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应对不同性质的加油站采用不同的加权密度。当密度差赢油发生时,对于全资加油站,为了提高加油站的积极性,支持加油站的“三核定”,我们可以采用接近购进油品平均标准密度的规定密度与其结算,将密度差赢油大部分放在加油站,对于股权加油站,我们可以采用接近规定密度的加权密度与其结算,力求将密度差赢油大部分放在公司统一账面上。相反,当密度差亏油发生是,对于全资加油站,我们则应采用接近规定密度的加权密度与其结算,将密度差亏油放在公司统一账面上,对于股权加油站,我们则应采用采用接近购进油品平均标准密度的规定密度与其结算,让股权单位最为一个独立法人自身承担密度差亏油。

4、实例计算

继上述例子,并假设规定密度为750.0kg/m3,销售时油温为20℃,密度差盈油为15.73kg,规定密度使得盈油放在销售企业部分为△m放在公司=m结算-m实发=V20×(ρ加权-ρ20)=6.86(kg),放在加油站部分为△m放在加油站=m规定-m结算=V20×(ρ规定-ρ结算-1.1)=8.87(kg)。放在企业部分就是所谓的体积计量交接盈油。

三、实施地罐交接后加权密度的应用

1、什么是地罐交接

从油库配送到加油站有装、运、卸三个环节,有油库流量计发油数、油库罐车数、加油站罐车数和加油站地罐液位仪数四个数量,油库到加油站之间的调拨用哪个数量进行结算,就是不同的交接方式。如图2所示。

地罐交接就是以加油站地罐液位仪自动测量的V20作为跟加油站结算的交接界面,通常以标准体积V20作为统一的加油站配送装、运、卸交接数据。实施地罐交接基本条件有:(1)油库流量计发油准确,标准罐定期校准流量计,不定期抽查每日发油密度;(2)加油站地罐标定准确,地罐液位计测量准确,地罐标定结果需和承运商共同确认,液位仪测量数据必须不定期和手工测量比对;(3)发油和卸油油界面的数据必须和司押人员确认,应用“一卡通”和AspenRetail系统实现主动配送,加强车载视频、双向铅封的使用和检查。

2、地罐交接的意义及问题

实行地罐交接可将加油站配送综合差量剥离出加油站运营综合损耗,使损耗管理界面更为清晰,利于加油站三核定,提高加油站积极性。实行地罐交接,可以取消库站罐车人工检尺环节,可以支持罐车多仓同卸和实现卸油不停强,从而提高加油站运行效率、增加加油站经营效益和提高加油站的积极性。

实行地罐交接必然是加油站对配送过程差量变的不够关心,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整体损耗控制不利。实行如果地罐交接要求对超耗一车已赔付,超耗必赔付,如果在确实没有偷油的情况少量,要求司押人员承担发油和卸油损耗,难免会增加纠纷,降低配送效率。

3、加权密度的应用

成品油销售企业在实行地罐交接中,虽然加油站配送的整个环节都是以标准体积V20作为交接依据,但是换算成质量采用的密度就五花八门,发油环节有的采用实际标准密度发油,有的加权密度发油,有的采用规定密度发油,在收油环节同样也存在着这三个密度,反正是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尺,加权密度可以作为统一标尺。考虑加权密度的实际功能,确保各环节界面的清晰,我们在油库发油环节采用实际标准密度发油,在配送环节以加权密度计算配送的原发量,在收环节以加权密度收油并以此实现跟加油站结算,在零售环节以规定密度ρ规定实现销售,如此,在处理加油站配送综合差量是便有了统一的标尺,也将得到司押人员的认可。

密度规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测量对象为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测量QCT腰椎骨密度(QCT bone mineral density,QCTBMD)的患者,选取年龄在20~80岁之间患者共685例,其中女性414例,中位年龄为60.5岁,男性271例,中位年龄为58.0岁。

1.2 扫描参数

肌肉密度测量在已有的QCTBMD扫描图像上进行。QCTBMD使用东芝64排CT机加垫Mindways公司的5样本固体体模进行螺旋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 V、125m As,使用标准体部重建为层厚为1mm的薄层Volume数据,DFOV400mm,图像传至Mindways公司的QCT骨密度测量分析软件(QCT PRO)工作站进行测量。

1.3 测量方法

选取竖脊肌和腰大肌作为测量对象,分别使用不同的ROI放置方式。以正中矢状位上L3后缘中点所在横轴面作为测量竖脊肌的层面,左右竖脊肌分别测量,放置ROI在一侧竖脊肌的中央,调整ROI大小和形状,使其面积在590~610mm2之间,边缘不超过竖脊肌外缘,避免包含皮下脂肪(实际测量时,发现除少数由于某些疾病导致竖脊肌明显萎缩的患者外,(600±10)mm2的ROI均不会超过竖脊肌外缘)(图1)。以正中矢状位上L5后缘中点所在横轴面为测量腰大肌的层面,调整ROI形状,使其上下缘、左右缘距腰大肌边缘约2mm,避免包含腹腔脂肪(图2)。

测量方法的信度评价:4名测量者分别对图1.2同一组24名患者进行测量,对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测量结果分别进行分析。

1.4 数据统计

统计软件使用SPSS 17.0。测量者两两之间一致性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并计算四名测量者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值一律使用(x±s)来表示。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别比较男性、女性的竖脊肌和腰大肌的双侧测量结果。以双侧测量平均值作为患者的测量值。以10岁的间隔划分年龄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同年龄组的肌肉密度值。分别以竖脊肌、腰大肌、骨密度作为因变量,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之后将骨密度作为因变量,将竖脊肌和腰大肌密度的和、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测量方法的信度

结果见表1,2,竖脊肌和腰大肌不论是任意两测量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还是组内相关系数,都接近1,表示该测量法方法在不同的测量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注:*.P<0.05,ICC:组内相关系数

2.2 左右测量结果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性、女性竖脊肌、腰大肌均值的绝对差别都不大,但除男性腰大肌外,双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都是右侧小于左侧。双侧相关系数均在0.8~0.9之间,结合原始测量数据可知,部分患者双侧竖脊肌或者双侧腰大肌之间可有较大差异。

注:*.P<0.05

2.3 男性、女性竖脊肌、腰大肌测量结果

从表4中可看出,男性、女性竖脊肌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下降速率不同。男、女竖脊肌密度在20~40岁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在40岁后开始明显下降,每10年的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在60岁之后才有比较明显的下降。40岁之后每个年龄段男、女竖脊肌密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竖脊肌的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女性明显快于男性。

注:除20~30组外,各年龄组男女对比均P<0.05;*.P<0.05

表5为男、女腰大肌测量结果。腰大肌测量值也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下降速率较竖脊肌慢,男性、女性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女性下降速率较男性略快,50岁以前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50岁以后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每个年龄段男性腰大肌密度均高于女性。

注:50~60、60~70和70~80三组的男女比较均P<0.05;*.P<0.05

2.4 回归方程

经方差检验,男、女性竖脊肌、腰大肌和骨密度使用2次或3次回归,并不优于线性回归,所以以下回归均使用线性回归。男性、女性竖脊肌、腰大肌、骨密度与年龄之间回归方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在其变化中所占比重不同。女性骨密度最高,为0.53,女性腰大肌最低,为0.09。女性竖脊肌、腰大肌、骨密度随年龄下降速率均较男性高。增加肌肉密度为自变量之后,男、女骨密度回归方程(骨密度2)的校正决定系数(R2)均有少量增加,而肌肉密度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提示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影响之外的正性作用,即在控制年龄因素的情况下,肌肉密度越高,骨密度越高。

注:muscle为竖脊肌和腰大肌密度的和

3 讨论

肌肉含量的准确测定对于肌肉减少症的研究非常重要。肌肉含量减少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肌肉横截面积(CSA)的减小,主要是由于肌纤维的减少和萎缩造成的[9,11,12,13];另一方面是脂肪、结缔组织等成分的增生浸润,以脂肪为主,包括肌细胞内脂质沉积和肌细胞间的脂肪细胞增生,使得肌肉组织的平均衰减系数(CT值)减低[7~14]。很多研究结果显示,肌肉CSA减少和CT值降低均与肌肉功能减退具有相关性[8,9,12,13,15,16]。另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同龄的肌肉减少症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高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17,18]。

本研究中使用QCT软件来对腰部肌肉密度进行测量,由于患者与标准体模同时扫描,计算时得到校正,则可排除CT值不稳定造成的影响,得到结果单位与骨密度单位相同,为mg/cm3。笔者选择了竖脊肌和腰大肌作为测量对象,一来是为了分析腰部肌肉减少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二来也是因为患者有大量QCT腰椎骨密度的图像资料可以进行测量,用来做研究不会增加受试者的射线剂量。竖脊肌和腰大肌性质不同。竖脊肌为多条起止点不同的肌束组成,在肌束萎缩变细的过程中,肌束之间会有大量脂肪渗入,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回避,所以,测量结果除反映肌细胞内及肌细胞间的脂肪外,还部分包含了肌肉CSA减小的因素。而腰大肌为单一的肌束,在退化过程中基本不会见到大块的脂肪渗入,测量值减低反映的主要是肌细胞内及肌细胞间的肉眼不可见的脂肪浸润。患者放置ROI的方法由于是手动放置,难免会因为ROI大小和位置不同而造成测量结果不稳定,但经过培训,竖脊肌和腰大肌的密度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均得到了很好的一致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竖脊肌和腰大肌的密度均为左侧比右侧略高,这可能和绝大多数人为右利手有关,但是为何是左侧比右侧高却不得而知。竖脊肌、腰大肌和骨密度均从20岁起,就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近似为线性,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从各自的回归方程来看,女性骨密度和竖脊肌密度的下降速率均约为男性的2倍,腰大肌密度的下降速率男女性之间差别不大。而无论男性女性,竖脊肌密度下降速率又明显高于腰大肌,这是由于本方法所测量之竖脊肌密度结果除含有脂肪浸润成分,还有肌束萎缩变细、周围脂肪渗入的成分在内,而腰大肌密度仅代表了其内部的脂肪浸润。

在本研究中,虽然可从散点图上看出骨密度、肌肉密度均与年龄呈线性相关,但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均不高,尤其是肌肉密度,除女性竖脊肌密度与年龄回归后决定系数为0.20外,其余均在0.1左右,这提示年龄虽是一个确定的负相关的因素,但在肌肉减少的过程中其所占比重并不大,另有多种因素可能会对肌肉密度造成影响,如不同人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活动水平、遗传等。另外,在本研究中还可能由基础疾病本身及其相关治疗引起,因本研究测量对象均为因各种适应化而测量QCT骨密度的患者,而不是健康人群。对除年龄之外的造成肌肉含量减少的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延缓这一过程的方法。另外,由于测量的肌肉和骨骼密度均为腰部,为了分析肌肉密度与骨密度的关系,笔者比较了使用年龄作为单一自变量和同时使用竖脊肌与腰大肌密度和年龄作为自变量,使用骨密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之后的校正决定系数,前者男、女决定系数分别为0.27、0.53,而加入了肌肉密度之后,男、女性决定系数分别变为0.33、0.57,而肌肉密度的系数分别为0.699和0.636,均对骨密度起到了正向的作用,这与Macro等[17]的结果相符,即排除年龄因素影响之后,肌肉减少症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仍高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但决定系数增加幅度并不大,可能由于本研究中测量的肌肉密度并没有全面的评价肌肉含量的减少。

本研究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局部肌肉含量减少的方法。由于肌肉含量减少不仅包括肌束CSA减少,还包含了肌细胞内及细胞间的脂肪浸润,单纯测量CSA,无法对其全面反映。不仅如此,对于像竖脊肌这样由多个细小肌束组成的肌肉群,形态亦不规则,所以很难直接测量其CSA。这时候使用选定面积的ROI对其进行测量,不仅可以反映脂肪浸润,还可反映出CSA的减少,而对于像腰大肌这样单一肌束的肌肉,则可通过同时测量其密度和CSA来全面的反映其萎缩程度。

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测量的对象是行QCTBMD检查的患者,而不是正常人群,因而影响骨密度和肌肉密度的因素过多,可能会部分掩盖肌肉密度和骨密度的关系。另外,仅测量肌肉密度不能全面的反映肌肉萎缩程度,所以笔者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改良测量方法,同时测量肌肉的CSA和密度,以达到全面评价肌肉减少症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软件在L3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竖脊肌密度,在L5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腰大肌密度。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析肌肉密度变化趋势,并计算肌肉密度的年平均下降率。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单一自变量和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男、女竖脊肌密度分别从60~70岁组、40~50岁组开始有显著下降,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男、女腰大肌密度下降速度较竖脊肌慢,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之后,与单独使用年龄作为自变量相比,男、女性回归方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由0.27、0.53升高至0.33、0.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肌肉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以外的正性促进作用。

【密度规划】推荐阅读:

密度测井10-16

密度估计05-29

插秧密度06-07

密度检测06-28

乳腺密度07-03

控制密度07-31

泥浆密度08-19

教学密度08-26

种植密度09-13

密度方法09-17

上一篇:数学目标教学及其评价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师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