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密度

2024-10-22

播种密度(共6篇)

播种密度 篇1

乌桕又名蜡子树、木梓等, 为大戟科落叶乔木。乌桕种子外被蜡质称为“桕蜡”, 可提制“皮油”, 是制造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的原料;种仁榨油可作为生产油漆、油墨等的原料, 假种皮是制造蜡烛和肥皂的原料。乌桕的根皮、树皮、叶均可入药, 具有解毒、利尿、通便等功效。乌桕木材坚硬致密、不翘不裂、纹理清晰、坚韧耐用、削面光滑色白, 为高档建筑、家具、造船、雕刻和精密模具的优良用材。此外, 乌桕树冠整齐、叶色秀丽, 秋叶色红艳丽, 是著名的园林观叶植物[1,2,3,4]。目前, 乌桕苗木繁育及人工栽培方面研究方面已有相关报道[5,6,7,8,9,10,11,12,13,14], 但在播种育苗不同密度试验研究方面未见报道。为培育乌桕优质种苗, 本试验于2013年期间, 根据乌桕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进行了不同密度播种育苗试验, 现总结如下。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林业局西城镇后洋苗圃, 地处东经118°7′, 北纬26°10′33″。苗圃地交通方便, 灌溉条件好, 土壤质地疏松、肥沃, 适宜培育乌桕苗木。供试种子为尤溪县四旁绿化的优良母树上采集成熟种子。

1.2 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 设3个不同株行距处理, 分别为:10 cm×10 cm、10 cm×15 cm、15 cm×20 cm。3种密度的育苗净面积分别为116、121、126 m2。

1.3 试验方法

种子采回后进行堆沤、去蜡处理, 种子采用湿沙贮藏待播。苗床于12月期间进行整地做畦, 土壤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浇灌消毒, 并结合整地施入钙镁磷肥1 500 kg/hm2作基肥。于2013年2月8日播种, 将已催芽的种子在苗床上进行不同密度播种试验, 采用开浅沟点播, 沟深2~3 cm, 播种后覆土, 并在苗床上撒1层谷皮, 上方用竹弓搭盖高40~60 cm的遮荫网进行遮荫, 5月上旬后拆除遮荫网进行全光育苗。苗期管理:幼苗出齐后及时进行间苗、补苗, 使幼苗分布均匀, 补苗后及时浇;水生长季节经常松土除草, 适时追肥, 防旱排涝, 病虫害防治等[15]。

1.4 调查及统计分析

幼苗出齐后在株行距10 cm×15 cm的圃地内随机抽取30株苗木, 定株 (挂牌编号) 、定期 (15 d) 观测不同时期的苗木生长量。不同密度的苗木生长量于2013年10月中旬进行总体苗木质量调查, 按照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517-2004)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15]”的要求进行抽样检测, 样方面积0.25 m2 (0.5 m×0.5 m) , 每个密度处理共设置9个样方, 每个样方内全部实测苗木地径、高度;并以样方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高为标准, 在每个样方内选取3株标准株 (误差±5%) , 测定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数量。试验数据用DPS v7.5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木年生长节律

播后于4月1日开始出苗, 4月15日左右幼苗出齐, 乌桕苗木的生长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 此期的苗高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77.5%, 地径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4.3%, 10月中旬后苗高、地径生长停止。乌桕一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节律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时期 (表1) 。

2.2 不同密度对乌桕一年生播种苗生长量的影响

通过调查, 乌桕播种苗的最适密度为株行距10 cm×15 cm, 生长量最高, 平均苗高为137.7 cm, 平均地径为1.81 cm, 主根平均长度为60.5 cm, ≥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为26.3条;苗高分别比株行距10 cm×10 cm、15 cm×20 cm高出20.8%、16.3%, 地径分别比株行距10 cm×10cm、15 cm×20 cm高出37.1%、13.8%;主根平均长度分别比株行距10 cm×10 cm、15 cm×20 cm高出38.4%、15.5%, ≥5 cmⅠ级侧根条数分别比株行距10 cm×10 cm、15 cm×20 cm高出157.8%、43.7% (表2) 。各生长量指标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不同密度之间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指标的差异极为显著 (表3) 。

注:F0.01 (2, 24) =5.61, **表示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乌桕一年生播种苗的生长量与密度关系较大。试验结果表明, 最适密度为株行距10 cm×15 cm, 生长量最高, 平均苗高达137.7 cm, 平均地径达1.81 cm, 平均主根长度达60.5 cm, ≥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6.3条;密度为株行距15 cm×20 cm的生长量次之, 密度为株行距10 cm×10 cm的生长量最低。主要原因是:密度较大则苗木纤细, 根系也不发达;密度过稀, 苗木之间杂草滋生, 而且夏秋季节圃地表层的空气、土壤较干燥, 也不利于苗木生长;只有在最适宜的密度时, 圃地表层的空气、土壤、苗木之间才能形成最适宜苗木生长的小环境, 最大限度地促进苗木生长。

摘要:于2013年期间采用株行距10cm×10cm、10cm×15cm、15cm×20cm等3种密度进行了乌桕播种育苗生长效果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乌桕一年生播种苗的最适密度为株行距10 cm×15 cm, 生长量最高, 平均苗高达137.7 cm, 平均地径达1.81 cm, 平均主根长度达60.5 cm, ≥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6.3条。

关键词:乌桕,播种育苗,密度,生长量

播种密度 篇2

一、材料与方法

㈠试验处理与品种供试品种为当地大面积种植的陇亚10号。试验共设5个播种密度处理: (1) 播600万粒/hm2、 (2) 播750万粒/hm2、 (3) 播900万粒/hm2、 (4) 播1050万粒/hm2、 (5) 播1200万粒/hm2。

㈡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0.4㎡ (2.6m×4.0m) , 每小区种植13行, 收获时从中间行连续取样20株进行考种。

㈢试验地点与管理试验设在白银市乌兰镇河靖坪, 试验区海拔1570m, 平均气温8.5℃, 无霜期170多天, ≥10℃的有效活动积温3100℃, 年平均降雨量224㎜, 属干旱区。试验地前茬小麦, 地力中等, 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8.8mg/kg、碱解氮65mg/kg、速效磷44.21mg/kg、速效钾78mg/kg。播前施农家肥3万kg/hm2, 尿素300 kg/hm2, 过磷酸钙450kg/hm2。生育期内施肥、灌水等管理同当地大田。

二、结果与分析

㈠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1, 以播750万粒/hm2的处理2产量最高, 折合产2583.3kg/hm2;产量居第二位的是900万粒/hm2的处理3, 折合产2333.4 kg/hm2, 比产量最高的处理2减产9.6%;播600万粒/hm2的处理1产量居第三位, 折产量2152.8 kg/hm2, 比产量最高的处理2减产16.7%;播1050万粒hm2的处理4产量居第四位, 折产2069.4kg/hm2, 比产量最高的处理2减产19.9%;产量最低的是播1200万粒/hm2的处理5, 折合产量仅1958.4 kg/hm2。经方差分析, 处理间的F值=4.633>F0.05=3.838, 达到显著水平, 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具有很好代表性, 可用来做进一步分析。

因产量随密度变化呈二次抛物线, 用一元二次回归方程模拟则得到产量与播种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0.052X2+5.667X+6.446 (R2=0.696) 。该方程拟合较好, 对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实际情况能做出较准确的反应, 进一步分析就可得到适宜每公顷播粒数和最大产量。解回归方程, 当X=817.35时, Y有最大值为2412, 即当播种量达817.35万粒/hm2左右时, 白银市水地胡麻才能获得最大产量。

㈡不同密度对主要生物性状的影响株高和工艺长度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播量从600万粒/hm2增加到1050万粒/hm2时, 株高和工艺长度分别由66.3cm和40.0cm增加到68.5cm和42.0cm;而当播量增至为1200万粒/hm2时, 株高和工艺长度又分别降为66.0cm和41.5cm。说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范围内, 胡麻竞争本能随着群体的增加而增加, 个体特性可得以充分展示, 但当超过适宜种植密度范围时, 由于光、热、水、肥等资源的限制, 个体特性展示反而受阻。

分茎数、主茎分枝数、主茎分枝长、果层厚度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当播量从600万粒/hm2增至到1200万粒/hm2, 分茎数由1.2个降到0.1个, 主茎分枝数由5.2个降到3.6个, 主茎分枝长由18.2cm降到14.7cm, 果层厚度由17.4cm降到13.3cm (见表2) 。

㈢不同密度对经济性状的影响经济系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播量由600万粒/hm2增加到750万粒/hm2时, 经济系数分别由0.341增加到0.347, 播种量为900万粒/hm2时降到0.341, 播种量达到1200万粒/hm2时, 经济系数降到最低, 为0.318。

单株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株果数、果粒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播量由600万粒/hm2增加到1200万粒/hm2时, 单株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株果数、果粒数分别由3.55g降到1.98g、1.33g降到0.63g、27.3个降到12.5个、8.2降到6.9粒 (见表3) 。

㈣不同密度对单株生产力的影响单株粒重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 播种量为600万粒/hm2时单株粒重最大为1.33g, 播种量750万粒/hm2时为1.31g, 播种量900万粒/hm2时又降为1.22g, 播种量1050万粒/hm2时降为0.69g, 播种量1200万粒/hm2时仅为0.63g。

各茎的贡献与播种量密切相关, 以低密度时分茎的贡献率高, 播种量为600万粒/hm2时。分茎1和分茎2的贡献率最高为23.9%和15.7%, 随着播种量的增加, 主茎贡献率逐渐增大, 分茎贡献率逐渐降低, 播种量达到1200万粒/hm2时, 主茎贡献率最大为98.4%, 分茎1和分茎2贡献率最低, 分别为1.6%和0 (见表4) 。

三、结论

播种密度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自20~25 a生香椿壮树的种子。待蒴果由绿色变为褐色,种子充分成熟时采果,摊在席上晒到蒴果开裂种子散出,揉搓去除种子膜翅,用风选法选取饱满种子干藏待用。

1.2 整地播种

试验地位于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张建军承包地,土壤为沙壤土。播种前每亩施腐熟农家肥5 000 kg,深耕耙平,做成宽1 m,长20 m的播种畦。2015年3月8日将香椿种子倒入1份开水2份凉水的温水中浸泡12 h,在畦内按行距30 cm沟播,沟深5 cm,浇底水,待底水渗入土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土3 cm,上盖草帘,待出苗率80%以上于下午4时后揭去草帘。苗高10 cm间苗,按试验设计要求留苗。生长季节每次每亩施尿素20kg,施肥2次。

1.3 试验设计

设计密度每平方米留苗5株、10株、15株、20株、25株、30株、35株、40株、45株、50株。每小区面积15 m2,小区之间2 m隔离带,随机排列,4次重复。落叶后调查苗高、地径、侧根数、侧根长,越冬后调查顶梢干枯状况。

1.4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经Spss1.3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播种留苗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香椿播种留苗密度对苗木各项生长指标影响明显,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各项生长指标相应减少(见表1)。5~10株/m2高生长差异不显著,而地径生长量、侧根数量、侧根长度均差异极显著。密度大于10株/m2的株高显著降低,15~25株/m2平均株高由105 cm减少到69 cm,地径由1.11 cm减少到0.59 cm,侧根数量和侧根长也显著减少。大于35株/m2密度的苗木非常细弱,侧根不明显,仅有主根。留苗5~20株/m2密度的大多数苗木均符合生产栽植要求规格,留苗25株/m2以上大多数苗木各项生长指标低,不符合生产栽植要求。留苗5~10株/m2密度苗木生长高大、地径粗壮,适合于露地造林,成活好生长快。留苗15~20株/m2密度苗木适合于大棚芽菜栽植,大棚内空间高度有限,苗木过高影响大棚栽植。

*字母不同者,差异水平达0.01。

2.2 播种留苗密度对苗木冻梢的影响

香椿播种留苗密度与梢头冻害密切相关,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梢头冻害枯死的比例增加,枯死长度加长,而随着苗木密度增大,苗木高度变矮,梢头枯死长度占苗高的比例增大,超过35株/m2出现整株冻死或地上部位冻枯。留苗超过30株/m2,枯梢植株比例显著增加,顶梢枯死长度增加,枯梢占苗高比例增大(见表2)。育苗生产中农民为增加单位面积苗木数量,一般控制在30~35株/m2之间,超过35株/m2,苗木干高太低,梢头枯死严重,不易出售。

2.3 育苗效益分析

留苗密度小,苗木生长空间大,苗高粗壮,商品质量好,售价高。试验结果(见表3)表明,留苗密度10~20株/m2收益较高,留苗密度5株/m2,虽然苗木质量好,售价高,因育苗数量少,收益相对低。留苗大于25株/m2,苗木价格因质量下降而锐减,育苗收益也比较低。从苗木市场售价和收益情况看,市场接受5~30株/m2留苗密度的苗木质量,高于30株/m2苗木质量太差,售价低,育苗收益低。40株/m2以上的密度,苗木就没有市场。从育苗净收入来看,留苗10~20株/m2收益高,以20株/m2的留苗量净收入最高。

*种子、苗木、农资、用工等均为当地市场价格。种子50元/kg、用工50元/人/天、整地900元/hm2、农家肥80元/t、尿素2 300元/t,地租不计。

3 小结

香椿播种育苗是苗木繁育的主要方式,播种留苗密度决定了苗木质量和苗木价格,直接影响育苗的经济效益。随着播种留苗密度加大,苗木质量逐渐下降,价格也相继降低。生产中露地造林要求的苗木标准,5~10株/m2留苗密度的生长量均符合要求;大棚芽菜生产的苗木标准,15~20株/m2留苗密度的苗木均符合要求;露地密植芽菜生产可栽植25~30株/m2留苗密度的苗木;35株/m2留苗密度个别大苗可用于露地芽菜生产用苗,高于35株/m2留苗密度难以达到商品苗标准。

从育苗效益核算,以留苗20株/m2的密度育苗效益最高,密度10~30株/m2的育苗效益均比较可观,因此,香椿育苗播种留苗应不超过30株/m2。播种留苗密度应结合生产需要和市场价格确定。

摘要:香椿播种育苗随留苗密度增大各项生长指标逐渐降低,顶梢冻害和干枯长度增加。从生产销售和育苗效益考虑,播种留苗密度以10~20株/m2为宜。

关键词:香椿播种,留苗密度,生长指标,效益

参考文献

[1]方青云.香椿播种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97.

[2]陈铁山,崔宏安,周子富,等.香椿育苗技术的研究现状[J].陕西林业科技,1999(1):68~71.

[3]杨瑞国,吴增志,孟祥书.香椿育苗密度研究[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5(3):231~236.

播种密度 篇4

关键词:香樟,播种育苗,密度,发芽率,生长量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J.Presl]又名樟树、芳樟、脑樟等, 为樟科常绿高大乔木, 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香樟木材的材质优良, 纹理美观, 不变形, 耐虫蛀, 有香气, 是一种很好的建筑和家具用材, 民间常用来制作成家具、雕刻品、木制品和家庭装饰。樟树的树干和根可提炼樟脑、樟脑油 (樟脑酊) 、芳樟醇等, 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心腹冷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疥疮顽癣、风火赤眼等症, 在医药方面具有特殊用途。此外, 香樟树干通直, 树冠浓荫密布, 树形优美, 已成为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而且, 香樟根系发达, 萌芽力和抗逆性强, 并能吸收硫、氟等多种有害气体, 也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混交造林树种之一[1,2]。目前, 在香樟播种育苗方面, 主要侧重于种子贮藏与处理、播种方法、施肥及不同品种幼苗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对种子播后苗床覆盖及苗木密度试验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3,4,5,6,7]。为此, 特开展香樟不同覆盖方式与栽植密度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古田县林业局苗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9′13″, 北纬26°35′1″;交通便利, 地势开阔、平坦, 灌溉条件好, 土壤为砂质壤土, 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肥沃, 圃地及周边植物无检疫性病虫害感染。种子于2013年11月下旬在古田县境内四旁绿化的20~30年的香樟上采集, 种子堆沤去皮后用多菌灵1 000倍液进行消毒, 种子采用普通湿沙贮藏待播。

1.2 试验设计

1.2.1 苗床不同覆盖种子发芽率试验。

以株行距10 cm×10 cm进行播种, 覆盖黄心土后, 在苗床采用不同覆盖方式, 并考察发芽率。试验参照相关研究[8,9,10]采用完全随机设计, 设3个处理, 分别为谷皮覆盖+塑料小拱棚 (A1) , 稻草切碎覆盖, 厚度以不见畦面黄心土为宜 (A2) , 以不覆盖作对照 (CK) 。3个处理的面积分别为22、26、21 m2。

1.2.2 不同播种密度试验。

苗床覆盖方式采用谷皮覆盖+塑料小拱棚, 采用催芽露白的种子播种, 设3个不同密度处理, 分别为8 cm×8 cm (B1) 、10 cm×10 cm (B2) 、10 cm×15 cm (B3) , 对比不同播种密度下香樟苗木的生长效果。3个处理的面积分别为121、126、133 m2。

1.3 试验实施

于2013年12月下旬进行整地翻晒、施基肥, 做苗床;苗床土壤用多菌灵500倍液浇灌消毒。于2014年3月上旬种子露白时播种, 采用浅沟 (深1.5~2.0 cm) 点播, 播后覆盖黄心土1.5~2.0 cm。苗期管理技术措施:塑料小拱棚在开始出苗时, 打开棚口通风换气, 苗出齐后拆除, 谷皮、稻草留在苗床防杂草、保湿, 并搭盖遮阳网对幼苗进行遮荫, 约45 d后拆除遮阳网, 进行全光育苗。在幼苗期, 及时防除杂草, 追肥控制好浓度, 以0.3%~0.5%为宜, 由稀渐浓, 量少次多;苗木速生期可适当加大追肥用量和浓度;9月上旬后停止施肥, 促进苗木木质化;此外, 还应进行中耕除草、培土、灌溉、防涝防旱、病虫害防治等。

1.4 调查及统计分析

幼苗出齐后, 在株行距10 cm×10 cm的苗床上设置样方, 按不同播种密度处理, 每个处理随机抽取3个样方进行调查, 分别调查300粒种子的发芽率。于2011年12月上旬, 进行苗木质量与生长指标调查[11], 参照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517—2004。每个密度试验处理设置9个样方, 规格为1 m×1 m, 实测苗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地径等, 并根据样方内平均水平选择误差±5%的标准株5株, 进行根系的测定, 包括≥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数、平均主根长等。试验数据采用DPS v7.55版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苗床覆盖方式对香樟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对苗床采取不同覆盖方式, 香樟种子的发芽率不尽相同, 为64.4%~84.1%。其中, 处理A1的发芽率最高, 达84.1%;处理A2稍低, 为75.0%;CK最低, 只有64.4% (表1) 。对苗床不同覆盖的种子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 差异极为显著 (表2) 。

注:F0.01 (2, 24) =5.61, **表示差异极显著。

2.2 不同播种密度对香樟生长量的影响

由表3、表4可知, 香樟不同苗木密度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均以处理B3最高, 分别达112.1 cm、1.11 cm、40.5 cm、21.6条, 平均苗高分别比处理B2、B1高出2.28%、29.90%, 平均地径分别比处理B2、B1高出18.1%、70.8%, 平均主根长度分别比处理B2、B1高出24.2%、51.1%, ≥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比处理B2、B1高出49.0%、137.4%。不同苗木密度的合格苗率处理B3、B2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比处理B1分别高出94.1%、92.3%, 达极显著水平;合格苗产量则以处理B2最高, 达58.39万株/hm2, 分别比处理B3、B1高出48.6%、23.1%,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1) 对苗床采用不同的覆盖方式可以极显著地影响香樟种子发芽率。以苗床覆盖以谷皮覆盖+塑料小拱棚的最高, 达84.1%, 稻草覆盖稍低, 为75.0%, 苗床不覆盖最低, 仅64.4%。由此说明, 在苗床上用谷皮覆盖并且搭建塑料小拱棚, 有助于苗床的保温保湿, 从而显著提高香樟种子的发芽率。

注:F0.01 (2, 24) =5.61, **表示差异极显著。

(2) 不同播种密度对香樟一年生苗的生长量、苗木质量的影响极为显著。较稀的密度虽然生长量也相应提高, 但株数少, 合格苗产量低, 而较大的密度则苗木质量差, 苗木合格率较低, 合格苗产量也较低;试验表明, 苗木密度以株行距10 cm×10 cm较适宜, 合格苗产量最高, 达58.39万株/hm2, 分别比株行距10 cm×15 cm、8 cm×8 cm高出48.6%、23.1%,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振华, 温强, 戴小英, 等.樟树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林业科技, 2007 (6) :30-33, 36.

[2]王万喜, 贾德华.香樟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 2007 (4) :144-145.

[3]余昌元.香樟不同育苗方法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9) :219, 223.

[4]晏增, 马永涛, 罗晓雅, 等.香樟的几种繁殖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 2012 (4) :76-79.

[5]董必慧, 蔡学礼.樟树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6) :2313-2314.

[6]梁机, 王志勇, 覃鹄, 等.不同贮藏和浸种方式对香樟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6) :3231-3233.

[7]刘德良, 王楚正.几种樟树育苗及幼苗生长特性观察[J].经济林研究, 2003, 21 (1) :25-28.

[8]黄素梅.种子覆盖和密度对山杜英播种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 2013 (3) :122-124.

[9]吴善群.桤木种子不同覆盖方式和密度对播种苗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5) :168-169.

[10]林晓芳.乌桕不同密度播种育苗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5) :172-173.

播种密度 篇5

关键词:白菜型油菜,播种密度,产量,高寒冷凉地区,青海海北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湖北岸, 种植的作物以青稞、油菜为主, 白菜型油菜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在当地享有“海北油、遍地流”的美誉, 海北州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白菜型油菜生产基地。近年来, 海北州区域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技术性问题, 严重影响油菜产量。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 主要从油菜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产量形成的过程, 研究不同密度对油菜叶面积、个体和群体关系、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等, 以期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 提高油菜产量。

1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叶面积的影响

栽培播种密度是油菜产量达标的决定因素, 是田间油菜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 是增大叶面积及提高光合作用的效能。油菜叶面积随着播种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苗期密度大则叶面积长势旺盛, 但到抽薹期密植的则同稀植接近, 最后植株形成期密植的叶面积则低于稀植 (表1) 。稀植的光合作用强, 叶面积指数大, 而密植的光合作用弱, 叶面积指数小[1,2]。一般情况下, 播种密度增大, 叶面积指数也加大, 随着播种密度的进一步加大, 油菜个体之间对土壤肥料养分的需求减少, 则叶面积的光合作用量也就会降低, 叶片相互重叠, 个体间相互遮荫, 群体间光饱合不但逐渐降低, 而且光饱合现象逐渐会消失[3]。由于播种密度越大, 光饱合出现的越早, 群体光饱合也消失越早。由于地力、地区条件不尽相同, 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播种密度, 可以提高油菜叶面积指数, 增加光合利用率。

2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个体和群体关系的影响

根据油菜发育研究及生长观察分析 (表2) , 在一定范围内, 播种密度对个体和群体生长影响较大。油菜个体与群体间是相对立的统一体, 相辅相承, 紧密相关, 即油菜播种密度大时, 个体生长不良而群体优势发展旺盛;个体密度小时, 生长良好群体则较弱。要达到增产目的, 须个体生长良好, 群体生长旺盛。

3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物质生产的影响

油菜物质生产是以植株的分枝多、角果大、籽粒饱满繁多、有机物质含量均增长形式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特征也是各方面彼此平衡的生产需求。但是在密植群体植株形成期可以看出, 高密度的植株长度会增高, 但分枝不会增多, 密度适宜的一般植株发育健壮、分枝增多、果大籽粒饱满, 但生育期略有增长[4]。为了提高油菜的物质生产条件, 首先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 也就必须要考虑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单叶片的光合作用与光合强度成正比, 多叶片吸收光能, 也就能提高群体的光合强度。当单位面积全部叶片受到最佳的光强度时, 理论上其光效应最高, 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最强的光合作用, 首先就必须受到多重的光能, 尽量避免低效应的强光和太低的弱光, 但所有叶片要受到最高光效应的光能。因此, 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油菜播种密度, 使油菜个体能够充分吸收光能, 尽可能地利用光效应, 群体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个体与群体间才能均衡发展[5,6]。反之, 提高个体光能利用率, 进而可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

4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产量构成的影响

油菜的播种密度是油菜产量构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干物质及产量测定结果表明 (表3) :生长期内, 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 油菜干物质的积累量相差不多。当播种密度为165.0万株/hm2时, 产量最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 油菜产量逐渐下降。由此表明,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控制播种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但因区域、品种、地力条件不尽相同, 播种密度直接关系油菜产量收成。因此, 在一定范围内应尽量降低种植密度, 否则会造成减产。

5 结论

海北州地处高寒、气候条件复杂, 各地生产条件也不尽相同, 则确定合理的油菜种植密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水肥和生产条件较差的田块, 播种密度控制在225万~300万株, 水肥条件适中的田块控制在165万~225万株/hm2, 水肥条件较好的田块应控制在165万株/hm2左右。

参考文献

[1]孙伟强, 钱惠中.油菜移栽密度对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学, 1999 (3) :52-53.

[2]沈明星, 王海侯, 孙华, 等.移栽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22-24.

[3]袁卫红.直播密度对油菜产量、农艺性状及抗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10) :37-38, 44.

[4]杜艳丰, 张玉玲, 张胜, 等.密度与施肥对双低春油菜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1) :35-37.

[5]章彪雄, 熊春贵, 黄天宝, 等.红壤地区移栽密度和施肥配方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科学, 2007, 19 (2) :120-121.

播种密度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品种

试验安排在浙江省永嘉县花坦乡降头山村, 海拔350 m, 土壤肥力中等。试验的品种为2009年浙江省晚稻主推品种中浙优8号。

1.2 试验设计

播种期设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四个水平;栽培规格设23.6 cm×20.0 cm (亩插1.4万丛) 、27.5 cm×20 cm (亩插1.2万丛) 、33.0 cm×20.0 cm (亩插1.0万丛) 、33.0 cm×25.0 cm (亩插0.8万丛) 四个水平, 小区面积13.2 m2, 共16个处理。秧龄统一为25天, 每穴插一粒种苗, 小区随机排列, 三次重复。

种子播种前进行晒种, 亩用量7.5 kg。大田亩用25%复合肥50 kg作底肥, 栽后7天再追施5 kg尿素。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1。经方差分析, 不同播种期处理间产量有明显差异, 产量以5月20日播种最高, 比5月15日播种略有增产,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比5月25日、5月30日播种的增产明显, 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 生产上中浙优8号宜在5月15-20日播种, 既能取得高产, 又能获得较好效益。

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产量也有差异, 密度亩插1.2万丛比亩插1.4万丛、亩插1.0万丛处理略有增产, 但未达显著水平;亩插1.4万丛、亩插1.2万丛和亩插1.0万丛三个处理比亩插0.8万丛处理增产效果明显, 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 生产上中浙优8号适宜采用亩插1.2万丛左右。

2.2 对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中浙优8号在浙江南部山区种植随着播种期的提早全生育期延长, 而栽培密度对生育期变化的影响很小。从表2还可以看出, 中浙优8号从5月15-30日在浙江南部山区种植均能在9月15日之前安全齐穗。

2.3 对最高苗数与有效穗的影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播种期水平间亩最高苗变幅为16.53万~17.63万苗, 亩有效穗变幅为12.83万~13.57万穗;不同栽培密度水平间的亩最高苗变幅为15.52万~18.32万苗, 亩有效穗变幅为11.46万~13.78万穗。在此范围内的相关分析表明, 亩最高苗数、成穗率与亩有效穗主要与栽培密度相关性显著, 与播种时间相关性不显著。试验表明, 单位面积足苗足穗对提高中浙优8号的产量至关重要。

2.4 对穗粒结构的影响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水平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的变幅为189.9~201.3粒和161.6~165.6粒, 栽培密度越大, 中浙优8号的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越少。通过相关分析, 栽培密度对中浙优8号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影响未达到显著程度;不同播种期水平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的变幅为191.8~212.4粒和158.4~165.9粒, 播种越早, 中浙优8号的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越多。通过相关分析, 在5月15-30日范围内, 不同播种期对中浙优8号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影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栽培密度和播种期对中浙优8号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中浙优8号在浙南山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栽培密度以27.5 cm×20.0 cm (亩插1.2万丛) 为宜, 同时适当早播 (5月15-20日) 有利于高产。

上一篇:政策行动者下一篇:物流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