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通用12篇)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 篇1
一、引言
4G技术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是伴随着多媒体和数据通信等业务而发展起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WLAN于一体, 可以高质量, 高速率的传输图像、音频和视频等。4G技术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因此4G技术的发展会非常迅速。所以, 了解4G移动通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4G移动通信的特点
1、兼容性好。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了全球统一的标准, 任何计算机和手机终端在全球都可以使用, 实现任何角落的无缝连接。
2、速率快。
人们最初研究4G通信就是为了更快速率的进行通信, 2G的最高速率为9.6kbps/s, 3G的最高速率可以达到2.1Mbit/s, 而4G的最高理论速率可以达到100Mbit/s, 因此4G技术可以使数据更快的进行传输。
3、通信质量高。
4G移动通信又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 可以允许用户下载更高品质的图像、音频以及视频。同时通信方式不仅仅局限在语音通信方面, 也可以实现视频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容纳更多更大容量的用户, 方便用户之间通信。
4、智能性好。
采用的是广域接入和分布网络形式, 能够实现非对称的不同速率之间的自动切换, 能够自适应地完成资源分配, 根据不同业务的实际需求对资源做出最大化的合理配置。[1]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业务。
5、网络频谱宽。
要使4G移动通信技术达到最高传输速率, 必须对原有的3G网络进行改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信道会占用100MHZ的频谱, 这为4G通信技术的高速率提供保障。
三、4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目前, 全球的移动通信终端使用数量大约为40亿,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手机之间的通信, 面对面的通信越来越少, 同时视频通话也悄然流行。因此, 人们对网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使用过3G通信技术之后, 面对最高速率可达100Mbit/s的第四代通信技术, 用户更加期待它的发展。所以未来第四代通信技术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
第四代通信技术应该抓住第三代通信技术打下的基础, 不断完善, 用更加方便的用户体验占据通信市场。展望未来, 4G移动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点:
1、无线接入网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于前几代通信技术具有速率快。接入范围更广的优点, 因此4G移动通信的必须要发展无线接入技术。使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的交换发展, 设备分集向网络分集的方向发展。
2、识别技术。
目前我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人数大约为4亿, 为了使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好的智能性和用户体验, 必须大力发展识别技术。识别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识别每一个用户, 找到用户更加需要的要求, 使用者得到更好地服务。这样便促进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该大力建设基站, 增加整个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用户容量。识别技术还会增加4G通信技术的通信质量。
3、可重构性自愈网络。
4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对故障进行智能化处理, 它的各部分采用的是问答装置, 对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排除, 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服务质量。
4、干扰抑制技术。
目前电磁波干扰越来越严重, 4G通信技术也受到了电磁波的干扰, 威胁到4G通信技术的通信质量。我们要加大力度研发新的干扰抑制技术, 消除电磁波对4G移动通信网络的影响, 提高4G通信技术的质量。现阶段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是干扰抑制技术里面的核心内容, 要不断对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 不断取得突破, 最终消除电磁波对4G移动通信的干扰, 提高通信质量, 促进4G移动通信的发展。
5、接受技术。
要想使4G移动通信技术有更好的发展, 首先要把4G移动通信技术变得更加节能。4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是微无线电接收器, 它是一种嵌入式的无线电, 该技术的功耗仅为传统技术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 大大降低了4G移动技术的功耗, 同时稳定了信号的接受, 增加了第四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2]
总之, 通过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技术的研究, 可以断定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它将以自身的优势征服人类社会和通信世界。
摘要:当前时代是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在全球化逐渐深入日常生活的同时,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高品质的通信, 此时4G移动通信技术产生并悄然发展起来。4G移动通信技术是集3G移动通信技术和WLAN于一体, 能够以更高的质量和速率传递图像、音频和视频。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 我国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想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就要以4G移动通信技术为契机, 增加自己危机感, 快速发展4G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有传输速率快、通信质量高、兼容性好、更加智能化的优点。本文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做了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魏玉玲.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J].科技传播, 2014 (10)
[2]刘强.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分析和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 2015 (08)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 篇2
融合通信(UC)包含许多种通信系统或模式,其中包含统一讯息,协作,以及交互系统,实时和近实时通信与交易申请等。
从企业机构的通信业务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通信,主要以有效协同工作为目标;二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一般以联络中心/呼叫中心的形式存在,并与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密切配合,以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不论是企业内部通信,还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都将是融合通信的巨大应用领域。
图表1:不同机构与方案提供商对于融合通信的定义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融合通信设备市场发展现状
由于各路厂商的加入,使得全球融合通信市场显得热闹非凡,融合市场增长中心正在从大型客户向中小企业用户及家庭用户倾斜,硬件设备市场所占份额开始逐渐下降,服务市场份额逐步加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融合通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调查显示,我国融合通信设备在融合通信行业中的占比为80%左右,前瞻推算2016年的市场规模约为107亿元。(注:此处数据的推算依据为依据融合通信设备在融合通信中的规模占比,与下面对各细分产品累加结果有所出入,主要系各主要设备细分产品可作为融合通信设备,也可作为其它通信设备,故此处不采用细分产品累加的方式推算。)
图表2:2009-2017年我国融合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融合通信设备市场发展趋势 ◆ 企业多元化
国内主要的通信设备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发展,由通信设备制造向ICT制造转型。华为、中兴通讯相继调整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在运营商网络、企业网和终端三大市场中的布局,力图在企业网和终端业务的推动下,实现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专业服务发展,尝试新型服务化。在多元化战略的指引下,国内企业的专业服务也由通信领域向IT领域延伸,引入云计算服务,打造新型服务化。
◆ 软件平台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虽然融合通信平台解决方案包含了传统电信和软件两大类,以思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厂商推出的平台解决方案最初是从硬件设备发展而来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也在转向软件平台,其他软件厂商更是直接搭建自己的软件平台,可以预见,未来在融合通信产业,软件平台化必然是一个最终发展趋势。
◆ 广泛的联盟合作
融合通信作为传统电信、软件和互联网三大领域的融合,整个生态系统由融合通信产业软件提供商、相关硬件设备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网络视频会议公司、IT服务提供商、UC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独立软件开发商和行业系统集成商、企业用户等各类公司共同参与。从目前融合通信领域各家的联盟情况来看,还是不够的,未来必然会有更为广泛的合作联盟产生。
融合通信服务市场规模
据调查显示,我国融合通信软件与服务在融合通信行业中的占比为20%左右,2010年我国融合通信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4亿元,2016年约为27亿元。
图表3:2009-2017年我国融合通信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融合通信服务发展前景预测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基于云通信软件和通信服务是未来的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客户端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所需要的通信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语音沟通,电话呼叫,同时也逐渐增加了协同软件,团队沟通工具,企业数据等等相关的业务。这些新产生的业务需求只有云解决方案才能得以非常好的支持,传统的设备类型已经很难对这些业务进行扩充。未来融合通信市场收入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云为先,云服务”的市场趋势。
随着企业内部沟通加强,以及供应商和客户间需要更加紧密的联系,对融合通信实现工作协同的期待越来越高。融合通信未来或将实现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任一设备的无差别沟通,并朝着移动化、视频化、云协作和强社交方向发展。技术的变革,也将进一步释放融合通信下游产业的需求,进而拉动融合通信行业的发展。按照目前的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2年,我国融合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6亿元,未来5年的平均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发展前景向好。
届时,融合通信设备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壮大,到2022年,其市场规模或超过189亿元,5年内增幅保持在15%;融合通信的软件和服务市场同样得以快速发展,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47亿元。
图表4:2018-2023年融合通信的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5:2018-2023年融合通信设备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融合通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融合通信行业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08fa62e9e2df47f9.html 5
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数字期刊 移动阅读 富媒体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07-03
Developing Trends on Mobile Reading of Digital Journal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spread of smart phone and Pad, mobile reading has already played a new trend of digital publishing. Mobile reading can badly change our wa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now as a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 Magazine is a typical media form for the mobile reading comparing with other print media, so the study for digital magazine mobile reading is significant for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mobile reading.
Keywords magazine; mobile reading; rich media; developing trend
经过移动互联网的数年发展,移动阅读已成为期刊阅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为83.8%[1]。 移动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给期刊出版商和平台提供商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需求端看,受众的信息需求正在以静态需求为主转向静态需求与移动需求并存;从发展趋势看,移动需求正成长为第一需求,新媒体发展显然要以满足移动需求为核心。因此对期刊而言,随着众多新媒体移动介质的发展,期刊的移动阅读必然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代表。
在期刊数字化阅读渐进的过程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龙源期刊网数年联合发布了期刊网络阅读排行。在2011年度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也包括龙源基于三大运营商和APP商店提供的数据推出的移动阅读TOP10、iPad阅读TOP10期刊。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移动阅读正在加速重塑现有的数字阅读新格局,而iPad杂志和手机杂志作为移动阅读中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形态,正在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期刊移动阅读排行中,我们不难发现未来数字期刊移动阅读呈现出的四大趋势。
1 趋势一:数字平台移动阅读开发力度加大
早在2010年底,美国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就发现,成人用户花费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已经与阅读印刷版报纸和杂志的总时间大体相当。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用户平均每天花费50分钟浏览手机内容,而新闻记者阅读印刷版报纸的时间为30分钟,阅读杂志的时间则为20分钟。当然,用户浏览的手机内容多数为网络新闻,另外还有Tittwer信息、电子邮件内容、短信以及其它的文章等[2],但是他们阅读的内容与非网络版的内容并不相同。在这一背景下, 苹果公司平板电脑iPad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无序传播的问题,给众多杂志的数字化带来了新的转机。
2011年对中国期刊业来说,iPad杂志无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可以说,这种杂志类型已经成为国内期刊业在过去一年里最重要的新媒体形态。 从去年年初开始,中国数字期刊平台阵营相继加大了对iPad杂志开发力量的投入。但在国内,有实力开发iPad版杂志的期刊社仍然是少数。龙源为此研发了共用程序端口,每家合作期刊都可以利用这个端口推出独立的iPad版,满足了期刊社的现实需要,使得一大批刊物得以迅速进入苹果商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大众摄影》等利用这个端口进入苹果商店,仅7个月时间,其iPad版杂志的下载量就超过了6.5万份。如《电影世界》、《疯狂英语》、《西藏人文地理》、《汽车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看天下》、《中欧商业评论》、《中外管理》、《IT时代周刊》等也成功地由此进入,下载量均在万次以上。这一数字的首次发布使得业界对于期刊在新兴阅读载体上的发展有了较为量化的认识。
当然,手机杂志也是移动阅读中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10月底,仅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客户端,月访问用户数就突破千万,日访问用户数已超过百万,全网覆盖用户数超过2.7亿。客户端已覆盖iOS、安卓、塞班等主流手机智能操作系统,现网适配终端1103款,有效推广了手机阅读业务。同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电信天翼阅读用户总数已经超过3000万[3]。
在龙源发布的2011期刊网络传播排行榜的“手机阅读TOP10榜单”中,排名第一位的《民间故事选刊》2011年全年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平台上的点击量达到近250万次,于榜单第2位至第6位的《知音》、《微型小说选刊》、《读者》、《家庭百事通》、《男生女生(金版)》的点击量也都超过百万次。可以看出,这些刊物在手机上的受众规模,比起纸质刊物也并不逊色甚至超过了纸版,显示出手机阅读的欣欣向荣之势。
2 趋势二:读图成iPad杂志重要卖点
读图成为iPad杂志的重要卖点,这一趋势与iPad设备的特点息息相关。在平板电脑上,为读者提供完美的视觉体验,看来很多时候比内容本身更加有效。
nlc202309030420
从国外期刊巨头对iPad杂志的尝试来看,国外期刊的iPad杂志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大小刊物在纸版之外的“标配”。iPad的生产商苹果公司与美国时代公司在2011年决定,时代公司旗下《人物》杂志的iPad数字版本将免费向印刷版订阅用户开放,《时代》周刊、《体育画报》以及《财富》杂志等的iPad数字版本也可能免费向印刷版订阅用户开放。那么,这是否会是杂志出版商通过印刷版和iPad两个工具增加用户黏性的明智之举呢?这一点,有待我们在2012年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在CondreNast旗下的《连线》和《纽约客》等品牌杂志纷纷在iPad上推出电子版后,国内各类传统期刊也在跃跃欲试。但相对于海外便利的收支环境,动辄几十万元的客户端制作费用,使内地刊社普遍小心谨慎,高昂的制作成本,依然是横跨在纸媒与移动数字化之间的鸿沟[4]。
作为中国领先的杂志内容聚合商,龙源期刊网在客户端制作费用持高不下之际,果断推出了为所合作的3000家期刊社定做的客户端。在2011年9月28日的iPadiPhone客户端上线发布会上,龙源公布了第一批70种刊物的客户端,每一个客户端都独立属于刊社,包括Logo、售价、广告植入功能,都由刊社自主决定,如各家各自制作,累计费用将达2000余万元,势必造成重复开发,资源浪费。而作为与龙源的合作刊社,龙源将免费提供所有开发、数据灌入和整体平台支持,并作为支付平台和用户管理平台,维护、支持所有客户端。作为早期和苹果达成协议,将千余本杂志引入苹果App Store的国内大型数字期刊平台,龙源表示在2012年底之前,至少将上线500家各类刊社客户端,使中国特别是内地的杂志能尽多尽早地步入苹果数字移动平台。
通过观察发现,作为年度iPad 阅读Top10刊物, 不论是《大众摄影》、《电影世界》,还是《西藏人文地理》、《汽车杂志》,这4份刊物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杂志内容中充满了视觉效果较强的图片,整个杂志版式都以图片为主。可以说,读图已经成iPad杂志吸引用户的重要卖点。这一特点与iPad设备的特点息息相关:iPad具备的细腻大屏,嫁接上杂志精美的图片,无疑击中了众多读者的深层次阅读需求。这也给我们解释了一个重要趋势,即杂志要想在iPad上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图片上多下工夫。
3 趋势三:“故事”和“情感”是手机阅读的两大关键词
情感故事类内容受到读者欢迎,这是2011年度龙源发布的手机阅读排行给我们传递的另一个重要信息。
iPad的高价格和全新的触觉体验吸引了相对高收入、高品质生活的一代,而手机阅读用户则彰显了大众化趋势。如果说iPad杂志已经带领用户进入“读图时代”,那么,目前的杂志手机阅读仍然停留在文本时代,这是我们分析iPad杂志TOP10和手机阅读TOP10这两份榜单之后,得出的一个明显印象。
通过对手机阅读TOP10排行进行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手机阅读的两个核心词——“故事”与“情感”。首先,故事性已经成为手机杂志吸引用户的第一要务。仅从手机阅读TOP10的榜单上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仅以“故事”为刊名的杂志就有3种,占据了手机阅读TOP10榜单的三成,成为手机阅读中最受欢迎的一个类别。
期刊网络传播排行榜中,故事类刊物在手机上表现出色的原因,与整个国内手机阅读的现状是共同的——手机杂志中故事性内容受到读者欢迎的这一特点,也是整个手机阅读的一个重要用户特征。有调查显示,在图书阅读方面,读者同样更推崇情节较强的故事性作品。在这份调查中,关于“你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图书”这一问题,选择“奇幻悬疑”(24.58%)、“青春都市”(17.95%)、“军事战争”(10%)的位居前3位,合计占到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2.53%,均为故事性较强的内容类别,大大超出“中外经典”、“励志传记”等类别。而在热衷手机阅读的读者中,选择上述3类故事性作品的比例更高达89.51%。反观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分类,通俗内容大行其道,正迎合了手机阅读用户的需求,也是基于手机便携、私密性强的特质。
其次,榜单数据显示,“情感”牌也是期刊手机阅读的主打招数。从手机阅读TOP10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知音》、《恋爱婚姻家庭》、《做人与处事》都是情感特色鲜明的刊物。并且,刊物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纸质读者群,同样在手机上建立了一条情感纽带,成为手机阅读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
综合上述两个关键词,可以说,如果不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故事”和“情感”可以合并为“情感故事”。情感故事类内容受到读者欢迎,这是本次手机阅读排行给我们揭示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如何传播更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使其与传统纸质阅读形成本质上的继承性对接,是摆在手机杂志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平板电脑价位的适中下调,凭借互动体验、便捷、快速,数字化阅读将会更有市场和生命力,移动阅读这支力量也将进一步重塑数字期刊的市场形态和格局。
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电子阅读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5],2011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性别结构男性手机读者多于女性手机读者,比例分别为55.1%和44.9%,但两者差距正在缩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阅读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女性用户。从用户年龄结构上来看,年轻用户为主流群体 ,其中21岁~25岁是中国手机阅读用户的主流群体,比例为39.6%。15岁~20岁的年轻群体占据了32.8%的份额。 从用户学历水平来看,中等学历占据主流 ,其中中学(中专)学历水平的网民是主流,占据35.1%的市场份额;大专学历的网民次之,占29.8%;本科学历的网民为25.6%;小学及硕士以上的分别为2.8%和6.7%。 从用户职业分布来看: 学生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说,手机阅读网民的主流用户总体消费力不容乐观,大量集中在学生、工人、军人等低收入或者无收入群体,手机网民整体消费能力有限。从龙源根据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推出的手机阅读TOP10刊物来看,与这些数据非常吻合,无论是从经济支出、情感诉求、阅读欣赏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互相印证。
nlc202309030420
4 趋势四:富媒体电子杂志将成未来重点
不管是iPad上的读图趋势还是手机上的故事化特色, 通过数据分析和各种用户调查,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融合了各种新媒体呈现形式的富媒体电子杂志将成为期刊移动阅读的发展重点。众多杂志在移转到移动平台上之后,传统的图文元素将与流行音乐、影像视频等在移动互联平台加以融合。
碎片化阅读的风行,给传统期刊报纸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前曾有专家撰文指出,新媒体的信息海量和碎片化促使传统媒体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扬自己之长。由于新媒体的新鲜体验对受众会产生冲击力,报刊等传统媒体也将更加注重形态的包装,以良好的体验留住读者。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种移动阅读形式,未来都会走向富媒体的发展方向。
2010年年度美国出版创新大奖得主是由潘德沃克斯(PadWorx)数字媒体公司出品的互动小说《德科拉:斯多可家族正传》。这本图书展示了未来iPad出版物的一个雏形:完全触屏的交互体验,300多页的原小说文字,6000余幅插图,由众多流行歌星打造的21首歌曲,数十小时的音乐和音响特效,以及类似DVD互动模式的趣味“ 彩蛋”等等。可以说,此产品已超越了纸质出版物的概念,而成为一个庞大的、有机整合的媒体库,带给读者愉悦的互动阅读体验。爱尔兰互动青春偶像剧《艾斯灵日记(Aisling’s Diary)》也是跨媒体融合(Transmedia)的典型案例,它成功地实现了网络社群、电视剧、小说、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整合,通过持续的、跨平台的读者、制作者与内容的互动,成就了立体、多元、复杂的流行文化产品。正如其制作者所言,他们坚信积极参与的受众群体和诱人的互动体验越来越重要,它使受众深深融入剧情,与角色和情节同苦、同乐、同喜、同悲,移动互联使这种互动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并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37亿,数字阅读将进一步细化[EB/OL].[2012-03-05].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09/c-122769353.htm.
[2]宋向东.终端瓶颈效应缓解美日电子图书风生水起[J].通信世界,2011,(6).
[3]美国用户阅读移动设备内容时长超过报纸和杂志[EB
/OL].[2012-01-20].http://it.sohu.com/20101216/n2783
35834.shtml.
[4]任翔.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J].出版广角,2012(02).
[5]2011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电子阅读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2-01-13].http://www.cnscdc.com/58175.html.
作者简介:李鹏(1982-),《艺术与设计》编辑部主任,《Q潮乐志》助理出版人、龙源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 篇4
IMT-2020 (5G) 推进组在5G概念白皮书中提到, 5G在2020年以后将成为第五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纵观移动通信技术自应用 (2G-3G-4G) 以来的发展趋势推论, 5G相对4G来说最明显的进步体现在传输速率和频谱利用率的大幅提高。5G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无线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力支持,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功能更加强悍的通信网络, 从而实现未来十年互联网移动通信网速上升到目前的1000倍的伟大目标[1]。
二、5G无线移动关键技术
2.1无线传输技术
未来5G在无线技术领域中最为瞩目的突破是多人多出 (MIMO) 技术的变革。MIMO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采取多天线方式完成信号的无线传输, 进而在保证信号传输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传输成本。大规模MIMO技术的应用要求整个基站投入使用数量充足的天线进行信号的发送、传输与接收。这是因为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自身分解形成不同单独的子信号, 子信号各自具备单独的空间流。5G移动通信中MIMO无线传输技术能够采用多个天线完成同时收发不同空间流的功能, 并且不会混淆源自于不同方位的信号。另外, MIMO技术还能够为无线传输信道提供理想的空间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因此, 5G中信道的衰落现象将明显减弱, 进而衡量传输质量的误码率也大幅降低。由此可见, 运用MIMO技术能够进一步挖掘空间资源, 扩大无线信号的物理覆盖范围。
2.2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
在5G移动通信系统中, 多载波方案着重采用滤波器组多载波 (FBMC) 技术。FBMC技术应用网络类型为不具备中心的网络架构, 如无固定设施的网络或对等网络, 可有效改善频谱效率过低、多径衰落严重等问题。对于上述类型的通信网络来说, 部分设备出现故障, 整个网络系统无故障部分仍可维持一定的通信能力, 重要的通信不会因此受影响。由此可见, 应用FBMC技术的通信网络鲁棒性和生存性都较为理想, 同时能够提高信号的接收效果, 适用于高速率通信需求业务的处理。
2.3全双工技术
全双工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指的是信息传输可实现双向通信, 并且保持同时同频的通信方式。理论上来说, 应用全双工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中频谱利用率为传统通信系统的2倍, 频谱灵活性进一步提升。从提高频谱利用率角度出发, 随着硬件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深度挖掘, 未来5G移动通信系统将充分利用全双工技术为无线传输所服务。但这需要首先解决全双工技术当前所面临的来自实际设备中自干扰的难题。虽然目前提出的一些干扰抵消技术如模拟端干扰抵消等能够在简单的实验环境 (单基站、小终端数量) 中大力改善自干扰问题, 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场景 (大基站和大量终端) 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方案。
三、5G网络关键技术
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最为迅猛的两大技术, 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要求网络的可扩展性、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均需实在质的飞跃。软件定义网络 (SDN) 开创了网络架构的新时代, 其核心思想通过抽离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从而实现控制与转发功能解耦, 其控制功能由专属的控制器负责, 从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全网性能。因此未来5G移动通信系统将利用SDN技术来优化整个网络的管控功能, 从而驱动整个移动通信的生态系统。SDN网络架构支撑下的5G移动通信系统被划分为接入云、控制云和转发云三个域。接入云负责不同无线制式的接入功能, 通过分别部署集中式和分布式不同的接入架构, 管理系统中的回传链路, 无线资源管理更加灵活、高效;控制云则遵循控制与转发分离的基本原则, 主要负责会话控制、系统移动性的管理和Qo S保证;转发云则需收到控制云的控制, 对底层资源进行调度, 完成大批量业务数据流的高质量、高效率传输[2]。
四、总结及展望
5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满足面向2020年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大容量、高标准需求, 可支持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等四个主要技术场景。5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有两条实现技术路线: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在当前已经商业化的4G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平滑演进, 5G技术一旦成熟且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 Gbps用户体验速率则不再是纸上谈兵, 同时可为多种场景下的不同业务需求均提供一致性服务, 由此降低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以其提升信息化水平为发展目标, 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 (5G) 是目前移动通信领域关注最热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有关技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探索阶段。本文对于5G移动通信涉及到的主要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5G,无线传输,网络技术,SDN
参考文献
[1]彭景乐.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相关关键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 2014, 20:52.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篇5
在5G技术应用以后,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流量可以提升到现阶段的1000倍,并且实际吞吐量可以在100GB/S/km2以上。
3.2互联网设备规模大幅增加
预计2040年左右互联网设备可以达到500亿到1000亿个,是4G移动通信的100倍左右。3.3用户速率得以提升5G用户在一般情况下的速率在10Mbit/s左右,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达到100Mbit/s。
3.4稳定性得到提升
5G移动通信会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服务,缩短通信时延,提升网络可靠性。3.5减少网络耗能5G移动通信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低碳,因此会有针对性的应用节能设计理念,提升网络耗能效率,如果和原来能耗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足以满足用户1000倍流量的需求。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还能提升通信网络稳定性,进而促进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因此文章对5G相关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薛迪.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16):17-18.
[2]马丁洁.基于SDN和NFV的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20):58-58.
新一代传输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数据信息越来越多。为了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我国新一代传输通信技术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我国网络IP技术得到不断地创新,有成为各数据传输的公用平台的趋势,所以加强对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意义重大。本文就结合我国数据传输通信技术发展分析我国新一代传输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据传输;信息网络;通信技术;I P技术
【中图分类号】 TN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46-01
数据通信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进行传输。为了节省时间保证传输的质量,进行数据传输通信技术研究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输有效解决了数据通信传输的难题,实现了大量、高速度以及高精确度的信息传输。以往的数据传输形式实现了不断地创新,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快速。
一、我国新一代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相应的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传输系统调制解调器老大的地位受到解构。信息传输的网络化、高度数据化以及传输设备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传输管理的自动化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信息传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目前的信息数据传输大多采用点到点的数据传输专用电路模式。这种数据传输模式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多的弊端。首先是资源利用了率比较低,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并且在信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种信息传输方式需要更多的信息接口和数据线路,这样以来整个传输系统的维护以及调试、管理都非常的不方便。其次现在的传输技术存在检测功能缺乏的问题,没有实现集中控制和管理。数据传输一旦出现故障,维修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精确确定故障位置,这样延迟了故障排除的时间,为数据传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提高数据信息传输的精确性和大量性,我国在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数据输送体制和更加科学优良的数据输送技术。这也就为我国以后的数据传输奠定了基础并决定了数据传输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我国数据传输已经实现了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小组式电路交换的方式的过渡,可以说这是我国数据传输的一大进步,为我国数据信息传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信息传输,可以在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动监测以及统一管理系统,这样就实现了对传输线路的实时监测,线路一旦出现障碍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维修,故障定位以及故障维修的时间大大缩短。为了适应这种改变,我们在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传输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二、 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是一种以光波作为传输媒质的通信方式。光波的频率比无线电波的频率要高,波长比无线电波的波长短。这种传输形式具有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特点。目前我国常用的光通信主要有:大气激光通信、光纤通信、蓝绿光通信、红外线通信。这种数据传输形式应用非常广泛,光通信数据传输使大批量数据传输成为可能。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光纤通信,这是一种有线通信,光波沿着光导纤维传输。光源可以是激光器也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光纤通信传输衰减小、容量大、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信息的保密性非常好。这种数据通信方式主要应用在国防干线通信以及野战通信。由于光通信能够实现信息的批量高保真传输,我国应用光通信的地域越老越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数据传输必将更加科学合理,光通信技术会得到不断地创新与改进。
三、IP技术对信息传输的影响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通信业务最终会实现在统一信息平台上进行信息集散。纵观数据信息传输的发展情况,这个统一的平台应该以IP技术为技术支持。所以我们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IP技术对信息传输的影响。
IP技术的英语全称是IP technology。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P技术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在互联网中为了避免异种网络的排斥性,为这些网络提供一个相同的IP地址,这样以来各种异种网络就实现了互通。
IP技术优化了互联网通信,为通信网络带来了相当大的机遇。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通信网络虽然得到了比较大的优化可是也面临更多的挑战。IP技术加深了人们对信息通信网络结构的认识。在数据信息传播中信息技术以及IP网络已经成为比较核心的技术因素。网络必将发展成信息网络。虽然这个进程充满了争议,IP网络发挥作用始终离不开网络通信环境。作为第三层协议它可以协助网络利用这第三层协议实现提供多种应用的功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再受到物理接口的限制。
根据网络IP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的特点,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要建立通信网以及以IP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的混合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相关结构。目前的存在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叠加结构、互通结构以及并存体系结构。
(1)叠加结构。这是一种基于IP网络的体系结构,这中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应用端进行IP协议的传输。IP协议以下层的通信协议为载体,IP协议叠加在这些下层协议上。另外针对IP网络中的不同部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协议实现互通。
(2)互通结构。这里说的互通结构主要是针对电话业务而言的。在这种结构中,业务的互通主要是通过业务一级实现的,利用互通单元实现端到端的语音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体系结构中,IP协议在通信的胡同单元就终止了。
(3)并存结构。以IP为支撑的网络与电信网络互相补充,共同工作。通过这种相互补充的形式实现这两种网络的共存和补充。在并存体系结构中,IP的作用扩展到通信网络中,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进步为数据信息传输提供了各种便利。光通信技术使大批量数据传输成为可能并且它传输信息速度快、质量好、保密性强。随着我国对信息输送的要求越来越高,光通信技术必将成为信息传输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桂凤.现代通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通信,2011(05)
[2] 张梅.浅谈IP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研究[J].中国外资,2011(22)
[3] 赵西.加强对IP网络技术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3)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移动电商
1 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移动电子商务指在移动平台上实现的电子商务,是通过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和PDA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它能提供在线银行、移动购物、实时交易、即时娱乐、无线医疗业务等多项服务,从应用角度看,它的发展是相对电子商务的整合与延伸。凭借手持移动终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移动电子商务在获取营销和销售信息、接受订货信息、做出购买决策、支付款项上,真正实现了3A(Anybody,Anytime,Anywhere)全方位服务。
移动电商是传统电商的外延,是对传统电商的补充,具有商务活动的即时性、信息传递的实时性、身份认证的便利性、商业支付的便捷性等特点。随着移动电商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电商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用户可以参与商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直接进行身份认证、下订单、账单查询、支付、物流查询和售后服务等。
截至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络用户已经达到6.3亿,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使得上网设备快速向手机端集中,促进了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渗透率在2014年达到35%,超过同期美国的22%,英国的27%等发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不断也不断扩大,例如,2010年移动电商占据中国零售市场交易额只有约1%,而2015年则已经达到55%左右,并且超越传统的PC电商,预计到2020年移动电商市场占有率可达到70%。未来电子商务渗透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将是B2C、移动电商和跨境电商。
2 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模式
2.1 B2C的移动电子商务
智能移动终端具有实时、方便和定位准确的能力,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商务,能深入分析用户的购买行为,形成巨大的移动市场。目前以淘宝、京东商城、美团等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已经完成了由传统PC电商向移动电商的移植,拓展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2.2 以微商为主的移动电商
微商指个人依托移动媒介,利用无线网络,进行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微商具有准入门槛低、投入低而回收快的特点,因此吸引了很多个体经营者的加入。但由于一些微商个体的素质问题会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2.3 社交化的移动电子商务
随着微商的发展,社交电商赋予了企业发展移动的机会。例如典型的京东,借助社交平台腾讯探索移动社交电商之路。社交化的移动电商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社交电商化,即在社交平台允许并引导用户开店出售商品和服务;其二,移动电商社交化,即在电商平台的买家之间、卖家之间以及买家和卖家之间建立社交关系链。
2.4 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移动运营商在移动电商方面具有用户资源优势,通过系统开发,在移动端内置其商业软件,搭建移动运营平台,对于移动运营商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已经扩展了自己的移动业务。
3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不断完善,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是157亿元,而到2015年则超过1000亿,规模增长近8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环境、产业链结构、市场主体和业务服务模式的改变,市场发展趋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3.1 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格局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适应用户移动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必然会转移或增加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在市场格局上,移动电商基本上是延续了PC电子商务时代的情况,实现传统电子商务”到移电子商务的转移,并逐步加大了移动电商的推广。
目前国内电商格局基本是阿里巴巴第一梯队,而京东、易讯和当当网等紧随其后,例如,去年排名前十的移动电商中,基本都是PC时代的主流电子商务企业,比如淘宝、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美团等。随着移动电商的发展,腾讯借助微信的庞大用户群,并以微信为基础将其旗下的电商以及O2O生活服务等板块引入,整合交易、支付及物流等模块进军移动电商,对阿里巴巴形成挑战。而其他企业,如小米、360等,也在加紧移动电商的布局,力争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2 移动新技术的应用
利用“移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随时购。移动图像识别技术(MIR)是未来移动电商的应用之一,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商品照片来进行选购,或者是在视频节目中锁定目标点击选购,这是app网站定制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当然在移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之前,需要解决并开发出相应的应用软件,如能够准确识别“三维物体”的图像识别技术。
3.3 农村移动电商的发展
由于电信网络,物流的限制,一直以来农村电商处于发展缓慢的时期。近年来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信网络的普及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政府加大对电商的投入,成为农村电商增长的动力。农村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在整个产业链中,物流还需要再完善,其成为电商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二,针对农村电商的技术及人才不足,政府应发挥政策支持或由相关机构提供业务培训,吸引电商专业人才的加入。
3.4 深入整合移动电商产业链
在移动终端支付层次,将深化电信网络服务商、金融服务商、物流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形式多样化,产业链将突破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合作形式将由初期产业链上下游链状形态转化为多产业链主体和多层次协作的网状产业链形态。
4 结语
随着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的迅猛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其影响力日渐显现。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正成为进行购物、网上支付以及进行金融业务等的重要工具,而基于移动数据终端设备的各种商业经营活动正在迅速崛起,这也是我们常称的“移动电子商务”,但是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移动网络的安全性、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以及移动新技术的发展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完善、改进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宇.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1(10):6-7.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 篇8
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是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环节构成, 是集硬件、软件、内容、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1.1 移动终端制造商
以i Phone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引爆全球市场, 引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性能的持续提升和种类的不断丰富, 不仅为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服务载体, 更是助力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智能终端的种类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目前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外, 电子阅读器、车载导航、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游戏机等移动终端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和使用, 在丰富移动互联网发展内容的同时, 也扩大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
1.2 运营商
运营商网络的不断提速、使得大量对速率和宽带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应用得以快速发展。3G、LTE、宽带、wifi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但是, 传统通信业务需求日趋饱和, 移动互联网和增值服务发展滞后, 导致运营商沦为产业链中价值含量最低的管道提供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 运营商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角色和位置, 完成去电信化改革,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
1.3 软件平台提供商
软件平台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 包括终端操作系统、浏览器、中间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应用商店等。软件平台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核心部分, 是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通道。苹果和谷歌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通道, 才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占据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位的高端。平台模式的出现, 大大拓宽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其商业模式的侧重点, 已经从桌面互联网的只强调内容, 升级为构建终端、内容和应用的商业生态体系。虽然, 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 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不会再是单一的“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 而是向着多元化收费模式演进。
1.4 应用服务商
应用服务是用户与移动互联网接触最直接、最充分的部分, 是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价值的最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彰显, 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日益丰富。基础应用包括IM、LBS、SNS、WEB浏览、移动搜索、NFC等, 内容应用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等, 生活工作应用包括移动办公、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不断地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 传统PC端的内容和应用也再逐步平移和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
2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0年12月1日, 中国移动开始实施的“移动梦网”计划。但是, 由于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和商业模式等问题,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始终处于萌芽期阶段。直到2009年1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3G牌照后, 移动互联网产业才有了质的变化, 产业发展不断提速, 产业结构演变逐步深入。
2.1 多参与主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的快速发展, 巨大的市场空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结构也将被越分越细。除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外,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 甚至新媒体、电商等也将不断的涌入移动互联网大潮中。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也更加复杂, 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也会愈来愈激烈。
2.2 跨界融合
传统产业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拥有巨大潜力, 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带来更多机会, 也为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移动互联网业务与传统业务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 突破既有领域, 主导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构, 形成基于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 确立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率先确立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2.3 平台化竞争
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等充分接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上下游, 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事实已充分显示出移动互联网趋于平台化的趋势。未来, 移动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 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更是平台之间的竞争。谁的平台优势明显, 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和服务。
3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3.1 产业链和平台趋于融合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 需要包括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互联网企业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广泛参与, 建立清晰合理的产业链体系。同时,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终端平台等各种平台进一步开放和融合, 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
目前, 全球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不断瞄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内容领域, 频频拓展业务领域和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2 移动应用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 移动应用的创新和淘汰的速度将不断提速。即时通讯、移动浏览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应用商店、移动安全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网络、移动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交通、移动游戏等娱乐服务、移动广告, 以及还有很多现在无法想象或者技术尚未成熟的各种应用服务都将陆续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上, 并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
目前, 移动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一是随着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NFC)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在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应用, 移动支付成为应用企业、用户共同关注的发展方向;二是移动社交网站通过开放API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商开展深入合作;三是移动安全企业将提供包括杀毒、防恶意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等的移动安全应用, 以及包括安全信息、设备监控和防盗等相关服务。四是移动应用商店领域将随着腾讯、百度、360等传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加入, 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五是未来用户的许多活动都将基于位置服务展开, 如购物、就餐和娱乐都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附近进行。
3.3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实质阶段, 技术、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盈利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是目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游戏规则中终端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制造环节来获取利润的固定模式, 通过构建面向双边市场的应用平台将互联网体验完美移植至移动终端。此外, 搜索业务将随着智能语音和穿戴式设备发展, 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支点;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屏幕的变大和流量资费的降低, 移动广告的效果和接受度将大幅提高;移动游戏与社交网络服务有机结合, 越来越吸引用户的兴趣和时间, 用户的付费意愿加强;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已经出台, 技术环境成熟, 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未来潜力巨大;移动视频可以很好的移植PC端的广告植入模式等都将陆续的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商业模式。
3.4 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
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凭借系统建设运营成本低、附加值高、产业拉动力强等特点, 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发展, 并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中, 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打造出更具活力的移动互联网经济。
移动互联网融入企业应用管理, 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此外, 利用GPS和LBS位置服务预约出租车;在旅游或出差途中利用手机预约机票和宾馆, 查询景点信息和当地天气等;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信息采集设备, 进行远程医疗、教育等;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办理金融业务等。
参考文献
[1]祁晓清, 付忠.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应对之策[J].通信企业管理, 2014 (1) .
[2]余晓辉.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展望[J].现代电信科技, 2013 (12) .
[3]李伟忠.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商业, 2013 (33) .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 篇9
随着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其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从技术层面的定义,已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的定义,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因此一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1.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日益丰富智能的移动装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客户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以运动场景为主,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2)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3)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无线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必须遵循按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
4)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1.3 移动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对此,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另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在这里对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做了简要的比较,如表1-1。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IT技术发展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发展周期一般会持续十年时间,技术发展周期已在2年前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图1为IT技术发展周期。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之一。它们的增长速率是任何预测家都未曾预料到的。
2.1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以下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99年中国移动运营商引入日本的分成模式;第二次浪潮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飞速的时期;第三次浪潮在2009年,最重大的变化是运营商获得了3G牌照。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群,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需求的高速增长。PC互联网从2000万到1亿用了6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00万到1亿用了2年。智能手机使用率、3G网络覆盖率和上网资费的快速下降有效激发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andriod系统凭借开放和免费策略获得长足发展。
3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3.1 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
移动互联网是全面的价值链竞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因此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如腾讯的IM、微信,苹果向运营商分通信费。
“终端+服务”模式成为产业链链高价值回报区,拉动微笑曲线上扬,同时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影响移动互联网运营竞争格局的力量。运营商+设备商为核心的价值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3.2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终端厂商、系统平台、互联网应用和运营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如图3所示,这几大力量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1)终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化,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终端制造商应当结合产业链能力,精选强势的操作系统合作伙伴,运营商伙伴等。
2)系统平台:系统平台是衔接移动终端及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结合产业链能力,将操作系统与终端的紧密结合。如NOKIA与微软的合作。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也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
3)互联网应用: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桌面互联网产品正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如IM,移动搜索,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应充分利用运营商网络资源和能力,向运营商领域或定制终端渗透。例如,Google经营接入服务、推出G1终端,腾讯推出微信。
4)运营商:运营商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手机上。英国电信Vodafone提出就mobile plus战略,与雅虎、Ebay、My Space等合作,打造生态环境。运营商还可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采用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选择热门互联网公司,以此提升互联网服务能力。
3.3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是:玩(娱乐化)、看(媒体化)、用(实用化)。手机游戏是目前用户付费使用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现用户对娱乐化应用的认可。移动互联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功能,现在已进入微博式媒体时代,随着微博的产生,UGC(User Generated Contend,用户生成内容)性质的用户参与的内容创造的兴盛,赋予了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体特质。
中国网民偏爱网游、音乐和视频等娱乐内容,而美国网民则偏向于邮件、购物、旅行等实用型应用;中国互联网还会经历从娱乐型向实用和商务型转变的过程,这其中蕴藏巨大的商机。58同城、大众点评、口碑网等在资本及产品上的迅速扩展,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
3.4 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产生
无论全球还是国内,排名靠前的热点应用均来自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商主导的应用进入前列。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搭建的有围墙的花园快速坍塌,其门户网站访问量急速下降,英国电信2007年57%,2008年下降至22%。
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兴起于互联网,而后延伸到手机终端,如搜索、视频、博客、综合门户、电子商务等。领军企业依靠产品创新创造和获取了巨大财富。
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但市场竞争的焦点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手机浏览器,手机IM、手机SNS、手机搜索、手机门户网站、应用商店。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需求大、用户规模大、活跃度高的特性,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整合能力。
3.5 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力呈开放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开放成为趋势,运营商都在开放自身的资源能力,向第三方提供业务引擎,从而推动开发者应用移动优势能力开发新应用。
1)Telenor Content Provider Access:挪威的本土电信公司Telenor开放了SMS、MMS和WAP三类API,面向内容服务,一年创造约1亿美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
2)O2 Litmus:西班牙电信开放自身O2网络应用的API,提供手机终端开发平台,提供应用软件商店服务。
3)Orange Partner:法国Orange公司通过Mobit平台向第三方提供开发环境,使其快速开发出基于手机应用的Widget,并将Widget嵌入Web网站上,供最终端用户订购。
4 总结与判断
1)从产业链竞争角度看,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没有可通吃产业链的公司,单纯企业竞争已逐渐转移为由若干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生态系统的竞争。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发展高价值的管道是移动运营商需要考虑的方向。
2)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传统的移动应用基本以移动特有业务为主,如短信,彩铃,彩信等,未来的移动应用应具备互联网特性,且以从下到上的需求满足主。日益丰富智能的终端是接触用户的第一界面。
3)从业务特点角度看,相比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更加实用化和娱乐化。浏览器应用和客户端应用并存,客户端应用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传统互联网的社区是虚社区,手机则是实社区,具有实名、实时、个性化、准确性的特点,位置是关键。
4)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两网之间商业模式有着较大差异,运营商需要适应,并创造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
5)从运营管理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很快,对运营商的产品开发运营流程和机制提出全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侯自强.移动互联网:SP的未来之路[J].传媒,2007(10).
[2]常小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机[J].现代国企研究,2011(5).
[3]侯自强.互联网革命性发展的战略构想[J].科技促进发展,2009(1).
[4]彭旭知.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略思想的三重转变[J].通信企业管理,2008(8).
[5]高智敏.融合通信应用火热中国电信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新形势[J].通信世界.2011(32).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 篇10
一、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
1.1全双工技术
同时同频率进行双向通信是全双工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 因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 网络侧和终端侧都会存在固定的发射信号对接受信号形成较大干扰, 而在当前的无线通信系统中, 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并不能保证同时同频的双向通信, 而双向链路之间都是通过时间或者频率进行有效区分的。因为两者不能同时同频进行双向通信, 因此已经造成了一般的无线资源浪费。而因为全双工技术能够使频谱的使用效率提升一倍, 并保证频谱使用的灵活性, 此外受到器件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影响, 全双工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通信技术研究的重点, 更是5G技术充分五绝无线频谱资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1.2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
在传统移动通信技术组网过程中, 通常是以基站为中心覆盖较小面积的区域, 而中继站和基站则不能形成移动, 使得网络结构设置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在未来的5G业务开展过程中, 由于数据流量极大, 用户规模大, 传统的基站网络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更无法保证相关业务的正常开展。借助D2D技术能够在没有基站的情况下完成直接通信, 有效拓展网络之间的连接方式。该种通信技术是一种短距离通信技术, 其具有信道质量高, 数据速率快以及延时性和功耗较低等优势。借助分布广泛的终端设备有效改善覆盖面积, 提升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升链路的灵活性和网络的可靠性。
1.3高频段传输技术
当前来说,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主要为3GHz以下, 而随着广大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 对于频谱资源的实际使用也极为拥挤, 在高频阶段, 倘若毫米频率的范围处于26.5-300GHz, 而带宽高达273.5 GHz。相对于微波来说, 毫米波器件的尺寸极小, 而毫米波系统小型化更容易, 从而实现在短距离的高速通信, 从而有效支持5G容量和传输速率等多方面的基本需求。
1.4自组织网络技术
从组织网络技术出现以来, 为了有效解决网络部署的相关问题, 该种技术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将自组织能力引入到网络中, 该种能力主要展现在现代网络的智能化方面, 其中自愈合和自配置也隶属于该种网路结构范畴。随着该种技术上的广泛应用, 使得网络的自动化维护和部署实现了自动化。而自组织的技术优势还体现在人工干预方面。随着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其必然会对广大受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作用。
二、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来说, 全球对于5G技术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 还必须在未来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并逐渐经历标准化和外场试验等多个重要阶段, 最终实现该种技术的商业部署。但是虽然该种通信技术依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但是当前的学术界和产业界已经对其形成了极大地认可。在2G和3G时代, 不同通信协议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 而在4G时代所使用的网络已经具有了极大地相似性。而对于未来的5G时代, 由于其在频谱使用中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其核心技术和系统架构将会进一步融合, 实现5G技术的全球化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为了有效解决2020年以及后期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高速、可靠以及兼容性发展的基本需求, 5G通信技术虽然在当前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更存在兼容、联网灵活性、减少能耗以及终端设备兼容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5G技术必然会研究成功, 而随着该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其更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全球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莉, 张治中, 程方, 胡昊南.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构架及其玲键技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8 (26) :4.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 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核心就是数据传递技术,计算机之间的传递。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遥控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比如军队的自动化控制及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无纸办公的实现等等。可以说,正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才让如今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让远在国外的亲人能够实现视频通话和面对面交流,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本特征
(一)数据信息传递快。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基于二进制数字信号的传递,这种方式和模拟信号的传递是不同的,数据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脉冲实现传递的,所以能够实现每分钟传递42万个字符,而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传递速度还在不断的增长,比如传送100亿个数码信号。而且现在光纤也开始全面取代传统电缆,成为主干网的建设的主要通信材料。
(二)计算机通信的响应时间短。在普通双绞线电缆下,计算机通信能够实现数据的响应时间保持在1s以下,只有超远距离的数据响应时间才会延长,但是一般不会超过5s,如果使用光纤作为通信载体的话,那么速度则会更快 但是模拟信号的响应时间往往是数据信号的数倍,普遍超过15s甚至达到几分钟的也有。
(三)数据更安全。计算机通信能够将多媒体信息转化成二进制,如果在发送端,对信息进行报文加密,那么这些二进制代码在传输过程中,就算是被黑客截取,那也很难破译。通过数据加密之后传输,那么到终端接收之后,就有一个反加密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准确读取,而且现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奇偶校验技术的成熟,又能够有效的解决数据丢失的问题,从而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准确的安全传输。
(四)抗干扰能力强。通过二进制信号进行传输,原则上只要电信号不被干扰,其传输的距离都是非常长而且稳定。也正是如此,全球互联网诞生也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抗干扰能力的提升,当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号衰减,但是数据信号能够非常方便通过信号增大器进行过滤,消除噪声,还有通过各种新材料技术,能够进一步增加信号的传输距离,比如现在光纤的普遍应用,就能够极大的提升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提升信号的传输距离。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
(一)即时远程通信。当INTEL为大家展示智能家庭技术时,就基本上诠释了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利用计算机作为中央处理机,将语音信号转变为可执行的动作指令,从而实现远程对家用电器的控制,而目前广大百姓离不开的互联网,也是远程通信的一种应用。
(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计算机通信的重要应用之一,信息的快速传递能够有效的提升用户之间的沟通,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现在很多企业通过计算机通信实现了专用局域网及基于互联网的VPN的专用网络通道,来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
(三)多媒体信息处理。通过公用互联网及基于电话和光线的网络资源为传输媒介,能够快速实现在终端上的图形交互和多媒体通信业务,人们既可以使用电话、手机及各种终端设备对图文进行检索,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基于服务器和客户机的信息共享服务,这对于娱乐、企业管理 多媒体教学、网校等发展提供了技術基础。
(四)电邮及其他即时信息的应用。现在流行的电邮及即时通讯和微博等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的远程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的,电子邮件能够实现存贮转发,而微博和即时通讯则能够实现服务器的快速转发,极大的缩短了延迟时间,实现了所见即所得.
(五)给数据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如果没有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那就很难实现分布式数据库,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数据库,能够有效的将全球的企业管理集中到一个数据库平台,提升了管理效率,给全球化的协作办公创造了条件。目前的火车票联网售票,飞机票全国预定功能,这些都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三、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发报机的诞生到现代化互联网世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新的通信介质的不断发明和发现,以及无线、蓝牙的发明,还有最近发明通过人体就能够实现10M的速率传输,这些都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提升了很多国家的网络的带宽,缩短了国家间的数据响应时间,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让数字电话、数字移动通信、无线数据传输变成了可能,数据传输从ISDN升级到AD-SL,有效的提升了网络传输速度。虽然光纤的传输距离较远,但是也同样需要中继的支持,包括现在的无线信号传输,更是需要多个AP热点的中继,才能够将无线信号覆盖到更大的范围。而异步传送技术则能够有效的提升带宽和速度,AD-SL非对称网络就是这种异步传送技术的受益者。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的通信速度及各种数据的传送都将获得本质的提升,甚至会出现通过人眼进行扫描之后,在地球的另一端里面的电脑里面就能够呈现人眼的画面。信息通信将我们的生活仅仅的联系在一起,虽然相隔千万里却犹如在眼前。
四、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更加忠实无线的发展,从蓝牙到无线电,再通过和移动电话网络实现全兼容,3G技术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了,与此同时4G 移动互联网也已经开始在国外普遍使用 有数据证明,传统PC已经进入夕阳产业,作为全球第一大的PC生产商一度考虑剥离旗下的PC业务,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就是各种手持终端,比如超级本、IPAD以及智能手机、这些都给无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其实现在无线技术已经发展到5G,而且无线寻址也已经全面启动IPV6,以保证未来极具增长的移动终端的需求。
无线通信技术再结合多媒体通信技术,就能够轻松的实现随时随地的视频通话,可以说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实现科幻片中当你打电话时,对方的活动场景就会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传送到已经被电离的空气中,形成立体的影像,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通话体验,而且第五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从技术上已经完全实现了,只是目前还没有投入商业应用。
参考文献:
[1]林萍萍.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0 (35).
关于网络通信工程的发展趋势研究 篇12
1 网络通信工程在传输技术上的应用
长途干线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 还有在宽带局域网和接入网, 可以构成通信工程传输技术上的应用。在早期, 有较优越性能的SDH一直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 由于扩大网络容量的成本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MSC之间的距离很长, 其次SDH产品在色度色散, 在满足网路的高要求反射方面无法满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增加新的波长信号, 将SDH和WDM结合, 将传输容量扩大。随着EDFA的商业化, 利用WMD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能力, 以及ASON的宽带容量和敏捷性, 在结合ASON和WDM的方式, 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强大功能更加齐全的网络一体化。在目前, 个人用户进入因特网和有线电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Modem、ASDL和HFC等, 企业用户采用LAN接入, 以SDH接入传输网等接入方式, 根据不同宽带用户的需求利用ADM提供灵活的接入口[1]。目前通信工程传输所采用的技术是MSTP, 是一个多业务的传送平台。ATM和MPLS技术都涵盖其中, 还包含以太网和RPR技术。根据客户的要求利用MSTP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
2 网络通信工程发展趋势
2.1 从技术上面分析
在90年代,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这时期是发展迅速的时代, 以光纤传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心, 在发展方向多倾向于高速和多媒体通信方面, 由于现在广泛普及了模拟信号数字化计划的应用, 现在的语音, 视频等系统的模拟信息通信可以和以往的单独的计算机数据通信想结合, 在单一化的通信体系方面, 使电话、传真和广播电视和计算机通信相结合。而目前, 数字网络 (ISDN) 技术在综合业务上已经成熟, 多种绞线对电缆,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有线和无线信道, 同轴电缆、光缆、地面微波和卫星信微信道相互结合, 形成复合的通信网络, 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 跨越了时空限制[2]。因特网通信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其在单机的通信技术上因特网结合了WAN、LAN等, 是目前世界上覆盖率范围最广、规模最大、通信节点数最多的全球性通信网络, 其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 拓宽技术领域
在新的发展领域方面, 通信技术将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通信技术也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实现网络传播速度方面, 通过光的高速传播以及宽带光的转接节点的交换这一流程, 在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时间的节约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计算机云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也很广阔, 计算机的应用功能更加广泛。比如:以后在解析癌细胞可以通过云技术, 基因图的定序, 将DNA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其次, 在未来的推广和普及方面物联网技术也将更加渗透, 在提升整体社会的工作效率以及社会的安全性方面, 可以通过对“物”融合一定的技术, 如射频识别技术。以便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
2.3 更全面的服务趋势
通信工程将在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网络通信技术的服务范围。为了可以促使3G技术, 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完善的基础上, 不管是在移动手机的服务内容和范围, 还是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内容方面, 都要进一步的拓宽发展道路。在计算机网络服务方面才, 随着速度越来越快, 也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安全性能, 将服务程序做的更好, 在服务形式上也将追求多样化, 在更加精细的服务内容下不断满足不同需要的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 要更加净化服务的环境, 在服务内容上实现成人和青少年的区别对待[3]。随着通过相关计算机识别功能, 技术上的普及和发达, 保证青少年在接受服务内容的安全性。让不良网络内容远离青少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的网络犯罪有着积极作用。在技术性服务方面也将为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的现代化需求。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创新, 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科技信息方面不断的更新,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为以后的文化和科学的传播, 信息咨询乃至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新闻通信, 创造了一系列的通信条件。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不但能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还能给人们带来便利, 具有两全其美的双赢意义!
参考文献
[1]卜婷.阐述通信工程发展的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1 (31) :56-57.[1]卜婷.阐述通信工程发展的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1 (31) :56-57.
[2]韩智广, 邓娟.浅谈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科学与财富, 2012, (7) :301-302.[2]韩智广, 邓娟.浅谈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科学与财富, 2012, (7) :301-302.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研究】推荐阅读: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08-09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探讨08-15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06-13
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研究08-08
短波通信的发展趋势08-01
移动通信发展前景毕业论文10-28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05-14
移动商务发展研究06-10
移动对移动通信08-29
移动通信基站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