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发射(共12篇)
无线电发射 篇1
1 概述
现有的无线电发射设备探测技术, 主要依靠监测接收机接收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射频信号, 根据接收到其在特定频段的发射信号, 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 进而进行定位和分析工作。接收系统一般包括天线、接收机等设备。
现有的探测技术的局限性在于, 在某些特定场合时, 当无线电发射设备没有发射射频信号时, 即使它处于待机状态, 也无法探测到发射设备的存在。
2 研究内容
文章提出的无线电发射设备监测方法, 该方法包括:采集被监测的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发射信号;预先存储不同类型的无线发射设备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根据预先存储的被监测的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类型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作为工作频段, 根据确定的工作频段对被监测的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进行监测。
为实现本方法,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无线电发射设备监测系统, 包括:高增益方向性天线, 用于接收被监测的无线电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频率数据存储装置, 用于存储不同类型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监测接收机, 根据所述频率数据存储装置中存储的被监测的无线电设备类型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确定所述监测接收机的工作频率, 对无线电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进行监测。通过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的监测, 判断无线电发射设备存在。只要无线电发射设备处于开机加电状态, 即使没有主动发射无线电射频信号, 也可以通过接收其本振的泄漏信号检测到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存在。在考试无线电作弊、频率管制以及其他不允许公开使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场合, 采用本方法可以成功探测到处于待机未发射状态的无线电发射设备, 当无线电设备发射射频信号时, 也可以作为接收射频信号的辅助手段对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分析和定位。
为让本方法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 该系统包括:高增益方向性天线101, 用于接收被监测的无线电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频率数据存储装置102, 用于存储不同类型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监测接收机103, 用于对无线电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进行监测, 并且根据频率数据存储装置中存储的被监测的无线电设备类型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确定监测接收机103的工作频率。
其中, 无线电发射设备监测系统还包括:低噪声放大器104, 用于对高增益方向天线接收到的本振泄漏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处理。现有技术中, 很多通信设备都采用经典的超外差接收机的方式。其主要思想利用本地产生的振荡波与输入信号混频, 将输入信号频率变换为某个预先确定的频率。这种接收方式的性能优于高频 (直接) 放大式接收, 所以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远程信号的接收, 并且已推广应用到各方面。本方法技术方案利用频谱仪或监测接收机对非法接收机在待机的状态下对其本振泄漏信号进行监测, 从而达到在某些特殊场景下的无线电监管的目的。
根据上述超外差接收机的结构图可知, 混频器和本振相结合提供一外差功能, 将输入信号差拍为一固定中频。通过改变本振的频率进而实现对不同射频信号的接收。因此, 固定中频表达式如下:
其中, fLo为本振频率, fRF为射频信号的载频, fIF为中频。
对于本振泄漏频率fLo=fRF-fIF。因此, 建立本振泄漏频率数据库, 需要预先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固定本振频率进行信息统计。
发射机的使用频率可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所发布的相关规定进行统计。比如针对公共对讲、移动通信系统都有自己专属频率。因此, 在不同频段, 可根据相应的规定建立该频段的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发射频率数据库。
对于发射机的中频而言, 由于无线电发射设备类型不同、厂家不同, 导致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调研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的产品的中频信息, 从而在不同频段建立相应的发射机的中频数据库。
而本方法根据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本振频率和发射频率、中频的关系建立本振泄漏频率数据库, 预先存储在频率数据存储装置中, 为频谱仪或监测接收机提供工作的频段信息。
由于监测对象的不同, 因此, 根据对象所工作频段、工作方式合理的选择本方法系统的前端配置非常重要。如公共对讲机工作在150MHz、450MHz, GSM手机工作在900MHz、1800MHz, 3G手机工作在2GHz附近等等。本研究可根据监测对象, 即监测设备的类型, 从预先存储不同类型无线电发射设备对应的本振泄漏频率的频率数据存储装置中的查询相应的本振泄漏频率数据信息, 从而可以选择接收天线和低噪声放大器的类型、频段等信息, 从而保证有效的接收到被监测设备的信号。
同时, 该无线电发射设备监测系统还包括:微弱信号滤波模块105, 用于对接收到的发射信号进行微弱信号处理, 提高所述的发射信号的信噪比。
3 结束语
本方法监测的是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本振泄漏信号, 信号大小比较微弱, 而且现有技术中无线电电磁环境相对复杂, 在被监测的频段里, 除了本振泄漏的单载波信号, 同时, 存在其他类型的信号。因此, 为了提高信噪比和适应信号复杂的情况, 利用目前热门的信号处理理论进行信号检测方面的研究, 通过微弱信号处理的方式来提高监测信号的信噪比, 同时, 在微弱信号检测的基础上, 对其他类型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无线电发射 篇2
我国为了积极贯彻广播电视繁荣发展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以便通过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方式构建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关键保障,这就需要积极探究该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运用,加大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达到广播电视覆盖网高效运行的目的。
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概述
1.1发展现状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选择。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在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由于无线广播电视是国家的重要公益事业,政府部门必须要从思想层面重视其建设,然而在实际建设中未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导致无线模拟电视发展受阻,制约数字电视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运营问题。在有线电视实施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之后,广电部门为实现有线广播电视的良性发展,使无线广播电视处于停播或半停播的状态,严重影响无线广播电视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诸多乡镇和城市的群众基本接受了有线接入方式,甚至部分偏远地区也安装有卫星接收机,但无线覆盖率则相对较低,这也影响着无线广播电视的发展。
1.2优势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是由政府所提供,具有覆盖面积广、成本低、方便简单等优点,涉及诸多方面的技术,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旨在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群众。通常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具有如下的优势:①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技术安全事件、破坏侵扰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等都会造成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事故,但这些事件往往难以预测,极大影响广播电视的播出效果。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防御道路坍塌、洪涝、暴雨、台风等,防止人为操作失误、设备突发故障、线路连接不规范、系统配置不科学等现象,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和广播电视播出事故。②提高信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可以持续发射高频电磁波,确保节目持续且自动地播放,促进节目稳定性和画质清晰度的.提升,特别是电视节目的稳定播放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对节目的要求。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信号发射技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信号抗感染能力更强,网络覆盖面积更广,有利于提高信号的安全性及稳定性。③减少人员工作量。作为群众放松休闲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在丰富人们生活和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广播电视台开始加大节目的开发力度,24小时不间断播放节目。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极易在节目的播放和操作方面出现问题,不能确保节目播出质量,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运用能确保节目播出的质量[2]。对于该技术而言,其具有可监控性、高智能性、高效率性等特点,有利于降低工作的难度,减轻人员的工作量,优化节目播出质量,避免出现工作纰漏,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2、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策略
2.1加强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开发
空时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技术,主要时利用MIMO―MU技术创新无线信号发射技术,多用于军师作战中的电波过滤和空间定位,具有多用户、多输出端口、多输入端口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与信息学科中。现阶段,空时无线电技术在网络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借助自动化处理技术优化整合无线信号的信息资源,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优化。我国应该积极开发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措施,利用广播电视信息无线发射技术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2.2完善无线发射监控系统
数字化将会成为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要想实现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自身技术的升级与转型,从设备日常管理、设备检测、无线设备控制等方面加以改善,更好地完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只有完善这些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这些方法,才能智能化管理无线发射系统,达到智能化监控的目标,进一步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发展。
2.3提高高空光缆架设高度
作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前提和基础,高空光缆在信号传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发射信号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信号发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可以适当提高高空光缆的架设高度,增加信号的覆盖范围,加快高空光缆的发展,促进播出质量的提升。
2.4合理运用校正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
首先,校正技术的运用。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设备中运用校正技术,用机械取代人工操作,不需人为干涉和参与发射机的启动,可自动调节发射机的性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校正系统能针对发射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校正与控制,如由故障引发功能失效、机体老化失灵、电流生成热量等,从而提高发射质量,保证维护工作的正常实施。总之,校正技术在无线发射机中的运用,有利于确保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减轻人员工作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虚拟仪器技术的运用。对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而言,其是利用电磁波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传递,因此在信号发射水平及质量的监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监测技术多是借助场强仪实施单点手工测量,对信号的实际发射情况进行判断,这样的方式不能准确统计和测量,致使测量结果有所偏差,无法科学评估无线信号发射工作,阻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虚拟仪器技术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效,有机结合GPIB和LabVIEW,对无线发射技术信号检测系统软件加以开发,利用计算机采集、处理、计算数据,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传输,进一步提高信号发射的质量。
2.5注重发射设备的维护保养
广播电视无线信号传输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射设备,所以需要做好设备的日常检修及维护,认真处理设备的防锈蚀、防雷工作,借助避雷天线与避雷天线进行防雷,严密监测天线与防雷地网的功能,做到及时发现与妥善处理。工作人员开展防止天线和防雷地网的锈蚀工作时,可以利用覆盖保护技术、电化学保护技术、缓蚀剂技术等处理防雷设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设备锈蚀会增加接地线路的电阻,不能发挥出防雷功能,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要恰当运用金属锌的特性,避免钢铁设备出现锈蚀问题,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雨水相对多的季节,如春季和夏季,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应该将盐水浇在无线发射防雷设备上,避免设备的锈蚀;春夏季后可借助万用表等工具详细检测防雷设备的接地点,对每个接地点电阻进行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
2.6加强人才的培养
随着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强调无线发射设备要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进而有效维护与操作无线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出无线设备的作用。所以广电部门需要积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从业人员实施培训与教育工作;或者是加强实践项目的培训力度,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及技能水准,构建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技术逐渐被数字化技术所覆盖,使广播电视行业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构建优质的信号覆盖网络,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的目标,更好地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作为先进科学的技术,能够实现自动检测运行情况、自动控制机器开关等,自动检修无线发射设备出现的故障,并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发送遥控及监控指令,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工作效率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颖.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有线电视,,(04):497―498。
无线发射台节目监测报警系统 篇3
一、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节目监测和信源监测。
结构图如下:
(一)硬件组成:
1、工控机:CPU/内存/硬盘:Intel 双核,内存2G,硬盘1TG,显卡七彩虹2450。2、液晶显示器:支持16:9 分辨率的物理尺寸19寸三星液晶显示器。3、海信液晶电视,面板尺寸47英寸,推荐显示分辨率1280×720,配备VGA 或DVI 接口。4、MD740多电视调谐器。5、MD730多路广播调谐器。6、MD0801LAVB视音频循环切换报警器MD0801LAVB是一款用于视音频监视监听系统的循环切换器,有8路输入通道(1-8)和2路输出通道,可进行手动和循环切换,循环的时间和循环路数可设定。操作简单,控制方便;可设定循环路数和循环时间;断电状态记忆,RS232串行接口;7、MD9010音频故障报警器 可同时监视12路音频输入信号; 报警时间可调(3~30秒);具有断电记忆功能;标准2U机箱;报警时,蜂鸣器发出鸣叫,相应路数的红色发光管闪烁。8、采集卡:可同时对多路(最大32路)视/音频信号以及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监测。9、有源音箱。
(二)节目监测报警系统硬件部分详细介绍
*节目监测部分:
1、电视节目监视监听
说明:
电视调谐器为四路,每路有两组视音频信号输出,输出1(2V上面一排插孔)及输出2(1V下面一排插孔)。电视监视需用输出1口,视频采集卡用输出2口。
电视调谐器,解调出的(输出1)多路信号输入到视音频循环切换器,切换器输出的视音频信号送到15寸液晶电视上进行循环监视监听。
电视调谐器,解调出的(输出2)多路信号送入视音频采集卡,通过电脑软件可进行多画面监控和向省监控中心上传视频截图及录音工作。
2、音频监示监听
说明:
广播调谐器为六路,每路两组输出,输出1(L),输出2(R)。输出信号分别对应接入音频循环切换器,循环切换器的L、R输出端分别接入左、右两个音箱进行监听(用一根地线和一根芯线+)。
调谐器的每路输出1,接至音频故障报警器的输入2,并把本路源信号接入输入1,进行比较监视。(当输入1有信号,输入2无信号则两秒就报警;当输入1、2都没有信号时按设置报警时间报警。)
从调谐器的输出分一路信号(并接)送到音频采集卡,供中心远程录音用。
*信号源监测部分
说明:信号源包括微波传输主信号、卫星信号,经过切换器,通过采集卡送入电脑。
(三)节目监控系统软件详细介绍
该系统的主界面主要分为两个区域:监视区与功能控制区。监视区初始状态为未分配状态,我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监视区进行任意切分设置。本系统采用全中文显示界面,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操作体验。
双击“二0一台节目监测报警系统(服务器)”桌面快捷方式运行程序出现如下的系统主界面:
用户可以通过报警静音、节目管理、窗口切分、录像查询、系统设置等按钮实现以下功能:
1、能够实时和远程监听和监看转播的每路广播、电视信号源的输入、输出信号和发射机射频开路解调的各路调频、电视信号,且音量可调整。
2、多画面、不同信号同屏显示:
系统可以实现1-32路画面同时显示在单屏或是双屏上,画面可以任意合理组合;任何一路节目的监视窗口还可放大到全屏,并单独监听节目伴音;系统可实现电视节目和广播音频节目同屏显示。
3、OSD字符显示:每个画面均可叠加字符,显示频道信息(如国标频道号、频道名)、各种报警信息(如视频丢失、音频丢失、载波故障、音频停播、图像静止、彩条停播、黑场、蓝卡等故障)等;
4、UV指示:使用叠加在画面边缘的实时变化的彩色指示条指示伴音电平和场强的大小;
5、硬盘录像:系统采用先进的H.264压缩方式可以同时对32路视频/音频信号进行录像,方便用户对以往节目的监播和查询,系统提供三种硬盘录像方式:第一、全实时所有节目录像;第二、依据监测时间表,在指定时间段内定时录像;第三、触发录像,节目故障发生前30秒至错误结束后30秒录像文件自动保存,从而真正记录故障发生前后的状态。文件保存时间根据用户选择的存储空间确定,32套节目保存3天需要1000G的存储空间。
6、监测功能:系统可以对所有信号的故障检测功能,准确率达到98%以上,系统提供灵活的参数设置功能,故障的时间门限可以根据节目的特点和用户的需要单独设置,音频、载波的阈值可以灵活调整,有效的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报警的准确性。
7、报警功能:当系统监测出任何频道出现故障后,可以由用户定义的语音进行报警,同时相应的图像画面会出现醒目的字符、边框进行提示。
(1)语音提醒:当某个频道出现故障时,系统会通过语音报警方式提示用户,例如:中央一台视频停播,系统会通过音箱发出“中央一台视频停播”声音,当故障恢复时,系统会发出“中央一台视频停播恢复”的声音。
(2)OSD字符报警,当某个频道出现故障时画面下方标题栏内会有红色字符从左向右滚动,如“中央一台视频停播”提醒用户。同时系统还配备短信报警模块,机房无人值班时通过短信的方式将哪个节目出现故障,故障现象和故障发生时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8、历史数据记录:系统把所有监测数据都按照时段记录于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浏览、查询、打印;
9 、数据库功能:系统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保存所监测频道的视频/音频载波电平;所有的故障信息、录像文件在数据库中都有记录。用户可以根据频道名、起始时间、记录类型(载波电平值/故障记录/录像记录)进行组合查询。
10、远程查询:通过网络客户端实现网络远程查询,客户端的界面与主控机基本一致,可以查询历史错误信息;
11、轮询监听:不同节目的声音按照自定义的时间自动输出到监听设备上,省掉用户手动切换的麻烦,减少用户的工作强度。
无线电发射设备开路测试技术分析 篇4
目前在无线电发射设备运行检测管理过程中,通常包括前期和运行中两种情况,发射设备运行的前期检测管理主要是在发射设备投入使用之前,依据目前核准方面的规范标准对其的各项指标加以测试,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检测管理,通常实行的是在线运行测试,看正在使用的发射设备是否存在一些问题。而对于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来说,对正在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测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在对仲裁使用中的发射设备进行测试,通常包括辐射和传导检测两项方法。其中运用传导的方法对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检测,事先必须确保射频链路的正常通联,这样就可能制约发射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很多功率比较高的设备还得与冷却设施和衰减设施同时使用,由此也增加了检测工作的复杂性。所以很多技术人员在对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测试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辐射开路检测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功率比较高的大型发射设备。笔者试就无线电发射设备开路检测中应当把握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以说明该方法在发射设备测试中的安全高效性能。
1.无线电发射设备开路测试的技术要点
1.1发射设备开路测试的原理分析
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功率系数等进行开路测试,通常对需要对电磁削弱耗费的数值进行测算和校准,一般使用公式对接收部位实际形成的功率进行计算,如:
其中,PR代表的是接收仪表显示的数值,GR代表的是接收天线发生的增益数值,GT代表的是发射天线发生的增益数值,LR代表的是接收线缆实际发生的耗费数值,LT代表的是发射线缆实际发生的耗费数值,Lspace代表的是空间路径实际发生的耗费数值。
而在上面的公式中,增益及线缆部位耗费所产生的数值能够查出来,而PR为检测仪表显示的数值,所以需要计算的是空间路径实际发生的耗费数值,则能够最终得出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数值。不过因为发射设备的电磁波传输的时候很容易被天气等情况干扰,因而通常使用射线跟踪的方法来保证开路测试数值的准确性。
目前在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电波传输进行测试中,应用的非常普遍,能够对很多信道接收或者传送的射线检测辨析出来,而且能够按照射线检测的结果,对其相位、范围、延迟以及极化情况进行科学的测算,并根据天线设施的方位与幅宽,最终计算出全部射线的相干融合数值。另外,鉴于在空间上传输电磁波的耗费通常基于接收和发射部位频率系数的计算所得,不会受到无线电发射设备自身的功率影响,所以场强是ET。比如:
其中,k=2π/λ,d代表的是接收部位到发射部位之间的长度,k代表的是相位的数值,λ代表的是电磁波的长度。
电磁波反射路径中的场强系数,主要是顺着接收部位出来,通过光学反应,对电磁波发射的路径进行逆向跟踪监测。根据射线交汇部分坐标数值,场强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虽然通过上面的方法能够计算出空间路径实际发生的耗费数值,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怎样得到反射部位的坐标数值,而且在计算的时候无法利用经验得出,只能够通过三维立体数据科学地分析和明确反射区的客观性,然后再利用软件系统来测算。
通过上述分析,以广播电视发射机为例进行现场实际测试,验证实际测试数据稳定性及软件适用条件。
1.2发射设备开路测试技术的实际运用
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通过手持的N9918A检测仪器,围绕龙塔的四个不同方位进行了无线电发射设备现场开路测试。由于龙塔周边地形比较平坦,每个方位均能够完成测试目标,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利环境的制约。发射设备的各项指标已经提前了解,以利于软件设施对增益以及线缆耗费数值测算的时候使用。
事先确定了需要测试的4个区域(ABCD),同时利用软件工具对两个发射频率的功率、频率、带宽等进行了计算。
根据测试计算情况来看,运用开路测试未影响到发射设备的频率和带宽数值,不过在对空间路径耗费计算的时候,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以83.7MHz的测试结果来看,各项数值是线性结构递增,波动的不是很大,不过跨度上却不小。这说明A、B、C这3个测试区域周边环境没有阻拦,而D区域显然有相对较高的建筑物。
2.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实例的形式,对无线电发射设备开路测试的一些相关要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相关的技术参数进行了计算,可见开路测试在发射设备正常运行中进行检测的效果比较科学。
摘要:在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管理中,往往采取传导的措施对设备进行运行测试,这样不仅使得检测工作在操作上非常复杂,也影响了用户的安全高效使用。本文结合开路测试应用的主要原理,对应当注意的一些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改善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检测水平,确保设备的顺畅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无线电,发射设备,开路测试,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侯峰.无线电发射设备开路测试技术研究[J].中国无线电.2015(12).
无线发射具体设计的广播电视论文 篇5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是由多种设备组建而成。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中,发射机是其核心构件。因发射机器械原理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故障发生概率是系统设备中最高的一个。发射机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大的电流热量,在高温且高频率的工作环境中,故障频发是再正常不过的,发射机的寿命及使用期限会因此而缩短。为了避免因发射机损害而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增强发射机的性能,提高发射机在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技术人员需长期致力于发射机故障解除的研究和探讨中,降低发射机运作过程中的故障频率,保障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良好运转。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高温且高强度的工作特征极易造成无规律工作状况的产生,且长久持续性和重复性的操作易致使工作中失误和差错的酿成。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维修检测经验对发射机故障能否得到及时的排除和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致使发射机故障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加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建设有着十足重要的意义。无线发射网络监控系统的构建。在我国众多的广播电视技术部门,已成功构建了无线发射网络监控系统。这一系统构建能够对发射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够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中各设备运行的情况和运行资料完整的打印出来。此外,该系统具备故障跟踪功能和故障记录功能,当设备故障超出预设值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发启动其报警装置。与此同时,该系统可以详细记录每个设备的运行和停止的时间,能够全面系统的记录下发射监控系统中各设备的参数值和关键数据。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确保系统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值班检测人员其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其观察能力较为有限,因此系统界面的设计应当分外明朗、简洁、易于操作。以此来减少因操作复杂性而导致的工作误差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值班人员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加强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建设是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所在。安全可靠性的加强意味着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连续性、安全性得以保障。因此,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产品,因此来有效避免因远程和本地系统所产生的故障因素。
2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应用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类软件和系统被广泛的研发并应用。系统和软件的易操作性和简便性成为人们选择和使用的最主要依据。对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来说,其要显示的监控参数具有实时性的特征,因此,数据量之大、数据变换速度快对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该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该设计能够适应用户对系统性能的基本需求,又要保证系统界面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性,确保工作人员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该界面功能的使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最早源于意大利。早先的发射监控系统的内部设备主要为单片机,依靠单片机性能来实现广播和电视系统的监控。而后美国掌握这一设计理念后,选择使用多个单片机来实现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演进,现如今,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被逐步的深化和完善。我国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成立时间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就。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适时监控的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微机实时监控系统为现阶段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被赋予了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框架,新技能、新设备催生了系统的诞生。
3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具体设计
无线电发射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78-01
1 广播电视有线技术的优势
1.1 抗干扰性强,网络覆盖面积大
当今社会被定义为科技化社会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生活完全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无论是在通讯行业还是广播电视行业,都从陈旧的技术中脱离开来。通讯技术已不再满足于通话功能,而是被3G、4G网络技术所覆盖。同样的,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技术也不再使用原有的共用天线系统,只依靠同轴电缆来传输信号,而是采用光纤电缆技术进行双向电视信号传输。使电视网络的覆盖面积更大,不再局限于电视信号强弱区域的限制,同时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具有多功能服务系统,部分地区受电波干扰较强,图象质量较差,带有雪花点和杂音。双向信息传输系统能够使就算是位于电视信号极弱地区的用户也能观看很清晰的电视节目。
1.2 综合利用性强,可供选择频道更多
在生活中“数字化”这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同样的,数字化技术也被广泛的综合应用于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它所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首先,电视图象的清晰度大幅提高,观看电视节目时高清晰的图象永远是用户的首选。其次是可供用户选择的频道增加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频道,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有几个卫星频道可以观看,这也就满足了用户广播电视技术的需求,使广播电视业的科学发展更加坚实有序。
2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优势
2.1 减小了广播电视从业者的工作量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拥有的是更加强大、便捷的信息网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这也就促使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大大丰富,同时可供用户选择的频道也多达近百个。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开始向用户提供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播放,这种循环方式虽然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给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增加了更大的工作负担。如果还是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广播电视台那么在节目的安排与播放的操作上可能无法得到更好的保障。此时,先进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以其高效率、全智能化的优秀品质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广播电视中。工作人员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控制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效率,确保了节目能够循环、科学、合理的播出。
2.2 保证了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性
服务型社会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当今社会人们在选择时更重要的对服务质量的选择,如何能在任何时刻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流畅的播出,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线发射的具体任务是实现高频电磁波的点至面的覆盖,使用无线发射监控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自动化播出,其操作的简易性、稳定性、安全性也使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中所出现的故障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解决,从而使节目能够安全优质的播出。
3 对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无线发射监控系统
未来科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字化社会,如何能够保证在进人数字化社会时达到先进的技术转型,这也就要求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完善。做到完善整个无线发射监控系统我们必须分别完善对无线设备的控制、循环细致的设备检测以及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这三个方面。这有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做到通过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操作,最终达成全智能化的无线监控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广播电视行业向数字化社会的技术转型。
3.2 感知无线电技术的开发
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中对频谱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一些特殊而紧急的情况下,无法查找到可用的无线电频谱这就给数据传输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此时一种新生的感知无线电技术走进了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视线中。它可以通过感知无线电技术快速查找并且连接到闲置的无线电频谱,大大的改善了无线电频谱资源匮乏的情况,解决了突发情况中无法连接有效频率这一问题,它的灵活性和操作之能化使无线发射技术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同时感知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十分灵活便捷的新型技术被使用其中也给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3.3 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开发
在更早时期的军事作战,雷达声纳技术中已经产生了空是无限电发射技术,在当时它更多的被用于电波过滤和空间定位功能。随着新一代移动3G,4G通信网络的发展,空时无线电技术被更科学的开发和应用在互联网网络范围之中。而其所倡导的空间资源理念,则引起了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兴趣,工作人员发现,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开发完全可以在广播电视领域范围内得以实施,它可以完全自动化的处理无线电信号的信息资源。空时无线电技术为广播电视无线电技术引入了更加宝贵的资源
空间资源,合理的开发空时无线电技术,科学有效的利用空间资源无疑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上的一大创新,也大大提升了无线发射技术的科技竞争力。
3.4 开发人才,保障技术
随着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线发射技术所使用的设备都是高科技含量最高的系统装备,如何使重要的无线设备能够最高效、最高质量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机器操作和维护。因此,广播电视部门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挑选,同时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水平培训,使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工作人员保持高技术与高水平的从业素质。在数字化电视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与科技支持。
4 总结
无线电发射 篇7
我所在的深圳中学西校区坐落在风景优美的人民公园旁, 在公园里你会注意到除了锻炼身体的人们和那一栋栋罗列在公园旁的居民楼, 就是那两座突兀的发射基站了。在这一带共有三个基站, 人民公园有两个, 附近的居民区大院里还有一个。在下图, 学校附近的三个无线电发射基站用红色的圈标示。
无线电波穿透固体会有穿透损耗, 部分辐射会被挡在墙体外面。但是公园比较空旷, 到达校园的距离d=74.32m, 不足200m, 从学校的窗户就能望到基站, 且属于水平传播的范围。下图是发射基站和教学大楼的距离, 图中两个红点分别是教学大楼和距离最短的1号发射基站。
2 电磁波
传播广播信号就是通过电子电路把声音信号通过线路转为电信号, 用高频振荡将信号携带到电磁波, 传播到周围的空间, 在接收端接受了这个电磁波, 通过相应设备将电信号再还原为先前的声音信号。电视信号相比而言要稍微复杂一些, 不但要处理好声音信号, 还必须要把图像信号通过电路转变电信号, 并把图像和声音信号共同传递到了高频振荡中, 让电磁波携带这两种信号传播到周围的空间。广播所用频率比较高, 传播范围大, 而电视机中所接收电磁波频率更高一些, 范围也更加大。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各种射频设备的辐射, 频率范围宽, 影响区域也较大。
3 射频电磁辐射
确实所有的波都具备能量, 但是如果频率不高 (例如声波) 电磁间转换就比较缓慢, 并且绝大多数的能量几乎全部经过介质返回, 仅仅极少一些要被辐射出去, 传递时还必须要依靠有形导体才行;对于频率比较高的, 例如光波、无线电波, 电磁之间的转换相对较快, 因此能量是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的振荡电路中, 因此电磁就伴随着电场和磁场进行周期性变化传播出去, 当然传播形式依然是电磁波, 传播之时并不要介质参与, 这种波是能够在空间中自由传递, 称之为电磁辐射。传递信息之时还能够影响到生物体。
由于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无线电广播、电视等各种射频设备的功率成倍提高, 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频率范围宽, 影响区域大, 还能够附近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从研究中表明, 电磁波对环境污染主要因素就是射频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危害人体主要是因为电磁波能量所致。通过一些研究发现, 致病效应几乎都是和磁场的振动频率成正比例, 是随着增大而随之增大, 一旦频率高过了10万赫兹, 就能够威胁到人体。如果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 人体就会受到电磁波干扰, 机体组织中的分子在电场影响下会随之发生变化, 使机体的神态平衡发生紊乱。如果时间比较长, 还可能出现病态表现, 其危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危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对生殖系统和遗传的影响、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致癌和致癌作用等, 它还对内分泌系统, 听觉, 物质代谢, 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 均可产生不良影响。
1988年我国出台《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规定:一级区域内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微波功率密度不得超过10μw/cm2。
4 电磁波强度的测量
一般电器行都有出售电磁波辐射测试仪, 很容易就把其强度测出来, 一旦搞过了标准就发出了警讯, 使用者必须立即离开被测物。电磁波辐射测试仪可用于各种工作/生活环境的电磁波辐射测试, 包括手机电磁辐射测试、调频/电视/短波广播、计算机的无线设备、无线通信、射频发射设备电磁辐射测量等。测试范围:10MHZ—2000MHZ2, 计量单位:uw/cm2 (微瓦/平方厘米) , 测试误差:±10, 数显范围:1-1999。
当以基站作为中心, 而半径为300米的范围中, 所布设的点位就是相对水平的零点, 而间隔了90度, 测量线也是划分成4个方向, 其中每一条测量线还要优选出50m, 100m, 150米……300米等, 在这些距离面上设置出测量点, 在电磁辐射高峰期中选择测量时间, 测量的高度为1.7m, 每一个测量点要连续进行五次测量, 每一次测量不能够低于15s, 还必须要在稳定状态下读取出最大值。而且在测量之时还应该避开高大的树木、建筑物以及高压线等各种影响, 气候条件必须要满足仪器的规定条件。
在古代, 人们还把油灯当成晚上的照明, 但是因为自身遮挡了光线, 在灯具的下方就会出现一块很大的阴影, 这种阴影就被叫成灯下黑, 而基站中基本上也这样, 辐射场强的分布上就成为了一个半个椭圆, 发射塔下面的信号反而不会太强。
我们带上电磁辐射测试仪, 去测量了三个基站的电磁辐射。测量点时发现磁辐射量很不稳定, 所以我们只好给出每一个点的测量平均值 (单位:d B) :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电磁辐射极限值是:在一天的范围中, 其在任意的连续六分钟中场景参数平均值都必须要能够满足其功率密度, 即为<0.4W/㎡ (频率为30~3000MHz) , 和26d B相当, 这种就是公众照射。如果在8个小时时间中, 其辐射的功率密度平均值 (连续6分钟) 应<2W/㎡ (频率为30~3000MHz) , 相当于33d B, 这种就是职业照射。
人民公园的无线基站远高于上述的安全值, 应该提醒游人不要长时间在下面逗留。电磁辐射的衰减和距离成正比, 当人和基站的距离在100米时电磁辐射功率一般为40到50d B, 结合我们的测量数据, 基站对学校存在一定的辐射影响, 有但是不算大。
5 发射基站监测模型和公式
发射基站辐射监测与评价依据相关标准, 应该选择比较合理的公式与模型, 因为辐射场强会影响到环境, 因此就要对发射设备运行之时的辐射强度进行评估。所用的频率不同, 计算场强的公式也就不同。中波 (垂直极化) 短波 (水平极化) 台站辐射场强的预测公式[2]为:
式中:
当频率是中波段 (垂直极化) 时,
当频率的短波段 (水平极化) 时,
d——被测位置与发射天线水平距离 (km) , P——发射机标称功率 (k W) , η——天线效率 (%) ,
G——相对于接地基本阵子 (点源天线G=1) 的天线增益 (倍数) ,
F (h) ——发射天线高度因子, F (h) =1~1.43, F (Δ×θ) ——发射天线垂直面 (仰角) 、
水平面 (方位角θ) 方向性函数, Δmax=0, A——地面衰减因子, X——数量距离,
λ——波长 (m) , ε——大地介电常数 (无量纲) , σ——大地导电系数, 1/ (Ω.m) ,
(a) 式中可取:η≈1、F (h) ≈1.2、F (Δ×θ) =1, 得出近似公式,
根据公式 (b) , 可得出距对应频段台站不同水平距离处场强。按照管理辐射的限值, 就能够得出管理限值和天线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辐射防护距离。在公式 (b) 中, 需要4个数据:发射机标称功率、天线增益 (倍数) 、地面衰减因子、被测位置与发射天线水平距离 (km) , 但是其中有2个数据我们无法取得, 只好采用前面的测量数据来推断基站的辐射强度。
6 结论
人民公园的三个无线电基站站点的电磁辐射值远高于安全值, 应提醒游人不要长时间在下面逗留。基站到学校的最短距离在100m以内, 电磁辐射的衰减和距离成正比, 当距离在100m时电磁辐射功率一般为40到50d B, 因此基站对学校最近的一座教学楼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 有辐射但是高出标准不多。
参考文献
[1]窦沛沛.正确看待身边的电磁辐射及防护措施[J].中国无线电, 2010 (11) .
[2]张宸.大型无线电台站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浅析[J].中国无线电, 2011 (8) .
软件无线电发射机的实现与仿真 篇8
无线通信经历数十载的雄勃发展, 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是通信设备的互通性依然相对较差, 通信的深化发展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自从九二年来, 已对软件无线电的概念有所明确提出, 作为未来通信发展方向的软件无线电, 已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 其发展相当的迅猛。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理念是创建一个开放的通用硬件平台, 而且具有模块化与标准化, 而每种功能的实现均由软件来完成, 如此必然需将宽带A/D与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 那么A/D转换器则须具有较高的采样速率与充足的工作带宽, 但是将会造成数倍成本增加, 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只对中频进行数字化。该设计采用成本低廉的TMS320VC5509及HSP50415核心芯片, 且功耗低, 其应用相对广泛, 能对各种正交AM、PM进行调制, 是实现中频发射机商业化的有效途径。
二、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软件无线电顾名思义就是无线电收发信机以软件加以控制, 它的整个工作处理过程与工作参数不像无线电台由硬件来主宰, 而是由软件进行定义及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软件无线电就是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运用到天线端的RF (射频) 信号处理, 也就是把宽带A/D与D/A转换器尽量靠近天线端得到使用, 同时其各种功能与工作参数都能经由软件进行定义。它不仅操作方便灵活, 且可对工作环境的变化与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加快捷的响应。
三、软件无线电发射机系统的实现
1设计方案
发信机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设计方向是把终端传送的数据交给VC5509处理, 加帧头、同步头等, 然后发送HSP50415里, 通过混频、插值到中频, 再输出十二位模拟信号, 经由专门的发信机最终发出去。用于完成信号的插值、调制功能是HSP50415芯片, 而用于完成处理数字信号及控制功能的是VC5509芯片。
2系统的工作原理
该系统设计采取矢量调制方式, 由终端发出数据之后, 通过串口发送到DSP进行接收。读取DSP后分I、Q两路交替, 再送至HSP50415。HSP50415对数据串接收变换之后, 分成I、Q两路并行, 然后经由星座映射, 整形滤波与内插之后, 再把I、Q两路的数字基带信号移至中频里, 其公式是:
按调制理论可知, 当k为基带输入信号, Q1为0时, 即Output=S (t) cos (ωot) , Ik=S (t) , 这时Output即为DSP调制信号。当Qk是Ik的希尔伯特变换时, Output则获得SSB调制信号, “+”, “-”分别对应USB与LSB信号。之后, 经X/sin (X) 补偿滤波, 12位的数模转换后送入发信机, 最后输出。
3本设计方案的实现
3.1硬件电路图。上述已对发信机的方案设计与原理作了简述, 而如下对该设计的硬件电路及其软件流程进行重点说明。下面图2所示为DSP和HSP50415的接口电路, 采用2个片选, 用于分别对HSP50415与向上变频芯片输送相关数据。经由微处理器接口选通CE2进行对HSP50415初始化。当完成初始化之后选通CE0, DSP每收到中断信号一个即执行中断程序, AWE与CE0相或得出HSP50415的数据时钟, 上变频芯片会在DATACLK的上升沿采样数据, 然后经由程序对XF引脚拉低或拉高进行控制采样的是I路或是Q路, 其中断信号由2*SYMCLK引脚生成。
3.2软件流程。图3所示为发送数据流程图。在全部调试过程里, 信号处理与软件控制中VC5509的发挥作用十分重要。对VC5509初始化, 包括时钟模式寄存器CLKMD的设置, 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 外部总线选取寄存器EBSEL等, 然后中断向量表宜创建一个子文件加以存储。
对初始化的HSP50415即是进行对片内寄存器赋值, 而片内有控制寄存器18个, 能够按照需求写入。需要提醒的是整形滤波器的系数先由sire415.exe产生, 72位的I、Q两路RAM, 微处理器端口可一次性接收八位数据, 需按资料的要求写入九次。
按上述方案可知, 本设计出无线电发射机2FSK的调制方式时, 数据传输率是0.8Mbps, QPSK的调制方式时, 却为1.5Mbps的数据传输率。因本系统采取软件化的设计, 所以能够按照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配置, 而勿用对硬件加以更改, 不但有利于升级换代系统, 而且为用户降低了成本。
四、软件无线电发射机仿真系统
以下将创建一个发射机仿真系统, 是在多相滤波器的实信号信道化的基础上进行创建, 同时采取Matlab软件实行仿真, 以便验证它的可行性。
1多相滤波器的信道化发射机系统仿真
在对该仿真系统设计中, 在划分信道数、信道频率与内插倍数中,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应当综合考虑, 同时采取快速傅立叶变换进行处理信号, 使系统的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而仿真却采取Matlab软件中M文件进行实现。
2仿真系统的结构
基于多相滤波器的8信道化发射机仿真结构。主要基本参数有:
信道数:8
调制模式:AM
3仿真系统的参数说明
3.1信道数。信道化发射机重点应用于进行对某带宽内的全部信道发射的场合, 故其信道数应当很大, 但对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有所考虑, 信道数勿可设置偏大, 且增加仿真系统中信道数量只会使计算负担得到增加, 对验证系统的可行性作用不大。因信道化滤波器的首步运算为FFT2变换, 故信道数是2的整数次幂为最好, 如此能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基于对上面的考虑, 信道数可以设置为8。
3.2波形调制。语音信号虽然它形象直观, 但其时域波形与频谱均杂乱, 反映数字信道的问题模糊不清, 因此不进行选择语音信号。在信道衰减中AM调制表现较为敏感, 本择取部分常见波形当作调制波形, 这样能够易于对发射机的性能进行判断。
4实验结果和分析
整个仿真程序主要如下:
I=8, =25k Hz时的8个调幅 (AM) 信号的信道化发射机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其正确性与可行性。
本章对系统仿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讨论, 主要达成了利用Matlab完成8信道信道化发射机系统仿真, 该系统仿真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语
软件无线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是以开放体系结构作为基础, 应用软件工程技术于硬件的平台上, 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它渐已成为现代无线通信的一项关键技术, 其引领着无线通信领域向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摘要: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将数字化处理单元尽量靠近于天线, 并且该系统的每个功能在一个模块化的硬件通用平台中尽量由软件来定义。它是以当今通信理论作为基础, 以微电子技术作为支撑, 以处理数字信号作为核心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本文中笔者首先浅析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然后对软件无线电发射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讨论, 在该基础上对多相滤波器的信道化发射机系统仿真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验证了其正确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发射机,仿真
参考文献
无线电发射 篇9
关键词:无线电频率,RFID技术,项目质量管理
目前各类无线电技术和业务已在我国国防、公安、武警、通信、广电、铁路、航空、航天、气象、渔业、科研、减灾、电力、物流、传媒等部门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涉及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有限的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的紧缺性日益突出, 也给无线电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1) 公众移动通信成为发展最快的无线电业务, 对无线电频率的需求大幅上升。随着3G网络建设和业务推广应用的全面展开, LTE和未来IMT系统的发展, 以及移动宽带互联网的建设, 未来的移动通信带宽会更宽, 上网速度会更快, 对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需求也将更大。
(2) 民航、铁路等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部门对无线电技术的依赖度不断加深, 对其专用频率的保护已成为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
(3) 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违法活动的情况频繁出现。近年来,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无线电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在各类考试中作弊的行为呈蔓延趋势, 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4) 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滞后, 社会依法用频意识仍然不强。目前,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已颁布实施16年, 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需要, 逐步暴露出与行政许可法不相适应、无线电管理行政处罚力度不够、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生产和销售等流通领域的监管缺失等问题。而且, 随着无线电产品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 随意使用无线电产品、使用仿冒无线电产品、违法违规占用无线电频率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正常申请使用频率的单位造成干扰隐患。
因此由湖州市无线电管理局的上级部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北京东方波泰无线电频谱技术研究所共同开发了基于RFID的无线电发射设备跟踪监管系统用于日常的无线电管理工作。
1 总体设计原则
(1) 整体性:系统整体设计能有效的实现后台一体化管理, 前端满足各地无委的个性化需求, 系统标准化程度高。
(2) 先进性:采用当代计算机及应用系统发展趋势的主流技术, 技术先进并趋于成熟的, 被公众认可的优质产品。
(3) 实用性:充分利用无委原有设备和数据, 并能够提供与各类现有业务系统进行衔接的良好接口。
(4) 高效性:系统提供对各类事务处理的高效性。使对大容量数据的查询和更新等操作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于大数据量的处理, 也能高效地完成。
(5) 可靠性:提供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是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6) 安全性:保证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均有安全措施, 包括内部网络, 数据库服务器, 手持式读写设备, RFID数据均受到保护。
(7) 可扩充性:由于目前计算机和网络等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应用环境, 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都会不可避免将被更新, 系统的可扩充性及版本的兼容性, 直接影响着应用系统和用户需求的发展和功能的提升。
(8) 易用性:系统操作简单, 界面简洁美观。
2 整体逻辑结构
系统网络硬件拓扑设计
如图1所示。
3 系统说明
系统数据采用集中式管理, 本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网卡结构, 其中一个网卡连接到原先的管理系统网络, 通过该接口, 本系统的数据转换程序可以定时将原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转换到本地的数据库服务器中, 同时本地的数据服务器的第二个网卡连接到本地网络, 该网络上有对应的发行RFID标签的工作站, 该工作站连接有RFID读写器, 用于进行RFID的发行写入工作, 在写入数据前, 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密。同时该网络通过一个防火墙与联通的CDMA1X网络或移动的GPRS网络建立虚拟连接专网 (VPN, ) , 无委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持式的RFID读取设备对现场的无线电发射设备上的RFID进行不接触读取, 对获取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解密后显示相关设备信息。如有必要则可通过CDMA1X (或GPRS) 网络直接连接到认证比对服务器来做设备的信息查询, 认证比对服务器会将查询结果返回到工作人员的手持式设备的屏幕上, 并将中心数据库查询的信息和标签设备上的信息进行对比, 显示两者的差异, 以便现场人员根据实际结果做出判断。
3.1 电子标签 (RFID)
综合性能、价格等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工作在13.56Mhz的电子标签, 其芯片为TI的TAGIT和PHILIPS的Icode2, 其内部空间有256字节 (可扩展到512bytes) , 可以保存大多数关于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相关信息, 包括设备编码, 设备单位名称, 地址, 设备型号, 发射功率、频率信息等等, 其保存的数据做DES加密处理, 以防止第三方RFID读写设备进行读取或改写。
该标签可以粘贴在被管理的设备上, 粘贴后该标签不可再被完整的撕下, 如果用户恶意进行拆卸, 就会彻底永久性损坏。另外, 该标签体积非常小, 抗金属底片封装。
3.2 手持式RFID读取设备
采用可以读写13.56Mhz的手持式R FI D读取设备, 具有C D MA 1 X模块或GPRS模块, 可以直接连接到位于无委机房的应用服务器, 该读取设备带有大屏幕液晶屏, 可以显示读取出来的相关信息, 同时该设备内带有解密和解压缩算法, 可以完整读取属于无委下发的被加密的RFID中的内容, 同时该软件带有自我保护功能, 当该设备不慎遗失后, 应用服务器可以远程发出“遥毙”命令, 自动将该解密和解压缩程序销毁, 以防算法和密钥泄密。
3.3 认证比对服务器
认证比对服务器主要实现把远程手持设备传来的需要识别认证的数据与服务器数据进行比对, 并把相关结果返回给远端的手持设备中, 同时带有部分管理设备, 包括对远端设备的登录管理, 查询权限设置, 远程遥毙等等。
3.4 RFID写入工作站
主要完成将数据库中相关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原始数据写入到RFID中, 在写的过程同时对数据进行压缩、加密和数字签名, 以使写入RFID中的数据不被第三方设备读取跟窜改。
3.5 数据库服务器
保存最新的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相关数据, 该数据来源于用户已经存在本地的数据库系统或其他相关应用系统, 是用于进行比对是否合法设备的基础。
3.6 CDMA1X或GPRS VPN专网
通过租用联通的无线数据业务, 完成现场实时的数据跟踪比对动作。通过租用移动或联通的VPN专用网络构建, 避免了暴露在公众网络如因特网下的不安全性。该VPN网络通过SIM卡进行VPN认证, 并通过防火墙实现必要的端口映射等功能, 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4 系统整体安全措施
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属于安全级别较高的资料, 因此在整个系统设计上从硬件以及软件角度均充分考虑到数据以及系统的安全性, 并做了特别设计。系统的安全包括以下3部分。
4.1 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内部网络的安全
如前所述, 整个网络划分为内部网络、外部网络, 内部网络的安全毋庸讳言, 除了加强内部网络的管理, 在技术上主要对网络进行必要的设置,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安装杀毒软件等。外部网络采用联通的CDMA或GPRS构建成VPN专网, 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之间采用防火墙进行隔离, 并设置相应的访问端口和访问权限。
由于数据库服务器上存储有全部的用户资料数据, 因此该数据库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在网络结构上由于需要于VPN网连接, 因此通过硬件的防火墙进行有效隔离, 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本地网络, 另外为了防止对原有数据库以及网络的影响, 本系统通过双网卡的结构与原系统实现物理隔离, 而且本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软件只有对原数据库读的权限, 而没有写的权限, 这样彻底杜绝了本系统对原数据库的影响, 做到了硬件和软件的双保险, 同时本地数据库通过严格用户名以及口令的管理, 即使有人能突破防火墙, 也因为没有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使其无法接触到原始用户资料。同时通过系统的定时备份数据功能, 确保本身硬件的损坏不会造成用户数据的丢失。
4.2 RFID上用户资料数据的加密。
由于RFID标签贴在用户设备上, 为了防止第三方通过标准RFID读写设备来读取RFID标签的内容, 系统对写入RFID标签的数据进行DES的加密处理, 只有有对应密钥的读写器才可以正确读出RFID存储的数据, 否则读到的数据是一堆乱码, 用户无法识别。
为了防止用户用户窜改RFID中的有效数据, 系统对RFID中的数据在加密后再进行数字签名, 由于数字签名的有效性, 只要用户窜改某一个数据, 读写器设备马上就可以知道该数据已经被修改过, 所以这样配合上述的数据加密机制, 真正做到RFID上用户数据的双保险。
4.3 手持式RFID读写器 (无线PDA) 的安全性
由于手持式RFID读写器上要进行现场的RFID数据读出, 已经进行解密和数字签名的校对工作, 因此该手持设备中存储有对应的密钥, 为了防止工作人员不慎遗失该手持设备而被他人拿到进行非法应用, 系统对该手持设备同样采取2道安全措施, 1, 该PDA开始后必须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口令才可以进入读写系统, 该口令和密码存储在系统的服务器中, 开机后PDA会通过CDMA网络到系统进行验证。2, 对每个PDA进行身份编码, 每个PDA都有唯一的编码, 如果该PDA遗失, 可以立即要求系统管理人员将该编码输入认证系统的黑名单, 如果该认证系统发现该PDA登录到系统来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认证时, 马上会向PDA的程序发出软件遥毙指令, 该指令直接命令PDA将RFID读写以及验证程序和相关的密钥进行永久性删除, 这样可以确保流失的密钥和加密算法不被其他人获取, 彻底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5 结语
总之, 随着无线电管理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频谱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处理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而本文研究的基于RFID的无线电发射设备跟踪监管系统就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 和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相比, 它具有缩短办公时间;提高数据准确性;提高频谱管理工作水平;节约办公成本;延长数据保存时间等优势, 希望这套系统最终能全方位地服务于无线电管理工作, 极大地提升无线电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永成, 罗日荣, 陶利民, 陈循, 杨述明 (2008) .射频识别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问题与对策.《测控技术》2008, 27, 11.
[2]游战清, 李苏建 (2005)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理论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3]NTT COMWARE株式会社 (2007) .RFID的现状和发展趋势[M].人民邮电出版社.
[4]赵士军, 张锦, 刘开元. (2007) .RFID在供应链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6 (1) .147-151.
[5]赵世伟, 张洪顺, 余翼龙, 高伶 (2010) .对我国无线台站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中国无线电2010年第二期.
[6]郭金华 (2010) .抓住改革机遇服务发展大局全面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中国无线电2010年第二期.
[7]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 (2010) .加强频率台站管理, 做好大型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中国无线电2010年第一期.
[8]张虹 (2009)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认识无线电管理工作.中国无线电2009年第八期.
[9]薛之刚, 胡之源, 刘斌, 王新民 (2007) .利用RFID技术进行资产管理初探.中国无线电2007年第五期.
[10]周章旺, 张金耀 (2007) .RFID在无线电基站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中国无线电2007年第五期.
[11]邹三庚 (2009) .浅议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中国无线电2009年第三期.
无线电能传输发射模块优化设计 篇10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主要有三种:电磁感应技术、微波技术、耦合谐振技术。利用电磁感应技术可在近距离传输较大的电能而且效率较高, 但是这种方法的传输距离只在1厘米之内, 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采用微波技术能够实现远距离电能无线传输, 但是这种技术在能量传输过程中, 要求发射器必须对准接收器, 受方向性限制, 且损耗大, 效率低。2007年, MIT的科学家利用耦合谐振技术实现了中等距离的无线电力传输, 使无线电能传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3,4,5]。
现阶段, 关于耦合谐振无线电力传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比较欠缺, 只对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6,7,8,9,10], 但是发射模块与接受模块的电路模型至今没有比较完整的理论支撑及系统参数。本文以线圈为发射天线模型, 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射功率源与发射线圈之间的关系, 提出提高发射效率的线圈设计方法, 得到实际线圈与发射功率之间的关系, 为下一步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闭环控制研究提供了借鉴依据。
1 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模型
非接触式无线能量传输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传递, 而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是非接触式无线能量传输的一种特例, 其特别之处在于:用于谐振耦合能量无线传输的2个线圈发生谐振, 即线圈本身与补偿电容的高频等效电路发生谐振, 而谐振时大部分能量沿谐振路径传递。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装置如图1所示, 一个完整的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包括发射电磁的发射回路, 与接受电磁的接收回路, 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为发射模块。
2 线圈制作
2.1 电感与谐振阻抗的表达式
平面矩形的传输效率较高[11], 本文选择平面正方形圆倒角线圈作为研究对象, 如图2 (a) 单匝矩形线圈的电感为:
μ0为空气的磁导率。
多匝线圈的电感为每匝线圈的自感和匝间互感的总和, 平面螺旋结构如图2 (b) 可以用同心线圈的方式代替, 如图2 (c) 所示, 相邻导线中心之间距离约等于线径w。假定电流所在匝的系数为p+1, 另一任意线圈匝的系数为q+1, 所以第 (p+1) 匝线圈和第 (q+1) 匝线圈直接的互感为:
式 (2) 中:
为线圈自感, p≠q时, L (p+1) (q+1) 为线圈互感。所以N匝线圈的总电感为:
本文采取的是平面正方形倒角线圈, 单匝线圈模型如图2 (d) 所示, 其中边长为2a, 已知为单匝磁通量, B为磁通密度, S为单匝线圈面积, h为倒角边长度, N为匝数, i为电流。没有倒角时:
倒角部分磁通量:
其中B (x, y) 由如图3所示得到。
图3中导线在点B (x, y) 产生的磁通密度为:
由对称原理可得线圈在点B (x, y) 处的磁通密度计算公式:
得出:
用2a-x, 2a-y代换x, y得出B (2a-x, 2a-y) 进而得到Φ和Φ'的表达式。
由公式, 存在倒角电感L0与无倒角的L0’相比在加相等电流i的情况下电感存在关系式:
2.2 发射功率与线圈参数之间的关系
发射级电路主要采用S9014构成的振荡电路与MRF1550构成的功率放大电路组成。振荡电路采用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 设其输出阻抗为R0', 已知正方形倒角线圈的谐振负载阻抗:
其中C0为线圈的谐振补偿电容, R为线圈的直流阻抗。在得知振荡电路的输出阻抗与线圈的谐振阻抗的情况下, 可根据ADS软件进行负载匹配设计功率放大电路, 进而得到整体电路, 完成实验目的。
由L4、C6和C9所构成的选频网络的品质因数 (其中R为谐振回路的等效电阻) 远大于1时, 振荡频率:
对于中等距离谐振耦合的无线输电系统, 其最佳自谐振频率一般1~50 MHz, 由公式 (13) 可知:调节L1、C4和C5可得到实验需求的频率。R2和R3与三极管构成非线性限制波形幅值, 故R2和R3采用滑阻, 调节波形。整体电路图如图4所示。
其中功率放大部分L2、L3、C7、C8、R5和C10构成输入级阻抗匹配电路, C9、C13、L6和L7构成与线圈阻抗匹配电路。
3 实验结果
实验测量得线圈的电感值8.3μH, 与理论计算值9.3μH比较, 证明在允许实验误差的条件下, 理论推导值可作为以后实验的参考与指导。
本文采用10 MHz谐振工作频率, 由图5可得在误差允许条件下, 振荡频率为9.993 60 MHz, 空载振荡幅值最大值Vmax为1.2 V的信号源。R2和R3阻值的变化可调节放大管的偏置, 从而改变放大管的工作区域, 最后得到有效值为7.2 V, 输出阻抗为180Ω的振荡电路。对信号源加负载, 得出输出功率与负载值的变化, 测试结果如图6。
MRF1550NT1型N沟道MOSFETS, 其典型工作参数:截止频率175 MHz, 偏压12.5 V, 最大输出功率50 W, 输出功率增益14.5 d B, 效率55%。
为了找到能够在已定工作频段但不具备最佳并联电容的晶体管上设计具有最优性能指标的AB类放大器方法, 利用ADS软件, 应用负载牵引方法, 在不同输出功率、不同负载数据的条件下, 找出已定频率条件下的最优值,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活性高, 根据计算机仿真找出最佳源阻抗与负载阻抗。在偏置电压VDD=15 V, VGG=2.4 V信号源输入3.8 d Bm (2.4m W) 的工作条件下得出如图7所示的输出史密斯圆图, 在功放输入, 输出分别匹配的情况下取其中较小值。
4 结果及分析
最佳负载阻抗为ZL=0.637+j0.775 (此阻抗为归一化阻抗, 负载阻抗设为50Ω) 。最大功率为41.34 d Bm。根据得出, 最大功率满足实验要求。最佳负载阻抗为ZL=4.112-j2.023 (此阻抗为归一化阻抗, 源阻抗设为180Ω) 。最大功率为42.22 d Bm, 即为16.67 W, 与负载最大功率相比可取其中较小值13.614 W。
5 结束语
基于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通过对线圈和功能电路的分析, 设计出工作在10 MHz频率下的发射模块, 通过验证, 在谐振频率下, 根据线圈谐振阻抗可匹配出发射功率为13.614 W的发射电路, 证明了此设计模块可为后期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做出理论和实际的借鉴。
摘要:为了解决现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传输距离近、效率低等问题, 将谐振耦合技术应用到无线电能传输中。结合现有谐振耦合发射模块设计方法, 将阻抗匹配与天线优化技术应用于发射模块设计中。通过对发射线圈参数的理论分析, 提出了发射线圈优化设计方案。从电路角度给出了前级发射电路与发射线圈之间的关系, 利用ADS软件, 应用负载牵引法设计了满足实验要求的功率放大电路。通过实验仿真得到了功率放大电路输出阻抗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结合史密斯圆图找出了最佳功率源阻抗和最佳线圈阻抗, 并给出了阻抗匹配时的最大输出功率, 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继续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谐振耦合,无线发射模块,线圈优化,阻抗匹配,发射功率
参考文献
[1]Hirai J J, Kim T W, Kawamura A.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d information for cableless linear motor drive[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Power, 2000, 15 (1) :21-27.
[2]Esser A, Skudelny H C.A new approach to power sup plies for robots[J].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ca tions Industry, 1999, 27 (5) :871-875.
[3]Manolatou C, Khan M J, Fan Shanhui, et al.Coupling of modes analysis of resonant channel add-drop filters[J].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1999, 35 (9) :1322-1331.
[4]Tsang M, Psaltis D.Theory of resonantl-y enhanced near-field imaging[J].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5 (19) :11959-11970.
[5]Solja i M, Kurs A, Karalis A, et al.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 esonances[J].Science-express, 2009, 112 (6) :1-10.
[6]博文珍, 张波, 丘东元, 等.自谐振线圈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的最大效率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 (18) :21-26.
[7]博文珍, 张波, 丘东元.基于谐振耦合的电能无线传输系统设计[J].机电工程, 2011, 28 (6) :746-749.
[8]Andre Kurs, Robert Moffatt, Marin Soljacic.Simultane ous mid-range power transfer to multiple devices[J].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0, 96 (4) :10-14.
[9]李阳, 杨庆新, 闫卓, 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频率特性[J].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2, 16 (7) :7-11.
[10]李阳, 杨庆新, 陈海燕, 等.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影响传输功率和效率的因素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2, 31 (3) :31-34.
[11]Jan Pannier, Dries Hendrickx, Frederik Petré, et al.Wrieless power teansfer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rough ste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J].2009, 29 (18) :21-26.
矿用无线视频发射器的分析与设计 篇11
关键词:无线视频;混频;发射器
中图分类号:TP311
1 无线视频发射器总体结构
首先发射器在设计上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3836.4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的相关规定。从电路设计上必须符合本质安全型电路的设计要求。在外壳的防护性能要求上,既要为了躲避铁壳对无线信号的屏蔽性,也要突出系统的便携性的特点。
无线发射模块硬件上可以分为,视频采集模块,视频处理模块,本地振荡模块,混频模块,功率放大模块,天线,设计发射频率为2.4GHz,各个功能模块整体连接图如图1所示:
2 模块设计
2.1 视频采集模块
视频采集模块采集巷道的图像信息,转化为视频信号输出,视频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现场的实时图像,是人们对监控现场情况的最直观的手段,由于采集模块是安装在移动设备上的,故采用的视频采集模块具有很高的清晰度,低照度,能够适应井下亮度不高的特殊环境。
2.2 视频处理模块
视频处理模块是接收视频采集模块的输出的75Ω、1Vp-p的模拟电信号。复合视频输入后需要进行滤波放大,在滤波放大电路中设置电感、电容。其中电感起着去除交流信号的作用,电容起着隔直的作用。复合视频信号定义为包括亮度和色度的单路模拟信号,也即从全电视信号中分离出伴音后的视频信号,这时的色度信号还是分布在亮度信号的高端。复合视频信号也称为基带视频信号或RCA视频信号,它使用NTSC或PAL电视信号传送图像数据。
2.3 混频电路
滤波后的视频信号与本地振荡载波进行混频调制,将带宽6MHz的视频信号调制在微波段2.4GHz的载频上。微波混频电路是一种常用的微波电路。目前,大多数微波中继通信都采用中频转接方式,即把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经中频放大后,再转换成微波信号,然后由天线发射到下一站。
(1)锁相环频率合成的实现
视频信号经过处理模块后仍是低频信号,要经过频率合成技术变为中频信号,即将6MHz的视频信号调制到几百兆赫兹的中频信号,系统选用LMX233xA作为锁相环的核心元件。
LMX233xA包含双重的预分频器。有64/65或128/129预分频器,可选择为8/9预分频的射频合成器或选择为16/17预分频的中频合成器。LMX233XA采用数字锁相环技术,由一个鉴相器和一个环路滤波器,并经过一个压控振荡器来产生一个非常稳定的中频本振信号。编程序列数据经由一个三线接口(Data,Enable,Clock)接入进LMX233xA.它的工作电压范围从2.7V到5.5V。LMX233xA系列有着非常低的电流功耗特性:在3V的工作电压下LMX2331仅有12mA的电流。
LMX233xA管脚3DORF:内部输出。连接到环路滤波器以控制外部压控振荡器的输入。管脚18FinRF:射频预分频输入,来自压控振荡器的小信号输入。由上面介绍的管脚功能可以知道,管脚3的输出相当于锁相环路中鉴相器的输出,也正是由LMX2331A芯片实现了鉴相器的功能。管脚5的信号则是压控振荡器(VCO)的反馈输入信号。
(2)载波本振与混频电路的实现
基带信号经过频率合成技术调制成为中频信号与本振信号经过混频才能得到最终需要的高频信号。
2.4 功率放大模块
高频功率放大器用于无线发射模块的末级,它将已调制的频带信号放大到适合巷道传输的功率值,送到天线发射,保证在设计的接收范围内能够正常的传输视频信号,既接收机能接收到满意的信号电平,同时不干扰相邻信道的通信。
2.5 天线
天线是微波无线摄录发射器对发射信号处理的最后一道关口。2.4GHz微波天线大致可分为几种:2.4GHz抛物面栅格天线、2.4GHz全向天线、2.4GHz片状天线、2.4GHz板状天线、2.4GHz车载天线。其中2.4GHz抛物面栅格天线是反射式栅格天线为远距离使用而设计,增益大(24dBi-31dBi),而且能在水平或垂直极化两个方向使用。其特点是结实耐用,但是不便于携带,接收信号具有方向性。2.4GHz全向天线的特点是为玻璃钢结构,而且有高硬度的突出状铝托。它是在多点应用及较宽范围覆盖的理想选择,增益在(8dBi-15dBi)。2.4GHz片状天线适合在室内或室外使用,其结构紧凑而且美观,增益在(18dBi-22dBi)。2.4GHz板状天线是为“基站”使用而设计,提供包括各种增益和波瓣宽度的产品,增益在(14dBi-17dBi)。2.4GHz车载天线能提供各种增益和物理尺寸,结构紧凑耐用,增益在(5dBi-7dBi)。以上五种天线中,综合发射器的便携性、发射功率、天线极化等多个方面因素的考虑,选择2.4GHz全向天线。天线是发射模块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适当的增益与波瓣宽度和摆放位置都直接关系无线发射距离的远近,不同的巷道对天线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3 小结
发射机设计电路设计为自主设计,设计包含以上各功能模块及电源功能模块,电源由具有过流、过压保护的本质安全电源提供,有较低的纹波参数。设备可作为井下移动设备的监视装置,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已使用在多个煤矿,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Yamaguchi,Y,Abe,T,Sekiguchi,T.Attenuation Constants of UHF Radio Waves in Arches Tu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EMC,1989,31(1):87-91.
[2]赵红,孙继平.矿井移动通信频率的选择[J].煤矿自动化,1997,4:18-20.
[3]孙孺石,丁怀元,穆万里,王泽权.GSM数字移动通信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电子线路》编写组编.电子线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杨勇(1981-),男,河北涉县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
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计探讨 篇12
1 广播电视无线监控系统概述
1.1 主要故障点概述
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之中,因为发射机在一段时间之中处于一种高频度、高温度的工作状态中,所以,其出现故障的概率以及次数就比较多,而这也是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故障点。因此,需要有效控制发射机的故障率,保证发射机运行的安全以及可靠性。对于广播电视工作人员来说,通常他们都处于一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难免就会在工作过程中因为疏忽导致出现操作出现失误,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一,比较难对故障做出行之有效处理。发射机出现故障的原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广播电视无线监控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行之有效改善以及提升。
1.2 构建无线监控系统
当前,无线发射网络监控系统其在广播电视部门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此系统可以有效监控发射机参数以及其工作状态,同时也可以把系统中的每一个设备实际情况同资料及时完整进行打印。与此同时,此系统还有着故障跟踪和记录的功能等,一旦设备故障高出预设值,那么系统就会自行启动报警装置,发出预警信号。同时,此系统还可以对每一个设备运行停止的时间进行较为详尽的记录,并对系统中每一个设备的重要数据一起参数值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
2 设计无线发射监控系统
2.1 广播电视无线监控系统的相关设计原则
广播电视无线监控系统中,首先应该保证这个个系统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要实现该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一个电视节目的安全播放是使用无线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那么就可以保证发射机系统以及控制的稳定运行;其次,是可操作性,一个简单的操作流程则是每一个设计应该具备特点,因为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该设计出适应各种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监控系统。
2.2 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设计
通常来说无线监控功能系统主要有4个方面构成:图形文件转换、右键菜单设计、设计工具棒以及系统界面设计。
首先,设计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界面以及转换图形文件,设计的无线的发射监控系统界面主要包括的内容有:浏览器界面、MDI界面的数据库。流程图以及界面,一般应该点击“视图”功能,然后开始在以上的界面之间进行切换,在切换这些界面之时,要求第一时间激活与之相应的工具栏以及菜单栏等选项,而这些选项可以用在操作的对应界面之上。转换图形文件通常包括有转换文件内容以及对文件结构的描述。
其次,对事项进行发布设计,我们通常可以第一时间查看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之中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相关问题,通常来说,历史事项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操作事项、系统事项以及事项参数等3种类型。如果客户需要对历史事项界面进行查询,可以查询无线发射监控系统事项的具体数目以及相关详细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通信无线监控系统进行发送,将其显示到客户端中,利用WEB的形式来发布。
再次,在监控系统中,需要设计工具棒。我们在浏览图形的过程中,工具棒可以实现图形的缩放以及还原,也可以点击实时监控系统的报表索引、监控系统事项以及注销当前用户等按钮,如此就可以实现与之相应的不同功能。
最后,设计右键菜单。我们在浏览界面图之时,在图中一般会有每一个设备出现,而用户就可以通过检查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备的目前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实现对这些设备的遥控,修改以及查看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备目前的状态。
3结语
在时代发展的推进之下,当前的计算技术水平以及软硬件水平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可以较好地应用以及改进无线发射监控系统,有效完善系统的功能,可以较好地检测无线发射机系统的故障,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应该在实际中不断完善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设计工作,促进其较好地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单位中需要使用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以及构建良好的无线发射监控系统,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运行的稳定性,推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论述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蔡伟,文迎峰.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计探讨[J].电子世界,2012(11).
[2]徐明一.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