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精选12篇)
无线电 篇1
一、引言
信息化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离不开通信,尤其是无线移动通信(如:GSM、CDMA手机)的普及程度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各种新的通信手段、通信体制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各种新标准、新协议的不断发布,无线系统制造商和通信服务提供商不得不做出响应,通过系统升级,以保持其技术的先进性,不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1G→2G→3G→4G)。但是,如此反复的重新设计和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不仅成本高,浪费资源,而且给最终用户也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无论是服务提供商还是最终用户都越来越关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无线通信系统,而不是像现在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面临被淘汰、废弃的尴尬境地。软件无线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无线通信系统。
简单而言,软件无线电是指采用固定不变的硬件平台,通过软件重构(升级)来实现灵活多变的通信体制和通信功能的无线电系统。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的特点是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对信号波形的广泛适应性;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是其驻留在DSP和/或FPGA和/或ASIC内部的功能软件,这些软件是可升级、可重构的,以适应不同的技术标准、接口协议和信号波形。近几年,软件无线电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无线通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频谱资源管理国际上采用的通用做法是实行授权和非授权频率管理体制,对于授权频段,非授权者不得随意使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某些授权频段,频谱利用率很低,而在某些非授权频段,信号又非常的拥挤,导致频谱资源利用极不均衡的现状。为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有人又提出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认知无线电概念。认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是一种具有频谱感知能力的智能化软件无线电,它能自动感知周围的电磁环境,寻找“频谱空穴”,并通过通信协议和算法将通信双方的信号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由此可见,认知无线电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而且还需具备频谱探测能力,具有多功能特征,必须借助于软件无线电来实现。认知无线电已成为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二、现代无线电工程方法——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是Joe Mitola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无线通信新概念,他指的是一种可重新编程或者可重构的无线电系统。也就是说,这种软件无线电在其系统硬件无需变更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时候根据需要通过软件加载来完成不同的功能。软件无线电概念虽然是从通信领域提出的,但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包括通信、雷达、电子战、导航、测控、卫星载荷以及民用广播电视等整个无线电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无线电工程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现代方法。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全世界范围的深入研究,软件无线电概念不仅得到了普遍认可,而且已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几年,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势头更猛,已触动到无线电工程的每一个角落:从3G到4G,从美军的MBMMR(多频段多模式电台)到JTRS(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都是以软件无线电概念进行设计、开发的,甚至就连完成单一功能的GPS也要进行软件化设计[1],以适应未来导航技术的发展需要。可以这样说,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已对现代无线电工程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特点是尽可能地减少模拟处理环节。在接收端:由天线感应的无线电信号经过必要的低噪声放大后,就直接对其进行数字化(ADC),数字化后的信号经过FPGA或/和DSP完成数字下变频、数字滤波、数字解调等信号处理任务;在发射端:需要发射的基带信号通过FPGA或/和DSP完成数字调制、数字上变频和数字滤波等信号处理任务,经过DAC变换为模拟信号,最后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到足够功率,由天线发射出去。很显然,图1所示的软件无线电结构适用于无线电工程的任何领域,如:通信、雷达、电子战、测控等等。因为,该硬件结构与所要完成的功能无关,它所完成的功能主要取决于驻留在FPGA/DSP中的软件(算法)。这也是之所以称其为“软件”无线电的原因所在。
图1所示的软件无线电结构是一种理想化的软件无线电结构,其实现是有相当难度的。首先,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该软件无线电的工作带宽有多宽,其AD采样至少是带宽的两倍,比如:对于工作在2~2000MHz的JTRS电台,其采样频率至少是4GHz,考虑到滤波器矩形系数,采样频率需要超过5GHz,如此高的采样速率在高分辨率情况下至少在目前是难以实现的;其次,高的采样速率对ADC后续的信号处理(FPGA/DSP)也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信号处理部分的实现难度;最后,随着电磁环境的复杂化,过宽的瞬时处理带宽将导致对动态范围的过高要求,无论是高增益的LNA还是高速ADC其动态范围都将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针对理想软件无线电结构实际实现时存在的问题,作者对软件无线电结构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三种基本结构[2]:基于低通采样的软件无线电结构、基于带通采样的宽带中频软件无线电结构和基于射频直接带通采样的软件无线电结构。
三、智能化软件无线电——认知无线电
认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概念最早是由瑞典Joseph Mitola博士于1999年8月提出的[4],是对软件无线电(SDR)功能的进一步扩展。认知无线电可以感知周围电磁环境,通过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RKRL)与通信网络进行智能交流,并实时调整传输参数(通信频率、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编码体制等),使通信系统的无线电参数不仅与规则相适应,而且能与环境相匹配,以达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达到通信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频谱利用的高效性。也就是说,SDR关注的是采用软件方式实现无线电系统信号的处理;而CR强调的是无线系统能够感知操作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系统工作参数,实现最佳适配。从这个意义上讲,CR是更高层的概念,不仅包括信号处理,还包括根据相应的任务、政策、规则和目标进行推理和规划的高层活动。所以,认知无线电是智能化的软件无线电。
Joseph Mitola博士提出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想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在绝大多数国家,大部分频谱是以授权方式分配给无线电业务部门的。在这些已分配的授权频段与非授权频段中,存在着频谱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授权频段占用了整个频谱资源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在某些地区授权用户不会在任何时间都使用其频段,因此不少授权频段都处于空闲状态(频谱空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研究表明,在大部分时间和地区,授权频段的平均利用率在15%~85%之间。另一方面,开放使用的非授权频段占整个频谱资源的很小一部分,而在该频段上的用户却很多,业务量拥挤,无线电频段已基本趋于饱和。静态的频谱分配原则是导致授权频段利用率低下而其他用户又无法使用相应频段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将暂时空闲的频谱资源加以利用,目前这种频谱资源的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认知无线电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就是使未来的无线电设备具有自主发现“频谱空穴”,并合理有效地利用“频谱空穴”的能力。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到“频谱空穴”,成为认知无线电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简单而论,认知无线电实际上是把软件无线电与频谱监视和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认知无线电可以对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扫描监视,确定频谱利用状况,找出“空穴频谱”,并根据“空穴频谱”特征选取最佳的工作体制和参数,最终建立起可靠的通信链路。由此可以看出,从电子侦察的角度来看[5],认知无线电实际上就是把软件无线电与通信侦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认知无线电发射一方,通过对周围电磁环境的自主侦察、分析,获得无线信道传输特性,检测“干扰”频谱分布,选择最佳频段或最佳信道(无干扰或干扰电平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向接收方发送通信链路建立信号;在认知无线电的接收一方,则对工作频段内的无线电频谱进行自主“全景搜索”,自动截获联络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和解码,一旦信号格式匹配就立即建立起通信链路,实现通信。所以,在通信侦察中的快速全景搜索、信号参数测量、调制样式自动识别、非合作解调与解码等技术为认知无线电的实现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下面就探讨以电子侦察为其技术基础的一种新的认知无线电体系结构及其认知循环过程。
四、认知无线电体系结构
认知无线电的主要特点是其重构能力,它不仅要完成最主要的通信功能,同时还需具备包括信道搜索与信号分析在内的电子侦察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后的认知无线电可能还需要具备对目标信号的测向定位能力,以实现更为科学、更为理想的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使频谱利用更加优化、合理。所以,今后的认知无线电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通信电台,而是一种硬件平台标准化、通用化,其功能可由软件灵活重构的以软件无线电为基础实现的智能化无线电系统。所以,认知无线电不仅是软件无线电与电子侦察的融合体,更是应用多种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综合平台。认知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可重构软件无线电平台是认知无线电的硬件支撑环境,认知无线电的所有功能都是由该平台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来实现的。该平台不仅需要适应通信功能,更要求能适应频谱扫描、信号分析、参数测量等电子侦察功能。所以,平台的可重构性是对平台的起码要求。另外,为在宽频带内实现快速“频谱空穴”检测这一重要功能,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瞬时处理带宽(中频带宽)应足够宽,以降低信道搜索时间。由此可见,软件无线电是认知无线电的技术基础,认知无线电离不开软件无线电,同时认知无线电也将成为促进软件无线电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软件支撑环境是认知无线电的软件开发工具集,它通过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RKRL)与网络针对无线规则进行智能交流,并采用支持用户需要的自动推理的方式,更好地为个人通信服务。认知无线电使软件无线电从预先定义协议的盲目执行者转变成为无线电领域的智能代理。
频谱扫描主要实现对周围电磁环境的普查。在发起通信请求的发射端,通过频谱快速扫描主要完成“频谱空穴”的检测,即找到有望在该“空穴”建立通信的空闲信道;在接收端,通过主动的频谱扫描主要是在约定的工作频段上快速搜索发现新信号,以判定是否存在链路建立信号。
频谱分析主要完成对“频谱空穴”的分析,如“空穴”所占的带宽、“空穴”的干扰或噪声电平、“空穴”的时间分布特性等;另外,频谱分析还需完成对新信号的调制识别、信号参数测量等,以便进行后续的解调解码和协议分析。
频谱决策是指在完成频谱扫描和频谱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信载频、通信体制、通信参数和发射电平。
频谱监视是指双方在建立通信后,对该通信信道所进行的“在线”检测,一旦发现有“干扰”信号存在(该干扰可能是授权用户信号,也可能是无意或有意的干扰信号),立即进行“频谱搬移”,主动让出该信道,并寻找新的“频谱空穴”建立通信。
链路建立是指在完成频谱决策后,根据所确定的载频、电平、体制等信号参数以及链路建立协议,通过波形产生模块快速形成链路建立信号,主动发向对方,并等待对方的回执。
调制发射主要完成信号产生功能,它借助可重构软件无线电平台,通过加载软件可以产生所需要的各种通信信号。
接收解调主要完成对通信信号的接收和解调,它借助可重构软件无线电平台,通过加载软件可以对各种通信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协议分析主要完成对链路建立信号解调比特流的分析,并根据预先约定的通信协议进行特征码、信息字段的提取,以确定通信对象(包括所在的地理位置信息)、通信体制、通信频率等信息,并按要求向对方发送链路建立回执。
认知协议是认知无线电的核心,它是认知无线电具有“认知”能力的重要保证。认知无线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对其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自动感知,找到所谓的“频谱空穴”。但是,实际上作为通信而言,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知道己方的“频谱空穴”,而是需要知道对方的“频谱空穴”。由于通信双方远者相隔数千里,近者也要数十里,因此,要想从本地感知对方的“频谱空穴”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感知“频谱空穴”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把己方感知的“频谱空穴”信息设法传递到对方去,实现“频谱空穴”感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这种感知信息交换可以通过认知协议来实现,其基本思路是:通信双方在通信空闲时自主对其周围的电磁频谱进行探测感知,对感知到的“频谱空穴”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频谱空穴”带宽、干扰电平大小等进行优先级排序,建立实时“频谱空穴”数据库。通信发起方要进行通信时,首先根据事先约定的链路建立协议把“频谱空穴”数据库(或其部分)连同位置、天线特性等信息发送到被叫方;被叫方在对其周围电磁环境进行探测感知的过程中,要对新出现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信号识别、参数测量、接收解调和协议分析(这些功能都属于电子侦察范畴),以判定该信号是不是发给自己的链路建立信号。一旦判定是链路建立信号,则根据所接收的对方“频谱空穴”数据库以及己方的“频谱空穴”数据库进行通信频率、发射电平、通信体制、调制参数的确定,并连同己方的“频谱空穴”数据库通过回执协议发送给呼叫方;呼叫方接收到回执后,就在回执约定的通信频率上建立通信。如果呼叫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不到回执,则选择新的“频谱空穴”发送链路建立呼叫信号,直到接收到呼叫回执为止。
五、结束语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软件无线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也是逐步被认识、被理解的。提出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重大意义在于,他使人们的设计思路从以硬件为核心转向以软件为核心,这一设计理念已不知不觉地被现代无线电工程的各个领域所广泛接受。认知无线电又是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上提出的智能化的无线通信技术,它着力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认知无线电概念的提出将对现行的频谱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并给无线通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软件无线电的更快发展。
认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下一件大事”,已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CR技术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CR技术虽具有独特的优点,但还远不成熟。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多入多出无线电(Cognitive MIMO Radio):MIMO多天线技术可显著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而CR技术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将MIMO技术引入到CR系统中,将能够提供载波频率和复用增益的双重灵活性[5]。
频谱与路由联合选择技术:CR技术可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进行频率的选择,而频率的改变通常需要上层协议如路由协议等进行相应调整[9]。根据频谱的变化自适应地选择路由的频谱感知路由协议值得关注。
认知网状网(Cognitive Mesh Network):无线Mesh网络是近几年出现的全新的网络结构,它具有无线多跳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中继的方式使得网络范围不再局限在中心控制点的传输范围,从而有效的扩展网络覆盖范围。由于微波频段受限于视距传输,基于CR技术的Mesh网络将有利于在微波频段实现频谱的开放接入[7]。
摘要:本文归纳了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功能的演进。认知无线电又是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上提出的智能化的无线通信技术,它着力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认知无线电概念的提出将对现行的频谱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并给无线通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认知无线电技术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无线通信
参考文献
[1]P.Kolodzy.Spectrum Policy Task Force: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Radio Technologies(ISART),March2003.
[2]M.McHenry.Report on Spectrum Occupancy Measurements.Shared Spectrum Company.[Online],Available:h t t p://w w w.s h a r e d s p e c t r u m.c o m/?section=nsf_summary.
[3]J.Mitola et al.Cognitive Radios:Making Software Radios more Personal.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4]J.Mitola.Cognitive radio:An integrated agent architecture for software defi ned radio.PhD Dissertation,Royal Inst.Technol.(KTH),Stockholm,Sweden,2000.
[5]S.Haykin.Cognitive Radio:Brain-Empow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SAC,vol.23,no.2,
[6]C.J.Riese.Biologically Inspired Cognitive Radio Engine Model Utilizing Distributed Genetic Algorithms for Secure and Robu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Ph.D.Dissertation,Virginia Tech,Blacksburg,
[7]FCC-03-322:Facilitating Opportunities for Flexible,Effi cient,and Reliable Spectrum Use Employing Cognitive Radio Technologies.[Online],Available:http://hraunfoss.fcc.gov/edocs_public/attachmatch/FCC-03-322A1.pdf
[8]A.Sahai,N.Hoven and R.Tand ra.Some fundamental limits in cognitive radio.Proc.Allerton Conf.on
[9]G.Ganesan and Y.G.Li.Agi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2005.
[10]G.Ganesan and Y.G.Li.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IEEE DYSPAN,Nov.
[11]B.Wild,K.Ramchandran.Detecting primary receivers for cognitive radio applications.New Frontiers in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pp:124–130,Nov.2005.
无线电 篇2
本规则适用于80米和2米波段短距离无线电测向竞赛。
一、竞赛场地选择
(一)可选在公园、较大的校园或郊区、居民区等地,但要避开危险地区。
(二)起、终点应尽可能靠近或相互共用。终点位置应向运动员宣布并十分明确。
二、隐蔽电台设置
(一)竞赛时,隐蔽电台的设置数通常大于各组别运动员的找台数,视竞赛规模,可设3至10部隐蔽电台。
(二)隐蔽电台位置可选在运动员能接近的地点或运动员看不见无法接近的地方,但应顾及到运动员和电台的安全。运动员找台时不可触摸电台。
(三)隐蔽电台位置与点标及运动员过台记录器具之间的距离在2米以内。
(四)起点与各隐蔽电台及各台间距为30--200米,并应互看不见。
(五)隐蔽电台的发信频率: 1、80米波段在3.5—3.6MHz范围内选定,各台工作在不同频率上,频率间隔不低于10 KHz。2、2米波段在144-146 MHz范围内选定,各台工作在不同频率上,频率间隔不低于50 KHz。
(六)隐蔽电台的工作状态: 1、80米波段测向电台连续自动拍发等幅电报,载波功率为0.3—1W, 采用水平平面无方向性的直立天线发射垂直极化波。2、2米波段测向电台连续自动拍发音频脉冲调制的电报信号,载波功率为0.1-0.5W,采用水平平面无方向性的直立天线发射垂直极化波。
(七)隐蔽电台的拍发呼号: 1号台 MOE--
·
或 1(·-)
2号台 MOI--
··
或 2(··--)
4号台 MOH--
···· 或 4(····-)
5号台 MO5--
·····或 5(·····)
6号台
-····
7号台
--···
8号台
---· 0号台
0
--信标台 MO
--
备用呼号(当2米波段某频点遇到严重干扰时,可采用其他频点的备用电台):
MA台
··-MV台
····-M5台
--
.)第二分钟—2号台发信—拍发MOI(--
--
„)第四分钟—4号台发信—拍发MOH(--
--
„..)第六分钟起,1号台重新开始发信,以后依次类推。终点信标台为连续工作,拍发MO(--
---)信号。
第十条
各波段的隐蔽电台均应工作在同一频率上,但电台频率的自然漂移不予考虑。信标台也应工作于各波段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但不能与隐蔽电台同频。
第十一条
隐蔽电台用自动键控方式工作,电台输出载波功率为1-5瓦,发射天线的架设应尽量避开环境影响。
第十二条
隐蔽电台之间包括与终点信标台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00米;距起点最近的隐蔽电台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750米;从起点出发线开始经全部隐蔽电台直到终点线的最佳直线距离为5-10公里。
第十三条
隐蔽电台设置时,应细致地选择安放点,注意避开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物体,并尽量避免迎面过来的运动员被刚出去的运动员引导到电台前的情况出现。电台的发射天线应按要求牢固架设,电台和天线间连接良好,地线的安放不会使运动员奔跑中产生问题。电台的设置还应考虑到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产、休息及运动员寻找电台时的安全。每个电台均应有1-2名裁判员或操作员看守。
第十四条
2米波段竞赛频率为144-146兆赫,采用水平极化波发射调幅电报;80米波段竞赛频率为3.5-3.6兆赫,采用垂直极化波发射等幅电报。
第十五条
1-5号隐蔽电台应该设有标志旗(亦称点标),它由3个尺寸为30*30厘米的正方形组成三面棱柱体,每个正方形中间有一条对角线,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为红或橙色。并应分别标注各台台号或呼号。标志旗应靠近电台,不能远于4米。
第十六条
紧靠标志旗设置1-2个以上的打卡、作印设备或场地记时器,供运动员取得通过电台的凭证。
在终点跑道入口处附近设置信标(导引)台,但该台不设标志旗和打卡、作印或记时设备,运动员也无须去寻找它和取证。
第十七条
终点跑道应始于终点信标台附近止于终点线,跑道两边采用不间断的绳带做明晰标志,入口处最好形成较宽的喇叭状。
第十八条
终点线的准确位置应明显易见,运动员跑入方向的相对角度也应适当考虑。
第十九条
运动员自备测向机、指北针、计时表等竞赛用品。测向机(包括备用机)在竞赛频率范围内向外辐射的信号,不得被10米外具有3-5微伏灵敏度的接收机听到,否则不得使用。
第二十条
运动员必须按要求佩带好号码布。
第二十一条
竞赛中,运动员应徒步寻找隐蔽电台,禁止使用任何交通和通信工具;运动员应独立完成赛事,禁止协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协助;也不得损害群众利益、损坏公共设施和破坏隐蔽电台的正常工作及其伪装。
第二十二条
竞赛中,各组别运动员按下列要求寻找隐蔽电台:
成年及大学男子组寻找所有5个隐蔽电台;成年女子组不找4号台(MOH);大学女子组不找1号台;青年男子组不找3号台(MOS);青年女子组不找2号台(MOI);老年组不找5号台(MO5)。
寻找隐蔽电台的顺序,由运动员自行选定。
第二十三条
竞赛中,运动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竞赛。每场竞赛的规定时间根据赛场地形的复杂程度和天气等情况在100-140分钟内酌情确定。
第二十四条
在竞赛过程中,若隐蔽电台发生故障,其时间超过40秒,称一次发信故障(按一轮发信时间计算)。在一轮发信周期内,无论几个电台发生故障,只算一次故障。凡已出发但未通过故障台的运动员均从实用时间中,减去故障次数所用时间的一半。在故障时间内找到该台者,按一次故障计算。信标台故障不予考虑。
第二十五条
竞赛时间分别以起点和终点设置的计时器为准,计时精度不低于秒。
第二十六条
竞赛起点、终点及各隐蔽电台之间,应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但不能对隐蔽电台的发射和运动员的测向造成干扰。竞赛时还需具有必要的医疗条件。
第二十七条
运动员不得使用任何违禁药物,裁判委员会有权在赛前及赛后进行检查。
第二十八条
竞赛中,运动员需承担自身风险;本队负责运动员的事故保险和人身安全。
第二十九条
如遇场地、天气等有碍竞赛正常进行的特殊情况,总裁判长有权中止竞赛,并设法召回运动员。
第三十条
运动员必须参加无线电测向理论或实践技能的考核,不及格者按得分折成时间计入其个人全能成绩,具体办法由竞赛规程规定。
第四章
竞赛方法
第三十一条
运动员的出发抽签,可由裁判组织各代表队进行;也可在仲裁成员的监督下,由裁判委员会负责进行,用电脑或人工抽签。不同波段的抽签应分别进行。
第三十二条
来自同队同组别的运动员,不能在同批或相邻的批次出发。若出现同一队运动员在同批或相邻批次出发,裁判有权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赛前应组织运动员试机或预习,并展示和试用竞赛器材用品。预习中电台的频率应为竞赛中使用频率。
第三十四条
赛前各代表队按规定领取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
第三十五条
运动员前往赛区途中,禁止打开测向机和头戴耳机。运动员到达起点预备区后,应按起点裁判要求将测向机(含备用测向机)或耳机(含备用耳机)放置在指定地方。
第三十六条
运动员到达起点预备区后,由起点裁判长宣布本场竞赛的有关事项,并以公告牌的形式公布。公告牌应包括规定时间、电台工作频率、出发顺序表等。
第三十七条
运动员出发前,至少应有20分钟时间在起点做准备活动。
第三十八条
运动员最迟在出发前十分钟被传呼检录,同时领取测向机(或耳机)、竞赛地图、填写竞赛卡片或给记时指卡“清零”。
第三十九条
运动员应按批次有序地组织出发,后面出发的运动员和其他人员不能看到竞赛地图和正在出发的运动员所选择的出发路线。
第四十条
出发跑道不长于250米,终端应有明显标志。若提供2条或2条以上出发跑道时,各出发跑道终端之间及与出发线之间尽量做到相互看不见。
第四十一条
出发信号或口令发出后,运动员可以打开他们的测向机,沿出发跑道奔跑。到跑道终端后,他们即可离开去寻找隐蔽电台。除测向机故障外,运动员不得在出发跑道上停留。运动员出发后,不得返回起点地区。
第四十二条
若由于运动员自身原因延误了出发时间,可由起点裁判员另行安排他们出发,其时间仍按原定的出发时间起算。若因组织者或裁判员的原因而延误了运动员的出发,该运动员可以得到另一个新的出发时间。
第四十三条
运动员出发间隔时间为5分钟,每批出发1-数人,在第5(或1)号隐蔽电台开始发信时出发。
第四十四条
同一组别运动员使用同一个出发跑道,并都在5分钟周期的相同的分钟出发。非正式参赛运动员应在正式运动员出发后相隔5-15分钟出发。
第四十五条
领队、教练及随队人员不得擅自离开起点预备区。若经裁判允许离开后,也不得再进入预备区,应在规定的地区内观看比赛。
第四十六条
代表队由起点到终点的转移,应有组织地进行,不得擅自行动。抵达终点后,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或休息,不能擅自离开。
第四十七条
运动员找到隐蔽电台时,按要求通过打卡器在竞赛卡片上打孔或在印台上作印;或通过场地记时器在记时指卡上记入到达时间和所找台号。若由于运动员自身的原因,竞赛卡片上印记不正确、不清晰、漏记和无法辨认;或记时指卡上未记上过台时间和台号,该台成绩无效。若运动员丢失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无成绩;若在打卡、作印时弄虚作假,将被取消资格。
第四十八条
对已经超过规定时间仍在竞赛的运动员,裁判员有权中止其竞赛并在指定地点收留。运动员因故退赛,必须及时向场地裁判员报告和转告终点、并听从裁判员安排和交回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同时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扰竞赛或给其他运动员以帮助。
第四十九条
运动员寻找完隐蔽电台后,应按地图或信标台的指引,经终点跑道入口处沿跑道奔向终点线计时(自行记时或由裁判计时)。运动员不得横穿跑道两侧的绳带进入跑道冲终点线。
第五十条
运动员通过终点线后,应主动向裁判员交验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并在裁判指定的地点休息,不能再度进入竞赛场地和起点地区。
第五十一条
运动员或代表队成员及随队人员违反竞赛规则和有关规定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增加测向时间、一台成绩无效、一场成绩无效、取消竞赛资格等处罚。具体办法按裁判法执行。
第五十二条
基层组织的竞赛,可按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电台设置和出发方式等方面从简。
第五章
名次评定
第五十三条
运动员的个人单项名次按各组别的有效找台数(先考虑)和测向时间(后考虑)评定;个人全能名次由80米和2米波段个人竞赛均有成绩者,按找台总数和测向总时间的顺序评定。找台数多者,名次列前;若找台数相同,测向时间少者,名次列前;若再相同,名次并列。
第五十四条
各组别单项团体名次选各组别中两名最好队员的成绩相加,按总有效场次、总找台数及总测向时间的顺序评定。若三者均相同,则个人名次好者,名次列前。
第五十五条
若2名或2名以上运动员(或组别)团体名次相同,都应得到相应的奖牌和/或证书。在各组别团体竞赛中,获奖队的每名运动员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奖牌和/或证书。
第六章
裁判机构
第五十六条
裁判委员会由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和各组裁判长组成。
1、裁判委员会直接领导竞赛工作,负责竞赛的实施和确定竞赛成绩,并监督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遵守竞赛规则和规程。
2、赛前,颁布裁判委员会通知,向各代表队重申及补充说明竞赛中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
3、赛前,协同有关部门检查落实竞赛场地、器材用品,进行裁判人员分工和组织训练,做好竞赛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第五十七条
裁判机构及人数: 总裁 判长:
1人 副总裁判长:
1-2人 裁判秘书组:2人
秘书长
1人; 秘书 1人 起点裁判组:8人
裁判长
1人; 副裁判长 1人; 裁判员 6人 隐蔽电台裁判组:7-12人
裁判长
1人; 副裁判长 1人; 裁判员5-10人 终点裁判组:8人
裁判长
1人; 副裁判长 1人; 裁判员 6人 成绩统计裁判组:3人
裁判长
1人; 副裁判长 1人; 裁判员
1人 技术裁判组:2-3人(此组可根据需要酌情设)
裁判长
1人;
裁判员
无线电诱杀“飞狼” 篇3
“飞狼”闹伦敦
飞艇最早由法国人发明。1852年,法国发明家吉法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有动力的飞艇,并于当年9月24日首次完成动力载人飞艇的飞行。
1900年7月2日,德国发明家齐柏林设计制造了大型硬式飞艇“齐柏林第一”(LZI),装载5名乘客成功地进行了升空试验。“齐柏林”飞艇的出现,引起了德国军方的重视。德国军方把飞艇编入军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飞艇部队——德国飞艇部队。
第一次世界人战爆发后,德国将飞艇部队投入战斗。飞艇除了用于空中侦察、运输外,还用于空袭。德国派出飞艇轰炸英国沿海城市,打击英国的后方基地。
1915年1月19日,德国两架“齐柏林”式飞艇首次空袭英国,从1500米高处飞抵英国东部地区。当时,航空炸弹还未诞生,飞艇上只携带了迫击炮弹和炸药包。许多英国人没看过飞艇。当德国飞艇出现在空中时,英国人争相观看这一“空中怪物”。
德国飞艇向看热闹的人群扔下了炸药包。由于气流作怪,炸药包被吹到了田野里,爆炸时只冒起了一股烟,并未产生伤害与破坏作用。因此,对德国飞艇的首次空袭,英国人并未在意。当时英国也没有防空力量来防备飞艇的空袭。
1915年5月30日,德国飞艇又闯入英国首都伦敦上空。此时,德国对飞艇上的炮弹进行了改造,适合于空中投掷,炸药包的威力也大大增加。飞艇投下的炮弹和炸药包爆炸后引起大火。英国人十分害怕,把飞艇视作“飞狼”。此后,德国“飞狼”频频闯入伦敦上空进行轰炸。
为对付德国“飞狼”的袭击,英国军队在城市周围设置了探照灯、高射炮,还让气球升空,在气球之间用铁索连接,从铁索上垂下铁丝网,在城市上空构成一道由气球组成的屏障,用于拦截德国的“飞狼”——飞艇的闯入。
德国则不断地改进飞艇,在飞艇上装备无线电波接收装置。发明了用无线电波导引飞艇的新办法:制造一种会自动发出无线电波的无线电指向标。德国还让潜伏在英国境内的德国间谍把这种无线电指向标放置在电站、桥梁、重要工厂等周围,来导引飞艇轰炸英国境内的重要目标。伦敦及英国其他一些城市因此遭受很大损失。
无线电蒙骗,诱杀“飞狼”
德国飞艇对伦敦的重要目标进行轰炸,使英国人感到奇怪,飞艇怎么能精确地找到地面目标呢?
英国军方一开始怀疑是德国间谍搞的鬼。可是,潜伏在地面的间谍怎能导引空中的“飞狼”呢?
经过英国科学家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于是,英国科学家制造出一种能侦察无线电波的仪器,用于探测、发现无线电指向标。当德国“飞狼”来袭时,德国间谍安置的无线电指向标自动发出无线电波。英国警察和特种部队便利用无线电侦察仪测出其位置。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清除这些无线电指向标。英国警察还利用这种无线电侦察仪找寻到德国间谍的藏身之地,将他们一网打尽。
英国科学家对缴获来的德国无线电指向标进行研究后,制造了也能发射导航无线电波的发射机。英国将仿制成的无线电指向标布置在伦敦郊外的荒野,或者设在海面浮标上,对德国飞艇实施无线电欺骗。
夜间,伦敦城实施灯火管制,市内一片漆黑。英国设置的仿制无线电指向标发出的无线电波诱使德国飞艇扔下炸弹。但这一回,德国飞艇扔下的炸弹不是在荒野里爆炸,就是在海洋上爆炸,对英国毫发无损。
德国又组织了几次空袭。英国利用无线电指向标诱使德国飞艇飞进英国防空兵力的伏击区。这样一来,德国飞艇有去无回。英国高射炮击毁了前来空袭的德国飞艇,那些侥幸逃脱的飞艇由英国飞机对付。当时,飞机上没有航空炮,只得用飞机起落架下的轮子去撞击德国飞艇。
无线电 篇4
通知要求各省 (区、市) 无线电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广泛联合各行业部门、单位和协会力量, 以无线电科普知识、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重点, 区分不同受众, 精心策划内容, 提高活动实效, 并结合重点工作, 共同推动落实。
阚润田副局长主持了座谈会, 听取了《人民邮电报》、《中国电子报》、《中国无线电》、《数字通信世界》等媒体和中国无线电协会关于宣传月新闻报道和宣传计划的介绍, 以及对于做好下一步无线电管理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 并提出了做好宣传月宣传工作的相关要求。
无线电频率管理 篇5
无线电移动业务大致分为陆地移动、水上移动、航空移动三类。其中,陆地移动业务应用最广泛。我国根据国际无线电规则频率划分,将陆地移动业务频率分别分配用于专用无线电通信系统(网络)或公众无线电通信系统(网络)。
专用无线电移动通信系统大量应用于军队、公安、急救等部门,也广泛应用于生产调度、内部通信等。如150MHz、350MHz、450MHz对讲机和800MHz集群通信系统等。
目前,我国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建设运营,其中中国移动拥有全球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最大的GSM网,中国联通拥有一个GSM和一个CDMA网。目前为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划分的频率有:
CDMA:825MHz~835MHz或者870MHz~880MHz;
GSM: 885MHz~915MHz或者930MHz~960MHz,1710MHz~1755MHz/1805MHz~1850MHz; 上述频率共计2×89MHz。
中国移动GSM网拥有2×54MHz频率,中国联通GSM网拥有2×15MHz频率、CDMA网拥有2×4MHz频率。
到目前为止,上述3个公众移动通信网共使用频率2×68MHz,拥有用户5亿,仍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频率规划和管理方面,目前为宽带无线接入应用划分了4个频段,即2.4GHz、3.5GHz、5.8GHz、26GHz。
其中:
2.4GHz频段使用范围是2400MHz~2483.5MHz,TDD时分双工;最大辐射功率100mW;鼓励无线电局域网WiFi(802.11b)应用;在工业、科学、医疗设备使用频段,多种无线电业务可共用,免无线电台发射执照。
5.8GHz频段使用范围是5725MHz~5850MHz,TDD时分双工;最大辐射功率500mW;基站需领取无线电发射执照;鼓励带宽更高的无线局域网如802.11a应用;主要由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使用。
3.5GHz频段使用范围是3400MHz~3430MHz/3500MHz~3530MHz,FDD频分双工;已通过招标评选方式将频率分配给基础电信运营商,用于建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26GHz(LMDS)频段使用范围是24.507MHz~25.515MHz或者25.757MHz~26.765MHz,FDD频分双工;分配给基础电信运营商,用于建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在3G频率规划方面,我们是基本上和全世界保持一致的。但是在TDD方面,我国的规划比世界规划多了100M,这是与国际规划有区别的地方。
中国无线电频率分配表
为次要和其他业务共用频段。其中2-9或12可用于自然灾害通讯;160MHz-162MHz为气象频段。
无绳电话使用频率划分表
无线电回波之谜 篇6
独特的雷达回波
为了了解在如此高的大气层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研究人员向该高空区域发射了装配有天线和粒子探测器的火箭,火箭上的这些设备能够很好地探测雷达波。但是即便运用了这些设备,研究人员在指定区域还是一无所获,什么异常也没有探测到。
更离奇的是,诡异的回波现象只在白天出现,晚上奇异的回波就消失了。每天天刚刚亮,回波就会出现,凌晨时源头还位于离地面约160千米的高空。随着时间变化,源头的位置会逐渐下降,正午时分已经降至距地面约130千米的位置,此时回波能量最强。正午一过,回波的源头又会升高,随时间变化逐渐回到160千米的高度。将这些信息绘制成图像就会发现,回波的路径在图上呈现出一条项链的形状。
2011年,印度国家大气实验室观测到一次日偏食,在日偏食发生期间,神秘无线电回波突然沉默了。后来,科学家在一次太阳耀斑发生期间观测神秘回波,发现回波像发了疯似的,出现了频繁的动荡,并且在此期间回波强度很大。
太阳掌有控制权
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空间物理中心的奥本海姆和迪文特,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奇怪的雷达回波,并找到了这一神秘现象的罪魁祸首——太阳。
一切似乎是因为太阳发出的紫外线辐射撞到了大气的电离层(地球上层大气的一部分,位于海拔80千米~600千米之间的区域)。太阳紫外辐射以光子的形式来到电离层,撞击到电离层后将大气分子中的电子剥离掉,最后留下带电荷的离子以及自由电子,扰动电离层。人们探测到的诡异无线电回波就是紫外辐射扰动电离层引起的辐射波。
神秘无线电回波的谜题时隔50多年后终于得到破解。至于为什么之前发射的火箭没有发现奇怪回波的源头,科学家解释说,可能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电磁波太多了,一团乱麻,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无线电 篇7
关键词: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无线电,作用
无线电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过程, 因为不仅设计到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 同时也要坚守一定的工作职责, 这就需要信息产业部门、无线电监测站、各个地区的无线电管理机构环节相互的配合, 使其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 以及报告制度, 更能提高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技术化、专业化、科学化。
1 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分析
1.1 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任务
无线点频谱统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规划卫星轨道和无线电频率资源, 对各类无线电台进行科学统计与管理。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
(1) 要了解现阶段的监测频段范围, 包括航空频率、对讲频率、集群频率等, 但是监测频段的设定, 还是要根据其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整。
(2) 然后了解监测时间的要求, 包括每月、每频段的测量次数, 以及每次对于单个频段的监测时间。
(3) 监测的内容, 以及监测技术, 包括频率占用度、频段占用度、测量结果记录、上报要求等;其中频率占用度的计算公式, 为FCO= (T1/T) ×100%, FCO表示频道占用度测试值、T1 表示信号超出接收机门限电平值的持续时间、T表示测试的时间。频率占用度计算公式, 为FBO= (N1/N) ×100%;FBO表示频段占用度、N1 表示频道个数除零外、N表示此频段的总频段数。其中测量的结果, 要求监测站名称、天线类型、起始终止频率、填表 (人) 时间、频 (道) 段占用度等数据项, 都要记录清楚和完全;按照制定的上报格式、时间、流程进行测量数据的上报。
1.2 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基本方法
无线电频谱是在无线电监测的基础上构建的, 只有构建了及时、详实、准确的无线电监测, 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的方法才是科学的。
(1) 基本监测统计方法。无线点频谱统计监测的基本方法是匹配滤波监测、能量监测、循环平稳特征监测。首先, 匹配滤波的检测方法是, 将相关检测进行汇总, 对加大的信号噪声比能够有效接收, 并且同时可以对信号进行迅速的加大处理。其次, 能量检测。其是无线点频谱检测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具体迅速、简便的的特点, 但是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大、噪声比低的特点。最后, 循环平稳监测。此种检测统计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噪声和信号, 但同时也存在着监测时间长、计算复杂的特点。在无线电频监测统计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监测统计方法。
(2) 多天线监测的方法。多天线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似然比监测、空间相关性监测以及协作监测, 首先, 似然比监测是指在约束条件下似然函数比值和无约束条件下似然函数比函数最大值, 从而进行检测判断。要求是需要知道噪声分布和信道增益等信息, 另外, 还需要知道分布需求和授权用户信号特征。其次, 空间相关监测, 要比传统的能量监测法性能更加优化, 可以有效分辨天线接收端信号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 协作监测主要是对大范围的频谱进行监测统计, 从而是监测统计功能更加科学、可靠。
2 无线电管理工作分析
2.1 定义
无线电管理, 主要是指正确的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 对于无线电台的设置进行审核, 对于无线电干扰进行处理, 并对于各类无线电台的应用进行有效的监督, 以及科学管理, 对于空中电波秩序加以保护, 从而保证多项无线电业务稳定运行的常进行的管理工作。同时无线电管理管理机构, 也会为国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的依法行政, 提供有利的依据。
2.2 无线电管理任务
无线电管理的任务, 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此方面的政策、发展发展规划以及管理技术标准等进行完善。
(2) 注重对于无线电频谱以及无线电频率的管理、分配和统筹。
(3) 对于各类的无线电台的设置进行审核, 并进行一系列无线电台营业执照的下发。
(4) 加强对于无线电设备的工作频率, 以及工作频段、技术指标的管理;加强注重应用于各个行业中, 非无线电通讯设备电磁辐射的管制。
(5) 通过全国无线电监测网的建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无线电管理条例》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 对于无线电波进行监测, 对于无线电设备的进行检测。
(6) 对于多种无线电干扰进行的管制。
2.3 频道占用度测试方法
其中参数的设定, 测试频段和扫描步进的选择, 其中重点检测频段及扫描长的规定, 如表1 所示。
其中检波方式, 在30MHz ~ 3000MHz频段占用度测试, 采用统一的平均值检波;门限电平, 设置为各频段内当地接收机平均噪声功率电平以上5d B;测量周期ITU建议测量周期小于最短发射时长的1/2, 一般小于10 秒, 118MHz-137MHz频段测量周期一般小于1 秒;中频带宽, 原则为不大于信道间隔, 25KHz扫描步进, 可选择16k Hz;测量分辨率参数的设定, 进行频道占用度统计的时间间隔为60 分钟, 即每60 分钟统计一次频道占用度。按照FCO= (T1 ' /T ') ×100% 进行占用度的设定。
3 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3.1 促进管理工作更加的技术化
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 可以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像通过其得知数据变化情况、发射功率、频率参数以及一些不法分子的非法信号干扰, 和非法设置等行为;而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目的, 就是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情况的掌握, 对此也直接为数据库的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所以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制度的完善, 会使无线电管理工作更加的技术化。3.2 监测设备状况, 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检测统计工作的更新和优化, 现代的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 更加的凸显其专业化和长久性, 使得技术人员掌握其无线电磁环境变化的掌握奠定基础。同时其工作的展开, 我国相关管理部们也在不断的完善其监测的技术规范, 为频率资源的科学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的实施, 也积极促进了无线监测设备行业的发展、使用, 增强了其监测设施的建立, 促进了其长期建设的发展, 增强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专业水平、监测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于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了解到其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报告工作, 不仅是一项繁琐的工作过程,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 且对于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的工作, 对此在围绕信息产业部下发的各种制度, 落实监测任务的同时, 也要注重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心.无线电监测管理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王青.全频段电磁频谱监测设备总体方案及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刘新宇.无线电频谱管理监测系统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软件无线电技术 篇8
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众多的优势,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易于实现系统的模块化。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模块化设计理念。利用该技术, 非常实现通信系统个的模块化设计。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和电气接口方面均严格遵循开放和统一的标准, 如果需要进行维护或者提升系统性能, 仅仅通过更换某一个模块便可以实现, 而不需要更新整个系统;2) 全面的数字化。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优秀于当前任何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的通信系统。这主要是因为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化处理的重点便是通信系统的基带信号、射频段以及中频段;3) 功能的软件化。软件无线电技术除了必需的具有良好通用性的硬件支持平台之外, 其他的各种功能均能够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情况下, 软件编程可以实现以下这些功能, 主要包括:信源编码、解码方式以及可编程的射频频段、中频频段、信道解调方式与信道调制方式等等;4) 优秀的可拓展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非常优秀的可拓展性, 不管是系统功能的拓展, 还是系统功能的升级, 均可以非差轻松地完成。由于软件无线电技术基于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硬件支持平台, 因此在硬件方面的可拓展性不大, 其优秀的可拓展性主要体现软件方面。如果想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或者拓展仅仅需要对相应的软件进行升级或者拓展即可, 非常方便。升级和拓展软件要比改进和优化硬件电路简单许多。借助于软件工具,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来实现各种通信业务的拓展。
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之所以软件无线电具有传统数字电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其中应用了诸多关键技术。也正是由于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 可保持电台功能以及款频段的灵活性。以下将对几种关键技术进行具体分析:1) 开放式体系结构。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 硬件设计建立在开放式总线结构基础上, 硬件与软件均处于开放状态, 例如电气接口与物理接口, 根据通用的模块标准进行设计。目前, 基于通信的开放结构标准基本建立起来, 但是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适时数字信号处理、高性能信号处理等相关标准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2) 中频处理。在发射端的中频处理中, 基本实现已调基带信号和中频信号的转换, 这种转换功能主要通过计算离散时间点来实现。对于接收端的中频处理部分, 如宽带数字滤波, 可以从业务波段中选择, 恢复到中等带宽的用户信道, 并将信号转换为基带。通过滤波以及频率交换的复杂程度, 体现中频段对处理能力的需求状况, 这一功能需要通过数字办法来实现;3) 实时软件处理。在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多工作技术实现过程中, 应实时纳入全新功能软件。虽然当前存储器的容量已经比较大, 但是所有软件存储其中仍承受较大压力, 因此软件无线电系统可以通过特定的用户入口端实现实时新功能软件的装载, 通过重新分配、组构软件资源, 重组软件功能, 这就要求通信协议以及软件的通用性、标准性;4) 开放式总线结构。传统的硬件平台结构属于流水线式, 在这一结构中, 各模块采取实际硬件电路互连形式。一般情况下, 各个模块之间紧密耦合。如果系统涉及到功能的改变, 就需要增加或者减少某一个模块, 这就会带来结构中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具备开放性, 因此也无法满足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要求。鉴于此, 人们在PC技术发展中受到启发, 提出了基于总线互连的系统, 在相应系统中应用VME总线标准。尤其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 通过应用VWE总线标准, 进一步支持软件无线电的扩展性、开放性平台发展;5) 宽带模数 (A/D) 或者数模 (D/A) 转换。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 最理想的ADC位置应该与射频天线尽量靠近, 以此更精准地接收模拟信号, 实现数字化转换, 最大限度获得可编程性。在A/D或者D/A技术转换中, 应考虑以下几点要素:量化噪声、采样方式、采样效率、数值与效应等。当前, 在软件无线电系统的A/D或者D/A技术中, 最大的困扰就是ADC采样速率难以满足软件无线电的高精度、高速率要求, 将成为今后努力方向。
3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4G发展中的应用
随着3G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 目前已经在市场运营中取得一定成绩。当前,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已经着手准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 并逐渐达成共识, 将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相结合, 如WLAN、无线局域网等, 4G技术应运而生。随着4G技术的产生, 数据传输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并可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任务, 最终实现局域网、广播、电视、商业无线网络、蓝牙等无缝衔接、兼容发展。在发展4G的诸多关键技术中,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承载4G发展的桥梁。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交叠发展, 更利于降低开发风险, 因此未来发展的4G技术必须满足各种类型产品的需要, 软件无线电技术恰好满足产品多样性需求, 既可降低开发4G的风险, 又支持更多系列产品的开发。另外, 由于软件无线电技术减少了硅芯片的应用, 可有效降低成本, 更利于推广使用。在4G技术的网络支持方面, 由于通信系统选择的是基于IP全分组形式基础上的数据传输流, 因此IPv6将成为下一代的网络协议。总之,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必然能够有效解决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让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未来4G通信技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Test Method for Frequency Hopping Radio Based on Software Radio.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Volume8) , 2005:156158.
[2]杨小牛.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 走向终极无线电——无线通信发展展望[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 (1) :125-126.
《无线电工程》征稿启事 篇9
《无线电工程》突出学术性与技术应用相结合, 以跟踪遥感遥测遥控学科发展、交流测控领域学术与技术应用成果为主要报道内容, 突出高科技并兼顾其他相关专业
期刊栏目
信息系统与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测控遥感与导航定位
电磁场与微波专题技术h/?丄程应用
投稿要求
1文章正文双栏排版, 篇幅在8000字以内?A4打印纸5页以内) , 文章标题丨8字以内, 插图6幅以内。
2稿件须附摘要 (180宁左右) 和关键词 (3 ~ 8个, 用“;”隔开)
3稿件必须包括 (按顺序) :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所在省市、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其中题冃、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与中文对应译成英文。
4稿件须附作者简介, 内容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职务、学历、研究方向, 并在义章最后给出联系方式 (通汛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
5稿件要论点明确, 条理清晰, 论证有力, 文字通顺、筒练, 数据可靠, 量和单位的使用及数字用法要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6文献引用采用尾注方式。文献序号以义屮引用的先后顺序编排。
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http://wxdg.cbpt.cnki.net/电话:0311-86924962, 86924954
投稿邮箱:gch@cti.ac.cn传真:031丨-83628044
gch4954@163.comQQ? 919173201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589号邮编:050081
中国无线电协会成立 篇10
据了解, 主管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的无线电协会共有6家发起单位, 分别是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广电总局通信管理局、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民航空管中心通信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通信管理中心和中国移动集团。
目前, 该协会有253家会员, 其中, 理事为127个, 常务理事为41个。协会不仅要贯彻国家无线电的基本管理政策, 还要做好三件事, 即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建立起政府和无线电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搭建促进无线电技术与应用发展的平台。
受奚国华委托, 工信部办公厅主任刘利华在大会上宣读了奚国华的致辞。奚国华在致辞中说, 改革开放30年来无线电事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状态。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团组织将在今后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线电的发明者 篇11
1894年,年满20岁的马可尼了解到海因利希·赫兹几年前所做的实验,这些实验清楚地表明了不可见的电磁波是存在的,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
马可尼很快就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波向远距离发送信号而又不需要线路,这就使电报完成不了的许多通信有了可能。例如利用这种手段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海上航行的船只。从小就喜欢摆弄线圈、电铃的他,便一头钻进了电磁波的研究中。他想。既然赫兹能在几米外测出电磁波,那么只要有足够灵敏的检波器,也一定能在更远的地方测出电磁波。经过多次的失败,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他在家中的楼上安装了发射电波的装置,楼下放置了检波器,检波器与电铃相接。他在楼上一接通电源,楼下的电铃就响了起来。晚上,当父亲看到了这个新奇的装置,把以前憋在肚子里的火气和不满都抛到九霄云外,再也不叫他“不切实际的空想家”了。他开始给儿子经济资助,让他一心搞实验。马可尼初战告捷后,信心倍增。他大量收集资料和文章,不管这些文章的作者是有名气的,还是无名气的,只要对他有用,有所启发的文章,他都耐心阅读,仔细分析。他把各家的缺点分析清楚,把各人的长处集合起来,改进自己的机器。
1895年夏天,马可尼又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实验。到了秋天。实验又获得很大的进步。他把一只煤油桶展开,变成一块大铁板,作为发射的天线。他把接收机的天线高挂在一棵大树上,用以增加接收的灵敏度。他还改进了洛奇的金属粉末检波器,在玻璃管中加入少量的银粉,与镍粉混合,再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除掉。这样一来,发射方增大了功率,接收方也增加了灵敏度。他把发射机放在一座山冈的一侧,接收机安放在山冈另一侧的家中。当给他当助手的同伴发送信号时,他守候着的接收机接收到了信号,带动电铃发出了清脆的响声。这响声对他来说比动人的交响乐更悦耳动听。这次实验的距离达到2.7千米。
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横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
无线电技术就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能传输声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与有线电通信相比,不需要架设传输线路,不受通信距离限制,机动性好,建立迅速;但传输质量不稳定,信号易受干扰或易被截获,保密性差。
人类发明了电报和电话后,信息传播的速度不知比以往快了多少倍。电报、电话的出现缩短了各大陆、各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感。但是,当初的电报、电话都是靠电流在导线内传输信号的,这使通信受到很大的局限。譬如,要通信,首先要有线路,而架设线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山、大河、海洋均给线路的建造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况且,极需要通信联络的海上船舶,以及后来发明的飞机,因它们都是会移动的交通工具,所以无法用有线方式与地面的人联络。19世纪发明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使通信摆脱了依赖导线的方式,是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浅析《无线电基础》教学 篇12
高职学生基础较之于本科生来说相对薄弱, 如果只是片面的强调学习的目的, 而不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所以, 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其所学的专业具备了兴趣, 将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教学和学习的效果都会事半功倍。无线电是一门与当前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 它的应用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从收音机、电视、手机以及GPS等, 这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中都大量的应用到了无线电的技术, 可以说无线电改变着人们日常的生活。在日常的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作为无线电专业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的运用以及其在将来的发展趋势, 这样对学生来说无疑会拓宽视野。
无线电的课程综合性较强, 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在授课的过程中, 有些看似很简单的公式或者概念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是很陌生的, 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基础知识的讲授就是必要的。如在讲授谐振电路时, 为了保证学生都可以听明白, 必须要先将电感元件、电容元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相关知识向学生做介绍, 然后切入讲授的正题。这样, 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的知识, 增加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灵活地控制教学的进度和内容, 而不是对照教学大纲强行的套入。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
(一) 师生良好的互动
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高职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叛逆期, 自我意识很强, 而表现在课堂上则表现出缺乏主动性的意识。传统的教育一直将授课的逻辑和完整性视为重点, 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能和学生做成朋友, 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 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科技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节课堂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
使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和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技术, 可以更好的改善课堂的教学结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亦是如此。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多样、新颖、趣味、丰富等特点, 结合无线电教学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技术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视觉、听觉等都注意在课堂上,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很直观, 更加鲜明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无线电信号的传送和接受过程, 让学生对整个抽象的过程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 教学点面结合
无线电课程包括大量的电路分析、演绎推理等过程, 要求学生可以综合的利用所学的知识点, 交叉所学知识,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框架而只是单一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掌握各章节的知识, 那知识便被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块, 容易忽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忽略对知识整体的掌握, 导致学生对零散的知识可以理解, 而对于知识的整体掌握却不尽人意。因此, 笔者认为, 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无线电课程共四部分内容。一是基础知识;二是调谐电路;三是滤波器;四是调制与解调。如果分开讲授, 学生很容易只是掌握几个公式和概念, 难以将整体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 也很难了解无线电技术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反之, 在每部分的内容的讲授中, 如果可以例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则既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知识点的实质, 也可以使学生明白在具体的应用中该知识点的运用。通过点与面的结合, 可以是学生站在一个“面”的高度去理解和考虑所了解的这个“点”及其在“面”中所占的位置。如在讲授谐振电路时, 可以以电视节目的接受为例子, 引导学生从整个无线电信号传播的角度去理解。让学生明白空气中分布着众多的电视信号, 众多的电视信号根据不同的频率划分, 而电视的谐振电路是通过对频道的调节来实现的。谐振电路选择其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 而其他频率的信号被谐振电路衰减无法通过电路, 由此电视接收机就完成了节目的选择。这样的过程描述可以让学生明白谐振电路在无线电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位置, 起到点面结合的作用。
(二) 教与练的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只有将理论的知识进行不断的练习才能真正的是使接受者掌握, 尤其无线电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和公式等知识点, 如果仅仅是上课, 不及时的加以联系的话, 学生很难掌握所学知识点。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 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也有助于教师找出教学中容易出现纰漏或者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点, 及时的纠正。练习分为课上和课外练习两种, 课上练习可以布置一些较复杂的思考题, 并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然后直接回答, 再由老师加以补充。这种练习可以对学习的知识点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课外练习则主要以对知识的巩固为主, 如对名词、概念、原理等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没有理论则没有实践。但是如果只有理论的话, 便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束之高阁, 将学习同生活明显的分割开来, 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若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因此,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可以使学生明晰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让学习有的放矢。如进行无线电收音机的组装, 在组装的过程中加深对无线电信号传输的理解。另外, 可以利用校内外实习的过程, 通过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 如电视台、电台、无线电生产车间的参观学习, 都有助于学生会更好的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理论和事件的联系, 可以让学生在理性的认识基础上增加感性认识, 同时, 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高职院是校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工作人员的基地, 只有根据高职教学的实际需求,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无线电是一门专门研究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各种信息的技术学科。《无线电基础》是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重要课程, 其理论性、综合性强, 发展变化快,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学生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 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