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

2024-06-18

李商隐无题诗(精选10篇)

李商隐无题诗 篇1

李商隐,唐代诗人,原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 ,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的处境。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他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随其学习“四六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其幕僚。令狐楚帮助他进入了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却也无意中使他都一辈子没能摆脱党争的旋涡,辗转漂浮于各幕府间,几乎靠山山倒依水水尽,潦倒大半生。

一.李商隐诗歌创作概况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咏史和感情诗几类,而形式上尤以无题诗影响最大。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无题》(八岁初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无题》(万里风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2]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商隐诗集当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二.李商隐无题诗特点

1.婉曲见意的表现形式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如果说李贺的特点是瑰奇,杜牧是俊爽,温庭筠是绮密,那么李商隐恰恰就是深婉,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前人说他“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分析是很中肯的。

当然,刻意求深求曲,也会带来晦涩费解的弊病。诗人的一部分作品迷离恍惚,旨意难明,有的甚至成为千古揭不破的“诗谜”,导致妄为比附、影射的索隐风气,他是不能辞其咎的。婉曲见意的表现形式,同“深情绵邈”的内涵相结合,做到“寄托深而措辞婉”,这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

许多人倾向于将《锦瑟》、《碧城三首》、《玉山》等诗与无题诗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写法和意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一言难尽的情形,使得无题诗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对这些诗的真正含义作出解释。然而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非常令人信服的阐明诗中的涵义。但诗人刻意追求诗美,这是显而易见且无可争议的。其开创的专事爱情的无题诗达到了凄艳、伤感的美学高度,包蕴着感人深挚的美学生命力。

2.凄艳的感伤情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李商隐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义山《无题》的创作给后人以极大影响。他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一方面对心灵世界作出了亘古未有的深入拓展。其无题诗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诗境推向了高峰。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并对情感变化的复杂与奥妙,作出了细腻展示。而另一方面,开拓了全产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归于跟无形无质心理意绪更易结合的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深层次的一种新境界。再者,对感伤情绪作出了形象概括,其诗情感细腻深沉,削弱了诗歌的特定时代性,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普遍心声,突出了情的时代跨越性。同时将情绪升华,沟通古今,执著追求,使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现在亦有人认为无题诗有着鲜明的佛道意趣,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感性的执着,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表达;而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的相互融入又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与悲剧美,因此体味伤感情调与佛道意趣是无题诗解读的重要途径。正如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对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的总结所言:“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诸家观点大不同———后人已无从确知当时引动诗人灵思的种种情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诗歌的喜爱和想象;而这也正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孙洙.《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 2003.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集解》 (全5册) [M]中华书局, 2004.

[3][4]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李商隐无题诗 篇2

贵州遵义电大务川分校 12秋汉语言本科 申芳

目录: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六、无题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七、结束语

【内容摘要】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其中著名的有《无题》、《锦瑟》等。他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他的无题诗朦胧缅邈、旨意隐秘,善于摄入仙道形象,使无题诗蕴蓄着一层仙道情韵。艺术上表现为一种深情缅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

无题诗 人生际遇 主题分类 代表作例析 仙道情韵 艺术特色

前 言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

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一)人生际遇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小宦官家庭,从高祖至其父亲都只做过县令一级的小官。九岁时,父亲李嗣病逝于浙江幕府,李商隐跟母亲扶柩回到郑州,家境极为艰难。

从文宗太和七年(833年)起,李商隐一共两次应举落第,直到二十五岁时得到令狐楚之子推荐才得以中举。这段时期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已日趋成熟,作品主要写少年涉世的理想,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认识,不如意时的愁绪等。开成三年,即李商隐中进士的第五年,他踏上仕途,也无辜的被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第二年他娶派宋节度使王茂元的小女儿为妻,这一举动被属于牛党的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会昌二年,李商隐被选为秘书省正字。同年,其母去世,他离职服孝三年。期满回到朝中,宣宗已即位,朝中政治派别形势大变,李党遭贬逐,牛党得势。由于李商隐被视为“背恩”而多遭排贬,加之李商隐之妻王氏病故,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宣宗九年,李商隐返京,次年,任盐铁推官。两年后罢职回郑州闲居,就在这一年,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寞中死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作品在艺术表现技巧臻于成熟,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二)无题诗与其人生际遇

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一)无题诗的界定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二)无题诗的主题分类

1、无题诗的爱情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3、无题诗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何处哀筝随急管》一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失意,诗里通过“溧阳公主”和“东家老女”两个不同阶级女子的对比,寄托了寒士不遇的悲慨,诗中两个不同境遇的女子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政治色彩。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1、《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 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2、《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此诗扑朔迷离,意象朦胧,人们对此诗的创作旨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咏瑟,有人说是悼亡,有人说是写艳情,有人说寄托政治怀抱等等。我就此诗在社会人生方面的旨意作一些浅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可惜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诗人以“锦瑟”喻美好年华,以“思”引发“无端”之问,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有这着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一个“晓”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化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一个“春”字点破,使旧有怨恨惆怅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波及奋斗。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起飘逸的烟霞。这里“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是诗人精深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诗人对意想中美好人生的巧妙回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赤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的时光已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悔悟可惜风光不再。

总览全文,首句以锦瑟起兴,感叹年华易逝,一事无成,对一生的经历浮想联翩。中间两联,用比喻写好梦不长,一生多恨。尾联以感叹作结,总綀全文,字字沉痛。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一)无题诗的仙道意趣

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摄入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着一层仙道的情韵。这种情韵加上李商隐好以艳语写悲情,便构成了一种以艳丽、缥缈、含蓄为特征的深情缅邈、沉博艳丽的朦胧风格。

《碧城三首》正是这种语艳、境迷、情伤的极具道韵的佳作。《碧城》其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海沉底当窗见,两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碧城”,神化传说中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十二曲阑干”即“十二层城”、“

二玉楼”之意,除状其道观之高大华丽外,又含有门禁森严之意。“犀辟尘埃玉辟寒”,传说中犀牛的角能辟尘,玉质温润可以御寒。所以这二句言其环境之清静及温煦。三句中“阆苑”传说中是神仙的居处,而李商隐摄取“阆苑”意象入诗,不仅暗示诗中所写为一位极美艳之女冠,而且平添了一层仙道的情韵。四句中“女床”为神化传说中的山名,所以以女床之山喻道观所在之山。另外“女床”与“女子之床”双关,加之“鸾”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一般指雄,而凤一般指雌,所以有蕴含着男女交好幽合之意。以上四句诗所写皆为神仙天境,而人神相恋、男女幽会,似在恍惚缥缈之中,这就是李商隐诗中的道韵。五六两句忽然从天上仙境跌入现实人生爱恋阻隔的苦闷。七八两句看似设若之辞实为忧伤寄望之音。“水晶盘”比月,即“嫦娥”,比喻女冠。

《无题》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便有一种人天阻隔、缥缈迷茫、可望而不可及的情韵。又如《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女冠在广寒宫夜夜思念凡俗的丈夫,反衬诗人爱情的失落,极富道韵。其他如“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无题》),“紫府仙上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无题》),“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无题》),“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昨日》)„„李商隐这些充满仙道意趣的诗句,即使不能透彻了解其诗意旨,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其无题诗的迷离恍惚,蕴藉朦胧,沉厚深挚的情韵。

(二)无题诗的感伤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常缈落而失望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其无题诗充满一种浓挚的感伤美。无题诗的感伤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摄入仙道意象的人仙相恋,道俗相爱最终酿成悲剧的诗里。

李商隐青年时期在玉阳山学道,与宫女之入道者宋华阳姐妹相恋,这种道俗相恋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告终。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阻隔致成两难境悲剧的深切体察,使得其诗感伤的总基调中又有细微的情感差异:有等待的哀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有希望的破灭“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有两情阻隔的相思之苦“刘郎已恨蓬山远,更个蓬山一万重”,有以死相许永志难泯的哀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阻隔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相离情结的反映,其感伤美也是现实法则造成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储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开成了深情统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在比喻运用上,赋予具体事物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并组成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表现深刻细致而又主次分明,赋予典型性。

2、在情景描写上,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感情纯真,执着热烈。

3、在意象创造上,事件与场景的描述,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诗中想象与现实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等手法的运用,使采用赋法 的无题诗出显得断续无端,变换迷离。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古代诗歌的意识流作品。

4、在典故运用上,他掌握了杜甫运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显得新鲜。他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染意境气氛,深得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这些精湛的技巧在他七绝中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

5、语言精美艳丽,韵味深长。李商隐诗歌的语言特色“艳丽奇绝”,不仅兼收并蓄前代艺术大师的语言精华,还学习民歌乐府的语言优点,对词藻和遣词技巧有深厚的功力。用词华丽多姿,工于用典,增加了语言的造境功能,强化了诗句意蕴。

6、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环境气氛和诗歌语言的赋予暗示性有密切关系,给予读者暗示和丰富的联想。正是这种赋予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成的深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六、无题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艺术贡献上考察,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他的艺术独创性。晚唐诗歌,无论在生活领域还是在艺术发展上,都远没有了初唐、盛唐时的巨大空间,衰落和难以为继的局面己很明显。李商隐的诗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

第二,是他抒情的曲折与绵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无题》诗、咏物诗。如他晚年写得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锦瑟》。

第三,是意境的含蓄朦胧。由于李商隐独特的抒情方式,他所构造的艺术境界往往与那种自然明快、直抒胸臆的诗境有很大差别。

第四,是语言的精美艳丽,韵味深长。由于李商隐语言艺术的成就,不少诗句被后人传诵,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甚至演化成语式的固定词组,这都可以看出李商隐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巨大成就。

结 束 语

李商隐,这个一生困顿失意的爱国诗人,虽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创作无题诗,抒发个人失意的感慨的缠绵深挚地爱国情怀。失意的无题爱情诗,旨趣幽深,包藏细密。意境含蓄朦胧,潇洒飘逸,韵味浓厚。在晚唐诗坛上,用自己敏锐的政治眼光,以细腻的情感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

独特的价值。

主要参考材料:

1、葛兆光 戴燕 《晚唐风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1版

2、王克俭 《李商隐诗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趣 篇3

一、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叹。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二、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的相互融入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与悲剧美。

(1) 佛道在李商隐思想上的交织影响了其个人的创作心态。

李商隐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他在佛道的关照之下,抑囿于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也促成了无题诗所流露出的情感上的矛盾性。他对于佛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佛道灌注了个人的意识在其中,因此他的诗歌契合的佛旨道玄,是在人生体验层面上契合,是精神感悟上的契合,而不仅仅是词语字面、名相义理上的契合。同时,诗歌充满了道趣,是虚化爱情悲剧的道趣,是所落空空的道趣。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佛道的交织,融释了诗人的人生痛苦,注入了诗人的人生幻想,使得诗人仍执迷于一个“亦道亦佛”的精神理念之中,这也使得诗人的灵善细腻的心灵,在冥冥之中受到二者绞合之下的震撼:反省无常,体验空空,哀伤无定,咀嚼失落,皆是其创作心态的反观。诗人的心灵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表现欲,一种传达欲。因此,诗人的无题诗创作,大都出于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其诗也似隐非隐,欲盖弥彰,半遮半掩,却往往能够引有发省,能上能下人入胜。对于丧失家道,义山郁郁不乐,藉佛理以求解脱烦忧,蕴道学隐曲内心,,故佛道成分兼有。

(2)独立人格加深了诗人对于佛道的理解,更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义山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渲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渴求入仕而不可求得,企冀爱情却无能为力,李商隐隐只能借助佛道来摆脱这种痛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基于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绪在哀肠寸断,渺然无声的无题诗中虚泛开来,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

(3) 心灵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以意为主,移情于所需之自然物象,以诗人的情绪为核心去统摄,有助于表情的意象”。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宗教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部能将“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感受凄艳。可以说,正是心灵中的那份哀怨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之美。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细雨”,“芙蓉塘”,“香炉”,“香料”,辘轳井索,贾氏,韩寿,宓妃,魏王,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处,景象苍凉孤寂,内心悲苦难书,无形之中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痛。诗人在表达有所期待而又幻成云烟,但又产生新的期待,把追求与幻灭两种主观心象,注入上述自然物象之中,融多方感悟于沉博绝丽中,形成凄艳之美。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参考文献:

1、荆立民,荆虎:《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殉道”精神》东岳论坛,1999年第4期

论李商隐无题诗之悲剧意蕴 篇4

对于李商隐无题诗的意旨, 历来观点不一, 大致有“寄托说”与“爱情说”两派。观其现存无题诗, 除《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 一首抒写“怀古思乡”外, 其他均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 “爱情说”似有证可据。然中国古代诗歌很早就出现以美人香草、男女之情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李商隐自己也说:“为芳草以怨王孙, 借美人以喻君子。”故“寄托说”也不无道理。但我认为, 无论持哪一说, 观点都有些牵强, 因为李商隐很少在诗歌中详尽刻画具体事件, 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也往往是朦胧不可考证的, 他的无题诗更侧重于传达一种情绪, 一种悲凉情绪。诚如余恕诚《唐诗风貌》云, 李商隐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突出的是作者身处政治、爱情等多重悲剧下的复杂凄凉情绪。而且, 政治与爱情的悲剧在其诗歌中还达到了互相激昂的效果———因政治失意, 他的爱情失意之痛愈发强烈, 反之, 因爱情失意, 他的政治失意之悲也愈发难堪。

如其《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 一诗:

重帏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此诗可理解为爱情诗, 展现一位失恋女子的忧伤。深夜时分, 女子独卧闺房, 回忆往日恋爱生活, 如梦般虚无缥缈。然联系此诗创作背景———李商隐早年因得牛党令狐楚相助而中进士, 后成为李党中人王茂元女婿, 一生都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 或可推测, 此诗作者是有政治寄托的———神女的漂泊与小姑的独居, 或表达诗人自己的孤独抑郁;风波摧残菱枝和月露阻止桂香, 或表达牛李党争之下官场的黑暗, 诗人备受压抑的痛苦。

又如其《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方面, 该诗可理解为写爱情悲剧。暮秋时节有情人痛苦离别, “东风无力百花残”衬托离别时的无奈, 而离别之后的“青鸟殷勤为探看”更在无谓的希望中增添离别之绝望。作者运用了“到死”、“成灰”、“丝尽”、“泪干”等一系列充满悲剧意蕴的词眼, 曲折展现爱情的感伤与幽怨。另一方面, 此诗最后“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意蕴深长,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这样评论:“明知思念之徒劳与追求之无望, 却仍然要作无穷无尽的无望追求;明知思念与追求只能使得自己终生与痛苦为伴, 但却心甘情愿背负终生的痛苦去做无望的追求。”[1]这种明知难成却执著追求的精神, 明显融入了处于党政漩涡中的诗人对政治、人生的深切感悟。

再如《无题》 (照梁初有情) 一诗, 一方面写深情, 另一方面在“莫近弹棋局, 中心最不平”的诗句中, 亦可看出作者身处政治迫害之中的愤恨不平;《无题》 (何处哀筝随急管) 一诗, 同样借爱情失意之愁抒发身世潦倒、怀才不遇的悲愤;《无题》 (凤尾罗香薄几重) 一诗则通过渴望爱情而不得的女子形象寄托了作者渴望施展“凌云万丈才”却不得的悲苦。除此之外, 一生坎坷的李商隐还在诗中展现其人生的绝望与幻灭, 使其“悲”达到顶巅。如《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一诗: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诗描写一位幽居深闺中的女子, 追求爱情而最终失望。诗歌最后两句“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既刻画了女子因美好爱情最终走向幻灭的强烈悲愤, 又流露出李商隐政治生涯屡经挫折近乎绝望的悲叹。更有甚者, 李商隐还在诗歌中展现因悲的浓烈而惘怅迷茫的心境,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意蕴虚幻, 所涉及意象迷茫忧伤, 让人无从得知诗人究竟具体针对何事抒发胸臆, 我们能体会的只是弥漫在诗境之上的那层浓重复杂的人生情绪:伤感、迷惘、惆怅、无奈、悲伤……而这些正是诗人在坎坷的政治道路、爱情道路中蕴集的复杂情感的集中宣泄。

李商隐无题诗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采用多种手法, 使其无题诗悲剧性意蕴得到进一步强化, 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 心象与物象的交融。

陈建华《内心视镜———析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的心绪描写》云:“当心灵受到外界触动时, 在心境中会出现一串串心象序列, 发而为诗, 则可能以心象融和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而得出的物象, 构成一种印象色彩很浓的艺术形象。”[2]李商隐身处恶劣环境, 有口难言, 为释放心灵, 他只能选择将其悲剧性情感渗透或依托于客观物象之中。

如上文提及的《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一诗即为典型代表。全诗除最后一联, 没有任何抒情成分。首联纯为写景, 然在前人诗作中, “芙蓉塘”常作男女相悦之所的代称, “轻雷”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呼起兮, 声象君之东音”, 再加上一个东风细雨的环境, 便自然透出了主人公怅惘忧伤、又有所期待的心象。颔联中的“香”、“丝”谐音“相”、“思”, 表明该联明写室内外物象, 暗喻女子在幽居孤寂中时时牵引的情思。颈联与颔联紧密关联, “烧香”引出“贾氏窥帘”, “牵丝”引出“宓妃留枕”, 更显绵绵情丝。一系列的物象的描绘中, 主人公的期待脱颖而出。末联直接抒情, 直接呈现出了由追求到幻灭的心象。李商隐将对爱情的追求与幻灭两种心象, 自然熔铸于客观物象中, 通过情景交融, 委婉道出女子心中的哀愁。再如《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一诗, 首联即借助星辰好风, 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 烘托出一片柔美旖旎的环境, 颔联则通过一“无”一“有”的对比, 展现诗人对这段美好情愿的珍惜。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在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饮的欢快场面中, 自然流露出诗人今日的孤独抑郁情怀。

(二) 比兴象征手法的融合。

李商隐的一生始终抑郁不得志, 可他所处的环境又不允许他直接宣泄心中的不平, 于是他巧妙求助于中国古代诗歌中自先秦时代就有的美人香草比兴象征的传统, 通过比兴象征的巧妙融合, 表达自身深细隐微的人生体验与感受。正如缪钺《论李义山诗》云:“中唐时代的李贺已经在诗中大量运用象征, 但一般与赋体结合而不同比兴结合, 而大都运用于古体诗, 而李商隐则将比兴与象征融合, 并取李贺作古诗之法移于作律诗, 而变奇瑰为凄美, 又参以杜甫之沉郁, 诗境遂超出李贺之上。”[3]

他的无题诗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最为纯熟的当属《锦瑟》一诗。此诗明为咏“锦瑟”, 实则与物无关, 而是重在物所营造的迷茫忧伤的气氛, 以寄托作者凄迷怅惘之情。首联起兴, 由锦瑟五十弦所奏的之音, 引出对自身已往的追忆;颔联与颈联则巧用典故, 通过庄生迷蝶、杜鹃啼血、沧海遗珠、良玉生烟等意象象征诗人自身的惘然、悲苦、可望而不可即。末联则是对前面所有比兴象征内涵的大总结, “惘然”二字概括了“思华年”的全部感受。再如《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 一诗中“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两句, 其中的“金烬暗”、“石榴红”除渲染气氛、点明时令外, 还含有比兴象征意味, 前者象征无望的相思, 后者暗示流逝的青春年华;此外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无题》 (八岁偷照镜) 等诗皆运用比兴象征寄托悲伤情感。

(三) 意象的叠加, 创造朦胧的诗意。

李商隐在抒写不幸时, 常运用意象的叠加法, 创造迷离朦胧的意境, 烘托作者的悲剧性情感。郝世峰在《选玉溪生诗补说前言》中这样评价李商隐:

他的诗歌结构常常不注重意象间的表面关系, 而是以心使物, 因心造境, 偏于表现意象下面的深层底蕴, 因此, 意象间的表面逻辑关系相当不定, 甚至彼此不相干连……这样的结构才足以表现诗人那种迷离惆怅的心境。

如《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一诗中, “细雨”、“芙蓉塘”、“香炉”、“香料”、辘轳井索、贾氏、韩寿、宓妃、魏王、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处, 景象苍凉孤寂, 作者将追求与幻灭两种主观心象, 注入上述自然物象之中, 在意象的叠加中, 意境更加朦胧, 无形之中流露出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痛情绪。再如他的《无题》 (如有) 一诗中重叠着各种意象———缥缈的神女, 碧绿的芭蕉, 火红的菡萏, 隐约的远光, 似有似无的烟中之响以及重叠的锦帐。陈炎《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一书中这样评价此诗:“浓与淡, 光与影, 远与近, 虚与实, 色与声, 错落有致地叠加缀连, 使人恍惚置身于一个朦胧的梦。”[4]如此朦胧意象所构成的是一种失意、惆怅、渺茫, 隐约迷离的悲情。与《如有》相比, 《锦瑟》更具有扑朔迷离的朦胧感, 诗中无论是庄生梦蝴蝶, 还是望帝化杜鹃, 抑或沧海遗珠, 鲛人泣泪, 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都带有不可指实的朦胧性, 它们之间的排列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 然而所构成的却是一种悲凉意境。

参考文献

[1]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48.

[2]陈建华.内心视镜——析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的心绪描写.抚州师专学报, 2003.1:63.

[3]缪钺.论李义山诗.诗词散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31.

李商隐无题诗用典的意义 篇5

“用典”亦称“用事”,凡引用古时有关人、地、事、物等之史实或传说,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或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者,均可称为“用典”。古诗因为篇幅的限制,需要用浓缩的典故以达到更高更美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效果,而典故具有浓缩性和普遍象征意义的内涵,可以使作品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飞跃。在古诗中,诗人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为了援引古人先贤的言行事件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在于以寥寥数语蕴含丰富内容,追求作品的典雅华美,含蓄婉曲。中国古代诗人用典尤具特色者,当推李商隐,而在义山诗中用典艺术特色最突出的当属无题诗。

李商隐对于用典的喜爱,“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使他的诗“隐词诡寄”(张采田语),“深情绵邈”(刘熙载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语)。但也因用典的频繁和晦涩,使诗“埋没意绪”(冯浩语),“纤曲其旨,诞漫其词”(朱长孺语),因此诗意婉曲晦涩,在可解和不可解中徘徊,以致诗人元好问读后都不免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是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寄兴深微,寓意空灵,以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丰富且复杂迷离的情感,而被历代文人和评论家大家赞赏的委婉深曲的朦胧美则归功于李商隐对典故的独特运用,典故的创新运用手法不仅使无题诗通过带有神话志怪色彩的意象,塑造了神秘优美富有情韵的意境,而且也曲折间接地营造了隐秘深邃的内心情感,发挥了典故意义的共性以升华情感氛围、引起读者共鸣。下文将主要围绕以上作用进行分析。

一.李商隐通过用意隐晦的事典文字的多重含义,曲折间接地暗示折射出隐秘朦胧深邃的内心情感经验。今人徐复观曾指出典故具有象征的作用,以简驭繁,着重于借用典故内涵折射层次错综复杂的内心经验。象征作用中的典故意象在诗中含义多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典故的比喻作用不同,指称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不是用一个事物或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李商隐有别于其他用典诗人的不同就主要表现在无题诗中典故称谓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即事典文字不是一对一的指称,而是通过典故的多义性,更加含蓄隐晦地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颈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为例。此联并列用典,涉及了四位历史人物,前一对人物源于晋代大臣贾充之女与他的僚属韩寿的爱情故事,此历史典故出于《世说新语》, 韩寿为贾充掾,与充女相悦,两人后喜结连理;后一对人物基于《文选・洛神赋》中曹植感甄事的传说,即曹植曾欲求甄氏为妃,可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后来甄妃被谗言所害,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曹植曾梦见甄妃对他诉说爱慕之情不能如愿的遗恨,曹植遂作《感甄赋》。此诗中典故意义非常隐晦曲折,首先,这四位历史或传说人物共通性较少,对应关系并不显而易见。唯一的相似性表现在贾氏与甄妃都用情专一忠贞,但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如愿以偿,一个抱憾终身,一正一反,这样即便我们假定诗人借典立意,但也难以确定典故文字的具体指称意义。如果义山是借典自喻,那么诗人与典故人物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倘若理不清这层自喻关系,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究竟是用这结局一正一反的典故,意在说明爱情自有它不可扼制的魔力,表达自己相思成灰的绝望和悲苦,还是“借夫妇以喻君臣”,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遇知己而达的.理想遭逢?

二.李商隐着意发挥围绕典故意义的类型而滋生的审美特性以激起文化群体共同体验的共鸣来达到情感升华,从而更富感染力地揭示自我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无题诗中多以寄托为主,笔者认为其寄托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典故中的或人物形象或言行事迹或风雅事物,从而表达多方面的情感,如自慨生平,抒发怀才不遇或美好理想;又如歌颂真诚伟大的爱情,感慨相思离苦或真情坚贞,所谓“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四库全书》提要)

以《无题》四首其四一诗为例鉴赏借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扬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前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暮春三月,阳光明媚,樱花盛开,垂杨轻拂,筝管相逐,一边是贵族女子纵情游赏、及时行乐,一边是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两幅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诗中典故所寄寓的内容是可想而知的,东家老女因贫寒而婚嫁失时,正是寒士落拓不遇的象征;溧阳公主恃宠而骄,正是贵显子弟仕宦得意的象征,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的慨叹亦在对比中显现。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现实政治的险恶,命运的坎坷以及颇具才华的诗人只能空怀理想、政治失意的悲哀。

再如表现爱情生活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一)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其二) 这组诗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泾原王茂元幕,时诗人已登进士第并与茂元女儿结婚,又将赴京应博学宏词试,故赋诗留别闺中知己。第一首诗人展现了两个场面,一个是昨夜的情景,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画楼桂堂,相爱的双方眉目传情、心灵相通,同时那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的场面又令人沉醉;另一个是晨钟响起,自己又要身不由己离家应差,于是转篷之叹就自然地流泻出来。第二首首句以神女萼绿华影射意中人,用秦楼客映射诗人自己,结句又以历史上“吴王苑内花”比喻伊人。“昔年相望”谓往日相思之苦,“岂知”句又表达出婚后喜悦幸福之情。两首诗均没有直接塑造女子的形象,但却通过典故中人物形象的灵活运用简洁含蓄地从侧面让读者想象到诗人爱人的美丽,并且借典故中言行事迹暗示了诗人爱情生活的和睦快乐。 如果诗人用普通语言文字在诗中翻译典故的含义,即便能做到意思的完整,也只会是冗长不精练的叙述,不仅冲淡了复杂强烈的内心情感的冲击,更重要地的是失去了经过艺术升华提炼出的精致美,这种美感是超越了个人体验感受的。诗人借用高度浓缩的典故――文化群体共有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经验,使融于集体民族的记忆和个人情感高度融合,更加有效地引起全体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无题诗长久以来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因。

三.李商隐本着“遗神取貌”的审美原则严格筛选取用典故,使无题诗中的典故都具有优雅神秘且绮丽浪漫的独特美感,从而通过这些意象塑造了无题诗所特有的意境。从诗人选用的典故的出处来看,几乎无一出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出自诗经的也寥寥,而选自神话传说的和神异志怪小说的典故占据了绝大部分,在事典的选用上也多选用访道求仙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与诗人在青年时期曾为道童“学仙玉阳东”,受道教影响较深有较大的关系。作者沉浸于道教典籍,诗中出现大量道教名物,名物的罗列,极富仙风道气的美感,构成了诗面的美丽神秘。如“神女生涯”、“小姑独居”(《无题》二首其二),“刘郎远隔”、“蓬山迢递”(《无题》四首其一),“蓬山青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如刘郎、宋玉、青女、萼绿华、西王母等人物,瑶池、瑶台、玉台、碧城、蓬莱等地点,这些意象都具有一种迷离幽渺的朦胧美,由这些意象构筑成的诗句自然也会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意境,并与诗人朦胧隐晦的内心情感相融合交织,成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

四.李商隐将多个典故灵活地安排于布局严谨且分工明确的四联诗章中,通过有机组合发挥了强大的整体的象征作用,更加多重地叠加地复杂地塑造了无题诗的意境。这种典故运用手法表现最淋漓尽致的当属《锦瑟》,此诗也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经历代文人与评论家鉴赏分析得最多者。全诗四联各有相互对应,形成了立体全面的结构,首尾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后呼应,由众多典故并列平行组成的中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下对应,首尾联与中二联相互间也紧密配合,形成了完整且具有共同性的结构,增加了全诗文字含义的包容量。典故在平行结构中相互对应,使原本毫无意义联系的典故在各自的内涵上得到突出与彰显。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探究 篇6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 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 如同隔雾看花。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 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 直指读者心灵。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 思致微渺,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 泯端倪而离形象, 绝议论而穷思维, 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这样的艺术境界, 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是怎样形成的呢,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无题”与朦胧美

从系统论角度考虑, 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又无不自成系统, 因而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 在结构中“含有确知 (称为白的) 和未知 (称为黑的) 或非确知 (称为灰的) ”三种信息。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 “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 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 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 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我们认为, 文学作品的标题, 一般来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 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 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像歌曲、乐曲的的题目, 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说明。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美的本质, 诗歌尤显得重要, 有了标题, 人们欣赏时就可以通过它理解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 使作品内涵获得确知性。由于无题诗没了题目, 成了未知“黑的”信息, 这就等于关闭了作品的门、窗, 切断了内部与外部系统的联系, 成了一个封闭式系统。一般来说, 诗的确定性, 在于标题点明;诗的不确定性却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由于确知的信息难以输入, 使得诗内部的语言序列失去控制约束, 整个诗的内涵就变得模糊而具多向性。

二、写作手法与朦胧美

拿无题诗中的爱情诗而论, 中唐以后的一般爱情诗, 叙事成分比较多, 情节故事性增强, 人、事描绘比较具体细腻,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多抒情性且意境朦胧, 并多以内视角关照外部世界, 多写诗人独特的感觉和情感。如《无题》“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两句, “寂寥”、“消息”均属内心或感情活动, 属心中之象。“金烬”、“石榴”则属物象。在这心象与物象之间本无什么联系, 呈断裂模糊状态。感情、情绪本是看不见、摸不着、最难以把握的东西。诗人用敏感的心灵、激情捕捉到了能寄托情感的视觉意象——金烬、石榴, 并使感情外化, 用“暗”与“红”的色彩对比, 来宣泄主人公在灰暗中看到的一线光芒的感觉、思绪。用这种方法使情感凝固成形, 成为能看得见的意象, 这就使审美意识物态化了。这种象征暗示的手法虽在现代派诗中常见, 可在一千多年前李商隐就使用了。

三、用典、象征与朦胧美

就律诗的整体而言, 首尾两联在一般情况下较多叙事与直接抒情成分, 全篇的主意也往往寓含在这两联里, 有时甚至明白点出。而颔、腹 (即颈) 两联则往往敷演主意, 意象密度较大。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 律诗占绝大多数, 但却在颔颈两联用典颇多。如《无题四首》 (其二) 的颔颈两联“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这里以象征的手法在很单纯的形象中凝聚了多层复杂的意义:颔联大致是写情人在燃起熏香时刻秘密潜入来欢会, 在辘轳报晓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是写女主人公对往日欢会的回忆。但构思奇特, 每句只表物象, 不见背景, 意象单纯而突兀。颈联两个典故也有同工之妙。如果说颔联是回忆过去一夜之间的幽会, 从夜晚到黎明;颈联则是用贾充女偷情、宓妃留枕两个典故来回顾这场爱情的始末。在这两联间其意境是逐步推进, 从一夜幽会到最终为伤离别所替代。这全部爱情的终点就是一种痛苦的破灭。这一夜幽会是整个爱情的瞬间, 而这全部爱情过程, 则是她一夜感情的延伸、扩大。两者相映成趣、回环婉转地造成一种渺茫感伤的氛围, 既神秘瑰奇, 又妩媚动人。冯浩说不善悟义山隐比者“不可与言斯集”, 颇有道理。

结语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 他们的诗的风格无不受李商隐的影响。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这种并非晦涩的朦胧的确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亦是其对后世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李商隐为后世无题诗的创作开启了进一步拓展朦胧美的艺术之门。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 无题诗以其独特的风格, 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因而能普遍引起共鸣, 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 唐诗也因此被推向又一个历史的高峰。然而正如李商隐自己所说“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唐诗从此以后逐渐低迷, 但李商隐造就的朦胧美感却千古流传。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诗作本身的复杂性, 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标题本身、写作手法、用典和象征的运用三方面分析了无题诗朦胧美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

参考文献

[1]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

[3]江亚丽.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J].读写频道·文学信箱, 2004, (1)

[4]李晓红.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李商隐无题诗 篇7

一、“无题”之非功利的创作倾向

非功利, 顾名思义是指诗人不把诗歌当做步入仕途或者名垂千史的工具。

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与带有幻想和浪漫性质的巫术文化远离, 而与关注人情伦理的史官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便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功利性格外突出。诗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功利性当然无法避免。

诗歌给作者带来的实际利益, 最重要的莫过于仕途前程。这主要表现在科举中和行卷温卷的作品。唐代开始的诗赋取士, 虽然表现了朝廷对于文人的重视, 但文学同时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 让寒门子弟驰骋才情的同时又束缚了他们的思想。科举考试的题目大都事先规定, 题目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内容的规定。除少数优秀作品外, 大多数科举诗作在成就上并不突出。这也充分说明了“为题造文”的功利主义做诗方式之不可取。至于行卷和温卷中的作品, 虽不限定题目, 但却有着固定的阅读对象和固定的阅读目的, 因此不可能是无题诗, 或者是题目含混、题旨不清的诗歌。

李商隐的无题诗, 正是对种种功利性进行了否定, 走向了纯情、唯美、自由抒情。这些诗歌不为宣传有关政治教化的内容, 不为科举、行卷、温卷, 不为显示才华, 甚至不存有以此流芳百世的目的, 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 因而无题无序, 不对诗歌的主旨作任何功利性的注释。如李商隐《无题二首》 (之一) :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 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 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

把有题无题、先题后题当做“诗之真伪”的标准, 认为“诗有题而诗亡, 词有题而词亡”, 当然不免偏激。事实上, 在李商隐所作的六百多首诗当中, 大多数是有题目的, 它们遵循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 表现了其志向抱负和对晚唐愈来愈严峻的社会危机的深深思索。这些诗歌与沿着“缘情而绮靡”的路线走向的自由抒情无题诗呈现出分途发展的面貌。这种分途实际上正对应了宋代的诗词分途——宋诗继承了杜甫的为现实而作的精神, 并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 将诗歌功利性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 而宋词则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情为宗旨作词的非功利作风。

二、“无题”之开放性的阐释空间

就诗歌而言, 作者意图与作品的题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歌的题目或概括主旨, 或标示创作的时间、缘起、抒情的本事, 如有序文, 则更加详细, 由此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从中找到作者的用意何在。而无题之作, 则因题目的缺失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者意图的缺失, 使文本具有了对读者的开放性, 从而对无题诗出现了众说纷纭的情况。如李商隐的《无题》:

白道萦回入暮霞, 班雏嘶断七香车。

春风自共何人笑, 枉破阳城十万家。

假设此诗的题目是《某年某月某日夜与某女别》或《某年某月某日偶遇》或《赠令狐郎中》或《有感》, 这首诗便会有相对固定的理解。如用第一题, 那么冯煦的理解最恰当;如用第二题, 屈复的理解便比较合理;如用第三题, 吴乔的解释便不算是牵强附会, 纪昀的评价也颇为中肯;如用第四题, 姚培谦、程梦星的解释便非常适当。正因为题目所代表的作者意图的缺失, 才导致了这种种不同理解的出现。尽管从表面上来看, 他们还是抱着去挖掘作者意图的态度, 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理解方式使作者意图有一种权威性, 只有打着作者意图的幌子才使自己的阐释更加有说服力。而实际上在幌子的下面, 是他们凭借对诗作语言和自己的社会、文化经验所做出的创造性阐释。

李商隐还有一些诗作, 虽有题目, 但题目中没有提供对于阐释作者意图有利的信息, 这样的诗被称为“准无题诗”。以《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沦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该诗在李商隐所有诗歌中是歧解最多的一首。

我则比较倾向于自伤身世说。“五十弦”与“华年”相呼应, 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 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 惆怅哀怨。诗人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 政局动乱, 命运如浮萍, 同时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珠”、“玉”是诗人的自喻, 不仅表示才能, 更是表示他的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 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 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最后, “此情”总揽整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揭示了全诗的寓意, 即回首过去不得志的感伤。

李商隐的无题诗较其他诗人来说较多,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加上题序的话大概就会减少这样的歧义了。当然这样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首诗的魅力, 因为诗词毕竟不是论文, 它的美感很大程度上在于内涵的丰富, 而不在于观点的明确。

三、结束语

无题诗并不是指没有题目的诗, 而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定义整首诗的确切的题目, “无题”赋予诗以非功利的意义和更丰富的想象空间。非功利的创作自由和开放性的阐释空间是“无题”使李商隐能够取得重大的艺术成就, 在后世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李商隐诗歌作为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 在诗词擅变的过程当中对唐宋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由此可见一斑。

摘要:无题诗是指标题为“无题”或以诗歌开篇前二或前四为题目的诗歌, 并不是没有题目。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最为人传诵的, 而且一直也是研究者热衷的内容。中国古代诗歌的题目与创作的功利性目的有密切关系, 而李商隐诗歌的“无题”则否定了这种功利性, 不为宣扬政治教化, 不为科举考试、行卷、温卷, 不为显示才华, 甚至不为流传后世, 因此达到了创作的自由。本文试图讨论李商隐无题诗的非功利性创作倾向, 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开放性, 使读者的阐释空间加大, 造成众解纷纭的情况。

李商隐无题诗 篇8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成因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 唐王朝逐渐衰败, 宦官操纵政局, 士大夫党争不休, 藩镇对抗朝廷, 经济日益凋敝, 时代给文人心中蒙上了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这个时代的诗人, 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 李商隐也摆脱不了命运的主宰。李商隐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贫病交迫, 怀才不遇, 朋党斗争的祸害, 斗筲之徒排挤妒忌, 构成诗人寂寞悲惨生活基调。终其一生, 是坎坷不幸的悲剧人生。他家境寒素, 出身孤贫, 虽与皇室同族, 但其祖辈位居显赫官职者无一人, 迄于他本人, 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罢了。他九岁丧父, 自幼成为孤儿的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曾做过为古代人所鄙视的劳动。艰难窘迫的生活激发了他发奋读书的意志, 他先后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科, 不久进入王茂元节度使府做幕僚, 王茂元爱其才, 将小女许配给他。仅因取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他被无端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导致大半生漂泊天涯, 在幕僚生涯中度过。在这倾轧的夹缝里, 他沉沦下僚, 郁郁不得志, 于858年病死郑州。除仕途坎坷外, 婚姻也不幸, 他与王氏的婚姻极有可能是王茂元笼络人才的结果, 并非自己心中称心如意的婚姻。诗人由于在政治仕途上的进取受到极大限制, 屡遭不幸的他情感不得已而发生内转, 将关注点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 要想读懂李商隐的诗歌, 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知晓诗人坎坷的人生, 正是由于诗人自身的经历以及在诗人诗情的调和下, 才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诗体———无题诗。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概念

无题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创举, 是从李商隐开始的。千百年来, 他的无题诗脍炙人口, 至于实际意义, 不同人对无题诗的理解不同, 给人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据统计今日传下来的他的无题诗有近百首, 约占他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题目标明《无题》的诗二十首:“昨夜风尘昨夜风”“来是空言去绝踪”“相见时难别亦难”“长眉画了绣帘开”“万里风波一叶舟”“待得郎来月已低”“幽人不倦赏”“近知名阿侯”“八岁偷照镜”等, 从标题形式看, 另外大体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摘取首句数字为题的十二首:如《西溪》二首、《即日》《晓起》《袜》《银河吹笙》《天涯》《西亭》《白云夫》《小桃园》《钧天》《旧将军》; (2) 摘取第二句数字为题的八首, 如《江东》《宋玉》《贾生》《岳阳楼》《归来》《木兰》《夜出西溪》《乐游园》; (3) 摘取第三句数字为题的三首, 如《嫦娥》《昨夜》《丹邱》; (4) 摘取第四句数字为题的四首, 如《莫愁》《日高》《九日》《旧将军》; (5) 以开始二字 (或三四字) 为题者的诗也属于无题诗范畴, 如《锦瑟》《一片》《明神》《如有》《滞雨》等45首。

以上几方面无题诗总计八十二首, 其中还有些诗作从思想内容上说似亦应列入无题范畴。如《柳》《李花》《景阳井》《漫成五首》《鸾凤》等。

简言之,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看,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指那些摅写作者不愿明言或不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篇什。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

李商隐的无题诗, 其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历代文人学子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 试图对此作出一种正确的阐释。有人说, “无题诗”写的是君臣遇合;有的人认为是写诗人与牛党令狐綯的关系;也有人说“无题诗”纯粹是艳情诗。大家各执一端, 众说纷纭。但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这些诗是否有寄托, 寄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到底有没有寄托?我认为, 首先有些诗的确是有所寄托的。诗人曾经在《梓州吟》中早说过“楚雨含情俱有托”的话。由此可见诗人也认为自己的某些诗篇是有寓意、有寄托的。例如“八岁偷照镜, 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 芙蓉作裙钗。十二学弹筝, 银甲不曾御。十四藏六亲, 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 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的无题寄托是比较明显的, 冯浩、张采田认为此诗是诗人十六岁光景的处女作, 写一位少女性情活泼, 姿容美丽, 勤学技艺, 等待出嫁, 但父母没有许嫁的打算。随着年龄增长, 她内心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日益增加。这首诗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的心情, 因为这首“无题诗”创作于李商隐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之后, 反映的是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以致诗人心中有很浓重的仕途不达的苦闷与不平的情绪。正是由于诗人一生的坎坷和自身所受的迫害, 他想借“无题”诗这一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愤怒与不满, 李商隐的这类“无题”诗熔铸了人生社会的隐痛。其次, 有些诗是无寄托而直赋其事的。如《寄令狐郎中》, 诗篇以真挚的情感, 叙述了诗人和令狐綯的亲密关系, 可谓一吟三叹, 直赋其事。最后, 有些诗是寄托朦胧, 无以指实得。这类诗在李商隐无题诗中占重要地位, 其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 辨析最难。在这类诗中, 诗中所寄托的内容往往很不具体, 诗篇所抒写的思想感情似乎很朦胧, 让人感觉它们有所托寓, 但从具体的某句某联来看又很难指出其寓意。如:“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黑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是否有寄托, 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朦胧。诗中的主人公是男是女也不易确定。如许多研究者根据“刘郎已恨蓬山远”一句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 但这似乎很难说通。也有研究者根据无题诗的其他三首都是写女子就断定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女子。这篇诗作是一般的离别相思之作, 抒写主人公天涯相隔、会合无期的痛苦;如果联系诗人的政治遭遇, 诗中似乎是寄寓了诗人在政治上的梦想难以实现的幻灭之感。《李商隐诗选》中也认为这首诗是作者寄寓了政治上追求更为渺茫的感慨。但这都是研究者各自的意见, 没有具体的事迹可考。像这类诗句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万里风波一叶舟”“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也都说法不一。

综上所述, 李商隐的无题诗内容各异,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相通之处都表现出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和象征意义,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分耐人寻味。因此我们对此类作品应慎重对待, 深入研究。

四、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意象

意象一词在中国出现得最早, 《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不少借“象”达“意”的篇章, 《君子于役》中借“夕阳”意象来抒发主人公那种悲时怀远的伤感情绪, 让读者一见“夕阳”就会产生一种感伤氛围。李商隐“无题”诗中也不乏有各种意象, 如蝴蝶意象、肖像意象、自然意象、悲泣意象等多种意象类型。其中又以蝴蝶意象和悲泣意象较为常见。通读李义山诗, 发觉其诗中有一种“蝴蝶魂”。义山咏物诗颇多, 植物以柳为最, 动物以蝶为多。义山诗直接提及“蝶”的约计有29首:《锦瑟》《蝶》 (初来小苑中) 、《蝶》 (飞来绣户阴) 、《蝶》 (叶叶复翻翻) 、《蝶》 (孤蝶小徘徊) 、《柳枝五首》之一、《樱桃树下》《春日》《闺情》《当句有对》《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一、《即日》《青陵台》《蜂》《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二月二日》《秋日晚思》《属疾》《无题》 (幽人不倦赏) 、《小园独酌》《柳》《独居有怀》《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河阳诗》《镜槛》《清河》《蝇蝶鸡麛鸾凤等成篇》《徘谐》。此外, 《日高》末句“粉蛾帖死屏风上”之“粉蛾”也与蝶相关。《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含有蚕蛾意象。《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凤双飞翼”中之“凤”可解为“凤子”, 一种彩纹大蝴蝶。崔豹《古今注》有云:“蛱蝶大如蝙蝠者, 或黑色或青斑, 名为凤子, 一名凤车。”其中《锦瑟》是义山最著名的诗, 颔联即为“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见, “蝶”是义山诗中最重要意象。蝶的生命短促且脆弱, 经历了最奇特的身形变化, 但却拥有世界上最美丽而且具有迷幻性的花斑和色彩。因此, 很难再有另一种喻体比“蝶”意象更迷离无定和幽默精致了, 人的欢、喜、悲、美、变、迷、障, 等等, 皆可收入其中意境。诗人胸怀大志, 可是却在政治仕途上和爱情生活中屡遭失败和打击, 因此但凡他诗中的蝴蝶意象都是别有一番用心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内心矛盾。在“无题”诗中, 如泣、泪、哀、啼、悲、愁、断肠等重复出现的情感意象约46次, 而表现喜的情感意象则难以找到。如《无题》 (来是空言) 云:“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 (凤尾香罗) 云:“曾是寂廖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相思》云:“肠断秦台吹管窑, 日西春尽到来迟。”如此多的悲泣意象贯穿始终构成了“无题”诗的基调, 从中把握到李商隐在那艰险的政治、社会环境中, 怀才不遇, 由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灵历程。他虽不曾间断地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政治社会和人生, 但生活在黄昏夕阳到中晚唐社会, 似已注定了诗人的悲剧人生。他的诗歌, 尤其是寄寓着他的内在情感的“无题”诗, 也就负载起了他无法排解的悲伤情绪, 伤己、怀人、悲社会。

因此, 他诗歌中的悲泣意象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类型, 体现了诗人希望那种被压抑的心理能尽快释放和宣泄出来。李商隐的诗在唐代独具特色, 尤其是“无题”诗堪称古典诗歌遗产的瑰宝。孙玄常曾说:“《无题》诸诗, 深婉细腻, 非深于情者不能为, 故独特晚唐, 后贤难继。” (《吴世昌、孙玄常、周振甫关于无题诗的通信》载于《唐山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2 (1) ) 这段话充分肯定了“无题”诗的历史地位。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杰出诗人, 在古典诗歌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爱情诗、政治诗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他的“无题”诗更具特色。本文从成因、概念、内容、意象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无题”诗, 旨在加深对无题诗的了解。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成因,概念,内容,意象

参考文献

[1]古冠英, 等著.古代文学研究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2]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3]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马健, 佟启巾.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J].辽宁财专学报, 2000 (3) .

[5]杨潇.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7 (2) .

李商隐无题诗 篇9

一、悲情意蕴映照了诗人悲剧的一生

康德曾经提到 :“审美意象是想象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当诗人创作时,通过自由发挥想象力,可以将自我人生感悟与内心情感融入艺术作品中。李商隐无题诗正如自身经历与体验的积淀一般,终其一生,坎坷而曲折。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如他诗中所提到的那样,“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但如此无可归、无可倚靠的他偏偏才华横溢,也希望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在他心中,自卑、自负的双重性格矛盾地存在着。25岁的李商隐高中进士,其原本无意于党朋之流,却被无辜卷入党争之中,自此一生抑郁,难以得志。再加上早期恋爱不得,中年又错失爱妻,导致一生屡屡徘徊于痛苦中。李商隐的人生际遇,使他精神备受打击,也致使其性格多愁而善感,抑郁而悲情。在46岁,虽胸有报国之志,却于悲愤之中寂寞逝去。在如此动荡之晚唐,坎坷的仕途,凄凉的家庭,悲苦的人生经历下,为他的诗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诗人深感仕途不顺与世态炎凉,反观自己的内心,对于生命中所存在的各种无解之情结,情绪难以捉摸及迷茫之际,只能够借助内心之幻象用以寄托自己内心的悲苦抑郁之情,只可以借助暗示与象征语,采用忧郁悲情之笔调,抒怀自我深深的惆怅,使内心难言之隐、惆怅之思尽情倾泄。

诗人何以创作如此独特的无题诗,正如“鬼才”李贺之真传,当自我诗歌难以超越李、杜等人,当普通才艺创造无法抒发内心复杂交织的情绪之时,只能够另辟蹊径,借以笔尖抒发内心悲情。正是如此的想法,成就了绝世无双的无题诗,也使李商隐享誉海内外。无题并非诗的题目,诗人为何不起题目,就其身世而言,可断言诗人创作时心境一定一场复杂,根本难以简单地采用“爱”、“恨”表达。更无法采用“喜”、“忧”加以概括,此种心境只有诗人才了解,亦或连他自己也难以厘清这复杂的心境,因此,难以利用一个合适的题目加以呈现,加之当时正值晚唐时期,动荡的时局与政治环境不允许诗人直抒胸臆,因此,干脆就采用无题这一诗名。命运无数次将诗人推向了绝境,若非如此,可能不会存在饱含凄美与悲情的无题诗,完全如此说 :“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在书写其悲苦与不幸。”

二、李商隐无题诗之朦胧美

(一)意象之朦胧美

古诗创作中,设置意象可谓一种常用表现手法。“意象”常常是经过诗人苦心营造,并给予其相应情感的具体化了的事物。有时,诗人依据创作之需求,也可营造虚幻的意象,从而成为了诗歌表达意境的重要组成。在设置意象时,受诗人灵感的影响,使得意象呈现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就李商隐无题诗中,各种意象的运用可谓丰富,正是忽然间灵感的迸发,使他对时局亦或自我人生产生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感悟,并借以赋诗展现自我不甘流于世俗的傲世之性。各种意象的交织与集结,共同形成了特征相似、和谐统一的整体,也委婉地体现了诗人的爱情感悟。

(二)意境之朦胧美

作为古典文学独创概念之一,意境乃是我国古典诗歌审美理想的集中展现,因而也成为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得以沿用。文学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并在盛唐时已全面形成,如著名诗人王昌龄、刘禹锡及晚唐诗人等十分注重于诗歌中营造独特的意境美。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而深邃,“来是空言去绝踪”一句,首联寓意空言前来相会,一去便再无踪影,只待梦中相见,醒来惟有月照西楼,钟鸣萧瑟。诗人采用“空言”、“斜月”、“绝踪”、“钟声幽鸣”,虽看似具体实物,实则构建了朦胧迷离的意象,营造了凄苦、悲凉的意境。颔联对诗人忆梦中与心爱之人短会而远别,因悲极而抽泣,却早已泣不成声,为了表达思念感,在醒后仓促之间持笔疾书,带写完之际方知墨未研浓,为此深表愧疚与遗憾。颈联所述残烛照帐,仍觉余香残留,更添诗人的相思凄苦。颔颈两联以“残烛照帐”、“熏香犹存”等意象,营造了虚实交织的梦幻意境。尾联中,“刘郎”与“蓬山”,虽为虚拟意象,却也深刻传达了诗人在思念落空之后的悲苦之感。纵观诗人的无题诗,各种虚实相间的意象,营造了迷离、恍惚的朦胧意境美感,使人宛然看到了因思念而难以难眠、扼腕哀叹的男子。该诗总体基调虽悲苦,却也意境朦胧凄美,赋予读者广阔的审美空间,也给了无题诗真实而独特的艺术生命。

三、结语

作为我国朦胧美诗歌的开创者,李商隐的作品成就了古典诗歌关于朦胧审美的最佳境界,这固然值得肯定。但同时还应注意的是,朦胧美只是李商隐无题诗审美的其中一种形式,不应、也不能够将其他审美取代。此外,李商隐无题诗虽然具有极高的朦胧艺术美,但仍无可避免地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而饱含悲情色彩。正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描述的那样,李商隐无题诗十分值得深思。

摘要:李商隐无题诗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因而历来备受世人称道,但也最难解。其诗多朦胧而哀婉,深情却晦涩,由于诗歌无题,由于其悲苦的人生经历,由于其写法独特,为世人及读者赋予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本文结合李商隐不幸的人生,对其无题诗中所蕴含的悲情意蕴与朦胧意境加以审美。

李商隐无题诗 篇10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辞藻华丽, 五光十色, 撩人眼目, 并且思想深邃, 耐人寻味, 但他的诗歌内容隐晦费解, 无怪金代诗人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 只恨无人作郑笺。”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只一步就把读者领入“多情自古伤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悲剧氛围, 两个难字复沓, 但质地迥异, 前者难在相见的客观上的重重障碍难以排除, 后者“难”在相见时主观上的依依眷恋, 也正由于相见时难, 故相别更难, 后者尤为沉重!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 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 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 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 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 第一个指相会困难, 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 第二个“难”字的出现, 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 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 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 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 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 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 东风无力, 百花纷谢, 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 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 和心灵的创痛, 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 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 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 既写自然环境, 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 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 显而易见“丝”即是“思”的谐音。这种诠释古代早已有之。像“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前丝断缠绵, 意欲结交情” (《子夜歌》南朝民歌) 就都是这种解释, 都把爱情中的思恋之情形象地写出。是的, 多桀的仕途, 政治上的排挤, 身世的飘零, 失意与凄美的爱情, 给他带来多少心灵创伤。看着蜡炬残脂不断往下滴, 多像离人的泪啊!然而无助的爱情, 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如这蜡烛只有化为灰烬, 才能结束一切的痛苦, 才能宣称泪已流干, 就如林黛玉泪尽人亡。“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诗中主人公爱的誓词, 蜡炬是男主人公的化身, 他赤诚火热, 要为爱情燃烧自己的生命, 春蚕是女主人公的自比, 虽柔弱, 但情思缱绻, 为爱情至此不渝,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质朴地道出了爱情与生命共存亡的顽强意志。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 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 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 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 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 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以至于鬓发脱落, 容颜憔悴,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 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 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 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 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总之, 为爱情而憔悴, 而痛苦, 而郁悒。这种缠绵往复的感情, 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 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 常常吟诗遣怀, 但是愁怀深重, 无从排遣, 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 月光寒冷, 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 “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 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 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诗是男女主人公临别之前的相互叮嘱, 真是字字含情, 声声载爱, 男主人公唯恐恋人由于过度思念自己而青丝染秋霜, 其实他忧虑的岂止只是“云鬓改”呢, 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永葆青春, 快乐常在呀。而女主人公则唯恐恋人由于给自己吟诗寄情而相思成疾, 叮嘱爱人注重身体。这两句诗不仅表明了这对恋人的体贴入微, 更证明了双方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想象愈具体, 思念愈深切, 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 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 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上一篇:内部物价管理工作下一篇:构件化开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