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期疗效

2024-10-10

中远期疗效(精选11篇)

中远期疗效 篇1

为探讨腹周部室间隔缺损中介入治疗的效果, 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6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年龄3~49岁, 平均年龄 (26.57±2.35) 岁, 体重11~75 kg, 平均体重 (58.63±4.33) kg;其中心功能Ⅱ级21例, 心功能Ⅰ级39例。患者入院后均经心电图检查, 其中左心室肥厚35例, 右心室肥厚20例, 左心房增大5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患者体重>6 kg, 年龄>3岁;超声心电图检查显示缺损位置及大小均适合介入治疗 (缺损上缘距离主动脉瓣≥1mm、直径2~16 mm) ;左向右分流的PMVSD患者;同意接受导管介入治疗。排除急性感染性疾病、活动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需要外科处理的心脏畸形、发热患者, 伴随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 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自发闭合倾向, 伴随左室增大患者。

1.3 方法

采用美国AGA供公司生产的超软钢丝、输送器、介入材料中AAVSDO, 美国Cordis公司生产的左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猪尾造影导管, 日本Terumo公司生产的超滑钢丝。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5500型心血管专用超声心动图机,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ngio Star单C臂产品, 碘帕醇370对比剂。术前患者均经超声心电图详细检查, 明确病情。全麻状态下进行治疗, 经股动脉将猪尾导管送入左心室, 头位25˚、左前斜位45˚~60˚对左心室造影, 明确室缺的位置、大小, 并对距主动脉瓣距离进行测定。常规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股动脉的输送轨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并将与输送钢缆相连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送入输送长鞘内, 到达室间隔缺损部位, X线透视;联合超声检测将封堵器释放, 采用猪尾导管做左心室造影, 观察封堵位置及是否出现残余分流。若放置位置满意、未出现残余分流, 则旋转输送钢缆, 将封堵器释放。患者术后3~5 d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 手术后7 d内, 患者每天接受ECG检查, 若有心律失常现象, 则尽快给予维生素C、激素、果糖等治疗, 而患者若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则给予临时起搏器或者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治疗。

1.4 术后随访

手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接受体检、症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随访;手术12个月后间隔6个月对患者进行信访或电话随访, 或者患者无自觉不适感时进行随访。告知患者手术内3~6个月内尽量减少避免剧烈体育活动及冲撞。

2 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 其中2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短暂的结性心律、1例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经维生素C、激素、果糖治疗后, 转为窦性心律;手术结束后38例患者术后即实现室间隔水平残余分流消失, 其余22例患者术后1 d后达到上述效果。6个月随访显示患者缺损均完全闭塞, 2例患者术前轻度主动脉伴返流无改善, 其中1例轻度二尖瓣返流无变化, 术前三尖瓣关闭不全, 术后返流均消失;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现象, 1例心内膜炎, 并发症率为5%, 无死亡患者;术后2年随访, 患者均存活, 内存活率为100%。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纠正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多伴随膜部瘤, 发生率约为60%, 腱索粘连、三尖瓣隔瓣缘及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 为假性膜部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要观察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 避免介入治疗后封堵器向膜部瘤的移位, 膜部瘤若有多个孔, 则对最大孔进行封堵, 从而降低残余分流发生率;在选择封堵器时, 根据室间膜缺损距离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选择封堵器, 一般为对称型或偏心型, 当膜部瘤有多个孔, 尤其是方向不一致时, 建立采用对称型封堵器。在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的选择上, 一般主张距离>2 cm则进行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其中血管损伤最为常见, 尤其是采用直径相对较为粗大的导管、手术时间较长时, 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本次研究中, 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关于术后感染的预防, 是否长期使用抗生素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般认为预防性给予抗生素1~3 d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 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 出现1例心内膜炎, 由此可见, 关于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比较。本研究中, 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 患者存活率为100%, 可见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的中远期效果, 可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观察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先行左心室造影, 之后建立动静脉轨道, 将封堵器送入右心系统,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ECG变化。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 其中2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短暂的结性心律、1例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其中38例患者术后即实现室间隔水平残余分流消失, 其余22例患者术后1 d后达到上述效果;所有患者6个月随访显示缺损均完全闭塞, 其中2例患者术前轻度主动脉伴返流无改善, 1例轻度二尖瓣返流无变化, 术前三尖瓣关闭不全, 术后返流均消失;60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心内膜炎, 并发症率为5%;患者2年内存活率为100%。结论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远期效果良好, 能够延长患者生命, 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胡坚, 龚方戚, 解春红, 等.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 (8) :630-631.

[2]赵胜, 江荣, 汪泽龙.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13) :1000-1002.

[3]杜亚娟, 张玉顺, 成革胜, 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初步探[J].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133-136.

中远期疗效 篇2

广饶一中始建于1951年。学校现有3个校区和1个艺体中心。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教学班172个,在校学生近万名。2009年12月,学校在东营市率先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复评验收。学校在办学上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办学资金相对短缺,教学配套设施不尽完善,学校内部管理需要上档次,离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公布实施,广饶一中既面临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适应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学校明确提出“建设齐鲁一流名校,打造全国教育品牌”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要以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克服困难,抢抓机遇、着力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制定本规划,以更好地指导今后学校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全国教育强县和教育名县”的总体要求,以“让广饶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新的任务要求、理清新的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抓重点、创优势、求突破、保稳定、促和谐,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大力实施依法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更先进,校园文化更具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更加突出”的全国名校,为努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力争在十一五末,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办学理念更为先进、校园文化更具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更加突出的省内名校。“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工作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

(一)近期规划(2011—2012年)

1、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到2011年达到部颁一类标准,全面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教学;

2、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以上,力争到2012年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进修率达到10%—30%;省级及以上名师不断涌现,名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3、每年都有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成果1—2项,并在全省、全国同类学校范围内得到推广或应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后勤保障等专项工作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具有示范性,力争每年有一项通过“省级示范学校”验收,力争“十一五”期间有一项获得国家级综合性和业务性表彰;

4、力争在十二五前两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综合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广饶一中品牌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可。

(二)中远期规划(十二五期间及以后)

1、学校各校区、各部门和教职工的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依法施教、依章办学的工作格局;

2、办学条件、硬件设施更加优越,全面超过省规标准,进一步改善师生工作、生活环境。

3、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学校制度体系;

4、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教师、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5、学校管理、服务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学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三、工作重点和任务

(一)完善校区竞争机制

1、在充分发挥总校的宏观调控、规划设计、监督指导和管理服务职能基础上,扩大分校区在招生、管理、财务、人事安排等方面的自主权,有效调动各校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主发展,加快发展。

2、引入校区教学竞争机制,统一评价标准考核评价各校区教学工作,逐步形成校区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突出校区特色,建立合作加竞争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广饶一中办学特色,树立广饶一中品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2、完善和落实《广饶一中教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广饶一中绩效工资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广饶一中教师评价和奖惩办法》。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能进能出的教师全员聘任制。

3、重点加强在职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大力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完善和落实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评选制度,努力建立领军团队。

4、加强专任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启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提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不断优化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1、要认真落实国家教学计划、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制定相应学习制度;每位教师都有内容丰富的学习记录;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各项计划、总结都能体现先进思想。开全、开齐国家设置课程;按国家义务教育规定上足课时;学校校教研机构健全,有完善的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显著的教研成果。课堂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双基扎实;经常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活动。活动类课程(课外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时间、内容、器材(场地)、辅导教师落实,内容形式广泛多样,有实效。

2、立足实际修订并完善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评价等环节的监控力度,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推行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3、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切实搞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注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通过组织兴趣小组、辅导班等形式加强学生个性特长培养。

(四)加强教育教学科研

1、组建学校教研室,负责落实对全校教学工作的课程管理、教材编写与管理、试题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科研管理、教师业务培训考核和各校区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工作。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着力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切实做好教育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和应用工作,全面提高课题研究与管理质量,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能力,使每一位教师具备电子教案编辑、课件制作能力。

2、利用一至三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广饶一中电子教案资源库和课件资源库。该资源对内提供源程序,为完全共享、可自由修改,即可做到随用随取,想改即改,以达到方便每位老师的不同需求。

3、加快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全面推广实施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多维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

(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德育运行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德育格局的形成。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代表组织和家长联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职能部门要拓宽思路,加强横向联系,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县域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扩大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

2、加强国情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品格修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公民教育。加强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的监督落实,突出抓好高一学生养成教育、高二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和高三学生理想教育。

3、全面落实以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围绕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构建学生心理危机援助干预机制。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并逐步完善反映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导向机制。

4、加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

5、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倡活动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锻造。学校要把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寒暑期认真组织高中学生开展以社会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善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重点依托街道、部队、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建好10个社会实践基地,学校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争创全国先进集体。

6、开展以“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主旋律。重视高中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要选派政治强、业务精的教师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推出星级社团的管理评比办法。学校重点扶持若干个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7、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党校、团校,加强对学生积极分子的教育,形成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团校建设的新路子和新举措。

(七)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1、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充分发挥章程在指导办学和规范办学的指导和保障作用。认真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清理和完善工作,逐步构建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2、不断提高制度质量,内容要具体、明确,符合实际,兼顾公平效率,能够切实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规章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的起草与完善,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和听取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广大师生的意见,使制度成为学校和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八)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

1、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校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组织管理、驾

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

2、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学历、年龄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中层干部队伍,大胆选拔具有硕士学位和高职称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副科级领导岗位,形成一支稳定的35-45岁为主体的中层干部队伍。

3、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对学校中层机构负责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党政领导与中层干部定期谈话制度。坚持学校中心组的学习制度,一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0天。坚持各级干部的定期培训制度。以学校党员活动室为依托,每年至少对各类干部进行1-2次集中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年轻干部到各级党校进行政治理论培训。鼓励年轻干部攻读研究生学位或到有关高等院校培训。加强对外联系,努力争取上级党委的支持,适当安排年轻干部到校外挂职锻炼。

4、完善干部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干部制度。对政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奖励、表彰,对不称职的干部要调离岗位或降职使用,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机制。实行副科级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深化干部队伍改革,建立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选人、用人的新机制。实现干部全员聘任,推行中层干部公开招聘制度。

5、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建立年轻干部定期交流思想、汇报工作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与年轻干部谈话制度,切实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考核,建立培养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重视选拔优秀年轻的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九)规范学校行政常规管理

1、建立校长办公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办公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办公效率和运行质量。规范学校文档、经费、校产、卫生安全管理。重视学校档案建设,提高档案研发利用率。

2、加强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校产管理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完善学校经费、办公用品和教育装备的使用、购置等程序,切实加强对办公用品和教育装备的管理,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3、健全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和保障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卫生安全“一岗双责”制。重点搞好师生食宿和卫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定期为教师学生体检,完善师生健康档案,切实做好师生体质监测工作。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融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师生自我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5、在巩固常规性教学模式的同时,实践性、开放性和网络化是今后课堂教学和教学手段的战略发展重点。要整合常规性和现代化教学设施装备的优势,大力推广应用“网络式”实验和“电子图书”阅览,构建以校园广播、闭路电视和数字化电教媒体为平台的教育教学系统,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6、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安全管理,做到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认真做好传染病、多发病等的预防工作;推行教师值班制度和校内巡查制度,做好校园安全的监察与控制工作,防治校园伤害事件发生;加强家校联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网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自查整治,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对校舍、设施设备、周边环境情况等进行安全自查,落实安全责任与措施,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推进和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理顺关系,创造条件,加强领导,保证基层党组织围绕党委的各项任务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2、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训,每年集中培训一次。要特别学生推优工作,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充分发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之成为影响、带动高中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

3、建立和完善党员学习制度,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为目的,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全体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4、加强组织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突出,措施到位。加大在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党委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党员发展工作,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工作。认真做好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的工作。到2009年,努力达到党委、党总、党支部层级、结构、数量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达到40%以上,无没有党员的教研室(组)。

5、重视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积极分子队伍。利用党校、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形式,根据学生和教职工积极分子的不同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建立党员联系积极分子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教职工和高中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40小时。坚持党委联系人制度,建立培养档案。定期考察,严格考核,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十一)加强教代会、工会和老干部工作

1、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支持工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发挥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三育人”工作局面,制定“三育人”工作的实施细则,每两年评选“三育人”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凡是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经教代会或代表团长联席会议讨论审议,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或代表团团长会议,认真处理教代会提案,代表提案落实率达到90%以上。

3、重视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及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支持和帮助他们为学校改革发展、为培养教育青年教师和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多作贡献。支持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关心并帮助解决老同志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学校重大问题由校党委、校委会充分酝酿讨论民主决策,保证监督上级指示精神和学校规划的执行和落实。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建立由校长召集的学校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落实促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规划落实考核制度。强化规划与计划的衔接,计划的制定要以规划为依据,五年规划通过计划分步落实,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通过计划分解落实到各校区和部门,纳入督查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制度。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接受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畅通监督议事渠道,充分发挥教代会的功能作用,积极鼓励师生员工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有效落实建言献策,及时向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信息,向学区和有关部门反馈信息或提出整改意见建议。

中远期疗效 篇3

【关键词】 牙周维护;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远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88-02

慢性牙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吸收、附着丧失及牙周袋形成等,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牙周基础治疗。有研究[1-2]指出,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牙周维护,可有效维持治疗的远期疗效。本文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观察牙周维护对慢性牙周炎远期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参照《牙周基础治疗》[2],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纳入标准:口腔内余留牙至少在16颗以上,磨牙数(不包含第三磨牙)不少于4颗;无正畸治疗史;身体健康,无严重肝肾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不吸烟,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女16例,男2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0.9±5.6)岁;病程5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2.8±5.4)个月。对照组女18例,男22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9.2±5.3)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2.3±5.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全口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必要时调牙合。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进行牙周维护干预:①检查缺牙牙数:在初诊及每次复诊时检查全口牙缺失情况;②PD(dePth of Pocket, PD)检查:采用标准手用牙周袋探针探测龈缘至牙周袋袋底的距离。患者牙周袋深度的判定:0mm≤PD≤3mm为浅牙周袋,3mm6mm为深牙周袋;③BI(gingival bleeding index, BI)检查:使用钝头牙周探针轻探至龈缘下约1mm,将探针取出,记录BI≥2位点平均比例;④AL(attachment loss, AL)检查:用牙周袋探针测量游离龈边缘至膜龈联合线的距离。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观察远期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初诊及最后一次复诊时缺牙数及PD均值、牙周袋水平位点比例、BI≥2位点平均比例、牙周附着水平变化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缺牙数比较 研究组中,有15例共计缺失牙齿19颗,平均每人每年缺失(0.12 ±0.05)颗;对照组中,有25例患者共计缺失牙齿28颗,平均每人每年缺失(0.36 ±0.11)颗。研究组每人每年平均缺牙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牙周袋深度比较 研究组PD值及牙周袋位点平均比例较初诊时有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附着丧失及BI≥2位点比例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BI≥2位点平均比例较初诊时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是牙科常见疾病,由菌斑细菌引起,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牙周组织感染破坏会逐渐加重,表现为牙齿松动、牙周附着丧失逐渐增加,X线检查表现为牙槽骨吸收。治疗该病临床上主要以牙周基础治疗为主[3-5]。

部分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取得效果后,对菌斑控制意识淡薄,导致牙周炎远期疗效不佳。麦玉燕等[6-7]对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3~5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未接受牙周基础治疗者每年缺失齿数为0.6颗,牙周基础治疗后未行牙周维护者每年缺失牙齿为0.3颗,牙周基础治疗后行定期牙周维护者每年缺失牙数为0.1颗。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牙周定期维护,其每年牙缺失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牙周维护可有效防止牙齿脱落。

PD是反映慢性牙周炎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李成章等[8]对6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未接受治疗的患者PD增加为0.24mm/年,治疗后未行牙周定期维护者PD增加速度为0.155mm/年,而治疗后行牙周定期维护者PD每年减少0.15mm左右。本次临床观察发现,研究组PD均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PD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另外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牙周袋水平为深及中的牙周袋位点比例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牙周袋水平为深的牙周袋位点比例明显增加(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9],说明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牙周维护可有效降低牙周袋深度[5]。牙龈出血指数及临床附着水平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指标,可较好的反映牙龈炎症程度和牙槽骨吸收情况。研究组BI≥2位点比例与初诊时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牙周附着丧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牙周维护,可缓解牙龈出血症状,阻止牙槽骨吸收。

综上所述,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牙周维护,可改善牙周状况,保持牙周健康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勇,栾庆先.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长期疗效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1):29-33.

[2]吴织芬. 牙周基础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53.

[3]张浩,杨霞,李丛华,等.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2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2):3287-3288,3290.

[4]王洪艳,陈武,时新站,等.牙周维护在金属顶盖加覆盖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2012,32(12):750-751,757.

[5]杨必位.牙周维护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2):83-84.

[6]麦玉燕.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35.

[7]李峥,康军.牙周非手术治疗1例慢性牙周炎伴畸形根面沟病例的6年维护效果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29(3):327-329.

[8]李成章.微创牙周治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3):141-144.

[9]张春辉,石晶,林晓萍,等.牙周维护对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及患者依从性评价[J].口腔医学,2012,32(12):722-724.

儿童近视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近视性弱视患儿共78例 (共113只眼) , 其中, 男35例, 女41例;年龄在4~14岁之间, 平均为 (7.5±1.4) 岁。所有患儿均经门诊检查确诊, 除外器质性病变, 验光矫正视力在0.9以下, 每半年复查一次。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及检影

≤10岁患儿予以1%的阿托品眼膏扩瞳, 3次/d, 连续治疗3d, 待其睫状肌完全麻痹以后进行检影, 并于20 d后进行复查。>10岁的患儿, 予以0.5%的托品酰胺眼液进行散瞳, 连续滴眼4次, 间隔10 min/次, 然后进行检影, 于第2天复查。

1.2.2 佩戴眼镜

以最佳视力最低度数原则给镜, 完全矫正患儿的散光度数, 每半年重新进行散瞳验光, 并调整眼镜的度数。

1.2.3 遮盖疗法

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弱视眼的视力确定遮盖时间、遮盖比例等, 对于单眼弱视者, 予以遮盖健眼;对于双眼弱视, 且双眼视力相差了1行或者基本相等者, 予以双眼限日遮盖, 并作等量交替遮盖;对于双眼弱视且视力相差≥2行者, 先遮盖视力相对较好的眼, 待两眼视力相等时, 予以双眼隔日交替遮盖[2]。

1.2.4 海丁格刷和闪烁红光治疗

选择多功能弱视矫治协调器 (中科院长春光电仪器厂提供) 作海丁格刷和闪烁红光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8 min。

1.2.5 目力训练

选择标准对数E视力表进行远距离视功能训练, 将视力表悬挂在自然光线较均匀的环境中。对于矫正视力在0.1以下者, 患儿与视力表的距离以佩戴眼镜后能够看清楚视力表的最大视标的距离为准, 并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不断地调整距离。对于矫正视力≥0.1者, 起始距离为5 m, 并以能够看清楚的最小视标起辨, 并随着视力的提高逐渐减小视标, 直至基本治愈。在辨认视标过程中, 应由家长对患儿进行反复随机指定视标, 指定范围在患儿能够看清楚行以及上下两行内随机选择, 5 s内能够脱口正确说出。训练时间应控制在15 min/d左右[2,3]。

1.3 疗效评价标准

诊断及疗效评价参照中华眼科协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 (1996年) 。痊愈:视力恢复至0.9或以上, 且随访3年视力仍然保持正常;基本治愈:视力恢复至0.9或以上;进步:视力增加2行或以上;无效:患儿的视力无变化、提高一行甚至减退。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儿近视程度、弱视程度与疗效

近视性轻度弱视的疗效较好, 基本治愈率达到85.4%, 显著高于中度弱视的44.6%。其中, 由轻、中度近视所引起的轻度弱视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这两者的疗效显著优于高度以及超高度近视所引起的轻度近视 (P>0.05) 。而高度与超高度近视所引起的轻度弱视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各程度近视所引起的中度弱视的基本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 疗效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年龄与疗效

年龄越小, 疗效越好, 且10岁以内各年龄段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10岁以上的基本治愈显著低于10岁以下各组。见表2。

2.3 戴镜时间以及弱视疗效

轻度弱视戴镜4~5年的疗效显著高于戴镜4年以下者, 中度弱视者戴镜时间越长, 疗效越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弱视是影响儿童健康发育的重要病症之一, 近视性弱视主要是由于近视导致长期视网膜成像模糊, 而使视功能发育障碍, 进而引发视觉发育迟缓所致。治疗近视性弱视的方法与传统疗法有一定的差异, 该研究对近视性弱视患儿采用戴镜、遮盖, 联合海丁格刷以及闪烁红光进行治疗, 并配合远距离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4,5]。

研究发现, 轻、中度近视所引起的弱视治愈率显著高于高、超高度近视所引起的弱视, 且轻度弱视的疗效显著高于中度弱视者。分析原因, 可能是由于高度及超高度患儿的眼部病变更为严重, 导致视网膜以及脉络膜严重萎缩和变薄, 且其色素上皮细胞急剧减少甚至消失, 此外, 还可伴有杆状或者圆锥细胞消失等, 这些都将导致视力提高困难, 甚至导致视力下降。

由近视所引起的轻度弱视患儿在9岁以前佩戴眼镜, 可取的较好的疗效。主要是由于这类患儿的眼底视细胞基本发育完善, 且正处于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关键期和有效期。而10岁以后佩戴眼镜的疗效相对较差, 随着年龄的增加, 疗效越差。因此, 治疗近视性弱视应尽量在9岁以前佩戴眼镜。此外, 研究还发现, 佩戴眼镜4~5年者的疗效显著高于4年以下者, 提示应坚持佩戴眼镜和坚持治疗。

总之, 轻度近视性弱视的疗效较好, 且戴镜年龄越小、时间越长, 疗效越好。因此, 儿童近视性弱视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坚持佩戴合适的眼镜和坚持弱视治疗, 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温克征.综合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3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2) :167-168.

[2]黄玲华, 任兵, 刘秀琴, 等.近视弱视两种综合治疗方法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2, 20 (1) :8-10, 38.

[3]肖信, 刘伟民, 王英, 等.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知觉学习治疗中近视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 4 (2) :104-107.

[4]黄玲华, 任兵, 曹小鹏, 等.近视性弱视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 (10) :1966-1968.

渭田中心小学教务处中远期规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以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为工作重心,以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本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着眼改革,推动发展,力求创新,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指导和管理,积极探索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改革之路,总结传统教研工作经验,依托原有优势,更新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平台,积极构建教学研究新机制,努力为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为提高我镇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服务,为提高我镇的小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以课改推进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态势已经初步显现。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将继续以推进课改为契机,进一步确立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工作思路,坚持坚定不移、深信不疑的工作信念。下阶段,在课改实践层面上要有四方面的突破:课题研究的突破、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突破、校本教研的突破。我们全体教师要确立质量立校的观念,发扬攻坚克难、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1)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县教育局初教股和普教室的工作规划,结合学校特点,创造性地实施,通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逐步实现教师研究文化的重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促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自觉转变教学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争当课改的行家里手。

(2)加快评价制度改革。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教与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应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的结合。评价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学校、学生、教师、考试评价的改革要同步开展;二是要鼓励探索、实施、构建以校为本的评价体系;三是注重引导老师自我诊断与反思、注重多层面、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坚持既有定量精确的量化评价、又有定性模糊的质性评价的改革方向。

(3)严肃教育教学法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精神,打好“减负”攻坚战,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减负”有关规定,切实控制在校时间,建立学生作业量监控机制,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督导检查,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生理、心理、经济负担。

(4)坚持“科研先导”战略。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因此,我们要确立科研强校战略,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辅导力度:课题研究组成员要根据学校确定的课题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一般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选准突破口,确立学科课改课题,积极开展课改实验,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统筹安排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资料归档、成果总结、经验推广等过程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骨干教师个人申领课题,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率。

(5)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是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宣传等方面的独特功效;二是要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资源,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

(6)校本课程开发有所突破。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校特色。

(7)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结合新课程实践,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备课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们倡导“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规范的设计模式”的改革思想,重点抓好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转变。要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开好研究性课程的前提下,在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加强英语教学研究,确立英语教学研究专题,组织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不定期地组织学科教学质量的调研,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三、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统一认识,面向全体教师,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和规划。首先,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提高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指出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使教师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也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为此,应对各种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形式、目的以及管理措施做具体规划。

(一)教师培训

①教师岗位培训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教师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知识更新与扩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突出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重点。

②骨干教师培训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力量。

培训内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艺术研究等;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综述,现代科技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等;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等;教育研究专题。

③提高学历培训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提高受训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理科方向)教学计划》(试行)的教学要求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提高学历教育培训。

(二)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的环境

加强教研制度的建设

1、加强处室间的联系协调工作,尤其是教研组与教务处的合作,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争取得到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2、建立教研师徒结对子活动制度。聘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实施带教工程,及时指导和督促他们不断积累和总结教育经验,让青年教师迅速加入科研型、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缩短其成长期。

3、推行“五个一” 基础工程制度。(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开一堂公开课、在组内或校内做一次教育教学学术发言、写一篇“教学一得”或论文、参加一个课题研究。)促使全体教

师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成名成家。

4、进一步开展教师教研档案工作和教研室资料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逐步完善教研信息化管理。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学校办成名师不断涌现和迅速成长的摇篮。发动和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教研,活跃群众性教学教研的氛围,是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根本所在。同时,学校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深、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最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置身于教学教研活动中加以实践与锻炼。每位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一项实验或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个问题,通过对问题较深层次的探索,形成良好的思维形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6、抓好教研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学校领导组、教研组组长、课题组组长三支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研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外出参观等形式分层分类培训教研骨干。

7、加强学科带头人的跟踪培养与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在教研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研究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出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带动本组室开展群体性教研活动。对已确认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要有计划地展示他们的教研成果,为他们的成名成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常规的建设与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今后,我们依然遵循此规律,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我们将根据教学常规的流程,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活动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内容,使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统一到规范的尺度之内,克服了以前“重结果,轻内容”,“重教学成绩,轻教法”的弊端。

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虽然使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更主要的是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常规的执行。为此,适当时候我们将采取了强化检查,分层管理的有力措施,使常规管理切实执行。

1、强化检查,教导处不定期抽查和分阶段普查相结合的形式,检查每位教师的教案、作业批阅、听课笔记、学生成绩考核(记分册)等,随查随记(载入教师业务档案)并做总结通报,达到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目的。

2、分层管理。为使常规管理落到实处,我们可以采取教导处和年级组两个层次对教学工

作实行有序管理。教导处负责全校总的教学活动的监控调度,主要抓下属的各年级组,各年级组长负责日常管理,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样的“分层管理”做到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既让校领导集中精力抓教学,又使教师兢兢业业搞教学。有效地稳定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五、今后工作的大体思路

渭田中心小学教务处今后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一个战略,三个方面,六个要点。一个战略是:“教研带动”战略。以教学为依托,引导教师围绕教学、围绕专业、围绕中心小学的教学实践搞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促工作、促发展,带动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工作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抓好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最佳支持;

第二是抓好学校的教研工作,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最优平台;

第三是抓好学校承担的师资培训和干训工作,为我镇基础教育师资整体水平整体实力的提高提供最大保障。

主要措施有以下六个要点:

一是突出重点,抓住核心。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是学生“知学、好学、乐学、会学”的良好学风建设的关键,以教师良好的教风导出学生良好的学风。二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抓好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中年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齐头并进、老年教师的传帮带等工作,使学校整体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树立典型,带动全面。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名师”工程,培养名师,树立名师,以“名师”效应,带来全员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

四是办出特色,促进发展。结合学校提出的“弘扬人文精神,注重德智并进,构建人文校园,促进和谐发展”的 办学理念,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是深入改革,激发活力。结合当今小学的新课程课改,立足学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带动学校教学的整体改革。

六是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经中心小学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中心校教师今后每年实行支教制度),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师生在竞争中完善自己,形成教师人人争当“名师”学生人人争当优生的蓬勃向上的局面。

渭田中心小学教务处

中远期疗效 篇6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不孕;宫腔镜;刮宫术;电切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0-02

子宫内膜息肉(EP)属临床常见妇产科疾病,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宫腔镜技术因其可直视操作、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EP不孕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本研究,选取我院72例EP不孕患者行分组研究,对比宫腔镜下刮宫术及宫腔镜下电切术的远期疗效及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EP不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36)。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30.3±4.2)岁;不孕病程1-9年,平均(4.3±0.7)年;其中,13例原发性不孕,23例继发性不孕。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29.4±4.3)岁;不孕病程1-10年,平均(4.4±0.8)年;其中,14例原发性不孕,22例继发性不孕。两组年龄、不孕类型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妇科内镜学》[1]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的诊断标准;术前3个月无激素类药物用药史;认知功能正常;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癌及输卵管梗阻者;合并严重心、肺、脑、肾疾病者。

1.3方法

手术宜选在月经结束后3-7d,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前6h,阴道应用米索前列醇400μg,以软化宫颈。硬脊膜外麻醉后,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葡萄糖溶液(5%)作为膨宫液,膨宫压力控制在90-100mmHg。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具体如下。宫腔镜直视下,明确息肉大小、位置及数目,采用环状电极(电凝50W,切割功率80W)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基底部,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切除息肉周围的子宫内膜;应用负压吸引宫腔,宫腔镜下确认息肉去除干净后,完成手术。

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具体如下:宫腔镜直视下,明确息肉大小、位置及数目,然后,选择适宜型号的刮匙刮除息肉;应用负压吸引宫腔,宫腔镜下确认息肉去除干净后,完成手术。

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安宫黄体酮,4mg/次,2次/d,连续用药3个月。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月经量、术后1年复发率及妊娠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月经量对比应用t检验,组间复发率及妊娠率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术中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0.4±4.2)min,对照组为(21.4±5.2)min(t=1.219,P=0.42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4.1±5.6)mL,对照组为(25.1±6.2)mL(t=0.455,P=0.531);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22±0.58)d,对照组为(3.31±0.23)(t=1.511,P=0.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月经量

术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月经量分别为(374.3±32.2)mL、(353.1±31.7)mL,t=1.459,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月经量分别为(138.4±24.3)mL、(142.3±32.1)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251.24±43.4)mL、(287.4±36.9)mL,t分别为9.236、12.13,P分别为0.012、0.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比两组复发率及妊娠率

术后1年,观察组1例复发,复发率为2.78%;对照组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观察组复发率更低(χ2=5.231,P=0.028);观察组妊娠29例,妊娠率为80.6%;对照组妊娠18例,妊娠率为50.0%;观察组妊娠率更高(χ2=6.528,P=0.017)。

3讨论

EP属临床常见良性占位性病变,可见于青春期后各个年龄段。手术是EP不孕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传统刮宫法及钳夹法具有一定盲目性,不仅漏刮发生率高,而且妊娠率低、复发率高,远远无法满足治疗需求[2]。宫腔镜下手术因其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倍受医患青睐。宫腔镜直视下进行手术还具有下述优点,可准确定位息肉位置,减少手术盲目性;利于发现隐匿型息肉,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不仅可完全剔除息肉,还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子宫内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优于传统刮宫法。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月经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2.78%,显著低于对照组11.1%;妊娠率为80.6%,显著高于对照组50.0%(P<0.05),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3]。

综上所述,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EP不孕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较好,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72.

[2]杨然,冯磊.宫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息肉型不孕症患者激素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0): 1535-1537.

中远期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 年1 月—2011 年12 月收治的胆管肿瘤患者共50 例, 男24 例, 女26 例;年龄30 岁~85 岁, 平均年龄 (61.8±3.2) 岁;病程1 d~16 年, 平均 (3.5±1.0) 年。胆囊癌32 例, 其中男12 例, 女20 例, 平均年龄 (62.2±2.6) 岁, 55 岁以上患者24 例 (75.0%, 24/32) ;胆管癌18 例, 其中男10 例, 女8 例, 平均年龄 (60.1±3.0) 岁, 55 岁以上患者13 例 (72.2%, 13/18) 。临床分期:Ⅰ期2 例, Ⅱ期8 例, Ⅲ期23 例, Ⅳ期17 例。临床表现:胆囊癌患者首发症状右上腹痛24 例, 黄疸9 例, 消瘦7 例;胆管癌首发症状黄疸11 例, 腹部肿块8 例, 消瘦5 例, 右上腹痛4 例。Ⅰ期、Ⅱ期首发症状以右上腹痛为主, 而Ⅲ期、Ⅳ期患者首发症状则以黄疸、腹部肿块为主。

1.2 影像学检查46 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诊出35 例 (76.1%) , 11 例未检出患者中以慢性胆囊炎、结石为主;CT检查32 例中检出28 例 (87.5%) , 4 例未检出患者中误诊为慢性胆囊炎2 例;肝胆管造影4 例中检出2 例 (50.0%) 。

1.3 治疗32 例胆囊癌患者中, 手术治疗25 例, 其中根治切除术8 例 (胆囊切除2 例, 标准根治术4 例, 扩大胆囊癌根治术2 例) , 姑息切除术10 例, 剖腹探查术7 例;非手术治疗7 例, 为肿瘤广泛转移、身体状况较差或患者要求。18 例胆管癌患者中, 手术治疗14 例, 其中根治切除术7 例, 姑息切除术3 例, 剖腹探查术4 例;非手术治疗4 例, 为肿瘤广泛转移、身体状况较差患者。治疗与临床分期情况见表1。

注:*术中腹壁多发结节, 冰冻切片腺癌, 未切除病灶, 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增生结节;#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1.4 随访通过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随访, 平均随访1 年3 个月, 均随访到人。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同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行Cox多因素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生存情况50 例患者中1 年生存25 例 (50.0%, 25/50) , 3 年生存11 例 (22.0%, 11/50) , 中位生存时间为1 年15 d。

2.2 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根治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5 年, 姑息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 年, 剖腹探查术中位生存时间0.3 年, 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5 d。根治切除术患者1 年、3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术式 (χ2=6.89、8.47, 6.65、5.49, 均P<0.05) 。见表2。

2.3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将TNM分期、患者年龄、治疗手段等多因素纳入分析, 发现TNM分期、治疗方法与胆管肿瘤预后成正相关性 (P<0.05) , 而年龄、肿瘤部位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P>0.05) 。见表3。

3 讨论

胆管肿瘤具有发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的特点, 临床就诊时往往多数处于中晚期, 预后较差。本组50 例患者中Ⅲ期与Ⅳ期肿瘤患者40 例 (80%) , 多为中晚期。目前临床用于胆管肿瘤检查的手段包括超声、CT、造影等, 其中超声检查结果可能受患者胃肠道气体干扰[3], 本组患者CT检出率虽然较高, 但由于患者多处于中晚期, 对预后改善无太大影响。为此早期诊断疾病且积极治疗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

目前临床治疗胆管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 与该疾病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有关, 建议中晚期患者行根治切除术, 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4]。根治切除术包括单纯胆囊切除术、标准根治术及扩大胆囊癌根治术, 其中标准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胆囊病灶、胆囊床肝组织、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旁及肝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而扩大胆囊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超半肝切除、癌灶+ 肝叶切除、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累及周围器官如胃、十二指肠等切除。相关研究表明, 胆管肿瘤患者行扩大根治术后5 年生存率14%~24%左右, 且胆管癌5 年生存率相比胆囊癌高, 这可能与胆管癌患者多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关。本研究15 例患者经根治切除术治疗后, 1 年生存率、3 年生存率分别为50.0%, 22.0%, 明显比其他治疗 (姑息切除术、腹部探查术及非手术治疗) 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根治术可提高胆管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另外临床实践发现, 肿瘤切除后预后效果与肿瘤浸润、远处转移与否等密切相关, 为此术前需全面检查, 了解肿瘤浸润情况, 是否转移。本研究通过预后多因素分析, 发现TNM分期、治疗方法与胆管肿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为此需进一步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率, 一旦确诊及时给予根治术或其他手术治疗, 以提高远期疗效[5]。同时术后需定期复查 (CT、B超) , 了解肿瘤控制情况 (是否复发或转移) , 并根据患者意愿、身体状态等适当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 以稳定手术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3 年生存率, 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根治切除术可对胆管肿瘤患者预后有所改善, 但该疾病整体远期疗效较差, 建议早期诊断出疾病且积极给予有效的外科治疗, 以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斌, 张柏和, 刘辰, 等.解读胆道肿瘤TNM分期变化, 规范胆道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3) :255-257.

[2]邱应和, 刘辰, 易滨, 等.181例进展期胆囊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 (9) :655-658.

[3]王越, 葛春林, 张军, 等.96例胆囊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 (11) :828-830.

[4]王海, 刘巧玉, 张峰, 等.改良式高位胆管癌根治术疗效评价[J].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2) :89-91.

结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5年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41例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获得随访的结肠癌患者。241例患者中男性132例,女性109例;中位年龄59岁(31~86岁)。腺癌202例,黏液癌33例,未分化癌6例。癌性梗阻39例。

1.2 随访

本组患者随访采取电话、信访和门诊复查,截止时间为2005年1月。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根据数据类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对影响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再行Cox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生存率

本组总的1、3、5生存率为82.9%、61.3%和56.7%。

2.2 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对11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5个显著性因素:肿瘤组织类型、Dukes’分期、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对结肠癌预后有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民族、性别、年龄、有无癌性梗阻、肿瘤大体形态、肿瘤大小对结肠癌预后没有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结肠癌预后的Cox多因素分析

将5个对肿瘤复发有影响的因素通过Cox模型经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且均为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本组患者男多于女(1.21∶1.00),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与女性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K[2]等也得出此结论。但有学者研究表明,女性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发病率较低和自然生存期较男性长以及激素分泌相关[3]。也有资料表明[4]年龄为保护因素,年纪越轻,术后效果越差,这可能与年轻人肿瘤病理类型差、分化低、容易早期出现转移有关,而且年轻人往往忽视症状的严重性,等确诊肿瘤时已属晚期了。

文献报道[5]肿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RATTO等[6]的研究也表明肿瘤大小在单因素分析时对预后有影响。这可能与肿瘤越大,局部浸润的机会越大,根治性手术的难度也越大。本研究尚未得出此结论可能与病例数及随访时间有关。另外有研究表明,外生性肿瘤的肠壁侵袭、淋巴及血行转移的比率较低,预后较好,而非外生型预后差[7]。

Dukes’分期是评估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8],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转移情况和Dukes分期都强烈地显示与预后相关。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与结肠癌预后有关,但多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与其无关。可能因为淋巴结转移影响Dukes’分期,在Cox多因素分析中淋巴结转移取代Dukes’分期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论单因素和多因素都显示与预后有关,且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为1.61,95%可信区间为(1.08~2.40),说明肿瘤细胞分化不良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1.61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预后越差。表明分化越低,恶性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转移复发。结肠癌绝大部分组织类型为腺癌,而低分化腺癌往往显示出较高的恶性程度,特别是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本研究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也是影响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为2.00,95%可信区间为(1.02~3.91),说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2.00倍。但应该注意的是淋巴结送检往往因为晚期患者减少送检数目而导致,且即使是接受根治术的患者由于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判断的分歧及淋巴结送检意识的薄弱产生不必要的偏差。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1~51岁发病率高。在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随着生物靶向药物的问世及基因治疗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其他各种化疗药物和化疗方案的进展,术后辅助化疗取得的成果可谓日新月异。特别是对一些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多了生存的希望。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的因素需要继续不断研究和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癌根治术的远期效果和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有完整临床资料并获得随访的241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并进行了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结肠癌患者总的1,3,5生存率为82.9%,61.3%和56.7%。单因素分析显示,其预后与肿瘤组织类型、Dukes’分期、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有相关性。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结肠癌根治术后远期疗效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关键词:结肠肿瘤,根治术,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梁寒,郝希山,王晓娜,等.723例结肠癌患者术后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4,31(6):343-348.LIANG H,HAO XS,WANG XN,et al.Multivariate cox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rcino-ma[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31(6):343-348.Chinese

[2]PARK YJ,PARK KJ,PARK JG,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2230 Kore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analysis of consecutively operated cases[J].World Surg,1999,23(7):721-726.

[3]WEYANTM J,CAROTHERS AM,MAHMOUD NN,et al.Reciprocal expression of E Ralpha and E Rbeta is associated with estrogen-mediated modulation of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J].Cancer Res,2001,61:2547-2551.

[4]CHIANG JM,CHENM C,CHANGCHIEN CR,et al.Favorable influence of age on tumor characteristics of sporadic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patients30year of age or younger may be a distinct patient group[J].Dis Colon Rectum,2003,46:904-910.

[5]王晓娜,梁寒,王家仓,等.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6):439-442.WANG XN,LIANG H,WANG JC,et a1.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1829patients with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04,7(6):439-442.Chinese

[6]RATTO C,SOFT L,IPPOLITI M,et a1.Prognostic fac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literature review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J].Dis Colon Rectum,l998,41:l033-lO49.

[7]汪建平,杨祖立,王磊,等.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1):59-61.WANG JP,YANG ZL,WANG L,et al.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2003,25(1):59-61.Chinese

中远期疗效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52例, 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52例患者受伤原因包括25例车祸伤, 13例高处坠落伤, 8例砸伤, 6例其他情况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及硬脊膜受压, 根据脊髓损伤情况, 有12例脊髓完全损伤, 40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前路组与后路组, 其中前路组25例, 男20例, 女5例;年龄13~69岁, 均值 (33.8±5.7)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 h~12 d, 均值 (12.6±2.7) h。后路组27例, 男21例, 女6例;年龄16~65岁, 均值 (33.5±5.4)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 h~11 d, 均值 (12.4±2.8) h。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受伤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①前路组:本组患者属于椎管前方骨折块造成脊髓受压, 故而采取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措施为:予以患者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后, 取仰卧位, 进入点为侧前方胸腹膜外, 然后进入椎间隙后, 采用肋骨撑开器撑开, 将受伤椎及周围上下椎体充分显露, 结扎椎体节段的动脉与静脉后, 将伤椎一侧椎弓部分切除或者全部切除T10、T11或T12肋骨, 同时将其留作植骨。在减压处理时, 应进行疏通处理, 至对侧椎弓根、伤椎上下椎间盘, 同时将椎间盘完整切除[2]。此时, 将椎体后缘与后纵韧带显露, 进行椎管探查, 于直视下将凸入椎管中的骨块、上下椎间盘、进入椎骨的后纵韧带等彻底清除, 并彻底予以减压处理, 从而尽量解除脊髓压迫。之后利用3面皮质髂骨填在患者的椎间隙中央偏后位置, 并予以钉棒固定, 恢复其脊柱的高度与间隙, 确保脊柱稳定性。②后路组:本组患者均不宜采取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处理, 而采取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处理。具体措施:予以患者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后, 取俯卧位, 胸腹部不受压而悬空, 于后正中进入, 将损伤的脊柱及上下脊柱棘突椎板等充分显露后, 于腰椎处采取“人字嵴”顶点法进针处理, 以横突根部为横线、上关节突外侧缘为外线的交点;胸椎处则采取Roy-Camille法进针, 以上关节突中点稍偏外垂直线、两侧横突根部连接线的交点。然后根据术前CT、X线等检查, 确定椎弓根的钉入点与角度, 以及螺钉直径与长度等, 放置好钉[3]。本次手术中并不切除椎板, 直接螺帽与安装螺杆, 分别将前柱与后柱撑开, 以此维持椎体间的空隙, 并达到间接减压的效果。③术后处理:两组术后皆逐层缝合各个组织, 同时放置引流管;此外,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术后还应常规予以250 m L的20%甘露醇+5 mg地塞米松行静注处理, 2次/d, 以此减轻神经根的水肿与脊髓再灌注损伤。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皆予以>1年随访,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Cobb角改善情况, 同时观察其远期疗效, 并总结分析手术适应证。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结果

两组随访期间皆采取X线片检查胸腰椎骨折愈合情况, 皆显示骨折获骨性愈合, 两组术后椎体前、椎体后皆有一定提高, 同时术后Cobb角皆有一定改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胸腰椎骨折属于常见骨折, 大部分合并脊髓损伤, 为此临床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而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处理对于脊髓功能的有效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接诊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根据椎管前方骨折块造成脊髓受压采取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处理, 其余无法采取经前路者则采取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处理, 结果显示, 两组经X线片检查胸腰椎骨折皆获骨性愈合, 而且术后椎体前、后皆有一定提高, 并且术后Cobb角有所改善, 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及自身经验, 认为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治疗的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对椎管减压, 同时恢复正常的脊柱序列, 并重建脊柱稳定与恢复神经功能等。为此, 对椎管进行针对性的减压, 除了能降低手术创伤, 同时又能保障椎管减压更直接与彻底;以往治疗无神经压迫的胸腰椎体爆裂型骨折基本不采取手术治疗。但近几年发现该类骨折破坏了椎体的中柱, 致其原有稳定性受到影响, 加之脊柱负重不断增加, 伤椎会逐渐楔变, 从而使得局部后凸畸形, 故而近几年也建议予以手术治疗, 同时可预防晚期并发症。总的来说, 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处理, 不会破坏后柱结构, 能保障椎体高度, 同时稳定性良好、血运好、愈合快及不易移位等, 而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处理, 则有着出血少、手术技术操作容易且安全、入路快等优势, 同时不会引发严重椎管狭窄等。

综上所述, 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 灵活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然后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处理, 能提高骨性愈合, 同时能提高椎体前与椎体后, 并改善Cobb角,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52例, 根据入路方式分为前路组与后路组。其中前路组25例, 采取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后路组27例, 采取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所有患者予以>1年随访, 并记录两组Cobb角改善情况, 同时观察其远期疗效, 并总结分析手术适应证。结果:两组随访期间皆采取X线片检查胸腰椎骨折愈合情况, 皆显示骨折获骨性愈合, 两组术后椎体前、椎体后皆有一定提高, 同时术后Cobb角皆有一定改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 灵活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然后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处理, 能提高骨性愈合, 同时能提高椎体前与椎体后, 并改善Cobb角, 值得借鉴。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冯献礼.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 33 (6) :428-430.

[2]陈鹏飞, 王德民.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8 (34) :474-475.

中远期疗效 篇10

干髓术是后牙牙髓炎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远期疗效报道不多。笔者对2009年1~12月行干髓术治疗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7例90颗牙, 男45例, 女42例, 年龈25~73岁;第1磨牙14例, 第2磨牙70例, 第3磨牙6例。

1.2 材料

丁香油酚, 上海青浦齿科材料厂生产;失活剂 (主要成分亚砷酸) , 上海运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甲醛甲酚及干髓剂,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医药材料厂生产;磷酸锌水门汀及银汞合金, 上海齿科材料厂生产。

1.3 治疗方法

(1) 急性牙髓炎予开髓, 置丁香油酚棉球安抚1~2d。 (2) 取小米粒大小失活剂置开髓口处, 用一小干棉球覆盖, 牙胶暂封。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挖除部分腐质露出牙髓后封失活剂。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及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直接封失活剂。 (3) 24~48h后取失活剂 (如探查牙髓仍有活力, 则再次封失活剂) 。接髓室顶, 去冠髓, 去除洞壁腐质, 修整洞形, 根管口稍扩大, 甲醛甲酚棉球浸浴根髓1~2min, 根管口置1mm厚干髓剂, 磷酸锌水门汀垫底, 银汞合金充填。 (4) 磨改尖锐牙尖及斜面, 适当降低咬牙合。 (5) 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无菌操作与隔湿。

1.4 疗效判定

(1) 成功:无疼痛及咬牙合不适, 牙齿稳固无折裂, 牙龈无瘘管, 充填物无脱落。 (2) 失败:残髓炎, 表现为冷热刺激痛, 有或无咬牙合痛;根尖周炎, 表现为咬牙合痛, 患牙浮起感, 有或无牙龈瘘管形成;牙体折裂;充填物脱落。

2 结 果

经过2年以上追踪随访, 结果如下:成功76例, 占84.4%, 失败14例, 占15.6%, 其中残髓炎7例, 根尖周炎3例, 牙体折裂2例, 充填物脱落2例。7例残髓炎有3例出现于治疗后1个月之内, 另4例分别出现于治疗后第2月、第3月、第5月、第16月;3例根尖周炎分别出现于治疗后第5月、第10月、第18月;2例牙体折裂分别出现于治疗后第5月、第12月;2例填充物脱落分别出现于治疗后第5月、第7月。

3 讨 论

干髓治疗的原理是除去冠部牙髓, 用干髓剂使根部牙髓固定, 而长期保持无菌干化的牙髓, 根尖部的牙髓可逐渐被长入根管中的牙周膜组织代替, 最后在根尖部形成牙骨质而封闭根尖孔。要保证根髓无菌, 适应证的选择是必要的。对于冠髓已有明显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冠髓坏死的牙是不宜做干髓治疗的, 因为上述情况根髓往往已有细菌侵入, 干髓治疗后容易发生残髓炎甚至根尖周炎。本观察结果中7例残髓炎中的5例存在适应症选择不当, 3例根尖周炎中2例存在适应证选择不当。另外, 治疗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牙髓的充分失活, 也是干髓治疗成功的保障。

干髓治疗后牙体硬组织脆性增加, 即使磨改了尖锐的牙尖及斜面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牙体折裂。对于牙体缺损大者应积极地做全冠修复, 以避免牙体折裂及充填物脱落。

髓治疗的疗效虽然不及根管治疗[1], 但根管治疗相对于干髓治疗, 操作繁琐, 特别是对于张口度较小患者的第2、第3磨牙及根管细小弯曲的牙, 根管治疗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干髓治疗的疗效高于盖髓术[2], 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 干髓治疗应是后牙牙髓炎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赵未生.急性牙髓炎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1) :36-37.

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结肠癌144例, 其中男89例, 女55例, 年龄41~76岁, 平均 (60.1±10.4) 岁。有内科合并症71例, 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合并贫血17例。肿瘤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69例、Ⅲ期55例。病理分型:肿块型40例、浸润型37例、溃疡型67例。肿瘤部位:右半结肠癌45例、横结肠癌20例、左半结肠癌52例、乙状结肠癌27例。其中选择开腹手术29例, 其余均选择腹腔镜手术。急诊手术6例, 主要为梗阻性结肠癌。

1.2 方法

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三大常规、凝血系列、肝肾功能、抗原抗体、病毒五项、心电图等, 术前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 腹部CT、肿瘤标志物检查。择期手术者, 积极控制合并内科疾病, 控制血压、血糖, 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等, 改善营养状况。常规肠道准备。全身麻醉。

开腹组采用传统的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采用5孔法手术, 脐环附近建立气腹, 10 mm Trocar观察孔, 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 Hg, 置入腹腔镜。操作孔据肿瘤位置而定。腹内探查评估手术难度, 肿瘤近远端纱布扎紧。右半结肠癌截石、头高足低位, 完成气腹后, 倾斜手术台。术者位于患者左侧。一般采用由内向外、从下向上方法, 沿肠系膜上血管投影处打开结肠系膜。进入Toldt间隙解剖出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等, 夹闭剪断, 清除血管根部淋巴结。分离切断胃结肠韧带, 结肠肝曲, 部分需切断胃网膜右血管分支。剪开回盲部外侧腹膜, 沿结肠外侧游离升结肠至肝结肠韧带。避免损伤输尿管等健康组织。体外切除右半结肠。端侧吻合或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按照结肠病变部位全系膜切除方法切除。取出手术标本, 建立气腹, 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常规换药, 对症治疗内科疾病。据分析选择是否需要术后辅助化疗[2]。

2 结果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手术时间 (135.4±45.1) min, 出血量 (134.8±30.1) ml, 淋巴结清除术 (11.4±1.5) 个,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2.4±0.5) d, 住院时间 (6.8±3.1) d。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 (137.3±51.8) min, 手出血量 (256.6±29.2) ml, 淋巴结清除术 (11.5±1.6) 个,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4.8±1.1) d, 住院时间 (14.8±5.6) d。并发切口感染12例, 切口裂开3例, 医院获得性肺炎5例, 尿路感染4例, 吻合口瘘或出血2例, 肠梗阻8例。101例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 随访时间 (29±5) 个月, 局部复发24例 (23.74%) 、远处转移15例 (14.85%) , 存活91例, 存活率为90.10%。

3 讨论

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 学术界对结肠癌发病机制、复发与转移认识不断加深, 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结肠癌手术技术规范, 无论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 都基本能够保证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组织、清扫淋巴结, 有效减轻肿瘤负荷, 延长患者生存期[3]。大量研究证实, 腹腔镜、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两者2年、5年、10年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尽管有部分学者得出腹腔镜可能在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上更有优势, 但可能与纳入患者样本、医师技术水平、纳入对象手术时间差异造成的。手术路径本身对患者远期预后并不显著, 特别是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普遍应用, 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目前, 关于结肠癌手术治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细节问题上, 主要包括: (1)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不同并发症发生影响, 多数文献报道两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但两种手术技术路径不尽相同, 会带来不同的效应。 (2) 梗阻性结肠癌手术时机选择, 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 多数学者倾向于择期手术, 认为择期手术虽然不能降低远期并发症、梗阻复发风险, 且可能导致择期失败风险, 但一旦成功, 患者可明显获益, 可有效降低结肠癌根治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保守治疗肠梗阻水平明显提高, 对数结肠癌肠梗阻可获得控制。 (3) 快速康复理念、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结肠癌手术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理念的应用都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 其对长远预后的影响尚有待证实。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结肠癌主要可分为开腹、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住院康复速度相对更慢;手术治疗结肠癌不能杜绝复发、转移, 但2年内存活率较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结直肠癌诊疗规范 (2015年版) [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12) :1177-1191.

[2]殷红专, 闫兆鹏, 梁逸超, 等.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分析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2) :2362-2364.

[3]梁海峰.手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大肠癌临床探讨 (附168例报告) [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4 (2) :111.

上一篇:大学英语读写课下一篇:生命质量评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