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恨》

2024-09-08

《多少恨》(共5篇)

《多少恨》 篇1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 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 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也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张爱玲是一个通俗小说或者说世俗小说大家, 她的尊贵的出身、良好的教育决定了她小说中的观察的细腻与思考的高度。张爱玲常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体味芸芸众生的生命百态。张爱玲常常让自己游离于政治、国家等意识形态之外, 用一双悲悯的眼睛去体察世俗生活中的繁华与寂寥的交织、自在与无奈的混合, 她用她的众多精彩绝伦的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端详人生真味的大门。小说《多少恨》描写了一场“错过”的爱情, 自古有情人难成眷属, 这场“错过”的爱情里包含了社会和个人的许多“过错”。

《多少恨》是一篇张爱玲自己十分喜欢的一部中篇小说, 此小说原载于1947年五六月的《大家》月刊。小说的情节一点也不复杂, 从乡下来到城里谋生的农家少女虞家茵在电影院退票时遇到了一个老板夏宗豫, 而后来虞家茵找到的工作刚好是给夏宗豫的女儿小蛮当家庭教师, 两个人一来二去竟产生了感情, 可是此时虞家茵那已与母亲离婚另娶的落魄父亲却找上门来, 好吃懒做而又诈骗成性的虞老先生把夏宗豫的厂子搞得乌烟瘴气。不久之后夏宗豫的患上了重病的妻子夏太太也从乡下来到了城里, 心烦意乱的虞家茵最终选择了退出, 她去了遥远的厦门去当教员去了。一个纯情的少女与多情的男子的姻缘就这样给错过去了, 那么谁在这场“错过”的姻缘中犯下了“过错”?这场“错过”的结果到底是“对”是“错”呢?

首先虞家茵似乎是有“过错”的, 她不该喜欢上一个已有丈夫的男人, 夏宗豫虽然和他的妻子关系很不好、生活得很不幸福, 但是他毕竟是有妻室的人, 自己如果要和他正式结婚还有很多麻烦需要解决, 况且夏宗豫和他现任的妻子虽然生活很不如意, 但他们并没有离婚, 夫妻关系还一直在维持着。如果夏太太真的不适合做夏宗豫的妻子, 可是他们最终却结了婚, 这就只能说明夏宗豫的眼光有问题, 他在婚姻上根本不会选择, 所以他才会看走了眼。从另一方面来讲, 如果夏太太本来是可以做一个好妻子的, 但是两人结婚后却冲突不断而难以调和, 这就说明夏宗豫的人际沟通能力不是太好。如此说来, 虞家茵和夏宗豫即便真的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未来也不一定就是美满的。谁能确保夏宗豫这次看上虞家茵不是又一次误判?谁能保证他和虞家茵成家后就能相处得很融洽?再说虞家茵在这场感情风波中要求也有点过高而不太切合实际, 在当里的社会环境中, 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是完全可以娶好几个姨太太的。既然虞家茵感觉夏宗豫确实是个不错的、可以依赖的好男人, 是一个有情有义而又有趣的可以依靠的对象, 那么自己在感情上做出一点牺牲和忍让, 在名份上位于那个名存实亡的夏太太之后居于偏室也未尝不可。况且夏宗豫的那个农村里来的太太不但能够大度地容纳她, 而且她还患了重病已不久于人世, 可是固执的虞家茵却非要夏宗豫离了婚之后和她正式结婚, 这就不但在感情上给了夏太太以沉重打击, 同时也让夏宗豫感到十分为难。虞家茵似乎此时似乎不该太求全责备, 因为自己本身就面临着缺少家庭关爱且衣食堪忧的人生困境, 你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时时处处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呢?

另一个有明显过错的就是虞家茵的父亲虞老爷子了, 这个老爷子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泼皮无赖, 他先是因为昏了头喜欢上了别的年轻女人, 全然不顾及亲情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离了婚, 从而让虞家茵和她的母亲猝不及防地一下子陷于恓惶之中。但是好吃懒做的他和他的新欢婚后的日子过得并不理想, 以至于生活都渐渐成了问题。可是他并没有想着去找个活做挣钱来养活自己, 而是厚着脸皮来到城里去盘剥他的女儿那点可怜的薪水。当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女儿和一个有钱的老板关系不一般时立刻就缠上了她, 让其女儿利用老板的关系给他介绍一个好工作。虽然深知父亲秉性的虞家茵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心肠仁厚的夏宗豫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得到了一份好工作的虞老爷子毫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他仍然继续大做背信弃义的事, 恬不知耻地一次次找人借钱、挪用资金。他的这些恶行终于把宽厚的夏宗豫也给惹恼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夏宗豫和虞家茵的感情出现裂痕。贪婪的夏老爷子为了钱是什么都不会在意的, 当他无意间得知了女儿的心结后, 他立即劝告女儿不必“争那个名份儿”, 还说这样可以避免让夏宗豫的女儿受家茵曾经受过的苦。此时一直得不到亲情关怀的虞家茵心里猛然凉了一下, 再也不堪其扰的虞家茵断然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是非之人, 他毅然决然地和她所深爱的夏宗豫分手了。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夏宗豫应该也有摆脱不掉的“过错”。夏宗豫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好心人, 他富有同情心, 在实业经营上也有一套颇为成功的好办法。但是夏宗豫又是一个性格犹豫、行事常常拖泥带水的人, 他和妻子夏太太的婚姻是一个存在多年的悲剧, 可是他却任其半死不活地拖着, 既没有勇气离婚, 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去改善双方的关系, 以致于自己女儿的学业被耽误, 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古怪。由此可见夏宗豫既是一个怯懦的人, 又是一个难以真正承担责任的人。夏宗豫有时又爱感情用事而缺乏应有的原则性, 为了讨好虞家茵, 他不顾她的强烈反对而一厢情愿地给她的父亲虞老爷子安排了工作, 来到厂里的虞老爷子果然给厂子制造了一连串的麻烦, 并且这个多事的虞老爷子还在夏宗豫和虞家茵以及夏太太之间营造出一个个事端和误会, 把夏宗豫和虞家茵弄得心力交瘁、心灰意冷, 最终促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不得不含恨分手。

每一场“错过”的爱情都有其自身无法躲避的因素, 都是由于当事双方或者是双方的关联人在其中犯下了这样那样的“过错”。然而从另一方面讲, 既然这桩姻缘最终会“错过”, 也就说明它还有不成熟的地方, 还达不到水到渠成的圆满程度, 因此这是又一场爱情悲剧。纵观张爱玲的所有小说作品,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是一个悲观气质很重的作家, 他更乐于把人间所有的苍凉展示在读者面前, 弥漫于其作品中的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悲凉氛围。在小说中, 她常常以清醒到近乎冷酷的态度来俯视这个悲与喜、爱与恨、欲求与无奈、挣扎与毁灭交织在一起的世界, 读者透过她的叙述可以窥视到现代市民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

张爱玲所描写的虞家茵和夏宗豫的这场有点别扭的爱情故事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一丝酸涩和遗憾, 这其中既有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感叹, 又有造化无端弄人的一丝无奈。也许我们不一定非要找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许多事情的结局往往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有时候我们也不必非要分清谁对谁错。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没有成真的梦想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有沮丧, 应该还有经过之后可以回味的经验和教训。脚在身下, 路在脚下, 生活在继续, 我们终究还是要向前走下去的。虞家茵与夏宗豫的爱情之梦破碎之后, 前方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一个更好的归宿。

摘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 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 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映射在她的作品中。《多少恨》是张爱玲著名的爱情悲剧小说, 在多种力量的共同阻挠下, 小说主人公夏宗豫和虞家茵的爱情生活无疾而终, 留给世人的只有沉重的叹息。

关键词:张爱玲,错过,过错,悲剧意识

参考文献

[1]仝彦芳.洋场才女张爱玲[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2]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述评[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3]易光.男性关怀:从母性到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 1998.

[4]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

《多少恨》 篇2

张爱玲《多少恨》读书笔记

多少恨读起来很舒服,娓娓道来家茵的一段往事,家茵是个温柔善良知性的菇凉,她父母离婚,父亲不负责任,靠她一人做事养活母亲和她自己,她给小蛮当家庭教师,尽心尽责,小蛮身体不好,她悉心照顾,生日了给她买礼物,小蛮想要手套,拆了自己的围巾给她打,虽然最后还是拆了,但那份心意在。对宗豫,她是喜欢的,但她是有分寸的,他有个媒妁之言的乡下老婆,没有半点感情,有个体弱多病的女儿,有个药厂要费心,家茵不愿给他一点压力,让他再因为她而受到痛苦,所以在他那生病还不好好养病的老婆来上海后,她就专心教育小蛮,在他和老婆吵架心烦心累的时候给他柔情,在听到他要离婚的坚决的决定后,安静的等着他。直到他老婆找上她,知道她老婆活不成了,她老婆求她做姨太太,不要离婚,说离婚的女人死后很凄惨,说离婚了小蛮以后会恨她爸爸的。可怜的家茵,回到家了,一面想着他老婆早点死去,她就不用为难了;一面又谴责自己,想着宗豫她老婆也不是什么大病,不好好养着,才闹得病的这么严重,自己离开宗豫她还能活下去的,还有小蛮,不想她步上自己的后路。家茵的妈妈因为一个女人要和她爸爸结婚,她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给她造成很大的伤害。剧中还有个麻烦的人物就是家茵的爸爸,是一个离婚不管妻女的混蛋,落魄后又从乡下到上海死皮赖脸的缠着家茵,知道宗豫对家茵有好感,知道宗豫有个药厂后,又不断的缠着宗豫要钱,让家茵很是痛心很是难为情。剧中还透露家茵有些迷信,玩起课,结果是上上中下下下,家茵当时很受震动,这也促成了结局。最后,家茵还是忍着痛成全了别人,离开了上海一人去厦门了。宗豫在家茵人去楼空的小屋里伤心着。

家茵贫穷,她没恋上宗豫舒适的小洋房,照顾完生病的小蛮后就搬回去了;她心中虽然不舍但是果断不脱离带水的一人离开了,这份勇气令人敬佩。

《多少恨》与生活中的张爱玲 篇3

关键词:张爱玲 变形 《多少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犹如一股清泻剂,可以把人们的肝肠荡涤一下,感情因悲剧作用而得到净化。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其创作过程便是将他的痛苦通过变形成为艺术作品。张爱玲的《多少恨》便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故事是从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子虞家茵到夏家当家庭教师开始的。夏先生是一个中年的商人,而夏太太是个未曾受过教育的乡下女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和他结婚的。家茵与她的学生夏家八岁的女儿相处得很好,后来在了解了夏先生的为人后,与他的交情也不错。家茵的父亲在许多年前抛弃了他们母女俩,现在到上海来寻求家茵的帮助。家茵尽管心中怨恨父亲,但出于孝道,还是尽力帮助他。

家茵和夏先生逐渐相爱起来,虞老头听到这个风声后,要求夏先生在公司中给他谋个职位。谁料,他在公司中不知自爱,滥用职权,还引起数起丑闻,使家茵大为丢脸。夏先生因深爱着家茵不便解雇虞老头,但是最后还是不得已辞退了他。虞老头想把家茵卖给夏先生做妾,遭到夏先生和家茵极端厌恶。计划失败后,虞老头又企图与已赶来上海缓解离婚危机的夏太太联合。夏太太恳求家茵不要夺走她的丈夫,但是家茵拒绝了。

家茵虽然拒绝了,但仍有两个原因使她觉得难以与夏先生缔结姻缘。其一,她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他会紧盯不舍,毁了她的一生;其二,她担心夏先生的女儿将来总有一天会怨恨夏先生,就像她恨自己的父亲那样。因此,她假造各种托辞与夏先生分手,这使夏先生伤心不已。之后,家茵便离开上海到厦门去教书了。这篇小说是按着歌德式爱情故事,如经典的《简·爱》的模式写成的,但是令人注目的是故事与张爱玲的真实生活十分相似。张爱玲当时的年龄与女主人公相仿,也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张爱玲在老家原来的名字既不是爱玲也不是英文Eileen,这些都是学名,她的原名是煐,家中老亲都是这样叫她的。煐的读音与茵相近,且在上海方言中发音相同。于是煐就变为家庭中的茵或家茵。那个染有老派上等人恶习的父亲形象以及可怕的后母形象,都是爱玲家庭生活中所熟悉的。夏先生比家茵大十岁,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年龄差大致相当。这些还只是表面相似之处,便足以引起兴趣了,那么张爱玲的小说与她的生活有没有更深刻的联系呢?

关键的联系是张爱玲在生活中有过破碎的爱,《多少恨》讲得也是一个年轻的女子与比她年龄大得多的已婚男子初恋的破裂,然而破裂的原因却截然不同,家茵和夏先生分手是因为有两个人挡住了她的路,即父亲虞老头以及夏太太。染有恶习的虞老头对张爱玲来说是个熟悉的父亲形象。但是,到四十年代中期,张爱玲的父亲已经与她不再来往,因此不会参与到她和胡的关系中去。但是夏太太在真实生活中是否也有对应人物呢?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之前已经与其前妻斯太太分手,因此,胡的前妻对他们的结合不会成为障碍。但斯太太是一个村妇,受的教育极少,在胡兰成逃亡的年代与他生活在一起,张爱玲在温州时曾见过几次。失去丈夫的痛苦已经够受了,但是掠走她丈夫的竟是一个比她大近二十岁且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子,更教人窝囊。不管张是否把自己婚姻的失败归咎与斯太太,她对斯太太不会有好的感情是肯定的。在小说中对夏太太无情的描写,看来正是张对斯太太含有敌意的态度。

在真实生活中,既非父亲,也非斯太太设置障碍,使张爱玲第一次婚姻破裂,她婚姻中真正的反派角色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丈夫,他一而再地背叛她,甚至在承认这些婚外恋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任何良心的责备,然而小说中的夏先生可丝毫没有反派角色的劣迹。他为人正直,和蔼,关心人,对家茵的爱忠贞不渝。小说的反派角色已转换成由夏太太和主人翁的父亲来担任。因此,《多少恨》与张的真实生活既相似又相异。真实生活中,她的婚姻已断了,她的爱也断了,因为胡兰成已不值得她爱;《多少恨》中,恋爱是结束了,但是相互的爱却仍完好无损。真实生活中,胡兰成是破坏婚姻的反派角色;《多少恨》中,两个局外人破坏了这段美好的姻缘。真实生活中,张是因胡两次背叛她,而不得不与他分手;《多少恨》中,家茵主动与夏先生分手并出走到厦门。

真实生活与小说之间的各种联系终于可揭示了。1946年或1947年初写这篇小说时,张爱玲正面对着她第一次婚姻不可避免的破裂,并因此给她带来了痛苦,对她来说,胡背叛她的事实是难以使她无动于衷的,于是,通过一种变形过程,只把胡兰成身上有吸引力的部分,投影到了小说中的主角夏先生身上。使夏先生变成值得女主人翁为他奉献爱心的人,因此,恋爱虽然结束了,爱心却没有结束,电影片名《不了情》明白地暗示着这层意思。男主人翁既然是完美无缺的,爱情的破碎就自然不能归咎在他身上,而由扮演反派角色的两个人物来承担。女主人翁主动地控制了事态的发展,自己出走厦门,而不像张爱玲那样在最后才不得已被动地与胡断绝关系的。

对张爱玲在婚姻苦恼时所写的这篇小说作了这一番比较之后,可以揭示她是将一连串所谓“满足愿望”(wish fulfillment)的变形产物投影到她的小说里去了。就像在梦中一样,使人在幻境中“满足愿望”。文学作品是高度变形的一种行为,也即把真实的生活状况变换成小说里的生活状况,但是把事实逐个转变直到适合作者的意愿为止,作者往往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这样做的。当张爱玲在婚姻中受挫时,她通过小说改造真实生活中的事件,使自己取得安慰和支配力,《多少恨》便是这种梦境般变形的证明,它是张爱玲在严重的个人危机中将感情升华的结果。

《多少恨》 篇4

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 处于传统与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汇之中, 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都市形态。资本主义因素增强, 但婚姻的封建性并未改变。接受过充足现代教育的夏宗豫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药厂。他与父母包办的乡下太太过着感情没有归宿的生活, 两人维持的只是形式上的家庭, 双方之间根本无任何爱情而言。太太一人留在乡下老家, 而女儿小蛮则被接到上海与自己一同生活。他与家茵由相知而相爱, 两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独立自由和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 没有物质引诱的功利因素。他们文化相当, 志趣相投, 彼此深爱对方, 宗豫更是从家茵身上获得感情的慰藉与理解;但他优柔寡断, 没有追求真爱的勇气, 无法摒弃父母为他安排的世俗婚姻。当家茵欺骗他说要和乡下表哥结婚时, 他只是不知所措, 却并没有查清真相, 对她的离去听之任之, 这表明他对家茵的感情缺乏信心和信任, 因此, 他会“冷冷地”对家茵说 :“你自己的心大约只有你自己明白了。”[1][p289]宗豫的缺乏主动精神最终导致他感情的流失。

家茵这位生长于新的时代, 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女性, 有着不同于父辈的人生追求与感情选择。现代意识使她追求经济独立, 人格平等, 而传统的影响又使她安于清贫的生活, 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奢侈。她自食其力, 通过朋友的介绍成为宗豫女儿小蛮的家庭教师, 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这正是女性立足于社会, 寻求独立做人的表现。恩格斯在《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强调:“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现代社会的内容之一就是女性回到公共的劳动中, 通过劳动, 妇女才能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婚姻, “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爱” (屠格涅夫语) 。她和富商夏宗豫相爱, 当看到父亲利用自己的感情不断骗取宗豫的钱财时, 她感到自己纯洁的爱情受到了污染, 独立的人格遭到了践踏, “虞老先生俯身说:‘……只要有一口气, 我总不会丢开你的!’家茵忽然撑起半身向他凝视着, 她看到她将来的命运, 她眼睛里有这样的大悲愤与恐惧……”。[2][p287]这也是她选择离开宗豫的原因之一。她深爱着宗豫, 也同情身为女人的宗豫的妻子;她也不想让小蛮经受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感情创伤, 成为让小蛮痛恨的第三者, 她只能选择退出而结束这段感情。这充分体现出家茵的自尊与博爱。小说中对“看手相”“骨牌算命”等细节的描写, 一方面表现出家茵对爱情的深切渴望, 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对爱情的无限茫然, 反映出家茵进退两难的复杂心情。为了保持宗豫家庭的完整, 家茵忍痛放弃了这段感情, 这是她独立人格的又一次升华。

夏宗豫与太太由父母包办而结婚, 两人只有爱的名目, 而无爱的实质, 是旧式婚姻的受害者。“这种婚姻常常强调性爱之外的其他需求, 而将婚姻的真实意义摒弃在外, 封建婚姻常常无视个体需要 (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与个人利益。”[3][pP257]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与制度下, “女性处于被奴役被征服的地位, 而女性本身又被文化与制度塑成了没有自立能力的卑弱者, 以致女性的自主独立从根本上就成为不可能”。[4][P89]女性的生存是以依赖男性为前提的, 婚姻成为传统社会女性求得生存保障的最终选择, 但这是以牺牲女性自身主体性为代价的。宗豫与太太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 双方维持的只是形式上的家庭。宗豫留给太太的不过是名分, 而他的妻子则把做太太当成一种谋生方式。为了生存, 她竭尽全力保住这个空壳, 她只希望丈夫不和她离婚, “只要他不跟我离婚, 我什么都肯”。[5][p281]她愿意接受家茵与宗豫相爱的事实, 并且同意他们生活在一起;她的生存价值最后降到了对名分的要求, 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 现代文明萌发出新型的婚恋关系——男女双方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现代情爱关系。家茵的自尊自强以及对女性主体性地位的追求, 促使她割舍对宗豫的爱情;而宗豫的软弱、缺乏主见为这段爱情留下遗憾。爱情终究不能圆满, 留下无限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参考文献

[1][2][5]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3]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 篇5

掩卷深思,却惊异地发现,在《多少恨》叙事行文、转承起合的温婉、浅淡、柔美里,暗藏着一对冲突异常激烈不可调合势如水火的矛盾:生活与爱。

生活与爱,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细节,出没于人类现身的所有场景。很多时候,它们彼此互相依存难分难舍。但在《多少恨》里,却被张爱玲截然分开,成为她谋篇布局的一条主线,阐释着她对生活与爱的观点。

在张爱玲笔下,爱,首先是邂逅。邂逅,是初遇时彼此的防备与漠然,是对视时莫名的心跳与疑惑。当然,仅仅只在电影院邂逅一次,家茵与宗豫肯定不会产生更深的情绪。既然,一次不够,就来两次吧。于是,家茵与宗豫又机缘巧合地见面了。一切,在张爱玲精心设计的邂逅里慢慢展开,演进,爱的火焰在两人心里点燃。

爱,其次是浪漫。在家茵家里,当两人终于互相表白,明了对方心迹后,家茵给宗豫削梨,宗豫坐在她的对面,一次又一次地叫“家茵”;而家茵呢?却只会在宗豫离开后悄悄地叫几声“宗豫”。两人互叫对方名字的过程,何其浪漫。彼此的情与爱,在宗豫当面一次次深情呼唤、家茵暗地悄悄轻声细语的浪漫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一叹再叹。

爱,在张爱玲这里,是唯美的,也是克制甚至“洁”制的。虽然没看过小说《色戒》,但我可以肯定,张爱玲《色戒》的叙述肯定“洁”于李安《色戒》的表演。《多少恨》里的爱,没有一次拥抱,一次亲吻,甚至连手也没拉过,更别说李安设计的那些玩意了。爱,在张爱玲这里,也是弱小的,特别是当爱遭遇强大到几乎覆盖一切的生活时,就更是弱小得如暴风雪中小草的生命一样,随时都可能夭折。

为了表现生活的强大,张爱玲安排了更多的人物来展现她心目中的生活。虞老先生的生活是不知节制、没有羞耻、为了自己可以出卖女儿的风尘浪子生活;姚妈的生活是说三道四、贪心势利、东家长西家短的市井奴民生活;夏太太的生活是委曲求全、无可奈何、可恨又可怜的旧式女子悲哀生活……

在这三种强大的生活之外,虽然有小蛮童稚天真的生活,有宗麟与秀娟合谐娟秀的生活,但张爱玲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这些生活,无一例外地排斥家茵与宗豫的爱。张爱玲笔下的生活,与她笔下的爱截然相反,是卑劣、龉龊、下作甚至丑恶的。唯美纯粹的爱,与这样的生活发生冲突,谁胜谁负,一读便知。

在这些生活面前,家茵只有一个办法:“哭”。哭,这种主动示弱的行为,被张爱玲借来表达家茵的爱遭遇生活时的弱小。而宗豫呢,在生活面前对自己的爱虽然也许充满了信心,但当家茵选择离开时,他只好“简截的说:‘好,那么——’立刻出去了”。

一段美好的爱,在强大的生活面前悄无声息地死亡了。

上一篇:重要属性下一篇:序列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