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化教学

2024-09-08

序列化教学(精选12篇)

序列化教学 篇1

有人认为, 作文教学要追求“认知训练的有序、写作能力训练的有序和评价修改训练的有序”, 同时提出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螺旋提升”的教学模式。这种观点基本上涵盖了作文教学各个方面, 但是却忽略了执教者自身的写作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 并且并没有给出扎实、可行的方案, 无法形成教学价值。有人认为, 写作教学,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应该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强训练、重实效的原则”, 主张循序渐进地推进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这种重视强化训练的思想, 固然能够提高写作的技巧性, 但是因为没有构建起强大的认知体系, 也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的作品匠气会多一些, 灵气会少一些。

一.构建教师版自我训练序列化体系

教师经历写作系列化体验, 能够深谙写作的规律, 体味其中的甘苦, 探幽察微, 获得“切肤之痛”, 然后, 才能把握写作教学的立足点、关键点、着力点, 才有资格指导学生。没有一番自我的历练, 如同雾里看花, 隔鞋瘙痒, 以己昏昏, 如何使人昭昭?

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设计横贯高中三年的序列化训练体系, 一方面要同步与学生一道实施, 亲身体验序列的合理性、可行性, 及时总结, 不断升华。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获得宝贵的教学资源, 而且, 还能够带动学生进入训练体系, 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笔者根据自身特点, 设计了三年的体系, 如高一的记叙文序列:

1.程序性体系。设计记叙文训练体系。筑牢记叙文写作的专业知识, 写出读书笔记, 提炼写作技巧, 摸索出记叙文写作训练点, 与学生同步实施、检测。

2.陈述性体系: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铭记教材中一切有价值的名句、段、篇, 围绕教材, 拓展阅读与记叙文体裁相关的作品, 提炼精华, 产生思想, 扎实做出笔记。

3.多元评价体系。从写作内容而言, 就立意、剪材、线索、结构、修饰、开头、结尾、过渡、悬念、伏笔、照应、插叙等方面给予立体评价, 从评价主体而言, 自评、他评、班级展示、投稿等方式综合运用。

4.反思探究体系。注意持续地保存实施痕迹, 积累原始资料, 科学记录;编写教学日志、阶段总结, 寻求同事对话, 构建交流渠道, 利用区域平台、外出学习、QQ群、微信等媒介, 获得新的理论, 借鉴他人研究和实践成果。最后要积极撰写出研究论文, 积极寻求发表, 获得更多的反思机会和帮助。

二.构建学生版写作训练序列化体系

基于学情的写作训练体系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可操作性, 既不能大量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 也不能降低要求, 过分迁就。同时, 我们必须切实尊重教材, 不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基本平台, 综合考虑, 统筹兼顾。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但是,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过渡的起始年级, 还应该训练记叙文写作为主, 适当兼顾议论性文体的训练。基于学生个体差异, 高二阶段我们可以以训练议论文写作为主, 兼顾记叙文、文学性作品、实用文体的训练, 而高三阶段则应该灵活地强化考场作文的训练。但是, 无论哪一个阶段, 都要切实全面设计, 不可有所偏废。

比如高一的记叙文序列:

1.程序性体系。涵盖“基础等级”的立意、选材、组材、结构、语言、书写等基础性方面的要求, 即能写出;“发展等级”的语言特色、行文风格、艺术修饰、创新性等个性化方面的要求, 即能写好, 写出特色。

2.陈述性体系:抓住教材, “认真学习课文, 接近作者, 去感悟血脉亲情, 欣赏壮美河山, 聆听心灵呼唤, 采撷智慧之花”, 储备充足的写作资源;开设阅读课, 倡导浏览、精读, 持续推进, 扎实积累,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 吸引学生“好读书”。

3.多元评价体系。根据记叙文写作技能点, 设计出评价表, 积极展开自评、互评的活动, 构建评价小组,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 形成习惯, 营造交流氛围, 促进写作。

教师版序列与学生版序列必须并行推进, 教学相长, 二者只有达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 才能使写作教学序列化设计转变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序列化教学 篇2

“序列化”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僵化、机械、繁琐的特征也日益凸显,直接导致有痕的“模式化”写作,也引起很多语文人的质疑与反思。

【关键词】

序列化 有痕写作 文道结合 共生写作

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的邓彤先生发文倡导“作文教学序列化”; 2013 年,邓彤先生又在《“序列”与“散点”:百年语文课程取向的嬗变》一文中提出:“序列化”虽然有其可取性,但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不相吻合。他认为“写作课程应该关注动态的研究而非静态的分类,应该关注能力的发展过程而非学科系统框架,应该着眼于行为的引导而非概念的辨析。”[1]

一、“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弊端

写作课程是一种侧重实践行为的课程,是实践的规律性概括,而不是知识概念的系统性堆砌。试图通过构建“系统化”、“序列化”的写作知识体系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显得不切实际。

章熊先生认为:“语文课程中阅读及写作在技能方面是有‘序’可循的,但是,这个序列却不是严密的逻辑序列。因此,语文更像武术中的‘散打’而不像‘套路’,‘散打’管用却未必系统,其内部可以有一定的联系却不是严密的逻辑体系。”[4]

(一)“序列化”作文教学注重教学者的“教”,忽略学习者的“学”,“目中无人”

“序列化”作文教学追求写作知识的系统与有序,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弱化了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够真正提高写作技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才是目的。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该让学生在具体写作活动中进行技能训练。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精心设计写作活动,然后将最关键的写作知识镶嵌于这些活动之中,才能尊重写作教学实践性特征。写作教学不是“教”而是“引”,不能仅仅是“讲”和“听”,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实践,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书和写作。

(二)“序列化”作文教学导致写作知识机械繁琐,泛滥成灾

在众多的写作课程中存在大量正确而无用的知识,写作教学已经演变为记忆、理解一系列知识内容的学习。写作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追求知识的系统从根本上就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笔者对教材中有关记叙文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这些知识机械繁琐,满足不了学生的写作需要。例如:

记叙文的写作对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记叙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看到这些系统而又详备的写作知识,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写记叙文了吗?这样只会损害写作的魅力,徒增学生的厌烦情绪,所谓“系统”的写作知识带来的可能是负面的影响。

(三)“序列化”作文教学催生有痕的“模式化”写作

鲁迅先生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中学的作文课,不同于大学的文学理论课,通过传授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的方式是不可能正真教会学生写作的。一味的给学生灌输各种写作知识和经验技法,“制造”的是千篇一律的“脸谱化”作文,说一些“老生常谈”的陈言套语,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展示自我、反映生活,最终导致自我迷失,集体失语。

二、作文教学的正确出路

既然已认识到“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弊端,就亟需找到作文教学的正确出路。

(一)重视阅读吸纳环节,为写作积蓄“正能量”

作文的“根”是什么呢?就是大量的阅读积累。阅读是吸纳,写作是输出。作文水平的提升跟长期阅读积累密不可分。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富有,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长期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与思维品质,为写作积蓄“正能量”,通过深化内涵使作文由平庸走向精彩。

(二)品味揣摩优秀范本,“文”“道”结合 “文”“道”结合是姜有荣老师提出的写作指导理论。“‘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道’,将‘道’融入‘文’中。‘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正真从中吸收营养。”[5]

创造始于模仿,优秀的范本对我们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虽说“文无定法”,可有规律可循。用心揣摩优秀作品,取其所长,汲取其中的神韵,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训练中,借鉴别人的写作妙法,把其变成自己写作的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辅之以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三)追求师生“共生写作”

共生写作,是黄厚江老师对自己30多年作文教学方法的概括。黄厚江老师认为“共生写作教学,简单说,就是用写作教写作,就是用作文教作文,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写作,就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大家一起写作文。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以活激活,追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生共长。”[6]“共生写作”就是要让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复活,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共生写作。

2014年4月,在无锡市北高中,黄厚江老师亲自展示了一堂体现“共生写作”理念的作文课《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有幸到现场观摩该课例。黄老师先给学生读了一篇题为《满分》作文的开头,然后与学生一起续写这个故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学会叙事,懂得记叙文如何展开故事情节。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化探讨 篇3

关键词:记叙文 序列化 写作教学

序列一:赏析范文,构建知识框架

对于刚由小学进入初中校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写作学习方面最需要的是一个榜样。教师通过展示并分析几篇贴近他们年龄和学业水准的典范的初中学生记叙文习作,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整体性要求。笔者会首先展示并分析一篇优秀学生习作,这篇习作要综合性地包括了初中记叙文的主要组成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初中记叙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框架。

学生通过对习作的认真品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梳理出初中记叙文的基本因素:

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人物描写: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细节,语言描写立体融合;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发展故事情节,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气呵成;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艺术手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形象,想象,悬念,铺垫,呼应,衬托,过渡等手法水乳交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基本到位。

通过对习作的认真与反复赏析,学生熟读其文辞,理解其手法,领会其含义。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初中记叙文的基本知识体系。

序列二:梳理模式,结构记叙文提纲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有一个心理误区,认为文无定法,写作是作者个人精神情感的构建过程,具备丰富多样性。其实我们忽略了以下的实际需要:对于站在作文门槛前尚未入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写作体系示范与借鉴。面对精彩纷呈的写作大世界,他们需要一个基本模式支撑以便跨入写作的门槛。所以,基于多年的思考积累,笔者整理了自己的一个初中记叙文写作模式,为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梳理了一个大致的提纲,为未来更丰富多彩的写作创造性活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第二段:环境描写,搭设舞台。

第三段:外貌描写,主角亮相。

第四段:想象情节,故设曲折。

第五段:议论抒情,卒章显志。

序列三:专项训练,逐个突破写作瓶颈

专项训练是高考和中考复习阶段常用的强化提高应试能力的有效手段。作文是综合性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如果因为这种综合性就胡子眉毛一起抓的话,反而事倍功半。相反,如果集中学时专项突破,往往能真正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记叙文以人物为核心,外貌描写是最直观的记叙文训练的起步。所以笔者很注重“人物外貌描写”这个专题的讲授与训练。

1.外貌描写必须凸显人物独有的特色,呈现鲜明的人物个性。戴着千篇一律的面具,人物就失去了灵魂。

2.外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地照相。必须抓住2~3方面有重点地刻画。

3.外貌描写尽量与主题和情节环境吻合

4.外貌描写用贴切的比喻和巧妙的夸张,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序列四:仿写课文,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仿写课文,也是引领学生迈入写作门槛的有效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文版课文《忆读书》《风筝》等篇目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的典范性记叙文。教师在分析这些篇章的时候,可以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汲取课文写作方面的精华。然后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艺术手法及行文思路进行模拟训练。

比如鲁迅先生的《风筝》,内容可仿,它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这种以小见大的记叙文写法特别适合学生从小角度观察大生活。

序列五:文学独创,模式与个性取长补短

教是为了不教。当儿童在父母手臂的搀扶完成了从爬到走的飞跃,就要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奔跑跳跃甚至舞蹈了;同理,当学生在作文模式的引领下完成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就要让他们酣畅淋漓地展现自我的风采了。到了八年级下期,随着学生向青春过渡,是时候引导他们开始运用自己心灵中储藏的智慧,喷薄他们的精神与个性的火花了。由循规蹈矩的记叙文模式开始,文学性独创可以掀起初中作文教学新高潮。

小学作文序列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4

一、不做“井底之蛙”

我们都听说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不仅适用于某些技能,写作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用有序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写作时可以运用到的内容永久性地储存在记忆当中。小学语文作文的序列化教学需要教师们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恰当的序列化教学练习作为辅助展开。现如今的小学作文教学并没有广泛运用序列化教学法,因此教师们首先要做到设计好相关序列化教学的教学方案,让序列化教学渗透进小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去,打破过去小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过分注重情感抒发的框架。

作文练习的过程必须要突破三个难点,第一个是小学生们需要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其次是要多读课文,最后是要将课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进行听写练习。只有长期坚持这三个难点的训练才能够为写作文打好基础,才有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作文。除此之外,小学生们还必须积累充分的语言储备内容,而这些储备内容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小学生们必须要坚持阅读课外书籍,遇到精彩的字词段落要做摘抄并背诵下来,这是写出精彩作文的必要准备工作。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充分体现了想要写出精彩的文章必须要坚持阅读,读了万卷书才能够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另外,教师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们不用冥思苦想就能够在脑海中很快地构思出一些好的句子,学会进行真正的写作,并且乐在其中。不能让学生们走上“井底之蛙”的道路,只学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做到放眼看世界,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开阔视野。加强课外阅读是储备写作素材的基础和必备工作,能有效拓宽学生们的认知范围,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二、不要“消极敷衍”

作文是一项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能急于求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以“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纲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防止出现学生们盲目写作的状况。因此,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不能走进只追求华丽辞藻优美段落的舞曲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教师们为了最大化实现序列化教学的益处应该从写作的基础——积累抓起。在学生们进行了多次写作后感到“词穷”时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们沉浸在一筹莫展之中,要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摘抄积累优美的句子,背诵一些名家名篇的经典段落,在一段时间的训练过后,学生们自然就能够创作出精彩的词句段落,从而构成一篇优美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培养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小学生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写作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名新时代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阳光学生。

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从而创造出一些动人的语句,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现在字里行间中。教师们在指导学生们积累素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们积极观察生活,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在眼睛,明白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值得宣传发扬的,哪些又是需要创新改进的,将序列化教学渗透进学生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三、不会“捉襟见肘”

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探索,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教师们必须要加强小学生们对字词的理解,挖掘深层意境和思想,结合学生们的表达技巧,将字词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要做到每一次的写作练习都是既有中心思想又有丰富内容的,既有真实情感又有华丽辞藻的。小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只顾一面忽略多面,顾此失彼,教师在指导小学生的写作练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们,从而刺激小学生们的写作动力和创作积极性,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写作指导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写作训练并不能止于写完作文,在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们进行修改。因为提高写作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改进的过程,如果只是停留在完成一篇作文就结束练习的阶段,学生们就会养成敷衍作文的坏习惯。只有在完整的写作过程中认真面对,完成每一步骤的练习才能够得到较明显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不能倦怠敷衍,这种消极的情绪只会降低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隔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写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实际,端正学生们的写作态度,坚持长期的序列化教学,培养出小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进一步地锻炼小学生们的写作技能,让小学生们爱上写作,享受创作过程,从而真正地沉浸在写作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写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实际,端正学生们的写作态度,坚持长期的序列化教学,培养出小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进一步锻炼小学生们的写作技能,让小学生们爱上写作,享受创作过程,从而真正沉浸在写作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

序列化教学 篇5

一、学情分析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多少动人的故事就在我们与动物之间发生。可不少学生在介绍小动物时,语言枯燥乏味,小动物的特点不够鲜明。这次作文训练要告诉学生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介绍动物。

二、训练目标

1.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介绍动物。

2.能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动物,学会生动形象的说明。

三、训练重点、难点

训练重点:抓住动物的主要特点及生活习性。

训练难点:抓住特点,生动、形象地说明。

四、训练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画。画的是一丛牡丹花,花下有只猫。他想挂在客厅里,但不知这幅画的真假,拿不定主意。欧阳修的亲家吴正肃来了。吴正肃看见桌上的画,说:“好画,画的是正午牡丹,作者功力不浅啊!”“你怎么知道画的是正午牡丹呢?”欧阳修十分诧异。吴正肃指着画上的牡丹,说:“花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有些发干。”接着他又指着牡丹下的猫说:“再看猫眼吧,瞳孔眯成一条缝正是猫正午的瞳孔。如果画的是早上,那么花上带露水,色泽就滋润,猫眼的瞳孔也会是圆的了。”“好画,真是好画。”欧阳修点头同意说,“画家观察仔细,画出了正午牡丹和猫的特点。”欧阳修说完,连忙叫人把画挂在客厅里,早晚欣赏。

画画如此,写作文也同样如此。我们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动物的特点,形象描绘。那么,如何写好说明动物的文章呢?

(二)观察了解,抓住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搜集资料,了解动物的特点。第一,要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行为、习性等,了解动物的部分特征。其次,要收集其相关的资料,了解动物的比较全面的特征。

(三)借鉴课文,学会介绍。

1.结合所学课文,说说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

《松鼠》:

先总写:松鼠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接着分写:漂亮--外形:面容、肢体、尾巴、体态、吃相。

驯良--习性: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物。

乖巧--动作:跑、躲、逃、爬、搭。

最后补充说明其他习性--生殖、换毛、梳理。

用途--肉、尾巴、皮

《松树金龟子》:

松树金龟子的特点--能唱歌。

外形--仪表堂堂(颜色、光泽、流苏)

动作--啃、钩、咬、飞

习性--夏至露面,傍晚上树;能唱歌

《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的特点--可爱和珍贵。

外形--体态、毛色、长相、神态。

动作--喜欢嬉戏、善于表演。

习性--环境、习性、活动范围、繁殖情况。

2.通过对三课内容的比较,我们发现:介绍一个动物,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外形特点、动作特征(如猴子总爱抓耳挠腮,跳来跳去;鸭子走路总是左右摇摆)、生活习性与种属特征(如老鼠习惯于夜晚活动;狗有灵敏的嗅觉与听觉;兔子则有非凡的奔跑能力)、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利与弊、敌与友、亲与疏、作用与用途等)。

(四)方法指导,生动说明。

1.介绍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通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2.分析例文,总结方法。

牛属于哺乳动物。它是一种驯良、勤勉、脚踏实地的动物。我是非常喜欢牛的。【开门见山,概括特点,总领全文。】

牛是一种外表威武的动物。它身躯高大魁伟,浑身充满力量,处处个性分明。头上的两只犄角非常锋利,像是用来防身的两把尖刀;耳朵毛茸茸的,鼻子油光光的;眼睛铜铃一般,给人一种威严而刚毅的印象。【运用比喻。】它的脖子虽然很粗,但很灵活。它的肚子很大,看上去鼓鼓的,一次可以吃下几筐草,吃完后,肚子就更大更圆了。它粗壮的大腿像小柱子一样,肌肉鼓鼓的。牛蹄子是分成两瓣的,走起路来一踩就是一个小坑,小坑的表层还闪着亮滑滑的光。那条粗大的尾巴,甩来甩去的,使人想上前摸一摸,但是又怕被它抽一下。【观察仔细,按照从头至尾的顺序描绘外形特点。采用细节描写,动态描写。】

虽然看上去威武,但是它的性格却很温顺,十分通人性。只要人骑在它的背上,它就会很懂事似的,不晃动身子,不嚷不跳,走得慢悠悠的。牛从不挑食。它最爱吃的美味佳肴就是青草。只要把它放在河边草地上,它就会把嘴挨到地面,伸出舌头,一卷一夹,上下嘴唇横向一搓一搓的,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起,它会停下来发出“哞”的惬意声,尾巴还会欢快地甩动着。【注重前后的动作顺序,动词用得准确,在描写中作具体说明。】放牛是一个比较自在的事,因为牛是不会乱跑的;牛背上的牧童,肯定有时间奏出婉转的曲子,那场面,真是一道恬淡美丽的田园风景。

牛耕田是比较劳累的。肩胛骨上架着一副架子,前腿使劲向下踩,后腿用力向前蹬,拉犁的绳子绷得紧紧的。肩上的木头架子很磨人。农闲时,会发现牛的两肩有点泛白,上面没有什么毛,其实那是很深很厚的老茧。牛一天要耕三四亩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作很大的努力,工作量是很大的。还有蚊虫的叮咬、鞭子的抽打,牛的耐性真是了得。最艰难的是夏天,为了使水田平整一些,还要将田耙一耙,牛的付出就更大了。牛很重,陷在泥水里,行走很不方便,可还要拉上耙,耙上还站着一个人。牛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日子。【抓住精神细节,说明牛的本质特点--勤劳。】

是呀,牛是人类忠实尽职的伙伴,它勤于耕作,很少索取。而奶牛更以洁白、醇美的乳汁滋养着千百万人。鲁迅先生形容牛的伟大时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又赋诗曰“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人们常用“老黄牛”“拓荒牛”来比喻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人。【引用诗句,说明思想意义。】

牛的全身都是宝。牛肉含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佳肴。牛皮是制皮革的好材料。此外,牛骨可制骨胶,牛毛可制成毛刷,牛角可做成精美的雕刻品。哦,对了,我每天必喝的牛奶也是牛奉献出的……【补充说明牛的用途。】

(1)文章是如何抓住牛的什么特点来说明的?

开篇就指出牛的三个特点驯良、勤勉、脚踏实地,然后逐一说明。说明驯良时,先着力写它的外表,再从让人骑、不挑食、不乱跑等方面介绍;接着说明勤勉,描写牛肩上泛白的老茧,描绘牛夏天耙田的情景;最后用鲁迅的名句强化牛的特点。另外补充说明牛的用途。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顺序安排结构?依次说明了什么内容?

先总(特点)后分(外形、动作、习性、品质、用途)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准确、明白、生动、形象等。举例(略)。

3.方法总结

(1)抓住动物的特点介绍动物,主要有哪些方法?

①静态素描法。就是把动物静态时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写出来。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对这些外形进行细致的勾勒刻画,可以使读者如同看到一幅动物的写生画。

②总分结合法。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动物,《松鼠》一文即是采用这种方法来结构全篇的。

③特征说明法。采用特征说明法描写动物,一般先介绍动物的某一特征,再说明它的作用,或说明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接着采用同一方法逐一介绍动物的其他特征。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科学性,要有依据。

④拟人描述法。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的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

⑤动物自述法。即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动物,文章中的“我”即是所要介绍的动物,在介绍时,既要反映动物外形、动作、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又要体现人的一些特点,使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显得生动活泼。

总之,在写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清楚地说出小动物的特点;②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的顺序;③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五)实战演练,

结合本节课所讲的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用明白、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别人。(学生自由创写)

示例:

小猫多多

我家多多是温顺且惹人喜爱的。我早就有为多多“树碑立传”的想法。晴朗宜人的天气里多多爱蜷缩起贵妇般高贵闪亮的皮袄。雪白干净又毛茸茸的小猫显得格外小鸟依人。大概是由于家族基因遗传,多多的脾气既绅士般含蓄又小家碧玉般羞涩。它十分爱干净,如果你用脏兮兮或粘上什么液体的手去抚摸它,它会毫不领情地迅速躲开。“喵呜、喵呜”嗔怪你的不尊重。

多多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妈妈准备打毛线时,线球明明摆放在桌子上,可是一转身就不见了。妈妈四处寻找,找遍四周才发现线球不知何时被多多弄到了沙发底下:多多正用他拿毛茸茸的小爪子认真地同线球较劲呢!如同痴迷一般,几回叮嘱,仍执迷不悟,乐此不彼。

多多对鱼特敏感。即便冬天正在阳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浴,倘若厨房里传来鱼香,它会趁我们一不留神就窜到台板上,叼走烧好的鲜美肥硕的海餐鱼。而厨房地下滴落的油渍则揭秘了它的行踪。

多多就是这样的一只让我喜爱的猫。

【简评】文段写了小猫多多的外表、脾气,具体描写了多多的爱干净、调皮和对鱼敏感的特点。最后直接表达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小猫多多介绍得饶有情味。如“多多的脾气既绅士般含蓄又小家碧玉般羞涩。”“它会毫不领情地迅速躲开。”“‘喵呜、喵呜’嗔怪你的不尊重。”这些语句使得小猫多多生动、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出作者对多多的喜爱之情。

五、才情展示。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抓住它的特点,用明白、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别人,不少于600字。

参考题目:

(1)以“我叫”为题,以动物自述的方式介绍一种动物。

(2)我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写作要求:①文体:说明文,以说明为主,综合描写抒情;②范围:只写最喜欢的一种动物;③重点:抓住动物特点,语言生动形象。

雷真民

序列化教学 篇6

一、温故知新,继续丰富记叙文的写作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文体莫过于记叙文。在初中作文与高中作文学习的衔接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记叙文写作成为教师的最佳选择。

与初中作文教学略有不同的是,高中记叙文教学可以采用专题授课形式。在训练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专题:第一,如何选择和加工材料;第二,如何将人物写得个性鲜明;第三,如何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第四,掌握描写的知识和方法;第五,如何合理运用想象,虚构人物和情节,写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章。

每次作文教学开始,笔者就会明确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就能明确学习方向,他们也比较乐意接受这种目标性强的训练。并且,在批阅作文时,教师也应该着重从目标本身出发,达到目标的学生给予高分,对那些偏离目标的学生给予提醒,这种及时的激励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学习充满信心。

二、再三强调,加强议论文的文体意识

大部分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过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训练,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文体意识,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篇议论文就等于“前面一个冗长的故事加上后面几句评论”。因此,在结束记叙文教学之后,开始议论文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议论文的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通常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向学生强调议论文的三要素,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规范议论文写作。

三、学以致用,训练议论文的写作

万事开头难,训练议论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先从议论文的结构开始。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结构,一种是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可以细分为三种:分论点并列式结构、分论据并列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而纵向结构的基本模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的作文题目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结构,关键是看学生适合哪一种。

明确了议论文的结构之后,按照议论文的写作顺序,笔者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指导训练分别按照以下专题开始实施:第一个专题是材料作文如何审题,如何选取科学合理的立论角度;第二个专题是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第三个专题是学习论证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学习议论文中的述例;第五个专题是如何给议论文拟定一个准确、响亮、别致的名字,以求先声夺人。

四、精益求精,为更高目标努力

在高考作文的评分等级中,发展等级是高层次的评判指标,学生如果想拿作文高分,就必须在这个等级上出类拔萃,夺得头筹。发展等级有四个关键词,即深刻、丰富、文采和创新。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这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总而言之,有感于高中作文教学处于无序化和低效化的状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以期能让学生对高中写作不再迷茫,让作文训练更有针对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序列化教学 篇7

小学数学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平移和旋转”内容分别放在三、四两个年级来学习, 由于学习时间的跨度较长, 这样的内容编排, 使得教师每次教学时, 学生总会出现对旧知的遗忘, 教学起来难度较大, 且对学生整体建构知识非常不利.请看下面一位四年级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平移”是三年级学习的延伸, 教者给我们呈现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出示方格图后, 随即用小房子在方格图上做了一个平移的动作.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老师刚才的动作吗?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 只有少数学生有想法.)

生1:平移.

生2:小房子向右平移了5格.

生3:小房子向右平移了6格.

师:刚才有些同学看了半天都没看出来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 (学生无语)

生:我先找到了小房子的一个角 (其实是点) , 然后数一数这个角向右平移了几格.

师:这名同学数的时候给我们提了什么好的建议?

生:他其实先找到一个点.

师: (板书:找关键点)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

……

教者花费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 学生的原有认知才刚刚有些唤起,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所云.这两个学习内容毕竟相隔了一年之久啊!

【反思】

课改以来, 教材不再是老师们眼中的“圣经”,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让我们有了借口对这“例子”自由发挥.但是, 教材是执行课改思想和精神、融编者的智慧而设计的一个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说, 教材更是一个方向, 一个学习方案, 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懂教材, 重组教材, 进行序列化的研究,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序列化教学研究, 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一、像“平移”这样的内容能不能放在同一年级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往往肩负着教单单的一册书的任务, 教材怎么呈现怎么教, 缺少省时、高效、整体的数学教学观, 未能有意识地将视角投向学生的学习, 抑或说未能真正从“学生数学学习之素材”这一视角进行自我审视与关照,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弱化了教材理应具备的育人功能, 忽视了其对学生数学发展的应有关怀.基于此, 为了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 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 同时也为了解决上述教学片断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坐在一起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两组教师分别对教材进行了深度解读, 共同分析了这些内容在三、四年级分别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并分析了各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通过研讨, 我们发现, 就“平移”这一内容而言, 两个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递进较小, 只是由一次平移延伸到两次平移, 其教学的过程是一致的, 都应抓住以下关键词进行:“平移”、“方向”、“距离”.于是, 我们三年级数学组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把四年级的“平移”放到三年级的“平移”之后进行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不愧为教学之创举,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这种创新的前提是教者最起码要承担该班两年 (如三、四年级) 的数学教学任务.

二、还有哪些内容能进行序列化教学研究

跳过“平移”, 放宽我们的视野, 想一想, 还有哪些内容也能进行这样的序列化教学研究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 在中年级的教材中, 也能找到很多序列化研究的内容.如“对称”, 三年级时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用简便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至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仅仅知道就可以了.而四年级时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 会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度也不大, 因此可以放在同一年级进行序列化的研究.再如“分数”, 苏教版全套教材共安排了三次“认识分数”.前两次分别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 (上册) 和 (下册) , 主要是借助直观形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三次侧重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三年级 (上册) 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 (下册) 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五年级 (下册) 则要让学生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真正内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当学生时隔一年半再来学分数,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减负增效”才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话题.因此, 从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角度来思考, 这一内容如果放在某一个年级教学不合当前教学实际, 与我们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矛盾的话, 不妨在全校搞这样的序列化研究, 重点研究每个内容在该年级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以及这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教研活动, 老师们收获并快乐着.

序列教学, 从“根”写作 篇8

一、采撷生活, 叙“真”的事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是写作的沃土。学生只有立足于生活, 其写出内容才会更加生动。教师在进行序列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的美好, 体味生活的细节, 从而让文章“有血有肉”, 让学生通过写作能够描绘出生活的细节。只有采撷于生活的作文, 才是学生们生命写作的表现。比如, 我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的时候, 通过对生活理念的导入让学生们进行文章写作。每一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 每一个人的幼时记忆都是深刻的, 借助这个话题, 我让学生们“追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让学生们通过“忆”进行写作。虽然初中学生还不到喜欢回忆的年纪, 但是他们一旦畅谈自己的童年却又会滔滔不绝, 对于自己的童年记忆犹新。有的同学说自己去农村的时候总是会到农田里捉青虫, 有的同学说自己在童年时总是喜欢搞恶作剧, 还有的同学说自己在童年时总是被各种补习班所填满, 不同的童年经历让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生活认识和情感。于是, 我借机说道:“大家的童年生活这么丰富, 何不就自己的童年进行一篇文章的写作呢?”这样写作让学生们非常“有话可说”, 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思如泉涌, 童年的生活历历在目, 文章的创作自然非常成功。

二、抒写真情, 讲“善”的语言

文章的写作只有融入自己真实的感情, 其作品才会让人们感到真实, 才能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教师在进行序列作文教学时候, 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写作, 这种情感既可以来自对教材中文章的感受, 也可来自学生的自身经历, 最重要的是要让文章表达学生所想、所感。比如, 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多一些宽容》教学的时候, 正好赶上我们班中两名同学因为一点琐事闹矛盾, 彼此之间不说话。借助这个机会, 我既让吵架的同学从自身的角度写心得, 也让其他同学从旁观的角度写看法。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同学们身边, 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结合本课的学习, 其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 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当局者”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 “旁观者”看到同学吵架, 内心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并做到引以为戒, 同时也表现了同学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情感。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才会真挚感人, 才会让读者感慨万千, 其内容才会更加深厚, 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够真正展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教师在训练学生以真挚情感写文章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写景、记事、写人等内容的专项训练, 通过审题、立意、谋篇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达, 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优化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结构, 铺“美”的布局

作文的写作需要做到合理布局, 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让学生能够将事情叙述清楚, 或者能够有理有据地讲述道理, 或者能够完整地进行情感表达。比如, 我在进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的时候, 首先让学生们看本文章的题目, 一个“论”字表明了其文章的体裁。虽然其是文言文, 但是其所具有的“论”的格局依然存在。我以本文为例, 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措辞、用语, 另一方面让学生们体会议论文的结构和变化。议论文看似简单, 但是真正想要将其内容论述得有理有据并非易事, 其需要学生对素材进行相应的收集, 需要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有效的把控, 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立意表达清楚。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了文章开篇点题的重要性, 了解了文章首尾呼应的重要性, 了解了中间分结构、分层次的重要性, 在进行文章创作的时候也能够依照相应的文章需要而进行结构的划分, 文章的创作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序列本身的含义便是依照次序排好的行列, 是体系与系统的总成。因此, 对于作文的序列化教学应当做到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创作不同题材的文章, 从而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把握其中的结构, 优化自己作文的形式和条理。

作文教学系列化训练尝试 篇9

一.参照语文课本作文训练内容制定三年整体写作规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 不是把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为一个单元, 而是从内容的角度, 把相关主题的文章放在同一单元, 注重学生情感、人格的培养, 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也正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握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

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对作文训练内容安排如下:如

(一) 七年级上册作文有:

1、这就是我 (以“这就是我”为题, 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 。

2、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我从____中学到了语文;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 等。

(二) 七年级下册有

1、成长的烦恼 (以“回首成长的烦恼”为话题, 采访周围的人, 然后以此话题写一篇作文) 。

2、黄河, 母亲河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 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等。

(三) 八年级上册有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分析、评论某件大事或某个问题;想象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战争)

2、让世界充满爱 (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 写一篇记叙文, 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等。

(四) 八年级下册有

1、献给母亲的歌 (给母亲写一篇小传;以“妈妈, 请听我说”为题或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

2、寻觅春天的踪迹 (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等。

(五) 九年级上册有

1、雨的诉说 (选择某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 抓住带给你的某种突出的感觉, 写一篇抒情文章) 。

2、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选定话题, 写一篇演讲稿) 等。

(六) 九年级下册有

1、脚踏一方土 (以土地为话题, 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

2、走进小说天地 (选取一个与小说有关的话题, 写一篇作文, 也可以写小说) 等。

教材上的36次作文训练内容, 呈现出一些特点:

(1) 关注生活, 关注自然。如七年级的“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感受自然”, 八年级的“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九年级的“雨的诉说”“脚踏一方土”、“岁月如歌”等。

(2) 写真事, 抒真情。如七年级“这就是我”、八年级“献给母亲的歌”、九年级“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内容, 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3)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如同是写学生成长, 七年级安排的是“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 而九年级则是“青春随想”、“岁月如歌”。

(4) 以记叙文为主, 兼顾其他文体。教材上36次作文训练, 有22次可以写成记叙文 (贯穿于初中学段始终) , 两次明确要求写成说明文 (八年级上第三次训练“说不尽的桥———介绍你所熟悉的一座桥”;八年级下册第三次训练“科海泛舟———了解最新科技成果, 写一篇介绍该成果的说明文) 。明确提出进行议论文训练的也只有两次 (八上“怎样搜集资料”要求针对所搜集的资料, 写一篇专题小论文;九下“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要求以孔子或孟子的某句名言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另有调查报告、演讲稿、总结等应用文各一次。可见, 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重点,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只是初步涉及。

这也正好体现出《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

二.作文阶段训练重点安排

从作文训练量方面考虑, 仅仅根据教材上的安排训练是不够的,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训练量有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基本上是每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遵循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体系, 我们制定了以表达能力和文体训练为经, 以积累感悟———专项训练———综合运用为纬的系列训练规划。

(一) 作文激趣阶段——七年级上学期

七年级上学期, 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 它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用写日记的形式, 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 情有所感, 才会有所作, 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 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 从而转变态度, 爱上作文。

倡导学生写“绿色作文”, 即写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率真自然的作文。“绿色作文”是一种健康向上、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处处以真为纲。“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生命。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规定, 每位学生备一本观察日记本, 注重选取身边有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 每天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篇幅不见得要长, 但要有实际内容, 表达要文从字顺。语文课前, 学生选定自己的一篇日记轮流作一分钟讲演。每周选出一篇日记在班上交流评比。让作文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广泛阅读, 引导学生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0万字。而且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除生活以外, 就是广泛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吸取营养。语文教材的容量非常有限, 教师要广僻途径,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 用心去领悟, 并将所悟的东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从学生进入初中起, 我们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进行10到20分钟的课外阅读, 读名家名篇, 也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这样做, 是为了让学生在初学时, 扶他们上马走一程, 在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经验后, 再鼓励他们策马扬鞭, 大胆前行。

在作文命题方面, 打破传统的命题方式, 而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命题范围, 选取能引起学生写作冲动的话题, 让学生有事可写, 有话要说, 有情可抒。

在体裁方面, 不作严格规定, 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写随笔。

(二) 分类训练阶段———七下至九上

1、七年级下学期, 以记事的记叙文写作为主。训练内容以“记叙的方法、立意与选材、把内容文章写具体”为重点。

例如, 在训练“把文章内容写具体”这一重点时,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内容丰富, 我们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要时时留心, 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激发心中的情。并归纳出一些把作文写具体的方法, 如:

(1) 把概括性的词语, 换成具体形象的描绘或叙述:

概括性词语:我惭愧。

具体形象的描述:我站在老师跟前, 耷拉着脑袋, 脸火烧火燎的。两只手没处放了, 只是无意识的拧着衣角。两脚无力的支撑着身体;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 同学信任我, 选我当中队干部, 我却做出这丢人现眼的事儿, 我对得起谁?是家里的父母, 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寻着, 如果有个缝儿的话, 我一定会钻进去躲躲。

(2) 抓住特征举些例子:

“我的妹妹是个很顽皮的孩子”, 小作者就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突出“顽皮”:

“我的橡皮泥用完了, 叫妹妹帮我拿一下。小妹, 帮我把楼下的橡皮泥拿上来。却传来妹妹的回答:‘啊, 什么呀?’‘帮我把楼下的橡皮泥拿来?’‘啊, 你说什么呀?我还没听清楚。’‘帮我———把橡皮泥——拿来———’‘啊。什么呀?你再说一遍——’我知道妹妹不给我拿了, 只好自己去拿了”。

你看这调皮的妹妹多么形象逼真。

再如表现自己平凡没有任何特长, 可这么写:

别人在跑道上飞快地跑, 我只能在下面喊“加油”;别人在台上唱歌, 我只能在台下鼓掌;别人展示他的绘画作品, 我只能在旁边欣赏;别人在台上跳舞, 我只能在自己的位子上观看;口才好的同学在演讲比赛上口若悬河, 我只能做一个默默的观众;写字好的同学可以把黑板当作画布各展其才, 我只能看他们的劳动成果。你看, 小作者的“没有任何特长”表现的非常具体, 字里行间还流露了一点淡淡的遗憾。

(3) 分解动作, 写出层次。

我们往往觉得生活中的动作是一下子完成的, 因而一句话就带过去了, 比如插队:他真讨厌, 一下子插在了那个小同学前面。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 这个动作是可以分解, 写出层次的。

其实这种写法类似于电影中的“慢镜头”, 我们把这个动作分成一些小动作, 一二三按时间先后写下来, 使这个动作完整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我们的文章自然就具体生动了。请看下面的文字:

你看, 那边来了一个大个子, 刚来便径直跨到队伍前面, 做好了标准而又充分的插队准备工作。好似一只饥肠辘辘的老虎在那儿虎视眈眈的等待时机。此时他那时髦的服装和俏丽的虚荣的外表再也容纳不下那颗丑陋的心灵了——因为我们都已经用自己明亮的双眼清楚地看到了他的丑恶。

迫不及待的他终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瞧:他左腿向上一跨, 右腿一蹬, 便将一个小个子学生挤到了后面, 紧接着左手将饭卡往刷卡机上一摁, 右手将前面的同学肩膀往边上一拨, 一张丑陋的嘴巴大声喊道:“师傅, 豆皮一碗, 油饼一个……”那似乎很是有礼貌的语气, 不禁让我悻悻做呕, 再看后边的同学却早已吐得一塌糊涂……再看表, 整个过程竟只有0.1秒。

2、八年级, 巩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 学习写人篇, 训练重点为“描写人物的方法、怎样使人物血肉丰满”。同时, 结合说明文单元的教学, 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 训练重点为“抓住事物的特征、根据说明中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根据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要点, 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环节, 采用片段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思维训练。如教学说明方法这一内容, 教学设计按照“讲清概念———练习巩固———写作深化”这一程序进行训练。讲清概念, 就是由教师根据课文中的例子讲解某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种类及作用等。练习巩固, 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或教师提供的教材中举例印证, 并利用该说明方法说明某一事物的口头练习。写作深化, 就是以单元写作题为纲, 由分到总即每教一种说明方法, 就由学生利用该方法来说明某一事物, 在单元教学完毕时, 布置文题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 要求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再如合理选择说明顺序, 根据“写作训练序列”, 我们把它安排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重点训练。首先让学生明确, 说明顺序的选择是由说明中心决定的, 例如:介绍建筑物的布局, 适合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 适合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理, 适合采用逻辑顺序等。练习巩固阶段, 选取众多的事物为说明对象, 让学生根据说明中心的不同,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最后进行在单元教学完毕时, 布置文题进行写作训练。

3、九年级上学期, 练习写景类和抒情类的记叙文, 训练重点为“抓住景物特征、选好观察角度、安排描写顺序、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动静结合”。并结合九年级上册第二、第四两个议论文单元的教学, 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训练重点为“观点与材料、论题的展开、议论文语段的结构。”

这里主要以“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例介绍作文系列训练规划。学生初写议论文, 常犯的毛病有观点不明、对观点缺乏应有的分析、观点与材料不一致、思路不清、论述无法展开、结构不完整等。针对以上薄弱环节, 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 把议论文的写作要素分解成若干系列, 分项训练。分项训练结束后, 再综合写作完整的议论文。

在“观点与材料”专项训练中, 由于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 所阐述的观点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思考、推理的过程并不复杂, 所运用的材料往往也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但初学议论文写作, 往往会犯观点不明和空泛、举例不当、堆砌事实、缺乏分析、观点和材料不相吻合等毛病, 不能对观点和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组合。因此, 我们又把“观点和材料”分解成“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材料证明观点”、“事例的表述”和“观点和材料中的纽带”四项进行训练。

再如“议论文语段的结构”专项训练, 议论文的结构以“总——分——总”为基本结构模式, 再根据教材的结构训练其变式, 如“总———分”、“分———总”、“起承转合”等。语段训练也讲究结构, 而且与议论文篇章的结构是相似的, 或是演绎式 (观点———材料) , 或是归纳式 (材料———观点) , 或者两者的结合 (总———分——总) 。

通过几次专项训练, 让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结构和基本思路, 从而达成初中阶段会写简单议论文的训练目标。

(三) 综合训练阶段

七年级至九年级上学期的写作训练设计,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消除学生的厌写情绪,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归类, 并开发一些微观的教学策略进行分项训练, 分中有合, 互相联系。而九年级下学期的作文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和提高, 是在内容上的逐步加深, 形式上的变化和创新, 技能上的温故知新, 达成文体和训练内容的系统化。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 通过两年半的观察记录和广泛的阅读, 已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时我们指导学生在假期整理自己的观察日记、随笔、札记、作文等,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摘录下来, 分门别类, 汇编成册。开学后同学中相互交流, 共同学习、借鉴或补充, 达成写作题材的系统化。

九年级下学期, 根据教材序列, 对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强调综合性。记叙文要求真实具体、有详略、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 说明顺序合理,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要求能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 由此及彼, 联系实际, 展开议论;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所以, 我们训练的重点是话题作文, 审准话题, 正确立意, 确定文体, 自拟文题。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受益, 我们还把与学生关系紧密的话题进行梳理, 归纳出20个话题, 我们把它称为“母题”, 每个“母题”又衍生出几个相关的话题, 我们称之为“子题”, 并有计划的进行训练。

高中作文教学应注重材料序列训练 篇10

一、文体序列训练与技巧序列训练的局限性

1. 所谓文体序列, 即构建作文教学序列的主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教学文体

作文文体序列训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把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基础性功能摆在了突出位置, 这种作文序列训练对促进学生掌握与运用叙事、描写、论述、说明等表达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这种作文序列训练也暴露出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实用主义写作教学思想。一方面, 它抑制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个性化表达, 形成了写作的思维定式和缺少新意的写作套路, 这种训练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是全班学生的作文就像是同一个模板中浇铸出来的, 公式化迹象非常明显, 与作文强调个性化表达的本质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 它将高中作文训练的落脚点定位在某种文章体式的模式中,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把他们的写作思路禁锢在狭小的空间内, 限制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 所谓技巧序列, 即包含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作文写作的全过程似乎就是这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所以这种技巧序列训练方式很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因此, 高中作文训练的基本主题就是针对这几种能力所展开的技巧训练。

当今, 技巧序列训练的影子在作文教材和高考作文辅导材料中屡见不鲜。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 但真正在学生写作时又有多少的作用呢?有的学生为了体现技巧性在写作中的作用, 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和是否恰当, 生搬硬套某种技巧, 其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文内容明显“假、大、空”使人难以卒读。究其原因, 是教师只考虑强调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 而将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忽视了, 这个问题就是思维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体验问题。学生的思维不活跃, 情感不丰富, 生活体验缺失, 如何能写出好的作文?

二、材料序列训练的两大现实作用

审视文体序列和技巧序列这两种作文训练方法, 两个明显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是作文的育人功能被忽视, 把作文教育搞成了纯粹的作文教学;二是学生写作的主观思想被削弱。为了有效弥补文体序列和技巧序列这两种作文训练方法的不足, 使作文训练方法更全面更科学, 凸显育人功能, 笔者认为高中作文训练应加强材料序列的构建, 促进高中作文训练卓有成效。

1. 材料序列训练在育人功能上的两个作用

一是学生运用语言吐露情感、表达主旨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 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写作资源积累的过程中。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最重要的思想积累。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生活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生活就有了足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因此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养成和具备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辨析的习惯。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文出现描写概念化的现象、立意呆板化、说理教条化、抒情夸大化、构思模式化的现象, 原因就在于作文训练中忽视了对作文材料的选择, 忽视了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就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很多的写作素材在他们的记忆中已经存在。而对于这些写作素材在记忆中的存在, 他们自己也并未意识到, 以至于当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 尽管冥思苦想, 搜肠刮肚, 但还是文笔生涩, 行文枯燥。

因此, 作文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以材料来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记忆, 促使学生储存的与作文材料有密切关联的经历和体验能够再现和升华, 产生“历历在目, 思如泉涌”的写作状态。

二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丰富学生人文情怀。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触摸、品味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学生的这种生活来自亲身经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想象、联想等多个方面, 这些都是学生人生阅历的结晶。然而, 要使这些阅历变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为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的经验, 就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这些生活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而写作就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最好方法。如果说学生的生活素材和阅历是他们记忆中的一个火把, 那么就必须用一定的材料以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来将其点燃。只有这样, 这个火把才会燃起熊熊大火, 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成为学生写作的高能营养。写作既是对文字的运用与组织, 更是思想的放飞和生命的感悟。因此, 在作文中学生以何种活跃的思想状态和全新的生命状态存在, 写作材料的选择分析以及由材料而引发的深层思考是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认识, 在材料作文选择切入点时, 教师应强调学生切准关注什么话题和表达什么话题上。

2. 作文教育中应强化学生的主观思想

能唤醒学生的记忆, 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就是有意义的写作行为, 这就是“意在笔先”的道理。材料作文的训练, 固然需要学生能思接千载, 神游万里, 但也要使学生想说话, 并能把话说深刻。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性, 就是要客观认识和面对学生在写作个性与气质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写作中具体表现为艺术型、思想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艺术型”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语言中, 能体现出敏锐的听觉力、视觉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与形象感受力, 而且对形象的呈现非常清晰、鲜明、有条理。在观察和表现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探究心理, 是“思想型”学生的一个特点, 他们在写作中偏向于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因果分析。而兼有“艺术型”和“思想型”共同特征的则是“中间型”学生。即使是一个同样的生活材料, 不同个性和气质的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运用表现生活的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例如: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评价, “艺术型”学生可能会聚焦在触发鲁迅形成思想强烈裂变的生活事件中, “麻木的国人看客”的种种表情在他们的文章中出现的频率会最高;“思想型”学生则会关注鲁迅强烈的思想裂变对其人生的大逆转和发展, 以及因此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思考得比较多。他们在论述中最多的可能是“无奈的放弃其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一哲理。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材料时, 应考虑让不同个性和气质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 材料作文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语文试卷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2013年高考作文形成了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 材料作文要求文体 (诗歌除外) 不限, 题目自拟。这样的材料作文和写作要求, 适应每个不同个性和气质学生所擅长的写作表达方式, 他们对于立意的推演、思路的组织、篇章的安排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因此, 教师在选择作文训练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关注什么、学生要表达什么。唯有如此, 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并且说得精彩。

序列化教学 篇11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作文训练历程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从三年级到初中毕业,这6年的时间内,学生面对的作文不论是作文类型还是作文题目都是千变万化的。初中作文一般和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联系更大,与此同时,初中作文更加注重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修辞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在对日常小事的写作中,培养出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基本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然而,大多数学生由于长时间写作这样的内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时间、没有意识去观察生活,所以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往往心口不一、敷衍了事、假话连篇甚至逻辑混乱。

从初中语文老师来看,一般情况下,老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教学大多数都抱着无奈的情感。因为什么是好作文、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此同时,作文的写作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关系很大,用相同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其写作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其次,老师进行作文教学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训练一般都流于盲目。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对于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进行探索,本就是十分复杂的一件事情。根据系统的联系性来看,如果将初中语文当作一个整体来看,那么这个整体必定是复杂的,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是以作文训练为主体的,而想要探索初中作文序列化的训练,那么就需要对作文训练的性质、原则、内容等进行整理,才能建立起较完整的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主体要明确,初中序列训练的主体是初中学生,而不是具有很高语文素养的作家,所以训练应该符合初中生生活的特征,并且训练的过程应该能让学生抒发真实情感,并且能够保护他们、培养他们的作文写作兴趣。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应该尊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并且在进行序列化训练时应该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循序渐进时,老师应该制定螺旋上升的目标,让学生有达到训练目标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信心。在作文序列化训练时,作文评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师应该尽量让评分规则精细化,尽量在评分时看到学生的寫作优点。

序列化教学 篇12

一、第一序列:“以学定教”与“以教促学”两条轨迹交织推进

究其实质, 上述问题中包含着两种理念, 即“以学定教”的理念和“以教定学”的理念, 具体到操作上, 就形成了两条轨迹。课堂教学中诸多争辩、分歧的焦点都是这两种理念指导下的两条轨迹的碰撞和交锋。置身教学第一线, 我们的观点是:

(一) “以学定教”是导向轨迹

其一, 教师“教”的目标要落在学生的“学”上。教学是否有效,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否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具体一点, 应当做到“五个适合”: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当前发展状态和规律, 适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 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 适合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其二, 教师“教”的过程要落在学生“学”的动态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 并不是指教师“教”的过程演绎得是否完整不完整, 而是指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 还得说, 适合学生学习过程有效推进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更具体一点, 还应当做到“五个适合”:适合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活动进程, 适合学生接受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 适合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所采用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解决困难的需要, 适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对新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期待。

其三, 教师“教”的思路要落在学生“学”的思路上。教学思路是否合理和有效, 并不是指教师把教材知识叙讲得严密不严密, 而是指教师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进而转换成学生智力结构的思路是否合理有效。因此, 还要说, 适合学生“学路”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具体一点, 还应当做到“五个适合”:适合学生当下的生动活泼的认知结构, 适合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应采取的思维方式, 适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 适合学生将教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我知识和技能的路径, 适合学生在自我的“学路”上打通“关节”的需要。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的教学过程在整体上, 应当构建“以学定教”的导向轨迹。

(二) “以教促学”是引领轨迹

说“以学定教”是基本轨迹, 并不排除“教”的主导作用, 从双方面的关系上讲, 还应该以“以教促学”为引领轨迹。

其一, 教材内容是前人认识的终点, 可以说任何一点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不少真理的产生甚至付出了灵与肉的沉重代价, 然而教育却能创造“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 377页) 的奇迹。如何使这样的奇迹有效地产生, 那就必须用“教”来引领。因此, 与“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相应的是“能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具体一点, 应当做到“三个引领”:引领学生用最好的方法将教师的“懂得”促使学生“懂得”, 引领学生将自己的认知因素和元认知因素结合起来推进学习过程, 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解决好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其二, 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发的教学“标杆”, 这是由教师掌握的一种精神, 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掌握它。如何让学生沿着“课标”的精神去达到应有的标准, 那就必须用“教”来引领。因此, 又要说, 能引领学生按课标推进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具体一点, 又要做到“三个引领”:引领学生沿着课标规定的知识和能力层级有效地达到他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程度, 引领学生按三维目标塑造自我发展素质, 引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中发展智慧。

其三, 教学是需要“预设”的, 没有精心预设的教学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预设”的内容, 一得预设“学”, 二得预设“教”, 核心则是预设如何以“教”导“学”。因此, 又要说, 能预设出能有效地以“教”导“学”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具体一点, 应当做到“三个引领”:引领学生基本能按“预设”与“教”同步跟进, 引领学生在“预设”的教学情境中生成出新的知识和能力, 引领学生超越“预设”点燃延展学习的欲望。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把“以教促学”作为引领轨迹, 形成“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交织推进的轨迹。

与之相应, 在“教”与“学”的序位上, 应该以“先学后教”为第一序位, 以“先教后学”和“边学边教”为第二序位, 两种序位有机地交错推进。

(三) 学案是这一序列最好的载体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校就开始研究学案教学, 充分体会到学案是“以学定教”和“以教定学”两条轨迹交织的最好的载体。学案的编制要注意到三点:一要体现精要性, 不可什么都往学案上搬;二是体现“生成性”, 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生成新知识新智慧;三要体现诱导性, 诱导学生暴露问题。在使用上也要注意到三点:一要落到教学过程的环节中, 千万不可画蛇添足;二要注意及时从中采集信息, 以调整教学思路;三要在可能情况下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二、第二序列:“以练导教”与“以教促练”两条轨迹交织推进

(一) “以练导教”是落实“以学定教”的重要轨迹

时下, 人们越来越重视当堂训练, 这就把训练的意义在“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加重了“教学反馈”。这种在训练中反馈回来的信息与在“先学”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共同组成“以学定教”的重要因素, 形成有效的“后教”和“再教”环节。因此, 还应该建立“以练导教”的理念, 并使之形成一条教学推进的轨迹。

(二) “以教促练”是体现“以教促学”的必要轨迹

当堂训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在“教”的过程中的训练, 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训练, 而课后训练则是在非“教”状态下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练习。因此, 在当堂训练中, 教师不仅应该也可以从中捕捉反馈信息, 还需要及时指导、适机点拨、重点解难以及个别性面对面交流, 使学生的问题和疑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形成“以教促练”的状态。这样的当堂训练能收到课后训练不便得到的效果。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 “以练导教”与“以教促练”两条轨迹的交织推进就应该成为第二个序列。

(三) “题案”是这一序列最好的载体

每一节课编制一份训练题, 可称为“题案”或“练案”, 这是实现当堂训练、体现“以练导教”与“以教促练”的最好的载体和抓手。我们的研究表明, “题案”应该有三个思路:一是要注意诱导学生暴露问题, 二是要注意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是最好是“三题一案”, 即一张题单上有例题、习题和试题。当然, 如果有“学案”, 就不必再有“题案”。

三、第三序列:“预设”与“生成”两条轨迹交织推进

(一) 按“预设”施教是保障性轨迹

时下, “生成”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这反映出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新面貌。但是, 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 我们认为, 无论怎样改革, “预设”始终应该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首先, 新课标强调“生成性”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并不意味着削弱课前的“预设”, 更不排除按“预设”方案上课, 反倒应该说对“预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至少有“三新”:一则不仅要从教材的角度“预设”, 更要从学生的角度“预设”;二则不仅要预设怎样“教”, 更要预设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三则不仅要预设“定数”, 更要预设现场的活动的“变数”。

其次, “生成”也需要适度“预设”。至少应该有“三种预设”:一需预设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怎样开启学生的心智空间, 激活“生成”状态;二需适度预设“意料之中”的“生成”, 开放自己的教学空间, 促使“生成”有效展开;三需适度预设“意料之外”, 设想怎样调动教育智慧应变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再次, 毋需置疑, 教学的特性决定了“预设”的重要性;任何取消或削弱“预设”的观念和行为都无异于对教学的取消。

基于上述认识, 必须将“预设”作为教学的保障。

(二) 以“生成”促教是活力性轨迹

时下论述“生成性”教学的文章颇多, 本文只想说及三点:

其一, “生成性”教学的受益目标首先要盯住“课外”。这里的“课外”是指课本知识之外, 如果单单盯住课本知识, 你就很可能会排斥“生成”。“生成性”教学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这种生命的体验对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所带来的长远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其二, “生成性”教学挑战教师的教育智慧。一者如何促成“生成”, 二者如何引导“有效生成”, 三者如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者如何捕捉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五者如何排除和处理“无效信息”, 六者如何应对意外, 这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接踵而来的挑战。

其三, “生成性”教学排斥“教案”。近几年来, 我们弃“教案”提法, 说成“课案”, 其用意就在于促使教学预设凸显学生活动和“生成”状态。

本文所倡导的“三案”, 并非要同时具备, 而是应当根据学科、内容、课型特点选编“学案”或“题 (练) 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

基于上述认识,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构建按“预设”施教和以“生成”促教两条轨迹, 互补推进、相得益彰。

上一篇:《多少恨》下一篇:城市交通政策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