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调查

2024-08-07

种质资源调查(精选12篇)

种质资源调查 篇1

近20a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 (如畜禽品种资源分布、数量) 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外来品种的强烈冲击, 某些地方品种的数量骤减, 甚至濒危或灭绝。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40%左右的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继有44个地方品种 (类群) 被确定为濒危资源, 有15个品种 (类群) 被确定为濒临灭绝的资源, 有17个品种 (类群) 被确定为灭绝的资源。

江口萝卜猪是在贵州省东北山区的原生态条件下经数百年的自然繁衍及人工选育形成的特定地方小型猪种, 1986年被录入《贵州畜禽品种志》, 并被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2003年被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列入《中国家畜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 2011年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 由于受到追求外来猪种和杂交猪种个体大、繁殖期短、瘦肉率高等生产性能的育种和生产观念的影响, 江口萝卜猪数量急剧下降。照此趋势发展, 估计该品种将很快突破国家品种遗传资源鉴定数量条件中规定的“基础母猪达到1 000头”的下限指标。由此可见, 江口萝卜猪现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保种迫在眉睫, 种质特性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发展畜牧生产、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清铜仁市畜禽种质资源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的最新状况, 笔者对江口萝卜猪作了种质资源调查和种质特性测定, 以期为江口萝卜猪这一优良的地方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指导意见, 为合理利用资源、培育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为全市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信息。

1 品种来源

解放前由于产区人民生活贫困, 猪的饲养管理极为粗放, 以饲喂野生青粗饲料为主。为了节省饲料, 缩短饲养周期, 群众选留早熟易肥、个体较小的猪作为种猪, 加之小公猪配种和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形成了体型矮小、皮薄骨细、肉质细嫩的萝卜猪品种。因其育肥后体躯丰满、形似萝卜, 加上食用起来口感细腻、汁多味美、肥而不腻, 如食萝卜, 有“吃肉像吃素”的说法, 故当地群众称之为“萝卜猪”。

2 产地概况

萝卜猪的主产区位于贵州省东偏北部与湘西、川南接壤的梵净山南麓, 地处云贵高原的最东端。县境内丘陵起伏, 平均海拔300~600 m, 最高1 000m;年平均气温16~17℃;年平均降雨量1 300mm;年平均湿度82%;年无霜期280d左右, 是贵州省海拔较低、雨量充沛、高温、高湿的地区之一。产区土层深厚, 土质为黄壤及褐壤, 土地肥沃;草木生长繁茂;农作物一年两熟, 以种植水稻、红薯、玉米、马铃薯、油菜为主, 少量种植小麦、豆类和花生。畜牧业以猪、牛为主, 羊、禽次之。养猪是产区重要的经济来源, 饲养母猪、出售仔猪是产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猪粪是农家的主要肥源之一, 产区流传有“养猪不赚钱、肥了各人田”的农谚。产区家家户户饲养肥猪以解决全年的肉食及食用油供给问题;当地还有逢年过节、举办红白喜事、建房、祝寿时屠宰肥猪招待宾客的习俗。

3 群体规模

据《贵州省畜禽品种志》记载, 1980年, 产区尚存栏萝卜猪4万余头, 其中母猪6 000余头。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 产区开始引进外来猪种对萝卜猪进行杂交改良, 虽然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纯种江口萝卜猪数量锐减。截至2013年6月30日, 产区存栏萝卜猪11 026头, 其中能繁母猪2 456头、种公猪28头。

4 体型外貌

1) 体型特征。体型矮小。

2) 毛色特征。全身被毛呈黑色。

3) 头部特征。头大小适中, 嘴长而尖, 额部有2~3条横纹, 耳大小适中、下垂。

4) 躯干特征。背腰较平直、稍窄;腹部容积大但不过于下垂;臀部略向前倾斜;乳房发育良好, 乳头多为6对、排列匀称;全身丰满。

5) 四肢特征。四肢短而纤细、结实, 肢势良好, 后肢略高于前肢。

6) 尾巴特征。尾巴长短适中, 尾根粗。

7) 其他特征。有7对肋骨, 老龄 (4~5岁) 公猪均有獠牙。

5 生长指标

1) 成年公猪 (24月龄以上) 。平均体高:68.73cm;平均体长:129.17cm;平均胸围:109.93cm;平均体重:62.50kg。

2) 成年母猪 (3胎或以上) 。平均体高:58.47cm;平均体长:115.00cm;平均胸围:104.20cm;平均体重 (在妊娠2个月左右称重) :82.50kg。

6 生产性能

育肥猪宰前 (365日龄) 体重:73.43kg;胴体重:51.73kg;屠宰率:69.48%;瘦肉率:41.35%;眼肌面积:16.92cm2;饲料转化比:3.40;皮厚:0.44mm。

7 繁殖性能

公、母猪均于90日龄左右性成熟, 也均于140日龄左右配种。母猪发情周期:21 d;妊娠期:116d;平均窝产仔数:6.42头;平均窝产活仔数:5.98头;日泌乳量:2.78kg。仔猪初生窝重:3.49kg;平均初生重:0.58kg;断奶时间:60日龄;断奶 (60日龄) 重:9.98kg;断奶成活头数:5.84头;成活率:97.66%。

8 肉质性状

江口萝卜猪肉质细嫩、味鲜且香醇, 肌内脂肪含量达4%左右、胆固醇含量为56.65mg/100g、氨基酸总量为20.23g/100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6.28%、亚油酸含量比普通家猪高2.5倍, 具有明显的大理石花纹。另外, 江口萝卜猪12月龄屠宰率可达70%, 胴体瘦肉率可达41%以上。

9 饲养水平

江口萝卜猪育肥前期一般采用“吊架子”法育肥, 多饲喂青、粗料, 青料以野生采集为主、人工种植为辅, 粗料以统糠为主;后期一般圈养 (圈舍多为板圈或地圈) , 在南瓜、红薯、马铃薯等收获后, 逐渐添加精料 (包括碎米、细糠、玉米、红薯、马铃薯等) 催肥, 直到出栏。母猪以饲喂青料为主, 加喂少量精料 (每天2次) ;同时, 每天放牧, 任其自由采食和活动。母猪妊娠后, 加喂少量玉米粉或米浆;分娩后前几天, 喂以黄豆浆或稀饭等精料;仔猪采食后, 逐渐减少精料。农户没有饲喂公猪的习惯, 多选留早熟、易肥、个体小的公猪作为种用。仔猪一般20~30日龄开始补饲, 以饲喂细米糠、玉米粥、稀饭为主。

1 0 品种评估

江口萝卜猪是产区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小型猪种, 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早熟易肥、皮薄肉嫩等特点;但其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 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建议通过选种选配, 结合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逐渐改善其体型、提高其生产性能;还可有计划地引进中型或大型猪种, 开展经济杂交, 利用杂种优势生产商品猪, 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种质资源调查 篇2

为了开发利用百山祖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资源,对该区猕猴桃进行了调查,经分类鉴定,有11种2变种,列出分种检索表,并就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论述.

作 者:毛昌福 胡敬北 杨龙 作者单位:毛昌福(浙江省庆元县龙溪乡林业工作站,浙江庆元,323803)

胡敬北(庆元县百山祖乡林业工作站)

杨龙(庆元县圩上乡林业工作站)

种质资源调查 篇3

关键词:浮萍;水环境;氮;磷;淀粉

中图分类号:S91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336—04

随着化石燃料等常规能源的日趋匮乏和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大,以及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相继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政策。生物质能由于原料来源广泛、清洁低碳等特点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其中,浮萍由于不与人争粮争地、生长速度快、高淀粉等优点,作为新一代生物能源原料而被广泛关注。

浮萍科(Lemnaceae)植物,简称浮萍,共有5属(Lemna、Spirodela、Landohia、Wolffia、Wolfiella),约40个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有5属7种,广泛分布于南北各省。浮萍是最小的开花植物和被子植物,开花与否取决于营养状况、光周期和生长阶段,浮萍的增殖方式为无性繁殖,生长速度快,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每16~24 h其生物量翻1番,适应性强,2~35℃下均能生存。

浮萍由于增殖快,易收获,蛋白质含量高,可达到干质量的15%~45%,而且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好,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强,加上植物修复过程投资少、能耗低等优点,已被美国环保局推荐为氮磷污水净化修复处理资源化回收利用的最佳革新技术。有研究表明,浮萍对TKN(凯氏氮)和TP(总磷)的去除率可达74%~77%,对BOD(生化耗氧量)去除率达95%~99%,对COD(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为50%~70%,虽低于藻类稳定塘,但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生长。而且,浮萍富含淀粉,最高可达75%,是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新型淀粉质原料,可直接用于能源生产,将环境治理与能源生产有效结合起来。Chen等尝试利用浮萍中的淀粉发酵产出乙醇,产率为25.8%(干质量)。

太湖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该地区气候光照条件适宜,比较有利于浮萍生长。但近年来太湖流域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威胁地区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利用水生植物如浮萍治理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探究。但目前对太湖流域自然环境中浮萍的品种资源和生长条件的调查及研究开展较少,限制了该地区浮萍资源在水体净化及能源化生产中的应用。

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太湖流域周边地区的浮萍品种及其生长水环境,了解各地区浮萍分布情况与水环境状况,为利用当地浮萍资源修复污染水体及浮萍的能源化利用提供植物材料与实践依据,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湖流域浮萍种质资源情况,为遗传学及其他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区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面积达3.69万km2,横跨江、浙2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0~18.0℃,年降水量1 100~1 150 mm。

1.2浮萍采集及水环境测定

采样时间为2013年7月10—14日08:00—19:00,平均温度35℃。采样地点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宜兴及浙江省的湖州等地,采样点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在采样过程中也观察到个体较小的芜萍属和扁无根萍属浮萍,但考虑到其个体过小不利于打捞,故未对其进行研究。

利用捞网捞取浮萍(携带少量水储于塑料袋中),并采用简易取水装置取表层水样储于塑料瓶中带回实验室测定,记录采样地点及具体GPS位置,现场测定水温、pH值和溶解氧等指标。本次采样共55个采样点(图1),采集56份水样和78份浮萍样品。

浮萍采回后,经过自来水清洗除去污垢和杂质后,用0.5%NaCIO消毒1 min,然后在SH培养基中培养、保存,用于浮萍分子鉴定和构建浮萍资源库。水样带回实验室,用0.45μxm滤膜过滤后,分析测定铵态氮(HJ 535—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硝态氮(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总氮(HJ 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GB 1 1893—1989《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含量和COD(快速密闭消解一分光光度法)。

1.3浮萍鉴定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浮萍鉴定:用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对采集的浮萍株系进行分子鉴定,获得相应的种属信息。这部分内容在实验室之前的工作中已经完成。

峡江县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 篇4

1 调查方法

充分利用平时下乡机会, 向当地农民打听野生杨梅的分布和优良单株情况。于2009~2011年3年间分别在野生杨梅成熟期到实地调查, 并采集部分标本, 掌握第一手资料。

2 调查结果

全县野生杨梅资源分布广泛, 10个乡镇均有分布, 其中以桐林、马埠、仁和与水边等乡镇的山坡疏林、灌木林地分布密度较大, 蓄积量较多。野生杨梅分布广, 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和缺乏人工的肥水管理, 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条件下, 产量变动幅度较大, 尤其是单株的大小年显著。有些年份, 一些单株产量可达150~200kg, 而次年却出现产量为零的现象。

据走访农民的普遍反映,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野生杨梅是峡江县的主要山果, 分布极多, 但随后由于杨梅树普遍作为薪炭材林, 乱砍滥伐严重, 有些数十年或上百年的古杨梅树亦遭砍伐, 产量也逐渐减少, 到20世纪80年代初, 杨梅树存量已大为缩减。后来经林业等部门实行封山育林, 杨梅的野生资源才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本次调查经设立样方进行估算, 全县约有野生杨梅1.2万株, 雌雄株的比例约为8:2, 自然产量约为90~300t。

在调查中, 我们进行了野生杨梅优良单株选择, 实地调查了100株经济性状较好的单株, 采集了30个果实标本, 拍摄生态照片60幅, 并按照果实色泽鲜艳、果型大、产量高、品质好和成熟期等要求, 初步选出了3个优良单株, 其中最大果重7.5~8.5g, 可溶性固形物8.5%~9.8%, 可食率88.88%~92.99%, 口感由酸甜到较甜, 风味由淡到较浓, 成熟期从5月中旬末 (比其余品种早1周上市) 至7月初 (在现有栽培品种采摘完后1周上市) 陆续60余天均有鲜果上市。果实类型有白杨梅、红杨梅、乌杨梅等, 多为较中大型果 (见表1) 。上述初选优良单株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人工栽培试验。

3 野生杨梅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3.1 保护种质资源

由于人们的盲目砍伐和恶性采摘, 已对峡江县的野生杨梅资源构成威胁, 尤其是一些稀有、遗传上具有特殊价值, 但生产栽培较少的品种和类型, 建议政府与林业等部门及早采取措施, 严禁砍伐, 强化封山育林, 科学采摘利用, 并加强对杨梅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的宣传, 切实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种质资源。

3.2 合理搭配不同品种, 以保证大发展趋势

浙江的荸荠、东魁杨梅已成为峡江县主栽杨梅品种, 面积达667hm2以上, 但成熟期相差时间短, 上市集中 (5年之内将全面挂果) , 且杨梅贮存期通常只有1~2天, 存在货架期短现象。在大力发展杨梅产业时, 只大量发展1~2个品种, 将不可避免的形成产业发展瓶颈。所以当务之急是必须搭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 以尽量拉开熟期, 使杨梅的上市期提早或延后。为此, 应尽快选择一些特早或特晚品种进行搭配, 以调节成熟期, 而我们调查发现的野生杨梅有希望成为被选者, 从而达到拉长杨梅鲜果供应期, 以保持峡江县杨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

3.3 发掘新的适宜本地栽培的良种, 以解决生产上的困难

种质资源调查 篇5

本报讯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主持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日前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

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葱 蒜类、薯芋类、多年生和野生无性繁殖蔬菜的种质资源收集。共收集蔬菜资源70多种,抢救了我国现存的一批濒临消失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并率先在国内建 立了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保存圃。

截至2005年底,整理入圃种质411份。建立了库温分别为1℃~3℃和16℃~18℃的两个离体种质保存库,并对大蒜、生姜、百合等蔬菜的主要种质进行了离体复份保存。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大蒜和百合的低温离体保存技术以及生姜的常温离体保存技术体系,研究并成功地应用超低温保存技术保存百合和大蒜种质。

黄连木的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 篇6

关键词:中国;黄连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792.9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23

Genetic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LI Guang-hui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030801, China)

Abstract:In the paper, the distribution, genetic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were described. Also,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direction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China;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genetic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世界上漆树科黄连木属有:中国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大西洋黄连木(P. atlantica)、黑黄连木(P.terebinthus)、德克萨斯黄连木(P. texana)、全缘黄连木(P. integeima)、乳香黄连木(P. lentiscus)、钝黄连木(P. motica)、阿富汗楷木(P. cabulica)、阿月浑子(P. vera) 9 个种和巴勒氏登黄连木(P. Terebinthus var. alaestina) 1 个变种。中国仅有1 种黄连木,即中国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它是高大落叶乔木,喜光,根深,抗旱,抗风力,抗病虫害,耐干旱瘠薄,萌芽力强,是荒山滩地的重要造林树种,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在石灰岩山地的干旱阳坡也可繁衍生长。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细致,供建筑、农具、家具和雕刻等用材。黄连木也是发展能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木本油料树种,由它加工出的一种不干性油,油色呈淡黄绿色,供工业生产用,子油可制“生物柴油”[1]。据报道,丰产的黄连木每公顷地能产籽7 500 kg,榨柴油 3 000 kg。种子含油率42.46%,出油率20%~30%。在当前人类面临石油资源紧缺、环境严重污染的形势下,能代替部分石油,给我们提供新的绿色石油资源和清洁能源,是我们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的应对措施,它对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1黄连木的种质资源

中国黄连木原产于我国,有2 500多年的历史。分布在北纬18°09′~40°09′,东经96°52′~123°14′之间的广大地区,北至河北、山东,南至广东、广西,东到台湾,西南至四川、云南都有野生和人工栽培,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跨越河北、河南、山西诸省的太行山区,有大面积的野生和人工栽培黄连木林带。在海拔2 000 m以下均能正常生长,少量黄连木分布于2 000 m以上的山地,其中以400~700 m最多[2]。在坡积土和石穴土、石缝土上能长成大乔木。

2黄连木的研究状况

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和石油能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人们开始关注可再生替代能源的开发和应用。20世纪50年代末,国外“能源植物”的研究就已相当活跃,其中包括能源树种的调查、筛选、收集研究等[3]。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20 世纪90年代,生物柴油已成为美国新能源研制和开发的热点,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使生物柴油产业化。中国林木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起步虽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自主创新的生物柴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4]。中国林科院王涛院士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木本燃料油植物普查工作,并开展了“黄连木等能源树木良种选育与推广”、“主要燃料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及示范基地的建立”等专题研究,对可用作生产生物柴油的黄连木的资源分布、生长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优良类型选择。目前,由王涛院士主持的“黄连木基地建设及生物柴油生产产业化项目”已通过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组织的评审。中国已有数十家生物柴油企业,总设计能力超过300万t/a,实际产量10万t左右。

根据中国最近3年的广泛调查研究,国家林业研究机构认为黄连木是北方油料林木的最佳树种。其种子含油达到42.46%,是用来制造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而生物柴油同普通的矿物柴油相比,具有明显的环保功能。它富含氧,燃烧性好,不含硫,对大气的颗粒排放物显著降低,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绿色能源[2]。

3黄连木的综合利用

3.1医、农药

祖庸等[5]和钱建军等[6]分别对黄连木药籽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籽油中的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最高达77. 89%,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30.46% ,而亚油酸是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症的重要药物成分之一。因此,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油,还可起到防病、治病及抗衰老、保健的作用。种子油可食用,是太行山区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它还可做润滑油、制肥皂、照明,而精制种子油能治疗牛皮癣,油饼可作饲料和肥料。嫩叶和嫩芽是上等的绿色蔬菜。树皮和叶还可以入药,根、枝、叶、皮也可作农药,叶亦可做黑色染料。

从黄连木树皮、树叶提取分离得到的没食子酸、槲皮素、间双没食子酸、槲皮甙和香豆素二聚体等,具有清热解毒和雌激素受体激动剂等药效[7,8]。以根、茎、叶、树皮入药作为黄桕皮代用品,广泛用来治疗急性胃肠炎、痢疾、霍乱、褥疮、风湿病等。叶上寄生的虫瘿称“五倍子”,入中药可治肺虚咳嗽、久痢脱肛、多汗、刀伤出血等症[9]。用黄连木的根、枝、皮、叶熬制的水溶液亦是上好的农药,可杀各种水稻害虫、蚜虫和螟虫等[10]。

3.2化工原料

单宁是黄连木中含量最高的化工成分,据舒常庆等人研究表明,黄连木各部位单宁含量分别为:叶片9.23%,1 年、2 年和3 年生的树皮为4.71%、4. 65%和2. 99%,主干皮2.94%,木质部0. 67%[11]。黄连木秋季果熟后采叶蒸馏提取芳香油率在0.12%以上[12]。叶可制茶作保健食品添加剂和香薰剂等[13]。树皮、叶、果实均可提取栲胶。

李俊玉等[14]对黄连木油进行碱炼和脱色精制后,经环氧化开发了环氧黄连木油增塑剂和环氧黄连木油酸丁酸酯增塑剂。其性能优良,生产成本也较环氧脂酸辛酯低,可作为环氧增塑剂推广应用。

罗庆云[15]从黄连木叶中获得的提取物用硫酸水解,可得没食子酸的总含量为29.20%。用它代替工业单宁酸来制备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和三甲氧基苯甲酰肼,二者可以用作合成三甲氧苄氨嘧啶、抗菌增效剂的中间体。祖庸等[16]提出将黄连木油用作工业原料生产粘合剂、塑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3.3嫁接开心果

阿月浑子(Pistaeia vera L. ) 商品名称开心果,属于漆树科黄连木属落叶小乔木。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为世界著名的坚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在国外有着较广泛的栽培。而用同属树种黄连木来嫁接开心果,可提高开心果的抗性,有利于发展开心果干果经济林。2001年,路丙社等[17]分别以大西洋黄连木与大西洋黄连木和全缘(叶) 黄连木为亲本选育的优良杂种UCB-Ⅰ为砧木,研究了砧木品种、枝条年龄、嫁接时间和激素处理对芽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杂种UCB-Ⅰ上的芽接成活率均普遍高于大西洋黄连木。2002 年,张文越和王钧毅[18]引进新疆、美国阿月浑子品种,以黄连木为砧木进行了嫁接试验。发现黄连木是嫁接阿月浑子的适宜砧木,嫁接亲和力高,大树及幼树均有较高的成活率。

3.4生态绿化环保

黄连木枝叶繁茂秀丽、树姿雄伟。早春嫩叶红色,入秋叶变深红色或橙色,不同季节色态各异,四季有特殊的清香,是美丽的庭荫树、行道树及山地风景树,可用于常绿树丛栽种以赏秋景,也适宜作工矿区绿化树种。黄连木有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化氢、烟尘的抗性和吸滞能力强,并具杀菌作用,是建造保健林的主要树种。黄连木的木材鲜黄色,质重而坚硬、耐腐蚀、纹理结构细致、易干燥、切削容易、表面光滑、有光泽,是良好的室内装修材料,各类工艺美术品、珠宝匣盒、镶嵌、秤杆、算盘、手杖、烟斗、农具柄及其他材料,国外还用其作枪托[19,20]。

3.5黄连木籽油

黄连木是中国主要木本油料资源之一,据钱进军等人的调查,黄连木籽含15. 6%的棕榈酸、0. 9%的硬脂酸、1. 2%的十六碳烯酸、51. 6%的油酸、28. 3%的亚油酸、2. 1%的亚麻酸[21],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料,这开辟了黄连木籽油利用的新途径。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表明:黄连木生命力强,生长迅速,对环境要求低,可防止土壤退化,减少水土流失,是山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先锋树种。大量种植黄连木,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并对环境进行监测。它既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又是木本油料树种,将黄连木作为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但可以显著增加森林资源,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价值极高[21]。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可持续发展要求可再生能源做出更多的贡献,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牛正田,李涛,菅根柱,等.黄连木资源概况、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5,23(3):68-71.

[2]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造林树种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 李昌珠,蒋丽娟,程树棋.生物柴油研究现状与商业化应用前景[C]//2002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中国太阳能学会,2003.

[4] 朱积余,廖培来.广西名优经济树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5] 祖庸,李小龙,郑国栋.黄连木的综合利用[J].西北大学学报,1989,19(1):55-61.

[6] 钱建军,张存劳,瑶亚利,等.黄连木油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油脂,2000,25(3):49-50.

[7] 牛正田,李涛,菅根柱,等.黄连木资源概况、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5,23(3):68-71.

[8] Nishimura S, Taki M, Takaishi S, et al. Structures of 4-aryl-coumarin (neoflavone) dimmers isolated from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and their estrogen like activity[J].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0,48 (4):505-508.

[9] 裴会明,陈明琦.黄连木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1):43-44.

[10]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油脂植物[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

[11] 舒常庆,杨广东,董晓明.倍子树单宁含量的分析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9,17(2):11-13.

[12] 钱建军,张存劳,姚亚利,等.黄连木油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油脂,2000,25(3):49.

[13] 金烈谊,袁其站.太行山南段黄连木生长规律效益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5 (4):17-19.

[14] 李俊玉,胥治熹.环氧黄连木油增剂合成研究[J].陕西化工,1990(4):17-18.

[15] 罗庆云.黄连木叶单宁化学组成及其利用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6,16(4):61-63.

[16] 祖庸,李小龙,郑国栋.黄连木的综合利用[J].西北大学学报,1989,19(1):55-61.

[17] 路丙社,白志英,刘忠华,等.阿月浑子芽接技术研究[J].果树学报,2001,18(5):310-311.

[18] 张文越,王钧毅.以黄连木为砧木嫁接阿月浑子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2002 (1):15-16.

[19] 刘元复.野生木本油料树——黄连木[J].野生植物研究,1983,2(2):41.

[20] 成俊卿.木材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093.

种质资源调查 篇7

1 地理、环境概况

1.1 地形地势

黑茶山国有林区始建于1979年,地处吕梁山脉中部的北段,位于东经111°13′~111°46′,北纬37°53~38°44′。经营范围跨涉吕梁市的岚县、兴县、临县、方山以及忻州市的岢岚共5县。林区境内系黄土丘陵土石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林区内主要的山系是黑茶山、野鸡山、白龙山、南阳山。发源于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蔚汾河、岚漪河、湫水河、北川河,均由东向西汇入黄河。林区境内变质岩广泛分布,新生界松散土体覆盖面甚广。林地主要土壤种类为棕壤和褐土。

1.2 气候环境

林区属于暖温带气候区,地势相对比较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气温、降水等变化明显。全区年平均气温3℃~5℃,无霜期105d~135d,年平均降水量450mm,且大多集中在7月~9月份。春旱和秋霜是影响农作物播种、成熟和林木栽植、越冬的主要自然灾害。

2 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相结合。分别查阅了《黑茶山林区植物志》等资料,整理出文献中各种树种的分布及性状,并分别在11个林场(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整理出乡土树种名录。

3 乡土植物资源

林区范围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和菌类等,具有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目前已查明植物94科、367属、730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0科、12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6科、8种。有乡土乔木树种15科、23属、38种,其中油松、华北落叶松分布最广,其次是山杨、白桦等。这些树种对当地的各种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异常变化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绝大多数乡土树种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能力,乡土树种群落中大面积爆发性、毁灭性的病虫害发生几率为零。

现将主要乡土乔木树种介绍如下:

油松,生长在海拔800m~1 500m,强阳性树种,自然分布多在阴坡、半阴坡;

白杄,生长在海拔1 600m~2 700m,耐阴、耐寒,常分布在阴坡、半阴坡;

华北落叶松,生长在海拔1 500m~2 700m的阴坡、半阴坡;

青杄,生长在海拔1 600m~2 700m的阴坡、半阴坡,喜温凉气候,适应性;

侧柏,生长在海拔600m~1 400m阳坡、半阳坡;

6)杜梨,适应性强,适于土层深厚且富含有机质、通气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白梨,适应性强,喜温,耐瘠薄;

山里红,生长在海拔1 300m以下,稍耐阴,耐旱,耐瘠薄;

杏,生长在海拔300m~2 000m,适应性强,抗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山杏,生长在海拔400m~2600m,寿命长,适应性强,喜光,极不耐湿;

山荆子,生长在海拔800m~1 800m,喜光,耐寒性极强,耐瘠薄,不耐涝,不耐盐碱;

桃,喜光,耐寒怕涝,浅根性树种;山桃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极不耐湿;

水花楸,生长在海拔500m~2 000m低山、河谷;

文冠果,生长在海拔1 000m~1 700m,喜阳,耐半阴,对土壤适应性很强,耐瘠薄、耐盐碱,抗旱、抗旱能力极强;

栾树,耐寒,耐旱,对环境适应性强,喜欢生长在石灰质土壤中,耐盐渍及短期水涝。深根性,萌蘖力强;

辽东栎,生长在海拔800m~2 000m,喜光,耐寒、耐干旱,喜凉爽气候;

红枣,阳性树种,耐寒、耐热、耐旱涝,根系发达,萌蘖性强;

白榆,生长在海拔2 000m以下,喜光,耐寒、耐干旱,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

小叶朴,生长在海拔600m~1 600m的阳坡、半阳坡、丘陵;

刺槐,喜光,抗性强,根部有根瘤菌,可作为荒山绿化先锋树种;

臭椿,100m~2 000m,喜光,阳性树种,耐寒、耐旱,不耐水湿,深根性。抗烟尘与二氧化硫,病虫害少;

茶条槭,阳性树种,生长在800m以下阳坡;

山杨,生长在海拔1 200m~2 600m,强阳性,耐寒、耐瘠薄,天然更新能力强;

青毛杨(山西杨),生长在海拔1 550m~1 650m,阳性树种,实生幼苗不耐强光,Ⅰ~Ⅱ龄实生幼苗在较阴湿环境里能存活,萌蘖能力较强;

青杨,生长在海拔800m~3 200m,喜光,稍耐阴,喜温凉气候,耐干旱,生长快。萌蘖性强;

小叶杨,生长在海拔2 000m以下,耐旱耐寒,喜湿润肥沃土壤、温凉气候,不耐瘠薄;

旱柳,喜光,耐寒、耐干旱;

垂柳,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盐碱、耐水湿;

蒙椴,生长在海拔800m~1 400m,阳性树种,耐寒,深根性;

丁香,生长在海拔300m~2400m,喜光,稍耐阴;

白桦,生长在海拔400m~1 700m,适应性强,次生林先锋树种;

红桦,生长在海拔1 000m~2 700m,喜光,自然更新好。

4 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4.1 加强对乡土树种资源保护

乡土树种是对当地环境条件最适应的树种,有的树种甚至是濒临灭绝,但这些树种的适生范围仍是当地。因此,为乡土树种营造一个适生的环境势在必行,在对乡土树种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对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搞好母树林建设。

4.2 加强对乡土乔木树种的调查和研究

组建针对乡土乔木树种调查和研究的专业团队,不断调查和完善本土乡土乔木树种种质资源,布设不同树种、不同地理环境的固定样地,了解其在不同季节的生物学性状,更多地了解其生长特性。同时,通过长时间的调查,详细观察,掌握其生物学特性,通过选育、驯化筛选出更为优良的乡土树种。

4.3 重视乡土树种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安全稳定性,自然生态系统中乡土树种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在营林绿化中合理科学地运用乡土树种,能够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同时,乡土树种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在种源上比较丰富,种苗基地相距栽植地较近,不但节省运费,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更可以做到随时起运和栽植,减少了包装、贮藏等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所以选用乡土树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原有天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树种。介绍了黑茶山林区地理、环境概况以及乡土树种资源,提出了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种质资源调查 篇8

1 生物学特性

1.1 体型与外貌

青海高原型牦牛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 前躯发达, 后躯较差;头大, 额宽, 角粗, 皮松厚;耆甲高、长、宽, 前肢短而端正, 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 犹如穿统裙, 尾短并生蓬松长毛;毛色多为黑褐色, 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公牦牛头粗重, 呈长方形, 颈短厚且深, 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 眼大而圆, 额宽, 有角, 颈长而薄, 乳房小、呈碗碟状, 乳头短小, 乳静脉不明显。

1.2 体尺与体重

青海高原型牦牛的体尺与体重, 如表1所示。

1.3 饲养管理

高原型牦牛生活在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场, 能耐-30~-40 ℃的严寒, 对严酷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有着顽强的适应性。罗晓林等[2]2008年对青海省高原型、环湖型及白牦牛3种不同类型的牦牛类群的生产性能测定时发现, 高原型牦牛的体重显著高于白牦牛 (P<0.05) , 认为这些差异与高原型牦牛、环湖型牦牛、白牦牛分布和饲养在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中有关。

1.4 高原型牦牛血液生理

卢福山等[3]对80头玉树牦牛的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发现血红蛋白 (86.41±13.07) g/L, 红细胞压积 (0.46±0.03) L/L, 血清钾 (6.25±1.23) mmol/L, 血清钠 (141.70±8.20) mmol/L, 血清总钙 (2.30±0.52) mmol/L, 血清游离钙 (0.64±0.39) mmol/L, 血清总蛋白 (84.30±11.30) g/L, 全血铁 (28.95±4.37) mmol/L。研究认为公牦牛与母牦牛各项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成年牦牛与牦牛犊之间除血清总蛋白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 生产性能

2.1 繁殖性能

张君[4]对玉树167头初产母牦牛进行调查时发现, 高原牦牛初产年龄在3岁以上, 其中3~4岁初产占22.75%、4~5岁初产占45.50%、5~6岁初产占25.15%。谭生魁[5]对刚察县境内的318头牦牛进行了调查, 发现高原型母牦牛泌乳期为150~180 d, 产奶量为450~600 kg;秋后屠宰胴体重为110~200 kg, 屠宰率为50%~60%。同时也发现牦牛初产开始年龄在3岁以上, 一般4~6岁开产;4~5岁牛初产率最高, 其次是3~4岁和5~6岁;有少部分6岁以上初产, 个别母牦牛在8岁甚至超过8岁初产。

2.2 绒用性能

张玲勤等[6]1994年用重量法测定的高原型牦牛肩、背和臀部含绒量为60.71%~63.85%, 腹部和前臂仅6.00%左右;根数法测定的肩、背、臀部含绒量为84.54%~91.53%, 而腹部和前臂部分别为47.15%和43.49%。两型毛平均细度38.97~43.35 μm, 绒毛平均细度16.57~18.40 μm, 粗毛平均细度79.26~88.56 μm, 身体各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罗晓林等[2]对高原型牦牛的毛、绒品质也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肩、背、臀部的绒毛含量明显高于前臂和腹侧部, 绒毛平均长度和细度分别为 (4.2±0.77) cm和 (17.4±3.72) μm, 具有较高的纺织性能。

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高原型牦牛的研究现状

青海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本品种选育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按照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和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 全省各地加大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 现初见成效。

1) 繁殖力研究。

张君等[7]2003-2005年通过对2 042头高原型母牦牛的繁育状况调查发现, 母牦牛4~5岁初产占45.50%, 5~6岁初产占25.15%, 3~4岁初产占22.75%;3年的平均繁殖率为48.61%, 犊牛平均成活率为65.73%, 牦牛平均繁活率为32.07%;母牦牛年均可产0.40~0.48胎, 其中2年1胎 (牙日玛) 的占88.84%、3年1胎 (干巴) 的占9.51%、而1年1胎 (青麻) 的仅占1.65%。

2) 杂交改良研究。

杂交改良包括生产性杂交 (经济杂交) 、导入杂交和育种性杂交3种, 不同组合的杂交均有其特殊性和不同的应用价值。李全等[8]认为在正常年景下, 高原型牦牛初生、1周岁、2周岁、3周岁和4周岁的体重分别为 (11.90±2.10) 、 (98.27±24.33) 、 (162.63±27.37) 、 (194.52±45.05) 和 (237.62±33.44) kg。出生时, 改良型牦牛的体高、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高原型牦牛 (P<0.01) , 胸围、管围和体重比高原型牦牛分别高出1.15 cm、0.12 cm和0.39 kg;1周岁时, 改良型牦牛的胸围和体重极显著低于高原型牦牛 (P<0.01) , 体高、体长和管围比高原型牦牛分别低1.40、4.57和0.18 cm。认为在品种改良现阶段, 良种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内容, 但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才是体现改良效果、发挥改良潜能的关键。朱世海等[1]报道认为高原型牦牛体高明显高于环湖型牦牛 (P<0.05) , 管围、体长、胸围明显长于环湖型牦牛 (P<0.05) , 雌性牦牛之间的体长和管围无明显差异 (P>0.05) 。

3.2 存在的问题

1) 草畜矛盾激化。

草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草场大力保护、合理利用和重点建设。青海省草原辽阔, 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适于人工种草的地方很少;且建立人工草场投资大、工作任务重、技术措施要求高, 因此靠以建立人工草地为重点来饲养大量牲畜是很难实现的。

2) 品种退化严重。

由于近亲繁育现象严重, 青海高原型牦牛已表现出品种退化的趋势。为加强对青海牦牛的保护, 确定了正承担着农业部“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资源保护”和“青海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建设任务的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 大通种牛场已形成年供1/2野血种牛800头和野血牦牛冻精2 032粒 (支) 的规模, 对复壮牦牛可起到积极作用。

4 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平衡草畜, 减轻草场负担。

在固定生产、承包草原使用权和实行以草定畜的基础上, 进行计划利用和封滩育草, 严防过牧乱牧, 使草原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还要刹住草原继续退化的势头, 促使牧草由恶性循环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 增加单位面积的产草数量、提高牧草质量。另外, 修建围栏是保证草场计划利用、实行轮牧和封滩育草的有效措施, 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力争早建、多建一些围栏 (包括铁丝网和土墙、石墙等围栏) , 以保证草原可持续利用。

2) 加强品种选育, 促进种群复状。

继续实施好牦牛种子工程, 大力、高速地发展牦牛内部结构调整, 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本品种选育, 实行科学养育, 制订区域规划;强化科学研究工作, 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加快畜群周转, 提高出栏率, 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3) 加大对高原型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品牌特色的牦牛肉制品、营养保健品、绒毛制品, 对牦牛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及深度开发, 振兴民族经济势在必行。牦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对牦牛产业进行文化挖掘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世海, 张军.青海牦牛的类群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 2008, 29 (5) :78-80.

[2]罗晓林, 徐惊涛, 孙域, 等.青海省三种类型牦牛生产性能测定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 2008 (7) :33-35.

[3]卢福山, 张才骏.高原型牦牛8项血液指标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 (4) :5-6.

[4]张君.青海高原型牦牛产犊间隔及体况调查[J].中国草食动物, 2005, 25 (5) :32-33.

[5]谭生魁.高原型牦牛繁殖性能及体况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10) :158-159.

[6]张玲勤, 张腊梅.青海高原型耗牛毛、绒品质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1994, 11 (4) :29-31.

[7]张君, 余四九.高原型牦牛繁育状况及繁殖母牛体况调查[J].畜牧与兽医, 2005, 37 (8) :21-22.

种质资源调查 篇9

关键词:石韦,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石韦, 属蕨类, 为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石韦属Pyrrosia的多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为其主要药用部位, 具有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的功效。主治肺炎水肿、膀胱炎、泌尿系统结石、慢性气管炎、吐血、尿道炎、感冒咳嗽及小便不利等[1]。是梧州制药 (集团) 股份公司生产的“结石通片”、湖南三精医药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石韦胶囊”、承德颈复康药业生产的“复方石韦片”等的主要原料药材。目前, 国内文献记载的药用石韦主要来自石韦属Pyrrosia十余种植物, 其中有的形成商品流通, 有的限于地区自产自销。除此之外, 还发现民间将瓦书属Lepisorus、星蕨属Microsorium等植物混称石韦入药[2], 这样造成了对石韦使用的混淆。而且, 石韦药材基本上依靠采收野生资源为主, 但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用药量增加, 石韦野生资源急剧减少, 石韦药材已呈现短缺的态势。因此, 深入开展广西石韦资源调查、收集、评价, 对合理利用广西石韦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调查的范围及方法

1. 调查范围。

对广西区内石韦属植物进行调查, 同时对石韦的生态环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伴生植物等进行系统的调查、记录。方法。首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广西大学农学院标本馆、广西中医学院会展中心收藏的石韦标本。在实地调查之前, 向产地的农业局、农业推广站及居民了解当地石韦的野生分布、种质类型等情况。对石韦资源调查分外业和内业两部分。外业主要是现场调查, 包括记录石韦植物学形态特征、生态环境条件和伴生植物的种类, 拍照、压制标本、收集引种, 同时选取l0株长势较好的石韦, 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叶厚、茎粗、根粗并计算平均值;用直尺测量其株高、叶长和叶宽并计算其平均值。内业主要是整理采集不同品种的石韦, 利用有关文献资料鉴定石韦的品种。

2. 调查地自然状况。

(1) 地形地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 位于i 20°54'~26°23'N, 104°28'~112°04'E。南临北部湾与海南隔海相望, 东连广东, 东北接湖南, 西北靠贵州, 西与云南接壤, 西南与越南毗邻, 陆地面积23.6万km[3]。山区面积占百分之七十六, 耕地约占百分之十一, 其余则为水面, 道路, 村庄等, 广西称得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面积广大, 是广西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2) 气候。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季长、气温较高、降水多, 冬季短、天气干暖。年平均气温21.1℃。最热月是7月, 月均气温23~29℃;最冷月为1月, 月均气温6~14℃。广西年降雨量1000~2800毫米之间[4], 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2200小时, 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 既有光照充足的地方, 也有很多阴湿环境的地方, 有利于石韦属植物的生长。

(二) 调查结果

1. 石韦的种类及生物学性状。

资料记载, 广西区内有石韦属植物13种[5], 在区内各个乡镇调查取样, 收集到7种, 其中一种为变种, 分别为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绒毛石韦Pyrrosia subfurfuracea (Hook.) Ching、光石韦Pyrrosia calvata (Baker) Ching、截基石韦Pyrrosia subtruncata Ching、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 (Baker) Ching、柔软石韦Pyrrosia porosa (C.Presl) Hovenk.、平绒石韦 (变种) Pyrrosia porosa (C.Presl) Hovenk.var.mollissima (Ching) Shing, 如下表所示。

2. 石韦属植物的生长环境及伴生植物。

(1) 石韦, 主要生长在海拔100~1800米的岩石上, 旁边有乔木、灌木还有少量草类, 土壤腐殖质较高, 有许多松针腐化, 向阳, 湿度较大。伴生植物有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 (Linn.) C.A.Mey.]、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Lour.) Bl.]、阴石蕨[Humata repens (L.F.) Didls]、卷毛耳草 (Hedyotis mellii) 、粽叶芦[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Kuntze]、蛇尾草[Ophiuros exaltatus (Linn.) Kuntze]、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牛栓藤 (Connarus paniculatus Roxb.) 、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酸藤子[Embelia laeta (Linn.) Mez]、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 Warb.ex Schum et Laut.]、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 (Nees ex Steud.) A.Camus]、五指毛桃 (Ficus hirta Vah1.) 、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 (T.Moore) Ching]、石松 (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ex Murray)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 (2) 绒毛石韦, 采样地点周围是山, 岩石大小不一, 分布在山的东北面, 坡度大约为70°。绒毛石韦长在石缝中, 旁边无乔木, 但有灌木, 高约0.5~1.5m, 周围伴生植物种类繁多, 主要有红背杉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吊竹梅 (Zebrina pendula)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火炭母 (Polygonum chinense Linn.) 、广西悬钩子 (Rubus kwangsiensis Li) 、光亮瘤蕨 (Phynatosorus cuspidatus (D.Don) Pic.Serm.) 、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e (Lour) Merrill]、双飞蝴蝶 (Kalanchoe synsepala) 、豆瓣绿[Peperomia tetraphylla (Forst.F.) Hooker et Arnott]。 (3) 光石韦, 生长在海拔400~1750米的岩石上, 采样地点周围是山, 岩石大小不一, 分布在山的东北面, 坡度大约为70°。光石韦长在石缝中, 旁边无乔木, 但有灌木, 高约0.5~1.5m, 周围伴生植物种类繁多, 主要有红背杉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吊竹梅 (Zebrina pendula)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火炭母 (Polygonum chinense Linn.) 、广西悬钩子 (Rubus kwangsiensis Li) 、光亮瘤蕨[Phynatosorus cuspidatus (D.Don) Pic.Serm.]、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e (Lour) Merrill]、双飞蝴蝶 (Kalanchoe synsepala) 、豆瓣绿[Peperomia tetraphylla (Forst.F.) Hooker et Arnott]。 (4) 截基石韦, 分布在山坡上, 坡度大约为70°, 基本为散生, 没有聚生。周围乔木覆盖率约为15%, 灌木覆盖率约为20%, 人为破坏少。伴生植物种类繁多, 主要有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 (Thunb.) Planch.]、柞木[Xylosma racemosum (Sieb.et Zucc.) Miq.]、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广西九里香[Murraya kwangsiensis (Huang) Huang]、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 Carr.) 、三叉苦[Evoida lepta (Spreng.) Merr.]、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 (Lam.) Muell.Arg.]、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鸡骨草 (Abrus cantoneinsis)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 (T.Moore) Ching]、铁线莲 (Clematis florida Thunb.) 、冷水花 (Pilea notata C.H.Wright) 、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 、九龙藤[Bauhinia championi (Benth.) Benth]、酒饼叶 (Folium Desmoris chinensis) 、大金刚藤 (Dalbergia dyeriana Prain ex Harms) 。 (5) 庐山石韦, 生长在海拔60~2100米的岩石上, 采样地点周围是山, 分布在山坡上, 坡度大约为30°, 乔木覆盖率为5%, 灌木覆盖率为25%, 土层腐殖层高。周围伴生植物种类繁多, 主要有小漆树[Toxicodendron delavayi (Franch.) F.A.Barkl.]、山苍子[Litsea cubeba (Lour) Pers]、杜茎山[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ex Zol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 (Maxim.) Li]、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干旱毛蕨[Cyclosorus aridus (Don) Tagaw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乌敛梅[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朝天罐 (Osbeckia opipara C.Y.Wu et C.Chen) 、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 (Nees ex Steud.) A.Camus]、红背杉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 Warb.ex Schum et Laut.]。 (6) 柔软石韦, 生长在山的北面, 分布少, 周围的鸟巢蕨、骨牌蕨分布广泛, 覆盖率为70%, 山的坡度大约为80°, 乔木覆盖率约为10%, 灌木覆盖率约为10%, 土层腐殖层高, 人为破坏少。主要伴生植物有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 (Lam.) Muell.Arg.]、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Lour.) Bl.]、鸟巢蕨 (Asplenium nidus) 、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 Ching]、石生铁角蕨 (Asplenium saxicola Rosent.) 、光亮瘤蕨[Phynatosorus cuspidatus (D.Don) Pic.Serm.]、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 Linn.) 、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 (Nees ex Steud.) A.Camu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 Warb.ex Schum et Laut.]、水蔗草 (Apluda mutica Linn.) 、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 (Pell.) Hand.-Mazz.]、胜红蓟 (Ageratum conyzoides) 、假烟叶 (Solanum verbascifolium Linn.) 、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 (Turcz.) Hand.-Mazz.]、苦苣苔 (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et Zucc.) 、乌敛梅[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鬼针草 (Bidens pilosa Linn.) 、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7) 平绒石韦, 附生在山坡的林下岩石上, 山坡坡度大约为80°, 乔木覆盖率约为10%, 灌木覆盖率约为20%, 土层腐殖层高, 人为破坏少。周围伴生植物种类繁多, 主要有柞木[xylosma racemosum (Sieb.et Zucc.) Miq.]、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广西九里香[Murraya kwangsiensis (Huang) Huang]、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 Carr.) 、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 (Lam.) Muell.Arg.]、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 (T.Moore) Ching]、铁线莲 (Clematis florida Thunb.)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 Warb.ex Schum et Laut.]、蔓生莠竹[Microstegiumvagans (Nees ex Steud.) A.Camus]、九龙藤[Bauhinia championi (Benth.) Benth]、大金刚藤 (Dalbergia dyeriana Prain ex Harms) 。

(三) 石韦开发利用现状

1. 石韦药理研究现状。

现代临床上有以石韦为原料的多种中成药, 其中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研制的复方石韦片具有清热利湿, 利尿通淋的功能。复方石韦片能够较好的治疗上尿路感染, 并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无明显不良反应[6]。也有些研究表明复方石韦片有明显的抗菌、抗炎作用, 对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细菌有抑制作用, 并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7]。采用石韦冲剂代茶饮对治疗高血压病有显著临床效果[8]。近年的研究发现石韦含有木犀草素、绿原酸、圣草酚7-O-β-D吡喃葡糖醛酸苷、芒果苷、异芒果苷、槲皮素等多种化学成分[9,10,11,12], 这些化合物是石韦药理作用的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绿原酸具有利胆、抗菌、降压、增高白血球及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功能。槲皮素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抗病毒、抗癌及抗糖尿病等作用[12]。黄酮类化合物中芒果苷和异芒果苷系石韦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芒果苷具抗菌、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异芒果苷有镇咳祛痰、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13], 它们为石韦属植物抗气管炎作用的活性成分[10]。还有药理研究表明庐山石韦水煎浓缩液及提取物经动物实验均有镇咳及祛痰作用;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 有使其升高作用, 并有抗单纯性疱疹病毒作用[11]。正是由于石韦具有诸多疗效, 使得其在中医临床应用的开发上较受重视。

2. 非正品石韦资源开发有限。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 目前所用石韦多为药典收录的正品石韦, 如石韦、庐山石韦和有柄石韦, 而对其他石韦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有限。有些石韦在某些药理活性上要优于正品石韦, 例如光石韦中芒果苷和异芒果苷的含量比石韦、庐山石韦中的都要高[14]。因此, 在重视正品石韦资源利用的同时, 针对特定的药效成分和药理活性开发其他石韦属中石韦的利用价值, 扩大石韦的药源, 使不同石韦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 广西石韦属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 资源利用不充分。

目前, 只有石韦、庐山石韦等几种资源作为原料药材得到了开发利用, 而石韦属植物中大部分资源由于人们对其种类的鉴定及药用价值的认识不足, 还未被开发利用。

2. 加强资源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开发强度与面积的不断加大, 不少原始森林的外围甚至整个次生林都被开垦, 这样生于原始森林外围及次生林中的石韦赖以生存的特有生境就消失, 对其生存很不利。另外广西石韦栽培历来属于农民的自发行为, 而且很少有人考虑到石韦的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 对其野生种的保护就更无从谈起;农民也把石韦当作草药大量采挖, 还有的村民在不法商贩擅自哄抬物价后进行采挖, 因而造成石韦资源近乎濒危。可以说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是导致广西石韦资源未受重视、未被充分利用的关键原因之一, 所以石韦的野生保护工作就显得由为重要。

(五) 今后发展的思考

广西石韦野生种质资源丰富, 但存在种质来源复杂、分类不明、缺少规模化的栽培等问题。因此, 应该从调查广西石韦种质资源入手, 进而收集引种、分类、对种质进行综合评价, 筛选出适合广西栽培的、药用价值高的品种, 并制定石韦种苗繁育方法质量标准,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石韦属植物,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1.积极引种驯化, 建立种质苗圃。石韦呈零星分布, 不可能全部实行原位保护。应加强石韦资源的考察收集和异位保存研究, 并尽可能多地收集植物活种质, 把零星分布的石韦资源收集起来建立保存圃。通过建立和完善异位保存系统, 可有效确保石韦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安全。通过积极开展栽培繁殖技术研究, 对引种驯化、栽培、扩繁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4], 以生产出质量稳定、药源充足的石韦药材, 满足制药企业对石韦药源的需求。2.加强石韦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研发力度。相对于其他物种种质资源而言, 石韦资源不仅收集种类少, 且研究深度不够, 需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制定石韦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完善相关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其次根据技术标准进行石韦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采集共性和特性数据, 筛选出优异种质, 供实际利用[15]。

种质资源调查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次调查试验材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种质资源圃内的44 份桑树种质资源, 其中二倍体桑的种质资源17 份, 四倍体桑的种质资源27 份, 详见表1。枝叶生长速度测定工具是有机玻璃的透明直尺, 量程分别为20 cm、50 cm。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调查时间是2014 年2 月28 日开始至3 月21 日, 日均温度14~17℃, 平均相对湿度81%, 平均降水总量17.3 mm。在调查之前, 首先对资源圃内44 份桑树资源进行选择标记的前期工作。在同等的环境条件、种植栽培技术下, 以2 a树龄为基准, 株距0.3 m, 行距1.3 m, 每份种质选择3 株, 要求叶位3~5, 叶片展出3 d且目测面积大小相似的无病虫害叶为调查对象, 系红布条标记。依据叶片的生长周期特点, 调查间隔期3~5 d, 设置调查时间22 d 。本试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 软件, 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统计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44 份桑树种质资源枝条高度生长情况

本次试验通过对44 份桑树种质资源枝条高度的调查测量与数据分析, 得出了桑枝高增长速率的5 个区间, 如表2。其中设区间上限值为1.65 cm/d, 下限值为0.65 cm/d。种质的数量主要集中在生长速率为1.06~1.25 cm/d、1.26~1.45 cm/d两区间, 有种质数为24 份, 所占比例为54.54%, 主要包括种质名称为:桂诱2147、邕新8 号;伦602、桂8014、桂诱92L-45、桂诱92L-27等。另外, 落入最高增长速率1.46~1.65 cm/d区间内的种质数量为5 份, 所占比例11.36%, 具体种质名称为红茎牛、桂诱94-2050、桂7604、桂诱2034、粤诱57。由此可知, 调查的全部种质资源中, 一半以上的桑枝高生长速率为1.05~1.5 cm/d, 仅有少数种质生长速率在0.65~0.85 cm/d的较低区间。

由图1 可知, 枝条在调查周期内的增长速度曲线变化幅度较大, 展叶后3~6 d、14~17 d生长速度较快, 20~24 d时生长速度最快, 最快时生长量为7.57 cm, 是最低生长量的4 倍。在调查期10~14 d时, 枝高生长速度进入最低点, 同时, 也是从这个节点开始枝条生长速度呈现出了一个明显的“慢→快→慢”的变化。在桑枝条高度生长的调查期内, 枝高有3 个快速生长期, 分别是展叶后的3~6 d、14~17 d、20~24 d。

2.2 44 份桑树种质资源叶片生长速度情况

试验通过对44 份桑树种质资源叶长、叶宽的调查测量与数据分析, 分别得出叶片的5 个增长速率区间, 其中增长速率上限值是1.76 cm/d, 下限值0.62 cm/d。如表3, 种质资源的数量主要集中在叶片生长速率为0.85~1.07 cm/d、1.31~1.53 cm/d两区间, 为数26 份, 所占比例为59.09%, 主要包括的种质为:桂诱92L-21、桂诱93-257、桂8014、桂诱94-2068、桂诱2191、粤诱57 等。另外, 在最高生长速率1.54~1.76 cm/d区间内, 种质数量为6 份, 所占比例为13.64%, 具体种质名称为:桂诱92L-60、桂诱92L-45、桂诱93-187、粤诱30、桂诱2019、桂诱93-307。由此可知, 在叶片生长速率调查期内, 79.54%的种质资源生长速率在0.85~1.53 cm/d的区间范围, 全部种质中有3 份种质生长速率在0.62~0.84 cm/d较低区间, 所占比例为6.82%。

由图2 可知, 叶长、叶宽在调查周期内的增长速度曲线变幅相对枝高较缓, 且叶长与叶宽生长速度变化曲线相似, 生长速度不同, 叶长高于叶宽。在展叶后3~6 d、6~10 d为叶片的一个平稳快速生长期, 最大叶长生长量为4.2 cm, 叶宽为3.57 cm, 是最低生长量的5 倍。在桑树叶长、叶宽生长速度调查期内, 有3 个快速生长阶段, 以展叶后3~6 d最快, 其次是6~10 d、14~17d, 之后生长速度直线下降, 20~24 d时降至最低点。

2.3 二倍体和四倍体桑枝条高度生长比较

本次试验调查二倍体桑种质资源17 份, 四倍体桑种质资源27 份。通过对二倍体、四倍体桑枝条高度生长速度调查测量与数据分析, 得出两者枝高较快生长时期都是展叶后3~6d 、14~17 d、20~24 d, 以20~24 d为生长速度最快。由图3 可以看出, 二倍体桑枝高生长速度除展叶后3~6 d低于四倍体桑外, 调查期内其它时期都高于四倍体桑。二倍桑枝条生长速率最快的种质为红茎牛, 生长量为35.67 cm, 增长速率为1.62 cm/d, 其次是桂7604、邕新8 号, 增长速率分别为1.51 cm/d、1.40 cm/d;四倍体桑枝生长速度最快的为品种桂诱94-2050, 总生长量为33.33 cm, 增长速率为1.52 cm, 其次是桂诱2034、粤诱57, 增长速率同为1.47 cm/d。

四倍体、二倍体桑的枝高生长速率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如表4, 比较四倍体桑、二倍体桑枝高增长量, F值为2.816, 大于0.05, 两样本方差齐, p值=0.078>0.05, 结果是两者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 二倍体桑枝高生长速度高于四倍体桑, 但两者生长速度差异性不显著。

2.4 二倍体桑和四倍体桑叶片生长速度比较

为了掌握二倍体桑与四倍体桑叶片在生长周期内的发育特点, 从展叶后3 d开始进行调查, 调查间隔期3~5 d, 为期22 d。在叶片生长周期内, 二倍体、四倍体桑叶长、叶宽均以展叶后3~10 d时生长速度最快, 其它时期则较慢, 生长至20~24 d时, 生长速率降至调查期内的最低点。二倍体叶片生长速度快的种质是桂7604、桂8014 及伦240, 叶长生长量为16.93 cm、17.03 cm、14.80 cm, 叶宽生长量为14.63 cm、13.30 cm、11.47 cm。由图2、图4 可以看出叶长、叶宽的增长速度曲线相对枝高较平缓, 叶长高于叶宽。四倍体桑叶长、叶宽的生长速度要高于二倍体桑。其中, 四倍体桑叶生长速度快的种质是桂诱92L-60、桂诱92L-45 及桂诱93-187, 叶长增长量分别为21.17 cm、20.23 cm、18.97 cm, 叶宽为17.60 cm、16.37 cm、17.27 cm。

四倍体桑的叶长、叶宽生长速率均高于二倍体桑, 通过表5 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 得出四倍体桑与二倍体桑叶长、叶宽差异性, 叶长增长量F值为0.033, 小于0.05, 两样本方差不齐, p值=0<0.01, 差异达极显著, 同理, 叶宽增长量的P值=0<0.01, 也是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这说明四倍体桑与二倍体桑叶长、叶宽生长速率的差异是极显著的。通过图4 也可直观得呈现出两者叶长、叶宽生长速度的差异性, 四倍体桑叶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二倍体桑。

3 讨论与结论

3.1 确定了44 份桑种质的枝、叶的快速生长期

2014 年春季, 通过对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资源圃内的44 份桑种质资源为期22 d的田间试验调查得出, 桑树枝高以展叶后20~24 d为快速生长期, 叶片以展叶后3~10 d为快速生长期, 该结果与邱长玉等[1]研究发现的桑幼叶展开后10~12 d是桑叶生长旺盛期有一点不同, 根据程嘉翎等[2]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春芽不同发育阶段与气温、地温、光照、降雨等因素具有相关性的关系, 这也说明了调查期的气候因子不同, 试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为充分实现桑树的高产优质, 在生产中就要抓住枝、叶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 增肥足水促生长。在44 份种质中, 枝高生长速度快的种质主要为红茎牛、桂诱94-2050、桂7604、桂诱2034、粤诱57, 生长速率为1.46~1.65cm/d;叶片生长速度快的种质主要为桂诱92L-60、桂诱92L-45、桂诱93-181、粤诱30 等, 生长速率为1.60~1.76 cm/d。

3.2 二倍体桑与四倍体桑的枝、叶生长速度有差异

由二倍体与四倍体种质资源的调查分析可知, 在为期22 d的调查周期内, 枝、叶生长速度的特点是枝高变幅大, 叶相对较小, 且叶长与叶宽的生长速率曲线变化相似, 这也证实了叶长与叶宽、叶宽与单片叶重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性[1]。二倍体桑与四倍体桑相比, 二倍体桑的枝高生长速率高于四倍体桑, 而四倍体桑的叶长、叶宽生长速率均高于二倍体桑, 其叶片生长速率与二倍体桑形成极显著的差异, 这种生长速率的差异性与四倍体桑外形特征叶型大、叶肉厚重、叶脉粗、植株比较矮壮等现象[3,4]是相吻合的。在20 份二倍体桑资源中, 以种质红茎牛、桂7604、邕新8 号枝高生长速率最快, 以种质桂7604、桂8014 及伦240 叶片生长速率最快;在24 份四倍体桑种质资源中, 枝生长速度最快的种质依次为种质桂诱94-2050、桂诱2034 和粤诱57, 叶片生产速度快的种质是桂诱92L-60、桂诱92L-45 和桂诱93-187。

3.3 本次试验调查存在的不足与研究方向

由于本次试验调查周期较短, 且试验当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无光照的气候条件影响, 桑的枝高生长速度符合春季后期高于春季前期的生长规律, 叶生长速度并未体现出来。桑树的产叶量不但与有效条数、总有效芽数有关, 还与桑树米条长度、株高、叶片大小都有极重要的影响[5,6], 说明叶片和枝条是形成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 桑树在品种选育时, 应以枝高、发条数、叶长与叶宽作为主要的选育指标。为充分满足蚕桑业生产和科研良种繁育中对高产优质、强抗逆性的三倍体品种要求[7,8,9], 实现三倍体桑9446-7 与其杂交的结实性[10]。就要求对二倍体与四倍体桑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能全面、深入地认识, 因此, 下一步田间的试验调查要结合室内植株根、茎、叶内源成份的含量测定来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种质资源数据库, 充分认识并掌握每种资源的生理特点及形态特征, 更好地为桑树良种繁育工作做准备。

摘要:为了掌握桑树种质资源的生态特征及生长规律, 通过田间调查测量的方法, 对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桑树资源圃中44份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枝条、叶片生长速率调查及分析。22 d的调查结果显示:四倍体桑叶片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其中生长速率较快的种质是桂诱92L-60、桂诱92L-45、桂诱93-187, 其叶长增长量分别为21.17 cm、20.23 cm、, 叶宽增长量分别为17.60 cm、16.37 cm、17.27cm;二倍体桑枝生长速度则相对较快, 以红茎牛枝高增长最快, 增长量为35.67 cm, 增长速率为1.62cm/d, 其次是种质桂7604与邕新8号。在枝、叶生长速度调查周期中, 枝高生长速率变化幅度较大, 叶长、叶宽相对平缓, 且叶长与叶宽生长速率变化曲线趋于一致。2 a树龄的四倍体桑与二倍体桑叶长、叶宽生长速率均以展叶后310 d为生长高峰期, 枝高则是展叶后的2024 d达到生长高峰期。

关键词:桑树,种质资源,生长速度

参考文献

[1]邱长玉, 朱方容, 林强, 等.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叶片生长速率及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 (2) :253-257.

[2]程嘉翎, 王亚君, 吴福安, 等.桑树春芽发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J].蚕业科学, 2002, 28 (3) :179-184.

[3]朱方容, 雷扶生, 胡乐山, 等.四倍体桑研究和应用的概述[J].广西蚕业, 1997, 34 (1) :11-16.

[4]杨今后, 杨新华, 骆承军.桑树多倍体及其育种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 1992, 18 (3) :195-201.

[5]田智得, 朱方容, 陈小青.春季桑树杂交组合几个农艺性状与桑园产叶量的通径分析[J].广西蚕业, 2006, 43 (2) :18-21.

[6]陈世亮, 高翔, 俞秀琼, 等.桑树品种性状与产叶量的相关性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 2007 (4) :31-32.

[7]韩世玉, 蒋虹, 赖钢.贵州桑树资源及利用概况[J].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 (4) :839-842.

[8]林强, 邱长玉, 朱方容.等.桑树二倍体及其人工诱导同源四倍体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42 (1) :11-15.

[9]郭展雄, 肖更生, 苏大道.广东桑树多倍体及其育种研究的进展[J].蚕业科学, 1994, 20 (4) :67-71.

种质资源调查 篇11

关键词 落花生 ;营养成分 ;层次分析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 S541+.9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4.011

Evaluation of Nutrition Value of 17 Arachis Linn. Accessions

HUANG Chunqiong LIU Guodao BAI Changju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hina,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dry matter, crude protein, crude fiber, crude fat, crude ash, ether extract, P and Ca of 17 Arachis Linn. accessions were tested in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ude protein ranged from 15.23% to 17.12%, with an average of 16.04%; the crude fiber ranged from 19.56% to 22.33%, with an average of 20.85 %; the crude fat ranged from 5.15% to 6.47%, with an average of 5.73%; the crude ash ranged from 7.16% to 9.37%, with an average of 8.34%; the ether extract ranged from 32.16% to 38.29%, with an average of 32.51%; the content of p ranged from 0.20% to 0.32%, with an average of 0.27%; and the content of Ca ranged from 1.24% to 1.72%, with an average of 1.50%. Evaluation of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by AHP with crude protein, crude fat, crude fiber, and ether extract as the indica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e A05 Arachis pintoi which collected from putian, Fujian province had the highest nutritional value (15.74%), the lowest was A09 (A. pintoi cv. Amarillo) (14.8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rachis Linn breeding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Arachis Linn. ; nutrient content ;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evaluation

落花生(Arachis Linn.)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分布在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及乌拉圭等地[1]。营养价值及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及繁殖能力强,近年来,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被广泛应用于草地畜牧业及园林绿化等方面。目前,中国落花生育种水平还很低,育成品种少,通过国家审定登记的落花生品种仅有2个,分别是由福建农科院生态研究所选育的阿玛瑞罗平托落花生(A. pintoi Krap. & Greg. cv. Amarillo)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的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A. pintoi Krap. & Greg. cv. Reyan No.12)。因此亟需选育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落花生品种来满足目前草地畜牧业及园林绿化的需要。

营养价值是衡量牧草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牧草利用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2]。营养价值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牧草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评价营养价值的方法有很多,大多以营养成分含量为主,粗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3-7]。因此,本研究选取17份落花生材料,测定不同落花生营养期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和磷等含量,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其营养价值,为落花生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nlc202309091050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研究所用的17份落花生材料来源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园区,位于东经109°30′,北纬19°30′,海拔149 m。年平均温度为24.3℃,年降雨量为2 165.4 mm。试验地土壤pH及养分含量如表2。

1.2.2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个重复;小区面积10.0 m2(2.5 m×4 m),按30 cm×30 cm规格种植,每区种植104株,区距1.5 m,重复距2 m。试验于2011 年采用无性繁殖法育苗,并于当年移栽定植。

于2013年9月,落花生处于营养生长期,从3个重复区里,每个小区随机抽样割取地上部分(包括茎叶)约1 000 g,称重,105℃杀青30 min,(65~75)℃烘48~72 h,冷却后称重。用粉碎机将干样粉碎过0.25 mm筛,装入封口袋中,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备用[8]。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测定方法参照张丽英[8]等的方法,并作适当调整。测定干物质(DM, dry matter)、粗蛋白(CP, crude protein)、粗脂肪(EE, crude fat)、粗纤维(CF, crude fibre)、粗灰分(Cash, crude Ash)、无氮浸出物(NFE,Nitrogen Free Extract)、磷(P, phosphorus)和钙(Ca, calcium)含量等,各测定项目均重复3次。

营养价值根据公式R=∑WiKi计算,其中,i表示各因素,Ki表示各因素的指标,Wi表示各层次因素指标的权重值。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权重分别是49.6%、28.7%、14.4%和7.3%[9-11]。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SA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分分析

在种植第二年的营养生长期取样分析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粗蛋白、无氮浸出物、营养价值差异极显著,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干物质是衡量牧草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17份落花生干物质含量范围为84.82%~90.81%,平均值为87.47%,变异系数为1.44%,干物质含量最高的为A03平托落花生,为90.81%,最低的为A01平托落花生(84.82%),A15(CPI93483光叶落花生)居中,为86.57%,比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干物质含量(88.10%)略低。粗蛋白质是评价牧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牧草营养价值含量成正比,粗蛋白质含量范围为15.23%~17.12%,平均值为16.04%,变异系数为3.80%,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A01平托落花生,为17.12 %,A15(CPI93483光叶落花生)的粗蛋白含量为15.70%,比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16.36%)的略低,粗蛋白含量最低的是A09(Amarillo平托落花生),为15.23%。粗纤维含量也是衡量牧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情况,牧草粗纤维不易被家畜消化,所以其营养价值与粗纤维含量成反比,粗纤维含量平均为20.85 %,范围为19.56%~22.33%,变异系数为4.27%,粗纤维含量最低的为A11平托落花生,为19.56%,最高的是A10平托落花生(22.33%),15号CPI93483光叶落花生的粗纤维含量为20.70%,比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的高4.55%。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5.73%,范围为5.15%~6.47%。粗灰分含量平均值为8.34%,范围为7.16~9.37 g/kg。无氮浸出物含量平均值为36.51%,范围为32.16%~38.29%。磷含量范围为0.20%~0.32%,平均值为0.27%。钙含量范围为1.24%~1.72%,平均值为1.50%。

2.2 营养价值分析

落花生营养价值的计算以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作为判断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种质的营养价值,从表3中可知,17份落花生的营养价值范围为14.82%~15.27%,平均值为15.74%。营养价值最高的种质为A05平托落花生,为15.74%,该种质也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种质;其次是A01平托落花生,为15.65%,该种质也是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最低的为A09(Amarillo 平托落花生),为14.82%,也是粗蛋白质含量最低的。A15(CPI93483光叶落花生)和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营养价值处于中等水平。

3 讨论

牧草资源的营养成分的高低是评价其饲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12-13]。其中牧草的营养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14],提高粗蛋白质含量与降低粗纤维含量是改善牧草品质的重要内容。粗蛋白质越高营养成分越好;牧草中粗蛋白的含量随生长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幼嫩期的粗蛋白含量最高,营养中期粗蛋白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粗纤维含量较为丰富[9,15]。本研究以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11,16]作为落花生营养价值评价的指标,根据规范化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公式计算各材料的营养价值。从研究结果可知,营养价值最高的为A05平托落花生,为15.74%,该种质同时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其次是A01平托落花生,该种质是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种质,最低的A09(Amarillo 平托落花生),为14.82%,也是粗蛋白含量最低的。从该研究结果可知,一般蛋白质含量高的种质,其营养价值也高,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喜军[9]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从这一研究结果中还可以看出,落花生不同种质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造成落花生种质之间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的原因既有遗传等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发育时期上的差异因素,因此本试验取样时期统一为营养生长期。本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牧草在营养价值数量化方面的差异,体现牧草价值的综合性特点[17]。牧草营养价值的评价除了营养成分含量外,适口性、消化率等对牧草营养价值的评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nlc202309091050

参考文献

[1] 白昌军,刘国道. 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选育及推广利用[J]. 草业科学,2006,23(8):50-52.

[2] 段新慧,钟 声,李乔仙,等. 鸭茅种质资源营养价值评价[J]. 养殖与饲料,2013(6):38-42

[3] 秦 彧,周志宇,姜文清,等. 西藏主要栽培牧草、作物秸秆营养价值评价[J]. 草业科学,27(5):140-147.

[4] 向志民,何 敏. 蒿类半灌木牧草质量分析[J]. 草业科学,2000,17(1):13-15,20.

[5] 田 兵,冉雪琴,薛 红,等. 贵州42%种野生牧草营养价值灰色关联度分析[J]. 草业学报,2014,2(1):92-103.

[6] 周汉林,李 琼,唐 军,等. 海南不同地区几种热带牧草的营养价值评定[J]. 草业科学,2013,23(9):41-44.

[7] 赵禹臣,孟庆翔,参木有,等. 西藏高寒草地冷暖季牧草的营养价值和养分提供量分析[J]. 动物营养学报,2012,24(12):2 515-2 522.

[8] 张丽英.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9] 张喜军,祝廷成. 牧草饲用价值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J]. 中国草地,1991(6):63-67.

[10] 唐燕琼. 柱花草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海南:海南大学,2008.

[11] 白昌军,刘国道. 臂形草属牧草产草量及饲用价值研究[J]. 草地学报,2001,9(2):110-116.

[12] 莫本田,罗天琼,唐成斌. 贵州主要野生禾本科牧草营养价值灰色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1996(5):42-46.

[13] 何 毅,李 青,王历宽. 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高寒牧区引种的苜蓿进行综合评价[J]. 草业科学,2002,19(3):33-36.

[14] 成若琳. 甘肃天然草地饲用植物营养价值评定[M]. 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 谭学瑞,邓聚龙. 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 统计研究,1995,65(3):46-48.

[16] 夏 明,桂 荣,那日苏. 牧草营养成分聚类分析与评价[J]. 中国草地,2000,(4):33-37.

[17] 万娟娟,于 磊,鲁为华,等. 新疆沙尔套山草地优势禾本科牧草营养价值综合评定[J]. 草业科学,2014,31(11):2 141-2 147.

种质资源调查 篇12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的常绿、半常绿或落叶的丛生性灌木, 此花植株分枝多。叶互生, 因种类不同而有圆形、椭圆形、卵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等。花色繁多, 因种类而异, 有白、紫、粉、黄、红、淡紫、洒金, 有的还有双色, 有的花朵还有香气[3]。春鹃叶片较大, 花期在4—5月, 先开花后发新叶, 树形直立。花形有大、小2种;夏鹃叶片较小, 花期在5—6月间, 先发叶后开花, 树形张开, 花大瓣平;春夏鹃的花期介于二者之间, 花和叶几乎同时萌发[4]。我国是杜鹃花科的主要分布区, 野生杜鹃花资源对于杜鹃资源的合理利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杜鹃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山东野生杜鹃花资源较少, 其分布状况尚未见报导, 摸清山东特别是胶东半岛地区野生杜鹃资源的分布、种类, 对于丰富山东园林植物资源、培育适合山东环境条件的杜鹃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特进行本研究。

1 杜鹃花研究进展

1.1 杜鹃花的分布与种类

我国是世界杜鹃花野生种质资源的发源地之一, 是杜鹃花种群量最大的国家。全世界野生杜鹃花约1 000种, 我国就有大约570种, 其中特有种420种[5]。我国除新疆和宁夏外, 各省区均有分布。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是最集中的产地, 均分别占100种以上, 仅云南的杜鹃花品种就占全国品种的1/2以上[6]。

1.2 杜鹃花的生态习性

杜鹃花属种类多, 习性差异大, 但多数种产于高海拔地区, 喜凉爽、湿润气候, 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 H值在5.5~6.5的酸性土壤。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 但不耐曝晒, 天然群落分布于海拔1 000~3 000 m的高山, 生长在阴坡上, 属半阴性植物[7]。

1.3 杜鹃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近些年, 世界上的杜鹃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很快, 均以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 以品种引进为前提, 以杂交育种为主要技术手段, 即使是种质资源较为缺乏的国家也非常注重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经登记的杜鹃花的新品种是仅次于月季的木本花卉。

日本原产杜鹃品种仅31种, 而现在栽培品种已有2 000种。新品种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各地的杜鹃花产业发展形成了自身特色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如日本的东鹃、比利时的西鹃、德国的高山杜鹃、英国以杜鹃花为主题的各类公园等都以明显的区域优势享誉世界[8]。而我国现有的杜鹃花品种总数不到400种, 且生产主栽品种多年不变、品种比较单一。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杜鹃花的盛花期 (4月29日至5月16日) , 对胶东半岛内几个野生杜鹃花集中分布区 (栖霞牙山、牟平昆嵛山、日照五莲山九仙山、大珠山、崂山巨峰) 进行了为期20 d的调查。对杜鹃花群落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数量、生长状况、群落特征、地理分布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载、拍照和相关分析, 并进行了标本的采集。

3 结果与分析

3.1 资源分布

3.1.1 栖霞牙山。

牙山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历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11.1 mm, 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春夏秋冬四季呈规律性变化。牙山主峰海拔为806 m。森林面积达6 000 hm2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93.2%。牙山有省内面积最大的天然藤本林, 更有罕见的大面积、高密度的“三花” (锦带花、蓝荆子、山樱桃) 混交群落。本次调查在栖霞牙山分别选取了4个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第1处, 位于牙山第二停车场附近, 海拔为449.9 m。此处植物群落分3层, 上层为黑松、榛子;中层为杜鹃、大花溲疏;下层为草本植物。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第2处, 位于牙山裂隙带标牌以上约50 m处, 海拔为534.2 m。此处植物群落分3层, 上层为赤松、榛子、花曲柳、落叶松;中层为锦带、溲疏、绣线菊、山樱桃、黑桦;下层为少量草本植物。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第3处, 海拔为752.5 m。此处植物群落分3层, 上层为大叶白蜡、槲树、水榆花楸、山樱桃;中层为荚蒾、卫矛、丝绵木、锦带;下层为草本地被。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第4处, 海拔为791 m。此处植物群落分层不明显, 有赤松、槲树、山樱桃、溲疏、绣线菊、锦带、鼠李、草本地被。此处位于牙山峰顶, 光照充足, 阳光直射, 海拔800 m时仍有杜鹃花分布。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此处杜鹃花为盛花期。牙山的杜鹃花种类主要为蓝荆子, 只发现1株照山白。牙山的植物郁闭度较高, 适合杜鹃花半耐阴的习性。

3.1.2 牟平昆嵛山。

昆嵛山, 横亘烟台和威海2个地方。主峰海拔为923 m, 为半岛东部最高峰。方圆百里, 巍峨耸立, 峰峦绵延, 林深谷幽, 多有清泉飞瀑。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春、夏、秋、冬四季呈规律性变化。本次调查在牟平昆嵛山分别选取了3个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第1处, 海拔为553 m。此处植被有白檀、丝绵木、小米空木、槲树、落叶松、赤松、唐松草、水榆花楸。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 位于山的阴坡。第2处, 海拔为865 m。此处植被有胡枝子、悬钩子、绣线菊、锦带、水榆花楸、槲树、小叶鼠李。此处杜鹃花多处于花蕾期, 开花较少。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第3处, 海拔为761 m。此处植被有赤松、水榆花楸、胡枝子。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昆嵛山植被覆盖度较高, 土壤含水量也较高, 比较适合杜鹃花的生长。

3.1.3 日照五莲山、九仙山。

五莲山位于鲁东南沿海城市日照五莲县东南。五莲山平均气温12.6℃, 属温带半湿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 气候宜人, 雨量充沛。本次调查在日照五莲山分别选取了3个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第1处, 黑牛场杜鹃花园。此处植物群落分3层, 上层为白桦、椴树、板栗;中层为蓝荆子、槲树;下层为绣线菊、野蔷薇、丝绵木、野花椒。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映山红。山的北坡下部大面积分布映山红、蓝荆子, 郁闭度达100%, 林下草本植物稀少。第2处, 黑牛场杜鹃花园。此处海拔为348.1 m。植物群落上层为赤松、麻栎、毛白杨;中层为蓝荆子、野蔷薇、绣线菊、锦带、槲树、白檀、金银花;下层为山楂叶、悬钩子。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映山红。第3处, 卧鸱流生态各入口。此处植物群落分为3层, 上层为赤松、椴树、麻栎、刺槐、板栗;中层为盐肤木、荆条;下层为小米空木。杜鹃花主要为映山红。此处花色丰富, 植物生长繁茂。

3.1.4 青岛大珠山。

大珠山北靠胶南市区。主峰顶海拔为486 m, 总面积为65 km2。三面环海, 南北长20 km以上, 总面积为65 km2。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春、夏、秋、冬四季呈规律性变化。本次调查在青鸟大珠山分别选取了2个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第1处, 珠山秀往上50 m处, 海拔为168.1 m。此处杜鹃花种类有蓝荆子、映山红, 为栽培植株, 无伴生植物, 处于东北山坡下部, 无上层乔木, 全光照状态。第2处, 大珠山珠山秀顶, 海拔为220.3 m。此处杜鹃花为野生状态, 单株生长于岩石缝中, 植株较大, 整个山都可以见到零星分布的映山红花丛, 9~10丛, 单丛植株生长优良, 开花繁密。周围环境无上层植物。中层为大片赤松、盐肤木、小米空木、臭椿。大珠山的土壤呈酸性, 有利于杜鹃花的繁衍生息。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杜鹃花生长的摇篮。

3.1.5 青岛崂山巨峰。

崂山的主峰称“巨峰”, 其海拔为1 133 m, 地势雄奇。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春夏秋冬四季呈规律性变化。本次调查在青岛崂山巨峰分别选取了2个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第1处, 巨峰山顶处, 海拔为573.8 m。此处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生于石缝中, 生境贫瘠, 长势良。周围环境为刺槐、野山樱、胡枝子、白檀、锦带、黑松。第2处, 海拔为674.6 m。此处杜鹃花种类为蓝荆子。生于小路两旁, 位于阴坡, 长势良好。周围环境为黑松、盐肤木、野花椒、鼠李、锦带、水榆花楸 (巨峰沿途在海拔1 083 m处仍有蓝荆子分布) 。

3.2 种类及其形态特点、观赏价值

3.2.1 蓝荆子。

其主要形态特征:落叶灌木, 高1~2 m。单叶互生, 质较薄, 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先端尖锐, 基部楔形, 两面无毛仅具腺鳞。全缘叶, 叶缘基部偶见粗毛, 具短叶柄。花先叶开放, 深红色或淡紫红色, 单花或1~3朵生于上一年生枝的顶端;花冠宽漏斗状, 5深裂, 达花冠中部以下。蓝荆子的花期比较长, 盛花期从每年3月初至4月底, 此时山上的其他植物通常都没有发芽、开花。蓝荆子先花后叶, 盛花期时, 满山只见一片发紫的品红色, 蔚为壮观。

3.2.2 映山红。

其主要形态特征:落叶灌木, 高可达1 m。枝条细而直, 常有亮棕色或褐色的糙毛。叶质地稍厚, 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 先端锐尖, 基部楔形, 上面绿色, 有疏生糙毛, 下面毛较密, 边缘有密睫毛;花2~6朵簇生于枝顶;花萼5深裂, 上有糙伏毛和睫毛[9];花冠宽漏斗形5裂, 蔷薇红或鲜红色, 上方有深红色的密斑点。映山红是花叶同放, 称得上是花叶兼美, 而且其花色丰富, 有白、红、粉红、紫、紫红、偏蓝色、红白复色, 并有条纹和斑点等种种变化;花期比较长。

3.2.3 照山白。

其主要形态特征:半常绿灌木, 树皮黑灰色, 枝条细, 灰褐色, 有散生腺鳞和疏柔毛。叶多生于枝端, 厚革质, 长椭圆形, 钝尖或急尖, 基部狭楔形, 叶缘疏生浅齿或近全缘, 稍反卷;上面绿色, 光滑无毛, 下面色淡, 弥生棕色腺鳞。总状花序顶生, 有多数小花;花冠钟形, 长约1 cm, 5裂片, 长圆形, 外被腺鳞。花色洁白, 观赏价值极高。

4 结论与讨论

经过对胶东半岛野生杜鹃的调查, 初步了解了胶东半岛野生杜鹃的地理分布、数量、种类、周围环境和生长状况, 胶东半岛野生杜鹃花资源单种蕴藏量大, 分布范围较广。其中以蓝荆子、映山红的数量最大, 分布面积最广。蓝荆子在胶东半岛主要分布于崂山、大珠山、昆嵛山, 生于山坡、林下及灌木丛中, 海拔可达1 000 m以上;映山红产于五莲山等地, 生于山坡灌丛;照山白在胶东半岛各大山区都有分布, 但数量较少;羊踯躅和山踯躅在此次调查中并未发现。有关羊踯躅和山踯躅的分布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杜鹃花, 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胶东半岛的野生杜鹃花种类、分布等进行更全面的调查, 以便摸清资源状况,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与保护奠定基础;对比较稀有的野生杜鹃花资源应加以保护。有计划地建立自然风景区或保护区, 为种质资源的繁衍与保护创造条件[10];发展与利用野生杜鹃花资源, 对野生杜鹃花进行引种驯化及杂交育种, 希望得到喜阳、耐旱、适于中性土壤和耐寒的种类, 以利于大面积的露地栽培。

杜鹃花在胶东半岛各山区的分布很广泛,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一特殊的资源优势在园林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应加大对杜鹃花种质资源的调查力度, 并加以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 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摘要:杜鹃花是世界园林著名的观赏植物和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观赏价值极高。我国是杜鹃花资源的重要发源地, 研究杜鹃花的资源状况对于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培育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山东野生杜鹃花资源状况尚未见研究报导。对胶东半岛杜鹃花集中分布区 (牙山、昆嵛山、五莲山、九仙山、大珠山、巨峰) 的野生杜鹃花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 胶东半岛的野生杜鹃花种类主要有尖叶杜鹃 (蓝荆子) 、映山红、照山白、羊踯躅和山踯躅, 其中蓝荆子和映山红的分布广泛, 蕴含数量较多。野生杜鹃花资源主要分布于山坡林下, 由于分布区大都离居住区较远, 加上有关部门的有效保护, 野生植株生长状况良好, 种群数量稳定。

关键词:杜鹃花,野生,种质资源,调查,胶东半岛

参考文献

[1]余树勋.杜鹃花[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2:1-85.

[2]赵喜华, 王曼莹.杜鹃属植物研究综述[J].江西科学, 2006, 24 (4) :242-246.

[3]黄茂如.杜鹃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张德罡, 曹文侠, 蒲小鹏, 等.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草原与草坪, 2003 (1) :27-30.

[5]张长芹.杜鹃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闶天禄, 方瑞征.杜鹃属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问题的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 1979 (2) :17-29.

[7]PTTHL E.Wegweiser dureh den Botanischer Garden und Rhododen-dron-Bremen, ASCO-dmck[R].Bremen Germany, 1994:14-20.

[8]张春英.杜鹃花的育种发展及现代育种[J].山东林业科技, 2005 (3) :77-79.

[9]王玉国, 李光照.中国杜鹃花属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 2007, 45 (1) :1-20.

上一篇:单层钢厂房下一篇:和谐办公室政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