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评价

2024-09-03

种质评价(通用12篇)

种质评价 篇1

1 作物种质资源概述

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特异种质材料的利用以及种质创新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涉及到人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的复杂问题。但是, 随着种质资源的不断收集和积累, 种质资源库变得越来越庞大, 极大地增加了管理、利用难度。目前, 世界种质资源日益流失, 导致大量有用基因损失, 特别是无性生殖和败育材料尤为严重, 因此寻找、开发合适的种质资源评价和保存方法迫在眉睫[1,2,3,4,5,6]。

2 核心种质的概述及研究意义

Frankel和Brown于1984 年最早提出核心种质 (core collection) 是保存的种质资源的一个核心子集, 以最少数量的遗传资源最大限度地保存整个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同时代表了整个群体的地理分布。核心种质的主要特性:包括和体现作物的主要变异类型;种质彼此间相互异质性, 具有生产时间中的优良性状因子;遗传多样性、代表性, 重要的农艺性状多为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杂交后代分离广泛, 对其遗传背景研究非常有限;存在动态交流和调整, 核心种质是一个动态的群体, 随时了解整个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机构, 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保持核心种质资源研究持续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性, 种质命名混乱等因素都增加了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布及其构成状况的复杂性。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表明[7,8,9,10], 已经构建了谷类、豆类、花卉类等多种作物的核心种质, 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构建作物核心种质, 无疑为解决当前巨大的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之间所存在的突出矛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构建核心种质的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数据、评价鉴定数据和特征数据的收集整理, 根据分类学、地理起源、生态类型、遗传标记、农艺性状等数据数据进行分析、聚类比较、筛选。建立合理的取样方法和核心种质样品的选择体系, 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合理应用体系, 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核心种质, 以保证核心种质的有效利用。分别构建种质资源的保存种质、初级核心种质、核心种质和核心应用种质的系统结构[11,12]。

3.2 研究方法

根据核心种质的概念, 构建核心种质可以选择种质材料表型指数、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变异系数、表现型分布频率方差、表型保留比例、最大值离差及最小值离差等参数作为初选指标。将基因型值、分子标记信息数据、连续性数据和间断性数据进行等权相加, 从而计算出的遗传距离分析, 能够用尽量少的评价参数真实评价整个种质群体[11,12]。

构建核心种质主要采用的抽样方法有随机抽样、按常数抽样、按比率抽样、按对数抽样和按遗传变异度抽样。

主成分分析是构建核心子集过程中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各个样品对整个群体变异的贡献率, 并遵循核心种质变异最大化原则按种质贡献率大小依次选取样品。聚类分析是通过计算样品间距离方法 (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重心距离法, 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 , 将多个样品逐步合并的过程, 距离近、远数值而先后合并, 最后把所有样品组成直观展现于聚类图上。

董孔军等[13]按照20%取样比例确定相应数量类群, 根据各基因型在类群中的平均离差度确定取样样本, 并对遗传多样性指数、特征性状值、符合率进行检测评价, 构建了甘肃省糜子核心种质, 较好地反映了甘肃省糜子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王美兴等[14]通过比较随机取样、聚类取样的效率, 等位变异保留比例、基因多样性指数与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采用聚类取样, 取样比例为40%, 构建了玉米材料核心种质。ZHANG等[15]研究表明, 相对于随机抽样策略, 等位基因优先取样策略可以构建更具代表性的核心种质。吕新华等[16]对百日菊材料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根据遗传差异的大小进行聚类分析, 可被分为两大类群。聂石辉等[17]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以100 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为材料的15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9 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的前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91%, 载荷值反映了主要数量性状的育种选择潜力。王新超等[18,19]以“茶区—对数比例—聚类取样”的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以等位基因数为评判指标和花部形态、生化成分含量等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验证, 构建了中国茶树初级核心种质。齐永文等[20]构建了甘蔗细茎野生种核心种质,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提出了较好的核心种质取样规模为10%的取样比例可获得70%以上的变异保留比例;认为简单比例法为最优取样策略。郑轶琦等[21]通过对狗牙根初级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 组内取样比例中平方根比例优于简单比例、对数比例和多样性比例;聚类取样明显优于随机取样。确定了在25%的总体取样规模下, 组内采用平方根比例和聚类抽样方法是构建狗牙根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并在表型水平构建了狗牙根初级核心种质。马洪文等[22]通过对粳稻的数量性状的基因型预测值研究表明, 欧氏距离优先取样法下最短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最优, 构建了核心种质。曾宪君等[23]对欧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生长、育种值、材性、养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等性状进行分析, 采用l3 种表型选优的抽样方法构建了欧洲黑杨优质核心种质库。刘德浩等[24]采用10%的抽样比例、标准欧氏距离、最短距离系统聚类法和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的包括25 个种源100 个家系的尾叶桉核心种质最能代表原有的种质群体。

4 作物核心种质评价研究及应用

在作物种质评价和利用过程中, 一般需要从多个性状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把多个具有相关关系的性状 (变量) 通过主成分转换。转化为少数几个独立并具有主导作用的综合变量, 或者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对种质群体的表现性状进行分析。将其中变异贡献极小的性状剔除, 这样可以去除冗余性状对种质分析的影响。

周少川等[25]研究表明, 水稻亲本优异基因的预知选择是核心种质育种高效的保障, 育种学与种质资源学有机结合, 有效选择和挖掘亲本基因源, 准确地选择优良性状互补的亲本扩大遗传距离, 提高核心种质的配组互补性, 有效扩大了遗传距离, 有效兼容有利基因和新的优良种质, 将会提高核心种质育种效率。黄永兰等[26]通过对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生物量、籽粒吸氮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籽粒和秸秆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品种间的产量与生物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为水稻核心种质筛选提供了依据。夏秀忠等[27,28]对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进行了相关抗性评价分析, 为水稻抗旱、抗寒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ZENG等[29]基于水稻对磷效应和特征参数进行分析, 构建了云南省水稻次核心种质,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LI等[30]对水稻种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QTL数据进行分析, 构建了8 个核心种质群体。黎毛毛等[31]构建了江西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库。

张先亮等[32]构建了西瓜相关性状主成分综合模型, 为西瓜产量性状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也可为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利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胡建斌等[33]和张永兵等[34]构建了甜瓜的核心种质,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 可作为原始种质代表性样本。文明富等[35]针对甘蔗品种进行系谱分析和核心种质评估研究揭示了基础种质组成和核心种质, 为育种中选择亲本和配制杂交组提供依据。王丽侠等[36]对我国保存收集的饭豆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以聚类分析为基础, 经评价和补充调整等构建了我国饭豆核心种质157 份, 为有重点有选择地深入开展饭豆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等提供了基础。赵丽娜等[37]对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 为抗叶锈育种的重要资源。JIA等[38]研究结果表明, 回交育种将是核心种质构建和种质资源扩大的基础, 并广泛应用于各类作物的育种研究。

提高作物种质资源各类数据的完整性是管理和研究利用的关键, 也是构建核心种质的理论基础。在传统方法中, 利用形态学进行分类受环境和主观分辨因素影响较大, 标准不一;而随着生物技术方法为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核心种质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手段。

姜俊烨等[39]运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代表初级地理蚕豆微核心种质核。WANG等[40]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赤豆的核心种质进行分类, 能更好地筛选适合区域性种植的品种, 也为杂交育种组合和加快扩大基因库的野生基因资源提供依据。郭大龙等[41]对所构建的葡萄核心种质进行分子和表型检验结果表明,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对其他作物核心种质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姚启伦等[42]对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核心种质在农艺、经济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能较好地保持了原种质库的遗传变异。

赵檀等[43]利用SSR标记分析表明了河北省小麦品种多样性水平的复杂多样, 反映出了品种的地域性分布特征, 认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对于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遗传改良进度至关重要。徐笑宇等[44]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苦荞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苦荞的遗传信息受地理分布的影响较大;建立了苦荞核心种质筛选的基础。袁海涛等[45]对野核桃样本的SSR分子标记数据, 采用最小距离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 构建了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初始种质。

郭林榕等[46]利用SRAP标记对余甘子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了基因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程江波等[47]对海巴戟生物学性状、农艺学性状、SRAP分子标记等遗传多样性数据分析, 应用最佳方法和取样策略, 构建了核心种质。张维瑞等[48]利用AFLP分子标记信息, 构建了桂花核心种质, 能很好地保留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军等[49]通过对梅花的AFLP多态位点信息, 采用系统取样策略, 构建了梅花核心种质。简爽等[50]研究表明, 不同生态区大豆微核心种质资源中的蛋白各亚基相对含量有广泛的变异和遗传变异程度上存在差异, 有很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5 展望

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育种目标的多样化决定了核心种质研究的重点和目的各有不同。重要农艺性状核心种质构建, 对挖掘优异基因、提高育种效率和种质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保护与应用研究中, 构建核心种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51]。首先, 核心种质的构建有助于了解现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和分布状况, 及其潜在的利用价值, 进而对于今后种质资源的引种、收集工作, 包括引种方向、类型、数量等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 核心种质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加强和实现对重点材料的重点保护和管理, 避免了优异种质和基因的丢失。第三, 能够采用一系列先进手段和方法针对核心种质进行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以及优异种质、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增强育种工作中的导向性和预见性, 避免了盲目性。

通过全面的种质评价研究, 构建应用核心种质类别;完善种质保存及管理机制, 严防资源流失、丢失;健全资源分发、利用和共享机制, 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

摘要:阐述了作物核心种质的概念、研究意义和方法;分析、讨论了作物资源核心种质的综合研究重要性和广泛利用的必要性, 提出了构建作物核心种质是解决当前种质资源研究矛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作物,核心种质,评价,应用

种质评价 篇2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选用多态性高分辨能力强的5对引物对25个广东茶树群体品种和5个对照品种进行选择性扩增,获得了较清晰的.DNA指纹图谱.5对引物共扩增出36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73条带,多态性条带338条,占总带数的92.6%.扩增片段大小在50~600 bp之间.采用DPS 2000软件进行聚类,30份供试材料以清凉山茶和清远笔架茶遗传距离最近(0.12752),桂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5),本实验结果表明广东地方茶树群体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作 者:赵超艺 周李华 罗军武 黄建安 谭和平ZHAO Chao-yi ZHOU Li-hua LUO Jun-wu HUANG Jian-an TAN He-ping  作者单位:赵超艺,ZHAO Chao-yi(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湖南,长沙,410128;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英德,5103042)

周李华,ZHOU Li-hua(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湖南,长沙,410128;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21)

罗军武,LUO Jun-wu(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湖南,长沙,410128)

黄建安,HUANG Jian-an(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湖南,长沙,410128;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

种质评价 篇3

该成果收集国内外胡椒种质资源72个种、217份,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国家级胡椒种质资源圃,资源保存量达到246份;摸清了我国胡椒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提出了“云南是胡椒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或分化中心之一”的重要观点,揭示了影响种质资源分布的生态位因素和主要环境因子,解决了传统地理分布图容易高估或低估物种资源量和分布范围的缺陷;构建了胡椒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和数据标准,研制规范数据6大类128项,筛选出优异种质21份;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主要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确定了胡椒属DNA条形码序列组合matK+ITS,物种鉴定准确率达95%以上,并建立胡椒属植物30种的DNA条形码,实现了种质资源的快速精确鉴定。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胡椒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等提供了重要材料、数据和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网,2014-06-25)

种质评价 篇4

关键词:家蚕,品种,饲养评价

种质资源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1]。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程度是决定育种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研究单位育种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进行家蚕种质资源 的收集、整理、保护、评价与创新利用,对加速育种基础材料、 生产实用品种以及特殊用途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2]。2011—2012年,我们相继从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引进家蚕品种资源24份,并进行了实验室饲养鉴定,掌握引进品种资源的饲养及经济性状,为进一步充分利用这些品种资源和改良利用家蚕品种打下理论基础,促进湖北省家蚕品种选育的进程。

1材料与方法

1.1家蚕种质资源

从山东农大、苏州大学、华南农大、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单位引进家蚕种质资源24份,其中包括中系资源14份,日系资源10份。引进的家蚕资源品种及其保育单位见表1。

1.2试验方法

2011—2015年,每年春季对引进家蚕资源品种进行饲养,全龄三回育,一至二龄采用塑料薄膜防干育,三龄半防干育,四至五龄常规饲育。每品种实行单蛾收蚁,收蚁饲养2区,饲养至四龄饷食后第二次给桑时数蚕,每品种数400头作为四龄起蚕基本头数。饲育期间,严格保持各品系饲养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并详细记载龄期经过、壮蚕形态等性状,调查死笼率、幼生率、虫蛹统一生命率、 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等饲育成绩。

2饲养结果与分析

2.1壮蚕斑纹调查

在饲养过程中,在各品系饲养至五龄盛食期时,调查壮蚕期体色、体型和斑纹形态性状,详细情况见表2。

2.2饲养成绩

2011—2015年期间,每年春季对引进家蚕资源品种进行饲养观察,并调查饲养成绩。引进的家蚕资源品种几年的饲养平均成绩见表3。

2.2结果分析

2.2.2全龄经过

引进中系资 源中,全龄经过 最短的品 系为731,春季饲养,发育最快,全龄经过为23d12h; 全龄经过较短的品系化日、月LQ、LQ、0803、G1白,全龄经过为24d20h;月丰84B、日、和、丰选全龄经过为25d11h;86A、86B、南5、C17全龄经过最长,为25d19h。引进日系资源中,全龄经过较短的品系ZG、J2·7532、JH60B,全龄经过为25d;54A、243、463、夏广、5A全龄经过为25d 10h;春、秋54全龄经过较长,全龄经过分别为26 d 18h和26d5h。

2.2.3虫蛹统一生命率

中系资源中,虫蛹统一生命率最高的品系是731、丰选,其虫蛹统一生命率达分别为98.34% 和98.14%,虫蛹统一生命率较高的是月丰84B、 G1白、化日、LQ、日,其虫蛹统 一生命率 在97.84%~97.11%。日系资源中,虫蛹统一生命率最高的 品系是J2·7532和秋54,分别为97.88%和97.16%,虫蛹统一 生命率较 高的是JH60B、54A、243、463品种,其虫蛹统一生命率在96.97%~96.28%。

2.2.4茧层率

中系资源中,茧层率表现最突出品系是86B、 化日,其茧层率达分别为24.90%和24.73%;和、 0803、月LQ和LQ次之,其茧层率在24.44%~ 24.12%;茧层率较 高的品系86A、南5、C17和日,其茧层率在23.87%~23.63%;月丰84B、丰选的茧层率分别为22.54% 和22.24%;731、G1白茧层率最低,分别为19.93%和17.95%。日系资源中,茧层率最 高的是秋54,其茧层率 为25.37%,春次之,其茧层率为24.77%;茧层率较高的是JH60B、54A,其茧层率分别为24.17%和23.89%;其它品系包括ZG、夏广、463、243、5A、 J2·7532,其茧层率在22.91%~22.24%。

2.2.5万头收茧量和万头茧层量

中系资源中,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表现突出的品系是化日、C17、86B、月LQ,其万头收茧量在18.64~17.95kg,万头茧层 量在4.612~ 4.050kg;86A、丰选、和、LQ表现较为突出,其万头收茧量在17.77~16.90kg;万头茧层 量在4.235~3.926kg;0803、南5、731、G1白万头收茧量在16.01~15.07kg;万头收茧量在3.820~ 2.720kg%。日系资源中,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表现突出品系是春、夏广、ZG、243,其万头收茧量在17.51~17.21kg,万头茧层 量在4.285~ 3.861kg;秋54万头收茧量为16.11kg,但万头茧层量4.087kg;463次之,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分别为16.62kg和3.764kg;JH60B、5A、 54A、J2·7532万头收茧量在14.76~13.79kg, 万头茧层量在3.554~3.066kg。

3讨论

3.1通过连续几年的饲养调查,基本掌握了品种的固有性状,在引进资源中有5份斑纹限性品种, 其中中系资源3份,分别是86A、86B和南5,日系资源2份,分别是ZG和夏广。另引进资源G1白为彩色茧品种,其茧色呈淡绿色。

3.2从引进资源这几年的饲养成绩来看,全龄经过最短的品系为731,为23d12h;全龄经过最长的品系为春,为26d18h。中系资源强健性表现突出的有731、丰选,其虫蛹统一生命率在98%以上,日系资源J2·7532、秋54强健性表现突出, 分别为97.88%和97.16%。中系资源茧层率较高的是86B、化日,其茧层率 分别为24.90% 和24.73%,日系资源茧层率较高的是秋54,其茧层率达25.37%。从引进资源的综合成绩来看,中系资源月丰84B、86B、日、化日、LQ等表现较为突出,日系资源秋54、J2·7532、JH60B等表现较为突出。

种质评价 篇5

特异种质是西瓜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一些符合特殊育种目标和重要研究价值的特异性状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内对无杈、短蔓、板叶、雄性不育和叶片后绿特异西瓜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进展.

作 者:马双武 王吉明 韦小敏 MA Shuang-wu WANG Ji-ming WEI Xiao-min 作者单位:马双武,王吉明,MA Shuang-wu,WANG Ji-ming(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

韦小敏,WEI Xiao-min(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11)

种质评价 篇6

关键词 番茄 ;种质资源 ;鉴定评价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6.011

Obe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mato Germplasms Resources

DENG Hongshan DAN Zhong MU Wanfu YUAN Jianming SU Yinling YANG Long

(1 Tropical Eco-agriculture Institute, YAAS, Chuxiong, Yunnan 651300;

2 Yunnan Sinong Vegetable Seed Industry Development Ltd, Chuxiong, Yunnan 651300)

Abstract Taking 41 tomato germplasms as material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resistance to diseases were observed and evaluated. Among them, two tomato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and quality, seven tomato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to disease and five tomato with specific traits germplasms have been selected. These finding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omato variety breeding.

Keywords tomato ; germplasms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resistance to diseases ; evaluation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全球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成为面积最大的番茄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量占世界的32%[1]。同时,番茄也是云南省重要的外销蔬菜之一,其生产面积达7 300 hm2,占全省外销蔬菜产值的5.9%以上[2]。但近年来,由于云南省番茄主产区多为连茬栽培,病毒病、根结线虫及细菌性斑疹病等主要病害日趋严重[3],致使番茄外销生产问题突出。因此,提高番茄植株抗病性及其果实品质,已成为云南省番茄产业的迫切需求,而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和鉴定则是番茄遗传改良和育种的基础性工作[4]。

番茄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经长期的引进栽培、育种和选择后,其生长习性、叶形、生长类型、花序类型及其果形、果色等方面存在丰富变异[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蔬菜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收集,保存番茄种质资源200余份,并于2012年期间对其中表现较好的41份资源进行系统观察与评价,从中筛选出了多份优质、抗病的资源,为云南省番茄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田间试验于2012年8月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蔬菜中心日光温室大棚内进行。试验地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20.6~21.9℃,日照时数2 600~2 836 h,全年无霜期350~365 d,年降雨量558~801.2 mm,属典型热带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6]。所有番茄种质按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定植30株,株行距45 cm×60 cm。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41份番茄材料,均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提供。所有材料为经过多年自交分离、性状基本稳定的自交系,其种质编号及来源见表1。

1.3 项目测定

1.3.1 叶的性状观察

番茄在第三穗果实成熟期,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对番茄的叶片类型、叶片性状、叶片着生状态以及叶色等性状进行观测,重复3次。

1.3.2 植株和茎的性状观察

在第三穗果成熟期,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对下胚轴颜色、茎生长习性、植株生长势以及植株进行观测,重复3次。

1.3.3 花的性状观察

在第一花序开花期,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对其首花序节位、花色、花序类型等性状进行观测,重复3次。

1.3.4 果实性状观察

在第二穗果成熟期,从每个小区随机抽取10株,对成熟果实颜色、果实性状以及单果重等指标进行测定,重复3次。其中单果重测量采用平均法,即随机抽取商品成熟期的10个果实,用百分之一天平称其总重,取其平均值即为单果重。

1.3.5 抗病性鉴定

采用棋盘式12点取样法对番茄结果期的叶霉病、晚疫病、白粉病、黄化曲叶病毒病以及根结线虫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并按以下公式计算各病害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7]。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性状观察

番茄资源的叶片类型、性状以及叶色等性状因品种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叶片类型对于栽培技术、新品种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表2可知,所收集的番茄资源大部分为普通叶,但F1138叶片类型为卵圆形,可以作为特殊资源进行保存。而从叶片类型上看,有6份资源为羽状复叶,多数资源为二回羽状复叶。

nlc202309090654

2.2 植株、茎的性状观察

茎生长习性及植株生长势是决定番茄持续产量的重要性状,一般无限生长型、植株长势强的番茄多为中晚熟且产量高的品种,而有限生长型、植株长势弱的番茄则为早熟品种,其前期产量虽高,但持续座果能力差,且栽培技术要求高,施肥需求量大。由表2可见,所收集的41份番茄资源中,无限生长性资源34份,有限生长资源7份。植株生长势强,枝叶茂盛的资源35份,生长势中的资源3份,分别为F1138、F1154、F1197,而生长势弱、茎叶稀疏的资源3份,但其利用价值比较少。

其次,番茄幼茎是否含花青素(含花青素,幼茎为紫色;无花青素,幼茎为绿色)是识别品种的重要指示性状,也是苗期判定假杂种的指标之一。但所收集资源还未发现遗传稳定的绿茎种质材料。

2.3 花期性状观察

番茄花梗离层的有无,是番茄花期重要性状之一,花梗离层严重时,会导致大棚内的番茄花果脱落严重,但没有花梗离层时,不利于采摘,增加了人工采摘成本,而且影响果实的商品外观。从所收集的资源中发现,F1160资源没有花梗离层,同时在果实成熟时花梗木栓化不严重,可作为特殊资源进行保存。

其次,番茄种质的首花序节位是判定植株熟性的重要指标,一般早熟品种首花序节位较低(6叶以下),而晚熟品种的首花节位则较高。而单花序果数是衡量产量的重要指标,这为今后高产番茄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评价的资源可分为四大类:(1)超晚熟番茄(首花节位>8),仅1份,为F1162,可作为特殊资源;(2)中晚熟且单花序数较少的资源(首花节位6~7,且单花序数<4),共6份,分别为F1164、F1145、F1150、F1143、F1186、15-1;(3)早熟且单花序数较少的资源(首花节位≤6),共12份,分别为LB12-1、LB12-2、014-2、014-1、017、F1152、9-1、F1149、F1192、17-1、F1148、8-1;(4)中晚熟且单花序数较多的资源,共22份。

2.1.4 果实商品性状观察

番茄外观及产量性状是影响番茄商品特性的主要指标,其中,果型、果面棱沟、单果重以及果实硬度等商品性状指标是影响番茄销售最直观的指标。所收集资源41份资源中以高圆果和扁圆果为主,其中F1166(长条形果)和F1154(卵圆形果)可作为特殊资源保存。

从单果重上看,所收集的资源中没有大果型(单果重>200 g)的资源,大部分为小果型资源(100 g<单果重<150 g),共20份,特小果型(单果重<100 g)19份,而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中果型(150 g<单果重<200 g)的资源仅2份,分别为F1152、F1149。其中F1197,单果重最轻,平均仅35 g,可用于樱桃番茄新品种选育的中间材料。其次,果实硬度实直接影响番茄的贮运性,目前,云南番茄主产区主要以硬果番茄生产为主,所收集资源中31份硬度好(硬度>10 kg/cm2),果肉软(硬度<5 kg/cm2)、而易裂果的资源有10份。

2.5 番茄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在对41份番茄资源病害发生情况调查,详见表3。所收集资源中,叶霉病发病率最高,其中,40份番茄资源的田间叶霉病发病率达97%以上,病害发生程度也较重,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9.54,其中仅014-1为抗病资源。其次为白粉病,34份番茄资源发生白粉病,田间发病率最高达60%。

在调查的41份种质资源中,对黄化曲叶病毒具有免疫性的资源为17份,对根结线虫免疫的资源为11份,故可以通过自交分离培育出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和根结线虫的高代自交系,从而进一步培育综合抗病性强的番茄新品种。

3 讨论

通过对收集引进的番茄资源生物学性状及抗病性分析发现,41份番茄种质资源中,植株生长旺盛、抗3种或3种以上主要病害的番茄资源有014-1、6-1、8-1、17-1、017等7份;有F1152、F1149等2份资源果实硬度好、单果重在150~180 g,这些资源可直接用于优良新品种的杂交选育。另外,收集的番茄资源中还有一些具有特殊的性状,如叶片卵圆、叶片下垂以及果色鲜红、果实性状呈长条形、卵圆形的番茄,这些种质材料可作为特异基因资源,也可通过栽培手段做观赏植物。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 中国番茄出口贸易竞争力及国际比较[J]. 乡镇经济,2009,25(11):53-57.

[2] 木万福,麻继仙,康如松,等. 云南地区番茄品种应用现状与潜力品种推荐[J]. 长江蔬菜,2012(17):15-17.

[3] 董华芳,许延波. 番茄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J]. 北方园艺,2010(18):12-15.

[4] 齐乃敏,杨少军,朱龙英. 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J]. 上海农业学报,2006,22(4):140-143.

[5] 余诞年,吴定华,陈竹君. 番茄遗传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6] 魏雅丽,贺玉晓,金 杰,等. 元谋干热河谷典型植被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3):181-186.

[7] 吴晓燕. 宁夏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种质评价 篇7

水稻优良种质是育成新品种的关键, 如何筛选、创新并利用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多年的育种实践经验, 初步筛选出配合力高、遗传力强的优良亲本材料藤系138, 这一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是黑龙江省生产中的主栽品种。同时以这份材料为直接或间接亲本, 育成了黑龙江省主推品种绥粳3号、垦稻8号、垦稻12、龙粳21和龙粳26等, 这些品种对黑龙江省水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藤系138的引进与评价

1.1 藤系138的引进

藤系138是日本以秋光为母本、 藤系117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水稻品种, 1984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试验站在引自日本20世纪80年代育成的水稻新品系和半成品中, 通过选种试验及各类特性鉴定试验研究, 筛选出适合于黑龙江省省情的晚熟、抗病、高产的水稻新品系。1991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黑审稻1991001, 适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上限地区旱育稀植, 多年来作为第一积温带早熟组对照品种。同时, 该品种1990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1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因此在吉林、黑龙江、河北、新疆等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 1991年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2 藤系138的特性评价

1.2.1 遗传基础

藤系138的父母本间亲缘较远, 且母本秋光表现产量高, 米质好, 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具有中抗水平, 是一个早熟、丰产、优质和耐寒粳稻品种;父本藤系117也具有熟期适宜、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优良的父母本是构建藤系138丰产、多抗和超亲的遗传基础。

1.2.2 熟期

藤系138在黑龙江省生育期13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450~2 500℃, 属晚熟粳稻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插秧种植。

1.2.3 丰产性

藤系138的增产潜力大。株型理想, 分蘖力强, 茎秆粗壮, 活秆成熟, 充分地利用后期的温光条件, 其高产来自于源足、库大和流畅。一般产量8 500 kg·hm-2, 高产栽培产量可达9 500 kg·hm-2。

1.2.4 抗逆性

抗稻瘟病强、抗寒性强、耐盐性强、抗倒伏。

1.2.5 其它特性

株高98 cm左右, 前期生长较快, 分蘖力较强, 抽穗后灌浆速度较快, 穗大粒多, 千粒重25 g左右。

综上所述, 藤系138是世界同类稻区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优良水稻品种,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稻区发挥着重要的增产作用。

2 藤系138的应用

2.1 藤系138在生产上的应用

藤系138自审定推广以来, 由于具有丰产、抗病、耐寒、抗倒等特点, 多年来在适宜区内推广面积比较稳定, 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达22.71万hm2 (见表1) 。生产实践证明,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万hm2

注: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统计数据。

2.2 藤系138在育种中的应用

作物种质资源中一些优异基因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改良其抗性和品质, 藤系138不但品种本身推广面积大, 增产效果显著, 而且作为育种亲本, 其配合力和遗传力更为突出, 目前已被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绥化分院、牡丹江分院、佳木斯分院及黑龙江省农垦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引用作亲本配制杂交组合, 进行种质创新, 为拓宽遗传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省、吉林省有关单位对其进行了配合力、抗病性、耐寒性、耐盐碱性等多方面鉴定, 在此基础上才确立了其寒地粳稻骨干亲本的地位, 冲出了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限, 创造了新的基因型, 扩大了遗传基础, 集合了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好、配合力高、遗传基础广泛等诸多特点, 成为黑龙江省水稻育种20年来最优秀的骨干亲本, 为寒地水稻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藤系138集丰产、抗病于一体, 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 在育种上一直作为优异种质资源被利用。直接以藤系138为亲本育成的水稻品种14个 (见表2) , 其中在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有垦稻8号与绥粳3号, 累计推广面积分别为59.6万hm2和56.0万hm2, 分别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藤系138间接作为亲本育成水稻品种有垦稻12 (垦稻10号/垦稻8号) 是黑龙江省农垦水稻所选育的长粒优质水稻品种, 2006年审定推广, 该品种继承了藤系138的丰产性、抗病性。具有米质优良、水平抗性、丰产稳产、耐寒、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等特点, 一直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主栽品种, 累计推广面积达78.6万hm2, 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龙粳10号 (龙花84-106/藤系138//雪光) 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成功选育的一个长粒型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主茎12片叶, 其米质优良、抗病突出、丰产稳产、耐寒抗倒、熟期适中、适应性强。在生产应用多年, 尤其是在黑龙江省稻瘟病重发区尚志市河东乡也未见发病, 是抗瘟性很强的水稻品种, 抗性来源于抗源藤系138。龙粳10号也被黑龙江省各育种单位用做抗源, 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获国家“九五”攻关品种后补助一等奖励。

龙粳26 (垦9291/空育150) 继承藤系138的诸多优点, 即丰产、耐寒、抗病、抗倒等特点, 200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推广当年种植面积达13.3万hm2, 居全省种植面积第5位。2010年种植面积25.6万hm2, 居全省种植面积第2位, 仅次于日本品种空育131。2 a累计种植面积38.9万hm2, 共增收稻谷3.26亿kg, 新增经济效益7.17亿元。

此外, 龙粳13、龙粳18、龙粳21等均有藤系138的血缘, 其中龙粳18、21为黑龙江省超级稻品种, 两者很好地继承了藤系138的丰产性, 两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33.3万hm2。

因此, 以藤系138为亲本育成的水稻品种在生产上表现为适应性广, 抗病性强, 大面积丰产、稳产, 在省内外水稻生产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 引进一个优良的种质资源在生产上应用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是优良的育种材料。如果能把握好这些优良种质材料, 就会为水稻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镛洛.两个日本水稻新品种 (系) [J].中国种业, 1998 (2) :36-37.

种质评价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144份辣椒种质资源, 来自四川各地。根据辣椒外形统计, 其中:短指形84份, 短羊角形23份, 羊角形9份, 线椒34份, 长线形5份 (表1) 。

1.2 仪器

721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SB-5200 DTD超声波仪,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拜杰BJ-500粉碎机;101-2AB干燥箱,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BSM120.4型电子天平, 上海卓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3 分析测试方法

1.3.1 试样制备

每份辣椒去掉杂物、剪除果柄, 随机取300 g样品, 于60℃下烘烤36 h。将烘干后的辣椒研磨成粉末, 过100目筛。精确称取0.100 g样品于50 m L丙酮液中, 室温下超声波提取60 min[2]后静置16 h浸提色素。过滤后的浸提液用于测定吸光度, 3次重复。

1.3.2 测定方法

采用改进的GB10783-2008食品添加剂辣椒红测定方法。用分光光度计在460 nm波长处, 用丙酮做空白CK, 于1 cm比色皿中测定其吸光度, 并通过适度的稀释使被测液的吸光度控制在A=0.30~0.70范围内。按照公式1计算吸光度。

1.3.3 数据分析

采用DPS软件对测定结果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 同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种质资源聚类

采用DPS软件对144份辣椒种质资源的色素含量进行系统聚类, 结果如图1所示。

在D=17.62处, 144份辣椒种质资源按照辣椒红色素含量划分为5个类群, 分别为极高、高、普通、低、极低。辣椒种质资源5个类群中的辣椒红色素含量统计数据见表2。

2.2 各类群辣椒主要参数

被测辣椒种质资源中, 辣椒红色素平均含量为5.94 g/kg, 极差为13.16。辣椒红色素含量最高为13.20 g/kg, 为羊角形;含量最低为0.04 g/kg, 为短指形。由表2可知, 辣椒红色素极高材料15份, 所占比例为10.42%, 均值为9.81 g/kg, 极差4.67, 变异系数0.1435;含量极低材料16份, 所占比例为11.11%, 均值为1.99 g/kg, 极差2.91, 变异系数0.4334。类群间变异系数极低>极高>低>普通>高, 可见辣椒红色素含量极高和极低类群的变异系数要大于其他类群。5个类群的辣椒红色素含量平均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性达极显著水平 (P=0.01) 。

2.3 不同外形辣椒在5个辣椒红色素类群分布

在144份辣椒种质资源中, 短指形辣椒所占比例最高, 达58.33%;短羊角形和线椒所占比例都为15.97%;羊角形和长线型辣椒比例少, 分别为6.25%、3.47%。由表3看出, 短指形辣椒的红色素含量在各类群中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至普通之间, 分别为31份和26份;短羊角形辣椒在辣椒红色素极高类群中没有分布, 在高、普通和低中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羊角形辣椒在极高类群中占4份, 在高类群中占2份、在余下3个类群中均为1份;线椒在各个类群均有分布, 其中在高类群和极低类群中所占份数多, 分别为8份、6份;长线形在极高类群中占4份, 在普通类群中占1份, 其他类群中无分布。

经统计分析, 辣椒红色素含量和辣椒外形的相关系数为0.11, 表明辣椒外形与辣椒红色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辣椒红色素作为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天然色素, 在食品加工、营养保健、医学研究、化妆品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未来市场前景巨大, 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随着对辣椒红色素开发研究的深入, 新产品推出, 势必增加辣椒红色素的需求量。培育辣椒红色素含量高的新品种是很有必要的。

本实验采用丙酮浸提[3]加超声波辅助方法测量144份辣椒种质资源的辣椒红色素含量, 并采用类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对种质资源的辣椒红色素含量进行分类。结果发现, 144份辣椒种质资源按照辣椒红色素含量划分为极高、高、普通、低、极低5个类群;种质资源的辣椒红色素的均值为5.94 g/kg, 极差为13.16, 极差表明辣椒种质资源红色素含量变化幅度很大, 为高红色素辣椒新品种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数据统计分析还表明, 辣椒外形与红色素的含量高低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李艳梅, 王水泉, 李春生.辣椒红色素的性质及其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2) :52-54.

[2]张晖, 赵晶晶, 王磊, 等.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椒红色素[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1) :71-74.

种质评价 篇9

为研究普通荞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和SSR遗传多样性,主要选用的是我国的普通荞麦,选取了141份,其中大部分来自贵州省。试验选用的材料种类不同,生长的环境也不一样,通过这些普通荞麦种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和SSR遗传多样性,以此来达到提高普通荞麦产量的目的。

测验时,其次,试验人员要注意选择准确的仪器设备,包括水平电泳槽、p H酸度计等,这些仪器的选取要考虑多个方面,兼顾全部,以此来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稳固性[1]。

普通荞麦的性状主要包括颜色、株高、主分支数量等。当普通荞麦进入成熟期时,研究人员选择有代表性的普通荞麦,一般每一个地域选取7株普通荞麦,测量这7株普通荞麦的株高、主分支的数量和主茎的基部木质等情况。普通荞麦的株高,一般是从其主茎部分到穗顶的部分。测量普通荞麦农艺性状的标准是荞麦的结实率及倒伏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普通荞麦的DNA提取分为6步:第一步,将器皿放到冰箱里冷藏;第二步,将普通荞麦的叶子和花蕾放到器皿中,加入一定的溶液进行搅拌,然后将这些液体转移到离心管中;第三步,拿出离心管,加入一些微量元素进行震荡;第四步,小心地吸取液体的上清部分,然后将这些液体转移到新的离心管中;第五步,将普通荞麦的DNA取出,并用乙醇加以洗净,再将DNA吹干;第六步,溶解普通荞麦的DNA,提取适宜的DNA浓度,将合格的DNA放置在冰箱冷藏。

2 结果分析

通过对普通荞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和SSR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普通荞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普通荞麦的株高、主分支数量等的差异性上。普通荞麦的株高在60~140 cm不等,差异性大约是19%。普通荞麦的主分支数量大概是在3~6个,总的变异数大约为20%,说明这些普通荞麦品种的主分支数量分布不均匀。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这些普通荞麦的主成分大约包含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普通荞麦的主成分主要由普通荞麦的结实率等组成,这些数据的取得有利于提高对普通荞麦的研究程度,而且有利于达到提高普通荞麦产量的目的[2]。从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得,普通荞麦的农艺性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荞麦的落粒性、倒伏程度等,第二类是百粒米重、皮壳率等。

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参数角度来说明SSR遗传的差异性。用SSR标记来看普通荞麦的农艺性状,如果普通荞麦的特异谱带较为丰富,说明这株普通荞麦包括比较多的差异性基因,普通荞麦的相似参数不同,所分的类也会有所不同[3]。

3 讨论

普通荞麦的皮壳率主要是由普通荞麦的生长环境和遗传性决定的,普通荞麦壳的后天生长环境不同,造成了普通荞麦果实的饱满程度不一样。普通荞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和SSR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荞麦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比较显著,这也反映出普通荞麦有着复杂的遗传关系,比如荞麦的株高就与荞麦的主分支数量有着显著的关系,一般株高和主分支数量的关系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黎瑞源,石桃雄,刘筱嘉.荞麦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1):151-156.

[2]田晓庆,徐宏亚,汪灿,等.用SSR标记分析荞麦栽培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作物杂志,201(35):28-33.

种质评价 篇10

关键词:质量规范,临床化学分析,临床实验室

在临床检验中, 质量规范作为一个影响因素, 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质量规范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 质量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和质量计划, 这些均是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组成要素[1]。常见的质量规范有专业人员推荐的质量规范, 如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已发表的关于血脂类分析的精密度、偏倚和允许总误差的推荐、美国糖尿病协会文件规定自身监测血糖系统和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的质量规范、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科学院已推荐的关于甲状腺激素检测等。除此之外还有基于法规和室间质量评价的质量规范, 本文中选取的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 (CLIA’88) 就属于这种治疗规范, 这种规范较为宽松, 对于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均可以适用;选取的另一种规范则为生物学变异 (BV) 制定的质量规范。对于评定方法采取的是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 这种方法是借助于图形对实验项目的不精密度和不准确性进行测定[2], 本文中为了分析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案 (CLIA’88) 规定的质量规范和根据生物学变异 (BV) 制定的质量规范在临床化学分析性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认可的完整检测系统 (Modular PPI) 实验项目与日立检测系统 (HITA-CHI) 实验项目的不精密度和不准确性, 对随机选取的到我院进行体检者404例进行23项常规生化检测项目, 然后采取用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其适用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文中采取的日立检测系统 (HITACHI) 实验项目, 其所用试剂为国产和进口替代原装试剂, 校准品为配套校准品;采取的 (Modular PPI) 检测项目采用的是张秀明等人制定的不精密度变异系数 (CV) 和不准确性偏倚 (Bias) 数据[3]。

1.2 检测项目

本文中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到我院进行体检者404例进行23项常规生化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具体内容如下:白蛋白 (Alb) 、碱性磷酸酶 (ALP)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尿素 (Ur) 、总钙 (Ca2+) 、总胆固醇 (TC) 、肌酸激酶 (CK) 、肌酐 (Cr)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乳酸脱氢酶 (LDH) 、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甘油三酯 (TG) 、总蛋白 (TP) 、尿酸 (UA) 、葡萄糖 (Glu) 、无机磷 (PHOS) 、镁 (Mg) 、钾 (K+) 、钠 (Na+) 、氯 (Cl-) 。

1.3 方法

本文中为了研究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案 (CLIA’88) 规定的质量规范和根据生物学变异 (BV) 制定的质量规范的应用, 对于检测系统HITACHI选取的准确性偏倚 (Bias) 采用李萍等人的标准。Modular则是采用张秀明等人的不精密度CV和不准确性Bias数据, 然后参照CLIA’88质量规范和根据生物学变异 (BV) 的质量规范中规定的23个检测项目的规定值进行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的绘制, 绘制时采取为Microsoft Excel软件。此图以CV (%) 为横轴, 以Bias (%) 为纵轴, 其中纵坐标范围 (0到TEa) 为允许Bias, 横坐标与X轴的交点为0.50TEa、0.33TEa、0.25TEa, 此三点代表不同的精密度, 并且这三条直线与纵轴相交, 从右至左分别划分出性能不符合区、边缘性能区、性能良好区和性能优秀区这四个区域。然后再将其检测的23个试验项目数的TEa、Bias和CV输入Excel软件, 依据函数fx=SERIES (Plan1!$K$6, Plan1!$L$6, 4) 对其进行计算, 统计分析性能的可接受性。

2 结果

本文中对其23个项目进行测定, 按照CLIA’88的质量规范要求, 在HITACHI的系统中, 分析性能良好的为总胆红素 (TBil) 、碱性磷酸酶 (ALP) 、总胆固醇 (TC) 、钠 (Na+) 、镁 (Mg) , 分析性能处于临界状态的为总蛋白 (TP) 、肌酸激酶 (CK) 、尿酸 (CA) , 分析性能没有达到标准的尿素 (Ur) 、氯 (Cl-) , 剩余项目分析性能优秀。对Modular PPI系统, 其常规项目的分析性能均可以接受且分析性能优秀率达到76%, 而BV质量规范在“低限”、“合适”和“理想”三种不同状态下其不符率分别为20%、47%和65%。

3 讨论

在质量规范中, 常用的指标有不精密度 (CV) 和偏差 (B) , 前者主要是指由分析方法所带来的随机误差, 后者则主要是指系统误差。其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可以接受通常以上述二者为考察标准。计算总误差常用的计算公式为TE=B+Z×CV。其分析质量指标的设定往往就是确定何种误差可以被作为可以接受的误差。在本文中, 笔者选取的两种质量规范, 分别为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案 (CLIA’88) 规定的质量规范和根据生物学变异 (BV) 制定的质量规范, 为了探讨这两种质量规范在临床分析性能评价中的应用情况, 以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认可的完整检测系统 (Modular PPI) 实验项目和日立检测系统 (HITACHI) 实验项目进行检测, 其中包括白蛋白 (Alb) 、碱性磷酸酶 (ALP)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等检测项目, 共计23项。在本文中, 笔者采取的是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评定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把每种规范的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借助于坐标进行表达, 总误差以结合点表示出来, 然后依据已经选择的质量规范测定其分析性能。本文中根据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对质量规范作出的评定。研究结果发现按照CLIA’88的质量规范要求, 在HITACHI的系统中分析性能良好的为总胆红素 (TBil) 、碱性磷酸酶 (ALP) 、总胆固醇 (TC) 、钠 (Na+) 、镁 (Mg) , 分析性能处于临界状态的为总蛋白 (TP) 、肌酸激酶 (CK) 、尿酸 (CA) , 分析性能没有达到标准的尿素 (Ur) 、氯 (Cl-) , 剩余项目其分析性能优秀。对Modular PPI系统, 其常规项目的分析性能均可以接受且分析性能优秀率达到76%, 而BV质量规范在“低限”、“合适”和“理想”三种不同状态下其不符率分别为20%、47%和65%。通常根据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测定的结果有四种, 分别为性能不符、性能边缘、性能良好和性能优秀。其中性能不符是指在常规操作中不可以被接受;性能边缘是指分析性能水平处于临界状态, 如果对质量管理过程全程中加强管理, 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操作水平, 这种性能可以被接受;性能良好则是指需要进行积极的保养, 借助于Westgard进行质量保证;而性能优秀是指其分析性能水平较高, 在临床检验中往往做好简单的控制就可以对其实行控制。结合研究结果, 笔者发现根据Westgard方法性能决定图可以简便地对生化检测系统进行评价分析, 非常适合实验室的使用, 但是究竟要采取哪种质量规范, 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治国, 居漪, 王薇.临床检验质量规范[J].检验医学, 2012, 27 (12) :984-988.

[2]裘海文, 张媛媛, 陈敏.两种质量规范在临床化学分析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2, 27 (4) :311-315.

种质评价 篇11

关键词 木薯 ;疫霉根腐病 ;分布 ;抗性评价

分类号 S533

Survey on Cassava Root Rot of Pytophthora palmivora an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n 59 Cassava Germplasms

LI Chaoping1) SHI Tao1) DUAN Chunfang2) CAI Jimiao1) HUANG Guixiu1)

(1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Tropical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ests,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2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conomical Crops,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The survey for cassava root rot of Pytophthora palmivora was finished in our research, and this disease widely happened in Yunnan, Hainan, Gu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which had became a new important obstacle of cassava industry. Using in vitro inoculation method in lab, the resistant evaluation of fifty-nine cassava germplasms was fin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only six kinds of germplasms were high resistant and the proportion was 10.20 %, eleven kinds of germplasms were high susceptible and the proportion was 18.64 %. Most of the germplasms showed certain degree of susceptibility. The vivo inoculation result confirmed cassava germplasms SC11 was high resistant and GR4 was high susceptible, and this test was studied on living plants in field.

Keywords cassava ; root rot ; distribution ; resistance evaluation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灌木状多年生作物,起源于热带美洲,是和马铃薯、甘薯并称的世界上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木薯广泛栽培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世界上约有6亿人口以木薯为主食[1]。19世纪20年代前后,木薯首次传入我国广东省高州地区,随后传入海南,之后传入广西等地区。木薯具有耐旱、耐贫瘠、抗逆性好、产量高等优点,因此种植范围很快扩大到整个华南地区,目前是我国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据国家木薯产业体系的统计,2013年种植面积47.33万hm2,鲜薯总产量1 054.7万t。木薯块根富含淀粉,是主要的收获物,在我国主要用于生产淀粉和酒精,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产业。我国的木薯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2],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共进口木薯约738.9万t,价值约18.3亿美元[3]。我国国内木薯种植业对于保障国内市场供给和掌握国际木薯定价权具有重要意义。

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侵染引起的根腐病是木薯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广泛发生于世界各个木薯种植区,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为害尤为严重。GUO等[4]于2010年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由棕榈疫霉(Pytophthora palmivora)侵染引起的木薯根腐病,但该病在我国尚缺少研究。笔者们开展了疫霉根腐病在我国木薯种植区的发生危害调查,并在收集国内木薯主栽种质的基础上,开展了种质的抗性评价工作,为生产上种质选择以及抗性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木薯种质共59份,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与资源研究所和广西木薯研究所提供。棕榈疫霉菌株CRHNO1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分离自海南省儋州市的发病木薯块根。病原菌培养采用PDA培养基(配方参照《植病研究方法》[5])。

nlc202309031921

各木薯种质栽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基地,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CRHNO1在PDA培养基平板中28℃培养7 d,用灭菌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直径约0.4 cm菌饼,备用。

1.2 方法

1.2.1 木薯根腐病调查

2010~2014年,于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木薯收获季节,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的木薯种植园开展木薯根腐病的调查。参照《植病研究方法》[4],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按照以下的标准对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无病害;+轻度受害,株发病率0~30%;++:中度受害,株发病率30%~60%;+++:严重受害,株发病率60%以上。

1.2.2 室内离体接种

木薯种植8个月后,挖取健康、薯形一致、直径约4.5 cm的块根。将各个块根先用自来水冲洗3遍,然后在4 %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3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晾干备用。在木薯块根上用打孔器打取一个直径约0.6 cm、长约0.5 cm的薯钉。拔出薯钉,接种1个菌饼(菌丝面朝下)并盖回薯钉,在接种处表面放一小团用无菌水湿润的灭菌脱脂棉进行保湿处理,28 ℃培养7 d,以同样大小的无菌PDA培养基块做对照。每个块根接种3个菌饼,每个种质3根块根,重复3次。

7 d后去掉脱脂棉,从接种部位将块根横切,观察发病情况,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0级:发病面积占横切面的1/16以下;1级:发病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的1/16~1/8;2级:发病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的1/8~1/4;3级:发病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的1/4~1/2;4级:发病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的1/2-3/4;5级:发病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的3/4以上。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种质的病情指数(DI)。DI=(∑各病级数×病级值)/(调查总数×最高级别值)×100。计算各种质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抗性评价。高抗(HR):DI≤20;抗病(R):20.1≤DI≤40.0;中感(MS):40.1≤DI≤60.0;感病(S):60.1≤DI≤80.0;高感(HS):DI≥80.1。

1.2.3 田间活体接种

木薯种植8个 月后,扒开块根表面的土壤,参照前述的方法进行接种,每个种质接种5株,每株接种3根块根,重复3次。接种后重新覆盖土壤,7 d后调查并按前述方法进行抗性分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薯根腐病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根腐病在我国云南、海南、广东和广西等木薯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云南保山、德宏,海南儋州等地部分田块危害严重。主栽品种中,华南205受害尤为严重,2010年11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株发病率约35%,而2011年5月该品种在云南省德宏州畹町镇新开垦山坡地的株发病率超过80%(表1)。

2.2 木薯种质抗性评价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法评价了59份木薯种质对根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越南KM98-1、305、华南11号、罗勇9号、241等6份种质为高抗,占10.20%;抗病种质有16份,占27.12%;中感种质有10份,占16.95%;感病种质有16份,占27.12%;桂热4号、H72、346、华南5号、华南9号、204、304、Col2011、163、H680和BRA12等11份种质为高感,占18.64%(表2)。

根据离体接种结果,选择华南11号和桂热4号进行田间活体接种,结果华南11号的病情指数为(18.1±0.2),属于高抗,而桂热4号的病情指数为(83.5±0.3),属于高感(图1)。

3 结论与讨论

疫霉菌根腐病是我国木薯生产中的新发病害,笔者们的调查发现,该病已在我国木薯主栽区普遍发生,云南和海南地区部分田块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相关产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问题。采用抗病品种是作物生产中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之一。根腐病严重危害木薯,国外研究者开展了种质选育等方面的大量工作。1990年巴西农业研究中心培育出两个抗根腐病种质IM-175和IM-158,辅以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用这两个种质能够挽回约80%的产量损失[6]。Lozano等[7]也从126个木薯种质中筛选到6个对P. palmivora、P.melonis和P. tropicalis高抗的品种。本研究进行了59份木薯种质对棕榈疫霉根腐病菌的人工抗性评价,发现仅有10.20%的种质(6份)表现为高抗,而绝大多数种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病性。这些抗性种质均可供生产上选择种植或用作进一步种质培育的材料。

根腐病菌虽然在木薯整个生长周期均可为害,但收获时块根的发病情况是木薯种植户最为关注的。常规的田间菌液灌根接种时,由于块根形成周期长、接种体在田间分布不均匀,以及受天气、人为因素等影响,因此评价结果很难准确反映种质之间的抗性差异情况。研究者多采用离体接种来评价种质的抗性,Elizabeth A等[8]采用离体接种进行了木薯根腐病的病原鉴定。CIAT的研究者采用水培法种植木薯,在营养液中接种病原菌,通过检测块根表皮上病菌的定殖情况来评价种质抗性[9]。Lima等[10]选用种植40 d的木薯,通过茎杆接种法进行了其对疫霉菌的抗性评价,从96份种质中筛选到3份具有较好抗性的种质。项目组前期调查发现,当华南205种植在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田块时,受根腐病为害尤为严重,但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其为中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病原菌菌株有所不同所造成的。田间条件下,根腐病菌的危害机理和种质发病情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Mansfield J , Genin S, Magori S, et al. Top 10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12, 13(6): 614-629.

nlc202309031921

[2] 王 蔚. 我国培育成功转基因木薯[N]. 陕西科技报,2008-11-04.

[3] 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 海关数据: 2013年1至12月木薯进口量. [EB/OL]. http://www.troagri.com.cn/Articles.php?url=ADkNYgZpVTxQalRmUzsHMA%3D%3D.

[4] Guo H, Li C P, Shi T, et al. First report of Pytophthora palmivora causing root rot of cassava in China[J]. Plant disease, 2012, 96(7): 1 072.

[5]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 Lozano J C. Outbreak of cassava diseases and losses induced[J]. Fitopathol. Brasil, 1991(14): 7-11.

[7] Lozano J C. Overview of integrated cassava diseases[J]. Fitopathol. Brasil, 1992(17): 18-22.

[8] Elizabeth A. Characterizing the Phytophthora spp, fungus, causal agent of root rot disease in Cassava[J]. Plant Disease, 2011(4): 423-428

[9] CIAT. About Cassava Research. [EB/OL]http://ciat.cgiar.org/cassava-research/.

[10] Lima M F, Takatsu A,Reifschneider F J B. Reaction of cassava genotypes to Phytophthora dreschleri[J]. Fitopatologia Brasileira, 1995(20): 406-415.

种质评价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两台泰利特ATLAS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以A机、B机表示);仪器使用其配套的试剂、校准液和阴性、阳性质控品。

1.2 商品化尿液质控品

博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批号质控品1:61291;质控品2:61292.

1.3 实验方法

在常规工作中分别在两台ATLAS尿液分析仪上同时插入博乐质控品1、质控品2,ATLAS原装配套阴性、阳性质控品(质控品的配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配制)共4个质控品,记录下结果(2009年1月1日—31日)。

1.4 结果统计

分别将质控结果与其靶值进行比对,计算出两台仪器每个项目与靶值的符合率;以A机为靶仪器与B机质控结果进行比对,计算出B机每个项目与A机的符合率。

2 结果

2.1 4个质控品与靶值比对统计中,A机和B机博乐质控品1和原装阴性质控品除B机博乐质控品1的尿比重(SG)和尿白细胞(LEU)有一个值不符合外,其余阴性值全部符合;博乐质控品2和原装阳性质控品A机和B机符合率见表1和表2.

2.2 两台ATLAS尿液分析仪以A机为靶仪器,B机通过4个质控品与之进行结果比对分析,比对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质控物的选择原则:质控品的质量是质控工作的关键[2],商品化质控品多采用人工尿液加标准物作为质控品。实践证明这种质控品对于尿葡萄糖、尿蛋白、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能基本满足要求;但对于尿胆红素、尿胆原则不甚满意,因配制后不能久放。有的学者采用浓缩尿质控品,能得到较好效果。尿酮体问题最大,因为乙酰乙酸不稳定,合成后易分解,现多用丙酮代替,但丙酮并非模块的敏感成分,应加以注意。合格的质控品应成分稳定,无批内差,易于保存,易于运输,复溶后成分无变化,使用方便,含有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且价格低廉等。

3.2 从博乐质控品1和原装质控阴性值与靶值比对显示,A机符合率达100%,B机符合率为97%~100%,其中的2项不符合均在允许偏倚范围,显示此两种质控品阴性值的符合率高,稳定性好。

3.3 由表l可以看出,博乐质控品2与靶值比对显示,A机符合率达100%,B机符合率为90%~100%,其中的5项不符合均在允许偏倚范围,显示博乐质控品阳性值的稳定性好。

3.4 由表2可以看出,ATLAS原装质控阳性值与靶值比对显示,A机符合率为0%~100%,B机符合率为0%~100%,其中的Bi L、UBG均超出允许偏倚范围,显示ATLAS原装质控阳性值个别项目的稳定性差,未能达到实验室对室内质控符合率的要求(符合率≥80%)。

3.5 由表3可以看出,B机与A机比对博乐质控品阴性、阳性值符合率为84%~100%,符合实验室对可比性的要求(符合率≥80%);ATLAS原装质控阴性、阳性值符合率为77%~100%;BiL超出可比性的要求,分析其不符合的原因为质控品配制后未用棕色瓶贮存,BiL容易分解致级别降低。

3.6 由表1、表2可以看出,博乐质控品符合率比原装质控高,分析其原因为原装质控使用前需自己配制,这就导致人为误差的产生,并且无专用棕色瓶贮存,光线会加速胆红素和尿胆原被氧化分解,因此博乐质控品的稳定性比原装质控品更高。

3.7 由表3可以看出,B机的4个质控品与A机的4个质控品比对,符合率为77%~100%,除原装阳性BiL外,其余所有项目均符合比对性能要求。

综上所述,博乐质控品1,2靶值定值准确,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可比性强,适用于尿液室内质控的开展与多台仪器间可比性[3]的比较。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P9-A.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J].Approved Guideline,Pennsylvania,1995,15(7):1-2.

[2]袁秀梅,等.尿液干化学检验室内质控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11(11):47-48.

上一篇:传统理想下一篇:中俄对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