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价值

2024-09-27

种质价值(精选10篇)

种质价值 篇1

忍冬属(Lonicera Linn.)隶属于忍冬科(Caprifoliaceae),由蔷薇目(Rosidae)进化而来,忍冬属植物多为常绿或落叶的灌木或藤本,很少为乔木[1]。此属植物多抗性明显,适应性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境类型丰富多样[2]。另外忍冬属植物色彩丰富,花色艳丽,果实晶莹,叶片秀丽,是花果叶俱优的观赏植物[3]。属内有不少药用植物,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等功效[4]。由于其具有众多优异性状,近些年科学家已对其繁殖方法进行了探索。本文从种质资源、利用价值及繁殖方法等方面对忍冬属植物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具有突出性状的部分种进行了着重介绍,旨在为此属植物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忍冬属植物资源的分布生境及部分种的特性

全世界约有忍冬属植物200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向南分布至菲律宾、爪哇、南美、墨西哥及马来群岛等地[1,5];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广布属,我国忍冬属植物有98种,4亚种18变种和1变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中四川有58个种,云南46种。孙学刚等人对甘肃省忍冬属植物进行了植物区系构成与地理分布初步记述和分析,确认甘肃省分布有34种,杨成华等对贵州省30种忍冬属的生态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介绍。郑晓军等对河南省忍冬属植物资源种类、生长型及生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分析,得出河南省有忍冬属资源25种,2亚种,2变种。另外陕西分布有30种,西藏东南部有29种,湖北和贵州约有24种,宁夏15种2变种[6,7,8,9]。我国藤本忍冬有23种和10个原变种,其中西南地区分布的种和原变种共计23个,既有落叶类型,又有常绿类型[10],分布区的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数千米。忍冬属植物适应性很强,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既可以生长于林缘、灌丛,又可以生长于山坡、溪流附近。现将部分具有突出性状的种进行详细介绍:

1.1 国内部分种的特性

1.1.1 蓝靛果忍冬(L.caerulea L.var.enulis Turcz et Herd)

直立或近平卧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耐寒,能忍受-50℃的低温条件。营养保健的价值较高,果实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高于普通水果,有“第三代水果”之称。因其名贵、稀有且具有滋补和药用的功效,被世界粮农组织定为世界稀有珍贵野生浆果。俄罗斯以蓝靛果为原料,加工出了宇航员专用的饮料,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相继以其为原料研发了饮料、果汁、果酒等保健品,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型饮品[11,12,13]。

1.1.2 金银忍冬(L.maackii)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 m,其花初开为白色,后期转为黄色,故又名金银木,是优良的观花、观果树种,花期5-6月,花开时芳香四溢,果期8-10月,暗红色。春季可赏花闻香,秋季红果满枝头,经冬不凋,可与瑞雪相辉映。另外金银忍冬的叶表皮密集纤毛且具有沟状组织,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14],因此是行道树的优选树种。

1.1.3 忍冬(L.japonica thunb)

藤本,又名“金银花”。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同时忍冬也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忍冬抗逆性强,抗旱,耐盐碱,在含盐量0.5%的盐碱地中生长良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现主要以人工栽培为主,主要栽植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其中以河南、山东所产最为闻名。另外忍冬在沙滩、丘陵地带有很强的生命力,类似地区长期种植,可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2]。

1.1.4 苦糖果忍冬(L.stanishii Carr)

落叶灌木,花生于幼枝基部的苞腋内,先于叶开放,具芳香。果实为红色分叉状的合生果,又称杈杷果,因果实红艳味美且无核,所以又名无核樱桃。4月上旬果实成熟,属早春第一果,果味浓甜芳香,含酸量低,仅为0.18%,含糖量高,糖酸比高达39∶1,含矿质元素量极高,钙、铁、磷、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它果品,钙含量是苹果的25倍,铁含量是桃的6倍,磷含量是高于所有已报道过的果品含量,锌含量也高于一般水果,故被誉为天然营养库。野生于大陆多地,抗病虫能力极强,未发现明显的病虫害。是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效种[15,16]。

1.1.5 樱桃忍冬(L.fragrantissima subsp.phyllocarpa Hsu)

落叶灌木,花期3-4月,春天结果,果期4月中旬至6月。果实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活性成份,其中包括具有清除自由基的硒(Se)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许多活性物质具有防辐射、抗癌和预防衰老的作用,极具有开发利用价值[17]。分布于河北中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北部和南部及河南西北部。

1.1.6 华西忍冬(L.Webbiana)

落叶灌木,高1~3m。大花型,总花梗的长可达3cm,紫红色唇形花筒。幼枝被红色腺体。果实圆形,先期为红色后变为黑色。是优良的观花观果树种,可用作园林绿化[18]。

1.1.7 盘叶忍冬(L.Tragophylla Hemsl)

落叶藤本,大花型,聚伞花序集合成头状,生于枝条顶部,花6~15朵,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叶短柄,长圆形或椭圆形,最上面一对叶的基部合生成盘状,其花和嫩枝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通络的药用价值。另外盘叶忍冬可在山石上生长,是优良的假山造景植物,其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及贵州等地[19,20]。

1.1.8 华北忍冬(L.tatarinowii)

又名藏花忍冬,花黑紫色,落叶灌木,具有很强的SO2吸收能力,可做工厂、发电厂的绿化植物,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等地[21]。

1.1.9 早花忍冬(L.praeflorens)

落叶灌木,是景观树中杀菌能力最强树种之一,生长于东北等地。可在医院、城市街道等细菌较多的地方栽植[21]。

1.2 国外引入的种或类型

1.2.1 台尔曼忍冬(L.tellmanniana)

落叶藤本,盘叶忍冬×贯月忍冬的杂交种,1920年由匈牙利皇家园艺学校的J.Magyer培育而成。抗性强(特耐旱,抗寒)、观赏价值高(花橙色)、花期长(5-11月)。原产北美,1981年北京植物园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引进,现在黑龙江、江苏等地也引种成功,已大量应用于我国北方的垂直绿化[22]。

1.2.2 布朗忍冬(L.brownii)

藤本,贯月忍冬×毛忍冬的杂交后代,耐旱性极强,绿期较长,在小气候条件下,叶片可终年保持常绿,可多季开花,果实红色,本种的栽培品种垂红忍冬(L.brownii cv.DropmoreScarlet)具有花期长、花色艳的特性[23]。

1.2.3 意大利忍冬(L.italica)

是近年培育的新优杂交品种,已在欧洲大型专业苗圃中批量繁殖。

1.2.4 金火焰忍冬(Lonicera×heckrottii)

贯月忍冬×美洲忍冬(L.americana)的杂交后代。株型紧凑,缠绕性和攀爬能力较弱。国内广泛栽培的是其园艺杂交品种京红久(Gold Flame)。落叶或半常绿藤本,花序顶生,开花期长,在国外被称为“永远盛开”金银花,花朵具香味,能诱鸟引蝶。由于其适应性强,基本无病虫危害,花叶并美,因此是花园中优秀的藤架花卉[24,25]。

1.2.5 鞑靼忍冬(L.tatarica)

落叶灌木,花期5月,红或白色,花开时繁茂灿烂,果期9月,红色。常栽培于庭院、花境观赏。原产于欧洲、西伯利亚及我国的新疆北部,目前北京、太原、宁夏已将其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多地对其进行引种驯化,发现其能在pH8.28,全盐量为1.79%的环境下生长,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建立了其大苗移栽驯化、繁殖,扦插技术[8,26]。

1.2.6 蓝叶忍冬(L.korolkowii)

观赏花灌木,新叶嫩绿,之后渐变为墨绿色泛蓝色。花期4-5月,花脂红色。果期9-10月,浆果亮红色。原产土耳其,现在我国沈阳、北京等地已有引种栽培。喜光、耐寒、耐修剪。花美叶秀,常孤植于庭院、小区做观赏,也可将其做绿篱栽植。

1.2.7 贯月忍冬(L.sempervirens)

常绿藤本,大花型,花冠长约4cm,长筒形,花6朵一轮生,数轮排成穗状花序,花色为橘红色至深红色,花期长(从早春到晚秋);具有抗性强、繁殖容易、生长蔓延快、单株覆盖面积大等特点。贯月忍冬的立体效果好,可用作花廊、棚架等的垂直绿化。原产于北美东南部,现我国上海、杭州等地有分布,上海等地常盆栽观赏,摆放于阳台、窗台等地[27]。

2 忍冬属的利用价值

忍冬属是忍冬科的一个重要属,以良好的生态效益、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而著称。现就其生态效益、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方面的研究做一介绍。

2.1 生态效益

忍冬属植物具有多种抗逆性,抗旱、耐瘠薄、耐盐碱、抗寒,在丘陵、盐碱地和沙滩地带长期种植,可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的改良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有报道显示在山东禹城含盐量0.5%的盐碱土上种植忍冬,不仅生长正常,产量也较高。鞑靼忍冬可在含盐量1.79%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因此在盐碱地带长期种植忍冬属耐盐种,不仅可改善生态环境,亦可获得经济效益。属内不少植物为藤本,落地生根能力强且根系极其发达,植株生长迅速,因此,具有蓄水抗涝、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属内还有许多绿化植物具有一些特殊性能,如早花忍冬杀菌力较强,华北忍冬、藏花忍冬具有较强的吸收SO2的功能,金银忍冬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公园或路边种植,可显著净化空气[8,14,21]。

2.2 观赏价值

忍冬属植物是花、果、叶俱优的园林观赏植物,可四季观景,春季枝条舒张、错落有秩,夏季常常繁花似锦、花香四溢,秋季硕果累累、鲜艳欲滴,冬季有部分种的果实凌冬不凋,与瑞雪相映,甚是好看。目前关于忍冬属植物观赏价值的报道已有较多,王占林等对青海省10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忍冬属种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介绍[28]。郑晓军等研究了河南省忍冬属植物观赏特性评价及园林应用,筛选出了12个优良种类,并对他们的园林利用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9]。周满宏等对甘肃省野生忍冬科观赏植物做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30]。兰佩等报道了宁夏地区忍冬属植物观赏价值及景观应用研究[8]。苏金强等研究了福建省忍冬科植物的观赏性及其在园林上的用途[31]。李永金介绍了青海省忍冬属资源及其园林应用情况[32]。袁宏志等介绍了应用忍冬科植物如何进行植物造景[33]。邵铁军等研究了忍冬属植物在北方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34]。

2.3 药用价值

忍冬属的花蕾和果实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除此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国1 500多年前就对忍冬的药用价值进行过记载,其花、根、茎、叶均可入药,花蕾即金银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现记载的药用忍冬属植物有47种,根据多年的药理实验证明忍冬属的药用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和三萜皂苷类等化学成分,临床应用证明忍冬属的药用成分对许多致病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对治疗风热感冒、丹毒和许多炎症有很好的疗效。前人多认为绿原酸是忍冬属的主要抑菌成分,因此对绿原酸的含量、提取及测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但近年研究发现其它成分亦有很强的药理活性[4,35,36]。

3 忍冬属植物的繁殖方式

随着人们对忍冬属植物利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需求量也已日益增加,原有野生资源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近些年有不少科学工作者对其繁殖方式进行了探讨。忍冬属植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分根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方式,生产上最常用的是扦插繁殖,其次是种子繁殖,组织培养研究的也较多,其它繁殖方式应用很少。

3.1 扦插繁殖

春季或秋季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势旺盛的一至二年生健壮的半木质化枝条做插条。王文静等对不同类型枝条进行了扦插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一年生枝条的出苗率高于二、三年生枝条[45]。扦插前,用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生根粉(ABT)等生长素处理插条基部,可显著提高插条的生根率。魏殿文等对影响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的5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枝条中部插穗,在100mg·L-1的C13药液中浸泡2h后扦插于珍珠岩+河沙(1∶1)基质中,生根率可达95.6%[46]。张璞钟等对蓝叶忍冬、小花忍冬、鞑靼忍冬、金银忍冬和长白忍冬5种忍冬的嫩枝扦插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忍冬的生根率不同,其中蓝叶忍冬扦插平均生根率最高,为87.6%。低浓度IBA(100、200 mg·L-1)促进插穗的生根和株高的生长,高浓度IBA(500mg·L-1)能促进根数的增加[47]。朱彩虹等研究了不同的生根剂和基质处理对“阿诺红”忍冬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插穗经200mg·L-1ABT2#生根粉浸泡2h处理,于蛭石上扦插可获得最佳的生根效果,生根率为100%[48]。陈少容等对红腺忍冬的扦插繁殖研究显示,其最佳扦插时间为3月份,最佳扦插基质是细河沙和红泥土(1∶2)的混合土,嫩枝作为插穗,于40mg·L-1的NAA溶液中浸泡4 h处理的生根效果最优,生根率可达70.37%[49]。

3.2 种子繁殖

播种繁殖的技术要点:种子成熟后去掉果肉,层积保存至春天,期间需要0~5℃的冷藏处理60d左右,用以打破种子休眠。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种子萌发。因本属种子相对较小,所以适宜温室内穴盘、营养钵育苗,育苗时将基质或过筛细土装入穴盘或营养钵,从底部渗透浇水,撒种,覆约0.5cm的基质或细土。

3.3 组织培养

通过组织培养繁殖,不仅可以保留母体的优良性状,并且不受季节限制,繁殖系数高。周婧等的研究显示,红腺忍冬组培的最佳外植体是春季和秋季未木质化的嫩茎,最佳消毒方式为用0.1%升汞加吐温浸泡14 min[50]。王慧俐等研究了灰毡毛忍冬的组织培养,结果显示,选用春季带腋芽的忍冬茎段做外植体,合适的灭菌方法是75%酒精浸泡30s,然后再用0.1%的HgCl2溶液浸泡8~10min,成活率可达80%,最佳诱导萌发的培养基是MS+1.5mg·L-16-BA+0.1mg·L-1JP2NAA,最佳诱导增殖的培养基是MS+1.0mg·L-16-BA+0.1mg·L-1NAA,增殖率可达3.5,最佳诱导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0.8mg·L-1NAA,生根率可达90%[51]。农艳丰等对红腺忍冬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显示,红腺忍冬的春季腋芽经0.1%升汞溶液(加吐温-80)灭菌7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仅为16.0%,初代最佳培养基为MS+2.0mg·L-16-BA,继代培养中以MS+2.0mg·L-16-BA+0.1mg·L-1NAA为培养基较好,在生根培养中以MS+0.1 mg·L-1NAA+3.0mg·L-1MET为培养基较适宜[52]。潘超美等以华南忍冬的茎尖为外植体,用70%乙醇与0.1%升汞+吐温-80消毒6~10 min,有较好的灭菌效果,在MS+1.5 mg·L-16BA+0.5 mg·L-1NAA培养基上诱导效果较好,继代培养以MS+1.2mg·L-1BA+0.2 mg·L-1NAA效果最好,增值率可达3.9,在1/2MS+1.0 mg·L-1NAA培养基上生根效果较好[53]。

4 结论与讨论

我国忍冬属种质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观赏、绿化、生态和药用价值较高、但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开发利用程度小,应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进行优良资源的引种驯化和保育工作。目前忍冬属药用研究多集中在忍冬的绿原酸方面,实际上许多其它成分也有很高的药理活性,因此需加强其它药用成分的定位、提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忍冬属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扦插,组织培养和种子繁殖,扦插与组织培养繁殖系数高,周期短,但幼苗根系较弱,逆境环境下不宜应用,但种子繁殖发芽率低、易休眠,现在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可加大对忍冬属种子繁殖的研究,为杂交育种和良种育苗奠定基础。

摘要:忍冬属隶属于忍冬科,属内植物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生境类型复杂多样。此属以富含观赏性、多抗性和较高药用价值而著称。综述了我国忍冬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其生境,分析了其园林、生态及药用方面的价值,总结了其繁殖方法,并对性状突出的部分种进行了着重介绍,以期为此属植物更广泛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忍冬属,种质资源,利用价值,繁殖方法

种质资源,你了解多少 篇2

在物种繁衍过程中,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种质资源

在自然演变过程中,能在一定环境作用下,通过世代演替传递给后代,并发育为具有各种性状生物的可遗传的物质资源的总称。

林木种质资源

指林木遗传多样性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遗传材料。广义的林木种质资源,应包括一个地区所有野生树种资源,即在植被构建(构成)、生态保护、植被恢复中有一定作用的野生树种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形态

包括植株、苗、果实、籽粒、根、茎、叶、芽、花、花粉、组织、细胞和DNA、DNA片段及基因等。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主要是掌握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类型

按保存地分为原地保存、异地保存,按保存资源分为专项保存、综合保存。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由国家林业局根据需要建立和收集保存具有重要价值或者珍贵的林木种质资源场所。

湖南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全省已建立3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其中2个异地保存专项库,1个异地综合保存库,包括油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专项库、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专项库、北亚热带南部林木种质资源异地综合保存库(湖南)

湖南规划新建92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其中异地保存专项库2个,即油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专项库、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专项库;原地保存库90个,主要保存珙桐、水青树、香果树、白辛树、银鹊树、水青冈(属)、山茶(属)(以红花类观赏种、油料种为主,如大红花山茶、多齿红山茶、西南红山茶、浙江红山茶、油茶等)、四照花(属)、灯台树、光皮树、鹅掌楸、杜鹃(属)、香樟、银杉、资源冷杉、油杉(属)、铁杉(属)、黄杉、金钱松、优质硬木(赤皮青冈、钩栗、小叶红豆、黄檀)等树种。

种质价值 篇3

2013年6月26日, 随着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来自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150克种子也回到了地面, 包括水稻、番茄、辣椒、西瓜、油菜等10个品种。

这是江苏省首次选送种子搭载载人航天器升空。选送的种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每个品种都具备优异特性, 但同时也存在缺陷, 比如, 水稻“南粳4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粳稻, 其米粒晶莹饱满, 做出的米饭口感极佳, 号称“江苏最好吃的大米”, 但由于其成熟期较晚, 只能在苏南地区种植;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发的耐盐水稻、与海南大学合作研发的耐盐番茄, 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产量较低。此次神舟十号飞船搭载农作物种子“飞天”, 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宇宙中有特殊的、地面上无法模拟的环境, 比如微重力、宇宙高能粒子辐射、宇宙磁场……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种子摆脱千万年来的生长规律, 产生一系列变异。当它们返回地面后, 再由作物育种家筛选有利变异, 培育新的品种。

“太空育种”没有外界基因注入, 完全是用太空物理环境诱变来培育新的品种。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造就了这一地球上难以实现的诱变方法, 因此这些种子弥足珍贵。希望这批种子经过这次“太空之旅”, 可以将成熟期提前, 扩大种植区域, 提高产量, 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芦笋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篇4

关键词 芦笋 ;种质资源 ;形态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44.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5.011

Abstract Through th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alysis of 46 asparagus access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 to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represented 19.87%, 15.38%, and 11.92%. The length of secondary branches, diameter of main stem, number of secondary branches, diameter of secondary branches, diameter of primary branches, width of scale, length of spear scale, diameter of spear, fresh weight of spear, scale number below first panicle branch and plant height to first panicle branch are the main indicators of asparagus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These factors are the focus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selection on asparagus breeding.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luster analysis, the 46 asparagus accession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first group included Avalim, Pacific Endeavour, Pacific Peak, Backlim, Pacific Challenger 2, Shuofeng, JK107, Herkolim, Thielim, Jing lv No.1, JK101, Precoce and Pacific 2000. The second group included the other 33 asparagus accessions.

Keywords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 germplasm resources ; morphological diversities ; principal components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营养保健型高档蔬菜,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成分全面、均衡[1-3]。芦笋所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的含量均优于普通蔬菜,抗坏血酸、胆碱、精氨酸、天冬门酰胺、硒以及拓扑异构酶等成分含量较高,因而具有防癌抗癌、降血压血脂、提高免疫力、提升白细胞数量、双向调节生理、保肝解毒、美容抗衰、清肺降火等多种保健功能[4-6]。自清朝末年传入中国以来,芦笋已在江苏、福建、山东、山西、河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海南、云南、安徽、陕西及天津等地种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末中国芦笋栽培面积在46万~53万hm2,采摘面积超过33万hm2[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芦笋生产和出口国,年产值达100亿元[5]。

形态多样性是最传统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方法,虽易受发育时期和环境影响,但是具有经济、直观、简便、易行等优点,是种质资源评价和优异种质筛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经典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各个性状转化为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并且可根据这些指标贡献率评价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关于披碱草属[8]、睡莲属[9]、绿豆[10]、甘蔗[11]、花椰菜[12]、扁穗雀稗[13]、枸杞[14]、葱[15]、萝卜[16]、柠条锦鸡儿[17]、大豆[18]、西瓜[19]、山羊豆[20]等种质资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形态类型及性状变异已有诸多报道,然而芦笋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46份芦笋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重要的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芦笋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以期为芦笋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位于海南省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23.9℃,绝对最高温度38.4℃,绝对最低温度7.1℃,年降雨量l 763.2 mm,年日照时数2 202.6 h,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

供试种质(表1)由江西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收集提供,于2011年5月播种,2011年7月定植,田间管理一致。

1.2 方法

nlc202309091144

1.2.1 试验设计

参考Saribi试验方法[21],于2013年3月每个芦笋种质选定10株丛,每个株丛随机抽取1株进行测量,调查20个形态指标:植株高度、第1分枝高度、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一级枝枝间距、二级枝枝间距、主茎粗、一级分枝枝粗、二级分枝枝粗、一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长度、第1分枝以下的鳞片数量、笋长、笋粗、笋鲜重、笋鳞片数量、笋鳞片长度、笋鳞片宽、叶状茎数量和拟叶长度。

1.2.2 数据处理

用Excel2003和DPS7.05软件计算,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性状基本统计

形态性状的统计结果(表2)表明,芦笋20个形态指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在12.45%~62.22%,平均变异系数为28.81%,形态离散程度大,极差变幅2.84~275.7。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二级枝枝间距(62.2%),其次是笋鲜重、一级枝枝间距、二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枝粗和第1分枝高度,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植株高度。形态性状的平均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1.99,二级分枝数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高(2.11),拟叶长度的次之(2.09),第1分枝高度和笋鳞片长度的紧随其后(2.08),笋鲜重的最低(1.72)。

2.2 芦笋种质形态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利用植株高度、第1分枝高度、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一级枝枝间距等20个形态指标,各形态指标特征向量和各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结果见表3,前3个主成分反映总信息量的47.17%,包含11个形态指标,代表了全部性状信息的近50%,各主成分包含的性状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不同主成分包含性状类型的差异性较大;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二级分枝长度、主茎粗、二级分枝数、二级分枝粗和一级分枝粗等4个指标,正向标,占全部性状信息的19.87%,可称为“茎粗-一级分枝粗-二级分枝”因子;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第1分枝以下的鳞片数量和第1分枝高度等2个指标,正向标,占全部性状信息的15.38%,可称为“第一分枝高-鳞片数量”因子;第三主成分主要包括笋鳞片宽、笋鳞片长度、笋粗和笋鲜重等4个指标,正向标,占全部性状信息的11.92%,可称为“笋”因子。由此可见,二级分枝长度、主茎粗、二级分枝数、二级分枝粗、一级分枝粗、鳞片宽、笋鳞片长度、笋粗、笋鲜重、第1分枝以下的鳞片数量、第1分枝高度是芦笋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2.3 芦笋种质的聚类分析

用离差平均和得到的系统聚类结果如图1。在欧氏距离135.7时可分为两大类,Avalim、Pacific Endeavour、Pacific Peak、Backlim、Pacific Challenger 2、硕丰、JK107、Herkolim、Thielim、京绿芦1号、JK101、Precoce、Pacific 2000归为一类,主要来源于新西兰(4份)、Limseed(4份)、江西(2份)、意大利(1份)、北京(1份)和山东(1份),均为绿芦笋,植株较矮,第1分枝高度较低,二级分枝数多,主茎较细,一级分枝较短,第1分枝以下的鳞片数较少,笋鳞片数量较少。其余33份种质归为一类,含4份紫芦笋和29份绿芦笋,植株较高,第1分枝高度高,二级分枝数较少,主茎粗,一级分枝长,第1分枝以下的鳞片数较多,笋鳞片数量较多。形态聚类结果表明,井岗701和Mill亲缘关系最近,UC157和Precoce亲缘关系最远,来自不同国家的种质和地区的种质既有区别也有交叉,可能与相互引种和来源地的地理生境相似有关。

3 讨论

同一物种形态性状具有相似性,但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间也表现出不同的外在形式。结果表明,芦笋20个形态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8.81%,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二级枝枝间距(62.2%),一级枝枝间距、二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枝粗和第1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均在29.57%以上,即形态变异性明显,说明其表型可塑性强,相同材料的一些性状亦可能产生较大程度地变异,形成复杂的种内多型现象。因此,在实践中变异明显的表型性状具有较大的选择范围,这些丰富的遗传资源为芦笋选育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望通过系统选育的方法对株型进行改良,获得更利于光合同化物累积的优良品系。此外,芦笋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变化趋势相反,这和张海平的研究结果一致[9]。

由于选取形态指标较多,若按一般方法全部处理则工作量巨大,因此形态指标的合理选择很重要,主成分分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9,13]。本试验研究表明,二级分枝长度、主茎粗、二级分枝数、二级分枝粗、一级分枝粗、鳞片宽、笋鳞片长度、笋粗、笋鲜重、第1分枝以下的鳞片数量、第1分枝高度是芦笋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芦笋种质在形态分化主要指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在优异芦笋种质资源筛选和育种中,形态指标选择上要更关注这些芦笋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这和生产当中的关注是基本一致的[22]。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适宜类群亲本来育种,在培育芦笋高产品种时,应将第1分枝高度、主茎粗、笋粗、笋鲜重和一级分枝粗作为首要的选择目标。形态性状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较真实地表现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将芦笋种质分为两大类,来源于新西兰Pacific系列4份种质、美国limseeds系列3份种质、江西的2份种质(JK101、JK107)、山东的1份种质(硕丰)、荷兰的1份种质(Tallems)、意大利的1份种质(Precoce)、北京的1份种质(京绿芦1号)归于一类,其中Avalim和Pacific Endeavor、 pacific challenger 2和硕丰、Herkolim和Tallems、JK101和Pacific2000在形态学上亲缘关系紧密,表明形态相近,原因可能在于来源地的地理生境相似或拥有某个共同的祖先。然而形态性状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掩饰其基因型,因此,芦笋种质的亲缘关系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将形态性状和分子标记相结合,可显著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育种进程,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nlc202309091144

参考文献

[1] 刘庭玉. 芦笋栽培及营养成分分析[D].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2] 谷永丽.绿芦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D]. 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

[3] 刘金荣,徐淑霞,周 青,等. 芦笋生物学特征及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2003(9):59.

[4] 毛丽萍,郭伟民. 芦笋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 食品工程,2012(3):63-64.

[5] 郭顺美,庞 云,纪春香,等. 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增刊):133-134.

[6] 陈光宇.中国芦笋研究与产业发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7] 邹正兰,董玉梅,李 勇,等. 云南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24-28.

[8] 严学兵,周 禾,郭玉霞. 披碱草属植物形态多样性及其主成分分析[J]. 草地学报,2005,6(2):111-116.

[9] 张海平,房名伟,丁跃生,等. 部分睡莲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4):47-52

[10] 张毅华,张耀文,张泽燕. 绿豆种类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J]. 农学学报,2013,3(1):15-19.

[11] 周 会,杨荣仲,方锋学,等. 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390-395.

[12] 朱世杨,张小玲,刘 庆,等. 花椰菜自交系主要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1):77-82.

[13] 郝 峰,徐 柱,闫伟红,等. 扁穗雀麦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分析[J]. 草地学报,2011,19(5):668-373.

[14] 袁海静,安 巍,李立会,等. 中国枸杞种质资源主要形态学性状调查与聚类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2013,14(4):627-633.

[15] 苗锦山,刘彩霞,戴振建,等. 葱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3):41-49.

[16] 王 夏,孙菲菲,王 强,等. 萝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9):37-40.

[17] 王 赞,高洪文,韩建国,等. 柠条锦鸡儿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18-123.

[18] 张礼凤,李 伟,王彩洁,等. 山东大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4):450-454.

[19] 王志强,郭 松,刘声锋,等. 西瓜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45(3):59-64.

[20] 王俊娥,王 赞,王运琦,等. 山羊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9):201-205.

[21] SARABI, B.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some Iranian wild asparagus populations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APD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0, 126(1): 1-7.

[22] 陈河龙,高建明,张世清,等. 芦笋种质资源茎粗、株高及其相关性初步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5):30-32.

民猪种质特性概述 篇5

1 品种特征明显

民猪体质健壮, 抗逆性强, 产仔数多, 脂肪沉积能力强, 耐粗饲, 肉质好。全身被毛黑色, 鬃长毛密, 冬季密生绒毛。头中等大, 面直长, 耳大下垂, 背平胸深, 四肢粗壮直立, 后驱窄狭, 尾粗长。乳头七对以上。公猪睾丸匀称, 发育良好。

2 繁殖力强

民猪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 主要表现在:母猪的初情期和性成熟早, 排卵数和产仔数多, 泌乳力强, 母性好、发情明显, 可利用年限长。公猪的睾丸发育较快, 初情期、性成熟期和配种日龄均早。

母猪的繁殖力, 初情期和性成熟早。母猪的初情期为112日龄, 而约克夏、杜洛克、长白猪等引进猪种的初情期平均在180日龄左右。民猪的性成熟时间也较早, 平均初配日龄为145天。而引进猪种的平均初配日龄约为210天。

排卵数和产仔数多。民猪初产排卵数平均为18枚, 经产猪排卵数平均为23枚。而杜洛克、长白等引进品种猪初产平均排卵数为14枚, 经产猪排卵数为20枚。与排卵数多相对应的是产仔数多, 民猪头胎产仔平均为11.4头, 三胎以上产仔数平均为13.55头。而杜洛克、长白等引进品种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不足12头。

母性好。民猪母性好, 护仔性强, 产后一般不需额外照顾, 躺卧前会将幼仔拨开, 很少压死踩伤仔猪。

利用年限长。种公猪的利用年限一般为3~4年, 母猪的利用年限为5~6年。

发情明显。民猪的发情持续期一般为3~6天, 发情持续时间长, 配种容易, 空怀率低, 而引进猪种发情期一般为2~3天, 发情症状不明显。民猪发情周期为18~24天。发情有规律, 产后发情集中。

公猪的繁殖力。民猪睾丸发育快, 发育匀称, 性欲旺盛, 性反应强烈, 120日龄性发育成熟, 150日龄可进行初配使用。

3 抗逆性强

抗逆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遗传性能。民猪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突出表现在抗寒力、耐粗饲能力、对饥饿的耐受力及抗病力方面。

民猪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北方地区, 由于皮厚, 被毛浓而长、冬季密生绒毛, 基础代谢率低,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民猪在-27℃的温度下, 将四肢集于腹下取腹卧姿势, 安静而不拱门, 无颤抖和鸣叫现象。而长白猪在-21℃的气温下3分钟出现弓腰, 7分钟出现寒颤, 13分钟便出现不安现象, 急欲回圈。与引进品种相比, 民猪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如长白猪和大白猪在高温环境下 (32~37℃) 的呼吸数与心率均显著高于民猪。

民猪比较耐青粗饲料, 能利用大量青料、糠麸等, 能在较低的营养水平及低蛋白质情况下获得增重, 粗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国外引进猪种。

民猪能在较低的能量水平和低蛋白质情况下获得相应的增重, 其生长状况比相同低营养条件的国外猪种及培育猪种好。如在人为的低水平饲养条件下, 即前30天按维持需要、后30天按维持需要的2/3标准饲养, 民猪比长白猪的耐受时间长。

以往的引种和利用实践表明, 国外引进猪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低。而民猪对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高于引进猪种,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引进猪种及其杂交品种。生产性能受疾病影响的程度和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也低的多, 对疾病抵抗能力的增强可以降低药品的使用量。

4 肉质优良

五华鸡种质特性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该研究以五华鸡为试验对象, 通过现场调查和抽样检测等方法研究五华鸡种质特性, 分析五华鸡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的多样性, 鉴定五华鸡群个体羽色、胫色特征;测定0、4、8、12、16、20、40周龄体重和40周龄的体尺;统计开产日龄、开产蛋重、300日龄产蛋量、平均蛋重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貌特征

公鸡:梳羽为金黄色, 蓑羽棕红色或金黄色, 背羽、肩羽和翼羽均为麻黄色, 胸羽为黄色, 腹羽浅黄色, 镰羽黑色而富青铜光泽。母鸡:颈羽黄色或麻黄色, 鞍羽为黄色, 背羽、肩羽和翼羽均为黄色或黄麻色, 胸羽浅黄色, 腹羽浅黄色, 尾羽前端黄麻色, 末端黑色。

五华鸡皮肤白色, 肉色浅红。喙浅青色, 胫青色。冠、肉垂、耳叶鲜红色, 部分个体耳叶表面带白斑。

第3世代留种鸡群饲养至20周龄, 存活2 801羽。其羽色、胫色分布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 五华母鸡中, 黄色或黄麻羽占群体的99.06%, 其中以黄色、翼尾部夹杂黑羽为主, 占群体的89.99%, 黄麻羽只占9.07%;五华公鸡中, 以深红或金红色、翼尾部夹杂黑羽为主, 占群体的98.17%。主导胫色是青色, 青色或淡青色占群体的99.79%。

2.2 体重与体形

五华鸡各周龄体重和成年 (300日龄) 体尺见表2、3。可以看出, 五华成年鸡胸深、龙骨长和胫长比附近地方品种固始鸡大, 胸宽、体斜长与固始鸡种相近, 但体重较轻, 因此外貌相对清秀。

(g)

2.3 繁殖性能

五华母鸡开产日龄为152~170 d, 23周龄产蛋率达5%, 开产蛋重 (31.4±2.6) g, 27周龄产蛋率达50%, 种蛋受精率为93%~95%, 受精蛋孵化率为93%~96%, 300日龄产蛋量平均为72枚/只, 60周龄平均产蛋量为152枚/只, 平均蛋重 (50.2±3.2) g。

2.4 生产性能

五华鸡成年 (300日龄) 屠宰测定结果见表4。第3世代慢羽母鸡年平均产蛋量为152枚, 五华鸡鸡蛋 (300日龄) 品质测定结果:蛋重 (50.78±1.74) g;蛋形指数75%~77%;蛋壳强度 (4.84±0.12) kg/cm2;蛋壳厚度 (0.34±0.002) mm;蛋的比重 (6.23±1.22) 级;蛋黄色泽 (7.33±0.71) 级;蛋壳色泽粉色;哈氏单位:82.76±4.55;血斑和肉斑率:0.3%;蛋黄比率 (29.11±1.66) %。

3 结论与讨论

沿江的高温高湿气候致使五华鸡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明显具有亚热带生态特征, 表现为较固始鸡生长速度慢, 体形较小、体宽, 胸深等, 不同于固始鸡。另外, 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鸡, 在生态特征上的差异可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其DNA序列上, 有待应用RAPD技术在DNA水平上对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进行类型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

参考文献

[1]周艳, 曹顶国, 韩海霞, 等.山东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6) :2953-2955.

[2]王文华, 谭正富, 周玲, 等.论我国地方鸡种的保护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323-324.

[3]张小林, 阳光远.百宜黑羽鸡的种质特性研究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4) :131-134.

圭山山羊种质特性探究 篇7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并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境内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加之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对驯养动物要求的不同,家畜品种资源丰富。圭山山羊是我国的地方优良品种,约有20多万只,主要分布于路南、陆良、师宗、弥勒、泸西等地[1]。产区海拔1 800~2 400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产区灌木林和草场宽阔,多为疏林草场,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现将圭山山羊种质特性报道如下。

1 圭山山羊生理特征

1.1 体貌特征

圭山山羊头小额宽,耳大灵活不下垂,眼大有神,公母羊都有角和须。背腰平直,腹大充实,四肢结实有力,母羊乳房圆大紧凑,羊皮薄而有弹性。成年公山羊平均体高68.3 cm,体长71.5 cm,胸围80.5 cm,管围8.7 cm,体重43.6 kg;成年母山羊平均体高61.5 cm,体长72.0 cm,胸围80.0 cm,管围8.3 cm,体重43.5 kg。

1.2 各项生理值的测定

1.2.1圭山山羊

选择云南省呈贡地区的圭山山羊32只(公、母各半)进行测定,测定年龄在1.5~4.0岁。

1.2.2生产性能的测定

主要包括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以及产肉性能、繁殖性能等的测定。

1.2.3 体温、呼吸频率及脉搏的测定

体温:在清晨动物安静的情况下保定山羊,采取直肠内检温度,将兽用肛表插入试验山羊肛门,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每次插入的深度要一致,内置3~5 min取出,读数。

呼吸频率:在山羊处于安静状态时直接观察其腹部起伏,观察记录1 min。

脉搏:保定好山羊,在其安静状态下于尾动脉处测定,记数时间为1 min,连续测定3 d,取平均值。

1.2.4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试验山羊颈静脉采血,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速度(血沉),沙利氏(Sahli)法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BC),采用CLSF820血球计数仪计数,白细胞分类测定用瑞氏染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体尺的测定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圭山山羊公羊的体重、体高、管围均高于母羊,其中公羊体高显著高于母羊(P<0.05),母羊体长和胸围值略高于公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

2.2 产肉性能的测定

注:与母羊相比,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测定公羊10只,平均活重43.0 kg,屠宰率41%,净肉率35.9%;测定母羊5只,平均活重39.0 kg,屠宰率40.6%,净肉率35.5%。

2.3 繁殖性能的测定

圭山山羊的初配年龄为1.4~2.0岁,1年1胎,8~10岁后逐渐淘汰,一般利用年限为10岁。

2.4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结果见表2。

注:与母羊相比,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从表2可以看出:圭山山羊母羊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公羊(P<0.05);公羊的血小板数显著高于母羊(P<0.05);母羊的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公羊(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3.1 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

圭山山羊的生理生化指标值与赵中权等[2]测定的大足黑山羊相比较,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值极显著降低(P<0.01);体温略低于大足黑山羊,差异不显著(P>0.05)。

圭山山羊的呼吸测定值远低于贝念湘等[3]测定的新疆山羊的呼吸值,差异极显著(P<0.0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显著低于新疆山羊(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值极显著低于新疆山羊(P<0.01)。这可能与饲喂条件以及地理环境有关。

圭山山羊呼吸测定值显著低于刘志强等[4]测定的新疆南疆绒山羊(P<0.05);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南疆绒山羊(P<0.05)。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生活环境及海拔高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3.2 圭山山羊开发利用

圭山山羊是云南省的优良地方山羊品种,是云南省“六大名羊”之首,圭山山羊肌肉结实有力、耐粗饲,繁殖力、抗病力和适应性均较强,大力发展圭山山羊的饲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对于农民经济效益的增收很有意义。

今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同时做好圭山山羊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品种选育,淘汰劣种公山羊,逐渐过渡到有目标的选种选配,防止乱交乱配。杂交改良品种是提高产肉、产奶的快捷途径,需要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及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在非保种区开展大量的杂交改良工作。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畜牧局编写委员会.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

[2]赵中权,何晶晶,李周权,等.大足黑山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J].畜牧与兽医,2011,43(2):60-62.

[3]贝念湘,刘志强,黄俊成,等.新疆山羊生理生化血液流变学常值测定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3):43-48.

亚麻种质创新的研究现状 篇8

种质创新,一是指对种质做较大程度的改造。如通过远缘杂交进行基因导入,利用基因突变形成具有特殊基因源的材料,综合不同类型的多个优良性状而进行聚合杂交;二是除包含上述含义外,应包括种质拓展。将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如高产和优质结合起来。种质改进指改进种质的某一性状,从而将创造的新作物、新品种、新类型、新材料,提供给育种家和遗传学家使用,这是作物遗传育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亚麻种质创新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多采用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和60Co-γ射线照射种子产生突变创造新类型的方法。

1 突变体的诱变

1.1 辐射诱变育种

辐射诱变育种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一种人工诱变的育种方法,我国的辐射育种从1956年开始,它是利用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热中子等照射亚麻的种子、植株或花粉,诱发基因突变,扩大变异幅度,辐射能使亚麻在熟期、株高、出麻率及产量等方面的基因突变率提高5~6倍,改变品种某一不良性状,育成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采取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育种效果较好,辐射可以使染色体断裂,打破基因的连锁,再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类型。杂交可以综合双亲的优点,使某些有益的经济性状通过基因重组、累加而加强。用这2种育种方法交替进行,能克服单一育种方法的缺点,选育出具有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1]。

辐射育种材料的选择是辐射育种的基础,要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综合性状较好、优点多的品种或品系,通过人工诱变,改变其1~2个不良性状,通过培育选择后,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材料。特别是从国外引入材料及杂交后代材料,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基础并不十分稳定,通过60Co-γ射线照射,进行人工诱变及“单点突变”,能获得所需要的材料。

60Co-γ射线对亚麻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及绿苗分化率也有促进作用。由于基因型的不同,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低的基因型可用低剂量60Co-γ射线辐射花药的方法来提高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60Co-γ射线辐射花药的适宜剂量为30 Gy,加大剂量虽然可以提高突变率,但绿苗分化率急剧下降,从而也相对降低了选择机率。应用花药培养与辐射诱变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添加选择剂可定向筛选突变体,进一步提高了诱变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亚麻用60Co-γ射线照射种子的适宜剂量是200~500 Gy。低于100 Gy,亚麻几乎不发生变异。超过800 Gy亚麻死亡率过高(80%以上),影响辐射效果。辐射能使亚麻在熟期、株高、出麻率及产量等方面的基因突变率提高5~6倍,在改变品种某一不良性状,育成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例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火炬×瑞士10号的杂交后代优良株系6104-295为材料,用60 Co-γ射线200 Gy处理种子,M3代选育出优良突变系γ67-1-681,又以其为母本与常规优系6409-640再次杂交选育成功了黑亚4号,该品种抗盐碱、丰产性突出,原茎产量达8 241.0 kg·hm-2,推广面积达2万hm2。利用此法选育出高纤、优质的黑亚6号、黑亚7号、内纤亚1号等在株高、原茎、种子、长麻率、抗逆性等方面有突出特点的亚麻新品种。

1.2 化学诱变育种

我国化学诱变育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40 a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诱变育成的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化学诱变因操作方法简便、专一性强、突变频率高和育种时间短等特点而被亚麻育种家们广泛的运用[2]。

甲烷磺酸二酯(EMS)对亚麻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诱导突变率取决于EMS的浓度和品种的基因型。高浓度(0.4%~0.5%)时,突变率高,但是有益突变较少;低浓度(0.1%)或中等浓度(0.2%~0.3%)时出现有益突变较多。其处理方法是将亚麻种子浸泡在溶液中24 h,然后用清水冲洗,洗净后直接播种或干燥2 d再播种。此方法对获得高纤维含量及高千粒重的突变比较有效。

此外亚硝基烷基脲、次乙亚胺、抗菌素、秋水仙碱、氮离子注射等对亚麻也具有诱变作用。其中亚硝基烷基脲、次乙亚胺、氮离子注射等可诱导产生多种突变,秋水仙碱可以诱导产生多倍体,抗菌素可诱导产生不育性状。

抗生素可诱导亚麻雄性不育,但不同种类抗生素的诱导频率有明显差异,链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四环素都有一定效果,其中利福平的诱变频率最高,红霉素的诱变频率最低。诱导频率同时受品种基因型的影响。诱导产生的不育株的性状与原品种基本一致。不育株的花冠大小和颜色与可育株相似,花瓣能够正常展开,花药瘦小,淡黄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半透明状,部分不育株可以稳定遗传。

2 单倍体育种

自20世纪60年代起,利用曼陀罗花药人工培养出大量的单倍体植株以来,全球育种家已在水稻、小麦、亚麻、油菜等几十种重要作物上获得了单倍体植株,为其杂交育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单倍体育种研究,获得的单倍体种的数量居全球第一位[3]。

亚麻单倍体育种是将杂种F1~F2花药进行培养,诱导其雄配子发育为单倍体,单倍体加倍产生纯合二倍体,然后选择培育亚麻新品种。它减少了杂种后代的分离,可缩短育种年限,同时还可排除大量杂合体对后代选择的干扰,提高选择效率。

我国对亚麻花药培养始于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甜菜研究所从1976年开始进行亚麻单倍体育种研究,已获得较大进展,成功地把亚麻花粉粒离体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幼苗。此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0年获得花粉植株22株,并进行了花粉移栽、加倍获得成功。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现改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亚麻综合利用研究所),从1975年进行亚麻单倍体育种研究工作,1979已获得了亚麻花粉植株,初步完成了花粉植株移栽、加倍及其后代H2的鉴定工作。正确掌握花粉发育最适时期培养,是花药培养成败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末获得了亚麻茎尖、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并相继开展了亚麻单倍体育种,用单倍体技术育成了亚麻新品系,2008年用单倍体技术育成双亚13亚麻新品种[4,5,6,7]。

3 亚麻外源DNA导入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发明的分子育种技术。197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先生提出并设计了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即将供体总DNA的片段于授粉后一定时期导入受体,外源DNA沿着花粉管渗入,经过珠心通道进入胚囊,转化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该方法可用于任何开花植物。周光宇在对吉林省李贞生培育的玉米稻进行调查分析后,从分子学的角度提出了DNA片段杂交的假说,随后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黄骏麟等在棉花上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善葆等在水稻上设计模拟了远缘杂交进行DNA导入植物的花粉管通道路线,确定了具体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开始了大田农作物育种应用工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3年首次在亚麻上利用了开花植物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道直接导入外源DNA以实现某些目的基因转移的生物工程技术,并进行亚麻植株总DNA的提取研究,得到了符合分子育种所要求的DNA纯度、浓度及片段长度,同时对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和导入后代各世代的花色、熟期、种皮颜色、抗倒伏性观察及株高、工艺长、分枝数、蒴果数、单株茎重、单株纤维重、麻率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及遗传力分析。利用此项技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柱头基部切割滴注法以法国品种范妮(FANY)为供体,黑亚10号为受体育成了黑亚14,产量性状超过其受体亲本和当前的主栽品种。该项技术作为亚麻品种改良、新品种培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亚麻育种工作中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8,9]。

4 亚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到目前为止,分子标记在亚麻中的应用较少。Chen Y等人利用分子标记鉴定了花培时小孢子形成的植株。用2个显性ISSR标记和3个显性RAPD标记,证明来源于ACMcDuf/AC Emerson F1杂交种的不同花药形成的植株中共有103个植株是由小孢子发育形成的。根据PCP/RFLP共显性标记的L6或L9等位基因诊断片段的出现,鉴定出AC Emerson/McGregor F1杂交的不同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中共有311株是由小孢子发育形成的。Khadhir等对R16(1)/F1/R1进行RFLP分析,表明在被感染的亚麻中有紫菀黄化病原生质体的存在,这是亚麻紫菀黄化病原生质体的首次报道。高凤云等人采用RAPD技术对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并得到了2个与其相关的标记。

同时,分子标记也被应用到亚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如加拿大的Fu Y B等人用RAPD分子标记对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2 800个亚麻品种进行分子特征的分析研究。Treuren等又用AFLP技术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比较。邓欣等人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10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

早在1991年,Hausner G等就通过使用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标记技术成功地对亚麻抗锈病基因M3进行了标记。利用抗病基因的保守性获得的分子标记很可能与筛选定位的新基因共分离这一特点,可以在各式基因文库中筛选适宜的克隆。Anderson等用转座子标记技术克隆亚麻中抗锈病(Melampsora lini)基因M时,就使用了从L6基因衍生的DNA序列作探针。若根据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完整序列设计引物,还可能从含新抗病基因的作物中通过PCR扩增直接克隆到该抗病基因。若在PCR引物中附加酶切点,扩增的含抗病基因的DNA序列经酶切后,可以直接克隆到质粒或M13噬菌体载体中。随后在1999年,Hausner G等人以RFLP标记技术为手段对亚麻抗锈病基因L2、L6、L11进行了标记。在国内,薄天岳等人也对亚麻抗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用52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含有亚麻抗锈病基因M4的近等基因系材料NM4及其轮回亲本Bison进行RAPD分析,其中OPA18引物在NM4材料中稳定地扩增出特异的DNA片段,并将OPA18432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对不同抗源材料的扩增分析表明,该标记是M4基因的特异标记,目前这一标记已成功地应用于亚麻抗锈病基因M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10]。

目前亚麻分子遗传图谱还不完善,只建立了包含13个RFLP和80个RAPD标记的连锁群。W Spielmeyer等人利用AFLP标记技术,以双单倍体系(DH)为材料构建亚麻遗传连锁图谱,并用于识别独立连锁组上对抗枯萎病有较大影响的2个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2003年薄天岳等人用高抗枯萎病亚麻品种晋亚7号与高感枯萎病品种晋亚1号配制杂交组合,接种鉴定其正反交F1代以及F2代分离群体的枯萎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晋亚7号对枯萎病的抗性属于细胞核遗传,受2个显性基因控制。用48个EcoRI/MseI引物组合对晋亚7号和晋亚1号2个亲本及其F2代抗病和感病基因池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约3 300条可分辨的带,其中3条为稳定的差异。用晋亚7号和晋亚1号杂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对3个特异条带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行分析,发现特异条带AG/CAG与暂定名为FuJ7(t)的抗枯萎病基因紧密连锁,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5.2 cM。将AG/CAG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可以更加方便地用于对FuJ7(t)基因的分子检测和标记辅助选择[11]。

2007年杨学等人以亚麻抗白粉病材料9801-1与感病品种ILONA、VENUS和DIANE为试验材料,配制正反杂交组合,获得了F1代和F2代分离群体,通过调查各世代白粉病发生情况,证实了亚麻材料9801-1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显性单基因细胞核遗传。建立了适合亚麻基因组DNA RAPD反应最佳体系(25μL),组成包括:3.5 U TaqDNA聚合酶,10×buffer2.5μL,1 mmol·L-1Mg2+,250μmol·L-1dNTPs,0.4μmol·L-1random primer,100 ng模板DNA;优化后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0 s,37℃复性60 s,72℃延伸90 s,共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利用240个随机引物,以9801-1和DIANE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构建的DNA混合池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203个引物能扩增出条带,37个引物无扩增条带,占总数的15.4%。203个引物在混合池中共扩增出1 201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9条带。203个引物中,经过3轮的筛选,结果只有OPP02引物能在亲本和抗感混合池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即在抗病亲本和抗病池间显示出792 bp大小的特异扩增带,命名为0PP02792。进一步扩大群体分析,表明该标记与抗白粉病基因共分离。回收扩增出的特异片段0PP02792,将回收片段与pMD18-T Vector质粒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取白色菌斑提取重组质粒DNA,经过菌落PCR检测和重组质粒DNA双酶切电泳证明特异性片段0PP02792已成功转化入大肠杆菌。用得到的新鲜菌液测序,得到该片段的序列,为今后将其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奠定了基础,以便更加准确地用于对亚麻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和辅助选择[12]。

摘要:分别对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在亚麻种质创新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亚麻,生物技术,种质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淑敏,田玉杰,姬妍茹,等.γ射线辐射亚麻花药的研究初报[J].中国麻业,2004,26(4):162-163,176.

[2]李卫琼,李世峰,李涵.生物技术在花卉种质创新中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1):118-122.

[3]刘燕.多胚性亚麻种子的单倍体育种技术[J].中国麻作,1999,21(3):19-20.

[4]宋淑敏,田玉杰,苑志辉,等.亚麻花粉愈伤组织低温保存研究初报[J].中国麻业,2002,24(4):11-13.

[5]吴昌斌,孙洪涛,宋淑敏,等.亚麻子房离体受精研究初报[J].中国麻作,1997,19(2):16-17.

[6]苑志辉,孙洪涛,吴昌斌,等.亚麻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其植株再生[J].中国麻作,1997,19(1):17-18,32.

[7]姬妍茹,田玉杰,苑志辉,等.用组织培养法繁殖野生亚麻的研究[J].中国麻业,2001,23(4):8-11.

[8]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农作物分子育种[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杨学.亚麻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0]薄天岳,叶华智,王世全,等.亚麻抗锈病基因M4的特异分子标记[J].遗传学报,2002,29(10):922-927.

[11]薄天岳,叶华智,李晓兵,等.亚麻抗枯萎病基因FuJ7(t)的分子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3):287-291.

泗棉3号种质特性与利用效果分析 篇9

关键词:泗棉3号;种质利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1-0052-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1.011

0引言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品种选育的基础,是提高农作物品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棉花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关键性基因的发掘利用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国内选育的高抗枯萎病的抗源52-128和57-681,为以后选育抗枯萎病品种打下基础,并开创了中国利用品种控制枯萎病的先河[1]。20世纪80年代育成的中棉所12号、泗棉2号等棉花品种不仅在棉花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棉花育种中被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泗棉3号集高产、优质、抗病及广适于一体,是“九五”以来国内推广面积较大的棉花品种,且育种家利用其优良特性育成了类型丰富的40多个棉花新品种(组合),对促进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作者分析泗棉3号的种质特性和利用效果,为优良品种的深度利用提供参考。

1 品种特征特性

1.1遗传背景丰富

泗棉3号母本为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系新洋76-75(陕112×泗棉1号),父本为早熟优质新品系泗阳791(河南79中系选而成)。从父母本血源关系上来看,泗棉3号包含了福字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和非洲乌干达棉的血源。丰富的遗传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使得泗棉3号推广到除特早熟棉区以外的所有棉区。陈立昶,等[2]曾指出,泗棉3号在跨越沿海与内陆、长江与黄河等大棉区,代表了四川、陕西、江苏、河南等省区不同生态型品种的遗传基础。

1.2 株型结构合理

俞敬忠[3](1981)认为,棉花高产育种应以塑造理想株型为突破口,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从而提高产量。泗棉3号在株型育种设计上实现了3个转变,即由宽叶水平型向中叶倾直型,果枝平伸型向上仰型转变,株型紧凑型向疏朗型转变;泗棉3号株型在形态上的转变,使得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协调的群体结构,实现了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负载力和经济系数均较高,从而大幅度提高皮棉产量。陈立昶[2]、纪从亮,等[4](2000)和王卫军[5](1999)研究表明,泗棉3号株型清秀疏朗,叶面皱褶明显,保持前期植株稳而不旺,后期健而不衰,平衡生长不疯长,节间长度适中,主茎节间平均长度只为5.2 cm左右;果枝上举,下部果枝角度分布在65°~80°,上部在40°~50°,叶片中等偏小,叶角度为34.4°,这对改善行间通风透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多成铃成优铃提供了光合结构基础。

1.3 综合丰产性协调

泗棉3号选育是运行棉花遗传规律,发掘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克服或缓解产量结构之间的不利因素,使各个产量性状之间在较高的水平上达到平衡与相互协调,实现了结铃多、衣分高和铃重稳定的协调统一,从而促进皮棉产量的突破。

1.3.1 结铃多 泗棉3号在江苏省棉花区试中,平均比泗棉2号多2.35个,增加10.5%。1992年江苏省生产试验,泗棉3号结铃比盐棉48多4.3个,增20.8%。泗棉3号在参加江苏及全国棉花四轮八年区域试验中,单株铃数与对照的比值在1.02~1.11,优势较为明显,是泗棉3号高产稳产的重要原因[6]。

1.3.2 衣分高 美国Bridge和Meredith认为棉花品种皮棉产量的提高主要是衣分起作用[2]。泗棉系列的育种人在多年的育种实践中始终把衣分的提高贯穿于品种选育的全过程,高衣分育种已成为泗棉育种的一大特色。在1984~1993年的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中,泗棉3号是第一个皮棉产量和衣分均超过对照(泗棉2号)的品种,可见衣分在泗棉3号增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3.3 铃重稳 泗棉3号在铃重的选择上注重于棉铃的整体性及一致性,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成铃受环境影响小,铃重中等且较为稳定。江苏省区试泗棉3号铃重的变异系数为2.85%,而其他品种在3.41%~4.36%。泗棉3号不同试点、不同年份铃重能保持相对稳定,且铃重受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高产稳产。

1.4抗病虫性好 黄河流域区试结果,泗棉3号平均枯萎病发病率6.4%,病指1.75,达高抗标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泗棉3号蕾铃受害率仅8.18%;比美国抗棉铃虫对照HG-RB-8(蕾铃受害率15.32%)减轻46.8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鉴定,泗棉3号蚜害指数比非洲E40减退50.9%,达中抗。

2 种质利用效果分析

国内不少学者对泗棉3号的遗传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该品种不但各种主要农艺性状组合完美, 而且具有较强的遗传力、配合力和遗传稳定性,并被国内育种单位广泛利用,育成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棉花新品种(组合),推动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2.1育成的品种数量多,应用范围广

据统计,截至到2011年止,以泗棉系列品种作为种质资源育成的棉花品种(组合)58个,其中以泗棉3号为亲本育成的棉花品种(组合)达40个(常规棉22个,杂交棉18个),其中有6个品种通过全国审定(见表1)。育成的品种分布在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棉区,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湖北、浙江、江西七个棉花生产大省,部分品种在全国主要棉区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2.2育成的品种推广面积大,科研价值高

“十五”以来,中国年推广面积在150000 hm2以上的9个杂交棉品种中,就有以泗棉3号为亲本育成的皖棉13号、鲁棉研15号两个强优势杂交棉品种。以泗棉3号为亲本育成的泗棉4号、皖棉13号、鲁棉研19号、鲁棉研21号及鲁棉研15号不仅在中国棉花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作为省与国家级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科研上亦发挥了较好作用。其中,鲁棉研15号、鲁棉研19号、鲁棉研21号被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确定为标准对照种,在科研和生产上发挥了双重作用。

黄河三角洲种质资源的保护 篇10

1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1.1 选育品种

黄河三角洲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区内自然资源丰富,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适宜黄淮海地区生长的农作物品种在黄河三角洲都能种植。5年内种植的品种应有尽有, 主要是民间种植保存, 是自然性质的保存。5年以上的品种保存的有30%, 10年以上能保存的品种仅有5%左右。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有意识地收集保存各个品种作为种质资源;二是收集了也没有保存的设施;三是种植保存没有专用种植地块。

1.2 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指在自然农业时期, 某种种植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品种。生态条件千差万别, 农民的耕种习惯和生活喜爱各自相异, 地方品种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的基因综合体。各地的品种具有各式各样的高度适应其原产地环境的特性。尽管它们有的表现产量低, 不抗病, 或有其它缺点, 但它们往往潜在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各国的育种历史都能充分说明地方品种的重要性。国际水稻研究所利用我国的地方品种“低脚乌尖”育成一系列矮秆、多抗、高产水稻良种。我国利用地方品种“矮子黏”等开创了水稻矮化育种的新局面。地方品种育种还有很多例证:阿根廷利用我国小麦品种为抗源, 育成了世界著名的抗叶锈品种“38M”, 曾一度成为美洲抗叶锈育种的重要亲本。美国从我国西部地区的小麦地方品种中选出的“中国春”品种已成为小麦远缘杂交、非整倍体等研究上重要的遗传材料。

黄河三角洲生态条件复杂, 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品种。不仅起源于我国的作物, 如大豆、粟、水稻等具有成百计的地方品种, 外来作物也因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而产生大量具有多种生态特点的地方品种和独特类型。如黏玉米、黏谷子、黏高粱、土蔓菁、笨韭菜、土甘蔗、小苏瓜、芝麻粒甜瓜等。可随着选育的高产品种问世, 农业产量上去了, 原先有的一些地方品种都消失了。消失地方品种的特点是产量低, 品质好。地方品种的灭绝是可悲的, 要防止悲剧的发生, 就要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地方品种。

1.3 野生近缘种

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缘种具有栽培植物所缺少的某些抗逆性, 可通过细胞遗传工程作为外源种质抗源加以利用。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多种多样, 最近缘宝贵的品种有野生大豆、野生绿豆等, 在大豆育种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野生近缘种因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 黄三角种质资源的保护现状

2.1 种业发展概况

黄河三角洲主要包括东营市全部、滨州市大部分和潍坊的一小部分, 所以种子企业主要集中在东营和滨州。东营市超过500万的种子企业就天润种业一家, 主要以生产大田常规棉种为主, 品种已购买专利为主, 研发能力很低。该企业对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低, 其它几个小种子企业规模小, 对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根本没有。这些小型种子公司生存都比较困难, 想让他们干点公益事业确实难。东营市种业发展概况是规模小, 勉强维持, 竞争力小。滨州市有两个中等实力的种子公司, 一个是黑马种业, 一个是惠民棉种场, 其它几个规模都很小。黄河三角洲种业发展总体情况是落后, 对种质资源保护贡献有限。

2.2 种子管理部门概况

东营市种子管理站在岗3人, 办公室3间, 除日常种子管理职能外, 也搞一些新品种区域试验、品比试验、新品种展示、新品种推广工作。因资金有限, 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征集、保存工作都没有做, 更不用说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与基因库的建拓。其它五个县区种子管理站情况近似, 在岗一二个人, 只能维持正常种子管理、新品种推广、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等工作, 没有条件对种质资源进行保护。滨州市种子管理部门规模比东营市大, 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也同样没有开展。

3 对黄河三角洲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3.1 政府部门要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只有重视这项工作, 中国种业发展才有希望。在种子市场, 特别是蔬菜种子, 90%以上是以色列等外国的。但发展种业必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人才的培训, 尤其要加大育种人员的培训。

3.2 有了资金的保障才有资源保护好的保障

政府资金的投入是成立黄河三角洲种质资源库的保障。如何能得到政府领导的重视是能否成立种质资源保护机构的关键。

3.3 扶持种子企业搞好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研究相结合

山东天润种业的成立给黄河三角洲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 公司上下秉承种业发展宗旨, 并建设恒温库和种子繁育田, 种质资源保护条件得天独厚, 并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对棉花常规育种有一定研究。但天润种业缺乏育种人才、公司缺乏现代种业理念。所以, 以天润条件为契机, 政府和业务部门只要加以资金支持和技术引导, 黄河三角洲第一个种质资源保护专业机构随时可以成立。

上一篇:服务岗位下一篇:查询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