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例解(精选4篇)
中考记叙文考点例解 篇1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卷内容,今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仍然延续考查传统。下面就记叙文作一个考点归纳以及解题指导。(例文附后)
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一般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以及主旨的概括。如果要求复述故事或概括主要内容,考生可以采取“结合标题——找六要素——叠加段意”的三步来答题;如果要求概括文章主旨,考生可以采取“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作用是”的思路来回答,例如: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故事、经历、事迹),(表现了、歌颂了、揭示了……思想、性格、精神),(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例问1: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的故事;一条是关于()的故事。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全文记叙了母刺猬与小刺猬的故事,同时讲述父与子的故事,而两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个共同点:亲情。因此表达了对亲情的赞美!
考点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记叙文是以人物的见闻和活动为主,因此要考查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如外貌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心理),行为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等。第二种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概括和形象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文章中事例的分析来理解人物形象,如“通过该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也可以对人物进行扩展,说明该人物是社会中某类人群的代表,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如“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着社会上(善良、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自私自利、逃避现实)等一类人。
如例问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人?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课文内容,小男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愿意跟父亲一起,愿意帮父亲干活,说明他关心父亲;二是看到刺猬母子分离的担心,说明他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三是看到刺猬不顾山路遥远崎岖,坚持回家照顾小刺猬时的感动,说明他重视亲情,有一颗感恩的心。
考点3: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要求同学们能够给文章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和归纳段意,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的总结。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一般有三种:即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找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照空间顺序划分(找出表示地点的关键词)和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划分(找出事件转折的关键词);而概括段落层次的方法也有三种:摘录法(将每一段中具有总领或总结作用的句子提取出来作为段意)、概述法(记叙了某人某时间地点做了某事;描写了某处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串联法(将段落中的几个事件串起来并表达成完整的句子)。至于文章总体的结构,记叙文一般是“开头——经过——结果”式,但也有“结果—回忆—总结”的倒叙式;甚至还有“开头——插叙——结果——补叙”这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同学们除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外,还要能分析重点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的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比如段或句在开头,则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埋下伏笔”的作用;在中间则有“推动发展、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尾则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作用。
如例问3:从全文看,本文结构上有何奇特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本题属于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父与子的出游,父对子的关爱;暗线是刺猬母与子离合,一明一暗交汇,突出了亲情的伟大。
考点4: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一般会让同学们分析文中加点词的作用或效果,答题方法可以采取(1)用词巧妙之处:动词准确而传神;形容词生动而具体;成语俗语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关键词能贯穿全文,服务中心,等等。(2)词语的作用:一语双关、引申含义、比喻联想。而对于句子的理解也基本有两种考查方法,第一种是“说说你对文章中某句话的理解”,同学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换成自己的话来解释,但必须要紧扣文章中心和表达的情感;第二种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同学们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喜欢的理由来进行作答。(1)句子修辞的美: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比喻手法贴切易懂、反复手法增强气势、对偶手法使结构匀称等;(2)句子形式之美:长短句错落有致、抒情句抒发情感、反问疑问句设置悬念、倒装句新颖别致等。(3)句子哲理之美:点明中心、形象含蓄、言外之意、引起思考、富于哲理等。
如例问4: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满腹苦香”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烟味的苦与香,但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暗含着父亲失去妻子的痛苦,和看到儿子的欣慰,内心充满了苦与乐。
考点5:对写作手法的把握。这个部分主要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两个考点,第一是“某句话或某段话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同学们要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五种表达方式;第二是“某句话或某段话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类是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前面已经详细叙述,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一类是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有:交代地点、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推动情节、表现性格等;社会环境的作用有:交代故事背景、社会习俗、人物关系、推动人物命运、深化故事主题等)。表现手法主要有一个考点,即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同学们应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有:(1)象征:将特定含义寄托于某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衬托(烘托):以次要人和事衬托主要的人和事,以突出主要人和事的思想、性格、情感;(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对象特点,表现文章主题;(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对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5)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引起下文的内容;(6)前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合理、中心突出。
如例问5:文章题目“爱的旅程”含义丰富,请找出文中与它照应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同学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照应,其次要能提炼出这“一去一回”的旅程中两份“沉甸甸”的爱。一份是父与子的爱,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与“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一份是母与子的爱,如“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
考点6: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领悟与理解,一般会有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品味型,词语的品味需要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修辞,和揣摩含蓄意义;句子的品味则需要分析不同的句式:疑问句引起好奇,制造悬念;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排比句使气势磅礴,意义层层深入……第二类是感想与启迪型,要求同学们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这类题目的作答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拓展开来,联系自己或社会的实际情况来举例说明;也可以用巧妙的诠释法,即把作者的观点换成自己的语言再解释一遍。第三类是建议与献策型,如一篇文章所涉及到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这类题目的作答首先要看清楚问题,分析出题者的意图,切忌答非所问或胡乱编造;其次提出的观点要有创新,要实用,有可行性,切忌空想空谈,不切实际。比如一篇文章涉及到了未成年儿童的网瘾问题,请给出可行性办法或建议,同学们可以提“加强教育管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与家长进行交流,控制上网的时间与内容”等建议,切勿提“武力强制控制,禁止儿童上网,经济或体力惩罚”等不合理的建议。
如例问6:文章最后说,“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儿子为什么流泪?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本题属于考点6的一道半开放命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答题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也许是儿子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母刺猬的行为触动了儿子的情感,使之备受感动;也许是儿子联想到虽然母亲去世,但现在有百般呵护的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幸福,所以才会双眼含泪……
如例问7:大刺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爬回家,“父亲”解释说:“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你认为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本题仍是属于考点6的全开放命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同样是言之成理即可,这是最好发挥个人写作水平的一类题目。如果认为合理,有很多种思路解答,比如说愿望型思路:也许父亲认为刺猬牵挂孩子就回来了,那么妻子会不会也牵挂孩子“回来”呢;还有情感型思路:父亲看到刺猬的行为,联想到人与动物都有伟大的母爱,所以非常能够理解刺猬。如果认为不合理,也是说得通的:比如理智型思路,刺猬的回来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父亲的说话太过拟人化,刺猬不一定会有人的思想;还有随意型思路:也许父亲说话的对象是儿子,认为他有童真,所以就随口说了儿子能理解的语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合理性。
例文:
爱的旅程晨义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
“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它们会饿死吧?”“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不饿,你呢?”“我也不饿。”“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跑了吗?找找。”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喂吧?”“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
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是!是它。”“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中考记叙文考点例解 篇2
考点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做××事。
考查2:直接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概括主旨
对策:
注重格式: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查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考查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描写的几种形式:
(1)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2)环境描写;
(3)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4)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5)从不同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自然环境:写出了环境(或某事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作铺垫。
考点三:表现手法
考查: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②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④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四:结构把握
考查: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
考点五:语言赏析
考查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考查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②句式之美------对偶句、排比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考查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中考记叙文考点例解 篇3
一、买卖合同的标的物
1. 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
法律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 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 即订立所有权保留条款。
要点详解: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二是“所有权保留条款”。复习过程中, 多数考生对第一个关键点容易一带而过, 不加关注, 但考试中命题概率很大;对于第二个关键点, 多数考生想像不出“所有权保留条款”的具体形式, 做有关案例题时想不到是在考查“所有权保留条款”, 容易丢分。
[例1]乙向甲购买10台新型计算机, 双方订立了合同。下列关于该合同项下计算机所有权转移的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如果双方没有特别约定, 计算机的所有权自买卖合同生效时起转移
B.如果双方没有特别约定, 计算机的所有权自甲方交付时起转移
C.如果双方没有特别约定, 计算机的所有权自乙方付清全部价款时起转移
D.如果双方约定, 甲方先行交付计算机, 在乙方付清全部价款之前, 其所有权仍属于甲方, 该约定有效
[答案]BD。本题考核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 标的物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法律规定: (1) 因标的物的主物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的, 解除合同的效力及于从物。标的物的从物因不符合约定被解除的, 解除的效力不及于主物, 即从物有瑕疵的, 买受人仅可解除与从物有关的合同部分。 (2) 标的物为数物, 其中一物不符合约定的, 买受人可以就该物解除, 但该物与他物分离使标的物的价值显受损害的, 当事人可以就数物解除合同。 (3) 出卖人分批交付标的物的, 出卖人对其中一批标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 致使该批标的物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买受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解除。出卖人不交付其中一批标的物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 致使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的交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买受人可以就该批以及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解除。买受人如果就其中一批标的物解除, 该批标的物与其他各批标的物相互依存的, 可以就已经交付和未交付的各批标的物解除。
要点详解:对于标的物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一方面考生要注意通过想象例子的方式加深理解上述三个核心点, 例如“主物与从物”, 可以想像电视机与遥控器、杯子与杯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上述三个核心点虽然分别表述, 但道理相通。
[例2]买卖合同中, 下列当事人解除买卖合同的表述, 符合法律规定的有 () 。
A.标的物主物不符合合同约定而解除的, 解除合同的效力不及于从物
B.分批交付标的物, 其中一批标的物不符合合同约定, 但以后各批标的物的交付还可以实现合同目的的, 当事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解除
C.标的物为数物, 只要其中一物不符合约定的, 当事人可以就数物解除合同
D.标的物从物不符合合同约定, 解除的效力不及于主物
[答案]BD。根据规定, 因标的物的主物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的, 解除合同的效力及于从物, 所以A错。标的物为数物, 其中一物不符合约定的, 当事人可以就该物解除合同, 只有在该物与他物分离使标的物的价值显受损害的, 当事人可以就数物解除合同, 所以C错。
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 标的物交付地点
法律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 依照《合同法》有关规定仍不能确定的, 适用下列规定: (1) 标的物需要运输的, 出卖人应当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运交给买受人, 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后,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2) 标的物不需要运输, 出卖人和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 出卖人应当在该地点交付标的物;不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 应当在出卖人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交付标的物。
要点详解:考生要特别注意, 只有在“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 依照《合同法》有关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情况下, 才适用上述标的物交付地点的两个规则, 如果当事人约定了交付地点, 则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这是判断题中容易考查的对象。
2. 标的物检验期间
法律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检验。当事人约定检验期间的, 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买受人怠于通知的, 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 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但对标的物有质量保证期的, 适用质量保证期, 不适用该两年的规定。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 买受人不受上述通知时间的限制, 因出卖人的这种行为已属于欺诈行为。
要点详解:该法律规定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 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 应当“及时”检验;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 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怎样才算是“及时”检验, 通知出卖人的“合理期间”如何把握等要看具体买卖合同的情况, 尤其看标的物的性质而定, 比如买卖的标的物是易腐商品, 则“及时”检验意味着马上检验, 通知出卖人的“合理期间”也是越短越好。但如果买卖的标的物是普通工矿产品, 质量瑕疵往往短期内难以发现, 则“及时”检验和通知出卖人的“合理期间”要另当别论。其次, 要注意标的物有质量保证期的, 适用“质量保证期”, 不适用该“两年”的规定”。
[例3]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在买卖合同中, 买受人在合理期限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 () 内未通知出卖人的, 视为标的物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A.3个月B.2年C.1年D.6个月
[答案]B。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在买卖合同中, 买受人在合理期限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2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三、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承担
1. 法律规定: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 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要点详解: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与风险的承担可能并不一致, 所有权转移与否不是确定风险转移的标准。即便是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订立所有权保留条款的,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同样也是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
[例4]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0年4月23日签订一份买卖钢材的合同, 约定乙公司于4月25日交付钢材, 4月28日甲公司付清全部价款时该钢材的所有权转移给乙公司。后双方均按合同约定履行了各方的义务。根据规定, 该钢材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和毁损、灭失的风险转移的时间分别为 () 。
A.2010年4月23日和2010年4月25日
B.2010年4月25日和2010年4月28日
C.2010年4月28日和2010年4月25日
D.2010年4月28日和2010年4月28日
[答案]C。本题考核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和毁损、灭失的风险转移的时间。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一般是自交付时起转移, 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本题甲公司和乙公司在合同中签订了所有权保留条款, 因此, 该钢材所有权转移的时间为2010年4月28日甲公司付清全部价款时。无论买卖合同中是否订立所有权保留条款,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 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因此, 毁损、灭失的风险转移的时间为2010年4月25日乙公司交付时。
2. 法律规定:
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 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要点详解:关键词是“因买受人的原因”、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例5]甲、乙企业于2010年4月1日签订一份标的额为100万元的买卖合同。根据合同约定, 乙企业应于4月10日前到甲企业的库房领取全部货物, 但由于乙企业的原因, 乙企业于4月20日才领取该批货物, 但4月15日甲企业的库房发生火灾, 致使部分货物受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 企业应当自 () 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A、4月1日B、4月10日
C、4月15日D、4月20日
[答案]B。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 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3. 法律规定:
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的物,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 毁损、灭失的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起由买受人承担。
要点详解:该法律规定的关键词是“在途标的物”, 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起由买受人承担。
[例6]A企业与B企业签订了150万元的买卖合同, 该合同自2010年1月5日成立, 买卖的标的物是由承运人正在运输的货物。这种情况下, 在途标的物的毁损、灭失风险自2010年1月5日合同成立之日起就由买方承担。
4. 法律规定:
出卖人按照约定或者依照《合同法》有关规定将标的物置于交付地点, 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
要点详解:该考点容易在综合性案例题中出现, 强调买受人不按照约定收取标的物, 则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
[例7]2010年5月20日,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 乙公司于5月30日到甲公司的库房提取所购全部货物。乙公司由于自身原因至6月30日才去提取该批货物, 但6月25日甲公司的库房因洪水被淹没, 致使乙公司应提取的全部货物毁损。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乙公司承担该批货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起始时间是 () 。
A.5月30日B.5月20日
C.6月30日D.6月25日
[答案]A。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出卖人按照约定或者将标的物置于交付地点的, 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本题由于乙公司自身的原因在约定之日5月30日没有提取标的物, 根据该规定, 应该在5月30日起, 对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承担责任。
5. 法律规定:
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 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不影响因出卖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买受人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因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 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要点详解: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不是标的物本身, 标的物交付了, 风险就转移了, 所以出卖人未按照约定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 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风险转移只是合同履行的状况, 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所以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不影响因出卖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买受人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 往往意味着合同目的落空, 所以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
四、买卖合同价款的支付
法律规定:出卖人多交标的物的, 买受人可以接收或者拒绝接收多交的部分。买受人接收多交部分的, 按照合同的价格支付价款;买受人拒绝接收多交部分的, 应当及时通知出卖人。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的, 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出卖人解除合同的, 可以向买受人要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
要点详解:首先, 买卖合同履行中, 买受人接收多交部分的, 虽然标的物数量多于约定, 但“接收多交部分”, 属于已经实际履行, 所以按照合同的价格支付价款。该考点在综合性案例分析题中命题概率较大。其次, 分期付款的买卖合同, 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的, 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其中的1/5, 容易以计算的形式考查选择题和判断题。
[例8]2010年5月1日, 甲到某商场购买一台价值为20000元的冰箱, 双方约定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5月1日由甲先支付6000元并提货, 6月1日再付6000元, 其余8000元在7月10前付清。6月1日, 甲未按期支付6000元价款。此时, 该商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并可以要求甲支付使用费。 ()
中考记叙文考点例解 篇4
四:片言只语总关情——如何赏析文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是,语言赏析题应运而生,成为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纵观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发现它又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形式。
下面,拟就2011年中考试题探讨一下其解题方法,以期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了解这类试题的几种设题方式:
①文中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令人惊奇。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赏析; ②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③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④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其次,要把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排比:能够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等等。
第三,要了解答题时的常规思路:①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使用的修辞手法。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所表现的内容。③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
下面举例,略作说明。
例1.阅读秦文君《当向日葵还会跳舞的时候》,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文中“两个弟弟一个比我小一岁,另一个比我小两岁,他们像两只顽皮的小狗,喋喋不休地发自己的叫声,不断地闯些好玩的小祸”一句对人物的描写细腻传神,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评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2011年吉林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这道题所考查的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考生很容易将其辨析出来。关键是要根据语句内容说明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当然解答这类题之前,有必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还要结合原文中的作者情感来作答。
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弟弟顽皮淘气、活泼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两个弟弟的喜爱之情。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段,如象征、扬抑、对比等。近年来,中考语文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鉴于此,考生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答题技巧以及答题步骤,对于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和答题得分,意义重大。
首先,要了解其提问模式:
①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分析。(江苏苏州)②文中说,我的捐赠是“一点点钱”和“一两句安慰的话”,而小女孩的捐赠是“我看到的最高贵的捐赠”,这用的是什么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湖北十堰)
③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贵州铜仁)
④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广西南宁)其次,要规范答题,掌握答题的步骤:
①明手法。就是明确说出语段或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阐运用。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具体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③析效果。就是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例2.阅读陈世旭《大自然之歌(节选)》,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7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
(2011年广东佛山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表现手法是表达效果的催化剂,表达效果则是表现手法催化的结晶。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依托文意认真琢磨,准确地判断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有关内容,分析作者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目的,揭示其作用。具体到这个题目,全文主要写自然森林,赞美其令人陶醉的诗意,但第7段写的却是化工森林,详细描述了它的嘈杂和枯燥。原来,作者是把“住在城市的感受”和“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对比,其目的是进一步突出森林的美好,在对比中彰显其形象。
【参考答案】此段用浓重笔墨描绘了一片化工森林(住在城市的感受),与上下文描绘的自然森林(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对比,突出了自然森林给人自由,给人快乐,给我智慧,让人充实,给人诗意感受等特点。
三、从多个角度赏析
第2页(共5页)
综观中考语言赏析类试题,发现命题者大多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多个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而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3.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清澈透明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幺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壁……
(选自赵丽宏《莫扎特的造访》)
【真题回放】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2011年江苏苏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第④段划线句子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莫扎特音乐旋律的美妙感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作者陶醉在莫扎特音乐的美妙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把听觉转化为视觉,眼前展现出美妙的景象,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旋律对人的美妙感受;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
【演练提升】
一
⑤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彧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飘渺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快,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去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第3页(共5页)
(选自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⑤段文字。
二
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我的不远处安静地站立着的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这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递到被电线缠绕被塑料包装了的生活身上,投递到被商业操纵被数字组装被技术复制的文化身上,投递到落满紫外线落满尘埃落满高分贝尖叫声的我的小小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选自李汉荣《目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一下。
三
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之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斑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找野趣的纪念。然后站起身来,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我才发现,我刚才看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这儿还有着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已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树的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的一幅静物写生!
(选自从维熙《逍遥津》)
3.请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参考答案】
1.本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气味、形态、声音等方面描写了充满活力的院中景物;这些描写一方面使描写的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另一方面为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第4页(共5页)
2.画线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如水和雪般清澈纯洁;如星和月般明亮,指引方向;又如穿过长夜又消融于长夜的闪电,照亮世间的黑暗,惊醒蒙昧的人们;然后又谦卑地消逝,还世人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
3.画线的句子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生动、准确、洗练,如形容“绿林中间的阳光”用“散落”,既赋予阳光以“形”和“质”,又准确地表现出了“林中”特色;又如“亮晶晶的清波”“五光十色”“横七竖八”无不如此。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为“阳光”“石子”等赋予了生命的特点,如“阳光,与我相伴”“花斑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等。而引用“水至清无鱼”一句,既起到说明作用,又让人生发出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