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2024-09-28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1

一、案例背景

本单元是高一必修一写人记事单元的一篇散文, 《小狗包弟》是第二篇文章, 虽然文题是“小狗包弟”, 但作者通过自己在“文革”期间, 不得已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台这件事, 深入地剖析自己、解构自己, 最终向小狗包弟表达自己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

本课的教授的重点自然要放在对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位、分析上, 笔者首先带领学生通过了解一条小狗的可爱、一个时代的疯狂, 最终了解一个老人无奈选择后勇于剖析自我忏悔于人的伟大。

二、案例分析

在备课的过程中, 笔者一次次被作者情感的流露感动, 希望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只小狗的可爱和可悲的结局, 而且可以看到的作者通过记叙一只小狗的命运所写出得那个时代人们的恐惧、无奈、苦闷和内疚, 更要看到作者在“文革”结束以后同样作为一个受害者却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自己曾经的过错, 面对真实的内心, 面对小狗包弟和世人深深的忏悔和歉意。

笔者让学生首先通过填写表格, 在文本中找出小狗包弟的可爱之处, 从而让学生了解令小狗包弟走上死亡的根本原因, 是这个时代的残酷和疯狂。 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提炼出描写那个时代的文字, 并且用这样的句式概括:这是一个____的时代, 因为文本中有这样____的描写, 从而训练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以及更细致地了解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当然在学生们准确概括完这个时代特点后, 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非理性和残酷。 在介绍背景的过程中, 笔者尽量规避在这个方面的过多的延伸, 因为这是一堂语文课, 一堂关于写人记事忏悔的散文课, 如果过多地讲解那个时代或者批判那个时代, 那么这节课的语文味就会被时政味盖过。 但是, 弱化政治背景却使得后面学生对于作者的无奈的行为或者“文革”后忏悔的举动不理解不认同。 最后一个问题是通过阅读作者内心忏悔的文本, 概括出“文革”时期作者的形象。 换言之, 就是通过作者忏悔的内容真正了解作者勇于忏悔的伟大之处, 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敢行为。 但是没有想到在这个环节上, 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设题的本义, 只是一味地遵从全文的思维定势, 对作者善良、勇敢、有良知的形象盖棺定论, 回避作者内心中暴露出的自己人性的弱点。 调动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愧疚和不堪。

此时教学难点是学生认为作者的所作所为没有忏悔的必要, 那是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的无奈之举, 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 无从谈到学生对于作者行为的认同和赞扬。

在这个时刻, 这本就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话题, 这个答案是唯一的, 主体的道德自觉是最重要的, 除非你自己愿意, 没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征服你的心。 我想和学生明确的就是这样的内容, 也是作者巴金老人一直念念不忘无法释怀的原因, 就算时代再疯狂, 人还是应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并且笔者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寇以死亡相逼的形势下, 共产党员是不是就可以放弃理想放弃使命向日寇投降, 为了保全自己或者家人而牺牲掉别的人呢? ”学生对此明确了何为信仰何为良知, 这些是不应该随着外力而改变消逝的。

在此, 笔者让学生明确何为良知, 所谓良知, 并不神秘, 它是人承担道德责任的内心体验和确认。 体验得越深刻, 良知在内心就越明亮。 倾听良知的声音, 确认自己为人的责任,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不一样。 有的人体验的非常强烈, 有的人对良知的体验则比较麻木。 作者巴金正是因为内心良知的体验非常强烈, 他就算在那样的特定时代做了如此不堪的选择也痛苦半生无法释怀。 噩梦般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多年。 梦醒过来,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事情似乎结束了, 人们不大愿意重提灾难的过去, 舆论也选择遗忘作为了解过去的方法。 可是巴金不是这样, 他年老体衰, 却以惊人的毅力, 花了八年的时间, 写成了五集的《随想录》。 巴金的伟大在于他要追究在大灾难过后自己应当承担什么样的道德责任。 良知的醒悟使得巴金对“ 文革” 有独特的发现, 《 随想录 》 对 “ 文革” 灾难的体悟是 “ 文革”是民族的“共同犯罪”, 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出了无耻小人, 而是因为我们恐惧, 因恐惧而丧失良知, 背离善。 忏悔实质上是良知意义的自我审判, 而作者勇敢地站出来, 对自己曾经的错进行忏悔, 在世人面前自我审判, 这种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案例反思

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笔者让学生先通过文本的阅读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思路上让学生通过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描写、对那个时代的描写, 最终看到一位老人的良知。最后在课外延伸部分通过对“华沙之跪”和“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图片, 让学生明白忏悔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小到一个人, 大到一个国家民族, 只有不断地鞭挞自己灵魂的弱点才能真正走向进步和繁荣。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与“文革”时代有一定的隔膜, 所以虽然明知道送走小狗是不对的, 违背人性的, 但是对于这种行为表示理解, 以至于最终不理解作者的愧疚因何如此深重, 在人性的善恶之间摇摆不定。 如果从学生对待宠物的情感入手, 从最亲近的人切入, 就会更容易理解作者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仍耿耿于怀的情感。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2

周燕燕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知识的内容越来越少,汉语语法知识也相继淡出了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我以为有必要从下面三方面加强语法教学:

1、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中学语文教师不必要象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也不必纠缠于“暂拟”和“提要”两大体系之中无所适从,但却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

2、加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强化他们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依照这一原则,对学生进行纲要式的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语言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3、注意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1)、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进行分析。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对一些复杂的复句和句群更要进行语法分析了。

(2)、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其它象实词活用、省略成分、倒装句式、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3)、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

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突然、忽然”的比较,“喜欢、欢喜”的比较,“规范、规整”的比较等。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进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决。

如:“他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技术队伍。”通过句子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再如:“他要学习材料。”这是个歧义句,只需对划线短语进行层次分析,就可得出两种结果:“要/学习//材料 ”、“要//学习/材料”。层次不同,意义也不同。

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如2004年浙江卷第22题把一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仿句造句和对对联等类型试题,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

(4)、通过语法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日常说话、书面表达等也都离不开语法知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七段式 教学法 《小狗包弟》

一、七段式教学法的理论解读

课堂教学是有节奏的艺术。要让课堂有节奏,采用问题式导向是很好的办法。教学开展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过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要有层次性、逻辑性和鲜活性。在课堂问题解决上要有集体讨论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问题;要有“想”的问题和“做”的问题。这样才符合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为七个环节,使之成为有节奏的课堂。

一是课前一读,让学生随机选文朗读,这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大声朗读把学生上课状态“活”起来。先接触作家要先做背景介绍。二是问题一的解决,这个环节主要由老师进行讲解,给学生整体认知打下基础,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做铺垫。三是问题二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小组讨论解决,因为当课上到这个环节学生开始疲劳,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动一下,使精神活起来,同时解决教学内容。四是问题三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不允许学生互相讨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五是问题四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动手完成的问题,使学生从思考中转到动手中,形成能力。六是当堂及时练习巩固,给出课后课文延伸思考,作为作业完成于《课文反思本》上。七是留一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安静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以《小狗包弟》为例谈七段式教学设计

材料一: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看见八具尸体。”

材料二:1966年8月24日作家老舍先生在连日遭到毒打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在夜间投湖自尽。在动乱的“文革”十年间,人的生命如草芥,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亲近的小狗也难遭劫难。

(以小狗为核心设计问题链)

问题一:找出写“包弟”和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突出它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学生找,老师指导,让学生对课文线索有个清晰概念。)提示:a.见到陌生人口吠一阵就跑开了。b.在客厅里和客人作揖聊天。c.拍摄包弟的镜头。d.日本女士过问包弟的情况。e.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总结特点是: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点明用意: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一家人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问题二:文章题目是《小狗包弟》,却以另外一个小狗与主人的故事开头。请大家将文中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对比一下,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小组学习,形成成果,学生讲述,老师点评。)提示:相同点——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通过对比说明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问题三:“您的小狗怎样?”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怎样出现的?在这三次问话里作者的心情如何?(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教师提供参考:1.日本女士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时问起,当时包弟很好,作者心情很愉快。2. 1962年作者生活幸福,心情的幸福感让他觉得有人问他,这是生活幸福的写照。3.“文革”开始,小狗和作者一家遭难,作者失去了小狗,于是猜测日本作家的再一次提问,心情悲痛沉重。

问题四:作者面对包弟的遭遇,不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自己独立完成,锻炼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问题五:关于作者对小狗处理的整件事,你能谈谈感想吗?学生交流后,教师自我明确:作者感情波澜起伏。与包弟亲密交往时很欢快;“文革”来临,又不知道怎样安排包弟,感到忧虑;刚送走包弟时感觉很轻松,之后又心情沉重,陷入良心自责和对包弟的歉意中。

问题六:作者为何要以一条小狗反映“文革”的现实?你能从小狗视角写一段反应当时它的所见所想的文字吗?(课后思考,完成于《课文反思本》上)学生完成后,教师自我明确:狗犹如此,人何以堪?1.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的权利。2.连一只小狗也无安宁之日,更突出:文革对人性的毁灭性践踏。3.小狗和作者经历的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小狗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心灵历程。写小狗是实,写心灵是虚,写虚以写实为基础。

三、结语

问题式教学法可以起到一定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但它还有很多弊端,如问题是老师设计的,不符合新课改问题的随机生成性,问题的设计怎样囊括所有教学内容,教学量过大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美]艾玛·麦克唐娜戴安·赫什曼.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篇4

(一)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认识“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二) 过程与方法

1.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2.感受世纪老人真诚的忏悔。

3.认识“文革”十年给人带来的难以抚平的伤害。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做一个真诚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世纪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了解“文革”给人造成的心灵伤害。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革期间, 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跟女朋友用英语打电话, 其目的是为了练习口语, 但被人告发, 说他是“里通外国”, 于是被关押批斗, 最终因无法忍受屈辱跳楼而亡;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文革中屡遭批斗终因无法忍受人格的侮辱、身体的蹂躏而跳湖自尽。两个人物的悲剧命运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革十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是一个非人的年代, 缺少人性, 缺少温情, 人性的扭曲和变异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 走近那个荒唐的年代, 同时感受巴金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简介文革十年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里是这样评价“文革”十年的:“在这十年, 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的消失, 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相互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 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的家庭被轰毁, 千千万万的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狂浪的, 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是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 诚实的化为诡诈, 恬静的化为疯狂, 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他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 但是最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 那么“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残害。

三、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

明确: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

2. 为小狗包弟建立一个档案。 (包括姓名、籍贯、旧主人、个性特征)

明确:姓名:包弟籍贯:日本旧主人:瑞典

个性特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忠诚等

3. 在与包弟相处、相离的过程中, 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与小狗的亲密接触——欢快不知如何安排包弟——忧虑送走了包弟——轻松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歉意

四、精读第一段, 学习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比较两个故事之间的异同, 想想作者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用意?

明确:相同点:都在讲述人与狗的故事。

不同点:前者表现了狗对人的忠诚, 后者表现人对狗的背叛。

用意:1.引出下文巴金与狗的故事。

2. 反映当时武斗、血腥的社会现实。

3. 面对艺术家的悲惨遭遇,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而狗“亲热的叫着, 扑到他跟前, 到处闻闻, 用舌头舔舔……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通过这一对比, 反映了特定时期人性的扭曲, 人情殆尽, 世态炎凉。

4. 人性不及狗性, 更加体现了作者忏悔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五、研读10—12段

1. 你如何看待巴金抛弃包弟的行为?从文中可以看出巴金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在那样一个非人的残酷年代, 人的生命贱如草芥, 人尚且无法保全自己, 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 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 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 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 我瞧不起自己, 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 包容了超人的勇气, 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 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 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当他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 他感受到了屈辱。同时, 我们还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作家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他的忏悔, 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让后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不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巴金是真诚的, 同时他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2. 品读11段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脚下是一片衰草, 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少掉了好几株花, 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美好的事物消失了, 丑陋的东西出现了。尽管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 但文革造成的伤害, 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依然存在, 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体现了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痛是难以愈合的。文革的经历像噩梦一样时刻缠绕着自己, 让作者伤痕累累。

六、课堂小结

2003年, 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颁奖词是这样评价巴老先生的:“穿越一个世纪, 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 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 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 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 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是呀, 在天地间行走着一个真诚的人, 他的真诚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愿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 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七、布置作业

以坦诚的心写下自己的忏悔, 交给或寄给你曾经伤害过的人。

八、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巴金

小狗——忠诚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5

1、关于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初中教学时,我曾有过一个困惑:为什么每一届的教学中,我都做了一定的反思、调整,有的课文已经能够“摆脱”教参的束缚,讲出自己的特色了,而学生的掌握和落实,反而不如上一届讲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呢?回忆《小狗包弟》的备课过程,我不是不知道“反思”“悲悯情怀”“对自己的深刻解剖”“良知”是本文的情感落脚点,可我幼稚地认为这样的经典篇目,应该上出点“新意”。而课堂结束后,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初中教学时学生给我“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其实和我这次课赛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同一个原因,我关注的是“与别人不同”、“与上一届不同”,却忘了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课文,甚至有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接触这一篇课文,那么,我怎么能为了枝叶的一点“创新”,砍斫了最重要的“根本”呢?核心价值是每一篇课文设计的着力点。

2、教师的情感投入

教学时,肢体语言的欠缺单一和语调的过分平稳是我工作以来很多老师都给我提出过的问题,我也一直有意提醒自己,“投入再投入一些”,甚至“夸张再夸张一点”,说实话,和从前的自己相比,还是有一定进步的。这节课堂上,反思我自己的情感,还是处于投入和抽离的反复中。在对文字内容的解读中,我能够进入到课文和课堂上,可是抬头一看到听课老师举起的相机,心里又会“咯噔”一下跳脱出来。自己的情绪不能自始至终沉浸在文本和课堂本身,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意”的心情应该放在课前,课后,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忘怀”。

3、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的取舍

《小狗包弟》教学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深度不够,厚度不够,和我所提的问题过于细碎,局部,解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再经典的课文,终究有一个课时安排的限制,更何况一个课时完成《小狗包弟》这样包容着语言、情感、思考极大张力和深度的经典篇目。课堂不是用来呈现我自己对课文解读多认真,多细致的过程,而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和整合,推动学生感知和思考,激发课后进一步阅读和发现的智慧。认真阅读,那是一名好读者;陪伴学生发现和挖掘,才是一名教师更重要的职责。

4、真心地感激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是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所期盼和呼唤的。没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合作沟通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为带动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并把它作为推进教学进程、解决课堂疑难的策略和方式。这本来是我设计时理想中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心感觉到罗老师评课时说到的“学生真的不容易”。学生的发言面是很广的,也看得出他们课前的预习仔细而充分。可是课后再梳理他们的发言,多数都是课前准备课堂呈现,他们努力地搜索自己的“库存”,从里面挑选出符合我的设问的答案,满足我这个上帝般的“顾客”。真正在这个课堂上的生成,不是没有,但是我为了环节的流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更缺乏相机的推进。真诚地感激这些孩子,十六岁的学生,课前的“威逼利诱”其实对他们是无用的,他们的努力配合,说肤浅些是“给我面子”,可我认为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面对这些我甚至还叫不全名字的新鲜的面孔,心里涌起的是深深的感动,语文,真的是学生和教师两个生命的相互成全。要对得起他们的真诚和良善,这是我最朴素和真实的心声。

《小狗包弟》一课教学设计 篇6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巴金家中一条名叫包弟的可爱小狗,与巴金亲密相伴七年, 在文革疯狂抄家、捕杀小狗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为求自保、忍痛割爱,不得已将它送去医院作解剖用的悲惨命运。事情虽小,意义却深广。小狗的命运,要反映的是那个惨无人道的时代缩影,连一只小狗都无法幸免于难的时代,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和心灵伤害之深。小狗包弟的不幸遭遇在作者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重伤痛。十多年过去了,文革早已结束,人人都想淡忘这段不堪的历史,而巴金这个正直而善良的老人,借一位落难的艺术家和一只忠诚情义的小狗之间的故事,回忆反思了文革中自己对包弟这个亲密伙伴的懦弱和背叛,表达出对这个小生命深深的悲悯、忏悔和歉疚之情。本文中他真诚地反思解剖自己, 希望用真理和良知,来唤醒社会公正、 唤醒人类善良天性,唤来一个理性的、 合乎人性的新时代。

二、教法学法

这个单元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事迹和经历,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所以,这个单元就是要学习记人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从文中感悟作品人物或作者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们学习记人叙事散文: 一抓细节,二品情味,三理线索,四学语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课前,我先安排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提前阅读巴金的《怀念萧珊》一文, 了解文化大革命是怎样一个历史现实,了解黑白颠倒、人人自危的年代里 “人且不保,况动物乎”的可悲处境,了解巴金对妻子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了解那个时代无情伤害一切美好事物和美好感情的历史悲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这是一只叫包弟的小狗的故事,却表现出作者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灵魂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那么,作者反思什么?为什么会自审?他拷问了什么?

(这是从思想性、艺术性上来探究主旨的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开题设疑旨在引起学生对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理出记人叙事类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情感线索,并自觉掌握重点字词。

(三)找出对包弟的描写,概述包弟的形象意义 (这是作者在全面回顾文革历史,进行自我反思、灵魂拷问、 继而歉疚忏悔的感情基础)

(四)通读文章,请学生们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是写“包弟”,为什么要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而且似乎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更动人一些?(体会作者深思熟虑的篇章构思和文革那个非常年代里各地遍见的“人不如狗”的深意)

2.作为文革受害者的巴金却对包弟怀有深深的歉意,为什么?

说说怀念包弟时“我”的情感。(创伤、熬煎、问责)

问责自己(源于良知的忏悔)。作者虽然说到的是噩梦般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创伤,但是作者平静地叙述中丝毫没有对那个疯狂时代的呵责,没有对个人际遇的愤怒,有的只是对自己无能无奈的不能原谅和无尽的责备。 文中作者为自己不能保护小狗而愧疚,这种愧疚的背后源于小狗对主人的忠诚、执著和浓浓真情。正是由于包弟的对巴金一家人是如此的忠诚和亲热,更使得他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羞耻”。他说,“为了想保全自己”而“把包弟送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巴金如此无情地解剖自己,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可贵的真诚, 这正是《小狗包弟》乃至整部《随想录》 最令人感动的亮点之一。巴金感动于狗的忠诚,这何尝不是对人们失落忠诚公正和善良本性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拷问和自责呢?

3.本文语言平常,有叙家常之感,这样的文章魅力何在?

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情与事精密结合在一起。一切自然而然, 不见刻意技巧,却又有深层的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巴金“无技巧”叙事的写法:语言朴素自然,毫无雕饰,书面语和口头语自然融合,让人感觉事件自然发生发展,情感自然真实,波澜起伏,事到情,叙到议,自然轻巧。既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讲究无技巧的“技巧”,比如开头的艺术家与小狗的构思,包弟故事的详略铺垫蓄势,全文歉疚忏悔的感情基调的确立等。

《小狗包弟》教学中凌乱的思索 篇7

一.巴金, 安详背后良知的“欠债”

深度阅读《小狗包弟》, 我把文章的第十一小节作为解读文本的重难点, 以此统摄全篇。我还给这一小节加了一个标题, 命名为“游园惊梦”。并确定为第二课时。把“教师范读”作为教学手段之一, 学生反复阅读, 圈点勾画标注为学生必要学习过程, 把“创造性阅读”“个性解读”作为延伸。

一种“物是人非”之感和内心煎熬之痛, 是不难读出的。因为单从这一段的起始句和结尾句已经就能捕捉到。“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住在这所楼房里……”“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再让学生筛选信息, “院子里少了什么?”“园子里添了些什么?”“记忆里的院子适时什么情景?而今眼前又是如何一般场景?”曾经的竹篱笆, 葡萄藤, 花草, 一起散步的人, 绿草如茵上的一幕幕, 都存在了记忆里。眼前的, 是衰草, 无缝砖墙, 不开花的树, 倒下的垃圾, 大化粪池, 还有满园的创伤。

“一个孤独、苍老的身影”印象, 是文本中的巴金, 这样一个老人谈到了“那一场大梦”, 到底是什么使得巴金老人, 一直不能释怀?更何至于“创伤满园”, 备受熬煎呢?《怀念萧珊》应该出现了, 应该让学生去品读了。“黑老K”的“臭婆娘”是怎样地想去保护自己的李先生, 是怎样地遭受暴力与精神的摧残, 与巴金又是如何在苦难里身心俱疲有相濡以沫, 在病痛中离去。巴金老人又偏偏未得与“过去一起散步的人”最后一次别过。那愧疚与忏悔之情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啊!

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 “当每天清晨我在院子里散步”, 踏遍那一片衰草, 怎能不说老人正是在寻觅着过往的大喜与大悲呢?老人心里念着的“一起散步的人”, 又何止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啊?“心灵上的欠债”又怎能说还就还得清呢?真“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二.《小狗包弟》, 平静背后郁积的深沉

“小狗包弟”, 乍听的确是宠物之名, 没有什么稀奇。巴金老人像常人一样地把情感倾注于一条小狗, 一条人见人爱的, 聪明又通人性的包弟身上, 是最易让人感知到的。而文章的引子, 以另外一条小狗的忠诚与人的背弃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做足了铺垫。偏偏到了巴金这里却被淡忘了。

这恰恰就是教师之引导最应出现之时。《小狗包弟》语言的平静, 文本的含蓄, 到底有怎样的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呢?“丧心病狂者”害人不浅, 故是可憎。巴金老人在十年暗淡的岁月里“逆来顺受”, “连一条狗都无法保全”的自责, 实际上是良心得到忏悔。于巴金老人, 良知告诉自己, 有多少良知者在这次“浩劫”中迷失, 遭害。这是良心的拷问, 更是良知与担当的亏欠。这正是中国传统士人与知识分子的一直情愫。它与万方多难的诗圣“大庇天下寒士”的“爆发”, “铁屋世界”里沉默, 呐喊, 彷徨过后的“说话”, 一脉相承了那济世情怀。

正如巴金所说:“不是我非要揪着“文革”不放, 正相反, 是“文革”揪着我不放。”鲁迅因着刘和珍“淡红的血色”还能看到“微茫的希望”, 还能够在“说”与“不说”之间, 流露甚至直言凶手与帮凶的凶残下劣;巴金不得不“沉默”, 而打破自己沉默的“爆发”只是“怀念包弟”“向它表示歉意”而已。

想来, 都知自主学习所得之“鱼”, 教师引导使之得“渔”。然探究学习, 重难点突破“渔”而不得时, 给之以“鱼”, 在课堂之上, 又是不可或缺的。正所谓“当学生体验不出来的时候, 最需要启发、引导和点拨;当点拨也无济于事的时候, 最需要“帮助”;当帮助仍然实现不了目标时, 那你就权衡一下, 是不是直接“告诉”了。” (《语文的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真正做到“知人论世”。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与教师对话”, 甚至学生与自我间的真正对话。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小狗包弟,忏悔,人性,主题内涵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是第一次将“文革”题材的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其思想内涵充满了可以探究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者的文体选择从小说向散文转变,可以看出, 文章从传达社会现实开始转向传达一种人文情怀和人道精神。这位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的、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世纪老人,极为明确的写作目的就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深刻反省。深入文本解读 《小狗包弟》,不难发现,巴金先生的反省是出于个人角度的人性反思,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在自我解剖中被弱化和溶解,真诚的良知的背后,更能挖掘出的是创伤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心灵忏悔对人性的呼唤。区别于古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文学理论,《小狗包弟》这篇散文不仅是“为时”“为事”,更多的是“为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已经初步健全的高中学生,更要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多重性,给学生以立体的文章印象和价值取向。

一、弱化的现实批判

三四十年代的巴金,凭借他充满时代色彩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新时期的世纪老人笔耕不辍,却多了些自我反思和文人心灵本真的追寻,少了些对特殊时代的直观批判。文革后,“伤痕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伤痕”的本质就是巨大痛苦和磨难过后永远留在身上的无法抹去的印记,是疼痛过后的愈合。《小狗包弟》中对现实批判的弱化,显示了新时期的价值立场,同时也用委婉的方式揭开了历史的真相。文章中写的最多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文革”现实的描写寥寥数笔,十年浩劫的时光已经过去,在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只写到了满园的创伤:脚下的衰草、无缝的砖墙、高高的墙壁上多开的两扇窗、窗下倒出的垃圾、大化粪池等,表达委婉,却直达心底。十三年零五个月,人们的心里仍有余悸,从侧面来告诉我们那个特殊时代是多么不忍直视。学生在自读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容易把政治立场扩大化,需要教师教学时加以强调,引导其理解此文思想内涵中弱化现实批判的深刻和精妙所在。

二、浅层的良知忏悔

《随想录》被称为“21世纪的良知”,《小狗包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巴金晚年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写下了一个文人心灵的忏悔。文中谈到两只狗,一是誓死忠诚的艺术家的狗,一是曾给作者带来无限欢乐的小狗包弟,这两只狗或是视死如归、纯洁无暇, 抑或是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温暖,在没有道德准绳约束,没有意识的条件下,狗的“美好品质”竟然超越了人类,而人类却为了保全自己把狗送上了解剖台,狗的忠诚与人的背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写道“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可见作家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愧疚感和负罪感,才想要还清心灵的欠债,才想要深深地忏悔。然而忏悔并不能定义为文章的主题,作家所忏悔的当年之事并不是不可原谅,在那样的特殊时代下,任何人做出这样的选择都可以被理解。文中也提到了“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当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清晰可见,忏悔虽然发自肺腑,对当年之事的回忆虽然苦涩而又沉重, 却也是被逼无奈、出于自保的艰难决定。因此,良知的忏悔也只是文章浅层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本篇文章的主题定位为心灵的忏悔,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在忏悔主题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宽,解读忏悔背后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解剖。

三、深层的人性赞美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悲痛和自责,然而反思更大于悲痛, 理性更大于自责。从语言的质朴无华中可以看出作家的沉着冷静, 从行文的娓娓道来可以看出作家理性的思辨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文章提到忏悔和自责的原因是“痛别包弟”,“痛”和“别”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一矛盾也是来自于时代背景、作家处境、包弟命运三者之间关系的矛盾。作家处于“半靠边”状态:自身难保、家人难保, 作者想留下包弟,因为这只可爱的小狗给人带来无限欢乐,作家也想包弟找一个好的归宿,却无能为力。包弟的命运是被送上解剖台, 作家作为主人是一个没能保护包弟的“坏主人”,却也是迫于特殊时代的政治压力,足可见特殊时代对人性的泯灭,人性的“恶”的选择是无奈,“善”的光辉是奢侈;文章写到“解剖台上的包弟” 和“解剖台上的我”如此相似,一个是肉体上的解剖,一个是心灵上的熬煎,很难界定哪一个更痛苦,能够确定的是“解剖台上的包弟”是人性“恶”的选择,“解剖台上的我”是人性“善”的反思; 文章写到13年前的文革动荡时代的情况和写作时的情况,都是偏激大于理智,人性的扭曲、冷漠战胜了善良和美好,对“恶”的批判又何尝不是对心灵上的欠债的偿还,又何尝不是对人性“善”的赞美和呼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作家这种直面心灵的忏悔背后对人性的呼唤和赞美,引导学生向善,才能充分发挥这篇散文的影响力 ,唤起社会公正和人类善良的本性。

《小狗包弟》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是第一次让高中阶段的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反思“文革”, 这既充分体现了课改专家的改革理念, 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通过阅读和思考, 领悟其丰富的内涵, 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的要求。这篇文章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属于“思考·领悟”板块, 重在“品文品人”。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有三:第一、在于它的认识价值,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第二、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己, 从而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第三、在于它的阅读写作价值,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和写作的范例。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据此, 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 品味语言,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圈点分析与小组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勇于剖析自己的伟大人格。

2.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学习难点:感悟作者的伟大人格, 培养自我反省意识。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学生利用早读预习课文, 搜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资料, 从而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

2.课堂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列宁说过,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文化大革命, 那是个是非颠倒、亲友疏远、人情殆尽的年代。 (与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文革”的相关资料, 加深对“文革”历史的理解)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作为良知符号的巴金对那个时代, 对自己, 他作了怎样的剖析?今天我们就通过先生的《小狗包弟》去了解那个动乱时代的人们的生活, 去深刻感受巴金的伟大人格。

第二环节: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 然后复述情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与口头表达能力)

[互动设计2]把握情感———学生品味体验情感, 然后讨论、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打开灵魂忏悔者的心门———探究和品味。

[互动设计3]细处探究, 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分组讨论、交流)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互动设计4]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品味语言 (探究、讨论、交流)

“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如何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 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明确总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得出作者这发自心底的语言, 不仅仅是歉意, 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品味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环节:说句心里话――忏悔意识与我 (说说学习之后的感受)

联系自身实际, 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的过错。

在学生说完后, 教师强调: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我们都会犯一些错误。敢于正视错误, 既是一种勇气, 也是一种自我认识提高的表现。或许在我们说出羞于启齿的错误之后, 我们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内心会更平和、人会更真实, 同时我们也完成了一次灵魂洗礼和人格升华。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把巴老作为榜样, 做到“一日三省吾身”!

(设计意图:“文学即人学”, 抓住阅读教学契机, 深化情感教育, 深挖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坦诚真实的人格)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个人只有忏悔自己的过失, 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的历史, 才能远离专制野蛮走向理性和文明。这让我们记起, 1970年12月7日, 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忏悔谢罪;2009年11月16日,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向多达50万“被遗忘的澳大利亚人”致歉。

巴金老人生前有个愿望, 就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 把当时混乱动荡的情景展示出来警示后人。今天我们通过《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既加深了对那段特殊岁月的认识, 又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提升, 这便是对巴老最好的纪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小狗包弟》的多元解读 篇10

一.人性的角度。本篇课文处处暗示了文革时期人性的失落, 良知的泯灭。善良正义的作家巴金被无辜迫害且不说, 开篇所述艺术家被人以“里通外国”的罪名揪回来, 批斗、痛打、拖着游街示众, 又“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 这是专政队的丧心病狂, 其他人又怎样呢?“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 都掉开头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家隔壁人家一只相处很好的小狗竟能不畏强暴“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直至为朋友绝食而死, 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情义”, 多么悲壮动人的情感!可是人呢?有的自相残害, 有的做无聊的看客, 有的面对邪恶避而远之。狗有义, 人无情。人对人无情还不够, 连一只小狗都不肯放过。陪伴艺术家的有情有义的小狗被人用脚踢, 拿棒打, 直到被打断一条后腿离开才放手;人见人爱的小狗包弟只给人带来快乐从不给添乱, 朗朗乾坤也无它的立足之地。人性缺失带来的灾难性毁灭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此类语句, 关注文中披露的一些残忍行径, 由此看出一个时代的畸形与疯狂。让学生明白人性迷失的可怕, 反思自己有过的人性缺失, 警戒以后的行为。

二.诚实的角度。在课文中作家提到了诚实的代价。“我今后的日子大概是不好过的吧”, 他不是说只有“对这十年的生活作一个总结, 还清了心灵的欠债”才能结束煎熬吗?为什么又说今后的日子不好过呢?因为无论在哪一个时代, 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初, 距文化大革命结束不到四年时间, 虽然已经“拨乱反正”, 但人们思想上仍然有一些顾忌, 没有勇气再一次冒“文字狱”的风险去批判那个时代的政治, 更不会有勇气主动坦承自己的过错。巴金老人作为一个敢于站出来说真话的人, 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清醒的头脑来面对各方面的攻击, “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我要说”暗示有人不让说, 但他无惧无畏, “那十年我也过来了”, 作家不是在头脑发热的时候的空喊口号, 他是作好了为说真话承担代价的准备的, 唯其如此, 才更见出作家的伟大, 作品的价值。

三.自我解剖的角度。自我解剖是要有担当的, 也是痛苦的, 但对于生命中的过失, 唯有反思才能使灵魂得到救赎。十年文革在巴老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他个人被押上批斗台, 被关进牛棚, 被剥夺工作的权利, 更受打击的是他相濡以沫的爱人萧珊被迫害致死, 临终时都不准巴金见上最后一面, 甚至于一只小狗他也必须忍痛割爱……时代给他的不公平和无尽伤痛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怨天尤人、仇视社会的人。他也有揭露和控诉, 但绝不是为个人的恩怨, 而是为引起人们的思考、思想的进步。而更多时候, 他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自己。这是一种胸襟的豁达, 更是道义的体现。一个有胸襟的人永远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 一个有担当的人永远不会为自己的责任寻找推卸的借口。文革结束后, 有太多的人在搜集证据为自己鸣冤叫屈平反昭雪, 这是应该的情理之中的, 然而巴金却在写《随想录》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他无法抹掉自己“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的可耻的开始, 良知让他不能原谅自己的不负责任和苟且偷生。“我自己也变成了包弟”受着解剖, 反思的痛苦让他无法忍受, 但“没有像包弟一样, 死在解剖桌上, 倒是我的幸运”, 为什么呢?因为他终于抛开重重顾虑把真话给说出来了, 他凭着勇气让自己走出了心灵的泥沼, 他没有刻意为自己索求什么, 但他得到的似乎更多:他救出了自己的灵魂。从这一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反思虽然痛苦但能拯救灵魂, 付出虽然不易但是终有回报。

四.珍爱生命的角度。《小狗包弟》中多处写到生命的被蔑视:包弟仅仅因为是一只日本种的小狗而且有一位瑞典旧主人, 便有被扣上“崇洋媚外”“里通外国”的罪名的危险, 又因为要“破四旧”, 花草动物都要作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标志被铲除, 包弟的鲜活可爱的生命便只能在解剖台上结束。还有艺术家的那只忠义的小狗被暴打致残, 隔壁的工商业者 (而且是年老了的) 被野蛮抄家, 艺术家被百般凌辱残酷迫害, 作家自己蒙受痛楚与灾难。甚至于作家住所院子里曾经如茵的绿草已经成为一片衰草, 当年的葡萄藤也被挖走了, “少掉了好几株花, 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都在向我们展示那个不正常的年代里生命尊严的被凌辱被摧残。作家冲破重重困难真诚地向包弟表示歉意和怀念, 已经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博爱平等的情怀。又以一只小狗的命运引出人的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 正是将所有的生命放置于同一个高度上引发我们的深思:生命, 无论贵贱, 无分人与动植物, 都是应当被尊重被爱护的, 珍爱一切生命是人类良知的体现。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其内涵是无限深邃宽广的。如果我们仅仅限于表层内容的理解, 忽视内在意义的解读, 将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上一篇:民族图腾下一篇:温度湿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