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共8篇)
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 篇1
新能源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是可再生能源。其具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特点。对于环境有污染的传统能源, 新型能源完全可以取代其地位成为供应人类需要的能源。新型能源对于环境不仅没有污染, 还会对生态的良性循环有促进作用。作为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包括了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其可被回收和不断产生的特点被人类所青睐, 相比煤炭石油这些需要数亿年才能产生的化石能源, 新型能源要占据明显的优势。
1新能源的开发
1.1 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具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特点。其不受交通的限制, 而且分布广泛, 便于分散使用;不污染环境, 不破坏生态;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再生使用。
1.2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让人们开始重视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对于目前人类掌握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等, 研究开发速度正逐年加快。到现在为止, 以建有10万千瓦的光电站, 10000千瓦的风力试验场, 190000千瓦的地热发电厂和240000千瓦的潮汐电站这些新能源设备。对于世界各国, 已开始进行新能源战略。如美国的新能源法案的提出到2050年减少中东石油进口达到75%;而作为新能源开发最为快速的欧盟, 建立了2050年新能源占能源使用一半以上的目标;德国在风能发电小有成绩后开始了太阳能的开发;日本将新型能源的发电占有量定位2030年国内发电量20%。而我国也在加大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09年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确定了中国新型能源的发展目标。
2新能源和天然光资源
2.1 太阳能资源
若要更好的开发并利用太阳能资源, 需要对太阳能的总辐射量进行分析, 我国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 太阳能在地球的辐射自1990年后开始呈现增强的趋势, 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开始出现鼎盛时期。
2.2 阳辐射与天然光照度
在我国太阳能资源根据太阳辐射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资源最丰富, 资源很丰富, 资源较丰富和资源一般地区。根据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的不同, 可进行室内照明的灵活调节, 以增加天然照明度的时间和利用程度。如采光系数较高时可减少室内的照明, 降低照明费用, 反之亦然。
3天然光在建筑上的应用与节能
3.1 照明新材料
近年来低辐射镀膜玻璃被越来越多的建筑使用。玻璃是建筑进行采光和门窗设计的常用材料, 而将普通玻璃换成底辐射镀膜玻璃不仅可以增加玻璃的透明度, 而且对于建筑的室内采光度有所增强, 更能降低热辐射对舍内的影响, 调高室内色彩度;导光棱镜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天然能源透光材料, 导光棱镜可以对建筑内的光线进行有效地分配, 并能够窗户出现眩光现象;透光膜材包括PTFE半透材料和ETFE透明材料和PVC织物, 这些材料在近几年的建筑中开始大量使用, 对室内采光的有效度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ETFE透明材料有着优秀的透光性, 高达96%, 还可以在材料上进行喷涂花样图案也调整透明度, 而多层ETFE在叠加使用时还可以防止热散播, 隔热效果很好。
3.2 采光的新型形式
随着新型能源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新型采光材料被应用在建筑中, 目前较为流行的采光新型形式有膜结构、导光管系统以及新型遮阳装置和控光系统。
“膜”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为轻且有张力的意思。随着高分子科学的突破, 膜结构在采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以上介绍的PTFE材料等, 在体育馆等这样对于采光较为严格的地区有较多的使用;导光管系统因其节能、环保和舒适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接受, 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 其主要由集光器、导光管和照明器三部分组成;新型遮阳装置和控光系统可以对自然光线进行引导从而进入室内, 减少室内的光线直射和太阳辐射, 减少对室内能源的消耗, 防止眩光。一个好的阴影和光线控制系统可以改善室内的光线分布, 提供了高质量的照明条件。
3.3 高性能设计计算软件
对于建筑设计的采光设计, 可以通过软件Radiance进行计算从而对建筑实现采光合理性的调整, “水立方”在建筑是便是采用了这款软件进行的自然光线模拟计算, 其高精度的计算可以正确的反映实际情况下建筑对于采光的需求, 减少对照明设备的依赖。
4结语
自然光下的建筑采光要求在逐年升级, 对于节能型的采光材料和能源进行研究的进程从未停歇。特别是膜结构的加入, 再燃采光在普通的办公大楼内的应用可使其达到40%以上的节能效果。在购物中心或者酒店产所, 同样能达到25%~30%的节能效果。新能源和新材料在照明上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5) .
[2]高飞, 祝昌汉, 林若慈.新能源及其在建筑照明上的应用[J].照明工程学报, 2010, 12 (21) -6.
[3]丁建明等.奥运工程采光与照明节能技术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8, (12)
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 篇2
目前我国建筑采暖主要是以煤炭为主,据有关数据显示,煤炭采暖大约占总采暖能源的2/3。煤炭的燃烧所产生的废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粉尘及一氧化碳等。二氧化碳的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危害着生态环境;粉尘及一氧化碳等其它有害物质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及肺癌等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减少资源耗费、减低有害物质排放,同时也是增加建筑节能效果、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2 建筑节能现状研究
2.1 我国的能源形势严峻
当今社会,能源已发展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的能源增长速度远小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能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根源,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改善这种形势严峻的能源现状。
2.2 我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过于单一,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及水利资源,但对水利资源的应用很少,煤炭资源的消耗量约占总资源量的3/4左右。这种单一的能源结构要求我们进行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2.3 我国的建筑能耗较大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及其应用 篇3
关键词:防震减灾;减震控制;基础隔震;计算理论
[中图分类号]TU35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92-02
一、引言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随机性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人们在与其长期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着更好的抗震减灾措施,而其中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又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二、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
1.工程抗震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工程抗震防灾技术从2O世纪初日本明确提出的静力理论阶段(将建筑物视为刚性结构体系,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一个等效水平静力作用)逐步发展到大大减小结构体系的刚度而形成的柔性结构体系,进而发展为增大上部结构刚度,减少结构底层刚度的柔性底层结构体系,后来又发展到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延性结构体系的传统抗震方法。传统抗震技术充分发展至今日,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抗震防灾体系,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有效的。
2.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基础隔震及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已进入试点应用和推广应用阶段,其它减震控制技术尚处于前期探索或试验及理论研究阶段,本文重点介绍基础隔震技术及其应用。
三、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
1.基础隔震技术的产生
基础隔震作为一种地震防护措施的思想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1406年明成祖永乐年问修建的紫禁城采用”煮过的糯米石灰膏”地基,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地震时不受到大震动的”横竖交错的多层原木地基”,1909年英国医生J.A.calantarients申请了在建筑物和基础之间设云母层滑移隔震专利。这些例子说明,隔震的思考方法在古代早已存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出现使现代隔震结构进入到实用化时代。最早采用天然橡胶垫隔震的建筑是1969年南斯拉夫斯考比市的柏斯坦劳奇小学震后重建工程。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对基础隔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且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基础隔震技术以其优良的隔着效果、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正在导致地震防护技术的一场革命,它不仅适用于新建房屋设计,而且也为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及珍贵历史文物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建造了上千幢基础隔震建筑,每年还在以数百幢的速度增加。其中一些已经经受了实际地震的考验,我国新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正式将隔震技术纳入其中,标志着基础隔震技术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基础隔震技术改变了传统抗震方法的思路,变”硬抗”为”柔隔”,是一种动态的防护方法,必将成为结构耐震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2.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础隔震是通过在结构物上部结构底部与基础之间设置柔性隔震层,在风荷载或小震作用时,隔震层有足够的刚度,几乎不产生什么位移;当强震发生时,隔震系统产生水平位移和变形,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而上部结构只吸收到有限的能量,从而降低了地震反应。由于隔震层使结构物与基础顶面分开,从而阻隔地震作用向上部结构传递,再则基础隔震体系延长了结构周期,避开由于结构物自振周期和地震周期接近而产生的共振,同时给予适当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衰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或地震作用)降低为传统结构加速度反应的1/4~1/12,并且,由于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所以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水平变形从传统结构的”放大晃动型”变为隔震结构的”整体平动型”(图1)这样既能保证结构本身的安全性,也能保护结构内部的装饰、贵重设备仪器不遭破坏,确保结构和生命财产在地震中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3.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特征
隔震体系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足够的竖向承载力
隔震装置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在建筑结构物使用状态下,安全的支承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必须大于6,确保建筑结构物在使用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
(2)隔震特性
隔震装置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在强风或微小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上部结构水平位移极小,不影响使用要求。在中等强度地震下,其水平刚度较小,上部结构水平滑动,使刚性的抗震结构体系变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其固有自振周期大大延长,远离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地面的场地特征周期,从而把地面震动有效地隔开,明显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通常情况下,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值可降低为非隔震结构的1/4~1/12。
(3)复位特性
由于隔震装置具有水平弹性回复力,使隔震结构体系在地震中具有瞬时自动复位功能,可满足震后的使用功能。
(4)阻尼消能特性
隔震装置具有足够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5)隔震结构体系能有效保护上部结构
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变形很小,这样不仅建筑结构不会破坏,而且建筑内的装修、设施也保持完好,因此在各种生命线工程、宿舍楼、商场、精密仪器室等重要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结论与展望
基础隔震技术的成熟及广泛推广应用,标志着人类住上在强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减轻地震灾害提供了一条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的新途径,将广泛应用于防灾指挥中心、生命线工程、避难中心、救护中心以及量大面广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并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1]赵斌,梅占馨.日本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
[2]徐忠根,周福霖,孔玲.国内外建筑隔震改造加固概述[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9.
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及其应用 篇4
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利用光伏特性效应发电。
1.1 并网技术研究
欧洲等国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方式是“分散开发、低电压就地接入”, 而我国则不同, 呈现出“以大规模集中开发、中高压接入”与“分散开发、低电压就地接入”并举的发展特征。光伏并网发电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1.1 光伏并网发电的关键技术
电磁兼容性;
夜间零耗电技术;
电能双向计量技术;
孤岛效应保护技术;
太阳能并网技术的研究;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MPPT) ;
组件的绝缘技术;
其他的安全问题 (如防雷) 。
1.1.2 光伏发电面临着入网挑战
电能质量问题。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易产生谐波、三相电流不平衡, 输出功率不确定性易造成电网电压波动、闪变, 需要进行治理。光伏电源出力随机且变化幅度大, 自身不具备惯量, 需要增加电网的旋转备用容量进行调节;供电可靠性指标分析、电压无功控制、电能计量计费以及与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交互等各种运行控制措施也存在技术问题。对于接入配电网的大量分布式光伏电源, 原来辐射状配电网络变为多电源结构, 需加装有效的多种保护。
1.1.3 光伏并网系统的标准与规范综述
现有并网标准缺少电网的规划、安全运行和可靠性等重要内容。
目前光伏并网发电标准严重滞后, 法规稀缺, 尚未建立光伏并网的检测标准和管理体系, 如表1。
仅针对小型光伏电站电能质量和基本安全性提出了要求。
(1)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符合一般原则按照电压等级对光伏电站进行分类:小型光伏电站、中型光伏电站和大型光伏电站。一般小型光伏电站安装容量不大于200k Wp;定义了可逆和不可逆接入方式;并网性能:电能质量要求;功率控制与电压调节;电网异常时的响应特性;安全与保护。
(2) 电能质量要求:在线检测要求需加装在线检测装置, 小型光伏电站具备一年及以上的存储能力。具体要求参照现有相关国家和国际标准。如表2。
(3) 分布式并网的可行性。
基本原则:主要基于建筑物便面, 就近解决用户的用电问题, 通过并网实现供电差额的补偿与外送。光伏电源处于用户侧, 发电供给当地负荷, 视作负载, 可以有效减少对电网供电的依赖, 减少线路损耗。充分利用建筑物表面, 可以将光伏电池同时作为建筑材料, 有效减少光伏电站的占地面积。与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有效接口, 运行灵活, 适当条件下可以脱离电网独立运行。理论基础:一直致力于光伏特效应的研究, 基于2k W光伏发电设备的基础上, 对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MPPT) ;孤岛效应保护技术;电能双向计量技术;夜间零耗电技术;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谐波、三相电流不平衡等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为光伏的科研做铺垫。
1.2 太阳能热风发电及其并网技术
1.2.1 太阳能热风发电
太阳光以辐射形式加热集热器下面的地面, 使之温度升高, 形成持续的气流流动。如图1。
1.2.2 太阳能热风发电并网技术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的设计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提出的, 世界上灯一座并网运行的塔式太阳能热电站是在1981年由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意大利联合建造的。在聚光类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 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和监测整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本文研究了集成控制的一般过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以及各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自动跟踪太阳的方法, 并以我国第一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对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进行分析, 计算得到系统的效率, 与单一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效率相比, 有所提高;得出了系统各个部位损失的大小及其分布, 为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的集成优化提供基础。如图2。
2“沙漠及绿地灌溉”应用技术
2.1 沙漠及绿地灌溉技术
获取太阳能实现TMPPT (Tru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最大功率跟踪和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根据地区优势, 利用太阳能灌溉系统对绿色植物进行精准灌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伏水泵技术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然后通过控制器去驱动电机带动水泵从水源抽水。光伏水泵系统是将光伏水泵和蓄电池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得太阳能光伏阵列输出的电能得以最优应用。在沙漠地区和其他绿地地区, 可以根据当地日照时间分析出植被的最佳灌溉时间, 从而可以使光伏灌溉系统适时适量灌溉, 保证水源利用最大化。光伏水泵及照明综合应用系统构成原理框图如图3。
系统由太阳电池阵列、具有TMPPT功能的控制器、电机、水泵、充/放电控制器和蓄电池和蓄水池组成。当有光照时, 系统可以自动地利用光伏阵列的输出电能带动电机和水泵进行抽水, 一部分给储水池储水, 另一部分直接送植被灌溉:滴灌、喷灌和沁水。如果控制器检测到有多余的电量, 控制器启动蓄电池充电, 在植被生长期间 (夜间) 给予灌溉。这不但能有效提高植物的生长, 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2.2 技术的应用
根据沙漠及绿地地区特点, 从现场查看植被生长环境、光照特点、水源深度, 合理设计构架, 总结系统分布解决光能最优化吸收, 光能储存, 自动控制, 动力驱动, 水源保护及合理灌溉问题, 设置手动和自动灌溉系统。在植被需要晚上灌溉时, 自动状态, 控制器有一组感光系统, 检测到夜间时, 启动夜间浇灌系统。其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板, 产生的能源驱动电动机水泵, 根据白天和夜晚对水分蒸发量的不同对沙漠及绿地植物进行灌溉。如图4。
系统中设置多种灌溉方式, 可以把水储存到储存池中, 在植物需要灌溉季, 人工可达到自动状态。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给植被灌溉, 分别有滴管、喷灌、沁管、低压管灌等方式, 根据植被的不同选择不同浇灌, 这样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广泛采用滴管技术至少节省55%的用水量, 提高20%的灌溉效率;采取喷灌时, 按照总的用水量, 大约可以节省45%左右的用水量, 在同样用水量的基础上可以提高25%的灌溉效率;在采用低压管灌时, 可节省37%的用水量, 可使效率提高20%到25%。光伏水泵系统具有无噪声、无污染, 不消耗常规能源、高可靠性等优点。太阳能灌溉系统是“光、机、电一体化”系统, 可以不依赖常规能源, 实现系统独立提水, 完成沙漠及绿地植被的灌溉任务, 促进生态修复, 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支撑能力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平衡。
参考文献
[1]江渝, 黄敏, 姜琦, 梁波, 王维俊, 郑群英.电感双电容自调节逆变系统输出电压质量的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 (02) .
[2]年珩, 曾嵘.分布式发电系统离网运行模式下输出电能质量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12) .
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技术;防护对策;安全责任制
1.引言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是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必须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安全防护,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最终提高工程质量。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及防护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启示。
2.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意义
施工安全是每个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要想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必须首先保证工程安全。安全技术及其防护对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的目的,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并综合采取相应的技术和防护对策,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进而有效提高工程安全水平,促进工程质量和效益提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这些技术和防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确保安全管理目标顺利实现。避免因安全事故发生而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能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确保他们在施工中严格遵循规范流程开展施工。最终实现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3.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及其防护对策
3.1落实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制。根据建筑施工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严格落实相关人员职责,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施工单位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和管理,全面负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与职责。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合理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严格遵循规范流程开展施工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项目经理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确保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3.2做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对比不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选择最优方案开展施工。在方案设计时,要认真编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现场用电方案等。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应该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由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另外,方案编制之后要提交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监理人员参与论证和讨论,确保方案合理,从而有效指导建筑工程施工。施工中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落实到位,促进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有效保障建筑施工安全。
3.3重视建筑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应该由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相关领导等共同参与,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施工技术交底,明确建筑安全施工要求,对施工方案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对施工方案进行签字认可,有效指导工程建设。另外,为预防安全问题发生,在建筑施工各危险区段,应该科学合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从而更好指导工程施工。
3.4加强机械设备保养维护工作。对施工的机械设备、施工器具、原料等进行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等方面的检测,不合格设备一律不能用于施工。做好机械设备定期养护和管理工作,确保设备安全、高效,使其处于最佳应用状态。对陈旧、落后的设备应该及时淘汰,采用新型设备代替,从而有效保障设备性能良好,提高安全水平和施工效率。
3.5确保临时建筑物的安全。重视临时建筑物搭建工作,有效保障建筑物安全。施工现场和办公区、生活区应该分开设置,确保相隔距离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提高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安全水准。施工中还要严格执行相關技术规范流程,对噪声、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有利于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6发放个人防护品并规范施工操作。及时为施工人员发放安全防护品,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对危险系数要求较高的作业项目,应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保障施工安全、顺利完成。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对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允许上岗施工。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之后,也要加强员工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操作规范流程,提高施工效果,预防事故发生。
3.7建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安全生产事故、质量事故、火灾、气象灾害等,提高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水平,尽量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施工单位要根据应急预案,准备器材、人员、设备等进行演练。做好各项安排工作,提高事故处理能力,以尽量减少相关事故对施工所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3.8推行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为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建立安全、文明施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施工效果。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巡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技术及防护对策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技术对策的应用,实现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保障建筑施工安全进行,防止出现不必要损失,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辉.关于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4),69.
[2]王立双.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4(11),104.
[3]韩向明.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11),45-47.
太阳光伏能源技术及其标准化 篇6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地球上除了地热及核能以外的所有能源均来自太阳。人类广泛使用的石油、煤炭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 再通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生物质能本质上讲也是如此。对于水力发电而言, 电能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带来的热量引起水势能的改变而引起等。诸如此类, 人类对石油、生物质能及水电等诸多类型的能源利用实质上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利用太阳能。
回顾人类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历程, 正如人类以其他的方式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一样, 总是努力从一项技术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化石能源的减少需要新能源作为替代的驱动力可谓是光伏利用技术发展的必然, 而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人类人文思想的转变, 这种人文理念的转变正使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变成一种美好的自发行动。IEC/TC82 (光伏系统) 的成立, 标志着世界各国统一、协调、科学、合理利用太阳能达成共识, 其发布的标准涵盖从术语到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人类理应为创造一个科技进步的发展历程而自豪, 而光电效应的发现, 开启了太阳能利用的新篇章。
2 太阳光伏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2.1 太阳光伏能源
光电效应的发现使人们对光获得新的认识, 这一现象使人类在寻求可替代能源方面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由光能转换成电能可谓是革命性的, 这是因为它实现了从低能质的太阳光到高能质的电的可能性。在我们生活的环境, 光随处可见, 而电却是人类工业化进程必不可少的动力, 如果能将随处可见的光转化成推动工业设备运转的动力, 人类会欣喜的发现, 自身软弱的身躯已大大提高了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但尽管如此, 人类对太阳光的利用所走过的道路却很不平坦。
从人类最早发现光伏现象到象征太阳能电池的单晶硅太阳电池的研制成功, 其间经历了100多年, 分析这种从技术发现到技术的应用经历如此漫长岁月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化石能源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优点, 如高比能量特性和比功率特性。如对于汽油发动机使用的汽油而言, 尽管考虑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只有35%左右, 但单位体积的汽油产生的能量和功率却是极大的, 与通常见到的化学与物理电源存在数量级的差异, 这种高能质的能源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极度的依赖。其二是缺乏政府在政策与法规及标准化方面的限制与扶持。光伏科学工作者尽管在太阳能利用技术应用开发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离工业化实际对太阳能技术的需求方面相距很远, 以光电转化效率为例, 从理论上讲, 太阳光中有35%的能量可以通过硅基太阳电池得到转化利用, 但在工业实际过程中转化率只能达到17%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太阳电池的成本。
2.2 太阳能利用技术
根据能量转化的方式, 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在这三项技术中, 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技术历史较为悠久, 光热转换是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成热能的技术, 光热转换技术能够对0.4μm~1.9μm波长的光进行有效吸收, 这项技术较为成熟。光电转换技术是基于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转换为电能的技术。当光照射在太阳电池上时, 部分具有足够能量的光子能够将p型硅和n型硅中的电子激发, 从而产生电子—空穴对。由于界面层附近的电子和空穴在复合之前可通过空间电荷的电场作用进行分离, 从而形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有序排列, 进而产生电压。对晶体硅来说, 这一电压通常在0.5 V~0.6 V之间。当然, 光伏技术不仅仅包括太阳电池技术, 一个独立光伏系统包括太阳电池组件、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或其他辅助发电装置、测试设备与信息交换系统。
2.3 光伏发电产业链
由于我国能源价格由国家统一指导定价, 一直以来, 这一价格总体上低于国际能源价格, 而晶体硅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能耗方面, 因此, 我国的硅电池产品在国际上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受此方面的影响, 太阳电池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以2007年为例, 中国 (不包括台湾地区) 太阳电池产量达到1 088 MWp, 占世界总产量的27.2%, 已成为太阳电池的生产大国。这种产业的结构性优势也使得太阳电池的产业链发展相对完善。目前,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涉及工业硅、超纯硅材料、单晶硅与多晶硅锭/硅片、单晶硅与多晶硅电池、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控制器、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检测设备等。整个产业链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结构相当完整, 且整个产业链基本已实现国产化。
3 中国发展光伏能源的必要性
对我国而言, 光伏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能源需求情况、光伏技术本身及其配套技术的发展、环保要求等几个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相对于极有限的能源资源的矛盾对于发展光伏能源是一种硬性的需求, 而中国快速城市化对环保要求形成了这种硬性需求的催化剂。此外, 由光伏能源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降低以及光伏系统 (尤其是独立光伏系统) 电源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引起需求上升的重要原因。此外, 中国的人口居住特点对于能源的利用也比较适合光伏能源的技术特点。
(1)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已被全世界共识, 我国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 能源的消费增长也非常迅猛, 据英国石油公司统计, 2006年较2005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了2.4% (低于2005年3.2%的增长率) , 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8.4%, 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以上。在全球新增能源消费中, 中国的石油和煤炭消费分别占世界消费增量的77.3%和71.7%。这一数据虽然鼓舞人心, 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储量和世界相比却较低。
(2) 城市化对环保的要求
许多报告与文献在阐述环境污染方面都罗列了许多有关污染方面的数据, 但事实上, 大多数公众对于数据是缺乏感性认识的,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更为形象化的例子进行说明, 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 我国共消费24.57×108 t标准煤, 中国的煤炭消费占到能源总消费的69.7%, 而用于燃煤火电全年共排放的污染物中仅SO2就占了1 350×104 t, 根据这两组数据, 对于一个年消费量在2 000×104 t的大中型城市, 一年带来的污染约为7.66×104 t, 相当于38列载重量为2 000 t的列车的总载重量。即使考虑标准中规定的二类区规定的15 mg/m3SO2, 这些SO2将造成5.2×1 012 m3的空气污染。
(3) 中国的人口居住特点
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居住在乡村, 且居住依然相当分散, 由于独立光伏发电能够省去拉设电网的投资, 非常适合这种分散发电的特点, 尽管小型独立光伏发电需要配套的电源存储技术, 在电源的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光伏发电在实现乡村电气化方面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光伏产业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 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崛起, 伴随这些国家的崛起, 能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 可替代能源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 鉴于光伏产业自身的优点, 其产业将在以下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是一些传统的太阳能利用领域将快速增长。伴随人类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一些技术领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太阳能的利用, 这些领域不仅仅需要解决能源的有无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适合于其能源配套需求的技术。这些领域包括光伏技术在航空、太阳能灯 (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交通警示灯等) 、太阳能车、太阳能光伏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二是光伏并网发电领域。光伏电站是太阳能利用较为重要的形式, 从现行的工业化特点来看, 只有规模化的光伏发电系统, 才能提供实现工业化利用的电力资源, 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化石能源的可替代性。基于此, 光伏电站尤其是并网光伏电站是在实现可替代能源的进程中需要也必然会得到大力发展的能源技术。
三是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们对发电成本及环境保护格外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 一些国家各自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 在光伏界影响较大的有德国十万屋顶计划、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及日本的新阳光计划。基于此, 光伏发电与建筑物集成化的概念也在1991年正式提出。我国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设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办法》, 该办法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20元/瓦的补贴。该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国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技术上讲, 光伏与建筑物一体化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 另一种是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 也是现代人对高科技和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美好愿望的体现。
四是乡村电气化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目前, IEC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乡村电气化文件与标准, 对光伏能源在乡村电气化所涉及的问题在国际层面进行了相关规定, 这一趋势表明光伏能源在不远的将来对于乡村电气化的积极意义。
5 光伏能源标准体系重点建设方向
我国自1959年研制成功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太阳电池以来, 太阳电池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近些年来, 受世界光伏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猛, 据统计, 至2007年为止, 我国的太阳电池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7.2%。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硅材料及相关设备、产业链各环节使用的终端各种专用材料及相关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如单晶硅生长炉, 我国现行生产使用的2 400余台中, 绝大多数是国产设备。不仅如此, 单晶炉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 还实现了批量出口。在多晶硅材料及制造设备方面, 我国已能够生产制造SiHCl3合成设备、分馏塔及还原炉。近期, 我国正在投资建设一批多晶硅生产线, 相关的生产设备都将实现国产化。此外, 包括线锯切线设备、光伏组件生产线等正处于国产化过程中。
结合我国光伏产业及标准化状况, 我国的太阳电池标准化应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 考虑到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特点, 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光伏电池标准体系为最终目标, 为产业发展提供最大动力。
为此, 在已有的光伏能源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光伏标准体系框架纵向联系是不同层次标准的联系, 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通用规范、产品详细规范三个层次;横向是不同分支间协调和配套的联系。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标准体系则根据其产品为系统形式的特点, 采用了隶属结构形式, 按组件-部件-系统的产品范围划分横向分支。标准体系涵盖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光伏系统及整个光伏能源系统中所有元件的标准。这里“光伏能源系统”的概念是指包括光入射到太阳电池到 (并且包括) 用电设备或电气系统接口的全部范畴, 并非仅指通常意义上的单片太阳电池或光伏组件。其领域范围与IEC/TC82的工作业务范围相对应。体系的基础产品为光伏器件 (太阳电池) 及由其构成的光伏组件, 这也是构成太阳光伏能源系统的基本单元, 由于产品结构与技术原理均存在较大差异, 体系将非聚光光伏器件及其组件和聚光光伏器件及其组件分为两个分支, 这与IEC TC82的划分一致;BOS部件为构成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所需的系统平衡部件, 包括逆变器、控制器、最大功率跟踪器等;光伏能源系统标准是指包括所有组件和部件的系统级标准、系统安全标准和设备标准, 如独立光伏系统技术规范、直接耦合光伏扬水系统的评估等标准均属此类。
6 标准化需要考虑的因素
(1) 标准体系的建设应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及其适应性
光伏技术在各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发展的基础是光伏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存在的众多优点,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较高, 而成本中的大多数正是由于其过高的能耗, 也正是基于此, 光伏技术的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因此, 标准体系应鼓励减少太阳电池中能源消耗的技术, 包括硅材料低能耗技术及生产过程鼓励使用绿色能源的技术。
(2) 光伏领域标准化兼顾科学性与合理性
尽管光伏产业链涉及到众多的设备制造工艺, 相关的工艺设备可视为光伏领域的一个子领域, 但总体而言, 与设备相关的技术更多地与机械制造工艺相关, 为规范及更好更快地使这些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将一些重要设备如单晶硅生长炉、SiHCl3合成设备、分馏塔及还原炉等纳入到机械制造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将更为合理。
此外,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从事光伏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光伏电池使用过程中的转化率及生产工艺仍然不尽如意, 为此, 标准化工作在对一些诸如此类的技术指标规定时需要考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 尽可能在时间维度内做到科学合理。
(3) 光伏领域标准化需要兼顾重点子领域标准化
尽管光伏技术在其相关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但IEC标准的转化工作、光伏建筑一体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乡村电气化方面系列规范的研究与制定应是近期光伏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只有通过做好这些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才能以点带面, 全面促进该领域的标准, 积极推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光伏领域标准化要兼顾技术发展的前瞻性
目前, 太阳电池以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为主, 尽管科学工作者通过采用诸如单双层减反射膜、激光刻槽埋藏栅线技术;绒面技术;背点接触电极克服表面栅线遮光问题;高效背反射器技术;光吸收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转化效率, 但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发明了不少新的电池种类, 极大地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但工业化产品离理想及理论的转化率相距较远, 这也是造成高成本的重要原因, 因此,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新材料薄膜型太阳电池及敏化太阳电池等一些新型高效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标准化工作在围绕常规晶体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同时, 也应考虑并鼓励这些高效新型技术的标准化。
(5) 将标准与专利结合
在光伏技术中引入专利不仅可以提高光伏标准的技术水平及技术创新水平, 还可以提高先进技术的利用, 扩大专利技术的影响程度, 给技术创新带来源动力, 提高技术创新的有序度和有效性。据最新的专利检索统计, 我国太阳能电池涉及到的相关专利2 391条。其中发明专利比重最大, 占申请总量的50.15%, 共1 199件, 其次是实用新型1 147件, 占总体比例的47.97%。但在这些专利中, 无论是发明专利还是技术专利, 将技术与标准的结合基本没有涉及。尽管标准与专利的结合工作难, 但我国作为一个光伏产品的生产大国, 此方面需要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及产业界的紧密配好, 做好相关工作。
(6) 光伏检测与认证要协调发展
尽管我国的光伏产业已发展壮大, 但产品中的98%以上是出口, 而国际市场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认证也越来越严格, 目前, 我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产品均需得到进口国家的严格认证。我国无论从产业还是国家税收财政收入的角度迫切需要开展正式的认证工作。
7 结语
能源云技术的研究及其标准化 篇7
企业能源管理方式经历了传统管理到现代高科技管理的演变过程。在传统的能源管理中,企业需要派专人对仪表等采集设备进行现场维护,手工抄写数据,然后手工统计、逐级上报审批,对于一些历史数据的查询,需要翻阅大量的报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依赖于人工的能源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保证数据统计的正确性,严重影响节能工作的进度,无法帮助企业及时制定节能策略,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节能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 企业逐步开始在内部建立了能源管理系统,实行现代的能源管理方式。
现代的能源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能耗数据采集、 查询、计算的自动化,无需手工操作,提高了节能效率和数据计算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分析,同时,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对节能措施的策略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制定依据。网络通讯的便捷性,使企业可以实时查看能源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节能策略。但是,由于系统是基于企业局域网建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能源管理的复用性和扩展性。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能源管理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
(1) 高成本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现代的能源管理系统需要自己购买服务器、实时数据库、采集工具等设备,IT系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很难承担这些成本。
(2) 海量数据的处理。随着业务的扩展,数据量也会增大,在遇到大数据量时,如果采用现代的部署模式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服务器等设备, 并且还要对数据进行最优删选,因为保存所有数据的成本太大,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3) 现场实施和维护的复杂性。现场实施的时候不仅要安装采集工具、服务器等硬件,而且要安装各种应用软件,这些操作都需要服务供应商派专业人员到现场安装施工,而且一旦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只能停产维护,增加了现场实施和维护的难度。
(4) 多租户支持。对于节能管理公司来说,需要维护许多企业节能单位,由于能源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各个企业的通信设备、协议、需求可能都不一致,仅限于企业局域网使用,加大了节能公司的管理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架构的能源云服务平台,构筑全新的能源管理服务体系。
2能源云的功能结构
能源云以服务器租用的形式,使用智能采集设备、互联网数据传输、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分析、 以及云平台管理等先进技术,充分整合大量的、分散的能源数据,对能源消耗实现准确采集、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为用户提供能源信息的采集、展示、 计算和分析,帮助企业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耗。
能源云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业务管理功能、基础系统功能组成。
查询统计分析主要包含了用能分析、实时监测、 综合诊断、绩效考核等功能。
(1) 用能分析
通过对能耗数据的汇总统计及各种多维分析,为企业提供整体和分项的历史能耗情况分析,包括工序能介的实绩分析、工序总能耗、单耗、能源技术经济分析、产品产量的能耗分析等功能项,以柱状图的方式显示各区域、各部门、各支路以及各分项用能设备的逐时变化的趋势,可同时显示多个区域能耗的变化趋势,便于对比分析,展示数据也可以导出为Excel报表。此外,在基于历史能耗、天气、 气温等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发现影响能耗的各个因素的相关性,高精度预测未来的能耗需求,帮助企业根据未来的需求量控制用能设备,减轻环境负荷,降低能耗成本。
(2) 实时监测
提供了企业用能监测点的实时用能情况,包括重点设备、支路信息、设备的拓扑结构分布情况、 实时工作状态。使用户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用能情况,如果有异常用能报警,可以实时向用户推送报警信息,方便企业及时调整用能方案、分析用能结构。
(3) 综合诊断
针对企业的能耗使用现状,结合节能管理,从能效方面为企业提出相应的节能建议,帮助企业及时更新运行设备,制定节能策略。
(4) 绩效考核
对企业的实际回收量、使用量、放散量进行分析, 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通过柱状图、曲线图等多种图形展示。
业务管理功能包含了实绩管理、计划管理、指标管理、成本管理、报警管理等功能,主要是对能源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信息建立了基本模型,并进行统一的管理。管理员可以创建维护工序、能介、 实绩项目、计划项目的基本配置信息,并提供Excel上传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将本地文件中的配置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中,提高了维护人员的部署效率。对于节能管理公司人员来说,租户管理可以维护该企业下的所有节能子公司,而对于节能子公司, 则只能维护自己企业的基本信息,以此实现能源云的多租户管理。
基础系统功能提供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日志管理等云平台运营管理所需的通用功能,这些功能独立于具体的行业业务,是构成云平台最基本的元素。
3能源云的技术架构
能源云的系统架构主要由采集层、存储层、应用服务层、展现层组成,如图2所示。
3.1采集层
由于多租户的支持,每个企业采集数据的方式、 协议可能都不相同,因此,根据用户能源管理系统的业务现状,提供多种数据接入策略或方式,包含SDK和网关等接入方式。
(1) SDK方式
如果用户已经有本地部署的能源管理系统或SCADA、DCS系统,需要将能源数据上传到能源云中, 可以采用SDK方式,该方式具备与已有监控方案无缝集成的优点,该方式有以下接口方式:
云客户端采集器:给用户提供云客户端采集器, 支持OPC、Modbus协议,采用云客户端采集器用户不用编程,直接配置数据上传能源云,同时也可解决数据缓存、重连接等问题。
API方式:如果用户的已有能源管理系统或SCADA、DCS系统不支持OPC、Modbus等协议, 也给用户提供API接口,用户可通过API接口编写应用自行上传能源数据。目前提供以下几种API接口: C#、C++、Java。
(2) 能源云网关方式
如果用户需要直接从底层设备仪表接入能源云, 可以使用能源云网关方式直接从计量表上传数据。 能源云网关支持RS485、3GWi FiGPRS等方式接入仪表设备,支持协议及设备多,通用性强。
3.2存储层
数据的持久化管理是平台的一个关键点,能源云需要管理如下类型的数据:
基础关系数据:企业、能耗分析项目、计量点等的基本情况信息;
实时数据:自动实时采集设备采集的现场实时数据;
历史数据:包括由采集层搜集的历史数据;
统计分析数据:基于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后得到的数据。
由于云平台的数据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且每天采集的数据量较大,因此设计持久化存储系统时,对于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及No SQL数据库,其中关系型数据库负责存储结构化基础数据,而i Hber DB实时数据库负责存储底层采集网关上传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后台的定时计算中心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每天定时进行汇总、 计算、统计,将得到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保存在No SQL数据库中。
在物理结构上,为了提高数据库性能和设备使用率,存储层使用了负载均衡技术,通过多个中小服务器构成集群,将外部发送来的请求均匀分配到对称结构中的某一台服务器上,而接收到请求的服务器独立地回应客户的请求。均衡负载能够平均分配客户请求到服务器列阵,籍此提供快速获取重要数据,且实现了数据库的可持续扩展,为能源云平台系统提供了一个稳健的数据存储中心。
3.3应用层
应用服务层采用了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的方式,在SOA架构中,具体业务功能是由松耦合的服务组合而成,服务之间采用SOA的模式进行调用,无须接口强依赖,系统将业务逻辑封装为可复用的服务。如图3所示,所有的业务功能都被定义为服务,且服务之间相互独立,对于外部调用组件来说它们是透明的,外部组件无需关心它们的实现方式 ( 比如服务是本地系统的还是远程调用,或者采用了何种协议等 ),只需要知道它们是否返回期望的结果即可。通过这种设计方式,保证了能源云平台快速适应行业的业务变化,提高了平台的可伸缩性。
3.4展现层
前端展现层主要对平台经过统计查询得到的业务数据进行直观展示,采用饼图、柱状图、折线图等各种图形展示方式,每隔5分钟 ( 默认 ) 更新,直观反映各项统计数据的数值、趋势和分布情况,对于需要转为文档的数据,平台也提供了报表展示、 导出等功能。另外,某些需要实现特殊效果需求的页面,也建立了专用的Flash进行处理。
4能源云的标准化及其应用
为了对能源管理的建设和实施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根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的要求,起草编写了Q/HYBX 46-2014《能源云平台》。 该标准规定了能源云平台产品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要求、测试方法、标志、标签、包装、 服务,功能上支持实绩能耗分析预测、分类分项计量,提供监测企业用能设备并进行分项用能成本分析,同时为企业普通用户提供浏览器个性化定制模式与计划控制电器的服务,为企业节能管理用户提供各种相关的管理服务,方便管理者制定节能策略, 降低企业碳排放,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最终实现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综合效益的目的。标准规定的产品在功能、性能和安全性方面都满足节能企业用户需求,适用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开发、 应用和实施,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目前,宝信软件已开发了能源云服务平台,实践效果如图4所示。
该平台具有高效存储、分析挖掘、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能源管理一体化模式,充分展现了全面、综合和集成的理念,已经在多家企业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斌.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能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51-67.
[2]杨正洪.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3-185.
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国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施工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管,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强化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一)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建筑工程主要分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所,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建筑施工地区的地基类型也多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时应当结合地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软土地基因为土壤的硬度较低、可变性大,因此容易导致建筑工程失去平衡和稳定,因此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首先要减少地基土的变形。当遇到承载能力不足的软土地基时,施工单位应当选择适用于土壤条件的处理技术,针对软土地基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目前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强夯法、挤密砂桩法、化学加固法和置换法等,因此在进行施工时应当准确分析建筑工程现场的软土地基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二)建筑防水施工措施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程中最重要是实现建筑施工的防水。比如,对于浴室、厨房、卫生间等建筑结构就必须要保证建筑的防水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针对容易漏水的重点部位进行严格的排查和监督,及时检查建筑防水施工情况,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适用性,提高建筑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执行,采用合理的防水施工技术,从而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
(三)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在进行施工时应当注意建筑中的电气通路和接地施工。尤其是针对高层结构更加应该注重对建筑结构的连接。由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有限,建筑结构大都由金属、钢筋等组成,因此在进行施工时首先要保证建筑结构细节之间的连接和气暖通设备的线路实施,从而有效的保证建筑施工的完整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施工时应当注意高层建筑的接地施工工作的落实,从而有效的避免建筑物遭遇到电击和雷击。
二、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组织计划
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一定要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组织计划。施工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一定要对现场施工计划进行合理的编排,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全方位勘察和调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施工设计图、工程承包合同等文件以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施工组织计划的编制。现场施工组织计划书应当包括建筑工程概况、施工进度与计划安排、关键部位的特殊施工办法等,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更加具体合理,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如果想要实现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就一定要建筑施工人员的全体参与,这也就是说只有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才能实现和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效果。一方面,国家施工安全管理原则提出了建筑工程施工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因此,在施工现场应当建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注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细节,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效果,施工企业应当对员工进行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上岗前应当进行专业素养的考核,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效果,最终降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难度。
(三)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和规范施工企业监管制度,健全和完善施工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管理的针对化和对应化。其次,只有减少和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耗损,才能减少施工管理的损失,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与效果,这就需要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和监管制度。最后,我国许多建筑工程施工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缺乏监督管理部门对现场施工的监管。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实现管理与监督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严谨性和合理性,最终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行岗位激励和责任落实政策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执行,必须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逐步落实岗位激励和责任政策。一方面,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和奖励措施,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指标考核,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和对应的惩罚,从而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激励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与效果,还可以加快施工建筑施工的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综合效益。
三、小结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以及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建筑施工事故,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建筑施工问题,实现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组织计划,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实行岗位激励和责任落实政策,从而实现建筑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四川水泥,2015,(12):297-297.
[2]左盛.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J].城市建筑,2013,(12):90-90.
【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推荐阅读:
新能源建筑06-30
建筑能源消耗08-09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08-11
农业建筑能源工程06-08
新建建筑合同能源管理06-23
建筑电气工程能源节能09-07
建筑施工技术及其管理08-27
新能源客车技术10-12
新能源应用技术09-14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出路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