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治工程

2024-12-09

处治工程(精选12篇)

处治工程 篇1

1 引言

一些居民小区由于建筑年代久, 建筑物使用年限长, 外挑阳台在各种外界环境影响下, 出现局部破损, 钢筋锈蚀, 已经影响了构件的安全使用功能, 需要进行修补及加固。如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加固方案, 并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 进行加固质量控制, 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 住宅楼阳台加固方案

方案一:角钢斜撑施工方案, 如图1所示。具体为: (1) 对原阳台构件锈蚀钢筋进行除锈处理; (2) 在现有阳台下周围外包[16a槽钢; (3) 加设角钢斜支撑; (4) 外包型钢与原结构灌注结构胶; (5) 防腐处理。

方案二:H型悬臂钢梁施工方案, 如图2所示。具体为: (1) 对原破损混凝土表面用聚合物砂浆修复, 锈蚀钢筋进行除锈处理; (2) 阳台板底、板面粘贴碳纤维布, 碳纤维布材质型号为300型, 即300g/m2; (3) H型钢梁、预埋钢板加工制作, 安装; (4) 钢梁连接缀板与预埋钢板满焊; (5) 防腐处理。

3 方案比选

方案一的特点是在原阳台板底周边围焊成框, 再用角钢斜撑, 这样施工灵活, 不会因上下层阳台空隙距离受到限制, 更多地是对需要加固的阳台起到保护作用;方案二的特点是在原阳台悬挑梁底补加钢梁, 与原阳台悬挑梁一起组成受力构件, 使阳台安全功能得到保障, 施工相对复杂, 如果上下层阳台空隙距离不够, 则钢梁施工会很困难。从安全性能及加固后整体外观方面来考虑, 建议采用方案二。加固后的工程实物照片如图3所示。

4 加固施工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 加固工程作业中选用技术性能良好、适应作业需要的施工设备, 如表1所示。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其中粘贴碳纤维布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5 结语

1) 为保证加固工程质量, 应做到:根据施工工序特点, 组织3个施工专业班组施工, 3个专业班组为修补班组、粘贴碳纤维布班组、钢构件制作安装班组;清除被加固构件表面的夹渣、剥落、疏松、蜂窝、麻面、腐蚀等劣化混凝土, 用环氧树脂砂浆修补;黏贴碳纤维布作业宜在5℃以上, 环境湿度不超过70%条件下进行, 避开阴雨天气;粘贴碳纤维布, 采用专用滚筒多次滚压, 排除气泡, 促使碳纤维布平直延展, 使结构胶黏剂充分渗透碳纤维布;钢板与墙体的连接通过化学锚栓, 化学锚栓的植入深度要达到要求;钢梁与钢板的连接通过缀板与预埋钢板的焊缝, 焊缝厚度及长度要达到要求;为保证钢梁与原阳台整体受力, 钢梁与阳台之间缝隙采用环氧树脂胶进行灌注。

2) 通过采取上述加固方案和施工措施, 保证了阳台的正常使用, 表明采取的加固方案是成功的, 为同类工程处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50550—201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CECS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007版) [S].

[4]JGJ145—2013混凝土后锚固技术规程[S].

处治工程 篇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隧道工程衬砌施工操作的有效落实,重点加强对于各个基本流程的关注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初期支护以及永久性支护处理,更是需要进行严格把关,综合提升其混凝土材料应用价值,保障衬砌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元.隧道工程衬砌及病害处治研究[J].建材与装饰,,(19):272-273.

[2]华立辉.浅析隧道工程衬砌及病害处治[J].建筑知识,2016,(01):79-80.

[3]刘燕鹏,缑婷,田正,蔺虎平,李祥.公路隧道运营期衬砌病害分析及对策研究[J].公路,,(10):257-263.

[4]刘海京,郑佳艳,林志.公路隧道裂损病害快速加固及修复技术探讨[J].公路隧道,,(01):16-19.

[5]刘海京,郑佳艳,程崇国,黄伦海.大坂山隧道病害处治工程工艺设计与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12):138-143+150.

论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及处治措施 篇3

摘要:文章分析了路基工程质量的通病、成因,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路基工程质量防治

0 引言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受水、温度、土质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设计、施工方法及养护方法是否正确等人为因素制约。

1 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特征及成因

1.1 特征 路基整体或局部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

1.2 成因 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原地面比较软弱(如泥沼地段等)若填筑前未经换土或软基处理,易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工程地形条件复杂,当路堤穿过沟谷时,沟谷中心填土最大,向两端逐渐减低,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水文气候等因素,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堤填料,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填石路石料规格不一,性质不匀,乱石中空隙很大,在一定期限(例如雨季)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

1.3 设计方面,如断面尺寸不合理,边坡取值不当,排水、防护与加固不妥,未对高填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且施工工艺、填料未作特别要求说明;施工方面,填筑顺序不当,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水稳定性差,原路边坡没有去除植被、树根,未做台阶处理;不同性质的填料混填,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差异,形成不均匀沉降,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又无大型整平和碾压设备,使压实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遇雨天时,路基积水严重,无法自行排水,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形成水囊,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控制含水量就继续填筑,以致造成隐患,施工单位责任心不强,自检控制不到位。

2 预防处治措施

2.1 设计方面

2.1.1 做好地质勘探调查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查,尤其要对特殊路基段提供详细的设计资料,地表不良路段,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白灰、水泥及铺设土工布等措施。

2.1.2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要求,根据土基干湿类型及毛细水位高度,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当路基填筑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规定时,则应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影响路基工作区内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土质挖方路基,须换填不少于60cm砂砾,石质挖方路基,须设置30cm砂砾垫层,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要加设盲沟。

2.1.3 明确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在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冻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砾(角砾)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2.1.4 完善路基综合排水设计县级以上公路工程设计中,必须遵循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路基纵、横向排水设计,避免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浸泡路基,使路基承载力下降面发生沉降变形。在村屯路段必须设置排水边沟,平坡路段边沟须设有纵坡,确保排水通畅。高填方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措施,并与警示桩、防撞墙统筹考虑,要求在每20-40m及主要变坡点处设置简易或永久性泄水槽。挖方段根据上边坡的汇水而积来设计截水沟,并考虑边坡土质和边坡,设置挡墙防止塌方,路基较低路段可以采取加设砂砾层及渗水盲沟,并加大、加深边沟等排水措施。

2.1.5 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性高填、深挖路基的边坡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规范确定,高填路堤必须进行路基稳定性验算。填方边坡过高时,可考虑在边坡中部加置边坡平台。

2.1.6 积极采用路基综合防护形式积极推行植物防护与硬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在比较稳定的土质边坡采用种草、铺设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软质岩石、松散碎(砾)石土的挖方边坡以及受水流侵蚀,植物不易生长的填方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等工程防护措施,沿河路基、受冰侵害和冲刷路段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

2.2 施工方面

2.2.1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设备,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2.2.2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地质情况,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妥善处理。

2.2.3 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加强地基压实处理,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盐渍土,膨胀土等)必须予以清除,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2.2.4 填筑路基前,首先,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在干燥状态下(最佳含水量)结构比较强,有较强承载能力,一旦受水浸泡,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其次,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需进行土质分析、CBR值、标准击实等试验,对于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强膨胀土等劣质土和CBR值、最大粒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再则,路基填筑前还要根据设计进行施工放样,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和坐标点并做好记录。路基坡脚放样一定要准确,确保路基宽度满足设计要求,路基坡角范围内,要求清除杂草、树根、淤泥等,并进行整形碾压,压实度须达到规范要求。旧路加宽、半填半挖段做好宽度不小6m的向内倾斜的台阶。

2.2.5 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可利用重型夯实设备进行强夯处理,或将土工隔栅(土布)水平分层布置在填石路堤内,防止或减缓细料在填料空隙中的流动。

2.2.6 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一般路段压实度不得大于30cm,构造物两侧(桥涵头处理)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两层)。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一次到位,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好含水量,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压实度检测每层2000m2(不足2000m2按2000m2计)不少于4点。根据不同填土类型和压实厚度,选择好压实设备,对于砂砾土振动压路机具有滚压和振动双重作用,效果较好。

2.2.7 路基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论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及处治措施 篇4

关键词:路基,工程质量,防治

路基是道路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通常是按照路线的位置和一定的技术要求去修建的结构, 它要承受来自地面上的所有荷载,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非常好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运营向, 所以我们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1 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特征及成因

路基的整体性或者是局部的不均匀沉降, 路基在公路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横向或者是纵向开裂的现象, 路基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滑坡或者是坍塌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施工中地质条件并不是很好, 原来的地面相对比较薄弱。如果填筑之前没有经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软基处理, 就可能会出现沉降过度或者是挤压位移等等,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程度比较高。这样就使得路堤在越过沟谷的时候, 沟谷的填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这样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而一些气候和其他自然因素也会使得路堤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在性质方面也会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填土或者是填石材料质量不是很好等等都会使得路基的局部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均匀沉降现象。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 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比如断面的尺寸设置合理性不高, 边坡取值的科学性不强, 防护和加固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的正确, 同时也没有在设计的过程中对高填路基自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予以计算和检验, 在图纸当中对施工工艺和填料没有进行详细的阐释。在施工的角度上去看, 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可能选择的施工顺序并不是非常的科学合理, 没有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填筑, 水的稳定性也不符合施工的要求, 在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原来路边坡上的植被和其他的杂物进行处理, 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类型材料混填的现象, , 不同类型的土在遇见水之后, 其收缩性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在排水方面相关的技术人员也不是十分的重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了阴雨天气就会使得路基中积蓄大量的雨水, 一部分的积水会渗入到路基当中, 这样就使得路基的内部形成了水囊, 在晴天施工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控制好排水工作, 这样就会使得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隐患, 很多施工单位在工作中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做好自检工作。

2 预防处理措施

2.1 设计方面

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地质勘察工作, 同时施工路线当中的地形和地质等情况予以充分的了解, 特别是要对那些特殊的路基地段一定要更加的重视和了解, 对地表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地段一定要更加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换图或者是掺入白灰和水泥等,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路基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符合施工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还要保证在施工中不会因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而使其稳定性大大的下降, 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弯曲设计, 同时还要按照土基干湿的类型和毛细水位的高度去对最小的填筑高度予以充分的控制。如果路基的填筑高度无法充分的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 必须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对其予以充分的保证。比如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换填砂砾的方式或者是其他的透水性非常好的材料,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地下水渗入到路基当中, 对路基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土质挖方路基的过程中必须要填筑一些60厘米以上的砾石。对于石质挖方而言, 我们必须要设置30厘米的砂砾垫层, 对于那些横向的排水不是非常通畅的情况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置排水设施, 比如盲沟等。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和水平。

明确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在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 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 (最小强度) 及最大粒径要求。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冻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砾 (角砾) 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 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完善路基综合排水设计县级以上公路工程设计中, 必须遵循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路基纵、横向排水设计, 避免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浸泡路基, 使路基承载力下降面发生沉降变形。在村屯路段必须设置排水边沟, 平坡路段边沟须设有纵坡, 确保排水通畅。高填方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措施, 并与警示桩、防撞墙统筹考虑, 要求在每20-40m及主要变坡点处设置简易或永久性泄水槽。挖方段根据上边坡的汇水而积来设计截水沟, 并考虑边坡土质和边坡, 设置挡墙防止塌方, 路基较低路段可以采取加设砂砾层及渗水盲沟, 并加大、加深边沟等排水措施。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性高填、深挖路基的边坡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规范确定, 高填路堤必须进行路基稳定性验算。填方边坡过高时, 可考虑在边坡中部加置边坡平台。

积极采用路基综合防护形式积极推行植物防护与硬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 在比较稳定的土质边坡采用种草、铺设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软质岩石、松散碎 (砾) 石土的挖方边坡以及受水流侵蚀, 植物不易生长的填方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等工程防护措施, 沿河路基、受冰侵害和冲刷路段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

2.2 施工方面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 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 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 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配人员、设备, 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 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 地质情况, 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 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 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 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 妥善处理。

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地表植被、垃圾、不良土质 (盐渍土, 膨胀土等) 、树根等必须予以清除, 使地基压实处理得到加强, 同时通过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

3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路基工程建设中质量的成因并通过分析, 提出处治措施。总之, 路基施工建设中, 需做好设计准备和施工前的准备, 并且制订出合理的施工计划, 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施工并进行认真的监督。同时, 具体在施工工作中多总结, 结合各种预防措施有效制约路基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徐长云.路基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施工注意事项[J].民营科技, 2011 (2) .

[2]刘志鑫.公路工程中路基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民营科技, 2013 (2) .

处治工程 篇5

德阳市区长江路大桥裂缝维修处治工程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大桥的工程概况及主要病害,对桥梁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种不同程度病害的维修处治方法,并对其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积累了桥梁维修、加固经验.

作 者:李玉红 刘长喜 LI Yu-hong LIU Chang-xi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5(13) 分类号:U445.7 关键词:桥   病害   原因   维修  

公路软土路基处治措施 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软土路基;处治方法

0引言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受路面传来的荷载,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在公路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土路基,往往把淤泥质土、淤泥及软黏性土统称为软土。软土的特点为压缩性高、天然强度低、透水性小,天然含水量一般为30%~70%,孔隙比一般为1.0~1.9,压缩系数一般为0.005~0.02,渗透系数一般为10-8~10-7厘米/秒,抗剪强度低,还具有触变性和蠕变性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软土路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当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不能承受外荷载时,路基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造成路堤塌方或失稳等现象;当软土路基产生过大的沉降变形时,会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尤其是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会造成路面开裂破坏,从而导致路面整体损坏等情况。

目前,软土路基处治的方法比较多,但由于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不一样,对地基处理达到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实际施工中,需要从现场地质情况、设计要求、本单位机具配备、本工程工期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合适、合理的处治方法。

1软土路基处治原理

土体是由不同成分和不同尺寸的土粒形成的多相分散的体系,土体的强度决定于土粒之间连接的强度,而土粒之间连接的强度又决定于土粒之间的摩阻力和黏聚力。土体的密实度越大,空隙越小,水越不容易侵入土体,其强度和水稳定性就越好。在软土路基施工时,若达不到最佳含水量,就很难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值,也就不会满足相应的密实度要求。因此,含水量和密实度是软土加固处治的关键。

2软土路基处治方法

2.1表层处理法

主要包括土工聚合物、砂垫层及反压护道法。

土工聚合物主要包括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土工格栅加固软土的机制主要包括格栅孔眼对土的锁定作用、格栅表面与土的摩擦作用及格栅肋的被动抗阻作用,这些作用可以约束土颗粒的侧向移动,使土体的稳定性增加,从而使地基承载力提高,控制软基地段沉降量的发展。土工布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包括隔离、排水、应力分散等,其铺设在路堤的底部,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而且还不会降低排水效果。当铺设2层以上时,每层之间要铺厚10~20厘米的砂粒垫层,使基底的透水性增强。在铺设时还要考虑锚固搭接长度及土工布的平整和张拉情况,保证土工布受力的整体性。

砂垫层比较适用于地基上部为软土层的情况,特别是软土层较薄且含水量较大的情况,主要包括换土砂垫层、排水砂垫层、砂垫层和土工布联合使用等形式。其主要加固机制是使软土在路堤自重的作用下加速沉降的发展,从而缩短固结的时间。砂垫层施工比较简单,不需特殊机具设备,但需要控制加荷速率,使地基能充分地进行排水固结,主要适用于运距较近、砂料比较丰富、工期不紧的施工现场。

2.2换填法

一般适用于地表下0.5~3米的软土处治,主要包括开挖换填法、爆破排淤法及抛石挤淤法。

开挖换填法是挖除全部或部分软弱土层,再用强度较高、渗水性较好、性能比较稳定、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的砾石、卵石、碎石、砂、矿渣、粉煤灰、干渣等材料进行回填。该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施工。在路堤范围内,挖除待处理的软土層,待动力触探符合设计要求以后,采用上述材料进行换填,可以使用分段挖除、分层回填的方法,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碾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爆破排淤法是利用炸药在泥沼或软土中爆炸,将淤泥炸开,再回填强度较高、渗水性较好的材料。爆破排淤一般分为2种,一是先爆破后回填,适用于稠度较小的软土;二是先在原地面上回填路堤,再在基底下进行爆炸,适用于稠度较大的泥沼或软土。

抛石挤淤法是当软土或沼泽土位于水下,更换土和排水均比较困难,且厚度在3米以内,表层没有硬壳的情况下,在路基底部抛投一定数量易风化石料挤淤的方法。片石大小可以按软土或泥炭的稠度选定。这种方法施工简单、方便、快速,适用于常年积水的水塘地,运距比较短、石料比较丰富的情况。抛投石料应先从路堤中间开始,向前突进后再逐渐向两侧扩展。

2.3垂直排水法

对于软土厚度比较大、填土厚度较大的软土路基可以采用此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及砂井来增加土层竖直方向的排水,使水平方向的排水距离缩短,使土体的固结加速,软土的强度得到了提高。

袋装砂井主要是用管式振动打桩机,选用聚丙烯等制成的袋,采用渗水率较高的中、粗砂制成砂袋。其施工工艺流程为整平—铺下层砂—定机具—插套管—沉砂袋—取套管—移机具—埋砂袋—铺上层砂。袋装砂井的平面布置一般是按正三角形的形状布置的,根据路段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直径、根数、长度、砂垫层等。为了使路堤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土能加速固结,砂井的设置范围一般要比路堤的范围宽一些,这种布置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小侧向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沉降。在砂井顶部铺设50厘米厚的砂垫层能够促使从袋装砂井内渗出的水顺利排除,其中袋装砂井顶部应保证至少伸入到砂粒垫层内30厘米,这样可以保证其与砂粒垫层连接通畅以使排水畅通。

2.4重压法

重压法主要包括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

堆载预压法是通过填土堆载进行预压,使地基土压密、固结,从而提高了地基的强度。堆载预压法施工操作方便,使用材料和机具简单,但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主要适用于工期要求不紧的工程。

真空预压法是采用真空抽气设备,使密封的软弱地基形成真空负压力,促使土颗粒间的自由水发生移动、排出,达到使土体压密、固结的目的。适用于孔隙比较大、含水量较高、渗透系数较小的粘土。

2.5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主要包括旋喷桩、硅化法、注浆及水泥土搅拌法等,是通过在软土路基中加入水泥、生石灰、粉煤灰等化学材料,这些材料在注入土体后,通过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复合地基。

硅化法是用以硅酸钠为主的混合溶液对软土进行加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借助电的作用进行加固。加固作用快,但造价较高,不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的土层。

旋喷桩可分为粉体喷射桩和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法等。其中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技术是利用一定的钻孔设备先钻至规划的深度,再通过高压泵依靠安装在钻杆一端的喷射装置向周围土体喷射化学浆液,同时控制钻杆进行旋转且往上提升,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结构与化学浆液混合胶结硬化在土基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圆柱状水泥土固结体,实现了止水防渗和加固处理地基的作用。这种方法用途比较广泛,作为地下连续墙可防止渗水,作为施喷桩可提高基础的承载力,还可用于处理路基的不均匀沉降等。

3结束语

除了上述软土路基加固方法外,还有桩基、沉井等,主要用于软土地基桥梁与大型涵洞等重要构筑物的基础中。公路软土路基对公路交通的使用有重大的影响,若处理不当,就会后患无穷。目前,各种处理软基的方法各有利弊,常常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在工程施工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依据现场土质情况、设计要求、施工条件、施工的可行性、方便性与经济性等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江飞,李乾玲.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探讨[J].交通标化,2010(20):110-112.

论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及处治措施 篇7

1 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特征及成因

1.1 特征

路基整体或局部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

1.2 成因

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原地面比较软弱 (如泥沼地段等) 若填筑前未经换土或软基处理, 易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工程地形条件复杂, 当路堤穿过沟谷时, 沟谷中心填土最大, 向两端逐渐减低, 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水文气候等因素, 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 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堤填料, 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 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 填石路石料规格不一, 性质不匀, 乱石中空隙很大, 在一定期限 (例如雨季) 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设计方面, 如断面尺寸不合理, 边坡取值不当, 排水、防护与加固不妥, 未对高填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 且施工工艺、填料未作特别要求说明;施工方面, 填筑顺序不当, 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 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 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水稳定性差, 原路边坡没有去除植被、树根, 未做台阶处理;不同性质的填料混填, 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差异, 形成不均匀沉降, 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 又无大型整平和碾压设备, 使压实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 遇雨天时, 路基积水严重, 无法自行排水, 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 形成水囊, 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控制含水量就继续填筑, 以致造成隐患, 施工单位责任心不强, 自检控制不到位。

2 预防处治措施

2.1 设计方面

(1) 做好地质勘探调查。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查, 尤其要对特殊路基段提供详细的设计资料, 地表不良路段, 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白灰、水泥及铺设土工布等措施。

(2)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 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土基干湿类型及毛细水位高度,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当路基填筑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规定时, 则应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 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 影响路基工作区内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土质挖方路基, 须换填不少于60cm砂砾, 石质挖方路基, 须设置30cm砂砾垫层, 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要加设盲沟。

(3) 明确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在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 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 (最小强度) 及最大粒径要求。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冻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砾 (角砾) 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 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4) 完善路基综合排水设计。县级以上公路工程设计中, 必须遵循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路基纵、横向排水设计, 避免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浸泡路基, 使路基承载力下降面发生沉降变形。在村屯路段必须设置排水边沟, 平坡路段边沟须设有纵坡, 确保排水通畅。高填方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措施, 并与警示桩、防撞墙统筹考虑, 要求在每20~40m及主要变坡点处设置简易或永久性泄水槽。挖方段根据上边坡的汇水而积来设计截水沟, 并考虑边坡土质和边坡, 设置挡墙防止塌方, 路基较低路段可以采取加设砂砾层及渗水盲沟, 并加大、加深边沟等排水措施。

(5) 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性。高填、深挖路基的边坡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规范确定, 高填路堤必须进行路基稳定性验算。填方边坡过高时, 可考虑在边坡中部加置边坡平台。

(6) 积极采用路基综合防护形式。积极推行植物防护与硬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 在比较稳定的土质边坡采用种草、铺设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软质岩石、松散碎 (砾) 石土的挖方边坡以及受水流侵蚀, 植物不易生长的填方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等工程防护措施, 沿河路基、受冰侵害和冲刷路段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

2.2 施工方面

(1)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 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 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 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配人员、设备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 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 地质情况, 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 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 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 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 妥善处理。

(3) 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 加强地基压实处理, 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 (盐渍土, 膨胀土等) 必须予以清除, 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 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4) 填筑路基前, 首先, 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 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 在干燥状态下 (最佳含水量) 结构比较强, 有较强承载能力, 一旦受水浸泡, 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 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 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其次, 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 需进行土质分析、CBR值、标准击实等试验, 对于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强膨胀土等劣质土和CBR值、最大粒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 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再则, 路基填筑前还要根据设计进行施工放样, 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和坐标点并做好记录。路基坡脚放样一定要准确, 确保路基宽度满足设计要求, 路基坡角范围内, 要求清除杂草、树根、淤泥等, 并进行整形碾压, 压实度须达到规范要求。旧路加宽、半填半挖段做好宽度不小于6m的向内倾斜的台阶。

(5) 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 可利用重型夯实设备进行强夯处理, 或将土工隔栅 (土布) 水平分层布置在填石路堤内, 防止或减缓细料在填料空隙中的流动。

(6) 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 分层碾压, 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 一般路段压实度不得大于30cm, 构造物两侧 (桥涵头处理) 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 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 (两层) 。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 一次到位, 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 要控制好含水量, 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 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压实度检测每层2000m2 (不足2000m2按2000m2计) 不少于4点。根据不同填土类型和压实厚度, 选择好压实设备, 对于砂砾土振动压路机具有滚压和振动双重作用, 效果较好。

(7) 路堑施工要保证排水畅通, 对上坡施工时, 应注意确保坡体的稳定性, 避免欠挖或超挖现象发生。石方爆破尽量采用中小炮, 光面爆破的方法, 避免大规模爆破形成松散面积过大, 坡体失稳, 机械开挖时, 边坡应配以平地机或人工修整。路床顶面如有超挖, 应清除松方并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回填, 并认真碾压, 压实度按路床项目标准进行控制。

(8) 路基施工中, 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 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 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9) 路基土石方施工时或完工后, 应及时进行路基+防护工程施工和养生。各类防护与加固应在稳定的基础或坡体施工。防护工程的砂浆、混凝土, 应采用机械拌和, 随拌随用, 并注重做好养生。

责任编辑:张春拥

摘要:分析了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牲及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处治措施。

处治工程 篇8

1.1 工程地形条件复杂

当路堤穿过沟谷时, 沟谷中心填土最大, 向两端逐渐减低, 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

1.2 水文气候等因素

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 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堤填料, 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 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 填石路石料规格不一, 性质不匀, 乱石中空隙很大, 在一定期限 (例如雨季) 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

1.3 施工方面

填筑顺序不当, 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 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 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水稳定性差, 原路边坡没有去除植被、树根, 未做台阶处理;不同性质的填料混填, 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差异, 形成不均匀沉降, 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 又无大型整平和碾压设备, 使压实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 遇雨天时, 路基积水严重, 无法自行排水, 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 形成水囊, 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控制含水量就继续填筑, 以致造成隐患。

2 预防质量通病的处治措施

2.1 设计方面

2.1.1 做好地质勘探调查

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查, 尤其要对特殊路基段提供详细的设计资料, 地表不良路段, 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白灰、水泥及铺设土工布等措施。

2.1.2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

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 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土基干湿类型及毛细水位高度,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 当路基填筑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规定时, 则应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 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 影响路基工作区内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

2.1.3 明确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

在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 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 (最小强度) 及最大粒径要求。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冻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砾 (角砾) 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 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2.1.4 完善路基综合排水设计

县级以上公路工程设计中, 必须遵循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路基纵、横向排水设计, 避免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浸泡路基, 使路基承载力下降面发生沉降变形。在村屯路段必须设置排水边沟, 平坡路段边沟须设有纵坡, 确保排水通畅。

高填方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措施, 并与警示桩、防撞墙统筹考虑, 要求在每20~40 m及主要变坡点处设置简易或永久性泄水槽。挖方段根据上边坡的汇水而积来设计截水沟, 并考虑边坡土质和边坡, 设置挡墙防止塌方, 路基较低路段可以采取加设砂砾层及渗水盲沟, 并加大、加深边沟等排水措施。

2.1.5 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性

高填、深挖路基的边坡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规范确定, 高填路堤必须进行路基稳定性验算。填方边坡过高时, 可考虑在边坡中部加置边坡平台。

2.2 施工方面

2.2.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 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 地质情况, 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 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 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 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 妥善处理。

2.2.2 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

加强地基压实处理, 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 (盐渍土, 膨胀土等) 必须予以清除, 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 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2.2.3 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

首先, 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 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 在干燥状态下 (最佳含水量) 结构比较强, 有较强承载能力, 一旦受水浸泡, 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 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 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其次, 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 需进行土质分析、CBR值、标准击实等试验, 对于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强膨胀土等劣质土和CBR值、最大粒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 不能用于路基填筑。

2.2.4 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

分层碾压, 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 一般路段压实度不得大于30 cm, 构造物两侧 (桥涵头处理) 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 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 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 cm (两层) 。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 一次到位, 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 要控制好含水量, 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 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压实度检测每层2 000 m2 (不足2 000 m2按2 000 m2计) 不少于4点。

2.2.5 路堑施工要保证排水畅通

对上坡施工时, 应注意确保坡体的稳定性, 避免欠挖或超挖现象发生。石方爆破尽量采用中小炮, 光面爆破的方法, 避免大规模爆破形成松散面积过大, 坡体失稳, 机械开挖时, 边坡应配以平地机或人工修整。路床顶面如有超挖, 应清除松方并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回填, 并认真碾压, 压实度按路床项目标准进行控制。

2.2.6 及时进行养生

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 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 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各类防护与加固应在稳定的基础或坡体施工。防护工程的砂浆、混凝土, 应采用机械拌和, 随拌随用, 并注重做好养生。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论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成因及处治措施[J].科技信息, 2011, (6) .

处治工程 篇9

1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特征及成因

1) 路基沉陷, 路基局部路段出现低洼, 下沉或路堤整体下沉;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塌。2) 成因, 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原地面比较软弱 (如泥沼地段等) , 若填筑前未经换土或软基处理, 易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工程地形条件复杂, 当路堤穿过沟谷时, 沟谷中心填土最大, 向两端逐渐降低, 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水文气候等因素, 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 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堤填料, 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 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 填石路石料规格不一, 性质不匀, 乱石中空隙很大, 在一定期限 (例如雨季) 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3) 路基边坡下陷或滑塌, 边坡坡度过陡, 特别是高填方路堤, 未作滑裂演算或未按设计边坡做足。分层填土铺筑宽度不足, 再行帮坡。4) 新旧路基连接裂缝, 下沉或滑塌, 在旧路堤坡面上直接帮宽新路堤, 又未分层填筑, 造成沿旧坡面滑塌, 旧路堤坡面应挖成台阶式然后分层填土并分层压实的规定没有被执行, 造成新旧难以搭接出现裂缝, 又因新土未压实, 导致下沉甚至滑塌。5) 路堤基底压实度达不到标准, 填土含水量偏大或偏小, 达不到最佳含水量, 填土颗粒过大 (>10 cm) , 颗粒之间空隙过大, 或者填料不符合要求, 填土层厚度过大或压实功不够。6) 路基土弹簧, 填料系黏性土, 且含水量过大, 而水分又无法散发, 几经碾压, 就出现弹簧现象, 过度碾压, 土的颗粒间空隙减小, 水膜增厚, 抗剪力减小引起弹簧。7) 路床积水, 路床平整度差, 凸凹不平形成凹槽积水, 路床开挖后未做好排水盲沟, 或盲沟淤塞使路槽水无法排入边沟。8) 设计方面, 如断面尺寸不合理, 边坡取值不当, 排水、防护与加固不妥, 未对高填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 且施工工艺、填料未作特别要求说明, 路床横坡过小, 横向排水不畅或排不出去, 路床标高低于周围地面标高, 路侧亦无边沟等排水设施, 以致路床水无法排除;施工方面, 填筑顺序不当, 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 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 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水稳定性差, 原路边坡没有去除植被、树根, 未做台阶处理;不同性质的填料混填, 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差异, 形成不均匀沉降, 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 又无大型整平和碾压设备, 使压实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 遇雨天时, 路基积水严重, 无法自行排水, 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 形成水囊, 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控制含水量就继续填筑, 以致造成隐患, 施工单位责任心不强, 自检控制不到位。

2预防处治措施

1) 设计方面, 做好地质勘探调查, 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查, 尤其要对特殊路基段提供详细的设计资料, 地表不良路段, 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白灰、水泥及铺设土工布等措施。

2)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 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 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土基干湿类型及毛细水位高度,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 当路基填筑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规定时, 则应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 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 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 影响路基工作区内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土质挖方路基, 须换填不少于60 cm砂砾, 石质挖方路基, 须设置30 cm砂砾垫层, 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要加设盲沟。

3) 明确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 在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 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 (最小强度) 及最大粒径要求。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冻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砾 (角砾) 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 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4) 完善路基综合排水设计, 县级以上公路工程设计中, 必须遵循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路基纵、横向排水设计, 路床横坡应不小于2%~3%, 以利排水, 避免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浸泡路基, 使路基承载力下降面发生沉降变形。在村屯路段必须设置排水边沟, 平坡路段边沟须设有纵坡, 确保排水通畅。高填方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措施, 并与警示桩、防撞墙统筹考虑, 要求在每20 m~40 m及主要变坡点处设置简易或永久性泄水槽。挖方段根据上边坡的汇水面积来设计截水沟, 并考虑边坡土质和边坡, 设置挡墙防止塌方, 路基较低路段可以采取加设砂砾层及渗水盲沟, 并加大、加深边沟等排水措施。

5) 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性, 高填、深挖路基的边坡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规范确定, 高填路堤必须进行路基稳定性验算。填方边坡过高时, 可在边坡中部加置边坡平台。

6) 积极采用路基综合防护形式, 积极推行植物防护与硬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 在比较稳定的土质边坡采用种草、铺设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软质岩石、松散碎 (砾) 石土的挖方边坡以及受水流侵蚀, 植物不易生长的填方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等工程防护措施, 沿河路基、受冰侵害和冲刷路段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

7) 施工方面,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 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 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 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配人员、设备, 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8)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 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 地质情况, 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 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 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 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 妥善处理。

9) 路基填筑前, 应对基底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 加强地基压实处理, 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 (盐渍土, 膨胀土等) 必须予以清除, 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 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并符合要求。还要注意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 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黏土等细粒土, 在干燥状态下 (最佳含水量) 结构比较强, 有较强承载能力, 一旦受水浸泡, 极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 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 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 需进行土质分析、CBR值、标准击实等试验;路基填筑前还要根据设计进行施工放样, 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和坐标点并做好记录。

10) 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 可利用重型夯实设备进行强夯处理, 或将土工格栅 (土工布) 水平分层布置在填石路堤内, 防止或减缓细料在填料空隙中的流动。

11) 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 分层碾压, 严禁路改工程中混填, 一般路段压实度不得大于30 cm, 构造物两侧 (桥涵头处理) 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 cm。填料不符合要求应换土, 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 一次到位, 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 应使填土的含水量在接近最佳含水量 (±2%) 时进行压实, 含水量过大时可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石灰粉降低含水量, 要控制好含水量, 含水量过小时, 可洒水润湿后压实, 可通过试验来确定压实机具和压实遍数, 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 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压实度检测每层2 000 m2 (不足2 000 m2按2 000 m2计) 不少于4点。根据不同填土类型和压实厚度, 选择好压实设备, 对于砂砾土振动压路机具有滚压和振动双重作用, 效果较好。

12) 路堑施工要保证排水畅通, 对上坡施工时, 应注意确保坡体的稳定性, 避免欠挖或超挖现象发生。石方爆破尽量采用中小炮光面爆破的方法, 避免大规模爆破形成松散面积过大, 坡体失稳, 机械开挖时, 边坡应配以平地机或人工修整。路床顶面如有超挖, 应清除松方并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回填, 并认真碾压, 压实度按路床项目标准进行控制。

13) 路基施工中, 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 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 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14) 路基土石方施工时或完工后, 应及时进行路基防护工程施工和养生。各类防护与加固应在稳定的基础或坡体施工。防护工程的砂浆、混凝土, 应采用机械拌和, 随拌随用, 并做好养生。

3结语

在路基施工中, 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 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施工, 同时, 在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总结, 结合多种预防措施, 使路基病害得到有效制约。

参考文献

[1]JTJ 034-200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2]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3]JTJ 018-87,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S].

[4]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5]仵纪荣.路基填方压实质量控制方法分析[J].山西建筑, 2007, 33 (30) :233-234.

处治工程 篇10

1.1 特征

路基整体或局部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

1.2 成因

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原地面比较软弱 (如泥沼地段等) 若填筑前未经换土或软基处理, 易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工程地形条件复杂, 当路堤穿过沟谷时, 沟谷中心填土最大, 向两端逐渐减低, 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水文气候等因素, 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 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堤填料, 若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 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 填石路石料规格不一, 性质不匀, 乱石中空隙很大, 在一定期限 (例如雨季) 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

设计方面, 如断面尺寸不合理, 边坡取值不当, 排水、防护与加固不妥, 未对高填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 且施工工艺、填料未作特别要求说明;施工方面, 填筑顺序不当, 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 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 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水稳定性差, 原路边坡没有去除植被、树根, 未做台阶处理;不同性质的填料混填, 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差异, 形成不均匀沉降, 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 又无大型整平和碾压设备, 使压实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 遇雨天时, 路基积水严重, 无法自行排水, 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 形成水囊, 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控制含水量就继续填筑, 以致造成隐患, 施工单位责任心不强, 自检控制不到位。

2 预防处治措施

2.1 设计方面

做好地质勘探调查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查, 尤其要对特殊路基段提供详细的设计资料, 地表不良路段, 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白灰、水泥及铺设土工布等措施。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 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土基干湿类型及毛细水位高度,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 当路基填筑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规定时, 则应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 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 影响路基工作区内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土质挖方路基, 须换填不少于60cm砂砾, 石质挖方路基, 须设置30cm砂砾垫层, 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要加设盲沟。

明确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在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 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 (最小强度) 及最大粒径要求。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冻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砾 (角砾) 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 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完善路基综合排水设计县级以上公路工程设计中, 必须遵循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路基纵、横向排水设计, 避免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浸泡路基, 使路基承载力下降面发生沉降变形。在村屯路段必须设置排水边沟, 平坡路段边沟须设有纵坡, 确保排水通畅。高填方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措施, 并与警示桩、防撞墙统筹考虑, 要求在每20-40m及主要变坡点处设置简易或永久性泄水槽。挖方段根据上边坡的汇水而积来设计截水沟, 并考虑边坡土质和边坡, 设置挡墙防止塌方, 路基较低路段可以采取加设砂砾层及渗水盲沟, 并加大、加深边沟等排水措施。

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性高填、深挖路基的边坡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规范确定, 高填路堤必须进行路基稳定性验算。填方边坡过高时, 可考虑在边坡中部加置边坡平台。

积极采用路基综合防护形式积极推行植物防护与硬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 在比较稳定的土质边坡采用种草、铺设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软质岩石、松散碎 (砾) 石土的挖方边坡以及受水流侵蚀, 植物不易生长的填方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等工程防护措施, 沿河路基、受冰侵害和冲刷路段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

2.2 施工方面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 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 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 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配人员、设备, 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 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 地质情况, 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 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 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 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 妥善处理。

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 加强地基压实处理, 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 (盐渍土, 膨胀土等) 必须予以清除, 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 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填筑路基前, 首先, 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 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 在干燥状态下 (最佳含水量) 结构比较强, 有较强承载能力, 一旦受水浸泡, 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 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 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其次, 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 需进行土质分析、CBR值、标准击实等试验, 对于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强膨胀土等劣质土和CBR值、最大粒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 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再则, 路基填筑前还要根据设计进行施工放样, 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和坐标点并做好记录。路基坡脚放样一定要准确, 确保路基宽度满足设计要求, 路基坡角范围内, 要求清除杂草、树根、淤泥等, 并进行整形碾压, 压实度须达到规范要求。旧路加宽、半填半挖段做好宽度不小6m的向内倾斜的台阶。

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 可利用重型夯实设备进行强夯处理, 或将土工隔栅 (土布) 水平分层布置在填石路堤内, 防止或减缓细料在填料空隙中的流动。

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 分层碾压, 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 一般路段压实度不得大于30cm, 构造物两侧 (桥涵头处理) 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 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 (两层) 。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 一次到位, 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 要控制好含水量, 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 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压实度检测每层2000m2 (不足2000m2按2000m2计) 不少于4点。根据不同填土类型和压实厚度, 选择好压实设备, 对于砂砾土振动压路机具有滚压和振动双重作用, 效果较好。

路堑施工要保证排水畅通, 对上坡施工时, 应注意确保坡体的稳定性, 避免欠挖或超挖现象发生。石方爆破尽量采用中小炮, 光面爆破的方法, 避免大规模爆破形成松散面积过大, 坡体失稳, 机械开挖时, 边坡应配以平地机或人工修整。路床顶面如有超挖, 应清除松方并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回填, 并认真碾压, 压实度按路床项目标准进行控制。

路基施工中, 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 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 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路基土石方施工时或完工后, 应及时进行路基防护工程施工和养生。各类防护与加固应在稳定的基础或坡体施工。防护工程的砂浆、混凝土, 应采用机械拌和, 随拌随用, 并注重做好养生。

摘要: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 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 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 受水、温度、土质等客观因素影响, 同时也受行车荷载的作用, 路基设计、施工方法及养护方法是否正确等人为因素制约。文章分析了路基工程质量的通病、成因, 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一番探讨。

浅议冻土病害的处治措施 篇11

关键词:冻土,病害,翻浆,隔温层

1.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长约65km,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最高处该段土质基本上是粘土,且含有大量的易溶盐。主要公路病害为路基冻融翻浆。冻融翻浆带达30km以上,给道路的使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该段海拔极高,气温低,冬季路基开始冻结,不断向深处发展,上下层形成了温度坡差,土中温度高处的水分向上移动,从而造成大量水分积聚在土基上层,逐渐形成聚冰层。随着气候的变化,零度等温线不断下移,形成多次聚冰层,土基中水分冻结,土体膨胀。夏季气温逐渐回升,土基开始解冻,路中溶解速度较两侧快,水分不易向下及两侧排除,路基上层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加上该段公路只有路基没有路面,土基承载力极低,在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就会出现翻浆现象,严重的地段甚至出现了陷车现象。

2.病害原因

根据调查,造成路基翻浆的因素主要有:

(1)气候。该段海拔极高,属典型的寒带高原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平均气温为-21.9℃,夏季(5-9月)月平均气温在3.4℃-13.5℃。由于气候的反复变化,使冬季冻土聚集,春夏积雪融化,这是造成公路翻浆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土质。该段土质基本上是粘土,且含有大量的易溶盐,毛细水上升高,在冻结过程中水分聚流现象严重。春融后土壤吸水能力强,吸水膨胀,土基承载力下降,这也是造成公路翻浆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水。本段路线主要从两山开阔地带的中部地势最低处穿过,沿线大部分区段为汽车碾压形成的自然便道,有路无基(路面与原地面平齐),排水设施少,路基排水困难,路线经过处由于多年冻土聚集,融雪水容易侵蚀路基,使道路整体抗灾能力差。

(4)车辆超载。由于历史原因,设计标准荷载等级都较低,该段运输车辆基本上是大型车且严重超载(实际载重约为15-35t)。在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公路翻浆更加严重。

3.整治措施

(1)改线。局部线路于山坡摆线,挖方段雪水的汇入加剧了病害的严重性。针对这一情况,在路基施工前,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对于翻浆严重且处理困难的段落采取绕行的方法,将部分路段移至地质条件较好的山脚平台上,并在路线靠山一侧开挖了边沟及截水沟,这样既避开了不良地质地段,又避免了融雪水对路基的侵蚀。

(2)铺设隔温层。对轻微翻浆地段,在冻融软弱层上摊铺10-20cm泥炭、炉渣等做“隔温层”,并在其上填筑50cm砂砾。

(3)换填砂砾。对严重翻浆地段,将软弱层全部清除(约60-80cm),换填水稳性好的砂砾料,并分层填筑压实。

(4)提高路基高度。对靠近河道的低矮路段,根据该段冻土深度和水文地质资料,用水稳性较好的砂砾料适当加高路基,避免河水在洪水季节浸上路基和融雪水浸泡路基。

(5)完善排水设施。做好路基路面的排水,完善排水系统。加强边沟排水沟沟底的防渗性能,防止水分对路基的侵蚀。并加强排水设施间的衔接,使水流通畅。设置排水设施时,综合考虑近处的地质情况和较远处的地形地貌,在不同地段设置一些桥梁、涵洞、截水沟、排水沟、过水路面和深挖边沟,并完善导水坝、拦水坝等附属设施,保持排水畅通,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地下水侵入路基。

(6)防止冬季积雪。 在雪害严重的地段,施工时将路堤迎风面的边坡放缓至1:4,(将路堑边坡放缓至1:3),将路肩变坡处筑成流线形或在边坡下设置储雪场,及时清理积雪,防止冻融时软化路基引起翻浆。

4.结束语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当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时,极易产生融沉、翻浆等病害。对于该病害的处理,应全面、深入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对于有条件绕避的线路,应将线位设置在水文、地质较好的段落,如果受地形條件限制,无法绕避,则应制定避免或减轻翻浆的具体措施。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路基填筑,轻微翻浆的段落,可通过设置隔温层进行处治。严重翻浆的段落,则需要进行砂砾换填。综合其他措施,如完善排水设施,提高路基高度以及对冬季积雪进行处理,进行冻土病害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周幼吾等.中国冻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处治工程 篇12

从这条路线的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对各种工程地质病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程度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处治方案。

1 路线地理地质特征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准噶尔界山西部的塔额盆地中。塔额盆地位于塔尔巴哈台山与巴尔鲁克山~乌尔嘎萨尔山之间,三面环山,向西开口,西边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境线为界。塔尔巴哈台山横亘于盆地北缘,呈东西走向,最高点海拔2852m。乌尔嘎萨尔山呈北东~南西向雄居于盆地东南部。最高点海拔2613m。

巴克图山纵贯东西,盆地东西长120km,南北宽30~80km。大地构造上为塔城~额敏山间凹陷(盆地)。盆地平均海拔高600m。地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整个盆地地势由东北向南和西南倾斜,最低的西南缘海拔为470m。盆地西部额敏河中下游地势最低,海拔为403m。

本项目展布于洪积扇前缘平原地带。平原由北向南呈扇形地貌,地形平坦开阔,连成一片。形成宽广的平原地貌景观。洪积扇再向南过渡为冲积平原,即库鲁斯特大草原,海拔400~600m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坡降仅1‰~3‰,该地带处于塔额盆地中心,额敏河自东向西穿过。

1.1.2 气象条件

塔城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总的特点是:平原地区夏季较为炎热,冬季寒冷,春季升温不稳定,秋季气温下降迅速,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量地区间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塔城盆地年降水量较多,准噶尔盆地及和布克谷地较少;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冬暖夏凉,热量不足,迎风坡降水丰沛,背水降水较少。

风况:塔城市境内多风,风速的变化以季节性变化最为明显,年平均风速为1.8~3.1m/s,定时最大风速为40m/s,境内多盛行北风。裕民县年平均风速2.4m/s,定时最大风速34m/s(1963年4月7日),瞬时最大风速40m/s(1962年4月18日),年平均大风日数38d,风向以西风、南风居多,受地形影响,常年以西风为主。老风口大风区:乌尔咯夏尔山和加依尔山,在托里和额敏县之间形成一条东西长百余公里,南北宽不足20km,东高西低的一条狭长谷地。由于受地形影响,整个谷地是大风带,它东通准噶尔盆地,西连塔额盆地,西南与巴尔鲁克山向东北延伸的尾部相接,形成一个通往塔城盆地的风口—老风口,冬季盛行西风和东风,夏季盛行西风。

本项目部分位于老风口大风区内这种地形的狭管效应和滑坡效应十分明显。秋、冬、春三季蒙古高压形成后,当气压梯度与狭管效应一致时,偏东大风即由谷地风带向西刮去;当蒙古高压东移,冷空气入侵时,又刮起西北大风。冬季风雪严重阻碍交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1.3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本项目主要位于洪积扇前缘平原地带,路线所经区域河流均为额敏河(依灭勒)水系。额敏河水系位于塔城盆地内,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倾斜,北至塔尔巴哈台山脊,东到乌日可夏亦山分水岭,西以中哈边界为界,南到加依尔、玛依尔、巴尔鲁克山各分水岭,地理座标为东经82°13′~84°22′,北纬45°40′~47°13′。额敏河从东北向西贯穿塔城盆地中央,四周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部是冲积平原,额敏河干流接受周围支流地表地下水补给,最后流入哈萨克斯坦阿拉湖,从源头至尾闾流域面积17898km 2,其中我国境内河长220km,流域面积17137km 2,是塔城、额敏、托里、裕民四个县(市)的主要用水来源。

额敏河水系山体高度小,纵深不大,小河流众多,加上发源于巴尔鲁克山西坡的塔斯特、布尔干、察汗托海等较小的独立外流水系,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合计年径流量约20亿m 3,其中流出国境8.43亿m 3。额敏河水系中大于0.5亿m 3的河流有11条,主要为乌拉斯台河、喀浪古尔河等,这些河流最终汇入额敏河。

(2)地下水

北、东、南三面盆地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面坡降一般在1%以上,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砂卵石,含水层厚度5~15m,地下水埋深10~15m。盆地腹部冲积平原,地面坡降一般在0.3%~1%,含水层岩性为砾石、砂砾石、砂层,含水层厚度10~40m,地下水埋深5~15m。

1.1.4 地震基本烈度区

塔额盆地属于地壳比较稳定区,从1906年~1990年地震有史记以来,境内地震震级最高为1941年4月5日塔城县城南的5.5级地震,从历史记载看该盆地一般地震震级为3~4级,少量为4~5级。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构造物应采取必要的抗震设计。

1.2 区域构造概况

1.2.1 断裂构造情况

在塔额盆地北部的塔尔巴哈台山以东西向构造行迹为主体,主要由褶皱形成的复向斜和复背斜组成,由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组成。在塔尔巴哈台山南缘和塔额盆地地貌分界处有一东西向隐伏断裂形成山地和盆地的分界线。

在塔额盆地的东南部,额敏、托里、克拉玛依一带的准噶尔西部界山,有7条大的张性断裂构造,断裂构造间夹一些与之大致平行的向斜及背斜构造,构成了北东向的华夏构造体系。

在额敏和托里段有三条北东向断裂,其中在塔额盆地东南边缘有一条延伸较长的北东向基底断裂构成塔额盆地的东南边界。

路线所经区域无断裂构造,地质构造比较稳定,对拟建路基的稳定性没有太大的影响。

1.2.2 地层、岩性

塔~额盆地新生代以前老地层主要出露于北部、东部和南部山区。在盆地北部的塔尔巴哈台山主要出露古生代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组成向斜两翼,中间出露石炭系地层组成向斜中心。

在盆地东部的吾尔喀什尔山,主要出露古生代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并有较多华里西期(γ42、γ43)的花岗岩出露。

在盆地南部巴尔鲁克山主要出露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并有部分华里西中期(石炭系)花岗岩(γ42)分布,由于新生代以前地层分布于四周山区和盆地深部,与本项目关系不大,故不再详述。

新生代地层在盆地中分布最广,尤其是第四系地层厚薄不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盆地,该系地层最厚,可达数百米至千米,主要为冲积、洪积、坡积层及砂砾石、亚砂土、亚粘土及部分淤泥组成。

2 沿线主要病害类型及处治方案

2.1 风吹雪

2.1.1 风吹雪形成的条件

降雪时或降雪后,当风速达到一定数值时,空中或地面上的雪随风运动,形成风雪流。被风雪流裹挟搬运的、在弱风区不断堆积(沉积)的雪称为风吹雪。形成风吹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丰富的雪源(降雪、积雪);

(2)一定的风速(起动风速一般为4~6m);

(3)具有能使风速减弱或产生涡流的地形、地物。

2.1.2 风吹雪在路面上的表现形式

风吹雪在路面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雪垅、雪槽和坡脚雪。风吹雪及其随后变化形式的不同,对交通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1)雪垅

风吹雪在路上条形堆积,形成雪梁、雪埂,简称雪垅。

(2)雪槽

路面上的积雪,被除雪设备(除雪车、推土机等)除雪后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犹如路堑式断面,称之为雪槽。中间低的部位为槽底,两边高出槽底的部分为雪墙。当雪槽有一个雪墙时为单雪槽,有两个雪墙时为双雪槽。

路面积雪在车辆轮胎的碾压作用下高程降低,形成初期规模较小的雪槽。当自然降雪较大,尤其是除雪设备不断地除雪,被清除的雪堆积在雪墙上,再加上风吹雪在雪墙上缘粗糟表面长时间不断堆积,雪墙高度不断增高,长度逐步增加,形成名副其实的雪墙。雪墙未遭到破坏时外观宏伟、壮观,积雪结构密实,比重大,层理明显,槽底往往有冰层。当雪墙较高时,墙的根部成为新的弱风区,每当风雪流起动时,其根部都会有风吹雪堆积,严重时可与墙顶平齐。

2.1.3 沿线风吹雪段落

由于该段为平原、微丘陵区,积雪主要以路基两侧林带对风起减速作用,在加上自然降雪较大,形成漩涡形成的雪垅。

沿线公路风吹雪严重段落为K 6+000~K 14+000、K 15+700~K 19+000、K 23+880~K 27+880、K 30+910~K 31+910、K 34+800~K 37+800,总长16.30km,表现形式雪垅、雪槽,冬季经常阻断交通。

2.1.4 处治方案

由于该段道路两侧多为林带、农田和荒草地(即将成为农田),设置防雪栅将占有土地和影响景观,根据当地地形、气候条件采取的措施为:

(1)适当提高路基,路基高度高于最大积雪厚度0.5~0.7m;

(2)路堤边坡宜采用1∶3或1∶4,迎风面边坡设为1∶4;

(3)将公路两侧距路基边坡坡脚各20m范围内的障碍(包括树木)及构造物要清除;

(4)沿线公路养护部门要配备清雪装备,积雪上路时要及时清除。

2.2 水毁

2.2.1 沿线水毁段落

拟建公路部分段落布设在山前冲、洪积扇上,一到春融季节,洪水漫过路面,对公路产生一定的破坏,严重时还阻断交通。根据沿线踏勘,水毁路段集中在K 38+230~K 40+230,总长2.0km。

2.2.2 处治方案

适当提高路基,并在该段新建3~4个小桥或涵洞,并做好导流设施使来水顺利通过,防止在路基两侧集水。

2.3 盐渍土

2.3.1 沿线盐渍土段落

沿线有一部分段落地表蓬松,泛白,盐渍化程度较重,盐渍土分类主要为硫酸盐、亚硫酸盐。土体中含盐量较小时,土颗粒与盐溶液相互作用,发生离子交换,土颗粒外围扩散层厚度变厚,使土的液限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达到饱和,形成结晶,而土体中的结晶会改变土颗粒的排列方式,并增强土体颗粒的粘结力,由于有部分液体转化为固体,或者结晶体溶解转化为液体,均产生了一定的相变,伴随相变的改变,就会产生土性的改变,宏观表现为盐胀性和溶陷性,从而造成公路路基软化或膨胀,产生翻浆或盐胀的病害,这种特性和水位、温度等造成的自由能改变关系密切。该段路线盐渍土段落为13.68km,具体划分段落见表2。

2.3.2 处治方案

(1)对原有路基清除表层沥青路面,重新碾压路基

(2)对加宽部分清除地表0.50~1.00m,采用砾类土填筑路基,分层碾压;

(3)对路基危害程度严重的段落应设置隔断层;

(4)采用水泥稳定砂砾结构层来加强路面结构。

2.4 翻浆

2.4.1 翻浆路基的形成

冻胀性土路段,在冬季负气温作用下,水分连续向上聚流、冻结成冰,导致春融期间,土基含水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称为翻浆。

由于拟建公路位于季节性重冻区Ⅱ1(冻深大于100cm)。秋季,由于降水和公路两侧绿化带、农田灌溉的影响地面水下渗,地下水位升高,使路基水分增多;冬季,气温下降,路基上层的水开始冻结,水分在土体内由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水分增多,并冻结成冰;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路基上层的土首先融化,路基土含水量增大,以致路基承载能力降低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翻浆

2.4.2 沿线翻浆段落的分布

根据现场踏勘和钻探资料分析,沿线共七段落,总长19.73km,路基湿软,路面出现弹簧破裂现象,局部集水,确定为翻浆段落。段落桩号为:K 0+000~K 3+370、K 7+944~K 9+044、K 9+644~K 11+094、K 16+534~K 18+904、K 20+440~K 23+640、K 24+990~K 26+140、K 27+000~K 30+960。

2.4.3 处治方案

2.4.3.1 K 0+000~K 3+370

(1)对原有路基清除表层沥青路面,挖除原有路基0.80~1.00m,重新回填路基填料进行碾压,提高路基压实度;

(2)用砾类土填筑路基,分层碾压;

(3)采用水泥稳定砂砾结构层来加强路面结构;

(4)对辅道灌溉渠进行防渗处理,避免灌溉水侵蚀路基;

(5)完善路面排水设计;

(6)施工前当地有关部门提前埋置电缆、光缆、供暖等备用的管道,避免对路面进行第二次破环。

2.4.3.2其它段落

(1)对原有路基清除表层沥青路面,挖除原有路基0.80m,重新回填路基填料进行碾压,提高路基压实度;

(2)采用水泥稳定砂砾结构层来加强路面结构;

(3)完善路面排水设计。

摘要:简要介绍了“省道222线塔城裕民公路”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特征,总结了该段公路的各种工程地质病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并对不同工程地质病害提出了处治方案。

关键词:工程地质病害,病害类型,处治方案

参考文献

[1]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7.

上一篇:背景状况下一篇:汉字的对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