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

2024-09-10

夏洛蒂勃朗特(精选9篇)

夏洛蒂勃朗特 篇1

《简爱》中主要写了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简爱虽然出身低微, 但是在爱情面前, 她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真爱, 不会因为世人的眼光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她勇敢、善良, 所以她最终能够与罗切斯特有情人终成眷属, 走上婚姻的殿堂, 获取了自己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简·爱》中所表达的自由平等、超脱物质的婚姻观值得现代女性们学习和借鉴。

一、《简 爱》中夏洛蒂 勃朗特所表达的婚姻观··

1、超脱物质的婚姻观

十九世纪的英国, 正是工业革命进行的阶段, 在三四十年代中, 工人阶级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权益而发动了宪章运动,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人们渴望获得公平与民主, 在宪章运动的展开下, 十九世纪的英国也开始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然而在人民追求民主与公平的同时, 却对女性的权利没有予以关注与重视。跟普通的工人相比, 女性们连基本的权利都享受不到, 她们在经济上只能依靠自己的男人, 所以导致她们在家庭中也毫无地位可言, 而且在这样的形势下, 金钱、门第等也成为了人们选择婚姻的一个基础条件。

罗切斯特的第一次婚姻就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 他的父亲是个视金钱为生命的人, 所以在给罗切斯特安排婚姻的时候, 他为了金钱让罗切斯特跟一个来自满是疯子和弱智者的家庭的女人结婚, 结婚之后, 罗切斯特才知道了真相, 而他的第一次婚姻就这样因为而金钱而被父亲给亲手毁了, 他沦为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的受害者。年轻漂亮的英格拉姆小姐是出身于名门贵族, 罗切斯特对其青睐有加, 所以他俩在简爱看来都是如此的般配, 更是门当户对, 但是当罗切斯特跟英格拉姆小姐谎称自己的钱财并不多的时候, 一直以金钱为衡量结婚对象唯一标准的英格拉姆毅然选择了与罗切斯特断绝来往, 结束了他们的婚姻。英格拉姆小姐这样的做法足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英国, 人们在选择婚姻的时候, 几乎不会依据爱情, 更多的是参照金钱和门第, 讲求的就是门当户对、金钱第一。然而简爱在婚姻面前却不这样看待, 简爱从小出身低微, 后来成为了一名教师之后依然是一无所有, 然而她在追求爱情与婚姻上却不会去注重对方的身份地位, 更加不会因为社会的言论而有所动摇和改变, 她知道罗切斯特的家庭背景, 知道自己与他有很大的身份悬殊, 但她依旧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敢于去向罗切斯特表白, 这样的行为既是自我爱情与婚姻的勇敢选择, 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抵抗与挑战, 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超脱了物质的、是纯洁的。

2、反对带有目的性的婚姻

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之后, 她没有再去过多的纠缠, 而是选择了默默的离开。后来经过一番辗转, 被一名叫圣约翰·里弗斯的牧师及其两个姊妹玛丽和黛安娜的友好接待了, 然后圣约翰·里弗斯帮助简爱找到了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 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 圣约翰·里弗斯觉得简爱的为人很好, 而且也很有才华, 因而在他看来, 简爱十分合适当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传教士的妻子, 当他向简爱求婚的时候, 并不是表达的自己的爱意, 而是表示简爱与自己的结合就是为了主的工作, 这使得他对简爱的求婚听上去更像是主在下达命令。其实在圣约翰·里弗斯在向简爱求婚之前, 他为了能够如愿当上传教士, 毅然拒绝了那个深爱他的奥立佛小姐。所以在圣约翰·里弗斯看来, 婚姻并不是因为爱情, 而是为了能够帮助自己有更好的事业, 因而圣约翰·里弗斯的婚姻观是带有目的性的, 但是简爱追求的婚姻是纯洁而美好的, 所以在明晰圣约翰·里弗斯求婚的意图之后, 简爱坚决拒绝了圣约翰·里弗斯的求婚。

3、提倡以爱情和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婚姻

虽然简爱在与罗切斯特交往的时候, 罗切斯特的脾气非常不好, 但是他在待人处事上却是十分友善的, 这一点就让简爱非常愿意与他交往下去, 简爱与罗切斯特两人的身份地位都有很大的悬殊, 但是简爱并不在意这一点, 她认为两个的交往不应该受到任何东西的约束, 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 所以抱着这种观念, 简爱与罗切斯特交往着, 而正是由于简爱的这种思想观念, 让她在罗切斯特眼中变得与众不同, 所以罗切斯特也一直很欣赏并钟情于她。

简爱在罗切斯特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时候, 她看到罗切斯特和他宴请的那些贵族绅士们的时候, 她并没有觉得罗切斯特与自身相差甚远, 而是认为虽然自己与罗切斯特在身份和地位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两人在精神上的某一层面是极其相似的, 也就是这点将自己与罗切斯特拉得越来越近, 直到彼此爱上对方。

在婚姻观上, 简爱追求的是以自由平等和爱情为前提条件的婚姻, 她不会因为金钱与门第的关系而去放弃自己的爱情, 相反的, 简爱打破了传统的以金钱和门第作为第一位的婚姻观, 她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对方的人品, 所以在选择婚姻的时候, 她拒绝了圣约翰·里弗斯带有目的性的求婚, 却选择了与自己能够进行心灵以及情感沟通的罗切斯特。

二、《简·爱》中婚姻观存在的局限性

在《简·爱》中, 女主人公简爱在追求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时, 除了源自于她自身的思想观念之外, 也受到她的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简爱看来, 双方的爱情应该是基于两人精神与灵魂上的融洽交流, 不会受到双方身份与门第等方面的影响, 人人生而平等, 简爱的婚姻观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 然而在她的种种表现中, 仍然能看出她受存一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她依旧无法摆脱那种男权至上的社会意识, 在简爱与罗切斯特交往的过程中, 罗切斯特的脾气非常不好, 甚至于傲慢, 然而在简爱看来, 这只是因为罗切斯特的命运而造成的。后来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之后, 她选择离开了罗切斯特,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遇到了牧师圣约翰·里弗斯, 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 圣约翰·里弗斯认为简爱非常适合做自己的妻子, 她可以协助自己成为传教士, 所以圣约翰·里弗斯向简爱求婚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简爱无法摆脱男权至上的社会。

三、《简·爱》中婚姻观给现代女性的启示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表达的不以金钱和功利为目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对现代的女性在择偶上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在婚姻面前, 我们不该一味地去追求金钱或功利, 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我, 不能为了去迎合他人而一味地去改变自我, 爱情要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 而婚姻更加如是。

在当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人们都似乎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很多现代女性在选择婚姻的时候, 将金钱与社会地位视为了第一选择标准, 有的人甚至为了追求带有目的性的婚姻而迷失了自己, 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与人格。用一句话概括她们的婚姻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这将当前女性们利欲熏心的思想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揭示了她们以金钱和地位为第一的爱情观以及婚姻观。

人生有许多事远比金钱来的更加重要, 作为一名现代女性, 我们不应该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影响, 更加不能被金钱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 我们应当向简爱一样, 做一个独立而纯真的女子, 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在婚姻面前, 我们不应该沦为金钱的奴隶, 更加不应该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而是应该做完整而真实的自己, 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欣赏, 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四、结束语

在《简·爱》中,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表达的是一种较为超前和正确的婚姻观, 她所描写的女主人公虽然并不完美, 甚至是其貌不扬, 但是她在爱情和婚姻面前是勇敢而执着的, 她不会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虽然知道罗切斯特与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比较悬殊, 但她毅然勇敢地追求真爱, 追求那份纯洁、自由以及平等的爱情与婚姻。夏洛蒂·勃朗特所表达的这种婚姻观值得现代所有女性们借鉴和学习。

摘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夏洛蒂·勃朗特在作品中描述了一位在婚姻上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不注重物质要求的女性形象, 夏洛蒂·勃朗特表现出的这中婚姻观对现阶段的女性们在婚姻的选择上都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的婚姻观。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婚姻观

参考文献

[1]范先明.平等反叛独立——简爱的性格分析[J].电影文学, 2008 (20) .

[2]贾振峰.L2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183-185.

[3]李凤英, 贾振峰.基于Jigsaw的英语专业教学[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3 (4) :129-131.

[4]邹晓燕, 王怡菲.从《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探析西方女权主义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1) .·

夏洛蒂勃朗特 篇2

《夏洛蒂・勃朗特传》让我认识了夏洛蒂・勃朗特,她带给我的不仅是简爱这个勇于与现实反抗的故事人物,她更是我生命之旅的引路人!

夏洛蒂,不够唯美。应该是贫穷和磨难共同造就的伟人,我为之钦佩的是她洋溢的才华。同样,在我的生命中,她的顽强不息,就像简爱的精神一样,一直都鞭笞着我,催我奋进,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夏洛蒂,不够长久。只活到四十几岁了,昙花一现的美。可这朵花开的时候,却博得了满堂彩。她没有在短暂的生命中甘于平淡,而是不断寻求理想的足迹,为之奋斗努力,终而修成正果。生命虽不够恒久,但她的思想精华如钻石的光芒恒久长远。()

有的时候,遇到困难很想放弃,这时会想起夏洛蒂,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却依旧能成长,社会舆论的压力、长期寂寞的日子,并未磨损她一丝一毫的意志,而我又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

有的时候,自卑了,失去信心了,夏洛蒂的身影就会在眼前浮现。塌鼻子不要紧,身材矮小不要紧,出身卑微更不是问题,一点都不会影响她飞向成功,照样成为文学史上耀眼的明星。而又有什么打击能摧残我的自信呢?

生命很长,生命又是很短的。冗长的并不一定有精彩的片段,短促的生命并不意味着淡然。就像夏洛蒂,生就拥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超越了一切的平庸,最后走向成功。不要害怕时光的流逝,那是生命进行的标志,在有限的日子里,学会让自己的生命精彩无限。

夏洛蒂勃朗特 篇3

说起夏洛蒂·勃朗特,不得不提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成就——三姐妹占据了英语文学名人榜单中的三个席位,恐怕连众多男性作家都自叹

不如。

实在很难想象,三位住在约克郡荒凉漠泽、害羞腼腆、相貌平凡的女性竟有着如此惊人的爆发力——也许封闭的世界恰恰有助于她们发掘内在的

才华。

是什么样的环境和际遇造就了这部长盛不衰的小说?一起来看看夏洛蒂·勃朗特在约克郡度过的岁月——

(注:CE: Teens曾在2008年4月号的“环球风情”栏目中介绍过勃朗特姐妹的故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

Charlotte Bronte 1)represented a fascinating mystery to the London literary world of 1847.

An unknown writer named Currer Bell had

produced Jane Eyre, a popular and 2)controversial novel. Two other novels were published the same year, Agnes Grey by Acton Bell and Wuthering Heights by Ellis Bell. Were the novels written by three different writers or only one? And were they written by men or women?

Even the publishers of the novels didn’t know. So in 1848, Charlotte and her sister Anne, the author

of Agnes Grey, traveled to London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publisher George Smith and assure him that they were different people and both women.

Charlotte’s Jane Eyre was still a source of

controversy, though. Its 3)heroine was a strong woman who took 4)responsibility for her own life. It contained scenes of wild passion and violent acts. Rochester’s plan to marry when he had a living wife shocked the people of that time.

It was certainly a strange production for someone

like Charlotte Bronte, who led such a 5)retiring life. And Charlotte 6)acknowledged that Jane was not a version of herself. But Jane was a reflection of

principles that Charlotte lived by.

Charlotte was a 7)preacher’s daughter 8)to the core. She was raised with strong faith and a firm sense of duty. Her father, Patrick Bronte, was a

9)curate 10)assigned to the Yorkshire 11)parish of

Haworth, a land of 12)moors and isolated farms. The family lived in a 13)modest stone house surrounded by the church and graveyard. Charlotte had two older sisters, Maria and Elizabeth, and three younger

14)siblings, Branwell, Emily, and Anne. Their mother died while the children were small; Maria and Elizabeth died in childhood after difficult years in a girl’s school. Maria would become the model for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 and some of the dialogue even came from real life.

Their mother’s death left the four surviving

children with their father and an aunt. Both adults were 15)distant, and the 16)bleak northern weather left the children with little to do much of the year. They began to write poetry, stories, and plays.

When the three girls grew older, they were sent to school. Anne’s poor health and Emily’s homesickness soon brought them home. But Charlotte showed her 17)stern sense of duty even as a child, and attended school at Cowan Bridge and Roe Head. Although nearsighted and extremely shy, she made life-long friends at Roe Head.

As Charlotte and her brother and sisters entered their teens, they faced the 18)prospect of earning their livings. For women of her time and class, there were few options. One was becoming a 19)governess, and Charlotte took a position. Her employers were kind. But Charlotte had an 20)aversion to strangers all her life that she could not overcome.

Charlotte left her employers and made plans with her sisters to start their own school. For this purpose, she and Emily went to Belgium to acquire 21)proficiency in French. However, shyness and homesickness drove them both home again.

Charlotte also taught with her friend Miss Wooler at a school near her home for a while. But she was still not happy with the work. In her book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Charlotte’s friend Elizabeth Gaskell pointed out reasons why being either a governess or a teacher was unsuitable for her. One was Charlotte’s shyness, which would even cause her 22)raging headaches if she spent too much time in the company of strangers. Charlotte also did not understand children. Although she was always kind to everyone, she didn’t know how to 23)relate to them.

Most of the Brontes’ young adult years were spent

trying to make money. When plans for a school fell through, the girls began to seriously consider writing, and began working on novels. They would do household

24)chores during the day, write when they could, and meet in the evening after everyone else was in bed. They would compare and critique each other’s work.

All three met with more or less success, but Jane Eyre won instant popularity. It also earned enough money that Charlotte could now expect to make a living as a writer.

But bad fortune came along in the next two years. Emily and Anne died from 25)tuberculosis and Branwell, who had developed an 26)opium 27)addiction, also passed away.

The children’s aunt had passed away a few years

earlier, and this left Charlotte alone with her father. With only each other to 28)rely on, they grew close, and looked out for each other.

Charlotte continued to have writing success with

Shirley (1849), Villette (1853) and The Professor (1857). Her father was very proud.

Charlotte finally had a short 29)respite from her lonely life. At the age of 37, she married her father’s assistant, Arthur Nicholls. They lived

happily after Charlotte’s difficult earlier life, much like Jane Eyre and Rochester. But unlike Jane and Rochester, their happiness was cut short. Nine months after their wedding, Charlotte died from a 30)lingering

fever and was buried in the family 31)vault in Haworth church.

Charlotte Bronte’s writing brought her into contact with a wider world, and she became friends with great authors of her day, such as Robert Southey注1 and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注2. But she always remained a true 32)inhabitant of her rural home, retiring, 33)sober, and 34)circumspect. Like her sisters, the bleak and lonely beauty of the moors was a part of her.

对于1847年的伦敦文学界来说,夏洛蒂·勃朗特代表着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

一位名叫柯勒·贝尔的不知名作家写出了《简·爱》这部广受欢迎但又备受争议的小说。同年,另外两部小说相继出版,它们是阿克顿·贝尔的《阿格尼丝·格雷》以及埃利斯·贝尔的《呼啸山庄》。这些小说是出自三位不同作家之手,还是同一个人写的呢?它们的作者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

甚至连小说的出版商也不知道答案。于是在1848年,夏洛蒂和她的妹妹安妮——《阿格尼丝·格雷》的作者来到伦敦,向出版商乔治·史密斯介绍自己,让他知道她们是两个不同的人,而且都是女性。

然而在当时,夏洛蒂的《简·爱》仍然是引发争论的源头。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坚强女性。书中对狂烈的感情以及暴力行为进行了一幕幕的描写。

罗切斯特在妻子还在世的情况下打算跟别人结婚这一情节让当时的人大为震惊。

对于像夏洛蒂·勃朗特这样一个隐居避世的人来说,这部小说无疑是一个奇怪的产物。夏洛蒂承认简不是自己的写照,但这个角色反映了她一生恪守的

准则。

归根结底,夏洛蒂是一名牧师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她一直被灌输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她的父亲帕特里克·

勃朗特是一位被派到约克郡霍沃斯教区的助理牧师。那个地方只有漠泽和与世隔绝的农场。勃朗特一家就住在一间朴素的石屋里,周围都是教堂和墓地。夏洛蒂有两个姐姐——玛莉亚和伊丽莎白,还有三个小弟妹——布兰韦尔,艾米莉和安妮。他们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一间女子学校度过了艰苦的年月后,尚处童年的

玛莉亚和伊丽莎白也去世了。玛莉亚后来成了《简·爱》中海伦·伯恩斯的原型,有些对话甚至取材自现实生活。

母亲死后,四个活下来的孩子就由父亲和姨母抚养。两位大人都是不甚热情的人。北方寒冷的气候也让孩子们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无事可做。于是他们开始创作诗歌、故事和戏剧。

三个女孩长大后被送到学校上学。安妮身体虚弱,艾米莉思乡病严重,两人没多久就回到家中。然而,还是孩子的

夏洛蒂已经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先后在科恩桥学校和罗黑德学校就读。虽然她有近视,而且非常害羞,夏洛蒂还是在

罗黑德交到了一生的朋友。

夏洛蒂和弟妹们步入少年期后,他们要面对自力更生的问题。处于她那个年代和社会地位的女性并没有太多选择,其中一个就是当家庭教师,夏洛蒂便选择了一个这样的职位。虽然她的雇主都很和善,但终其一生,夏洛蒂始终未能克服对陌生人的排斥感。

夏洛蒂离开了雇主,打算和妹妹们开设自己的学校。出于这个原因,她和艾米莉前往比利时学习法语,以达到熟练水平。然而害羞的性格加上思乡病,两人又一次回到家中。

夏洛蒂也曾经与朋友伍勒小姐在自家附近一所学校教书,但依然干得不顺心。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一书中,夏洛蒂的朋友伊丽莎白·加斯克尔指出了夏洛蒂不适合当家庭教师或老师的原因。一是因为夏洛蒂很害羞,如果她与陌生人在一起待太久,她甚至会产生剧烈头痛。另外,夏洛蒂也不懂孩子的心。虽然她对所有人都很友善,却不知道怎样跟他们沟通。

在青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

勃朗特姐弟们都在努力赚钱。当开办学校的计划失败后,几个女孩开始认真考虑将写作作为职业,并开始写小说。白天她们做家务活,有时间就写一会儿;晚上当其他人都上床睡觉后,她们就聚在一起,互相比较、点评作品。

三姐妹或多或少都取得了成功,但只有《简·爱》一炮而红,也为夏洛蒂赚到足够的钱。她现在可以以写作为生了。

可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噩运接踵而至。艾米莉和安妮因为感染肺结核去世,布兰韦尔则染上鸦片毒瘾,也离开了人世。

孩子们的姨母在早些年就过世了,所以现在只剩下夏洛蒂和她的父亲。父女俩只有对方可以依靠,他们越发亲近,相依为命。

夏洛蒂随后的《雪莉》(1849年)、《维莱特》(1853年)和《教师》(1857年)也相继获得了成功。父亲引以

为傲。

夏洛蒂孤独的生活终于可以暂告一段落。37岁时,她嫁给了父亲的助手

阿瑟·尼科尔斯。经过了

夏洛蒂早年的艰苦生活,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像简·爱和罗切斯特那样。但两人的幸福只是昙花一现,没能像简和罗切斯特那样延续下去。在婚礼结束的九个月后,夏洛蒂高烧不退,最终去世。她被安葬在霍沃斯教堂的家族墓穴中。

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让她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她与同时期的伟大作家如

夏洛蒂勃朗特 篇4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代表。 人物和情节都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她的小说的特点, 而她在小说中突出表达的主题则是英国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雪莉》、《维莱特》、《教师》都是夏洛蒂的作品,而《简·爱》是其重要之作,轰动当时英国文坛。 在《简·爱》中夏洛蒂向读者展示主角简·爱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形成历程。简·爱的生活环境、经历与夏洛蒂的生活环境、经历的极大相似正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而简·爱与作者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则让读者品味出作者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美好希望。

二、简·爱的安稳与作者的窘境

贫穷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的, 经历过贫穷的折磨依然能对生活怀有希望的人才会有华丽蜕变。

小说中的简·爱是个孤儿,父母都病逝了,有个疼爱她的舅舅。舅舅逝去时不忘要让舅妈保证好好待简·爱。 虽然在舅妈家过得并不快乐,但在物质生活方面,简·爱却有不错的保障,有自己的房间、足够的吃穿用度。 夏洛蒂却完全相反,父亲是个乡村穷牧师,家里有六个孩子,母亲病逝后家庭生活条件更恶劣,没有物质保障。 夏洛蒂没有把她童年生活的困窘消极地强加给小说主人公,更没有让她在失去父母后像大多数孤儿一样漂泊无依。 可见生活条件不佳没有浇灭夏洛特对安稳生活的希冀。

三、现实中的家庭教师与《简·爱》中的家庭教师

现实从来不会像我们心里希望的那样,会让你与不公平、与困境狭路相逢,最后的胜利者不但要有勇气,还要有平和看待这些生活所给的阻碍的心态。

为了摆脱贫困给家人带来的窘迫, 夏洛蒂辞去在伍勒小姐的学校当教师的工作,选择成为有丰厚待遇的家庭教师。 然而,在那个时代家庭教师却是个不受尊敬的职业。 夏洛蒂曾两次到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 但每次都只工作短短几月的时间就结束了。 现实生活中家庭教师经历让夏洛蒂感到屈辱和歧视,因此她认为家庭教师没有被当做理性的人,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 而做家庭教师这一经历却是夏洛蒂人生经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她写《简·爱》的重要素材。 在小说中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就做了和她一样的选择:辞去了学校教师的工作,成了一名家庭教师。 不同的是简·爱在桑菲尔德府似乎没有受到不公待遇。 相反,简·爱的直率、单纯、平凡的外表却不平庸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态度虏获了桑菲尔德府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的真心并把她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待。 小说主人公的这段经历与夏洛特的真实经历截然相反, 因为作者用对生活不妥协的态度把自己承受的不愉快变成一种伴有美好的经历赋给了简·爱,让她代自己向读者展示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由此我们感受到虽然现实给了夏洛蒂不理性的对待,但她却始终满怀热情地对待生活和写作。

四、简·爱与夏洛蒂·勃朗特

当今时代,或者更早以前人们就不同意“人生来平等的说法”,有人出身贵族,有人出身富家,也有人出身穷人;有的人可以高入云端,有的人却好像低入尘埃。 但是,即使在社会地位上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在精神上、在人格上、在感情里。

在社会等级俨然分明的生活环境中,小说主人公简·爱强烈地反映无论是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爱情中都要自由平等的愿望。 英格拉姆小姐、丹特上校等都是不同于简·爱的上层社会的人物,他们对低层人物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那就是鄙视或者某种程度上的厌恶。 简·爱出现在被这样一群人包围的宴会中, 丝毫没有体现出自卑感。 她从人人平等的信条出发,不卑不亢地面对那些来自上层社会的嘲讽,对家庭教师的不尊重。 她不仅在生活中追求平等,在爱情里也毫不妥协,要求精神上的平等。 在简·爱无可自拔地爱上罗切斯特先生之后,仍旧理智地坚持自己要求平等地位的原则。 在罗切斯特先生要求她留在桑菲尔德府时,她发自内心地、恼怒地反驳:“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在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这段话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 话语中强烈强调的平等被深深印刻在读者脑中, 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一个对不平等坚决抵制的不低头不妥协的少女形象。

夏洛蒂居住在思想封建保守的英国乡村, 笔下的人物却向往自由和平等,渴望在社会上获得平等地位。 这些开放民主的思想或许正是她从读报刊的习惯中获得的, 也是她的作品要表达的。 简·爱就像她的影子在不平等的社会中帮她寻找平等的光明,最终在理想爱情中获得平等对待,正是她在现实世界的愿望和人生追求。

五、结语

夏洛特·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不仅像大多数看过这本小说的评论家所说的———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她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作者的形象代言人。 了解夏洛蒂的人生经历再品读《简·爱》,我们不难发现,简·爱境遇似乎就是夏洛蒂境遇的写照,如此相似,夏洛蒂却没有把令人绝望的残酷现实完全照射到简·爱身上, 而以简·爱奋力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生活热情表达自己同样酷爱生活, 对生活充满希望,追求平等,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

摘要:《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夏洛蒂勃朗特 篇5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简爱;女性独立意识;父权文化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是一部充满激情经典爱情故事,读者大多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通过简爱悲惨的童年生活及与罗切斯特波折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维护人格独立,追求个人自由的现代女性形象,作品诠释了人的价值源于尊严和爱这样一个主题,展现出简爱一生中的精神航标,富有激情的幻想和反抗、坚持不懈的精神及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成为数世纪以来被人们广为赞誉的经典名著和精神支柱。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出身于贫苦牧师家庭的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后因与表哥的对抗被送到了罗沃德孤儿院,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尽歧视和不平等的对待,小小年纪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男主人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预料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随着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批评家们立足于从女性经验和女性审美视角对女性文本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历经了两大形态:一类批评方法为女权批评,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性,包括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历史分析;一类为女性批评,主要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心理,历史,主题的分析,研究女性创作于男性创作的区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简·爱》这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人物特征为女性小说的研究开启了全新的阅读视域,也使得《简·爱》成为一部广为流传的经典的女性主义批评文本。小说一方面以叙事形式强烈的突出了一种女性主义叙述声音,另一方面又借助阁楼上疯女人的形象体现出简爱的双重人格意识。小说自始至终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独立的、坚强的女性形象,也深层次的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和压抑。勃朗特在小说中较多采用叙事手法逐渐排斥了传统的家庭女教师的特点,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女性叙述风格,赋予主人公简爱面对权威敢于对抗的勇气。如简爱面对雷德夫人的质问所表现出的不敬,“绝对没错”,“我怎么不敢,雷德夫人?”“我怎么不敢,因为我没错。”面对洛克勒先生的污蔑,简爱大胆地向坦普尔小姐讲述,她充分意识到开口说话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她知道讲述意味着生存,沉默意味着死亡。在《简·爱》中,夏洛蒂赋予主人公说话和分辨的权利,将简爱的反抗精神和女性主义的呐喊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男性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愤怒和抗议,将女权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双重人格意识描写方面,作者把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化身,借助伯莎的精神障碍毁灭了桑菲尔德庄园,伤害了罗切斯特,在大多数人看来,伯莎只是一个蓬头垢面的疯子,但实际上伯莎就是愤怒的简爱,而简爱就是理性的伯莎,伯莎是反抗的、疯狂的、压抑的简爱的表现,是被压抑的女性的创造力的象征,罗切斯特是男权的象征,他为了金钱和欲望娶了伯莎为妻,发现她疯掉后就将其关押在阁楼之上,伯莎一次次的逃离和纵火,最后将庄园烧掉,这一切都是简爱对男性为中心的抗争,只是迫于社会形势简爱只有借助伯莎的力量向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发起反抗,疯女人是推动小说情节迅速发展的道具,为作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营造了强烈的悬念,伯莎这个人物是为了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的延续而故意虚拟出来的,同时也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点睛之笔。

《简·爱》是世界文学史上赞美女性形象的力作,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作者总是刻意在歪曲妇女形象,所刻画出来的女性大多为自私、丑陋、凶狠、风骚等,这与现实中的女性并不相符,完全是隐藏在男性父权制度下对女性的曲解和压抑。小说中对间的描写接近于平常生活中的女性,她长相并不出众,却个性极强,充满了叛逆的抗争,这打破了传统的将女性神圣化,并将男性审美标准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创作风格,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更为吻合,这种对于女性相貌的反传统描写也是勃朗特女性独立意识的体现。女人不再是男权主义的附属品,因此无论从女性主义还是从小说的精神境界来看,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都是一个维护自我尊严的独立女性形象,将女性塑造的完美纯洁,成为一个有血肉的新女性代表,这鼓舞着一代女性走出束缚,追求自由民主独立的目标,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去解读《简·爱》这部作品,使读者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了一个独立、自主、坚强的简爱,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简爱作为普通女性愤怒和压抑的一面,展现女性的反叛性力量的强大,小说中女性自立、自强、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存在很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世界图书与出版公司,2000.

夏洛蒂勃朗特 篇6

现今对勃朗特进行研究的学者中,中外学者都颇多。但中外对于勃朗特作品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该作品中所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或仅仅就某个女性主义作品受其影响,并未系统总结勃朗特作品在西方女性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

本项目纵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历程,分析勃朗特作品在整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中所起的持久作用,对于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的整理及发展起到重大意义。

二、对勃朗特作品中女性主义的研究

《简爱》首先体现的女性主义精神的就是女性话语权。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基本上是没什么话语权的,她们被要求顺从听话。《简爱》以一个女性视角进行叙述,抢占了话语权,使我们有机会听到一个被压迫虐待的女性心底最真实的声音。那时的男性认为当女性受到有财富有权势的男子告白,女性理应感到感激和接受,他们忽略女性感受女性话语。简爱这个形象彰显着女性和男性一样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简爱敢于说出心中所想表达心中不满心中不愿,真正实现夺得女性长期被剥夺的话语权。

其次是女性的经济独立问题。十九世纪的英国,大多妇女把嫁人当作衣食之计和终身经营的职业。夏洛蒂认为这是女性可悲的堕落,并对传统的婚姻给予强烈的鄙视。她提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是男女双方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交融。夏洛蒂将自己的这一思想赋予简爱身上。简爱不像传统女性将婚姻当作谋生的手段,当她被自己的雇主罗切斯特先生看重时,她没有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给他当情妇。这样的自尊自立形象使得简爱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重和爱情。而经济独立毫无疑问是简爱拒绝罗切斯特的资本。

《简爱》中蕴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简爱认为男人和女人拥有相同的灵魂,女性不应该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在各种层面上处于平等的地位。简爱在深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但又因为后者已有家室而拒绝了他。简爱认为她和罗切斯特先生拥有同样的婚姻平等的权利,罗切斯特先生已经被剥夺了婚姻权,他便失去了与简爱相结合的权利。在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死去他失去一切以后,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获得了婚姻上的平等,这时简爱奋不顾身前往追回罗切斯特的爱情。

《简爱》还传达了女性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简爱在不同时期的努力奋斗无不涵盖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勃朗特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同样具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权力。

三、三个阶段女性主义作品对勃朗特思想的继承

在《女性的奥秘》中,弗里丹揭露了女性沉浸在奥秘中,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由安逸慢慢变为无聊,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压抑下,失去了追求女性价值的目标和动力,她们没有自己的身份仅仅作为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存在着。弗里丹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谋求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角色,一方面实现了经济独立,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女性价值。这显然是对勃朗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继承。

维吉尼亚伍尔夫强调女性话语权,她指出女性长期跟随男性话语避免发表与之相对的言论,如果有女性提出与男性相悖的观点则会被认为失去了女子的德行则会被社会谴责,这是那个时代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女性的思维,行为方式和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传统的习俗和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造就了女人。

在第三阶段中,艾莱娜西苏提出女性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夺回话语权,女性书写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冲破男性语言牢笼的束约。艾莉娜西苏认为写作是女人的领域。当作者开始写作时,实际上是倾听两个不同的声音在进行争辩和交锋,这种内心冲突和矛盾使作者变得没有安全感,不能够平静下来,经常影响了他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当这种冲突和矛盾达到极端时,就是所谓的“着魔”状态。女性对此采取开放的态度,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解放而成为位置领域内的旅行者,继而观察和体验到了自我和自我之外的世界,以及潜在的自我世界。

在后女性主义时代,简里斯的《藻海无边》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简爱》这部小说的内容,也丰富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简爱》中“女疯子”是从罗切斯特的男性角度叙述出来的,而藻海无边别出心裁,从夏洛蒂勃朗特忽略的“女疯子”视角重新构造了这部小说,推翻了简爱中可怕的“女疯子”形象,揭露了“女疯子”背后的真相,即她的疯狂是男权压制和男性迫害的共同结果。夏洛蒂强调的女性话语权是从自身的压迫而发出的,而对“女疯子”的重塑则是丰富了女性话语权和反对男权压制这一女性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康正果.女性主义与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夏洛蒂勃朗特 篇7

关键词:《简·爱》,女性主义,蜕变,探索,迷茫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简·爱》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简·爱这一独特形象:一个出生卑微,其貌不扬,却又敢于抗争,大胆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描写了女性在维多利亚时期寻求平等方面的抗争,简爱这一形象历来被看作是女性主义的文学的典型,而《简·爱》这部作品也被历来的女性主义者、评论家看作是女性文学的范本,被称为炽烈的女权主义宣言。的确,我们在这部作品中不难看出作家对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发展的诸多探索,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这种探索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于女性主义发展的困惑与迷茫。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树立的人物形象是独树一帜的:一个出生卑微,其貌不扬,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天使性形象,却又敢于抗争,大胆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这又有别于传统的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个独立的形象在维多利亚时期,一个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怎么生存?从整部作品来看,作者似乎一直在探索,而且一直在为她寻找着出路,正是这些探索反映着作者对当时女性的发展的思考的心路历程,也正是作者为这部小说安排的看似完美的结局暴露了作者对于女性发展探索的困惑与迷茫。

纵观整部小说,“出走”事件贯穿了整部小说,从第一次从舅妈家出来到劳渥德慈善学校,接着由劳渥德慈善学校出来到曼菲尔德庄园,再由曼菲尔德庄园出走到沼屋生存。不管这些“出走”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作者安排的每一次“出走”,都让小说的主人公经历一次蜕变,不论从学识上,还是在思想上,主人公都获得了成长,人物的形象在读者面前不断丰满,使简·爱越发成为了作者心目中的女性主义的代言人。

从里德舅妈家(盖茨海德府)到劳渥德慈善学校是简·爱的第一次出走,虽然这次的出走不是出于简·爱自己的意愿,舅妈的这种安排实际上也就是赶她出门,但是她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因为父母双亡,寄居在舅妈家,孤苦伶仃的身世并没有得到同情与关怀,她寄人篱下,被视作一个额外的负担,表哥约翰骄横残暴,像个杀人犯,却没人责骂他;乔奇·安娜凶狠毒辣,大家却纵容她;伊丽莎白任性自私,却受人尊敬;简·爱循规蹈矩,却动辄挨打。她开始伤心落泪,终日思考觉悟,最终选择了斗争。她在这样的逆境中养成了反抗的性格,她反抗所有强加于她身上的不平等的待遇。但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她除了形成了倔强、敢于抗争的个性外,一无所有。作者塑造的这样的女性自然无法生存于那个社会,因为她这样的抗争只是被动的,抗争的力量是微弱的,以微弱的身躯反抗世间所有的不公平只会遭到更多的镇压,在里德舅妈家的盖茨海德府的境遇就说明了只凭一时之勇进行抗争的女性的命运,等待她的只可能是垂死挣扎,舅妈把她关进了红房子,对她的伤情、病痛漠不关心。这样的人物在维多利亚时期,一个男权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只能以悲剧而告终。对于女性而言,只有抗争的意志是远远不够的。抗争,需要有抗争的工具。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作者安排她出走了,将她安排进了劳渥德慈善学校。作者要让简·爱在这个学校中进行完善,让这个人物形象得到发展、升华、完善。

劳渥德慈善学校是作者帮主人公简爱安排的第一次出走的归宿。在劳渥德学校,简·爱进行了各方面的学习,八年的时间,她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精神上的完善,她从劳渥德这片小天地中获得了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走上社会求生的工具。有了这样一份求生的手段,她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薪水,继而生存。

但是,她所学的一切毕竟是局限在劳渥德这片有限的空间中,这一切要到真正的社会上去尝试,去实践。作者为了让主人公可以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的立于社会的人,安排了简·爱的第二次出走:从劳渥德慈善学校到曼菲尔德庄园。如果说劳渥德慈善学校是主人公学习获得求生工具的场所,那么她的第二次出走的归属地曼菲尔德庄园就是简·爱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的练兵场所。

的确,从劳渥德慈善学校出来以后她获得了一份可以维生的工作,她在这个社会上获得了暂时的独立,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一份薪水。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女性她不能没有爱情,于是,在曼菲尔德庄园,她爱上了罗切斯特,而且经过种种的波折,两人即将尝试到婚姻的甜蜜,但此时命运又向她开了个玩笑,伯莎的存在让她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她不能接受一份欺骗的婚姻,她如果留下,无非就是肯定了罗切斯特对她的欺骗。她需要的是一份平等的爱情、真诚的爱情,虽然她爱罗切斯特,但她不会放弃自己一向所坚守得平等观,于是她又离开了。

可以说第二次的出走有不得已、忍痛割爱的成分在其中,但更多的是简·爱对于自己爱情的坚守。她从曼菲尔德庄园一路来到了沼屋。在沼屋简·爱用所学知识帮助周围的穷人,发挥她自己的价值。而圣·约翰克制了自己的感情需求,从客观角度观察简·爱,觉得她适合做一名传教士的妻子,于是他向简·爱求婚,但是却遭到拒绝。因为在简·爱的眼中,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而爱情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她拒绝了圣·约翰没有爱情的婚姻。经过简爱对于这次求婚的拒绝,不难看出,简爱对于自己的爱情观有了更加客观、更加坚定地思考,她十分肯定了自己的爱情追求。

在这几次的出走、变迁之中,简·爱获得是性格、知识、思想上的蜕变与完善,作者终于通过一次次的情节变换把简·爱发展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女性主义斗士形象:她拥有反抗、不屈的性格,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平等的爱情观、婚姻观。这样的女性怎么样生存?能生存好吗?作者显然没有确实的把握,因为我们从简·爱的第三次出走的过程就不难发现,她几乎在出走的过程中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她反抗了,虽然她有知识、有思想,追求独立的人格、平等的爱情,但是在现实的土壤中她还是无法生存,或者说无法很好地生存。因为女性的出走、独立是要以经济为后盾的。鲁迅先生就曾经对《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提出过质疑,他指出尚未取得经济权的娜拉只有两条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此时的简·爱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她缺少钱,没有家庭的后盾,仅仅靠做家庭教师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让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从曼菲尔德庄园中“一些名门闺秀”对简·爱的态度就不难发现,身为家庭教师的女性不仅受到来自异性的压迫,而且受到来自同性的排斥,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经过一系列的蜕变,简·爱已经成为了作家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的形象,但现实又似乎不能让这样的女性是生存,而作者又不忍心把自己一手创作出来的人物毁之一旦,小说的主人公需要钱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一大笔遗产从天而降,而这笔钱仍然是来自男性社会的资助。忽如其来的远方叔叔的遗产使简·爱的地位、身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而这时候的简·爱带着成功者的优势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看似圆满的结局后面体现着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更多体现的却是作者在那个时候无力改变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困惑,她无法为当时的女性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作者无力回天的困惑与迷茫既是社会道德理念对她的束缚与压迫的产物,又有着作者自我世界观、人生观的局限性。作者生活在19世纪前半叶。19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历史上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后来被称为维多利亚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复兴的清教主义思想,严格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以及极度压抑妇女的各种清规戒律和传统的父权思想。各种清规教律严重束缚了女性的独立与发展:长子继承权剥夺了妇女的经济来源,妇女只能在初等学校接受教育,目的是培养高雅的太太、“家里的天使”。嫁个身价不错的好丈夫似乎是女性存在的唯一目标,女性只能通过婚姻才能实现自我生活的保障。不愿在婚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中产阶级女性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师或作家。就是在这样有限的工作选择中,女性也是备受歧视。她们不仅受到来自男性社会的压迫:微薄的工资、不平等的待遇,而且受到来自女性社会的排挤。《简·爱》中家庭女教师的受剥削、受歧视的地位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社会一方面给了作家创作上的束缚,另一方面,这部小说历来被看作为作家的自传小说,作家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局限性也使作者无法跨越时代的鸿沟,站在时代的前锋为广大女性指明道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父亲专横冷漠,是一个顽固的维多利亚式父权制家长。由于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夏洛蒂·勃朗特作为四个孩子中最大、最有责任感的一个,她必须为自己和她的妹妹寻求一条生路,谋求经济上的独立。她15岁时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她和妹妹都经历了作为家庭教师的屈辱,但比起无所事事,靠别人养活,她仍坚信“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最终她还是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莉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开办学校计划失败后,她和两个妹妹开始写小说,从此英国文坛上便有了勃朗特三姐妹的名字。正是这样一位有主见、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曾因著名湖畔派诗人骚塞的复信中所言“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女性的终身职业而一度放弃自己的作家理想。她在那个社会进行着抗争,自己获得了成功,但她却不能为自己的广大同胞指明道路,毕竟并不是每个女性都可以成为作家的,要成为独立的女性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抗争。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探索了处于无权状况的英国妇女如何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平等的婚姻,不断抗争、争取自我实现。但是由于社会长久以来的父权思想的影响,各种清规戒律对女性的压制,以及作者本身的经历与认识的局限,作者只能安排意外的遗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性的生存、发展问题。看似美好的结局更多地体现的是作者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生存这一问题的困惑与迷茫。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女权主义与英文小说家.外国文学评论, 1997, (2) .

[2]郭英剑.男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外国文学, 1997.

[3]莫里安娜·亚当斯.简·爱, 妇女的遗产, 经验的权威:女性主义批判论文集.新英格兰镇:马塞诸塞大学出版社, 1979.

[4]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北京:三联书店.

[5]西惠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朱虹.简·爱与妇女意识.河南大学学报, 1987, (5) .

夏洛蒂勃朗特 篇8

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生活背景

弗吉尼亚·沃尔夫出生于1882年, 其家庭条件殷实。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曾担任全国简介字典的编辑, 同时撰写哲学著作, 他自小鼓励沃尔夫进行文学创作。沃尔夫的母亲死于1895年, 几年后他的父亲相继去世。沃尔夫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瓦内萨, 索比, 阿德里安) 便搬到了布卢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 索比就是在那里开始了闻名世界的周四布卢姆斯伯里聚会。在那里, 沃尔夫彻底甩开了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对女子的压迫与束缚, 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有了自己的文学风格。1906年, 沃尔夫挚爱的哥哥索比去世, 1907年其姐姐瓦内萨结婚, 这两件事使得沃尔夫精神极度衰退。不久, 她嫁予伦纳德·沃尔夫, 这位爱她至深的人不求回报地帮助自己的妻子摆脱精神压力。但不幸的是沃尔夫于1941年自杀, 结束了其纠结的一生。

弗吉尼亚·沃尔夫及其作品———达罗维夫人

当沃尔夫撰写这部小说时她正在研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这就是《达罗维夫人》整本书发生于1923年七月一天的由来, 其仿照《尤利西斯》设置了此书的时间构架, 以达罗维夫人及塞普蒂默斯的生活为线索, 分别阐释了一个人理智与疯狂的两面性。

在沃尔夫历经的时代, 发生了毁灭世界的二战。沃尔夫的精神在此过程中遭受到了极度的打击, 她将自己对于战争的痛恶移植于塞普蒂默斯身上。塞普蒂默斯是上过战场的军人, 后被战争折磨至疯。“不要再害怕太阳的炎热, 也不要再畏惧严冬的冷冽。”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无数次, 使克拉丽莎时时陷入战后世界的感伤之中。当沃尔夫写《达罗维夫人》时, 她正经历严重的心理疾病。在此书中写到了塞普蒂默斯和无生命的树木说话, 他相信周围孩童玩耍及汽车声音都是新一个宗教的诞生迹象……这些描述展示了沃尔夫无理性的内心世界。

达罗维夫人曾经爱上了一位名叫萨利的女性, 她的这种爱在其他男人身上从未体会到过。回头再看看沃尔夫, 她是双性恋者, 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姐姐瓦内萨。所以当瓦内萨结婚时, 沃尔夫甚至和姐夫调情来刺激姐姐。沃尔夫同时是一位女权运动者, 在她的小说中, 达罗维夫人没有其他才能, 只有靠举办晚会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她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当她从前的追求者彼得来看望她时, 彼得突然意识到了她的状况, 那即是一种“灵魂的死亡”。他顿然回忆到了曾经和克拉丽莎的一次争吵, 在那次争吵中彼得感到克拉丽莎的灵魂已经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手掌中窒息了。

克拉丽莎的另一半思想体现在和她命运完全相反的塞普蒂默斯身上, 他们在同样的地点看伦敦的事物, 有着同样的想法, 但塞普蒂默斯最后自杀身亡。他的死对战后的父权社会提出了抗议, 不满于眼前了无生机的日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为读者提供了伪装的现实状态以及疯狂的内心世界发展的各自结果。我们都知道沃尔夫最后自杀了, 但实际上在她的小说中她并没有设置主要人物———达罗维夫人死去, 从这可以看出沃尔夫也有积极的一面。

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背景

夏洛蒂一家一共出了三位享誉全球的作家, 他们是———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安妮·勃朗特。夏洛蒂的一生简单而平庸, 她出生于霍沃斯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时期, 家庭教师是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最受尊敬的工作了, 夏洛蒂为了养家便走上了家庭教师这条路。她的家坐落于一个小山上, 自小夏洛蒂就喜爱读书, 想当一名作家。她最后死于肺癌, 享年39岁。

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简·爱》

《简·爱》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和读者异常贴近。简是位普通至极的女孩, 不漂亮, 不特别, 正反映了夏洛蒂本人。简从小寄人篱下, 由姑妈收养, 因此受尽了姑妈与表哥的虐待。后来她被送往寄宿学校, 在那里经历了黑暗的管制。对于夏洛蒂来说, 她也曾被送往了寄宿学校。此书中的这一部分正体现了夏洛蒂对寄宿学校的憎恶, 她将自己的反抗精神移植到了简身上。随后简在罗切斯特家中担任其女儿的家庭教师, 夏洛蒂将自己的家教经历放在了此书中, 描述了家教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看待此职位的眼光。由于小说是作家经历与思想的反应, 我们可以从简的做法与所想中看到夏洛蒂的影子。夏洛蒂对于自己的外貌及家庭地位有着异常自卑的心理, 这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简的个性同时也体现了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 当她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的时候毅然离去, 即使她深爱着他。另外, 她拒绝了其表哥约翰的求婚, 不愿意成为他所想塑造的完美妻子。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夏洛蒂在维多利亚时期同自己被受压迫的思想进行反抗。

夏洛蒂勃朗特 篇9

关键词:夏洛特·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

1 Feminist Theory

Feminism is the belief that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political, social, sexual,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 rights to men.It involves various movements,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all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gender difference, that advocate equality for women and that campaign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Feminism has altered predominant perspectives in a wide range of areas within Western society, ranging from culture to law.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feminist theor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in west literature and art.The feminist literature makes people examine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from brand-new angle.

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Jane Eyre

Jane Eyre, as a plain orphan, is cruelly treated in childhood by her aunt, Mrs.Reed, a harsh and unsympathetic woman on whom she depends.Because Jane reacts strongly against her aunt’s bad treatment, she is sent away to a charity school, Lowood Charity.There she suffers a lot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only consoled by a kind teacher, Miss Temple.Jane Eyre stays at the school for 8 years, and then becomes governess at Thorn fi eld Hall.Mr.Rochester, the master of the house, is fascinated by her wit and courageous spirit and falls in love with her.This is the same with her.But their marriage is prevented by the revelation that he has had a wife, a raving mad woman, still alive.Shocked and deeply hurt, Jane makes up her mind to leave him and flees to the Moor House.The Rivers family takes her in.St.John Rivers, a very handsome clergyman who is determined to devote himself to God, almost succeeds in making her agree to marry him.But she refuses and finally goes back to Rochester, who is a blind and free man.Then they marry and live a content life.

3 TheJaneEyreEmbodi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3.1 The Embodiment of Love

Jane Eyre pursues true love.She seeks, not only for romantic love, but also for a sense of respect and belonging She thinks love is not based on money, status, family, but on interfl ow of spirit from each other.Jane falls in love with Mr Rochester, who has rich experience and wisdom, as well as pride and rudeness.Rochester is older than Jane by nearly20 years and could be her father.Jane loves him, not for his wealth and high rank, but because he treats her equally and in a friendly manner (刘炳善, 1993) .

Jane thinks that it is a glorious thing to have the hope of living with him.Jane loves him with her whole heart.Both of them do not care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status and property or others’opinion.But their marriage is stopped by the fault that Rochester is a married man.Rochester tells Jane what he has done and confesses all his past history.Although Jane can not get married to Rochester, she still loves him.On the day she runs away, passing the door of Rochester, she can not keep the tears from fl ooding her face (胡迎春, 2002) .

Jane knows that to marry such a stonehearted person as John is to become a tool of him to serve God, so she refuses John’s proposal (黄源深, 2001) .She hears the voice of Rochester in her mind, then she comes back to look for Rochester.She learns that Thornfield hall has been burnt down, and that Rochester, attempting vainly to save his mad wife from the fi re, is blind, and becomes a crippled man.Now Mr.Rochester is not as rich as he used to, and he is disabled.But Jane loves him more than ever.Jane decides to stay with him and look after him for all of her life.This pair of lovers comes together in the end.But in that society, such a marriage is considered uncommon and untraditional (LI Rong, 2009) .

3.2 The Embodiment of Self-respect

Jane Eyre’s self-respect is related to her life environment.She is poor but aspiring, small in body but huge in soul.In her opinion, everyone is the same at God’s feet.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tatus, in property and also in appearance, all the human beings are equal in personality.She never feels herself inferior to Rochester though she is a humble family teacher.At the time of marrying, she fi nds the fact that Rochester has had a wife.She tells herself she must leave.She says to Rochester like this:“I care for myself.The more solitary, the more friendless, the more unsustained I am, the more I will respect myself.I will keep the law given by God;sanctioned by man.I will hold to the principles received by men when I was sane, and not mad as I am now, laws and principles are not for the times when there is no temptation:they are for such moments as this, when body and soul rise in mutiny against their rigor;stringent are they;inviolate they shall be.If at my individual convenience I might break them, what would be their worth.Preconceived opinions, foregone determinations, are all I have at this hour to stand by:there I plant my foot” (Charlotte Bronte, 1983) .

From the short passage, it can be seen Jane Eyre finds she is deceived;her self-respect is made fun of, because she loves Mr.Rochester sincerely.No one can bear this by his closest lover.But Jane Eyre can.What’s more, she makes a very rational decision.Despite so beautiful love and the temptation to live a rich life, she persists in her self-respect.At the end of this novel, though Thorn fi eld is destroyed and Rochester himself is disabled, in this circumstance, Jane Eyre is no longer in a dilemma between love and self-respect.At the same time, she feels satisfi ed:she gets love and respect when they get married.

3.3 The Embodiment of Equality between Man and Woman

It is known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Men are everything.They go to good school;they can be offi cers;they can be businessmen as well;and they also have right to do everything.Women are only the affi liate of men.Women have no status.The reason Jane Eyre is highly apprised is due to her image.Jane Eyre is not reconciled to play the role that the society appointed.She maintains her respect by her hard work, wisdom, and strong individualism.Jane struggles continually to achieve equality and to overcome oppression.In addition to class hierarchy, she must fight against those who believe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She believes that human is equal at God’s fe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ne Eyre and Rochester changes from master and servant to equal couple.

Three central male fi gures threaten her desire for equality and dignity:Mr.Brocklehurst, Edward Rochester, and St.John Rivers, each attempting to keep Jane in a submissive position, where she is unable to express he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In her quest for independence and self-knowledge, she must escape Brocklehurst, reject St.John and come to Rochester only after ensuring that they may marry as equals.She will not depend solely on Rochester for love and she can be fi nancially independent.Furthermore, Rochester is blind at the end and dependent on Jane to be his wife.After experiencing a lot, Jane develops from an angry, rebellious, 10-year-old orphan into a sensitive and independent young woman.Jane rejects marriages to Rochester and St.John because she understands she will have to forfeit her independence in the unions, and marry Rochester only when she has attained th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self-respect to maintain a marriage of equality.

4 Conclusion

C h a r l o t t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d e p i c t e d a t y p i c a l heroine’s personal character that has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 and fights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 Jane Eyre reflects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Victorian Age, awakens women and voices women’s aspiration for liberation and Jane’s struggling experience sets a brilliant example for the female.

参考文献

[1]Bronte, Charlotte.Jane Eyre.Bantam Classic Edition[M].United States:March1983, 431.

[2]LI Rong.Feminism in Jane Eyre[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 (4) .

[3]PU Yi-qiong, ZENG Qing-yun.Jane Eyre, an Unconventional Heroine[J].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Aug.2003, Vol.23, No.4.

[4]胡迎春.Character analysis of Jane Eyre[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108~111.

[5]黄源深.Jane Ey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12.

[6]刘炳善.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374.

上一篇:改善观察下一篇:教学演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