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作业全过程

2024-09-22

混凝土作业全过程(共7篇)

混凝土作业全过程 篇1

我国的混凝土机械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高速的技术发展使我国的混凝土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日趋完善, 但也由于过快的技术发展使得我国混凝土机械自动化控制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目前没有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及泵送统一控制的先例, 单一的混凝土机械自动化控制已经越来越难满足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要求。针对这一现状, 对混凝土作业全过程自动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讨论, 并对混凝土作业全过程自动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

一、混凝土作业集中控制的提出及要求

混凝土作业的全过程是通过混凝土搅拌楼生产到混凝土罐车运输, 最后经混凝土泵车泵送实现的, 其中, 混凝土搅拌楼和混凝土泵车使用特定的控制器, 能够实现机械的自动化作业。通过对混凝土作业全过程进行调研,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见表1。

通过对混凝土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混凝土的生产与泵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应当进行优化, 同时, 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及泵送进行统一指导和控制, 有利于混凝土作业效率的提高。

在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及泵送进行统一指导和控制时应当注意:

1混凝土作业的统一指导和控制, 应当满足现场需求并能及时调整各部位的作业任务。

2混凝土作业的统一指导和控制, 应当能够满足混凝土的质量的要求, 精确控制计量精度和混凝土和易性。

3混凝土作业的统一指导和控制, 应当能够提高混凝土生产及泵送的稳定性。

二、依据混凝土作业流程合理选择控制方案

对混凝土的作业进行统一指导和控制进行研究, 首先对混凝土作业的流程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

混凝土骨料通过输送设备进入计量器具, 按照合理的搅拌工艺在搅拌机内进行搅拌, 然后通过混凝土罐车输送到混凝土泵车的作业现场, 混凝土泵车经过前期准备之后进行混凝土泵送。在混凝土作业的全过程中, 为方便通讯, 应当选用统一的控制器, 考虑混凝土作业环境的复杂, 应当选用抗干扰能力强且可靠性高的控制器。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简称PLC) 作为现代控制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以其极高的性价比和抗干扰能力被广泛应用到工程机械领域。通过对混凝土搅拌楼、罐车和泵车分别安装同一型号的PLC, 既实现了控制, 有提高了混凝土机械之间数据互通的可行性。

三、依托自动化控制技术, 实现机械运行和信息采集

对混凝土机械进行自动化控制, 首先建立了混凝土生产、运输及泵送统一控制的模型。

如图2所示, 搅拌楼PLC接收传感器、限位及反馈和按钮信号做出正确判断, 通过继电器控制盘实现骨料称量、料斗的提升下架和投、放料等操作;罐车的PLC采集运输时间、罐车状态和报警信号;泵车的PLC采集发动机转速、液压压力以及反馈和按钮信号等, 进行正反泵控制、臂架操作和升降速等操作。三个PLC将采集的信号反馈到同一计算机上, 操作人员可通过实际情况对各混凝土机械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拨。

在混凝土的生产自动控制设计过程中, 应当注意各骨料的投放顺序, 且骨料秤的计量精度应当满足国家混凝土质量管理的要求;在混凝土泵送控制过程中应当注意先泵水、再泵砂, 最后泵送混凝土的顺序, 同时应当注意泵送速度的控制。搅拌楼和泵车的自动作业控制是根据PLC的控制原理以及混凝土作业流程编制的。通过数据采集, 经过PLC内部程序的逻辑运算, 判断是否符合工作条件, 然后输出控制信号, 控制搅拌楼和泵车进行作业。混凝土搅拌楼和泵车的自动作业逻辑设计如图3所示。

对于罐车PLC, 通过限位开关的形式, 利用PLC的定时和计数功能, 记录罐车的运输时间和罐车状态, 并设定了初凝报警功能, 通过无线通讯传输到监控计算机。

四、应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数据互通

通过建立模型了解了各混凝土机械的功能, 并进行相应的程序编写之后, 为实现数据互通, 对PLC与电脑的通讯进行了研究, 本次研究选用混凝土搅拌楼的计算机作为主要监控和控制单位, 对于搅拌楼的PLC, 选用PPI数据线以串口的形式与计算机进行连接, 对于罐车和泵车的PLC, 选用PLC无线通讯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

PLC无线通讯器通过RS485数据线与PLC连接, 通过内置手机SIM卡, 接入GPRS网络进入因特网, 监控计算机通过网络就可实践对PLC数据的读取, 如图4所示。

五、总结与展望

对混凝土作业全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与指导, 是对传统的混凝土机械作业模式的突破, 提高了混凝土作业的效率, 保证了混凝土作业稳定进行, 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这种集成化作业控制的控制思想可以推广到建筑行业的各个方向, 市场前景广阔。

对于混凝土作业的自动化控制还有发展的潜力, 可以从节能降噪入手, 逐步提高混凝土机械的人性化与智能化程度, 达到高效环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怀玉, 沈千里, 郑永生.混凝土泵车的智能化控制[J].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9 (07) :164-167.

[2]修智宏, 杨美健.基于RS-485总线的计算机分布式测控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1 (10) :16-18.

[3]陈斌, 林小峰, 等.PLC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 2004 (04) :49-50.

[4]邓则名.电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5]北京亚控自动化软件科技公司.组态王5.1使用手册[Z].2002:23-25.

配网作业全过程安全督察的思考 篇2

1 安全督察现状

1.1 施工队缺乏对主业安全管理制度的了解

(1) 对工程安全管理过程缺乏了解。一项工程从项目确定到施工开始, 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要求, 中间要经过许多手续和程序, 如签订安全协议书、现场踏勘、编写施工方案、办理人员资质、进行开工前安全交底、签发工作票、施工工器具准备、实施现场安全措施等, 期间要牵涉到多个部门和人员。如果某个环节脱节或出现失误, 就容易发生违反规定制度行为, 使现场安全责任无法落实, 从而使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水平降低。

(2) 外包特性容易诱发违章。一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容易忽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许多施工队对安全工器具和施工机具使用原则是能用则用, 很少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租用吊车, 不管其证照是否齐全, 车况如何, 只要价格便宜就租。二是施工人员安全技术素质。一些施工人员因文化、技能素质偏低, 违章也就在所难免, 给现场施工留下安全隐患。

1.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缺乏过程控制

(1) 现场安全监管不力。一些现场监管人员对自己的安全职责认识不清, 认为工程既然已经外包, 自己只要做好停电防护的安全措施即可, 其他与己无关, 不需要对施工进行安全质量监管, 忽略了“工程外包, 安全不外包”, 施工队出事故, 现场监管人员同样有安全责任。另外, 部分供电所因人员紧缺, 一个施工现场往往只派1—2个工作人员协调配合, 难以做到实时监管, 无法保证整个施工现场的质量和安全。

(2) 现场安全督察存在局限性。现行的常规安全督察受时间、地点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一定局限性。平常督察人员到达现场时工作往往已经开始, 检查的仅仅是作业过程中的某一状态, 发现的往往是某时刻或某一状态时现场负责人和施工人员的一些行为性违章, 而较难发现人员资质、技能素质方面的管理性违章, 使开工和收工时的作业过程缺少有效监督和控制, 一些相关联、关键的作业过程缺乏有效的督察, 开工和收工时及其他部分作业过程风险会处于失控状态, 给施工时留下安全隐患。

1.3 安全督察方法单一, 缺乏过程监督

通过多年的安全督察, 虽然查处了各类违章行为, 使违章现象有所减少, 但每天的配网作业现场点多、面广, 而安全督察往往只在作业的某一段中进行, 督察的方法单一, 范围受到制约, 发现的违章行为就存在局限性。现场发现的违章较多的是行为性违章, 对行为性违章背后的管理性违章缺少有效的督察。违章的重复率高, 改正违章的工作量大。

2 加强全过程安全督察的措施

2.1 确立全过程督察标准, 引导规范化作业

一项工程无论大小, 从前期准备、开始到结束, 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 涉及到许多管理制度。一天作业, 从准备、现场作业停电检修措施、站班会 (作业现场安全交底) 、作业中的安全措施 (防触电措施、防倒杆措施、防高空坠落措施、防物体打击措施等) 、工作终结及恢复送电等是每个作业点每天需要面对、需要履行的安全工作。因此, 在配网作业过程中, 要根据配网标准化作业流程和要求, 将每一阶段、每个环节的安全事项一一列入规范, 汇集成表格式的《配网作业全过程安全督察规范》, 对作业现场进行阶段或全过程安全督察, 以引导现场的规范化作业。

2.2 宣传全过程督察, 引导现场作业规范化

一是宣传全过程安全督察的目的, 让现场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明白全过程安全督察的目的是发现整个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规范各类作业项目的行为和方法, 消除作业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安全隐患, 预防和控制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从而防止和避免事故的发生。二是宣传全过程安全督察的流程和方法, 让各级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安全责任, 让现场施工人员可以有的放矢, 从而提升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减少违章行为的发生。三是采取“缓冲时间”, 即在“缓冲时间”内, 对施工现场的各类行为性违章, 采取现场制止, 批评教育, 实施违章记分;各作业班组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和熟悉安全规章, 找差距, 实现安全检查的自查自纠;全过程督察框定违章记分范围, 注重问题的提出、分析和整改, 体现安全督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作用。

2.3 实施全过程安全督察, 注重整改实效

安全督察在于整改, 整改的目的在于引导规范化作业。在全过程安全督察中, 对各个作业环节存在的行为性违章立即制止, 提出改进建议。对摄像记录的行为性、管理性、装置性的违章, 待当天作业结束后组织进行实况回顾, 指出现场“三违实况”, 提出整改建议, 包括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的问题, 形成书面整改意见, 并在以后的督察中进行跟踪, 确保限期整改。

3 全过程安全督察的思考

3.1 常规安全督察应与经常性安全督察相结合

现场作业的不同阶段出现的违章现象不同, 采用常规安全督察, 查到的多为行为性违章;采用全过程安全督察, 查到的违章则会增加管理性违章。常规安全督察和经常性全过程安全督察相结合, 能够比较全面反映现场作业安全性程度, 对行为性、装置性、管理性违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提供管理者决策。同时, 应结合其他专项督察, 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去发现违章和杜绝违章, 真正把安全作业的理念落实到现场的每个环节、贯彻到每位员工, 切实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3.2 全过程安全督察应与标准化作业衔接, 实现持续改进

混凝土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研究 篇3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包括了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在实际工程中, 为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必须对施工过程的各个工序包括原材料、混凝土拌合物及硬化后的混凝土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1 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也是混凝土质量的前期控制, 主要是指根据混凝土设计要求确定合理的原材料组成和各生产工序的最优工艺参数, 它包括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确定与控制等。

1.1 原材料组成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影响

原材料的组成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前提, 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是正确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和进行合理的材料设计。

1.1.1 水泥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胶结材料, 如何合理选用水泥, 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水泥质量主要有以下因素。 (1) 水泥品种的选用。应根据混凝土质量要求, 工程特点与环境条件等, 正确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如大体积混凝土量大, 为防止水泥水化温升过高, 应选用水化热小、放热速率慢的中低热硅酸盐水泥, 而不得使用硅酸盐水泥。 (2) 水泥标号的选择。应遵照满足技术要求, 经济合理的原则。如以低标号水泥配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 即使水泥用量较多, 也难以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要求, 在经济上也不合理。 (3) 水泥碱含量是引起混凝土产生碱-骨料反应的条件之一, 若使用的骨料有活性组分, 水泥中碱含量不得超过0.6% (按Na2O+0.658K2O计算) 。另外, 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及强度方面的性质, 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也要予以关注。

1.1.2 拌合用水

混凝土拌合用水按水源可以分为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以及经过适当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混凝土拌合用水及养护用水的质量要求一般为:不得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凝结时间;不得有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不得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快钢筋腐蚀速率;不得污染混凝土表面等。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质量控制指标如表1所示。

1.1.3 砂

选用良好的砂级配是控制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级配可使砂的总空隙率较小, 需要填充这些空隙的水泥浆体也较少, 从而达到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节约水泥的目的。砂细度模数的大小也关系到混凝土性能, 砂细度模数越小, 比表面积越大, 拌制混凝土时需要较多的水泥浆体包裹。拌制普通混凝土的用砂一般选用级配复合要求的中粗砂。砂含泥量过高会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用水量, 进而降低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同时增大混凝土收缩值, 因此对含泥量有所控制。

1.1.4 碎石

石子按产源不同分为卵石和碎石两大类。卵石表面光滑, 配制混凝土和易性较好, 孔隙率小, 但卵石与水泥浆体粘结性差, 且卵石颗粒的坚硬程度不一;碎石是天然岩石经过人工或机械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它强度一致, 与水泥浆体粘结力强, 一般高强混凝土宜采用碎石配制, 以保证混凝土强度。粗骨料的强度、颗粒形貌、级配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变形和耐久性。因此要有骨料中泥块、硫化物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应不超过有关规定。

1.1.5 外加剂

在选用外加剂时要深入调查研究, 反复进行对比试验, 并复检验证, 尤其要注意送试的小样 (供应商提供的试样) 的代表性与真实性, 取得可靠的试验资料后, 好中择优, 予以采用。应注重外加剂和水泥及掺合料品种的相容性。

1.1.6 掺合料

在混凝土中掺加磨细粉煤灰、磨细高炉矿渣、硅灰等掺合料, 可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提高后期强度, 降低水化热, 减少收缩, 抑制碱集料反应, 提高耐久性。磨细粉煤灰具有活性效应、形态效应、微集料效应。粉煤灰的形态为多孔玻璃体微珠, 在混凝土拌和物中起滚珠轴承作用, 提高其流动性、扩展度, 有利于泵送混凝土、水下自密实性混凝土施工。

1.2 配合比设计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影响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规定, 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

式中:fcu, 0为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 (MPa) ;fcu, k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 (MPa) ;为施工单位统计或按照规范GB50204中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MPa) 。

显然, fcu, k上式中是定值, σ是影响fcu, 0的唯一变数。

当施工单位具有近期的同意品种混凝土强度资料时, 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按下式计算:

式中:fcu, i为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第i组试件的强度值 (MPa) ;μfcu为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N组强度的平均值 (MPa) ;N为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时间的总组数 (N≥25) 。

从上式可知:σ是反映不同施工单位技术和管理水平和不同施工现场条件下fcu, i的离散程度对施工配制强度fcu, 0影响的量化指标。

当采用非统计标准差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规范同时还规定:

这是为了使配制的混凝土在工程中使用时,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离散按正太分布处理, fcu, k定在0.05分位值, 即要求强度标准具有95%的强度保证率, 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 将fcu, k加上就是1.645σ为了确保施工配制强度与设计要求的正太母体的均值相一致。

我们曾做过一些调查, 抽测了一些已建多年的工程和在建工程, 发现被抽测的混凝土强度离散值较大, 强度保证率不够, 致使个别工程使用才15a, 就要进行修补, 这样不仅造成人力、财力损耗, 而且还浪费社会资源。

2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

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就是在混凝土的正式生产阶段, 按规定的控制标准, 对混凝土性能进行经常性检验, 及时纠正偏差, 以保持生产过程中混凝土的稳定性。

2.1混凝土拌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搅拌混凝土的目的是使所有骨料表面都裹满水泥浆体, 从而使混凝土各种材料混合成匀质体。搅拌均匀性与正确的搅拌方法、搅拌时间、进料顺序等有关。投料顺序正确可提高搅拌质量, 常用的有一次投料法和二次投料法[2]。一次投料法是在上料中先装石子再加水泥然后是砂子一次投入搅拌机中, 投料前应加部分水, 投料时砂子压住水泥不致飞扬。对于强制式搅拌机应在投入原材料的同时缓慢均匀分散地加水。二次投料法是先向搅拌机内投入水和水泥待其搅均后, 再投入砂、石, 继续搅拌到规定时间。这种投料方法可提高混凝土强度。但在实际操作中, 如果搅拌时材料不按配合比规定计量或计量不准, 混凝土质量还是无法保证。

2.2 混凝土运输及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运输过程中, 混凝土的混合料可能会产生分离, 造成不均匀和失去连续性而形成分层离析现象。适当的配合比和合理的操作可以将其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强调混凝土的运输时间。运输时间过长不仅给浇筑带来困难, 而且浇筑后将会产生接茬不良的现象。因此, 混凝土运输的延续时间应按相应规定控制[3]。

混凝土的浇筑及振捣是混凝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工序, 将直接关系到构件的强度和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尺寸的准确与混凝土外观等各项指标达到施工验收标准。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工序进行复核验收。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设计上钢筋所规定的钢筋直径、级别、根数、形状、位置等, 施工时都不能有一点差错, 要按位布置, 垫好保护层, 不能踏弯悬挑构件上的钢筋。为防止浇筑时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 灌筑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 一般不宜超过2m[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如果间歇时间超过规范规定需留置施工缝。根据施工经验, 为了保证浇筑质量, 必须控制混凝土每层的浇筑厚度, 其厚度不宜超过规范规定。要正确掌握振捣工艺, 在操作时为了防止上层表面混凝土先振捣而与下面的混凝土产生分层离析, 振捣棒插入时要快插, 为了使混凝土能填满插孔, 抽出时要慢拔, 振动的时间应适当, 一般振动的时间掌握在5~20s之间。若施工过程中某一部位混凝土漏振, 该部分必然产生大蜂窝或孔洞等。这些是施工中特别要注意的。

3 混凝土质量的合格控制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实际质量达到规定的合格质量水平, 除了初步控制和生产控制外, 在交付使用前, 还应根据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 进行合格控制, 即合格评定或验收。通常对混凝土质量的合格控制是通过对混凝土强度 (主要指抗压强度) 这一重要技术指标来分析、判断、评定的, 因为它能较综合的反映混凝土的各项质量指标[5]。

长期以来, 在结构混凝土质量的检测方面, 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检查方法, 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法是按规定的时间与数量在搅拌地点或浇筑地点抽取有代表性试样, 按标准方法制作的立方体试件, 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 养护28天时, 进行强度实验, 按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试件抗压强度, 也就是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来评定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用试件实验测得的混凝土的强度指标, 往往是与结构物中的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差别。因此, 国外直接在结构物上检测混凝土质量的无损检测技术, 已成为混凝土质管理的重要手段, 这一检测技术已引起各国建筑工程界的重视和承认。

4 结束语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必须是全程控制, 不能仅以合格控制作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唯一指标。在实际工程中, 除了按照上述方法对混凝土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外, 还必须要做到“有标准、有体系、有制度”的“三有”体制。

搞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必须要深入现场, 了解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抓住产生质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通过分析研究, 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 落实施工措施, 做到交底明确, 管理到位, 使混凝土的质量波动在控制范围以内, 保证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宋功业, 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传仓, 杨利民, 赵世壮.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陕西建筑, 2006, 137 (11) :35-37.

[3]钟佳墙, 李琛.浅谈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J].商品混凝土, 2006, 4:46-52.

[4]余斌.浅谈预拌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J].混凝土, 2004, 4:37-39.

井下压裂作业过程监测技术探析 篇4

井下压裂技术是目前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尤其对于我国一些超低渗透油气层来说,井下压裂技术的高低已经成为了油气产量突破的掣肘点。而在压裂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压裂层段温度、压力、压裂液的密度以及被压裂的裂缝的产状、密度及分布等参数的检测也非常关键。比较传统的压裂检测主要是采用井口的温度和压力等数据进行测定,

而后通过经验或估算摩阻来得到井下温压等数据,实施监测。然而,由于摩阻是一个受压裂液、排量、砂比等影响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值,且实际经验又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因而,井口所测得的各项参数就很难真实地反映井下压裂作业的实际效果。本文中,笔者在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准确地对井下压裂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并为该技术编制了相关的程序。利用该技术不仅能够利用所设计的软件对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评价,还可以对井下的压裂过程进行监测与控制,因此能够对实际的压裂效果更加真实客观的表达。

1 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

1.1 监测管柱

本方法中的监测管柱在跟随着压裂管被下入以后,可以利用软件对其进行监测,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和采集频率之下,对井底各项数据进行采集并实施传输到井口控制系统中,从而,可获得整个压裂作业过程效果的数据。

该管柱具有以下优良特点:

1)可同时放置两支监测仪,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保证压裂投球的正常工作和正常监测;

3)降低在工作时的震动程度。

1.2 监测仪

检测仪主要由传导感应器、信号处理器及储存装置和电源等组成。

2 压裂实时解释处理软件

2.1 结构分析

压裂实时处理软件以所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同时结合井位的基本情况,可以对相关参数进行解释计算,计算结果可以为压裂设计的优化提供参考。

2.2 软件分析

1)基本原理

该软件解释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渗流力学和流体力学,根据地下岩隙中流体压力的变化对压裂过程产生的现象进行解释。

2)裂缝模型的判断

1)根据前置阶段压力和时间的关系对裂缝模型进行判断。即当k∈(1/8,1/3)为PKN模型;当k∈(-1/2,-1/4)为KGD模型;当k∈(-1/2,-3/16)为Radil模型;

2)根据地应力的大小进行判断。即当σz>σx>σy时,裂缝面与σy方向相垂直,而与σx的方向相平行;当σz>σy>σx时,裂缝面与σx方向相垂直,而与σy的方向相平行;当σx>σy>σz或σy>σx>σz时,则会有水平裂缝形成;

3)综合判断

也就是说可以先由第一种方法对垂直或水平裂缝进行判断,然后再由后一种方法对KGD模型和Radil模型进行判断。

模型判断完成以后,可以利用压力与时间的双对数曲线斜率对裂缝三个方向的情况进行解释。

3 现场应用情况

目前已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辽河油田多口油气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多次施工,成功率高达95%以上。以下就以某井为例进行具体讨论。

1)裂缝闭合前

首先可得出压力的导数随采样时间呈一次线性变化,而后在某点处发生转折,趋于水平递减的特点(如图1所示),表明裂缝在闭合过程中属于普通虑失。

2)裂缝闭合后

做出该井裂缝闭合后线性流曲线和径向流曲线,可算出地层压力值为25.32MPa,底层渗透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压裂效果比较显著。通过软件拟合有效裂缝,其半长为55.2m,导流能力为52.35。

4结论及认识

1)本文提出的井下压裂实时监测技术能够准确高效地监测施工过程中井下的各项参数,如压力、温度等,并且监测过程不会影响到正常压裂作业。实现了压裂作业监测的准确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2)本文提出的监测程序可精确计算出压裂过程中裂缝的闭合压力等各种参数;

3)提出的测试方法可精确计算出地层的渗透率、表皮系数、裂缝产状长度及体积等重要参数,将其应用于实践,在评价压裂效果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为技术人员了解地下储层情况和压裂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该方法中的温压数据是在井底直接所测得的,相比传统的在井口测量而后折算为井下数据的方法,极大地避免了因井筒液体密度、泵压等参数的变化而导致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5)虽然该方法具有很多优势,但是,目前此方法仍然只能分析得到裂缝半长,而不能很好地分析得出裂缝逢高等数据。笔者打算进一步研究实践,完善该方法,使得该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井下压裂技术已经成为了油气增产的主要手段。深入了解压裂产生的裂缝几何形状、产状、密度以及相关的其它参数对于了解地层地质情况、渗滤参数和改善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监测技术有远源裂缝监测技术和直接的压裂井裂缝监测技术,其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中,笔者在理论研究和大量实地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井下压裂实时监测技术,并提出相应的数据解释处理软件。该方法在辽河油田新老区近50口井的压裂监测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准确性高,误差小,参数稳定,能够精确反映出压裂作业的效果,并为同一地层同一压力系统此后的压裂方案设计提供参数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井下,压裂作业,监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崔会贺,姚光宇,徐胜强.水力喷射定向射孔与压裂联作技术在水平井压裂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7,14(3):85-87.

混凝土作业全过程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理

在建筑施工中,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然而效果最显著的方法是对混凝施工现场全过程进行监理, 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就要认真的设计施工现场, 同时设计质量的好坏也与设计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 对于混土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 建筑混凝土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理的原则

1.1 以质量为主

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理的主要目的之一, 混凝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的总体的施工质量, 因此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新时期建筑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理的重要内容。第一,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的规定进行检测, 只有通过了检测的原材料才可以进入施工现场。第二,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操作, 尽量杜绝因为操作人员施工技术不过关而引起的混凝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第三, 在混凝土施工结束之后, 建筑工程混凝土的验收阶段, 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和检查。

1.2 以预防为中心

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监理的最主要目的, 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预防。因为一旦发现工程具有质量问题之再进行补救工作, 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说, 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工程的进程和整体质量。然而, 如果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预防得当, 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事后补救工作, 同时, 最关键的是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有效预防建筑工程裂纹等问题的发生。因此, 以预防为主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混凝土施工质量方案, 定时或者不定时的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

2 建筑混凝土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理的主要内容

对于建筑混凝土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监理一般都分为四个阶段:即对混凝土施工前方案设计的审查、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时的验收、混凝土浇筑时质量的控制和后期对于混凝土浇筑之后的养护。

2.1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审查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设计一般都是由建筑工程的承包者完成, 方案的审查工作则一般都是由工程的专业监理人员接手, 目的就是找出方案中的不足和漏洞, 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审查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是否具有资格证书, 另外需要综合考量施工人员的总体数量;严格检查工程的施工器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质量标准和现场工程的施工需要, 并且要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数量;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选择上, 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尽量运用新的技术成果。

2.2 混凝土工程进入施工现场的验收阶段

在购买的混凝土运送到施工现场之后, 一定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审查工作, 而且要依据建筑工程不同的设计方案中对于混凝土质量的不同要求, 严格审查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质量合格证。与此同时, 加强核对混凝土原材料材质的合格报告单, 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确保混凝土在施工时的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最好现场测试混凝土的性能, 一般情况下对混凝土进行坍落度实验和制作一些简单的试件是最常用的方法。

2.3 混凝土浇筑时质量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浇筑都要首先处理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 对于面板类的保护层的控制大多采用钢筋马凳支撑、钢管悬挂等方法,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部件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采用用事先制作好的四方的砂浆垫块。施工人员对保护层进行处理的时候, 为了确保保护层的设计符合施工标准, 防止混凝土出现露筋、麻面、裂纹等质量问题。监理人员也并不能放松警惕, 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调整钢筋的位置的提醒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混凝土被挤压得越紧, 强度就越高。在连续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把握振动棒的使用方法, 振动棒的插入要遵循垂直快插慢收原则, 而且两次插入的距离不宜过大。最后监理人员还应该注意观察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是否存在异常, 防止模板出现了变形、漏浆等现象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如果一旦发现模板存在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知施工人员, 待混凝土稳定后, 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尽量避免因为混凝土的质量而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事件发生。

2.4 混凝土浇筑的后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的后期养护也是混凝土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监理人员在混凝土的养护阶段也不能掉以轻心, 要给予足够重视。混凝土浇筑完工后, 监理人员应该检测混凝土的平整度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等。另外需要注意对混凝土养护时间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要求最低不少于7d, 具体时间的安排还应该根据混凝土强度以及施工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一些有抗渗透处理的混凝土养护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4天, 对于一些强队变化非常好、施工要求不是很高的混凝土也可以适当缩短养生时间。总之, 加强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控制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施工时, 监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于水电供应的保障, 严格控制可能会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现场混凝土样品进行采证取样, 确保混凝土浇注过程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另外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运输时间, 防止混凝土在路上耽误的时间过长而错过了最佳的初凝时间, 因此, 对于罐车的出站时间和到达时间, 也要严格的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强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管与控制是新时期监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现场全过程的监理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施工监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混凝土质量问题, 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程。因此, 加强对施工现场全过程的监管, 并并不断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是建筑工程总体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浅究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现状与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 .[1]王海英.浅究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现状与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 .

[2]陈剑锋.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 (中旬版) , 2012 (11) .[2]陈剑锋.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 (中旬版) , 2012 (11) .

[3]蒋芳.浅析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 (理论版) , 2012 (12) .[3]蒋芳.浅析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 (理论版) , 2012 (12) .

中学教学过程中作业问题的思考 篇6

先看看老师布置的是什么作业, 据了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学老师全部是按照学校发的试卷、习题来布置作业的;剩下的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以讲习题代替讲课;一部分老师在开学之初规定哪本习题, 让学生跟随课堂进步完成;还有为数极少的老师, 自己根据教学需要总结习题, 把学生买的所有习题归纳、整理, 然后编写发给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呢?“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许多学生作业是完成了, 甚至还是两种颜色的笔 (一种颜色是自己写的, 另一种颜色代表写完之后自己对照答案修改的) , 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全班学生有三十二名, 据我批改作业一个月的观察发现, 每次作业大约能有两三个的的确确是自己写完之后再对照答案修改的, 剩下的全是应付老师检查。一个月下来, 只有一个学生每次作业都是自己写的。虽然他没有写完, 我照样给他一个A, 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在写作业。这些所谓的作业, 都只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 浪费老师的时间, 惹得学生和老师都怕作业。那么我们的作业为何会处于今天这种尴尬的地位呢?

首先, 目前学校竞争压力大, 以考试作为一个学校的唯一考核标准。而做题仿佛是得高分的唯一出路。每个学校都会给学生订资料, 学生的家长们也都非常踊跃为学生买各种各样的习题册, 这样平均下来, 每门课大约都是两到三本习题册。这是教育的方向引导不恰当。

其次, 学生确实没那么多的时间。学生没有生活的负担, 但是作业足以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除了平时要上课, 放学回家之后还要进各种辅导班, 补习功课。那些作业量是正常生活的学生所无法完成的。

再次, 老师没有形成作业检查的良好制度。有的老师只是布置作业, 却不严格检查作业;有的老师甚至都不检查作业。学生毕竟还未成年, 学习的确要靠自己, 但是个人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 每人都有惰性, 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监督, 需要老师认真对待他们完成作业这件事情, 努力希望老师看得到, 偷懒也希望老师及时发现并且督促, 这是学生的心声。老师的认真和重视会引起学生的重视, 只要老师重视起来, 学生就一定能完成, 并且完成的很好。老师应该认识到作业应该是从布置开始到收回检查结束, 要有始有终。

再次, 作业没完成的处罚不合理。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 本身作业就不合理, 如果因为没完成作业而受到不合理的处罚, 那作业更加惹得学生的反感。一个老师最常做的错事就是通过罚写多少遍作业来完成自己的教学, 试想一下, 一个人如何能爱上自己的惩罚工具?

最后, 作业完成之后没有相应的评讲, 时间久了, 学生忘记试卷内容;或是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脱离学生, 学生没有积极性去听, 自然也就不会重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也就对作业没有兴趣。要把每一次作业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 认真应该贯穿在教学每一个环节。老师要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 同样, 学生也很期待自己完成的怎么样。

存在即是合理的!未来可以预知, 也可以改变, 虽然存在许多原因导致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但是相信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国家的政策改变不了, 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做出小范围的改变。

第一, 我们不要买市场上毫无价值的习题册。偌大一个国家, 有多少人知道中小学教学的品牌?

第二, 我们的老师要认真负责, 把布置作业作为一件大事认真看待。我们不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去布置作业, 我们要明白布置作业想要得到什么。所以布置作业的时候, 要根据情况从实际出发, 不是所有的习题都适合学生, 要认真筛选;不是同样的习题适合所有的学生,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保证他们能够完成。除了操作性, 还要考虑适当加强作业的趣味性。

另外, 老师还要参与到整个作业的过程,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并且要把作业的信息返回给学生, 提高作业的质量, 促进教学过程优化。

第三, 我们的家长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补习班做兼职的时候,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 他学的英语教材, 所有的课文他都会背诵, 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只需要像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去玩、去看电视、交朋友。而他就象一架机器在为父母运转, 看不到孩子应有的眼神!我真的很想告诉家长们, 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给孩子一点快乐的记忆吧!

第四, 学生要勇敢地做作业。做作业还需要勇敢吗?是的, 很多学生不做作业, 而是抄写, 他们为什不自己写?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因为害怕出错, 害怕面对满纸的红叉叉。中学生的心里很敏感, 他们害怕犯错, 怕羞。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克服自己怕羞的心理, 老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 善于鼓励学生, 至少不能让他们失去写作业的勇气。

第五, 摆好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作业的确有很大作用, 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变成教作业, 作业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现在这些普通的中小学出现一种“教学作业化”倾向, 课堂的时间不是用来讲课, 而是讲习题, 作业是必须的, 可是我们的作业承受不了那么多的重任!我们需要正视作业问题, 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作业问题也是长期累积, 发展到现在这种情况, 想要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期努力;也不是一个人可以解决, 一部分人可以解决的, 我们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对“老师——学生”这个主力军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王君《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混凝土作业全过程 篇7

为此, 作者曾对受轴向约束和转动约束共同作用的混凝土梁在升降温全过程中的耐火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发现虽然高温下梁端弯矩较大, 然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试件却未发生明显的破坏现象。此外, Wang对Cardington八层足尺组合钢框架的两次大型火灾试验进行了分析, 发现降温阶段梁将产生比初始值更大的弯矩, 但并不确定是否会导致梁的破坏[1]。可见其他学者也遇到类似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 如王超对普通混凝土方形柱的N-M包络图进行了研究[2], 但却是仅对单调升温的情况进行的, 而未考察降温阶段的情况。

因此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 并为了准确解释上述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考察升降温全过程约束混凝土梁的N-M包络图的特点, 进一步揭示混凝土梁的高温力学特性。

1 梁截面高温抗弯承载力

图1所示为混凝土梁截面示意图, 三面受火。梁截面尺寸为250×400mm 2, 混凝土轴压强度37.6MPa, 钢筋屈服强度357.6MPa, 梁截面常温抗弯承载力为86.45kN·m。其中梁RCB 2和RCB 4按照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分别升温60min和120min, 具体升降温曲线见图2。梁RCB2和RCB4的左右端弯矩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却分别高达67.64 kN·m和76.14 kN·m。虽然二者的梁端弯矩峰值仍小于梁截面常温抗弯承载力, 但考虑到高温下梁截面抗弯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那么梁端弯矩峰值很可能超过了梁截面高温抗弯承载力。然而在试验过程中各试件的左、右两端并未发生明显的破坏现象。

为此, 本文使用FORTRAN语言自编程序进行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梁截面抗弯承载力的分析, 其中钢筋和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本构关系依据EC3[3]和EC2[4], 同时为简化程序编制, 假定降温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为所达到最高温度时的应力—应变曲线[5]。

采用RCB2和RCB4的实测温度曲线来考察升温时间th分别为60 min和120 min的升降温全过程混凝土梁的N-M包络图。

(a) th=60 min,

(b) th=120 min,

(c) 单调升温。

图3所示为实测升降温全过程混凝土梁截面的N-M包络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

① 常温下梁截面N-M包络图完全对称, 曲线的最高点在纵轴上, 即轴心受压。

② 不论是常温还是高温, 随着轴力的增大, 截面抗弯承载力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即轴向约束产生的轴向压力使梁截面抗弯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一规律正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如图4所示, 试验构件RCB2和RCB4的梁端弯矩最大值发生在 (50-60) min, 此时的轴力分别约为168.6 kN和121.0 kN, 对应的梁截面抗弯承载力分别为111.4 kN·m和102.8 kN·m, 截面抗弯承载力不减反增, 且其他升 (降) 温时刻截面抗弯承载力也均比梁端弯矩大很多, 因此虽然高温下梁端弯矩较大, 但却未发生明显破坏。

③ 对于单调升温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增加, N-M包络图逐渐内缩, 且前60 min内缩较快, 随后内缩速率逐渐减缓;随着时间的增加, 截面N-M曲线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明显, 最高点逐渐向左下方移动, 这是因为混凝土梁三面受火, 截面上下部的温度相差较大, 使得上下截面的材料劣化程度差别较大, 致使N-M曲线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明显。

(a) RCB2,

(b) RCB4。

④ 对于升降温全过程的情况, 降温阶段N-M曲线内缩速率逐渐减缓, 截面抗压承载力有所减小, 而截面抗弯承载力却有一定恢复, 降温一段时间后N-M曲线趋于稳定和对称。这是因为降温初期虽然三个受火面的温度开始下降, 但内部和不受火面的温度却继续升高, 使得梁截面抗压承载力有所减小, 而截面下方钢筋强度的恢复使极限抗弯承载力有一定恢复;降温一段时间后截面温度趋于稳定和均匀, 从而使得N-M曲线趋于稳定和对称。

2 小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 可以得到如下初步结论。

(1) 常温下混凝土梁截面N-M包络图完全对称, 曲线的最高点位于纵轴上, 即轴心受压;不论是常温还是高温, 随着轴力的增大, 截面抗弯承载力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即轴向约束产生的轴向压力使梁截面抗弯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 对于单调升温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增加, N-M包络图逐渐内缩, 且前60 min内缩较快, 随后内缩速率逐渐减缓;随着时间的增加, 截面N-M曲线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明显, 最高点逐渐向左下方移动。

(3) 对于升降温全过程的情况, 降温阶段N-M曲线内缩速率逐渐减缓, 截面抗压承载力有所减小, 而截面抗弯承载力却有一定恢复, 降温一段时间后N-M曲线趋于稳定和对称。

参考文献

[1]Wang Y C.An analysis of the global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the Card-ington steel-framed building during the two BRE fire tests.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0;22 (5) :401—412

[2]王超.不同受火方式下普通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6

[3]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sation (CEN) .BS EN1993-1—2, Eurocode3: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part1—2:General rules—Structural fire design, 2005

[4]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sation (CEN) .BS EN1992-1—2, Eurocode2: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part1—2:General rules—Structural fire design, 2004

上一篇:车辆挂靠下一篇:抗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