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教学

2024-07-21

句子教学(共12篇)

句子教学 篇1

句子, 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 词和词组只能表示一个概念, 句子才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 句子在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语用学认为语言的学习要从三大方面研究:一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 也就是研究“通不通”的问题;二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 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三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 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在语用学背景下指导句子教学, 也要在此基础上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句子的结构”

低年级学生学习句子, 应以学习“主谓句”这类基本句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这类句式时, 有必要采用适合低龄儿童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

如《秋天的图画》中的重点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是由四个典型的主谓句组成的长句子, 为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内部结构, 教师组织了以下教学: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梨树、苹果、稻海、高粱。

师:作者用了一些短语, 把这些景物写得很美, 老师将它们请出来:

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金色的波浪、燃烧的火把

师:作者还用了一组有趣的动作把句子连接起来, 梨树用的是———

生:挂起。

师:是啊, 灯笼就要挂起来。 (贴词卡:挂起)

师:苹果呢?

生:露出

师:红红的脸颊露出来。 (贴:露出)

师:稻海———

生:翻起。 (贴:翻起)

师:高粱———

生:举起。 (贴:举起)

以上教学, 教师将了解句子的主谓宾三大成分, 分解到三个教学阶段:第一“找景物”, 实际上就是从句子中找出“主语”;第二“找出短语”即找出“宾语”;最后, 找出连接两者之间的动作词语, 实质就是找出“谓语”。教师如此分步安排教学, 用意是形象地展现句子组成的过程, 同时也巧妙地渗透主、谓、宾三者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句子的内部关系”

句子内部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 也称逻辑关系。教学时, 可选用简单复句或句群为语例, 引导学生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或者各分句连接的方式。

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 靠着奶奶, 仰起头, 指着天空数星星。”这是一句典型的连动式句型, 我们可以这样艺术地开展教学:

师:读句子, 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词。

师:这些动作都是谁做的?

生:张衡, 那个数星星的孩子。

师:对, 我用其中一个来说一句话:“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像这样, 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说的句子, 相继出示: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

一个孩子靠着奶奶。

一个孩子仰着头。

一个孩子指着天空。

一个孩子数星星。

师:如果课文就像这样写, 你喜欢读吗?为什么?

生:太啰嗦了。都是讲一个人的, 不用每次都说“一个孩子”。

师:是呀, 这些动作都是一个人做的, 我们只需要在句子开头说一次就行了。那我们就把它们变回一个长句子。 (课件演绎四句短句变成长句的动态过程)

师:这时候, 奶奶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 读一读:

奶奶坐在椅子上。

奶奶搂着张衡。

奶奶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

师:请你改成一个长句子:

生:奶奶坐在椅子上, 搂着张衡, 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

以上教学, 教师采用“拆合法”, 先将长句子拆成短句, 引导学生发现表达上的重复、啰嗦, 再将这些句子合成一个连动式的长句, 最后让学生将写奶奶的三个短句仿照改成长句。这种没有直接讲解的教学, 可谓一举数得:长句改短句, 巧妙揭示连动句型的内部结构;通过五个短句的朗读, 发现表达的问题所在, 以此渗透连动式句型在表达上简洁明了的特点。

三、“句子的表达效果”

1. 关注关键词语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 词语运用是否准确妥帖, 直接影响到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教学时关注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和锤炼是最为基本的任务。我们可以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等方面关注。

如《雷雨》一课的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句中动词“垂下来”用得非常准确, 采用比较法展开教学:

师:老师把这只蜘蛛请到教室里来了, 看我来演一演, 它是怎样逃走的。

(师拿出一只蜘蛛模型, 在黑板上演绎蜘蛛慢慢地爬下来的动作。)

师:我演得对吗?

生:不对, 这不是“垂下来”, 是慢慢地“爬下来”。 (出示词卡“爬下来”)

师:哦, 那我重演。 (教师一松手, “蜘蛛”从黑板上掉下来。)

生:不对, 不对, 这不是“垂下来”, 这叫“掉下来”。 (出示词卡“掉下来”)

师:那怎么样才是“垂下来”呢?你能告诉我怎么演吗?

生:头往下, 蜘蛛屁股后面一条线挂下来……

师: (教师按照学生说的去演) 这回对了吗?

生:对!

以上教学中教师采用“演一演”的方法, 巧妙将“近义词比较法”融在活动过程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习得了语言。

2. 关注特殊句式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形式上整齐匀称, 读起来声韵和谐、节奏明快。这样的句子在语法学上称作“整句”。这样的语言富有特色, 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多朗读、细品味。如《雷雨》中:“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这一段每句话的句式短而整齐, 读起来节奏明快。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师:雷雨来得快, 去得也快。不一会儿, 雨过天晴了, 让我们推开窗户, 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彩虹了。

生:我看到了一个红红的太阳。

……

师:看——— (出示雨后风景图) 雨后的景色可真美啊!老师把它写成了一首小诗。 (师生配乐读诗)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

师:真美!

教师将课文中的句群改为诗句的形式出现, 其目的是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美。

小学低年级课文中还有变式句、反问句、否定句等特殊句式, 只要语文教师具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 同时考虑儿童的学习心理, 就能艺术地开展句子教学。

句子教学 篇2

教学内容:复习小学阶段有关句子的知识,从句子的基本知识、到句子的理解和句子的初步运用为主线,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句子和几种基本句型。

3、句式的变换。

4、修改病句,做到语句通顺。

5、能积累精彩语句、格言警句,会背诵默写课文中中要求掌握的句子。

6、初步认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与反问等修辞方法,体会表达效果,并能简单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修改有错误的句子,做到语句通顺。

2、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

一、二、导入: 句子通行证

按预习纸交流

1、辨析句式

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教师:这句话虽然是感叹号结尾,但是它却是一个祈使句,所以判断句式的时候,不能单从标点符号来进行判断,应该根据句子的语气来判断。

三、交流

1、总结陈述句和双重否定句互换的方法:只要根据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原则,增加或删除否定词就可以了。(课件)句子魔法屋

2、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互换方法: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原文原话,在书写时用引号。间接引用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转述别人的话,不必用冒号和引号。转换时换人称,改标点。(课件)

3、补充练习(课件)

1)把下面这段话改为直接引语来进行表达,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

4、试一试:(课件)

四、句子诊断室

1、交流

病句常见的病因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颠倒、词义重复、用词不当、含糊不清、前后矛盾等

修改病句的方法:一是读懂句意;二是检查病因;三是进行修改;四是再次检查。(课件)

试一试:试着来修改下面的一段话。

五、诗句大宝库

1、交流学生的积累

2、试一试:

五、句子加工坊

1)我们小学阶段常用这样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对偶

交流。2)判断

3)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教师总结:我们在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时,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法。(方法)

2、理解句子内容(内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情感)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篇3

[关键词]句子教学 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点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12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田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文章第二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是由四个结构相同的主谓短语组成的长句。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挂”“露”“翻”“举”四个动词描绘出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个长句子是引导学生学习句子,了解句子的构成,感受如何将句子写生动的典型语例。

二、教学过程

(一)字谜导入,揭题

1.字谜,学习“图”。出示谜面:

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

请一个学生读谜面,指名说谜底。 (“图”字)说说是你怎么猜出来的?

认读“图”,出示词卡“图画”,指名读。一起读。

2.揭题。

今天这节课,咱们要一起来学习新课文。课文的题目是《秋天的图画》,跟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完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略)

(三)学习重点句,读懂句子结构,感受秋天景色之美

过渡:秋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她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美景呢?

1﹒请你自己读读第二句话。拿出笔,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圈出来。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句子主语标出)你们圈对了吗?

3.老师把它们请到黑板上(板贴: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咱们一起跟它们打打招呼吧!

梨树、苹果、高粱咱们都认识,稻海是什么呀?(出示图片:稻海)瞧,秋天,田野里的稻子成熟了,很多很多的稻子在一起,就像无边无际的海洋,这就是——稻海。

那么,很多很多花就叫——学生答:花海。

很多很多人,叫——人海。

很多很多树,叫——学生答:树海!

教师纠正:不对,我们一般叫——林海!(学生齐读:林海)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景物,让我们边读边把这些景物的名称记在心里。

4.作者还用了一些短语,把这些景物写得很美,老师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1)出示短语,感受色彩之美。

出示卡片“金黄的灯笼”。指名读,点评引导:谁来把灯笼的颜色读得更美?一起读读。

还有两个短语也有很美的颜色。出示卡片“红红的脸颊”。指名读短语。小朋友们,你们的脸颊在哪儿呢?你们的脸颊红红的,可爱极了。指名读,一起读。

出示卡片“金色的波浪”。指名读,齐读。

出示卡片“燃烧的火把”。“燃烧的火把”是什么颜色?(出示图片:火把)指名读,一起读。

(2)短语和景物搭配,感受比喻的效果。

谁和谁放在一块儿最合适呢?(请学生上台移动词卡,将主语和修饰词一一对应,并说说搭配理由)

生1:因为苹果和小朋友红红的脸颊很像,所以把“苹果”和“红红的脸颊”放在一起。

生2:成熟的稻子是金黄色的,连成一片就像大海;风吹来,就像金色的波浪,所以把“稻海”和“金色的波浪”放在一起。

……

师:它们之间样子像,颜色也像。那我们就用 “像”把它们连起来读。“梨树上的梨子就像——”

生:“金黄的灯笼。”

师:“苹果——”

生:“就像红红的脸颊。”

……

5.感受动词运用的效果,了解句子的构成。

(1)课文里没有用“像”,而是用了是一组有趣的动作,再读读第二句,找出来读读。

边做动作边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师在句尾加上句号,使短句完整: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

小结:一个个词语宝宝组成了完整的句子。选最喜欢的一句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2)把短句改成长句子。

师:这四句都是在写什么?

生:都在写秋天美丽的景色。

师:四句话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怪不得课文把这四句小句子变成了一个长长的大句子(出示):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读给同桌听、指名读、齐读。

(四)拼句练习,巩固句子概念

秋天的美景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藏在信封里。拿出信封,把里面的词语宝宝请出来,拼成两个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同桌合作将信封里的词语拼成两个句子。

词语:柿子 银杏树 摇起 挂起 红红的灯笼 金黄的扇子

(反馈交流)

生1:柿子挂起红红的灯笼。

生2:银杏树摇起金黄的扇子。

师:这两句话都在写什么?

生:都在写秋天丰收的美景。

师: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长句子。

(指名读,齐读)

柿子挂起红红的灯笼;银杏树摇起金黄的扇子。

(五)创设情境,引读第一句

秋姑娘带来了秋天的图画,你最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有愿意把这个消息告诉我?

生: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师:谁来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告诉地上的小蚂蚁?小蚂蚁小小的,请你把声音放得柔一些,轻一些!一起试试!

师:(引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消息,告诉蓝天上的白云吧!

(引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六)生字书写指导

1.认读“波浪”。

2.引导发现字形结构上的异同,写好三点水。

板书设计

三、点评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色彩的搭配,寥寥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本文具体写景的句子,是由四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长句。二年级第一学期是学习句子的关键时期。这种典型的句子值得作为语例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句子概念,感受句子写得生动,以此帮助学生积累,为表达奠定基础。因此,周老师以主谓句的教学为重点,展开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可以说,教学的内容选择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展示句子的构成,加强语用训练,并将语言的学习与情感的体悟融为一体,并展现了充分的学习过程。

第一步:读懂句子写了什么。

教学之初,教师请学生读句子,圈画出写了什么景物。实际上,这是训练学生读懂句子的第一步,知道句子“写了什么”,巧妙地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体:主语。

第二步:体会句子表达的生动性。

偏正短语是帮助句子写生动形象的重要因素。周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短语,感受景物的色彩之美;然后将景物与短语搭配,了解景物与比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既感受到景物的美,又渗透了比喻句的特点与作用。而这一个环节,其实也是渗透了句子的又一个重要成分:宾语。

第三步:感受动词的妙用。

教师先让学生用上“像”来连接本体和喻体读句子,然后找出“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动词,让学生边读文中原句边做动作,感受作者用动词的准确和巧妙的同时,揭示句子的又一重要成分:谓语。

以上过程,教师分解动作,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了句子的构成。

第四步:合并短句为一个长句。

当学生明确四个句子都在表达秋天的景色之后,教师最后将四个短句改为一个并列句群。这种并列句群不是低年级学习的内容,教师这样做,一是尊重文本,二是体现表达严密的逻辑性。

本课教学值得借鉴的是关于句子的结构与表达的技巧,教师并没有进行理性地讲解,而是通过低年级儿童易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读、找、演、拼等,渗透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句子的学习要求仅达到“意会”,重在积累运用。

浅析初中英语句子的教学策略 篇4

一、先记忆再理解

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以句子为中心教学,对句子的汉语意思、表达方式、句法结构、词汇的应用等疏而不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学习和积累,达到交际运用之目的。而对于英语句子的教学,教师们存在两种方法的争议:“先记忆再理解”还是“先理解再记忆”。对于这个问题,多数教师选择的是“先理解再记忆”。笔者认为不如“先记忆再理解”。

众所周知,卡尔马克思在50岁时开始学英语,可是仅仅六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为报社和杂志写英语文章,“英语速成”速度太惊人!但如果马克思先理解,再记忆,对于每一个单词、每一个语法结构都倒背如流,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写英语文章是不可思议的。语言学家也建议中国学生学英语,忘掉自己的母语,学真正的英语。因此,记忆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笔者根据一个考查课堂教学的反馈,也可以看出先理解再记忆的弊端和不足:学习八下unit 4的语法时,教师对“疑问词+不定式”的用法讲得深刻,包括在具体运用时疑问词的选择,强调出来疑问词是why时不能和不定式连用,再强调what to do和how to do的区别,强调每一个疑问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等,可谓把这样的句子拆解得细致、具体、详尽。可是在巩固练习时,一个题目的完成情况让我们哑然失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Millie hasn’t decided______(买哪一个)。如此简单的教材例句,学生的得分率不到70,理解的太多,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其这样讲授,不如让学生忘掉意义的翻译、句法的分析,先“背诵”的话,对于这个句子的考查,部分学生不会束手无策。

二、替换句型训练方法

替换句型训练是英语句子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替换分为同义句和句式的变化等,多以同义句为主。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语句含义和用法的同时也能掌握语感。如It is+adj.+for/of sb.+to do sth这个强调句型,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句型之一,对于这个句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team work.等,在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这类句子,并进行句型转换的改写,如改为一般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等加强语感。

三、句型拓展训练方法

对于学习的句型,我们的目标不仅仅让学生了解结构、含义、语法特点等,还应该加强扩展性的练习,才能让学生对句子深入的理解,使表达更准确。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和使用基本句型进行自我介绍、介绍他人等时,可以让学生说、写一段完整的话介绍自己,如My name is Betty.I am a girl.I am very slim.I am kind and helpful.I always help others in need……这样的描述详细,形象且丰富。而且在这样的拓展训练中,既是reading的简要概述,也使学生在拓展中学习还理解和使用较长的句子,为写作埋下伏笔。

四、情境教学法

语言离不开运用的情境和语境,语境变化,句子的使用也随之而改变。只有把握和根据语境才能在交谈和运用时“如鱼得水”。因此,对于句子教学时,我们不仅应关注单词的用法、句法结构、词性等的运用等,还应该根据语境不同而正确表达。

对于现在完成时的句子的初步感知时,教师可以利用comic strip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如呈现Hobo和Eddie的对话情境———hobo的鸡腿不见了,而问Eddie:have you seen my food?对方摸着鼓起的肚皮,不好意思地说,Yes.But I have eaten it.再次呈现Hobo生气的情境,What?Have you eaten my food?这样,情境的给出,卡通人物的熟悉、对话的简短和精练,利于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对现在完成时的意义、结构和用法不用过多的解释,情境的创设和提供,降低了句子的学习难度,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反之,英语学习如果脱离情境,会使语言的学习艰涩和无聊,使学生对句子的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会逐渐下降,并且会一落千丈。

英语中心句子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勇于创新,探讨出与新课改同步、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相符,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总要求和宗旨。

摘要:英语句子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通过句子,强化语音语调,通过句子,巩固词汇的运用,通过句子,巩固语法知识,通过句子,达到交际和运用的目的。英语句子众多,一节课出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句子,那么,怎样进行句子教学,才有效,值得我们探讨。文章主要从中心句的教学,探讨中心句子的先记忆再理解、句型替换练习、拓展训练以及情境教学法等主要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句子教学,中心句子,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池玉琴.探究初中英语中心句子教学方法[J].校园英语(上旬),2014(5)

缩写句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缩写句子的一般步骤,认识缩写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认识常见的缩句类型,学习其缩写方法,注意缩写句子的事项。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缩写句子的步骤,注意缩写句子的事项。

难点:能够正确使用所学缩写句子的方法与技巧快速、准确地缩写句子。

教学类型:讲授型

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学生对缩写句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缩句的类型,提高学生缩写句子的能力,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用直接导入让同学们了解缩句的含义,然后以火眼金睛去学习缩写句子的方法与技巧、解题步骤、注意事项。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好,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缩写句子。缩写句子是小学高年级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缩写句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二、学习过程

(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缩写句子(PPT):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二)缩句和扩句正好相反,缩句是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简洁。那么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请看缩写句子的方法:(1)读懂原句,明白原意。(2)找出主干,删去修饰。(3)认真检查,保留原意。

(三)缩写句子的步骤:

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是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对这部分予以保留(主、谓、宾),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四)缩写句子注意事项:

(1)缩句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如:“妹妹的衣服很漂亮。”这个句子应该缩写为“衣服漂亮”而不能缩写成“妹妹漂亮”,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儿留一点儿。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如:在草地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儿。(句中,“在草地上”是介词作状语可删去;“许多”是数量词修饰“花儿”可以删去;“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花儿”的,也可删去。缩写为:盛开着花儿。)(3)借助“的、地、得”:把“的”“地”“得”前的修饰词删去,去除“得”后面的词语。(包括的、地、得要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如:我兴奋得一蹦老高。一蹦老高是修饰兴奋得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就缩写为“我兴奋”

(4)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句中“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是用来强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取得了进步,可以删除。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进步。)

(5)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 因为“着,了,过”和“啊,吗,呀,呢”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的。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他勇敢地跨过了这条小沟。缩写为:他跨过了小沟。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6)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如果把“没有”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三、缩句练习

1.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2.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园里放声歌唱。

四、课堂总结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句子教学 篇6

句子教学的重点是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一篇课文包含着若干个句子,在阅读课上进行句子教学,不需要讲解所有的句子,因为有些句子很简单,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去教学,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从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句子教学。

一、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就是把上、下文中意思有关联的句子结合在一起思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意思。有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有概括的作用。例如《小马过河》中的“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理解这个句子,就需要把小马亲自试试的结果与前面老牛说的河水很浅、松鼠说的河水很深的话联系起来。还有的句子的意思在课文的前后内容中有所体验,例如《白杨》一文中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怎样理解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联系这句话的前面,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严肃的神情,这句话后面叙述的爸爸建设边疆、决心扎根边疆的经历,学生就能体会到爸爸借介绍白杨树表白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句子

学生理解句子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描写大榕树的一句话:“大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枝上又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面,有的又伸到泥土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榕树,但是他们见过很多别的树。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树的枝干、根是什么样子,把这些印象与课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就会发觉;平时见到的树是一根树干,而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平时见到的树根长在地底下,而榕树却是“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面,有的又伸进泥土里”。是因为它生了“不计其数”的根。这样,把已有对树的印象与课文中写大榕树的句子联系起来,就想象出了大榕树的样子,读懂了句子。

三、指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联系语文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但是有的句子,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例如理解《小交通员》中的“地下党的县委机关就设在我们家里”这个句子,就要向学生介绍当年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地下党工作的危险性,知道了县委机关安全的重要性和隐蔽性。明白了为什么设在他的家里。还有些句子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例如《草原》中写草原的自然景色有着这样一句话:“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什么是“渲染”,什么是“墨线勾勒”,一般学生不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国画有两大派。一派是用鲜明的墨线勾勒的,一派是用墨色渲染的,使所画事物浑然一体的。课文是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来形容“到处翠色欲流”的草原。

四、指导学生联系语言的具体环境理解句子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联系语言的具体环境理解句子,有助于学生真正读懂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真正感受各类句子的不同特点,积累各种句子。例如对《林海》一课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学生只要能体会到作者是把兴安岭当做一个美丽的姑娘来加以赞美的就行了,不要向学生讲述“拟人句”这一名词术语。再如《太阳》一课中“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要让学生体会到:从前半句来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关系应该不大密切,而后半句告诉我们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课文中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要让学生体会到,句子讲的假设没有太阳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对这些句子,不要讲述转折复句、假设复句之类的名词术语。

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从字面看是一种意思,其实里面还包含着更深刻的意思,不经反复诵读,用心思考,学生领会起来比较困难。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回答侄女周晔的问题时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这个句子,如果光从字面看,就会同课文中的“我”一样,自以为“恍然大悟”,其实完全没有弄懂。像这种含义深刻、话中有话的句子,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体会出含着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如《大海的歌》中的一句话:“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舞;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对这样的句子,学生不容易一下子弄清意思,就要运用抓住主干的方法,读懂句子主要说的是什么。首先要分析出它主要是说“吊车”和“海轮”,再分析是什么样子的吊车和什么样的海轮。

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句子的不同环境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并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懂句子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句子的能力。

句子处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7

理解句子的第一步是将句子表层结构的各个成分归属于相应的语言学范畴, 这个过程叫做语法分析 (parsing) , 通常我们采取两种原则进行语法分析:即时原则和等等看。即时原则, Just和Carpenter (1980) 认为我们看到一个词就会立即作出决策, 他们把这个原则叫即时原则。这种观点认为当我们听到一个词时, 就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其意义, 确定其所指并把它放到句子句法结构的具体位置。采取这样一个原则的主要原因是即时加工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但是它可能导致错误的语法分析。比如说:The florist sent the flowers was very pleased乍一看这个句子似乎不符合语法, 较难理解, 采取上述原则比较容易出错。等等看的方法就是在句子后面会说什么比较清楚之后再对单词或短语进行解释。这种原则可以减少语法分析的错误可是会增加记忆的负担。比如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句子:John bought the flower for Kate.这个句子在句法上存在歧义。可能是John买花送给Kate, 也可能是John顺便帮Kate买了花, Kate想把它送给别人。如果我们采取等等看的原则, 那么我们就要保留两种解释或更多, 我们的工作记忆就会承受不住这么多。

在我们理解句子的时候通常会在抉择一些词该放到句子句法结构的哪些位置, 我们根据什么来作决策?下面介绍两种得到大量经验支持的策略:

迟闭合策略 (late closure strategy) 它倾向于把新词汇项目附加到当前成分 (Frazier, 1987, Frazier&Foder, 1978, Kimball, 1987) , 这一策略可以减少语法分析中工作记忆的负担 (Frazier, 1987) 。下列句子是迟闭合的一个例子:Tom said that Bil had taken the cleaning out yesterday.Frazier和Fodor (1978) 认为我们一般偏好后中解释。

最小附着策略 (minimal attachment) , 它倾向于把新项目附加到那些能够使用最少的、与语言规则相一致的句法节点即可建构的短语标记上 (Frazier, 1987, Fazier&Fodor, 1978) 。

为了更好地处理句子, Michael Harrington在Sentence Processing中提及三个模型。

原则模型 (principle approach)

该模型是Pritchett在Chomsky的GB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认为词汇的加工和提取是自动的操作, 不需要词汇以外的信息。语境对词汇的加工不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对词汇加工的输出起作用, 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认为句法信息优于语义信息, 句法加工支配着句子理解的过程。可是这种强调句法优先的理论受到了一系列ERP研究结果的挑战。这个和模块模型相似。运用这个模型可以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 但是可能会引起错误的语法分析, 比如花园小径效应。

约束模型 (constraint-based approach)

该模型认为, 在句子加工中, 句法结构的建构是各种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满足的结果。在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的最初阶段, 我们就会同时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句法的, 词汇的, 语篇的, 还有非语言信息和情境信息 (Tanen-haus, Spivey-Knowlton, Eberhard&Sedivy, 1995) , 这个模型能尽量减少语法分析错误的产生, 可是会增加理解者工作记忆的负担。

指称模型 (referential approach)

这一模型结合了以上的两种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的时候, 同时利用所可获得信息———语篇来分析歧义, 认知者需要根据交际语境 (认知语境) 对具有歧义的语言结构作出顺应语境的选择, 意识到哪一种语义更顺应语境, 这就涉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认知者在选择歧义句句法语义、作出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程度越高, 对歧义句认知消解也就越容易实现。这一模型兼顾了上述两种的优缺点,

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句子理解的问题, 恰当地运用句子处理的模型, 有助于帮助学习分析和解决歧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外语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 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 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 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二语习得中句子歧义的处理, 论述了在二语习得中句子的处理方法、原则、作出决策的策略, 以及处理句子的三大模型。

关键词:句子处理,外语教学,原则,策略,三大模型

参考文献

[1]吴彦文.歧义心理意义建构理论述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章艳.英语中歧义句常见的类型[J].同济大学学报, 2000.

[3]Michael Harrington.Sentence Processing.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2001.

[4]David 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Frazier, L.Mak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during compre-hensions:Eye move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ly ambiguous sentence[J].Cognitive Psychology, 1982, (14) .

[6]MacDond, M.C.Lexical representations and sentence pro-cessing:An introduction[J].Language and Cognition Processes, 1997, (12) .

[7]Boland, J.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 1997, (4) .

[8]陈潇.歧义句型及认知解读模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句子训练 篇8

一、完整清楚

一个句子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个部分先把要说明、描写、叙述的人或物说出来, 后一部分再对已经说出来的人或物进行说明、描写或叙述。有了这两个部分, 意思才能完整, 学生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明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花儿很美”“爸爸开汽车”, 这三个句子都在告诉大家一件事。第一句告诉大家“明明”这个孩子是个什么人, 第二句告诉大家“花儿”这样东西的样子, 第三句告诉大家“爸爸”这个人在干什么。如果一个人只说“明明”“花儿”“爸爸”, 或者只说“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很美”“开汽车”, 意思就没有表达完整, 别人就不可能听懂。又如“蝙蝠是飞禽吗”“水热吗”“铁牛吃草吗”这三个都是问别人问题的句子, 它们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也不能只说一部分, 而且为了区别于向别人叙述一件事而表现出问话的语气来, 在句子的末尾都加了一个表疑问语气的“吗”字。这些句子的使用, 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是叙述一件事还是提出一个问题, 都必须把话说完整, 使意思前后联系起来, 半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完整了, 别人就听不懂。因此, 要让小学生把话说得完整清楚, 这种最基本的训练必不可少。

二、通顺合理

话要说得让别人能听懂, 就一定要把话说完整。但完整的话, 不一定就是通顺合理的话。不通顺、不合理的话, 依然会让人听不懂。如“我是一个光荣的少先队”“我光荣地参加了少先队员”, 这两个句子说得都很完整, 前一部分把要叙述的人说了出来, 后一部分是对“我”这个人进行说明, 或描写、或叙述, 句子是完整的。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内容都不合事理。第一句中的“我”明明是个人, 怎么会是一个“少先队”组织呢?第二句中的“少先队员”是指少先队组织中的成员, 是一个个体的人。我参加的是组织, 不可能参加到“人”里边去。因此, 要合乎事理, 就必须把这两个句子改成:“我是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光荣地参加了少先队”。而之所以会产生句子的内容不合事理的现象, 是因为有些人说话时不注意选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 或者不注意各个语之间的配合关系。因此, 组织学生进行造句、说话、写话训练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理解词语的确切意思, 准确运用学过的词语来表达。另外, 一个句子只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想说清楚几个意思的时候, 就应当用几个句子来说, 不能把几个意思都合在一个句子里来说。否则, 其他人会听不懂。如有位同学要把自己在林中闻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都告诉大家, 他该怎么说呢?他先说森林的草木有一种清香, 然后再说他在森林里看到的阳光是怎样的五彩缤纷, 小松鼠是怎样的活泼有趣, 露水是怎样地从树上落下来, 末了, 他还说树林中黄莺的啼鸣是怎样的悦耳。这样意思分成五句话, 一句说清楚一层意思, 大家就能听懂。而如果他把五层意思挤在一个句子里来说, 那就很难说清楚了。

三、具体生动

对高年级小学生而言, 把话说完整、通顺是基本要求, 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 还要进一步要求把话说得具体一些、生动一些。

首先, 把话说得具体一些。在说人或事物的时候, 把它们的数量、性质、归属等一起说出来, 就会具体。如“老乡摘下葡萄”“维吾尔族老乡摘下一串甜葡萄”。这两句话, 后一句比前一句说得具体。另外, 在表述动作的时候, 若把动作的情况、地方、时间等一起说出来, 也会明确而具体。如“翠鸟飞走了”“翠鸟像箭一样飞走了”“翠鸟像箭一样往远处飞走了”“翠鸟贴着水面像箭一样往远处飞走了”, 比较这四个句子可以发现, 话说得越具体, 句子就越长, 就越要注意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当然, 把话说具体一些不等于说话不讲究语言简洁, 恰恰相反, 凡是能用一个词说清楚意思的, 绝不要再多添一个词。请看一位小学生的作文:“昨天, 我们班大扫除。爱劳动的王浩浩就去找重活干, 给那些不干不净的一只只桌椅洗澡。”这几句话说得比较细致, 但是语句罗嗦。王浩浩带头洗桌椅的行动本身说明他是爱劳动的, 因此不必明说爱“劳动的”王浩浩;需要洗澡的桌椅必定是那些不干不净的, 所以也不必明说;既是大扫除, 就得比较全面地清扫, 所以说明数量的一只只也是多余的词语。删去了这些词语, 语句就显得简洁, 而意思仍能细致具体地表达出来。

句子教学 篇9

我们初中学段接触的句子, 按其结构形式, 可以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杂句和并列复杂句。简单句主要是包含了一个主谓结构, 并且各个句子成分都是词组。例如:We must keep the room clean and tidy.此句只包含了一个主谓“We must keep”, 且都是有词组构成。如果其中的某个句子成分直接表示成了从属分句, 就不是简单句了。例如:He will come if you invite him.此句中“if”引导的后半句为完整句子, 此句就非简单句。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构成分句成分的词组本身带有从属分句, 那么这个句子仍然是简单句。例如:The students I teach have made better grades in the past few weeks.并列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由并列连词或其他并列手段连接起来的句子。例如:This is black, and less harmful to eyes .此句为用并列连词“and”连接的并列句。所谓并列复杂句, 就是指一个并列句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复杂句作为并列成分的句子。例如:you can see the one who is next to you, but you can't see the one who behind you.

而初中学段最变化多端的当属分句。分句是由一个或几个短语构成, 包含一个主谓结构, 介乎于短语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分句按其不同句法功能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独立分句和从属分句

独立分句, 顾名思义, 可以独立存在, 不需要依附于其他的结构。而从属分句必须得依赖其他结构。比较:1.Standing in the room, she is crying.2.The woman who is standing in the room is crying. 第一句中Standing in the room可以独立存在, 而第二句中who is standing in the room做了整个句子中The woman的定语, 必须依附于主语而存在。故Standing in the room在第一句为简单句, 第二句为从属分局。

二、简单分句和复杂分句

简单分句指仅包括一个主谓结构的分句。复杂分句指带有其他主谓结构作为分句成分的分句;一个单独出现的复杂分句也就是“复杂句”。比较:

It is wrong. (独立简单分句/简单句)

what you said is wrong. (独立复杂句/复杂句)

He said that it was wrong. (从属简单分句)

He complained that what you said is wrong. 这句中的“what you said is wrong”因为有you said、what is这两个主谓结构, 故为复杂句。又因为它从属与整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而做了宾语, 故为从句。所以, 它是从属复杂句。

三、主句和从句

主句是相对于从句而言。两者互相依存, 有主句才会有从句之说;换言之, 有从句之说才会有主句。“从句”即从属分句。例如:He complained that what you said is wrong.在这句话中, 若主句为这一整句话则从句是“that what you said is wrong”, 若主句为“what you said is wrong”, 则从句为“what you said”。

四、限定分句、非限定分句、无动词分句

以限定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的分句叫做限定分句。以非限定动词词组 (即动词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 作谓语动词的分句叫做非限定分句。例如:

Renee bought a book to read on the plan.

The man, wearing such dark glasses, obviously could not see clearly.

The discussion completed, the Chairman adjourned the meeting for half an hour.

一个主谓结构如果不带任何形式的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便是“无动词分句”。例如: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sites in Italy, Pompeii was viewed by nearly two million visitors last year.

Christmas then only days away, the family was pent up with excitement.

由上述例句可以看出, 所谓“无动词分句”实际上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分句结构, 上述第一句属此类;无动词分句也可表示出自己的主语, 仅仅省略了动词, 上述第二句便属此类。

此外, 句子还可以分为完全句和不完全句。完全句指包括至少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 不完全句指不具备完整主谓结构的句子。不完全句有的仅是一些省略句。例如:A:When did he arrive ? B: Last night .但也有一些不完全句并不是省略了什么, 而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能够独立使用并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

在语篇中, 不完全句常出现在篇首, 起点题作用, 或者出现在篇尾, 起总括上文的作用。多为感叹句。例如在《四季随笔》中, “The exquisite quite of this room! ” “室内异常安静!”用于段首, “blessed silence!” “哦, 多么令人愉快的宁静!”用于段末, 前后呼应, 且末句有点题之效。

摘要:掌握英语句子结构, 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英语句子的意思并正确写出, 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材, 对初中阶段的语法结构中的句子结构类别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

句子教学 篇10

目前国内英语考试的种类和级别众多, 包括国内的英语等级考试, 不同学位的种类考试, 还有国际上通行的雅思、托福、GRE等。众多的研究者对这些考试所反映的学生语言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以便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刘东虹 (2002) 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看图作文中有主谓不一致、时态误用、硬套汉语词汇、词性混用、用词不当、拼写错误等21种主要的错误类型;王亚同、JanNash (2000) , 马广惠 ( 2001、2002) 从英汉对 (比如中美大学生作文) 比较方面展开研究;葛丽莲 (2003) 从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出发, 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 以此增加对该阶段学生英语表达特点的了解。文秋芳 (1998) , 王苹、刘文捷 (2001) 等从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文写作的影响方面展开研究;马广惠和文秋芳 (1999) 、王立非 (2002) 、陈慧媛和吴旭东 (1998) 、吴红元和刘润清 (2004) 等, 在影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因素的研究方面, 从不同的视角对进行了实证研究, 证明外语水平及母语写作能力等因素对外语写作的质和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王立非 (2002) 探讨了中国大学生的母语能力对二语写作的影响 , 他认为汉语写作能力、汉语词汇能力和汉语语篇能力三个变量对英语写作影响显著;王立非、文秋芳 (2004) 发现, 母语词汇、母语写作能力、母语语篇能力通过不同途径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二语写作。在此基础上, 笔者从写作过程中较低的单位——-句子表达入手, 旨在解决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最基础的表达难题, 进而进一步提高二语写作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研究学生在英语写作表达中所犯的错误,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地设置了以下调查问卷 (其中包括语法错误、表达不当、书写不当、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 ,

(一) 调查对象。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大二会计班118人。

(二) 展开调查。

调查问卷如下:

判断以下十个句子的正误, 请你在以下句子的后面选择

1.Wealthy parents shouldn’t spoil their children, otherwise their children will become too dependent on them.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2. Today, newspapers report lots of crimes in horrible detail.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3.The impact of tour on these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must be analyzed.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4.Serious crimes harm peoples’s lives.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5.The advantage of spaces research is more than disadvantages.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6.Today, our worl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liant on modern technology.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7.Today, advertisements are everywher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o advertisements.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8.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worse.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9.So, we must make sure globalization does not harm ou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10.We must be friendly to others because the Bible said, “treat your neighbo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A:correct expression B:wrong expression C: not know

(三) 统计结果数据如下 (采取四舍五入方式省去小数点) :

(四) 调查结果。

从以上分析的数据表明学生在二语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 对中英文表达的差异的理解和掌握不好, 主要体现在第1、2、6、7、8、10题;

第二, 对复杂语法的掌握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第9题;

第三, 少数学生对简单语法的使用也不是很了解, 主要体现在第3、4、5题。

三、教学建议及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 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改进和消除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加强英文思维的灌输。

总体而言, 汉语表达是综合思维的表达, 其语言运用上体现出整体性和含蓄性, 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由于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维, 所以英语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特征, 语言是形合的语言。比如:

He go, I come

这样的句子很明显也是中文表达毫无例外地照搬到英文表达中, 诸不知这句话在英语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 when he left, I came. Unless he goes, I will not come here 等等。还有Many students prefer to live out of campus, their safety becomes a new problem (误) 应该为Many students prefer to live out of campus, so their safety becomes a new problem.因此, Today, advertisements are everywher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o advertisements (调查问卷的第七题) 翻译成汉语, 这句话的表达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句话没有问题。然而在英语的表达中, 面前后两句话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连词, 会在不同的场合下产生不同的意义, 给听话人带来误解, 因此这类英文表达不正确。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worse.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 (调查问卷的第八题) 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要不断地灌输两种不同语言的思维差异, 尽量减少思维差异在句子表达中的错误。

(二) 加强语法教学。

语法是构成正确句子的基础, 语法功底不牢固的人绝对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二语作文。 语法错误在二语写作过程往往体现为多而繁杂。 比如:

(1) Many students study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obvious. (误) 句式杂糅——动词连用

It is obvious that many students study in foreign countries. (正)

(2) My school has many new and good places (误) 主谓搭配不当

There are many new and good places in my school. (正)

(3)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误) 动词缺乏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正)

(4) Serious crimes harm peoples’s lives. (误) 复数名词所有格使用错误

Serious crimes harm people’s lives. (正)

因此二语写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强对语法的训练程度。

(三) 加强标准化写作语言的训练。

书面语言是一种正式的语言, 因此无论是在措辞还是组句都需要使用正式的用语, 一些口语化表达的语言是不能出现在写作表达中的。 如:

Today, newspapers report lots of crimes in horrible detail. (调查问卷第二题)

这句话中的lots of 是典型的口语化表达语言, 用在正式的书面表达中可以将其改成 a great number of/ a great many 等等。

Wealthy parents shouldn’t spoil their children, otherwise their children will become too dependent on them. (调查问卷第一题) 这句话中使用了缩略语shouldn’t, 正式表达的书面语不提倡使用缩略语。 因此二语写作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强调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语言表达。

句子表达是二语写作中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二语写作的最终成败, 因此在二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 影响其表达的因素都需要被重视, 被研究。 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 切实提高二语写作的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从英语写作中较低的单位——句子出发, 设立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在句子写作表达中错误, 提出教学策略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二语写作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二语写作表达能力。

关键词:句子写作,调查问卷,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立非, 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2].李春元, 李璐.母语负向迁移与英语写作[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

[3].蔡慧萍, 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4].王文宇, 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5].董佩佩.试论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2

[6].罗晓燕.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中文迁移作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7].王立非, 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J].外语界.2005

[8].马广惠, 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9].葛丽莲.“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表达的影响——大学英语写作典型实例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句子教学 篇11

[关键词]句子教学 思考 指向 借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04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是巩固字词、实现词语运用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表达从字词走向篇章段落的重要环节,更是发展儿童言语智能的重要训练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训练内容、思路创新、运用迁移等方面下足“精”工夫。

一、精准目标“三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型句例可积累。教师要整理并挖掘这些句子中隐含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价值。不同学段聚焦不同例句,开展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但是不同的学段,我们应思考不同的精准目标着力点。

(一)思考一:低年级“词”与“句”的链接

句子教学的目标融合在阅读和写话之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从这不难看出,“词”“句”的紧密关系。因此,我们要加强从词到句的有效练习。

如,“美丽”一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扩成短语“美丽的( )”,如“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姑娘”……继而形成简单的句式结构“(什么地方)有(怎样)美丽的风景” “(谁)是个(怎样)美丽的姑娘”。

这样的练习既缩减了词语的指向范围,也指明了词语的运用途径,提升学生练写句子的兴趣。

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教师先出示《画家和牧童》的例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引导学生发现“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两个不同的动作特点; 再引导学生分层进行仿写,分别出示:第一梯度“课堂上,我们一会儿读书,一会儿( )”;第二梯度“周末,爸爸一会儿( ),一会儿( )”,第三梯度“( )一会儿( ),一会儿( )” 。

三个句式练写形态的呈现,既体现了句式练写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同步时也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差异,使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句式特点,形成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教材在编写上有一个很大特点:关注学生的模仿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例句的导引作用,引导孩子充分体悟例句,准确把握句子的行走路径,领悟语词的运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因此,教学时,若能适当地在词语与句子之间搭建一个练说、练写的平台,设置梯度引导学生从一个词语出发,扩展成一个固定短语,再扩展成句,这样就能在化解难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构词成句的方法。

(二)思考二:中年级“句”与“句”的变换

课标对中年级句子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等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每篇课文的题材、类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都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抓住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进行教学。选准例句是提高句子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句子变换则是中年级句子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句,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一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针对不同的课文,哪些语句是中年级重点训练的内容呢?总的来说,常见的句式变换有:“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互换,引述句与转述句的互换等。变换句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使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因为,不同句式的语气、情调、语体色彩、修辞作用不一样。句式的变换,让学生明白说话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掌握了各种句式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句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三)思考三:高年级“句”与“篇”的关联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高年级的句子训练应聚焦在“句”“篇”的特殊关联上。和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或者概括了某一段或全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们有的在文首统领全文;有的在文末总结全文。此类句子应作为重点句来教学,以培养高年级学生体会句子与篇章关系的能力。

《太阳》一文有一个总起句:“太阳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最后有一个总结句:“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句话和文章的结构密切相关。抓住这两句话,就很容易把课文结构搞清楚。

由此可见,高年级的句子感悟,应融合在整个篇章的阅读中,要关注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关注和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关注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关注对课文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等。

二、精确内容“三指向”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运用。在句子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顺“势”迁移、熟练运用的目的,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的教学规律。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逐渐达成精妙训练的效果。

(一)指向一:聚焦例句

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句式,就要先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文水平,在课文中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让学生对特定句子进行学习,对某种句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句子训练固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句子的形式。

如,《赵州桥》这篇课文第三段的首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学生只要读懂这个递进复句,就会明白:上段写赵州桥坚固,这段要进一步讲赵州桥另一个特点——美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懂得这个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上面例子中,教师要把过渡句的作用教透,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其特殊的句式结构以及和篇章结构的特殊关系——前半句是小结上文内容,后半句引出下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从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对句式的认识和对句意的理解以及对文本结构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遇到过渡句,学生自然就能运用了。

(二)指向二:探寻规律

学习个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只有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学生对句式概括水平越高,越能产生对句式的正迁移。

如,《富饶的沙群岛》有这样的句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淡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习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整句话意思的词语,再找一找具体描写的部分,最后发现句子规律“概括——具体” 。

学生一旦获得此类句子的抽象模式,就能有效地形成语文能力。对低年级学生,应采用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例如,“暑假里,我和妈妈坐火车去新疆旅游。”教师把句子分解成四个部分(①暑假里 ②我和妈妈 ③坐火车 ④去新疆旅游)写在卡片上,让学生任意排列、熟读,以帮助学生获得四素句的具体概念,熟悉此类句式的变化。

(三)指向三:实现类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的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句式类推,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先将句子类化: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共同要素,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然后,运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学习实际表达;最后,进行深化,在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如,前面举例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概括——具体”句式类型。我们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感知不同形状的珊瑚;再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

三、精妙训练“三借助”

句子教学的目标清晰了,教学内容确定了,接下来我们考虑选择怎样的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句子的教学应在学生的朗读中、在文本的情境里,还在教师借助的多媒体手段里完成,努力将句子的训练故事化、日常化、高效化。

(一)借助一:朗读

教学句子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的认识。朗读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语文教材选编的多是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以达到对句子的教学目标。

如,《我要的是葫芦》中的“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是个反问句,不能生硬地教学语文知识,而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气的不同,如师生对读,问号、句号组对读等。这样,让学生从中领悟句子的言外之意,体悟它的言中之情,感悟语言的规律,积累语言材料,培养丰富的语感。

我们常说读和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例如,①作业做完了。 ②作业做完了吗? ③作业做完啦!通过范读、学生朗读以及适当的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体会到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的不同,并能根据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对句子的理解。

(二)借助二:情境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经历的文字表达。教学时,教师若能积极为学生提供情境素材,通过创设灵活多变、恰到好处的生活情境,学生的生活积淀就会被激活,就能写出灵动的语句。创设情境,可以是一幅插图,可以是一个模拟场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习句学文。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引导学生用“神气极了”写句子:先请学生上台表演;再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从哪些地方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猫头鹰两眼睁得圆圆的,看上去神气极了。”“猫头鹰的胸脯挺得高高的,真是神气极了!”……语言丰满、形象、灵动。

当学生有了具体直观的感知,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对场景的理解也变得丰富。这样,句式就悄然融汇在观察、感悟、表达之中,训练的目标无形中就达成了。

(三)借助三:媒体

小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有的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讲究句子教学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多媒体以它的直观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如,《蟋蟀的住宅》有这样一句:“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在教学中,如果没见过蟋蟀,那么让学生理解“前足、钳子、后足、锯”这些词是很难的。这就影响学生对句子和课文的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出示画图,图文对照,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教学时,教师如能利用多媒体采用动画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那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很快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不可能“千句一律”。但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模仿句式的规范开始,引导学生捕捉语言表达的敏锐处,发现语言表达的精妙处,最后在孩子心底播下语言运用的种子。写句的技能是随着一个个例句练就的,是慢慢浸润、慢慢获得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3]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句子教学 篇12

1 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在的是一所省内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于23个省份,学生的层次有很大差别。我带三个班的大学英语课。学生有十来个来自海南和福建,他们几个的英语基本上处于初中水平。其他的学生来自河北省,他们的高考分数集中在180分至380分之间。英语的水平是80%的英语成绩50-80分之间。几个的不超过十个。大部分学生对于不太感兴趣,有四分之一基本上属于放弃状态。

2 之前的尝试和问题

我在那教了四年大学英语,学生水平基本上差不多。他们对于英语的认识就是背背单词,看看语法。而对于英语的乐趣基本上找不到。对于英语的连读,英语的语序一窍不通。基本的英语句型一无所知。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英语的教学中加入了英语俚语的讲解,像关于颜色、动物的俚语。增加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乐趣。另外,我结合《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一课关于英语语序的讲解,这让学生对于英语的语序还是有了一些了解,写作和口语的能力有一些提高。随之课堂的加深,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稍难一点的复杂句子学生就有开始弄糊涂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3 豁然开朗的尝试

您给我们讲授《文体学》这门课程,我开始有了一些思考;尤其是当讲到the basic clause structure这样章时,我觉得应该把这些基本知识应用到我的英语教学中,作一个新的尝试。我带的两个班级是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和金融与证券专业,高考入口成绩属于大类招生,所以成绩分配相差不大。我把金融与证券班(共48人,男生25人、女生23人)作为试点班。一则因为这个班人数男女生比例接近1:1,二则这个班级相对来说比较活泼。期末考试的成绩结果效果还可以。期末综合成绩高5.7分,其中翻译和作文分项比平行班级高了将近8分。我在高兴之余还是把这个过程写下来作为对自己的一个肯定,更希望付老师给予更多的理论指导。下面是一个基本的步骤:

3.1 问卷调查

在做问卷调查之前,我去招生办调取了学生的英语成绩,两个半的平均分基本上持平。我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发给我实验班的学生填写。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参与热情。我发下48份试卷,全部收回。全班48人均来自河北省,高考成绩分布如下:50分以下8人,50-69分21人,70-79分13人,80-89分4人,90-99分2人,100分以上没有;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30%选A和B,大概50%基本上选基本不感兴趣,剩下的是不感兴趣。对于英语的核心词类和动词分类吧,好的结果都在80%以上;而对于英语的语序、句式结构、动词的复合宾语和双宾语结构85%以上选基本了解和不太了解;对于10-12项,90以上选择A和B,普遍认为有作用。对于补充内容,学生大部分要求把基本语法串讲以便于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B级考试,还有一部分要求把国际音标讲解,他们在中学阶段接学习的太少,对于怎么分音节和连读和不完全爆破,基本上没有学过,当然这个高考不考听力有很大关系。认真分析这份问卷调查,我感觉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老师更多的是注重英语枯燥语法的讲解和大量重复练习,已经词汇的讲解和课文的分析,更多的是面向分数,面向高考,对于英语的句式结构和英语的语序讲解过少,甚至没有。所以,我想讲解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口语的能力还是不无裨益的。这坚定我这次试验的信心。

3.2 讲解过程

3.2.1 英语动词的分类

在英语的学习中,我们其实可以考虑一下,英语中可以没有定语、宾语、补语、甚至是主语。但是绝对不能没有谓语,也就是不能没有动词。所以动词的讲解是最为重要的。在《文体学》中,恰好有关于动词的分类。动词可以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动态动词是表示运动状态的动词,根据词汇意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如eat,listen,read,run,walk,work,write等。这一类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也可用于非进行体,但意义略有不同。比如“某人食量大”,如果说He eats a lot,这是一种习惯动作,具有长久的意义;如果说He is eating a lot,这是一次性的动作,具有暂时的意义。第二类动态动词是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如hit,jump,knock,nod,tap等。这类动词可用一般现在时来表示现时的一次动作。比如在现场解说中可以说He jumps into the river(他跳进河里)。如果用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来表示现时的一次动作就不可以这样用,例如不可以说*He writes a letter,而应该说He wrote a letter(他写了一封信)或者He is writing a letter(他在写信),因为write a letter是个持续动作。如果所写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个“○”,那又可以用write的一般现在时了,比如可以说He writes a nil on the blackboard(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零),不过,这时write已相当于一个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了。第三类动态动词是表示转变和移动的动词,如arrive,change,come,die,go,land(着陆),leave等。这种讲解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好理解。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可能理解时态上还是有点问题,所以我有这样给他们归结了一下实义动词:凡是你能想象出来的动作都可以成为实义动词。这样的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相对直观的认识。静态动词一般是分为系动词和表示情感动词。这个对于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我把系动词(be,look,sound taste,smell,feel,seem,remain,become等)给他们列出来让学生记住。

3.2.2 动词结构

学生基本理解这个动词后,我需要让学生继续了解与动词相关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的句式。动词的基本句式如表1:

讲解完这个表格之后,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反复的练习五个结构。同时,根据我们教材上的翻译进行了反复练习。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课前演讲这个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要求他们按照上面的表格,自己合理的组织语言。同时要求他们认真的对待教材上的每一个句子,认真分析。

3 英语的基本语序

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英语的语序还是不很了解。讲解完动词结构之后,我根据英语教学的心得,总结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英语语序结构。如图2所示:

在这个结构中,时间指的是时间状语;频率副词指的是always,usually,often,seldom等;谓语1指的是order,tell,ask,allow,advise,require等,能加复合宾语的动词;谓语2指的是give,show,buy,borrow,lend,send等能加双宾语结构的动词。谓语3指的是不及物动词如:go,come等。当然,这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反复练习。

4 考试结果对比

通过以上的基本内容的讲解,实验班是期末考试中,班级平均分66分,平行班级平均分为60.3分;同时粗劣比较翻译和作文分数高了近8分。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我想在下学期中把另一个班级也加入这些内容,希望学生们有整体提高,能够更好地利用好英语这个工具,为学生的将来有一些帮助。当然也希望能给茫然的同行们一些启示。

摘要: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把学习文体学的clause structure融入教学中,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通过掌握句子结构来进行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句子结构,动词,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媛.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专用工程下一篇:中美教材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