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发布

2024-08-20

气象信息发布(共9篇)

气象信息发布 篇1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更需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气象灾害服务[1,2]。及时、准确、有效地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是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系统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手段[3]。目前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已通过手机、显示屏、大喇叭等多种手段渠道发布预警信息[4]。

1 建设内容和规模

为扩大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拟搭建我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本系统包括市- 区县两级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各发布手段独立运行平台。该系统可实现农村大喇叭、显示屏、传真、邮件、短信、网站等发布手段的一键式发布、信息反馈、统一管理。采用客户端植入的方式实现气象预警发布平台与已建和新建农村大喇叭、显示屏等手段有效对接, 方式简单, 安装便利, 设备厂商不需进行较大的程序变动。

实现对农村大喇叭、显示屏等发布手段的统一、规范管理, 使预警信息能够通过农村大喇叭、显示屏等发布手段进行统一发布、反馈, 同时将本地气象系统农村大喇叭、显示屏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汇总, 实现设备统一登记备案以及状态管理工作。

2 技术特点及路线

利用现有的发布资源, 建立涵盖市- 区县两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包含4 个子系统:气象信息发布综合管理子系统、监控反馈子系统、综合查询统计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将公共气象服务分系统加工制作的日常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以及突发预警气象服务产品等信息向各接收终端发布。

2.1 气象信息发布综合管理子系统

通过对市、区县两级气象部门现有、要建及社会现有发布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整合, 规范数据发布接口, 将公共气象服务分系统加工制作的日常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以及突发预警气象服务产品等信息针对不同发布渠道进行信息接入, 实现统一出口, 规范发布。

2.2 监控反馈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硬件监控和业务监控两部分功能。硬件监控包括硬件设备状况监控告警、操作日志监控告警、发布渠道终端在线状态监控功能, 为硬件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辅助支持。业务监控主要实现对发布信息到达率、发布平台的运行状态、信息传输状态以及网络状态的监视功能。同时以GIS展示为手段, 展示预警影响范围、查看预警详情。

2.3 综合查询、统计子系统

综合查询、统计子系统主要实现对按照时间、预警类型、信息发布地区等内容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同时能够对市局及各区县气象局发布的信息、发布成功率等信息进行检索和查询, 统计结果可以直接生成报表或者插入指定文件中。

2.4 用户管理子系统

用户管理子系统主要通过系统控制平台来提供系统不同权限用户创建、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查询浏览和用户删除、信息产品接收用户、发布终端接入管理等管理功能。路线如下。

2.4.1 系统架构

2.4.2信息发布综合管理子系统

1) 数据采集录入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分系统发布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获取本地公共气象服务分系统加工制作的突发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当地政府和委办局需要联合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为了便于发布非公共气象服务分系统制作的预报、预警产品要建设人工手动录入窗口。

2) 多媒体平台的制作发布

气象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是基于多媒体技术、IP宽带技术的一套集气象、农业、水利、旅游、环保及政府信息发布的综合性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 整个网络将以市局为中心, 各区县局为分中心的信息发布管理模式, 以多媒体播放终端为信息发布媒介。整个系统将以视频、文字、图片、声音的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 与本地的信息服务连接, 实现一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发布窗口。

3) 农村大喇叭信息的制作发布

预警终端 (气象预警农村大喇叭) 基于GPRS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终端GPRS实时在线, 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各终端状态。产品支持短信、GPRS信息和拨号电话等多种通信方式, 每种通信方式都需要有权限才可以, 不在权限内的信息终端不予响应。系统支持男女声, 并可即时切换, 支持播音语速、语调的调整, 能够设置信息播放次数, 每次播报的时间间隔, 支持语音预演功能, 即在发送信息前试听TTS自动翻译的效果, 如果不满意可调整后再发出, 保证发出的每条信息都是高语音质量。

4) 一键式信息发布管理

发布系统体现一键式分发机制, 主要是整合现有的各种气象产品发送渠道, 建立产品发布服务管理调度系统和统一、快捷的发送机制, 实现产品发布自动化、快速化和一体化特点。在产品发布任务队列里通常发布系统自动解析本次发送所要中转的发布子平台和用户群体, 通过各类发布方式的集成对接接口, 将信息一点多发到达用户。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显示屏、LED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传真、FTP、电子邮件、网站、E-Mail、微信、微博等一键式发布。

2.4.3 接口设计

1) 系统数据接口

发布分系统与其它业务分系统之间通过数据库读取, 利用FTP、文件共享等形式接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向各发布终端进行发布。

2) 发布渠道数据接口

所有设备的供货商必须提供符合接口规范的软件系统, 才能实时生成接口文件。

文件命名编码参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单位编码规范》, 采用XML格式封装成文件, 规则如下。

3) 电子邮件发布接口

建立接收预警信息电子邮箱清单, 利用java Mail技术, 开发邮件的发送接口将信息按要求自动推送到相关用户。

4) 传真电话发布接口

捆绑传真服务器, 实现与本系统的接口, 统一出口, 规范发布。

5) 其他发布渠道接口

本系统要预留出接入数据库、ftp、GPRS、短信息等形式的接口, 满足以后的系统更新升级。

3 结论

建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分系统后, 可有效整合资源, 减少重复投资, 实现对农村大喇叭、显示屏的有效监控管理和发布信息的统计, 预警信息发布功能简单、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工作效率, 可进一步扩大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

摘要:天津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有效补充。本文首先介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研发背景, 对系统的需求、主要业务流程等进行分析, 以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标准为基础, 实现了预警信息分灾种分群体的一键式发布。该文详细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平台的设计思路、模块设计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技术

参考文献

[1]易烈刚, 陈官清, 张强宜.基于B/S模式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设计[J].贵州气象, 2009 (5) :32-33.

[2]宫清华, 黄光庆, 郭敏, 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 (1) :58-63.

[3]霍治国, 李世奎, 王素艳, 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 (6) :692-703.

[4]殷剑敏, 孔萍, 李迎春, 等.我国南方早稻洪涝灾害指标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 (4) :1-5.

气象信息发布 篇2

唐山市气象台 于志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近几年,唐山市气象局非常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很大提高,减少了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唐山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通过一年来的调查和体会,认为唐山市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有必要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的现状。

1、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唐山市气象局近年来建设了200来个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三个海岛自动气象站、一个海上大浮标自动气象站,五套GPS水汽观测设备,安装了五套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安装了风廓线雷达。部分县(市)自主建设了一些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观测站,唐山、遵化、迁安三地购置了气象应急指挥车。加之十一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上级下发的MICAPS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雷达观测资料,组成了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2、预测预报系统的现状。

唐山市气象局现在的短临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除了依靠预报员的预报经验以及利用以往总结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进行预测预报外,对北京市气象局研发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VIPS)进行了本地化运行,自主开发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温度精细化预报方法,正在对中国气象局推广的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进行本地化应用研究。

3、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现状。

唐山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手段有电话、传真、96121电话语音自动答询、气象网站、官方微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服务对象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近年来逐步建立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覆盖全市的农村、学校、厂矿和社区。

二、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购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小气候观测站、应急指挥车的观测资料都落到本地,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备采集的信息未能集合到一起,市气象台负责全市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气象预报的制作和气象服务的指导工作,但市气象台的业务人员有时不能及时调取气象监测资料,使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大打折扣。

2、唐山市气象局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测、预报工具特别是精细化预报产品还较少,有时还主要靠预报员的预报经验进行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时间、强度、落区上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3、由于现有的预警信号发布及解除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加之天气预报技术水平限制,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还不能做到100%准确,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受目前预警预报能力的制约,各级台站为了避免灾害性天气漏报,普遍存在预警信息发布过多、过滥现象,容易引起接收人员的信息疲劳,不能很好地起到灾害预警信息的效果。

三、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想。

1、建立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综合显示平台。

由于县气象局的业务人员较少,预测预报技术力量不足,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主要是由市气象台的预报业务人员负责,所以,应对现有的气象监测设备进行整合,在市气象台建立数据处理中心站和监测信息显示平台,使各种监测资料均能在市气象台显示,实现全市所有气象台站的资料共享。以便市县两级业务人员都能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准确率。

2、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

目前,MICAPS、VIPS、SWAN 等主要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日趋完善,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下发的其他数值预报产品也很多,市级气象台应加强这些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解释应用和本地化工作,注意分析不同模式的差别、倾向性以及同一模式对目标系统预报的稳定性等问题,逐步完善本地的天气预报指标,使天气预报的制作逐步摆脱以半经验、半主观和定性描述为主的现状,减少或消除订正预报的主观随意性,提高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准确率。

3、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工具的研发与引进。随着唐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预报业务人员应不断总结预报经验,根据业务工作实际需要开发一些精细化天气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产品,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强度、落区、时段的精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气象局开发了许多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经过几年的运行,这些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经过修改完善已基本成熟,唐山市和北京毗邻,气象条件相似,唐山市气象台可根据需要引进北京市气象局的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周边兄弟气象台站也有许多好的预报预警工具和经验。这些成果结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后即可投入业务化应用。

4、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为解决预警信息过度发布问题,同时又不至于发生漏发少发预警信息,特别是及时让政府管理和涉灾部门得到有关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切实发挥预警信息的灾害警示和灾害防御准备作用。可采取“预警信息早通气机制”,在预警信息发布前的若干小时,即可向政府管理部门和涉灾部门发布在未来数小时将发生有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御措施;而在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再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避免气象灾害预警对公众过多过度发布问题。进一步完善预警信号种类和级别标准。在中国气象局颁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天气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工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需求等,不断完善预警信号种类和级别标准。一是调整充实预警信号的分类,在中国局现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风等14 类预警信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强预警信息与本区域灾害性天气的吻合度。二是修订预警信号的级别标准,根据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尝试制订分地域的预警信号级别,增强预警信号与实际灾情的关联度,同时应适当减少低级别预警信号发布的频次,以避免其影响度、指导性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1、应协调有关科室和相关的县气象局将区域气象灾害监测资料整合到市气象台,由市气象台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平台供全市各气象台站共享。

2、针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市局应设立一些局内科研项目,鼓励业务人员钻研业务和自主开发。

3、应加强与兄弟台站的学习和交流,引进其他气象局相关的精细化气象预报工具和科研成果,并尽快进行本地化应用。

以上是本人一些粗略的调查和不成熟的想法,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气象信息发布 篇3

当前, 营口市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主要手段为乡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等, 这样的传播方式具有自身特点, 对传播效果起着特定的影响, 解决了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网络、电话和有线电视覆盖率低以及农民文化知识落后不懂利用先进手段获取气象信息的弊端。但乡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存在着受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应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拓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 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2]。

1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现状分析

为切实做好营口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民生工程建设, 营口市气象局积极争取省气象局资金支持, 加强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调研, 经过合理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2013年在20个街道、管理区安装20块气象预警信息显示屏并投入使用, 为覆盖区域提供每10 min发布一次当地气象实况、每天3次城市天气预报及实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等, 通过了2008年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农村气象监测预警发布平台”、2010年“十五件实事”的“营口村级大风、地质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共建设了103块气象预警显示屏, 实现了当地气象预警信息显示屏乡镇、街道的全覆盖。2014年3月营口市所辖乡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增至133个, 其中盖州市拥有68块电子显示屏, 各乡镇和地质灾害易发村覆盖率达到了100%。同时, 营口市气象局按照省、市政府工作部署, 完善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建设, 2014年3月已建成气象预警大喇叭557个。其中2014年盖州市实现了全市行政村气象广播预警大喇叭100%的覆盖率。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的建立, 使营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够在显示屏上及时传递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提高了防灾减灾决策指导的时效性, 确保了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3月, 营口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终端村级覆盖率已达到了96%, 2015年7月中旬营口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就气象部门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要求应进一步完善营口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实现多部门共享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 推进面向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推进气象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向自然村覆盖, 逐步增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2 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 营口市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方式中, 主要以乡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为主, 保证了气象预警信息的直接、准确传达, 且能确保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同时, 电子显示屏传播方式新颖直观, 一目了然, 乡村大喇叭操作方便灵活, 语音播放清晰, 这些都有利于地势偏远、接收信息不方便的乡村、山区及时有效了解天气预报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但电子显示屏信息量小, 只能滚动播出信息, 而且传播范围有限;乡村大喇叭则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很多已落户村庄存在终端无人管理、乱堆乱放现象, 且缺乏专业的设备维护保障人员, 设备故障维修和日常维护管理成为很大的问题。

3 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渠道

近几年, 营口市气象局着力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同时, 制作适合农村农民实际需求的气象服务信息, 全面提高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整体水平, 建立统一的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运行管理制度, 在全市乡镇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和气象预警大喇叭, 在此基础上, 加强组织协调, 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传播到农村, 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

3.1 合理制作电子显示屏、大喇叭预警信息发布时间

电子显示屏可设置“早间气象、晚间气象、农业气象站、天气实况、气象预警”等栏目, 从上午08:00起, 结合农民劳作规律合理制定发布时间, 可分时段滚动发布, 设定休眠时间, 避免长时间运行。乡村大喇叭设立早间气象、晚间气象和气象信息预警项目, 设定每次信息播放3次, 发布时间与电子显示屏基本一致, 符合农民活动习惯, 突发性气象预警信息可随时发布。

3.2 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传播体系

根据电视、广播、96121电话、手机短信、报纸、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和互联网等不同特点及优势, 加快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体系, 实现各类传播方式的优势互补, 资源整合。与广电部门合作, 在电视节目中滚动插播突发性短临时灾害预警信息, 增加播出次数, 将气象预警信息直接传送至农民手中;与通信部门合作推广96121热线电话, 实现未来天气早知道, 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加强移动部门合作, 建立快速手机短信全网发布“绿色通道”, 在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至用户手中。

3.3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是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拓宽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推进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实现村村有气象信息员, 通过农村气象信息员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上报气象灾情, 提高气象服务的有效性, 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灾害自救互救的能力。

摘要:营口市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主要手段为乡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等, 在此基础上, 应加强组织协调, 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拓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实现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的全覆盖, 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气象预警信息,乡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信息发布,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杰, 杨久文.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

气象信息发布 篇4

三明市气象灾害小区短信发布系统简介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各省市气象部门都得用手机随身携带的特点,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通过手机施短信进行预警.较往年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这种预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短信服务方式方便快捷、及时有效,能够在第一时间发送到需要信息的用户手中,从而促使他们在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作 者:黄发明 杨希 陈雪芹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福建三明,365000 刊 名:科技风 英文刊名:TECHNOLOGY WIND 年,卷(期): “”(14) 分类号:P4 关键词:气象灾害   小区短信   系统  

气象信息发布 篇5

随着气象科学在指导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高, 社会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1]。随着互联网以及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分布式、可操作性、异构性已经成为各种信息系统的显著特征, 如何创建一个全新的高扩展性的气象信息系统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关注。

传统的HTML语言是一种文本显示语言, 不利于表达结构复杂的气象数据, 而且由于气象数据的种类繁多, 结构复杂, 如何满足不同平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成了气象信息发布系统设计中的关键。

2、传统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存在的问题

气象信息的组织是气象信息表达与发布的中间环节, 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 如何把气象信息组织好是一个信息发布系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见到的一些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多以文字说明、气象数据描述、辅以图片的方式来表达气象信息, 信息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有的甚至不采用数据库而直接放在HTML中,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气象信息发布的目的, 但这些系统所发布的信息是静态的, 无法解决网上动态交互的问题, 发布的形式较单一[2];另一方面, 就是气象信息的组织管理问题, 一些气象信息是非结构化数据, 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传统上是采用文件系统, 但文件系统在信息的动态管理, 如结构管理、数据一致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持, 而关系型数据库只能很好解决以二维表形式表达的结构化数据, 但对以文件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不甚理想。

如果不能取得实时准确的气象数据支持, 那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将是无源之水, 没有任何意义, 及时准确地发布气象数据则要视气象数据共享的状况而定。

3、XML技术在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的应用

传统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气象信息的组织都是通过数据库的操作来完成, 但数据库在网上发布与传输存在一些问题, 如远程传输能力不够、局域网络结构不合理、数据组织管理方式落后等。通过引入XML新技术, 将其应用在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 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3.1 XML技术分析

XML是特别为Web应用设计的, 它是针对于HTML和IN-TERNET的标准的、可扩展的、通用的数据格式。XML最明显的特点是它可以创建标记和文法结构, 正是这种特点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殊要求制定出适合于自身的一套标记和文法结构, 以便于结构化的描述自己领域的信息, 从而提供一种处理数据的最佳方式[3]。因为无论在数据表示和存储方面, 还是在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方面, 都是XML这种编辑语言的优势:

(1) 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

XML具有跨平台特征, 它提供了在不同数据源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 是一个公共的交换平台[4]。数据只要表示成XML格式就能被另一数据源有效地识别, 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的转换机制。如图1所示。

(2) 一种数据多种显示

XML是表示存储并传输数据的标记语言, 它将数据存储和显示分离, 也就是说XML需要通过其它语言的帮助才能在Web浏览器中显示, 这种语言就是样式。一个XML文档加上不同的样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显示效果。这是HTML无法做到的。

(3) 简单易学且功能强大

XML标记语言继承了HTML简单易学的特征, 其功能也十分强大。此外, 在显示方面, 单独的一份XML文件在一个样式文件的配合之下, 就可以将XML中的数据显示成页面[5]。

3.2 结合XML技术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模型设计

1、基于XML的异构数据交换

在进行数据交换时, 需要用到一个数据交换平台, 它将数据交换功能作为一种Web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通过一定的配置, 在数据源地址和目标地址间建立相应的数据映射后, 便可自动完成数据的交换。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客户端实现数据的封装和发送, 服务器端则实现数据格式的注册、数据转换以及数据的处理。数据交换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结构为图2和图3所示:

引入XML技术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1) 数据库服务器是气象信息系统的数据源, 存储着原始的海量气象数据, 这些数据要么被全部转换并存储为XML格式的数据, 要么保持原有的数据形态, 通过Web服务器层根据客户请求而将之转换为XML数据供Web使用。

(2) Web服务器层用于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进行XML数据的识别和转换工作。它从底层数据库中申请气象和属性数据, 与用户直接进行对话。如果从底层数据库申请到的是气象信息的传统数据, 就需要将其转换为符合规范的XML格式;如果底层支持XML的存储和查询, 就需要向底层递交从客户端发送来的数据申请, 归纳和整理数据库的响应数据, 统一地向客户端浏览器进行数据调度和分配。对于以XML格式存储的数据, 就可以在这一层直接进行XML数据的查询。

(3) 客户端主要完成气象数据的显示和气象信息交互服务功能。对于传统的气象数据, 客户端只需直接下载进行显示。而对于XML数据库中的数据, 客户端需要下载XML数据及其样式表, 通过XML解析器进行转换才能完成显示功能。

2、基于XML技术的气象信息发布流程

气象信息发布包括两个过程:气象数据搜索和气象数据访问。数据搜索是用户通过访问服务网站来发现数据资源的过程。对数据资源的搜索是通过网站系统所提供的元数据搜索引擎来实现的。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发布流程如图5所示。

在气象信息发布过程中, 用户首先提交元数据检索请求, Web服务器处理用户发送的Web请求, 在应用服务器上执行元数据服务等应用程序, 并把用户请求发送至元数据网关。网关将根据协议消息中所指定的检索范围, 通过元数据网关发送到特定的元数据发布服务器。元数据发布服务器访问本地的元数据库, 执行XML查询命令, 生成检索结果返回给应用服务器。

其中, 元数据网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但要发送用户检索条件到各元数据服务器, 而且还要汇总、合并来自被检索服务器的检索结果。最后, 应用服务器将检索结果返回浏览器。用户得到检索结果 (描述数据资源的元数据) 后, 可以对结果所描述的数据资源的内容、质量、格式等进行评估, 以确定是否需要获取该数据集, 若是, 就进入数据访问阶段。

数据访问是指根据元数据中的共享资源定位信息对数据资源进行访问、下载、在线操作等的过程。对数据资源的访问是通过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检索应用系统实现的。用户通过共享资源定位信息访问网站系统, Web服务器对用户数据访问请求进行处理, 或执行标准的SQL语句检索数据库, 或通过HTTP、FTP直接下载。数据访问时用户还要进行注册和认证。

基于XML对气象信息发布系统进行信息发布流程设计, 显示了XML在该系统中对数据组织, 数据传输的强大作用, 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4、结论

随着XML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了将XML技术应用于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的观点。将集开放性、简单、自我描述性、互操作性以及结构严谨和可扩展性等优点为一体的XML新技术应用于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 在进行异构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气象信息交换时, 打破了传统的使用专用工具来进行转换的模式, 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系统设计过程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后续的工作需要进行, 比如制定更规范更完整的气象数据元数据标准以及建立庞大的气象元数据库等, 这些需要有关专家长期协作完成。希望本文中提到的想法和设计方法在今后的应用中可以不断结合新的技术和方法得到发展、完善, 更好的被应用于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

摘要:传统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缺乏元数据的说明和支持。本文通过对XML技术进行详尽的分析, 将XML技术应用在了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中, 解决了传统HTML不可扩展的问题, 极大地优化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满足不同平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

关键词:气象信息,元数据,XML,信息发布

参考文献

[1].简广林.基于元数据体系的分布式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及其在We-bGIS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 2003[2].

[2].庞芳, 李昭春等.基于9210工程的通用气象信息编辑与传输系统[J].广西气象, 2004[3]:47-52.

[3].谢用辉, 张宝行等.一种网上数据交换的新技术-XML的分析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5].

[4].Charles F.Goldfarb, Paul Prescod等著.XML手册[第四版][M].张晓晖, 王艳斌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147-323.

气象信息发布 篇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 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占总网民人数85.8%。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使网民数量不断增多, 网络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交流情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基于互联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亦已成为是最及时、最有效、最便捷、覆盖面最广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特点

根据中国气象局2007年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共14种, 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 Ⅳ级 (一般) 、Ⅲ级 (较重) 、Ⅱ级 (严重) 、Ⅰ级 (特别严重) , 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全国各省、地市、县级气象部门通过统一的预警平台制作预警信息, 并上传至国家级汇总发布。各部门制作的预警信息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信号类别、信号等级、发布单位、发布范围、发布时间、发布状态、发布内容、发布手段等要素。

2 预警信息的审核校验

利用互联网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发布的有效性, 避免将错误预警、过期预警或表述不清的预警信息发送给公众, 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对预警信息进行审核校验, 主要包括准确性审核与策略校验两个步骤。

2.1 正确性审核

正确性审核即排查并拦截信息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多重要字段信息缺失, 发布时间不明确, 信息内容错误、解除信息等各类问题, 确保预警信息所包含各要素的正确、安全。正确性拦截主要包括表1中的几个方面: (见表1) 2.2发布策略校验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互联网发布时, 应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当用户浏览页面或使用软件时, 应及时、醒目的告知用户所在区域或所定制区域发布的预警信息。据调查统计, 互联网用户并不关注已撤销的预警信息或预警信息的更新前的状态, 且收到此类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预警信息真正含义的正确理解。因此, 需制定互联网预警信息的发布策略, 且在预警信息采集加工前进行预处理, 发布策略包括基本两个原则:一是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在时间、地区、类型的唯一性;而是确保预警信息的即时解除与撤销。遵循上述原则, 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自动解除已经到期的预警, 并删除数据文件。

(2) 通过分析预警信息基础数据, 判断预警信息解除状态, 并删除数据文件。

(3) 判断同一站点是否有同类别不同等级的预警, 进行变更处理。

3 预警信息编码与处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多,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互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 因此, 为便于互联网用户实时在线访问查询, 需要对预警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处理, 将每条预警信息生成一个简单、轻便的数据文件, 用以提高页面访问效率、节约数据加载流量、便于查询与调用及共享分发。

3.1 编码原则

(1) 唯一性:每一条预警信息只能有一组编码标识。

(2) 合理性:选择代码符号、编号的种类必须与互联网应用目的相适应。

(3) 简明性: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标识预警信息。

(4) 规范性:每条预警信息中代码符号、结构必须规范、统一。

(5) 适用性:应方便编码、方便记忆、方便计算机处理。

3.2 命名编码

预警信息命名编码采用多维度交叉匹配算法, 建立预警信息的唯一性标识, 使其可按特征进行分析、统计、汇总、排序等操作。

预警信息采用JSON格式封装成文件, 文件命名共使用46位 (字节) , 规则如下:

发布地域_发布时间_类型等级.HTML

3.2.1 发布地域编码

发布地域编码应用气象部门互联网地区编码规范, 全国2349个预报台站的站号, 与预警信息中的省份、城市、台站等信息进行交叉匹配, 使用9位、7位、5位的数字标识预警信息发布地点, 结构为X1X2X3X4X5、X1X2X3X4X5X6X7、X1X2X3X4X5X6X7X8X9, 其中,

X1X2X3X4X5:5位省级代码;X1X2X3X4X5X6X7:7位地市级代码;X1X2X3X4X5X6X7X8X9:9位县级代码。

3.2.2 发布时间编码

预警信息发布时间编码格式为YYYYMMDDHHMISS, 时间采用北京时, 其中, 预警信息在系统中的签发时间。具体如下:YYYY:4位年;MM:2位月;DD:2位日;HH:2位时;MI:2位分;SS:2位秒。

3.2.3 类型等级编码

预警信息类型等级编码格式为, LLDD, 其中:LL:为类型编码, 使用00~14分别标识14类预警信息;DD:为等级编码, 使用01-04分别标识蓝、黄、橙、红四种预警信息等级。

3.2.4 后缀编码

预警信息文件的后缀固定为“.HTML”。

3.2.5 举例

1010425-20150402050000-0902.html表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2015年04月02日05时00分00秒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息。

10103-20150401164524-0501.html表示:天津市2015年04月01日16时45分24秒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息。

3.3 内容编码

采用JSON格式对文件内容进行编码, 每条预警信息包括预警标识、省、地市、县、类型、等级、发布时间、预警正文、签发人等元素:ALERTID预警信息标识;PROVINCE:发布地域所属省份中文名称;CITY:发布地域所属地市中文名称;SIGNALTYPE:预警类型中文;SIGNALLEVEL:预警等级中文;ISSUETIME:签发时间;ISSUECONTENT:预警内容;UNDERWRITER:签发人;RELIEVETIME:发布时间;AREAEN:发布地域英文名;SIGNALTYPE_EN:预警类型英文;SIGNALLEVEL_EN:预警等级英文。

样例如图1。

4 页面精准发布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预警信息页面发布技术采用AJAX异步处理技术 (在无需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 能够更新部分网页) 、基于位置的精准技术 (通过IP地址判断用户所在地) 以及页面交互技术实现面向用户的网站页面中预警信息精准发布, 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冗余或信息淹没等问题, 使访问网站或应用的互联网用户及时接收到所需的预警信息。

4.1 基于位置的发布技术

用户在访问页面时, 通过AJAX发起请求, 用户的IP地址绑定输入, 程序将用户IP信息输入GEOIP服务器, 获取IP地址对应的用户位置信息 (9位站号) , 并将GEOIP服务器返回的位置信息 (9位站号) 及用户的定制信息捆绑, 在预警信息数据文件名中进行检索, 定位满足条件的文件, 返回文件名称, 组合封装形成用户可识别的预警信息描述文字, 现实与网站或应用中。

4.2 基于用户需求的发布技术

在发布预警信息的网站或应用软件中, 增加用户交互功能, 使用户可以选择关注特定地域、特定类型、特定等级的预警信息, 并可选择声音或消息提示方式及提示时间。当定制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或应用软件时, 系统程序可调用存储于cookie中的用户个性化定制信息, 并与正在预警中的预警信息文件名进行匹配, 将满足条件的预警信息发送给用户。

上述两种技术方案预警信息在互联网发布时的流程如图2所示。

5 应用与展望

目前, 本文中介绍的基于互联网的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已在中国气象局对外服务部分网站进行推广应用, 实现了基于用户位置、需求的预警信息精准发布;例如, 台风频道下的用户可快速获取台风相关预警信息, 查询天气预报的用户可以获取所查位置以及周边相关的预警信息, 本文介绍的互联网预警信息发布的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提升优化空间, 通过的信息采集发布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可突破发布时效, 深度解析与校验信息内容等要素可使信息发布更加精准、安全、稳定。未来, 该项技术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广播、电视、大喇叭、显示屏等其他信息发布领域。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地区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互联网发布技术, 利用网页数据交换技术、通过IP判断以及页面交互技术、多维度交叉匹配算法及面向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发布策略, 制定互联网预警信息发布编码, 通过网站、插件、客户端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 实现互联网预警信息的定向精准发布。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技术,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李泽椿.我国的气象灾害及科学防灾减灾[J].中国应急管理, 2007 (07) :429.

[2]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01:25-28.

[3]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16号令) [Z].2007.

[4]张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

气象信息发布 篇7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手机气象短信,决策服务,企业信息机,实时发布

目前,许多气象部门已建立了为防灾减灾服务的手机气象短信[1]决策服务平台,如独立开发平台、企信通等方式。独立开发平台所要求的技术与费用都比较高,因此全省只有少数几个市局在使用;企信通是各市县作为手机短信决策服务使用较多的平台,但是该平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县站值班人员少、重大天气过程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决策服务发布的及时性和效果都将受到制约和影响。本文介绍另一手机气象短信决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机,以实现决策服务的实时发送。

1 企业信息机简介

企业信息机infoX-EIE(Enterprise Information Engine,企业信息机)简称EIE,它是移动通信公司(以下简称移动公司)为用户提供的一项移动信息化产品,采用软硬件一体化封装,对外提供简单通用的数据接口,用户只需要在完成简单初始配置后,将“企业信息机”同时接入移动网络以及用户办公网络或业务系统,实现基于短信、彩信、WAP的信息查询和发布应用[2](本文主要使用其短信发布功能)。

它支持多种主流数据库,例如:Oracle、SQL Server、DB2等,通过配置可以使数据库资源接入短信平台;提供封装了移动通信协议的API接口[3]及开发样例,支持多种主流语言。通过简单调用接口函数,即可实现嵌入OA,ERP,CRM等个性化需求[4]。

2 企业信息机组网方案

用户只要能够登陆互联网(短信端口由市移动公司向省移动公司申请),企业信息机即可接入移动的网关(如图1),以实现其所有功能。

信息机系统成功启动后,按LCD控制按钮设置LAN1网卡的IP(192.168.1.30)、掩码(255.255.255.0)、网关(192.168.1.1)和DNS(202.96.128.143)。

3 企业信息机实时发布手机气象短信决策服务的实现

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企业信息机的IP地址http://192.168.1.30/,按“Enter”键,进入EIE系统登录界面。正确输入操作者的用户名、密码,单击“提交”按钮,进入移动办公系统界面。

3.1 决策服务业务的定制

1)号码文件管理。点击“群发业务”,打开“号码文件管理”对话框,增加决策者的手机号码。上传的文件必须是每行为一个手机号码的Txt文件,文件应该分门别类,如市领导、市三防等各分一个文件,便于以后号码的维护。

2)数据库连接管理。点击“数据库连接管理”,进入“编辑数据库连接”页面。连接名称栏填写数据库连接唯一名称标识(惠州局天气数据库),描述栏填写相应的描述信息;数据库地址栏填写数据库服务器机器名称HZQXDB(或IP地址);端口号栏填写数据库服务器访问端口号,MS SQL Server默认为1433[5];数据库名称填写物理数据库名称DB_CustomSMS(系统默认库);再填上具有读写权限的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点击[测试连接]按钮测试所设置的数据库连接参数是否正确。当测试成功后,按“确定”保存所有信息。

3)短信接入号码管理。点击“短信服务号码管理”,设置短信接入号码,短信接入号码即指短信端口。点击“新增”按钮,在接入号码栏填写短信端口,按“确定”保存。

4)短信业务信息管理。打开业务信息管理页面后,新增下行业务,在业务名称栏输入业务的唯一标识,描述为业务简介;接入号码为信息机系统发送短信的源号码;资费类型为该业务对用户的收费标准,选取“免费”;在“触发条件”里选取下发时间间隔为1S,指即时运行;接收群组等信息在决策服务发布终端设置。按“确定”后保存。

5)定义数据库表信息。企业信息机能自定义数据库表,使它能读取局域网内数据库的信息。在本平台,我们只是在库DB_CustomSMS中定义了一个表DecisionSMS和ContentSMS字段。在“用户参数管理”界面中,新增用户参数ContentSMS,参数类型为String(字符),完成后保存。

3.2 决策服务的发布

在企业信息机完成业务的制定和数据库的定义后,就可以在决策服务发布终端(如图2)把决策服务的内容录入数据库。手机气象短信决策服务一般是在发布了预警信号、重大天气过程、突发天气等情况下发送的,其中以预警信号的发布频率最高,所以把发布终端与预警信号上网一起,真正做到实时发布决策服务。下面以发布预警信号[6]为例说明发布手机气象短信决策服务发送的流程。

打开发布终端界面,依次选择信号类型和颜色,再选择信号发布范围,在决策服务发送内容编辑栏内,将会出现此次发布预警信号简要内容,如有必要时可对内容加以详细描述,如雨量或温度等天气实况信息,接着选择决策服务接收群组,按“发送”按钮。决策服务的内容将通过以下语句插入到表DecisionSMS中的ContentSMS字段:

而接收群组信息将通过企业信息机提供的API接口更新短信业务信息中的MobileGroup表,数据录入成功后,信息机将立即触发发送任务,把决策信息下发到决策者的手机上。整个过程值班人员只要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实时发布决策信息,简化了工作流程,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关小文,杨武.广东省手机气象短信业务简介[J].广东气象,2002(3).

[2]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信息机产品介绍[EB/OL].2006.http://www.gd.chinamobile.com/city/gz/group_service/chanpin/qyxxj.html

[3]臧磊.API接口浅析[J].电信网技术,2004(3).

[4]天津移动集团客户营销服务部.天津移动企业信息机市场推广手册[EB/OL].[2005-11-08].http://www.tjhexi.gov.cn/cjxx/11/天津移动企业信息机市场推广手册1.0给客户.doc.

[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nfoX-企业信息机联机帮助[EB/CD].2005.

气象信息发布 篇8

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中, 及时、快速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全覆盖发布预警信息, 短信、广播、电视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极端天气预警信息, 紧急情况下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 甚至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 在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此模式是盟局在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气象工作的具体体现。

2 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设

针对以往预警信息发布环节过于复杂, 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无法保障等问题, 通过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随后又组织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 加强气象、应急、国土、民政、交通、农牧等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了各部门信息交流与共享, 明确了任务和职责, 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会商机制和部门联席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信息共享、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要按照技术规程, 尽快完成本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任务;要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预警网络建设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设, 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3 规范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通报警示事项、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影响范围等内容。同时, 通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社会发布。广播、电视要按照规定, 播发极端天气预警信息, 紧急情况下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甚至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移动、电信、网通公司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全覆盖发布预警信息短信。

4 主要工作成效

如在应对连续两轮持续暴雪天气过程中, 通过各手机运营商及时全网发布了“寒潮降雪”预警短信, 两次天气过程, 通过盟应急办发布气象预警信息2次, 覆盖手机用户90多万人次。盟局及时通过电台、电视台、草原110、12121、网站、LED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等渠道向社会公众进行了发布信息。据事后服务调查, 牧区广大牧民基本都提前获得了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全方位开展的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使社会各界提前2—3天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 从而避免或减少了气象灾害所产生的损失。广大牧民按照当地政府的指示也全部停止野外放牧, 同时加强了牲畜保暖和储备饲草料等工作, 有效避免了牲畜的死亡和走失, 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不足及改进措施

1) 锡盟以牧业为主, 广大牧区居住分散, 手机通讯网络仍有“盲区”, 如何让气象预警信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依然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2) 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所属旗县及各部门内部的“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健全资源共享机制。

3) 进一步简化三大手机运营部门和广播电视部门对预警信息发布的审核程序, 提高信息发布时效, 明确各部门防灾减灾义务, 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成为常态化。

4) 农牧民利用气象预警或重大气象预报预测信息指导生产的能力还很薄弱, 气象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牧户活动应进一步加强。

气象信息发布 篇9

1 公共气象服务网站的系统结构分析

图1是公共气象服务网站系统构架,一般我们将整个系统架构分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层、内容管理层、应用层和门户层,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十分的密切。一般使用系统将数据间隔一定的时间输入进入到数据库,并且与其他的省级网站进行数据共享。在数据层中,系统一般以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主要的依托,并且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一般是1h或者6h,自动获取全国各地的气象数据资料输入进电脑之中。因为数据庞杂,所以数据层中还下设了数据处理子曾,从而能够减轻持久层的运算压力,进而实现系统以数据层的操作为基础。在内容管理层中,是以Java SE和Java EE两个系统为基础,一般利用持久层的技术来实现数据输入和存储以及数据的查询服务,而在应用层中,是将地理数据分析软件和曲线分析工具结合起来,将各种观测数据变为二维图形继而进行分析和判断。门户层的功能就是将应用层产生的各种产品用Servlet和IF rame的方式分发到不同省级的网站中去。

2 数据层模型设计分析

现阶段各省级气象中心纷纷采用的是在固定的时间点中自动获取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观测资料。每个小时将2566个气象站自动收集起来送入数据库中,根据这点来计算,每天至少要增加(24+1)x2600=65000条记录。如此庞大的数据要准确无误的录入数据库中,保质保量并且按时完成,这就需要一套高科技高水平的数据模型作为支撑,这一模型一般可以放在数据层中进行完成。

2.1 E-R图

E-R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普及,根据对现存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数据模型主要是以APLAWS和数据库理论为基础,结合气象研究分析的结构化特征,从而保证整个数据库的完整性。根据图2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管理实体之间的联系,并且可以发现管理是在整个系统运行期间承受压力最大部分。通过对图2的模型进行分析,它一共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主要是以气象站点(stations)为区段进行划分的资源结构,第二个层次则偏重于描述进行内容划分。综上所述,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凡涉及上述的信息处理的数据库管理模型,如果选择持久层技术来完成工作,工作效率将会大大的降低,并且无法满足各方面对服务的需求。所以一般将这种模型放在数据层中,Oracle数据库蕴含的触发器、函数、存储过程等概念方面出发来实现数据的处理工作。

2.2 质量的监督管理控制

无论是按照什么时间单位进行数据收集的气象记录,在将数据收集进数据库之前,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接受质量监督管理控制,从而确保数据是数据库所需要的数据。一般所使用的检验控制函数为气候极值或者逻辑关联等方式。一般是在相关的数据进入之前,要用触发器来选择检验控制函数进行加工计算,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3 数据加工处理

气象要素进入数据库,除了大量的添加/修改记录操作,还需要在入库前完成繁杂的统计计算工作。例如,在小时气象要素的服务活动中,不仅需要关注当前气象要素的状态,而且,也关心要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气象上常常用滑动平均/合计来表示。为了提高统计效率,系统引入了Oracle数据库暂存表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将待统计的各站点、各要素、指定时段的记录放入全局暂存表,然后按站点、要素进行分组统计,并用游标遍历方式得到各站点统计结果。

2.4 系统分类

数据层的p1/sql脚本函数或存储过程,是数据记录管理活动的主体。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类:输入类:为了提高小时旧、旬、月地面气象记录的新添或更新的响应速度,系统将所有表的插入、更新活动都统一采用一组p1/sql脚本函数或存储过程实现。统计类:为了完成小时滑动、小时记录向日记录、日记录向旬记录、旬记录向月记录的统计计算,系统将所有这些数据集合的计算,通过一个O racle的事务关联的暂存表和一组p1/sql脚本函数或存储过程实现。气候统计类:为了实现日、旬、月地面气象记录的(最大、最小、平均)气候统计值计算,系统将所有这些数据集合的计算,通过一个Oracl的事务关联的暂存表和一组p1/sql脚本函数或存储过程实现。

3 应用检验

2010年5月采用JPA技术完成了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所有气象站点的数据同时入库,一次入库的时间大约为5分钟左右。而在2016年5月全国所有2655个数据进入数据库,一共耗时约8分钟左右。对比内蒙古自治区的数据入库来看,数据量成倍的增长而耗时却直线下降。而通过对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国天气网--内蒙古站、内蒙古气象网站等网站的观察看出,网站是以IF rame为基础进行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全国各省分站每日点击统计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整体的点击查询量呈现出明显上涨的趋势。

结束语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数据库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集合处理、统计计算、批量事务处理、流水线特征,较为适合在数据层中完成诸如质量控制和统计加工等工作。通过将气象站区站号作为区段划分标志、定义阶层状资源管理结构、引入触发器机制进行入库前的要素质量控制、引入暂存表和统计函数批量处理记录、序贯统计储存过程函数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库的吞吐能力,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网站的数据及时发布。

摘要:从公共气象服务网站的系统管理建设出发,针对数据收集整个过程所运用的各种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继而提出公共气象服务网站数据能做到及时发布的原因。继而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的气象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网站,网站数据,及时更新

参考文献

[1]何险峰,蒋丽娟,雷升楷,余华彬,罗永康.公共气象服务网站数据的及时发布[J].气象科技,2011,39(4):483-488.

[2]罗雪玲.市(州)级气象台公共气象服务发布与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上一篇:提高数学成绩下一篇:C语言中常见错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