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传播特殊性

2024-07-23

气象信息传播特殊性(共4篇)

气象信息传播特殊性 篇1

一直以来, 气象信息都是人们生活当中重点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气象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研究新媒体时代对气象服务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媒体对气象服务方式的影响

1.1 气象信息形式的多样化

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以往的气象信息传播形式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以往人们对天气的需求主要是“晴热阴冷”, 而如今人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此外, 新媒体时代还能够借助多种网络以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气象信息, 如视频、语音、文字和图表等, 以更清晰的方式将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传播给受众。

1.2 人们对气象信息的获取更为主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得知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信息。这种由以往的被动转为主动的方式, 也是气象信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改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人们大多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气象信息;同时, 新媒体平台也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最新气象信息传播给受众, 这更有利于人们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解。

1.3 传播的阶层化与分众化

一般气象新的传播主要依赖电视、广播、杂志与报纸等媒体平台, 社会大众能够通过这些媒体平台接收相同的气象信息。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 且需求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时代,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们需求的变化, 气象服务平台开始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不同媒体传播的受众人群不断发生改变, 由于受众人群的变化, 造成社会大众的分散化。

2 新媒体平台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广泛传播。据统计, 近几年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手机网民的数量飞速升高, 且越来越多。由于智能手机使用方便快捷, 这引来不少网民的青睐。

2.1 气象手机APP

中国的IT研究中心在2014年对使用APP气象手机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其中墨迹天气APP的使用者最多, 下载量已超过4亿次。所以这很容易看出智能手机与气象APP直接有着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气象预报也因此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通过气象手机APP能够很快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些气象信息公布出来, 由于它更新的速度相当迅速, 因此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给气象部门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气象微信

早在2011年初, 腾讯公司就为智能手机提供了一个能够及时进行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即微信。到2012年, 微信的传播情况就已经超越了微博等新兴互联网产品的使用。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正式上线, 很多地方气象局就申请了微信公众号, 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气象服务。

2.3 气象微博

中国门户网站新浪在2009年8月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 这是我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从此微博开始以中文的方式在公众人群当中传播。气象微博服务是新媒体时代气象服务方式诞生的代表, 由于它具有互动实时、快捷分享及快速分布的特点, 因此在气象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12年开始就有很多地方气象局申请了新浪官方微博, 之后产生了腾讯官方微博, 这引来了不少当地居民的关注, 并由此气象局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对气象部门的建议

3.1 气象部门需要培养一批适用新媒体平台的优秀队伍

气象部门应该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培养适应于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群, 如可以阶段性地开展讨论会和宣讲会等, 以不断壮大气象队伍。人们对气象服务要求的越来越高, 也对气象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还应该学会结合时代的发展, 应用新技术, 融合多种知识, 从而选择更好的方式提供气象服务。

3.2 气象部门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更精细化的服务

社会力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 气象部门可以利用社会力量, 并借助新媒体的多种网络平台、公司及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 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使气象服务平台传播渠道更加广泛, 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气象事业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新媒体是一个新兴的气象传播方式, 如何将自己的产品用最好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如果不能做好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将对后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 要尽可能地在新媒体时代将气象服务方式做到最好, 从而实现气象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各界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信息决定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出行等情况。近几年,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产生, 气象服务的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本文就新媒体对气象服务方式的影响与思考进行简要探讨, 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气象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影响及思考,气象服务,新媒体

参考文献

[1]王华, 徐建飞, 陈雷.新媒体对气象服务方式的影响及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4, 34 (10) .

浅析宋代信息传播的特殊表现 篇2

(一)“广告”传播

1.诗词作品的商业利用。类似于诗词这样的文化表象,历代而来的传播方式是多样的,最为广泛的则是单篇传播方式。单篇诗词的雕版印刷最早见于晚唐时期,史及宋代,伴随着印刷术的大发展,单篇传播迅速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广告色彩。

两宋时期,凡著名诗家学者的新诗词一经传出,私人书商经营的各类书店则立刻印刷出来,作为自己店铺及书籍产品的宣传广告,吸引买家。宋代图书市场繁多,例如在北宋开封的相国寺、南宋杭州书肆等,利用单篇诗词文章进行广告宣传的现象非常普遍。

2.“小广告”的社会影响。宋代社会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小广告”。例如,南宋初期,秦桧从金国南逃,官至宰辅,然而他一味求和,以至于民声沸腾,杭州各处,街头巷尾,尽是“秦相公是细作”1的“小海报”,常常白天由官府撕去,一夜之后,又是满城尽是。这样“小广告”式的宣传,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影响市容市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人民群众对信息传播的积极态度以及社会传播力量的强大。

书册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在宋代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宋代文学走向“商业化”与之关系甚大,但书册传播是各朝各代都有的,宋代并非特例,因而就不进行叙述了。

(二)口口相传

1.瓦子与歌妓。市民阶层的扩大,促使一些为满足人民群众娱乐需求的产业诞生,例如瓦子。瓦子也称瓦肆、瓦舍,类似于现在的娱乐城。史载“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乐之地”。2瓦子之中重要的信息传播人员当属歌妓了。宋代歌妓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歌手,对于诗词文学传播的贡献非比一般,因为宋代的歌词大多为名家的诗词作品,随着“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2.路歧与话本小说艺人。瓦子之外的娱乐场所当属路歧, 这是指被用作演艺场所的街头空隙地段。史载“或有路歧,不入勾提,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次又艺之次者”。3而所谓“路歧人”多指演出于街头的民间艺人。

话本小说的“说话”艺术,对于社会信息的传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路歧之中的话本小说艺人多靠口头传播信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多为人们熟知,故事生动,取材身边,易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市井民众接受,其信息传播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三)文人阶层对文化信息的传播

1.官方印书对文化信息传播的掌控。官刻印书可分为两种:一为由中央各殿、院、监等机关单位所刻;二为常驻京师的各地方政府机构所刻。而主持印刷事务的则是国子监。史载“(国子监)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赐予之用,出鬻而收其直以上官”,4可见,宋朝廷对信息传播管控之严格。南宋临安国子监所刻之书以经史为主,因为金兵攻克东京开封,北宋国子监被劫掠一空,珍贵书籍遗失殆尽,所以南宋官方较北宋更为重视图书的刻印。

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封建统治者了解并为之所利用了,宋朝廷坚持掌握并促进着官方思维以及价值观的传播。宋代是程朱理学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与宋朝官方信息的导向性是密不可分。

2.文人间的信息传递。一个传说故事可为例证。某天,北宋词人周邦彦正在东京名妓李师师处,突然徽宗皇帝从地道里来,周邦彦只好藏在李师师的床底下。徽宗随身带来了一个江南新进贡来的橙子,让李师师切开尝尝。然后徽宗与李师师讲了些私房话,这些都被周邦彦听见了,他居然把这一夜所闻写成了一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 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此词写出后,和其他词一样,被开封的人们广泛传唱并且传入了宫中,徽宗皇帝听后大怒,说周邦彦荒废了公务,即日押出了开封,贬到外地。1

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来,宋代文人对于诗词文学创作和信息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文人是信息传播的源头,是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作为文化大国的宋帝国,其信息传播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的最高峰。

二、宋代信息传播的推动力

(一)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宋代信息传播的基础

谈及信息传播的原因,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文化信息的源头以及传播进程中的载体,而是文化传播的终端——广大的受众。史及宋代,生产力水平、生产技术的大幅提高,汉民族政权掌握的疆域由唐朝时期缩小了许多,劳动力渐渐集中,经济条件和各种政策促使宋帝国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这就驱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进,驱动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发明是宋朝文化快速传播的重要推手

信息传播像一种交通运输,文学、艺术等文化信息的表象是始发站,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受众是终点或者说是目的地,科学技术是载体,是交通工具。宋代开始产生并推广使用活字印刷术,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活字印刷本,这对于信息传播无疑是最关键的帮助。以印刷术为代表的文化传播载体———纸、笔、墨等,这些载体都在进行改进和发展。

(三)宽松的思想环境推动文化繁荣

自宋朝以来,中华民族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已经由汉唐之时制度文化转向于精神文化,尤其在宗教、儒学、艺术等方面。宋帝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一同构成了所谓的“东亚儒学文化圈”。2究其原因,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是绝对的,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前提则来自于宋帝国自身文化的繁荣。

(四)经济繁荣是宋朝文化繁荣的直接动力

史载:“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熙丰)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3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不断激增,人民对于生产之外的文化娱乐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宋帝国市民阶层渐渐扩大,民众的收入水平较前朝后代也是相当之高,正因如此,社会才有财富去提供信息传播的条件,人民群众才有能力接受信息传播的经济要求。同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人阶层才会在歌舞升平和风花雪月中产生新思维的火花,才会使用质量上乘的笔墨纸砚记录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无不与经济的发展相关联。

三、宋代信息传播对当代的启示

(一)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4前文也已叙述,推动北宋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信息传播发展的核心力是经济的发展,或许这也是遥远也并不遥远的宋代带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二)坚持工业及科技产业领先发展

纵观宋代一朝,信息传播与科学技术是同步发展的,文化信息之繁荣更是建立于印刷、造纸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文化或者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但是我们应该加强危机意识,将经济发展对这些产业的依赖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而我们应从宋代信息传播发展的历程中认识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该坚持将工业及科技产业放于发展的领先地位。

(三)坚持做改革与发展的参与者

在宋代信息传播发展之中,市民阶级起着重要作用。可见,任何时期的社会发展都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在中国改革驶过历史拐点的新时期,每个人都应投身于改革之中,成为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广告学对气象信息电视传播的启示 篇3

我国的电视气象服务自1981年创办以来,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相当规模的气象影视事业, 电视气象节目也从单一的画面配声音形式, 发展到有主持人播报的高级形态, 按平均每个省份每天制作30档气象节目计, 全国每天就有近一千档电视气象节目, 数量可谓众多。但是纵观现在的电视气象节目, 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节目形态基本是主持人先介绍天气形势, 接着用画外音播报城市天气预报, 外加背景音乐。从1993年推出气象节目主持人以来, 这种节目形态就一直“保持”到现在。试想这15年期间, 电视节目的传播技巧发生了多么大的演进, 就连向来庄重古板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也“呈现出信息的深度化、理念的民生化、功能的娱乐化、报道的连线化四个发展走向”的新趋势。 (1) 电视气象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不容忽视。

电视气象节目的这个问题也不是现在才发现, 其实气象影视工作者早就意识到了这个缺点, 并且在电视气象节目的改进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 诸如各地气象节目每年都会进行改版:改进节目版面的美化设计;尝试按不同频道来定位气象节目;更新节目名称等等。但是, 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仍然还是同样的节目形态和大致相同的节目内容。给人感觉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缺乏新意。笔者认为, 导致电视气象节目单一面孔的深层原因是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缺乏专业的传播学理论指导。电视气象节目说到底就是气象信息的电视传播, 既然是电视传播就要按照传播学的规律来进行制作。在传播学里, 将传播学理论运用到极致的广告学, 对于气象信息的传播, 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广告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商品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消费, 并且尽力打动消费者购买。所以广告学很注重现有和潜在消费者的调查研究, 讲究针对目标消费者的传播技巧, 并及时跟踪广告传播效果, 听取受众反馈, 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气象电视节目的重点就是要把气象信息很好地传播给观众, 只有节目做得好, 观众才会喜欢看气象节目, 从而接受气象信息。收视率高了, 节目才会有经济效益。所以从经济效益来看, 可以这样比喻:电视气象节目好比商品广告, 只有广告 (节目) 做得好, 消费者 (节目观众) 接受并喜欢商品信息 (气象信息) , 广告才能打动消费者 (节目收视率高) , 才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由此看, 电视气象节目和商品广告有着以下基本的共通点:

1、本质上都是信息传播活动。广告传达的是有关产品或服务以及品牌、企业理念等信息;而气象节目的基本功能则是把气象信息传播给观众。

2、讲究有效传播。广告讲究的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来传播有用的商品信息, 从而打动消费者;气象信息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便捷优势的竞争下, 传播渠道众多、供应充足, 大众对气象信息选择, 口味已经从“必需”逐渐变化为“喜欢”, 所以电视气象节目也要讲究怎样有效地传播气象信息。

基于以上所述的共通点, 我们完全可以从发展成熟的广告活动规律中得到有益于气象信息电视传播的启示。

广告运作非常注重对以下这些因素的准确把握:1、对谁说;2、说什么;3、什么时间说;4、通过什么渠道说;5、怎样说;6、反馈, 这些对于气象节目来说同样也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对谁说 (消费者调查) ——受众调查分析与定位

广告的消费者调查必须要明确: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为什么要做消费者调查?其实道理很简单, 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广告诉求对象是谁, 才能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特点, 采用最适合他们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 使广告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反观气象影视工作, 对于受众调查, 实在做得不够。在为数不多的气象部门对电视气象节目的观众调查中, 能够成熟运用市场调查手段, 从而得出较为全面和真实客观的反映气象节目观众情况就更少。例如气象影视的龙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的一篇关于气象节目观众调查文章里对观众的构成特征只大概提到了:“中老年观众比例偏大。高中以上学历的观众比例, 高于同时段同类观众的比例。在观看早间天气节目观众中, 男性和55岁以上观众显著偏多。” (2) 这些结论并没有细化到观众的职业、爱好、家庭状况、收入、收视习惯、观众喜爱率、收视忠诚度等比较有价值的内容, 对于学历调查只是笼统地提到高中以上学历, 跨度实在太大, 这种调查对于节目改进并无多大的帮助。

以上谈的均是对现有气象节目的受众调查, 其实在策划新的电视气象节目时, 对潜在观众的前置调查更为重要。广告运作活动规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在进行项目广告活动之前, 一定要把你的目标消费者调查清楚,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失, 才能做出打动消费者心灵的广告作品。同样, 把新节目的潜在观众调查分析工作前置, 这样可以避免节目策划与制作的盲目性, 才能做出观众喜爱的节目。另外, 广告学中通过调查、分析不同消费者在需求、资源、地理位置、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别, 然后把基本特征相同的消费者归入一类, 使整体市场变成若干“细分市场” (3) , 这种做法对于新节目策划也大有启示, 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细分气象节目。比如:通过调查分析, 可以针对农村观众设计“农事气象节目”, 除了常规天气, 还可以增加农事气象的科普介绍, 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帮助农民朋友科学种田;针对日益壮大的私家车群设计“交通气象节目”;不但可以介绍交通路线的天气情况, 还可以深入挖掘气象对汽车、保养和驾驶行为的影响, 大有文章可为。

二、说什么 (广告要传达的信息) ——气象节目的内容定位

弄清了哪些群体是潜在消费者之后, 广告活动的第二步是要明确广告的诉求重点是什么, 即商品的卖点是什么, 在可传达的信息中哪些信息是重要的, 哪些是次要的, 诉求对象可以对哪些信息感兴趣, 对哪些不感兴趣, 如何确定诉求重点。 (4)

在信息传播渠道发达的当今, 如果电视气象节目大多限于传播一般性的天气预报信息, 那它肯定会输给手机、网络等新媒体, 因为这些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比电视媒体更具有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因此, 电视气象节目在传播一般性的天气预报信息基础上, 更应该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 在节目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 保持竞争优势。

广告活动的第二要素也就是广告要传达什么样的商品信息, 重点是要明确广告的诉求重点是什么, 即商品的卖点是什么。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没有优点或特点的商品是不会吸引消费者注意的, 或者从另外一方面说, 广告要传递的信息必定是你的目标消费者感兴趣的, 只有这种信息才能成为广告的诉求重点。回到气象节目, 如前所述, 对于气象信息传播而言, 新媒体比电视媒体具有更多优势。为了避开其他媒体的气象信息同业竞争, 首先要调整思路, 把以前作为重点的城市预报信息调整为次要信息, 而应当把目标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 把城市预报信息定位为电视气象节目“必要的补充”。比如CCTV新闻频道的《天气·资讯》节目, 就用比较大的篇幅来传播观众感兴趣的、与天气相关的资讯, 很受观众的喜爱。

可能有人会说, 如果城市预报调整为次要, 那城市预报的嵌入式广告不就要减少或取消了?那节目的广告收益肯定就会大大减少!笔者认为不必担心:首先, 随着媒体的发展, 广告的形式也在发展变化着, 气象节目的广告形式跟随内容而调整是很正常的事。试想, 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将来关注电视城市天气预报的观众势必也越来越少, 这样收视率也就必然下降, 没有收视率的节目谈何经济效益?其次, 如果能够按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深入挖掘信息的内涵, 讲出天气的前因后果以及各种观众感兴趣的天气内容等等, 不断地推陈出新, 做出观众喜爱的节目, 那没有城市预报嵌入式广告又如何?好的收视率会让节目的贴片广告有更好的价格, 足以抵消甚至超过城市预报嵌入式广告收益。

三、怎样说 (广告传播技巧) ——节目内容如何表现

此部分讲的是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广告中信息的传递经常通过请明星代言来进行, 明星在广告中表演、介绍和推荐产品, 能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成为众多广告代理公司和企业主屡试不爽的广告利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广告代言明星其实就是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传播学领域里,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 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 他们介入大众传播, 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一般颇具人格魅力, 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 与受其影响者同处一个团体并有共同爱好, 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相关信息。 (5) 由此可以看出, 意见领袖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接受率, 一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颇具人格魅力, 二是精通对于他所传播的群体有益的专业知识。

联系到电视气象节目, 为了获得更好的气象信息传播效果, 气象节目主持人也应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 而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只会背稿的主持人。气象节目主持人应当具有气象专业背景, 他 (她) 对天气形势了如指掌, 对于预报结果如何形成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让观众明白预报的来龙去脉, 让收看电视气象节目也成为一种享受。

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 受众对于气象预报失误会很生气, 甚至认为是气象部门的失职, 更有相声小品 (源自赵本山春节小品) 等娱乐节目把天气预报归类于典型失误的段子。面对这种情况, 气象部门没有对公众进行解释, 即使解释了, 一般也只会归结于天气预报报的是降水概率, 我国的短时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70%以上水平, 云云而已。这是事实, 可是这样的解释观众会信服吗?其实, 误解源自不解, 如果气象节目主持人能通俗地向观众介绍对本次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分析出来的, 并把预报分析中的天气不确定因素也讲明, 道出预报结果有多少概率, 有了这样的天气形势分析, 即使偶尔的预报误差, 观众也可以理解。福建经济广播电台有档获奖节目《金伯一品天》, 节目里的主持人金伯伯就是一位退休的气象预报员, 他每次讲天气预报之前都会通俗地跟听众讲解当前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 让听众最大程度地明白本次天气预报是这样得出来的。听金伯伯说天气, 很有听评书的感觉, 舌战春雷, 耳畔生风, 节目收听率自然不在话下。因此, 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专业气象知识, “意见领袖”还要求主持人发挥自身的气质特点, 结合节目的定位, 展示独特的魅力。

四、通过什么渠道说 (广告媒介选择) ——节目播出频道、时间的选择

广告的媒介策略包括选用媒介的类型、数量、诉求对象主要接触的媒介类型、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媒介价格等等。广告片制作完成之后, 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公司还要精心挑选广告的播出媒体和播出时间, 除却广告经费的因素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找出契合目标消费群的广告平台和时机。全面打中靶子, 不让花出去的广告费打水漂。

电视气象节目也要以目标受众定位为核心, 选择符合目标受众的习惯收视媒体和时间播出。比如:生活气象, 应当选择都市生活频道, 并要选择早间上班之前或傍晚下班之后播出, 因为这类节目目标受众主要定位为家庭妇女, 在这两个时间段提供的生活气象信息, 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好的家庭出行参考, 及家务指导 (如衣被是否适合洗晾) 。有车一族的收视习惯一般会在晚8点至10点, 所以交通气象则要选择相对较晚的时间段, 并尽量在经济或文化类频道播出。

五、消费者反馈——受众反馈分析

消费者反馈也是广告活动的重要环节, 消费者对广告片和商品的意见, 会直接影响到广告策略的调整。成熟的企业非常重视消费者反馈, 他们认为消费者有意见, 说明不是产品有问题, 就是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 会及时根据反馈调整产品和广告策略, 保证产品销售。

如果建立气象节目的受众反馈渠道, 则架起了节目和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能够及时地了解受众收视心理的变化, 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 使节目始终能和受众的兴趣保持一致。反馈的渠道众多, 但要注意方便所定位受众操作, 比如:生活气象节目, 设立电话反馈会比较方便些, 交通气象节目则以节目同步网站留言板为宜。

综上所述, 广告领域诸多成熟的传播规律值得气象影视工作借鉴, 尤其是广告以目标消费者为核心的传播观念。在受众本位的媒体传播时代, 气象影视工作应转换思想, “以人为本”, 尊重传播规律, 尊重受众, 主动地寻求传播理论指导, 这样才能给电视气象节目带来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气象信息传播特殊性 篇4

1 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

1.1 通过手机短信传播气象信息

当前, 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已经直接面向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 现已作为传播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利用手机短信传播气象信息具有及时、准确、便捷等几项优势, 因此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1.2 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等渠道传播气象信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天气预报节目是人们关注度极高的主要节目之一, 对此, 在播报日常的天气信息外, 还应同时播报一些如森林火险与地质灾害等相关预报信息。气象信息还可通过气象声讯电话进行传播, 当前此项服务已经实现了全网覆盖, 全部的手机用户与固定电话用户都能够通过拨打相关声讯电话还获取所需的气象信息。另一方面, 通过广播电台的气象现场联线, 能够在一些重大时刻, 现场播报天气信息, 此项传播方式具有时效快、覆盖面广以及制约因素少等特点。

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预警信息传播业务流程不够完善

当前, 对于气象灾害预警方面的工作还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同时因其有着一定的时效性, 所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便于操作且简单实用的业务流程, 对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而言, 应更加快捷、高效, 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准确的进行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工作。

2.2 政府、部门与社会联动的机制不够完善

为正常开展气象灾害预警服务, 离不开政府、部门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 期间应开展面向政府决策、公众生活以及各项服务工作,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能力与应急联动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不断完善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 以确保各个专项应急预案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得以有效衔接, 进而完全发挥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所能起到的作用。

3 建议

3.1 进一步规范地方性文件, 加大对气象信息的传播力度

对于我国的中所提出的, 各传播媒体应严格按照《气象信息传播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所提出的要求来开展气象传播工作, 建立并不断完善气象信息传播以及应急传播的相关制度, 及时并准确的为社会群众传播相关气象信息, 使社会群众得以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气象信息。

3.2 应加大政府在气象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

建立并不断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同时应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使气象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得以进一步扩大, 使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能够有所提高。对于各大新闻媒体而言, 应做好与气象部门的合作, 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向社会群众传播气象信息。期间, 各大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宣传力度, 做好对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这样一来, 如遇到突发性气象灾害时, 社会群众也可实时了解预警预报信息, 并能够采用科学的防灾措施, 进而可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3.3 明确组织领导,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并按照当地的管理原则, 建立并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工作协调机制, 对于一些公共场所, 如学校、医院、车站等地点, 可设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或是义务信息员, 期间气象部门应做好对相关领导以及气象信息员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培训工作。这样一来, 当气象信息员收到重要灾害预报、警报时, 就可及时向辖区群众进行有效的传达, 使辖区群众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气象防灾避灾措施。

3.4 采用科技信息技术来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的质量与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 如今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前每日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可达到90%左右, 可是在降水、气象要素以及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方面的准确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 可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工作, 对天气及气候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进而开发出新的天气数值预报模式, 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同时应进一步做好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与建设工作, 将天气预报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达到定时、定量进行预报工作, 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3.5 当前可采用各种渠道, 来获取气象信息

期间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气象灾害警示系统, 进一步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制度, 广播、电视等媒体部门应加强对气象信息的重视度, 适当提高气象信息的播出次数, 实时插播气象灾害信息, 采用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 以使气象信息及预警信息能够直接传达到社会群众。也可通过为社会群众发送手机短信来告知气象信息, 为社会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

摘要:气象信息发布的同时, 就是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了解到所在地的气候变化, 进而增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所引发的气象灾害所带来的防御应急能力, 并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各种损失。本文主要就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扩展谈了几点认识及建议, 仅供参考。

上一篇:柴油机氧化催化器下一篇:灰岩-泥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