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旅

2024-10-06

中国之旅(共12篇)

中国之旅 篇1

2013年9月4日, “美丽中国·绿色伊春”系列环保公益活动之中国女摄影家聚焦伊春摄影采风暨驻华大使夫人伊春行活动在美丽的绿色城市伊春拉开了帷幕。全国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晴宜, 中国妇女活动中心主任、全国妇联执委郭象,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妇联执委刘滨,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红、赓熙伟、黄晓丽,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张小苏, 《旅游纵览》杂志社社长张德志, 中国著名女画家曾迎春, 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津义, 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勇, 绿色中国消费联盟主席孙丽萍等嘉宾参加了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新西兰、阿塞拜疆、贝宁、爱沙尼亚、冰岛、蒙古、南非等国的驻华大使馆大使夫人及来自阿根廷、加纳、坦桑尼亚联合、埃塞俄比亚、白俄罗斯等国大使馆驻华公使夫人参加了此次有意义的环保公益活动。

9月4日, 活动一行参观了伊春森林博物馆, 大使公使夫人及女摄影家们走进基层伊春妇联幼儿园、光明家具体验馆, 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伊春社会发展成果。晚间, 在越橘庄园酒堡举行的联欢活动, 各位领导、大使夫人及女摄影家们边品尝伊春红酒和山特产品, 边欣赏当地的特色文艺节目。活动其间,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妇联执委刘滨,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红代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向伊春市政府赠送了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央视国际画院院长、中国网络电视台艺术台总顾问赵立凡的书法作品“美丽中国·绿色伊春”,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赓熙伟、副秘书长黄晓丽赠送了著名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建民的书法作品“友谊长存”, 中国著名女画家、北京华夏名流画院副院长曾迎春赠送了精心创作的国画作品“春暖花开”。

活动旨在引导全社会建立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次日, 在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的建立“绿色天使基金友谊林”及“中国女摄影家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全国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晴宜女士与伊春市市委副书记刘君共同为“绿色天使基金友谊林”揭牌;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与伊春政协副主席刘静共同为“中国女摄影家创作基地”揭牌。中国妇女活动中心主任、全国妇联执委郭象向伊春市妇女赠送20万元健康保险和《弟子规》图书, 伊春市妇联主席孙玉玲代表伊春妇女儿童接受了捐赠, 伊春市市委副书记刘君致辞, 伊春市政府副市长程洪胜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晴宜女士致辞并宣布启动“绿色天使全家福造林计划”。活动还举行了“绿色伊春·绿色消费·绿色崛起”座谈会, “大使夫人伊春行”12国驻华使节夫人共同就绿色消费、绿色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此次环保公益活动中, 有一队身穿红色摄影背心头带红色摄影帽的女摄影家们成为了绿色伊春的亮点, 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摄影家作为此次中国女摄影家聚焦伊春摄影采风活动的代表, 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绿色伊春的美丽, 用快门捕捉绿色伊春的俊秀。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自成立以来, 开展过很多大型摄影活动,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特别是“中国百名女摄影家”摄影采风活动”, 已经成为常规性的品牌活动项目。此次聚焦绿色伊春采风活动, 女摄影家积极响应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用自己独特的目光聚焦绿色生态未来, 用女摄影家细腻的情感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用女摄影家饱满的热情展现社会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进程, 为建设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之旅 篇2

有人说,文化是水,滋养着人类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园;也有人说,文化是火,燃烧着人们突破创新的熊熊火焰;还有人说,文化是纽带,传递着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如今,在快餐文化的渲染下,能博古通今,真正植根于民族文化细细研读,认真思索的又有多少人呢?庆幸的是,通过《文化苦旅》一书让不少人重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随着书中的文化之旅让我们品尝到一种带着辛酸的苦味儿,亦有种醍醐灌顶的滋味儿。

《文化苦旅》乃余秋雨所作,而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的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本文化散文集,它的主题则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暂且不谈其书中的文字魅力和写作手法,仅从此书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出发,已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我想我们大家最早且正式地接触到《文化苦旅》,应该是我们中学教材中所学到的那篇《道士塔》,这篇文章也是该书的.开篇之作。当我拿起此书,再次读到这篇经典之作时,一种淡淡的、涩涩的、苦苦的惋惜之情和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青砖黄泥、落魄凋零的圆寂塔群却因为一座保存完整的道士塔而变得不再普通,只因这塔中的主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中华民族的罪人。在书中的文化之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场巨大的民族悲剧,看到了在这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看到了当他嫌弃石窟雕像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用雪白的石灰将其掩盖时,那得意的一笑,也看到了当他将珍贵的古文物视作阿谀奉承的礼品“虔诚地”交到地方官员之手时,那谄媚的一笑,更看到了当他打开石窟之门,将文化宝藏作为私有物品贱卖给“外国友人”时,那傻傻的一笑。我们能说这所有的罪责仅归于王道士一人的愚昧吗?这难道不是当时中国文化与文物流失的一大缩影吗?往事不可追,我们或许只能如作者一般感叹“我好恨!我好恨!”。

在书中,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访了许多华夏民族文化的人文山水,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之景,也有“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的江南风光。在欣赏这些旖旎风光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另一种文化——“废墟文化。”作者似乎对这些“废墟”的描写情有独钟,他多次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吧!尤其在坟前会有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正如作者写道“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也正是在这些悲凉之境中,让人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语的“苦”。

苦旅,我想应该指的是我们思想上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再者,在人生这个无休止的边界中,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就正如智者所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只在乎你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对文化的思考也当如此,多思多想,才会多得。我们不能只去感叹或只去惋惜当初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而应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在拜金主义与有道德滑坡趋势的当下,“出淤泥而不染”,保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之道。

感谢中国之旅 篇3

我的名字是瓦妮达(Juanita Em_lv Ferreira),来自世界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对许多人来说,他们经常会把我的国家的名字一一多米尼克与其姐妹国的名字——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加共和国混淆。同时,对很多人来说,当谈到地理的时候,多米尼克仍然是个谜。作为加勒比海上的一颗明珠,我的国家多米尼克把我送上了旅行之路,一次将永远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旅。

2006年8月28日,我来到了中国。我感受到了北京对我的热烈欢迎。对于中国,我的第一印象总是积极的。“噢,我的天呀,那么多人!”事实上,刚从一个人口仅仅超过7万的国家来到这里,我花了一些时间来适应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些中国人会盯着我和其他外国人看,好像在说“老外”(当地的一种说法是指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学习,使我的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好奇的天性,以及想了解每天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的渴望,让我对学习中文充满了热情和决心。中华文化与我印象中的是不同的,食物是独特的,人民是友好的,而且语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学起来也是很快乐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使我有了探索的欲望,并且探索后,去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学习语言是需要专心致志的,是需要经常听和说的,在这里我的汉语比在家里学习时提高了很多。事实上,环境是促进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里我可以很快地学会各种词汇。

由于我对学习语言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所以我经常去图书馆搜集中国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人们、食物与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文化最吸引我的元素。中国是一个非常美丽和文化丰富的国家。如诗如画的风景、千年的历史、热情好客的人民、微妙的烹饪使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个性。我一直记得当我学会了使用筷子的技巧时高兴得跳起来的场景。“太极拳”这项运动使我有了一种很放松的感觉。我学会了喝茶、保持身材和保持健康的本质。这些元素,显然目前在西方文化中从来没有真正引起我的注意。

此外,来这里后我明白了,只接受或喜欢西方或美国的生活方式,是不正确的。对于那些有兴趣、有机会学习任何技能或艺术形式的人,中国可以提供非常多的东西。在中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一些国家或个人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人民极具竞争力和勤奋精神(有时它似乎很不可思议),这些人已经学会“时间不等人”这句话的重要性,他们知道珍惜和做出对时间最佳利用的重要性。在中国健康饮食和锻炼被认为是许多人的日常需求。如果我们中许多人采取这些做法,我们只能从中受益。

我在2007年8月来到了东北部地区的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学习。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城市,我很喜欢学习基础汉语,而且也很投入和努力,在这里学习真的是一个欢乐的旅程。现在在这里不只是学习文化和探索,还是对这里生活的喜爱和对在这里取得成功的希望。中国医科大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这里优秀员工热烈地欢迎,他们都怀着一颗关心留学生的心。他们都是非常善解人意和乐于助人的!

中国医科大学关于促进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安排妥善了。此外,还有一个国际学生联盟,即CMU-ISU(中国医科大学国际学生联合会),它指导在中国医科大学的住宿学生学习生活。中国医科大学就像我们的家,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对外国学生很负责任。我必须强调,使中国成为我们的另一个家是一种个人技能和个人对中国的爱的体现。目前我将在中国医科大学继续我的学习,因为她的深刻影响,更广泛地说,是中国对我的影响,所以我鼓励其他人来中国。

来到中国,学习了不同的语言,结识了不同的人,也抓住了许多机遇。

与接受外国学生的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或许是提供生活费用最合理的国家。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外国人的平均学费约为3502美元,一年的开支是6253美元,其中包括住宿、食品和其他费用。更让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她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给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这意味着如果你符合资格,将免费获得这种教育。这个机会是真的!如果有机会在国外学习,来中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会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他们的学习,而且还会让他们看到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国领土规模的庞大意味着她拥有多样化的气候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有待于去探索。

中国魅力节庆世界生态之旅 篇4

顾名思义,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在对自然景观、对原始民生民俗的探索与保护之上,开展的一种特殊旅游。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如之前我们所示,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旅游项目。

传统旅游项目更多的是参观人类文明的见证或展现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达,而往往在这种旅游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保护发生了疏忽,生态旅游则不同,生态旅游指的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需要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在人们最初提出生态旅游概念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这样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必须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人类或其他客观条件的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为人类生存环境做一场旅游形式颠覆性的变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全世界人类一起努力,保护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才是最需要我们铭记的。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世界旅游的主题,成为了人们最追捧的旅游项目。近年来,不仅是一直以来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对旅游项目自然原生态化有了新的思路。世界各国尤其将森林生态定位作为评定国家公园的最高标准,像我国明确有5A、4A等国家公园评定标准。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造就了不少发展中国家掌握生态旅游大肆发展的契机。例如,近年来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了世界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我国某视屏企业曾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次地球生态之旅,影片中介绍了地球这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从中国的九寨沟到非洲的狂野大陆,生态旅游是体验其美妙的旅程,也是感受现在、思考未来的旅程。在这套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九寨沟和黄龙由水交织而成的美景;也可看到划皮艇沿湄公河南下,邂逅大河孕育的动物;尼泊尔的山村旅游;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邂逅濒临绝种的野生郁金香;在急速干涸的咸海上,驾车穿越过去的湖底……这些东南亚的生态旅游让人们充满向往。环太平洋、印度洋的旅游似乎更为冒险更充满神秘,不仅可以邂逅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加拉帕戈斯群岛,观赏世界级珍稀动物;看看如今仍在喷发的夏威夷岛火山,新生大地上的生命;更可以乘坐大象旅游赤道附近;感受印尼的热带雨林,拜访濒临绝种的苏门答腊犀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原地带,与各种极乐鸟嬉戏……;驾驭非洲大陆的激情,游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乘坐骆驼前往游牧民的帐篷;在西非加纳享受野鸟的世界,在徒步越野中邂逅非洲象;在乌干达森林里,拜访珍稀的野生山地大猩猩和黑猩猩;在恩戈罗大撞击坑上近距离观察各种野生动物;拜访草原居民马赛人的村落;探索南北美洲,在加拿大北部丘吉尔观察每年10月份来到这里的北极熊;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接触海牛;在有名的大沼泽地邂逅濒临绝种的动物;在生态旅游起源国哥斯达黎加游览三种不同的热带森林,接触适应环境的生物;在委内瑞拉圭亚那高原看到壮丽的桌山和安赫尔瀑布……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 篇5

“咚咚呛,咚咚呛……”那一阵阵有节奏的鼓声把我吸引了过去。噢!原来是一些身着远古时代服装的叔叔正在表演远古舞蹈。那铿锵的锣鼓声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们正和着这有力的锣鼓声在同大自然搏斗呢!

往前走不远,我便看见一片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几只乳白色的蒙古包把绿色的草原点缀得宁静、安详。我迫不及待地脱了鞋,一头钻进了蒙古包里。哇!里边好漂亮啊。墙上挂着图案别致的挂毯,地上铺着色彩艳丽的地毯,桌上精致的小铜碗里是为客人准备的热奶茶,房柱上的猎枪、弓箭和马鞭是骑马、放牧、打猎用的。寥寥几件物品已生动地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心灵手巧、热情好客和勇敢奔放的特点。我们被那漂亮的蒙古族服装吸引了,也不由得穿戴起来。你瞧,妈妈头戴五颜六色的珍珠帽,身着红色长裙,像一位漂亮的王妃。我和爸爸自然就是公主和王爷喽!走出蒙古包,我们在草原上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深深地陶醉于这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

接着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幽雅别致的傣族小竹楼、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金碧辉煌的藏族寺庙,最后来到了陕北窑洞。

窑洞里黄白色的墙壁和高高的土坑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黄土高坡的历史;那窗户上贴的各种精致的剪纸和门前放的一架纺车向人们展示了大西北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勤劳朴实的特点。看!胖娃娃剪纸多么逼真、漂亮。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兜兜的小女孩活灵活现地在向我们微笑。瞧!那漂亮的六瓣窗花剪纸贴在明晃晃的玻璃窗上,每个花瓣仿佛都会随风散发出清香。我站在纺车前,好像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那里吱呀吱呀地纺线线呢!

中国留学的圆梦之旅 篇6

与中日友好协会的朋友交往

1970年我作为议员盐谷一夫的秘书开始在众议院工作,这也成为我从事对华友好运动的开端。时光荏苒,一晃已经35年了。

1972年日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1975年承蒙中日友好协会的招待,我得以实现人生中的首次对华访问。这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去国外旅行,而且当时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时的中国和现在完全不同,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我也实现了自己的大寨之旅。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外国人还非常少。这次访问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在中国各地我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中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的两个哥哥曾经作为士兵出征过中国,所以这次中国之旅也饱含着我的自责之意。

下定决心从事友好运动

距今大约20年前,我的大女儿在天津的南开大学留学。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在中国境内进行旅行。她和同学一起旅行的时候,一位老人走近她问道:“你是日本人吧?”当我的女儿回答“是”的一瞬间,那位老人立即伸出手来使劲地打了她一巴掌。

我从女儿那儿听到这件事以后,心想那位老人的家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一定是遭到了屠杀,不然他也不会伸手打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日本小姑娘。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下定决心要从事与中国的友好运动。

但是如果立即辞掉工作从事友好运动也并不现实。我还要通过工作来维持家人的生活。在孩子们都有了出息,我也等到了自己60岁有资格领取养老金后才选择了退休,并在自己生日那天来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留学。

北京邮电大学留学的时代

名义上我在邮电大学学习了两年半,实际上我是在大学学习4个月之后再返回日本生活两个月,如此过程每年循环两次,这样算下来我在北京邮电大学总共学习了20个月。

当时在邮电大学里像我这样的日本老龄学生有20人,日本青年学生20人;此外还有韩国学生30人,印度尼西亚学生5人。

这段时间还有两位家庭教师帮助我学习汉语。其中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叫黄美子。另一位是和我在同一所大学的李星。黄美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李星就成了我的第二位家庭教师。虽然我的汉语水平进步缓慢,但他们两人仍然非常热心的支持我学习汉语。此外两人还告诉了我“友好”的价值。

黄美子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奶奶曾经见过日本的军队。以前她是不喜欢日本的,但她现在开始喜欢了。”

既然见过进驻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队,不喜欢日本也是很正常的。

“但她现在开始喜欢了” ,或许这是黄美子回家之后把与我交往的事情告诉了她奶奶的缘故吧。她正是中日友好的一座桥梁!我为此而欣喜不已。

李星当时刚刚进入大学,在她连“こんにちは”(你好)这样简单的日语都还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做我的家庭教师了。凭我的汉语水平是很难理解她说话的意思的。因为语言不通,我们两个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直相处得有些紧张。

但是,因为李星的专业是日语,每周又抽出很多时间进行学习,半年之后她已经能够说一些比较简单的日语了。其中她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我非常喜欢日本和日本人”。或许,在和我交往的这半年时间里,通过我她已经能够想象出日本和日本人的模样了。

我为她的率直而感动落泪。有些人可能觉得有些夸张,但身为日本人我不能因为顾及自己的面子而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在北京邮电大学学习日语的本科生非常多。有一次担任日语教师的张丽女士说道:“很想让学生们读一些日本的小说,但这方面的书却没有……”虽然她的声音很小,但仍然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就是这个了!来做这件事吧!”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我的脑际。于是我成立了“北京邮电大学图书捐赠会”,并向日本的同学们发去了捐书的号召。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收到了600余册赠书。

时光如梭,不知不覺间在北京邮电大学两年半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汉语水平却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到另一所学校尝试一下新的生活吧”,那时一位学长向我这样建议道。

转校到大连铁道学院

我在2003年3月开始了在大连的学习生活。

大连市学习日语的热潮是北京市所无法比拟的。书店中关于日语方面的书籍非常多,而且很多中学里都开设有日语课。

同在北京邮电大学时一样,我首先成立了“大连铁道学院图书捐赠会”,并把捐赠图书的目标定在了与在北京时相同的600册。现在已经收到了500册的捐赠图书。

为了对这次捐书活动表示谢意,范春娟教授宴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员。“伊藤先生!您能给我们的学生做一次演讲吗?题目由您来定。”在宴会上范教授拜托我道。我很高兴地在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们面前作了一个小时的题为“我和中国”的演讲。当然,这是一场充满感情的日语演讲。

周恩来总理和廖承志先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侵略战争、中国加入联合国以及日本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这些历史都成为我演讲的一部分;此外我也提到了我的两位家庭教师——黄美子和李星。

“希望大家成为日中友好的桥梁!”演讲的最后我向学生们呼吁道。那一刻,我从数名学生那儿听到了“好的!好的!”的大声回应。学生们的这种反应深深感动了我。

建设中日友好至诚小学

我在中国的梦想就是在偏远地区建设一所小学,并且同那里的孩子们玩耍,教他们日语。

两年前我同我的朋友——中日友好协会的许金平先生说起过这个梦想。许先生立刻表示愿意协助我实现这一梦想。

长春市双阳区小河村一所小学的校舍倒塌了,但是苦于没有资金进行重修。我爽快地为这所学校的建设捐了款。小学也因此被命名为“中日友好至诚小学”。其中的“至诚”两字是三年前死于交通事故的我的小儿子的名字。

2003年9月我和妻子参加了小学的竣工仪式。许金平先生也专门从北京赶到了这里。

我没有孙子。中日友好至诚小学的220名孩子就是我可爱的孙子。他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相信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日中友好的桥梁。

今年6月我同5名朋友一起再一次来到至诚小学。我的“孙子们”兴高采烈的跑来欢迎我。双阳区还授予我荣誉市民的称号,以示对我的表彰。被授予这意想不到的称号并接受了报社和电视台的采访,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仅凭至诚小学和我一个人的努力是不能让友好发扬光大的。因此我拜访了自己的母校——静岗县横山小学并提议他们与至诚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

现在两所学校的孩子们互相交换作文、绘画和照片,他们之间的友情在不断加深。

我拜访了两所学校并同孩子们一起聊天。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个时候的我觉得自己真的是非常幸福的。

种植樱花树苗

长期的留学生活也使我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考虑一些事情。

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大连铁道学院留下一些什么。最终我选择了纪念植树。于是我立即向同学们发出了呼吁,大家从旅顺花了450元购得了3株樱花树,于5月份选了一个校园内日照充足的场所种下了这些树。

“这样我们就在这儿留下了留学的纪念了。”大家都非常高兴。

作为背负着战争责任的一代人

日本战败的那一年,也就是1945年时我正上小学一年级。毋庸说对于那场战争我是有印象的。

今年我已经66岁了。今后的10年里我打算继续这样一边留学一边从事中日友好活动。

侵略战争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我所关注的东北地区,也就是从日本来的所谓“开拓团”到过的地区。虽然他们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中国人仍然把他们遗留下的孩子养育成人。面对如此大恩,作为“背负着战争责任的一代人”,我必须要知恩图报。

我已经在吉林省援建了一所小学(长春市至诚小学),我还设想在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各建一所学校。在和这些新的为数众多的孩子们加强友好联系的同时,我也愿意作为牵线人推进这些学校与日本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

松村谦三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松村先生为日本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先生在邦交正常化之后仍然坐着轮椅访问中国,为两国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认识中国近代史”考察之旅 篇7

由学校主办的“认识中国近代史”考察活动2012年12月18~20日举行。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到那么远的地方。在这三日两夜中, 我们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 还有全民健身广场, 观摩中山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情况。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鸦片战争博物馆, 展品把鸦片如何令中国经济陷入衰退、如何毒害国民健康的过程和结果表露无遗, 情境如今仍历历在目。博物馆也有一个“教育展区”, 展示现今毒品如何影响、祸害我们的生活, 尤其摧毁下一代的正常成长。看图片看得我惊心动魄, 对我们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 告诫我切勿因好奇、贪玩而尝试吸毒或吃软性毒品。

参观完毕, 我感受到自己实在太幸福了!不但四肢健全, 白白胖胖, 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 有父母无私的关怀和照顾, 也有老师的悉心教导, 自己就像温室的小草, 受到百般呵护, 集千万宠爱在一身, 未曾受到风霜的洗礼, 也没有受过无情的天灾人祸。回想过去,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便会抱怨这样、埋怨那样, 像个小太阳般令四周的人为我奔波, 为我操劳。在这里, 让我衷心地说声对不起!由于我的任性和自我中心而为你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劳累, 对不起!

经过三天的考察之旅, 我不但认识到中国近代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道理, 学会了共同扶持、互相包容的相处之道, 改善了人际关系, 这是我成长中值得回忆的片段。

我喜欢在中山、东莞的日子, 它丰富了我的见闻, 让我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次考察之旅, 真是不枉此行。

“米老鼠”成功的中国之旅 篇8

中国人一直不缺乏想象力, 纵观我国的历史, 无数的神话故事和传奇丰富了无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证明着我们的想象力。但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 老鼠一直是个人人喊打的角色, 大多数的中国人很难把老鼠和可爱的朋友联系在一起, 直到米老鼠被一个富有幻想和童心的动画制作人沃尔特迪士尼创造出来的时候, 老鼠这个形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全球的动画界都增添了无数的可能性。

关于米老鼠, 在中国曾经发生过关于“米老鼠”商标的纠纷。聪明的中国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想到用卡通形象做生意的想法, 或许还早于米老鼠之父———华特-迪士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有一家著名的ABC糖果厂, 善于做生意的老板冯伯镛看到“米老鼠”卡通片在上海滩、特别是在孩子们中间风靡一时, 便设计了一个“米老鼠”糖纸包装, “ABC米老鼠奶糖”一下子便成为国内最畅销的奶糖。上世纪五十年代, ABC糖果厂已经并入了上海冠生园, 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兴起了“除四害”。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 工厂因为担心“米老鼠奶糖”的形象而压缩了产量。但是“米老鼠奶糖”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着。20年过去了, 广东一家小糖果厂从冠生园糖果厂引进了“米老鼠奶糖”, 并抢注了“米老鼠奶糖”的商标。而后, 大约在文革后期, 美国迪士尼公司发现了在上海还有一种糖用的是“米老鼠”的商标, 且形象极为相似。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了夺得“米老鼠形象”在中国的垄断权, 以4万美元买下了米老鼠商标。在付了四万美元之后, “米老鼠”作为一个迪士尼专属的商标, 在中国的不同领域盈利无数。

另外, 在1956年, 一个新的品牌“大白兔奶糖”问世了, 它立刻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1959年, 更是作为自力更生的成果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接着马上又开始出口。此后的几十年里, “大白兔奶糖”不断改进质量和包装, 形成了独特的配方和稳定保质的工艺流程, 盛销不衰, 成为中国的特色产品。1979年, “大白兔”获得了国家银质奖, 1992年, 又被评为中国十四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一个食品类品牌。即使“大白兔”的品牌在奶糖领域获得了如此成果, 我们也同样注意到它并没有把这个成果引到其他领域, 创造更大的品牌效应。但是无可奈何的是上个世纪的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牌意识方面存在着多年的空白期, 在这个期间, 丢失了众多宝贵的知识文本和创意文本。中国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可爱卡通形象早在美国的米老鼠诞生之前就在中国出现过,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知识产权概念几乎为零, 导致错失了一个又一个文化资源的发展机会。

中国自古以来, 在民间就不断地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 每个母亲都会用自己的童话故事去哄孩子入睡、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很多有关动物、有关神话、有关寓言的故事。但是, 不幸的是我们没能比较早、比较成功地把这些东西搬上世界的舞台。原因有很多:我国在近代社会面临了太多社会的变动和文化的变动, 中国人逐渐失去了宝贵的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神;我国近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 而近代娱乐的发展却十分依赖于进步的科技,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把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展示给世界的想法, 但一直无奈于落后科技的限制;也或许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导致了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不自信, 使得在和西方社会不断的交流中, 更愿意丢弃掉自己的东西, 渐渐地变成了半中半洋的文化内在。

二、米老鼠对于中国市场的分析和进入

(一) 对中国市场的前期分析

米老鼠的脚印来到中国的时候, 也正是世界经济萧条的时候, 即使是迪士尼这样的公司也需要开拓更多的市场来弥补美国市场萧条带来的损失。反观那个时候的中国, 百废待兴, 正是需要和渴求的时候, 迪士尼公司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来为自己这个庞大的帝国添砖加瓦。所以他来到了中国, 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米老鼠的产品。

同时, 迪士尼公司也深刻地意识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渴望。首先,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 每一个在用心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经济谋出路的中国人都在认真地想着中西方的种种差异。每个人都在岔路口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是应该固守着我们原本的中华文化, 还是去接受截然不同, 看起来却十分美好繁荣的西方文化呢?米老鼠作为意识形态色彩较淡的美国文化的代表, 很适合成为中国观察世界的窗口。其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 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 带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生活着, 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回到高压下的氛围中, 这种心态已经影响到了很多人追求休闲生活的脚步, 更不要说大众娱乐精神了。中国那个时候已经坚定了进一步开放的精神, 也需要引进一些文化商品安定国民的心态, 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娱乐文化生活, 正如同费孝通先生在《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一书阐述自己去美国的原因一样, 在中国, 文化交替在进行中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带来中国青年人对中国文化的失望或者是惧怕, 他们不确定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害怕固守中国文化会被时代抛弃, 外面的世界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得具有吸引力。

(二) 米老鼠的中国扩散

米老鼠从第一次动画片正式播映到现在已经在中国活跃了近30年, 关于米老鼠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培养理论。本人在之前做过一个相关的小组讨论调研, 可以很好地解释米老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直到现在米老鼠仍然可以在中国动画市场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份额的原因。

该访谈分为两组不同年龄段的小组, 均为五个人, 三个女生, 两个男生。

第一组是15岁左右的中学生, 当他们开始观看电视动画片的时候, 已经处于米老鼠的下坡路 (本世纪初) , 几乎集中于网络媒介, 兴趣点集中于日本动漫产业, 在遇到米老鼠衍生品的时候购买兴趣点大约只为20%。

第二组是25岁左右的青年, 当他们开始观看电视动画片的时候, 正出于米老鼠进入中国的初期和鼎盛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 对于米老鼠的衍生品的购买兴趣将近80%。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的“培养理论”的原理,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培养理论的是, 米老鼠确实在为未来的米老鼠市场培养忠实观众和客户群, 但是它的切入点绝不仅仅只是电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动画电视剧引进中国之后, 米老鼠开始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扩散, 他立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根据网络上的调查, 米老鼠的主要观众群现在大多在25-35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在童年经历过米老鼠的培养, 其中当然也有中国盗版行业的助力。但他们大多对米老鼠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 认为其是自己快乐童年的代表, 这个庞大的粉丝群对于米老鼠的支持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米老鼠系列产品购买的热衷度, 还表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大多出于生育期, 对于自己的孩子不仅希望给予其自己童年体验过的美好———“米老鼠”系列电影, 还希望提供给自己的孩子自己当年想要体验却没有条件体验过的文化消费———如“米老鼠”家居用品、“米老鼠”系列童装、“米老鼠”系列英语教学、迪士尼乐园等等。这种恰到好处的培养方式不仅为当代的“米老鼠”市场提供了忠实的消费群, 还为将来的“米老鼠”市场培养了很多潜在的消费者。长此以往, 不断的循环下去, 是“米老鼠的”理想境界, 虽然随着动画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带来了太多的竞争和挑战, 但至少米老鼠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成功的。

三、米老鼠成功背后的原因

(一) 对于自己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

1949年之后, 米老鼠第一次进入中国是在1985年, 改革开放初期, 那个时候迪士尼公司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合作:一方面是因为中美关系在那个时候还比较微妙, 任何领域方面的外交都较为谨慎小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的“米老鼠糖纸”事件在美国他们认为较为聪明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国家更需要严格的限制和规定。1984年的时候, 当时刚刚上任的美国迪士尼CEO———迈克尔-艾斯纳对待这个问题十分小心, 他亲自来到北京, 和中国的播映方进行交流。经过半年左右的谈判最后在《米老鼠》的播放的协议中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一百多集动画聚集只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一次, 同时还规定了:不得出版或者复制任何这一音像产品。这件事情也让国人至今都感慨迪士尼对知识版权的重视程度, 美国人在播映权、播放次数、播映时间、配音挑选等方面的规定都十分的详细。同时持续了半年多的谈判, 更是教会了国人, 对于知识产权重视的重要性, 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文化产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对于中国这个大市场的重视程度。迪士尼在文化企业最应该重视的“无形资产”的保护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因为只有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价值置于如此高度的保护下, 在传播的时候, 才会因为品牌获得更多的价值和利益。

(二) 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迪士尼公司的起步阶段, 也就是米老鼠刚刚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开始流行的时候, 全世界遭遇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 那个时候迪士尼公司招收了大批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失业青年, 他们充满了活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不受约束、敢于创造的精神, 他们的新鲜是迪士尼这种动画公司最需要的。但是同时, 他们也面临一个问题:缺乏基本功, 所以华特-迪士尼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培训班, 专门请了美术学院的老师教授他们专业的知识, 之后在这个培训班的基础上, 创建了迪士尼艺术学院, 这也就是现在加州艺术学院的前身。这个艺术学院逐步发展, 源源不断为“米老鼠”系列的各种作品提供人才, 甚至为全部迪士尼公司和世界动画产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人才, 发展至今, 已经成为一所有动画人才都十分向往的艺术学院。迪士尼公司对于人才的重视也在告诉所有想要成功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公司, 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个公司要想长久地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据地位, 人才是原动力。试想一下, 迪士尼公司有着自己的人才培养供应机制, 在其他公司忙着想着怎么从加州艺术学院高薪招取动画人才的时候, 作为加州艺术学院最初的创办者———迪士尼公司怎么可能不比其他的公司更接近成功呢?

迪士尼公司对于人才的重视可以通过很多事情体现。重视人才体现在尽最大可能留住人才、肯定人才:在米老鼠大红大紫的时候, 尤比作为米老鼠的爸爸之一, 受不了华特-迪士尼的强势, 离开了公司。之后, 诺曼-弗格森成为了迪士尼公司最为出色的画师, 很多米老鼠的动画片都有诺曼-弗格森的汗水和贡献。在迪士尼最离不开他的时候, 他提出了加薪, 要求是在当时看来天价的300美元,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华特-迪士尼肯定会拒绝他要求的时候, 他答应了这个看起来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华特-迪士尼心里十分清楚, 这是一个划算的交易, 人才永远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源动力, 原因不仅仅在于公司不能承受失去一个优秀的人才, 更在于公司不能承受为对手增添一个优秀人才所带来的竞争压力。重视人才还体现在对员工劳动的肯定和鼓励:在迪士尼公司里面, 每个员工都知道华特-迪士尼有个习惯:在下班之后去员工工作的地方看看员工的作品, 所以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迪士尼的赏识, 首先这种乐于深入到员工群中去考察每一个细节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公司的领导最缺乏的。而且这其中还有一种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员工在自己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张已经被他扔到废纸篓里的画图, 旁边迪士尼亲笔写道:下次, 请不要把这么优秀的作品扔掉了。无数多的这种小事都帮助迪士尼公司形成了创造激情高涨、公司向心力很好的动画创造氛围, 才能为米老鼠提供了那么多源源不断的故事和创意。

(三) “米老鼠”的集团化经营策略和“大拇指法则”

“米老鼠”现象被无数学者研究, 他的成功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不可复制性呢?主要根源于其集团化经营策略和对“大拇指法则”的灵活运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欧美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复合型发展的特征, 也就是集团化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战略也是迪士尼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所谓集团化发展, 也就是建立一系列相关的产业, 就拿迪士尼来说:包括主题乐园、电影产业、电视广播产业、LOGO售卖和专利权售卖等等一系列的方面。在这种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下, 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协同效应”, 这种模式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衰退引起的反思, 这种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协同效应”, 同时这一概念被反复强调。根据大卫-赫斯蒙德夫在《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译丛) 一书中所说, 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是, 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应该相互联系, 例如提供交叉推广 (cross-promotion) 和交叉销售 (cross-selling) 机会, 以使总销售额大于两个部门单独销售可能产生的结果。对于迪士尼来说, 电影产业的发展与主题乐园的兴建、品牌商品和电影中出现的道具销售就构成了集团化的“协同效应”。不管消费者喜欢哪一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都很可能被吸引到另一个领域的产品, 同时他们之间还可以有互补的作用来帮助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和粉丝群体。在这个方面, 迪士尼一直都十分成功。

在经济学的范畴内, 根据风险投资在市场中的运营状况会产生一种可以指导风投, 并有效帮助其降低风险的经验定律。这就是“大拇指定律”。大拇指定律指的是大约十个风险资本投资的公司在创业的过程中, 大约会有三个企业垮台, 这是一种平均上的意义;另有大约三个企业会成长为只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公司并停止发展, 最终被收购, 同时在其中大约还有三个会上市并变为有不错市值的成功企业:在这三个中, 会出现一名十分杰出的企业界的新星, 这个企业被称作“大拇指”。“大拇指定律”一般主要用来阐述指对风险投资收益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也适用于领域, 在笔者看来, 米老鼠常胜的秘诀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大拇指法则”。

首先, 在“米老鼠世界”的剧情的设置上就体现了对“大拇指法则”成功运用来规避风险的巧妙:设置不同性格的角色, 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故事中找到自己喜爱的, 在某个或者某几个角色在一个受众群不受欢迎的同时, 由另一个或者另几个不同性格的角色去取悦这个受众群, 从而达到规避失败风险和风险最小化的目的。

其次, 在米老鼠的营销中也能看出对“大拇指法则”原理的聪明运用。米老鼠来到我们世界的时候是以很多种不同的形态的。如果你爱好电影, 那么你可以在电影的世界里找到米奇;如果你爱好杂志或者漫画, 你可以从漫画和杂志书本中和他做朋友;如果你爱好衣服鞋子或者包包, 你可以穿着带有可爱米老鼠图案的衣服出门, 展现自己青春活力的一面;如果你爱好游乐场, 你更可以去迪士尼乐园中“米奇家园”去体现童话世界的生活。这些都在降低米老鼠这个产业链的风险, 品种的多样化就是米老鼠一直成功的秘诀之一。当然, 这个支撑米老鼠和唐老鸭一直成功的拇指是在不断变化的。进入中国的早期, 米老鼠和唐老鸭主要的支柱来自于动画片的广受欢迎, 随着国产动画的兴起和日本动漫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加大, 米老鼠利用其“早”的优势成功转型成一个靠着标志就能坐收文本利益的品牌。米奇系列的服饰、文具、玩具等等和以米老鼠、唐老鸭为主角之一的迪士尼乐园都成为现在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大拇指”。

摘要:作为熔炉文化的代表, 美国文化异军突起, 科技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美国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在集合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最适合各种不同文化尤其是娱乐文化和大众文化生长的文化氛围。20世纪初期, 华特迪士尼为美国的大众娱乐文化带来了一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老鼠——“米奇”, 之后这只老鼠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 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给中国的动画市场甚至是文化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米老鼠与中国的渊源和其在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人才战略,米老鼠,中国渊源,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梁人.冠生园痛失米老鼠.发明与革新[J].1988-12-15.

中国之旅 篇9

追星·续Ⅰ把车辙留在云之彼端的帕米尔高原

我们一行过喀什而不入, 直接朝西边的帕米尔高原前进。这个一直让我魂萦梦绕的云之彼端, 远远望去, 高原群峰已耸立在天边。帕米尔高原, 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 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 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 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中国古代称其为“不周山”, 支撑着天地。“昔共工与祝融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而后女蜗娘娘采七色石补天。

沙湖凝结成了一块青色的碧玉, 冰层下还藏着许多气泡, 远处是蜒绵起伏的白色沙山。再往前走, 世界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 (海拔7546米) 终于震撼地映入我们眼帘。它像一位须眉斑白的寿星, 雄踞群山之首, 峰顶的皑皑白雪, 犹如满头白发, 那倒挂的冰川, 便是胸前飘动的银须。

面对高原上的壮丽星空, 我们顾不得吃晚饭, 冒着零下11度的严寒, 站在车外守候了一整夜, 用望远镜巡天, 北斗和仙后等拱极星座高挂, 相对遥指北极星, 木卫三星清晰可见。等到猎户座没入雪山, 我们的手指已经冻得快没知觉, 这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是早上8点。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真幸福, 早晨醒来就可以远望雪山, 有人说这里像瑞士, 瑞士又比这儿美多少呢?

慕士塔格峰

用85毫米定焦镜头, 17秒曝光拍摄的完整的猎户座星区, 熟悉星空的朋友应该能认出“猎户”的腰带和宝剑

向着红其拉甫国门前进, 空气开始变得越来越稀薄。此处高寒缺氧, 氧气不到平原氧含量的48%。前哨班的海拔在5100米, 只比珠峰大本营低了不到100米, 据边防战士说, 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边防口岸。边防站的长官婉拒了我们前往国门的请求, 不能不算是一个遗撼。

月晕

拜城·星夜兼程

石油钻井工作站的光害奇景

魔鬼城黎明

在喀什洗车修导航, 然后朝着拜城方向进发。当晚的火烧云格外妖魅, 引得老廖大叫:“大师兄, 有妖气!”黄昏时分是五彩山最斑斓的时刻。我们目送着太阳慢慢落入厚重的云层里, 即使弥霞半掩后那浓郁的黑暗, 也分外鲜活, 引得人心境一片澄明。五彩山不太适合做星野地景, 所以我们移到路边的一排普通防风林, 林间星空同样如梦如幻。

追星·续Ⅱ在克拉玛依魔鬼城迎接“末日审判”

在赛里木湖没见着星星, 我们只有撤退。克拉玛依市北行100公里, 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 名为乌尔禾风城。沙漫漫攘魔境, 声历历造鬼鸣, 故而称其为魔鬼城。这是全疆最出名的一座魔鬼城, 也是我们到达的第二座魔鬼城。昨夜抵达克拉玛依后, 很舒适地住了次旅馆, 终于有平坦的桌子让我打开电脑修修照片了。

那天是12月21日, 传说了几百年的世界末日, 我带着最后一晚的心情在拍摄, 自嘲着我是在用生命拍摄啊!气温直线下降, 完全是冰冻星球的旅程, 看看这一派末日景象, 不觉悲从心起, 世界末日真的要来了吗?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吗?

那“两只猪”早早就鼾声大作了, 我只得独自一人开着车在广阔的魔鬼城里游荡, 寻找合适的星野地景。随着星辰东升西降, 地平线上几簇云花也在寒夜里摇曳绽放。魔鬼城的星空果然魔幻, 地平线上方的红色云桥, 是远处石油钻井工作站的烟雾和光害污染。其实对于拍摄星野来说, 光污染并不见得那么可怕, 只要运用得当, 反而能渲染画面的梦幻感。这样的夜, 这样的星辰, 就算眉发都已凝霜, 手指脚趾头都麻木得没有知觉, 我仍然会坚持拍下去, 这份光景不是人人都有幸能看到的, 自己能做的就是把这样的画面定格在老去时的记忆深处。

凌晨4点半, 气温跌破零下37度, 这是目前为止, 我尝试过最低温度条件下的星空拍摄。这样的气温和大风不管对人还是对拍摄器材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我的“5D3”机身直接没了反应, “D800”则是电池只能保持半个小时就无法工作了, 而“D4”通过了实战低温测试, 在没有用防寒罩的情况下, 可以一整夜保持工作状态, 专业机的价值在此刻完全体现出来。

随着东方泛白, 晨曦划破原本寂然浓郁的黑暗, 渐明渐暖, 末日预言无疑是个谎言了。回车里闻到浓郁的酒味, 原来是香槟瓶冻裂了。害我只得舔了舔还是瓶状的香槟冰棒, 没有一丝酒味了。

接下来, 最精彩的时刻到了, 以下是关键词:

2012世界末日魔鬼城克拉玛依零下37°十分钟裸奔!

是的, 你没有看错, 就是裸奔。为防止脚底冻伤, 仅穿一双雪地靴, 我向着魔鬼城的旷野, 发疯似地大喊大叫着冲去。我和老廖相约, 如果末日过后, 地球还在, 我们还在, 就以此方式庆祝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其实只要没风, 零下37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下车前, 我们开足了暖气, 再猛然脱掉所有衣服, 这时身体已经开始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 能暂时抵御极寒。回到车上, 自己想想都觉得疯狂, 好久没有如此释放。收拾好心情, 准备告别这末日之地, 继续向北。

追星·续Ⅲ雪后晴空

踏雪径, 与幻日同行。幻日出现的条件之一是气温须达到零下30度。

凌晨2点左右抵达禾木村。村民们均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据说从没有人敢在冬季驱车进山。当晚我们住进了哈萨克汉子卡纳提家温暖的木屋, 3人上榻倒头就呼呼大睡起来, 实在太累。入住那晚, 下起了大暴雪, 堵截了我们6天。我们所住小木屋到大路上有段300米左右的积雪小道, 1米多厚的积雪, 铲雪车不铲, 只有我们三人三铲, 顶着零下36度的低温连着铲了3天。这下戈壁也扫了, 积雪也铲了, 感谢老妈给了我一个天生乐观的心态, 让我倒是很期待接下来等着我们的又是什么。

风雪过后, 当晚的银河非常壮观, 画面定格所呈现出来的美, 显得那样的不真实。来来往往的车灯, 是在马路边拍照的最大干扰因素, 但看见视宁度超高的星空又心有不甘, 于是苦等了好久, 终于见缝插针, 拍下了一张自己大爱的照片。

追星·续Ⅳ盛大星空下, 弱水三千一口干

大漠深处, 日没地平, 前方就是故地额旗, 我终于重回阔别6年的弱水河畔。黑水自古浅漫, 难以载舟, 而称弱水。今夜, 弱水星空璀璨, 说服管理员大爷让我们在怪树林景区里守候一夜拍摄星空, 当夜零下17度, 大气条件异乎寻常的好, 这应该是我们全程看到最状丽的一夜星辰。

恰巧, 当晚又逢象限仪座流星雨。因为进入大气层角度的关系, 流星在空中划过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秒, 但今夜的流星, 每颗都能在天际停留6秒左右。就算曾经守候无数次流星雨, 见过几千颗流星的我们, 还是被那一颗颗桔色、黄色、白色带着尾迹霹雳炸响, 缓慢掠过地平线上方的群内流星震撼到了, 整个怪树林里都能听见我们的阵阵尖叫。

裸奔, 性感的B面

拍到10点半时, 我赫然望见一比流星速度还快的超高速橘红色物体由西北向东南划过大半天际, 带着上升的弧线, 不可能是飞机或探空气球, 也不会是空间站过境或者铱星闪光, 可惜事发突然, 来不及用相机拍摄。期待不久的将来, 很多关于我们自身的秘密会真相大白。

今夜的星辰, 我会将它放到记忆里, 念念不忘, 璀璨闪烁。

一树, 一银河, 这样的极简画卷, 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感觉, 包罗着整个世界

路边星空, 感光度开到了ISO12800。, 为的就是在5秒内结束曝光

追星·续Ⅴ从极北漠河到极东黑瞎子岛, 吹响结束的号角

相信很少有人看过白色的草原, 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上铺着洁白的雪, 行走其间, 辽阔的震撼感扑面而来。从大西北进入东北的旅程就要开始了。

考虑到路况, 我们计划绕道走齐齐哈尔向北的大路省道209。但实际上走的是省道207, 是纵切兴安岭的小冰道儿, 走得人爽死了。再来一次?绝对不要!连续32个小时雪地不间断行驶后抵达漠河县。吃过热食, 三人早已经等不及了, 直接去北极村的最北端蹲点, 这时已是凌晨1点。

镇上有个圣诞邮局, 是中国最北的邮局, 邮局里可以DIY明信片, 我们正把沿途拍摄的星野照片做成明信片, 送给朋友们。没想到, 被天南海北赶来拍雪景的游客们围观, 并强烈要求购买我们的照片做明信片, 尴尬啊, 抢了人家邮局的业务, 人家还给我们3个免费盖邮戳。

沿着边境线经呼玛、黑河, 沿途手机都能搜到俄罗斯的信号站。最后, 用中国最东端的黑瞎子岛做旅途的收尾。这次我们从中国最西的“金鸡之尾”帕米尔高原, 到中国最北的“金鸡之冠”漠河北极村, 再到达中国最东的“金鸡之嘴”抚远镇黑瞎子岛。算上曾经, 到达目前我国海上能去的最南端西沙群岛, 差不多是中国东南西北4个地标大满贯, 于我个人来讲, 意义非凡, 这是自我挑战的纪念。在以后追逐星空的日子里, 在我挣扎坚持与否时, 我可以用这样的经历来鼓励自己。

回想旅程, 真是路路见雪, 我这辈子看的雪景里, 这两个多月占了九成九。2013年2月3号凌晨, 当我们到达重庆时, 累计里程数是28092公里, 总共历时81天, 我们!终于回家了!

这一趟下来, 感觉世界变小了。从世界到心底, 也不过几千公里的距离。我实现了我最初的梦想, 还有更大的梦想等着我, 我还会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 不停追逐, 努力去拥抱生活。

阿特拉斯·科普柯中国之旅再推进 篇10

本次专题展览通过地下台车、铲运机、矿用卡车、露天凿岩钻机、移动式破碎机,以及最新的戴纳派克筑路设备和移动式空气压缩机等产品的展出,不仅为阿特拉斯·科普柯提供了一次扩大品牌影响的机会。同时,其在尖端技术以及智能产品等方面的发展也将使客户乃至整个行业受益。

“在过去的几年中,阿特拉斯·科普柯在建筑与矿山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向全世界的建筑与矿山公司推出并展示这些成果,”阿特拉斯·科普柯露天凿岩设备部总裁Andreas Malmberg表明了此次展览的意义。

Holcim子公司ACC和印度Ambuja水泥公司矿山设备与运输系统总经理Narash Prasad表示,“阿特拉斯·科普柯让我们了解了日益进步的技术发展。阿特拉斯·科普柯不仅在钻探和爆破方面取得了技术发展,而且通过使用模拟器在可靠性、服务和培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次展览表明了,近年来,阿特拉斯·科普柯不断深耕技术创新和升级,促动了在建筑与矿山领域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阿特拉斯·科普柯在全球范围尤其是中国地区的加速建设,也为其扩大市场范围并赢得客户忠诚奠定了基础。2011年2月,阿特拉斯·科普柯南京研发中心建立,大大增强了其在中国本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该中心还能够提供专门设计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3月18日,阿特拉斯·科普柯(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开业,在设备交货时间和业务便利性方面更加贴近客户,为新疆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提供基础;5月17日,阿特拉斯·科普柯携CDM75型回转式爆破孔钻机、Boomer 281型液压掘进台车、ST 3.5型铲运机、ROC L6和PowerROC T35型露天凿岩钻机等多款设备亮相中国新疆国际矿业技术装备展览及论坛,展示了世界先进的矿山与岩石开挖技术;此外,公司还将建立新的物流中心,大幅改善东南亚客户的产品和零件交付时间,以推动客户实现最大价值。目前,阿特拉斯·科普柯在建筑与矿山技术领域已经在中国设立了3家客户中心以及5家工厂。

威猛乐队的中国之旅 篇11

1985年4月3日,《北京晚报》第三版右上角,刊登了一条这样的新闻:一支名叫威猛的英国乐队将于7天后来华演出。

7天之后,拥有1万人座位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座无虚席,这些穿着白衬衣和灰蓝褂子的观众在座位上等待着这支名叫Wham!(威猛)的乐队上场演出。在这之前,中国人对于这支当时已经蹿红的英国乐队一无所知。而威猛乐队作为第一支来华演出的西方流行乐队毫无疑问地被记入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大事年表。

与其说是一场商业巡演, 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文化交流”

1985年4月7日,威猛乐队和包括乐手、演出经理、报道团队在内的几十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一位叫做林塞•安得森的导演,跟踪拍摄下威猛乐队在中国的旅程,从这部名为《威猛,外国的天空——1985年中国演出现场(Wham! Foreign Skies——Live in China 1985)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历史性演出”种种有意思的场面。

在首都机场,乐队成员乔治•迈克和安德鲁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的夹克衫,戴着墨镜,走进大厅。提前等候在这里的国外记者蜂拥上来,不停地为两个人拍照。他们两个非常习惯而配合地对着摄影记者摆出各种姿势。在他们旁边,有几位等待接机的中国人也被乔治•迈克拉到身边合影,一个戴着军帽的四五岁中国男孩,在合影之后表情羞涩地躲到了父母的身后——毕竟,这是数十年来在中国大陆第一次上演为明星接机的场面。

随后,两人被安排乘坐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离开机场。

接下来,作为第一支来到中国大陆演出的西方流行乐队,威猛乐队受到了当时文化部副部长的接见。

在酒店里,乔治•迈克和安德鲁换上了正装,颇为正式地和中国的官员握手微笑。乔治•迈克显得拘谨而局促,手里摸着酒杯不知道该站在原地还是应该坐下,脸上挂着孩子式的笑,尴尬地看着旁人——很显然,这一切对于乔治•迈克和安德鲁这两位年轻的英国流行歌星来说,都是生平第一次。

在随后的几天里,两位歌星游览了北京的名胜景点,他们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蓝灰色人流和普通北京市民的生活,中国人都忙着在天安门前合影拍照,没有什么人能认出两位明星。乔治•迈克还买了一顶绿色军帽戴在了头上。到了长城上,他们却被众多外国摄影记者团团围住,对着他们喊叫“摘了你的墨镜,安德鲁!”或者“冲我们挥挥手,乔治!”在外国记者包围圈外,一些中国人也在好奇观望。

此次威猛乐队来到中国,与其说是一场商业巡演,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正在北京上学的大学生张勤,与一帮朋友加入了北京工人体育场前的购票排队行列。《北京晚报》那条小小的消息,在他的朋友圈中引起了极大的兴奋。此前,他们已经在相互交换能搞到的西方流行乐的磁带,一些大歌星的名字已经开始为他们所知,也隐约听说过了“威猛”。但是,听磁带和到现场听,是完全不同的,这回可是破天荒地听现场!

张勤他们排了一整夜的队,第二天早上如愿买到入场券。“我排第四个”,张勤说。他记得票价5元,但那已是当时中国人平均半个星期的工资。规定每人限购两张票。

张勤说,排队的时候,他们聊天的内容都是听说威猛乐队运来了多少多少器材,装了几辆卡车,在安得森的那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成吨的演出设备被运到工人体育馆的场面。几十个穿着灰蓝衣服的中国人喊着劳动号子把成箱的设备从解放牌卡车上卸下,也有中国的工作人员用英语对记者说,“中国的年轻人很喜欢流行音乐。”然后又向记者询问,“威猛乐队一共有多少人?”听到回答,他们不好意思地点头微笑。

4月10日,演出当天,有黄牛党已把票价炒到了每张25元。

为了能让中国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所共鸣,乐队经纪人还安排,凡是购买门票的观众每人可以免费领到一盒磁带,那盒磁带的内容,一面是威猛乐队的原唱,另一面是中国当时正当红的歌手成方圆的中文翻唱。

“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这种音乐, 我们都傻了”

1985年,歌手成方圆刚刚走红不久,当时已经调到东方歌舞团工作。在成方圆的记忆里,她自己和威猛乐队的合作直到现在还让她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一天,我们单位找到我说,有个公司想让我翻唱一个乐队的歌。”成方圆说,“我那时候很年轻,也很单纯,就觉得是单位交给的工作,那我就做。”

事实上,在威猛乐队来华之前,乐队的经纪人担心威猛乐队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而有可能会冷场,所以他计划找一位歌手进行中文翻唱。通过香港的一家公司,得知成方圆经常在国内演唱外国歌曲,于是就邀请香港的一位词人重新填词并辗转联系到东方歌舞团请成方圆录制唱片。

“说实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找我。可能就是因为我经常唱外国歌。”成方圆说,“在那之前,我根本就没听说过威猛乐队。”

当时的成方圆正在海南拍摄一部电影,每天夜场拍摄完毕,转天早晨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她还要爬起来练习威猛乐队的歌曲。“我开始的时候还有点不太愿意录这个唱片。因为我觉得这些歌不适合我,节奏都太快,而且以前我也没唱过结构这么复杂的歌,我就硬扒带子,硬唱。我是一点都不喜欢他们的歌。”成方圆说。

成方圆的翻唱起到了作用,在那个人们刚刚开始听并接受了香港流行歌曲的年代里,这些有着电声乐器伴奏、鼓点铿锵的激昂声响,被懵懂的中国人误会成为了摇滚乐。但也就是在这种误会之中,更多的人通过成方圆的翻唱版本熟悉了这支在欧洲已经红透的乐队。

4月10日,北京工体的演出开始前,一位黑人舞者跳着街舞最先出现在舞台上,随后他直接跑上了观众席。突然之间,气氛活跃了起来,离那位黑人舞者最近的一排观众纷纷站了起来,一起扭动着身体,甚至有人和他拥抱。

后来,威猛乐队成员之一安德鲁回忆说,“我觉得黑人舞者到观众席去跳舞是我们这两场演出中最成功的一点。那些观众也许会想,‘我不喜欢台上那两个白人家伙,但是他们喜欢黑人舞者。”

暖场过后,演出正式开始。很多中国人一下子都被惊呆了。“完全就听傻了。咱们自己以前的演出音响都不敢开到那么大,这回一听到那贝斯和鼓那么大的声音,从生理上就让人激动。”成方圆回忆着当时现场的情形,“到场的外国人都很激动,一起跟着唱啊跳的,但是中国人大多数还是坐在那看,有人想站起来跟着一块唱,就有警察过去维持秩序,让他们坐下。”

当时在现场的一位中国观众李萌回忆说: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这种音乐,有一种“坐不住”的感觉。现场的外国人都跟着又唱又跳,但是中国人,面对主唱歌手的热情煽动,显得很“木”。与外国观众们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我们的内心很火热”,张勤说,“一切都是从来没见过的:它的庞大的音响,炫目的灯光,那些助唱……我们都被震住了,都傻了。”到后来,观众们的情绪越来越投入,有个别中国人开始跑到过道上扭动起来,但马上就被现场警察“拿下”。演出结束后,外国记者开始采访。有中国观众对记者说,“我们就跟着打拍子……因为以前没接触过这种音乐,都怕跳舞跳不好。但是很激动。”但也有一位戴着眼镜的观众说着英语对记者比划:“我来这是为了想弄清楚他们音乐中真正的含义,但是我听不清,因为声音实在太响了,乒乒乓乓。”说这话时,这位观众显得很严肃。

结束了在北京的演出,乐队成员马上飞往广州,成方圆被邀请作为广州站演出的主持人。“现在才知道那种演出根本不需要主持人,那时候不懂,我也就是作为一个报幕的角色,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乐队。”成方圆说,“威猛在中国我就和他们合过一次影,根本就没说过话,也没人给我们介绍一下。人家是明星,都有自己单独的化妆间什么的,那时候我根本不懂这些。”

一次与摇滚没直接关系的商演

如今看来,很多人都认为威猛乐队来华演出是中方的邀请而促成。但事实上,这次看起来颇似访问交流的演出都是出自乐队的经纪人西蒙•纳贝尔的手笔,而真正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够提高威猛乐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已。在一本名为《Bare》(裸)的乔治•麦克传记里,披露出纳贝尔的当年策划的过程。

1985年,威猛乐队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线明星,但是在美国,威猛乐队的名字并不响亮。而能得到美国的市场认可是所有国际流行明星走上事业顶峰的标志。然而乐队的主唱之一乔治•迈克生性内向,他并不喜欢与媒体接触,对于电台的节目邀请以及杂志的访问,乔治•迈克总是一再推托,这样的举动让一心想把威猛推向美国的西蒙•纳贝尔大伤脑筋。“我开始运作威猛乐队的时候,计划是三年的时间把他们运作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组合,但是事实上看来那不太可能,我们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计划。乔治•迈克痛恨媒体,又不想做没完没了的巡演。我只能想些别的办法,比如,成为第一支到中国演出的西方流行乐队。”

80年代初的中国,国门刚刚打开,中国开放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热点。西蒙•纳贝尔想把威猛乐队运作到中国来,可以说是个绝妙的商业主意。但他也说,“这是个很好的想法,可是你晚饭的时候喝着酒幻想这些事和转天早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西蒙•纳贝尔所要面对的最大现实是如何能说动中国政府。那个年代,中国并没有专门承接商业演出的公司,在西蒙•纳贝尔的记忆里,为了促成这次演出,他曾经来过中国13次。“我和中国的官员谈判,我对他们说,看,我们有世界上那么多媒体等在那,我们想让全世界都知道,有一个世界顶级的组合来到你们国家。”纳贝尔对中国官员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多亿美元的合资企业的投资,但是他们仍然不确定你们是不是真的要对外开放,如果他们看到威猛乐队可以来到中国,那么所有人都会相信你们所说的开放是认真的。我会给你们带来很多好处。

西蒙•纳贝尔锲而不舍地向中国政府反复沟通:“这是一支流行组合,一周之内,演出两场。”直到中方点头并发出了官方邀请。“中方告诉我们,在中国不会对这场演出有什么宣传。我说没关系,成交。”西蒙•纳贝尔说。

所有的场地租金、设备租金、门票印刷等等,都是由乐队方面自己负担的。“我那时候开始就想打开中国市场,每个买票的人都会赠送两盒磁带,中国人没人知道威猛,但是一周后,在演出现场,你会以为他们对乐队都很熟悉。” 西蒙•纳贝尔说。

但是在乔治•迈克本人看来,他之所以愿意到中国演出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我只是因为觉得到中国演出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且我是第一个。我不认为这能使我们成为更著名的乐队,其实我们已经很有名了。这件事只是为中国政府和我们自己进行了宣传,如此而已。” 乔治•迈克说。但是,这个事件在客观上确实提升了威猛乐队在美国的知名度。这一次演出吸引了几乎所有重要媒体。ABC、NBC、CBS这些电视台在那一周之内,每天轮番播出七到八次有关威猛乐队在中国演出的新闻。在西蒙•纳贝尔看来,自己的初衷实现了,“这已经从娱乐新闻变成了国际新闻的头条。”

中国之旅 篇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发射活动。

发射成功后, 马凯、范长龙、许其亮、杨晶等领导同志与现场参研参试人员亲切握手, 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向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向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的祝贺。

1日上午, 科技日报记者来到西昌市中心外60公里的塔架探访, 天气阳光灿烂, 无风, 云稀少。西昌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说这符合预测, 有利于嫦娥三号的发射与观测。嫦娥三号发射塔架是曾经发射嫦娥二号的二号塔, 高97米。

上一篇:汽轮机调速控制系统下一篇:理论分析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