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24-05-3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精选12篇)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1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 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 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 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 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此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 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 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 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 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 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 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 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 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 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 石油20.5年, 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 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 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 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 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 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 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 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 可开发容量3.78亿KW, 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 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 年电量2710亿KWh, 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 按装机容量算只有24.2%, 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 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 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 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 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 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 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 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 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 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 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 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 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 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 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 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排放量超过250万吨, 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因此, 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 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 但有其独特的问题, 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 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 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 就业形势火爆, 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广泛分布在汽车、发动机、能源、环保、航空航天、船舶、空调等行业。

近3年的毕业生中, 进入知名汽车行业有:上海通用、广州本田、上海大众、汇众汽车、长安福特、重庆长安、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丰猎豹、浙江吉利、柳州五菱、北汽福田等几乎国内所有知名汽车公司;进入知名发动机公司与研究所有:玉柴、潍柴、东风康明斯、重庆康明斯、上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中国航空动力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等;进入知名空调或热电公司有:格力空调、远大空调、志高空调、春兰空调、唐山热电集团等国内著名的公司;还有去华为、比亚迪、独资企业等;随着世界及我国能源以及环保行业的飞速发展的客观需求,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将越来越好, 就业之路将越来越宽。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2

姓 名:/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88.2.2 民 族:汉族

户口所在:山东潍坊 目前所在:山东省威海市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毕业日期:20xx.7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热能,动力,电厂锅炉

希望地点:不限

希望工资:面议

自我评价

热爱创新,踏实稳重,乐于助人,待人诚恳。

教育背景

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科

实践经历

20xx年8月潍柴动力实践

20xx年4月金工实习

所获奖励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员

单项奖学金

语言能力

英语 熟悉 四级

计算机能力

熟练 运用office

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二级

熟悉 PRO/E,CAD等软件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960672735@qq.com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探析 篇3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K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67-02

1 热能与动力工程

从实际情况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对于解决能源利用的问题有重要贡献。这一工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学科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和系统,因此,要科学地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通过能量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相关内容划分为几个专业模块,进行合理的分析、开发和研究。这些模块分别为:以热能转换和利用为基础的热能动力及其控制工程;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基础的热力发电机和汽车工程;以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为基础的流体机械和制冷低温工程;以机械功转化为电能为基础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2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

2.1 热电厂中的应用

2.1.1 喷管调节

随着调节阀数量的不同,可以通过调节阀的最大流量是变化的。在满足负荷适应性的基础上,各种不同的汽轮机的调节和变化可以通过喷管调节,从而达到平衡,进而使汽轮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在控制各类调节的数值中,单机运行和多级运行存在差异:前者能把负载控制在有限值以内,并使增加机组的速度达到合理范围;后者在保证电网频率的前提下,重组和分配负载,是新的一轮调频过程。

2.1.2 节流调节

在工作状况发生变化时,节流调节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而造成经济损失。负载荷度在温度变化不大时,适应性相对较高。相对而言,热能动力工程在小一些的企业生产中,这一情况较明显,因此多被用于小容量的机组。

2.2 锅炉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热能与动力工程可以被用在锅炉中。在使用过程中,燃烧使锅炉产生极大的热能,作为保护锅炉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炉底的控制器可以随时监控锅炉的运行情况。

实际运行中,锅炉自身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系统,将一定的机械热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保护自身。然而,因为一些意外,这部分转化的能量往往会烧坏锅炉。因此,对锅炉运行的管理和控制方法需要提高。

3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当前应用的问题

3.1 需要解决的能源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能源消耗的大国,每年要消费大量的石油和煤炭,而煤炭主要用于火力发电。目前,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都是火力发电,其中又有96%是依靠燃煤。这一过程中,循环水和水汽带走了大量的余压和热能,它们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能源因此就被浪费了。当前,我国火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大约有35%,利用率较低。因此,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工作的重点,就是实现火电的节能降耗。

3.2 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燃煤电厂会排放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因此被称为“环境杀手”。燃煤电厂的数量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增多,而且有排污量大、污染物单一、排污集中等特点,电力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干扰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因此,电力工业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3.3 需要解决的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电站,锅炉中风机是为了压缩和运输气体,也就是实现机械能到动能的转化,在实际运行中,将气体运输到特定设备。随着机组的容量增大,转速和效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风机的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风机往往要运行很长时间,而且没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养护,因此,锅炉风机常常发生发生烧坏电机、轴承损坏、窜轴、叶轮飞车等事故,不但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还给电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4.1 在热电厂方面的发展

4.1.1 科学合理利用重热现象

在多级汽轮机内,上一级损失的一部分热量,在之后的各级中可以得到利用,这一现象就被称为重热现象。在热电厂运行过程中,重热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利用重热现象可以使整个设备的效率大于各级的平均效率,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重热现象可以减少一部分能量的损失,即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这一范围内,数值自然越大越好。然而,重热现象是以降低各级的效率为前提的,所以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也就是不能超过一定范围。

因此,必须根据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确定重热系数(即重热数值),既保证各级的效率,又尽可能地减少能量损耗,通过科学的计算,合理利用重热现象,使重热现象的效果达到最大。

4.1.2 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

作为一种被动的调频措施,一次调频调节的是发动机的转速,只能大体控制外界数值的变化,而不能比较精确地调节。但是,将电网频率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数值上,就能通过智能调节,预先对设定二次调频的方程式,对机组进行重新分配和组合。它比一次调频更为精确和可靠,能够有效地控制数据。

4.1.3 降低湿气损失

在热电厂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湿气,当湿气过多,会给热电厂的运行过程造成许多潜在的威胁。例如,随着温度的变化, 湿气会凝结成小水珠,这些水珠可能影响汽流的流速,造成不必要的动能损耗。

此外,若蒸汽的温度过低,湿气同样会加重。针对这种现象,有关人员可以安装祛湿装置,以便减少湿气,进而降低湿气所带来的损失及其对整体机组的影响力。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定期检查和更换祛湿装置,保证这一过程的效果,也避免一些意外情况。不过,会增加成本支出,因此有关人员可以在此过程中增加热循环,以此提高热电厂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适用性。

4.2 在锅炉方面的发展

4.2.1 锅炉燃烧控制技术

设备运行时,要对燃烧进行控制,这中间的关键就是调节能量。以前,我国的大多数锅炉是通过人工来添加燃料,从而提供热能。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也难以控制锅炉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量。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自动化、智能化模式的全面普及,它们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主要的燃烧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持续控制体系,它的组成是燃烧的控制器及各种气体的分析装置等,数值设定的依据是热电偶的检测,之后,计算机会算出偏差。这一数值比较精确,在设备的燃烧方面可以实现合理的控制。但与此同时,多次的实践也证明,在运行初期,它的结构在对温度进行控制时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有关人员还需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数值的准确性。

第二种是交叉式燃烧控制系统。锅炉的构成元件是燃烧的控制器、流量阀、烧嘴、热电偶等,在它进行温度的转换时,必须通过计算,观察结果是否符合设定,从而控制燃烧。与上一种方法相比,它更具优势,不仅节省设备,在温度的控制上也比较精确,因此在工业生产中,这一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2.2 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

锅炉内部的风机结构复杂且需要较精密的运行,因此,想要对它进行测量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且科学的体系,可以实现锅炉叶轮相关制造和运作发展的完善。想要获取一些准确数值,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模拟实验,以便有效地评估机械内部的气体流动。实验主要是模拟不同方式的空气吹入风机时的流动分离,再用电脑网络来模拟设定相应的数值。这项实验是为了便于分析不同速度得到的矢量图,对多组数据进行比较后,就可以确定出锅炉风机的翼型边界层攻角和分离之间的关系,进而施行下一步的研究。

上述的几种方法和应用的前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精确性才能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有了更多优良的设计,可以取代传统的和缺陷较多的设备。

5 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科技创新的影响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进行合适的科技创新,不单单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5.1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对经济发展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极大的使能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并在解决我国乃至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能源基础。

同时,科技创新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减少了意外的发生,也就避免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损失。

5.2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如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其列入考虑范围。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就很好的结合了绿色生产的理念。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排放污染物的减少是相关的,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大气和水资源的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改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品质。

同时,它也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

6 结 语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工业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科技创新促进了这一工程的应用,并大大改善了传统方法和设备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这一工程的价值。

然而,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成果也是不合适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改进现有的设备,不断提高热能和动力工程对经济、环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4

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特别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不同于理论教学, 不只是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欠缺, 因此, 为了提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使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必须针对当前该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对该专业实践教学部分进行重点改革, 从而提升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综合能力,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

2 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的困境

当前, 高职院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实践特色不太明显、实验课程效果较差、教学环节紊乱等。毋庸置疑, 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原因, 一方面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整体性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思路落后、闭门造车, 更不注重和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 对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认真反思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职院校创新较为乏力, 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思路和方法组织教学, 教育体制创新的科学性不足, 不能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 无法深刻推动课程改革。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也必须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 有目的性的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效果, 大力提升该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 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 必须注重实践课程的科学设置, 这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当前, 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仍然不规范、不健全、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必须做好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规范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 实践教学课程不能和理论课程脱节, 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充分融合。实践课程要体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符合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能够从“教师引导”逐渐完成向“学生独立”的转变趋势, 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其次,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必须遵循紧跟理论、目标突出的原则, 每一次的实践课程都必须对项目内容、项目目标、项目操作顺序进行明确说明, 每次课程都要留下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操作的实践, 推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第二, 推动实验教学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为协调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学习课程之间的矛盾, 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 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做好实验时间的安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力, 坚决摒弃传统 “填鸭式”教学, 在每个学期的开始, 实验教师就要做好实验项目数量、时间的规划, 每个实验项目所需要的人数 (包括上限与下限) , 学生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自行选定实验时间、内容, 并作出实验计划书交给实验教师审查, 实验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其次, 在实验中, 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动手, 努力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转变“要我学”的心态变为积极的“我要学”的心态, 激励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强化动手能力, 保证实验效果, 将教学目标由知识的转移和传授转变为能力的激发与提高。另外, 对于具体的实验教学, 要进行整合与部署, 淘汰不合时宜的旧内容, 尝试增加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验内容, 侧重于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新技术、新方法, 不断培养他们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培养他们将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能力, 为以后在工作中的应用做好铺垫, 打好基础。

第三, 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当前,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 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为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媒介。在此基础上, 结合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可以使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创新性,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提升。例如, 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时,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机械设计实验项目, 并将实验项目组织成学生之间竞赛的模式,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又如, 学生水平良莠不齐, 对于一些动手和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 则可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教学, 分组时注意将能力强和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相互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此外, 可以结合实验特点, 利用计算机的绘图、动画技术、三维软件对某些实验设备建模, 对于直观性差, 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接、配合、运动关系受到实验条件限制的实验, 将其结构、原理、工作过程在动画中直观的展现出来, 使枯燥抽象的原理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画展示。如在综合性实验“制冷机组性能实验”中, 该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的组成和原理, 众所周知, 压缩机是全封闭式的, 通过书上的文字内容和图形不太好领会其内部机械机构和工作原理;还要求学生掌握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性能测试方法, 但通常管路及换热设备要制作多处保温, 内部流体的走向及各部件间的联接关系都不直观。为达到实验的目的, 可以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对此实验台进行建模, 将整个实验台进行模拟拆装, 压缩机内部运动也以动画视频展示, 可以很好的达到实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旺.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J].现代职业教育, 2015 (27) .

[2]龚建龙.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09) .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单词 篇5

cross sectional areas 横截面

desired value 期望值differential pressure压力落差electric furnace 电炉 Energy-transfer 能量转换equilibrium temperature平衡温度feedback control 反馈控制feedback control 反馈控制 forced convection 强迫对流gage pressure 表压

heat capacity 热容heat transfer 传热(学)heating furnace 加热炉ice bath 冰浴in contrast to 与…相对比in steam boiler furnaces 蒸汽锅炉炉膛内internal energy 内能manipulated variable 被控制量

pressure drop 压降 pressure head 压头

principles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定律reference temperature 参考温度

Reynolds number 雷诺数Seebeck effect塞贝克效应solar hot water 太阳能集热器Stefan-boltzmann law斯蒂波尔兹曼定律 strain gauge 应变仪suction blower吸风机

take into account 重视,考虑temperature gradient 温度梯度 the activation energy 活化能

the concentrations of hydrogen氢原子浓度thefirstlawofthermodynamics热力学第一定律 the rate of the reaction 反应速率thermodynamic state热力学状态washing machine洗衣机younger coals初期煤

二、absolute 完全的afterburner 喷射器引擎加热室

analog类似物

appealingly 吸引人的approximately 大概近似automotive 自动推进的 autopilot 自动驾驶仪average temperatures平均温度

bellows 波纹管biomedical 生物医学的blackbody 黑体boundary 边界

bourdon tube 布尔登管by convention 根据惯例calculus 微积分capacitive电容的centrifugal governor 离心调速器

combination 结合,化合物compartment 间隔间compensation补偿concentration 集中 concentration浓度

conduction 引流 输送conduit 导管confine 限制confusion 混乱consequently 从而consumption 消耗量 contamination 玷污controller 控制器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对流convergent趋于一点的correlation 互相关系crystal 结晶状的 deficiency 缺乏degraded 被降级的deterministic 确定性的diaphragm隔膜

diffuse 扩散discrepancy 相差 disorder 杂乱dissimilar 不同的dissipate 驱散droplet 小滴

electromagnetic 电磁的embrace 包含emissive 发射率enclosure 围栏endothermic 吸热enthalpy 焓

established 以确定的evaporate 使蒸发flow channel 液流通路 flow meter 流量计function 功能

geometric 几何的gradient 梯度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传

热系数 heat transfer 传热(学)homogeneity 同种implication 刻度in addition 另外 inductance电感induction 感应

insensitive 感觉迟钝的insufficient 不足的integral 完整的interchangeably 可交换的intermediate 中间的junction 交叉点mathematical 数学的mechanism 机理mechanisms 机理medium 媒介methane 甲烷

missile guidance 导弹制导 mobile可移动的molar 质量的molecular motion 分子运动 Newton law of cooling 牛顿

冷却定律

non-linearity非线性

on the other hand 另一方面organism 生物体orifice plate 孔板oscillation摆动 parallel 相似的peat 泥煤块

perpendicular垂直的正交的phase change 相变physiological 生理学的 prescribe 指示 规定pressure drop 压降 progressively 进步

properties of the fluid 流体的物性

property 性质 特性

proportionality constant 比例常数

proportionality factor 比例因子

proportionality 比例 pulverize将..粉碎 radiate 辐射

radiation 辐射

relay servomechanism 继电器式伺服机构

representative 代表 reproducibility 再现性 residual 残留restriction 限制reversible 可逆的 rinse刷root locus 根轨迹 sequence 连续

servomechanism 自动驾驶装置

sheath护套significant 有意义的sinusoidal 正弦曲线 soak浸透

space vehicle 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飞船

spherical 球形的start with 以..开始stochastic 随机的 stringent 严厉的substantially 实质上subtle 敏感的surface area 表面积 swirl 漩涡

thermal conductivity 导热性 thermal radiation热辐射 thermal热量的thermistor热敏电阻thermodynamics 热力学thermostat 自动调温器transformed 转换undergo 经历vacuum 真空 valency 化合价 vane 翼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6

【摘 要】《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与多学科交叉,教学难度大。笔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传统理论教学中的不足,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以案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测试技术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是高等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集成了数学、电工电子学、信息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原理和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性要求高、学时少等特点[1]。测量是水力发电厂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及时反映水力设备的运行情况,为运行、检修人员提供操作依据,是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从事大中型水力发电厂水轮发电机设备运行、试验调试、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基础[2]。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属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有的测试技术和方法,通过学习温度、压力、流量、流速、振动等参数的测量,以及测量过程中常用的仪器(如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热线热膜流速仪、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红外热像仪等)的工作原理和用途,了解现代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合理选用现代先进测试仪器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实验教学或者理论教学都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目前,高校开设现代测试技术课程通常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随着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使得总学时越来越少,教学时间紧任务重;(2)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3)对本科生多以讲授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为主,有时增加少量参观方式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西华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大量的现代测试仪器,如激光多普勒测试仪、粒子图像测速仪、红外成像仪等,同时也建有水轮机模型试验台和水泵试验台。因此,学校有充足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

该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模块,共计5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安排40学时,实验教学安排10个学时。结合水力机械的特殊结构,运行参数,将课堂教学分为3个学习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部分(2学时),介绍测试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第二单元为流量、流速、功率、振动、温度等参数的测量(30学时),该部分为重点、分别介绍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三孔动力探针、五孔动力探针、热线热膜风速仪、激光多普勒流速仪、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测功器、转矩仪、红外成像仪等设备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仪器的优缺点和应用实例;第三单元为水轮机、水泵试验技术部分(8学时),其中包括水轮机水泵试验台的介绍,具体模型试验的实例讲解。

实验学时主要是学生参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并对实验室的仪器进行详细的实验操作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和使用仪器,完成水轮机、水泵的模型试验,并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实验报告。

三、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由于理论性很强,通常会让学生感觉测试原理难以理解,教学内容非常深奥、枯燥。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难以理解和记忆,从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3]。

(一)教学侧重点和方向的把握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多且广。主要包括:

1)温度、压力(压差)、流量、流速、机械量、振动量等参数的测量、检测和显示;

2)测量仪器仪表的选择和使用,测量结果处理以及测量误差的分析。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方向是传感器和仪表的应用,而不是设计,所以笔者认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用到的传感器和仪表选择和使用上。

测量仪器和仪表的选型应本着节约的原则,考虑性价比的因素,即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低精度的仪表。仪表类型的选择还应考虑被测介质的性质、使用的环境、安装条件、对仪表输出信号的要求等。如传感器的选择需要考虑使用的环境是否是易燃易爆的场所;比如测量天然气或者煤气等须选用防爆型传感器;在强磁场的环境,则不能使用电磁传感器。

由此,学生在了解测量仪器和仪表基本原理后,能根据具体测量参数、被测介质的性质、使用的环境、安装条件等要求选择最佳仪器仪表。

(二)以案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4]。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相应案例,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建立工程测试与应用的整体概念,一方面不用增加实验学时,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设计实例:水轮发电机转子温升测量。案例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渔子溪电站超出力运行可行性分析。该项目以水轮发电机转子为研究对象,探索在超出力5%运行工况下转子温升情况,系统了解机组有关电气一次、二次及机械附属设备是否具有潜在风险,确认电站机组超出力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endprint

案例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目前我们了解的温度测量有哪些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检测出转子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影响因素?然后提醒学生高速旋转的设备温度测量可以用什么方法,传感器可以如何布置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应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这些问题,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堂案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小组分析结论逐一讲解,综合其中正确的结论观点,剖析错误见解,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本案例中转子温升测量可以有三种方法:(1)电阻法测量,根据转子绕组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关系来确定转子绕组的平均温度。(2)转子温度分布在线监测系统,即把特制的满足发电机转子线圈耐压要求的温度传感器直接安装在励磁线圈上需要测量的部位,通过安装在转子机架上的温度采集记录仪得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从而得到发电机转子线圈的温度分布情况。(3)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即是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经电子系统处理,得到与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像图,从而给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

本案例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由最基本的测试方法开始,逐步引入我们最先进的测试设备,让学生学会温度测试方法的同时,了解该行业中的先进测试技术。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遇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测试技术是一种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实用技术。本文根据专业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分别针对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充分结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需要的技能,优化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以案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与多学科交叉,同时测试仪器设备在不断更新,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赵雪峰.“热工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4-65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7

一、《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定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拥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内燃机排放与控制》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密切结合科学研究, 可以开阔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了解本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自1995年设课以来, 《内燃机排放与控制》一直作为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相关专业的质量。因此, 建设好《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 对于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 增加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基础课程, 《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内容更新很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发动机排放标准和控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授课内容也需随时更新, 要求授课教师有坚实的科研理论基础, 掌握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进行船舶发动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和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在船舶发动机废气污染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技术船舶项目、部委项目、省市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 对发动机机内减排技术、EGR技术、SCR技术和洗涤脱硫技术都有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活动为《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 对《内燃机排放与控制》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科研项目不仅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同时也为《内燃机排放与控制》的师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满足教学需求, 1999年我校教学团队编写了《内燃机排放与噪声控制》教材。其后, 随着国内外车用和船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不断完善, 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迅猛发展, 为及时反映内燃机减排技术 (尤其是船舶方面的排放控制技术) 的最新发展, 我校于2010年编写了“十一五”国防特色教材《内燃机排放与污染控制》, 并于2010年7月公开出版。该教材是根据内燃机排放的特点, 依据我校教学特色以及学科的研究特色进行编写的, 系统地阐述了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低排放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论述了催化转化原理、发动机催化转化器和微粒捕集器等后处理技术;另外, 还着重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对车用发动机的最新排放标准和测量方法, 并对国际海协船用发动机的排放法规及测试规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教材还对船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 为及时反映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船舶减排的最新动态, 教材中增添了有关船舶能耗指数EEDI的内容。教材的编撰过程中, 大量引用了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师及研究生们的研究成果。教材针对性强、内容新颖, 为我校及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奠定了专业理论基础, 拓展了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 能够获得相关工程应用背景知识, 并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 强调了《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的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 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系统了解内燃机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和控制机理, 进而掌握不同排放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最新减排装置的原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先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课程侧重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颗粒、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控制方法和减排关键技术的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及时广泛地查阅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报告, 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由于国内外排放控制法规实质上推动了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和实用, 国内外最新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最新排放控制技术应作为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先后介绍了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低排放燃料、排放机内控制技术、排放机外后处理控制技术以及排放法规、测试规程。内容主要包括:内燃机主要污染物来源、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内燃机的排放特性;低排放内燃机的设计技术, 主要包括燃烧系统优化设计、低排放燃油喷射系统、气流组织和多气阀技术、排气再循环技术、增压与增压中冷等;催化技术及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主要包括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三效催化转化器、氧化催化转化器、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低排放燃料;排放测量技术, 重点为内燃机排气排放物取样系统、主要气态污染物 (NOx、HC、CO等) 的测量原理及测量仪器、微粒的测量和分析;排放法规及测试规程, 重点为国内外汽油机和柴油机排放法规及测试规程、国际海事组织有关船舶柴油机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排放法规及EEDI的有关规定;船用柴油机排放;降低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机内措施;降低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机外措施, 主要包括SCR装置、SOx洗涤装置。

《内燃机排放与控制》是当今国内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前沿课程之一, 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轮机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考虑了二级学科划分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结构体系特点, 又体现了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逐渐淡化原有的二级学科色彩、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的特色, 还根据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 密切跟踪国内外的前沿技术, 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探讨, 确定了以内燃机污染物生成机理及其相关控制技术原理与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以国内外最新相关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前沿作为教学的拓展内容, 以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针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特点, 结合《内燃机排放与控制》课程复杂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排放,内燃机,教学内容,热能与动力工程

参考文献

[1]周松, 肖友洪, 朱元清.内燃机排放与污染控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2010.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8

本着高校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宗旨, 通过对德州空调制冷产业的相关企业如:双一集团、亚太集团、贝莱特集团等企业的实地调研, 了解其生产过程中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 合理配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 在教学计划、课程课时、专业实训等方面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要求, 使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地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企业调查

为了能较好地收集在德州市经济建设中社会各行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使用和需求情况, 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查:

1.企业的基本情况;2.企业中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信息;3.企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4.企业对高等教育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1) 企业及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情况:

深入调查的企业有:山东格瑞德集团、金光集团、中大贝莱特集团、山东双一集团、亚太集团等德州市属单位。根据调查表的回收统计, 分析如下:

近5年各单位录用的大专及以上热能与动力类的毕业生占总录用人数的百分比

(2) 企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

统计表明, 企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高, 按需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是: (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的技术基础理论水平及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能力; (3) 机械方面的应用和设计能力; (4) 组织管理能力; (5) 人际交往能力。

(3) 企业对高等教育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实际,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培养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1) 专业面要进一步拓宽, 要有一定的机械加工、生产工艺、设备、电气技术的基础知识; (2) 介绍最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知识、技术和产品,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理论的运用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调试和操作的能力; (4) 增加计算机、机械方面的知识, 增强控制方面和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教育。 (5) 跟踪新技术的能力, 实践与创新能力; (6) 适应环境的能力, 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敬业与拼搏精神, 合作精神; (7) 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 沟通与协调能力等。

二、调查反映的问题

1.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集中了机械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方面的知识。不少企业提出学校的专业教育除了要学习坚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 还应学习有一定的电气技术、软件编程的基础知识, 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应用领域, 这样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生知识面狭窄, 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 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 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脱离实际, 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企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又一点建议。

三、调查总结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如何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层次上历来都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高等教育必需冷静地认识这个问题, 要以培养人的高素质和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为主, 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迁徙能力,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2.企业对人才需求在层次上是不断朝高层次发展, 类型上是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调查中, 普遍感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 并且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接轨, 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多样化, 而专业的观念相对淡化, 只懂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

3.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 学生就业后也以生产、设计居多, 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要求一致。

4.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 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着高校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宗旨, 通过对德州太阳能产业和空调制冷产业的相关企业的实地调研, 了解其生产过程中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分析, 合理配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 使其课程设置与地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为德州的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 篇9

1热能的特点以及利用

现阶段当中, 人类所使用的热能, 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的转换而得来的, 主要分为三方面, 首先, 是太阳能及其能量的转换。其次, 燃料化学能及其转换过程。再次, 能量的转换, 其中主要包括有两种能量的形式, 即电能以及机械能。热能在我国许多行业当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并且, 在国民经济当中, 也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其中热能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并在我国许多行业当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如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不仅如此, 热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如冬天之时的供暖设备, 蔬菜的温室培养、鱼池的加温加热等, 由此可见, 热能及其相关的动力工程, 在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当中,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源,

2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四方面, 其中包括噪音污染、热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放射物污染。其中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污染主要是指一些工业企业、发电厂等企业排放的废气, 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汽车尾气, 这些均会造成一定的温室效应。热污染主要是河水发电站引起的, 对附近的水源以及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直接影响了水源生物的生存以及空气的质量。因此, 为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热力与动力工程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效贡献。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国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包括石油业、钢铁业、电力工业、农业以及交通业等, 同时对潮汐发电以及水利发电也发挥有力作用。非但如此,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中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 特别是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我国的能源结构也以煤炭为主, 因此, 媒炭生产与消费也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 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对电能的需求。因此, 现今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但如果不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仅依靠现在的技术, 会对目前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从而妨碍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对国外石油依赖性逐年上升, 所有这些均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考验。因此,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实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是现在的重要任务。但实际上, 我国优于技术水平较低, 能源开发的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40个百分点, 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不急限制了能源的开发利用, 同时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随着科技的进步, 老式低效的动力设备将逐步被新型高效的热动力设备所取代, 例如大型流化床锅炉的研制成功, 其主要技术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成为燃煤发电, 特点是可以清洁高效的利用煤炭资源。这些发明创新意味着我国今后将需要大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型专业人才。

4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方向及重点

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模式, 同时事低碳经济具有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考虑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因此, 如何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是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方向。接下来, 将着重的针对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的节能减排工作, 进行研究和分析, 力求更加高效率的使用能源, 并且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损耗等。

4.1加快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对热能动力工程, 需要很好的对其相关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 力求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 积极的针对生产性的服务业, 进行发展, 以满足人们的方便、提升生产质量为核心内容, 来进行改进, 在工业生产之中, 需要淘汰过时的产品, 对于陈旧的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 要加快淘汰的速度, 并且适时的发展新型的技术, 力求全面的提升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的推动产业的转型以及升级。

4.2提高技术创新

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以及其相关的产业要采取针对性的技术创新, 如在钢铁及电力行业, 针对当前形势开发新型的技术, 从而有效的弥补存在的技术劣势, 并且可以结合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 与相关研究院校强强合作, 共同研发有效的技术和服务平台, 将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化, 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来进行, 建设好相关的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模式, 积极的开展相关的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以及资源化技术, 全面的将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方面进行改进, 力求减少排放、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同时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要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性的建设做起, 逐步的控制增量, 并且要针对相关的不足, 进行产业的调整以及结构的优化, 逐渐的强化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 全面的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同时, 还需要发展创新性的模式, 进而加快经济的循环, 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将技能减排工作管理, 作为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以及核心内容, 加快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并且很好的结合热能动力工程的实际特点和具体的应用情况, 发展新型的热能技术, 开发出新的能源, 投入到具体的使用当中, 针对高能耗的企业以及相关的生产, 要采取相关的节能措施, 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和目的。

结束语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 充分利用和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 并针对其特点有效的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对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 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应把动力工程和节能作为导向, 积极探究和提高技术创新, 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现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新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 已经成为了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热能的特点以及其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继而深入阐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热能动力,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研究

参考文献

[1]常泽辉, 沈炳耘, 侯静.开展科学研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促进作用的探究[J].实验室科学, 2012 (2) .

[2]詹振.浅析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8) .

[3]马士峰.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J].科技与企业, 2014 (2) .

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 篇10

1 热能与动力工程简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即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该专业是有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来的,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我国高校中。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 建立了部分专门培养该专业人才的院校, 为水患治理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水利水电工程与热能动力专业相结合, 确切地说,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并入后者之中, 由此分成了热力发动机、热能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和水利水电动力等不同的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 热能与动力工程内容庞大, 涉及电子、电力和计算机等多学科, 自动化水平高。因此,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 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可满足生产的需要。

2 热能与动力发展现状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消费国, 众所周知,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现阶段, 由于工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 热能与动力专业面临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因为煤炭污染的开发和利用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对能源资源, 特别是电能的需求上升, 在新形势下, 如不提高煤炭能源利用率, 环境问题将会变得更为严重, 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对国外石油依赖性逐年上升, 所有这些均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 技术水平低, 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 低30~40个百分点, 差距比较大, 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环境污染问题无法有效避免。因此, 在能源利用中, 推广先进节煤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任务繁重。中国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技术, 投入了大量的支持资金, 但由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见效慢, 因此短时期内还无法改变现行的能源结构, 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比较大。通过分析可知, 中国热能与动力工业发展形势严峻, 在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 在未来发展中, 中国需要大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 人才的发挥空间大。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为:

1) 重热现象的有效运用。所谓的重热现象, 即多级汽轮中小部分属于上一级的损失, 但能够在后续环节通过一定的技术加以利用, 其中的重热系数值指的是理想状态下, 汽轮的焓降, 即各级理想焓降之和。众所周知, 重热现象的影响面是比较广的, 但利用不合理, 出现了较大的浪费, 同样无法提高经济效益。在利用重热现象时, 注意事项为:一般而言, 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 重热现象才可以被利用, 因为只能回收其中小部分损耗。除此之外, 重热系统须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并不是越大越好, 但是也不可以无限缩小。

2) 提高节流调节有效性。系统正常运行的第一级内, 通过节流调节可完成所有的进气任务。在设备工况不变的条件下, 可通过降低温度, 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不过, 由于节流损失严重, 系统的经济性通常较差。因此, 在热电厂正常运行中, 根据伏流格尔原理, 参照伏流格尔公式适用条件, 对相同流量下的各级比焓降、压力差等, 均应严格分析、推算, 进而确定各个零部件的受力情况、功率效率, 分析和判断汽轮机是否正常。在流量已知的条件下, 观察流动面积的大小变化趋势。

3 热能与动力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3.1 对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石油和煤炭为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能源结构将维持现状, 不会有较大的改变。我们知道, 煤炭等资源直接用于火力发电, 会产生有危害的气体, 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对环境造成影响, 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热污染等问题。在火力发电中, 还会产生的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样会造成影响。火力发电中烟尘, 占全社会烟尘排放量的35%, 比例较大, 烟尘中微粒子是影响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损害, 北方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区, 持续时间长,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出行造成较大危害。因此,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在热能动力技术研究中, 首要关注的问题便是环境问题, 通过提高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水平, 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但如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 则其它讨论均属空谈。

3.2 对经济发展影响

热能与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电力工业、钢铁、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 交通运输行业、农业生产等领域, 大有可用。在水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领域也可应用。非但如此,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中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 特别是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未来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被看好, 工业的发展使其就要前景乐观, 从近年就业市场上能够看出, 该专业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占据主动。目前, 中国就业形势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被看好, 一些理科学生选择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这就足以说明该专业就业前景好。由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性强, 从近年的就业市场来看, 市场上大量缺乏技术型人才, 技术人才待遇较好, 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均比其他专业高, 由于该专业在能源、环保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普遍, 因此就业不成问题, 收入也十分可观。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校毕业生, 在国内知名汽车生产厂家, 比如通用汽车、会众汽车和东风集团等, 占有较大比例, 进入知名发动机生产厂家的毕业生也较多, 主要包括潍柴动力、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与广州能源研究所等。

在新形势下, 要求高等院校适当扩招, 合理设置该专业课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5 结语

现阶段, 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 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从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客观, 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概况, 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

摘要:热能与动力工程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位独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在文本中,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探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这一命题。

关键词: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雨萌, 张伟龙.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J].科技资讯, 2012.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11

【关键词】热能动力工程;热电厂运用及探讨

1.降低热能损耗的措施及手段

对于在热电转换过程时出现的某些现象、技术或方法、为什么会热能损耗及降耗的技巧等概括如下。

重热现象:也就是说重复利用热能,在汽轮机中前一次损耗的热能,能够被下一次运行所应用,这就是所谓的重热。在每次运行中所产生的焓降累加后超过总体运行是所产生的焓降再除以整体运行所产生的焓降所得到的结果称之为重热系数。虽然各级热能的利用效率都高于单次的利用效率,然而这是以节能降耗为基础的,这能说部分热量得到了利用,并不追求高重热系数。通常在4%至8%之间。正因为如此,重复利用热能可提高每次运行的能量利用率真,降低能量的损耗。合理的利用热能,控制好恰当的系数,既有利于能量利用率,也能增强操作人员对机组的熟悉程度。

2.导致变工况的因素及特点

当机器启动后,产生变工况的原因也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各种因素:

第一、电能的不方便存储,况且由于其他方面所引起的电功率不稳定;第二、锅炉运行的情况也非一直不变的,从而导致汽轮机的运行情况产生无规律变化;第三、凝汽装置的工况也不稳定,使得其中的气压时时改变。第四、另外还有诸多原因:如用电的频率、通气设备的老化等。当机器运行情况有很大变化时,就要考虑以上各个因素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维护机器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学习机器频率控制的相关知识,这有助于实践中各种具体操作。有两组电网同时作业的机组,尽管外界条件不断改变导致电频波动,但机器的速度控制装置能依据自身状况,进行快速调整,维护整个装置的运行,这一系列操作叫做单次调频。这个过程的主要特征在于响应快,但响应尺度各个机组不尽相同,产生的影响较小,人工操作较强。

两次调频:对于电网运行时,其系统中负载产生大的波动,单次调频难以满足平息波动的需要,而再次进行频率控制。其方式有两种:手动操作与自动操作。

手动调频:电能产生的过程中,技术维护工依据装置的改变来调整机器的状态,维持其频率稳定,但其据点显得易见,响应迟缓,面对大的调频情况时,通常难以实现。再者,24小时超长时间维护对维护人员来说操作时间长,强度高。

自动调频: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自动调频是当前的主流技术,它是依靠在发电设备与控制系统中加装自动调节设备,从而解决整个运行中产生的频率波动,能将其变化幅度控制在很低水平。这种自动控制系统是其整个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控制装置,它负责整个系统的调频、维持功率稳定及整体调节等功能。

汽轮机运行状况的改变,每次运行中焓降也随之改变,调节过程中不关闭阀门的工作情况,其随着流量变大,压力比变大,而焓降变小。与些相反的情况。流量变少,焓降则变大。中间级状态时,当阀门处于一开一闭的情况,焓降增到最大,此时,即使工作状态发生改变,其压力也保持稳定,此时,焓降也保持稳定。最后一级,流量变大,压力变小,但此时焓降变大。清楚各级各个参数的变化对维护系统运行有很大的作用。

喷管的作用特征与应用场所:第一,每个阀门的流量峰值并非完全一样;第二,在调节级时,e小于1,但t根据阀门运行的个数产生改变;第三,负载只加载一部分时,有些装置运行效率较好;第四,运行情况发生改变时,室内环境改变时,其负载难以适应;第五,每种型号的发电装置都能应用于这种系统叫做同步器。其发挥的功能包括:单一启动时,能保持整个装置稳定运行,且达到额定功率。当有负载时,可以让整个系统在满负载情况得到较好的运行。两台机组同时启动时,可用这种装置调控整个机组的功率,实际各部分的负载均衡,但维持整个装置的频率稳定,实现两次调频。

节流控制的作用特征与应用场所:第一,没有调节控制环节,气体全部进入;第二,工作运行状况发生改变时,温度也维持较稳,负载能良好的运行;第三,工作运行状况发生改变时,流量消耗,效益不好;第四,其可应用于容量较小或带正常负载的巨型装置。所谓的临界压力表示的是当机组处于临界运行情景时,产生的压力时,且与级数呈负相关关系。从某个角度上说,其数值通常相对较小。其相关的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包括:装置中就有三级以上的级数,相同工况,其每级流量值一样,不同工作情况时,就保持其流通截面相同。这个公司的运用可能于各级的装置的压力值,从而可以获得他们之间的差值、比焓降,再根据这种参数来分析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可通过这些来获得汽轮机是否运行正常,在告知流量值时,各级测得的压力值符合相关公司否?再依此确定流量的变化。

压力控制的特征:第一,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程度,增强其负载适应能力;第二,使整个系统在一定负载时有较好的效益;第三,满负载时,压力调节效益较差;第四,能应用于单个机组运行时,蒸汽推动叶片运动后,还具有一定的速度,且会损失剩下的未能转化的机械能,这种现象称之为余速损耗,用喷管的弯型弧长除以整个管的周长的结果来表征其调节气体的大小。

3.容易出现的问题

损耗湿汽的因素:第一,湿润的气体发生膨胀,其中有些因气温降低而变成了水,从而不能做功;第二,这些液态水的流速小于气流速度,从而会降低气体的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动能损耗;第三,液态水都粘在管壁上了,既产生水的损耗又产做了无用功,使叶轮做功减少;第四,遇冷的水蒸汽使得汽量减少,而且还会损害叶轮的边沿,尤其是会造成其背面弯处产生腐蚀。

防止湿汽损耗的要点:第一,实现过程中热能再利用;第二,加装减湿互环节;第三,使用带收集液态水功能的喷管;第四,增强其抗腐蚀作用。整体装置运行过程中,要实现好各部件间的润滑效果,还可以使泵装置、速度控制装置的运行,因为这些过程可能产生无用功,造成机械能损耗。

气体沿轴流动的装置中,一般是蒸汽从气压强的入口端进入、而从气压弱的出口端流出,这等同于对整个装置的转轴产生一个沿轴方向的力,其方向由气压强处指向气压弱处。从而使转轴发生偏转,通常称这个力为沿轴推力。

级间工况变化的特点:第一,当临界点未出现时,其流量同各级间的压力呈一定非简单正比的关系;第二,当临界点出现时,其流量同各级间的压力呈正比关系,而且同其它参数没有关联。

沿轴方向的推力特点:第一,蒸汽凝结成水时,推力变大;第二,液态水与叶轮发生撞击时,推力也变大;第三,负载增大,推力变大;第四,负载被甩时,推力变大。第五、叶片老化,推力变大。

4.结论

以上所述的内容,均为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的总结,且经过大量的实际验证,归纳出热能及动力间的关联或他们之间的变化。熟悉变工况时的情景,弄清楚其真正原因,有助于实际工作时产生各类问题时的维护,有助于提高维护水平。也可以利降焓来减少热量消耗及再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节能降耗。

【参考文献】

[1]王晓瑜.供热系统控制分析[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9(7).

[2]杨婷.应用监测监控技术-提高供热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J].区域供热,2009(2).

[3]汪勋.论集中供热自动化控制系统[J].区域供热,1997(5).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篇12

热能动力项目看名字就能够清楚重点探索热能以及动力部分, 其中包含热力发动设备, 热能项目, 流体设备和流体项目, 热能项目以及动力设备, 制冷以及低温措施, 能源项目, 项目热物理, 水利电动力项目, 冷冻冷藏项目等九部分, 这里锅炉的工作部分关键使用热力发动设备, 热能项目, 动力设备, 能源项目和项目热物理等方面专业措施。热能以及动力项目重点探索热能如何转变为动力, 其探索部分牵扯到设备项目、项目热物理等很多科目。其前进朝向大多是电厂热能项目和自动化朝向、项目物理阶段和其自动操纵朝向、流体设备和其自动操纵朝向、空调制冷朝向、锅炉热能变换朝向等, 热能动力项目是当前动力项目的根本。热能动力项目重点要处理的是能源部分的情况, 是热能源中关键使用项目, 热能动力项目针对国内国民经济的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

2 我国的热能动力工程发展情况

从一九七八年开始, 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针对人才的关注以及教育更是有了新的领会以及认知, 怎样去迎合经济前进局势中对于人才的需要, 在一九九三年我国教委就下发了各个高等院校把很多个划分细致的专业归类于九个学科, 就是热能项目、热能项目以及动力设备、热力发动设备、制冷和低温项目、流体设备以及流体项目、水利水电动力项目、项目热物理、能源项目以及冷冻冷藏。之后在一九九八年教育机构又郑重的下发了栏目设定更改计划, 把这九项大的专业科目归并成一个, 就是热能和动力项目, 同时在国内一百二十多座高校中成立此专业。能源的大量运用真实的推动了热能以及动力项目的前进, 它综合了各类设备原理, 动力学理论学识, 教育各类优异的设备转化措施, 在国民经济的建造中真实的运用到,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前进。能源动力行业不光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产业, 并且在各个行业中也有着特别的运用, 是我国科学技术前进的根本朝向之一。能源动力范围内人才培育的优劣直接和国家的基本利益挂钩。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创建, 社会需要、经济配置状况的更改、科学技术前进的朝向、本专业招收生源、就业情况产生竞争, 同时也是热能动力学科培训的重点。并且, 热动也是当前动力工程者的根本学习, 能够清楚热动是当前动力项目的根本。

3 热能动力工程在锅炉风机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风机重点用途是压缩以及运送气体, 其工作道理是将旋转的设备能变换成气体压力能量以及动能量, 把气体运送到指定的位置, 风机在锅炉中使用的最多, 伴随着对能源的需要日益提升, 锅炉的风机在作业中会有烧坏电机的情况出现, 给工厂经济带来很大的损耗, 并且对操纵者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所以, 准确使用热能动力项目措施持续改善风机, 必然会对风机以及锅炉的稳定性有着更高的需求。

4 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及工业炉的发展

1872年第一台锅炉在英国被制造, 随着锅炉的产生, 蒸汽机时代出现, 1796年瓦特发明了分离冷凝器, 代表着锅炉的完整运作体系的初步确立, 工业炉和锅炉原理类似, 从某些方面来讲, 锅炉也是工业炉的一种, 工业炉是指在工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燃料的燃烧进行热量的转换, 对材料进行加热的设备, 工业炉产生于中国商代, 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通过加热提炼铜器, 春秋时期产生了铸铁技术, 这证明着工业炉的温度控制正在进步。1794年熔炼铸铁的高炉出现, 1864年马丁建造了气体燃料加热的平炉,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逐渐代替了人工进行对锅炉系统的控制, 推钢式炉和步进式炉成为吸纳带连续加热炉的两种基本类型, 两者只有运输燃料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5 热能动力工程炉内燃烧控制技术运用

锅炉的燃烧控制是调整能量转换幅度的核心技术, 在当今社会, 锅炉由人力向锅炉内填充燃料逐渐转型为步进式的自动控制填充燃料所代替, 更加先进的锅炉甚至使用全自动燃烧控制, 根据其运用热能动力自动控制技术的不同, 锅炉的燃烧控制分为以下几种:

(1) 以烧嘴、燃烧控制器、电动蝶阀、热电偶、比例阀、流量计、气体分析装置以及PLC等部件组成的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这种燃烧控制系统是由热电偶检测出数据传送至PLC与其本身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 偏差值通过使用比例积分及微分运算输出电信号同时分别对比例阀门以及电动蝶阀的开放程度进行调节, 从而达到控制空气与燃料比例调节锅炉内温度的目的, 此种方式温度控制并不十分精确, 需要仔细确认额定数值。 (2) 由烧嘴、燃烧控制器、流量阀、流量计、热电偶几个部分组成的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把需要进行精确测量的温度变成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即是用来代表测量点的实际温度, 此测量点温度期望给定值是由预先存贮在上位机中的工艺曲线自动给定的, 并根据两者数据之间的偏差值的大小, 由PLC自动调整燃料与空气流量阀门的开合程度, 通过电动的方式运行机构的定位以及空气和燃料的控制比例, 并接住孔板和差压变送器测量空气的流量, 燃料的控制也通过一个专用的质量控制装置来测量, 是温度精确的控制在必要的数值上。这种燃烧控制优点在于方式节省部件, 并且温度控制精确。

6 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

锅炉内部结构中叶轮设备以及其内部顺畅要有非常强烈的十分特点, 同时其内部构造非常繁琐, 很难开展非常精细的检测试验, 同时截止到目前, 依旧还有建立出能够说明设备内部流动的实质必须要开展更进一步具体可信的流动试验以及数值虚拟试验, 经过运用程序二维数值模仿风机设备中翼型叶片, 对空气从各个位置吹进翼型叶片导致流动即系开展模仿, 同时按照模仿的数据建立二维模型, 开展网格的分别, 布置界线标准以及范畴, 再把网格输出, 运用求解设备寻求结果, 才能够对不一样的气流迎角的流动开展二维数值模仿, 以便完成模仿的宗旨, 并且能够按照模仿不一样迎角时所获得的速度矢量设计出矢量表开展对比以及离析, 能够获得锅炉风机翼型界线位置离析以及迎角的联系。

7 结束语

热能动力项目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热力发动设备专业朝向, 这里包含热力发动设备重点探索飞速旋转动力设备, 包含蒸汽轮设备、燃气轮设备、涡喷以及涡扇发动设备、压缩设备和风机等策划、生产、工作与判断及自动操纵等业的前进都有着提升速度。热动能的前进为冶金、航空、能源、航天、石油化工、铁路和轻工等机构教育高级项目措施人才, 如果可以把这些书上学识应用到真实的操作中, 国内的能源负担会有很大程度的减缓。

参考文献

[1]安连锁.泵与风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下一篇:高校档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