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处理措施

2024-07-14

设计处理措施(共12篇)

设计处理措施 篇1

摘要:高边坡防护常出现在道路路线起伏区域较大, 且与周围地形紧密联系, 在很多很难限制出现高边坡区域, 防护必须得到稳固的加固作用, 避免山体滑落造成交通事故, 本文介绍目前高边坡典型的处理措施实例, 为解决高边坡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阐述。

关键词:防护工程,设计理论,处理措施,格构梁加固

近年来, 深圳市经济不断发展, 基础建设如道路交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及矿业等也不断开挖建设, 这些建设中如道路复杂边坡、建筑工程中斜坡或者岩石边坡在开挖过程中未得到稳定的加固, 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小的威胁, 尤其高边坡防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 因此根据高边坡岩土层分布特点、周边环境等条件, 一般来说防护有锚杆以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基本加固, 另附属高边坡地表排水、坡面防护, 高边坡防护前后检测。在实际应用中, 还需对工程安全等级和稳定性控制要求, 对边坡的变形有非常严高的要求。面对抗震区边坡还需考虑到其抗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边坡的治理及后续使用过程中要时常对边坡防护结构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密切的监测, 下面对高边坡设计进行阐述, 并通过实例进行防护的处理措施。

1 高边坡防护设计理论

1.1 采用地层及结构面力学指标

高边坡防护设计主要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地质力学法以及极限平衡法这几种主要设计方法对工程的高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则主要采用理正分析软件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对于一些土质边坡, 必须采用简化圆弧滑动法进行检验。而对于类土质边坡, 分别要采用简化圆弧滑动法和折线滑动法进行验算。从中取出一组安全系数最小的坡面设计。对于软弱层面、即不利结构面或者风化界面控制的高边坡, 就要采用折线滑面法进行检算。在计算中所采取的地层及结构面力学指标根据则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指标建议值确定,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高速公路标准加固后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进行评估。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1.2 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原则

高边坡设计必须遵循“固脚、强腰、排水”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恢复自然、水土保持、因地制宜、科学技术、综合治理、经济美观”的环保理念。时刻要以地形地貌条件为准, 采取放缓坡率的方式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以缩短工程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为目标, 适当的加固坡面放坡并对自然环境影响严重的路段采取“强支挡、弱削方”的原理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措施主要采用锚式体系对其进行加固, 并且还要加强坡体的排水设计。充分将节约、环保、因地制宜的理念融入到防护工程中去。

1.3 对排水设计的重视

在高边坡工程设计中, 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边坡中水的渗入一方面增加了土体的重量, 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坡面下滑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减小了潜在滑动面土体的抗震强度,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高边坡设计产生滑塌事故往往是由雨水引发的。因此排水防水成为加固边坡的重要措施。高边坡设计在排水设计中融入就地取材的思想理念, 把排水措施与当地的降水量、地质情况、地势等条件具体结合起来。设计出全新的排水系统。既利用了闲置的资源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作为边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水设计主要分为坡体表面排水及内部排水。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的保护着高坡防护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1.4 监测工程设计

高边坡防护设计为了达到信息化施工、动态监测的目的, 对高危边坡, 在设计施工期间应建立边坡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信息用于指导施工, 也可以将监测成果作为动态设计的科学依据。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坡顶地面监测、边坡坡面监测、地表位移监测、深层位移监测及人工巡视监测。监测工作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2 高边坡防护处理措施实例

西禾路位于盐田港后方陆域北部, 主线西起梧桐山大道辅道, 往东经恒心路, 终点近期接现状东海道, 设置由西往南的右转匝道与北山道辅道相接, 西禾路主线全长约0.917km, 双向6车道, 定位为城市主干道, 设计速度40km/h, 纵断设计根据周围地块标高进行设计, 开挖深度高差为20米, 其北侧为山体, 南侧靠近恒心路区域有山体, 开挖边坡级数达四级, 此两侧地质情况岩性由上到下为人工填土层 (填石和填筑土, 层厚0.30~17.90m) 、第四系上更新统坡积层 (粉质粘土 (2) -1和碎石土 (2) -2, 层厚0.50~33.10m) 、第四系残积层 (砾质粘性土, 层厚0.70~18.90m) 、燕山期花岗岩 (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弱风化花岗岩微风化花岗岩) , 本项目大部分为挖方边坡, 对此高边坡进行处理如下:

2.1 路堑边坡坡率的确定

根据西禾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沿线地层分布为人工填土层、粉质粘土、碎石土、砾质粘性土、花岗岩, 填方坡率均采用1∶1.5;挖方边坡大于20m的, 进行高边坡专项设计;挖方边坡小于20m的, 挖方边坡设计坡率见下表:

2.2 高边坡专项设计

本次高边坡针对西禾路K0+120-K0+280左侧边坡进行实例, 此路段北侧存在并行的二线公路, 边坡设计标准:边坡安全等级:一级;边坡安全稳定系数:圆弧滑动法1.30, 平面、折线滑动法1.35。

该路段最高挖方边坡约42m, 路基设计高程以上的岩土层为强风化花岗岩、碎石土、粉质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其中主要为碎石土, 厚度大概在20~32m, 含石量约50%;最终处理通过路基设计规范对高边坡进行坡率进行初步立定, 后对初步拟定左侧边坡 (未加固) 通过理正分析软件边坡稳定性分析, 边坡安全系数未通过, 后进行加固锚杆、锚索、土钉, 并适时调整各级边坡坡率再进行理正分析软件边坡稳定性分析, 最后结论:本次设计推荐方案, 最下一级设置桩板墙, 以上按照1∶1.25 (碎石土) 和1∶1.5 (粉质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进行放坡, 第二级边坡采用土钉格构支护, 最上一级采用人字形骨架支护, 其余边坡均采用锚杆格构支护, 每一级边坡为8-10m, 处理图如下:

上述采用格构锚固结构防护是复合性抗滑护坡结构, 其利用锚杆、锚索及其坡面格构形成整体受力加固坡面以便达到边坡稳定效果, 格构坡面间还可进行绿化防护措施, 坡面可形成人字骨架植草防护、挂网植草防护、拱型骨架植草防护等各种绿化防护措施, 故而格构锚固结构防护为软土高边坡中处理常用的处理措施, 并且其坡面绿化种植保证环境美化效果, 同时边坡可结合路堑支挡结构减少挖方, 尽量因地制宜保护环境, 台阶式设置布设排水坡面排水设施结合内部边坡排水, 保证高坡防护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3 结语

在高边坡防护设计中对边坡地质情况前期探明很重要, 边坡处理方案结合边坡地质进行合理边坡开挖及深层加固, 及时优化调整边坡处理方案, 并提出可靠的设计处理方法, 格构锚固结构防护是非常有效的高边坡防护, 不仅在加固边坡稳定同时, 还可进行绿化边坡环境的作用, 结合排水设施、检测设计将有效保障高边坡稳定, 本文提出常用高边坡处理参考, 实际建设中还存在较多其他处理, 可根据地质情况、周围自然、人文等其他产生变化, 但本文高边坡处理还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2]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3]苏自约, 阎莫明, 徐祯祥.岩土锚固技术与工程应用北京[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设计处理措施 篇2

试验检测原始记录的试验、复核及报告审

核、签发制度

一、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当试验人员发现试验报告有不合格项时,应先检查试验报告对应的原始记录是否正确,在确定仪器的正常运转操作无误时,试验负责人审核确认该原材料不合格,书面通知物资部门、技术部门及领导负责人,并上报监理、业务单位,在两日内上报质检站部门,进行有关措施方案处理。根据材料的不合格项目严重程度做出以下方面的工作:

1、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由试验人员作出判断,需要时由技术负责人或总工协助。当出现严重和重大不合格时,必须在当时向物资部长、总工程师报告。

2、当发现一般不合格品时,进行原因分析,组织制定纠正措施。

3、当发现严重不合格品或重大不合格品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情况进行评审。发生重大不合格品时,应报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处理。

4、出现严重不合格品需要进行返工处理时,由总工程师组织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组织制定处理方案,经总工程师批准后组织实施。

5、对严重不合格或重大不合格品处理后应重新。

6、检测报告是评定有关材料和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经检测人员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规范试验外,更重要的是严格履行复核手续。

7、检测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文字认真填写,做到字迹清楚,数据准确,内容齐全真实,数据处理、取舍正确。

8、检测人员在完成检测任务并确认无误后,要立即写出检测报告并签字,然后交复核者复核并签字。

9、复核后的检测报告交负责人签字并加盖项目工地试验室专用章,最后出报告。

10、检测报告中的数据均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设计处理措施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抗震措施

我国是一个十足的地震频发的国家,而且在中国发生的地震死亡率特别高。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生命财产的损失更是心灵的巨大伤痛,所以我们一定要致力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减少因地震而造成的伤亡。

1、目前我国高层建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工作人员需要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国外的一些国家会根据不同地区地震强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抗震性能指标以此来规范建筑物的施工标准。但是我国对于建筑物抗震施工标准却笼统的规定为不坏、不倒、不塌,对于建筑物究竟如何建设才能够做到不坍塌,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数据。如果说是小型建筑做到不会坍塌,但是这一建筑标准用到高层建筑中就完全不一样了,高层建筑不但施工难度好而且抗震性能特别差,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有更高的抗震标准才行。

2、系统分析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1为高层建筑设计合理的钢结构框架。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逐渐就行起一种新的建筑结构,钢结构建筑。由于钢材料不仅强度高而且韧性好,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可以通过变形来释放能量,是很好的抗震建筑材料。同时钢结构建筑结构灵活,形式多样,施工步骤简单,工期短,能够在一些条件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建设是一种很不错的新型建筑形式。唯一的缺点就是钢结构建筑成本较普通的建筑方式要高出很多,在一些中小型的工程中使用并不常见。

2.2如何提高钢结构框架的抗震性能。就目前的全球建筑市场情势来看,钢结构已经成为了一种使用越来越普遍的建筑结构形式。因为这种建筑方式不仅结构灵活空间利用率高,而且施工简单质量轻抗震性能好,是不可多得的良好建筑形式。因为结构简单所以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因为各个框架之间可以随组合变换所以结构灵活;因为是以结构框架的形式进行浇筑的所以技术简单。总之这建筑结构在极大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的同时,简化了施工步骤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2.3关于砖和混凝土结合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研究。我们平时所说的砖混结构就是砖和混凝土结合的建筑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用混凝土将砖块之间粘结起来,这是最普遍也是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还是这种建筑方式,但是很多大城市已经不再使用着这种建筑方式了,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环节配合着其他建筑形式使用。但是砖和混凝土结合的结构抗震性能非常差,在地突然发的时候最容易因为房屋倒塌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在施工建筑的过程中承重墙切不可使用使用砖和混凝土结合的形式,而要多采用钢结构形式。

3、如何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3.1首先选择地基。房屋建设质量的好坏不仅与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有关,还与施工场地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地震的高发区一定要注意对于建筑场地选择的合理性,不可以在靠近山坡或者是其它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来进行施工建设。在施工之前对于场地土质条件也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土质太软不适宜施工建设的场地一点要做好地基的填充压实工作,以免在将来发生意外的时候房屋整体倒塌。

3.2选择合适抗震施工技术。房屋抗震性能的好坏不仅与房屋的建设材料有关,还与整个建筑过程的施工技术建筑场地,房屋抗震体系统的设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在高层建筑的空间设计方面一定要有规律性,在考虑房屋抗震性能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结构主体以提高抗震性能为主结构主体不宜太过复杂,还有尽量使用钢材料来作为整体建筑的支护结构,这也样可以大大降低地震过程中房屋倒塌的可能性。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施工的过程中面对结构复杂空间结构设计,一定考虑结构的抗震结构的设计,如果设计的结构中有抗震性能比较薄弱的地方,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免在发生地震时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了切实提高房屋的实际抗震效果,在进行建设之前一定要事先进行实验,在确保设计方案合格后在进行施工建设。在施工之前还要对工程进行精确的方震分析,对建筑物能承受的地震级数进行预测。还要对施工防护的重点进行分析,施工过程中对这些结构主体进行重点维护,以保证主体的支撑效果。

3.3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分析研究。通常情况下,为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在地震中的损害,一般都选择不承担重力载荷竖向支撑墙或者填充墙,或者是具有良好延性的抗震墙作为抗震防线的第一种构件。在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中,如果抗震墙遭到破坏,在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后,框架就随即起就承担起防震的作用。此类体系结构的设计思路,既保证了抗震性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强度。如果抗震体系单纯的具有良好的强度,但是延性较低,这样的结构在遭遇地震时,很容易受到破坏,反之,如果抗震体系的延性较好,但是强度较低,在遭遇地震作用时,也容易发生损坏。因此,只有具备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配,重点关注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部位,保证抗震性能,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抗震方法分析研究

在结构设计时,最为简单的就是底部剪力法,根据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工程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与等效单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相等,来确定结构总地震作用的方法。如果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就要选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这种方法也称规范法,它的核心依据就是振型叠加原理,采取一定的方式叠加起来,得到总的地震作用。如果结构空间特别不规则,则前述的两种方法均不能起到作用,就要选择弹性时程分析方法。

5、结语

为增加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仅仅要依赖于精确定位抗震计算分析,更要重视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多采用结构相对规则的体系,综合评定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做好地震设防工作,加强防震措施,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马旺时.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

设计处理措施 篇4

1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1.1冷热源的合理利用

冷热源的合理利用是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措施, 因为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能源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冷热源配置方面, 应该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 以确保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低, 提高能源利用率。

1.2冰蓄冷技术

电能是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重要能源, 在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为了优化我国电力资源投资, 减少电能消耗, 可以充分的利用电负荷的峰谷电价差的优势, 采用冰蓄冷技术。我国电力系统为了调节用电紧张和不均衡性, 采用了峰谷电价的方式, 对于在夜间用电低谷期用电用户给予电价优惠, 鼓励用电大户在低谷期用电。冰蓄冷技术就是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节能, 在电力低谷期, 将水利用冰蓄能系统制成冰保存起来, 然后在用电高峰期使用, 由此降低电能消耗, 又可以缓解我国用电紧张的局面。冰蓄冷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 故障发生率较低, 使用寿命长, 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冰蓄冷技术的应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

1.3余热回收装置

目前在空调热回收设备中, 常用的热回收有:转轮式热回收、板翅式热回收和热管热回收。

转轮式换热器:是一种蓄热能量回收设备。分为显热回收和全热回收两种。显热回收转轮的材质一般为铝箔, 全热回收转轮材质为具有吸湿表面的铝箔材料或其他蓄热吸湿材料。转轮作为蓄热芯体, 新风通过转轮的一个半圆, 而同时排风通过转轮的另一半圆, 新风和排风以相反的方向交替流过转轮。新风和排风间存在着温度差和湿度差, 转轮不断地在高温高湿侧吸收热量和水分, 并在低温低湿侧释放, 来完成全热交换。

板翅式热交换器:具有换热系数高, 结构紧凑, 经济性好等优点, 是广泛使用的换热器之一。近年来已用于回收空调排风中的能量, 具有良好的效果。一般热交换器的效率可达70%左右。

热管换热器:热管由于其具有很高的传热系数, 因而近年热管用于空调热回收系统中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热管由于热传递速度快、传递温降小、结构简单和易控制等特点, 因而将被广泛用于空调系统的热回收和热控制。

1.4变频技术

暖通空调在运行时由于室外气候条件发生改变, 其运行负荷因受到影响而改变, 从而其能源的消耗增加。而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加入变频器, 调节暖通空调的工作频率和运行模式, 空调在运行时将不受室外环境的影响, 可自行选择工作频率和运行模式。通过采用这种变频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空调能耗问题。

2暖通空调控制设备噪音处理措施

暖通空调出现噪音一方面是由于设备在长期运行后, 性能下降, 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会由于震动或者摩擦而产生噪音, 另一方面是由于空调本身的噪音超标, 所以在通电运行时就会出现噪音。在大型建筑物中的暖通空调机组较大, 所以产生噪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根据噪音产生的原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 最大限度的降低噪音。

2.1设备检查

在暖通空调设备进入安装现场时, 应该对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 这是控制噪音的关键步骤。首先应该检查箱体的外观, 是否破损的现象。然后开箱检查, 检查设备是否有缺陷, 在通过外观检查后, 应该对设备进行通电试运行, 检测噪声是否超标, 如果超标应该及时更换。如果正常, 则进入安装阶段。

2.2设备正确安装

新风机、空调机安装采用弹簧阻尼减振器, 风机与风管连接采用软连接, 新风机组与水管采用软接头连接, 风机盘管采用弹簧吊钩, 风机盘管与水管采用软管连接。对空调机房进行吸音处理, 比如在空调机房内采用隔声材料做成围护结构, 以防止设备噪声外传, 或在机房内贴吸声材料。

水管安装应根据国家规范要求进行, 采用弹簧减振吊架, 并且吊架不能固定在模板上, 而应在梁上固定。还可将槽钢横梁=架设在两根梁之间进行固定。

在安装风系统时要以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为依据, 将阻抗消声器安装在风机进出口, 并将消声百叶安装在新风进口, 将消声器设置在分管适当的位置, 消声弯头设置在风管头部, 用优质保温材料对空调和新风消声器的外部进行保温, 并在其里面粘贴消音材料。在分管安装强度较小时, 会增加设备噪音。因此, 安装风系统时需采取多种消声措施。

在安装冷冻水管主管支架时, 若采用较粗的工程水管的主管管口, 就会有轻微的躁动声产生, 并且该噪音对冷冻主管一直延续到主管出口, 到达主管出口时噪音最大。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对刚性支架进行改进, 将弹簧减振器配置在原主管刚性支架上, 从而达到有效消除噪音的目的。

2.3设备审查

在设计审查方面加强对执行强制规范、节能要求的审查, 对安装单位的资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安装过程中的修改设计的能力和技术装备进行审查。加强监管监督。主要对购进的原材料、末端设备、主机设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对进入施工现场实施安装单位的资质进行确认审查, 以杜绝实施安装单位与中标单位不符的现象。

结束语

暖通空调是建筑运营中能源消耗较大的部分, 所以应该进行节能设计,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运行效率。空调的噪音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所以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噪音。在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以及空调噪音处理过程中, 应该根据建筑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降耗。

摘要:暖通空调是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的能耗。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 需要对暖通空调进行节能设计, 并且对噪音进行处理, 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中, 应该根据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 并且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 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文章对于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以及设备的噪音处理进行了分析, 对于暖通空调设备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噪音处理

参考文献

[1]贺毅明.论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及设备噪音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18) .

[2]李爱旗.分析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及设备噪音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1) .

岩溶处理措施 篇5

南昆线岩溶塌陷的整治在铺轨前进行了部分工作,主要是零星地段的物探工作及已发现岩溶塌陷的压浆处理,但潜伏岩溶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线路的运营,这些岩溶问题将会暴露出来。潜伏岩溶问题是由岩溶塌陷的特征所决定的。从发生时间而言,岩溶塌陷具有突发性,这给预测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因而较为有效的整治措施是先通过物探等手段对调查中岩溶发育地段进行勘察,预先对线路下的溶洞进行处理,防止地表水在岩溶地段集中渗透。

具体方法是:对经过岩溶发育区的线路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通过物探与钻探等手段查清潜伏溶洞的位置及形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注浆、填堵[2]等处理方案,堵塞迳流通道(溶洞、溶隙)、加固土体(覆盖土、洞穴充填物)。

当进行压浆处理时,注浆时要选择合适的注浆压力(一般为0.3~0.5MPa,最大不超过1.5MPa)和注浆顺序;对较大的半充填溶洞、吸浆量大的溶洞,在注浆前或注浆过程中,应用砂或碎石、角砾充填,然后进行注浆。

考虑地下水位有一定变幅,整治深度自路基面始深入岩溶底板下1m以内,且对溶蚀破碎带和溶洞不超过15m。

设计处理措施 篇6

摘要:结合工程施工实际,对钻孔灌注桩产生断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预防断桩及断桩处理进行了探讨,从而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钻孔桩断桩原因预防措施处理方法

0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基础由于其成本适中、施工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施工技术。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时受人、机、料、法、环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只要任一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引起断桩。一旦断桩对工程的工期影响较大,处理的费用较高。因此下面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对钻孔灌注桩断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和在桩基施工中处理断桩的几种方法。

1引起断桩的原因

1.1导管原因引起的断桩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导管口不慎挂住钢筋笼或在浇筑过程抽拔导管引起导管接头断裂,使导管脱离混凝土面引起断桩。②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底埋入混凝土中,导管下端为封闭状态,导管上部四周要承受井孔内泥浆压力,另外,导管下端封闭,首次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内原有空气无法排出,因而要承受混凝土下落时引起的气压。水压或气压过大,都可能将导管压扁或接头漏水、漏气,导致断桩。因此,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拔试验。③在灌注过程中,未能及时提管、拆管,导致导管埋深过深、摩擦力过大而拔不动或拔断导管。因此,要求测量人员及时探测,控制最大埋深不大于6m。

1.2混凝土质量原因引起的断桩水下混凝土坍落度一般要求为18cm~22cm,因此要求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无明显离析,灌注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否则容易卡管,引起断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砂、石料的级配,控制好水灰比,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

1.3初灌混凝土量过少引起的断桩混凝土的初灌量应保证导管埋深不小于1m,因为埋入深度过小,不能保证混凝土完全埋住导管,可能会使导管进泥或进水,灌注过程将不能继续。因此,混凝土灌注前,应先计算初灌量,使导管埋深不小于1m。

1.4导管埋深过小引起的断桩①在灌注后期,混凝土表面的泥浆沉淀增厚,有时甚至有少量坍土,若导管埋深太小,特别在灌注过程中,在探测混凝土表面深度不准确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导管提漏、进水,造成夹层、断桩。因此在灌注后期,导管最小埋深不宜小于2m。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高程,做好详细记录,据此推算导管已埋深多少和是否需要提升导管。探测应精确,否则易将泥浆坍土层误认为混凝土表面,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提漏形成断桩。探测器一般使用测锤,因此,要求测锤应重一些,一般不小于4kg。

2可采取的预防措施

2.1材料方面集料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以及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不大于40mm。拌和前,应检查水泥是否结块;如果在冬季施工,拌和前还应将细集料过筛,以免因细集料冻结成块造成堵管。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在18cm~22cm范围内,混凝土拌合物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不应有离析、泌水现象。

2.2混凝土灌注方面①制作钢筋笼时,为使焊口平顺,最好采用对焊的方法。若采用搭接焊法,要保证接头不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②根据桩径和石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导管的直径,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导管的连接式最好采用丝扣式避免使用法兰盘式,如要使用法兰盘式要在法兰盘四周均匀布置斜向钢筋与导管焊接,减少提管后还应该建立复核和检验制度,尤其要记好每节导管的长度。③若使用传统的运输车从拌合站运送混凝土,为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导管的埋置深度,可在施工现场设置两条运输便道,前两辆运输车同时从两条便道运送混凝土,连续灌注。④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能使用。⑤下导管时,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应不大于40cm~50cm(导管口不能埋入沉淀的回淤泥渣中)。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不小于1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⑥关键设备(如混凝土拌合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等)要有备用,材料要准备充足,以保证混凝土能够连续灌注。⑦首批混凝土拌合物下落后,应连续灌注混凝土。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一般控制导管的埋置深度在2m~6m范围内为宜,要适时提拔导管,不要使其埋置过深。⑧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每一盘料的和易性及坍落度,不合时宜的坚决不用;严格控制外加剂掺量及搅拌时间,以使外加剂充分融合;夏季施工输送管采取必要的翻晒措施来降低温度。

3断桩的常见处理方法

3.1二次成孔法灌注过程中,孔内混凝上灌注高度不大时,发生了断桩事故后如果能够提出钢筋笼,可迅速将其提出孔外,然后用冲击钻重新钻孔,清孔后下钢筋笼,再重新灌注混凝土;若孔内混凝上灌注高度很高时,中断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无法拨出钢筋笼时,此时宜对孔口进行加固,在加强后的孔口四周布设钢圈梁,把灌注桩钢筋接长后逐一焊接到钢圈梁上,然后用千斤顶顶压抬高钢圈梁给钢筋施加向上的拉力。断桩的钢筋笼下部由已灌注的砼锚固,上端由孔口圈梁反向锚固并施加向上的拉力,这样整个钢筋笼形成了一个双向约束的导管。根据冲击钻机的适应性,可选用一个合适直径的冲击钻锤在钢筋笼的内部穿心钻进,这样避开了剪不断、打不烂的钢筋,将钢混一体的断桩的处理转化为冲击钻在低强度的砼中的钻进施工,将钢筋和已灌注的混凝土完全分离,重新灌注成孔。采用此法完全可以保证桩的质量,但成本大、周期长,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与其他处理方法作经济对比,慎重选择。

3.2接桩法

3.2.1湿接桩法湿接桩主要适用于在灌注过程中因严重堵管造成断桩,且已灌混凝土还未初凝时,在提出并清理导管后可使用测锤测量出已灌混凝土顶面位置,并准确计算漏斗和导管容积,将导管下沉到已灌混凝土顶面以上大约10cm处,加球胆。继续灌注时观察漏斗内混凝土顶面的位置,当漏斗内混凝土下落填满导管的瞬间(此时漏斗内混凝土顶面位置可以根据漏斗和导管容积事先计算确定),将导管压入已灌混凝土顶面以下,即完成接桩。

3.2.2干接桩法干接桩主要适用于在灌注过程中,灌注被迫中断又未继续灌注而造成的半截桩。使用该法应根据半截桩混凝土面所处地下水位的情况以及桩径的大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①当混凝土面处地下水位以上时,可以采取挖孔的方法,直接挖到混凝土面,凿毛清洗后直接灌注。应注意开挖时遇到不稳定地层应进行人工护壁。②当混凝土面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如果断面位置距孔口不太深时,可以采用挖孔与井点降水相结合的方法处理。③当混凝土面处在

地下水位以下且断面位置距孔口较深,桩径较大时,可采取桩芯凿井的方法处理。

3.3注桨法注浆法是处理断桩事故后期处理最常见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经济、快捷,但不能保证每根处理桩都能达到质量要求。使用注浆法时,先用小型钻机沿桩身钻一探孔,查明断桩的具体位置,应根据断桩的位置,可采用桩内注浆法或者桩外注浆法处理。

3.3.1桩内注浆法①当断桩位置较深,断桩处承受的弯矩不大时:另沿桩身再钻一个小孔,一个用作进浆孔,另一个用作出浆孔,孔深要求达到补强位置1m以下。用高压水泵向孔内压入清水,其泵压应大于20MPa。水流自下而上在缺陷段内进行喷射,喷管提升速度为10cm/min,旋转速度为20转/min,处理长度应为缺陷段上、下各延伸50cm。高压水将缺陷段内的软弱部分切割成泥浆状,当由一孔进行切割而另一孔有水溢出时,则可认定病害区已被打通,可换另外一孔重复操作直至全部打通;钻孔之间连通后,压入清水利用水循环将废渣排出桩体,当所有孔内水流变为清水,清渣工作结束。用压浆泵先压入水灰比为0.8的纯水泥浆,进浆口应用麻絮填堵在铁管周围,待孔内原有水从另一孔全部压出来之后,再用水灰比0.5的浓水泥浆(宜用52.5级水泥)压入。浓浆压入时应使其充分扩散,当浓浆从出浆口冒出时停止压浆,用碎石将出浆口封填,并以麻袋堵实。最后再用水灰比0.4的水泥浆压入,压力增大到0.7~0.8MPa时关闭进浆阀,稳压压浆20~25min,压浆补强工作结束。对于空洞和严重断桩,可在浆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小粒径碎砾石。待水泥浆硬化后,应再钻孔取芯检查补强效果。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对于混凝土严重离析,空洞等质量事故,均可采用该方法补强。②如果桩径较大,采用双孔压浆补强有时不能将断桩处的泥碴和松散混凝土碎碴清除干净,可在桩身中心钻一个注浆孔,在注浆孔的四周可设置3~4个出浆孔。③当断桩位置不是很深,但也有一定深度,且该处需承受较大弯矩时,为了增加处理后的抗弯性能,则按照上述方法沿桩身钻的孔要大一些,穿过断面处要深一些。用高压水冲洗后,在钻孔内插入钢筋束或钢轨,然后压浆填满钻孔。钻孔数量及插筋量应与设计单位协商,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方能实施。④当断桩的位置处于桩的底部时,采用钻孔注浆的方法处理效果不太理想,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处理。

3.3.2桩外压浆法其处理工艺如下:①钻孔。先用黄泥将孔内填满夯实,再在离桩外0.5处,沿桩周钻直径为110mm钻孔8~12个孔,深度要求达到已浇注的砼表面以下1m,再清除孔内残碴,下入直径为42mm压浆管到孔底,投入2~4cm石子及砂至孔口。②压水。封闭孔口,利用压浆管向孔内注入清水,将孔内泥浆洗净,时间1~2h,泵压不小于0.3MPa。③注浆。封闭孔口,向孔内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水泥为525硅酸盐矿碴水泥,注浆压力为0.3~0.5MPa。泵压超0.5MPa时,随时提管直到注满并返浆到地面为止。④钻孔压浆顺序,以不影Ⅱ自相邻孔浆液凝固为原则。⑤待浆液固结后,采用人工挖孔,将填入黄泥运走。凿除浮浆,将孔内清洗干净。⑥浇注水下砼。处理后,经检验该桩砼达设计要求。采用此法处理断桩,关键工序是压浆要保证桩外围地层形成一个整体,阻止水在清理孔中杂物时不流入或少流入孔内。

3.4补桩法若因坍孔、导管无法拔出等造成断桩而无法处理时,可由设计单位结合质量事故报告提出补桩方案,在原桩两侧进行补桩。补桩法应征得设计和业主的同意,由设计单位出设计变更图纸。采用此法完全可以保证桩的质量,但成本大、周期长,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与其他处理方法作经济对比,慎重选择。

4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断桩有时不可避免,处理起来也并不是十分复杂,关键是要选择经济、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东等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安徽建筑.2004.6

[2]卓永红钻孔灌注桩成孔及成桩质量的施工技术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

[3]宋功业,邵界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77-78

设计处理措施 篇7

1.1 PLC部分的输入模块对于输入信号接收不准确

我们以主风机高压开关柜、励磁控制柜为例, 这些设备的辅助触点均由机械执行构件带动, 进而参与整个系统的控制。但是由于触点处出现氧化或者是存在积垢等原因, 使得触点处的直流电阻变大。另外, 由于控制线路的距离一般较远, 从而使得直流24 V电压信号很难准确地输入到PLC输入模块中, 最终导致主扇风机出现停机的现象。

可以采用的对策:第一, 在进行常规检修的时候, 对于那些参与控制风机的高压、励磁辅助触点等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维护, 针对触点电阻变大、接点氧化、积垢增多等等问题, 可以利用粗布和无水酒精对其进行软打磨, 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有效地对触点进行处理和保护, 而且能够精确地对触点进行电阻测量, 从而使其达到一个最小值, 这种方法已经在当前的煤矿电气化设备检测中广泛应用。第二, 将原有的直流24 V电源改换成110 V电源, 利用光电耦合器进行电位隔离, 然后改用24 V电源从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输入到PLC输入模块, 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彻底地避免因为PLC输入模块输入端的电压低或电流小而造成的风机停机现象。

相对来说, 光电耦合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而且光电耦合器具有体积小、寿命长、隔离性和抗干扰性好的特点, 在电信号耦合、电平匹配等多种模拟数字电路中应用广泛, 通过在实际中的应用彻底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而且系统稳定性大大增强。

1.2 风门磁铁到位误动作

主扇风机风门磁铁到位开关在主扇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扇风机在运行时因风门磁铁到位开关误动作出现无故障停机现象。如图1所示为改进前风门打开限位梯形图。

图中I:6.14为风门打开限位开关输入PLC内部模块的常开接点, 线圈80.01为风门打开内部输入继电器, 风门打开、对方风门关闭两限位开关均参与运行风机的启动和运行, 由于限位开关是磁铁式开关, 该开关一是接点位置准确度不高, 二是风机起动或运行时振动容易引起开关接点颤动误动作。

预防措施:结合设备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 根据主扇风机风门电控设计原理, 对PLC运行程序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主要是对程序中由风门控制的限位开关控制的内部继电器各加3 s延时。

在修改后的梯形图2中加了一个定时器, 原有的接点I:6.14常开, 而改进后增加的接点I:6.14常闭。在主扇风机正常运行时, 线圈80.01始终带电。当风门限位开关瞬间断电时, 风门打开输入常开接点I:6.14断开, 常闭接点I:6.14闭合, 风门打开输入线圈80.01自保回路继续带电, 同时定时器开始计时, 3 s内若常闭接点I:6.14断开 (此时风门打开限位开关正常, 同时常开接点I:6.14闭合) , 切断计时回路, 否则3 s计时结束, 定时器TIMl22常闭接点将切断风门打开回路, 线圈80.01断电, 主扇风机停止运行。增加3 s的延时可避开限位开关因误动作断开的时间, 既符合了原设计原理, 又考虑到风门在动作时可能带来的各项不安全因素, 该措施实施后系统运行稳定。

2 当前保护接地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2.1 电缆接地线的连接问题

当前在高压铠装电缆的外皮与橡套电缆的接地芯线上, 有的存在没有与电气设备连接或者连接不标准、不符合规定的问题, 从而对整个井下接地网的形成造成影响。

采取的措施:在进行高压电缆头和电缆线的连接过程中, 必须设置接地线, 而且接地线与铠装带之间要有有效的连接。在进行高压电缆头与电气设备连接的时候, 先要将接地线与相应的设备外壳进行连接, 此外, 高压电缆的接地线应该选用截面大于25 mm2的铜线, 也可以是大于50 mm2的镀锌铁线, 还可以是厚度大于4 mm、界面大于50 mm2的扁钢。而低压动力电缆的接地线必须要使用那些带有接地芯线的四芯电缆。在进行相应电缆线的连接时, 首先应该将接地芯线与需要连接的电气设备连接好, 连接线的制作与电源线的连接制作过程应该一样, 并且接地线芯的长度应该比其余3条线长一些, 防止在对线头进行拉脱时接地线芯的脱落, 从而保证任何时候接地线与地面的连接状态。

2.2 主接地极与主接地母线的问题及措施

在许多情况下, 井下接地线的埋设过程中, 主接地极仅仅在主水仓位置埋设了一块, 而在副水仓的位置没有设置, 并且主接地极并不是采用耐腐蚀的钢板制作, 其厚度和面积也没有达到要求。主接地极与主接地母线在连接上也存在不标准现象, 往往采用的是捆绑或松动连接的方式, 并没有采取焊接的方式, 而且连接处没有进行镀锌操作。主接地极在水仓的埋设过程中, 没有设置检查检修的吊装设备, 从而使得主接地极设置以后无法进行检修。另外, 主接地母线在选用时, 相应的材料和规格也存在问题, 有的使用的是带电缆外皮的废旧电缆, 有的使用的是铝板铝线, 还有的主接地电极的埋设距离较远, 从而使得主接地母线的长度大大增加。

采取的防护措施:主接地极在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其必须是由耐腐蚀的钢板制成, 且面积要大于0.75 m2, 厚度也要大于5 mm。钢板应整体进行镀锌操作, 或在与主接地母线连接处进行镀锌, 且主接地电极应该在主副水仓中各安装一块, 从而在进行主副水仓分别清仓时, 主接地电极都能够正常使用, 最后, 在主接地电极的上部或者巷道内设置相应的吊装设备, 方便日后的检修安装等。

在主接地母线与主接地电极连接时, 可以采用大于50 mm2截面的铜线, 也可以是大于100 mm2截面的镀锌铁线, 还可以是大于4 mm厚度、大于100 mm2截面的扁钢等, 绝对不能使用铝质的线或板。主接地母线在与电气设备和主接地电极的连接时采用焊接的方式, 也可以使用大于10 mm的镀锌螺栓进行拧紧连接, 防止脱落, 连接处要进行镀锌或锡操作。

3 井下电气控制电路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3.1 电气控制系统失去控制

对于井下工作来说, 电气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是井下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如果在长时间的煤矿井下工作中, 无法对相应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针对性的检测、检查, 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瘫痪, 从而使整个煤矿的电控系统失控。其中, 煤矿电气控制电路是电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电气系统与电气设备连接的载体, 其一旦出现问题, 电控系统发出的指令就无法到达电气设备, 易使电气设备失去控制, 严重的将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和生产。

采取的措施:在整个煤矿井下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中, 有70%的故障是由于漏电的原因而产生的, 所以漏电故障是影响整个井下电气控制系统电路安全性、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为了缩小漏电故障的范围可以采取选择性漏电保护的方法, 缩短寻找漏电地点以及排除故障的时间, 从而使供电可靠性大大增加。此外, 采用选择性漏电保护的方法, 还可以利用其中的旁路分流技术减小电动机反电势和电网分布电容所形成的故障点电流, 大大增加了电气安全程度。在实践中, 这一方法在井下保护电气线路安全可靠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深入地研究这一方面的技术, 不断提高漏电保护性能, 对于保障井下电气控制电路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2 腐蚀电缆外表及金属管线

在运输巷道中, 除了架线与轨道之外, 还敷设有高压电缆和风管、水管, 这些管线都是杂散电流的良好通道。

预防措施:电缆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场合, 按经济电流密度来选取, 并且考虑线路电压损失和短路保护的需要, 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煤矿井下低压电缆应使用阻燃橡套电缆, 高压塑料电缆外护套也应是阻燃的 (如聚氯乙烯外护套) 。 (2) 移动变电站应选用高压屏蔽监视型电缆。 (3) 综采工作面设备应使用千伏级屏蔽电缆。 (4) 线路中间线盒应使用防爆接线盒或阻燃型充填材料接线盒。 (5) 煤矿6 k V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非接地相对地电压将升高到线电压, 因此, 在选择高压电缆时, 其相电压应按线电压标准选择, 一般选用6/6 k V, 6/10 k V或8.7/10 k V级高压电缆, 现在系统中3.6/6 k V级电缆应退出运行, 设计中不应采用。

4 结语

总之, 只有在煤矿电气化设计时, 不断努力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本着对生产人员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 不断优化电气设计, 才能不断降低煤矿电气方面的生产事故。

摘要:从煤矿的电气化设计方面入手, 针对当前电气化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为煤矿电气化安全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煤矿,电气设计,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彦良.提高主扇风机安全运行的一些措施.煤矿机电, 2007 (3)

[2]王和平.防爆电气开关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电气开关, 2007, 45 (1)

设计处理措施 篇8

1 选线问题

山区公路的建设难度很大, 且费用比较高, 在建成之后, 山区公路本身的营运管理也养护工作也都比较复杂。而在勘察设计阶段, 线路的选择要适应山区农村的地形变化, 避免对山体进行剧烈的切割, 这样不仅危险, 还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环境破坏。另外, 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病害, 有效降低运输和养护的管理成本, 保障投产会后的运输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3]。但是实际在公路的选线中经过会出现各种问题, 以下就公路选线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

1.1 过于强调路线线型, 忽略占用民房良田的情况

虽然在选线的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线路施工成本, 尽力选择一些比较短、平的设计方案, 但在实际上, 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定的拆迁费用。同时, 还可能因为拆迁与征地的工作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 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还可能因为在拆迁中和当地村民的利益发生冲突, 引起不必要的民事纠纷, 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会引发村民对于正常施工的干扰, 不利于安全和团结。所以在开展公路选线的时候, 应当尽力绕开村庄和城镇等人员密集区域, 通过适当增加连接线的方式使得山区农村公路能够和附近的高速功能链接, 更好地促进本地的经济的健康发展[4]。

1.2 设计的过程标准要求过高

一些山区农村公路在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师盲目的追求高标准, 在设计的时候避免了高填深挖作业的出现, 这容易造成整个标段的填挖不平, 增加弃土场或者是增设取土场, 这反而会增加对于山区农村施工中的环境破坏。另外, 一旦增设弃土场, 还需要为这些增设便道, 这又会增加土地的占用, 这不仅仅对于山地的自然环境造成比较大的破坏, 还可能因为距离加大而增加不少的建设成本[5]。所以,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填挖平衡的设计方案, 并且从环境绿化、水土保持方面进行相应的绿化和防护设计, 达到对环境保护的目的。

1.3 设计中应该对线路沿线开展必要的巡查

在山区农村公路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对沿线特殊的建筑物, 如爆破品的生产厂家、变电站以及主干网进行详细的调查, 并对其安全进行论证, 确保公路的设计建设能够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安全范围进行论证的同时, 还要认真考虑公路的运营安全论证。如果能够在调查阶段工作做的足够详细, 使线路能够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后续各项繁琐手续的变更, 最大限度地节约公路的投资成本。

2 横断面和纵断面的设计问题

2.1 横断面的设计问题

山区公路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如横断面大多是半填半挖的形式, 公路两侧, 由于山区自然坡度比较大, 所以填方工作很难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浆砌护坡, 保障路基的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沿河低线位对于路基造成的冲刷, 使路基低于冲刷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对于公路内侧的瓦房路基内边坡应该适当的放大, 并采用排水沟和碎落石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御山洪, 减少洪水将石块冲刷到路面的几率, 避免造成更大的次生灾害。路基的宽度对于工程的整体造价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由于山区农村道路大多是四级公路。所以, 在对路径宽度确定的时候, 应该尽力的依据交通的流量来选择适合的宽度。在地形不允许的时候, 应该尽力选择单车道加错车道的方式来进行设计, 通过还要做好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

2.2 纵断面的设计问题

在对山区农村公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纵断面的设计应该在保证供水位的情况下尽可能走低线位,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少路基的高度, 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纵坡度过大, 则会影响到行车安全和公路的本身的通行能力, 纵坡度太小, 则展线的距离会增至, 加大工程造价。因此, 在选择纵坡设计的时候, 应当从建设与营运费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之下, 按照现行的技术标准, 对于特殊的路段进行科学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平纵线型之间的优化组合, 确保行车安全。

3 设计图变更问题

山区农村公路的勘察和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如道路的排水设计、竖向设计以及管线设计等, 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详细的分析, 但目前, 我国专业的山区农村勘察设计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类问题。一些设计团队在进行山区农村公路的设计时, 忽略了内业设计必须要建立在外业测量的基础之上的原则, 没有将外业的勘察设计人员和内业的设计人员分组作业。另外, 设计图纸不合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实践中, 当施工设计和初步的设计出现比较大的变动的时候, 应当对初步的设计进行修正, 而对于那些变动比较大的设计, 应当在上级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够进行实施。

4 结语

目前, 在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中, 如何利用仅有的资金和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满足山区公路设计发展要求的同时, 设计修建好标准化的公路, 促进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 需要广大勘察设计者的不断努力。做好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评估工作, 会使今后的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变得更加的完美, 改变当地原有的落后面貌, 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虞同文, 刘伟杰, 蒋应红.创新驱动发展, 变革引领转型——访“刘伟杰道路与交通工程创新工作室”[J].交通与运输, 2015 (1) .

[2]何敏燕, 黄飞, 陈四辉, 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吴川农村道路建设管理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12) .

[3]毛学舜, 张招金, 徐晗, 等.地质选线在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的应用实践[J].公路交通技术, 2015 (1) .

[4]李洪, 谭练武.CJJ 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浅析[J].公路交通技术, 2015 (1) .

设计处理措施 篇9

关键词:基坑,支护结构,钢板桩,设计方案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越来越快,我国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建筑地下室的面积也不断的扩展,基坑开挖也越来越深,并成为城市高层建筑的基本。由于城市环境、地质、开发条件复杂,地面建筑设施、管线、道路开发也越来越密集,所以基坑支护结构在实施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施工事故,并且造成城市建设的巨大经济损失,从而为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和施工处理措施难度性和隐秘性也较高,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案也存在诸多的因素特点,在设计工作中设计方案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基坑支护结构和施工的安全性,从而为施工的工期和资金的投资造成风险。本文就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施工处理措施要点进行分析,从中把握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的技术要点和必要性。

1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要求

建筑施工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简称为设计方案,它是根据相关的资料文件和规范标准为设计依据,并结合基坑施工周边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施工基坑开发的深度等为依据,做出合理的、先进的、实用的、安全的环境保护的方案。并且,在基坑施工处理的使用期限内还要保证基坑周边的建筑、地下设施、道路、管线等安全和正常的使用,保证城市主体建筑的地下结构不受施工的影响。并且还要正确合理的判断施工的参数值和计算结果,从而设定出规范的设计方案数据,并根据行业内的标准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更新。

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与依据

2.1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案的具体内容

1)方案设计的基本情况。施工基坑在设计过程中,要写明工程的名称,业主的单位和详细的地址,并且要拟定建筑物的层数,结构特点,高度和基本的建筑形式。地下室的层数和面积,室外与地面的标高,地下室顶板的设计标高,地下室层高和底板的开挖,基坑的深度,面积,周长和周边的环境。支护的采用方法与结构,基坑挡水及降水措施和预计施工的时间等。

2)等级设计。根据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周边的地质条件和环境,采用《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与设计的确定办法》,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来设计支护结构的使用期限,并不小于一年。

2.2 基坑方案设计的依据与图纸

1)设计的依据。根据基坑开挖的相关资料,在基坑开挖时要具备岩土工程的详细勘察资料,基坑深度现场的地形图和工程路线图。还要拟定建筑的平面图,立体图和剖面图,并根据这些基本的图面对其设计进行布局。并且,在设计时也要根据相关的标准、规程和设计规范,利用电脑软件对基坑开挖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还要对基坑在场地的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进行重点的规划,对各地下水层之间的水力进行联系,使地下水的来源、质量、深埋情况及变化幅度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基坑的支护结构、开挖和周边环境降低不良的影响。

2)基坑方案设计的图纸。在基坑设计方案的图纸设计时,首先要设计图纸的目录,并且要根据支护的总平面设计图来设计方案。其次,在分段设计剖面图时也要根据剖面的图式来判断排水沟、放坡、线管、标高、止水帷幕、支撑构建、支护构件和离开挖边线3倍与基坑深度范围内的道路、市政管线、建筑物、地层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另外,在建设基坑方案设计图支护结构时,也要对支护结构示意图和配筋图进行标记,局部支护的结构和立面图,大样图也要重点说明。在基层开挖时也要画出其剖面图,并且对降水井和观测井的平面进行布置图设计,标明井的型号和类型。最后,在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时还要对其进行监督,监督元件预留平面图和竖形的结构宽度,道路是否能够行使,对大车量行驶的荷载量等。

3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建筑物基坑开挖的资料分析,发现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基坑的开挖深度大。其次,因为基坑的地下水位高,基坑开挖的主要填充物就是杂填土和淤泥,所以基坑的土性很差。

例如:在对大型建筑物进行建筑施工时,在基坑施工时,地下室与地下室之间距离的测控与设计普遍距离都在5.5 m左右。然而,停车场地和游泳水池在设计时的宽度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因此,基坑在设计时喷粉桩和钻孔桩都很难进入,因而就无法达到大型建筑物能够正常开发使用的目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主要基础。所以,在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时也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了解多种施工方案,再决定是否使用拉森三型钢板作为基坑支护的维护材料。基坑的钻孔桩均设计为一层水平支撑,但是在基坑底面结构设计时距离为-7.35 m并与钢板桩的使用设计为水平支撑。在高层施工的过程中,第一层支撑体系以钢筋混凝土梁为主要材料,而中间则采用型号为Y800的钻孔桩作为支撑,钢板桩则采用型号为HK300C的优良工字钢,并且使用焊接的手段,将节点处的钢筋锚入支撑作用的混凝土中。第二层支撑体系使用同样的型号工字钢,由于部分的设置会阻挡安置在第二层支撑的支撑桩上,并且一旦加设支撑就不能停止。所以,应先加设支撑再将支撑与混凝土台一同完成浇筑。

4 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处理措施

4.1 钢板桩、钻孔桩和喷粉装备施工

因基坑施工要击打工程桩,就会引起震动,使土壤受到挤压,从而影响高层建筑的正常施工,所以应该在工程桩施工之前对附近一侧的钢板进行击打,在击打钢板桩之后,在它的背后做排水沟。钻孔桩的钻孔工作应全部流于工程桩,完成之后再进行敲打施工。以这样的方式作为钻孔桩的主要施工手段,按照施工进度将喷粉桩分阶段的插入在基坑支护施工设计之中。

4.2 挖土施工及支撑的主要处理措施

在挖土施工以及支撑处理的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该进行以下的处理。首先,在第一支撑的制作过程中,要保证钻孔桩安全完成,并且使渣土深度达到一定指标,将一定厚度的准石粉作为支撑面的填充物。这种方式的采用,不仅要考虑运行车辆支撑力度,还要保证机械设备不会被损坏。其次,要在第一层支撑完成后再开始第二次支撑,并根据千次的计算数据,拟定最安全的挖土深度,进行土方开挖,从而完成大面积降土。而根据对基坑支护工程实际的综合分析结果来看,设定靠近建筑物一侧的钢板桩范围和坑比设计标高要有具体的数值作为挖土深度,并在附近钢板桩处留设土台。因为,土台的预留能够增强土坑能力,使钢板桩的安全性能得到了保障。机械挖土能够更有效地加快工程进度,进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且通过实践可以指导这种方式,行之有效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帮助工程的施工。并且,在挖土2 d后,才能进行第二层支撑,如果时间拖延将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能。最后,在桩承台施工全部完成之后,要用石粉和石渣回填基坑,保证基坑恢复到第一层支撑的深度,再拆除第二层支撑,并回填土质。

4.3 钢板桩的回收及降排水的处理

采用集水井和排水沟联合方式来设置基坑上部外围的排水结构。虽然,钢板桩和喷粉桩具有很好的抗渗能力,但是为避免雨水含水量以及少量渗水对于基坑开挖的影响,应该将基坑底的四周用砖砌筑8个井壁,保证砖缝输水。并且井底的标高要低于施工面,要采用纵横链接的排水方式,在井内设置潜水泵。

5 结语

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施工处理措施要点方面,首先就要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强度和变形进行直接的要求,其中变形最为重要。其次,在维护的方式上也要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质因素选择不同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另外,还要在满足支护结构的方面进行合理的内部支撑,从而加快施工的进度,为施工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最后,为了提高基坑支护设计的安全,就要对钢支撑和工程基础承台进行浇筑,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方式来保障施工安全,节省施工开支,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1]任宏亮.土钉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5,41(23):44-46.

[2]王新亭.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14):40-41.

设计处理措施 篇10

1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常见的问题

1.1排水系统内常见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排水系统节能减排设计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管道内配件的连接部位出现了渗漏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时,设计师没有对建筑施工场地实际的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对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设计。此外,在建筑排水系统内使用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的管材,造成排水的管道出现渗水的现象,不仅会给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还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在建筑工程中,排水的管道一般都被埋设在地下,就算出现了问题也很难进行发现。所以在对建筑工程的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节能减排设计进行重视,对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优化。

1.2给水系统节能减排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国内建筑给水系统在设计时常见问题就是系统的超压问题,这是因为设计者在对给水系统进行设计时,节能和环保的意识比较薄弱,给水系统长期在超压状态下运行,造成给水的管道发生渗漏的现象。而且,在建筑中如果使用了密封性与耐用性都比较差的卫生设备和器具,就可能经常有漏水、滴水和冒水的现象出现,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建筑的给水系统还可以使用自闭型手拉延时淋浴器以及脚踏淋浴器等节能减排器具,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节能减排效果的提高。

2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与二次供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2.1对水压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严格遵守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对整个给排水系统的压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果实际的水压超出了设计的压力,就可能使给排水系统出现超压出流现象。解决的措措施如下:(1)要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实际的状况相结合,对给排水系统供水的压力进行准确的测量,对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使给排水系统供水的压力在合理的范围中得到控制,禁止有超压出流问题的出现。(2)可以采取一些对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进行减压的措施,对水压进行严格的限制。(3)可以在建筑给排水系统内安装一些减压阀,对单位时间中给排水管道内水的流量进行合理的控制。还要加强对给排水系统压力的检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建筑给排水系统内管道出现渗漏的问题也比较常见,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施工技术、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中使用的材料有直接联系。而且,给排水系统四周环境和温度如果出现了变化,也可能使管道出现渗漏的现象。所以,在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和建筑施工现场实际状况相结合,对整个给排水系统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对施工中使用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尽可能的对给排水系统内渗漏的问题进行控制或者消除。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新型技术和节能环保的管材,降低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2.2对二次供水的设备进行合理的选择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供给排水系统内大部分使用变频调速和气压罐进行供水,变频调速进行供水的设备主要借助变频器对水泵运行的频率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水泵电机无极调速与循环软的启动。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与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设计的要求与运行的特点,对供水的设备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便充分的发挥出节能减排作用。此外,对二次供水的设备进行选择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给排水系统在水低谷时运行的实际状况,避免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2.3借助新能源与热水的供应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目前,国内很多建筑热水供应系统都对太阳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热管式和真空管式热水供应系统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能,以便对整个系统进行加热,这一系统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而且操作比较简单,维护相对方便,热效率比较高,保温的性能也很好。在具体的设计中,还要和建筑当地环境与气候条件进行考虑,尤其是一些寒冷区域内,需要使用一些措施进行防冻,提高整个系统抗冻的性能。而且,在对热水供应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下面因素:(1)对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中热水管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系统换热器会使热水流动的速度得到降低,热水会损失很多热量的问题,所以,需要选择有较大理论值的管道,保证给排水系统出水的压力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热水在系统内的损耗。(2)保证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热水和冷水压力的一致,做好对热水和冷水的控制与调节。(3)如果在建筑中,用水点相对分散且个供水的设备有较远的距离,可以使用局部加热法,减少热水在远距离管道的传输在损耗的能量。

2.4二次供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1)从管材入手,因为自来水很容易对给排水管道措施腐蚀作用,造成自来水内矿物质元素和氯离子等减少,细菌的数量增加。所以在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铝塑管和聚丙烯管等新兴合成的管材,禁止使用镀锌钢管,防止管道对自来水产生污染。(2)从水箱入手,建筑内的水箱一般是混凝土进行浇筑形成,混凝土的表面很容易就生成细菌。青苔以及微生物,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在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不锈钢或者玻璃钢材料钢板水箱,水箱内可以设置内衬,做好密封的措施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发挥出节能减排在给排水系统内的作用,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摘要: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建筑行业也是高耗能的行业。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种先进理念不断传入我国,人们保护环境与节能意识不断提高,对建筑给排水设计节能减排设计也更加关注。需要在确保建筑给排水建设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节约水资源,对建筑工程给排水建设中节能减排设计进行优化,使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效益得到提高,本文主要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促进给排水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节能减排,问题,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于璐.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6):137.

[2]殷水森.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4(07):17.

[3]朱震.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探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12).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措施 篇11

无害化处理费用补贴的对象为实施无害化处理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80元。具体申报程序是在每年年终,由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会同农牧、商务等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后,于次年年初予以补助。

另外,許多省份对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进行补助,旨在促使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及时、主动上报疫情情况,防止疫情传播扩散。补助对象为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无害化处理的猪是指病死猪,不包括强制捕杀的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给予80元的补助。(北京 邓涛)

设计处理措施 篇12

污水处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专业的配合, 其中包括土建、自控、电气和仪器设备的设计与施工。因此,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中常出现设计深度不足, 存在设计缺陷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1 设备的变频控制问题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 运行成本中最大的就是电费, 因此如降低运行成本就需先降低设备的耗电量。目前常用节能措施就是对污水处理厂中的主要耗电设备加装变频装置, 如鼓风机, 提升泵和污泥脱水机等, 通过变频器改变电压和频率, 根据流量要求泵或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 从而降低电能消耗。但在设计和设备购置时通常选用的都是普通电机, 普通的异步电动机出厂是按恒频恒压设计的, 对于外加的变频控制不能完全适应, 普通电机加装变频器将会使电动机绝缘强度和运行效率下降、温度升高, 从而缩短电动机的寿命,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 构筑物抗浮设计问题

在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地区, 构筑物放空时会受到地下水的浮力作用, 对构筑物的结构产生破坏, 因此, 为避免构筑物受到浮力影响, 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采取抗浮井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发现, 抗浮井虽然节约建设成本, 但操作过程十分复杂, 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人力, 且容易发生抗浮井的坍塌, 失去抗浮作用。

1.3 在线监测室设计问题

随着我国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 要求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需安装进出水的在线监测仪表,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TP、NH3-N、p H和COD等。根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 353-2007) 中要求, 污水处理厂应设置独立的在线监测室, 其面积应在7m2以上, 并距离采样点小于50m。目前, 我国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将在线仪表就近安装在加药间、提升泵房等建筑物中, 未按要求单独设计。而在线监测仪表属于精密设备, 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较大, 导致在线仪表监测的数据存在偏差, 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合理运行。

1.4 格栅间设计问题

在北方地区格栅间的设计需充分考虑防冻问题, 某些污水处理厂设计中, 格栅间采取敞开式的露天设计, 造成格栅机设备上的耙齿和螺旋输送机叶片等部件发生冰冻, 导致开机时电机载荷多大, 设备出现损坏。另外, 格栅间的设计中容易忽略检修人孔和检修平台, 在格栅机的正面无检修平台, 背面无检修人孔, 造成检修的困难。

1.5 其他问题

(1) 厂区建筑物问题。污水处理厂中各建筑物的大门通常采用阶梯式设计, 这会给设备检修和运输垃圾的车辆出入带来困难。在机修间的设计时, 通常建筑的高度与库房相同, 这会造成机修间维修高度较大的设备时, 起吊设备的高度不足, 不能使用的后果。另外, 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间缺少相互连接的平台或过道, 给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时工作人员巡查增加了不便。

(2) 管道材质问题。例如在曝气沉砂池中, 通常选用钢管作为曝气管的材质, 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 钢管道在空气的氧化作用和污水的腐蚀后, 曝气钢管容易腐蚀老化, 影响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3) 污泥脱水间问题。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脱水间设计时, 经常出现出泥螺旋高度和大门高度与运输车量高度不适应的情况, 应尽量避免。

(4) 积水坑问题。积水坑的主要目的是放空构筑物中的污水检修设备, 污水处理厂设计过程中, 通常容易忽略积水坑的设计, 导致无积水坑或者积水坑数量不足影响设备检修。

2 针对污水处理厂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构筑物抗浮设计

为保证污水处理厂构筑物抗浮的可靠性和后期检修的强度, 应根据自身条件选用自重抗浮、压重抗浮和打锚杆等方式, 避免采用盲沟和抗浮检查井的形式。

2.2 格栅间设计

在北方的寒冷地区格栅间的设计需采用封闭式设计, 设计单独的格栅间或与其他建筑物合建, 以保证格栅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格栅机背面的设计应预留用于人员检修的人孔, 在格栅机迎水面、背水面沟道贴近格栅机的位置设置高出正常水位0.5m的检修平台, 以方便格栅机的检修。

2.3 在线监测室设计

污水处理厂应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设立单独的在线监测室, 在线监测室的位置应远离配电柜和变频器等电磁环境;监测室内应保证环境干净, 温度和湿度适中并满足仪表的要求;室内还应安装空调和相应的给排水设施;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接地措施和防雷设施。

2.4 其他问题

(1) 厂区建筑物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建筑物设计时, 除办公楼的大门采取阶梯式的设计外, 其余用于生产和辅助生产的建筑物大门均采用坡道式设计, 方便设备的检修和运输车辆的进出;机修间高度设计时应考虑起吊装置对起吊高度的要求;根据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情况, 考虑在构筑物间设立过道和平台, 以方便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查。

(2) 采用耐腐蚀材质。污水处理厂管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价格和防腐蚀性, 例如:曝气管和曝气头应选用防腐蚀性能较好的PPR管材, 且价格相对钢管较低, 施工时也较为方便。

(3) 污泥脱水间设计。污泥脱水间出泥螺旋和大门高度要满足运输车辆的高度要求。

(4) 增加积水坑数量。污水处理厂构筑物如不能排空处理, 需设计积水坑, 积水坑数量取决于构筑物的底面积大小, 底面积较大的构筑物也可以采用积水沟的形式。

3 结语

污水处理工程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 包括建筑、设备、自控等专业的合理设计, 才会使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能够合理的运行, 并且减少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 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 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数量都逐年增加,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也日趋成熟, 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促进污水处理厂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设计,存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景苹, 李闫.浅谈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6) .

[2]陈燕波, 万年红.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常用的节地措施[J].中国建设信息 (水工业市场) , 2011 (02) .

[3]魏新庆, 王秀朵等.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细节技术的处理措施[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16) .

上一篇:包装控制单元下一篇:键盘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