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处理措施(精选12篇)
施工处理措施 篇1
1 概述
溶洞主要隐藏在地层中, 一般接近水平方向发育的不规则状态, 这给桩基施工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要针对桩基施工溶洞处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桩基施工溶洞处理的步骤
2.1 了解地质情况和桩基类型
桩基施工中的溶洞处理是详细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 并确认该工程设计的桩基类型, 根据桩基桩位地质、桩基类型、水文资料, 掌握溶洞出现的位置, 并大致推断其范围、充填情况和性质, 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保障措施。这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勘测和把关, 需要将每个孔位的地质柱状图发给专业技术人员, 确保溶洞的位置、大小、充填情况的真实性, 并让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
2.2 选择溶洞处理方案
在选择溶洞处理方案时, 需要参考已经完工的相关工程的建设效果和经济分析, 综合评价每一个方案的质量安全、施工难度、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等多项因素, 在各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有的施工方案。对于有些溶洞分布广泛而复杂的地区, 施工难度会加大, 而溶洞处理方案的选择范围也比较窄, 这是因为复杂的地区对溶洞处理的要求更高, 必须进行有效的分析后选择最有安全保障的处理方案。
2.3 制定质量检测标准
质量标准的制定主要包括对溶洞处理效果的综合评价, 一是要保证护壁的牢固可靠, 而是要防治孔壁的渗水和塌孔。在进行质量标准的制定时, 最需要考虑的溶洞处理后可能出现的漏洞和处理的薄弱点, 因为薄弱环节是溶洞处理后最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地方, 所以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需要参考溶洞测定技术人员的测量结果和建议。
2.4 确定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水土、植被的保护措施、水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 同时还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生产生活垃圾的管理, 在施工完成后也要对施工垃圾进行正确合理的处理。
3 溶洞处理的原则
桩基施工中溶洞处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1) 要确保每根桩的详细勘测, 为选择相应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2) 对处理溶洞的填充物进行土工试验, 检测容重、孔隙率、含水量等物理参数;
(3) 对每根桩都要设计出相应的溶洞处理方案和成孔方法;
(4) 对每种处理方案, 都要进行仔细的计算, 完善施工方案, 指导施工;
(5) 遇到大溶洞时, 必须请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核查, 并报监理批准后实施。
4 桩基施工溶洞处理的主要措施
4.1 灌注水泥混合物的处理措施
桩基施工溶洞处理的一种常见措施是灌注水泥混合物, 将溶洞地区的承载能力进行有效加强, 在采用这种处理方法是要注意如果钻孔穿越溶洞、漏浆太快而无法达到加固目的时, 需要采用集中抛填的措施, 集中抛填是指将黏土、片石和袋装水泥或混凝土集中填入, 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填入时间短而集中。对于溶洞的高度在2—5m, 且洞内为无填充物的溶洞, 冲孔至溶洞顶板岩层时, 泥浆突然下降, 补给泥浆不能回升, 则采取先填充碎石、砂混合物和袋装水泥, 使溶洞空洞形成一个自然圆锥体。
4.2 钢护筒跟进的处理措施
桩基施工溶洞处理的另一常见措施是钢护筒的跟进, 其中钢护筒一般直接在工厂订做, 护筒壁厚12~15mm, 护筒直径根据桩径、溶洞层数选取。多层护筒跟进时, 冲锤直径要根据护筒直径进行调整。由于钢护筒长度较长, 护筒的制作、加工及拼接的精度、准确性要求较高, 尤其是施工现场的拼接质量控制。为此在护筒拼接前必须逐段对各护筒进行筒径、长度的检查, 做好标识, 并设置导向钢板, 以保证其顺直度, 逐段拼接, 施放护筒, 直至其不能自行下落, 然后采用振动锤施打至预定深度。
4.3 注入水泥砂浆的处理措施
桩基施工溶洞处理的注入水泥砂浆措施使用在较复杂的岩溶地区, 一般溶洞层数较多, 且保证溶洞位置勘察准确, 土层中有较厚的淤泥层、砂层、圆砾土层, 注浆利用水泥形成的浆液, 首先是填充岩溶裂隙, 其次是回填溶洞空腔。钻注浆孔也是对地质情况的进一步勘探, 溶洞内充填物呈松散或软塑状态, 可直接注入水泥浆, 空隙较大的部位可注入水泥砂浆。根据成桩直径、围护体积的最小直径及堆积体成形规律, 计算填砂量。为防止洞内高压阻止灌砂, 利用其他孔作为减压孔, 压力稳定时即可停止。
4.4 片石黏土筑壁的处理措施
桩基施工溶洞处理的片石黏土筑壁处理措施, 具体来说是指钻至距离溶洞顶部1m左右时, 准备足够的片石和黏土, 当穿过溶洞顶板后提出钻头, 向孔内投入黏土、片石, 片石、黏土采取分层按比例抛填入孔, 将黏土和片石挤入孔壁, 实现人工造壁。冲击过程中要注意孔内水位变化情况, 如果孔内泥浆下降较快, 应及时向孔内补充泥浆, 测量并控制冲孔深度至溶洞顶距离小于50cm时提出冲锤, 向孔内继续抛填片石、黏土, 然后再进行冲孔, 如此往复直至穿过溶洞后逐渐加大冲程至正常冲孔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桩基施工中如果遇到溶洞地区, 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在岩溶地区实施工程建设, 必须充分认识地形的错综复杂和可能引起的多种多样的病害类型。不同地区的溶洞构造和桩基类型的选择不同, 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不同的工程建设采取适当的溶洞处理方案, 也就是说整治方案必须因地制宜, 既要立足于对病害的观察和正确判断, 又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决定, 才能保证工程技术可行, 质量保证和经济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施工新材料、施工新技术、施工新设备、施工新理念都在不断出现并应用在实际建设中, 同样作为桩基施工中的溶洞处理也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并出现了新的处理措施, 为了更加地适应不断复杂的施工地形, 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溶洞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齐刚宪.桩基溶洞处理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13) .
[2]喻洪亮.岩溶地区钻 (冲) 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处理[J].科技与生活, 2010 (17) .
[3]李庆丰.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综合防治与处理措施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 2011 (6) .
[4]肖雪强.岩溶地区桩基施工集中特殊处理措施[J].中国市政工程, 2008 (4) .
[5]杜瑞.浅谈桩基础溶洞处理施工方法[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
[6]张保虎, 韩广俊.徐舍特大桥大口径桩基施工岩溶处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 38 (6) .
[7]刘日圣.溶洞地区桩基施工[J].公路交通技术, 2006 (6) :33—34.
[8]刘丹, 张琦, 张志中.桩基施工过程中溶洞处理方法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7) .
施工处理措施 篇2
1 泥浆池及沉淀池必须采用薄膜覆盖,防止泥浆渗漏污染环境,
2 泥浆池、沉淀池周围必须用安全网围蔽,并设醒目的警示标志。
3 施工过程中,必须利用泥浆车将废泥浆和钻渣及时运至有关部门指定地点,
4 泥浆外运必须办理广州市有关部门核发的余泥排放证。
5 建立车辆清洗保洁责任制度。泥浆外运车辆,必须在洗车池进行车辆清洗,凡车身有污迹、有明显浮土,车底、车轮附有大量泥沙,影响市区环境卫生和市容观瞻的,在进入市区前应当将车辆清洗干净。车辆进入市区,必须保持车体整洁。
浅析水暖安装施工技术和处理措施 篇3
关键词:水暖安装;水暖技术;处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水暖安装施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仅仅包括排水系统,还包括供暖系统和通风工程,因此,水暖工程的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保证其安装质量。水暖工程的安装技术对建筑的节能以及使用效果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人们的居住满意度,在施工时,技术人员一定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施工人员要对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能够为了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水暖安装工程的质量。
1.建筑水暖安装施工概述
建筑工程内部的水暖系统影响因素主要有:建筑水暖工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水暖工程的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否过关,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建筑水暖施工技术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执行。这三方面因素的有效统一是建筑水暖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但是现阶段建筑水暖施工技术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施工人员缺乏对实际施工情况的了解,在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时候,没有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使得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给建筑水暖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水暖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在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施工难点和重点部分的技术掌握不够到位,及施工阶段由于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使得水暖工程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隐患。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需要注重建筑水暖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建筑水暖安装施工中,管道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管道井位置的设置是水暖工程的关键和核心,其中主要的设置方法包括两种:其一是可以在楼梯缓步台上设置管道井,而采暖的管道则可以由住户门进入,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梯两户的房屋格局的水暖安装工程;其二是将管道井设置在门边的平台上,采暖管道和给排水管道则分别从另一侧和单元门入内,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梯两户或者是一梯三户的水暖安装工程。
2.建筑水暖安装施工的技术
施工材料的选择和检验是施工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首先是由水暖施工的工程师按照工程进度的要求制定材料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材料的采购,水暖施工的材料比较多,其中管道、管材和管件等需要检查其产品合格证;而卫生洁具的规格和型号需要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阀门则要求其外观无损坏、无锈斑,而且需要启闭的时候非常灵活,关闭的时候严密性比较好,保证阀杆和阀体的结合处没有裂缝,不会出现渗漏的情况。除此之外,所有的施工材料必须经过监理的同意才进场,而监理人员需要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保证其质量后才能用于建筑水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水暖安装施工中管道的安装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技术处理。对给水管道进行安装时,要采用局部加热或者是焊接加工的方式,在管道的连接过程中,需要先安装大管道再安装小管道,同时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先安装支架管道再安装垂直的以及水平的总管道。而对于安装技术和安装方法的选择,则是要以土建工程的设计为基础。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管道安装过程中潜在的问题要进行控制,制定好有效的预备方法,技术准备和解决问题,如果是管道的质量问题,则需要及时的进行管道的更换,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管道穿越楼板和墙壁是增加套管,防止管道的损坏,管道穿越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则需要增加金属软接头。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在水暖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管道的安装技术。
3.建筑水暖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水暖施工在开始之前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项目设计图要清晰、严格,确保施工部门能够有效理解设计内容,并尽量考虑到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并制定出一定的相应的解决措施。再者,管材质量问题是水暖施工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管材质量不过关将直接影响整个水暖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现场设定管理人员专岗,在相关材料及各种设备进场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严禁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设备进场,更禁止将其使用安装。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材料质量,还包括施工技术是否过关,严防工程竣工后出现“堵”“漏”等不合格现象。事实上,防止堵漏现象的发生从技术上讲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在施工过程中稍加注意,就能够相应避免。其具体步骤主要包括在管道安装前,要注意清除其内部杂物,确保通畅良好,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则是以上所有系统在安装完毕后都应该进行水压、灌水试验。施工工程竣工后,质量监管人员及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工程验收,按照开工之前的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及时发现工程中的材料或是技术不合理之处并督促施工部门进行改善,否则不予验收合格。
4.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水暖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在施工中要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这样才能避免水暖工程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影响人们的使用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进行必要的提高,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也能在验收和检查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合理的组织施工正是有效缓解水暖施工和土建施工两者冲突的有效方法,避免因成品及结构强度遭受破坏而影响施工质量的状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春刚,陈丽中.压力管道工程焊接技术与质量控制[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3
浅谈施工裂缝的处理措施 篇4
关键词:混凝土,干缩裂缝,裂缝控制
混凝土的建筑和构件在通常情况下是带缝工作的, 裂缝的存在与发展会使混凝土内部的材料产生腐蚀, 从而大大降低了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承载能力及抗渗能力。因此不仅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外观等, 严重的还会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很多的工程事故都是由于裂缝发展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大量混凝土工程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裂缝问题在混凝土的工程施工中具有不可避免的特性。但是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中明确规定:一些建筑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时, 是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的。但在施工中我们应尽量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控制这些裂缝的产生, 尽可能减少裂缝的宽度和数量或根本不出现裂缝。其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有害裂缝, 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混凝土微裂缝对混凝土的防渗、承重及其他一些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温差和荷载等作用之后, 微裂缝就会不断的连通和扩展, 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所以对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进行相的关探讨对于现实的建筑施工有很重要的启示。下面就以上相关问题作探讨:
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1 干缩裂缝
混凝土干缩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或是混凝土养护结束一段时间后。水泥浆中的水分蒸发会产生干缩, 而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产生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内外层水分蒸发程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温度等条件的影响时表面水分损失较快, 形变较大, 而内部湿度变化不大变形也较小, 表面干缩较大的变形受到了混凝土内部的约束, 这是产生较大拉应力从而产生了裂缝。相对湿度与水泥浆体干缩成正比, 相对湿度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混凝土干缩裂缝一般情况下呈表面性的网状浅细或平行线状裂缝, 宽度在0.05-0.2mm之间, 在大体积的混凝土中平面部位较为多见, 而较薄的梁板中则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会对混凝土的抗渗性产生影响, 钢筋的锈蚀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的压力作用下还会产生水力劈裂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
1.2 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施工中高强砼水灰比的取值上应严格控制在0.24~0.38之间, 不然就会产生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引起的裂缝, 而在普通砼的水灰比也没有控制在最大到0.6。反之, 在水泥水化后多余水分会残留于混凝土中, 其形成的水泡蒸发后形成了气孔, 这都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面积。根据力学的分析, 在荷载的作用下, 在孔隙周围会产生应力的集中, 使楼板表面出现裂缝。
1.3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温地区差变化比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或大体积混凝土表面上。在施工期间, 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较大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浇筑温度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叠加而来。如果外界的温度下降过快, 就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 极易容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
混凝土在浇筑后, 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会产生大量水化热 (当水泥量在350-550 kg/m3时, 每立方米混凝土就会释放出17500-27500k J的热量,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70℃左右甚至更高) 。而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 大量水化热会聚积在混凝土内部散发不出去, 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而表面散热却较快, 这样就形成了混凝土内外有较大温差, 这样的温差造成了外部与内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从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1.4 力学形变引起的裂缝
支座处负筋下沉及楼板的弹性变形均会产生裂缝。混凝土在施工中未达到规定强度或者在混凝土未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及过早拆模等原因都可直接导致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 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 承受压、弯、拉应力, 导致混凝土裂缝。
1.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中以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为常见。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 它们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了化学反应并吸收了周围环境中的水分而增大体积, 这就造成了混凝土的膨胀、酥松、开裂。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般会出现这种裂缝, 但是一旦出现就很难补救, 因此要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1) 选用砂石骨料时要碱活性小的; (2) 选用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和低碱水泥; (3) 选用适合的掺和料来抑制碱骨料反应。
2 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处理与预防
2.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修补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灌浆、嵌缝封堵法;混凝土置换法;结构加固法;表面修补法;仿生自愈合法以及电化学防护法。
2.1.1 混凝土置换法
处理严重损坏的混凝土置换法是一种有效方法。是先剔除损坏的混凝土, 然后再置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材料有:聚合物、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等。
2.1.2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了混凝土结构和性能时, 我们采取加固法进行处理。加固法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2.1.3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常见、简单的修补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和稳定的深进裂缝以及表面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环氧胶泥、水泥浆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沥青、油漆等防腐材料。防护的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外界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1.4 电化学防护法
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来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方法叫电化学防护法。改变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 钝化钢筋,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氯盐提取法、阴极防护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等优点, 适用混凝土、钢筋的长期防腐, 既可用于新建结构也可用于已裂结构。
2.2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
2.2.1 改进混凝土浇筑工艺
以增强刚度, 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 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或脚手板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从而防止楼板裂缝的发生。
2.2.2 加强混凝土结构设计
设计时宜采用中低强度混凝土, 避免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为了控制表面收缩裂缝, 可以适当采取在承台表面合理增加分布钢筋用量的措施。
2.2.3 加强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施工中重要环节, 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 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
结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 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 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 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徐铨彪, 严家熺, 邹道勤, 金伟良;混凝土小型砌块建筑温度裂缝及控制技术的调查与研究[J];浙江建筑;2001 (S1) .
[2]徐有邻, 张洁;大开间住宅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及改进建议[J];建筑科学;2000 (04) .
[3]田国伟;刘庆仁;王乃震;马福利;林靓;;卵形消化池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防裂措施[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论文集[C];2007.
隧道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处理措施 篇5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在《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简称FIDIC条款)的通用合同条件中对风险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工程风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一旦发生,业主和承包人其中一方或双方共同受较大的经济损失。隧道工程的风险贯穿于隧道建设的全过程,本工程就施工组织设计而言,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施工前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了解得不很准确。隧道及地下工程整个结构处于地下(有时还是深层),其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对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支护、施工管理,乃至以后的运营管理,关系极大。但目前的勘探方法和手段都很难在施工前将围岩状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作为隧道设计、施工前提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准确性,极可能导致设计文件和招标投标合同与现场实际情况发生差异,从而带来难以预见的风险。
(2)施工中发生的风险,如由于塌方、涌水、爆破、用电和通风设施等出现的安全问题。
具备风险意思,作好风险预测,采取风险规避对策是隧道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保证隧道工程安全、顺利竣工的关键。12.2风险分析与处理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考虑到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需要搞好安全管理,如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等,另一方面要切实强化隧道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加强风险预测与规避机制,完善隧道施工组织管理。
12.2.1常见不良地质条件的风险预测及规避对策 A洞口浅埋段
地表覆盖层厚度小于隧道跨度时,即覆跨比小于1时,为浅埋隧道。本工程隧道洞口位置浅埋段。
a风险预测
浅埋段隧道施工易引起地面下沉、开裂,造成地面变形、失稳甚至破坏等。
b规避对策
(1)采用分部开挖方法。隧道施工采用微台阶、或短台阶,当地质情况较差时采用眼镜法、CD法或CRD法施工。
(2)开挖前先施工超前锚杆或超前管棚。当地质情况较差、围岩破碎时应先进行地表注浆。
(3)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将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规定的允许值之内。
(4)加强隧道开挖后的支护。视隧道围岩情况,采用系统锚杆、挂钢筋网然后喷混凝土。或采用钢格栅支护。围岩强度较差时,施做10~15cm厚的混凝土支护。
(5)加强施工监测。①地表沉降量的监测;②地表建筑物情况监测;③爆破震动监测;④围岩收敛变形量测;⑤施工支护应力监测。
B 断层破碎带 a风险预测(1)采用地质雷达超前预测、预报。
(2)洞内超前钻探预报。即在开挖工作面采用水平钻机向隧道前方打超前钻孔探测。
b规避对策
(1)开挖前先施工超前锚杆或超前管棚等对围岩进行预加固。围岩破碎时应先进行预注浆,改良围岩。
(2)开挖后的施工支护应加强,视断层的围岩破碎情况,采用系统锚杆、挂钢筋网然后喷混凝土。或采用钢架(或格栅钢架)支护。
(3)按设计进行永久性混凝土衬砌支护;或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以及增加衬砌混凝土厚度,提高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
(4)衬砌后及早行回填灌浆。
12.2.2常见地质灾害的风险预测及规避对策 A岩爆 a风险预测
(1)岩体准强度评价法
式中:σt—岩体准抗拉强度,MPa;
σc—岩体单轴抗压强度,MPa;
Vpm—岩体(现场)纵波传播速度,m/s; Vpd—岩石(室内)纵波传播速度,m/s。
当σt≥80MPa时,可能发生严重岩爆。(2)地应力测试法以周边最大切向应力σ
0
与岩体抗压强度σc推断,即用两者比来推断。当d=σc/σ0<2 5时发生强岩爆。
(3)山体自重应力推算岩爆的临界深度 自重应力σr=γH
μ为泊松比;Kj为系数,据围岩表面应力状态而定,Kj=0.19,0.29,0.38,0.40„„
(4)挪威分类
①当σc/σ1=5~2 5或σt/σ1=0 33~0 16时,为轻微岩爆; ②当σc/σ1<2 5或σt/σ1<0 16时,为强烈岩爆。
其中σt、σc、σ1分别为岩体准抗拉强度、岩体单轴抗压强度、最大主应力。
b规避对策
(1)岩爆多发生在埋藏很深、整体、干燥和地质坚硬的岩层中,当设计文件有该类地质时,应提前防卫。
(2)岩爆多发生在新开挖工作面及其附近,以顶部或拱腰部位为多,这些地方是防范岩爆伤人的重点部位。
(3)超前释放孔。在掌子面自拱部至边墙打超前释放孔。(4)超前周边预裂爆破松弛。采用松动爆破、超前钻孔预爆法,先期将岩层的原始应力释放一些,以减少岩爆发生的可能性或避免大的危险。
(5)岩面喷洒水湿润。即向开挖的岩石表面喷射高压水冲洗,预先释放部分能量。(6)锚杆挂网。爆破开挖后及时向拱顶及边墙喷射混凝土,加设锚杆和钢筋网,减少岩层暴露时间和岩爆发生的次数。
(7)及时清撬。岩爆发生时,有的石块暂不落地,呈摇摇欲坠之势,要及时清撬。
(8)增加防护钢棚。岩爆发生范围内的机械设备要增加防护钢棚,工作人员要配戴钢盔及防弹背心。
(9)岩爆高发期,即有片石弹射状、爆炸抛掷状的强烈岩爆发生时,机械设备及人员要撤出岩爆区域,躲避岩爆。
B岩溶 a风险预测
当隧道穿越可溶性的岩层时,则可能遇有岩溶,本标段存在岩溶地质灾害。
(1)洞内超前预报。采用TSP202地质雷达预测预报系统。(2)洞内超前钻探预报。即在开挖工作面采用水平钻机向隧道前方打超前钻孔。
b规避对策(1)小型溶洞的处理
①堵塞。位于隧道底部位置的小溶洞,采用换填片石、干砌片石、浆砌片石回填压实。或采用隧道底板梁通过。
②位于隧道边墙位置的小溶洞,采用浆砌片石封堵,加强混凝土衬砌封闭。
③拱部以上溶洞,视溶洞的岩石破碎程度,采用喷锚支护加固,加设护拱防护,拱顶回填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压浆固结。
(2)规模较大溶洞处理
①跨越。简支梁跨越;栈桥跨越;拱桥跨越;边墙拱跨越;整体浮放支托跨越。
②支顶加固。支承墙加固;支承柱加固;拱桥支顶加固;挖孔桩支顶加固。
(3)岩溶隧道施工。岩溶隧道开挖同软弱围岩相似,管棚注浆综合预加固,微震爆破,强化初期支护。隧道施工采用微台阶或短台阶,围岩地质条件较差时采用眼镜法、CD法或CRD法施工。
C突涌水 a风险预测
(1)超前探孔。用风枪或钻孔台车进行钻孔,钻孔长度为5m以上。(2)采用地质雷达检测。b规避对策
(1)引排水。查明溶洞或暗河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关系,用涵洞、暗管、暗沟、泄水洞、开凿引水槽、铺砌排水沟等。
(2)堵水。溶洞或暗河的流水量不大,有其它出口或有分支,采用注浆堵水。
(3)隧道反坡排水。利用抽水机配以管道排水,分段设置固定泵站和集水井。固定泵站与开挖面之间设置临时移动泵站,用潜水泵抽水至固定泵站的集水井。
12.2.3隧道施工中常见惯性事故的风险预测及规避对策 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惯性事故多为隧道坍塌、爆破作业、施工用电安全以及爆破后危石伤人等。
A 隧道塌方 a 风险预测
(1)在碎裂结构地层中,岩块间互相挤压,开挖后失稳,局部块石坍塌。
(2)喷层大量开裂,喷混凝土质量、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3)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小褶曲,错动,岩层层状劈裂,层理、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4)岩层软弱相间或有软弱夹层,有地下水作用,软弱面强度降低或软弱层泥质充填物较多。
(5)隧道穿越断层或各种堆积体,开挖后,容易引起坍塌。(6)由于地下水的浸泡、软化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而坍塌。(7)洞内围岩变形异常,变形速度加大。b规避对策
(1)采用围岩“预加固”技术,即通过打超前管棚,预注浆加固围岩,提高围岩的性能指标。或者采用旋喷拱或预切槽,减少围岩变形。
(2)做好排水。在施工前或施工中,均应采取可行的防排水措施,尽可能将地表水引排,不渗入隧道中。
(3)选择正确的开挖方法。采用台阶法、短台阶法、中壁法、眼镜法等技术进行隧道开挖。(4)加强初期支护。①增加喷射混凝土的厚度;②加密加长锚杆;③增设钢筋网或使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④采用或者加密钢架。
(5)加强围岩量测。发现围岩变形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处理。①按设计进行永久性混凝土衬砌支护;②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③增加衬砌混凝土厚度;④改变衬砌断面形式(如直墙变曲墙等);⑤提高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
B 爆破事故 a风险预测
(1)爆破器材受潮或失效。(2)起爆方法不正确。(3)爆破网路联结不正确。b 规避对策
(1)选用安全的爆破器材。(2)采用微差爆破。
(3)盲炮处理。①距盲炮炮口间距不小于30cm处,另打平行炮眼重新装药爆破;②用木制或竹制工具,将盲炮炮眼的大部分填塞物掏出,用聚能药包起爆;③若起爆网路未受破坏,导爆索或导爆管正常,仍能起爆者,可联线起爆;④所用炸药为非抗水类炸药,向孔内灌水,使炸药失效;⑤当电力起爆发生盲炮时,须立即切断电源,将爆破网路短路。
C施工用电事故 a风险预测(1)电压突然降低。(2)电压忽高忽低,不稳定。(3)电气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4)用电常见的事故为漏电、短路、触电等,发生率较高,危害较严重。
(5)施工中变压器的安全。b规避对策
(1)编制临时用电方案,确定变压器容量、导线截面和电器开关类型等。
(2)采用“三相五线制”线路及两级保护系统,或将动力线路与照明线路分设。
(3)电力线路与建筑物的距离要符合最小安全距离的规定。(4)变配电场所及自备发电机要按规范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及接地、防雷防护。
(5)机电设备安装漏电保护器,或接零保护。
(6)施工用电的安装、维修或拆除等由专业电工完成,并与用电的技术复杂程度相适应。
D施工设备事故 a风险预测
(1)施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处理。b规避对策
(1)定期作好施工设备的维护和检修。(2)作好各班交接工作中的设备使用情况记录,及时检修或更换。E危石 a风险预测
(1)隧道穿越断层或破碎带,开挖后,易形成危石。(2)爆破作业不当,装药量过多。
(3)处理危石不当,引起坠落,可牵动岩层坍塌。b规避对策
(1)每次炮后清撬岩层表面局部松动的块石。(2)施作径向锚杆,进行围岩岩层加固。
(3)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避免岩层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
(4)重点部位进行监控量测。
施工处理措施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楼板裂缝;因素;对策
当前住宅建筑工程施工中楼板裂缝问题严重影响着混凝土楼板结构的质量,导致建筑的抗渗能力较差,钢筋易锈蚀,对建筑的实际使用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中楼板裂缝的施工因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施工人员在掌握楼板裂缝成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进而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效地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性。
1、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施工因素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于压光会使混凝士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氧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出现裂缝。
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2、楼板施工裂缝控制的处理措施
2.1模板施工方面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楼板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对模板的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促进梁板的定位准确,对梁板进行标准的定型,进而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的实际效果,使得混凝土的机构自重和实际荷载满足施工的实际要求,通过模板施工的质量控制,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中楼板施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要掌握好模板支架的搭设关系,作为混凝土结构中承受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重要构件,尤其是在大面积的楼板施工中,模板支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人员应当注意的是,在混凝土养护程度合格后,即在满足拆模强度后方可进行拆模工序,以减少不必要的施工隐患。从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低温条件下进行拆模操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楼板表面出现裂缝。在拆模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相关施工操作与预应力的先后顺序,从而促进预应力的建立,并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施工质量。
2.2混凝土施工方面
2.2.1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楼板裂缝进行控制,需要对建筑工程中楼板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掌握,对不同部位的施工进行合理的分工,尤其是楼板的浇筑方面,应当进行合理的分层浇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操作。后浇带的设置是一项重要措施,应当掌握好后浇带的宽度,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温度裂缝的出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对楼板混凝土浇筑进行合理的方案设定,全面系统的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掌握良好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和施工工艺,根据预应力的实际张拉情况进行规范的浇筑,注意浇筑的对称性,有效的减少不对称导致的次应力隐患,从而有效的保证浇筑的质量,对楼板裂缝进行合理的控制。
2.2.2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养护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有益条件的创造,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进行合理的氧化,有效的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从而对楼板裂缝进行合理的控制。尤其是在预应力大面积楼板施工中,应当尽可能减少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水分散失,将混凝土养护环境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减少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出现,提高混凝土的氧化效果。混凝土的二次抹压应当掌握合理的时间和工序,尽可能避免混凝土初期因沉陷导致的裂缝,浇筑完成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和浇水,该项工序的施工时间应当控制在12小时以内。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当对相关的预留孔洞等工序进行标准的操作,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应当掌握好混凝土养护的时间,并及时做好各项数据的记录,从而为后期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3特殊部位的施工
1)预埋线管部位。预埋线管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里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2)材料吊卸区。楼板的施工速度方面不能过快,确保楼板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在楼板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之内,尽量避免吊卸较重的大宗材料和大量人员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在模板安装时,不得将材料集中堆放,应做到分散就位,以减少楼板集中荷载;对于大开间的楼板应在模板支撵架搭设前就预先采用加密立杆以增加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在已浇筑的楼板上铺设木模以扩散压力,进一步防止裂缝发生。
2.4后序产生裂缝的处理方面
尽管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楼板裂缝进行合理的控制,但仍然不能够排除楼板裂缝的出现。若建筑工程施工的后序出现楼板裂缝,应当在装修之前处理好楼板裂缝的问题,以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返工,从而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针对一般情况下的龟裂,可及时对裂缝进行清理,待其干燥后采用相关材料进行灌缝或涂刷使其封闭。若裂缝较大时,可以对楼板进行相关的静载测试,对楼板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并对楼板进行安全性防护设置,从而有效的保证楼板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建筑物的使用性。
3、结束语
从整体情况来看,住宅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楼板裂缝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科学的施工技术和标准化的施工操作,需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汲取经验,为以后楼板施工裂缝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可靠的基础,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美华.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楼板裂缝问题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5(Z2)
桥梁桩基施工问题与处理措施探讨 篇7
(1) 坍孔。
坍孔的特征是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又回升, 孔口冒出细密的水泡, 出渣量明显增加而不见进尺, 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坍孔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孔内水头未能保证、机具碰撞孔壁等原因造成的。发生坍孔后, 应查明坍孔的位置再进行处理。坍孔位置较深且不是很严重时, 采用粘土回填至坍孔位置以上2m~3m, 并采取加大泥浆比重、改善泥浆性能、加高水头等措施, 继续慢慢钻进;坍孔严重时, 应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类土或砾石土回填, 如果无砂类土和砾石土, 可采用粘质土掺入5%~8%的水泥进行回填, 待孔内回填土稳定后重新开钻;坍孔位置不深时, 可采用加深护筒的方法, 将护筒内的填土夯实, 重新开钻。
(2) 斜孔。
斜孔一般多发生在采用冲击钻成孔上。造成斜孔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地质松软不均、岩面倾斜、钻架移位、钻架不平或钻头遇到探头石等原因造成的。钻孔时, 要经常检查钻盘是否水平或钢丝绳是否垂直, 孔口位置的钻杆或钢丝绳的平面位置是否正确, 一旦发现偏差应及时调整。当出现斜孔时, 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头反复扫孔, 使钻孔正直。偏斜严重时, 应回填粘质土 (采用回旋钻成孔) 或片石 (采用冲击钻成孔) 到偏斜处顶面, 待沉积密实、稳定后重新开钻。
(3) 扩孔。
扩孔大多数是由于孔壁坍塌或钻杆摆动过大造成的。对于扩孔的处理, 目前没有更好的处理措施, 一般是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 改善钻机的机械性能 (减小钻摆动) 来控制扩孔率。
(4) 缩孔。
缩孔通常是由于地层中含有膨胀土、软塑土、泥质页岩等不良地质造成的, 钻头磨损过大亦能使孔径稍小。缩孔发生后, 应立即查明原因, 如因钻头磨损过大造成的缩孔现象, 应对钻头及时补焊, 加大钻头。如因以上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 当缩孔不严重时, 可采用钻头上下反复扫孔来扩大孔径;当缩孔严重时, 采取钢护筒防护, 一般情况下钢护筒的长度要根据不良地质的厚度情况来确定, 最好是不良地质部分全部下钢护筒。
(5) 孔内漏浆。
孔内漏浆一般是钻孔钻至透水层时由于泥浆的性能较差、或护筒周围透水、或钻孔遇到小溶洞时发生的。当遇护筒内水头不能保持时, 一般采取护筒周围回填土夯实、增加护筒埋置深度、适当减小护筒内水头高度、增加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倒入粘土使钻头慢速转动等措施。当用冲击钻冲孔时, 可往孔内回填片石、卵石及适当投入一定数量的水泥, 反复冲击, 增加护壁。
(6) 卡钻。
卡钻常发生冲击钻冲孔时, 因先形成了梅花孔、十字孔、冲锤磨损未及时补焊、钻孔直径变小而新钻又过大、冲锤倾倒、遇到探头石或孔内掉入物件卡住等原因造成的。卡钻锤后不宜强提, 可用小锤冲击或用边冲边吸的办法将卡锤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再提出。
(7) 掉钻。
掉钻一般是由于钻杆磨损过甚、钻锤的钢丝绳磨损过甚或钢丝绳的卡口螺丝松动造成的。掉钻是在桩基钻孔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故障之一, 每台钻机都应配备足够的打捞工具。掉钻后应马上用打捞叉、打捞钩、绳套等工具打捞。如果由于打捞时间过长造成钻头被埋, 应先清理泥沙, 然后再使用打捞工具进行打捞。特别强调指出:初次掉钻头时, 钻头在孔内一般是正立的, 如果一次打捞不成功造成第二次或者多次掉钻, 那么钻头掉在孔内就不一定是正立的, 给打捞造成更大的困难。
2 桩基在清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桩基在清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塌孔、泥浆含砂率过大、沉渣过大等。清孔造成塌孔的原因是由于换浆过快、较快地降低泥浆相对密度造成的。清孔造成塌孔时, 要根据塌孔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塌孔不严重时, 可采用加大泥浆相对密度等改善泥浆性能的措施后继续清孔。塌孔严重时, 该孔需要回填重新钻孔。泥浆含砂率过大及沉渣过大都是由于清孔时加水过快、过多、换浆时不及时捞渣或捞渣不干净、没有使用二级以上沉渣池等原因造成的。泥浆含砂率及沉渣过大时都应加大泥浆相对密度继续清孔, 边清边捞渣, 等泥浆的含砂率符合要求后再将泥浆的相对密度降低至符合要求。
3 桩基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 导管进水。
首批混凝土下落后导管进水, 应将已灌注的混凝土用吸泥机 (可用导管作吸泥管) 全部吸出, 再针对导管进水的原因改正操作工艺或增加首批混凝土储量重新灌注;在混凝土灌注的中期, 导管进水是由于多提升导管且管口超功赎出已灌混凝土表面时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时, 可依次将导管拔出, 用吸泥机或潜水泥浆泵将原灌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全部吸出, 将装有底塞的导管重压插入原混凝土表面2m以下, 然后在无水导管中继续灌注, 将导管适当提升, 继续灌注的混凝土可冲开导管底塞流出。
(2) 导管堵管。
初灌导管堵管大多数是由于隔水硬球栓或硬柱塞被卡住而造成的。发生初灌堵管时, 可用长杆往管内冲捣, 或用振动器振动、硬物敲打导管外侧, 或提升导管迅速下落振冲, 或用钻杆加配重冲击导管内混凝土。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效, 应将导管拔出, 取出导管内物质, 重新下导管灌注混凝土。中期导管堵塞大多数是由于灌注时间过长, 表面混凝土已初凝或者是由于混凝土的砂石级配差造成混凝土离析或者是由于混凝土中有大块物体或者是由于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而发生堵塞的。当发生中期导管堵塞时, 处理的方法是将导管连同堵塞物一起拔出, 疏通导管, 若原灌注的混凝土表层尚未初凝, 可用新导管插入原灌混凝土的表面2m以下深度, 用潜水泥浆泵下入导管底将管内的泥浆抽干净, 再用圆杆接长的小掏渣桶将管内表面混有泥浆的混凝土掏干净后继续灌注混凝土。
(3) 灌注坍孔。
大的坍孔特征与钻孔期间比较相似, 可用测探仪或测锤探测, 如探头达不到混凝土面高程时即可证实发生坍孔。发生灌注坍孔有以下几种原因:护筒脚漏水;潮汐区未保持所需的水头;地下水压超过孔内水压;孔内泥浆相对密度、粘度过低;孔口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振动。发生灌注坍塌时, 如坍塌数量不大, 可采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坍塌的泥土, 如不继续坍孔, 可恢复正常灌注, 如坍孔仍在继续且有扩大之势, 应将导管及钢筋骨架一起拔出, 用粘土或掺入5%~8%的水泥将孔填满, 待孔位周围地层稳定后再重新钻孔施工。
(4) 钢筋笼上升。
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冲出导管底口后向上的顶托力把钢筋笼上浮。为防止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 灌注混凝土前, 应将钢筋笼的顶端焊接在护筒或其他牢固的物体上。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 当灌注混凝土顶面距钢筋笼底部约1m时, 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钢筋笼底4m以上时, 提升导管使导管底口高出钢筋笼底2m以上后即可恢复正常速度灌注混凝土。
(5) 埋管。
埋管一般是由于导管埋置深度过大所造成的。为了避免造成埋管事故,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埋管深度在2m~6m之间, 若已造成埋管事故, 即要对该桩基进行处理。
4 结语
以上几点是桥梁桩基在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较为容易发生的故障及常用的处理措施。只要掌握了这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以及出现这些问题后的处理措施, 才能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到事先预防和控制、才能做到发生了其中的某种故障后能从容地进行处理, 才能确保桩基的工程质量和确保工程进度。
摘要:桥梁桩基在施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其建设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施工处理措施 篇8
一、作用原理
1. 加固地基机理
强夯法的作用原理,是采用巨锤至高出自由落下,使得地基受到其强大的冲击波以及冲击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力。其中,锤重一般保持在80 kN至250 kN范围内,自由下落的落距通常为8~40 m范围内。因为土是由气态、液态以及固态组成的,在冲击应力的作用下,土体实现瞬间变形,使得土层中的各种不同大小的孔隙不断压缩,土体局部出现液化,夯击点周围产生裂缝,使得排水通道形成良好的系统循环,土中的气体以及孔隙水便随机溢出,导致土粒重新开始排列,随着时间的沉淀,土质密度进一步加强,使得地基的承载力得以提升,压缩性降低。此外,强夯法还能对砂类土的抗振液化能力起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对黄土的湿陷性进一步改善,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特殊地基加固方法。
2. 振动波圧密理论
在采用强夯施工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能量,土体的振动效应十分强烈,导致土体结构受到破坏,使得出现局部液化。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十分众多,地基土质不同、结构物不同,选择地基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夯实法是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充分利用强大的夯击能,减小土体孔隙。其低投资、高效率、效果突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黄土地基的改良中。
二、夯实施工
1. 准备工作
在工程施工前,首先应将强夯范围内的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地下构造物以及地表附着物相关的位置和标高进行检查和核对,如果发现还存在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隐患。由于强夯施工会产出强大的振动,可能会对周边的建筑物或建筑设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应在其周围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监测点,同时采取开沟减振或防振方针,将现场的排水设施与临时防护措施落到实处。
2. 施工试夯
应用强夯法处理特殊地基,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采取不同的夯击能以及夯击次数完成施工试验。在强夯处理之前,一般都有专门的勘察单位进行施工现场的土质结构、环境等多方面的勘察,并提供较为全面的勘察报告。比如对于地基承载力、天然含水量、湿陷性系数、天然密度等与施工地基相关的各种数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施工场地进行各种数据的现场测量,同时做好夯前标准贯入试验、液塑限试验以及静力触探试验等。对于夯点的数量取值,应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地基的复杂程度、建筑物类别、土质的均匀性等综合因素。一般情况下,同一地基的土性基本相同,对其试验段施工只需选择一处便可。对于土性差异较大的基地,应将其差异明显的地段分开进行。在进行试夯试验中,应将每个夯点击一次所引起的夯沉量进行测量。最后的两次夯击与夯击次数的平均夯沉量的确定应根据试夯记录的夯沉量和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确立。其中夯击次数最好达到最佳频次。在试夯结束以后,还应在夯前原地面与夯后形成的深度之间,每隔一段距离获取适量的土样重新进行室内试验。如果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不相符,应对有关的参数进行调整,重新进行试夯直到达标为止。通过试夯试验,不仅可以为施工时对特殊地基处理所需的有效深度提供依据,同时还能验证强夯方法是否真正达到经济的合理性、技术的可行性。
3. 施工工艺
在施工规程中,首先应将施工场地清理平整,将第一遍的夯点位置标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对场地的高程进行测量。然后将起重机安置到设定位置,调整夯锤与夯点之间的位置。其次,应将夯前锤顶高程测量出来,将夯锤吊到设定的高度,然后脱钩,使其自由下落实现夯击。将其夯击过程的锤顶高程测量出来。然后进行反复夯击,根据控制标准与预订的夯击次数完成每个夯点的夯击。当第一遍夯击点全部夯击完成后,应使用推土机填平夯点。当全部夯击遍数完成以后,应采用低能量满夯夯实施工场地表层松土,最后测量出夯后场地的高程参数。
4. 措施要求
(1)在强夯施工前,应采用仪器设备将夯点中心位置确定好,并做好标识。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对点的准确性。
(2)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的控制指标、锤击数以及锤高度等的标准要求严格施工程序,不能随意更改。当发现偏锤时,应暂停施工,重新对准中心点。如果出现歪锤现象,应及时使用填料垫平坑底。
(3)如果表层土过于干燥也被是满夯时,应通过增加含水量等措施改善土质。
(4)雨季施工期间,应避免雨水浸泡施工现场,如果夯坑内出现积水,应及时排除后才能进行施工。如果是在冬季施工,应避免采用满夯施工。
底物,满夯时强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在满夯施工时必须保持精心细致的态度,做好每一步,不然就会导致表层质量降低,或造成建筑物沉降不均匀等现象。
5. 注意事项
首先,土的含水量在采用强夯法中显得十分重要。土的天然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大概为其含水量的百分之三左右。在夯实土层中,如果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其塑限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十时,应及时对其增加湿度达到最佳含水量要求。如果其天然含数量高于塑限含水量的百分之四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含水量。
其次,如果湿陷性黄土低于或处于最佳含水量标准,其孔隙内一般都不会有自由水出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每夯实一次可以继续夯击、降低吊车移位频次,不仅可以降低大量的工程造价,同时也使得强夯施工效率进一步提高。再次,要将黄土层湿陷性等特殊地基的有效深度消除去,其确定必须根据试夯结果设定。在满足设计要求所设定的湿陷性深度的消除范围内,其湿陷系数应低于0.015。
最后,应根据规定要求严格进行逐点夯击。做好每一次的高程记录。
三、施工参数与数据测量控制
对于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必须结合施工场地具体的土质情况,试夯参数以及工程质量要求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其中夯点布设与间距、单位夯击能、夯击遍数、单击夯击数、有效加固深度等是其主要的施工参数。
数据测量分为夯前测量、强夯过程中测量以及夯后测量几个阶段。施工场地的标高、高程等是夯前应进行的主要数据测量。准确测量出遍夯后整平标高参数,夯坑的总体下沉深度,记录好锤击数。如果在强夯过程中带线地面出现较大变化时,应进行沉降观测。此外,还应准确记录强夯形成的夯坑直径大小,用于试夯参考。
四、结语
强夯法是针对特殊地基进行施工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实用性、经济性、易操作性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特殊地基处理中,增强了地基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梁春香,山区高填深挖路基施工措施处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5).
[2]李洪伟,浅析特殊土地基及地基处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3]张文璇,李杰.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探讨及其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甘肃科技,2008.
[4]李浩,刘东甲,侯超群.强夯法对杂填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实例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5]桂跃,朱佩宁,杨花海,魏海.回填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检验方法对比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12(1).
[6]安明.强夯法在大块石高填方地基中应用[J].施工技术,2009(10).
探讨桥梁施工裂缝成因和处理措施 篇9
近年来, 随着现代桥梁工程施工工艺的飞速发展, 各种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与加强, 桥梁工程的内在施工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提高, 外观质量已成为反映施工企业技术水平的最重要的一面, 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减少裂缝亦成为建设单位、监理部门及施工企业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常见的混凝土施工裂缝形成原因
2.1 荷载产生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①弯曲裂缝。在混凝土梁上施加弯矩时, 将产生弯曲裂缝。对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来说, 弯曲裂缝首先出现在弯矩最大截面的混凝土受拉区。梁板结构的正弯矩裂缝一般位于跨中, 从底边开始向上发展, 负弯矩裂缝位于连续或悬臂梁板的支座附近, 自上向下发展。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缝宽度增大, 长度延伸, 缝数增多, 裂缝区域逐渐向两侧发展;②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也称斜裂。首先发生在剪应力最大的部位。对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 往往发生于支座附近, 由下部开始, 沿着与轴线成250~500左右的角度裂开。随着荷载增大, 裂缝长度将不断增长并向受压区发展, 裂缝数不断增多并分叉, 裂缝区也逐渐向跨中方向扩大;③断开裂缝。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时, 进入为断开裂缝。受拉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均沿正截面开裂, 裂缝间距有一定规律。受拉构件在内力较小时, 混凝土和钢筋均匀承受拉力, 随着内力增大, 混凝土内拉应力达到其受拉极限, 产度小于规定限值, 全部拉力由钢筋承担, 这是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的工作状态。荷载继续增大, 钢筋应力达到屈服极限, 钢筋伸长率较大, 裂缝很宽, 超过设计规范允许宽度的许多倍, 这时多为使用所不允许的或构件将接近破坏的状态;④扭曲裂缝。混凝土构件受扭转与弯曲同时作用而产生的裂缝称为扭曲裂缝。该裂缝一般呈450倾斜方向。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扭曲作用下, 产生的裂缝一般有许多条, 裂缝出现后混凝土保护层剥落, 扭曲产生的扭矩改由钢筋承担, 坏;⑤局部应力引起的裂缝。局部应力引起的裂缝主要表现在墩台支座受到较大局部压力、构件突然受到冲击荷、位于构件角隅处等。
2.2 温差裂缝
温差裂缝, 即由于混凝土自体的温度变化及混凝土自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异使混凝土自体收缩不均而产生的裂缝。由于早期混凝土构件被模板等材料隔离, 水泥水化所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到空气中, 故在初始24h内混凝土温度将升高, 过几天后随着热量的散发混凝土将变冷, 此时混凝土会产生收缩, 这种收缩受结构内部钢筋及外部模板等约束会凝土散热快, 其内部温度较高, 而表面温度受环境影响变得较低, 表面混凝土的收缩率大于混凝土内部的收缩率, 从而使表混凝土产生裂缝。
2.3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凝固时, 水泥水化产物的体积比反应前物质的总体积要小, 另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随着水分逐渐蒸发, 体积也会逐渐减小, 这些都称为收缩。混凝土的干燥过程是由表面逐渐扩展到内部的, 在混凝土内部呈现含水梯度, 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 导致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 内部混凝土承受压力, 当表面混凝土所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便产生收缩裂缝。
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的收缩裂缝主要是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约4 h~5 h, 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水分急剧蒸发, 混凝土失水收缩, 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 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 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 (如T梁、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 , 因硬化前沉实不均匀将发生表面的顺腹板方向裂缝。
2.4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 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 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 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 比较典型常见的有:①混凝土保护层过厚, 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 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 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 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②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 出现蜂窝、麻面、空洞, 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③混凝土浇筑过快, 混凝土流动性较低, 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 硬化后沉实过大, 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 既塑性收缩裂缝;④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 使水分蒸发过多, 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⑤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 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⑥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 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 增加水和水泥用量, 或因其他原因加大了水灰比, 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 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⑦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 接头部位处理不好, 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 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 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采用分段现浇时, 先浇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 新旧混凝土之间黏结力小, 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⑧混凝土早期受冻, 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 或局部剥落, 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3桥梁裂缝的处理方法
3.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 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3.2 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 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 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 在槽中嵌填塑性止水材料, 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 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3.4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 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3.5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 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 钝化钢筋,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4结语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只要严格控制好材料质量、施工工艺、以及现场的施工管理, 根据现场条件, 材料特点, 气温等多种因素, 采取合理的措施, 就能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 确保工程质量。因此,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ID:5091]
摘要:本文主要从设计、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桥梁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 并提出了裂缝的处理方法, 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电缆施工质量与常见故障处理措施 篇10
电缆是传输电力电能的媒介,从而将电力电能分配各个用电单位之中。其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电力电网的引出线,如城镇农村电网、变电站、企业内部以及地下电网。电力电缆的构造主要分为三个部位,分别为保护层、绝缘层以及内部导线。其中内部导线是电缆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电力传输的基础。绝缘层与保护层主要起保护作用,避免外部的环境对电缆的输电过程进行干扰。
1 电缆施工质量的现状
1.1 电缆老化、破损现象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桐乡范围内平均每年约有5次电缆故障事故,尤其是在2012年后,电缆故障的事故率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而电缆故障的发生又集中在运行年份超过10年或者是工作年限快达到10年的老电缆上。
引起电缆老化、破损的主要原因有敷设、制作、运行维护等,如在电缆的搬运过程如敷设电缆时的不规范操作,电缆的外护套发生破损,从而降低电缆的绝缘性能。一旦电缆发生损伤,轻则数月甚至数十年损伤部位才会彻底击穿引起故障,重则发生短路故障,进而直接影响电力电能的传输。
1.2 施工不科学
电缆的施工是一项考验技术的工作,其施工路径长,环境影响速度大,而且电网处于同一的线路连接,一旦有部分路段发生故障,就会导致全网电缆的瘫痪 [2]。因此,要保障全网电缆的顺利运行,就要加强电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不良操作而引起的电缆故障时有发生。
首先,在电缆接头的制作上,施工人员忽视了电缆接头的要压紧或者是接头的压接不够紧,没有加热或者是加热不充分的制作要求,导致电缆接头的绝缘性能降低,从而引发电缆事故。第三,施工人员在进行敷设电缆时,由于操作的不当,而引起电缆的外护套发生破损,选择的转弯半径过小,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制作电缆时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的不够,从而降低了电缆附件的安装质量,也影响了电缆头的质量 [3]。不利的环境因素不能为电缆的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但是施工人员不能充分的考虑到环境的作用,以及施工人员维护工作不到位、不按周期要求就进行电缆预防性试验等也大大的提高了电缆运行故障的发生率。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1 规范施工过程中的作业人员
2.1.1 规范电缆敷设作业人员
在电缆施工的过程中,力求保证专业人员的全程式参与。如敷设电缆时,必须要采用专业的敷设人员,而且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敷设。以防敷设操作不当外护套发生破损或选择转弯半径过小。首先,设计室部门根据合同质量要求制定施工方案以及技术管理措施,尽可能的优化电缆管道设计,运检部参照具体专业设备设计电缆施工,有问题及时反馈回设计室。施工人员要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解读,整合相关数据,从而确定转弯半径。其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电缆敷设的相关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具备执证上岗或者是从事电缆敷设的相关经验人员,严格区分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普通工人只能从事相关体力工作的工种,而不能参与到电缆敷设的工作当中。专业人员电缆敷设的主要工作人员,在敷设电缆时要严格遵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相关电缆敷设的规定。
2.1.2 规范电缆头作业人员
电缆接头的制作是电缆线路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电缆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施工人员的不良操作引起的,如电缆接头过松、加热不充分等直接降低了电缆头的绝缘性,从而引发事故。因此,实现电缆的良好运行,有必要规范电缆接头的工作人员。首先,制作电缆头的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有电缆制作证书的人员,不得聘用无资质人员进行制作施工,且工作人员在制作电缆接头时必须严格按附件说明书进行操作。这是符合国网公司及电监会均规定高压电缆制作的要求,同时也是保障电缆运行安全的重要举措。
其次,规范对施工单位包括劳务分包单位在内的电缆接头制作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劳务分包单位要加强审核把关,不得聘用无证书无资质人员从事电缆接头的制作。
2.2 构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2.2.1 规范施工环境
施工单位有时为了按时完成施工任务而进行抢进度施工,从而忽视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雨雪天气等不利的环境因素,且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在抢进度施工过程中并没有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造成电缆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损坏,如潮湿的空气、灰尘等从而破坏电缆的保护层,降低电缆的绝缘性能,提高电缆的事故率。因而,施工单位在进行电缆施工过程时要切记不可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天气、环境的因素。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考虑天气、环境等施工环境的影响因素,不可因抢进度而不采措施施工。
2.2.2 规范运行环境
规范电缆的运行环境,首先运检部确定电缆运行和检修的方案,指导专业人员进行电缆的维护和检修工作 ;其次,要坚持电缆的定期维护工作,落实每一个工作人员在维护工作中的职责 ;最后,定期对仓库中的电缆进行预防性试验,以备检查出施工过程中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
2.3 规范电缆施质量控制
所选用的电缆附件型式、规格应与电缆类型如电压、芯数、截面、护层结构一致,一般应按说明书标注选配。首先电缆截面选择是保证电网实现可靠运行的关键,如果电缆截面的选择不当,其直接后果就是缩短电缆的使用寿命以及影响电缆使用的安全。因而,在对电缆截面的选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温度、电压的影响。在对20KVA电压器进行升压改造时,要考虑其改造的特殊性,并参照实地参数对比从而选用适合的升压改造方案。此外,还要注意插拔性电缆头的参数和规格型号选用。在选择冷缩电缆附件时,其冷缩电缆直径要与电缆的直径匹配,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将会影响电缆的安全运行。再者,施工单位进行安装时,选择安装的电缆附件要参考电缆的直径,从而选出最合适的电缆附件。
2.4 规范电力设施的保护
2.4.1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随着城市土建施工项目的增加,且其施工的环境大多是在地表进行施工,难免会对埋于地下的电缆管道进行平破坏,而电缆管道一经破坏,就难以进行故障处理。因而,就保护电缆管道来说,应该在通道上做好醒目的标志,以免遭受施工破坏 ;其次,加强工作人员的巡视,避免恶意盗取电缆的现象发生 ;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宣传电缆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盗取电缆将会受到的法律的制裁。从而提高民众的电缆设施保护意识。
2.4.2 规范电缆附件的保护管理
提高电缆设施的保护,除了有外界的因素外,其电缆设施内部电缆附件本身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指标。首先,电缆附件生产厂家众多,如进口的电缆附件品牌有3M、ABB等,国产的比较常见的品牌有惠程、永锦、东园等,厂家众多,也就造成了电缆附件质量的良莠不齐。且对于大部分厂家来说,并没有明确规定电缆附件的使用期限。但是实际生产中,由于保存环境等原因绝大部分电缆附件在保存一年之后开始变质,超过了两年的基本开始老化。因而实际生产中往往会忽略电缆附件质保期的问题,从而将已经有质量问题的附件装于电缆上。且目前没有规定对电缆附件进行单独试验,投产试验又可能无法正确发现存在的问题,造成投产运行后不久即发生故障。
因而,在规范电缆附件保护这一方面,仓库管理要适当的进行电缆附件的囤货,按需求进货,按进货先后发货,且每半年清理一次,对于已经超过半年的电缆附件要优先发货使用,以保证电缆附件始终在质期内。
3 结束语
施工处理措施 篇11
【摘要】本文针对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与同行交流,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the control measures grouting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o exchange with their peers,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Irrigation construction;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1. 引言
灌浆施工控制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一项繁琐、复杂的施工技术,它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但是要想把灌浆施工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得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合理的控制措施,从而达到灌浆施工的预期目的。
2. 水利工程灌浆施工控制理论存在问题
(1)传统的控制模型或方法舍弃了许多系统因子,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从子结构的范畴考虑问题因此它无法协调控制(计算)精度与系统复杂程序之间的矛盾。
(2)工程实践中要求施工控制理论和方法尽可能简单实用这是由于施工条件的局限性(工期短、现场人员理论水平不高以及造价限制等)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控制技术或理论的复杂性并不等于精确性。
(3)由于灌浆系统的结构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系统分析成果可能失真。因此,要完善灌浆的施工控制,必须做好理论基础工作建立合理的施工控制概念结构。
3. 灌浆施工中灌浆孔钻孔施工的控制要点
(1)控制孔斜率。
在对灌浆孔进行钻孔施工时,应做到孔壁与直孔正直均匀,尤其是深孔帷幕灌浆施工时,在孔距不远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重测斜工作。
(2)控制钻孔顺序。
不管是帷幕灌浆或者固结灌浆孔,在开展灌浆施工作业时,都要按部就班、逐步加密的施工程序来施工。首先进行第一序孔灌浆,再逐步进行第二、三序孔的施工,根据这样的顺序把后序灌浆孔当做前一序孔的检验孔,经过压水试验,从而检测吸水率,假如吸水率符合设计要求,那么对后序孔进行的灌浆施工就可以省去。
(3)控制钻孔与裂隙间的冲洗。
在进行灌浆作业之前,首先,必须对钻孔与裂缝间的裂隙进行冲洗,把裂隙间的石粉与铁砂粉等杂物冲出孔外,因而使得浆液与岩石胶很好的进行粘合。其次,在冲洗过程中,通过运用钻杆带来的压力或空气压缩进行吹洗轮流的施工,在一般情况下,单一的冲洗孔都是用在比较完整且裂隙很少的岩层中。
4. 灌浆施工的控制措施
4.1 控制灌浆浆液材料。
(1)通常的灌浆浆材料分别有:水、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等。把浆体制成长宽高都是7.O7厘米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情况下养护一周,将它的抗压强度应控制在五兆帕以上。浆体应具有优良的可泵性、保水性、和易性。在施工过程中,假如浆体密度过稠就很难均匀地铺满板底的空隙,假如浆体过稀且干缩性大,那么为了预防浆体干缩,必须在浆液中适量加人膨胀剂。而流动度作为影响可灌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流动度越高那么可灌性就越大,反之,流动度越小,可灌性就越小。
(2)由于在现行灌浆施工规范中并未对此做出明文规定,我们可以与预制梁板压浆的施工经验进行对照,做水泥浆稠度实验漏斗,把浆体全部自由流完的时间当做流动度从而得到控制。在同一标准条件下,进行不同水灰比和材料配比之间的试件强度和流动度结果,在水泥净浆中不掺减水剂,使得其流动性都优越于同一条件下粉煤灰水泥浆体。因此,对没有减水剂的水泥石,它的流动度应大于等于16s,而掺有减水剂的浆体中可以减少至12s,其流动度最大不超过26s。当然施工中浆体的流动度不能过小,控制在20到30s之间最合适,否则会出现泌水现象。
4.2 灌浆方式的控制。
4.2.1 纯压式灌浆。
纯压式灌浆就是单纯的将浆液顺着灌浆管口压人钻孔,并没有进行返回循环,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裂缝很大的岩层且孔深不要太大,一般保持持在1O到l2米就足矣。然后再把浓度较高的浆液开始灌注,然而这种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容易对细小的裂隙造成堵塞,使灰浆没法进行缝隙填充作业,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2.2 循环式灌浆。
循环式灌浆一般分为孔口循环与孔内循环,当浆液在孔口开展循环工作时称作孔口循环,这是纯压式的一种循环方法。但孔内循环是对内外两管间的缝隙进行循环且返回孔外。循环式灌浆法主要就是将浆液在孔段中始终保持流动状态,从而及时有效的减低颗粒沉淀量,提高灌浆的质量,因而这种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4.2.3 控制灌浆顺序。
(1)一次灌浆法,就是把孔一次性钻到底,再顺着钻孔的长度进行灌浆,这种方法只能在孔深在1O米以内的的孔进行灌浆,且只能在岩石裂缝小或透水小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必须采用分段法对不同压力进行灌浆。
(2)由上至下分段灌浆法,主要是采用压力较高的灌浆,从而获得优质的灌浆质量,及时有效的降低施工中所发生的事故率。另外,在岩层倾角较为发育和岩层有些破碎的区域,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方法。施工工程中应最先考虑使用这种方法,钻孔深度处于在3到5深的时候,应立即对其进行冲洗、灌浆和压水,当灌浆凝固后,再开始下一步灌浆施工,而这种方法的缺陷就是比较耗费时间,且需要对钻机和灌浆等机械进行多次移动。
(3)由下至上分段灌浆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把钻孔一次性钻好,且由下至上的进行分段灌浆,按照3到5米的距离进行分段,在进行灌浆施工时应以灌浆塞开展分段塞孔,并且在上段灌浆施工时要在下段施工结束时紧接着进行,只要这样就可以降低搬运灌浆设备所花的时间,从而加快施工速度,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就是不能从全方位保证施工质量,而且只是适合在岩层较为坚硬与岩层倾角小的地方使用。
5.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后质量控制措施
(1)在灌浆施工工作中,必须全面关注施工工程中的施工质量,在工程完工后的二十八天内,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灌浆区的钻孔,做好压水实验,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观察岩芯的胶结情况,从而鉴定工程质量。并通过多种途径从而获得有效数据,来满足互相印证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仅凭压水实验来获地暖水率,以此作为唯一标准,从而对灌装质量加以评价。
(2)施工时,必须在蓄水之前,并按照以下顺序才能检查灌浆质量:一是认真检查工程的最初记录,对灌浆资料开展有效的分析讨论活动;二是设置检查孔,对帷幕和固结灌浆簧钻都要取岩芯,并观察胶结的情况,所有的检查孔都要压球的试验,帷幕灌浆要检查钻孔的数量,要求按藏浆孔总数的百分之十布置,固结灌浆按百分之五布置。帷幕灌浆检查孔径应小于一百一十毫米,而固结灌浆检查孔应小于一百四十毫米;三是在对钻孔进行压水试验的时候,应该按照单孔压永试验操作规程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成三个压力阶段进行。
(3)但是,在试验之前,应该用相当于一点五倍左右的设计水头的压力,来进行压水的冲洗,从而获取稳定的流量。当吸水率数值在规定范围内,就说明灌袋符合要求。
6. 结束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灌浆施工是一项繁琐、复杂而系统的施工技术,作为施工方,施工人员应具有娴熟的灌浆施工技能,根据不同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灌浆施工技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的整体质量。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的控制,不断提高灌浆施工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显辉. 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 霍鉴强. 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的过程控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
[3] 赵伟超. 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
施工处理措施 篇12
关键词:路桥施工,病害,处理措施
道路桥梁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 是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但是, 随着路桥建设的快速增加, 人们对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日益关注, 尤其是其安全性问题。在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有病害问题出现, 而路桥工程的病害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质量, 以及路桥工程的安全使用。路桥病害的危害很大, 但也不是不可以治理的。针对路桥病害问题, 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前期预防, 后期补救”的处理思路[1,2,3]。而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前期预防方面, 通过在施工前期进行充足的探索和验证, 最大限度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文将全面的讨论路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病害问题, 分析研究病害的形成机理, 进而针对各种病害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最终保证施工的质量合格。
1 路桥工程施工中的病害及原因
病害在路桥工程施工中是相当常见的问题, 而导致病害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路桥工程施工中病害的最主要是结构性病害, 结构性病害主要是指道路桥梁的结构偏差导致的路面异常等问题。通常情况下结构性病害对道路桥梁自身的影响不大, 但是, 会对路桥表面行驶的车辆造成一定的威胁, 是一种很严重的潜在隐患。例如, 当超载的车辆通过存在结构性病害的桥梁时, 很可能出现桥梁塌陷或者车辆颠簸。另外, 当超速的车辆行驶在存在结构性病害的路桥表面时, 可能由于路面的严重变形而导致车辆颠簸, 甚至翻车。针对路桥结构性病害问题, 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从施工设计、施工质量到路桥后期养护, 甚至当地土质问题等均可能导致这一病害的形成。其中, 较为常见的病害原因有施工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和后期保养不到位, 本文将对这几种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讨论。
(1) 施工设计不合理。在路桥工程建设前期, 首先需要设计单位进行施工规划设计, 而设计人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并结合现场情况与施工要求给出施工方案。在实地考察时, 如果设计人员对施工现场的考察不够细致, 就可能会导致施工方案出现偏差。例如, 施工当地的土质较为松软, 或者土层较多, 表面看似坚实, 而内部深土层却不合格。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仔细考察, 很可能会忽略这一严重的问题, 这就直接导致了路桥后期养护, 以及使用时出现结构性的病害。另外, 施工设计工作不仅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规则熟练掌握, 还要求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面对“疑难杂症”时, 可以准确无误的处理。如果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或者业务能力较差, 则在施工设计过程中就会给出很多有偏差, 甚至错误的方案。例如桥梁厚度不合理、桥墩位置有偏差、路基配料不规范等, 以上的小误差均可能导致后期施工出现大的桥路病害。
(2) 施工质量不合格。在路桥工程建设中, 只有结合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合格的施工质量, 才能保证路桥的工程质量。首先, 在工程招标过程中, 某些单位可能存在暗箱操作, 内部制定施工单位, 再从中拿取回扣。这一违法的招标行为会直接给路桥的施工质量埋下隐患, 也就是在选择施工单位时, 应该首先考虑其施工资质, 应该选择可以承担这一任务的施工单位, 绝不能徇私情。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 降低成本, 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这一行为也会使得施工质量大打折扣。还有某些施工单位的工人工作经验不够、工作能力较差, 工作责任心不强, 在施工过程中不用心, 只是敷衍了事, 这就导致了施工质量欠佳。
(3) 后期保养不到位。通常情况下, 在路桥工程结束后, 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路桥的实际工程问题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保养方案, 并将之付诸于实践。然而, 在实际工程中, 某些施工单位将路桥保养方案流于形式, 并不真正的落实。有些施工单位对后期保养时间制定不合理, 过早的停止路桥维护, 使得尚处在维护其的路桥失去保养, 这就导致其寿命和质量严重下降。另外, 后期维护限制不合理, 维护制度不能够严格执行。
2 路桥病害的处理措施
路桥施工过程中的病害种类很多, 其形成原因也很多, 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第一、加强施工招标管理。路桥施工的监管部门应该对目前的施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统一的梳理和备案, 对其施工资质进行详细的考核, 坚决剔除不合格单位, 或者存在违规操作的单位。完善施工招投标相关立法, 在招投标过程中加强监管, 最大限度的杜绝替标、陪标等违法行为。另外, 监管部门可以不定时对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考察其是否具有从事这一行业的资质。通过考察, 督促工作人员对本行业的前言知识进行学习, 切实形成“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施工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提高了、工作态度端正了, 施工的质量也就有了更好的保障。第二、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路桥工程后期的病害问题, 所以一定要严格把关。针对现存的“偷工减料”, “以次充好”的问题, 一定要彻底杜绝。在这方面, 国家可以完善立法, 其中包括工程上的问题问责制, 一旦出现问题, 相关负责人员必须全部问责, 绝不姑息。通过立法, 做到出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局面。借助这一强力管控, 对那些违法操作的人员画出“高压线”, 使其不敢进行暗箱操作, 相关官员的受贿行为、不作为行为等也要依法严厉查处。切实做到工程安全无小事, 不留死角, 全盘透明化、公开化、合理化。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百姓心里踏实, 心中有数, 也会减少相关灾害导致的国民经济损失。另外, 工程质量的保障是后期道路保养的前提, 只有工程质量过关, 再结合后期合理的保养, 才能使得道路良好的使用。第三、路桥工程保养方案要“落地”。通常情况下, 施工单位以为交工就万事大吉, 圆满完成任务, 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后续的保养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针对路桥的保养, 不仅要求施工单位给出科学合理的保养方案, 还必须要“落地”执行, 那种只说不做的行为是坚决不可取的。针对路桥保养的问题, 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 在交通管理部门收取的过路费用里面抽取一部分作为专门的路桥保养费用。另外, 在需要限制的路段必须严加管控, 尤其是超重问题, 一旦车辆存在超重问题, 威胁的不止是路桥自身, 对当事车辆以及其他车辆均是一个安全隐患, 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保养方案执行。
3 结论
路桥工程施工中的病害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本文对路桥施工可能存在的病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针对路桥结构性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针对目前常见的病害治理方案, 本文建议要加强招标管理、严格管控工程质量, 并做好后期的维修保养。本文的路桥病害分析, 以及防治措施可以为以后的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亚萍.路桥施工中桥墩沉降问题的处理[J].路桥工程技术, 2009, 33 (6) :82-84.
[2]何雪娇.国内桥梁工程建设常见的病害及解决[J].东南大学学报, 2010, 26 (12)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