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24-10-1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选12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1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而学生自主学习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 深入探究, 力求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

一、教学方法应多样,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

教学内容丰富了, 教学方法也应丰富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整齐划一地用一种方法针对各个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自身的运用一些方法时也不应该要求得过死应给予充分的空间进行选择。比如一个事情的解决, 我们可有多种多种方法和途径, 不能要求学生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它是学生攀登学习高峰、学有所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性、意识性的提高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 那么,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 我们可以从调动学生的思想性、意识性入手, 培养他们“学会学习过程中, 思想问题的方向性和价值观, 教会学生学习不会只停留在方法技能培养。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丰富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内涵, 提升了课堂品质, 拓展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让其在不觉中学会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好的学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景,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新的知识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 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 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 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逐步培养其创造和学会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体验中质疑、释疑的本领

“体验”是最好的老师, 体验是实践的绝妙途径, 体验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窗户”。在大量的体验中, 学生能发现问题, 教师也能发现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训练, 甚至走出课堂搜寻材料, 进行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有效教会学生学习的中心也在于此。“学”与“问”相辅相成, 问为了学, 学必然问。“?”像把钥匙。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像只耳朵, 能引进无穷无尽的知识。将它倒过来像个衣钩, 能挂住所学的知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质疑问难留下空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当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组织同学一起分析解答, 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冒险, 勇于创新的热情。

学习过程一般是“生疑—质疑—释疑”生疑是起步环节。生疑先得激疑, 激疑有他激和自激两种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提倡自我激疑, 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地向未知的学习领域发起进攻。预习是自我激疑的有效方法, 有的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觉得预习白费时间, 预习不预习都一样, 反正教师都得讲。此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算算“经济账”。讲前花了5分钟预习, 课中的获得远大于5分钟的学习效益。这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某个环节机器学生产生疑问, 然而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带着所生的疑问查阅书刊或把疑问带到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点拨, 这个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此时茅塞顿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诱导学生大胆想象,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贯彻并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 而是在有目的, 有计划的观察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为进一步发展思维打下基础。

时代变了, 为了使学生能在知识快速更新的21世纪应付自如,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是学生生存与发展之本。总之,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人人都有成功的愿望, 关键是教育者如何操作, 如何因人而异, 如何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探索的问题。谈真正做到, 还需要更多的“探路者”的不断总结和付出。对于“教会学生学习”, 仍将继续思考和反复实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2]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 1978.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牟敦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化学教学, 1980 (4)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2

1、课本:

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可以说每一篇都是内容健康、语言优美、表现得法的优秀”作文“。这些文章,题材多样,程度得当,能够全面体现我们应当学习掌握的作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意识地运用课文里的好词佳句,反复地运用,真正使课文里的语言变为自己头脑中知识的一部分,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运用境界。吸收课文语言养分多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觉得语言贫乏,笔端枯涩了。

2、课外书:

如果在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以后,还想看点什么,我的建议是,能读懂的好书都可以拿来读读。多看那些强调人生的光明面,以励志、温情、冒险故事为主题,写实题材的作品都可以读。如《苏菲日记〉、《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未央歌》,作家李潼的《少年噶玛兰》,德国作家米夏埃尔・安迪的《默默》、《说不完的故事》(一名《大魔域》)等等作品。好的书,不分年龄和国界。

一般说来,书读得多了,必然帮助你提高协作能力。当然也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一是读书不要“偏食”。只要是看得懂的内容都爱读;二是读书要用心,有人甚至是废寝忘食,常常为书所迷;三是读书重意会,书中的人物、情节常常浮现在眼前;四是读书求效果。读后要知道什么是美与丑,学会怎样分辨善与恶,书像一扇宝库的窗户,展示了另一个美好的天地。

四、学习蜜蜂,积累素材,建造自己的“资料库”

据科学家家研究发现:蜜蜂每酿一公斤蜜,大约要采100万朵花的花粉。在采的过程中,蜜蜂要飞的路程相当于饶地球8圈。它们几乎没有停顿的时候,始终忙忙碌碌地寻找食物,一旦发现,就要千方百计地把食物扛回去储藏起来。同学们也学着蜜蜂建个专门积累生活素材的小本儿,日积月累就成了个──“资料库”,同时坚持不懈地往自己的“资料库”里搬东西,那么也会积累起写不完的素材。当然在积累过程中要克服自己“三分钟的热情”,还要对搬积累的材料加以精心地选择。“生活中一丁点儿的人和事,一片叶子,一幅画,一段音乐,一种色彩,一个意念…都可以引起写作的冲动,关键是你要通过思索发现其中的价值。”

五、想象与写出自我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说有日本教育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教中国和美国学生画鸡。结果中国孩子就自然地画了两条腿儿的鸡,老师会表扬他们观察得仔细;美国孩子就画了四条腿儿的鸡。而美国孩子因为喜欢吃“肯得基”的鸡腿,渴望鸡多长两条腿,再说牛啊、马啊不也都是四条腿的吗?美国的老师便会赞扬他们现象丰富。这种区别,可能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缘故。中国的孩子上美术课,重在学习画画的技能,画得与事物越像越好;而欧美国家的孩子上美术课,看中的是儿童的“自我表现”,能不能在画中把自己的思想反映出来。这件事说的不仅仅是学画画的方法,对于“我们应该怎样做作文”也有很大启发。

也就是说,想象与写出自我并不矛盾,我们的作文在今天不光有方法、技巧,写出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体验,还要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想法,学生独特的发现个感受,学生独特的童心个灵气。“作文要写出自己眼里和心里的东西”,即使写的是“四条腿的鸡”也是可贵的。当然想象需要注意到一是想象要合理;二是想象要丰富,三是想象来源于生活的积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3

关键词:习作兴趣;前提;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91-01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改变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局面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抓好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学会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方法上下功夫。

一、习作兴趣培养是前提

要学好知识,兴趣是关键,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释放和愉悦感,写出真情,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在指导学生开展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充满激情的写作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作文情境。成功的作文教学强调的不是强制性的写作,而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写作。试想在狭小的四面墙壁的教室里,让学生一支钢笔对着一张白纸诉说“真情”是多么的不近情理,这通常让学生感到“咬破钢笔无觅处”。我们要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是自然而然的,因为真情实感来不得半点勉强和虚构。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作文情境,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

二、习作方法指导是关键

作文犹如说话,关键在于方法。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作文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作文要求:卷面整洁、字体美观、格式正确、作文之前先列提纲等;再如文法技巧: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如何运用语言(修辞的运用、句式的使用、诗句的引用)。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技巧尤为重要。学生写作有“章”可循,有“法”可借,作文水平才会自然提高。例如写人的作文,它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继续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又如写事作文,要求层次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继续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让学生写《野餐》的作文题目。在指导时,我也强调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要写真情实感。我想有这么好的材料,肯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着描写野餐的经过,最后高高兴兴回来。作文显得很平坦,没有一点感人之处。我对作文进行了讲评,再次指导学生写这次野餐活动,我采用自拟题目让学生来写。没想到的是,学生竞一连说了好多题目,而且都说出自己取这个题目的理由。这次作文同学们写的特别顺,不但课堂气氛轻松,而且写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富有感染力,通过这两次作文的对比,使我感触很深:这样,由“命题作文”改为“自拟题目” 作文。学生都写除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话可写,有自己有内容可写,作文就会生动活泼、千姿百态。

三、修改作文是重点

俗话说:好作文是该出来的。作文教学中,让教师感慨最多的莫过于评改学生作文,拿到学生作文,教师从纠错字、找别字、正语句、该标点、写评语到课堂讲评耗时、费力,而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却过目不过心,成绩高了多看几眼,成绩低了塞到桌框里了事,究竟如何是作文的评改更有成效呢?我评改作文采取了一下方法:一是让让学生自改;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地修改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二是组织学生互改、互评;由于学生的个人水平有限,自己的一些语病已养成习惯,所以有的问题自己发现不了。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桌互评、组内互评、组组对评,听听别人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同时在评判别人的作文时,也能取长补短。三是对照、提高。对同一题材的作文,教师可以安排组内或全班范围内交读、宣读。宣读优秀作文,使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汲取别人的精华,补充修改自己的作文;宣读病文,使学生对照反思,对存在的错误加以避免。当然,学生修改作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甩手,老师还学要做好引导、点拨。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并深入到学生中扫评,对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并对学生的评改进行点评。教师应积极的赞扬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我还记得初中时老师的一次作文评语:“文笔流畅,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是篇佳作。”老师适时的肯定是这位学生的习作直线上升。如今,我站在了讲台上,并且是一名语文老师,这份记忆使我深深理解:让孩子保持那份热情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4

关键词:写景,方法,探讨

作文教学是学生字词句篇综合能力的高度体现, 也是学生情感态度、美育教育和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 而写景作文以其取材范围广, 结构严谨, 语言精练, 感情真挚, 特色鲜明的特点, 常使初学者难以下笔, 习作显得空洞无物, 无病呻吟。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写景作文要从如下几方面着眼。

一、慧眼审题———咬定青山不放松

写景作文必须根据不同季节 (春夏秋冬) , 不同时间 (早晨、中午、黄昏、傍晚) , 不同环境 (城市、乡村) 等认真审题。不同时间在不同地点, 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均景色各异。如写《早晨》, 四季的早晨, 城市和乡村的早晨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写《我的校园》, 校园的四季景色和学生的活动存在着差异性。在审题时要紧扣题意,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明确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突出习作重点。如写《故乡的山水》, 就必须写出故乡山水的特点及喜悦赞美之情;再如写《美丽富饶的家乡》, 就要突出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也可以写党的富民政策使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根据题意确定写作中心, 有针对性地观察、选择和组织材料, 才能使文章题意明确, 立意深远, 主题深刻。

二、有序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 观察是生活的前提, 是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 洞察人生的重要途径。首先, 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法、移位观察法和移步观察法, 即将立足点作为固定点选择角度观察, 转移立足点不转换景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按作者的足迹移动选择观察点而观察。自然景物一般要依据观察顺序, 根据位置的移动和空间的变换,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从远到近 (或相反) , 或按时间的顺序, 或移步换景细致观察, 同时, 根据时间、地点、季节的变化重点观察。如春天鲜花烂漫, 夏天绿树葱郁, 秋天硕果累累, 冬天白雪皑皑;朝阳辉映, 骄阳似火, 晚霞满天;农村溪水潺潺、燕语莺啼, 城市高楼耸立、车水马龙;乡间宁静灯火, 城市浪漫霓虹, 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另外,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也景色各异, 如四季的早晨, 农村和城市的早晨, 四季的校园各有特色, 应细致观察, 精心提炼。

三、精心选材———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作是将搜集的材料加工提炼, 从而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 写作时常需要积累材料, 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 不能信手拈来, 选材时必须围绕习作的中心, 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材料加以运用,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每一个地方, 每一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观, 应重点选择,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精心搜集, 主次分明, 大胆取舍, 力争材料新颖别致, 典型具体, 精妙绝伦。

四、巧妙构思———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作时不能将搜集的材料一一罗列, 简单堆砌, 要围绕一定的主线, 安排和组织材料。写作时可根据游览的路线, 观察的顺序, 时间的推移, 季节的变换和景物的类别合理安排材料, 根据景物的特征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安排段落层次, 不能一味摹仿“三段论”, 更不能随意拼凑, 任意安排段落, 要将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景物浓墨重彩, 着力描绘, 对次要的可以略写。在材料的安排上, 重视布局谋篇的同时, 还要重视开头和结尾, 好的开头和结尾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文章开头可直接点题, 结尾直抒胸臆, 顺理成章, 自然流畅。如老舍先生《草原》一文, 作者从一进入草原的景物和感受入手, 写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由衷地发出“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有些文章开头可总述全文, 然后按“总———分———总”的形式一气呵成, 自然结尾, 如《桂林山水》一文, 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 接着写桂林的山 (奇、秀、险) , 水 (静、清、绿) , 山水辉映成一幅精美的画卷, 情由景生, 爱由心生;有些文章开头巧设悬念, 结尾照应开头, 自然点明主题。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 开头写“未到张家界, 我就听人说: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奇特, 有着泰山之雄, 华山之险, 黄山之变化, 桂林之秀丽”, 使人对张家界旖旎风光无限向往, 再通过描写张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 最后由衷地发出“迷人的张家界, 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构思精巧, 意味深长。

另外, 习作时还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大胆合理的想象, 赋予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推敲修改———千锤万凿出深山

好的习作不在篇幅冗长, 贵在短小精悍, 写作时妙笔生辉, 一挥而就固然可取, 但文章贵在修改。初学者更不能忽视, 欲速则不达。习作布局谋篇后, 要不断推敲, 不仅从字词句段, 篇章结构, 立意构思, 材料选择, 主次详略等诸方面细致修改, 还要从标点符号、表现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反复推敲, 使文章力求精练, 简洁明快, 情感丰富, 独具匠心, 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总之, 在写景时不能敷衍了事、粗心马虎, 更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既要重视积累知识, 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情感,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又要勤学善思、常写多练、精心锤炼、反复修改, 只要这样, 写文章时才会得心应手, 既得“鱼”, 又得“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5

20xx年月26日下午xx区小学数学新教师最后一次活动在百家湖小学举行,这次的主题是浸润式培训,这次培训活动采用从实战教学到评及讲座的模式。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能力还很缺乏,需要老师的从旁引导,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引导学生的度,不是一味的牵着学生走,适时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在《认识乘法》这一中,焦欢欢老师就很好的做到了从辅助到半辅助再到放手,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认识乘法。

《认识乘法》本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焦老师在一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新的开始,焦老师从学生熟悉的要算一共有多少应该用加法入手,4个相加,个2相加,个相加等等,最后到24个2相加,让学生意识到当有很多个相同的数字相加的时候怎么办?从而引出乘法,让学生明白用乘法可以更简便。在引出乘法的过程中,焦老师先是用出示2个2个一组的小兔,有组;个个一组的小鸡,有4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像小兔和小鸡那样子摆一摆,给出要求:每堆摆2个,摆堆;每堆摆个,摆2堆。最后焦老师让学生自主的摆,并全班交流每堆摆几个,摆几堆。从给学生摆好,到提出要求让学生摆,再到让学生自主的摆,这个过程教师一步步的放手,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这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很值得我们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6

【关键词】口语教学 英语语感 行动措施

一、引言

本人所教的学生都普遍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较弱,口语也不好。上课表现消极,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课堂的交际活动难以进行。英语课堂变成了一人讲,正常的教学进程难以顺利的发展,教学效果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经过多方面地调查,从口语入手逐渐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语感及综合运用能力。

二、行动措施

1.要点亮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首先是了解他们,通过课后谈话弄清所教学生的所想、所畏、所盼。刚开始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便签本,每天写几句话,谈当日的学习感悟(尽量使用英语)。我也各个回复和批阅,并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一个月过后,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听讲,眼睛更亮,更加愿意参与活动。接下来,我又采用了值日生汇报,每节课有几分钟让值日生谈每日见闻,所熟悉的人、事等。对于口语较差的学生,会提前布置任务,帮忙修改,鼓励他们多用英语说。表现出色的,有进步的学生会大加赞赏,根据个人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会取得成绩,感到自己在进步,有所收获。学生又了成就感就消除了惧怕感,一段时间后,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越来越愿意开口了。

2.以口语交际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我自始至终都坚持课堂活动以口语交际为主,以口语交际来组织活动、以口语交际来完成活动、以口语交际来发展活动。对于口语弱,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上一堂英语课如坐针毡,我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会抓住时机地激发和鼓励他们。在设计课堂交际练习时,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得原则,让口语好和口语差的学生合作,充分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感知到老师在关心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做事,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 Unit2 Reading Must we choose the environment or economy? 中,课前准备一个视频关于环境保护,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采用循环训练的方式,先让一名成绩差的学生说出看到的东西,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填词;接着请英语学习稍好的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连词成句;成绩好的学生總结复述。这种方式下,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充分地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开口说英语的人多了。

3.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1)利用课文中的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1Unit2Reading Home alone中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复述课文并不是背诵,也不是照搬原文,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都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和积累,更有利于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复述课文,精心设计复述内容,并用幻灯片呈现出来,以便降低难度。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辩论的方式来表达并记住课文中句子,如Module 5 unit2 reading 设计成辩论赛并让学生来评比打分,评出获胜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起到了口语训练效果。

(4) 口头作文。要求学生的写作练习一般分为口头作文和笔头作文。口头作文每天都有,笔头作文两周一次。口头作文是用所学的词汇、句型编造段落,这样扩充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词汇量和句型量。

(5)开展练习英语口语的活动,比如说,每周开展一次英语角的活动、英语俱乐部、朗诵比赛、短语比赛以及每年举行一次英语圣诞晚会。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空间,进一步营造了口语交际的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口语教学为突破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也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英语薄弱的农村高中生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爱面对他们,多求改变与创新,多鼓励,帮助他们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想,在一个和谐而快乐的英语学习氛围中,我们一定都能教上一个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文摘

[2]浅析高中英语语感的培养.英语名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7

预习一般分为全册预览、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三种, 这里我重点对课时预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

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 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 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在教学实践中, 我把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先读书, 划批注;有缺陷, 及时补;多用脑, 勤动手;试练习, 找疑处.”

1.“先读书, 画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 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 可边读边画, 把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

2.“有缺陷, 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如

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 就要及时复习, 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 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多用脑, 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 它告诉

同学们, 预习过程中, 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 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 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 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 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试练习, 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

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 完成以上任务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 通过试做, 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 内化新知, 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 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二、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 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例如, 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计算”前, 我要求学生这样预习:

1. 阅读本节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 多读几遍, 看看是否理解, 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

2. 回答问题:

(1)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2) 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3)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4) 什么是“进一法”?其实认真的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1中已接触到了这些问题, 正好有的放矢, 能继续并完善自己的预学过程, 使预学的效果更明显, 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本节后面的“想想做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

4. 再一次看书, 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是什么, 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 记下来.

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学生预习效果非常好,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可以把预习活动“置之课外”, 但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纲, 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 这样一路走下去, 到了高年级, 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三、要严把预习作业检查关

预习的指导很重要, 如果只布置不指导, 那么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不会很明显, 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而言, 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预习作业的检查,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 课前检查

课前我会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 了解他们预习情况如何, 好的给予表扬并奖励“五角星”, 对于预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方面加强教育, 另一方面予以帮助, 及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指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不懂的问题, 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

2. 课上检查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老师“讲”, 学生“听”,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那肯定不利于新知的学习, 更不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本学期我在教学时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发生这样的弊病, 因此我每次课上都会花10~15分钟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 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预习质量如何, 通过这样的检查,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并让一些预习不认真的学生吸取教训, 从而在下次的预习中能不断地改正不足, 争取进步.

四、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 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 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 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8

一、朗读文言文

古语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即使是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 要真正体会文章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感受文学的魅力, 都必须认真抓好朗读这一环节。朗读是一个眼看、耳听、脑想、口诵等调动人感观系统的过程, 它使“死板”的文字“活跃”起来, 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知子自知”。例如:在教学曹操《观沧海》一诗时, 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掌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诗歌中“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等句子, 通过深沉、有力的朗读, 配以一段恰当的音乐,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 把学生带到那种辽阔威严、宏伟壮大的海山秋色的意境, 感受萧瑟秋风中, 海水多么荡漾壮阔, 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百草多么丰富茂密。随后, 教师在对这些句子的语气、语调变化进行指导,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壮阔的景象任人看之心胸顿会豁然开朗, 感觉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 包容万千, 心中豪气是喷涌而出, 于是乎教师激昂慷慨的朗诵最后几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下, 深受感染, 纷纷模仿, 有点学生还不由自主地加上了自己的表情和手势, 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诗人的豪情万丈和博大胸襟。学生通过如此读语气、读意境、读情感的朗读, 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文章诗词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文章的主旨。朗读文言文时还可以模仿古人在诵读诗文时摇头晃脑的读书方法, 学生会觉得好玩有趣而乐于模仿。等习以为常之后, 便能把内心的体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摇晃脑袋抒发出来, 达到自我陶醉的境界。这就是入情入境入文的表现, 教师再稍加点拨从而领悟到作者作文时的意旨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讲究“信, 达, 雅”, 但对于初中生, 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 用现代汉语, 字字落实, 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 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踊跃思考。我采取了以下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 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 定下各组必须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 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句、语法等问题, 然后对方予以回答, 答出则得分, 反之则扣, 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 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 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 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 积极提问题, 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 如一些常见重点虚词的不同用法, 特殊句式的判断和分析。回答的怕“丢面子”, 抓紧时间思考, 不敢稍有懈怠, 就这样, 原本一潭死水的课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中翻译的疑难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 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 回顾以前的知识, 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 课后仍回味无穷, 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变“苦”为“甜”,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 身心得到了陶冶,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背诵文言文

背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 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背诵, 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 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 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 在学习文言文时, 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在教学实践中, 抓住以下几种方法便可帮助学生轻松灵活背诵文言文: (一) 理解背诵式, 许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 是不理解语意, 感受不到古文之美, 加之读来拗口, 背来易漏字脱句。针对这种情况, 让学生先理解后背诵。 (二) 问答背诵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 (三) 联想背诵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 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四句古诗文中写“山水”的诗句。学生通过联想复习背诵名句, 一方面养成了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 一方面还为写作提供文学素材。

文言文的教学所涉及的方式方法当然远不止以上三方面, 只是借此望学生能从中“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 博古通今, 古为今用, 从古诗文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陶冶情操, 引起共鸣, 产生美感, 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9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读”的能力明确标明: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 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小学阶段高年级阅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 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可是, 事实上, 到小学毕业, 地处农村学校的学生是否能达到这个标准呢?这其中存在的差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分析现状:

通过分析当前的阅读教学, 我发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许多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方法单一, 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操练句型, 把“阅读课”上成了“对话课”, 完全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能力的培养。

[问题二]学生对英语阅读有很强的畏难情绪。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读懂英语文章, 他们觉得要读懂一篇文章, 必须知道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意思。如果一句话中有几个单词不认识, 他们就会觉得没法把文章读懂。

[问题三]词汇量有限。

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很有限, 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词, 学生读文章时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下去, 不是按句群或意群读的, 所以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问题四]缺乏好的阅读材料, 缺乏阅读的兴趣, 没有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除了书本或作业中的阅读练习, 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 英语阅读对于学生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很多小学生都没有耐性去看完一篇文章甚至一个短小的故事, 看着看着就会没耐心继续看下去。

三、解决对策。

现在的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接触英语, 如果课堂上不努力改善这些现状, 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 应该引起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思考和关注。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的效率?

[对策一]积累充足的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英语, 掌握词汇是基础。背诵是增加词汇量的方法之一, 但是, 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单词的动机, 巧妙地将词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对策二]增加培训力度, 鼓励一线教师上好阅读课。

现在许多公开课大多都是词汇课或对话课, 许多一线教师对于阅读课怎么上存在很大的困惑, 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拓展, 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 没有多余的课外知识的补充。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多开展让学生复述短文的活动, 让学生努力利用短文中的句子进行交流。让“说”架起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 真正实现了“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教学规律。

[对策三]用好教材, 搞好精读, 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训练。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PEP教材的每个单元的C部分都有一个story time的环节, 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小学五年级每个单元的A、B部分各设置一个Read and write部分, 六年级则设置一个Let’s read部分。这些文章通常篇幅适中, 生词含量也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且每个部分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进行重点句型教学的同时, 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阅读教学元素, 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策四]精选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光靠书上的几篇短文根本不够。学生的习作是比较好的阅读材料, 里面的句子大多数的学生也都能写, 同龄人的习作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也可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有趣味性的, 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阅读材料, 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生词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教师应该合理地选择一些图文并茂, 内容夸张, 幽默有趣, 人物生动可爱的阅读材料, 如《三只小猪》, 《小红帽》等。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读懂文章。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它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 我们教师只有明确具体阅读教学目标要求, 持之以恒,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将听说读写活动恰当融入阅读教学中, 提高阅读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 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 循序渐进, 让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兴趣, 变阅读为“悦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徐永珍《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10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已经在全国广泛推行快10年了, 笔者作为标准的施行者, 如何领会《标准》精神, 转变教育理念,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驾驭课堂?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直在困惑和探索。古人云:“授之以鱼, 三餐之余;授之以渔, 终生之用。”这里的“鱼”和“渔”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所谓的“鱼”是可食的, 而“渔”则是捕鱼的方法。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如果学生出了校门只会坐享其“鱼”那知识总有枯竭的时候, 而要是学会了“捕鱼”的方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被动掌握知识的局面, 接过前辈手中的“鱼竿”。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探索“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1. 要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其间, 教师不但要备知识, 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 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 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 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 始终把最新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善于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和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 并能灵活的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2. 导入设计要巧妙一些。

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开门见山导入;巧设悬念导入;利用媒体导入;利用谈话导入;游戏导入。

3.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纲要》在课程的实施, 引导学生学习等方面就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搭建一个互动教学的平台, 引导他们独立、自主, 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4. 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训练。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 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 用词恰当, 表达连贯, 清楚准确, 精炼简洁, 形象生动。所以教师要加强语言的训练,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

5. 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礼记·学记》中记载:“教然后知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进行反思, 通过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对《又画又做又印》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在准备上纸版画之前, 笔者觉得学生对纸版画应该很感兴趣, 因为纸版画的制作过程轻松, 又具有随意性和游戏性, 同学们可以在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将《又画又做又印》这一课, 设计为2课时:第1课时《寻找我们身边的痕迹》, 第2课时《黑白纸版画的制作》。

1. 对《我们身边的痕迹》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我们身边的痕迹》是作为《又画又做又印》的铺垫课。同学们大多玩过“拓硬币”的游戏, 拓印的过程以及拓印的图案会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奇妙无比!本课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凹凸不平的材料, 用工具采集这些纹理。提出问题和总结经验。并能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 观察美, 感受美, 表现美。通过作品的欣赏, 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 让学生探究表现方法,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相互启发。创造性地运用采集来的材料, 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情趣, 学生乐学。

第一次尝试:在第一节初一 (4) 班的课上,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笔者准备了一枚硬币, 对学生说要变个魔术给他们看, 把一枚硬币变成两枚。等把硬币拓印下来时, 本以为学生会对此很感兴趣, 为笔者的“精彩”表演叫好, 没想到学生一片嘘声。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也不愿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反思:显然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学生对课不感兴趣, 这样教师上的很辛苦, 学生学的也痛苦。教学效果和起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课前准备的图片不但吸引不了学生, 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融入课堂教学中。导致这样的结果是笔者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设计教学,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意识中师本位的东西在影响。只是为自己备课, 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 主观地让学生接受, 无疑是强人所难。教学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在学生认知水平上下功夫,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质, 让学生开心的上好美术课。

第二次尝试: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的,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互动合作的精神等, 成为了笔者下一步教学的目标。

于是, 笔者及时对那节课的教学思路做了修改, 并在初一 (3) 班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教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一堂课能否成功, 导入是关键的因素。因此, 积极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 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

在导入部分播放了一段悬疑案, 在谜底即将揭开时画面停顿。请学生猜猜, 警方是如何知道凶手的。学生这时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是“窗台上留下的脚印”;有人说是“玻璃杯上的指纹”;有人说是……笔者乘胜追击:“鞋印和手指印又是如何被留下来的呢?”学生说:“鞋底有纹样的, 手指也有纹路。”有的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把脚都抬了起来, 甚至把脚直接踩在白纸上, 让我们看个清楚。笔者先肯定了他的观点, 问他:“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能把脚印印下来的?”那位学生把鞋脱下来说:“鞋底有凹凸不平的纹样。”“凡是有凹凸不平的纹样都能留下痕迹吗?我们身边有类似这种凹凸不平的纹样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开来:窨井盖、自行车轮胎、话筒、牛仔裤上的绣花、瓷砖、树皮和树叶……学生举的例子非常好也非常多, 有些甚至连笔者都没注意过的一些物品。

教学思路: (1) 悬疑案导入。 (2) 寻找身边的痕迹。 (3) 学生利用这些痕迹, 进行小组合作创作。 (4) 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感想。

反思:在第二次尝试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但还有一些同学对生活的……留意不够, 还有小组合作时, 有的同学怕“脏”怕“麻烦”, 坐在椅子上做旁观者。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在于人的发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美, 创造美。通过这次尝试, 我发现教师的工作重点不仅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教学平台,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发挥才能, 尽量多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在这次教学过程中, 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不够等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积极地引导, 鼓励他们, 让他们知道, 相信自己能做到, 相信集体的力量, 笔者会不断调整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所以笔者又陷入了困惑,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三次尝试:接下来是初一 (1) 班, 这个班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于实验小学, 动手能力很强, 再加上在美术课之前, 有信息课, 于是想到了寻求信息老师的帮助。让她帮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网上寻找生活中能留下痕迹的图片, 简单做成PPT, 然后美术课上展示。

教学思路:

(1) 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式有: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自然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信息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在这节课中就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 通过网上寻找生活中能留下痕迹的图片, 简单做成PPT。

(2) 拓展想像的空间, 体验探究的快乐。 (1) 让学生寻找身边凹凸不平的东西, 动手实践拓印的方法和技巧, 发表自己的感悟、认识与见解。 (2) 在研究中学生发现, 许多版画作品可以用现成的材料来制作, 如树叶、手脚印、水果的外包装、甚至我们的旧课桌…… (3) 学生到校园里采集拓片, 展示汇报, 交流成果。

(3) 全员参与, 学会合作与分享。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 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的环节, 既可以打破“一言堂”, 让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启发,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 互相竞争的精神。同时利用每个学生看问题角度的相异点相互启发, 就能激发自身的灵感, 活跃思维, 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反思: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 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合作。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方法。

2.《黑白纸版画》教学回顾与反思。

初试互动教学的经验, 为笔者在《黑白纸版画》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以往在纸版画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设计草稿时无从下手或草稿过于复杂;剪贴时心中没底, 不知该剪哪块和留哪块;在拓印过程中学生怕脏, 和对自己没信心。基于这些问题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

(1) 让学生欣赏同龄人制作的纸版画作品, 让他们讨论:好在哪, 不好又在哪里?如果是你, 你又会如何进行修改。

(2) 准备好一些可直接进行拓印的模板, 分组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自己处理拓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在同学们初步取得成功时, 学生对纸版画真正产生了兴趣, 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所设想的步骤进行, 其间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教师需要灵活应对。研究表明, 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 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大都不敏感, 教师的教学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一步步进行,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 却进行的完全一样,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会随机应变, 过于详尽的教案也有可能起副作用, 教师应从各个方面考虑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有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 灵活组织各种讨论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是个有心人, 能够及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深入挖掘,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掌握更多丰富的知识, 在课堂上灵活应变, 使教学更生动。

三、反思后的反思

短短的两周课时结束了,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 师生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有所发展。但不免也有些问题没解决, 我们要清楚得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 (学生) 和教育主体 (教师包括环境) 交换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交流经验, 鼓励学生创新,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实践。总之, 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有待我们去解决, 我们要有充分的、清楚的认识。课程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 更复杂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威廉·威伦, 贾尼丝·哈奇森, 玛格丽特·伊什勒·博斯.有效教学决策[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9.

[2]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家建.与生共舞与美交融与时俱进——谈美术课改的三个基本点[M].北京:中国美术教育, 2003.

[4]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11

重视农村文化单靠“送文化”只能治本不能治根,“文化扶贫”要扶本,只有标本兼治,才是乡镇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人,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而不是政府唱戏群众看戏的老局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做到乡镇文化的扎根,就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一、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

2009年9月文化部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强调了文化站的建设场所和基本功能:要求文化站应位于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文化站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我省根据《办法》的规定对乡镇文化站建设也提出了相关的硬件设施规定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这一标准的制定和督察,更加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发挥文化站基本职能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强有力的文化队伍是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保障

但光有场所阵地还不行,有些乡镇文化站建设得很好,功能厅焕然一新,可是活动人群寥寥无几,空有架子。这就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文化队伍。

1.确立编内文化工作人员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对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年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经费(含聘用人员)的投入不低于2.5万元,确保2-3名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工作。

2.发挥业余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的作用

(1)建立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培育文化带头人。

要不断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除了每个村配有的文化专职协管员外, 在社会上寻找有组织能力的多才多艺的热心者,建立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发动他们的力量,打开群众文化活动涉及面,如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民间艺人等等。让他们的爱好与专长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加强群众业余文化团体队伍建设,培育发展民间艺术团体。

所谓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在农村就是“草台班子”,要培育和挖掘这样的团体,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水平,农村的事,都应该以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也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根基。例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地方剧团、腰鼓队、舞龙队、舞蹈队、太极拳、健身队以及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队伍,哪怕是几个人的队伍,将之不断发展壮大,在队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组织队伍的领头人,一些具有号召能力的文化志愿者也凸显出来,成为强有力的文化带头人。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利用多种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篮球赛、书画展、春节写对联、文艺踩街、非遗活动、民俗活动、信俗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利用地方小戏对当前重大形势进行宣传、激情广场大家唱、大家跳、电影放映活动、展览、讲座等都是活跃在各地乡镇文化的表现形式。

1.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长期以来,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承载着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历史见证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因此,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尤其在农村,青年一代应该是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随着年青人口的大量外流,外面世界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很容易追求时尚的潮流,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自然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在农村,开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反映了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水平。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民俗节日,不失时机地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2.维护和发展民间信俗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农村,民间信仰渗透民众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是民间信仰活动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前后,农村游神活动密集,游神队伍每到一处都非常热烈,村村张灯结彩,鸣炮上香,路祭迎候。全村大小老少都会参与,成为全年的盛会,这就是信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的信俗文化备受敬重,也是农村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维护和发展民间信俗文化。不仅构筑了多元和谐的文化环境,而且大大滿足了百姓的需求。

3.以点带面,培育和宣传文化典型。

鼓励各村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显神通,挖掘本村民间文化活动项目,推广一村一特色,以点带面。乡镇文化工作者要起到引领作用,每年通过展演、比赛的形式推广先进文化,交流工作经验,宣传文化典型。同时要做到在活动过程中留有资料,有总结,有照片,有简讯,对活动进行交流推广。最终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的兴趣,使他们热衷地参与进来。让农民不断体验到参与文化活动对健康的长效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就会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渴望,从而成为文化的主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活动需要出新,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互相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让每一次的活动都有新点子,新创意,才能不断吸引群众参与。文化工作者需要汲取他山之石,汲取他人的活动策划经验,才能达到文化为广大百姓服务且不断出新的真正目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12

笔者认为,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阅读技巧的完善。在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水平同等的情况下, 经过阅读技巧训练的学生, 其阅读速度、理解水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均高于其他学生。

一、阅读策略定义

根据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阅读技能包括:略读、找读、预测下文、理解大意、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等。

二、阅读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层次可分为: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实际阅读教学有三个部分:读前活动、阅中活动、和读后活动, 且侧重点不同。

三、阅读策略在教学中的渗透

不同体裁的文本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都不同, 忽视特定体裁的阅读技巧会使阅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根据不同体裁渗透相应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教学。笔者将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第3单元课文“Not just watching the film...”为例, 探讨如何将阅读策略指导渗透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Not just watching the film...”, 是商业计划书, 介绍“RealcineVirtual Reality Cinema”, 文章结构清晰, 类似说明文, 分为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和结语 (conclusion) 三部分。

1. 读前活动

其作用是引出话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不同体裁和题材, 教师可利用提问、预测、头脑风暴等方式, 引导学生学习背景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 将文本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提高阅读效率。

考虑到学生对虚拟电影科技的陌生, 笔者利用课文标题和背景图,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Realcine具体化、形象化。以下是该部分的设计。

(1) The teacher plays a short period of movie selected from Harry Potter, which lasts 25 seconds

(2) Get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title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in your text book and following questions.

Q1:What are they wearing?

Q2:What are they doing in your opinion?

25秒的电影片断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引起他们的兴趣, 继而进入主题学习状态。学生通过预测, 激发阅读课文的渴望, 并思考:图中的人物为何要穿戴成这样?这是怎样的电影?在这种电影背后有什么科技支撑?它是如何运作的?……

2. 阅读活动

略读、跳读、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等阅读技巧的渗透体现在阅读活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优化设计, 使学生学会合理分析语篇结构, 找准主题句, 把握特定语篇含义, 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以下是该部分的设计。

(1) 略读全文

Task: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and what the author talks about within one minute.

笔者请学生一分钟内找出文章主题句和主要内容, 提示学生:主题句常出现在引言和结束语部分;基于商业书文体特点, 引言部分会涉及文章主要内容。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Expositive Writing (说明文)

提示学生:商业计划书类似说明, 其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记住这类体裁的语篇结构, 你会快速抓住文章主旨。

(2) 略读正文

(1) Read the body part within four minutes to find out the key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告诉学生, 段落主题句常出现在段落首尾两句中。与学生个体互动后, 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Para2 Realcine, which excites all five of people's senses, is better than ordinary cinema.

Para3 How does Realcine work?

Para4 The senses of smell and taste can also be satisfied.

Para5 VR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another way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Para6 An argument about Realcine has come up.

Para7 VR has many other uses.

(2) Please match the paragraphs with the three questions discussed in the body part.

请学生将上述各段大意与正文部分的三个问题进行匹配。

Q1:How does it work? (P3, 4)

Q2:Why is it better than ordinary cinema? (P2, 5, 6)

Q3:How can it be used in other ways? (P7)

学生在“略读正文”部分的活动中, 既学会了寻找主题句和理清文章脉络, 又回答了正文部分的三个问题。

(3) 细节阅读 (阅读相关段落, 回答问题)

理清文章脉络后, 笔者通过三个具体问题, 以不同方式, 训练学生寻找具体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三个问题具体如下。

(1) How does it work?笔者在给出范例后请学生阅读、整合文本概括该科技如何利用人类各种感官感受3D电影。

(2)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RealCine?How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his idea?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思考作者是如何支撑其观点的?

(3) What uses can be achieved in other ways?Suppose youwere a teacher/doctor/firefighter...What uses can be achieved in your career?笔者希望学生发挥想象力举一反三, 了解这种科技的用途。

(4) 讨论与结论

If you were the boss,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the technology after reading the proposal?Why or why not?

通过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优秀商业计划书所具备的条件, 既回顾了所学内容, 又为本单元Task商业计划书写作做了铺垫。 (优秀商业计划书应有的条件:其一, 篇章结构清晰, 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构成。引言部分整体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二, 事例支撑观点。其三, 语言清晰、有说服力。)

3. 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设计应基于课文内容, 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语言交际功能,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 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对该文的读后活动处理如下。

Nowadays, people prefer to watch DVDS at home instead of go-

ing to the cinema.Your boss want to do something to change the situation.Make up a dialogue with your boss to introduce the product.

A:Sir, I’d like to introduce a kind of new product to you.It will change the way we watch films.I mean it is not just watching a film.

B:Oh!Sounds interesting!What is it?...

此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又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 学生应通过掌握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用好英语教材, 精心设计, 结合教学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 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训练,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真正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第二语言阅读探索问题与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一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下一篇:细胞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