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

2024-05-27

插曲(共12篇)

插曲 篇1

小学生天真、活泼而又浪漫。他们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常常会有些奇思妙想, 这些表现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过程变得开放、生动、富有趣味。但有时, 这些奇想又使得老师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不合教学设计的小插曲。

前几天, 有幸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同一篇课文《天鹅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 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 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场面, 讴歌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巧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遇到了意外的插曲, 他们对待“插曲”的不同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插曲一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位“破冰勇士”指谁?

生1:“破冰勇士”就是老天鹅。

师:说得不错。文中为什么说它顽强?

生2:因为它用身体破冰, 不怕疼痛。

生3:老师, 我好像听到了“咔嚓咔嚓”冰破的声音, 好像看到一块冰破了。

生4:不对, 老师让我们理解老天鹅的顽强, 你答错了。

师: (瞪了生3一眼)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老天鹅的顽强形象。

插曲二

师:“克哩—克哩—克哩”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1:三次。

师: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读法?

生2:第一次是清脆, 第二次是有力, 第三次是欢快。

师:我们就试着来读一读吧。

生3:老师, 我能做“公冶长”, 我能知道天鹅三次叫声的不同意思。

师:真的吗?那我们先来听一听这位小“公冶长”的理解。

生3:第一次, 是天鹅刚回到家乡, 它们非常高兴, 好像在说:“好开心啊, 我们又回来啦, 家乡多美啊!”第二次, 是他们齐心协力破冰时的声音, 好像在说:“兄弟们, 加油!齐心干, 加油!”第三次, 是攻破坚冰后的欢呼声, 好像在说:“成功啦!成功啦!我们胜利啦!”

生4:是的, 我也仿佛听到……

师:你们真是小“公冶长”, 你们理解得真棒。

感悟

一、重视学生

“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些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了。然而面对课堂中的插曲, 老师的中心是什么呢?知识?教案?学生?

以往的习惯, 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 不敢越“案”半步, 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支配和牵动着教师和学生。至于教学中的插曲, 教师编写教案时显然没有预设到。第一位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 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 按部就班地赶环节, 以至于把学生精彩的发现和智慧的火花扼杀在摇篮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鼓励想象

老师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说“破冰勇士”顽强, 学生却想象出“咔嚓咔嚓”的破冰声, 显然是“不速之客”, 但这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绽放出的智慧火花, 老师不应该回避、否定, 应该积极地参与并尊重学生的表达,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开发学生的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以此加强师生的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三、施展个性

小小的插曲, 虽在老师意料之外, 却使课堂锦上添花。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节外生枝”, 珍惜他们独特的想法, 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活跃教学气氛。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们要学会尊重学生, 善于把握,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课堂才更有声色, 更有活力, 语文教学才能富有朝气, 真正活起来。

插曲 篇2

“我叫赵思雯……”王老师刚读到开头,“啊!走开!”一阵叫声突然从后面传来,接着又是一阵尖叫。我抬头一看,咦?有什么东西这么吓人,难道是一只虫子爬进来了吗?可我什么也没看到啊。正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黄点点向我这个方向飞来,我仔细一看,啊!原来是一只小蜜蜂!

“小心!”有一个同学大声嚷道,“快躲开!”还好我反应快,迅速将身子一侧,避开了这只横冲直撞的小蜜蜂。这蜜蜂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一会儿到这,一会儿到那,看上去着急得很,而同学们也东躲西藏,叫声不断。这时小蜜蜂竟然掉到刘政熠的铅笔盒上了,现在我终于可以看清蜜蜂了,它的身体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黄色的身子小小的,竟然感觉它非常可爱。

再抬头看见刘政熠好像被吓呆了,一动不动地缩着身子,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用书本去砸蜜蜂。小蜜蜂也似乎意识到了有“敌人”,嗡的一声,腾空而起,又开始东张西望,寻找出口。

正在这时,吕易霖想到了一个办法,只见她快步走到窗户前,一边打开一边说:“大家快把窗户打开!让它出去。”我心想吕易霖这个办法真好!小蜜蜂跌跌撞撞,一路飞到窗户旁,终于撞到了出口,逃命似地飞了出去。可能大家也都希望小蜜蜂不受伤害,看它飞出去了都松了口气,有的还淘气地挥着手说:“bye,再见了!祝你好运,小蜜蜂。”

节日餐桌小插曲 篇3

双色布丁

创意妈妈:锦色- 年华

原料:西瓜汁、牛奶、白凉粉、彩虹糖。

做法:

1. 将白凉粉用凉开水调成糊状。

2. 将西瓜汁煮沸,舀一点白凉粉糊,放进去搅拌均匀,倒进模子。

3. 等西瓜汁凉下来稍稍凝固的时候,煮开牛奶,放入剩余的白凉粉糊,搅匀。

4. 全部冷却凝固之后,只要把模子倒扣过来,布丁就会很听话地出来了, 最后装饰彩虹糖。

菠菜汁榴莲酥

创意妈妈:悠悠-涵宝宝

原料:榴莲、面粉、花生油各适量,鸡蛋1 个,白砂糖2 勺,奶粉3 勺,菠菜5 根。

做法:

1. 榴莲取肉备用,去掉粗的纤维,打成榴莲糊,菠菜洗净后榨汁。

2. 面粉中加入油、鸡蛋、白砂糖、奶粉和菠菜汁和成面团,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滑不粘手。

3. 将面做成小团,按扁,用刀划出细细的纹路线,包入榴莲肉,像包饺子一样,将面皮两端粘在一起。

4. 放入预热过的烤箱,用200度烤15 分钟即可。

可爱的小寿司

创意妈妈:maomao-tou

原料:珍珠米饭1 碗、宝宝喜欢的各种水果、蔬菜适量、保鲜纸若干张。

做法:

1. 先把水果、蔬菜切成各种可爱的形状。

2. 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手把米饭捏成小饭团。

3. 把水果片和饭团叠放在保鲜纸上。

4. 把保鲜纸包起来,压实。

5. 把保鲜纸打开,可爱的小饭团便完成了!

劈啪爆炸虾

创意妈妈:锦色- 年华

原料:虾500 克、胡萝卜2 根、黄瓜2 根、跳跳糖1 袋、橄榄油、盐适量。

做法:

1. 虾初步处理一下,去头、去壳、留尾,虾身用小刀穿过,把虾尾从刚才的刀口里穿出来,用盐略腌一会儿。

2. 胡萝卜和黄瓜切成小丁( 这里还可以用哈密瓜、伊丽莎白瓜来代替,好看好吃就行)。

3. 先用橄榄油把小丁们稍微炒一下,装盘。

4. 虾过油炸,炸好后摆放在蔬菜丁上面。要拿上餐桌了,趁人不备悄悄把跳跳糖撒上去。呵呵,噼啪爆炸虾就做好了!

小紫鱿鱼包饭

创意妈妈:美味关系

原料:小鱿鱼若干,米一小勺,紫甘蓝叶一两片,香菇一两朵,盐、酱油、鸡精各适量。

做法:

1. 米洗净后浸泡一会儿,将泡好的米滤去水( 不用滤得很干),然后加入一点点盐、酱油和鸡精拌匀。

2. 鱿鱼洗净,去除内脏及软骨。

3. 将甘蓝叶子洗净、切碎,泡发的香菇切碎。

4. 将切碎的紫甘蓝和香菇粒加入米中拌匀,最后再加点儿香油拌一下。

5. 将拌好的饭酿到鱿鱼的肚子里,七八成满就可以了, 最后用牙签将口扎起来。

6. 将酿好的鱿鱼放到锅里蒸20分钟左右,关火后再焖一会儿。放凉后切块装盘。

编辑/ 兰淑会(lansh@bphg.com.cn)

妈妈的生日插曲 篇4

“快点快点!再磨蹭所有的打印店都要关了!”妈妈急切地催促着。

“妈!算了吧!这么大的雨。”我停住脚步, 拉着妈妈的衣袖道。

“算了?你要是没有词组卷, 明天早读怎么办?”我低下头, 看到妈妈的鞋子和裤脚已经湿透了。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 刚摆上蛋糕, 我突然想起词组卷丢了就随口说了一句。本来要点蜡烛了, 妈妈一听忙拉起我去同学家借了一本, 然后冒雨四处找复印店。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 雨又那么大, 哪里还有复印店会开门呢?

“快点!”又是一声催促, 母亲牵着我疾步向前。雨势越来越大, 很多店都关门了。前面又是一家复印店, 招牌亮着, 可走近一看, 门锁得死死的。

我看看表, 已是八点半了, 就又向妈妈提出要回去。谁知, 她坚定而威严地说:“不行, 再找!”风, 裹挟着来势汹汹的雨, 已经把我们的下半身都浇透了, 整个身子凉冰冰的, 地上积水很多, 行走艰难。

一家, 两家……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终于, 找到第十家时, 发现店里还有人在。原来, 店里的员工因为加班迟走一步, 被大雨困住了。妈妈连忙把卷子递给店里的阿姨, 她紧绷的身体瞬间放松。

拿着复印好的卷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的鼻子酸酸的,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

插曲作文600字 篇5

上课铃打响后不久,英语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教室里很闷热,同学们的头上都冒出了密密的汗珠,可是我们的学习兴趣丝毫未见,仍是一个个积极举手回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快乐围绕着我们六年级四班。

这时,老师又对一个问题进行了提问,一个个小手举在空中,都要举到天花板了,我也不例外,心里一遍一遍的默念着,叫我,叫我!老师果然提问了我,我刚想回答问题,可我发现同学们好像不在听我的答案,班里乱哄哄的,还有不少人起哄,正当我愤怒到极点时,一个“好心人”提醒了我:“李小璐,低头!有马蜂”,听到这个喊声,我立马坐下,扬起头一看,嗬!可不是!一只马蜂在我们这一带盘旋着,我立马戴上了帽子,穿上了外套,把自己打扮的和蒙面人似的,看看同学们,也都不比我夸张。别的同学试图想把马蜂赶走,可是无济于事,马蜂还是飞着,让我们震惊的是,马蜂竟然令老师吓得慌慌张张,脸上露出了一副害怕惊恐的神情,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能躲就躲,能打就打,班里尖叫声,叽叽喳喳声连成一片,差点把班主任招来,这时,一个很强壮的男生冒着巨大的风险,抄起书本向马蜂打去,边上的同学还都把窗户打开,这样的配合真是太棒了!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那个男同学竟然把马蜂拍死了!真是太佩服,太佩服啊!

洗澡“小插曲” 篇6

女儿2岁多,一直由我们自己抚养。她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喜欢洗澡,而且洗得“有声有色”,比如边洗边唱歌,边洗边吹泡泡。前些日子学校搞评估,我们经常加班,所以请家中二老帮忙照看孩子。没过两天,女儿在洗澡上发生了“巨变”——一到洗澡时间就往外逃,最后都是爷爷把她“捉”进澡盆。

一天,刚下班回家,婆婆就向我抱怨孩子不肯洗澡。小家伙向来是喜欢洗澡的,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小插曲”呢,有必要一探究竟。

饭后散步往回走,女儿一直蹦蹦跳跳的,然而,快到家门口时,一看见奶奶站在门口,便将头一撇,嘴一嘟,表情由晴转阴。先生立刻冲我使了个眼色,我们就近找了一张路边长椅坐了下来。

“我们再坐一会儿,好不好啊?”先生提议。

小家伙马上笑着爬上了长椅。

“可不可以告诉妈妈,刚才怎么突然不开心了呢?”我装作毫不知情。

“嗯——”她迟疑了片刻,慢吞吞地说:“奶奶——洗澡。”

看样子,洗澡已经成了小家伙的一桩心事。

“你不是很喜欢洗澡吗?”

“喜欢,不要奶奶洗。”看来,问题可能不是出在孩子本身,我和先生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奶奶洗澡痛,不好玩。”小家伙又补充。

或许,这才是“小插曲”出现的真正原因。

回家后,我们仔细地向二老了解情况。原来,婆婆怕孙女受凉,每天把水温调得很高,而且,他们觉得洗澡就是要“快”,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喜欢戏水的天性。

知道了原因,我和先生与二老沟通,让他们在照顾孩子时不要太紧张,告诉他们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洗澡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种游戏,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她才会乐意洗澡。

令人欣慰的是,二老认真听取了意见。从当天开始就借助水温计控制水温,洗澡前还鼓励孩子拿上玩具小鸭,洗澡时,在保证不着凉的情况下,多让孩子戏水。

家访中的小插曲 篇7

毫不夸张地说, 我在绣林小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我总是毫不吝惜我的表扬。

按照我改卷的习惯, 总是先挑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的试卷来改, 这次也不例外。当我改到凤的试卷时, 前面爽心悦目, 后面满以为有更大惊喜, 相反却让我吓了一跳:她居然没有写作文, 只是在该写作文的地方打了一个非常沉重的省略号。我找到凤想问个究竟, 可是无论我怎么问, 她总是一声不吭。于是, 我决定去她家看看。

踏着夕阳的余晖, 我来到了凤的家。她的奶奶热情地接待了我。在凤的家狭窄并有些阴暗的客厅里, 我看到了些许温馨:墙上贴着凤的很多奖状, 屋子里收拾得很整洁。虽然没有像样的家具, 可是一盆吊兰却充满生机, 绿得可爱, 特别显眼。奶奶说那是凤精心养的。凤很有礼貌的和我打过招呼后, 就关上门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去了。我向凤的奶奶说明来意并问凤最近在家有没有反常情绪。没想到奶奶的一番话让我目瞪口呆。

奶奶说凤的爸爸妈妈都没有读多少书, 找不到好的单位, 只能在外面打工, 挣的钱也不多, 家境并不宽裕。幸而凤从小就很懂事, 从不与别的小朋友攀比, 在学校又听老师的话, 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从未出现过像我说的不写作文的情况。我知道老师和我们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们好, 不会伤害他们的。可是孩子还小, 有时不能理解老师, 他们的想法和大人不一样。凤最不喜欢别人说她是留守儿童, 怕其他同学看不起她。您在批评其他留守儿童不完成家庭作业时, 您说“凤也是留守儿童, 她为什么不像你们, 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完成得十分漂亮。”您是在表扬她, 可是她……

一下子, 我恍然大悟, 这次的作文题目是《我喜欢的老师》。对她来说, 也许是没有所喜欢的老师, 或许更多的是喜欢的老师却深深地伤害了她, 让她满腹委屈, 只好以省略号来代替。我才意识到, 我的表扬在不经意中伤害了一个学生。如果我没有家访, 也许仍在抱怨她为何突然反常。如果其他像我一样的遇到类似情况的教师, 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学生批评一顿, 从此学生的怨气越来越大, 甚至放弃了学习, 那造成这种教育不幸的责任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感谢这次家访, 它让我发现了自己无心犯下的错误, 并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错。

敲开勤的家门, 他好像有点不欢迎我。勤热情厚道的奶奶打破了有些尴尬的场面, 又是倒茶又是削水果, 奶奶和我聊了一些家常话, 勤坐在沙发上始终一言不发, 仿佛雕塑一般。当我们转换话题谈到勤时, 他似乎有些不安起来。我问勤今天的听写作业是否完成时, 奶奶抢先说话了。她说今天特意问勤有没有听写, 勤很不耐烦的告诉她说没有。奶奶大声指责勤, 勤默默的低下头。勤曾经告诉过我, 只有他和奶奶俩在家, 奶奶不识字, 每次听写都是勤告诉奶奶要听写的词语, 奶奶先背下来, 再给他报听写。祖孙俩的这种做法深深的感动了我。勤今天为什么不愿做听写练习了呢?在我的再三追问下, 勤带着哭腔对我说:“老师, 我知道你在批评何子豪他们不完成听写作业时, 是在拿我做例子表扬我, 可这也是间接告诉同学们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只有奶奶和我相依为命呀, 我不希望别人知道我是没有爸妈的孩子。”说到这, 勤已泣不成声了。

我懂了, 我全懂了。平日里, 勤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长得高高大大、虎头虎脑的男生。他那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特别好看, 只是眼神里时常会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淡淡的忧郁。他们家是从农村搬到这座小城来的。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 父母又各自有了新家。父亲在外做生意, 每月按时汇些钱给勤, 但很少与勤见面, 勤有些孤僻倔强, 有时还有些叛逆。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境遇的孩子, 我怎么能拿他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经历作为典型而大加表扬呢, 这不是在往伤口上撒盐吗?究竟是让同学们去学习他, 还是去可怜他, 甚至是去嘲笑他呢?

我把勤搂到怀里, 柔声对他说:“乖孩子, 对不起, 老师错了。老师有心表扬你, 却无意中伤害了你。”不知道为什么, 勤在我怀中哭得更伤心了, 我不知所措, 只好对他说:“其实, 你爸爸妈妈经常打电话询问你的情况, 只是老师忘了告诉你, 他们是爱你的。”勤问:“真的吗?老师, 我爸爸妈妈还爱我吗?”我点点头。

我这善意的谎言, 能抚平他内心的创伤吗?

对身边的好人好事与典型事迹我们常常未经思考就不加甄别的拿来作为教育资料运用于教育中, 这几乎是大多数教师习以为常的通病。可是通过这两次家访, 我才明白, 表扬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应该顾忌学生的感受。但愿类似的表扬不再发生, 让孩子真正生活在阳光之中。

试析《奇异的插曲》的社会意义 篇8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奇异的插曲,社会意义

19世纪20年代尤金·奥尼尔在现代主义思潮下, 相继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探索悲剧, 形成了作家戏剧创作的一个新阶段。这些作品主要受到欧洲以斯特林堡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其代表作如表现主义悲剧《琼斯皇》、《毛猿》, 精神分析悲剧《奇异的插曲》等。

1927年发表的《奇异的插曲》以主人公尼娜二十多年的生活、婚姻、爱情和命运为主线, 通过她与未婚夫戈登、父亲利兹教授、挚交马斯登、丈夫萨姆、情人达雷尔医生和儿子小戈登的感情纠葛, 展示了一群人的情感悲剧。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体现最为明显的一部作品, 以往关于《奇异的插曲》的研究大多将焦点集中在两性关系上, 通过对人的激情和性本能的分析, 试图从俄狄浦斯情节和厄勒克特拉情节等人的激情或潜意识中探求剧作的深层意义。这样虽然真实地展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也淡化了作品在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而“奥尼尔作为一个戏剧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他能够从单纯的精神分析中跳出来, 将它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赋予它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试将《奇异的插曲》一剧中的人物分析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集合, 探讨作品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一、戈登和尼娜

一战结束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社会以及美国的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以海明威、福克纳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由于大都亲身经历过一战, 所以他们的作品多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奥尼尔虽不是“迷惘的一代”的成员, 但作为一个“几乎一直生活在美国, 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和道德发展” (p86) 的剧作家, 他以自己的方式对这场“人类浩劫”做出了回应。但不同于海明威等人, 也许是由于没有亲临过战场, 奥尼尔更多的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了战争结束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化上。

故事开始时战争已经结束, 但战争的结束却带来了尼娜的未婚夫戈登在停战前两天阵亡的噩耗。戈登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 一个校园英雄, 不仅“相貌英俊”而且“学习和运动成绩都很出色”, “本来能够干出一番辉煌事业”。 (p185) 戈登象千万美国青年一样在总统威尔逊“保卫世界民主”的口号下, 满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奔赴了欧洲战场。戈登“勇敢、强壮、宽容、快乐”, 他集中体现了千万美国青年的优秀品质, 象征着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希望与梦想, 而他的战死则标志着梦想与希望的破灭。戈登从未在剧中出现, 但他的身影却随处可见。他从头至尾的参与了尼娜的情感波折, 他的死是剧中一切悲剧的触发点, 而后他的“阴影”又不断的出没在剧中人的左右——“戈登, 对每个人都提起戈登”, 推动着悲剧的发展。戈登对于整部剧无处不再的影响也恰好体现了一战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如果说戈登代表了美国的希望和理想的, 那么女主人公尼娜就是一战前后美国社会的象征。就像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一样, 战争前, 尼娜和他的父亲利兹教授———个标准的清教主义者生活在一起, 接受着正统的清教思想的教育, 即使面对着即将奔赴战场的未婚夫也恪守着未婚男女之间的底线, 因为她想到“……不, 你不能, 你父亲会怎么说?”, 这反映了战前清教思想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绝对控制。但戈登的死给尼娜代带来了颠覆性的转变, 伴随着幻灭感的产生, 她的价值体系崩溃了, 她从一端走向了另一端。“她常去打高尔夫和网球, 和朋友开车兜风, 甚至经常跳舞。而且, 她吃饭狼吞虎咽, 胃口好极了。…… (她) 谁都见——包括讨厌鬼、傻瓜——仿佛她已经摆脱了所有的偏见, 或者再也不愿怀有偏见。……没有一点正经话, 拿什么都开玩笑。”她甚至试图通过纵欲来摆脱自己的迷惘。尼娜身上的变化契合了一战结束后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激荡。一战虽促进了美国国力的发展, 却又导致了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一次变异。曾经理想的泡沫随着战争的结束纷纷爆裂, 醒悟的青年由于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和真相而被怀疑、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着。正如海明威在《用别了, 武器》中写道“我一听到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就觉得害臊……我可是没有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战争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 特别是年轻人已不再遵从传统的清教伦理观念。一时间, 清教道德成为造成性压抑和人格扭曲的“恶首”而遭到了批判。清教道德提倡的禁欲节制、勤俭等观念被扔进了角落, 取而代之的是放纵、享乐、自我表现。尼娜此时对“家和父亲”的离开正好反映了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对清教观念的抛弃, 尼娜的遭遇以及种种变化就是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变化的缩影。

二、萨姆和达雷尔

随着清教思想统治地位的松动, 一批新的社会思潮在美国兴盛起来。这其中以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最具有代表性。在《奇异的插曲》中, 奥尼尔笔下的商人萨姆和医生达雷尔都分别代表了两种思潮。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的奥尼尔对这两种价值观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通过两人在同尼娜情感纠葛中难以避免的悲剧结局来暗喻两种思潮对于美国社会的不适合。

物质主义其实源自北美清教思想的实用主义, 自从第一批清教徒在美洲大陆定居之后, 物质上的成功便一直是个人奋斗的理想。一战削弱了欧洲却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的发展, 战后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使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因而物质主义在美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剧中尼娜的丈夫萨姆刚刚出场时是一个稚气未脱资质平庸的“大男孩”, 他的出场伴随着这样的描写“嗓音尴尬, 犹犹豫豫地”、“腼腆地”、“笨拙的”、“拘束的”、“……皮肤白皙, 一双天真无邪的、怯生生的蓝眼睛……他举止腼腆……他缺乏自信, 一副迷惘彷徨的哀怜神情……”。但萨姆是戈登的崇拜者, 他为没能亲赴欧洲参战而懊悔不以, 他对戈登充满敬重更重要的是出他依旧怀有“戈登们”的理想和希望, 他对生活依旧报有美好的希望而这种乐观是建立在他自信于自己事业成功的基础上的。他能力平平却在朋友的帮助下生意越做越大, 并且通过经济上的强势, 他逐渐开始在同马斯登和达雷尔的交往中掌握主动。这样的一个人物就是一战后美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的代表也是物质主义的最佳实践者。但在奥尼尔的笔下, 萨姆是一个失败者, 他单纯幼稚, 缺乏胆实却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但是这却掩盖不了他生活中的悲剧。他一直作为戈登的傀儡而存在;他爱他的妻子, 可是妻子对他却怜悯为主;他的家族患有遗传精神病而他却毫不知情;他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的妻子的情人;他最引以为荣的儿子却不是自己的骨肉。最后当他在“自己”儿子获胜的同时却中风倒地, 萨姆所获得的一切物质成功都随之灰飞烟灭。物质上的成功使他的头脑更为简单, 体现为对生活和自己的无知, 他是当时表面上热火朝天的美国物质主义的象征。奥尼尔对物质主义的否定主要由于他所受到的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把人类视为力图从物质世界中逃离出来的漂浮物, 认为物质主义同他强调的自然人性间存在冲突, 会腐蚀败坏人性。正如他所说的:“人如果赚得整个世界, 却赔上自己的灵魂, 那有什么益处呢?”在《奇异的插曲》一剧中, 奥尼尔从自己的价值观念出发, 否定了物质主义。

同样源于叔本华的思想, 奥尼尔对达雷尔所代表的科学主义也不赞同。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 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它根源于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 特别是开始于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迅猛发展, 展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 而一战前后汽车、航空、通讯科技在美国的发展更是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向了巅峰。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开始走向极致, 科学主义思潮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壮大并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而叔本华的思想却认为世界由表象和意志组成, 意志重于表象, 而科学仅以表象为研究对象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同时, 由于科学的发展使人逐渐丧失本质, 开始异化。在剧中, 奥尼尔通过对达雷尔所谓“科学理性”的揭示来否定科学主义。达雷尔大夫出场时, 奥尼尔写道“瘦削而结实……动作灵活而坚定, 神态冷静而机警……经过严格的自我训练完全可以把握住……他一向自信于对性的真实本质的科学理解使得自己超脱于爱欲之上……”。达雷尔刚开始是以尼娜的拯救者身份出现, 他试图安排尼娜的生活, 并力图通过自己“理性的控制力”来克制自己对尼娜的情欲, 可他的这种“理性的控制力”却为尼娜所瓦解, 他逐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最终, 在事业和家庭上均无所获, 酿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事实证明一直用“科学”这个头衔标榜自己的达雷尔不仅拯救不了尼娜甚至他连自己也拯救不了。

三、利兹和马斯登

剧中的利兹教授和马斯登都象征着传统的清教思想, 但两者也有区别, 老利兹只醉心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语言文化研究”老学究, 他的读物中最现代的也得算到“萨克雷”, 而马斯登却是一位现代的小说家, 他有过荒唐的青年, 有着不是那么刻板的信条, 更一直有着对尼娜难以克制的爱。所以, 如果利兹教授代表的是最传统的清教思想, 马斯登体现的就是随着美国社会变化发展的清教价值观念。关于剧本结尾尼娜对马斯登的回归, 也就是对清教的回归, 一般评论大多归结其为一种无奈之举, 或是权宜之计。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回归”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的进步意义。

首先, 剧中尼娜不只一次的表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表明传统的清教思想在美国社会有它深厚的基础, 不可能完全消亡。其次, 前文也提到了一战后美国社会对于清教思想的批判, 这本身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这时的批判往往以一种激烈的形式出现, 这就易于出现对清教思想的误读和丑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美国社会开始对以往的失误进行纠正。美国清教思想已成为美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历史中起了很多进步作用, 因而不能简单的将其一概否定。所以说, 尼娜的“回归”也是美国社会经历过“喧哗与躁动”后的必然。

正如弗吉尼亚·弗洛伊德所说:“在奥尼尔漫长的艺术生涯中, 他起到了国家档案保管人、社会评论家和道德良师的作用。他反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社会, 并成为它的良心。”一战结束后奥尼尔并没有仅将自己局限在心理分析或是个人的信仰探索上, 而是在创作中同样关注到一些社会问题。《奇异的插曲》中, 奥尼尔将美国社会及其所经历的动荡融入到剧本的创作和人物的刻画上, 通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表达了自己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探索, 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Michael Manheim.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ugene O’Neill..[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郭继德.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外国文学研究[J].2003, (4) .

[3][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4][美]欧内斯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如何应对课堂上的小插曲 篇9

这段插曲让我陷入沉思:课堂上, 应如何应对此类问题, 做到应付自如呢?

一、充分钻研教材, 要紧扣文本, 多角度深入理解教材, 找出关键, 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除此之外, 还要跳出教材, 面向学生, 加强课内外联系, 加强学科间联系。例如:钻研《梦圆飞天》, 要掌握一点我国的航天史, “神舟号”飞船的信息;钻研《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要掌握一些火星的常识;钻研《神奇的克隆》, 要掌握人类研究克隆的历史。只有跳出教材, 了解隐藏在文本后的内容, 进行延伸拓展, 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 掌握预习的情况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是复杂的智力活动, 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 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师, 要重视预习, 进行指导。常规预习从初读课文开始, 要求学生消灭生字词, 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能进行质疑, 提出问题。此外, 还有必要指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 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 在预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可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邓小平的故事, 有关“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的资料, 这样, 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民对伟人的深情。

有布置必须有检查, 检查预习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进教学重点和方法。避免课堂上陷入尴尬的境地。检查预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预习检查的平台, 学生就可以充分展示自我探索的成果, 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个性的机会, 增强了自信心, 也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表达

充分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才能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解学生, 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 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 对于学生的表达要耐心等待, 尤其是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即使他们答错了, 也不要给予批评, 而要对他的参与发言表示肯定。对于学困生更要尊重他们, 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孙剑雄是一个让家长、老师煞费苦心的孩子。他对学习毫无兴趣, 曾因改成绩被家长打得离家出走。就是这样的孩子, 我也在课堂上找到了他的闪光点。在一次课外知识拓展中, 我讲到了抗日战争在1945年8月15日由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宣告结束时, 孙剑雄突然举起了手。我很纳闷, 这时并不需要回答问题。但我知道这是一次机会, 我叫起了他, 他的发言又让我愣住了。他说:“老师, 你把抗日战争结束的时间弄错了。”怎么会呢, 这样重要的日子我怎么会弄错呢?此时, 我完全可以斥责他一番, 可我明白, 我不能这样做。这个问题处理起来很棘手, 斥责他无疑是打击他;不纠正吧, 又会让其他学生产生错误概念。于是, 我便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我从书上看到的。应该是1945年9月2日。”他的回答让我不禁为之刮目相看, 想不到这孩子对这个时间弄得这么清楚。我明白了他的意思, 于是我立即对孙剑雄大加赞扬了一番, 并告诉大家:“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问题弄清楚了, 孙剑雄一扫往日的萎靡, 显得非常神气, 班上的同学也用敬佩的眼光看着他。我又趁热打铁, 鼓励他以后还要多看课外书, 多思考, 多发言, 让同学们认识一个知识丰富、有能力的孙剑雄。

这件事不光改变了孙剑雄, 让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子由三四十分上升到七十几分, 让他不再畏惧学习, 而且还鼓舞了班级其他同学。这个案例告诉我, 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表达。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上的小插曲是一个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个可利用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钻研、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充分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自己挖掘教材内容, 捕捉疑点;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在教学生学。”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 启发学生自行探究, 发现问题, 培养他们多思、善思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 既有了一个相互展示的平台, 又能够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 相互学习,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大大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篇10

《红楼梦》中的插曲一共十二首,耗时四载有余,而我今天谈论的《葬花吟》就花费了一年零九个月去创作,可想而知写这首曲子的难度和高度。

这首曲子在视觉和听觉综合的情况下,营造了一幅怜花惜玉的凄美场面和感怀人生苦短、冷酷无情、莫测的无限感。《葬花吟》歌词第一节的前四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写了暮春时的景色,花儿急急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就形成了花瓣雨,一个稍微积极一点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觉得这是美丽浪漫的景象,但黛玉是一个出自书香门第却又寄人篱下的弱女子,所以就有了后两句,她看到的是花儿褪去了娇艳的色彩,逝去了醉人的芳香,又有谁会怜惜它们呢?“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忧伤葬花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四句写了花的遭遇,受着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的无情摧残,娇艳和芳香又能保持多久呢?一旦飘零就化作尘土,再也无法找寻。风像刀,霜似剑,最后紧跟一个“逼”字,表现出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这四句明写花暗喻人,写出了黛玉所处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反映出黛玉所有的煎熬和痛苦。因为刀剑无孔不入,所以她步步留神,时时警惕。“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四句写的是葬花人,独自倚着花锄,一边哭一边葬,读着就让人感觉到一阵悲凉。“偷”“血”这两个字让这种悲凉伤感的气氛又提升了一层!“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一句道破了黛玉本向往自由,想像鸟儿一样遨游天际的愿望,可现实又把自己拉了回来,天尽头哪里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甚至连个葬身之处都没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以死明志,是对“风霜”的不满,甚至说是憎恨加控诉!不愿同流合污,一个弱女子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率真和纯洁,真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芙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四句又写了葬花葬奴,花谢时有葬花人来葬,那么葬花人死后又有谁来葬呢?人不如花,这也许就是宿命吧!还有一个“痴”字,因为“痴”她污浊前坚贞不渝,她以泪还恩,至死不悔,“痴”也许就是黛玉的一生吧。“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四句写到了花落人亡,是对上面的回答,人死后什么都不知道了,还在乎谁来收葬呢。这首诗以花喻人,写出了黛玉孤苦无依,想摆脱现实却又无能为力最终只能忍受煎熬和痛苦的处境。

二、《葬花吟》的曲分析

从曲调上看,《葬花吟》属于七声调式,又属于清乐。

《葬花吟》使用了清角和变宫,因此它是个七声调式,加了两个“偏音”,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偏音”常起装饰作用,这种偏音叫润饰性偏音,依附于五声真正音,而处于经过辅音和倚音等装饰性地位的偏音。从《葬花吟》这首曲子的节奏来看,其在很多地方都用了附点节奏,就好像是黛玉如泣如诉、哽咽的吟唱。从配器上看,该曲运用了琵琶和二胡为主要乐器,前者悲凉后者哀怨,正好体现了一个内心苦楚、自怜身世的黛玉形象。

从结构上来看,整首曲子是个三段体,采用的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发展逻辑。

例:《葬花吟》的结构

《葬花吟》选自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黛玉葬花”中的一首插曲,我先了解了它的出处以及作曲家王立平在作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心情,然后再从《葬花吟》的曲调上作了一些了解,最后从《葬花吟》的词和演唱形式上了解了《葬花吟》的情感处理。我们在听或是唱《葬花吟》时就应该知道,这首曲子是以花喻人,从花开到花落的这个过程比喻了人的一生,黛玉的命运就像花一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句就诠释了所有!

摘要:《葬花吟》是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首表达黛玉性情的插曲,从它的曲子与歌词中透露出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弱女子,她孤傲、高洁,本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心态与现实挣扎着,但仍拗不过现实,只能承受着煎熬和痛苦。本文从词和曲两方面来浅析《葬花吟》这首作品。

关键词:葬花吟,词分析,曲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蔡志妮.浅谈《红楼梦》音乐的风格特征[J].黄河之声,2010(21).

“小插曲” 篇11

上个星期六,我到大街上开始进行调查。我边走边观察店铺外的标牌文字。忽然,一个游乐场的门票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左看右看,越看越奇怪。只见小黑板上写着:“每各人3元。”

这不是语意重复吗?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去找工作人员理论:“叔叔,不是‘每各人3元,应该是‘每个人3元才对呀!”那人的脸“唰”一下红了,像煮熟的虾一样。可一会儿,他倒变得“理直气壮”了,说:“小屁孩,关你什么事!这是我的游乐园,我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你管得着吗?”

我心想:这人也太不讲理了,翻脸比翻书还快。我刚想打退堂鼓,却又想到了错别字的危害,便苦口婆心地给这位叔叔“做思想工作”。在我的劝说下,这位叔叔终于说:“好了好了,我改还不行吗?”于是,他把错字改过来了。改完后,人也多了起来,管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我心中泛起一丝得意之情。

(指导老师 梁国军)

阳光姐姐伍美珍点评:

梁晓同学的两篇文章都属于叙事型作文。叙事作文,最要紧的是把事情经过写得条理清晰。所谓条理清晰,是指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交代得清楚明了。像《“小插曲”》,先写“我”走上街头,调查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再写发现了文字误用的案例,接着写帮忙解决问题……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件小事情交代得很流畅。当然,最吸引人的是,小作者写到了游乐场老板的反应,前后变化,一波三折。哈!其实做小本生意的老板还是很可爱的,能知错就改呢。

本栏插图 李斯冉

一个组词引发的小插曲 篇12

这时, 有一位女生站起来, 胆怯地说:“还可以组成‘赵铭泽’。”话音刚落, 全班哄堂大笑起来。这笑声同时使她和她的同桌赵铭泽都羞愧难当。

出现这样尴尬的场面, 我也感到有些意外。没想到一个简单的组词居然招来一片讥笑, 刺伤了两个孩子的自尊心。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然后严肃地问道:“‘赵铭泽’到底可不可以算作一个词语?”这一问立刻引起了一片争论之声。赞成者认为可以, 因为很多人的名字都可以当作词语用, 如毛泽东、江泽民等, 在一些词典里都被作为词条来解释, 赵铭泽也是一个人名, 所以也应当将其视为一个词语, 至少是一个专有名词。而反对者则认为人的名字很多, 也可以随便起, 如果随意弄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算作一个词语的话, 那岂不乱套了!有些人的名字是可以作为一个词语的, 像毛泽东、江泽民, 那都是国家领袖, 是伟人, 而赵铭泽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 因此他的名字不能算作一个词语。

听学生各抒己见, 均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认为, 单纯地纠缠于名字能不能算作一个词语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给生字组词, 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字的含义, 明白该字能与哪些字搭配成词, 并学会正确应用。另外, 学生是需要鼓励的。于是, 我说:“刚才有同学认为, 只有名人的名字才能算作词语, 今天我们就暂时在班里将赵铭泽的名字当作一个词语, 因为他在我们班也算得上是个名人了 (赵铭泽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三好”学生, 成绩很优秀) 。说不定将来他真会成为一位科学家或工程师呢, 到那时候, 他就会被众人所知晓, 他的名字也就成为词语了。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

学生们都欣然同意我的说法。赵铭泽和那位小女孩也不再羞怯了。

后来, 我想赵铭泽的名字里一定有些特殊的含义。于是, 我问他:“赵铭泽同学, 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取这样一个名字呢?”问及此, 这位同学脸上泛起了红光, 兴奋地说:“这是我爷爷给我取的。他说, 这个‘泽’字, 左边是三点水, 本义是指水, 引申为‘恩泽’。他给我取这个名字, 就是要让我铭记党的恩泽, 父母亲人以及爱我的所有人的恩泽。”真没想到, 这看似简单的名字里面居然包含了如此深刻的内涵。听了他的解释, 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同时对这个“泽”字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知道了还可以组词为“恩泽”。他继续说道:“刚开始写‘泽’字时, 我总是把右半部分下边写成‘丰’字, 爸爸反复提醒我, 不是‘丰’, 是两横一竖。现在我再也不会把它写错了。”听了他的话, 大家更是一愣。要不是他这么一提醒, 还真有马虎的学生将它写成“丰”字呢。我没想到, 这个学生的名字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对“泽”字的认识, 同时也关注了它的写法, 避免了书写中的错误,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上一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应用效果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