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D试验

2024-09-01

PPD试验(共3篇)

PPD试验 篇1

近期, 为了解我县中小学生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状况及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为今后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我们结合我院对我县部分学校在校生的PPD筛查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筛检对象

以泗水县部分学校的中小学生共4126名为筛检对象, 其中男生2281名, 女生1845名。

1.2 诊断标准与处理方法

应用北京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TB-PPD) , 吸取0.1 ml (5 IU) , 采用孟都氏法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 72 h后观察反应情况, 测量硬结的纵横径。如果硬结反应平均直径≥5 mm为阳性反应, 硬结直径≥20 mm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均为强阳性反应, 即判定体内感染过结核杆菌。对PPD强阳性的学生统一要求到结防院接受透视、拍片、血沉、痰检等辅助检查, 对透视拍片阴性的PPD强反应者, 劝说其服用异胭肼、迪克菲等抗结核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3个月, 对确诊处于活动期肺结核的学生给予免费抗结核治疗管理。

1.3 调查方式

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及结核病是细菌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预防措施及检查方法等基本结核病防治知识, 在PPD试验完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回答, 答案均为单项选择题, 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回答, 并当场收回问卷, 共收回有效问卷3947份。

1.4 统计分析方法

对PPD阳性率按照性别、年级、居住地进行χ2检验, 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分别按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分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PD阳性率

PPD阳性者537例, 感染率为13.02%。男生阳性者305例, 感染率13.37%;女生阳性者232例, 感染率12.57%。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7, P>0.05) 。水泡坏死者共26例。

2.2 年级分组

小学生681人中阳性者46例, 感染率6.75%;初中生1387人中阳性者139例, 感染率10.02%;高中生2058人中阳性者352例, 感染率17.1%。PPD阳性率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为出现水泡坏死者。

2.3 结核病患病率

小学生、初中生均未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膜炎病例, 高中生发现活动性肺结核3例, 结核性胸膜炎1例, 我县中小学生结核病的总患病率为91/10万。

2.4 城乡差异

根据其居住地进行城区和农村分类, 2379名城区学生PPD阳性者有250例, 感染率为10.51%;2058名农村学生PPD阳性者有289例, 感染率为14.04%。两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χ2=31.27, P<0.01。

2.5 治疗情况

对3例活动性肺结核、1例胸膜炎均给予抗结核治疗, 26例水泡坏死者有16例服用异胭肼、迪克菲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2.6 接触者调查

对PPD强阳性并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胸膜炎的4例学生进行调查, 有结核病家族史或接触过结核病人的学生2例, 占50%。

2.7 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947份, 其中小学生618份, 初中生1341份, 高中生1988份, 根据年级分别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 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高, 见表3~表5。

3 讨论与建议

我国的结核病疫情相当严重, 结核病的发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调查结果显示, 我县学生结核杆菌的感染率为13.02%,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感染率逐步增高,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增加, 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加, 导致被感染的机会增加。城区和农村相比, 农村的感染率较高, 这与农村结核病疫情重于城市结核病疫情相一致[1], 说明农村学生的卫生意识较差, 而且农村结核病病人较多, 被感染的机会增加。另外, 通过调查4例活动性肺结核或胸膜炎的接触结核病人的情况来看, 2例有结核病人接触史, 说明既往接触过结核病人感染结核病的概率较高, 对处于传染期的肺结核病病人应当隔离治疗, 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病筛查, 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结核病的目的。

PPD试验是筛检结核菌感染人群的有效方法[2], 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对于筛检药物预防的对象、结核病的筛查以及辅助诊断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既往有些单位忽略对学生结核病的筛查工作, 极易漏诊结核病人, 这对结核病病人发现和治疗不利, 容易对周围健康的学生形成潜在危害。

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 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向公众宣传结核病的危害以及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学生既是结核病高发人群, 又有其特殊性, 属于结核病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调查结果显示, 我县学生对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知晓情况较低, 低于张河川等[3]调查的65%的认知率。表明我县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并且知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增高的趋势, 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接触卫生防病知识的机会较多。

学生往往集中在一个空间不大的教室内, 密集的人口使空气变得比较污浊, 空气流通不好, 一旦出现肺结核病人, 所咳出的含有结核菌的飞沫长时间悬浮在教室内, 很容易造成结核病的传播与蔓延。近年来有不少报道学校出现肺结核的暴发流行, 由于学生接触新知识较快, 容易将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给周围人群, 学生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可以影响到整个家庭。因此,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结核病的筛查工作, 将结核病发现和治疗工作纳入学校的制度化管理, 把结核病的筛查列入每年新生入校查体的必查项目[4]。同时将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课尽快纳入到学生课程中, 提高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达到构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0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 1992:17.

[2]刘玉清, 等.北京大学生结核病控制的研究.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3) :128.

[3]张海川, 郭恩智.学校防痨健康教育规划的初步设计.现代预防医学, 1999, 26 (4) :525-527.

[4]曹继平.加强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国防痨杂志, 2001, 23 (4) :214.

PPD试验 篇2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中,诊断结核感染存在与否的方法是对结核感染后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y的特异性进行检测。为MTB免疫学诊断提供了更加敏感与特异的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该研究通过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期间于该院儿科住院的结核病患儿47例、非结核病患儿43例共90例患儿进行检测T-SPOT-TB及其他常见临床诊断方法,探讨其在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随机选择在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儿科2014年1月—2015年7月住院的0~15岁儿童结核病47例(A组)和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儿43例(B组)为研究对象。47例结核病儿童,男30例,女17例,年龄0.17~14岁,平均(7.14±5.06)岁;43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儿童,均诊断为肺炎,男24例,女19例,年龄1.25~14岁,平均(6.92±3.7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患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

1.1.3 检测项目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此项研究,临床研究中,需要检查的项目为T-SPOT-TB、PPD、CRP,此检查并不会导致研究对象产生额外不良影响,不增加研究对象额外的负担。

1.1.4 诊断标准

依据儿童肺结核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并按照治疗方案治疗[4,5]:非结核病组以临床表现,相关结核感染依据缺乏,活动性结核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没有,未经抗结核治疗好转恢复。

1.2 方法

1.2.1 PPD试验

给予患者0.1 m L(内含PPD 5 U),经前臂皮内注射,48~72 h后,对硬结直径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计算平均直径,硬结平均直径(mm)=(横向直径+纵向直径)/2。硬结平均直径≥10 mm时判定为PPD试验结果阳性。

1.2.2 T-SP0T-TB测定

于入院2~3 d内采集外周静脉血(10岁以上8 m L,2~9岁4 m L,2岁以下儿童2 m L),肝素抗凝,分离WBC,将细胞培养液加入其中,细胞重悬后,进行洗涤操作。将细胞培养液加入到4个孔(位于已包被抗IFN-y抗体微量板)中,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则选择为植物血凝素(PHA),实验孔选择为MTB特异混合多肽ESAT-6与CFP-10(上海复星)。将上述悬液(含细胞25万)加入到每个孔中。在37℃条件下,培养微量板,时间16~20 h,洗涤时利用PBS,共进行4次,将抗人IFN-y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加入其中,2~8℃温度下进行培育,时间为1 h,再次进行洗涤,共进行4次。随后,将显色底物液加入到每个孔中,室温条件下静置,7 min后对结果进行观察,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成像分析系统,阅读斑点并进行统计。

T-SP0T-TB阳性判断标准满足以下任一项:①空白对照孔斑点数0~5个,同时,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与抗原A孔或B孔的斑点数差值大于6抗原(包含6抗原);②空白对照孔斑点数6~10个,同时,空白对照孔斑点数的2倍小于或等于抗原A孔或B孔的斑点数。

阴性判断标准:阳性对照孔具备良好的结果,但抗原A孔或B孔与阳性标本判定标准并不符合时,判定其为阴性。

抗原A孔和抗原B孔与空白对照孔之间的差值利用T-SPOT-TB的T细胞斑点数计算,取最大值;抗原A孔T细胞斑点数为抗原A孔斑点数减去空白对照孔的斑点数,抗原B孔T细胞斑点数计算方法与抗原A孔相同。

1.3 C反应蛋白测定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于入院第2~3日内采集外周静脉血1 m L,用EDTAK抗凝,用I-CHROMA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C反应蛋白。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核病组患者基本情况和结核病累及部位

47例结核病儿童,病原学确诊21例,病理确诊8例,临床诊断病例18例。结核病累及部位:肺结核45例(原发型肺结核11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4例,继发性肺结核30例),骨关节2例,支气管结核11例,淋巴结结核2例,浆膜腔结核(结核性脑膜炎5例+胸膜炎19例+腹膜炎4例)28例,消化系统结核1例,喉结核1例,其中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患者36例。

2.2 T-SPOT-TB检测与其他结核诊断试验的比较

该研究90例患者均做T-SPOT-TB检测、PPD试验、结核抗体检查、抗酸杆菌涂片、结核菌培养,检查阳性率详见表1、表2。其中T-SPOT-TB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为87.2%,特异度为97.7%;PPD试验的敏度性为48.9%,特异度为67.4%;结核抗体的敏感度为29.8%,特异度为97.7%;抗酸杆菌涂片敏感度为17.0%,结核菌培养的敏感度为44.7%。5种方法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9,P<0.05),且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均高于PPD试验、结核抗体、抗酸杆菌涂片及结核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25.03、31.03、16.41,P<0.05),T-SPOT-TB检测的特异度高于PPD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P<0.05)。T-SPOT-TB检测在敏感度、特异度上均优于临床常用的PPD。

2.3 C反应蛋白测定

A组47例CRP值为(33.09±19.96),高于B组43例CRP值为(26.79±18.13),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儿童结核病的诊断,较成年人结核病的诊断更为困难。它包含有详细询问的病史和进行的体格检查、PPD皮肤试验、胸部X线摄片和病原学检查[6]。然而,由于儿童痰标本难以取得,且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分枝杆菌敏感度特异度均低,且不能将结核杆菌与其他分枝杆菌区分开来[7]。罗氏培养法一般要4~8周,快速培养也要至少2周,诊断时间比较长,不利于患儿尽早的接受治疗。由此,增加了儿童结核病的诊断难度。

目前针对结核感染的免疫学监测方法主要是检测结核细胞免疫功能的PPD试验和检测体液免疫功能的结核抗体及PCR检测、T-SPOT-TB试验等。PPD是皮肤试验,可作为儿童结核病筛查、入学体检筛查和结核病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但在纯蛋白衍化物中,包含的抗原的种类比较多,属于混合物,致病性分枝杆菌、环境分枝杆菌、卡介苗菌株共有其所包含的抗原,因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诊断中,PPD试验阳性时并不能很好的证明,因而实用价值受限。结核抗体检测特异性较高,但缺乏敏感性。1989年,法国学者Brissonneol等诊断结核病时,首先使用了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CR),但诊断结果中具备比较高的假阳性率,降低了诊断的可靠性,限制PCR的临床应用。

T-SPOT-TB检测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靶蛋白(EAST-6)和培养滤液蛋白(CFP-10),刺激活化T细胞产生IFN-γ为原理建立。EAST-6与CFP-10的特异性非常高,在抗原方面,并不会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出现交叉,敏感性良好,美国、加拿大等相关机构认可其诊断结果,并在临床中迅速的应用。该院检验科应用T-SPOT-TB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结核感染特异的效应T淋巴细胞的频率,同时将其检测结果与实时定量PCR法等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T-SPOT.TB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非常高,可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尤其是对于结核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早期鉴别[8]。近年,国内报告表明T-SPOT.TB试验在骨关节结核辅助诊断、结核性胸膜炎、老年结核病以及其他肺外结核病的诊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9,10,11,12,13,14]。

用于判断结核感染的风险性高低并不是年龄和是否接种卡介苗,而是T-SPOT结果[15]。在既往的临床试验里,PPD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以及判断潜伏结核菌是否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它的缺陷是假阴性率高[16],尤其是肺外结核。韩国学者T.-M Lee等[17]纳入首尔324例患者,最终PCR确诊结核病128例,均同时行PPD试验和T-SPOT检测,结果发现,T-SPOT的假阴性明显低于PPD(17%22/128 vs.54%69/128,P<0.001),T-SPOT在诊断肺外结核方面比PPD有更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粟粒性肺结核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T-SPOT与PPD比较拥有较高的特异性(76.37%vs51.15%:P<0.001),并可以替代PPD,同时还可以用于评价结核病治疗的效果[18]。

该研究中,结核病患儿及对照组同时接受了T-SPOT-TB检测及其他结核诊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结核诊断试验结果相比,T-SPOT-TB检测的优势更为明显,在儿童结核病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比较高。

临床上,结核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表现,且大多数肺外结核患者缺乏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复杂、隐匿,儿童结核往往先就诊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普通儿科医生对结核病不常接触,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加之儿童患者痰液标本不易获取以及各项侵入性操作的限制性,儿童结核的诊断尤其困难。该研究中,传统的结核诊断方法如PPD试验、结核抗体、抗酸杆菌涂片、结核菌培养等敏感性均不高,漏诊、误诊的发生率比较高,不利于尽早治疗,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最佳治疗时机错过后,会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T-SPOT-TB检测方法中,敏感性及特异性都比较高,且为无创性检查,患儿家属依从性一般较好,获取结果较快,同时,此种检测方法能够良好的检测缺乏典型症状、病情危重的患者,早期诊断中,可采用T-SPOT-TB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早的制定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而且,T-SPOT同样适用于体液标本检测,如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胸腔积液等,这将对于肺外结核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检测方法[19]。

C反应蛋白(CRP)正常血清中,CRP的含量法非常少,但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感染4~6 h后,会急剧升高CRP的含量,CRP检测结果敏感性良好,具备客观性,反应速度非常快,临床早期诊断疾病时,或者评估疾病活动性时,常用的重要指标中即包含CRP[20]。合成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为白细胞介素-1b、6和肿瘤坏死因子,其中,重要的刺激因子为白介素-6[21,22]。牛俊梅等[23]人通过研究发现,白介素-6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增高非常明显,而在其他肺外结核患者中,白介素-6水平同样会升高。该研究中,结核病组CRP检测水平较非结核病组高,但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患者感染结核杆菌后,T淋巴细胞被激活,增加各种淋巴因子的分泌与合成,提升肝细胞合成CRP相关。相关研究显示[24],肺结核患者中,组织损伤程度越严重时,血清CRP的浓度就越高,临床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时,CRP的价值非常高。

综上所述,T-SPOT-TB检测对儿童结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诊断儿童结核的快速敏感方法。但是,单凭T-SPOT阳性诊断结核病也会容易造成误诊,因为它也有假阳性,部分肺炎患儿可能出现T-SPOT阳性,而且T-SPOT阳性是不稳定的。Gyaviira Nkurunungi等[25]对乌干达907例儿童纳入研究,其中56例有家庭结核病接触史,在5岁时行T-SPOT试验,随后3周复查T-SPOT和PPD试验,结果发现,88(9.7%)的儿童检测T-SPOT阳性,而3周后有一半以上转为阴性,现有的用于诊断儿童结核感染的可靠试验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临床中,患儿被高度怀疑为结核病时,如果患儿PPD试验结果显示阴性,以及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明确、病情危重的患儿可选择该试验。结核病患者中CRP亦可升高,对于结核病及非结核性疾病单纯依靠CRP测定来鉴别意义不大,应结合其他多项检查来鉴别。

PPD致过敏性皮疹1例报告 篇3

1病例介绍

患者,女,15岁,高一学生,于2009年10月22日7:30在学校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中行PPD试验,试验方法:用1ml蓝芯注射器于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注射BCG-PPD稀释液0.1ml(PPD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50TU/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10052,批号20090726-2,效期2010.07.16),患者PPD结果72h反应注射处呈深红色,硬结直径6mm×6mm。注射PPD第4天四肢、躯干出现散在突出表层的红色丘疹,背部、腰部呈密集粟粒状,奇痒,压之褪色,境界清晰,与李云漫[4]、王志久[5]等报道PPD致过敏性皮疹症状相似。第6天,腰部呈带状融合成大片状就医,给与扑尔敏8mg口服,每日2次;皮疹处医院自制草药膏涂抹2d,病情仍进展;由于抓挠皮疹处微溃破,第8天改为甲氢咪呱2片/次、盐酸赛庚啶4mg口服,每日2次;皮疹处用炉甘石水日涂2次,2d;换医院自制草药膏涂抹4d;皮疹及症状消退,溃破处感染形成深部溃疡,遂对症抗炎、脱敏、排脓、热敷、外敷等治疗,6d后痊愈,未复发。

2讨论

本市开展PPD试验以来,接种数万人次,未曾发生类似反应,此次PPD试验前后患者未患病,未使用任何药物,未进特殊食物,无其他接触史,亦无其他皮肤感染等,家族无过敏史,患者对甲醛、海鲜、青霉素过敏,考虑患者为PPD试验致过敏性皮疹,与个人体质有关。因为PPD纯度高,性质稳定,使用广泛,不良反应少,只要早期发现,不良反应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发生死亡事件[1]。建议:(1)行PPD试验时应当注意个体差异,详细询问过敏史,发热、体弱、严重衰竭者及对其他预防免疫注射有过过敏者禁作试验[3];(2)患急性传染病(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皮肤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暂不宜使用[6],以免意外发生;(3)PPD试验后应当密切观察15~30min,并备急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给与及时、有效的治疗;(4)根据PPD的特性注意合理保存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瑜,吴逢波,代国友.PPD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942-945.

[2]谢惠安.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4-177.

[3]郑桃英,沈小花.结核菌素试验引起全身过敏性皮疹2例报告.浙江预防医学,2003,15(12):74.

[4]李云漫.PPD致全身过敏性皮疹1例.中国防痨杂志,1992,14(1):23.

[5]王志久,广德印,张静,等.PPD致过敏性皮疹1例.中国防痨杂志,1992,14(1):23.

【PPD试验】推荐阅读:

环模试验07-15

负荷试验07-16

定期试验07-19

物料试验07-22

试验探索05-10

渗滤试验05-11

疗效试验05-12

同步试验05-14

活动试验05-14

传动试验05-15

上一篇:腹腔镜胃肠手术下一篇:运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