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2024-06-19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精选4篇)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篇1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 概念多, 内容抽象, 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 有似易而难, 似浅而深, 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 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 一线牵动了全局, 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长期以来, 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 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 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 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 现在转换为“四不讲”, “四增加” 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 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 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 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 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 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 即学生为主, 自学为主, 读书为主, 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 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 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 开阔思路, 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 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 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 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 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 一锤定音, 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 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 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 课程论文占20%。

(二) 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 不会作学习笔记, 不会整理数据, 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 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 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 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 自学读书, 自己处理数据, 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 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 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 个个积极主动, 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 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 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 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 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 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 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 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 经验及时交流, 错误及时纠正, 教训及时吸取,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 因而理解更加深刻, 运用更加熟练, 遗忘较少。

(五) 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 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 学生听, 一本教材讲到底, 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 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 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 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 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 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 应及早布置, 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 获得他们的支持, 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 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 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 资料来源较可靠, 分析见解基本正确, 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 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 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 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 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 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 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 也可自选题目。

(二) 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 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 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 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 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 阅读参考资料时, 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 要消化书上的知识, 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 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 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 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 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 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 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 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 学生写论文时, 教师要随班辅导, 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比较容易的, 给学生指出思路, 启发进一步思考, 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 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 可以留到课堂解决, 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 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 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 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 (1) 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 (2) 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 (3) 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 (4)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 然后整理实验数据, 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 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 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 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 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 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 不断改进, 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 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4) :40-41.

[2]张秀坤.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5, (3) :59-61.

[2]张芳.课程论文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嘉兴学院学报, 2004, (6) :104-106.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篇2

一、改革原因

教改以学校“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教育方针为导向,适应经济与技术发展要求,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从人的发展着眼,突出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工程材料课程主要内容包括:①工程材料的种类与分类;②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金属晶体的晶格特征与理论,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结晶凝固的规律特正;③金属凝固的相图和组织,以铁碳合金凝固为重点;④铁碳合金的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⑤其他工程材料介绍;⑥机械零件的设计与材料及其处理、制造工艺的选择关系。

金属工艺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铸造;②锻造;③焊接;④机械加工及加工设备;⑤现代先制造进工艺。

因为材料的工艺性能取决于材料性质、零件或构件的结构特征,以及加工制造的技术方法特征三个方面。材料的组织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零件的性能,材料和加工设备限定零件的结构工艺,同时加工工艺也限定零件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能;反过来看,即如何更好地从客观上使材料具备一定的组织结构来满足既定的材料性能要求,如何更好地从客观上使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满足零件结构与性能的需求。

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都是为了得到结构和性能优良的构件,而工程材料只研究材料(包含材料组织和性能),金属工艺只注重工艺(包含工艺方法和工艺设备);依据大工程观背景下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科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经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研讨,学院同意,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整合成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整合并优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科与专业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改革主要措施

工程材料以往的教学多是课堂讲授和基础实验组成,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枯燥、知识点多,学生的实践感知少,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表现为学生的考试结果和毕业后在生产实践和工程设计中,对材料选择和处理的水平比较弱;金属工艺以往的教学是在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以后进行,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并不再设置课程实验;同时金属工艺也只以传统的金属成型工艺讲解为主,对传统技术的更新应用及现代材料成型技术不进行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在经历过金工实习后,对该课程的知识似曾相识,加上课堂讲解的枯燥,学起来没有兴趣,更看不到理论技术背后的价值,很难培养良好的理论技术传承与技术更新创新意识。

为改变上述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所存在的教学实践不足,兼顾传统与现代材料科学研究、实验与检验方法,常规与先进材料成形工艺技术与工艺方法,我们对课程教学与实践进行了优化整合。

(一)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体系

首先是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学团队研讨与学习、教师和学生研讨与学习的力度,做到讲实话做真事。课程组对每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教学研讨,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铁碳合金的奥氏体化与铁碳合金凝固过程、铁碳合金的热处理、铁碳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铁碳合金的焊接性能,以及对既定牌号的铁碳合金构件及其性相关起来;我们还邀学生参加研讨,邀请曾经学过该课程的同学及正在学习该课程的同学,大家坐在一起,谈谈感受,寻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安排。这一举措,一方面使教师更深刻地认知到工程材料特性及成型工艺原理对于制造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更切实地促使教师更实际地思考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

其次是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由我校牵头联合数所兄弟院校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具更适合课改教学的教材:充分突出工程材料机理、材料处理和材料工艺的关系;突出材料性能、材料选择和材料工艺的关系;突出材料性能、工艺性能、构件性能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做领路人,使学生有本可依;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例如以现实的案例说明工科学生懂得工程材料学和材料制造成形工艺的价值,以动态的画面展现材料特征、工艺特征和构件特征;以案例型作业来强化抽象概念的理解;以方案型作业来训练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学习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原理的工程价值认知得以深化。

(二)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

首先是实验分级。在原有工程材料必做实验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消失模铸造和激光焊接两个开放性试验,以弥补传统金工实习所缺失的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实践,方便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实践,也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随着课程建设,还会逐步增加传统技术更新应用性的实践教学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性实践教学。

其次是增加观摩性教学。我校发挥地方优势和校企结合优势,带领学生走进铁合金厂,铸造厂和化工机械厂观摩;并和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结成对子,让学生重新体验热处理、车铣刨磨的技术特征。

第三是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鉴于我院该课程组教师近年来先后与企业单位签订了几项横向技术合同,我们在材料选择处理及实验分析鉴定,结构工艺设计及验收标准界定等项目活动中,有意吸纳学生参与技术应用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价值感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改革效果

课程改革,克服了传统上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只是学习书本的状态。现在的课程教学考试,以重点工科院校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课程试卷为蓝本命题,教考分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篇3

1.1 教学方式单一

在各大高校教学中, 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以灌输为主, 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 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 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引导, 造成学生被动式学习, 教学效果不佳, 明显影响教学质量。另外, 随着科学不断进步, 高校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它能够与传统教学相配合, 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对教师和学生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然而, 实际情况是, 大多数教师却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有的甚至是把书本上的文字扫描到课件上, 没有图片, 没有视频辅助, 上课时只是照着课件一直念下去, 这样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里, 从而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更别说“教学相长”了。

1.2 课程内容陈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材料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特别是近几年来低维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生物材料以及高分子功能材料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 而使现有的教材因编写时间和取材对象等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 关于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基础课程的教材就非常之多, 形式与内容也相对较多、较杂, 而高校在选取课本时, 却忽略了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而选取方便教师教学的课本进行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及社会生产需求。如果总以老教材来进行教学的话, 学生便接触不到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 便会碰上“需要用的知识没学到, 学的知识用不上”的问题。

1.3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很多高校虽然把实践环节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但实际上却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整天围绕着课本转, 导致学生只能凭借想象力去理解课本知识, 使学生产生“学的知识没有实际用途”的想法,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虽然有点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实践环节, 学生也参加了相关实践, 但由于实践课时少, 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另外有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老师管理不严, 学生走马观花, 使学生未能够真正理解实践课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 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2 教学改革思路

2.1 采用“板书+多媒体”的综合教学方式

传统的板书虽然费时、费力, 但是板书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 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所以板书在教学中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推理的知识点上, 老师应该采用板书进行推理。当然, 如果碰上一些需要用动画视频来进行讲解的, 则用多媒体加以辅助教学,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另外, 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结构类问题, 任课教师则应该带学生到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接触到一些结构实体, 再给他们讲解某些相关知识, 相对于面对黑板、多媒体课件而言, 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 理论课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 适当的可以迁移到室外实训场地。

2.2 调整教学内容, 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对于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学校而言,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到其他高校和企业进行专业调研, 了解其他高校的办学特点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 再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素质等情况组织各相关专业教师团队进行课程的编辑, 进而将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内容纳入课程, 让学生能接触到社会生产所需的知识, 保证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中。

2.3 加强实践环节

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理论+实践+企业”。从理论上讲, 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实践, 但又不忽略理论,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 技术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在于高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环节, 而是流于形式。高校在实践这个环节, 应该加强监督教师、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进展情况, 避免出现一个教师辅导几十个学生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等, 这样会导致学生马虎应付, 老师草草了事的结果。到头来, 学生花费了几周的实践参加实践, 结果却稀里糊涂的蒙混过关, 根本学不到应学的知识。另外, 还得加强考核的力度, 实践环节开始前就告诉学生考核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一开始就意识到考核的严格性。最后考核的时候, 最好采用“提问题+实际操作”的考核方式, 严格考核。

3 结束语

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在指导学生掌握必须的材料及热加工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改革, 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改进, 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相关的实践或科研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课程教学, 除了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基本知识, 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上为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期望能在促进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些许作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的些许思考。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4

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状况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 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 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知识点增加缓慢。

2. 现有课程安排中没有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学生难以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

3.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 误认为本门课程就是简单的记忆。学完课程后往往只有一个“陶瓷”、“塑料”等非常模糊而笼统的概念。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课程改革理念、建设思路与目标如下:

1.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 着重讲清“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背景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

2. 新建一些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水平高、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新实验项目, 以满足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

3. 以企业典型应用为载体, 实现以实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吉利汽车制造厂的实际案例, 如以“帝豪EC7模具工艺的改进”为载体, 将学习过程转化为“企业现场情景的再现”, 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学习目标。

4. 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 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5. 提出复合材料的有限元研究观念, 引入教师在研项目, 带领学生进入科研实践, 掌握分解任务、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方法, 为学生今后可能的科研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6.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组进行教学, 按组分配任务, 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7. 强化能力、过程考核,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考核方法重理论轻应用的方式, 采取强化能力、过程考核, 注重学生的参与,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 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 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可以就某一材料或工艺设计问题, 例如围绕“玉兔号”月球车, 设定一个与材料或工艺相关的写作范围, 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

三、课程改革内容

本课程的主线为:成分—组织—性能—典型材料。常见的章节内容是:晶体结构与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相图、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简介及工程材料的选用等。其中重点是相图、热处理 (包括原理与工艺) 和合金化原理。调整课程基础知识内容、增加实践模块环节、融合工厂实例与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对相图、热处理和合金的运用能力, 成为本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结合教改理念、思路与目标,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如下图所示。首先, 对于基本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晶体结构与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相图、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及工程材料等基本知识点, 结合学校现有实验设施完成基本的实验环节, 考核方式以章节考试为主。其次, 增加案例实践环节。主要结合我校“卓越计划”的合作单位———宁波吉利汽车公司的工厂实例, 如“6σ在焊点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帝豪EC7模具工艺的改进”、“鼓式制动器及其蹄片切削机设计”等实际工艺环节, 展开案例型教学, 考核方式以个人实践考核的形式为主。最后,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团队合作能力。主要结合我国在研的深空太阳天文台主反射镜、主桁架结构的材料选择与工艺设计的科研需求, 或者以大家感兴趣的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等项目对材料与工艺的展开, 充分激发学生对工程材料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调研、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在实际项目学习中普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复合材料设计理念中的科研思想, 开阔学生的科研视角。考核方式以团队式的论文报告为主。基于以上课改内容, 结合教改理念、思路、目标, 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以下问题: (1) 普遍认为本课程“学而无用”———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宏观认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宏观与微观, 既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也能把简单的现象上升到科学的深度。在本课程绪论环节, 应把本课程进行宏观描述一下。 (2) 枯燥的学习方式——把课程内容生活化、简单化。课程当中很多专业的知识点实际上和日常生活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样。比如, 在讲述晶体缺陷时候, 就让学生知道:第一, 完美的晶体是不存在的, 晶体一定存在缺陷;第二, 晶体缺陷不一定是缺点, 在工程上有其用武之地。 (3) 重点知识的掌握———以点带面, 用简单的思路来讲述复杂的道理。根据知识点的连贯性, 一定要把基础知识讲清楚, 然后逐步延伸。比如, 铁碳相图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包括共晶相图和共析相图等, 而共晶相图和共析相图的基础都是匀晶相图, 而匀晶相图的重点就是两点:第一, 结晶过程中的某具体温度时刻的液相和固相的具体成分确定 (这就是液相线和固相线的另一层含义) 。第二, 结晶过程中的某具体温度时刻的液相和固相的相对含量确定 (这就是杠杆原理) 。掌握了以上两点, 整个相图就全盘皆活。 (4) 相关知识容易遗忘———通过渗透材料科技史的方法强化印象。材料科学很多原理和实验结果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甚至在科技史上还走了弯路。如果仅简单地就事论事, 学生印象肯定不深刻, 甚至不理解, 即使把原理和理论背下来了, 碰到实际问题可能很难灵活运用。所以, 以科技史的形式给学生讲解, 穿插一些材料轶事以及一些小典故, 强化学生记忆、增加学习乐趣。比如, 讲解单晶体的时候, 就可以把贝尔在检查电话系统故障时发现蓄电池电极板表面长出了一些针状的晶体———“晶须”。这些理想的晶体比现实带有缺陷的晶体的强度增加几个数量级。然后再讲述晶须的出现如何扩大了金属材料的应用, 目前可以作为增强材料与其他材料组成复合材料。这样学生印象才深刻, 同时还为后面非金属材料的讲解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现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内容, 并对其改革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通过我们为期近一年的课堂实践, 发现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教学的相关改革, 对提示我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我校工程教育, 实现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人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针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本文提出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改革, 并分别阐述了改革目标、思路、内容与实现方式。结合实践表明,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材料,热处理,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高为国, 董丽君, 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学报, 2010, 20 (3) :74-77.

[2]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3) .

上一篇:贸易劣势下一篇:西方公共行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