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调度

2024-10-27

广播调度(精选6篇)

广播调度 篇1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广播能够利用广播电视系统向公众快速准确地发布应急信息,同时还能提供指挥决策、社会动员和协调救援等[1]。

应急广播系统由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和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组成[2]。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主要负责应急信息接入和分析处理以及应急节目制作等功能,并将应急广播节目传送到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进行应急广播发布; 应急调度控制平台根据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的发布要求,生成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控制指令,并将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发送到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的消息适配系统; 消息适配系统则接收验证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数据,并控制切换相应播出系统实现应急广播节目播出和信息播发。

1 框架模型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框架模型如图1 所示。

1. 1 消息播发及业务交互的基本模式

按照图1 框架模型所示,在应急广播调度控制与传输覆盖环节,主要有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 应急广播台站/播控平台/前端)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应急广播播出系统、应急广播终端设备等主要组成部分,应急广播消息播发及业务交互的基本模式如下所述:

1)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接收到应急广播制播平台的应急广播发布要求或其他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委托转发的应急广播指令。

2) 按照资源调度预案、资源调度规则和资源状态等,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生成资源调度方案,并根据资源调度方案生成资源调度指令。

3)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将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数据发送到应急广播台站/播控平台/前端的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

4)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收到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数据,在指令验证通过后控制相关播出系统( 如有线前端、发射机等) ,按照指令要求进行应急广播节目播出和信息播发,并将播发结果反馈给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

5) 应急广播终端设备接收到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在验证通过后按指令要求进行播放,并将播放结果回传到对应的系统。

6)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综合分析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的播发结果,反馈数据和应急广播终端设备的回传数据,判断是否要重新进行资源调度优化和应急播发流程。

7)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将应急广播消息播发结果反馈给对应的应急广播制播平台或其他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

8)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的其他业务数据交互流程与消息播发流程基本相同。

1. 2 安全机制

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与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上下级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与消息适配系统之间采用安全传输线路及基于数字签名的安全技术,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可靠。

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中所传输的应急广播指令数据,也采用了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安全技术,对关键数据进行签名,终端在接收应急广播指令后,对数字签名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才进行相关的播发操作,保证应急广播的安全播发。

2 功能说明

本部分就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应急广播终端设备的功能进行具体说明。

2.1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的构成如图2所示。

应急广播消息接入: 负责应急广播消息的综合接入,对应急消息来源单位进行身份验证和管理,通过应急广播消息接入接口,接收应急广播信息,进行格式和完整性校验,然后对信息进行解析和存储,并将播发结果反馈给应急消息来源单位。

发布决策与资源调度: 实现应急广播消息发布决策和资源调度功能。根据事件级别、发布区域等发布需求和资源状况,选择发布模式,根据资源调度策略,生成消息发布调度方案。

应急指令生成与分发: 负责应急消息生成与发布的流程控制。根据发布需求和资源调度方案,生成资源调度指令、终端唤醒指令等应急广播指令数据,并按照应急广播消息规范格式进行适配封装,并发送到应急广播台站/播控平台/前端的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

安全服务: 实现调度控制平台的业务证书管理、设备证书管理、以及通信消息的签名与验签。

资源管理: 对应急广播系统的资源设备进行资源信息管理和状态维护,资源包括卫星传输系统、有线前端、发射台站发射机等。

发布效果评估: 实现应急广播消息发布效果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的播发结果反馈数据和应急广播终端设备的回传数据,并与发布要求、资源调度方案或委托转发的应急广播消息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评估算法评价应急广播消息发布的总体效果,并与设定的调度指标进行比较,为优化资源调度方案及是否启动补发提供参考。

系统运维: 负责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的日常运维管理,主要包括运行监控、数据同步、应急演练、终端管理、值班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

2. 2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 消息适配器或消息适配设备)部署在各应急广播台站/播控平台/前端,负责接收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发布的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在指令验证通过后切换控制相关播出系统,并执行格式转化、信号切换、远程唤醒指令插入等操作。

2. 3 应急广播终端设备

应急广播终端设备泛指能够接收解析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指令、并按照指令要求进行应急节目播出和应急信息播发的终端设备或终端适配器。

3 业务交互说明

本部分从消息播发和系统运维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与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上下级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与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之间的业务交互进行说明。

3. 1 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与调度控制平台

应急广播制作播发平台与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业务交互如表1 所示。

3. 2 上下级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业务交互

上下级应急广播调度平台之间业务交互如表2 所示。

3. 3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与消息适配系统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与消息适配系统业务交互见表3。

4 实体关系及属性说明

本部分就框架中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应急广播台站/播控平台/前端、应急广播资源、应急广播平台设备和终端设备、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应急广播播出系统、应急广播指令、应急广播消息播发、资源调度指令等主要逻辑实体属性进行说明。

应急广播各逻辑实体关系图如图3 所示。

各应急广播逻辑实体属性说明如下:

1)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平台标识、平台名称、所属地区、平台类型、关联应急广播台站和资源、关联应急广播终端、关联上下级调度平台、关联应急广播制播平台。

2) 应急广播台站/ 播控平台/ 前端

应急广播台站/播控平台/前端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台站标识、台站名称、所属地区、台站类型、台站名称、台站地址、经度、纬度、联系人、联系电话、关联应急广播资源。

3) 应急广播资源

应急广播资源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应急广播播出系统。

4) 应急广播平台设备和终端设备

应急广播平台设备和终端设备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设备标识、设备名称、所属地区、设备类型、经度、纬度、设备参数。

5)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

应急广播消息适配系统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适配系统标识、所属地区、经度、纬度、关联应急广播播出系统。

6) 应急广播播出系统

应急广播播出系统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播出系统标识、播出系统名称、所属地区、播出系统类型、覆盖地区、经度、纬度、覆盖面积、覆盖行政区域、覆盖人口、原播语种、所属机房、播出系统参数、运行图。

7) 应急广播指令

应急广播指令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指令标识、指令类型、指令来源对象、指令目标对象、指令时间戳、关联指令标识、业务数据内容。

8) 应急广播消息播发

应急广播消息播发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消息类型、播发演练类型、消息发布者、播发起始时间、播发结束时间、消息内容、事件类型、事件级别、语种、编码字符集、辅助数据、覆盖区域、数据回传地址、关联调度信息。

9) 资源调度指令

应急广播资源调度指令实体属性主要包括: 消息适配系统调度指令、播出系统调度指令。

5 小结

本文对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的框架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就其中主要组成部分、业务交互以及实体属性进行了重点讨论。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框架模型未能对实体含义以及平台关键技术进行更多阐述,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说明。

参考文献

[1]王效杰.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J].中国广播,2014(10):11-13.

[2]杜国柱.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思路及关键技术[J].现代电视技术,2014(1):16-18.

广播调度 篇2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处于跃升全新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民族发展的主流趋势。广播电视作为重要媒介,凭借自身灵活性、影响力较广等优势,已然成为我国政治与宣传工具,其重要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如何实现对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构建监管与调度综合平台系统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综合系统的功能、构成等,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

前言: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各地区广播电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积极构建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以此来减少外部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保障,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媒体服务。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不仅能够让我们明确综合系统构建的重要作用,还能够为尚未构建综合系统的广播电视台提供参考和借鉴。构建综合系统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社会发展赋予了广播电视全新定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工具,加强对广播电视的管理,能够促使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就本质来说,广播电视从技术至内容,从管理到效率都具有其内在规律。构建综合管理平台,能够从技术层面上规范广播电视经营行为,实现对全波段、全时段的高效监督和管理,促使为国家及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同时构建综合监管平台也是广播电视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够协调各方面因素,构建一支将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可见,构建综合系统不仅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广播电视发挥舆论价值的必要手段。综合系统构建

为了提高本文研究针对性,笔者选择某省广播电视作为研究对象。该省顺应当前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构建了集监测、信息发布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调度系统。其中系统是由监测中心、16个市州监测前端系统构成,能够实现对各个地区两套自办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的存储,能够满足本省广播电视的统一管理需求,且在实践中,整个调度及管理效果较好。

2.1系统功能

系统立足于广播电视实际发展需求而建立,功能多元,如质量监测,能够对各市州前端采集广播电视信号,对当地播出的重大停播事故等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发生的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分析、汇总和处理,减少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够对广播或者电视节目进行巡回监测,掌握节目内容。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综合系统能够及时转发国家广电总局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等,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从而为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保教护航。

2.2系统构成

综合系统是由网络系统、控制系统及监测系统等多个部分构成。一是网络系统,主要是针对地方播出的广播电视信号进行前端压缩编码处理后,通过宽带专网,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审核。网络系统主要建立在中心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基础之上。

二是中心控制系统作为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而核心,也是查询的主要入口。在此基础上能够对网络检测前端信号进行控制、监听等操纵,由服务器、工作站及多媒体网关服务器等构成。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趋势下,中心控制系统架构采取B/S、C/S混合式体系架构,以此来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数量。一般来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且交互性强,通过C/S方式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

三是监测系统,通过无线天线接受当地的AM(522~1622kHz)、FM(87.5~109MHz)广播节目,实现针对性监测。广播信号经过数字压缩处理后,能够在本地磁盘存储一个月,总调度中心可以随时监听任何一个广播节目内容,对存在问题的节目进行停播等处理,有效提高了对广播信号的管理水平。

四是屏幕显示。综合系统在构建过程中,非常关注系统与人员之间的交互性。因此设计了超大屏幕,实现对各个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监督和管理。大屏幕显示系统能够满足多画面、多状态显示需求,能够对视频图像及电视进行合理分割处理,呈现具体地监测数据。

五是调度系统。综合系统与总局预警发布系统连接到一起,能够借助预警信息实现对全省各个单位发布的监测信息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调度系统能够汇总各类信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以此来达高效的管理目标。不仅如此,还能够构建IP派发机制,确保政策的下达,实现信息共享目标

2.3系统运行效果

该综合系统在该省广播电视中应用几年后,经过了建设、升级等多个阶段,正式进入到使用阶段,且运行状态较好,无论是平台界面、还是功能划分都符合人性化需求,在提高广播电视监测有效性的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实践中,系统运行准确率较高,提供的信息具有可信度。其中广播监测误报率在1%以内,漏报率在5%之内,整体效果很好。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构建内容广泛、技术先进的综合监测系统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且成本、时间投入较多,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构建综合监测系统,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此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合理原则,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综合监测调度平台,实现对各广播、电视节目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确保节目播出安全性,从而促进广播电视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游声红、罗静、许扬.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02):108-111.[2]谢东晖、杜国柱.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8):45-48.[3]居朝军、钱卫.构建省级广电全媒体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8):145-151.[4]王涵.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管理系统[J].中国有线电视,2014,(09):1095-1096.[5]刘晓奇.陕西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的初步设想[J].科技资讯,2012,(22):66.作者简介:

广播调度 篇3

广播电视移动监测系统包括接收天线、广播电视场强测量、频谱分析、频偏调制度测量、存储、数据分析处理等系统;广播电视信号测向系统包括测向天线、高灵敏度测向接收机、方向指示、测向数据处理等系统;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无线集群电话、全时监控、照明和供电系统;非法信号压制系统包括发射天线、压制信号产生系统。

该系统综合应用数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实现了开路广播、开路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多业务固定和移动监测、指标检测、测向定位、非法信号压制、应急指挥调度等多种功能, 首次在国内将先进的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监测、检测与压制一体技术和无线全频段 (100kHz~3000MHz) 高速扫描技术及监测与应急通信指挥综合应用技术融为一体, 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方便灵活、高效实用, 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

该系统采用软件无线电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研制数字监测/测向处理器, 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监测测向精度和速度, 加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车载无线电频谱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库系统, 实现对无线电信号实时预警监测;采用单车多点定位技术, 一部监测车就可实现测向定位;利用智能仪器接口技术, 使监测自动化、网络化;采用高效数据分析处理算法和图形处理算法, 进行台站信号的移动场强测试和绘制场强等值覆盖图;GPS定位技术和无线集群通信技术相结合, 实现安全播出的准确、快速调度;集智能仪器接口、TCP/IP以太网和GPRS等网络技术为一体, 移动监测系统和监测中心安全播出智能监管平台网络一体化, 数据实时交互。

通过全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移动监测、压制及应急指挥系统可以对北京地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覆盖等情况 (内容、质量、安全等) 进行移动实时监测、自动绘制广播电视信号场强覆盖图、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测量和信号源测向定位、非法信号预警与压制、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 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水平, 有效防范非法信号的攻击和破坏。

广播调度 篇4

1总体设计思路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新形势,国家广电总局开发建设了国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开通了总局至省局的平台系统。按照总局要求,设计了省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作为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可靠的技术保障。

整个专用网络设计以省广电局所在地为核心[1],在中心机房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对于近端用户(如:电台、发射台办公室、电台管理中心、监测中心等)将利用现有的网络布线系统,结合直拉双绞线,以星型连接结构独立构建核心专用网。对于远端用户(省电视台、省网络集团安全中心、省网络集团安全播出办公室、局发射台等)将利用省广电网络公司的SDH光纤广域网链路连接上面的核心局域网[2]。实现安全播出信息资源共享和调度指挥指令第一时间到达播出第一线,为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并与总局调度指挥平台结合,形成了“总局调度平台省局调度平台-省局属有关单位信息终端”的三级架构模式。

整个网络主干设计为1 000 Mbit/s,各信息点设计提供10/100 Mbit/s局域网接口,以便提高网络中心核心交换机的交换容量和处理速度。网络结构为星型连接结构,采用IP协议构建。广域网线路采用E1线路进行连接,能够提供数据和语音的传输。在设计过程中,笔者采用ASP和HTML计算机语言编程技术,将公告发布、数据传输、预警信息发送及视音频通信功能融为一体,并利用先进的网络集成和数字通信手段,通过光纤和SDH环网等设施将网络延伸至省局属各有关单位值班机房。

2总体设计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整个网络以H3C S3600-28TP交换机为核心,所有终端都需通过核心交换机与服务器或其他终端进行通信。平台网络设备:交换机、AR28-80路由器、服务器、磁盘阵列均安装于中心机房。另外,根据各终端与信号传输机房相隔距离的不同,又可将网络结构大体划分为以H3C S3600-28TP交换机为核心的近端部分和以H3C AR28-80路由器为核心的远端部分。

2.1近端部分

近端部分包括河南电台、发射台办公室、电台管理中心、 监测中心等计算机终端,其中除个别单位终端位于配楼,其余终端均安装在主楼楼内。H3C S3600-28TP多协议智能交核心交换机与这些终端之间采用100M线速连接[3]。Web服务器通过内置RAID卡管理DELL Power Vault TM MD1000 5磁盘SCSI数据库存储设备(146 Gbyte×5),并采用SQL Server 2000管理数据库信息。H3C S3600-28TP多协议智能交换机提供24端口百兆电口和4端口千兆光/电口。

在核心层和服务器、广域网之间放置一台提供连接广域网链路和安全性的H3C的核心路由器H3C AR28-80,提供网络中心广域网方式接入和安全保证。

关键任务服务器(1台DELL服务器)直接连接在核心层交换机上以对整个信息网络的用户提供1 000 Mbit/s最大带宽的访问。

2.2远端部分

远端部分包括河发射台、电视台、省网络集团安全中心、 河南省网络集团安全播出办公室等终端。该部分所有终端均使用SDH光纤链路,采用带宽为2 Mbit/s的E1线路,通过AR28-80核心路由器与核心交换机相连。整个安全播出专网广域网的核心为1台H3C的核心路由器H3C AR28-80(配置1块1FE、1块8 E1接口模块),通过100 Mbit/s下连三层核心交换机H3C S3600-28TP。整个核心路由器提供多达56路的E1线路接入。同时为完成广域网链路的衔接,在各个接入单位配置接入路由器H3C AR28-09。

2.3软件架构

该平台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模式,用户只需拥有IE或其他网页浏览器即可使用,与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的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更简便、维护成本更低廉等优势。管理员终端设在调度指挥中心。

3软件介绍及功能应用

调度指挥平台的应用包含平台主页信息发布、文件传输系统、预警信息系统、视音频通信系统等功能。

前三大系统使用B/S(浏览器/服务器)方式构建,软件源代码由ASP和HTML语言联合编制而成。此构建方式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只需使用IE等网页浏览器便可以完成相应模块的功能,为用户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其中,主页信息发布系统主要用来发布公告、通知; 文件传输系统用来收发文件资料;预警信息系统则用来发送预警短信。为了增强系统安全性,文件传输系统和预警信息系统需要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方能登录进入。

视频通信模块采用局域网即时通信软件RTX,采用C/S (客户机/服务器)架构实现远程视音频通信功能。

3.1平台主页信息发布

该系统可实现安全播出新闻、公告的发布功能。

平台主页界面如图2所示,平台主页主要包含文件传输系统和预警信息系统的登录框[4],公告栏、安全播出简报、安全播出动态、常用资料下载等栏目。点击相应链接即可下载或查看需要的文件或新闻,点击栏目右侧的“更多”,即可查看该栏目所有的文件或新闻。

1)公告栏:公告栏可发布有关安全播出的通知、要求、公告等内容,平台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播出最新资讯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

2)安全播出简报:由调度指挥中心编撰的每月1~2期安全播出工作简报,以图表加数据分析的形式,明晰直观地反映当月安全播出总体情况,同时也会及时通报当前安全播出的大事要闻,使各省局属有关单位能够及时掌控安全播出的最新安排与部署。

3)安全播出动态:该板块主要挂载全国安全播出事件事故案例、安全播出会议纪要和省局属有关单位工作简报等内容。

4)常用资料下载:该版块主要挂载安全播出相关软件和表单。

此外,管理员可使用新闻管理页面发布、修改、转移分类、查询上述四大板块的公告与通知。

3.2文件传输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各终端用户之间文件收发的功能。

如图3所示,各终端用户使用此页面,在地址列表栏内选中目标终端,在标题栏和备注内填写相应内容后即可发送邮件。如需附带其他文件,还可在页面最下端浏览选中该文件,点击上传文件即可添加附件。接收文件、已收文件和已发文件页面的布局与功能和已收文件页面类似[5]。由于调度指挥平台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因此该系统能够大大提高文件传输的安全性。

3.3预警信息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功能。

如图4所示,用户使用该页面查看的预警信息,未查看的信息标题末尾会标注“new!”字样以示区别。信息到达各终端用户时,会以铃音加提示框的方式提醒终端用户接收并查看该信息。用户也可点击个人事务栏下的信息查询,依据相应字段来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此外,管理员可使用信息管理页面来管理预警信息。

3.4视频通信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各终端用户之间的视音频通信功能。

如图5所示,各终端用户如需与其他用户进行通信,双击该列表中相应的用户图标,随即弹出文字对话框。在文字对话框中点击标题栏下的视频或语音按钮,弹出的视频对话框或语音对话框,可实现终端之间的视音频通信功能。由于所有终端都安放在了机房,因此在发生重大事件或事故时,事故单位可以使用视频通信功能现场介绍事故的发生情况及处理过程,调度指挥中心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的事故信息,协助事故单位尽快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

平台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安全、稳定,实用、经济等特性。该平台充分利用了纠错能力高、自愈能力强的省局SDH环网来搭建与互联网隔离的专用局域网络,既节约了网络设施的投入,又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软件功能实用、操作简便,其架构的开放性为平台下一步扩展其他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

投入试运行以来,该平台不仅提高了调度指挥效能,减少了日常播出管理成本,保障了安全播出信息流转的安全性和时效性,而且还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要保障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与总局指挥平台业务对接和省安全播出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平台各功能之间完善的联动机制,将日常播出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加强管理,减少了事故发生率, 另一方面做好防范,缩短了事故处置时间。该平台在河南省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完善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机制,创新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工作方法,构建了全方位、高效能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体系。

4小结

安全播出不出问题作为广电系统的三个工作底线之一, 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该平台不仅担负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任务, 更是实现广播电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

摘要:为切实推进省级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调度指挥效能,按照上级总体部署,结合省级具体情况,设计并建成了省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平台工程。该工程的设计秉承安全、稳定、实用、经济的原则,充分采用当今尖端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将公告发布、数据传输、预警信息发送及视音频通信功能融为一体,并利用先进的网络集成和数字通信手段,通过光纤和SDH环网等设施将网络延伸至省局属各有关单位值班机房,既实现了安全播出信息资源共享和调度指挥指令第一时间到达播出第一线,又为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

广播调度 篇5

关键词:GIS,可视化,调度指挥

1 引言

为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确保广播电视宣传任务的完成, 河南省广电局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中心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 切实推进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调度指挥效能。本文着眼于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的信息化, 探讨基于GIS的可视化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的设计。

2 基于GIS的可视化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的概念及意义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地理信息系统) 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基于GIS的可视化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是在广播电视领域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故障, 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具有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以及指挥能力的指挥运行系统。

该系统的建设能够保障播出安全, 使调度反应快捷, 指挥有力, 并能预防和减少播出事故的发生。同时, 若有意外及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加强和各播出单位、传输单位、关键机房、监测点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的总体规律, 为安全播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 基于GIS的可视化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的各功能模块

从模块化角度考虑, 该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信息集成与系统管理、安全播出管理业务可视化应用、安全播出可视化应急调度指挥, 以及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

3.1 信息集成与系统管理

信息集成包括录入与维护静态数据、交互与处理动态数据等功能。系统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的审计、用户权限管理和安全管理。

安全播出管理的最高决策层是安全播出指挥部, 广电系统各个关键点的安全状况可以通过网络传入指挥部终端, 并通过可视化的界面显示。指挥部工作人员利用安全播出的各种动态和静态信息, 以及根据各类信息产生的统计信息做出宏观指挥管理决策。

3.2 安全播出可视化管理业务应用

安全播出指挥部可使用该系统进行可视化操作, 实现人员和勤务管理、安全播出组织管理、制播和传输设备管理等业务应用。

3.2.1人员和勤务管理。

完成各台站信息、台站所属区域信息及台站工作人员信息的管理。

3.2.2 安全播出组织管理。

主要是对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行监督、管理、协调, 汇总上报全省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情况;制定紧急状态下, 确保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技术方案和调度流程;在紧急状态下, 对全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运行管理和资源统一调配, 并协调与相关部门的有关事宜。

3.2.3 制播和传输设备管理。

制播和传输设备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基础, 要对此类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和管理, 确保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更新和维护。

3.3 安全播出可视化应急调度指挥

指挥人员实施调度是基于实时准确的监控信息, 该子系统可提供可视化的监控界面方便用户使用。它包括播出情况监控、播出指挥调度、紧急事件应急指挥和播出指挥应用管理等功能。

3.3.1 播出情况监控。

可综合监控播出信号控制系统, 包括对广播电视主要关键点播出状况的监控以及对播出事故恢复处理情况的监控, 此外还可以将关键点的周边信号监测信息显示在GIS平台的可视化界面上。

3.3.2 播出指挥调度。

可实现在基于GIS的可视化播出管理平台下监视省内各广播电视频道, 并可对播出信号控制系统、核心传输交换系统发送控制指令, 从而在指挥人员的干预下实现各系统间的联动工作。

3.3.3 紧急事件应急指挥。

将制定的紧急事件应急指挥预案输入指挥平台,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 平台能根据紧急事件的属性职能, 快速匹配到相应应急措施, 协调播出信号控制系统、广播电视监控系统、调度信息通信系统等, 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3.3.4 播出指挥应用管理。

安全播出单位组织管理、人员出勤考核、制播和传输设备管理等功能由该子系统实现, 还可完成各种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等功能。

3.4 综合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

将综合安全播出信息通过省局内部网和总局安全播出平台向安全播出指挥部成员和各相关单位发送。实现在内部网中将台站类型、事故情况、灾害情况、事故处理情况等信息通过WEB方式用图形可视化地提供给用户。

4 结语

本文对基于GIS的可视化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该系统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分析, 完成可视化应急调度指挥、可视化安全播出管理业务应用, 以及综合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总的说来, 对该系统的研究, 是对我国广电系统现有安全播出指挥系统的一个挑战, 有益于安全播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美) 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03.

[2]刘南, 刘任义.WEBGIS原理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2.

广播调度 篇6

(一) 系统概况

1. 系统目标

将监测和调度指挥指挥统一于一个的系统管平台, 从而解决调度指挥与监测之间的连动性、协调性差的问题, 最大化地发挥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监管效能。

2. 系统结构

该系统由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和N (N≤86) 个远程遥控监测站点两部分组成。系统以“无人值班, 有人留守, 反应快捷, 调度灵活”为原则, 以区数据处理中心为核心, 在市、县建立自动化监测站点。数据处理中心包括广播电视监测子系统、传输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应急调度通讯子系统、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和实时数据库六大部分, 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通过N个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输系统回传到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监测程序根据设定的参数和算法, 并经过对数据的比较判别产生报警数据, 达到设定条件的自动通过接口协议送到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 短信系统从数据库中心取出尚未发送的监测告警信息数据, 并自行完成一系列的发送任务, 以短信形式发给对应的受测对象, 从而完成了从监测到预警发布的整个过程。

3. 系统的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windows 2000 server

数据库:oracle 9i

服务器:HP Proliant DL380

(二) 系统设计

1. 广播电视监测子系统的设计

广播电视监测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由广播监测数据采集记录、广播数据处理回放、电视监测数据采集记录、电视数据处理回放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B/S与C/S混合结构;采用基于压缩域的电视异态识别技术、视音频编码压缩技术、多轨道控制技术、面向对象的参数测量技术等广播电视监测核心技术;创新采用MPEG-4编码结合H.264协议的方法检测巡检通道电视图像静止;具有对广播 (AM、FM) 、电视 (有线、无线) 进行动态监测的能力, 实现安全监测、质量监测、内容监测、告警信息生成四大功能。

2. 系统中实时数据库的设计

监测数据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的依据, 存放监测数据的数据库无疑是广播电视监测子系统的核心, 因此它在系统中的地位是核心中的核心,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要处理和存储前端监测站点回传的数据, 又要将报警数据经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发布预警, 同时定时将数据写进历史数据库作备份、供查阅调用。可以说, 广播电视监测调度指挥系统的任何一步操作都与数据、数据库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数据和数据库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1) 数据模型的确定

数据模型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通常分为概念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该系统使用的方法是根据实体的ER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型, 这样在概念设计阶段能很好的模拟现实世界, 在逻辑设计阶段又有关系化理论和直观的转换规则作指导。本系统中的数据, 包括前端监测站点采集的数据、系统数据、属性数据、控制数据等, 其编程时均采用Oracle公司的数据库产品Oracle 9i的数据格式。

(2) 存储介质和存储结构的选择

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呈现出分布式的特点, 为了实时监测, 对各监测站点通信速度要求较高, 故实时数据库的存储结构的选择主要考虑存取效率, 这势必要求其存储结构简洁。系统采用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信息服务层四层结构, 同时物理上分布各项功能服务器, 分别存储录音、录像资料、报警数据、指标数据, 这种逻辑分层、物理分布的数据管理模式能并行处理用户请求, 有效均衡系统负载, 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 增强系统处理能力。

整个数据库的设计分为驻内和留外两个部分。驻内部分采用内存数据库, 从前端遥控监测站点采集到的数据, 经过应用程序处理后, 将其存入内存数据库。为了提高查询效率, 其结构用Oracle公司的数据库产品Oracle 9i的数据格式进行描述。外存数据库采用Mcrosoft公司的数据库产品SQL Server进行设计, 通过它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内存的实时数据库则通过OBDC技术, 将其数据定时转存到外存的历史数据库。

系统采用系统运行故障危险分散的设计原则及工业级485通讯口, 提高系统可可靠性;把系统盘与素材盘分开, 采用多个硬盘, 保证系统稳定可靠;采用媒体数据硬盘读写控制技术, 解决IDE硬盘大数据量24小时长时间读写所产生的硬盘读写变慢、数据碎片整理等问题, 提高长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实时数据库的数据通信设计

系统实时数据库的网络传输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Socket通讯方式, 数据库处理程序通过内部数据交换协议与前端采集程序进行通信获得实时数据, 然后通过ODBC技术访问数据库, 并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数据库采用Oracle公司的数据库产品Oracle 9i进行设计, 通过它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网络用户可通过安装Oracle的客户端访问数据库, 查看异态报警记录。

在本系统中对数据访问规则如下:用户不能直接访问监测前端数据, 必须通过数据处理中心软件来备份异态报警原始数据和进行异态意见处理;数据处理中心, 把异态报警原始数据备份, 同时转换成数据库格式保存至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里面的异态数据, 可供所有在网络中的授权用户进行查询访问。

(4) 实时数据库的更新管理

为了保证各站点数据的实时性, 系统采用同步更新技术加以实现。设计时, 采集前端有较高的优先级, 当一个站点收到一条新的报警数据时, 首先存在本地数据库, 数据库中的监测告警信息表在收到新的监测告警信息并完成写入后, 系统将自动产生一个数据已更新的触发事件, 以供用户选择使用。然后通过网络上报至数据处理中心, 启动更新程序, 然后将更新的消息广播到各个网络站点, 使各站点闭锁所有活动副本的相应数据, 并发送更新命令将新数据发送至活动副本进行更新, 更新完毕后立即将更新后的相应数据解锁。

(5) 广播电视监测调度指挥系统中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设计

广播电视监测调度指挥系统实时数据库包括广播监测数据库和电视监测数据库, 广播监测数据库由无载波停播故障数据库、无音频停播故障数据库和节目内容数据库3部分组成;电视监测数据库也由三部分组成, 仅仅是把无音频数据库改成无伴音数据库, 结构如图3所示。该实时数据库系统由N+1个站点组成, 并发数据量较多, 因而必须考虑到网络开销的问题。各个前端监站点的数据可以重复设置和合理分配, 每个站点都保存有所有节目频率的异态报警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处理工作站保存异态报警原始数据的备份, 查询操作可以在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库服务器, 以数据库记录形式保存异态报警原始数据的备份和值班处理数据, 以及报表数据记录。

为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 数据库分别存储到两种介质上。系统实时数据采用内存存储, 而历史数据采用外存存储。本实时数据库系统 (RTDBS) 的数据设置采用重复设置, 及网络中的每一节点均有数据库的部分副本。RTDBS是由网络中许多互连的节点组成, 每个节点有一个实时子系统, 子系统中存储着实时数据, 供数据处理中心的客户系统实时地调用, 重复设置可保证在检索数据库操作时不必通过网络访问总控中心, 可以在本机上快速完成, 减少网络开销, 增加系统的实时性, 提高事件自动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

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统一管理维护和数据的保存, 有利于应用软件的更新、替换或操作系统的移植以及二次应用开发。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要求, 制定及输出合乎需要的统计数据表格;在服务器端开发出B/S结构的应用环境, 使授权用户中任何一台电脑只要连接到本网络上, 就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IE进行查询访问, 浏览到各类信息和数据库服务器里面的异态数据, 无需再为每个用户开发并安装专用的浏览软件, 也不受用户数量的限制, 为数据共享创造良好条件。

(三) 结束语

本文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的基本要求出发, 对基于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技术的广播电视监测调度指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7页) 挥系统的设计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该方法对加强广播电视监测调度指挥系统的时效性, 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提高监管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方法除用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外, 还可以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电力调度、工业监控、气象监控、车辆导航和监控等其他领域。如果条件允许结合无线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 例如通过手机向短信系统发指令, 以变更数据库中某节目的监测时间表等, 达到遥控的目的, 使得系统的数据处理终端将不再受办公环境的限制,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任意地方设置, 甚至可以在家中上班, 则其监管效果更为完善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刘云生.现代数据库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

[2]PaulJ Fortier.数据库技术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218-249..

[3]罗军舟, 黎波涛, 杨明.TCP/IP协议及网络编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常鸣, 卢炎生.安全DBMS的数据字典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1, 29 (4) :36-40, .

上一篇: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下一篇:矿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