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共12篇)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1
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 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蔬菜出口国。随着国外蔬菜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渐增高, 我国蔬菜出口受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制约日趋严重, 以农残超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阻碍我国蔬菜出口的最严重的威胁。蔬菜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 具有较大的增值、增收潜力。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向型现代化蔬菜产业, 是中国政府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也对我国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以蔬菜产业为例, 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并提出了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和措施。
一、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
(一) 出口总量分析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 随着全球蔬菜贸易量不断增加, 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作为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 现已成为世界蔬菜出口大国, 且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1 995年至2005年, 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 出口量由21 3.49万吨增加到680.1 9万吨, 增加了2.1 9倍。中国的蔬菜贸易自2001年起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尤其入世几年来的几年增速迅速, 2001年—2005年期间, 出口量由394.02万吨增长到680.19万吨, 年均增长率为14.53%, 出口额由23.42亿美元增长到44.84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68%。特别是2001年—2003年期间, 蔬菜出口量的增长极为迅速, 2004—2005年期间, 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尽管如此, 蔬菜出口额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说明2004—2005年期间, 我国出口蔬菜的平均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进口量由1.86万吨增加到9.75万吨, 增加了4.24倍;进口额由0.14亿美元增加到0.82亿美元, 增加了4.86倍。虽然, 蔬菜进口上升较快, 但是其基数较小, 所以在我国蔬菜贸易中的地位远远低于蔬菜出口贸易。
(二) 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2006年的研究报告表明, 从我国蔬菜出口金额的区域分布来看, 亚洲居支撑地位。2005年中国蔬菜对其出口额达到30.01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66.91%, 但是与1 995年的77.08%相比下降了1 0.1 7个百分点, 是我国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唯一下降的区域;其次是欧洲, 中国蔬菜对其出口额达到8.23亿美元, 比1995年的2.99亿美元增加了1 75.25%, 占总出口额的1 8.35%, 比1 995年的13.82%上升了4.53%, 是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上升最高的区域;2005年, 我国蔬菜对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3.86亿美元和1.35亿美元, 分别占出口总额的8.61%和3.01%, 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63%和1.72%;非洲是我国蔬菜出口金额上升最快的地区, 从1 995年的0.04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0.95亿美元, 增加了2275%。然而, 由于其起始金额较低, 所以在我国蔬菜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 2005年为2.12%;大洋洲是我国蔬菜出口最少的区域, 2005年的出口金额为0.45亿美元, 仅占总额的1.00%。从国家和地区来看, 1995~2005年我国蔬菜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由64个猛增到176个。上述数据说明中国出口多元化局面逐渐开始显现, 这种出口区域分布的形成是大陆蔬菜出口企业多年来坚持充分发挥价格和地缘优势, 优先占领周边蔬菜输入国和地区市场的重要成果。
(三) 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蔬菜出口产品主要有三种, 分别为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制蔬菜。其中, 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是我国主要蔬菜出口种类。鲜冷冻蔬菜在我国蔬菜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 2005年出口408.4万吨, 同比增长12.63%, 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0.06%。加工保藏蔬菜237.88万吨, 同比增长1 5.38%, 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4.98%。但是在2006年, 由于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两者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尤其是加工保藏蔬菜, 出口量为251.4万吨, 同比增长仅为5.7%, 比2005年降低近1 0个百分点。然而, 干制蔬菜2006年的出口量为37.7万吨, 同比增长11.89%, 占蔬菜出口总量的5.1 5%, 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在现有的发展阶段, 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是我国的主要出口种类。与此同时, 在国际蔬菜贸易壁垒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附加值高、生产效益好的干制蔬菜必将成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 市场需求分析
自给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总产量减去出口量之差与国内供应量之比。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产品自给状况。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各国对农业的保护也逐渐减少, 各国趋向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安排农业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 不适合机械化作业, 加之劳动强度大、工效低, 劳动力缺乏且昂贵的发达国家开始转向从事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应高的农产品生产, 蔬菜生产日渐弱化, 自给率趋于下降。
另一方面, 随着发达国家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 国际上对蔬菜的需求将会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发达国家的蔬菜进口量不断上升, 使世界蔬菜需求量剧增。由此可以看出, 蔬菜的国际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 这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契机。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虽然WTO框架下允许的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保护, 但受现有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所限, 一方面我国对绿色贸易壁垒所提供的机会的利用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 部分出口产品因产品质量和包装达不到国际环保标准而被挤出国际市场, 从而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形成重要障碍。目前, 我国出口贸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据中国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的统计, 1999年, 我国对外出口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商品价值高达114亿美元。而这还仅仅是贸易自由化的开始,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2006年5月29日, 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初期, 我国食品出口企业减少, 成交量明显下降。2006年6月我国对日出口食品企业数量为2392家, 同比下降了11.5%;7月下降7.1%, 8月和9月经营企业家数基本与去年持平。6-1 2月, 对日食品出口企业共4336家, 同比下降2.9%。此外, 我国食品对日出口金额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从总体来说, 已基本恢复到原有的增长水平。
WTO规则中TBT/SPS协议是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盛行的法律依据, 我国出口产品也经常由于受到TBT/SPS措施限制而被进口国扣留, 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损失: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各口岸卫生检疫所2004年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资料统计, 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及食品中, 由于受到TBT和SPS措施限制而被扣留的食品种类中, 以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类产品扣留批次最多, 分别占扣留总批次的32%和28%, 其次是谷物类产品、油籽类产品和肉类产品, 分别为11%, 8%和7%。油籽、子仁类产品37批次, 其中的花生及其制品29批次。另据美国FDA扣留农产品及食品记录统计, 蔬菜水、果类产品和水产品占据出口受阻品种的榜首。2004年中国出口食品总扣留批次为816次, 其中蔬菜、水果类产品被扣留次数高达440批次, 排在第一位, 占扣留批次总量的53%;其次为水产品155批次, 占扣留总批次的18%;油籽和子仁类产品 (其中豆类产品52次) 81次, 占扣留总批次的10%。
综上所述, 蔬菜产品是我国遭遇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三、扩大中国蔬菜出口的具体对策
针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趋于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在制定正确的发展蔬菜产业的战略的同时, 应在上述战略思路的指导下, 采取有效而具体的政策或措施促进我国的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 健全完善技术标准法规
首先, 要建立健全蔬菜产业标准体系。这是对农业理念、运行机制、生产手段、经营模式等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 核心就是要形成一整套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 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原料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加工过程标准、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标准、食品储运体系标准化、产品召回制度。一方面, 我国应努力提高技术标准的采标率;另一方面, 应当慎重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和直接采用国际标准, 以免掉入国外标准背后专利陷阱。
其次, 要建立蔬菜技术法规体系。我国蔬菜的技术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 仍以强制性标准代替技术法规, 这与国际惯例, 特别是WTO/TBT协定要求不符。因此, 应加快我国产品质量与管理体系方面的法制建设,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安全, 改善我国蔬菜产业出口结构。不仅如此, 我国还应加快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融合。日本和美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正在加快融合, 在技术法规中大量引用技术标准的内容, 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更合理、更具有经济性的法规标准体系。
(二) 规范完善认证制度
认证是由公正的第三方体系认证机构依据正式发布的标准体系, 对企业生产产品和管理体系实施评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认证对消费者来说, 是鉴别产品质量、确保自己购买到优质满意产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生产企业来说, 体系认证的结果关系着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如何;对政府部门来说, 认证既是引导企业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的依据, 也具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参考价值。因此, 在国际市场上, 认证已普遍成为顾客选择商品和合格供应商的依据, 某些特定产品的认证已成为许多国家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的必要条件而被纳入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 创新农民经济组织
我国蔬菜生产最显著的特点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这种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中, 组织程度低、规模较小, 从而带来农户的生产技术难以统一、成本较高、产品竞争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首先应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垂直组织系统, 政府在提供支持的同时尽量减少国家干预, 保持组织的独立自治。其次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来看, 我国应注重发展以蔬菜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 使其成为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发展现代蔬菜、扩展蔬菜产业链、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的组织载体。此外, 还应扶持大型龙头企业的建设。按照蔬菜产业化方向的要求选准龙头企业, 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形成产业开发型科技园区, 使其真正起到带动生产的龙头作用。一般来说, 主要龙头企业为种苗企业、加工企业、产后处理企业等。
(四) 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支撑力量。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归根结底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动, 需要依靠农业技术的创新。例如, 从蔬菜种植业领域看, 更换一代新品种, 可以使蔬菜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10%-20%。一项新技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的应用, 往往伴随着整个生产技术体系的变革, 可带来30%-50%甚至更多的增产增收的效果。因此,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水平,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于提升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
此外, 为更加有效地应对绿色壁垒措施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出口, 还要实现蔬菜产业精深化、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加速蔬菜的产业升级, 促进传统蔬菜产业向现代蔬菜产业的战略转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蔬菜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真和.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化比较[J].中国蔬菜, 2006, 3, 1-5
[2]杨锦绣.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31-32
[3]李琳.从欧盟“绿色双指令”再谈“绿色壁垒”[J].中国标准导报, 2006 (5) :19-21
[4]程同顺.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 04:87-89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2
陈小洁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 易领域中,进口国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 立法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标准与法规,对来自国外的 产品服务进行限制的一种行为。包括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人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准制 度、绿色包装制度和环境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壁垒具 有以下特征:①名义上的合理性。它以保护世界环境 和人类健康为名,为实行贸易制裁和限制披上一件 合理的外衣。②形式上的合法性。它以公开的立法加 以规定和实施,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③保护内容的 广泛性。它不仅涉及与资源环境人体健康有关的商 品的生产、销售,而且对工业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 程也有较严格的规定,一般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④ 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它所设置的标准复杂多变,具有 不确定性,使出口国难以应付。虽然绿色壁垒对整个世界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遏制全球环境恶化 和资源的浪费,解决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这一难题,客观上促进发展中国家增强“绿色”意识,促进出口 产品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但是它给发展中国家 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占据主导位置。
一、绿色盛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一)时出口的影响
1、对出口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农产品方面,1999年1月16日,日本根据其(家 畜传染并预防实施细则》,禁止我国未经其指定设备 加热消毒处理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进口;1997年欧 盟宣布,由于中国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出口的贝类 产品已达不到他们的卫生标准,因此,对这类产品不 再进口。纺织服装产品方面,国际组织环保法中规定 了一些纺织品中化学成分的指标,对纺织品有较高 的环保要求,104种使用该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中断。
2、对出口产品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绿色壁垒的制定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 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 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管 理体系。因此,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证等手 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满、出口标签和 商品广告也将做大幅度的调整。因此,出口产品各种 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 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 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二)对进口的影响 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 业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进口的危险废物 如:旧船舶、汽车、电器等工业垃圾,带有病虫害和传 染病的旧服装、旧磁带等生活垃圾,这些不仅严重影 响了人们的健康,还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西方发 达国家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由于受国内严格 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税费限制而无法立足,于 是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密集型 企业。由于我国在产品的检验、检疫方面技术水平落 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因而难以对发达国家的这 些行为进行制裁,设置绿色壁垒。实际上,绿色壁垒对我们蚌埠市的影响也是显 而易见的。我市农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绿豆、红小豆、花生、肉鸡等等。这些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常用药物残 留、康球菌等指标来限制农产品的出口。当供大于求 时,对我市的出口农产品就限制得十分严格。另外,我市工业品、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品、化学品出口也 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影响,使我 市的外贸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应对绿色里垒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若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 益,就不能逃避绿色壁垒,而应该面对它,利用它来 推动外经贸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际 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一)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应运用各种手段加强 宏观调控,促进对外经贫的可持续发展 l、加大宜传力度,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需要政府和媒体共同的宜 传、教育,还要使各级经贸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 题在我国外经贸工作中的重要现实惫义。不仅如此,还要做些负面事例的报导,使大家树立危机感、紧迫 感。据不完全统计,在正式加人世贸的前三四年中,我国至少有价值200亿美元的商品因不符合贸易伙 伴的环保要求而惨遭退货。可见,环保问题不仅仅影 响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的结构 把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与优化国家产业结构结合 起来,进一步降低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产品在我 国出口产品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引进环境优化技 术,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降低能耗与原材料的消 耗,降低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并大力发展洁净产 品出口,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另外,在对经济结构 尤其是产业结构做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当注
意绿色GNP指标在GNP中比重的大小。因为,这不 仅反映了绿色产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也反映了环 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从而能使我们有针对性 的优化产业结构。
3、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尽快做好产品标准化认 证机构的建设
15014000国际环境认证体系是世界各国都承认 的环境认证标准。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 前应加紧做好宣传工作,督促企业积极采取国际标 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由于目前加工 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较大,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 在进口原料时,也应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15014(X)0 系列认证,以保证我国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另 外,积极实施产品环境标志制度,尽快完善并实施 国内绿色标志制度,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 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应参照国际标准,争取国际社 会的承认。同时,进一步加强我国认证机构的建设,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服务功 能,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和权威性。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 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国 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 件。
4、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环保产业 ①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环保产业市场
化进程。在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我国 国情,面向国际市场,确保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 展重点分步骤多梯次推进规划的实施;②要按市场
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法律和 行政手段调节为辅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逐步推动 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进程,建立环保产业的框架体 系,使之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③建 立环保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元化的社会筹 集渠道。由于绿色技术投人多、风险大,企业不愿意 也没有能力承担开发带来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合 理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这就要 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人,增加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 券,允许绿色企业上市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金融部门 则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把环保因素作为银 行信贷的重要条件,审慎对待每笔贷欺,拒绝给有污 染的项目以信贷支持;④培育环保企业集团,增强企 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中扩大企业规模,实 现规模效应。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大型企业集团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的现 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 力,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环保企业,从 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此基础上 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加快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开 拓国际市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跨国经 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5、研究世贸规则,强化环境立法
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抵制发达国家利用 “绿色”而采取的歧视政策,保护本国的外贸顺利发 展。同时加强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环保法规和环境 质量标准的研究和信息的收集,熟悉WTO争端解决 机制的运作,为出口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咨询,维护 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另外,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对影响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行为,要用完善的法 规体系来予以规范、制裁。
(二)从徽观角度看,外经贸企业应改善内部经 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l、推行绿色生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也就是绿色生产。其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 性环境保护策略。清洁生产强调三个观念:①清洁能 源,尽量节约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能源等;②清洁 生产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少生产废弃物,尽 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清洁产品,降低对不可再 生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等。由于这些在 很大程度上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相一致,因 此,我们的企业应重视和推行清洁生产,在过去,人 们采取的环境保护策略和环境保护路线时,更多的 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污染物的结果处理上,而 忽略了污染物的过程控制和预防。如果我们从生产 的准备过程就开始对全程使用原料、生产工艺以及 生产完成后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的环境分析评价,就可能出现的环境间题事先进行预防,环境面临的 危害就会大大减轻,附加在治理污染中的成本也会 大大降低。
2、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人企业 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包括五个方面:①研究。把 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企业的环境决 策。②消减。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 弃物的排放。③再开展。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 极采取“绿色标志”。④循环。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 理,循环利用。⑤保护。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清洁 活动,对员工和群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 象。绿色管理实际是现代化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在各种力量的推动 下,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必将成为未 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
3、进行绿色设计
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产品使用寿命
结束后,可以方便的进行分解、拆卸,部件可以翻新 和重复使用,与传统产品设计不同,绿色设计不仅考 虑产品如何进人消费领域,还延续到产品消费结束 后,如何进行处理。欧盟规定,自2006年起,凡是欧 盟区域内梢售的家电产品、电子产品和信息通讯产 品等使用报废后,其报废物品都由生产这些产品的 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只有能严格遵守执行这些 规定的生产企业,才具备在欧盟区域内销售产品的 资格。我国的企业应及早采取对策,树立绿色设计的 观念,使产品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到最 低程度。
4、实行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是把环保思想,诸如“无废无污”、“无
不良成分及副作用”等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之中,促 使企业、消费者、生态环境都得到协调发展。其核心 是在营销中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 因素,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满足消费者和实现企业 目标的同时,也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和提高环境质 量。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 在当今时代,绿色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
场营销活动时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因此,有远见的 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技术,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实施绿色关税,树立绿色形象,力争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资任编辑:石洪斌)(上接第43页)改革。继续大力开展“双退”工作,加 速资产的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胆尝试多种合 作经营形式,鼓励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秀经营 者集聚,扩大企业整体规模;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规 范运作,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的科学运行机制。
加速县域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县域工业
经济的产业升级。遵循“改造传统、发展高新、调整落 后”的思路进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带动、科 技进步、技术创新为途径,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为 动力,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技术产 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加 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现有的用人制度
进行改革,敢于尝试。大胆选拔优秀的年轻人担任企 业经营者。
第五,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以招商引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3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通过苛刻的环保、卫生检疫等法规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加以限制的措施。目前它以其明显的合法性、广泛的适应性以及保护的隐蔽性等特点被广大发达国家所采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又多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故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阻碍作用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
1农副产品出口受到日趋苛刻的卫生检疫的限制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茶叶、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产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大量出口,但由于我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不同程度存在忽视环保的情况,导致这些产品的出口面临危机。
目前进口国卫生检疫主要措施是严格限定农副产品的农药的残留量。如欧盟对食品中残留的22种主要农药制订了新的残留限量,一经发现超标产品即予以扣押,甚至销毁;日本对每批进口水产品都予以化验鉴定,不合格者采取没收、限制进口的方法。美国从1997年12月18日起,禁止进口未实行HACCP(Harm Analysis Center Control Point)管理体系的国家的水产品和肉食品。
而我国目前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农药高达23万吨,并且农药结构以氧化乐果、1605、甲氨磷这样高效、高残留农药为主,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人畜构成潜在危害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近几年来我国相当多的农副产品出口空间已越来越小。
2机电产品出口面临国际环境公约和进口国环境法规的限制
如果说初级产品的竞争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力及成本优势的话,则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的竞争更依赖于科技优势,因此制定先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限制制成品进口的趋势越来越加强。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后,就遇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法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安全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方面的壁垒。从过程看,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我国虽是机电出口大国,但绝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制造水准及环保检测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结果必然是许多商品达不到进口国环保指标,而被限制进入其国内市场。
现阶段我国深受绿色技术标准阻挡的消费品就是家用电器。一些国家明文规定,禁止进口氟里昂制冷空调、冰箱以及辐射指数超标的微波炉等其他电器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及其国别相关标准的限制而被禁止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3传统轻工产品受出口环保限制越来越大
我国传统轻工产品受出口环保影响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玩具。从服装和纺织品来看,出口环保限制主要来自关于纺织品有害物质的环保规定。其中影响最大是由十家欧洲纺织品检验机构共同组成的纺织品工业协会制定的《环境纺织品标准100》,其专门用于测试所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已知有害物质,并对这些物质做出限量。如由于在生产中大量使用被禁偶氮燃料,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对欧美出口日趋艰难。
从1999年11月开始欧盟开始禁止含酞酸盐塑料玩具的进口,并对原料生产工艺等作出相关规定,这对档次相对不高的玩具带来很大的冲击。
4苛刻的包装增加了相关出口商品的难度
在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包装材料首先要求的是其安全性,其次是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都对动植物检疫提出较高的要求,规定对一些天然材料生产的包装物要进行卫生和动植物检疫,以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入。我国的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可回收率低,对进口国的环境污染严重,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产品因为包装问题而无法出口。再加之包装材质较差,不注重上述要求,一再受到进口国的责难和限制,甚至经常因通不过动植物检疫而影响有关产品的出口。
其中木质包装的问题最为突出。美国在1998年9月对离开我国港口运往美国的货物木质包装提出新的检疫规定后,加拿大政府也于该年11月决定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提出新的检疫要求。欧盟于1999年6月1日也单方面规定对所有来自我国的货物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能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洞、且必须对木质包装进行烘干处理使木材含水量低于20%。
5日益普及的ISO14000与环境标志对外贸出口带来严峻挑战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管理领域内的许多问题,ISO14000的颁布和实施,尤其是WTO与ISO合作推广此标准的工作,使得ISO14000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并将其作为能否进入本国市场的重要条件。
环境标志产品是指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到回收、利用、外置等符合环保要求而被授予使用特定标志的产品,目前环境标志制度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推行。
二、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解决绿色壁垒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广大的外贸工作者和企业领导们应充分认识到环境和贸易必不可分的关系,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出口企业应把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清洁的生产机制,积极开发和引进环境技术,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绿色管理,并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改造。
2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和评定程序
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尽力扭转以强制性标准替代技术性法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各行业应分别制定各自的技术法规、规则,对国内现有产品的技术性标准进行整顿。按照国际标准、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提高产品技术标准的标准,以适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接轨,有计划、有步骤的缩小强制性标准的范围,逐步建立真正能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标准衔接起来的适合GATT新守则和ISO14000要求的国内外都适用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3大力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21世纪消费的主流,我们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努力达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积极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价廉,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绿色产品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加大绿色产业基金的投入,财政金融部门向绿色产业倾斜,国家应把绿色产品的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与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优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为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服务。
4加强环境立法工作
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针对环保问题使用法律手段,制约企业的污染行为,监督其环保承诺,提高其环保水平。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修改环境法,制定适合新形势下的环保法规,约束、规范企业国民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研究国际动态,用法律武器抵御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4
1.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绿色贸易壁垒 (G r e e n Tr a d e B a r r ie r) 又称环境壁垒 (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 ,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90年代开始流行于世界各国。其基本含义为:在国际贸易中, 一些国家以保护本国的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理由, 设置一系列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例如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 以期对外国进口商品设置准入限制甚至禁止进口的要求。
1.2 绿色贸易壁垒的起因
(1) 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提高
20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各方面都发展飞速。但社会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产生了另一个使人头疼的问题, 即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使得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发展, 这不得不引起全球范围的人类警醒。
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首次举行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上主要讨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并制定出台了成文的法规。发达国家从此开始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消费者逐渐形成了绿色消费的价值观, 产生了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和偏好。
(2)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影响力越来越小
各国为使本国的一些相关产业得到利润, 都一直实施变相的或直接的贸易保护措施。但是, 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 关税不断降低, 非关税壁垒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形下,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利益, 不得不寻找新的贸易保护方式。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 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壁垒。
2 我国遭受外国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有关统计表明, 全球绿色市场价值逐年升高。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选择进行绿色贸易, 这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应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国际贸易大局势, 从而看准机会, 根据自身国情积极的发展绿色贸易。
纺织产业和机电产业是我国出口的大类产业。从纺织产业出口方面来看, 纺织品出口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31%的高峰后出现了较快的下落。虽然2000年以后, 纺织品出口稍有增加, 但自2009年以来,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率大部分时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据纺织服装周刊报道, 2010年, 美国将会继续围绕儿童消费品制定相关限制进口的法规。国际市场对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标准和要求比较高。例如, 如果我国的纺织和服装产品没有欧盟一些国家要求的环保标志, 就难以突破这些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不能顺利的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市场。
从机电产品出口方面来看,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 2009年中国机电出口的总额为7131亿美元, 同比下降13.4%, 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9.3%。自1995年机电产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以来, 就受到了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我国的机电产品要想进入这些发达国家就必须达到这些国家对机电产品的电磁污染、噪声污染及节能方面的环境要求。绿色壁垒已经成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
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和东盟是主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都是全球环保意识强、环保标准高、环保执法严厉的国家, 其绿色贸易壁垒更是种类多, 限制与惩罚性措施严格。欧盟1996年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 其中, 发展中国家占90%以上。
3 我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绿色经济意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意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整体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建立在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且环境标准低, 没有很强的绿色经济意识。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 损耗中国的环境来谋取自己利益。据统计, 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的高污染产业所产生的垃圾到2000年已经达到1750万吨, 这又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自然环境。
3.2 我国企业的认证意识低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全球各国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渠道, 但我国企业却对其反应迟钝, 并不积极认证。因为一些认证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这使一些企业迟迟不愿认证。我国获得该认证的企业仅几百家, 更多的企业仍在ISO14000认证之外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认证意识上的差距, 使我国的很多产品难以越过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出口到国际市场。
3.3 我国一些绿色贸易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控性
通过对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仔细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的绿色贸易的法律法规缺乏协调统一。我国出台了很多促进国内绿色产业的发展的法律、法规, 但其中很多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
3.4 我国绿色贸易缺乏国际合作
当前的全球贸易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常在贸易和环境协调方面发生争执。我国应增加同发达国家的沟通从而增加双方的理解, 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4 我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据估计, 我国每年至少有7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 而且还有逐渐扩大趋势。如何正确应对绿色壁垒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问题。面对国际上日益严重的绿色保护主义倾向, 建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提高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
4.1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展开环保宣传活动, 推行环境保护的概念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让社会的每一分子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让公众成为环境保护的实施者和监督者。只有全民都参与到环保的浪潮中来, 才能使我国的环保工作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保障。通过大力推行绿色理念, 使全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认识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必要性, 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同时改变以前的环境污染管理的惯例, 企业污染了环境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全权的责任, 就要付出与之相应的财力、物力或人力的代价。通过市场来运作企业, 来推进技术进步和战略调整。
4.2 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企业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在全球的绿色贸易市场占有一席之位, 积极的申请认证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很重要。加强在我国企业中大力推行生产绿色产品的理念, 一旦企业的绿色意识提高了, 便能自觉的以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 并给予企业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一项全球适用的环境保护与贸易相结合的准则, 它适用于进行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该标准颁布后, 很快得到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可并加以推行。
4.3 建立符合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
加强我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 加快环保法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制定关于公众参与的法规, 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结合我国的实际, 加快制订、完善与外贸有关的环保法律。
我国应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最高标准来规范我国国内的相关环保法规, 使我国企业无论在哪一个环节都符合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 要严格要求并处以相应的惩处,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出口产品标准, 使我国的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到国际市场。
4.4 加强绿色贸易的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应利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的影响力, 不仅自己本身要积极的参与国际及国家间环境法规的制定中来, 还有发动其他的与我国情况相似的国家也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 以增加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谈判中的话语权。从而提出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环保制度法规, 减少我国产品在出口中受到的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曾文革, 王海志, 田路.论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J].经济法论坛, 2001, (2) .
[2]孙金凤.欧盟绿色指令下我国产品出口的法律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8.
[3]法丽娜.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12.
[4]郭锦.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和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 (2) .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5
论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特征及我国的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必须面临的重大障碍之一.我国要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特征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从而采取对策,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出口贸易.
作 者:刘颖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经济 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Y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F752.02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影响 对策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6
关键词:绿色壁垒;纺织服装;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纺织品为例,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ATC协议的执行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将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为代表的绿色壁垒。 然而,国内理论界和实业界在加入WTO的环境下,对待绿色壁垒的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足够的准备。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原因和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容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原则,其实质是国际贸易保护的新形式,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较之其他的非关税壁垒,它更具有隐蔽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表面上的公证性等特点,因而容易转移人们的视线,不易引起贸易纠纷。其核心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绿色壁垒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威胁。
我国纺织服装业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容易遭遇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首先是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各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牺牲环境质量,重数量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其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一半,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而且国内关于环境方面的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我国目前虽然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但是由于地方和部门的狭隘保护主义的作梗,违背环保的生产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些现象发生时,也没能按照相关的法规对生产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得环境标准形同虚设。
再次,认证意识低下,认证能力薄弱。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于实施该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双重作用,许多国家近年来将对方是否通过ISO14000作为是否允许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强制性标准来执行。而我国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对此反应迟钝,不少企业甚至把该标准等同于ISO9000,至2002年中国只有9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其中大部分还是三资企业。一些企业认为认证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可能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导致认证不积极,不主动。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已经造成很大的影响,扩大世界市场的努力受到了阻碍。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入发达国家难度增加,外贸出口损失惨重。随着关税壁垒的减少,绿色壁垒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报告显示,近两年我国共有近150亿美元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阻。我国出口商为了达到出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这些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压力陡增。
2. 国际市场份额正受到严峻挑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4大市场,出口额占据总出口的75%以上。这些均是目前绿色壁垒较为严重的地区。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的总值超过80亿美元,约占当年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13%,份额占到12%左右。因此,绿色壁垒及其迅速向世界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地蔓延的趋势,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的影响将是明显的。并且,这种趋向正在逐渐显现。
3.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约在40%,如果剔除来料加工贸易,实际的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因此,在绿色壁垒的挑战面前稍有闪失,就会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带来重大影响。统计表明,在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的出口占了2/3以上,而我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使我国的服装业承受着过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的压力。
4. 进口纺织品服装的日益增长已经使欧、美等国的纺织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对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要出口地的传统纺织品服装出口国而言,也正日益感受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因此,设置绿色壁垒不仅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压力、减少进口冲击、保护本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会对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迫使他们在破除这些壁垒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以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竞争格局的调整已成必然,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对中国纺织服装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和愈演愈烈的竞争局面,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可谓如履薄冰、生死攸关。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这既是一个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生存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组织专门力量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技术壁垒进行跟踪研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由专门的组织或者机构及时地收集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其他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最新的有关技术壁垒规定。对纺织品中涉及安全卫生的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抽查检验,逐步让生产企业和执法部门习惯并重视纺织品服装的卫生安全标准。
2. 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壁垒”的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3. 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绿色保障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绿色安全保障。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产品的绿色保障机制,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同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纺织服装品的相关标准。
4. 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应对。除了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足文章外,要了解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条例。做到在掌握目前现行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同时,尽可能地预测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使国内的相关企业能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并能够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同时还要掌握纺织生态学与生态纺织品、生态纺织品主要监控项目及其由来、国际上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法规与标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同时,相关商会要加强与欧盟等纺织品服装商会、协会的交流,让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及时了解欧盟等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绿色壁垒的新动向。
5. 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逐步修订各种产品的标准,包括环境标准,使我国产品标准和相关环境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等。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打破绿色壁垒的一个重要途径。
6. 对已受绿色壁垒所限不能出口的产品,要及时查明原因,迅速向政府反映,利用现有的世贸组织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另外出口企业在努力提高自己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积极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7. 最后,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纺织服装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使相关企业着重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有关产品顺利突破重重设置的绿色壁垒提供体制和技术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就我国的绝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服装企业而言,目前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能及时更新观念、随时掌握最新信息、从技术和管理上下工夫,就有可能冲破绿色壁垒,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可以预料,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如果一味地消极面对绿色壁垒,不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因此,可以预计,绿色壁垒的出现,必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在一开始是有些身不由己和痛苦的。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 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2.夏友富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2002(10)
3.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WTO.2000.INTERNATIONAL TRADE,GENEVA.
5.Krugman,Paul R.and Obss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2001.
作者简介: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 篇7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是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外部原因。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正是在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世界各国通过参与国际公约、国际环保组织, 制定了旨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环保制度和标准。而这些制度和标准体现在贸易上即是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绿色障碍, 限制进口, 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壁垒。
第二,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成因。WTO并未使贸易保护主义消失, 竞争的加剧反而迫使各国政府在关税手段保护程度降低的情况下, 寻找更有效的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绿色壁垒的合理、合法及广泛性特点使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首选手段。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从发达国家市场退出, 要么紧跟发达国家, 生产与本国经济实力不相符合的高投入、高技术的“绿色产品”。但无论如何, 发展中国家均要付出沉重代价。发达国家从中既保护了国内的产业, 又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这正是“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 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差异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客观原因。尽管人们都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但在如何实现上却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较高, 其环保要求和标准也较高。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 根本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加上由于世界商品种类繁多, 生产过程和标准五花八门, 制定统一的全球环保标准难度极大, 各国纷纷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制定各自的环保标准, 导致绿色认证和执行体系千差万别, 间接对他国产品造成了歧视, 形成了新的绿色壁垒[2]。
二、以绿色营销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如上文所述的两难境况, 必须生产出即符合环保标准, 又能实现企业盈利的产品来。笔者认为, 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企业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产品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3]。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 不仅可以使产品符合环保标准, 而且通过贯彻绿色营销理念可实现成本降低或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而实现企业盈利。具体来讲, 企业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开发绿色产品:通过贯彻绿色营销理念来降低企业成本
绿色营销应建立在绿色生产的基础之上。绿色产品是指生产、使用及处理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 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生产绿色产品首先可以直接改善生态环境, 可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实际或潜在损害, 同时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绿色生产涉及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使用和使用绿色包装等几个内容。在绿色设计中,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 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利用等问题。设计使用具有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等特点的绿色材料;注意尽量减少材料种类, 提高其再利用的可能性, 并使后续处理简单化, 减少废物产生, 降低原材料消耗。这样不但能达到环保目的, 而且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注重使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 减少废弃物, 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 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 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商品包装过程中, 既要努力降低包装费用, 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4]。
2. 开发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
现阶段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 化解这个难题的最彻底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 实行技术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个生态型、绿色化的大学科群体正在崛起, 以生态与环保为中心的研究热潮逐步形成, 这就为绿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将不仅使绿色产品得以迅速普及, 而且还将促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从而为绿色营销的迅速普及提供可能。
3. 树立企业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企业品牌的绿色内涵来
提高产品附加值
绿色营销中企业须注重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形象, 通过企业品牌的绿色内涵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而提高产品的售价。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所为, 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 以实际行动来强化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与此同时, 企业还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时尚, 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 支持绿色营销, 引导绿色消费需求。
一旦绿色品牌形象树立, 产品的附加值就会提高, 消费者可接受的产品售价自然也相应提高。同时, 由于绿色战略的实施, 必然使生产成本有所提高, 企业可以在营销中选择适当的价格策略进行弥补。比如, 可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 采用理解价值定价法来定价:消费者一般都认为绿色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另外, 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 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应计入成本, 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但是, 绿色产品价格上扬的幅度不仅取决于绿色产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 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在工业发达国家, 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 消费者也乐于接受[5]。在我国, 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较弱, 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不宜过大, 在大中城市市场价格则可略高些。
4. 进行绿色治理:通过变废为宝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绿色治理, 是指采取有效措施根治污染。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做到对废弃物中的有用资源利用开发, 化害为利, 还要开展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 将对方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或能源, 变废为宝,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此外, 企业还应积极寻求行业协会、政府外交部门和商务部门支持, 通过有组织的和出口国交涉, 尽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环保生产标准, 以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是长期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问题, 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其形成原因主要有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的差异等, 而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营销
参考文献
[1]张謇.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我国的法律对策[J].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5, (1) :24-28.
[2]刘春鸿.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3) .
[3]刘桂容.浅谈新的营销观念——绿色营销[J].卓越管理, 2007, (9) :80-82
[4]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 2004.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8
1.1 农林牧渔业出口小幅增长, 出口价格同步上涨
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 2009年, 农林牧渔业出口108.1亿美元, 增长4.1%, 出口价格上涨3.9%。其中, 农业出口60亿美元, 增长8.7%, 出口价格上涨10.6%;林、牧、渔服务业出口23.4亿美元, 下降2.6%, 出口价格下跌5.9%;渔业出口10.9亿美元, 增长5.1%, 出口价格上涨1.9%;畜牧业出口7.6亿美元, 下降15.6%, 出口价格下跌8.9%。
1.2 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数量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如2002年欧盟因检查出中国蜂蜜氯霉素含量超标而退回天津海关, 随后, 日本、加拿大、美国也相继加强来自中国大陆蜂蜜的检验, 2010年2月23日韩食品医药品安全局宣布即日起在每一次进口中国产蜂蜜强化检查氯霉素含量。2002年, 日本以上一年中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 对中国农产品强化检查了一个月。2002年3月, 中国台州10万亩左右的西兰花被欧盟国家拒之门外, 价格从过去的一朵2元猛跌到1角钱, 西兰花变成了“苦菜花”。
1.3 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品种增多
目前,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涉及产品的范围越来越大, 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 其产品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2009年7月21日, 日本称中国产输日芝麻再次被检出三氯杀螨醇残留超标, 违反了日本卫生法第26条第3款规定, 日本厚生劳动省即日起对中国产输日芝麻实施三氯杀螨醇项目命令检查。
1.4 出口农、畜产品遭受检验项目增多, 卫生检疫制度更加严格
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发达国家对我国农、畜产品的检验项目增加了很多, 例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验项目已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的检验增加到62种。同时, 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产品, 保护国内的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 以此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 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制度, 限制国外商品进口。我国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例如, 当前我国牛肉不能进入欧盟市场, 同时也几乎不能进入美国市场;猪肉进入美国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处境;另外, 龙眼、柑橘、苹果、香梨等水果均不能出口美国。
1.5 农产品卫生质量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较严重
由于各国对农药残留量的限值要求各不相同, 像日本、美国、欧盟的农药残留量限值都很严格, 并且不断更新, 农残留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产品的出口。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1) 绿色贸易壁垒将迫使我国农产品不得不提高技术标准去适应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法典 (CAC) 为例, 为例打破2002年1月发达国家以此法典为由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产品进口的尴尬局面,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必须以提高生产技术的方式提高环境认证标准, 从而加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绿色贸易壁垒将有助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发达国家环保呼声的增强, 食品安全已成为发达国家消费者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之一。
(3) 绿色贸易壁垒将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 必须将“安全”、“健康”、“绿色”的理念贯穿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 “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最终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2 消极影响
(1) 限制了农产品的出口。根据商务部统计, 2009年1~4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14.99亿美元, 同比下降9.4%, 仅2004年~2008年这5年间, 我国因“绿色壁垒”而交易受阻的出口商品价值就达400亿美元, 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日本是我省农产品出口最大市场, 有400多家企业出口贸易。日本于2006年施行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 直接影响到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贸易, 涉及到我国60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 关系到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 削弱了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必须依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工艺流程, 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3) 绿色贸易壁垒抵消了入世给中国农产品带来的潜在利益。长期以来, 农业 (农产品出口) 作为我国在世界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中国的成功入世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在无形中使我国丧失加入WTO后可能赢得的贸易机会。
3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3.1 从政府角度因素应对绿色壁垒
(1) 对外措施。政府对外要通过外交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 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 共同应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绿色壁垒, 利用多边、双边合作, 特别是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参与农产品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 为中国农产品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各国签订互认协议以取得我国农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为消除绿色贸易壁垒服务。
(2) 对内措施。政府对内要充分发挥其职能, 加强有关农产品技术壁垒的信息、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 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的预警机制, 帮助企业及时规避风险, 掌握主动。制定绿色政策, 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出口, 在可能的情况下, 提供绿色补贴, 同时必须建立起与国际统一标准一致的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生产监管, 加大监测力度, 增加速测设备, 开展巡查, 严把产地准出关, 派出督导组, 到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安全督导, 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检测力度, 加强产地和销地协调配合, 完善联防联控和准入准出制度,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剧毒农药行为, 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健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 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依法推动“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分工负责”责任制度的落实。认真履行法定职责, 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工作。同时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切实维护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3.2 从农产品行业角度应对绿色壁垒
(1) 健全行业技术标准行业组织。我国政府应根据农产品贸易国际标准, 制定和完善我国农产品行业标准, 提高产业技术标准化水平, 通过规范农化产品行业内的有序竞争来应对发达国家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 以此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同时,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应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在不违背WTO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的基础上, 应据理力争而保护我国弱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2) 充分利用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 重视非政府行为的作用。为了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除充分利用WTO游戏规则外, 还需合理利用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发挥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机构对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收集、研究方面的作用, 拓展专业合作协会的服务领域, 还可以凭借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特点, 组织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等相关企业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带有歧视的绿色贸易壁垒。
3.3 从农产品加工企业角度应对绿色壁垒
(1) 开发绿色产品, 开展绿色营销。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 以发展有机农业为导向突破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同时, 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 应采用先进技术, 加工、包装、运输农产品, 绿化产品价值链, 开展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以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 积极申请认证取得国际通行证。虽然环境质量认证对企业是非强制的, 但它具有国际公认性质, 如标准ISO14000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绿色标志认证等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认可的通行证, 凭证通行, 无证拒绝进口。因此,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自身因素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 应积极申请认证并取得国际通行证, 以此绕过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3) 积极采取多种渠道, 扩大非食品类农产品出口, 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首先, 应积极采取多种渠道, 避开苛刻的检疫制度。如中国畜产品出口主要以生鲜为主, 容易遭受进口国检疫措施的影响, 于是我们就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扩大熟制品出口。通过高温加工处理, 不但提高了产品质量, 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其次, 积极扩大非食品类农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对食品进口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 但对非食品类农产品进口的管制相对较松散, 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大量生产并出口非食品类农产品, 这不仅可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也可以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鉴于各国农产品进口检测标准存在的差异, 我国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欧美发达国家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努力开拓诸如东盟、非洲、拉丁美洲、中东等新的市场, 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 避免我国农产品出口长期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等传统市场的被动局面, 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我国农产品出口业已存在以及潜在的风险, 从而保护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益, 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摘要: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基础上, 剖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结合我国农产品实际情况, 从政府、农产品行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角度提出了我国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多种应对措施。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Daniel C.Esty.Greening the GATT:Tard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Economics, Washington D.C., 1994.
[2]Brian R.Copeland, M.SCOTT Taylor, Trade andTransboundary Pollution, 1995.
[3]Robin, N., S.Roberts.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World Trad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 London UK (1998) .
[4]BrianR.Copeland.SeottTaylor.Trade.Growth andEnvironment.Journal of Eeonomic Literature, 2004 (7) .
[5]James Anderson.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65, Issue2, 2005 (3) .
[6]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7]冯宗宪, 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篇9
1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1.1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 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 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 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 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
1.2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 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 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1.3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
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 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 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 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 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
1.4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 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壁垒影响非常大, 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 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 从而给经济后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2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2.1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标志 (Green Lable) 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 向有关自愿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 但发展十分迅速。各国只有提出申请, 经批准得到“绿色环境标志”, 其产品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这便于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据统计, 仅环境标志制度一项, 每年就影响了我国约40多亿美元的产品出口。
2.2绿色技术标准
某些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 处于技术垄断地位, 它们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 对一些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 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 这就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进口国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 由于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 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2.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 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这些标准应该说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利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据中国国际绿化学高级研讨会的预计, 我国出口产品受限制商品值今后2年将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2.4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 减少废弃物, 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 易于自然分解, 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一般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 如德国1991年正式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欧盟1991年制定的《关于包装、包装废弃物的指令》、日本1993年6月正式生效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等, 同时, 还采取了税收优惠等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绿色包装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 但却为进口国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
2.5绿色补贴
依照污染者负担原则 (又称PPP原则, Polluter-pays-principle)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应使环境不经济性内化, 由污染者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将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其成本之内, 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但是, 由于受发展水平的限制, 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的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 发达国家就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规定为由, 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口。
目前, 不少国家的环保措施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使农产品出口量急剧下降, 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削弱, 出口市场范围缩小, 出口产品不断遭遇绿色壁垒而被发达国家阻止进口, 并成为21世纪初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因此, 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考验。
3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1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并且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削弱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绿色壁垒, 而且绿色技术壁垒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 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阻力也相应增大。例如: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 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 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 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
3.2遭遇“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 现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2002年1月, 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 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 这不仅使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难以出口欧盟国家, 而且使蜂蜜等与动物有关的产品也无法出口欧盟, 中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3.3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壁垒, 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行技术壁垒。2001年1月, 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 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 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沙特阿拉伯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4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4.1搜集信息, 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并构筑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
由于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 单个农户是无力去应对绿色壁垒的, 这就需要采取“政府+企业”的措施, 即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政府通过实行补贴政策, 在信息收集、预警机制、检验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农业外贸企业则积极收集国际市场的“绿色”信息, 加强对国际市场以及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研究, 并将最新的信息随时传达给农业生产者, 以便其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技术。同时, 还应积极利用世贸组织TBT协议中的通报咨询制度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保障自身的权益, 并最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壁垒措施。例如, 2001年5月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要求实施强制性标示制度, 2002年1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管理办法》。商检、海关也可以以此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 既保障了国人的健康, 加强了环境保护, 又可以对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对抗, 增加了中国在TBT谈判中的筹码。
4.2国家应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加入WTO以来, 中国标准化建设进步巨大, 1000多项旧标准被废止, 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 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 但就日本90%以上, 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 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应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和新的安全标准, 例如加大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 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 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 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 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 从而突破国外TBT 的限制, 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4.3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提倡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我国应实行绿色农业倾斜政策, 采取并加大属于“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 加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投入。除了要实行适当的税费减免和优惠外, 还要通过一部分财政直接拨款和优惠性贷款, 调控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鼓励其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包装、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者也应积极转变观念, 增强绿色意识, 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环保和生态技术, 开发绿色项目,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4.4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适时采取“走出去”战略
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在国外创建公司、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技术贸易、合资合作和跨国经营等多种方式, 绕开绿色壁垒, 扩大出口, 占领国际市场。应正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加工比重低、多数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现实, 尽快对现有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积极发展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先进配套设施。并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吸引国外公司到我国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 减少遭受TBT的风险。例如, 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克市 (以下简称布市) 与黑河市隔江相望, 俄罗斯农产品供应短缺, 需求量大, 两市农产品差价平均在4~5倍。由于种种贸易壁垒的限制, 使黑河的鸡蛋、蔬菜、肉类、水果不能出口布市, 1997年, 黑河边境贸易公司与布市的齐格里国营农场进行中俄农业合作, 中方按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 派人到俄罗斯种植蔬菜, 当地销售。通过中俄农业合作, 成功绕过贸易壁垒, 有效地打入了俄罗斯市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我国对外贸易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也伴随着种种障碍。因此, 应正视困难, 大力提高环保意识, 规范标准, 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统一认识, 减少摩擦, 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上新的台阶, 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 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 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筑起绿色贸易壁垒, 对我国的外贸产生了不良影响。从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出发, 分析我国农产品频遭绿色壁垒的原因, 并提出了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壁垒,TBT
参考文献
[1]齐博, 张伟, 欧群敏.从绿色壁垒的形成机理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策[J].农村经济, 2005, (3) .
[2]赵晨倩.中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壁垒[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7) .
[3]杨文升, 孙强.浅谈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5, (1) .
[4]王征, 马发生.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策略分析[J].财经论坛, 2007, (10) .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10
经过改革开放前10年的积累, 我国制鞋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崛起, 1997年鞋类出口量一举跃升世界首位。此后, 我国鞋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逐渐成为全球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据海关统计, 2007年我国出口鞋81.7亿双, 比2006年同期 (下同) 增长6.8%, 价值241.4亿美元, 增长14.9%。而2008年1-11月我国出口鞋74.4亿双, 比上年同期下降1.3%, 价值253.5亿美元, 增长15.2%。2009年1~2月我国出口鞋11.9亿双, 价值40.7亿美元, 分别比2008年同期 (下同) 下降9.7%和2.4%;出口平均价格3.4美元/双, 上涨8.1%。而2009年2月份当月出口量仅为4.1亿双, 同比下降26.3%, 环比下降47.4% (下图)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www.customs.gov.cn
目前我国鞋业主要品种出口均呈现量跌价扬态势。2008年1—11月, 我国橡胶和塑料面鞋出口39.3亿双, 下降9%, 占同期我国鞋出口总量的52.8%;出口平均价格为2.5美元/双, 上涨26.2%。纺织面料鞋出口12.6亿双, 下降5.1%, 占16.9%;出口平均价格为2.8美元/双, 上涨20.3%。皮面鞋出口10.3亿双, 下降14.4%, 占13.9%;出口平均价格为8.7美元/双, 上涨19.1%。
我国鞋类的主要出口市场前三位为美国、欧盟和日本。2008年我国鞋类主要出口市场情况 (见图2) :美国 (出口数量19.5亿双, 同比下降2.87%) 、欧盟 (出口数量14.4亿双, 同比增长5.04%) 、日本 (出口数量5.4亿双, 同比增长4.75%) 。而2009年1—2月, 前三位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量均呈现下跌态势。对美国出口鞋3.2亿双, 下降12.6%;对欧盟出口2.5亿双, 下降18.2%;对日本出口7264万双, 下降9.4%。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www.customs.gov.cn
从以上资料可以发现, 随着国际金融风暴引起的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 以欧美为主要订单来源的我国鞋业出口受到明显冲击。同时, 金融危机使欧美经济增长前景堪忧, 企业销售下滑、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 进一步加剧了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 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为主的欧洲传统制鞋国, 不断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等对我国的鞋类出口进行限制, 使鞋类出口企业原本的成本优势随之减弱, 成为制约我国鞋类出口的瓶颈。尤其是目前轻纺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绿色壁垒”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目前的制鞋材料、检测手段、标准体系等与发达国家技术、环境标准规定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绿色壁垒”已成为鞋类企业在接单、设计、生产、验收等环节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如何应对国外的绿色壁垒, 就成了我国鞋类出口企业的最大课题。
二、我国鞋业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 (Green Trade Barrier) 的简称, 又称环境壁垒 (Environment Barrier) , 是指进口国 (发达国家) 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借口而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环保标准和规定, 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 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新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 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由于制鞋用材料繁多, 包括皮革、橡胶、合成革、纺织品、塑料诸多种类, 因而涉及鞋类“绿色壁垒”呈现分布广、隐蔽性强的特点, 对不同的消费目的地市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型结构、不同的消费对象, 其检测要求和技术指标往往千差万别, 而且对产品的检验手段和检测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标准要求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度的检测设备。“绿色壁垒”还往往延伸到产品外围, 如对商品包装材料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方面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目前, 绿色壁垒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一) 环境管理标准
ISO14000是关于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 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一套对所有组织强调环境管理一体化、预防污染与持续改进的管理标准。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并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评审, 使得环境质量有持续改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虽然是自愿性标准, 但多数发达国家都要求强制执行。比如, 欧盟启动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 鞋类就被纳入其中。
(二) 环境保护标准
发达国家对鞋面料中的偶氮染料、有害化学物质、重金属含量、杀虫剂和有机氯残留量等有毒有害物质均有严格的规定。欧盟2002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鞋类环保标志标准 (2002/231/EC) 大大提高了环保标准。2002年9月, 欧盟发布2002/61/EC指令, 规定可释出禁用芳香胺的浓度超过30ppm的偶氮染料, 不得用于生产皮革制品。2007年6月1日, 欧盟制定了《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 (REACH) 》正式实施, 它是欧盟出于保护环境而出台的一个新政策, 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复杂的技术贸易壁垒。2008年6月27日起, 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基化合物 (简称PFOS) 的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 这标志着欧盟正式全面禁止PFOS (PFOS被广泛用于生产纺织品、皮革制品、家具和地毯等表面防污处理剂) 在商品中的使用。2008年8月14日, 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正式生效, 其中对出口美国童鞋的技术指标做出硬性规定。
(三) 安全标志认证
根据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 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都要取得相关的安全认证标志。发达国家鞋底、鞋跟、鞋面、里衬、鞋扣等牢固程度都有严格的规定, 必须经过相应的项目测试。如根据欧盟PPE (个人保护装置) 指令, 鞋类产品必须通过相关安全项目测试标准, 取得CE认证, 加贴CE安全认证标志, 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四) 生态标签认证
生态标签认证主要强调的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内考察产品生态性能, 包括产品原材料的生产和制备、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典型的是欧盟2002/231/EC指令《关于修订欧盟鞋类生态标签标准和修正1999/179/EC决定的决定》。虽然欧盟的绿色生态标签属于半强制性 (即加贴生态标签属于自愿, 但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必须符合生态标签标准的要求) , 但它对市场消费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对未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的销售造成遏制。欧盟现已有17类产品实行生态“花形”标志。目前实施成功的产品有纺织品和鞋类等。从2002年4月1日起, 申请授权加贴生态标签的鞋类产品组内的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11项标准要求。
三、我国鞋业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建议
(一) 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完善相应技术法规和检测方法
建议政府对鞋类生产企业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在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等方面和对绿色环保技术、产品的创新、开发、生产和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倾斜。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应携手, 及时提供信息技术帮助, 如检测技术支持, 帮助企业了解目前国际上较为理想的符合欧盟标准、环保标准的原辅材料、替代品和助剂等。在广泛收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 充分了解国外技术法规对相关产品中环境健康有害物质的限制和要求的基础上, 建立联动机制和预警机制, 及时通报国外涉及鞋类产品的绿色壁垒信息。
国家还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鞋类生产、销售的相应技术法规, 特别是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卫生、环保的项目, 参照有关国际标准, 提高我国制鞋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淘汰一些低水平的鞋类生产企业。同时, 鞋类产品的检测方法也很重要, 检测方法不同, 结果就会产生差异。目前, 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有自己的系列检测标准。如中国皮革检测方法标准有36项。据不完全统计, 欧盟CEN检测方法标准有91项, 意大利有49项, 美国有72项, 俄罗斯有31项, 其中欧洲皮革检测方法标准数量最多, 也最具权威性。因此, 我国还需继续修订和完善检测方法, 尽量接近权威标准以减少贸易摩擦, 帮助企业跨越绿色壁垒。
(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 政府的作用受到限制, 而行业协会的作用得到加强。在应对国外绿色壁垒中, 行业协会起着双重作用, 即中介作用和主体作用。
目前, 中国鞋业并没有类似纺织业《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业性强制标准, 只能参照《产品质量法》和《进出口检验检疫法》的要求, 童鞋只是参照玩具标准进行检疫。鞋类出口处于被动局面, 内销鞋则缺乏健康环保标准的约束。因此, 行业协会应及时了解进口国有关鞋类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和有关进口政策, 实时掌握国内外鞋类产品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情况, 关注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制定和执行动态, 提出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替代产品的方法和建议, 尽快建立鞋类产品的“绿色标准”, 加强对鞋类产品环保的监控, 建立本行业市场准入机制, 确保产品适应目标市场要求, 服务鞋类企业扩大出口。同时, 协会应加强鞋企方面的自律行为, 在保证出口增长良性发展的基础上, 坚决杜绝少数鞋企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防止国内企业为了出口本企业的产品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压价。
(三) 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品质
企业应从技术角度开发研制符合对方技术标准的专利技术,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突破”壁垒上, 而不仅仅是“避开”壁垒, 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鞋出口数量。我国鞋类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 欧美发达国家设置了“绿色壁垒”借环保之名行限制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之实。我国鞋类出口企业应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 全面开展有关的绿色认证工作。首先, 鞋类出口企业要积极推行ISO14000国际标准,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节能降耗, 增强鞋类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其次, 应积极实施“生态标签 (欧洲之花) ”认证, 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赢得消费者及社会的信赖,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再次, 鞋类出口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 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使用清洁能源, 从而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全毅.我国鞋类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 2006 (2) :28.
[2]骆念蓓, 庄惠明.促进福建省鞋类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J].科技和产业, 2006 (1) :52-55.
[3]谢作云.我国鞋业遭遇反倾销的探讨[J].国际经贸, 2006 (8) :14.
[4]闵宝乾.绿色壁垒与我国鞋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J].轻工标准与质量, 2008 (5) :42-46.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11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出口;贸易保护主义;预警机制中国加入WTO后,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因其特殊的隐蔽灵活性,已逐步取代传统贸易壁垒,发达国家越发频繁地利用TBT进行贸易保护。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所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众多,如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贸易障碍,都是因为关税配额取消,发达国家利用TBT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打压所致。本文将结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受到TBT压力后的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就如何应对国外TBT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针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所制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生产标准以及安全检疫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条例、法令规章、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原料购进、生产技术、商品包装、卫生安全等,制定苛刻繁琐的标准,以保护本国相似产业。
根据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法规,指针对商品的产品特性或者某生产加工过程提出技术上标准以及管理要求的文件。第二类是标准,指经过国家公认机构批准、可重复参照的产品生产特性或生产技术标准以及管理要求的文件。第三类是合格评定程序,指用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检验要求的一整套程序的文件。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TBT的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等以其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占据着国外纺织品市场,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及欧盟各国对纺织品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市场准入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已深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比如欧盟及欧盟各国对含有石棉、二氯苯氨/三联苯和某些阻燃物质的纺织品一律禁止进口;欧盟对含有PCP、镍的纺织品的限制进口标准为每平方厘米皮肤每周接触不超过0.5毫克,且纺织品中含镉的油漆稳定性在100PPM等等。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等出口产品,同样受到来自美国环保部门的监视,其颁布的环保法规定化学物质含量不得超过多少,纺织服装降解后不得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指标,严重阻碍了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
(二)纺织品服装生产技术水平落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在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更新机器设备,以望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而中国目前的纺织工业设备不够先进,纺织工业技术设备水平还不足国际水平的5%。目前,仍有2/3的棉纺设备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印染设备年代久远,只占国际先进水平的10%,占国内先进水平的40%,其余一半设备属于淘汰水平。
原料成本上升致使纺织企业利润下降。2012年以来,纺织原料价格大起大落,即使目前中国的棉花、化纤价格有所回调,但相对于2011年以前仍有约25%的价格上涨,中国大部分纺织企业由于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贷款申请困难,导致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绝大多数设备能量消耗较大,产能利用率低,只能依靠拥有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占据一定的市场。
染料制造过程也存在严重问题。有一些老品种染料由于制造工艺陈旧,后处理马虎,副反应生成致癌芳胺。还有些企业假借环保型染料名称,生产联苯胺类禁用染料,若一味贪图价廉而采用这类染料将吃大亏。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企业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的检验仍停留在一些传统项目上,相对简单的检测设备,加上长期不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导致中国检验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研究人员通常在中国产品受到来自国外的某项技术性贸易壁垒,才开始研究对其的改善方法。
(三)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由于缺乏与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有关的交流媒介,造成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反应速度慢,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非常被动地处理国外TBT。无法对出口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无法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作出快速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由此也增加了企业的损失。如2012年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有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纺织品出口到欧洲,但由于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纷纷对来自中国的纺织服装提高技术标准,溢达公司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没能及时获知相关要求而遭到退货,造成难以计量的损失。目前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关于国外纺织服装制定TBT 的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机制。
三、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标准制定,促进国际互认。中国纺织品出口之所以遇到如此多的瓶颈,就是因为国际制定的标准规范不利于中国纺织企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巨头,中国经常被发达国家针对,因此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应对TBT国际标准的制定,不能允许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问题的存在,与各发达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参与他们对TBT标准的讨论,积极维护本国的权益,使发达国家加强对中国纺织企业的认识,最终制定兼顾各方的TBT标准。
政府应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加强与其他国家政府间的交流,尽力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由政府出面尽可能地削减TBT,保护自身的权益。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反馈纺织行业的需求。
(二)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产销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以往企业不追求技术上的提高,只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抢占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纺织品服装一直维持在较低的价位,无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由此可见,中国应转变传统产销结构,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自我独创品牌。如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以来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人员,斥巨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发展模式,努力创造国内一流纺织品牌。纺织制造方面发展快速的企业应加强对生产流程、销售渠道的控制,努力创建国际一流品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避免长期依赖美日欧市场。发展速度缓慢的企业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开拓适合自己的国外市场,同时更加积极地关注TBT动态,严明律己,不可再让低劣产品损害企业形象,冲击国外市场,导致贸易摩擦发生,合作关系破裂。
(三)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应建立健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平台,完善中心数据库,方便纺织企业及时了解发达国家TBT动态,并建立TBT预警机制,每当发达国家制定任何新的TBT标准时,立即通知到预警机制平台,让各纺织企业提前作出应对之策。如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激增时,预警机制可以及时通知企业协调出口量,自动做出调整,将TBT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仍以广东溢达公司出口纺织服装产品为例,按照当地其他企业的做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溢达人可能再也不敢冲出欧洲市场了。但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摸清了原由的溢达人发现,建立健全的快速反应机制及预警机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最后肯定会被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高档市场淘汰。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必须健全企业的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尚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无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贸易经济,2012(11):16-18.
[2]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01):5-6.
[3]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技术经济,2010(36):337-339.
[4]阎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04):20-22.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篇12
1.1 含义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 也称绿色壁垒或环保壁垒、生态壁垒等, 是指在国际经贸领域, 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名, 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 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颁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与产品包装要求, 建立烦琐的检验检疫、认证与审批制度等, 对来自国外的商品或服务进行限制进口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
1.2 特点
第一, 虚假性。因绿色壁垒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性的贸易保护措施, 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可以以环境保护为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 目的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入。第二, 灵活性。由于针对各个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标准不统一, 灵活性很强。第三, 隐蔽性。 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均借环境保护之名, 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 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具体的内容与变化而难以适从。第四, 广泛性。绿色壁垒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上述基本含义中已提及, 在实施绿色保护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很容易遭到发达国家的刁难与抵制。第五, 扩散性。绿色壁垒的效应较之关税壁垒, 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方法手段很容易从一国扩散到多国, 产生连锁反应。第六, 争议大。由于绿色壁垒涉及范围广, 标准难以统一, 既有隐蔽性又有合法性, 容易产生分歧, 难以协调。
正是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上述几方面的特点, 使得其逐步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2.1 绿色贸易壁垒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
世贸组织 (WTO) 的宗旨是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 要求成员逐步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产生, 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新形式。最近几年, 绿色贸易壁垒非但没有被消除, 反而愈演愈烈, 这是由于受到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约束, WTO协议上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 但其用语却很含糊, 一些概念不够明确, 从而较难界定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隐蔽性和歧视性, 进而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与公众的环境意识较高, 因而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也要求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所有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及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2.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
(1) 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WTO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绿色贸易壁垒因其隐蔽性和歧视性, 发展为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 成为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的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大都是绿色贸易保护盛行地区, 这些发达国家在制定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 根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制定严格、苛刻的技术标准, 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而我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 由于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 使得出口产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技术标准, 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 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 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使我国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所谓技术标准, 生产厂商从生产、加工、制作、卫生、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进行严格检查、监督, 以达到进口国家的技术要求, 这样一来, 无疑会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降低企业的利润率, 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 为扩大出口, 在此情形下, 政府会对出口货物给予补贴, 进口国也会对我国的出口货物征收反补贴税, 进而使我国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 甚至使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
(3) 影响我国贸易关系, 引发贸易摩擦。
在发展经济时, 各个国家都是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为前提的。因而制定的一些单边的贸易法律法规及标准, 必然会对国外的企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 使得各国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严格抵制破坏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商品的生产与出口, 采取法律措施予以制裁;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是打着环保的旗号, 为自身利益, 在贸易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施压, 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因而贸易摩擦与纠纷日益增多。目前, 在国际市场上, 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因而, 在各种绿色贸易摩擦中, 身受其害的大都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2.3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影响的自身原因分析
(1) 重视不足。
我们国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视不够, 不仅对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措施缺乏了解, 而且对主要贸易对象的技术手段也知之甚少, 从而不能在宏观的管理上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给予指导。同时, 由于绿色壁垒自身的隐蔽性等特征, 使我国在加强宏观管理的指导工作中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2) 生产企业认证意识不强。
我国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认证意识淡薄, 认证不积极。同时,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就绿色认证而言, 我国出口企业想要获得国外认同的绿色标志, 不但需要支付认证申请和标志使用费用, 还需要支付大量检验、评估等费用, 这使得一些生产企业望而却步。
3 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3.1 积极抗辩无理绿色壁垒
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 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应战、据理力争。不能随意妥协, 可依照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 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 通过磋商、谈判以解决绿色壁垒争端。
3.2 不断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我国外贸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 应不断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绿色壁垒的认识, 让绿色概念深入人心, 使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企业员工的生产、生活, 建立绿色贸易制度, 顺应绿色潮流, 全面提高环保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力。
3.3 大力开展绿色环境标准认证
ISO 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 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也是一种有利的促销方式, 既可以说明商品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还可以说明商品也具有一定环保价值, 进而说明生产企业在环保及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增强国际竞争力。
3.4 禁止国外污染产业产品进入我国
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也会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对此, 我国应提高警惕, 不断加强对进口商品和产业的环境检查工作, 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 我国应以长远的利益为出发点, 不能盲目进行扩大开放、引进外资, 一方面要重点审批外商在我国兴建污染严重的企业, 另一方面对现存的外贸企业的污染问题也要限期治理, 要求达到我国的环境标准, 否则应予以关闭。
3.5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抵制绿色壁垒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WTO正式成员,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南南合作,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 共同合作与协调, 抵制绿色壁垒;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参与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 积极参与开展与国际环保与贸易组织的活动, 扩大我国在环保方面的影响, 并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多边合作, 对抗不适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减少环保方面的贸易摩擦与纠纷, 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总之, 绿色贸易壁垒如同一把双刃剑, 它在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 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以促进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积极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认证标准, 从而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商品的生产与出口创造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充分利用好WTO的相关规则, 以积极的态度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 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 克服绿色壁垒的影响, 取得更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翁鸣.不可低估的绿色壁垒[J].国际贸易, 2009 (3) .
[2]赵伟, 严建苗, 沈瑶.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谷祖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壁垒制约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2) .
[4]詹洪华.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2) .
【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09-21
绿色贸易壁垒的论文08-27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07-05
绿色技术壁垒06-11
绿色壁垒影响09-11
绿色壁垒论文09-29
河南绿色壁垒蔬菜出口08-19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09-05
欧盟绿色贸易壁垒论文10-13
浅谈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论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