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壁垒

2024-10-22

标准壁垒(精选7篇)

标准壁垒 篇1

1 SA8000标准的内涵及特征

1.1 SA8000标准的内涵

蓝色壁垒, 又被称为“劳动壁垒”, 是一种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保护措施。蓝色壁垒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目前, 蓝色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SA8000标准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 要承担保护劳工人权的社会责任。因此, SA8000标准又被称为“社会责任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兴起了“反对血汗工厂”运动, 要求跨国公司对其产品的生产过程负责, 不得对劳工采取不人道的待遇。在这种背景下,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 (SAI) 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 制定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 , 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 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 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在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劳动时间与工资报酬、管理体系等9个方面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与ISO9000、ISO14000相比, SA8000是一个企业要确立自己的国际市场地位, 所要跨越的更高层次的阶梯, 是对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有的权益的保护标准认证, 是道德对资本独裁的一种制约。

1.2 SA8000标准的特征

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一般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被削弱, “蓝色壁垒”越来越多地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 基于它名义上合法、形式上隐蔽、实质上歧视、影响上久远、范围上广泛等方面特征。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蓝色壁垒”的影响更加明显, 这是发展中国家运用其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领域, 它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行业, 因此波及的范围比传统非关税壁垒更广泛, 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业、国际收支产生不利的影响。

(1) 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与操作性。

SA8000标准的推行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就其标准内容本身来讲有利于维护人类道义,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认为消费沾满了工人血和泪的商品是不道德的, 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安, 他们乐于去买带有“社会标签”的产品, 以确保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在公平体面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但是, SA8000标准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强制推行国际统一劳工标准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同时SA8000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滥用, 从而影响到贸易的正常秩序。

(2) 具有隐蔽性。

以尊重人权、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为目的SA8000标准, 披上了人道主义外衣, 容易赢得国际社会的好感。与传统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相比, SA8000标准不是由政府实施的强制性的贸易壁垒, SA8000标准是属于自愿性的民间壁垒, 是否申请SA8000是公司自愿的选择, 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3) 具有宽泛性。

与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比, SA8000标准涉及的不仅仅是某种产品, 它还涉及到产品生产的中间环节, 保护面非常宽泛, 如有不符, 就有可能被取消出口资格。更为残酷的是有些组织不仅要求公司本身和其供应商达到SA8000标准, 还要求其下级供货商也要符合SA8000要求。

2 SA8000标准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

2.1 正面影响

2.1.1 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 获得更多经贸合作机会

SA8000标准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自身的利益紧密结合, 要求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 承担起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责任, 有助于企业国际形象的改善和提高, 获得更多的经贸合作机会。将SA8000认证与订单挂钩, 对于未取得认证的出口企业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然而对于已经获得认证的企业将意味着更多的经贸合作机会。

2.1.2 有利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首先可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出口企业通过SA8000认证, 向公众展示了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和承诺。其次有利于获得政府的支持,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将会帮助政府减轻来自于社会公众的压力, 作为回报, 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会给其支持。再次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出口企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融洽的内部环境, 会成为投资者除低价成本外看重的又一条件。最后会赢得企业员工的支持, SA8000认证标准的实施维护了员工的权益, 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和谐,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激发工作热情,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1.3 有利于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和人力资本低廉带来的生产成本优势, SA8000标准的实施将这种优势削减。我国企业要想持续发展, 必须要拥有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例如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长期积累投入获得的技术优势、持续创新升级换代获得的自我提升优势、依靠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势、领先独特的管理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优势、依靠挑剔的消费者和有力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优势、依靠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优势等。

2.2 负面影响

2.2.1 与订单挂钩, 使一些企业丧失供应商资格

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注重品牌形象、社会形象, 他们把对环境、社会的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经济行为会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利益和形象,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有道义感的消费者接受其产品, 企业要求其配套企业和合作企业均要遵守SA8000标准。从而使得部分企业陷入了“认证危机”。

2.2.2 其扩散效应, 会影响更多产品出口

目前受阻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慢慢会波及到很多出口优势也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产品。在全球贸易战的竞争格局下, SA8000标准极易产生“骨牌效应”, 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全球范围。

2.2.3 增加了企业成本, 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

实施SA8000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低价优势。争取SA8000认证, 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以及管理费用和成本, 认证一般需要1年时间, 证书有效期为3年, 每6个月复查一次。据初步调查, 员工人数在1500人左右, 要收取20多万认证费用。事实上审核费用还不是最多的, 更多的费用集中在改善劳工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等。

3 出口企业跨越蓝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3.1 直面企业社会责任, 正确认识SA8000认证

SA8000认证的实施给企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也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出口企业要尽快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 从战略的高度上加以重视。出口企业只有直面社会责任, 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把社会责任的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顺应国际潮流和时代发展, 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SA8000认证并不可怕, 企业只要严格遵守《劳动法》,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 通过SA8000认证并非难事。同时还要采取行动去真正认识和熟悉SA8000标准, 要了解相关信息, 密切关注认证动态, 特别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 要善于发挥驻外机构、国外代理商和当地营销人员便利收集信息的作用, 及时捕捉最新认证信息。

3.2 切实改善生产环境和企业社会形象, 积极获得SA8000认证

我国目前仍有一些企业在劳工方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据统计, 2002年, 我国每生产100万吨煤炭死亡4.94人, 2007年全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485, 与波兰、印度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基本相当, 但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较高。企业必须自觉提高劳工标准待遇, 改善工作环境和住宿环境等, SA8000的审核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公正性和长期的监督性, 任何弄虚作假和敷衍了事都是行不通的。

3.3 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争取市场多元化

SA8000标准削弱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迫使企业要转向非价格竞争优势。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制成品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提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产品档次, 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正是SA8000的发源地和早期实施地, 所以受阻严重, 企业要注意市场多元化, 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同时要注意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李健.SA8000贸易壁垒与蓝色贸易制度[J].江汉论坛, 2006, (5) .

[2]刘丽.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与蓝色壁垒的跨越[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7) .

标准壁垒 篇2

绿色关税制度

【案例1】美国对中国铅笔企业反倾销以及中国企业抗辩,这些年来可以算作“一年一度”的例行节目。1993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盒装铅笔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上海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铅笔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频频抗辩成功,2005年甚至争取到0.15%的“零关税”,2006年涉案的另6家公司在终裁中也拿到了12.37%至26.62%不等的单独税率,而其他所有铅笔企业都面临114.90%的高额关税壁垒。受第一铅笔2005年“零关税”的激励,中国企业积极应诉。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铅笔生产和出口国,每年铅笔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7成左右,出口量则相当于国外总产量的1.5倍以上。庞大的产销数量使得企业市场拓展的余地相当有限,因此维护现有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铅笔企业表示,由于美国每年的反倾销关税不尽相同,上上下下波动很大,使得他们的出口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而且美国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实在很不公平。

【案例2】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案例3】美国“碳关税”

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6月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境调节关税”的法案(即“碳关税”),即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中国认为,“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其次,从美国外部分析,“碳关税”主要针对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2007年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11%来自中国。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在产业结构方面相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劣势。美国出台这一政策隐含着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目的,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美国在经历了200多年发展之后,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上游位置,已经淘汰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但却把一部分这样的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消耗了自身资源、污染了自身环境后,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供美国人民消费。在这一体系下,美国出台“碳关税”不仅让发展中国家承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反而要为此买单,使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产品成本抬高。

绿色技术标准

【案例1】最近,在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等主要国家之间,又展开了设置汽车贸易壁垒的较量,这标志着世界汽车三大市场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将升级。

由于日本轿车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长期受到欢迎,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是美欧轿车在日本市场份额的几倍。欧盟试图通过制订和实施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来限制日本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长,其新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这无疑是冲着日本和韩国企业而来的。对此,韩国的汽车企业认为“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而反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则表示“与欧洲企业共同努力”,但不明确表示届时保证达标。欧盟准备在各成员国一致通过新的排放标准之前,先拿日本和韩国企业开刀,即首先强制要求日韩企业先达标,否则不能向欧洲市场出口。

据分析,由于在欧洲市场上,从日本进口的轿车以高级休闲车和大型轿车为主,其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欧洲当地生产的车要高出近10%。若要达标,日本车就要平均减少31%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日本政府也不示弱,在1999年3月19日,日本政府与欧盟就汽车废气排放标准谈判破裂后,日本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于1999年4月1日起实施“歧视性”的《节能修正法》新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不同质量和用途的汽车,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标准,以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具体规定如下:两人(按110 kg计)乘坐时总质量在1t以下的汽油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的相当车型节能17.7%;同期1t~1.249t的轿车,要节能25.7%;1.250t~1.499t的轿车要实现30%以上的节能;1.500t~1.749t以上的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分别实现节能24%和9.7%。由于美国和欧洲生产的轿车在日本市场有近90%属于1.250t以上的范围,即几乎所有的美欧轿车都要在日本市场上受到更加严格的节能要求;而日本车在国内市场由于主要是轻型和微型车,因此受此修正法案的影响就没有外国企业那样大。

标准壁垒 篇3

技术标准壁垒是非关税壁垒演变的一种新趋向,旨在通过制定相关约束性指标来达到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有近60%的企业相继遭遇过国外的技术标准壁垒。而从当前家电产品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国所施行的标准壁垒来看,无论是限制范围还是限制水平,其繁杂性、严厉性等特征正在进一步加强。

一、与专利捆绑的技术标准壁垒

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在国际市场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强有力的研发条件制定产品最新标准,同时将这些标准转化为专利。由于专利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借以向使用专利标准的国家索取高额的费用。这在我国家电制造业方面尤其明显,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曾经宣布,从2007年3月1日起,美国国内销售的所有电视机都必须是数字电视,并且要符合ATSC(美国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数字电视标准)技术规范(见表1)。

由表1可知,欧美日在数字电视领域已经有了各自独特的核心技术标准,其中有部分是交叉的,他们相互认可彼此的标准,并且把将不具备专利技术的国家排除在外。由于美、欧、日的数字电视技术水平已经很成熟,所以如果出口水平必须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我国数字电视采用了这个标准就必须支付费用,我国家电产品的价格优势被严重削弱。

二、与计量检测相关的技术标准壁垒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国的产品要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贸易双发都应当根据认同的技术标准进行校准或检测,因此,所使用的校准条件或检测仪器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因此只有出口国提供的校验数据和检测结果得到对方认可,才能使贸易顺利进行。然而,发达国家将标准不同、检测方法不同作为托词,不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检测结果,并且强制要求生产企业产品必须经由他们认可的第三方的测试或者认证机构的证明,从而导致该产品在不同国的重复检验,加重了家电制造企业的出口负担。我国与国外的家电产品的检测差异主要表现在实际客观条件和检测项目方面。

1.测试条件的客观差异。这方面的差异性是由于我国特有的地理条件环境和生活习惯造成的。例如,在家用开关的通用要求部分,因为我国有部分地区为湿热带气候,正常环境温度超过25℃,所以我国用“通常不超过35℃,偶尔会达到40℃”的测试条件,代替IEC标准中要求的“通常不通过25℃, 偶尔会达到35℃;在家用电自动控制器的通用要求部分,IEC检测产品的交直流额定电压均为不超过660V,我国额定电压直流不超过440V。

2.检测方法的标准差异。家电产品主要测试安全性、噪音污染、电磁兼容等项目。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普遍比我们高,尤其家电安全检测方法更为先进。例如,英国插座标准规定保护门必须在两个插销同时插入或接地插销先插入的情况下才能开启,我国家用插座没有强制要求配置保护门,而且我国标准规定的保护门试验方法没有考虑到实际使用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对保护门的机械破坏作用,以及保护门对插头插座使用安全的影响;又比如美国对热熨斗的UL标准规定:制造和生产过程中、试验中,每一台产品都要进行缘耐压试验和接地连续性试验,相对的,我国则只是要求抽样测试。

三、环保和节能源涉及到的技术标准壁垒

1.环境保护涉及的技术标准壁垒。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要求普遍很高,尤其是欧盟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让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望尘莫及。据中国家电协会的统计, 我国出口欧盟的家电产品占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总量的32 %,欧盟的环境标准都是以指令的形式发布,然后用各种标准将指令内容具体化。如2005年8月份生效的《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指令》(WEEE指令),由于报废产品回收由销售商负责而不是制造商,所以对我国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但是,之后欧盟颁布的“ROHS指令”对我国电子电器制造商的影响较为严重,该指令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生产和试图进入欧盟销售的消费类电子电气设备,不得含有:铅:1000mg/Kg;汞:1000mg/Kg;镉:100mg/Kg;六价铬:1000mg/Kg;多溴联苯:1000mg/Kg ;多溴二苯醚:1000mg/Kg。该指令规定涵盖了我国200 多个海关税号项下的产品,其中大多属于我国强势出口的电子电气产品, 如彩电、DVD 等。据专家测算,指令的实施将会使产品平均成本上涨10%。

2.家电能耗相关的技术标准壁垒。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世界各国的绿色消费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欧美等国纷纷出台了有关家电产品能源的法规和标准,通过实施能效标签制度以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今后极有可能成为限制我国家电产品准入的重要依据。美国政府于2001年6月份通过了新的家电能耗标准,新标准对洗衣机和热水器定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2004年以后出厂的热水器必须比现在节能5%~9%,2007年以后洗衣机的能源使用最少须减少35%。

从去年8月11日起,欧盟各成员国陆续把《关于制定用能产品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简称EUP指令)转换成法律、法规,对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耗能的大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自然资源的影响考虑进去,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安全、性能、外观等因素。这将是继ROHS和WEEE双指令之后对国内家电制造业的又一次挑战。

四、认证制度相关的技术标准壁垒

认证制度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产品认证既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被发达国家利用,成为阻碍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其中针对家电产品的以美国UL认证和欧盟CE认证最为常见。

美国的UL认证是产品安全性认证,在美国许多州,UL认证己成为强制性要求,有些州的法律明文规定,没有UL标志的家电产品不准在市场上销售。因此,UL认证已经成为有关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入美国以及北美贸易圈的一个通行证;欧盟的CE认证是欧盟协调成员国之间的标准差异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产品安全的政府指令,欧盟委员会强制性地规定:任何国家的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都必须是已获得CE认证的产品。由于各成员国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具体实施也略有差别,以法国为例,一方面要求进去该国的产品获得CE认证,另一方面还必须在法国指定的试验中心进行技术合格认定,合格后方能进入法国市场。要完成相关的认证,我国家电企业要付出高昂的认证检测、标志使用费等间接费用,还要承担认证周期过长,产品失去的机会成本。

五、包装和标签引发的技术标准壁垒

发达国家在产品的包装和标签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包装方面没有达到其标准和要求的产品,有的国家一律拒之门外。我国家电产品的包装主要由包装箱、托盘、缓冲衬垫构成,其中包装箱的强度、耐压性等物理特性达不到相关的标准要求,常出现变形和破损;我国缓冲包装方面依然在大量使用发泡聚苯乙烯EPS,发泡聚苯乙烯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氟里昂,不符合国际的环保要求;此外,木质托盘仍然是主流的托盘工具。我国每年出口的彩电(包括其显像管),就需要消耗发泡塑料3万吨左右,木制托盘约10万吨。

标签是商品的包装外在体现,能直接反映出产品的性质。像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修订的《器具标签法规》,要求在美国市场上的冰箱、冷冻机、洗碗机、洗衣机、热水器、空调器等家电产品上执行黄色标签制度,制造商必须使用“Energy Guide”(能源指南)的黄色标签。日本经济贸易工业部依据《电器和材料法》,要求输入日本的空调、电风扇、换气扇、洗衣机、电视机5种电器,须用日文在容易识别的产品部位标明制造年份、安全使用寿命标准、超龄家电事故防范等内容的标签,由于标签标识不规范的原因被禁止出口或出口后退货的情况屡有发生,甚至由于标签错误导致海外客户全数退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十分重大。

六、跨越国外家电产品标准壁垒的政策建议

我国家电行业屡遭技术标准壁垒的原因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于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对标准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制定经验,国际标准常常直接引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所以我国家电行业会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家电产业要从根本上突破这个壁垒就应该选择符合国情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提高自身产品及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形成产业自主的技术标准基础上,努力与发达国家建立互认机制。(见图1)

同时,要具体去跨越壁垒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即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去克服这个难题。

第一,从短期来看,家电制造企业加强生产和产品的标准化,提高产品的采标率,采用国际标准或者订单国的标准来生产制造。

第二,国内有实力的家电制造企业应该组成联盟,提高自身整天技术实力,培养创新意识,集中力量开发新产品,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并争取转化为国际标准,实现由“被动者”到“主动者”的转型。

第三,家电行业协会是连接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对上要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对话;并且根据政府部门和国外联系渠道提供的信息,建立信息支持系统。

第四,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三个服务平台:标准制定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第五,从长远来看,政府要积极建立于外国权威机构互认的认可机制,签订协议以巩固双边互认关系,减少贸易摩擦;在必要的时候,利用我国是WTO成员国身份,引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国外的技术标准壁垒。

总之,要改变以往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分散的局面,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与职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改善政府服务职能,灵活应对技术标准壁垒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钢英.技术标准壁垒形成的理论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2]蔚志根.解读数字电视的标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5(15).

[3]蒋勤儿,曹艳春.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电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活力.2004(5).

[4]杨一平.国际贸易中“标准壁垒”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9(5).

标准壁垒 篇4

世界上已有37个国家有效实施了能效标准,一般有强制性的和自愿性两种实施方式,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强制性方式,如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等。各国的实施模式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例如:欧盟施行在地区政策框架下的自我认证模式、美国施行私营式认证模式,日本施行的激励模式等。本节对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最低能效要求(Minimum Energy Performance Standards,MEPS)制定实施情况、能效标签以及测试标准情况进行了综述。

1.1 欧盟

欧盟目前没有空调器MEPS的规定,但是2012年3月10日,空调的Er P生态设计实施条例(EU)No206/2012在官方公报上正式颁布。此条例规定了空调的生态设计要求、合格评定方式、市场监管中的验证程序等内容,空调器能耗与效率的测量和计算应适用欧盟官方公报公布的协调标准。目前,本条例有关空调季节能效测试方法标准为EN14825:2012《空调器、液体冷却式整装机及热泵装置(适用于冷暖空气调节的电动压缩机):部分负荷测试评价及季节性能计算》。

另外,Eurovent协会还发起了一项空调器的自愿认证制度。该协会会员的空调器占有欧盟90%市场份额。该认证对于Eurovent的会员而言是强制性的,所有会员的产品能效必须高于强制性能效标签中的G类。

2011年7月6日,欧盟在官方公报上正式公布了空调新能源标识实施条例(EU)No 626/2011。该条例规定了空调的能效等级、能源标识及实施进程、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职责、测量和计算、市场监管中的验证程序等内容,并于2013年1月1日取代原空调能源标识指令2002/31/EC。

空调的检测是依据标准EN 14511-3:2011,该标准等同采用了ISO 5151。

1.2 美国

美国的MEPS制度于2000年由能源部开始实施,所使用的测试标准在10 CFR 430部分B附录F中规定,其参照的测试标准是ANS Z 234.1-1972,其适用的房间空调器是指使用单相交流电,安装在窗户上或通过墙体安装,为一封闭空间提供调节空气的组装消费类产品。

美国对于分体式和窗式房间空调器有强制性标签制度,Energy Guide制度自1980年开始生效,在2007年修订并由联邦贸易委员会实施。标签的标准在《电器标签规定》中有具体描述,标签中需要包括能效比和估计年运行成本,该标签与MEPS采用同样的测试标准。

“能源之星”是针对分体式和窗式房间空调器的自愿性标签制度,自1996年开始实施,其采用的测试标准与Energy Guide和MEPS是相同的。

1.3 日本

日本对空调的能耗限制从1997年提出“领跑者”计划时开始,大幅度提高能耗限定值,在取得能源节约的同时,推动了空调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1999年4月,日本新的空调能效法颁布。其以“平均能效比(COP)”作为评价对象,要求4.0k W以下壁挂机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其他机种2006年之后实施,其具体能效指标提高巨大,使得日本企业从普通变频空调几乎全面切换到R410a直流变频空调。2006年8月,日本新的空调节能法修订,采用季节能效比“APF”作为节能评价指标,要求2010年4月开始实施。

日本的房间空调器施行零售商强制性节能标签制度,星级越高,代表电器效率越高。标签上还包括了旧的能效标签,以此来表明空调器所达到的领跑者计划能效目标的百分比,如果此百分比是100%以上,表明该空调器的能效比目前领跑者计划所设定的效率更高。

变频分体式空调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在日本市场出现,2004年制定了标准JRA 4046采用季节性的性能指标来评价住宅用空调器,并于2006年制定了商用空调器的标准JRA 4048。这两个标准很相似,主要不同点在于负载和温度条件,商业设备的具体使用取决于具体安装情况。

1.4 东盟

对于空调产品,东盟大部分国家并没有MEPS制度,其中菲律宾和泰国已经制定MEPS制度,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新加坡都在制定中,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没有相关的MEPS制度。在能效标签方面,新加坡自愿使用新加坡绿色标签,越南正在制定能效标签制度,马拉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有相关的分级标签,越南、印尼和文莱正在制定分级标签,老挝、缅甸、柬埔寨没有能效标签制度也没有分级标签制度。在能效测试标准方面,新加坡和印尼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5151,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有各自的能效测试标准,亦参照ISO 5151制定,缅甸、老挝、柬埔寨没有类似标准。

1.5 中国

我国自1989年即有针对房间空调器的MEPS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并于2004年和201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的标准号为GB 12021.3-2010。该标准提高了房间空调器的能效准入门槛,与2004版的标准相比,能效限定值提高了23%左右。新标准将房间空调器产品按照能效比大小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能效最高;2级表示节能评价值,即评价空调产品是否节能的最低要求;3级表示能效限定值,即标准实施以后产品达到市场准入的门槛(具体等级指标要求见表1)。

我国的能效标签也施行分级制度,目前我国的能效标识将能效分为5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等级2表示产品比较节电;等级3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级5是产品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

房间空调器的测试标准是参照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该标准非等同采用了ISO5151。

2 与中国能效标准及政策的对比分析

本节对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有关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四国/地区存在以下差异。

(1)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四国/地区对房间空调器是否实施最低能效要求、能效标识、能效认证和能效等级制度等状况有所区别(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我国对房间空调器能效实施的要求和欧盟最为接近,尤其是在等效等级制度上,该制度反映在能效标识上可以让消费者理解产品能效水平的高低,有利于节能产品的推广。

(2)从产品微观上分析,由于地理、历史、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四国/地区的标准对房间空调器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见表3)。相对来说,我国标准对产品分类比较简单,没有对冷却类型等再细分。此外,欧、美、日都单独针对单冷型空调规定能效要求,而我国则取消了单冷型的分类,认为由于单冷型和热泵型产品的结构所造成的能效差异随着技术的改进逐渐变小,因此不再区分。

(3)对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水平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指标—EER、COP和SEER(见表4),日本在2010年度目标值中采用一种新型指标—APF。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说四国/地区的标准谁的要求高谁的要求低,只能通过对具体产品的计算分析,判断该产品是否符合具体的能效要求。国际电器标准标识合作组织(CLASP)目前开展了一项各国空调能效标准比较的项目,以推进各国能效标准之间的统一。我国空调出口企业在生产之前应明确目标销售国/地区对产品分类、能效要求等具体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国和消费国,空调的社会保有量和新增销量巨大。2009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数量已经达到107台,空调普及程度超过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家电产品。据估算,我国房间空调器年耗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占大中城市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的30%以上。据统计,目前房间空调器占全国耗电总量的5.9%,使全国耗电峰值上升4.35万兆瓦,达到三峡大坝装机容量(1.7万兆瓦)的2.5倍以上。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房间空调器保有量将翻一番,房间空调器的使用将成为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全世界节能减排这种大浪潮的推动下,对于我国空调器生产企业而言,可以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容应对各国的能效壁垒。

(1)企业应加强对国外空调能效标准、法规、标签标识等贸易政策的跟踪,及时掌握各国能效壁垒的最新动态,避免出现产品不符合能效标准或标签标识的标注不符合出口国规定的情况,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2)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今年空调出口增速放缓,受欧债危机拖累,今年欧洲的空调订单明显减少。但亚太、中东、非洲(除北非)、南美的订单却增多。长远来看,印度、巴西、印尼、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潜力巨大,新兴市场出口情况仍然看好。据了解,巴西现已在中国空调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中排第三位。另外,由于一些新兴市场设置了较高的进口关税,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空调组装厂也成为了趋势。

新标准呼之欲出新壁垒或将形成 篇5

2010年2月, 国际海事组织 (IMO) 完成了油船货油舱 (COT) 耐蚀钢性能标准和试验程序的制定工作, 并将其作为COT涂层标准的唯一等效替代方案。该方案正式生效后, 对我国船舶工业来讲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这也将对钢铁等相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据介绍, COT耐蚀钢的目标使用寿命为25年, 大体与船舶使用年限一致, 其具体使用部位主要包括货油舱的甲板、舱底、支撑架等。另外, 由于货油舱的甲板和舱底腐蚀环境不同, 该标准对应用于甲板和舱底耐腐蚀钢的试验认可程序也作出了不同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 这一标准一旦开始实施, 我国船舶工业将面临又一个技术壁垒。在这方面,

钢企、船企宜尽早应对

与之配套的钢企同样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油船货油船用钢量占油船用钢总量的30%~40%, 从我国油船年用钢情况看, 货油舱用钢量每年应该在200万吨左右。如果国内不能生产该种钢, 大量进口钢材会推高造船行业的建造成本。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鞍钢等少数几家钢厂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 不具备向船企批量供应耐腐蚀钢的能力, 国内船企使用耐腐蚀钢只能依靠进口。更为严重的是, 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引起业界的广泛重视。记者在2010年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上就这一新标准询问造船企业和部分钢铁企业的代表, 但均得到了“不太了解”之类的回应。

而据船舶业内相关人士介绍, IMO耐腐蚀钢标准以日本草案为蓝本, 已经在日本20多艘大型油船上应用。另外, 韩国也已完成了COT耐腐蚀船板的前期研发工作, 正准备进行试样装船贴片考核。

此外, 英国海事设备工程协会会长约翰·绍瑟登近日表示, 从造船用钢的需求品种上看, 特殊钢仍是需求的重点。目前来看, 这主要是要满足造船用钢对高强度、高耐腐蚀性、耐低温等特殊性的要求。如在热机械处理方面, 要求在焊接之前不要对材料进行加热, 这就对低温钢产生了需求, 这也是船舶大型化带来的需求。

随着高技术船、海洋工程船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低合金钢的需求也将增加。这就要求船用钢材的品种和规格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其中, 船舶轻型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船用钢的质量、规格、尺寸精度等方面要求更高, 且要求船板正负偏差波动要小。另外, 随着我国建造高技术船舶能力的不断增强, 对特殊性能的钢材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 譬如对无缝管的壁厚均匀性和国度准确性的要求都将提高。

标准壁垒 篇6

关键词:出口企业,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

国际贸易包括生产、订购、银行、保险、运输和其他机构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文件, 主要的国际结算单据来源于在信用证、商业文件、官方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 任何一个文件的错误都会导致进口和出口的严重窒息。为了简化程序, 减少复杂的贸易纠纷、商业机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交通组织和贸易双方积极采取贸易标准化过程的各种单据。这些单据具用标准数据以及商业条款的约定, 统一的文件和文本数据交换格式文本。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主要是指信息记录和格式交换的标准化。其目的是保证商贸业务的顺利发展, 保证贸易各方在理解和执行单证所表达的内容方面获得一致, 确保贸易过程的高效有序, 解决和减少纠纷。

一、出口企业面临的现状

复杂的国际贸易单证已经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壁垒。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 我国国际贸易由于单证这一环节不符合国际标准造成货物滞关、压仓、退货等损失非常巨大。“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技术壁垒, 单证标准化壁垒位列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之首。”

我国在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方面每年的实际损失合人民币1万亿元以上。2009年, 广东省外经贸协会对广东的外贸企业进行了针对性调查, 在广东省每年400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中, 因对国际贸易单证标准不了解而造成货款无法回收的比例达5%, 总额约200亿美元, 是发达国家0.25%差错率的20倍, 如果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就能直接节省费用达190亿美元, 数额惊人。有60%的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曾因单证填写内容不符、单证不齐全或单证格式不符等问题而导致出口受阻;高达88%的企业因为单证问题而导致滞关压仓, 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下降;45%的企业由于出口量的下降, 企业形象受损, 贸易往来减少, 失去了部分国际市场份额;5%的企业因出口受阻而退出了国际市场, 并且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二、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标准化壁垒

(1) 出口企业应加强对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认识。国际贸易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协议, 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完成。然而, 国际贸易也涉及很多复杂的程序和制度, 除进出口业务, 交通部、报关、保险公司和机构、银行、码头、商检机构、政府和其他官方机构, 而且关系到语言、货币、时差、空间差异, 贸易惯例的冲突, 但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文件。这些就是所谓的技术壁垒, 目前, 单证标准化壁垒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

今年1至9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2.67万亿美元, 那么今年我国国际贸易单证上的支出将超过2000亿美元以上, 它甚至超过了现有外贸所有企业的利润。每年近百美元的学费。问题是, 谁昂贵的学费付款?

(2) 出口企业应配合国家做好单证标准化推动工作。截止目前为止, 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一共给出单证标准化相关的33个建议书。除了特定预留的第29号建议书和第30号建议书还未给出之外, 其他31个建议书都已发布并在联合国框架内推广使用。除了发布建议书之外, UN/CEFACT还介绍了7份5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改进建议。

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布会的统计, 办理国际贸易手续的花费约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5%, 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而采用国际贸易程序简化标准不仅使国际贸易的参与方降低成本约50%, 而且还会大大降低风险, 提高它们的安全性和效益。

如果把联合国这套标准比作是国际贸易高速公路的设计图, 要求每个国家都按这套图来建造自己本国的高速公路, 一旦全世界都按一套图纸建设, 对接上以后, 国际贸易自然就通行无阻, 所谓的贸易单证壁垒一下就消除了。国际贸易单证标准集国际贸易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标准化理论之大成, 又不断与时俱进, 即时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 这套标准的出现, 给全球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大的一场变革, 对这套标准的采用和学习, 也将是中国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出口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单证标准化的重要性, 积极学习单证标准化内容, 推动国家单证标准化工作加速进行。

(3) 出口企业应建立自身完善的专职单证员队伍。中国大约有1000000的外贸专员, 每年大约50000到100000人接受相应的资格培训, 但他们所使用的大都是过时的培训资料和一些错误的文件, 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制单、填单、审单、验单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知识, 而有关行业标准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有的单证职员基本上连标准的单证都没有见过, 或者见到过的单证都不能区分是不是合乎规范。同时, 整个国家超过1000所大专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 可是至今没有一个更加系统规范的国际贸易标准教科书, 学校有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课题较少, 还没有训练。因此, 企业完善自己的单证员队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胡涵景, 齐璇.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方法研究[J].标准科学, 2010, (11) .

[2]刘颖, 战复东.电子商务电子单证格式标准化研究与探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6, (03) .

[3]孙慧.中外口岸通关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7) .

标准壁垒 篇7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兴起于90年代。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 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它的产生有其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从外部原因看, 绿色贸易壁垒源于绿色消费或绿色贸易, 而绿色贸易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 故被称为“绿色贸易壁垒”。WTO和关贸总协定 (GATT) 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要求各国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作为WTO的成员, 想限制进口, 在关税壁垒中, 除反补贴税、反倾销税之外, 其他税种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为代表的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也余地不大, 所以用贸易与环境相结合的绿色贸易壁垒便应运而生, 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最好的“护身符”。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其一, 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 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 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 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 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其二, 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 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 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其三, 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 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 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 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 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其四, 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 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这种“绿色壁垒”, 一方面达到保护本国农产品及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不受或少受外来农产品的冲击, 从而达到本国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乘发展中国家农业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的契机, 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农产品, 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虽说年年增长, 但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了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我国由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滞后、检测手段的落后很难满足发达国家对农产品乃至包装材料的检测检疫要求, 许多农产品被他们的“绿色壁垒”限制在外。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蔬菜, 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上百项, 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的蔬菜出口日本;欧盟将进口茶叶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比以前提高了100—200倍;大大增加了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美国有些条例是专门针对某些出口国家和某种产品制定的,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农产品都遭受到了这种“绿色壁垒”的无情限制, 已经让不少农产品出口企业尝够了这种苦头, 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2 技术标准与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关系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称为技术标准。它是从事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或特性的文件。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弱, 技术标准作为新贸易壁垒被各国频繁使用。农产品作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 近年来受国内外技术标准差距影响严重。WTO/TBT协议指出:“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能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做出重大贡献。”显然, WTO/TBT协议也不认为技术标准本身是贸易壁垒。那么在什么情况下, 技术标准才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 演变成为绿色贸易壁垒呢?

(1) 技术标准的歧视性制定与实施使之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国际精心设计标准, 专门用来对某些国家的农产品形成贸易障碍;利用各国标准不一致, 机动选择对本国有利的标准;标准和技术法规经常变化, 甚至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 使外国农产品难以符合这些要求;通过实施有关农产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迫使进口农产品重新包装或更换标签, 增加进口农产品的技术和费用负担;在实施技术标准、法规的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 使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大大增加, 或延迟交货期, 从而降低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例如, 日本对菠菜的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为0.01PPM, 而对萝卜的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高达3PPM, 相差300倍。原因是日本国内菠菜产量较少, 需要从我国大量进口, 而萝卜自身的产量很大, 进口需求较少, 如果萝卜的农药残留限量也规定为0.01 PPM, 日本的农民自己也难以达到。再如, 美国为了阻止墨西哥的土豆输入美国, 美国对土豆的标准规定有成熟性、个头大小等指标, 这就给墨西哥种植的土豆销往美国造成困难, 因为销往美国不能太熟就得收获, 否则易烂, 这样又难以符合成熟性的要求。

(2) 技术标准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使之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在农产品贸易中,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 对农产品的环保要求高, 如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等等。这类高水平、严要求的技术标准和法规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国内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难以达到。这样在发展中国家合格的农产品, 到了发达国家却成了不合格的农产品, 造成了贸易障碍。例如, 就进口我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日本而言, 从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 其核心是禁止含有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且含量超过一定水平的农用化学品的食品销售。“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大幅度抬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 直接影响63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可见, 发达国家就是利用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标准的差距, 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贸易壁垒。

(3) 技术标准的信息缺失使之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当前, 世界各国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繁多, 各种技术规定及检验程序复杂, 极其不易掌握。不仅是中央政府颁布许多技术标准和法规, 而且地方政府、民间机构也颁布许多技术规定。例如, 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 国际食品法典 (CAC) 有2572项, 欧盟有22299项, 美国有8669项, 日本有9052项,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只有494项, 仅占CAC的l8.8%、欧盟的2.2%、美国的5.6%、日本的5.3%。由于各国情报收集水平的差距, 受情报系统所限制, 出口国往往对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难知其详, 或缺乏最新版本, 从而贻误成交机会, 使农产品出口受阻, 造成贸易障碍。

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切实和有效地保护农民和农产品生产销售者的利益, 绝不能长时期地让我们的农产品标准游离在国际农产品标准之外, 必须加快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标准,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 积极行动起来, 超越绿色贸易壁垒和障碍。

3 以技术标准战略突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必须是在国际上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 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迫切需要相应的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 没有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 不可能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第一, 尽快采用国际标准并开展产品认证和生产体系认证。从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情况来看, 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高低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我们也需建立统一的技术法规体系:在应对他国的TBT中实现攻守兼备:既通过立法手段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 使我国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 又充分利用标准这把“双刃剑”, 参与制定和实施对国外产品有一定针对性抑制性和限制性的有关法律、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 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于国门之外。标准是市场准入的前提、市场开拓的关键。所以, 要加快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步伐, 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 积极实施ISO14000, 加快与国际接轨。为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应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 开展产品认证和生产体系认证, 鼓励有机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出口。而郑州小麦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驾齐驱, 山东有机蔬菜能通过日本方面苛刻的封闭检查, 全靠标准化生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农业标准化是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绿色壁垒的核心就是检测标准, 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就是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不能实现“对接”。我国标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如茶叶农药残留标准, 我国迄今仅规定六六六、滴滴涕、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残杀威、抗蚜威、氟氯氰菊酯等9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 而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的限定达56项, 日本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指标则高达64项。

第二, 大力推动农业环境保护。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源主要是农村的乡镇企业, 为了解决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落后、清洁生产技术缺乏的客观情况, 应该由环保部门暂行实施预付金返还制度。对有污染环境潜在可能性的产品征收预付金, 如果产品使用后不到规定的征集点而避免了污染, 就向使用者退还预付金, 否则预付金不再返还。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目标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排污权交易以拍卖方式转让给有关经济实体, 在排污权过剩时可以将其转让给其它企业。这样有助于企业把保护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防止企业不顾环境而只顾效益的盲目发展。

第三, 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动态研究。要时刻关注国外绿色壁垒的动态, 及时收集、整理、掌握信息, 最好建立信息库, 以免造成经济损失。例如, 2001年初, 欧盟指令增加对中国茶叶的检测项目:由原来的6种残余农药检测增加到62种, 其中氰戊菊脂农药最大残留药量 (MRL) 值由10毫克/千克降到0.05毫克/千克, 喹硫磷 (MRL) 值由2毫克降到O.1毫克/千克。然而国内许多茶叶出口厂家却忽略了新标准的调整, 没有适时做出战略调整, 导致中国2002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

第四, 开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整体水平偏低是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应用科技手段,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建立无污染的基地, 保证从“从农田到餐桌”, 产品绝对的无污染。例如上海孙桥农业园区, 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 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指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打破绿色壁垒的通行证。到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发生一起绿色食品被退事件。所以, 绿色食品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

第五,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谈判, 在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方面, 中国要有一席之地。中国是WTO的成员国, 我们在制定贸易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中国自身的利益, 切不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合理发展。 同时, 我们在面对绿色壁垒的同时, 还要看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门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农产品中实施“走出去”战略, 让“销地”变为“产地”。我们还要利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或通过WTO积极与进口国家、地区政府协商寻求解决方案, 消除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必要时, 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商的合法权益。在国内, 我们要加强政府管理, 控制污染。

参考文献

[1]洪生伟.标准化管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2]鲁丹萍.国际贸易壁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第三代无线通讯下一篇:农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