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C-呼气试验

2024-08-26

13C-呼气试验(共4篇)

13C-呼气试验 篇1

13C-辛酸呼气试验 (OABT) , 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 与核素法有良好的相关性, 且因操作方便, 属非侵入性检查, 受检者受到的放射性损伤少, 可以用于儿童、孕妇、排卵期妇女及危重病人, 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国外13C-辛酸呼气试验作为一种无创的胃排空检测方法, 已经较多地用于临床, 国内正在推广使用, 而实验方法、技术关键的报道甚少。值得注意的是呼吸中检测到的13CO2量与胃排空速率不是同步的, 呼吸中的含量反映的是标记物胃排空速率与标记物排空后代谢 (吸收、代谢、分布、排泄) 二者综合的指标。因此, OABT试验有必要对食物的研磨时间、胃肠通过时间、小肠黏膜对标记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代谢及排泄时间进行深入的探讨。

113C-辛酸呼气试验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胃排空是指胃内容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进食标志着消化期的开始, 80 %的食物储存于胃底。近段胃的压力性收缩使胃内容物沿胃推向十二指肠。远端胃将食物研磨、混合、磨碎为1~2 mm的小颗粒, 通过机械泵的作用使食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辛酸为八碳脂肪酸, 与试餐一起摄入胃内后不被分解、吸收, 以原形排入十二指肠, 经胆汁的乳化、胰脂酶的水解作用, 在十二指肠近端被吸收完全, 经门静脉系统转运到肝, 在肝内迅速脱羧, 13CO2经肺呼出。13CO2在呼气中出现, 说明标记物已由胃排入十二指肠[1]。

胃肠疾病常见多发, 其发生率超过总人口的10 %,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在我国胃肠疾病患者中的50 %与胃动力异常相关。13C-辛酸呼气试验已经较广泛地用于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胃动力测定, 胃动力药物的疗效观察以及延缓胃排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胃部手术后的胃动力恢复情况评价。同时逐渐地应用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检测, 合理地指导口服降糖药物的用量。以及特护患者及婴儿的胃动力检测, 指导口服营养或胃管营养, 这样可以减少特护时间, 有效地避免脓毒败血症休克的发生。

213C-辛酸体内代谢过程

胃排空值是以标记物在呼吸中的监测值进行计算的, 这不仅与胃对标记物的排空能力密切相关, 被标记的脂肪酸排空后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也影响着呼吸中13CO2丰度。虽然, 胃对标记物的排空能力是决定胃排空速度的关键, 但是如果排空速度相同, 脂肪酸代谢存在差异, 其最终的胃排空值也会存在差异。所有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综合、全面地考虑体内、体外的因素, 才能更精确地对胃排空值进行评价。因此, 对标记物的排空后代谢的详细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13C-辛酸排入十二指肠后, 游离脂肪酸的代谢及碳酸氢钠/CO2的比值是其重要的2个代谢步骤。标记物在小肠经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作用后, 才能被消化酶消化。并不是所有的脂肪酸都需要胰脂酶的作用才能被小肠黏膜吸收。短链和中链的脂肪酸可以迅速通过小肠黏膜, 与血液中的白蛋白结合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 仅有一小部分的标记物经过生物转化进入外周组织。大部分的标记物进入线粒体膜, 开始脂肪酸的β-氧化。首先转化成其活性形式乙酰-coA, 部分生成酮体, 部分进入三羧酸循环, 生成CO2 、草酰乙酸、谷氨酸, 其余的再合成脂类 (长链脂肪酸、胆固醇) 。在这一环节中, 大部分的13C标记物以酮体、葡萄糖、氨基酸、类脂的产物形式进入代谢池, 同时被固定。接着在这些组织 (肝脏、心、骨骼肌等) 进行氧化脱羧生成CO2 , 不同的代谢产物有不同的转化速率。有些学者提出, 如果肝功能受损, 13C→13CO2转化速率可能会受影响。事实上, 实验过程中常规使用的13C-辛酸 (100 mg) , 即使在胃排空速率无限大情况下, 肝的转化也不会达到饱和。因此, 可以认为脂肪酸的代谢对胃排空值影响很小[2]。

当13C标记物进入系统循环后, 碳酸氢钠/CO2的比值是决定13CO2分布和排泄的关键。组织和碳酸氢钠池中13CO2的可逆性形式转化是13CO2在体内分布的重要环节。心、脑、肾等血流丰富的组织中进行快速的13C→13CO2转化。在骨、禁止状态的骨骼肌等组织中, 血流缓慢, 很难达到血液与组织间的13CO2平衡, 称为缓慢转化池。大部分的13CO2进入肺循环, 进呼吸途径排出体外, 只有约1 %的经皮肤排出, <0.5 %通过粪便排出, 1 %~3 %通过尿液以的尿素形式从机体内排出。整个过程需要12 h以上[3]。

13C-辛酸体内代谢中的几个重要术语[3]: (1) 再循环:13C标记物在代谢和碳酸氢钠池中储存后再次进入体循环, 最终以13CO2的形式从肺中呼出。 (2) 保留:被标记的13C在代谢过程中一过性的被保留, 接着迅速进入转换阶段。 (3) 固定:机体内短暂保留的标记的13C进入缓慢的转换阶段。 (4) 丢失:通过门脉系统被标记的13C永久性排出体外。

3 肺呼出13CO2-辛酸呼出丰度

综上, 由于标记物排空后代谢的特点决定将会有部分的标记物以产物的形式被机体吸收, 部分的标记物以非呼吸形式排泄, 其余的在不同的内环境情况下, 随机分布进入血流丰富、不丰富的组织, 最终: (1) 13CO2呼出是在标记物被排空之后方可被监测到。 (2) 从时间上讲13CO2呼出滞后于胃排空。 (3) 呼气中最终检测到总丰度只是标记物总量的40 %。

静脉注入13C标记物后, 6 h标记物的呼吸丰度达80 %, 12~36 h达到了90 %。而通过口服摄人, 6 h只可检测到50 %的丰度, 10 h后才达到总量的55 %[5]。

4 试验方法

生理性胃排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容易受到多种因素 (如激素、神经调节、进食量、酸碱度、食物的化学构成、食物的热值、情绪等) 影响, 作用于胃受体, 通过反馈机制影响胃动力及排空。因此试验过程中, 试餐的选择、食物热量的规定、进餐的时间地点、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姿势等也应该严格规范化。Hunt J等报道, 固体食糜的颗粒大小及热量组成需要引起关注。通常, 当小肠中食糜浓度达到3 kcal/min时, 将存在浓度依赖性胃排空负反馈, 从而抑制胃排空[4]。正常情况下, 胃内食物的容积扩张, 刺激胃平滑肌的收缩, 引发胃排空。试验过程中呼吸样本的采集要严格按照时间设计执行, 当样本收集时间延长时, 13CO2回收率也增加, 同时也会有部分标记物再次进入再循环[5]。

传统的试验中常规使用100 mL 13C-辛酸, 其辛酸的含量为91 mg, 有文献报道低剂量 (50 mg) 的13C-辛酸用于固体食物胃排空检测[6]。最近, 有学者使用非色散同位素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仪, 采用68 mg (75 mL) 13C-辛酸对12名志愿者, 进行了短期和中期的重复性胃排空试验, 结果采用布兰德和奥特曼统计, 进行配对测量96例样本呼气中的13CO2, 结果短期重复性系数0.40 ‰, 反复测量的平均差异为0.07 ‰ (95 %置信区间: 0.34 ‰~0.46 ‰ ) , 中期重复性系数为0.62 ‰, 反复测量平均差异为0.28 ‰ (95 %置信区间: 0.34 ‰~0.90 ‰) 。结果证明, 使用低剂量标记物的呼吸试验重复率可靠。辛酸在体内消除形式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又称一级速率过程, 也称衡量消除。这一特点决定了辛酸的体内分布情况。口服50 mg 13C标记物后, 一级动力学常数的变异系数4.5 %;口服100 mg 13C标记物后, 一级动力学常数的变异系数8.6 %[7]。这一特性, 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5 交叉试验设计

许多研究显示, 在不同时间呼吸中总的标记物监测量存在4 %~8 %的变异[7]。有学者认为个体间脂肪酸代谢和体内碳酸氢钠池的差异, 是造成标记物总监测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 交叉试验设计与横断面分析、横断面调查试验相比较, 在呼气试验胃排空的监测中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6 常用胃排空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C[t]:单位时间呼吸中13CO2的丰值。与体内碳酸氢钠池及血液中13CO2的总量成正比关系。而与体内保留量成反比, 其曲线形态决定GEC和Tmax。AUC[t]:累积呼吸中13CO2的丰值, 多个[t]之和。其值与体内保留量成反比。Abreath[∞]:呼吸中13CO2总的检测值。该值的大小与13CO2经非呼吸途径丢失和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在组织中固定数值成反比。Tmax:单位时间呼吸中13CO2峰值时间。此期是发生胃排空异常的关键时间, 如果滞后期延长, 即使是胃排空曲线正常, T1/2时间, 也将会延长[8]。T1/2:半排空时间, 呼吸中13CO2总丰值达到一半的时间。GEC:胃排空系数, 与Abreath[∞]关系密切。

有学者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了Tmax、T1/2、GEC为评估胃排空功能的重要参数。Tmax更直接地反映体内13CO2情况, 与单位时间呼吸中13CO2的丰值关系密切。而T1/2倾向于反映13CO2呼出情况, 与累积呼吸中13CO2的丰值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 对胃排空结果的评价, Tmax比T1/2的敏感性更强[8]。与此同时, GEC的可靠性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其个体差异很大, 而且不同的试验处理, 结果的变异也很大。有学者提出MRT (平均保留时间) , 作为评估胃排空的第四个参数。MRT并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 可用于评估各种胃排空功能, 尤其适用于药代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而且个体差异很小。然而, 由于该参数没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比较, 其对胃排空评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9]。

7 呼气试验的结果分析方法

7.1 呼气指标采用常规的瓦格纳方法进行胃排空参数的评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

C (t) = mkβe-kt (1-e-kt) β-1

T1/2、Tmax、 GEC的计算公式总结如下:

T1/2 (h) =-[ln (1-2-1/β) ]/k

Tmax (h) = (lnβ) /k

GEC=ln (a)

注:t以每小时表示, a、β和k回归估计常数。

7.2 瓦格纳-尼尔森呼气试验方程

该方法准确地估计了药物在血液和尿液的吸收率数据, 已广泛使用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公式:

F (t) = [AUC (t) + C (t) /Kel]/ AUC (∞)

注:Kel (L/h) 是13CO2的一级代谢动力学常数, AUC (t) 是累计13CO2呼出丰度值 (% dose) , AUC (∞) 是最大13CO2呼出丰度。Kel决定代谢速率、Dose %曲线的形态。

在瓦格纳-尼尔森方程中, 第二项分子C[t]/Kel校正保留, 而且分母AUT[∞]调整固定和损失。有学者认为瓦格纳-尼尔森方程可以使13CO2在体内碳酸氢钠池的保留达到最小, 采用瓦格纳-尼尔森方程法分析胃排空曲线可以得到与核素法一样精确的结果。100-{1-F[t]}与时间T的比例关系绘制出时间相关性胃保留曲线。这是一个模拟的核素保留曲线。最近的小样本研究表明, 无论液体和固体胃排空的瓦格纳-尼尔森方法都可以绘制几乎重叠的胃保留曲线[10]。同时应该强调的是瓦格纳-尼尔森呼气试验的方程, 需要延长样本采集时间, 以便更精确地估计Kel值。然而, 瓦格纳-尼尔森方法呼气测试中的实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在大样本的胃排空试验中验证[10]。

8 结语与展望

13C-辛酸呼气试验 (OABT) 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胃排空功能评价方法, 但是由于13C标记物的特殊代谢动力学特征引起了呼吸中检测到的13CO2量不充分, 检测时间滞后于胃排空速率。

呼气试验中应用合适的低剂量标记物、交叉试验设计及瓦格纳-尼尔森的方程式分析结果可以有效校正标记物排空后代谢的干扰, 更加合理地评价呼气试验的结果。同时, 13C-辛酸呼气试验结果的评价参数的选择、确切的排空速率与呼气中13CO2比例关系的研究、呼气采集时间等, 都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更深入地探讨, 及大样本的胃排空试验中验证。

参考文献

[1] Ghoos YF, Maes BD, Geypens BJ, et al.Measurement of gastric emptying rate of solids bymeans of a carbon-labeled octanoic acid breath test[J]. Gastroenterology, 1993, 104:1640-1647.

[2]Pouteau E, Piloquet H, Maugeais P, et al.Kinetic aspects of ace-tate metabolismin healthy humans using[1-13C]acetate[J].AmJ Physio, l996, 271:58-64.

[3]Sanaka M, Yamamoto T, Kuyama Y.Retention, fixation, and lossof the[13C]label:a reviewfor the understandin of gastric emp-tying breath tests[J].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8, 53 (7) :1747-1756.

[4]Hell mig S, Von Schoning F, Gadow C, et al.Gastric emptyingti me of fluids and solids in healthy subjects determined by 13Cbreath tests:influence of age, sex and body mas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 21 (12) :1832-1838.

[5]Votruba SB, Zeddun SM, Schoeller DA, et al.Validation of deu-teriumlabeled fatty acids for the measurements of dietary fatoxi-dation:a method for measuring fat-oxidationin free-livingsub-jects[J].J Smooth Muscle Res, 2001, 11 (25) :1240-1245.

[6] Kissileff HR, Carretta JC, Geliebter A, et al. Cholecystokinin and stomach distension combine to reduce food intake in humans[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3, 285 (5) :R992-998.

[7] Kusunoki H, Hata J, Aoki S, et al.Stepped assessment of gastric emptying of a solid meal using the (13) C-octanoic acid breath test[J].J Smooth Muscle Res, 2007, 43 (3) : 99-107.

[8] Sanaka M, Yamamoto T, Nakayama S, et al. Reliability of the time to maximal [13CO2] excretion andthe half-[13CO2] excretion time as a gastric emptying parameter:assessments using the Wagner-Nelson method [J]. Smooth Muscle Res, 2007, 43:201-209.

[9]Schrauwen P, van Aggel-Leijssen DPC, van Marken LichtenbeltWD.Validation of the[1, 2-13C]acetate recoveryfactor for cor-rection of[U-13C]pal mitate oxidation rates in humans[J].JPhysiol, 1998, 513 (Pt 1) :215-223.

[10]Sanaka M, Nakada K, Nosaka C, et al.The Wagner-Nelson meth-od makes the[13C]-breath test comparable to radioscintigraphy inmeasuring gastric emptying of a solid/liquidmixed meal in humans[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2007, 34:641-644.

13C-呼气试验 篇2

甘氨酸[1-13C]作为一种13C-呼气试验诊断试剂,在胃内不会分解吸收,以原型进入十二指肠后迅速被吸收并经肝脏代谢为13CO2排出,可作为检测胃对食物排空的示踪剂。因此,13C-甘氨酸呼气试验目前用于液体食物的胃排空速率的测定[3]。其优势在于稳定同位素碳13标记甘氨酸无放射性,可在短期内进行重复的检测;此外还具有操作简便,试验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重现性好等优点。因此甘氨酸[1-13C]在临床检测液体食物胃排空速率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5,6,7,8,9]。

目前文献报道合成甘氨酸[1-13C]的方法主要是利用13C-甲基镁碳酸酯和硝基甲烷反应得到2-硝基乙酸[1-13C],再经过钯/碳加氢还原得到甘氨酸[1-13C],三步反应总收率为39.4%[10]。而本工作旨在开发另外一种简单高效的甘氨酸[1-13C]合成方法,主要采用乙酸[1-13C]为原料,先进行溴素溴化,然后与乙醇酯化,再与邻苯二甲酰胺钾盐反应得到N-乙酸乙酯邻苯二甲酰亚胺[1-13C],然后进行肼解和盐酸水解得到目标产物甘氨酸[1-13C],该方法与文献报道方法相比,具有原材料便宜,操作简单,成本低,收率更高等特点。

1 实验

1.1 仪器与试剂

ARX400核磁共振仪,美国Bruker公司;WRS-1B数字熔点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Waters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MAT271气体同位素质谱计,美国Finnigan公司;RE-52B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乙酸[1-13C]:美国CIL公司,13C丰度98.5%;邻苯二甲酰胺钾盐:自制;溴素、红磷、水合肼: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和溶剂均为市售AR级。

1.2 合成路线

1.3 合成方法

1.3.1 溴代乙酸乙酯[1-13C]的合成[11]

在100 m L三口烧瓶上,安装球形冷凝管和溴化氢气体吸收装置(Na OH水溶液),在反应瓶中加入乙酸[1-13C](3.05g 50 mmol)、红磷(0.81 g,25 mmol),磁力搅拌下油浴升温至118℃,待稳定后缓慢滴加溴素(5.25 m L,100 mmol),滴完后保温反应,待红棕色褪去,颜色变成淡黄色后移去油浴,冷却至室温,加入50 m L乙酸乙酯,在5℃以下搅拌,分批缓慢加入三聚磷酸钠(9.2 g,25 mmol),加入完毕,在常温搅拌15 min,再将无水乙醇(3.45 g,75 mmol)置于恒压滴液漏斗中缓慢滴加,控制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5 h,反应完成后过滤,滤液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至中性,二氯甲烷萃取水溶液。合并有机相用无水Na2SO4干燥过夜,过滤,浓缩蒸掉有机溶剂,得到亮黄色油状液体溴代乙酸乙酯[1-13C],产率为88.3%。1H-NMR(400 MHz,CDCl3,ppm):δ4.24(q,J=7.6 Hz,2H,-O-CH2),3.82(s,2H,Br-CH2-),1.31(t,J=7.2 Hz,3H,-CH3);IR值(KBr,cm-1):2963,2861,1741,1465,1170,721。

1.3.2 N-乙酸乙酯邻苯二甲酰亚胺[1-13C]的合成

在100 m L三口瓶中,加入4.18 g(25 mmol)溴代乙酸乙酯[1-13C]和25 m L DMF,然后再加入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4.55g(25 mmol),室温下搅拌12 h,反应液倒入500 m L冰水中,有固体析出,过滤,滤饼用水洗(3×20 m L),固体在60℃真空干燥箱中烘6 h,得到5.17 g N-乙酸乙酯邻苯二甲酰亚胺[1-13C]白色固体产品,反应产率为84.1%。m.p.110~111℃;1H-NMR(400 MHz,CDCl3,ppm))δ:7.82~7.90(m,2H),7.72~7.77(m,2 H),4.56(s,2H-N-CH2-C=O),4.23(q,J=7.2 Hz,2H,-O-CH2),1.30(t,J=7.2 Hz,3H,-CH3);IR值(KBr,cm-1):3011,2832,1737,1480,1405,1329,1216,705。

1.3.3 甘氨酸[1-13C]的合成[12]

在100 m L三口瓶中,加入3.51 g(15 mmol)N-乙酸乙酯邻苯二甲酰亚胺[1-13C]、60 m L甲醇和30 mmol 85%的水合肼,反应加热回流,搅拌2 h,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反应中有固体析出,过滤,滤饼用甲醇洗(3×20 m L),滤液蒸干得淡黄色固体,再加入50 m L盐酸(6 N),反应加热回流,搅拌2h后,冷却到0℃,过滤除去析出物,减压蒸去盐酸水溶液,以2 mol/L Na OH水溶液中和至中性,在0℃放置过夜,析出的白色结晶固体,过滤,固体在60℃真空干燥箱中烘6 h,得甘氨酸[1-13C]纯品78.6%,液相色谱分析纯度:98.7%,同位素质谱分析13C原子丰度为98.1%。m.p.232~234℃;1H-NMR(400 MHz,D2O,ppm)δ:3.76(s,2 H,N-CH2-);13C-NMR(100 MHz,D2O,ppm)δ:173.3(-CO-),43.4(N-CH2-);IR值(KBr,cm-1):3106,2605,2172,1597,1395,1333,929,685;M/z:77.3(M+H)+。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温度对溴代乙酸乙酯[1-13C]产率的影响

首先利用乙酸[1-13C]与溴素通过Hell-VolhardZelinski反应得到活性高的溴代乙酰溴[1-13C]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再与乙醇酯化得到溴代乙酸乙酯[1-13C],第二步反应常温下反应速率快,不易有副产物生成,在这里不做温度考察。因此主要考察第一步反应温度对溴代乙酰溴[1-13C]产率的影响,产物溴代乙酸乙酯[1-13C]反应收率利用HPLC峰面积计算。

选取溴化反应温度为80℃、90℃、100℃、110℃、118℃(乙酸沸点)。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a乙酸(50 mmol)、红磷(25 mmol)、溴素(100 mmol)、无水乙醇(75 mmol)、三乙胺(25 mmol)。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100~118℃范围内,温度的升高,溴代乙酸乙酯产率迅速提高。当温度达到118℃时,乙酸回流状态下,产率达到最高。因此118℃乙酸回流为最优反应温度条件。

2.2 红磷用量对溴代乙酸乙酯产率的影响

众所周知,Hell-Volhard-Zelinski反应最为常用的催化剂为三溴化磷,然而三溴化磷的蒸气与液体都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不易称取和操作。故参考文献报道方法[11],选用性质稳定且相对便宜的红磷与溴素代替三溴化磷。实验证明,磷与溴素代替三溴化磷催化反应的效果相似。因此考察红磷的投入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按照乙酸(3.0 g,50 mmol),当量取红磷的投入量为0.2 equiv(0.32 g)、0.3 equiv(0.48 g)、0.4equiv(0.65 g)、0.5 equiv(0.80 g)、0.6 equiv(0.96 g)。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a乙酸(50 mmol)、溴素(100 mmol)、无水乙醇(75 mmol)、三乙胺(25 mmol),118℃反应。

从表2中可以看出,红磷用量摩尔比从0.2 equiv逐步增加到0.5 equiv时,产率随之增加,当摩尔比为0.5 equiv时,产率达到最高82.6%。同时当红磷用量超过0.5 equiv时,对产品收率影响不明显。因此选择催化剂红磷用量摩尔比为0.5 equiv(0.8 g)。

2.3 缚酸剂对溴代乙酸乙酯产率的影响

在溴代乙酰溴中间体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中,需要加入碱作为缚酸剂中和反应中生成的溴化氢气体,使得酯化反应更完全。本论文将考察各种缚酸剂对酯化反应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a乙酸(50 mmol)、红磷(25 mmol)、溴素(100 mmol),无水乙醇(75 mmol)、缚酸剂(25 mmol),118℃反应。

从表3中可以看出,缚酸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比较大,不加缚酸剂反应产率相对较低,加入有机碱三乙胺和吡啶作为缚酸剂,虽然能得到较好的收率,但是存在后处理分离困难等缺点。当加入无机碱碳酸钠作为缚酸剂,产率反而相对较低,而利用三聚磷酸钠作为缚酸剂,产率则达到最高产率88.3%。根据机理上分析1 mol三聚磷酸钠吸附2 mol溴化氢,产物仍显碱性,反应依然能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因此产率最高。因此选择无机碱三聚磷酸钠作为缚酸剂

2.4 溴代乙酸乙酯[1-13C]最优合成工艺

综上所述,由乙酸[1-13C]为起始原料合成溴乙酸乙酯[1-13C]的优化条件为:乙酸[1-13C](3.05 g,50 mmol),红磷(0.80 g,0.5 equiv),反应温度为118℃,溴素(5.25m L,100 mmol),三聚磷酸钠(9.2 g,25 mmol)为缚酸剂,无水乙醇(3.45 g,75 mmol),常温反应5 h,结束反应。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5次平行验证,考察反应重现性。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同样条件下的5次平行试验结果波动较小,目标产品溴乙酸乙酯[1-13C]的产率比较稳定。该优化反应条件其重现性和可靠性均较高。

3 结论

(1)以乙酸[1-13C]为原料,先后经过Hell-VolhardZelinski反应、Gabriel反应和肼解等三步反应制备得到目标产物甘氨酸[1-13C],总收率为58.4%。

(2)探索了关键中间体溴乙酸乙酯[1-13C]合成工艺,考察了温度、红磷用量和缚酸剂等主要因素,得到了最优合成工艺条件,5次平行试验结果显示该优化工艺具有重现性和稳定性。

13C-呼气试验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为2 0 0 6年9月至2 0 0 8年6月来我院体检中

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308例, 其中男203例, 女105例;年龄26~66岁。

1.2 方法受试者在早晨空腹或进食2小时后受试, 口服

14C-尿素胶囊1粒, 静坐25分钟, 开启集气卡外包装, 取出集气卡, 受试者嘴含集气卡对准吹气口处吹气, 当集气卡指示窗口内指示剂由橙红色变为黄色时停止吹气 (1~3分钟) , 如超过3分钟, 仍未完全褪色, 也停止吹气。将集气卡放置在测量托盘上, 插入仪器的测量室中进行测量, 当14C-UBT>100dpm/mmol, 可判定HP阳性。14C-U B T试剂、检测仪器、1 4 C-尿素胶囊均由深圳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胃镜检查采用日本生产的P E N T A X E G电子胃镜。

胃镜诊断标准参照8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内科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H P检出结果3 0 8例中H P阳性1 8 8例 (6 1.0%) ,

检出率与文献报道一致。男性203例中阳性130例 (64.0%) , 女性105例中阳性58例 (55.2%) 。男女阳性检出率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 5, P>0.0 5) 。2.2胃镜检查结果抽取有症状的6 8例H P阳性者进行胃镜检查, 结果HP均阳性。68例中浅表性胃炎38例 (55.9%) , 糜烂性胃炎18例 (26.5%) , 消化性溃疡10例 (14.7%) , 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各4例 (各5.9%) 。

3讨论

1 4 C-UB T的检测原理: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存在尿素酶, 如它在胃内存在是HP存在的证据, 因为胃内罕见有其他细菌在黏膜定植。当14C标记的尿素胶囊摄入胃内时, 如果胃中有H P感染, 其产生的尿素酶将1 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CO2和NH3, CO2经血液进入肺而排出体外, 收集呼气标本并测量CO2峰度, 即可判断是否有HP感染。由于口服的尿素均匀分布在胃内, 胃内任何一处的HP都能接触到尿素, 故诊断HP感染十分敏感, 已是国际上公认的H P诊断金标准之一。

刘军英等报道[2]HP在正常人群中感染率高, 临床上发现很多人并无任何症状, 但进行14C-UBT检查时, 约半数以上的人呈HP阳性, 说明正常人群易受HP感染。

1 4 C虽然为放射性核素, 但其半衰期长, 仅释放低能β射线, 加之剂量极其低微, 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本次研究中, 对14C-UBT检出HP阳性的病例, 只选取了有症状的病例进行了胃镜检查, 未对无症状的HP阳性者及14C-UBT检查阴性者进行胃镜检查, 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但是14C-尿素呼气试验确是一种无创伤、简便、快速、价廉的检测HP感染的方法。笔者认为, 对于那些消化不良、病史不长、年龄小于45岁者, 可先做021 4C-UBT检查, 阳性者予根除H P治疗, 无效时再考虑胃镜或其他检查。

参考文献

[1]Pounder RE, Ng D.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J].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5, 9 (suppl2) :33-39.

13C-呼气试验 篇4

关键词:14C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到关注, 有效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本文采用14C-UBT对1 191例患者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最近1月内未使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HP检测结果的病人1 191例, 患者检出354例HP有感染, 其中, 男160例, 女194例。平均年龄56.2岁 (12~86) 岁, 平均病程5~6年 (1个月~32年) 。主要症状为胃痛、胃胀、反酸、嗳气、饱闷等。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73例、胃溃疡6例、胃癌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6例、复合溃疡6例、其中, 门诊320例、住院34例。

1.2 方法 14

C-UBT试验盒及液闪仪购自深圳市海得威公司, 病人空腹状态或进食后2h受检, 嘱病人服下14C尿素胶囊一颗, 静坐20min, 开启CO2吸收液1瓶, 插入洁净有防倒流装置气体导管, 导管下端应浸入吸收液中, 受检者经导管吹气, 力度适中, 以免液体溅出, 当CO2吸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吹气 (约1~3min) , 如超过3min褪色不全, 亦停止吹气, 向样品瓶内加入稀释闪烁液4.5ml, 加盖密封, 液体摇匀后放入HP测试仪上检1min。14C-UBT>100dpm者, 判断HP阳性。

2结果

354例HP感染者其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2.3%、胃溃疡75.2%, 复合溃疡46.4%、浅表性胃炎45.1%、胃癌37.5%, 其中门诊患者检出率为56.7%、住院患者检出率为30.4%。消化性溃疡组明显高于胃炎及胃癌组, 门诊病人阳性检出率高于住院病人。

3讨论

本组资料表面, 消化性溃疡组HP感染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组及胃癌组, 其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2.3%, 这也与国内报道相吻合[1];另外, 门诊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住院病人, 这可能与住院病人已在门诊用了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关, 有待进一步探讨。

检测HP感染方法很多[2], 各有其优点, 目前认为细菌培养、组织染色法和呼气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作为诊断HP感染的诊断标准[3], 但细菌培养和组织涂片染色法费时且需要专人操作, 技术难度较大, 14C尿素呼吸试验因其快速、简便、准确性高、无创伤、无痛苦、安全经济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检测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洪秀华, 主编.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5-287.

[2]胡伏莲, 周殿元, 贾博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研究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88.

上一篇:整孔箱梁下一篇:柔性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