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2024-06-23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精选12篇)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篇1

一、证券公司风险的种类

1、法律政策风险。

法律政策风险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受法律政策影响非常大, 政策的改变影响股市、债市的波动, 从而对证券公司创新业务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政府对证券公司监管政策的改变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经营, 监管加强时, 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

2、市场风险。

证券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 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 证券市场的行情也发生周期性变动。当市场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发生变动时, 也会引起证券价格变动, 进而影响证券收益的不确定性, 给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在定价、营销、收益确定等方面带来风险。近年来, 证券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 各券商在一级市场股票承销、二级市场代理以及业务创新等方面都展开了白热化竞争, 那些竞争失败、经营不善的公司往往成为被兼并的对象。

3、经纪业务中的风险。

证券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收取证券买卖佣金, 促成买卖双方交易的一种中介业务活动。目前, 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A股, 基金和债券的代理买卖业务, 第二类是B股的代理买卖业务。B股的代理买卖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特许的证券公司代理。由于经纪业务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一般可达到50%-60%左右, 高的甚至达到90%以上。因此, 经纪业务风险也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 包括信用交易风险、交易差错风险、系统保障风险、开户风险等。

4、承销业务中的风险。

在证券承销业务中, 由于项目周期长, 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大, 另外随着对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增强, 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 风险增大。例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研究不够, 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蒙受利润和信誉的损失;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失误, 从而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 债券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 证券公司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

5、自营业务中的风险。

自营收益与证券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二级市场总的来讲投机气氛比较浓厚, 市场波动比较频繁。由于不少证券公司自营管理水平不高, 没有建立有效的自营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 因而不能有效规避由于价格异常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不少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将推出许多新的交易品种。由于业务新, 经验少, 经营中容易出现风险。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有些证券公司缺乏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 为了增加自营业务收益, 违规操作行为屡有发生。例如, 恶意炒作, 使股价震荡加剧, 从中获利等。

6、资产管理风险。

资产管理风险是很多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 但其带来的风险也很明显。尽管《证券法》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法规强调, 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时, 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 但事实上仍有不少证券公司, 还是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 使本来应该由客户承担的风险, 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来承担。同时, 资产管理业务在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 致使收益品种单一, 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 公司遇到行情波动较大时, 缺乏应对能力。

二、我国证券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治理结构缺陷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薄弱, 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形同虚设,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执行制度不严格以及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据此我们针对性的探讨改进的策略。

1、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的实践来看,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国际上普遍认为, 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 而是业务管理方式, 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 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行动, 对全体员工, 特别是市场开拓环节和风险控制环节的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训练等, 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 其要点包括形成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指标,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 时刻警觉,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 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2、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必须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监事会领导监督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法人管理体制,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 切实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利用正在进行的增资扩股和联合重组的时机, 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整合, 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强化“独立董事制”, 履行“董事连带责任制”;提高监事会地位, 强化监事会职能。此外, 防止“内部人控制”还需发挥社会监管力量, 如实行准入审核制、常年会计审计制、定期与不定期报告制、定期述职制和离职审计制等。

3、设立专门风险管理机构, 并使其有效运转。

风险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 一般包括: (1) 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 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 (2审计委员会 (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 (3) 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 (4) 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 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 (5) 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 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4、从资本管理方面控制风险, 即风险资本的配置及风险限额。

基于资本的风险控制政策主要表现为风险资本的配置 (止损点) 和风险限额, 根据各部门的风险监控指标及风险拨备制度有关规定等综合考虑, 由公司各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部的风险资本的限额进行投标, 风险管理部将风险资本的限额建议报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再将风险资本限额报批公司管理层, 由公司管理层决定各业务部门分配风险资本的限额, 风险管理部对各业务部门的超额交易进行限制。

5、建立和完善现代内部稽核工作机制。

证券公司应在开展非现场稽核的基础上逐级建立稽核预警系统, 采用IT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为稽核提供技术保障, 及时传递信息, 提高非现场稽核频率和质量, 为内部稽核提供预警。如利用财务软件的联网、同营业部平行清算的电子监控系统、公司公文系统等网络系统加强与各部门及分支机构的联系, 达到对经营管理、重要业务和风险环节的实时控制;在非现场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目标地深入下去进行现场稽查, 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 还要积极探索符合证券公司发展趋势的稽核软件模式, 设立合适的内部稽核指标体系, 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 扩大稽核监督的覆盖面, 增强稽核监督的渗透力。逐步把稽核重点从对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转移到经济效益、资产风险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稽核监督上来;把现场稽核为主转移到以非现场稽核为主、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把目前的事后稽核转移到事中、事前稽核中来。

6、加强对分支机构有效的动态管理。

证券公司的许多问题都出在分支机构的违规操作。因此, 证券公司应着力加强对分支机构的检查监督。通过实行授权经营、明确其业务范围、派驻监督人员等手段控制分支机构产生经营风险。对各个分支机构的监测和数据进行采集及分析, 对决策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操纵风险、自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把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

摘要:证券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上集发行人、交易中介、投融资者于一身, 成为证券行业风险的聚集点。近年来, 证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实现风险与收益的配比, 也成为摆在国内券商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王宏.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明涛.证券投资风险的计量、预测与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峥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理念和风险类型[J].证券时报, 2003, (03) .

[4]周长春, 戴志敏.证券公司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J].金融问题研究, 2004, (06) .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篇2

[关键词]财务分层管理 问题研究

在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发展进程中不相同的,无法借鉴别国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只有发展相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才能解决在我国这一特殊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

一、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必要性

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既要包括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也要包括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代替了两权合一的企业制度,公司制成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财务理论所产生的背景、适用的环境和其所关注的范围注定了传统的财务理论已经不足以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内外部复杂的财务关系,如果不引入新的财务理论和方法,传统财务理论不但不能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和决策辅助,而且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财务分层管理引入到“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传统财务理论难以解决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前面己经分析过,传统财务理论是适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的,这些企业属于国家,同时也由国家进行管理,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国家,不存在委托代理的问题,传统财务理论也就没有涉及到对企业财务关系的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决定了两权分离的不可避免,也就决定了经理人在公司经营中的不可或缺,就必然产生委托代理问题。(2)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公司财务进行分层管理(3)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公司财务体系应实行分层次管理。(4)财务分层理论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内部不同财权主体之间利益冲突。

二、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建立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梅慎实博士后认为:公司治理机构是所有者、经营决策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关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根据我国最新公司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共同组成的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财务监督、制衡机制。我们通过我国新《公司法》对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的相关规定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从公司法对企业股东会和监事会的有关规定中可以发现我国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既不同于经营阶层主导型模式,也不完全相同于股东决定相对主导型模式和共同决定主导型模式,而是在股东决定相对主导下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将股东视为利益者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于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都是所有公司必须竞争得到的,而股东作为资金的所有者理所当然成为了优先考虑的对象;其次,从长远看,只有管理者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公司的每个利益相关者受益。在强调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以刺激顾客对公司产品的消费,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潜力。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视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在为股东获取利益的同时,也使员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兼顾了顾客的满意度,并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使各方都达到了相对的满意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2.两主体、五层次管理模式中动态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

通过前面对我国现阶段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的国家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股东的产权保护意识较强,同时也意识到了员工参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都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不能够成为公司财务治理秩序赖以维持的外部约束因素,因此在现阶段要加强对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公司由中低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向高级经理人员分权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为了使高级经理人员自觉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需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激发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现阶段股权集中,但是监督的动力不足,因此股东集团还需要加强对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力度和约束机制。

对于两主体、五层次结构的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除了要考虑对公司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博弈状况,还要考虑到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要做到合乎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动态性原则,才能连续不断的发现和修复公司治理中的缺陷,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财务收益权与财务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保证了各个财务层次之间互不侵犯,同时责任到位,但是仅仅通过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相对应,使得各财务层次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各财务层次的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各财务层次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又要对各财务层次进行有效约束,防止侵犯其他财务层次的利益。在公司的财务治理中,还要遵循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将各财务层次应该享有的财务权力、相关责任和获得利益充分结合起来,在财务利益的驱动下,提高各财务层次有效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在财务责任的约束下,使各财务层次的财务权利配置更为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1.

[2]姜鲁翔.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分权分层管理[J].财会研究,.2.

[3]徐小琴.谈谈公司财务关系协调和财务管理分层[J].交通财会,.9.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特点;风险;模式

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特点

(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具有复杂性

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就是因为它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同国家有其不同的企业生存环境,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自身财务管理也带有一定的复杂性。跨国公司要想在一个国家里更好的生存、发展,在考虑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国际形势和其公司所在国家具体形势,这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包含在这里面的具体的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国际汇率变化、通货膨胀、外资吸引政策、税收政策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一个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此跨国公司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其自身财务管理的复杂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比较适合自身全球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措施,以实现财务管理的优化进行。

(二)财务管理目标带有全球战略性

一个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而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到其他国家进行设厂投资,目的也是为了自身利润。因此,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不会只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他会从公司整体的利益考虑,制定出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财务管理计划,必要时为了实现公司整体利润的最大化也会牺牲一些国家或地区中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个体利益,因此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带有全球战略性,它必须涵盖所有国家中的子公司。

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所处国家的政治风险

风险与收益是考量任何一项财务决策的主要线索之一,跨国公司与其他国内公司不同的是,它在进行财务决策的时候必须要考量一个国家的政治风险,所谓的政治风险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行,如国家是否战乱,主权、领土是否完整等。还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国家体制、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程度、对外来投资者的态度、民族自尊的维护、民族企业的特殊照顾、政治信仰、民族信仰等,这类政治风险是跨国公司在一个地区存在与发展时所不可逃避的因素,虽然跨国公司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取得利润,但经济的发展也必须生存在政治环境之下,因此充分了解好一个国家与政治相关的各项政策、各种法律法规是一个公司存在于一个陌生地区的先决条件。

(二)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指外汇汇率波动时所引起的外币应收资产和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财会风险(指外国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转换成符合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合并报表时,由于汇率发生变化所引起的资产负债表中外汇项目金额变动所引起的风险)、经济风险(指在汇率变化下两国商品或者劳务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风险)。跨国公司所面临的这些风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的顺利实现。

(三)资金管理问题

资金管理和内部资金流量管理是跨国公司资金管理所涉及的两个主要领域。

1.资金管理问题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以及存货三个方面。由于跨国公司自身的特殊性,跨国公司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某些原材料以及销售时所需要的货物有可能会中断,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时如何实现存货数量的优化和节约存货占用资金而不使其影公司正常的生产销售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存在一定的难度。

2.内部资金流量问题主要包括资金的转移,对于投资的决策,资金筹集和资本运转等方面。各国通货膨胀率以及各子公司之间产品、原材料、等来源的差异,使得跨国公司很难制定出一套符合全部子公司运营的存货政策。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也使得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不仅要体现出单个项目力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的还要考虑跨国公司在转移资金、降低外汇风险、降低税收等方面的要求。

(四)税务政策不同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税收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因国家在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而做出变动。包括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税种、税率以及国家对于外来投资在税收方面的限制或优惠政策。因此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税务政策下的经营,要根据公司所处地区的实际税收情况作出适合本地区的财务计划,并且要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在税收方面的各项政策、法规,以避免跨国公司因不熟悉一个地区的税务政策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五)跨国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评价

跨国公司是一个利益整体,虽然处在各个国家的子公司在名义上是独立法人,但其个体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即在考虑各种风险的情况下必须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一些必要的时候往往会牺牲子公司的利益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部分公司利润的不符实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加重了财务管理在利润考核方面的复杂性,给总公司进行内部财务控制和评价带来麻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财务控制和評价整体的真实性。

三、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主要模式

(一)总公司与子公司的分权模式

跨国公司集团总部只对公司总的发展战略和财务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将具体的财务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权力下放到子公司的管理层手中。这样不但加大了子公司在财务管理上的自主权,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可以避免总公司因不了解子公司具体情况而制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而给公司带来损失情况的发生。

总公司将全力下放,使子公司独立负责自己的财务管理的计划与实施,总公司加强对财务管理最终结果的监督与考核,使得子公司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而且相对较独立的财务管理也可以加大对公司业绩考核的客观、公平性。

但是分权也有其不足之处,各子公司手中握有的权利相对较大且比较独立,就会导致子公司领导层的专横、独裁并且子公司独立自主权利的加大也会导致各子公司财务管理的各自为政,对于整个公司而言缺少整体性,全局性,总公司相对子公司而言其对于子公司的信息获取相对较少,而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公司部分领导缺乏大局观念,各个子公司也许就会为了各自利益从而忽略了总公司整体的利益。

(二)总公司与子公司的集权模式

集权模式是指总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力的全面掌控,包括财务管理总的规划以及相关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利润的分配等。各子公司只是按照总公司的各项计划方案进行实施,会计体系为总公司统一规定,对各个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考核时一律用其母国货币进行,子公司并没有太大的财务管理自主权。在该种财务管理模式之下,总公司可以全面掌控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并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确保总公司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措施能够更好的执行,从而实现总公司的战略目标。

集权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可以使总公司在全面掌握全球业务的情况下,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使得整个公司的资金运转能够在最小的成本损耗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公司优势资本,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自身在信息收集和资本实力上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势市场进行筹资或投资,尽可能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

科技的发展对跨国公司在集权模式下对全球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现了总公司对子公司信息收集的相对全面化,相对减少了公司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损失,同时也实现了总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对全球各项资源、资金的统筹、优化配置与管理,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分权与集权综合式

该种綜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分权模式和集权模式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跨国公司集团总部在掌握整个集团总的财务管理权利的同时各个子公司享有公司部分财务管理权力,主要体现在一些小的项目决策和子公司一些日常的财务管理。多数情况下总公司会派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为子公司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这种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分权与集权模式的优点,规避了单一模式下的一些相对比较明显的财务管理弊端。该种集权下的分权模式既保证了集团总部对各个子公司在财务管理上的监督与控制也相应的下放给子公司一定的财务管理权力,促进了子公司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该种模式在适度分权的基础上保证了总公司与其子公司的相对协调性,是未来财务管理不断发展下不可忽视的主流方向。

该三种财务管理模式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缺点。跨国公司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需要选用最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也要根据自己公司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公司在最优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实现最好的发展。

四、小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企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作为跨国公司核心之一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们要不断吸取跨国公司中优秀的财务管理经验,并且在对其财务管理的研究中认识到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我们借鉴其优秀经验的同时为跨国公司在本国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财务监督,2010(22).

2.钱哨.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3).

3.袁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浅谈[J].商场现代化,2007(17).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问题探析 篇4

1、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我国证券公司的股东大部分都是国有法人机构, 股东性质单一, 这使证券公司不可避免地带有国有企业的弊病, 难以形成规范、健康的法人治理结构。突出表现在:

(1) 股权过分集中导致非效率的治理结构。

(2) 代理成本高, 效率低下。

(3) “内部人”控制严重。

(4) 激励约束不相容。

2、内控制度不规范

虽然每一家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内控制度, 但在实际运作中很难得到很好的操作和执行。制度风险主要表现在: (1) 制度空缺风险。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证券公司正常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因空缺而导致制度风险。 (2) 制度不严密风险。许多制度的设计, 从方便工作和扩张规模的角度考虑较多, 而从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不够。 (3) 有章不循风险。证券公司中不少分支机构追求本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 有法不依, 有章不循, 对违纪违规行为护短或宽容, 对统一的证券行业规章制度, 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实用主义态度。 (4) 以简单的行政领导代替科学的制度规范。最突出的是重大的投资决策以及为防范风险而设计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 致使重大事项由少数人甚至一人说了算。当发生问题追究责任时, 又以集体领导、集体决定代替个人责任。如南方证券就由于内部管理混乱、挪用客户保证金、自营业务的巨额亏损以及操纵市场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实, 被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宣布实施行政接管。南方证券挪用个人保证金约80多亿元, 机构债务约120多亿元, 两者相加超过200亿元。而南方证券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的物业资产再加上全国74家营业所资产总和不足50亿元, 其拥有股票当时的市值总和也仅45.4亿元。 (5) 风险管理不严。严格有效的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上一系列金融机构巨额亏损甚至倒闭事件, 往往与有关机构缺乏健全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没有实施严格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关。

3、风险控制作用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 董事会将最终承担股东权益的减少或财务损失的责任。因此, 董事会治理公司的重点是风险管理,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风险控制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我国证券公司多为国有控股股份公司, 虽然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但是在权力制衡和治理作用发挥方面仍然存在软约束和不充分情况。董事会、监事会在风险控制决策和监督中信息获取渠道不畅, 与经营层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使公司治理层面对风险控制决策和监督不力, 难以为公司风险控制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不但首先要确定风险管理战略, 而且对风险控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组合方式, 通过建立风险控制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对风险进行定量测试和预警。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方面, 大多凭经验判断进行风险指标选取进行定性分析, 缺乏使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对证券投资、创新业务或衍生工具操作进行风险对冲的实践和经验, 在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上与发达国家证券公司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有学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提出“风险—收益对应论”, 意在以最小化风险, 获取最大化收益, 但目前这仅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尚无可操作的定量模型。

二、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证券公司应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应该监控到分支机构的管理、重要业务的管理等方面。

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很多都是分支机构违规操作或越权经营造成的, 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 明确其业务范围, 才能控制分支机构产生的风险。对营业部经理、财务主管、电脑主管重要职位, 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 直接对公司的总部负责, 其任免、工资等与营业部全部脱钩。在重要业务的管理方面, 证券公司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自营业务管理制度、证券承销及资产经营业务管理制度、经纪业务管理制度。同时, 要健全重要的管理制约制度, 如财务管理制度、电脑通信系统管理制度、稽查审计制度等。

2、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努力推动业务发展时, 要控制好各项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1) 经纪业务的风险控制。要规避经纪业务的风险, 就需要从佣金标准、客户数量和结构、交易量及其结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使之优化以创造最大利润, 同时规避经纪风险。 (2) 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控制。随着证券发行中保荐人制度的实施, 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 证券公司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 对企业的前景、业绩、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具体情况等作出综合判断。 (3) 自营业务的风险控制。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证券公司制度的不完整性, 使得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证券公司应调整投资理念, 重新定位投资业务, 加强自营业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同时应重视中短项目投资、组合投资、价值发现与价值再造,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避市场风险。 (4) 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严格按照《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在条件不成熟时, 宁愿该项业务发展慢一点, 也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3、应用数学模型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

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 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 R (Value—at—Risk) 模型,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劲松:《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及内控制度建设》, 《金融经济》, 2010, (14) 。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5

1引言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管理制度与理念的引进,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然会朝着集团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融合多方面的生产要素,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集团公司的发展时间较短,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极大的阻碍了集团化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强化对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探究,从而加深对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更好地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

在现代经济体制下,集团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首先来看,目前集团公司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分权的情况,一些集团公司将财务权利过度下放给子公司,这就使得其财务权利过于自由,对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在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子公司的数量与规模在不断的提升,这使得母公司所提供的资金管理比较分散,造成了一些资金方面的浪费与限制,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由于子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很难保证财务管理的信息质量,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集团公司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3.1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

在我国目前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当中,由于整体的发展时间较短,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对集团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当中,缺乏有效的动态监管,大部分的财务管理并没有开展相应的事前预算与事中控制的工作,使其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动态性缺乏,对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一些集团公司中,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事前预算以及事中控制工作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停留于表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特别是在这种缺乏动态管理的财务工作当中,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会对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财务管理失控的情况。

3.2激励机制缺乏

在目前一些集团公司发展当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特别是所形成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使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集团公司总部在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所制定考核指标往往停留在短期利润方面,并没有制定出长期的考核指标,在这种不完善的考核体系中,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差。一些子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对于利润的重视程度过高,并没有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经营质量方面,这使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除此之外,在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集团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有效的调动,这使其自身的潜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对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4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措施

4.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集团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诸多的资金流动,因此在促进其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必须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对于各项资金的管理,从而避免出现资金过于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集团公司而言,应该设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预算,从而更好地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控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集团公司能够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对于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子公司的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审查,从而强化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保证其发展与母公司相适应。只有更好地推行全面预算制度,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整体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为实现集团公司最终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4.2强化资金控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支撑整体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质量与速度。对于集团公司的发展而言,资金的重要程度更为突出,因此集团公司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对资金的控制,从而在促进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记录每一笔资金流向,协助及时做好资金回拢,从而保证集团公司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下一步的生产经营工作。特别是要强化对于子公司的资金控制,对集团公司总部拨付的资金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督资金的使用,从而保证每一笔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相应的工作当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3建立完善考核体系

在以往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许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制约,这使得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效率低下对整个集团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从而更好地对其业务开展进行约束。特别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能够更为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其工作潜能,进而更好地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完善考核体系,能够在约束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的同时,促进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提升其专业技能,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结论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之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集团化趋势更加的明显。而在我国公司的集团化发展当中,由于其自身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的缺失,在集团公司的发展当中经常会出现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集团化公司的发展经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不足与缺陷。所以,必须要强化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探究,从而加深对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更好地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俊英.合理选择集团公司的财务决策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李三存.甘肃电力明珠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3.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集团公司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员,它具有十分明显的全球化经营特征,而且能够和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开始以更加飞快的速度发展,产业结构也有了不同层次的调整,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不断地趋于完善。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正好处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过程当中。这让很多的企业都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步入了集团化的成长之路。可是从整体上而言,我们在规模和质量上还是与部分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集团公司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还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一一的解说。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特点

1.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统一性和多层性

集团公司是该公司股东授权的经营者,也是其子公司的投资者,因此,其财务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出资者财务,另一个是经营者财务。因此,它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集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需要对子公司进行监督和日常指导,使其实现利润以及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以得出,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是具有多层性的,然而其所有的子公司的一切决策又必须和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相符合,因此这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统一的。

2.定位财务管理职能

企业集团在组织上具有多法人、多层次多拥有者的特性,因此,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必须将具体的商品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模式游离出来,并过度向投资控股公司的财务管理。以此来将从前的那种被动的监督模式转变向理财和资本经营以及监控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也能够将以前的产品以及服务市场竞争主体拉向资本市场的竞争主体,最终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定位。

3.转变财务管理内容

集团公司需要制定集团发展的战略、投资和融资的决策、内部的审计、搭建子公司管理平台以及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等。对于各个控股公司的经济目标也要进行确定,需要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发展战略以便于将其主导作用发挥出来。财务管理需要和集团公司管理模式相协调。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

1.集权和分权现象

在我国,很多集团公司是从行政性质的公司转变而来的,所以,其缺乏处理集权和分权的经验,而还是习惯运用以前的那种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因此有很多的集团公司就过分地对集中和统一进行强调,这就形成了一种集权的现象。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这种集权现象过于严谨,导致集团公司自身丢掉了很多的机遇,而且还对管理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分权现象,一些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依然只注重对账本的理顺,很多企业仅仅要求其子公司每个月份提供财务报表即可,管理层需要费尽周折才能够将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勉强得到,造成很多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

2.管理体制松散

因为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的过度分权导致出现了其无法控制和驾驭子公司的尴尬局面。这很难从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高度来对一些投资和融资活动做出合理的安排,最终就造成了其下属企业各行其是的局面,对集团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企业集团不能制定科学严谨的预算指标,而且约束能力差;二是在支付资金方面,很多企业集团没有做出严格的预算管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最终形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

3.财务监控约束机制有待于完善

在我国,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主要集中在事后控制上,没有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在整个过程当中,财务监督的力度也比较有限。没有事前的预算和事中的控制就很难将计划进一步具体出来,因此很多预算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一部分公司当中的会计人员对于领导的一些不正当要求一味的做出迎合,不按照会计制度办事,只按照领导要求办事,从而使集团会计的核算失去意义,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

4.没有有效的资金管理手段

在资金的管理上,集团公司没有有效的资金管理手段,存在着普遍落后的现象。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有很多多头开户的现象,造成了资金管理不严的局面,而且也没有办法避免体外循环的现象。这样下去就逐渐地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投资的随意性比较大,资金沉淀,资金周转缓慢以及资金使用率过低等情况。于是集团公司就会产生很多的呆滞账目,而这些账目又会使集团公司负担起更大的资金问题,最终对整个公司的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新产品的研发,不利于整个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改善探析

1.对产权关系进行理顺

集团公司的建立需要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在建立初期需要在产权关系上对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母公司主要是以投资、收购、兼并等形式来控制子公司的,所以,母公司有向子公司委派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成员的权利;子公司在法律地位上和母公司是一种互为平等的经济实体关系,拥有自己独立的资金、理财权力以及财务的管理目标。子公司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都需要根据董事会的决议来进行,而且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干预和影响完全通过向子公司委派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来实现。

2.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需要编制合理有效的年度财务预算以及财务会计报告,集团公司需要在每年的年底根据上一年财务预算的相关执行情况来对本年度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做出考虑,并且需要考虑到当前的国家形式,应当结合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做出这一年度的财务预算报告。而且母公司需要对子公司做出必要的要求,子公司应该根据集团公司的财务预算来对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做出编制,如果出现了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就需要对相关人员已发追究其主要责任。

3.统一领导,全面实现预算管理

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集团公司的管理效率,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还能够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责任及权利明确出来,最终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因此,这需要对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进行构建,要成立必要的预算机构,建立起关于预算管理的业务网络和组织网络,而且这些都需要在集团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完成。

4.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我国的集团公司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而集团公司结算中心的组建和发展特别需要一个金融媒介,以此来强化集团的凝聚力,为整个集团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可以建立起一个内部银行,以此来加大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相互融合的作用,控制好子公司的财务收支和资金流动,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决策来进行一些列的生产经营互动,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软肋以及改善探析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做出探索和分析。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集团公司会随着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单一的管理模式不可能对所有的企业都适用,当然也不可能会永远地适用于某一个企业。因此,集团公司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做出新的改变和探索,以此对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促进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

(作者单位:一拖(洛阳)开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财务公司资金头寸管理问题分析 篇7

(一)财务公司的定位

我国财务公司的设立其主要目的在于产融结合,以融促产,帮助企业集团自身更好的发展实业,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公司是拥有金融牌照的独立法人实体,通过吸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存款而整体运作集团资金,创造更多的资金收益。

(二)财务公司资金管控模式

财务公司资金管控模式分为传统模式和高度集中模式。传统模式主要表现为: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和银行开立账户,可自主挑选财务公司或银行开展结算业务,财务公司没有主动收款、集中资金的权限。这种模式不利于确保资金最大限度的集中使用,资金效益相对较低。高度集中模式表现为:成员单位仅能在财务公司开立账户,资金结算业务必须由财务公司开展。这种方式有利于财务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内部银行,确保了集团资金高度集中。

财务公司较为有特色的归集渠道主要包括收支两条线模式和一、二级帐户联动模式。收支两条线模式是指成员单位对自身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分别采用独立的帐户路径,这种模式有利于监管资金流向,且可以分别对收支进行时时逐笔控制。一、二级帐户联动模式采用日末零余额归集,日常对外支付由二级帐户联动一级帐户模式完成账户间的支付平帐处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归集成员单位资金,并将结算业务划归给二级帐户所在银行处理。

二、财务公司资金头寸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极度依赖集团资金流量,波动性较强

从财务公司的特定服务对象我们可以看出财务公司虽然是独立法人机构,但其开展的所有业务几乎是依存于企业集团的。从财务公司资金来源来看,财务公司不同于银行金融机构,不可以对公众吸收存款,只能通过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其自身依靠资金来源对冲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银行显著偏低。

财务公司所处的企业集团大多数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集团根据所处行业的不同,通常有不同的资金规模及现金流动规律。一般而言,经营范围较为多元或控股公司涉及行业较多的企业集团其资金存量的变动比例较为平衡,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能起到一定的平缓对冲作用;而经营范围较为单一或控股公司涉及行业较为集中的企业集团其资金存量的变动比例会出现扩大效应,加倍增加资金存量的波峰,而同样延伸资金短缺的波谷。

如财务公司所处的企业集团为上述后者,则对其资金头寸管理的难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如财务公司被动地随企业集团资金存量的多少配置资金,则会出现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或资金备付率严重偏低而导致财务公司无钱可付的“钱荒”状况。

(二)头寸预测能力薄弱,管理难度较大

目前,大多数财务公司头寸管理仅依托于成员单位的付款计划上报,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员单位报送计划的难度,减轻了工作量,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获得成员单位支持,提升资金归集度。但缺点在于:成员单位不上报收款计划,现金流单边预测势必会导致估计不准、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整体资金头寸预估有效性大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同时,大多数财务公司的资金头寸管理预测仅限于一周内的短期分析,对集团或成员单位中长期资金流动预测尚未形成系统分析方法,对供应链上下游资金链条的信息获取不全,对整体现金流及周转的过程控制力度薄弱,无法形成合力。

(三)除吸收集团内部存款外,融资渠道稀缺

财务公司短期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信贷资产转让、票据再贴现及转贴现业务等。这些渠道看似繁多,但实际业务操作中困难重重,例如同业拆借资质的获取需要公司完整经营三个自然年度,且人民银行获批后方能开展,拆借额度通常不超过公司注册资本金且期限最长为七天;这对于希望通过市场平抑资金峰值,对冲风险的财务公司而言很难在头寸管理上更有作为。而信贷资产转让及票据再贴现、转贴现业务则受制于监管机构的窗口指导政策及同业机构的合作状况,交易并不活跃。

在长期融资渠道中:金融债的发行需要财务公司单独向银监会申请发行,实际市场获批并成功发行的金融债屈指可数;股东增资则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较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大股东资金支持又受限于资金来源性质的合规及资金成本的归属问题而很难运用于日常经营业务中。

(四)信息网络建设尚待加强,系统优势未显

财务公司目前大多采用类银行信息系统开展业务,其主要由核心业务系统完成金融机构结算、信贷等基础业务的处理,而成员单位大多数使用的财务软件为以企业会计核算为主的信息系统,这两种系统的结合与统一并非易事。

财务公司在收集成员单位现金流信息时并不能做到系统的有效兼容,一是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开发薄弱或公司给予的开发成本和技术人员欠缺;二是由于系统兼容需要双方彼此给予系统授权,而成员单位大多因数据敏感度及自身管理独立性等考虑,并不积极给予配合。故财务公司并不能在数据和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效获取现金流及周转的相关数据,信息传递不对等,导致数据分析与管理准确率相对较低,头寸管理的有效性降低。

与此同时,成员单位依托财务公司核心业务系统进行结算业务开展时,由于财务公司信息系统开发相对薄弱,并不能提供如银行信息系统“银企对接”等便捷服务,成员单位配合财务公司完成信息系统对接及业务开展更多依赖于集团行政命令,并不能有效推进双方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双方建立长久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三、财务公司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资金集中力度,充分使用现有融资渠道

吸收成员单位存款是财务公司目前最直接获取资金的方式,只有最大限度的提升资金归集度,才能实现企业集团资金统筹管理及优化配置的作用。强化资金集中力度除了从企业集团行政层面以文件形式要求外,财务公司还应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吸引成员单位自发自愿通过财务公司完成结算、信贷等业务。财务公司在结算业务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结算手续费、提供资金计划贴身管家服务、优化结算信息系统等服务吸引成员单位;在信贷业务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利率、优化贷款审批流程、为成员单位提供融资顾问服务等业务吸引成员单位。

在提高自身预测能力的同时,财务公司应充分利用现有外部融资渠道。同业拆借,用以缓解短期资金头寸不足,弥补因计划准确度不佳带来的资金期限错配导致的资金短缺。

(二)提高资金预测能力,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制度

提高资金预测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成员单位资金计划管理模式,培养良好的收付款资金计划报送习惯;加强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业务信息沟通,掌握大额资金来源、变动、去向的普遍规律,分析供应链上下游交易习惯;建立财务公司中长期资金计划预测数据模型,以历史交易数据、合同条款、双方交易习惯为基础,依靠大数据分析得出资金头寸及流动性分析模型,弥补财务公司在中长期资金规划中的欠缺;时时关注国家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变动及货币市场政策,把握市场经济变化节奏,从宏观层面降低因政策变动对企业集团带来的资金链风险影响。

财务公司应积极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制度,统一并规范资金头寸上报程序,在资金管理层面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使资金头寸管理有“法”可依,在控风险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三)提升信息系统处理能力,服务金融业务稳步开展

由于财务公司受人力、物力所限,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商业银行。大多数商业银行或是拥有自身专业化的信息开发与维护的团队,有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或是将信息化建设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团队,这是初期经营甚或开业三至五年的财务公司所无法企及的。信息系统是财务公司经营业务开展的基础,金融平台的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的支撑,财务公司应当更注重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提升用户操作需求满意度,加大财务数据分析,从中获取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孙景芹.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公司运营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篇8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持续稳定, 企业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而对于企业而言, 特别是中小企业, 其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融资问题。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 往往与许多机遇失之交臂, 这也就为不少投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不少投资公司通过对其他公司注资来赢得自身的发展, 被注资企业也因获得资金而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在获取这种双赢局面的前提, 就是要确保投资公司自身的财务管理的高质高效。因此如何提高投资公司运营中的财务管理质量对公司自身还是对被注资单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公司通过占有其他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 以股东身份参股、控股所投项目企业, 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不少企业中由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在制度保障、执行力度、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影响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益。

(一) 财务管理体制还不科学。

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体制方面, 由于不是企业在管理体制建立还不完善, 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流程、职责、分工、责任方面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使得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 特别是在一些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投资公司中, 领导层职能不清、能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二) 财务管理重点还不突出。

投资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其应当将如何更为有效的对被投资公司财务工作进行监管作为重点, 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但从当前的情况看, 不少投资公司, 在对如何正确看待内部管理与投资管理方面还有着误区。一些企业存在着重投资轻管理、重项目轻效率的问题。企业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比较谨慎, 但在如何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特别是对于一些自身管理相对松散的被投资对象, 公司自身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还不到位, 特别是在一些项目投资控制方面, 工程预算超标、决策超标等问题还十分严重。

(三) 公司内控制度还不健全。

就公司自身管理而言, 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着不少问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不少公司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这些制度往往存在着“水土不服”、操作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岗位上, 权、责、利脱节, 加之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 使得公司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财务人员素质还不过硬。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 对公司的发展和投资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不少投资公司中, 相关财务人员的素质还难以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一方面, 专业技能还有欠缺。投资公司以资本运作为方式, 因此对于投资项目需要有着充分的认识, 这种认识既要有着财务行业的特点, 也有着投资项目的特点, 然而不少财务工作人员往往仅把目光局限在财务报表方面, 忽视了项目的实际特点, 常常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另一方面, 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不少财务人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 刀下留情、得过且过, 甚至与投资项目对象狼狈为奸的问题时有发生, 这就反映出公司财务人员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工作要做。

三、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质量对策分析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核心, 直接关系公司的生产发展, 特别是对于投资公司而言, 更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导向、控制、监督作用,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减低公司财务风险, 保持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具体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严肃审批制度。针对企业管理层存在的权责利不请的问题, 要严格按照《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二是完善管理机制。结合内部管理的具体要求, 依法建账、记账、报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突出会计核算重点, 引入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共享的财务系统, 提高管理效益。三是严格会计制度。投资公司要根据投资对象的特点, 委派财务管理人员, 及时了解、控制其财务活动, 将投资对象的财务现实状况适时上报公司, 确保公司利益的实现。

(二) 突出财务管理重点。

一方面, 加强公司自身的成本管理质量降低运营费用。公司自身要严格落实成本管理模式, 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核算, 控制经营成本, 提高现金流的使用效益, 改善财务结构, 减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 加强投资对象的财务监管质量提高运营效益。对投资企业或是项目, 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加以落实, 特别是对于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情况反馈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降低公司投资风险, 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效能。

(三) 落实监督约束机制。

公司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约束机制。对内部要以完善内部控制为重点的监督约束机制。突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特别是在项目立项前, 要加强调查研究, 立项后及时进行跟踪问效, 避免投资项目的资金损失和浪费, 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监督企业财务运行等工作。对外则要以加强审计为重点, 突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 通过下派人员定期述职、公司随即检查等方式, 及时了解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 准确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为公司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四)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一是做好职业道德建设。培养财务人员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 特别是对于委派到投资项目的人员要增强其依法办事、忠于职守的观念, 同时在工作中给予其最大的支持, 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注重提高业务素质。投资公司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财务人员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 使其不断更新业务知识, 提高业务素质。三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投资公司要根据公司的特点, 建立培训、绩效考核等相关的用人机制, 在公司中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帮助员工形成提高自我素质的动力, 不断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如何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质量对于投资公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当前投资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投资公司运营财务管理质量的意见措施。

关键词:公司,运营,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陆琴丽.浅析提高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J].中国外资, 2010 (9) [1]陆琴丽.浅析提高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J].中国外资, 2010 (9)

[2]王秋尔.试论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J].经济师, 2011 (5) [2]王秋尔.试论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J].经济师, 2011 (5)

财务公司存款定价问题研究 篇9

一、财务公司现有存款定价模式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 承担着资金归集、统一结算、统一备付、资金集中运作等职能, 凭借集团赋予的定价权, 对所归集资金一般采取“依据央行基准”+“盯住主要银行”的跟随型存款定价策略。大多数财务公司以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作为存款定价的根本依据, 严格执行央行利率调整政策, 定价行为盯住国有四大行, 将其挂牌利率的均值作为存款挂牌利率的设定依据, 并参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进行适当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存款定价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

2014年, 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突破了之前对财务公司服务范围的限制, 允许其金融服务延伸至成员单位的上下游企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利率调整由市场供需决定, 作为隶属于企业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相比外部金融机构更了解集团所处行业及产业链市场, 凭借差异化的存款定价, 能为各成员单位及上下游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拓展存款市场, 实现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二) 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冲击

随着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 集团成员单位对资金流向的选择性及融资能力有所增强, 财务公司需要给予更多的利益让步才能稳固集团资金的统一归集, 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人民银行进行的财务公司存款定价行为调研中显示, 目前绝大多数财务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机制, 利率自主定价的基础相对薄弱。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 缺乏自主定价能力就意味着财务公司在与银行的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容易陷入盲目定价、客户流失的局面。

三、构建适合财务公司的存款定价体系

(一) 指导思想和定价原则

财务公司应在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服务集团客户, 紧跟市场需求, 防控市场风险, 以匹配性、差异性和合规性为原则, 确立公司的存款定价策略, 建立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

1. 匹配性原则。

通过价格手段, 促使公司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相匹配, 形成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良性互动。

2. 差异性原则。

充分考虑存款资金的性质、金额、期限、区域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 在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 实行差异化定价。

3. 合规性原则。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利率管理规定, 服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定价的管理和指导, 禁止任何形式的利率违规行为。

(二) 存款定价策略

集团对财务公司服务中心或利润中心的定位, 直接决定了财务公司的定价策略。如果定位为纯粹的服务中心, 财务公司的定价策略就是以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服务集团的产业政策, 扮演好资金调剂中心的角色, 完全让利给客户, 无需接受集团的利润考核。如果定位为服务集团前提下的利润中心, 财务公司需根据集团的考核指标测算净利差指标, 通过利率杠杆促进集团资金归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集团综合效益最大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作为利润中心的财务公司应借鉴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以精益化成本管控为基础,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同业为参照, 采取“两步走”的策略。过渡期内, 保持现有跟随型定价策略, 采用区间定价或者篮子定价模式, 即参考商业银行挂牌利率确定一定的利率区间, 或是选取一定数量的商业银行利率作为利率篮子, 通过加权确定存款利率。随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逐步完善、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逐步过渡到自主定价模式。

(三) 存款自主定价模式

财务公司应在保证利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根据存款成本、存款规模、存款期限、客户贡献度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 进行差异化存款定价。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基础, 综合考虑存款管理成本率、存款目标利润率、市场调整点差、区域调整点差、客户调整点差等因素, 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

存款内部指导利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管理成本率-存款目标利润率

存款执行利率=存款内部指导利率+市场调整点差+区域调整点差+客户调整点差

定价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简称FTP)

初期, 财务公司可根据业务期限建立多个资金池, 资金池中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利率波动特征基本相同。分别计算各资金池中存款的平均成本率、贷款平均收益率以及利差, 随后将该利差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存款和贷款业务间分配, 计算出每个资金池FTP。

随着利率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不断提高, 尝试通过采用边际成本法的期限匹配模式进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根据新增业务本金及利率属性, 确定其适用的具体定价方法, 精确分析单笔业务的FTP收益。如果本金是到期一次性还本, 利率属性为固定利率, 则适用于原始期限匹配法;如果本金是到期一次性还本, 利率属性为浮动利率, 且浮动周期固定, 则适用于重定价期限匹配法;如果一笔业务的本金是分期还本, 利率属性为固定利率或按期浮动的浮动利率, 则适用于现金流定价法;其余情况采用指定利率法。

步骤二:确定管理成本率和存款目标利润率

管理成本率一般根据过去一段时间 (三至五年) 平均的业务运营及管理费用除以存贷款规模之和测算得出。存款目标利润率由集团的利润考核指标推倒计算。

步骤三:确定市场调整点差

以存款市场利率为参照, 当存款内部指导利率低于存款市场利率时, 适当调增市场调整点差, 反之, 适当调减市场调整点差。根据主要商业银行存款价格均值对内部指导利率进行修正, 以更好应对市场竞争。

步骤四:确定区域调整点差

财务公司应加大对不同地域市场情况的跟踪与分析, 分支机构取得总部授权后, 提出区域调整点差建议, 总部综合评估后批复并统一发布区域利率调整幅度。

步骤五:确定客户调整点差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财务公司应建立和完善客户评级系统, 并根据测评结果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对评级较高的优质客户给予存款利率加点, 对评级较低的客户给予存款利率减点, 而对敏感性较差的客户适度调减存款利率。

财务公司应积极收集客户信息, 掌握单一客户全面及时的定性和定量资料, 包括客户在集团的战略地位、上下游客户与集团成员往来的业务数据、资金归集程度、资金供需情况、利润贡献、内控措施等等。建立客户综合贡献度评价模型, 基于公司存款管理策略给评价指标配置相应权重, 评估利率敏感性, 量化客户综合贡献度, 以此作为客户导向差别定价的依据。

(四) 存款利率审批机制

建立分级授权的利率审批机制, 分支机构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利率浮动, 可享有按区域、品种、金额、客户等不同维度定价的自主权。但利率调整幅度超过限额时, 一律报总部审批, 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调整点差。

(五) 存款利率定价系统

适时开发存款利率定价系统, 跟踪市场利率变动, 自动生成FTP收益率曲线;根据业务本金及利率属性, 实现每笔业务FPT收益自动测算;建立存款利率定价模型, 系统采集运营成本、目标利润率、市场利率均值等数据, 分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差别定价。从产品、期限、区域、信用等级、客户所属行业等维度分析和监测利率水平, 控制利率敏感性缺口, 减少期限错配风险。

(六) 监管沟通汇报

财务公司作为服务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同时也是受人民银行、银监会监管的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财务公司需要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顺畅的沟通,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存款定价信息报送机制, 全力配合监管部门的数据采集和利率监测工作。

四、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财务公司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财务公司应强化服务集团定位、聚焦市场化、转变存款定价策略、加快推进存款定价体系建设, 实现定价行为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杨睿.财务公司利率市场化影响及应对[J].新会计, 2015 (7) :63-66.

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 篇10

浙建集团是一家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2009年7月, 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 完成国有绝对控股的整体改制, 实现了产权多元化。集团完成整体改制以后, 开始启动上市筹备, 开展以整体上市为目标, 提升企业管理的一系列工作。财务工作紧紧围绕集团上市目标, 开展以规范财务管理为重点,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目的的各项工作。

一、实施财务尽职调查, 找准存在的差距

财务尽职调查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体检”, 通过查找存在的差距, 努力使财务管理符合公司上市的要求。集团财务在2010年用半年时间, 配合中介机构开展了以规范财务管理为要求的尽职调查。采取边调查、边分析、边整改的方法查找薄弱环节。

1.对全集团涉及的数千个工程项目近两年的营业收入和成本结转情况作了摸底调查, 对所有施工项目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了分类统计, 为统一所属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确认政策提供依据材料。

2.对应收款情况摸底、整理, 按年限、金额、分布状况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为统一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打基础。

3.对集团资产结构状况调查分析, 为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率查找可采取的措施。

4.对集团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预测未来几年主营业务盈利情况, 以提高净利润率为主要目标, 寻找降低成本的潜力和措施。

5.对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调查, 重点对资金风险、税务风险、债权债务风险和汇率风险进行排查, 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及有效性。

同时, 财务还配合开展优化调整股权结构、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尽职调查, 找准差距, 为改善财务管理明确努力方向, 以此来推动集团整体上市的工作进程。

二、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 是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基础。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促进财务行为规范有序, 是集团财务阶段性重要工作, 具体分为全面梳理、修订完善、组织实施三个环节。

1.全面梳理财务管理制度。浙建集团是一家国有老企业, 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完整, 这些制度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适应当时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 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公司上市对财务制度建设有了更新的要求, 集团对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对原有二十多项财务制度进行分类梳理, 结合集团实际划分为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会计政策以及其它专项制度等, 查找需要修改完善和填充的内容, 完成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工作。

2.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 集团财务组织力量对原有部分制度进行了修订。同时, 填充了新制订的制度, 这些修订或制订的财务制度, 经过集团董事会认真讨论审议后印发执行, 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管控的核心制度将更加完善。

一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全面修订《集团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浙建集团是一家涉及到多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且业务分布在境内、境外, 会计政策需要覆盖到所属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性质的业务。集团财务会同中介机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听取集团成员单位的意见, 对会计政策作了较大调整。以兼顾成员单位不同的业务需要, 统一了全集团的收入确认政策;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 统一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根据行业特点, 统一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统一了存货的核算方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及残值率;根据建筑行业保证金较多的现状, 统一各类保证金核算方法。

二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集团着手对原有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进行修改, 同时, 补充制订了《全面预算考核办法》。在修订完善制度过程中重点突出考核的内容,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 得到浙江省国资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从加强财务管控的需要出发, 出台《集团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实施办法》, 明确报批事项和报备事项, 为集中财务管控, 防范财务风险奠定基础, 加强了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力度。

四是制订《应收应付款管理办法》以及《应收款考核办法》。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建筑行业被拖欠应收款较为严重, 针对这一现状, 出台应收款管理及考核办法, 着重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 加强对应收款管理及催讨力度。

五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 制订《集团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3.组织实施财务管理制度。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到实处, 集团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首先做好制度的宣传, 根据不同层次举办业务培训, 让全体财会人员熟悉集团统一制订的财务管理制度内容, 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其次做好监督检查, 集团要求各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执行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制订实施办法, 落实到位。目前, 集团所有企业全部执行内部统一的财务制度、会计政策和核算办法。随着财务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具体实施, 实现了财务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更加扎实、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两年来, 集团母子公司的年报审计报告, 全部消除了保留意见事项。按照内控制度基本规范的要求, 构建了一个以规范财务行为为核心、与上市监管要求相匹配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三、强化财务管理, 为公司上市打好扎实基础

集团以强化财务管理为抓手, 立足上市抓重点、整改提高抓落实, 突出财务管理在上市工作中的地位, 围绕“四个提高”, 做好“四大工作”, 为公司上市打好扎实的基础。

1.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 加强成本管控。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是集团转型升级、推动上市的迫切需要, 财务管理着重在成本管理上做文章, 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以全面预算为抓手, 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是企业管理成熟程度的标志, 也是确保集团加强成本控制, 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集团在全面预算的编制中突出成本预算的作用, 将成本预算进行编制, 坚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细化到分公司、项目部, 覆盖到所有单位的全面预算体系内, 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单位, 以此作为年度成本控制目标。同时, 抓好成本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由财务部门对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把关, 对成本增长超常的企业及时作出分析说明, 年度终了进行考核, 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事前控制作用。

二是加强项目成本管控, 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建筑施工是集团的主业, 其业务量占集团总业务量的75%左右。通过项目成本管理, 提高主业的盈利能力, 对有效稳定提高集团盈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集团建立以“一个中心、二层建设、三个集中、四控四管”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框架体系。一个中心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二层建设是项目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的建设;三个集中是材料、资金和信息的集中;四个控制是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控制;四个管理是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资金管理和现场管理。在该框架体系的基础上, 财务部门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与工程部门、材料部门、预决算部门的配合, 进一步健全工程成本预测, 提出降低成本途径和措施。

三是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加强三项费用的管理。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综合反映公司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成本。集团与上市公司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 查找与优秀企业的差距, 结合集团实际重点加强对管理费用的管控。从控制管理费用为重点, 统一分公司管理费用核算口径, 制定了《集团公司会务和接待管理办法》, 提出年度增收节支措施。同时, 通过编制年度费用预算, 严格控制预算外费用的支出。

2.以提高资产质量为重点, 狠抓应收款管理。提高资产运行质量,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集团在培育上市过程中,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把应收款管理及催讨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做到责任落实, 集团一位领导分管, 财务部门与监事会办公室配合开展工作, 分阶段性召开由子公司总会计师、财务部经理参加的应收款项清理专题会议, 定期布置检查。设立工作台账, 按应收款项发生的年限、金额, 分布状况进行分类统计, 建立账龄分析制度。健全组织机构, 各子公司成立由财务人员为主参加的应收款催讨清理工作小组, 开展具体工作。建立考核制度, 以应收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为主指标、消除三年以上应收款为硬指标的考核体系, 纳入领导人员薪酬考核内容。2012年初, 集团又提出坚持“三管齐下”, 做到“三个确保”的工作目标, 把应收款催讨纳入其中, 进一步加大了对应收款的管理力度。在应收款项清理工作的同时, 集团还开展了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应收、应付款的专项清理。由于领导重视, 措施得到落实, 应收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3.以提高管控能力为诉求, 建立信息平台。浙建集团下属子企业近百家, 近几年, 随着市场经营业务的拓展, 全国各地的区域性公司不断增加, 而且在香港、日本、新加坡和阿尔及利亚等境外设立了子公司或分公司, 具有经营业务点多、面广的特点。集团在培育上市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要提高管控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重要支撑, 明确了财务信息化在集团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先走一步, 财务工作由过去的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信息化提升。集团成立了由主要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参加的财务信息化项目工作小组, 通过比较选择了用友财务系统, 由用友软件公司帮助具体实施, 全面开展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 财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以提高业务素质为要求,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在培育上市过程中, 集团高度重视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财会队伍, 适应公司上市的需要。具体做法:提出目标要求, 财会人员要有创新理念, 要熟悉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 熟悉相关政策、法规, 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符合公司上市要求。组织培训学习, 通过内培与外培相结合形式, 学习集团统一制定的规章制度, 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家会计学院培训学习, 拓宽财会人员的工作视野, 参加集团组织的“每月一课”培训活动, 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鼓励自学提高, 要求财会人员自学新的会计政策和制度, 鼓励参加学历教育, 提高学历层次, 凡参加全国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 给予物质奖励, 调动自学积极性。同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企业文化建设, 培养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通过多管齐下, 财会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实践中的启示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篇11

摘 要 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担保公司应根据自身特点构筑适合担保项目要求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担保公司只有成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合理、持续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及补偿机制,构筑完善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使担保行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担保公司 风险预警 构建

目前担保公司的主要客户基本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弱,再加上担保公司属于新鲜事物,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就更加大了担保公司的风险。在如此复杂的风险环境下,如何控制担保公司自身及项目的风险,如何处理好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内涵

以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为根本的财务风险预警,采用设置并观察一些敏锐性财务指标的转变,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财务风险所采取的实时监控和预测预报。企业财务风险出现因素一般有营运者决策误差、监管失控、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但直接因素是资源配置低效和对竞争风险应付不当或功能缺乏,而致使企业位置劣势、将来现金流入量低;或是一味寻求销售数额增加,忽视对销售品质—现金注入有效支持程度、稳定可靠性和时间分布构成等注视,而致使企业陷入过度营运状况和现金支付能力出现困乏。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潜在财务风险和财务监管指标实行实时监控的体系。针对财务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企业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有关财务资料为根据,运用财会、金融、企业监管、市场营销等理论,采取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风险监管的一般方式,采取对企业财务活动不同层面的制约,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整体制约的目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发现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及时向企业营运者示警,一旦财务风险警报响起,企业就能够及时采用必要策略,及时化解财务危机和强化监管。

二、担保公司项目风险管理的财务预警

(一)项目财务风险的预警信号分析

1.财务状况预警信号

项目企业在出现项目风险前,其财务状况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当然,有些客户会对提供给担保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但企业无论怎样粉饰,尽职的保后检查人员都能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比如:资产负债率较年初大幅上升;流动比例连续较年初大幅下降;库存连续大幅减少;流动负债特别是应付款项连续增加,而流动资产特别是应收款项连续增加;应收款账龄中高账龄占比过高;对外投资出现巨额亏损;注册资本不到位;账面库存远大于实际库存;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不断下降等等。这些都在表明,项目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2.经营状况预警信号

通过对项目企业的观察,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来判断项目企业是否出现风险:连续销售收入是否不断下降且没有回升迹象;货款回收是否不断降低;股东之间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是否产生了矛盾;是否长期拖欠工资;市场供求变化是否对公司有严重影响;是否被债权人起诉;是否提供严重虚假财务报表;是否出现偷逃税款被税务部门核查;是否违法经营;是否连续多月不能按期偿付贷款利息等。

3.担保状况预警信号

通过实地观察及了解,可以通过下列情况发现项目企业是否出现风险:项目保证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否恶化;抵押物是否转移;抵押物是否出现损毁或变质;抵押物是否被有关机关查封或扣押;公司组织架构是否发生变化等。

(二)担保公司在项目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的对策

担保公司在项目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担保公司应根据对项目介入的程度做出不同的处理。

1.当在项目介入初期,发现项目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我们必须果断否决此项目,不能为了收取那笔担保费用而去做项目。当然,也有的项目企业虽然暂时出现财务预警信号,如果有一笔流动资金注入,企业完全可以大大改善经营状况并起死回升,那我们也可以接受这个项目。因为担保公司一方面不仅仅是为了赚取利润,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对这种风险项目的取舍,完全要依赖项目负责人的判断水平,以后对项目企业的发展做出精准的预测。

2.当项目正处于放款前的阶段时,我们在项目评审时也要及时做出处理,应在取舍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旦选择为项目企业提供担保,在放款后就应时时对此企业进行高度关注,一旦企业出现状况恶化的势头,就应及时中断担保,让企业提前还贷或采取控制措施。

3.当项目处于放款后的期间,担保公司就应加强对项目企业的检查力度,对风险项目进行归类。一般将担保项目分类为:正常级;关注级;风险级。当项目企业被归入风险级时,我们应半月甚至每周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监督,必要时及时采取中止措施,提前还贷或控制抵押物,减少担保企业的损失。

总之,在风险项目监控中,我们首先察看企业短期偿债潜力,因为企业可否清偿债务决定担保公司是否会发生代偿。但只依据流动比率和负债比率等指标难以准确断定企业真正偿付能力。对企业而言,到期债务清偿意味着真正偿债压力,企业可否清偿到期债务是创建在一定资产或资本之上的,要以足够现金流入量为保障。经验让我们知道,现金流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现金是企业现金流量中真实、可马上使用偿还债务和其他支出的保障。传统体现偿债能力指标通常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而这些指标都以总资产、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为根本衡量和应偿还债务的适合状况,这些指标会遮盖企业营运中的一些问题。担保公司需依据自我特征构筑合适担保项目需要的现金流风险预警系统。作者觉得这种现金流风险预警系统应从现金流的构成、结构、现金流总量与债务关联、现金流质量、现金流获得能力等多个方位和不同纬度实行创建。

三、担保公司自身风险管理的财务预警

(一)民营担保公司普遍存在的风险问题

目前,我们的民营担保公司普遍存在的风险问题有:①资金规模太小,造成担保额度太低。国家对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度有一定的规定:按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放大5—10的比例给予。而大部分商业性的担保公司都是民营企业参股形成,再加上担保公司是一个新鲜事物,能不能盈利还不确定,这就决定了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不会太多,那么担保公司的规模也就不会太大。另外,虽然国家规定担保额度可最高放大到10倍,但银行给予的额度一般只能放大到5倍,这对担保公司的规模进一步进行了限制。②担保公司管理人才的匮乏。由于担保公司在我国属于才发展起来的行业,担保公司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大部分是从银行系统转过来的,而担保公司的管理与银行又存在着差别,所以不能完全将银行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完全照搬过来。这就使得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只能是摸索着前进,边前进边改进。担保行业的业务人员必须熟知财务、金融、担保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深知企业每个环节的运作状况。这样的全才在我国比较少,而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更需大量这样的全才,这就造成了担保行业的人才比较匮乏。③担保体系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对担保公司放开不久,担保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所以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造成政府对担保公司的管理力度不够。④担保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设置不完善,各担保公司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担保公司间缺乏交流。很多担保公司组织架构不完整,所以对项目不能做出全面的风险判断。再加上担保高端业务人员的缺乏,使得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有部分害群之马混迹其中。而担保行业间的竞争,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视对方为敌人,相互之间没有业务交流。很难使担保行业的管理有大的发展。

(二)消除担保公司自身风险的方法

1.拓展资金来源

对于政府型和商业型担保公司来说,资金来源途径需多元化,但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民营担保公司实力还比较弱,地方财政担保基金大部分是一次性的,民间资本主要是私募,在国内上市还很困难。所以,应累积社会闲散资金,例如:拿出各种理财产品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引领社会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资金倾向中小企业,以获得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发挥市场激励作用。

2.创建担保企业的资金补偿体制

资金补偿体制问题最先是针对政府担保公司来说的,因为政府担保公司根本上不以盈利为目的,只靠财政预算拨款来补偿资本,因此,它们资金来源比较聚集。一要创建政府担保企业资金补偿体制,以一定周期通过政府将财政收入增加一定比例用于补充政府担保企业的担保资金,也能够将征自中小企业税收总额的一定比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专门用于政府担保公司的资金补偿,这样利用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促使中小企业稳定资金补偿的来源。而商业性质担保企业只可以自有资金经营,无法发展担保公司应有职能。这是当前比较小的、缺乏战略思想的担保公司的现实情况。在各种担保活动中,以商业担保业务运行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最高,但从整体来说,担保公司仍处在微利营运情况,并没有找到统一认可的优良模式。商业性担保公司资本实力小,缺乏资金补偿体制。所以,以担保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担保公司,根本很难得以发展,而需要与银行、投资和财务公司等合作创建战略关系,放大投资担保潜力。担保期限通常为1年之内,担保种类根本上仅限于流动资金,要有设备、技术改建之类长期贷款担保,所以,应依据中小企业需求开发担保业务和种类,增进担保收益并作为企业资金补偿体制。

3.优化风险管理制度

优化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的基础。技术与管理相辅相成,没有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无法提高;没有管理制度的配套,技术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应与提高技术水平同步进行。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多层次的内容,例如,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在风险管理的目标设立、指标确定、策略制定、政策执行、监控审核等各职能上形成相互制约;设立独立的风险监控部门,负责评估和跟踪投资组合的风险变化,为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及时的风险信息反馈,确保风险水平受控于机构的目标和策略,并提高风险收益比。风险管理技术和控制措施技术能更好地保障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制度的优化又将促进风险管理技术和控制措施的创新和发展。

4.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需要进行指导、引导和监督。政府应培养出高端的担保管理人才;对担保公司进行人才输入;引导担保公司间的业务交流;规范担保公司的市场形为。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在政府正对担保行业进行规范整顿,2010年出台的担保公司行业规范整顿就是基于这一点的:提高了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规范了担保公司的业务;加强了担保公司的内部治理。将不规范的担保公司逐步清理出担保行业,我们也看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希望政府以后应加强对担保公司的引导和监督。

四、结语

总之,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担保企业发展前景广阔,而其发展急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加大业务拓展的力度。只有创建完善的资金来源途径和补偿体制,筑建完善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才使担保行业处于良性循环当中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郑伟.论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江苏科技信息.2010(8).

[2]张璐璐,徐飞.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股东财富风险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6).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篇12

根据企业理论, 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 由于股东、董事、经理各方各自拥有不同的信息, 导致他们各自之间存在着信息非对称性和利益不一致性, 于是就产生了经理人员运用其信息优势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 经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所签定的合约必然是一份不完全合约, 不完全合约必然会影响企业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财务治理是经济管理体制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表现形式, 要涉及相当多的财务关系。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基本上是统一的, 出资人承担无限责任, 不存在财务治理问题。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发生了分离, 才产生财务治理问题。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出现, 主要是因为财权分配而产生。对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研究, 是为了使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更加的合理与规范。

一、公司财务治理的分类

财务治理大致上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大部分, 狭义公司财务治理指的是公司内部财务治理。广义公司财务治理指的是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企业财务进行治理, 政府、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在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划分权限, 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1.董事会缺乏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 出资人对经营者的监督治理难以实现。在公司治理框架下, 投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权, 只能在公司治理框架, 行使自己的权利。国有产权主体虚置, 缺乏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 是董事会缺乏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的制度根源。国有企业的股东作为出资人的身份是模糊的。从理论上讲, 国有资产的产权是明确的, 但由于公司作为国有股东国家没有人格属性, 所以务必由其代理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替代其行使出资人权力。这些代理人可以成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一员, 但从根本上说, 他们的商业目标和真正的股东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很难真正从股东的角度监管国有资产。

2.信息披露不规范。上市公司消息表露通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书、临时报告书及其他披露文件, 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透漏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创建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对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增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合理优化配置社会整体资源,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 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国有企业、机构制度不够完善, 加上中国证券市场环境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投资者, 上市公司为了让证券成功发行或者维持较高的价格, 便依靠自己的信息优势对企业进行虚构拼装、恶意传播虚假消息、漏掉重要事实, 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致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信誉实力和未来前景产生误解, 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目前我国上市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有发生, 虚假信息广泛存在。

3.企业长期激励机制缺失。随着公司制度的兴起, 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之间的分离。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 股东不必亲手经营和管理企业, 更不必直接参与决策, 而是由资本管理人——公司经营者代理经营和管理企业。所以, 让经营者学会更好的管理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薪金水平总体偏低, 薪酬结构单一化, 激励目标短期化等问题。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比较,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相对低, 是制约经营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比较而言,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中小企业更加突出。企业经营层中的平均主义较难打破, 长期激励不足。经营者单方面寻求短时间利益, 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 各职务消费不正规, 名义收入比实际收入低, 对灰色收入难以把控, 造成经营者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

三、完善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对策

1.强化董事会在公司财务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现代公司董事的顶板, 决策和控制系统, 在行使法人财产权的公司的代表, 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结构。强化董事会在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应完善独立董事选任制度, 尽快出台相关规定, 将提名委员会成为董事会的必设机构, 由独立董事推选独立董事。

2.建立经理人职业声誉机制。公司治理学中一直把声誉因素作为保证财务契约诚实执行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职业财务经理人而言, 声誉因素的作用机理在于没有一定的职业声誉会导致其职业生涯的结束, 而良好的职业声誉则增加了其在经营者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 所以现在的国有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措施, 建立经理人职业声誉机制, 经理人职业声誉机制不但起到对财务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作用, 也可以起到对财务经理人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3.建立的财产治理制度。一是资产治理制度。资产治理主要是对重大资产行使的约束, 包括长期投资和大型固定资产购建, 这些资本性支出有长期效应, 涉及到企业发展战略,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把集团总部作为唯一的投资中心, 决定投资方向和规模。在集团层面还设立强有力的资产治理部门, 专责低效或不良资产的处理, 以提高整体资产治理效率。二是资金治理制度。资金管理包括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的统一部署, 资本结构关系到集团整体财务风险, 因此有必要进行统一协调和融资约束。集团总部是唯一的融资中心。

4.制订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政策和程序。规范财务信息披露在国家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既定的条件下, 信息披露的关键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会计流程,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要以证监会“会计信息揭露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据, 制订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政策和程序, 明确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

5.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促进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 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董事会与经理人员是一种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 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则是一种信托关系, 三者之间的利益追求往往不一致。为此, 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建立起制度激励机制, 促使财务经理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业绩评价与其相关的奖励体系是激励机制的核心, 控股企业必务必强调业绩评价及有关的经理人考核, 并将其作为奖惩的基础, 而且还要与经理人薪酬体系挂钩。我们不断的总结, 建立平衡计分卡框架, 为金融和非金融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构成要素, 作为经济绩效的核心概念的价值补充, 为形式的系统综合评价合同, 以评价及奖惩促进战略的执行。

四、结语

上一篇:非完全竞争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