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精选10篇)
青海玉树 篇1
快速反应的军事广播记者
2010年4月14日上午7点49分, 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节目在一刻钟后插播了地震的消息。这时我刚刚到办公室, 由于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 我意识到一场硬仗在即, 于是马上打开电脑, 了解灾情。上午9点钟, 军事宣传中心的主任办公会迅速做出5项决定:一是启动应急机制, 成立抗震救灾报道组, 举全中心之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二是组织前方报道组, 立即到台技术部门借海事卫星电话, 联系空军和国际救援队当日赶赴灾区;三是通知有关记者站组织现场报道, 并派人尽快赶赴灾区;四是要求所属各支部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抗震救灾报道的战前动员;五是加强抗震救灾宣传的值班工作。各位总支委员进行了工作分工后, 一方面立即与前方正在现场指挥救人的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联系, 第一时间在中国之声《央广新闻》进行了连线报道, 使中央台也成为最早报道军队抗震救灾的媒体之一。另一方面, 迅速组织记者赶赴灾区。第一批5名记者, 由总支书记温国华带领, 从北京搭乘空军运输机直接飞往玉树灾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记者到达灾区后, 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 克服灾区高海拔、低气温及录音设备充电难等困难, 连夜展开采访报道, 制作录音新闻, 实时传回最新报道。截止5月28日, 我们组织广播军事记者共发稿1820篇, 其中《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126篇, 《央广新闻》连线259次, 《国防时空》节目130篇, 对台节目145篇, 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刊文字稿513篇, 图片657幅。全面、立体地宣传报道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抗震救灾的行动, 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 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在灾区专门看望了广播军事记者, 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也多次对我们的抗震救灾报道工作予以赞扬。
翱翔在灾区上空的神鹰
青海玉树地震救援是中国空军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又一次同时出动飞机最多、飞行强度最大、反应速度最快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在与死神竞速的救援中, 空军部队克服了玉树机场海拔高、适用机型少、无夜航保障能力等难题, 确保了抗震救灾空中生命线的通畅。
玉树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之一, 海拔高度近4000米, 目前空军只有伊尔-76飞机具备在这种条件下的起降能力。针对这一情况, 空军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将原计划由伊尔-76飞机担负的训练任务, 改由运-8飞机担负。根据任务要求, 调整出8架伊尔-76飞机用于抗震救灾。部队发扬连续作战、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 敢打硬仗, 被群众誉为“翱翔在灾区上空的神鹰”。为确保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的伊尔-76飞机能够长时间连续完成应急任务, 空军组成了机务专家组, 携带必要的检查检测设备, 对中转飞机进行跟踪检查维护, 保证飞机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4月25日, 我和空军记者站站长吴德超在玉树采访了空军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广彬同志。他介绍:地震发生以后, 救援的环境比较复杂, 从陆路交通来讲, 距离比较远, 路况比较差。从玉树地面运输伤员到西宁, 大概需要十四五个小时。这里唯一的机场是刚开航的巴塘机场, 因而困难较多。第一, 这个机场修建的时候就比较简易, 停机位比较少, 只能容纳3架飞机, 大大制约了空运能力。第二, 机场不具备夜间的停降能力, 没有夜间的灯航设备。第三, 这里净空条件很差。由于机场周围的山, 尤其在15公里以内的高山都在下滑线上, 且5千米以上的山大概就有8座, 严重影响了飞行的安全。第四, 气象变化比较大, 比较复杂。每天到下午就刮风、下雪、出现雷雨, 影响飞行的安全。第五, 机场属于高原机场, 对于飞行员的起飞、落地来说, 要求很高, 难度也比较大。空军部队进入灾区以后, 民航、地方政府专门在一块召集了一个会议, 成立了一个联合空运指挥部, 做到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保障, 信息能够共享。对物资器材的装卸、伤病员的登记、机场的安全警卫, 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并抓好落实。为保障运营安全, 指挥部从成都军区空军某场站紧急调派了1套灯光布设车赶往巴塘机场。14日22时08分, 空军官兵开始架设应急助航灯光系统;22时32分, 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在导航灯光的照射下呼啸升空, 前后只用了24分钟。
指挥部还紧急调来了两部机动雷达, 弥补了玉树地区的空中探测盲区, 对飞行监控、管制调配起到了很强的作用, 使飞机可以快速、有序、安全、高效的运转。同时调来了一部气象雷达, 对150公里范围以内的天气现象进行准确的探测, 为飞行提供比较准确的气象资料。
根据高原机场飞机起降难度大的问题, 飞行员加强准备。针对高原机场空气稀薄, 起飞的滑跑距离增长, 落地的滑跑距离也增长的情况, 制定有关的安全措施, 确保飞行顺利、安全。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以后, 从每周3个架次的机场设计能力, 发展到每天飞行50多个架次。我采访刘广彬时, 空军部队已经飞行了12架次, 运送救援人员1716人, 伤病员1911人, 各种物资1400吨。
空军官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还把大批新闻工作者运送到前方。中央台编辑部所有去玉树的记者, 都是由空军运送到前方的。地震的当天下午, 中国之声总监史敏找到我, 要求我安排他赶赴灾区。我当即与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徐汇东副部长联系, 请求空军把史敏总监以及中国之声的后续记者运送到灾区。徐副部长和空军记者站站长吴德超、记者文建权等为此做了许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4月底, 空军的伊尔-76运输机运送新闻记者达两千多人次, 为打赢抗震救灾的宣传战役立下巨大的功劳。
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
玉树军分区的大院, 是整个前线抗震救灾的指挥中心。国家玉树地区抗震救灾的前线指挥部、军队和武警部队玉树地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等等。蓝颜色的、绿颜色的帐篷林立。在靠近交通主干线的一顶帐篷上,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几个大字赫然跳入我的眼帘。我到帐篷里了解了当天宣传的展开情况, 召集前方记者开了一个20分钟的碰头会, 对大家进行了动员分工。
接着, 我去上级主管部门报到。总政宣传部在玉树灾区负责新闻宣传的是孟彦副局长, 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新闻管理干部, 我们曾在一个单位共事几年, 在灾区相见倍感亲切。当晚, 我出席了孟彦同志在帐篷里召开的军队新闻单位通气会议。随后, 我和孙利一同采访了军队玉树抗震救灾新闻发言人、青海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李军少将, 他谈了人民军队是如何拉网式进村入户排查, 全力搜救群众的。23日, 我和孙利采访了兰州军区副政委、军队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政委刘晓榕中将, 他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中的强大作用进行了全面阐释。中国广播网刊登刘晓榕中将的专访后, 被新浪、腾讯等上百家网站转载。
在玉树灾区, 我们还先后独家专访了军队和武警部队玉树地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总指挥赵建中, 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副司令员薛国强, 总后卫生部部长张雁灵, 兰州军区装备部部长高亢等军队高级干部。通过对这些军方高层领导的访谈, 及时报道了军队和武警部队前期做过的工作、正在进行的工作, 以及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这些重要信息发布后, 既让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权威的信息, 了解到玉树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同时也为后方抗震救灾物资调运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决策参考作用, 收到很好的效果。
玉树地区不但海拔高, 而且气候也很特别。有时一天要经历三四个季节。早晨是比较冷的, 一个多时辰后则太阳高照, 忽而可能会沙尘飞舞或是雪花飘飘。23日凌晨, 我一觉醒来, 发现自己的脸盆从床底下被雪水冲了出来。我们的帐篷搭在草坪间的水泥地上, 夜间灾区降下的大雪渐渐融化, 雪水渗透进帐篷, 使我脚下一片汪洋。我赶紧起身, 和几位同志一同排除积水。然后拿起相机, 拍摄了指挥部周围的雪景, 采访了冒雪挺立在哨位的武警官兵。
指挥部周围有一排排青松, 尽管此时雪压枝头, 但它们却在初升的阳光中挺立着。雪压不低头, 这不正是玉树灾区人民群众和抗震救灾官兵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穿军装的白衣天使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大批医疗队, 在抗震救灾前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在前线安排记者采访了总后卫生部张雁灵部长等, 自己则重点采访了两个医疗队。一个是济南军区联勤部153野战方舱医院, 该院2008年因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表现出色, 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设在玉树州体育场最突出的位置, 体育场大门上方悬挂着的巨大横幅, 使人不禁想起了两年前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前线“铁军来了”等巨大标语。济南军区153野战方舱医院把济南军区部队的作风又带到了玉树灾区。
郎剑钊副部长在接受我的专访时说, 153野战方舱医院近300名官兵, 72台装备, 采取摩托化机动和铁路输送两种方式, 途经5省, 跋涉2350多公里, 仅用53小时便全部抵达灾区。
强震使玉树当地医院严重毁损。外来救援医疗队受设备、技术等条件所限, 对复杂危重病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拥有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的153野战方舱医院, 成为灾区能够开展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手术的少数医院之一。这次他们特意选调了博士5人、硕士11人、高职专家11人及各学科的精兵强将参加抗震救灾。
4月21日17时许, 17岁的藏族青年才石多杰, 躺在路边不省人事。一位年迈的藏族老阿妈, 扑在才石多杰身上, 嚎啕大哭:“快救救我的孩子, 他快不行了!”自地震发生以来, 幸存下来的才石多杰和他的家人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 用发电机帮乡亲们烧水。但因发电机烧水时间过长, 产生大量尾气, 致使才石多杰一氧化碳中毒。153医院的军医张志伟闻声赶来, 他和同事刘成跃、刘琰、王辉、崔素娟等人立即展开紧急救援。因煤气中毒时间过长, 此时, 才石多杰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 瞳孔散大, 几乎没有生命迹象。高原反应严重的张志伟和他的同事们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奇迹出现了!第二天凌晨, 才石多杰苏醒过来, 并轻轻唤了一声:“妈妈!”那一刻, 现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等待一旁的才石多杰的父母, 双手合十, 不停地说:“感谢‘金珠玛米’, 感谢‘金珠玛米’……”
4月25日, 方舱医院与玉树州人民医院成功实现对接, 履行起自治州人民医院职能。如今, 方舱医院已形成24小时连续工作机制, 可同时展开100张病床, 2个门诊、2个急诊科室, 还可同时进行B超、心电图、X光照射、检验化验、重症监护等项目, 最大限度发挥了医疗救治功能, 每天门诊量突破600人次, 住院量100多人次, 手术最多达16例。153野战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还走村入户, 送医送药上门。方舱医院已先后组织了19支医疗小分队, 累计行车1800余公里, 为散居山区的620多名藏族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给129名伤病群众做了妥善处理, 把数十名伤病情较重的群众接到方舱医院系统治疗。
我采访的另一个医疗队是兰州军区第四医院的医疗队。该院驻扎在青海西宁, 与济南军区153野战方舱医院不同, 他们有一支高原医疗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长年活跃在青藏高原, 为各族群众和部队官兵防病治病。他们也是震后最先到达玉树的部队医疗队, 高原反应不是很强烈, 而且许多同志熟悉少数民族的语言。第四医院成立60年来, 攀高山、越雪岭、进毡房、下牧场, 足迹遍布青海高原72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累计救治各族群众56万多人, 青海省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接受过他们的治疗或服务。4月24日, 我采访了第四医院政委郭占武。地震发生后不到3小时, 郭占武政委就率领39名医务人员、携带价值40多万元的药品火速向震区开进。15日凌晨, 他们成为到达灾区的第一支整建制医疗队。为了尽快救助伤病员, 这些白衣战士忘记了长途的疲劳和饥饿, 迅速展开野战救治点的紧急搭建, 不到20分钟就搭建起首家野战流动医院。
伤病员送来了, 外一科副主任李智钢第一天就治疗了260名伤员, 腰痛得直不起来。烧伤皮肤科主任刘军, 忙到次日晚11点才抽空吸氧。内一科主任医师冯恩志白天帮助外科工作, 晚上又忙于本行内科, 这时偏偏患上了极易引发高原病的感冒, 但他每晚仍接诊数十名需急救的病人。护士马何萍担负的主要任务是手术麻醉, 巨大的工作量使她6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 劳累失声4天说不出话来, 但她仍用手比划着、坚持着、工作着, 获得救治的藏族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 尊其为“哑女波念” (藏语:天使) 。护士田敏身体单薄, 事事抢着干, 在搬运药品与器材中因劳累过度而几次摔倒, 可她又一次次爬起来, 咬紧牙关接着干。
医院护理部原主任索玉梅已年近六旬, 她家就在结鼓镇。这次地震, 她失去了姐姐、弟弟等4位亲人。噩耗传来, 医院领导让她赶紧回家, 但她说:“医院要接收山上送下来的伤员, 我得留下!”藏族伤员扎西有多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 自己也在地震中受了重伤, 被转运到医院后, 万念俱灰的他拒绝治疗。索玉梅耐心开导, 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要坚强地活下去, 使扎西终于配合治疗。在转到医院治疗的170多名伤员中, 直接接受索玉梅心理辅导的就有60多人。
24日, 我和前方报道组的同事们跟随索玉梅回到她震毁的家。在一片废墟前, 索玉梅的姐姐、侄女等亲人抱着她痛哭。索玉梅安慰了亲属, 擦干眼泪, 马上到医疗队巡诊。她离开那片倒塌瓦砾时的背影, 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4月25日, 西藏军区李素芝副司令员到机场来看望我, 他兼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上次见面还是去年春节后在拉萨, 我们为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组织“雪域高原格桑花”大型采访活动时, 他和总医院给了我们许多帮助。这次他研制的特效药高原康又给了我许多帮助。
李素芝自4月17日到达玉树灾区后, 便带领医疗队员争分夺秒抢救伤员。12天中, 李素芝所带领的医疗队巡诊87批次, 为救援部队和灾区群众巡诊13037人次, 就诊病人1384人次, 收治病人648人次。他们还发放藏、汉文版高原病普及书籍11700多本 (册) , 发放高原胶囊逾万人次, 就地资助孤寡老人、捐赠物品价值也超过5000多元。
李素芝等专家在玉树灾区, 平均每天工作达19个小时。4月20日下午, 西藏军区医疗队唯一的帐篷, 被当天的暴风雪刮坏了, 大量药品、耗材被吹得七零八落。他们一边抢救帐篷和药品, 一边腾出住宿帐篷保护医疗设施和高原特效药品, 自己和大家一起硬是挤进车上熬了一夜。4月22日, 当他接到中组部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和特邀英模代表表彰大会以及参加上海世博会通知后, 他依然不愿离开救灾岗位, 回答说:“救命比个人荣誉更重要。”
由于要回北京开会,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玉树。在灾区的一周时间里, 我的心灵受到洗礼, 身体状况也经受了考验。玉树, 我还会回来的, 到那时, 灾后重建的玉树一定会像镶嵌在青藏高原的明珠一样更加璀璨。
青海玉树 篇2
会议上的致词
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詹勇为
(2010年4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非常激动和非常欢慰的心情,迎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安县应急志愿大队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队员的胜利归来!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的人民群众,对我县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的38名志愿者队员的胜利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祟高的敬意!
4月14日,是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在这一天,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给玉树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5.12地震极重灾区,安县曾经受到了来自青海人民的帮助和关心,面对灾难安县与玉树感同身受,安县人民和玉树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县委、县政府在第一时间研究支援玉树灾区方案,安县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纷纷请缨,前往玉树抗震救灾。经县委、县政府和团市委领导研究同意,青海省人民政府应急办发函,安县派出了38名具有救灾经验的团员青年前往灾区,并在团省委驻玉树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开展感恩和抗震救灾工作。该队伍由安洲驾校李代全同志带领于4月16日出发,4月25日返回,经西安、兰州、西宁,往返行程5200公里,到达玉树后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天气立即组织绵阳在玉树民工92人共同参与抗震救灾,共营救车辆8辆,抢修道路6公里,帮助玉树职业技术学校平整并硬化帐篷校舍的地基15000平方米,装载机和挖掘机累计工作86小时帮助灾区群众抢救物资2000万元,向玉树民政局捐款38万元,向在玉树受灾的四川、辽宁、山东群众捐赠资金56.17万元,并受到青海省政法委书记李鹏新和兰州军区21军长徐粉林少将的接见和表扬,李鹏新同志得知安县支援大队的情况后将安县感恩自强和大公无私的精神称之为:“安县精神”。
同志们,我县派出的抗震救灾队伍,在关键的时刻,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安县同胞的关爱,送去安县人民的温暖。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安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了我县在抗震救灾中创造的安县精神,他们是全县人民的先进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都要向他们学习,把抗震救灾的强大爱国热情转化为精神动力,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积极工作,无私奉献,以我们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共同开创我们祖国美好的明天!
最后,让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向凯旋归来的抗震救灾队员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祟高的敬意!
谢谢大家。
青海玉树 篇3
关键词:玉树地震;林业生态发展
1 玉树地震概况
(1)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涉及玉树州的5县19乡。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95°44′~98°09′,北纬32°16′~33°49′,土地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8%,占玉树州总面积的8.05%。地震受灾范围涉及玉树州5个县,受灾面积31456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06534人。其中:极重灾区为玉树县结古镇,受灾面积9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9万余人。重灾区涉及玉树县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巴塘乡4个乡(镇),受灾面积703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184人。般灾区涉及玉树县上拉秀乡、下拉秀乡、小苏莽乡,称多县称文镇、拉布乡、歇武镇、尕多乡、珍秦乡、加吉博洛镇,治多县立新乡,杂多县的萨呼腾镇、昂赛乡,囊谦县毛庄乡等14个乡镇,曲麻莱县巴干乡,受灾面积23434平方公里,受灾人口87350人。
(2)灾前林业概况。森林资源方面,灾区土地总面积215万公顷,其中林地53万公顷,占 24.8%;农地0.8万公顷,占0.4%;草地126万公顷,占58.5%;水域1.3万公顷,占0.6%;未利用地33.6万公顷,占15.6%;其它用地0.2万公顷,占0.1 %。林地、草地是土地主要利用方式。在林地中,有林地54328.1公顷,占10.2%;疏林地12312.5公顷,占2.3%;灌木林地285907.2公顷,占53.7%;未成林地13300.4公顷,占2.5%;苗圃地62.8公顷,占0.01%;宜林地面积166493.8公顷,占31.3%。森林覆盖率3.1%。
2 发展的原则方针
(1)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统筹兼顾,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以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主线,尽快恢复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整合林业生态工程,合理扩大森林面积,科学提高森林质量,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全力以赴,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林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以受灾地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在中央和全国人民支持下,共同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发展。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林业公共服务设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和林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恢复重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着眼长远、长短结合,适应未来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考虑,注重科技创新,强化森林生态体系恢复,努力提高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立足实际,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要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恢复重建。
3 灾后林业生态发展对策建议
(1)合理发展森林旅游,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地震灾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高山大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高原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青藏高原所独有的高原森林风光。森林景观与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历史遗迹、宗教寺庙、民族风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对国内外旅游探险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发展高原森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交通困难,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许多旅游资源至今无法开发,严重影响了灾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着力推动林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林区恢复发展建设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之中,切实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坚持现代林业思想理念,将生态建设措施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经济环境等结合起来,增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好地开展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西部地区一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宗教文化比较盛行,经济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于生态环保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必须从文化上进行引导,使得人民群众克服小农小商意识,改变曾经“人定胜天”的思想,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思想素质。
(3)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要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尤其要全面贯彻和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浅谈青海玉树泥石流破坏特征 篇4
1泥石流特征
泥石流是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和地形条件有利的前提下, 通过暴雨、融雪、水体溃决等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由于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地, 泥石流爆发时, 浑浊的泥石流沿着陡峻的山沟。
玉树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具有寒长暑短, 昼夜温差大, 气候多变的特点。冬季风大、干燥、气温低;夏季具有半湿润气候特征, 降雨日数多, 降水量较少, 蒸发量大, 气压低, 紫外线强。
据玉树气象站1957-2005年观测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2.9℃。7月平均最高气温12.5℃ (极端气温28.7℃) 。多年平均降水量479.8mm, 日最大降水量38.8mm,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 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左右。最大年降水量638.3mm (1989年) , 最小年降水量321.7mm (1984年) ;最大小时降水量38.4mm (2003年7月29日) , 最大10分钟降水量19.2mm (2003年7月23日) 空间上随地势增高降水量呈增加之势, 经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增幅为3.4mm/100m。
沟谷地形特点:沟头狭窄而深切、沟口宽浅而开阔、上游为深V字沟谷, 下游为U形沟谷, 在沟谷上游多以粒状崩解居多, 粒状物崩解剥落沟底, 而大多数类型的崩解现象均出现下游U形谷坡之上, 多由于沟谷侧蚀的结果, 形成许多临空面, 在沟底谷坡形成倒石堆和坡积裙。
泥石流的坍塌量与降雨量、山坡坡度、集水面积、岩石种类等因子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前期降雨历时长、土壤饱和、后期降雨强度大, 易发生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
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突然爆发的一种流体, 历时短、破坏力大、成因复杂。
2泥石流勘查
对泥石流沟进行全流域工程地质勘查、查明流域内松散土层 (包括已有崩塌、滑坡分布、体积、大块石直径) 斜坡的稳定状况, 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的地段和规模, 松散土层的分布、厚度、大漂砾直径, 土层下伏岩层的埋藏深度、岩性和物理力学指标, 收集观测该区域的降雨量和水文资料 (包括水量、水位、泥沙含量和洪水发生时的树枝杂草含量等) 。
关于泥石流危险程度, 即危险度是指遭到泥石流损害的可能性大小, 是一个概率概念, 针对它的评价方法以综合评价法最为常用。
山地构造隆升, 地形起伏, 气象水文和侵蚀作用, 使得山区具备了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在局地性强降雨或地震等活动的自然因素激发下, 或在植被破坏, 采矿废渣等人为作用下, 会产生泥石流。
玉树县属青藏川滇歹字形构造体系-巴塘拗陷褶皱带, 以北属松潘-甘孜褶皱系-玉树-马达寺优地槽褶皱带, 以南属唐古拉准地台台隆。
3泥石流破坏特征
玉树常年性河流为巴塘河和扎西科河, 二者在结古镇汇合后以下河段称之谓扎曲, 最终注入县境东部的通天河。
巴塘河:发源于格拉山北日阿如冬塞以东4km处, 河源海拔5122m。据1960年设立的巴塘河新寨水文站资料, 集水面积2298km2, 多年平均径流量7.90×109m3米, 多年平均输沙量7.87万吨。
扎西科河:源于县境西北部的洛荣杂加山, 河源海拔4790m。呈北西--南东向径流, 至结古镇汇入扎曲。集水面积477.73km2, 河流长约30km, 年平均径流量0.378×109m3亿立方米。
泥石流堆积物中粒径超过2mm的含量普遍在60%以上, 超过10mm的一般在40%以上, 这样大的颗粒在水流作用下通常都很难起动, 即使在洪水期被带动输向下游, 也很容易重新於落, 造成主要河床的淤积, 使河床抬高。
两股不同方向、不同流速、不同流量的相互掺流常会在交汇口附近一定区域内产生回流, 回流区内流速降低, 泥沙沉积, 形成堆积体, 当泥石流以锐角入汇主河道时, 主河水流将对泥石流发生推动作用, 增加了泥石流的河向的动能, 使泥石流体被推向下游, 其所形成的堆积体体积自然就小, 对水流阻碍作用小, 而当以直角、钝角入汇主河流时, 情况恰恰相反, 泥石流出口顺向流速为零, 甚至为负值, 无疑增加了泥石流物质在沟口的堆积时间, 加强了阻水能力, 其所形成的堆积区也相对较大, 在堆积作用下, 水流流路变窄, 并弯向对岸, 在对岸产生局部冲刷, 将危及对岸的安全, 同时由于卡口效应将引起上游水位升高, 流速变缓, 泥沙淤积, 对防洪河河道稳定都是不利的。
泥石流流速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流速沿横断面分量的大小实际决定了中等以下粒径颗粒的运动轨迹。入汇角度较小时, 这些相对较小颗粒可能直接被主河带往下游较远区域或直接在沟口侧回流区域内就地沉积;当泥石流流苏过大, 而主河断面相对较窄时, 在惯性作用下泥石流有可能直接冲向对岸, 在对岸淤积成堆积体, 使主流迫向沟口一侧。
各支沟相互作用:当泥石流对于主河的影响, 一般来讲只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 在沟口、下游相当长度以外, 其对主河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小, 但当河流两侧有多条泥石流沟存在时, 各支沟对主河的联合作用其效果更明显, 对主河演变的影响作用更大, 有时甚至完全改变了主河河型。
4泥石流治理
泥石流常常具有爆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 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作用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泥石流可直接掩埋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 致使交通中断。当泥石流汇入河道, 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
历史经验表明, 泥石流灾害往往是发生在雨季, 夜晚发生的泥石流较白天发生的泥石流的损失更大, 要积极预防, 采取防护-排导、拦挡等措施。
构筑泥石流治理体系:包括泥石流防治的生态工程措施、土木工程和防灾减灾管理措施。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是指在山地进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草;土木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修筑防护工程, 拦挡工程和排导工程来调节洪峰、稳定沟床和定向分散水流, 减轻危害;防灾减灾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实现灾害治理的技术保障。
减轻泥石流入汇不利影响的对策:泥石流作为一种骤然发生的灾害现象, 与主河作用的时间短暂, 但其对主河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目前要从根本上治理泥石流还不可能, 只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泥石流对主河的影响。
固土防沙:水土保持, 减少松散固体物质储量, 降低侵蚀规模, 可减少泥石流产生的影响。
支沟上适当间距修筑与支沟成一定角度的挡土设施, 改变泥石流的流向, 增加流路长度, 削减泥石流能量, 有利于大颗粒物质的沉积, 从而减小入汇主河的泥石流的粒径尺寸。
改变河口处泥石流流向, 修建侧向导流设施, 使入汇泥石流在主河作用下更易被带向下游。各支沟间隔治理, 缓解其联合作用。
参考文献
[1]俞俊.平原河流河相公式的推求和应用[J].人民长江, 1982.[1]俞俊.平原河流河相公式的推求和应用[J].人民长江, 1982.
[2]钱宁, 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年, P202-209.[2]钱宁, 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年, P202-209.
[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青海玉树地震作文----加油 篇5
北纬33.1,东经96.7,玉树。一个全国人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4月14日,原本是极其一般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正驾驶着车辆,大人,小孩正在甜蜜的梦乡中酣睡……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
7时40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
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面对灾难,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面对灾难,激发了我们和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爱心,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无数人捐款献血、组织赈灾活动,无数的志愿者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师生相拥而亡范文网[]的镜像,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副担架正好过来,总理站到路边,让生命先行……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中国人关乎群体的自信,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间得到凝聚,整个世界找回了爱的庄严,不其而至的灾难,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
面对灾难,离去的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在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12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课件下载[]孩子们还说了一句感动我们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我想对玉树的人们说:要坚强,我们与你们同在。
面对灾难,活着的更加珍惜,其实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对于青海玉树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心痛不已。面对灾难,我们活着的更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
青海玉树 篇6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 这是玉树有记录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 涉及玉树州6个县19个乡镇。经民政、公安和玉树州政府核准, 此次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青海省就派人到四川学习经验, 第七天就召开了第一次重建工作会议。2010年5月9日, 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成立, 现场指挥协调。
6月13日公布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指出, 国家将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 2010年6月20日, 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开工建设了298个项目, 完成投资50.1亿元。其中城乡住房149项、基础设施32项, 实现了“两个大部、一个全面”的年度重建目标, 即:完成了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 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 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
2010年11月下旬, 玉树震区灾后重建进入工程冬歇期, 青海省着力做好今年重建的准备工作。截至目前, 委托规划设计项目已达463项, 占总设计任务的99%, 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项目438项。玉树州博物馆等10项重点工程已经进行了5轮审查。
2011年3月18日, 审计署公布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显示,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比较顺利, 22.32万受灾群众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而来自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消息称, 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 青海省计划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 力争形成实物量150亿元, 约占3年重建任务的65%, 至8月底完成全部农村住房重建, 完成大部分城镇住房重建。
灾区重建首重民生居民住房建设目标任务完成
在玉树地震中, 禅古村几乎被夷为平地。地震后20天, 这个村就率先进行了恢复重建, 成为玉树灾后首批新社区建设试点之一。目前, 全村206户群众已全部入住了新房。
据报道, 玉树地区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6县19个乡镇共开工建设农牧民住房11655户, 占年度计划的98.9%。禅古、甘达示范村及安冲、仲达、巴塘等乡镇部分农牧民已喜迁新居。共开工城镇居民住房重建项目13667户, 占年度计划的102.4%。完成9509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任务, 50座寺院的僧舍和公建设施开工建设。
同时, 玉树地区事关民生的一大批项目快速实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取得了积极成果, 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第三完全小学、州红旗小学等13所学校、玉树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藏医院等一批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 今年下半年即可投入使用。
2010年8月, 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的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关税收政策正式出台。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受灾企业、个人、灾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社会各界捐赠以及灾区就业等多个方面, 旨在支持和帮助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灾区近万学生转移安置就读藏族文化重建中传承
2010年4月17日15时45分, 震后不到80个小时, 第一所学校的复课仪式在玉树州孤儿学校举行。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称创造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地震救灾史上的奇迹。到2010年5月1日, 玉树全州的173所学校, 在半个月之内实现全面复课。
此外, 为了保证灾区学生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 玉树灾区8605名学生先后转移到四川、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宁夏等7省区和省内异地安置就读。
地震导致玉树重灾区许多建筑倒塌, 不可移动文物100%受损。在重建中, 国家拨付专款5亿元, 用于修复受损文物, 所有文物单位均按照一级标准进行重建。文化部门还斥资千万专门用于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不仅如此, 在新建的建筑中, 藏族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地体现。
在玉树县仲达乡, 处在工程收尾阶段的牧民住房凸显着藏族风情。承担项目建设的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卜宗举介绍, 为了尊重当地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 在每一户民居中, 建设人员专门隔出了一间经堂;同时考虑到当地传统民居是石材结构的, 在新建房屋的外部还用当地石材进行包裹, 外墙挑选藏族传统的色系进行粉刷、装饰。
数百市民种下“常青林”玉树将举行默哀仪式
玉树地震一周年将至, 中国各地群众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纪念那场震撼大地的伤痛瞬间, 铭记那些深入人心的感动记忆。
4月5日清明节, “玉树常青林”植树活动在西宁西山林场举行。数百位市民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 他们种的不光是“常青林”, 更多的是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对新玉树的祝福。
一首为玉树灾后重建一周年而专门制作的音乐电视《阳光雨露》4月11日在青海西宁举行首映式。电影故事片《玉树花开》4月12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式。
青海省人民政府日前发布公告称, 为纪念在玉树7.1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 省政府决定, 2011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 全省人民默哀3分钟, 届时汽车、火车、轮船鸣笛, 防空警报鸣响, 行人驻足默哀。
青海省玉树州也将举办一系列活动纪念4·14地震一周年。4月14日7时49分, 将进行3分钟的默哀仪式, 随后在结古镇举行玉树地震一周年大会, 届时将举行敬献花圈、哈达等仪式。大会结束后, 举办玉树4·14一周年感恩教育启动仪式, 以及放飞信鸽、点灯诵经等纪念活动。
青海玉树文成公主纪念馆建筑设计 篇7
建设单位:玉树三江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307m2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钱方、黄怀海、李峰、王笑南、冯泰林、张嘉琦
结构设计:冯远、陈文明、付刊林、雷云、陈章斌、王飞
给水设计:孙钢、杜毅、谭古今
电气设计:银雪、郑祖雷、温苾芳
暖通设计:戎向阳、司鹏飞
1 项目概况
建于文成公主庙东侧的文成公主纪念馆, 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钱方总建筑师担纲设计。与其余重点工程不同, 文成公主纪念馆不在房屋密集的结古镇上, 而是独处勒巴沟沟口的南向坡地, 旷野之中, 崖壁之侧;入口侧紧邻原有的玛尼石堆以及白塔, 周边有零星的夯土民居。其用地地形及周边建成环境均较为特殊。
基地西南侧的文成公主庙又称大日如来堂, 始建于唐, 因守护公主进藏时在山崖上所刻佛像而建,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千三百余年来, 它承载着汉藏两族人民对于千里联姻的共同记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行设计, 地形、气候所呈现出的挑战不能忽略, 藏汉世代友好的主题表达更需要仔细推敲。
2 大唐天路——汉藏相融
出于对文成公主庙历史建筑的尊重, 以及对场地15%平均坡度的考量, 建筑依山就势、低调谦和的总体布局成为自然的选择。
建筑设计以“大唐天路”为主题, 以唐风木构门楼寓意“大唐”, 藏式蹬道主体寓意“天路”, 通过两者形态与喻意的结合, 表达汉藏两族的相融共生。主体体量顺应地势, 沿等高线布置为顺时针展开的三个台地:第一台地为办公及服务区;第二及第三台地为展陈区, 按照大唐盛世、吐蕃兴邦、千里联姻、和谐繁荣的展陈主题, 环绕中央多媒体厅进行布展。
唐风门楼为三开间庑殿顶木构, 古拙厚重, 与现存白塔共同围合出入口广场, 气韵深远。木构门楼保持原木本色, 上以清漆;屋面选择同色调的瓦作, 整体颜色和质感力求朴实厚重, 仿佛冽风拂过, 建筑从大地上展露出来。
藏式主体以玉树本地毛石砌筑, 墙体收分显著, 白色女儿墙压顶。白色压顶在总图和剖面上的转折布局, 是结合地形、根据主要来向的景象做仔细推敲的结果。连续的压顶勾勒出转折的体量, 蜿蜒而上, 状如天路。
方案设计在入口广场满铺蓝灰色砾石, 以芝麻白石材铺砌踏步, 游人到访之际, 踏上窸窣作响的入口广场, 在苍茫中进入一段千年的记忆。
3 适宜技术、绿色建造
玉树高原生态脆弱, 纪念馆的设计通过合理就地取材、运用适宜技术, 力求将对基地生态的影响减至最小。
建筑外墙及主要内墙表面, 均采用特色显著的当地毛石砌筑, 回应地域石砌文化。外保温材料选择现喷硬泡聚氨酯;相较挤塑聚苯板, 运输成本低, 施工工序简化且无缝保温效果更佳;入口广场采用透水混凝土及散铺砾石, 保证地表水回渗;屋面设置电动天窗, 同时满足自然采光通风及防排烟要求。
结构选用本地毛石砌筑俯斜式挡土墙, 抵抗山体侧压力, 将主体结构与山体脱开;主体结构配合“天路”形态, 采用阶梯状布置的单向清水肋梁, 通过精细配合, 将梁高控制在0.6m之内, 在室内顶面取得良好观感, 达到建筑与结构的有机统一。展厅空间顶面设计为露明清水混凝土, 节省面层及吊顶。
给排水系统充分利用地形, 因势利导, 山体截洪沟在外, 排水明沟在内;系统配置简洁易于管理。暖通设计结合高原高海拔高寒特点, 采用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的新型供暖技术, 提高能源效率, 减少污染排放, 克服管道冻结。
4 分部建造:重走千年之路
综合技术、文化、经济等要素的考量, 对于真实的建造, 我们策划“重走千年之路”的分部建造:寓意“天路”的纪念馆主体, 在玉树现场施工;寓意“大唐”的唐风门楼在西安施工建造, 以“重走千年之路”的文化行为, 运抵玉树, 与“天路”主体组合安装。这个分部建造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纪念场所建造过程的文化隐喻。新的纪念馆将与文成公主庙一起, 作为时空事件的纪念场所, 共同见证汉藏两族的世代友好。
分部建造构想, 保证了唐风门楼的建造质量, 缩短建造工期, 降低建造成本, 是木构建筑特点的再次体现;分拆运输, 千里组合的建造过程, 更抓住了文成公主纪念馆的历史内涵——展现汉藏两族绵亘不断的动态交流, 达到建筑与文化共生的新高度。
青海玉树 篇8
日前,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收到了青海电视台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青海电视台感谢索尼“不远万里送来了采访设备援助, 有力地支持了青海电视台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在震后第一时间紧急捐赠一批便于携带的HVR-V1C高清数字摄录一体机及数十盘磁带, 供青海电视台前方应急采访报道使用;向玉树广播电视局捐赠DSR-600P摄录一体机, 支持其灾后重建报道工作;协同索尼广播电视专业产品兰州万国特约维修站及索尼家用电子产品西宁特约维修站, 启动并运行“索尼广电设备玉树震灾紧急技术支持服务中心”, 保障和支持广大索尼广电设备国内外用户的灾区电视采访和报道。
“索尼广电设备玉树震灾紧急技术支持服务中心”紧急设立、运行于索尼家用电子产品西宁特约维修站内, 索尼增派了多名工程师, 并紧急调运备机、话筒、电池/充电器、耗材 (磁带、专业光盘) 、零备件和专用工具等到站内支持前线的救灾采访报道活动。至5月9日中心运行结束, 中心进行了如下技术支持工作, 为保障相关电视传媒机构向全国、全世界实时报道前线抗震救灾的情况做出了贡献:对青海电视台和西宁电视台进行定时寻访, 了解其相关需求并随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为青海电视台和西宁电视台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投入的监视器、录放像机和各种索尼专业设备进行免费维修、检修、清洗和保养等工作;为玉树广播电视局在震灾中的受损设备进行了紧急检修;为兰州军区在玉树的报道中心紧急提供所需备机;对中央电视台等客户进行了电话远程支持, 为新华社、解放军、武警等多家传媒机构和部队提供设备维护和维修支持。
青海玉树 篇9
1. 固定窗和幕墙
固定窗和幕墙都是由面板和支承结构组成的维护结构系统。不同的是:固定窗通常是镶嵌在柱子或墙体平面内, 在地震时必然与主体结构有相同的侧向位移;而幕墙的构造则使得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可以有微小的相对位移, 或者使得幕墙本身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 可以忍受地震时主体结构所发生的侧向位移。
因此, 在历次大地震中玻璃窗的破坏都比较普遍, 安装在墙体严重开裂、破损或框架明显侧倾建筑中的固定窗往往窗框扭曲、玻璃破碎、飞散;而在相同状态建筑中的幕墙则震害很少, 常常完好无损。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残存建筑中玻璃窗大多破损, 多数只留下空的洞口。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均有大量的玻璃窗震害的报告;虽然大阪、神户和台中、台南等城市有不少带有幕墙的建筑, 但却没有见到关于震后尚存建筑中幕墙的震害报道。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中, 汶川、北川、德阳、绵阳等经历了强震的城市, 玻璃窗和玻璃幕墙的抗震性能表现出和历次大地震相同的规律性。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 震中烈度达8度强。无抗震设防的民居大量倒塌;按7.5度 (0.15g) 抗震设防的正规建筑震害较轻, 玻璃窗大量保存, 玻璃幕墙基本上无损坏, 可以对其抗震性能作出分析。
2. 侧向位移大小的估计
正如笔者在2008年发表的《汶川大地震中的玻璃窗和玻璃幕墙》一文中所指出:我们不可能实际量测到玻璃窗和玻璃幕墙在地震中的平面内侧移量。但是, 通过观测玻璃窗和幕墙所在平面的结构损坏情况, 是可以估计它们在地震时所经历过的最大水平位移值。
砖墙的破坏状况是最适用的衡量尺度。砖墙的破坏程度与其经受的水平位移有较好的对应性。多年来, 进行过大量砌体结构的性能试验研究, 对无筋砖砌体来说, 其基本规律表现为:
水平位移角小于:
1/800砖墙完好无损;
1/800~1/500轻微裂缝;
1/500~1/300严重开裂;
1/300~1/150严重破坏、掉砖、局部倒塌;
大于1/150倒塌。
因此, 我们可以参照窗和幕墙所在平面内砖墙的破坏程度来估计这一平面的水平侧移, 从而判定窗和幕墙在这种位移下的工作性能。
图1为震中的一座藏族民居。从图1可见, 窗的破损情况与墙等主体结构的震害相关。当墙体无损害或损坏轻微时, 窗框形状保持不变, 玻璃不会破碎 (图1的中、右窗) ;当主体结构发生大变形, 墙体破裂、倒塌时, 窗框也严重变形, 甚至破断, 玻璃就会破碎 (图1中的左窗) 。
二、固定窗在地震中的工作性能
在不同的尚存建筑物中, 地震震害程度各不相同, 相应地玻璃窗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
1. 主体结构无震害的建筑物
主体结构完好, 承重砖墙或填充砖墙没有产生可见的震害时, 可以认为其水平侧移不大于1/800。这时玻璃窗一般不会有破损 (图2~图5) 。
2. 主体结构有轻微裂缝的建筑物
承重砖墙、框架填充墙出现少量细裂缝, 或者砖墙没有裂缝、仅仅是伸缩缝两侧发生轻微碰撞时, 意味着水平位移在1/800~1/500层高范围内。这种受震情况下, 固定窗一般还是没有震害, 玻璃不会破碎 (图6~图8) 。
3. 砖墙已严重开裂的建筑物
砖墙已出现大量粗裂缝, 甚至很粗的交叉斜裂缝时, 表明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反复水平运动, 且位移已达1/300。这种情况下窗玻璃会大量破碎 (图9~图11) 。
有些留存的建筑, 虽然砖墙破碎, 但推拉窗破损不多, 这可能是结构刚度较大, 侧移小, 加上用推拉窗, 活动余量大, 玻璃破损不多。类似的例子只是个别的, 一般强震过后, 残留建筑固定窗一般破坏都比较严重 (图12) 。
4. 砖墙严重破坏的建筑和产生大侧移建筑
当砖墙的侧向位移超过1/300层高时, 会产生大的破坏、砖块掉落, 甚至局部倒塌。这时窗框屈曲、外突, 甚至甩出, 玻璃基本上破碎、飞散, 墙上往往只留下窗洞口 (图13-14) 。
当位移大于1/150时, 砖砌体结构倒塌, 玻璃窗也就随之消失了 (图15) 。
5. 活动窗扇破坏程度较轻
平开窗窗扇在地震时往往处于开启状态, 此时窗扇并不在墙的平面内, 受墙体变形挤压很少, 因而开启中的平开窗扇破损不多。
推拉窗扇是可以水平滑动的, 即使在建筑变形很大时, 它相对于窗框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相对位移, 实际变形要小于窗框, 因而破损程度要小一些 (图12) 。从图17可见, 在墙体的挤压下窗框已成为平行四边形, 但推拉窗扇仍保持矩形卡在窗框内, 完好无损。
6. 固定窗的变形耐受能力
从这次玉树大地震中玻璃窗的表现来看, 固定窗是有可能耐受到层间位移角1/500而不会产生破损;即使个别工程可能有玻璃破裂, 破损的数量也会是极少的。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在施工安装时, 一般是墙先留出门窗口, 后安装门窗。窗框与洞口之间会有空隙, 窗扇与窗框之间也留有空隙, 它们都能吸收掉一些变形量, 可以稍稍提高窗的耐受地震能力。这个情况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是相同的。
三、幕墙在玉树地震中的表现
1. 幕墙的变形性能
由于幕墙本身的构造特点, 使得它能承受大的平面内变形而不破损。许多工程所进行的幕墙平面内变形试验表明, 符合规范设计要求的幕墙可以承受1/100层高的平面内水平位移而不破损, 甚至还可以承受更大一些的位移。
我们曾进行过许多幕墙的振动台试验, 采用了玻璃、石材、铝板以及陶板、微晶玻璃、石粉板等人造板作为面板。这些幕墙在台面加速度为0.7~0.9g (相当于烈度约为9~10度) 时, 位移角达到1/70~1/50, 还能保持完好, 无任何破损。这些试验结果说明幕墙具有比固定窗大得多的平面内变形能力, 可以在较高烈度的地震中免受震害。
2. 玉树地震中幕墙的性能
到目前为止, 我们尚未收到震中地区未倒塌房屋上幕墙发生震害的报告, 这与1995年阪神大地震、1999年台湾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情况类似。
原因是很清楚的, 幕墙达到其可耐受的平面内位移角极限1/70~1/50时, 绝大多数主体结构已经倒塌。因此可以说, 只要房子不倒, 幕墙是不会破坏的, 至多个别情况下有一些轻微的损伤。
图18~图23是一些位于震中地区玉树的建筑, 从它们的幕墙能保持完好的事例来看, 上述关于幕墙有较好耐震性能的观点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3. 璃幕墙耐受地震性能和其他建筑部件的比较
如果在一座建筑物中同时有玻璃幕墙和其他建筑部件, 又经受同样地震, 那末幕墙和其他部件的耐震性能就有可比性了。由图24、图25这些例子可见, 砖墙、固定窗、面砖已经发生明显震害时, 同一建筑的幕墙却完好无损。
4. 英雄的建筑——玉树巴塘机场
玉树远离青藏铁路, 公路只有一条214国道, 航空运输在抗震救灾中成为生命线。2009年才建成, 2010年初刚刚开航的玉树机场成为英雄建筑。
玉树机场航站楼刚建成就经历了大地震的考验。钢结构屋架完好, 明框玻璃幕墙和铝板屋面没受到损坏, 这为震后第一时间通航提供了保证。从玉树机场大楼岿然不动的英雄身影中, 我们深深感受到钢结构和建筑幕墙优异的抗震性能 (图26~图29) 。
四、小结
这次玉树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一样, 震害情况表明, 固定窗的耐震能力与玻璃幕墙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
强震区没倒塌建筑中的固定窗, 玻璃的破损程度相差悬殊, 取决于主体结构侧向位移的大小。平面内侧向位移角不大于1/500时, 窗玻璃可望保持完好;位移角大于1/300时, 破坏就非常严重了。
青海玉树 篇10
地震发生以后,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参加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工作人员奔赴灾区一线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的同志们共同参加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参加灾后重建的同志们克服高原反应, 冒着烈日暴晒与冰雪大风等恶劣天气, 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先后完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牧区建设规划》、《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等多项重大规划, 完成禅古、甘达两示范村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施工放线等工作。本文着重分析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牧区建设中, 如何贯彻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精神, 结合青海玉树的特殊自然条件、民族和文化差异以及具体规划建设困难等实际情况, 充分借鉴汶川地震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经验, 协调青海省三江源移民、游牧民定居、危房改造等重大问题, 统筹灾后重建与后续发展, 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以期对以后类似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定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关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及早规划、抓紧实施的指示精神, 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完成好灾后农牧民住房重建工作, 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促进灾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技术援助组和青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共同确定了此次农牧区住房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坚持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江源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政府组织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坚持新建与维修加固相结合。注重尊重群众意愿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注重防灾减灾和建设质量, 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和保护传统民居风貌, 注重集约用地和节能环保, 注重调动灾区群众的主动性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确保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援助, 群众投工投劳、妥善解决灾区农牧民住房困难。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和帮助下, 有序开展农牧民住房重建工作, 确保灾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二) 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 民生优先。
以解决灾区群众住房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掌握农牧区住房灾损情况的基础上, 从灾区实际出发, 尊重民意, 加快推进农牧区住房重建, 优先解决倒塌和严重损毁造成无房可住群众的居住问题, 按照“农先于城”的要求, 农牧民住房重建要先于城镇居民住房, 让灾区居民尽快住上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 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 逐步提高灾区人居环境水平。
2.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农牧区住房恢复重建要合理布局, 科学选址,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农牧民住房重建利用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农牧民定居、鼓励性建房等优惠政策, 实行政府补助、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统建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 满足农牧民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
3. 科学重建, 分步实施。
坚持以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为主, 合理控制恢复重建成本。对于通过维修加固能够满足居住安全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的, 原则上不得以行政等手段强行拆除重建;对于确需异地重建的, 应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年度安排上优先考虑维修加固, 优先安排原址重建, 优先考虑灾区农牧民安全过冬问题, 逐步实现住房恢复重建目标。农牧民住房重建在尊重地域性、民族性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 坚持以原址重建为主, 异地重建为辅。在保证“一户一宅”前提下进行异地重建, 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在县城和建制镇异地重建。
4. 明确标准, 综合配套。
立足于满足农牧民基本居住和生活需求, 参照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建设规范和标准规定, 科学合理地制定农牧民损毁住房分类处置标准和住房重建标准, 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的居住区要积极恢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异地新建的居住区要合理配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注重配建绿地和应急避难场所,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美化居住区环境。
5. 创新机制, 协作共建。
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和发挥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和青海省给予适当补助和特定优惠政策, 支持灾区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 安排补助资金、协调土地供应及相关配套设施, 积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多渠道筹措恢复重建资金, 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推进农牧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工作。
二、重建目标的统筹考虑
由于玉树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比较特殊, 给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主要有:一是建设施工难度大, 昼夜温差30摄氏度以上, 夹杂着大风、冰粒等恶劣天气, 使施工难度加大;二是有效建设时间短, 玉树地区有效施工时间每年仅有5月—9月份的5个月;三是施工人员难以适应当地高原反应, 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四是建筑材料成本高, 由于建筑材料主要从西宁、兰州等地运往玉树, 致使建筑材料成本较高。技术援助组和青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统筹考虑玉树地区重建施工难度, 结合中央及青海省要求, 确定了三年内基本完成农牧区住房的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让灾区农牧民住上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 实现灾区群众家家有房住, 使农牧民的住房安全性明显加强、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恢复重建分类指导方式
在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的指导下, 技术援助组和青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研究灾后房屋损失实际情况, 对受损房屋进行有效分类, 并确立处置方式,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房屋进行分类指导。
(一) 受损房屋分类处置方式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的要求, 按“倒塌”、“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 (一般性破坏) 、“轻微破坏”, 以及“完好和基本完好”五个等级进行判别。根据不同等级的房屋破坏情况和房屋的不同结构类型, 按以下方式处置:
1. 重建
农房完全倒塌、或多数承重构件倒塌、或多数承重构件裂缝、部分明显裂缝、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的, 在本次灾后住房调查评估中反映为“倒塌”、“严重破坏”的农房, 应重建或拆除重建。此外, 加固及修复费用预计超过新建费用50%以上的农房也应拆除重建。
2. 加固和维修
本次灾后农房调查评估中, 反映为“中等破坏” (一般性破坏) 的, 应进行加固和改造处置;反映为“轻微破坏”的, 应进行维修处置。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防灾指标后, 这两类受损农房方可继续使用。
3. 简单维护
农房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轻微损坏、附属构件有不同程度破坏, 在本次灾后住房调查评估中反映为“完好”和“基本完好”的, 前者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后者需进行必要维护处置方可继续使用。
(二) 恢复重建分类指导
1. 重建住房
农牧民房屋以原址重建为主, 异地重建为辅。原址重建的农牧民住房, 配有庭院配套的院墙、大门、厕所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异地新建的选址应充分征求当地政府和农牧民意愿, 符合迁入地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的要求, 采取相对集中安置, 一般先后顺序应为:本村内、本乡镇内、本县内。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在县城和建制镇异地新建。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 (孤儿、孤老、孤残) 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不单独重建住房, 以县为单位, 将其纳入福利院、敬老院统建解决住房。
(1) 新建住房应当在符合防灾减灾要求的基础上, 坚持原址重建为主, 符合原址重建条件的, 应当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要求原址重建。房屋所有权人自行完成恢复重建的, 享受灾后农牧区住房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 所在地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并给予技术指导。
(2) 新建住房选址应当避开地震断裂带、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区域, 以及存在污染源、有害物质等各类环境敏感区域。
(3) 新建住房规划布局应当依据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 注重土地容积率, 农牧民住房用地总量应当控制在现状总量之内,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
(4) 新建住房应当注重藏区建筑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体现。地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住房重建, 应当同时满足相关的专项规划要求。
(5) 新建住房应当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修订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 住房设计除必须满足抗震设防标准外, 还应同时满足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和撤离的需要, 住房建设要做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农牧民住房重建, 应鼓励群众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财力状况, 选用《青海省村镇抗震住宅设计图集》进行建设。
(6) 新建住房应当立足于就地取材, 鼓励恢复重建住房充分利用倒塌或严重损毁住房拆除时回收的混凝土空心砖、石材等建筑材料, 以有效降低重建成本。住房设计应当注重成本低、施工人员易掌握的实用技术的推广, 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的选择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 尽量选择当地相对充足和能够在当地生产的构配件。
(7) 新建住房应当大力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技术, 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达到适用、安全、耐久、经济、环保的目标。
(8) 灾区各级政府要组织规划、设计力量, 为农牧民免费提供可选择, 符合国家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要求, 能够满足不同需求和施工需要的住房施工图设计图纸;组织技术服务力量, 引导农牧民选用与村庄整体风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相协调的建筑形式和户型。
2. 维修加固住房
(1) 对于经过技术鉴定, 通过维修加固后能够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农牧民住房, 灾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帮助房屋所有权人或其所在单位尽快实施加固, 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拆除重建。
(2) 灾区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维修加固住房的产权属性, 责成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 会同乡镇政府, 负责督促实施农牧民住房的鉴定、清理和维修加固等工作, 鼓励和指导住房的维修加固。
(3) 技术鉴定机构应当在综合考虑房屋主体结构受损程度、使用年限、维修成本和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 以注重保护传统民居特色和不破坏保护区总体建筑风貌为原则, 科学合理地提出维修方案并提供技术服务。
(4) 经过加固的农牧民住房, 必须满足国家现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工程质量标准要求。多层住房, 加固施工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完成。一般农牧民住房的加固应当制定加固方案, 并由当地政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牧民自行完成加固, 农村两层以上住房的加固, 参照城镇居民多层住房加固进行。
(5) 农牧民住房加固工程所用建筑材料、构配件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和施工设计要求, 工程竣工后,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 农牧民住房重建区公共设施的配套
农牧民住房重建应首先结合村庄规划进行。
农村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公共设施条件, 原址重建或村组内集中重建的村庄, 其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住房同步恢复重建。
异地重建和集中安置点的农牧民点, 应当根据集中程度和村庄规模, 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 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等场地的配建, 应当与临时性堆场、小型运动场等合并设置。其规模和数量应根据服务人口合理确定。
四、恢复重建实施组织建议
(一) 确定安置方式
农房灾后重建应坚持自力更生、政府帮扶和社会支援, 走原址重建与异地迁建相结合, 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路子。灾后恢复重建以户为单位, 一户只能享受一次政府补助, 震后分户的以一户计。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单独重建住房, 通过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一解决。农村绝对贫困户、低保户、散居五保户的恢复重建, 由当地政府分类分档次给予适当照顾。
坚持板房安置、防寒帐篷安置与永久住房安置相结合, 多措并举, 解决好灾民安全过冬问题。主要通过政府帮扶及对口援建, 为原地安置及迁建安置农户优先解决每户一间永久性住房。鼓励农牧民通过发展生产, 自力更生, 主要依靠自身力量逐步扩大住房面积、改善住房质量, 并完成厨房、储物间、畜禽圈栏等辅助设施的建设。
(二) 规划与选址
受灾县人民政府要根据调查核实的农村住房损坏情况, 抓紧编制农房重建实施规划。以国家批准的灾后恢复重建各专项规划为具体依据, 按照布局合理、防灾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生态和谐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科学规划农房选址。
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 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后可不再重新办理建房审批手续。村民集中建房实行边建设边报批, 由村民委员会集中、统一办理建房审批手续, 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恢复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应及时予以批准。
(二) 异地迁建的条件与程序
异地迁建的条件分三种情况。一是必须异地迁建的条件。原址受地震及次生灾害影响较重, 建设场地或耕地及林地等生产资料严重损毁, 且难以恢复或基本不可恢复, 已不具备重建或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应异地迁建的条件。除必须异地迁建的情况外, 还包括原址位于地质断裂带, 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河洪、山洪等灾害多发易发, 安全隐患突出地区的情况。三是可异地迁建的条件。除应异地迁建的情况外, 还包括原址的水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恢复代价极高, 重建成本过高的情况。
拟实施异地迁建的, 应充分征求农民意见, 由当地政府根据农村建设规划统一组织, 并按以下程序操作。一是必须将异地迁建的农户纳入当地的重建规划中;二是选择合适的接收地, 对接收地农民和迁入农民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并征得迁入地绝大多数农民的同意;三是逐村核定需异地迁建的农户, 并由专家组审查, 不搞“一揽子”迁建计划;四是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后, 方可实施。
(三) 农房设计
要及时组织力量做好重建农房设计, 免费向农民提供多种户型的设计方案。推荐图纸要突出抗震防灾要求, 立足当地材料, 精选适用技术, 易于组织施工。注重推广低成本实用新技术, 优先采用传统技术和地方工艺, 继承、发扬传统有效的抗震构造技术和建造工艺, 体现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必须体现尊重传统、保护生态、节约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依据居民点类型及规模, 确定用地标准, 符合农村实际, 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突出灾后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四) 施工组织
受灾县人民政府要采取统一组织、政府补助、争取外援的方式, 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 帮助农牧民重建住房;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 要遵循国家规定的住宅设计规范与质量标准要求, 对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程实行全程跟踪、指导督促和质量监管,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进度。
受灾地区应实行农村建筑工匠制度。农牧民无力自建的, 可实行互帮互建, 或由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帮建, 费用由建房户承担。农房重建应按照推荐图纸施工, 当地政府应组织技术小组给予现场指导, 负责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农房竣工后, 原则上应主要由农户负责验收。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 对重建农村住房进行检查验收。
(五) 管理与服务
鉴于农房重建数量大、分布散、任务急, 灾区乡镇应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 加强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受灾县人民政府要从建设、民政、国土等部门抽调力量, 摸清农房受损情况, 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有条件的地区要按照权威部门出具的评估报告, 确定安置对象及其类型;其余地区要按照灾民申请、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 确定重建、加固及维修的农户。
农房重建完成后, 应及时根据建房户的申请开展登记发证工作。各地要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 根据建房户的申请对震后恢复重建的房屋开展登记发证工作。建房户使用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建设的房屋, 应确权给建房户。登记发证工作要遵循农民自愿申请的原则, 不强制要求登记。
五、政策保障措施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灾区特别是重灾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领导机构, 在青海省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 及时足额拨付重建补助资金。县 (乡) 镇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在青海省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 认真做好对象确定、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灾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 加强服务意识, 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从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简化办事程序, 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做好指导、协调和补助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二) 加强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 强化技术指导
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要建立“一户一表一卡一证” (建房审批表、建房登记卡和集体土地使用证) , “一乡一册” (恢复重建花名册) , 以及“一县一台账” (恢复重建户台账) 的工作制度。组织动员农村建筑工匠参与灾后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并加强管理和培训。农牧民无力自建的, 可实行互帮互建或者由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帮建, 其费用由建房户承担。农牧民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完成后, 由县级政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并组织民政、发改、建设、国土、财政、监察、地震等部门参加的竣工验收小组, 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 进行逐户验收, 验收通过的, 及时有序入住。
(三)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对恢复重建住房工程质量承担责任。农牧民统建住房要通过招投标等方式, 依法择优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严格按照修订后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不得出具审查合格书, 审查机构对通过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承担相应的责任。灾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 加强对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建材供应、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力度, 保证施工质量, 坚决杜绝安全事故。
(四) 加强建材价格监管, 保证建材供应
灾区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精神和要求, 切实加强建材价格监管力度, 对借机哄抬价格、串通涨价和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违法行为,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使建材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严厉打击趁机囤积土地、哄抬房价、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首先恢复和加快地方建材的生产和供应, 调动力量大力组织建材货源, 建立绿色通道, 在保证恢复重建建材供应的同时, 要加强建材质量监测, 严把建材质量关, 为灾后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提供建材保障。
(五) 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灾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灾后重建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项目资金管理意见的通知》及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各项规定, 规范补助资金的管理和发放, 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各级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进一步规范抗震救灾物资和恢复重建资金管理, 及时对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落实和资金及物资管理、发放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检查, 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农牧民民住房损毁情况的认定, 住房补助对象的确定, 房屋产权确认等, 要做到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办理, 建立完整的灾后恢复重建档案, 严防虚报冒领。
(六) 加强监督检查, 狠抓目标落实
灾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切实加强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的管理和督查, 将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进行考核, 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加强项目管理, 做到不超标准、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法打击住房恢复重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对社会影响较大的, 处理结果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七) 加强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方向
【青海玉树】推荐阅读: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倡议书07-12
给青海玉树灾民的一封信10-18
玉树农业10-27
玉树这五年09-04
玉树地震作文素材10-03
玉树州农机服务效益06-03
玉树地震后的思考05-18
玉树地震党员思想汇报08-18
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材料06-15
好样的,玉树小学生作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