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

2024-09-22

青海牦牛(精选7篇)

青海牦牛 篇1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面积约为72×104 km2。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33×104 km2, 占全省草原面积的87%, 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 在全国位居第四位。草场主要有草甸草场、草原草场、灌丛草场和荒漠、半荒漠草场等。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日照时间长, 有利于牧草生长, 形成了“三高一低”的营养特点, 即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 粗纤维低, 非常有利于牦牛的采食、吸收和利用。同时牦牛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各类草场, 具有“青草期上膘快、黄草期掉膘慢”的特点。

1 牦牛的性能

1.1 产肉性能

成年牦牛平均体重 (373.6±32.8) kg, 屠宰率53.0%, 净肉率42.5%。

1.2 泌乳性能

据测定 (不包括犊牛哺食量) , 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00 kg;经产母牦牛1.38~1.70 kg。泌乳期一般为150 d左右, 年产乳量274 kg, 乳脂率6.37%~7.20%。

1.3 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 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 kg;幼龄牛为1.30~1.35 kg, 其中粗毛 (裙毛) 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 μm, 两型毛直径为34.8~39.0 μm, 绒毛直径为16.8~20.3 μm;粗毛长度为18.3~34.0 cm, 绒毛长度为 4.7~5.5 cm。

1.4 役用性能

牦牛主要供役用, 以驮为主, 也可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 kg, 每天行20~35 km, 可连续行走15 d以上;最大驮重 (304.0±75.9) kg, 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 有的可达115.8%。用作骑乘, 单乘每天行30~40 km。500 m骑速为1分43秒至2分50秒, 跑后15~31 min牦牛的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2 准备工作

2.1 健康检查

肥育前要逐一检查, 将患病、无齿或无肥育价值的牦牛剔除, 保证肥育的安全和效果。

2.2 驱虫及防疫

在肥育前要进行彻底驱虫, 清除体内外寄生虫, 并进行防疫注射。

2.3 分组编号

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营养状况分群肥育, 以便确定营养标准, 合理配置日粮, 促进肥育效果。分组的同时给牛只编号, 便于管理和测定肥育情况。

2.4 去势

为了利用公牦牛生长快、瘦肉率高的特征, 一般3周岁前公牦牛肥育前可不去势。如果生产高档牛肉及成年公牛肥育, 均需在肥育前20 d去势, 提高肉的品质。

2.5 称重

为了计算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确定肥育日粮及用量, 肥育前应对牛只称重。连续数天在早晨对牦牛空腹称重, 算出平均值作为肥育的始重。

2.6 牛舍准备

肥育前要因地制宜地准备好牛舍。肥育牛舍比较简单, 只需做到夏季防暑、冬季防寒、干燥、通风良好即可。相关设施应实用、廉价和安全, 同时要定期消毒。

3 持续肥育

持续肥育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牦牛最高的生长阶段, 能保持较高的增重率和肌肉组织生长, 缩短生产周期, 提高出栏率, 故总的肥育效果较高。生产的牦牛肉质鲜嫩, 脂肪少, 肉品质好, 能满足市场对高档牦牛肉的需求, 是一种有价值的肥育方法。

4 一般措施

4.1 选好肥育牛

选好肥育牛对提高肥育效果和经济效益都非常重要, 如果选择去势牛, 以3~6月为好, 这样可以减少环境应激, 加速骨骼钙化, 出栏时瘦肉率高、肉质好。肥育牛的年龄应该在1~2岁之间, 这个时期的牦牛生长快、肉质好。

4.2 抓住肥育的有利季节

青海地区春季的肥育效果最好, 此时气候温暖, 牦牛采食量大, 生长快。夏季炎热, 不利于牦牛增重, 因此肥育工作最好错过夏季, 在牧区出栏以秋末为最好。冬季肥育要防寒, 为肥育牛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3 调制饲料

秸杆类的饲料饲喂前用揉搓机揉搓成0.5~1.0 cm的丝状, 或先铡短再粉碎, 青贮饲料切成0.8~1.5 cm后青贮。饲喂前将所用各类饲料拌匀, 以看不到各类饲料的层次为准。理想的肥育饲料应当青贮或有糟渣, 可将这类饲料与其它饲料均匀拌成半干状态 (水分含量为40%~50%) 饲喂, 效果较好。

4.4 精心管理

肥育前要驱虫, 预防疫病, 平时要勤检查、细观察, 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注意饮水卫生。圈舍常换垫料, 及时清洁粪便, 勤消毒, 保证肥育安全。夏天注意降温, 冬天注意保暖。

5 特殊管理

5.1 合理使用营养性增重剂

在牦牛肥育过程中, 应用营养性埋植增重剂效果明显。在牦牛耳背皮下埋植500 mg赖氨酸埋植剂, 结果在90 d内平均日增重1.36 kg, 比不埋植的牦牛日增重高出0.18 kg, 增加了近15%。

5.2 调控瘤胃发酵, 提高采食量

(1) 利用矿物盐缓冲物质稳定瘤胃内环境。

在肉用牦牛肥育期, 采用高精料水平饲养时, 增加了瘤胃中乳酸的形成, 造成pH下降, 不利于瘤胃纤维分解菌的活动, 进而会影响采食量。如果使用碳酸氢钠、氧化锌等缓冲物质, 能提高纤维分解菌活性, 维持瘤胃正常的内环境, 从而提高采食量。

(2) 使用有机酸稳定瘤胃内环境。

苹果酸等有机酸能刺激反刍动物新月状单胞菌, 该菌通过对乳酸的利用来调解瘤胃发酵。

(3) 控制饲料养分在瘤胃内的降解。

通过使用糊化淀粉、过瘤胃蛋白质、过瘤胃脂肪等, 降低营养物质在瘤胃内的降解, 改善牦牛的葡萄糖营养状况, 从而提高增长率。

(4) 利用离子载体改变瘤胃挥发性酸的比例和减少甲烷的产生量。

如莫能菌素和盐霉素等, 可使瘤胃中乙酸、丁酸的含量下降, 提高丙酸含量, 同时减少甲烷产生量, 从而提高牦牛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青海省牦牛养殖初探 篇2

1青海省自然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山脉连绵, 地势高峻, 地貌复杂, 平均海拔3 600 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气温垂直变化明显, 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冬长夏短, 可划分为东部暖区、柴达木盆地次暖区、青海湖环湖暖冷过渡区和青南冷区。

2青海省牦牛养殖情况

据统计, 玉树州养有牦牛127.5万头, 果洛州养有牦牛95.5万头, 海南州养有牦牛72.3万头, 海北州养有牦牛58.6万头, 海西和黄南州养有牦牛129.0万头。近年来, 乌兰县的柯柯镇等地区成立了牦牛养殖合作社, 养殖牦牛12 500头、能繁母牦牛6 000多头。另外, 青海的其他地区 (如同仁县等) 也在争先恐后养殖大量牦牛, 以促进农牧民增收。

3牦牛的养殖效益分析

牦牛可谓“全身是宝”。牦牛肉鲜嫩可口, 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胡萝卜素、钙、磷等, 营养价值极高;采用新鲜牦牛腿肉经预煮、整形、炒制及风干加工, 可制成牦牛肉干, 很受市场欢迎。牦牛绒可制成牛绒衫, 可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牦牛毛可做成地毯等用品, 经染色后美观大方, 是很多家庭的必备品。牦牛奶不仅可以直接饮用, 而且可做成酸奶。用牦牛奶做成的青海老酸奶形如豆脂、口味独特、清凉可口、细致滑嫩, 不仅含有大量的钙制剂, 而且存在多种益生菌, 有助于儿童成长和老年人延年益寿。用牦牛鞭泡酒, 有滋阴壮阳和补气补血的作用。牦牛骨可做成骨髓壮骨粉, 食用后有助于钙和磷的吸收, 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牦牛皮可制成皮衣、皮帽、皮包等, 皮层厚, 强度高, 弹性大, 使用性能极佳。牦牛角可做成梳子, 有防止头发干燥、护发健脑的作用;同时, 因其透明光滑, 也可做成其他装饰品。在少数牦牛的胆囊内还可发现牛黄, 牛黄是一种名贵药材, 也是极为罕见的药品。

青海省养殖牦牛的方式大多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如果按每千克毛重20元购入1头100 kg左右的牦牛, 则需2 000元。1头成年牦牛每天放牧后大约要补饲2 kg饲料, 按1.6元/kg算, 每年的饲料成本为1 168元;每头牦牛每年平均需防疫、药品费30元。待牛增重到200 kg左右, 还是按每千克毛重20元卖出, 可收入4 000元, 利润为802元 (4 000-2 000-1 168-30=802) 。据市场调查, 1头牦牛饲养1 a, 除去养殖成本, 可收入400~1 000元, 照此计算, 1 a养50头牦牛可收入2~5万元, 如果1头牦牛的所有产品都能销售, 那么这头牦牛的价值可达1万元左右, 因此牦牛的养殖效益是极高的。

青海牦牛 篇3

1 生物学特性

1.1 体型与外貌

青海高原型牦牛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 前躯发达, 后躯较差;头大, 额宽, 角粗, 皮松厚;耆甲高、长、宽, 前肢短而端正, 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 犹如穿统裙, 尾短并生蓬松长毛;毛色多为黑褐色, 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公牦牛头粗重, 呈长方形, 颈短厚且深, 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 眼大而圆, 额宽, 有角, 颈长而薄, 乳房小、呈碗碟状, 乳头短小, 乳静脉不明显。

1.2 体尺与体重

青海高原型牦牛的体尺与体重, 如表1所示。

1.3 饲养管理

高原型牦牛生活在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场, 能耐-30~-40 ℃的严寒, 对严酷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有着顽强的适应性。罗晓林等[2]2008年对青海省高原型、环湖型及白牦牛3种不同类型的牦牛类群的生产性能测定时发现, 高原型牦牛的体重显著高于白牦牛 (P<0.05) , 认为这些差异与高原型牦牛、环湖型牦牛、白牦牛分布和饲养在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中有关。

1.4 高原型牦牛血液生理

卢福山等[3]对80头玉树牦牛的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发现血红蛋白 (86.41±13.07) g/L, 红细胞压积 (0.46±0.03) L/L, 血清钾 (6.25±1.23) mmol/L, 血清钠 (141.70±8.20) mmol/L, 血清总钙 (2.30±0.52) mmol/L, 血清游离钙 (0.64±0.39) mmol/L, 血清总蛋白 (84.30±11.30) g/L, 全血铁 (28.95±4.37) mmol/L。研究认为公牦牛与母牦牛各项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成年牦牛与牦牛犊之间除血清总蛋白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 生产性能

2.1 繁殖性能

张君[4]对玉树167头初产母牦牛进行调查时发现, 高原牦牛初产年龄在3岁以上, 其中3~4岁初产占22.75%、4~5岁初产占45.50%、5~6岁初产占25.15%。谭生魁[5]对刚察县境内的318头牦牛进行了调查, 发现高原型母牦牛泌乳期为150~180 d, 产奶量为450~600 kg;秋后屠宰胴体重为110~200 kg, 屠宰率为50%~60%。同时也发现牦牛初产开始年龄在3岁以上, 一般4~6岁开产;4~5岁牛初产率最高, 其次是3~4岁和5~6岁;有少部分6岁以上初产, 个别母牦牛在8岁甚至超过8岁初产。

2.2 绒用性能

张玲勤等[6]1994年用重量法测定的高原型牦牛肩、背和臀部含绒量为60.71%~63.85%, 腹部和前臂仅6.00%左右;根数法测定的肩、背、臀部含绒量为84.54%~91.53%, 而腹部和前臂部分别为47.15%和43.49%。两型毛平均细度38.97~43.35 μm, 绒毛平均细度16.57~18.40 μm, 粗毛平均细度79.26~88.56 μm, 身体各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罗晓林等[2]对高原型牦牛的毛、绒品质也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肩、背、臀部的绒毛含量明显高于前臂和腹侧部, 绒毛平均长度和细度分别为 (4.2±0.77) cm和 (17.4±3.72) μm, 具有较高的纺织性能。

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高原型牦牛的研究现状

青海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本品种选育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按照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和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 全省各地加大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 现初见成效。

1) 繁殖力研究。

张君等[7]2003-2005年通过对2 042头高原型母牦牛的繁育状况调查发现, 母牦牛4~5岁初产占45.50%, 5~6岁初产占25.15%, 3~4岁初产占22.75%;3年的平均繁殖率为48.61%, 犊牛平均成活率为65.73%, 牦牛平均繁活率为32.07%;母牦牛年均可产0.40~0.48胎, 其中2年1胎 (牙日玛) 的占88.84%、3年1胎 (干巴) 的占9.51%、而1年1胎 (青麻) 的仅占1.65%。

2) 杂交改良研究。

杂交改良包括生产性杂交 (经济杂交) 、导入杂交和育种性杂交3种, 不同组合的杂交均有其特殊性和不同的应用价值。李全等[8]认为在正常年景下, 高原型牦牛初生、1周岁、2周岁、3周岁和4周岁的体重分别为 (11.90±2.10) 、 (98.27±24.33) 、 (162.63±27.37) 、 (194.52±45.05) 和 (237.62±33.44) kg。出生时, 改良型牦牛的体高、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高原型牦牛 (P<0.01) , 胸围、管围和体重比高原型牦牛分别高出1.15 cm、0.12 cm和0.39 kg;1周岁时, 改良型牦牛的胸围和体重极显著低于高原型牦牛 (P<0.01) , 体高、体长和管围比高原型牦牛分别低1.40、4.57和0.18 cm。认为在品种改良现阶段, 良种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内容, 但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才是体现改良效果、发挥改良潜能的关键。朱世海等[1]报道认为高原型牦牛体高明显高于环湖型牦牛 (P<0.05) , 管围、体长、胸围明显长于环湖型牦牛 (P<0.05) , 雌性牦牛之间的体长和管围无明显差异 (P>0.05) 。

3.2 存在的问题

1) 草畜矛盾激化。

草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草场大力保护、合理利用和重点建设。青海省草原辽阔, 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适于人工种草的地方很少;且建立人工草场投资大、工作任务重、技术措施要求高, 因此靠以建立人工草地为重点来饲养大量牲畜是很难实现的。

2) 品种退化严重。

由于近亲繁育现象严重, 青海高原型牦牛已表现出品种退化的趋势。为加强对青海牦牛的保护, 确定了正承担着农业部“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资源保护”和“青海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建设任务的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 大通种牛场已形成年供1/2野血种牛800头和野血牦牛冻精2 032粒 (支) 的规模, 对复壮牦牛可起到积极作用。

4 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平衡草畜, 减轻草场负担。

在固定生产、承包草原使用权和实行以草定畜的基础上, 进行计划利用和封滩育草, 严防过牧乱牧, 使草原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还要刹住草原继续退化的势头, 促使牧草由恶性循环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 增加单位面积的产草数量、提高牧草质量。另外, 修建围栏是保证草场计划利用、实行轮牧和封滩育草的有效措施, 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力争早建、多建一些围栏 (包括铁丝网和土墙、石墙等围栏) , 以保证草原可持续利用。

2) 加强品种选育, 促进种群复状。

继续实施好牦牛种子工程, 大力、高速地发展牦牛内部结构调整, 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本品种选育, 实行科学养育, 制订区域规划;强化科学研究工作, 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加快畜群周转, 提高出栏率, 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3) 加大对高原型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品牌特色的牦牛肉制品、营养保健品、绒毛制品, 对牦牛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及深度开发, 振兴民族经济势在必行。牦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对牦牛产业进行文化挖掘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世海, 张军.青海牦牛的类群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 2008, 29 (5) :78-80.

[2]罗晓林, 徐惊涛, 孙域, 等.青海省三种类型牦牛生产性能测定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 2008 (7) :33-35.

[3]卢福山, 张才骏.高原型牦牛8项血液指标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 (4) :5-6.

[4]张君.青海高原型牦牛产犊间隔及体况调查[J].中国草食动物, 2005, 25 (5) :32-33.

[5]谭生魁.高原型牦牛繁殖性能及体况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10) :158-159.

[6]张玲勤, 张腊梅.青海高原型耗牛毛、绒品质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1994, 11 (4) :29-31.

[7]张君, 余四九.高原型牦牛繁育状况及繁殖母牛体况调查[J].畜牧与兽医, 2005, 37 (8) :21-22.

青海省互助县白牦牛资源调查报告 篇4

1 分布地区及存栏数量

据调查, 互助县白牦牛共存栏6 000头, 主要分布在互助县巴扎乡、加定镇、松多乡三个藏族乡镇, 另外南门峡镇、边滩乡、五十镇等脑山地区及偏远山区有零星分布, 但数量较少, 只有300多头, 占白牦牛总数的8.3%。从目前白牦牛饲养现状来看, 存栏数量逐年减少, 因此该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扩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 分布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

白牦牛主要分布在互助县的北山地区, 位于青藏高原, 东临祁连山东端, 境内有北山森林公园, 交通便利, 有民门公路、威北公路相纵通过, 加定镇与甘肃省天祝县、永登县相连, 巴扎乡与青海省海北州相连北山地区西北高寒, 东南低暖, 年均气温1.5~2.8℃, 最低气温-17.5~-29.5℃, 年降雨量453~595 mm, 多集中在6~8月, 海拔2100~2 800 m, 可种植小麦、油菜、蚕豆等农作物, 山区海拔2 800~4 350 m以上, 无绝对无霜期, 主要经营畜牧业。北山地区面积133 540 hm2, 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24 600hm2, 主要为灌木草场、草甸草场和森林草场, 牧草生长期有5~6个月, 主要生长金腊梅、高山柳、杜鹃、垂穗披碱草、苔草、蒿草、棘豆草和野苜蓿等。

3 饲养现状

互助县白牦牛存栏6 000多头, 占全县牦牛总数的38%。现在由于白牦牛的肉、乳生产性能低, 经济效益差, 因而农牧民不太重视白牦牛的选育和饲养。为了增强适应性和提高生产性能, 常用黑公牦牛配种, 致使其后代毛色混杂。白牦牛是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独特品种, 有披毛纯白如雪、对高寒严酷草原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的特征。目前, 白牦牛的繁殖仍处于自然交配的状态, 造成近交退化, 毛色遗传不稳定, 体形体貌、生产性能参差不齐。在6 000多头白牦牛中, 真正符合纯种的占60%左右。北山地区草场退化严重, 冬季饲草料缺乏, 因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从而导致白牦牛数量不断减少。为了有效保存好互助县白牦牛品种资源, 2006年互助县政府拨付资金, 实施良种工程项目, 从甘肃省天祝县引进纯种白牦牛6头, 投放到北山地区改良当地牦牛, 以提高互助县白牦牛的体质, 扩大白牦牛的种群数量。

4 体形、外貌特征

白牦牛全身被毛白色, 皮肤为粉红色, 眼球为玉白色, 眼圈常呈现潮红, 眼睑皮肤缺乏色素, 受光、雪刺激会流泪发炎, 患上眼病。在白牦牛生产区中, 真正符合的纯种只占60%左右, 也有毛色纯白, 但角的上端或下端为玉白色或黑角、黑眼圈;有的皮肤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斑;其余多为白黑花或白花色。

5 生产性能

5.1 产肉性能

对3头成年公牛进行屠宰测定, 平均活重为340 kg, 胴体重146 kg, 屠宰率为42.9%。

5.2 产乳性能

据对巴扎乡10头成年牛产乳量的测定, 挤乳2次, 平均日产乳0.95 kg, 泌乳期按190 d算, 白牦牛的产乳量为180.5 kg。

5.3 生长发育

白牦牛和其他牲畜一样, 产后能吃到充足的母乳。采食到好的青草时, 生长发育很快, 但由于目前冬春季节缺乏饲草, 母牛营养差, 胎儿发育不良, 出生体重公母牛分别为12.5 kg和12.01 kg。白牦牛5周岁时才能达到体成熟。

6 适应性能

白牦牛的适应性能较黑牦牛差, 只适于在海拔较低、气候较暖、日照和辐射较低的地区放牧饲养。

7 饲养管理

长期放牧饲养, 管理粗放, 饲养水平相当低。夏秋季节自由放牧, 冬春季节有圈无棚, 没有补饲或很少补饲。遇到雪灾时补少量的青干草、麦秸、青稞秸等, 一般补喂精料, 管理方式也很简单。

8 发展思路

在白牦牛的发展上采取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思路, 坚持“保护资源、扩大数量、科学利用、发展产业、整体推进、增产增效”的原则, 走保护、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为了加强对青海白牦牛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提出如下思路与建议。

(1) 采取科学先进的活体保护和生物技术等保种手段, 建立完善繁育、扩群体系, 不断扩大白牦牛的存栏数量。

(2) 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兴办加工企业, 争取在白牦牛的牛肉系列、牛乳制品、绒毛制品皮革加工等产品的开发及工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加工生产适销对路、市场竞争力强的白牦牛系列产品。

(3) 加大投资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及产品开发利用等工作前景广阔, 积极申报项目, 引进技术人才, 吸收社会投资,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白牦牛的品种资源, 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青海牦牛 篇5

1 贵南县发展牦牛业的有利因素

1.1 地域优势

贵南县属环湖地区, 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 县辖4个乡2个镇。总面积为6 693.74 km2, 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库区, 地处黄河谷地、芒拉河谷地及滩地、高山, 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 平均海拔3 100 m,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年均温2.2 ℃, 年均降水量413.95 mm。草地可利用面积48.6万hm2, 以生产藏系绵羊、牦牛及山羊为主。2004年各类牲畜62.08万头 (只) , 其中牦牛存栏数为9万头, 占全县牲畜总数的14.5%;每年出栏牲畜约29万头 (只) , 商品率达40%;可提供各类皮张15万张左右、牛羊肉5 300 t, 贵南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近年来, 贵南县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年种植当年生牧草0.52 万hm2, 草场资源丰富。由于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有利于牧草生长, 使牧草形成了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 粗纤维低"三高一低"的营养特点。产地环境提供了牦牛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力开发青藏高原无污染的牦牛绿色肉食品前景广阔。

1.2 产品特色优势

牦牛在纯天然放牧饲养条件下, 所生产的牛肉风味独特, 类似于野牛肉, 肉质鲜美, 蛋白质含量高 (20%~23%) , 脂肪含量低 (5% 左右) , 含 Zn、Fe、Mn、Cu、Mg、Ca、Co 等矿物质元素, 氨基酸含量也较高。同时, 牦牛具较高的产肉性能, 其屠宰率一般为 45%~55%, 个别的可达 60% 。贵南牦牛产品品质优良, 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药物和促生长物质, 是典型的绿色保健食品, 随着人们对绿色畜产品选择性的增加, 牦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开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兴趣和关注。同时, 牛绒是特种高级别毛纺原料, 许多性能都超过山羊绒及兔毛。专家测算, 如对牦牛皮、毛、肉、乳、骨进行综合开发, 可获得5倍的高增值经济效益。

1.3 市场优势

目前, 牦牛肉在国内市场售价平均在35元/kg左右,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很明显。牦牛奶是奶商品的重要原料, 青海奶类商品的80%以上都来源于牦牛奶, 牦牛乳蛋白质含量平均为 5.2%, 干物质总量比黑白花奶牛高出1.2~1.4倍。牦牛奶质量优, 脂肪球大,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 可生产优质黄油, 加之生产成本低, 仍具较强的竞争力。牦牛绒是近年毛纺织品的紧俏原料, 牦牛绒无髓毛含量高、纤维细度小, 而强力和伸度较高, 其纺织品与山羊绒相比近似于同类产品, 但价格比山羊绒低, 因此牦牛绒开发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开发和利用牦牛生化制品方面, 研究较多的是牦牛的血液生化制品, 如血红素、血浆蛋白粉、血红蛋白粉和一些必需氨基酸, 近年, 青海、四川、西藏等地都进行牦牛血液 CuZn-SOD 提取研究。

1.4 政策优势

近年来, 贵南县紧紧围绕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依托贵南县畜牧业优势资源, 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集中连片、规模饲养, 建立健全畜种改良推广服务体系, 引进良种畜, 搞好改良, 提高良种畜比例, 积极建设贵南县畜牧业高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十五"以来, 贵南县依据本县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 以畜种畜群结构调整为重点, 合理调整生产布局, 实施"牦牛提纯复壮技术推广"项目, 将引进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在过马营镇达拉乡等4个牧业村广泛开展牦牛提纯复壮工作, 杂交效果明显, 经济效益显著。

2 牦牛品质退化情况

据在临近贵南县的果洛州等地区调查[1]表明, 牦牛的主要经济性能指标呈下降趋势, 主要表现在个体成年牛体重下降, 公牛体重在400 kg以上的较少, 母牛体重大多只有200 kg左右, 屠宰产肉量低, 平均胴体74 kg。牦牛生长发育缓慢, 产犊时间推迟, 繁殖力很低, 母牦牛一般4岁产犊, 三年产两胎, 犊牛成活率下降, 繁殖成活率仅为45%~60%, 母牦牛产奶时间在4~5个月, 年产奶量平均在220~310 kg。

3 贵南县牦牛品质退化的主要原因

3.1 生态环境的改变

由于贵南县地处高寒地区, 风雪、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 牦牛需要进行各种生理机能调节来适应自然环境, 这样就改变了牦牛原有的遗传特性, 也改变了牦牛品质特性。

3.2 草与畜的矛盾

草畜矛盾无法缓解, 贵南县牧草生长期为161 d, 枯草期204 d, 加之牲畜严重超载, 草资源利用过度, 草场严重沙化、退化, 牦牛营养水平能量获得大幅度下降, 生长缓慢, 营养水平差, 体况发育不良, 致使牦牛提供畜产品能力下降。

3.3 畜群结构不合理

由于大多数牧民只注重牦牛数量的发展, 不注重畜群质量发展, 老畜、弱畜、劣畜数量增加, 导致畜群结构比例失调, 品质下降。

3.4 养殖观念落后

牧民在发展畜牧业中, 依自己经验主观臆断、无意识、不系统地选育牛群, 不论母畜品质好坏, 凡能繁殖的母畜都进行繁殖。被动式选育牦牛品质, 无科学和系统选育, 畜种改良"多、乱、杂、小"的问题严重是牦牛品质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

3.5 饲养管理粗放

牧民靠天养畜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通常采取大群混放的饲养经营管理模式, 牲畜生长慢、周转慢, 不利于畜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导致牦牛生产性能提高受到很大制约。

4 牦牛品种改良措施

牦牛是贵南县畜牧业的一个优势而不可替代的牛种, 但又是一个生产性能低, 未通过正规育种培育提高的原始畜种。因此, 贵南县牦牛的改良应从由遗传改良路线和非遗传改良路线两方面入手。

4.1 遗传改良路线包括本品种选育、导入野牦牛优良基因和种间杂交

(1) 本品种选育。

本品种选育要制定选育方案, 划定选育区, 确定选育群, 建立核心群。明确选育方向, 制定选育目标。根据牦牛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的主选性状应当是早熟性、日增重、后躯发育等肉用性状。将后备公牛分三步选留:半岁初选、一岁半再选、二岁半定选。落选者一律阉割, 定选的公牛投入母牛群中竟配, 能力弱者淘汰。后备公牛应当来自选育群或核心群经产母牛的后代中, 对其父的要求是:体格健壮, 活重大, 悍威强但不凶猛, 额头、鼻镜、嘴、前胸、背腰、尻部要宽, 颈粗短、厚实, 肩峰高长, 尾毛多, 前肢挺立, 后肢支持有利, 阴囊紧缩, 毛色全黑为佳。母牦牛的选择应当着重于繁殖力, 初情期超过4~5岁而不受孕者、连续3年空怀者、母性弱不认犊者都应及时淘汰。本品种选育要考虑远距离引进公牛, 更新血液, 防止过度近交。现在牧民的种公牛多在本群中选留, 近亲繁殖严重, 导致出现家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增重缓慢等退化现象。如果继续采取本交自然交配, 则上述弊端难以有效扭转。所以要抓好种公牛和母牦牛的选留, 或采用现代成熟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 则良种公牛来源问题, 通过外部配套顺利解决, 近亲繁殖问题也有效避免了, 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家牦牛退化问题。

(2) 导入野牦牛血液。

野牦牛是家牦牛最近的祖先, 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 野牦牛体格健壮, 体型外貌一致, 基因纯合度高, 属于优势的"原生亚种"。而家牦牛管理粗放, 无科学选育, 近交严重, 加之掠夺式的经营, 体格变小, 生长缓慢, 生活力降低, 属于退化的"驯化亚种"。 据试验测定[2], 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一代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同龄家牦牛群体平均提高15%~27%,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的统计小于1%, 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繁殖率较高, 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 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 产犊率为75%;产奶量和产绒量较高, 产奶量和产毛绒量同比家牦牛分别提高11%和19%, 按年剪毛一次计算, 成年公牦牛年平均毛绒产量为1.99 kg, 成年母牦牛年平均毛绒产量1.02 kg, 幼年牦牛年平均毛绒产量为1.07~1.19 kg;与其他牦牛品种相比, 有较高的比较整齐的生产性能, 初生重、6月龄重、18月龄重、胴体重、净肉重、繁殖率、绒毛产量等都比同等条件下的家牦牛提高15%以上或更多, 并能稳定遗传。在牦牛产区, 配种员技术熟练时, 在野外可采用"驮牛试情、人工保定、现场解冻、直把输精"的方法完成授配。无人工授精条件的可购含1/2野牦牛血的横交公牛, 按20∶1的性比投入家牦牛群中自交配种。

(3) 种间杂交。

是用普通黄牛和培育品种公牛自交或人工授精, 生产具有强杂种优势的犏牛, 属于经济杂交。单一的种间杂交生产犏牛, 优点是肉乳生产性能显著提高, 经济效益高;缺点是在第二代之后, 生产性能与生活力下降, 还有雄性不育的制约。单一利用野血牦牛进行种内杂交, 优点是提升了家牦牛的生活力抗逆性, 肉乳生产性能也有提高, 有效地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但与种间杂交的犏牛相比, 增产幅度却小得多。 种间杂交生产犏牛, 是获得高效益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仅靠单一的种间杂交手段, 没有野血牦牛种内杂交的参与, 杂交后代在青藏高原的适应能力与抗逆性也无法保证, 仍不能解决家牦牛的退化问题。因此, 把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组合在一起, 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 并且缺一不可, 实行集成创新, 是牦牛杂交改良较为理想的技术路线。

4.2 非遗传改良路线是指改善牦牛的生存环境条件, 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

主要技术包括改革放牧制度、延长采食时间, 加强犊幼牛选育, 建立补饲制度, 缩短出栏周期。

(1) 改革放牧制度。

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 搞好抓膘和配种。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 延长放牧时间, 让牦牛多采食。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 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 从而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 要控制好牛群, 使牦牛成横队采食, 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 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放牧根据轮牧计划, 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 可改善植被状态, 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 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 防止牦牛乏弱, 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 提高犊牛的成活率。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 早归牧, 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 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 一般体壮膘肥, 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 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 除跟群放牧外, 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 剧烈降温, 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 一般应停止放牧, 在棚圈内补饲, 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2) 延长采食时间。

牦牛终年放牧, 采食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其营养水平。青草期每天放牧18 h, 才可达到应采食量的90%, 满足基本需要。

(3) 加强犊幼牛选育。

犊牛培育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犊牛, 6月龄体重达到135 kg以上, 18月龄发情受孕, 顺利产犊。只吃1/3奶量的犊牛, 6月龄体重60 kg, 3~4周岁初情, 产犊困难, 公牛精液品质差。

(4) 建立补饲制度。

犊牛往往以10%的死亡率和25%~30%的体重损失度过枯草期。在枯草期对母牛、幼牛进行补饲, 减少体重损失, 对缩短体重补偿期, 提高养殖效益十分重要。试验表明[4]在高寒牧区现有的生产条件下, 限制牦牛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饲养水平低, 补饲水平越高, 牦牛体重在一定范围内增重就越快。贵南县草原缺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 不具备种植玉米、大豆的自然条件, 缺少玉米豆粕等精饲料, 从外地调运又受运费成本制约。因此母牛和犊牛一般补饲非蛋白氮、糊化玉米等精料, 膨化尿素解决了蛋白营养缺乏问题, 糊化玉米也能提高能量饲料使用效果。

(5) 缩短出栏周期。

根据贵南县草场季节性强的特点, 牦牛的生长育肥, 一定要充分利用暖季。暖季是高寒草场牧草的生长季节, 暖季牧草生长旺盛, 产草数量多。牧草质量好, 草场承载能力强, 能满足牲畜大量采食的需要。草鲜嫩营养丰富, 是牦牛生长育肥的黄金季节。在青草生长期, 除精料补饲外, 还要在青草期实行昼夜放牧。延长放牧时间, 增加采食量, 保证其在2年内育肥出栏。实验表明[3]牦牛犊二年育肥出栏, 肉质变得鲜嫩, 品质得到提升, 价格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世彪.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6) :47-49.

[2]张秀天.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的效果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7 (6) :19-20.

[3]谢荣清.杨平贵, 郑群英, 等.牦牛适时出栏技术研究报告[J].草业与畜牧, 2006 (4) :22-29.

青海牦牛 篇6

1 材料

1. 1 试验动物

藏羊种公羊1. 5 ~ 2. 0 岁,5 只,由玛多县种羊场提供。种公羊鲜精精液品质符合《山羊冷冻精液》( GB20557—2006) 中4. 2 新鲜精液的要求,即色泽乳白色或淡黄色,精子活力≥65% ,精子密度≥6 ×108个/m L,精子畸形率≤15% 。

大通牦牛种公牛3 ~ 15 岁,5 头,由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提供。种公牛鲜精精液品质符合《牛冷冻精液》( GB4143—2008) 中4. 2 新鲜精液的要求,即色泽乳白色或淡黄色,精子活力≥65% ,精子密度≥6 ×108个/m L,精子畸形率≤15% 。

1. 2 试验试剂

吉姆萨染液,由西格玛奥德里奇( 上海) 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2方法

2. 1 冷冻精液的获得及标准

藏羊: 采用家畜改良中心《放牧家畜冻精生产技术研究》推荐的最优冷冻程序进行藏羊精液冷冻。冷冻精液符合《山羊冷冻精液》( GB20557—2006) 中4. 4 冷冻精液的要求,即每剂量冷冻精液解冻后精子活力≥30% ,前进运动精子数≥2 000 万个( 项目指标要求) ,精子畸形率≤20% ,细菌数≤800 个。

牦牛: 依照《牛冷冻精液生产技术规程》( NY /T1234 - 2006 ) 进行牦牛精液冷冻。冷冻精液符合《牛冷冻精液》( GB4143—2008) 中4. 5 的要求,即每剂量冷冻精液解冻后精子活力≥35 % ,前进运动精子数≥800 万个,精子畸形率≤18 % ,细菌数≤800 个。

2. 2 试验研究内容及重复次数

藏羊鲜精与冻精顶体完整率对比; 牦牛鲜精与冻精顶体完整率对比; 藏羊与牦牛鲜精顶体完整率、冻精顶体完整率对比。重复3 批次以上。

2. 3 顶体检测方法

鲜精及冷冻精液采用吉姆萨染色法。冷冻精液依照《牛冷冻精液》( GB4143—2008) 中B. 3. 2 方法解冻,即37 ℃ 水浴中解冻3 支。鲜精、冷冻精液按B. 5. 3 的要求进行制片、染色、镜检、计算。 在1 000 倍显微镜下观察顶体。每个抹片至少观察200 个精子以上( 分左、右两个区) ,取2 片的平均值。

根据顶体的外形和损伤情况,将精子顶体分为4 种类型。

Ⅰ正常: 顶体形态完好,有明显的顶脊,顶体部分呈均匀一致的紫红色,核环部分呈规则的月牙形。Ⅱ顶体轻微膨胀: 顶脊消失,顶体外缘不规则; 顶体部分的染色深浅不一。Ⅲ严重膨胀: 顶体严重膨胀后,其边缘出现皱褶,有明显的条纹或者膨大呈冠状。Ⅳ顶体脱落: 顶体部分脱落( 顶体形成缺口并脱离或翻转) ; 顶体完全脱落。Ⅰ为正常完好精子,后三种均属顶体损坏的精子。

2. 4 顶体正常率计算

顶体完整率( % ) = 顶体完整精子数/精子总数 × 100 % 。

2. 5 对比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t显著性差异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藏羊、牦牛鲜精指标

藏羊和牦牛鲜精精液品质见表1。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1 可知,牦牛鲜精精液量平均5. 25 m L,精子平均密度11. 27 亿/m L,精子平均活力约73% 。藏羊鲜精精液量平均0. 90 m L,精子平均密度29. 35 亿/ m L,精子平均活力约75% 。

牦牛和藏羊的鲜精活力、鲜精精子畸形率无显著差异( P > 0. 05) ; 牦牛鲜精精子顶体完整率显著低于藏羊( P < 0. 05) ,但都符合冷冻精液生产要求。

3. 2 藏羊、牦牛冻精指标

藏羊、牦牛冻精精液品质见表2。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2 可知,牦牛和藏羊的冻精活力无显著差异( P > 0. 05) ; 牦牛冻精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藏羊( P <0. 05) ; 牦牛冻精精子顶体完整率显著低于藏羊( P <0. 05) 。

4 讨论

1) 新鲜精液品质因家畜种类、个体、采精方法不同而异。本研究中,牦牛和藏羊的鲜精都符合冷冻精液生产的相关要求。

2) 精子顶体在受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只有呈前进运动并顶体完整的精子才可能具有受精能力。事实上在正常的新鲜精液中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顶体异常的精子,但其比率不高,如牛平均为5. 9% ,猪为2. 3% ,如果新鲜精液精子顶体异常率超过14. 0% ( 牛) ,4. 3% ( 猪) ,受精能力就会明显下降。本次研究表明: 牦牛新鲜精子的顶体完整率为84. 92 % ,略低于林金杏等[1]87. 30 % 的研究结果,但差异不显著。藏羊新鲜精子的顶体完整率为93. 46% 。同是放牧家畜,牦牛鲜精精子顶体完整率显著低于藏羊( P < 0. 05) 。

3) 本次研究表明: 牦牛冻精精子顶体完整率为54. 02% ,较鲜精精子顶体完整率下降30. 9 个百分点; 藏羊冻精精子顶体完整率为84. 93% ,较鲜精精子顶体完整率下降8. 53 个百分点,即牦牛离体精子抗低温打击和冷冻伤害能力显著低于藏羊。

4) 青藏高原的牦牛、藏羊大多生长在海拔3 000 ~ 5 000 m的雪山草原,是高寒牧区最适宜发展的畜种之一。它们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耐粗饲、耐寒,有一整套独特的体质体态结构和生理机制,在终年露天放牧、无补饲、极为粗放的饲养条件下能正常繁衍并生产畜产品。一直以来青海拥有世界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牦牛和藏羊资源。据统计,全世界现有1 400 多万头牦牛,90% 分布在我国,其中青海就有490 余万头,占世界牦牛存栏量的35%[2]。同时,青海也是全国最大的藏羊养殖地,存栏藏羊1 300 余万只。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随着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推动青海畜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全面转变。青海省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立足牦牛、藏羊资源优势,着力实施“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战略。

摘要:为了研究牦牛、藏羊离体精子遭受低温打击和冷冻伤害差异,试验对牦牛、藏羊的鲜精采用最佳的冷冻程序进行细管冻精,比较其鲜精及冻后精子顶体完整率差异,并分析冻后精子顶体完整率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牦牛的冻精顶体完整率显著低于藏羊的(P<0.05)。牦牛精子冷冻后,精子顶体完整率为53.92%,较鲜精精子顶体完整率降低30.90个百分点;藏羊精子冷冻后,精子顶体完整率为84.93%,较鲜精精子顶体完整率降低8.53个百分点。牦牛离体精子抗低温打击和冷冻伤害能力显著低于藏羊。

关键词:牦牛,藏羊,冷冻精液,精液品质,顶体完整率

参考文献

[1]林金杏,阎萍,郭宪,等.冷冻保存对野牦牛精子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草食动物,2007(2):10-13.

青海牦牛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被检血清

清晨出牧前采集化隆县6个乡镇牦牛颈静脉血120份, 当天送化验室, 用离心机以2500r/min离心15min分离出血清, 冷冻保藏备用。

1.1.2 诊断液

弓形虫IHA抗原、阴阳性标准血清、稀释液均购自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由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1.3 器械

96孔110“V”型反应板、微量加样器、微量震荡器。

1.2 方法

1.2.1 加稀释液

在微量反应板上标记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空白和稀释液对照排位置。用微量加样器每孔加稀释液0.075ml。

1.2.2 加血清

在微量反应板的对应位置加待检血清, 阴阳性对照血清各0.025ml。

1.2.3 稀释

阴、阳性对照血清对倍稀释至第7孔, 待检血清稀释至第3孔。余孔为稀释液对照。

1.2.4 加抗原

冻干抗原按说明书要求稀释后以1500~2000r/min离心10min, 弃去上清液, 加等量稀释液摇匀, 至于4℃冰箱24h后使用, 每孔家0.025ml, 加完后将反应板置于微量振荡器震荡1~2min, 室温下静置4h或者置37℃恒温箱1~2h后判断结果。

1.3 结果判定

在对照阳性血清效价不低于1:1024, 阳性对照血清除第一孔允许有前带现象“+”外, 其余各孔均为“—”稀释液对照孔为“—”的前提下试验才成立, 否则应重做。待检血清效价达到或超过1:64为阳性, 以“++”为阳性终点。

2 结果

6个乡镇120份血清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雄先20%、查甫15%、金源20%、塔加25%、巴燕0、扎巴5%, 结果详见附表。

3讨论

(1) 本次调查共采集牦牛血清120份, 检测出牦牛弓形虫病在化隆县感染率为14.17%。在采集的不同乡镇都有分布, 说明该病在化隆县确有流行且普遍存在, 此结果高于李英等[3]在互助县牦牛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12.15%) 。说明本病在化隆县流行较重, 应引起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对本病的高度重视和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严格实行检疫淘汰制, 力争做到净化本病, 以减少对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2) 从附表可见, 化隆县不同乡镇牦牛弓形虫病感染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查甫、雄先、金源、塔加4个乡镇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扎巴、巴燕两个乡镇。分析其原因, 查甫、雄先、金源、塔加4个乡镇为藏族乡且是脑山地区, 饲草缺乏, 自然环境比较恶劣, 经济条件较落后, 属于天然放牧地区。而扎巴和巴燕两个镇位于县城周边, 自然环境与饲养条件较优。脑山地区群众每年两季驱虫积极性和主动性高, 也是放牧与舍养补饲相结合。据李宗文[4]等报道猫科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 在本病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化隆县猫和狗也大都集中在上述四个藏族乡, 因此笔者建议加强饲养管理, 在牦牛养殖地区限制猫科动物的数量和限制猫科动物与放牧牛群的接触机会, 对于牦牛弓形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意义, 同时还应鼓励农牧民对于饲养的猫科动物积极采取驱虫和加强饲养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动物疫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马凤莲, 李永军, 王义兆.山羊流产病因调查[J].甘肃畜牧兽医杂志, 2001, 37 (18) :28-29.

[3]李英, 李增魁, 圈华等.青海省互助县牦牛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 2010, 36 (4) :18-19.

上一篇: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下一篇:理想课堂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