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

2024-08-20

青海海东(共5篇)

青海海东 篇1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文条件及制度安排的不同, 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存在差异。适度的差异有利于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 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青海省海东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 是青海省除了西宁市和其下属三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湟中县, 湟源县) 之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 具有相当长的开发历史, 加之其地处全省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河湟谷地, 因而在全省经济中占十分显著的地位。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从总体上来说, 随着经济和社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 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程度的提高,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日趋成熟。但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条件或者自然条件而产生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研究海东六县间的区域差异, 揭示区域经济差异特征, 并相应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 以促进区域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青海海东地区包括以下六个县级区域, 分别为: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总共6个县域单元, 其中, 平安县为海东行署地区首府所在地。衡量区域经济水平的常用统计指标有GDP、CPI等值, 但是对于县级区域来说, GDP是比较好的统计数据, 且人均GDP能够比较充分的反映出区域差异的内涵, 并且能够从现行的官方统计中获得, 数据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好, 本文中的统计数据资料均来自《青海省统计年鉴》 (2001-2010) 。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依托人均GDP为总体指标, 用标准差 (S) 和变异系数 (V) 分别衡量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undefined

公式 (1) 为标准差计算公式,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 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其中公式中得Yi为第i区域的人均GDP, 其中N为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公式 (2) 为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 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 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 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 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单位和 (或) 平均数不同时, 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 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 (相对值) 来比较。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 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 (或) 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其中公式中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2 海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2.1 各县经济总量的对比分析

本文以2001年至2010年六个县, 十年之内的GDP统计如下,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由2001年至2004年全区GDP都呈稳定增速发展, 从2005年至2010年, 除平安、互助、乐都、循化四县都在稳步发展之外, 民和在2004年至2009年GDP呈减少趋势又缓慢上升。化隆从2004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至2008年后又恢复缓慢增长。互助县地区GDP一直位于海东地区第一位, 在2001、2005、2010年这三个时间段互助县比GDP最低的循化县分别高出84703.3万元、116413万元、349343万元, 两者之间的GDP差距越来越大, 两个县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2 各县人均经济水平的差异

将近十年人均GDP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平安县的人均GDP远远领先于其他五县, 2010年达到21107.12元, 由于人口数量的差异, 在各县的GDP中处于第四位的平安县在人均GDP中却高于位于GDP处前三位的互助、乐都、民和三县, 2010年分别高出互助、乐都、民和三县9044.75元、8604.78元和14138.87元。

2.3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差异

现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所得出的结果作出图表, 进行分析:

结合表1数据, 从2001年到2010年, 以标准差为测度得到的海东六县的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10年之内, 总体上呈直线扩大趋势 (图3) :从2001年的1227.75元上升到2010年的5254.33元。从2001年到2005年绝对差异扩大的速率趋向一致, 均值为287.72元;从2006年到2010年, 绝对差异的速率开始加剧, 均值为646.98元。

变异系数 (图4) 从2001年至2004年都处于一上一下的缓慢增长状态, 而在2005年之后开始逐步缓慢上升, 到2009年后又有降低的趋势。在2001至2010年期间, 六县县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以2004、2005、2009年为折点, 呈现出一个斜N型波动。2001至2004年期间波动较小且趋于稳定, 2004至2006年期呈现出倒V型的增长状态, 2006至2009年期间维持在变异系数较高的平稳状态, 显上升趋势。这说明2006-2009年六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的变化趋势, 而2010年期间则呈出下降趋势。因此, 对于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演变, 从整体上看, 2004年前后六县县域人均GDP空间分布相对差异较大, 以2004年为参照, 2001年至2004年期间各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相对差异明显较小, 且这种空间上的相对差异格局在2001年至2004年这4年期间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很小, 基本上保持一上一下微弱波动稳定。从2006到2010年各县县域人均GDP这种较大的空间相对差异随时间的推移仅呈现平缓上升趋势。

3 区域经济产生差异的原因

3.1 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

海东地区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区, 是青海省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但由于地处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及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地理的交汇处, 具有三大自然区过渡带的特点, 水文、气候、地形影响着各县资源禀赋, 区域差异相差较大。平安县凭借着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加上人口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决定了该县产业密集度和布局方面的优势地位, 也确立了其在海东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循化化隆两县由于矿产资源和道路资源优势较弱而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后两位。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以工业为例, 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组合条件约束, 2010年六县工业产值总和仅为505451万元, 仅占全省工业经济的31%, 可以看出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是阻碍海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3.2 区位与交通因素

(1) 区位:

平安县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 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离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 是西宁市卫星城镇之一, 具有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除去互助县以外, 其余四县均以平安县为起点呈两条放射线状的区位布局, 其中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后两位的化隆、循化两县分别距离平安县75公里和128公里, 呈三点一线, 交通区位网密度低, 集散功能较弱, 所以在经济发展当中两县明显落后于其余四县。

(2) 交通:

平安县是六县当中唯一一个具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种交通方式的县, 其次是具有高速公路、铁路的乐都民和两县, 再次是拥有高速公路直接连通县城的互助县, 最后是只有省道相接的化隆和循化两县。运输方式越多, 交通线越长, 表明该地区可聚集的生产要素总量也越大, 信息量也越大, 这个地区的生产就越容易得到进步、发展。所以地处兰西高速、兰西铁路的平安、互助、民和三县具有的交通区位是相对最好的, 交通优势也是三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而仅有临平 (临夏-平安) 公路贯穿的化隆循化两县, 交通优势明显不足。可以看出交通问题是制约化隆循化两县经济的重要瓶颈。

3.3 产业结构因素

(1) 主导产业不明确, 制约了扩散效应的发挥。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 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 以技术优势改变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具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海东地区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 由于各个县的自然资源参差不齐, 再加上缺乏主导产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各县产业增长不匹配, 县域之间产业联系小, 导致区域内经济差异扩大。

(2)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集聚效益不明显。

产业集群理论认为, 在区域经济中, 产业集群发挥着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益, 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 并能降低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海东地区虽然初步形成了采矿冶炼、水电、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但大都为中小型企业, 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缺乏集聚效应。

4 提出的对策

4.1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资源禀赋

县域等级城镇中多数人还主要是从事农业产业为主, 农业收入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加快农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以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产量供应, 提升自身品质为主要出发点, 通过政府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 从各个县的实际出发, 凭借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资源优势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行品牌道路, 做特色产业, 产业化发展。如平安县可利用与西宁市的紧密联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制造, 供应城市及旅游特产和发展铝业及铝深加工产业、藏毯加工业;循化县发展以辣椒和核桃为经济作物的产品加工制造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轻纺织工业。互助县为高原青稞酒基地, 应凭借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增加投资, 将青稞酒产业做大做强, 以及发展造纸, 石膏加工、建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民和县应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建材、石油勘探开发等产业, 借助兰州市的重工业基础增强自身工业经济发展。化隆县应着重发展铝业、硅铁为主的高载能产业和矿泉水开发等产业;乐都应以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发展蔬菜种植和蔬菜深加工产业。

4.2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海东六县当中只有平安、互助、民和、乐都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域, 而化隆、循化两县仅有临平 (临夏-平安) 公路贯穿两县, 化隆县虽然有通往民和和乐都两地的公路, 但是这两条公路使用率比较低, 与民和乐都两县的经济联系弱, 高等级公路只有以阿代为起点的平阿高速公路, 交通优势弱, 区位优势显示出不足。因此加强区域内的交通路网建设, 增加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构建六县区域内综合运输体系, 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3 合理布局产业格局,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1)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

不断提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选择和发展海东地区主导工业, 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阶段,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应遵循以发展农业特色化, 充分发掘高原特色的农业优势、以促进工业规模化, 大力发展有色金属, 黑色金属加工业和金属制品的工业优势。

(2) 加快二元结构转变,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海东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因为工业生产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 所以加快二元结构转变可以使工业生产从农业中得到大量劳动力的供给, 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3) 加强地区合作, 提高区际产业关联度。

区际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与区域内各县以及与周边县市的区内和区际合作, 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 提高区际产业关联度, 发展新的工业部门, 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化生产, 可以为海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远景配置创造条件, 同时, 区际分工合作也可以缩短运输距离,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竞争力。

总之, 要缩小六县之间的差异, 必须要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及现有产业优势,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 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布布局, 在地区和地区之间, 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合作互惠的发展格局, 在各县优势资源和和技术及政策带动下, 构建海东六县共同有效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张雪, 张广胜.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12 (3) :284-287.

[2]张宁, 卫海燕.基于泰尔指数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5) :183-186.

[3]杨风, 李继红.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统计, 2010, (11) :46-47.

[4]余甫功, 欧阳建国, 欧晓万.区域经济差异的多指标测度及泰尔分解—以广东省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 2010, (12) :159-164.

[5]王文静.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6) :45.

[6]郭影, 韩冬冰.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分析[J].绥化学院, 2010, 8, 30 (4) 69-70.

[7]陈晓婷, 田成诗.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评价及趋势预测[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8, 194 (8) :101-103.

[8]何容, 陈瑞吕.湖南省县域单元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2, 22 (4) :81-87.

[9]邓青春.2000年以来西藏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分析及对策[J].四川林勘设计, 2010, 3 (1) :8-12.

青海海东 篇2

1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1.1调查时间

2015年8月~2016年6月。

1.2调查地点

海东市区各个公园、学校、机关单位、各个广场等的草坪以及居民小区、工厂绿化带等。

2调查方法

2.1取样方法

用倒置的“W”九点取样法(由Dew提出,Gordon改进并加以应用)每个样点为0.25m2,每个样点的调查内容包括:杂草的种类、株数、平均高度等。

2.2计算方法

田间频度(F):某种杂草的田间频度为该杂草出现的田块数占总调查田块数的百分比。

3结果与分析

3.1杂草的种类

3.1.1海东市区公园杂草的种类。对海东市各大公园进行了54块样地的调查,总面积为10000m2。统计分析发现,有51种杂草,隶属于20科10属,其中:1年生杂草有17种,多年生杂草有34种,其优势种的杂草为:藜、大巢菜、苜蓿、车前、蒲公英、野艾蒿、苣荬菜、刺儿菜、苦苣菜、老鹳草、巴天酸模等。

3.1.2海东市区广场的杂草种类。对海东市区的广场共进行了36块地的调查,调查面积为16400m2。经统计分析发现47种杂草,隶属于16科11属,其中:1年生杂草26种,多年生杂草21种,其优势种的杂草为:苦苣菜、苣荬菜、刺儿菜、车前、蒲公英、野艾蒿、野薄荷、荠菜、萎陵菜、苜蓿等。

3.1.3海东市区各个校园的杂草种类。对海东市各个校园景象了24块样地的调查,总面积为7000m2。统计发现35种杂草,隶属于16科10属,其中:1年生杂草17种,多年生杂草18种,其优势种的杂草为:巴天酸模、蒲公英、萎陵菜、赖草、田旋花、野艾蒿、黄花苜蓿等。

3.1.4海东市区各个机关单位杂草的种类。调查了机关单位53块草坪,调查面积为12700m2。经统计分析,发现43种杂草隶属于14科12属,其中:1年生杂草22种,多年生杂草21种,其优势种的杂草为:藜、苜蓿、大巢菜、车前、泽漆、蒲公英、荠菜、繁缕、冬葵、苦苣菜、刺儿菜等。

3.2杂草的危害

3.2.1海东市区公园的杂草危害。通过对海东市各大公园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危害公园草坪的优势种有14种,占27.47%,分别为车前、蒲公英、野艾蒿、冬葵、苦苣菜、刺儿菜、老鹳草、西泊利亚蓼;次要的有37种,占72.53%,有薄荷、黄花蒿、茵陈蒿、阿儿泰紫菀、二裂叶委陵菜、宝盖草、婆婆纳、猪秧秧、菊叶香黎、披针叶黄花、阔叶独行菜、节裂角茴香、黄花铁线莲、飞莲、青紫、防风等。

3.2.2海东市区广场杂草的危害。对市区各个广场的调查发现,危害草坪的杂草优势种有12种,占25.53%,分别为:苦苣菜、苣买菜、刺儿菜、车前、蒲公英、大巢菜、防风、野薄荷、苜蓿、野艾蒿、萎陵菜、荠菜;次要的有35种,占74.47%。

3.2.3海东市区各个校园杂草的危害。对各个校园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危害高校草坪杂草优势种的有12种,占34.29%,分别为巴天模、委陵菜、黄花苜蓿、大巢菜、野艾蒿、紫菀、赖草、老鹳草、车前、苦苣菜、田旋花、蒲公英;次要的有24种,占65.71%。

3.2.4海东市区各个机关单位杂草的危害。对海东市各机关单位的杂草调查分析发现,危害草坪杂草优势种的有15种,占34.88%,分别为:苣荬菜、老鹳草、藜、苜蓿、大巢菜、车前、繁缕、荠菜、蒲公英、野艾蒿、冬葵、苦苣菜、刺儿菜、宝盖草、扁蓄;次要的杂草有28种,占65.12%。

4建议

4.1化学防治

4.1.1播前杂草防除。草甘膦667m2(有效剂量)60~80g、克芜踪50~60g兑水30kg,于杂草生长旺盛期使用,能有效防除1年生和多年生单子叶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

4.1.2定植草坪杂草出苗前防除。氟草胺667m2(有效剂量)200g兑水30kg,杂草萌发高峰前使用,防除1年生禾本科和某些阔叶杂草。

4.1.3定植草坪杂草出苗后防除。2.4-D丁酯667m2(有效剂量)30~35g、麦草威12g、绿草定20g、苯达松70g兑水30kg,均匀喷于杂草植株,防除阔叶杂草。

4.2其它防治方法

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草坪草种,处理好草坪坪床,利用生长快的保护草种为发芽慢的主要草种遮荫,并抑制杂草生长。

摘要:以海东市为中心,对其区域内的公园、高校、广场、机关单位等地的草坪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东地区常见的草坪杂草有84种,隶属于21科16属;草坪杂草1、2年生杂草有32种,多年生杂草有52种,菊科、禾本科、豆科、唇形科和十字花科杂草有32种,为优势杂草种群;草坪杂草在5~11月为危害期,5~9月为严重时期;采用机械防除和化学药剂防除,配合高水平的养护管理可得到有效防治。

关键词:草坪,杂草种类,危害,分布

参考文献

[1]吴晓霞,黄春华,金银根等.扬州草坪杂草分布与动态的研究[J].杂草科学,1999(4)

[2] 陈佐忠.面向21世纪的中国草坪科学与草坪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樊丛梅,张恩平.草坪杂草发生及防除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8(1)

[5] 孙吉雄.草坪技术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6] 林正眉,杨义金.深圳碧海湾高尔夫球场草坪春季杂草及防除策略研究[J].草业科学,2003(2)

[7] 尚以顺,唐成斌.贵州南部地区草坪主要杂草及危害情况调查[J].杂草科学,1997(3)

青海海东 篇3

一、当前海东地区兽药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兽药市场混乱, 无证经营普遍

首先, 海东地区兽药经营点每年要从省外购进大量的兽药及饲料添加剂, 县、乡经营网点多, 进货渠道广, 粗制滥造的药品、假药、三无药品和地方分装的兽药、抗生素充斥市场, 造成药品质量达不到要求, 质量无保障, 预防、治疗效果不佳, 疫病得不到有效防治甚至进一步复杂化;其次, 执法监督队伍不健全, 县级负责单位只对乡兽医站核发《兽药经营许可证》, 而对乡村一级兽药市场的管理处于空白, 无证经营现象比较普遍, 且经营渠道不明确, 致使一些药贩子乘机将假冒伪劣兽药推销给村防疫员或个体商贩, 导致村防疫员和个体商贩经销假冒伪劣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现象普遍。

(二) 兽药监管系统主体不明确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5号) 中没有明确兽药监管的主体, 在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农医发[2005]19号) 中, 将兽药监管等行政执法归为“动物卫生监督所”, 而不是兽药监察所。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行, 兽药监察所承担监督任务的机构职能需重新定位。

(三) 基础设施薄弱, 监管效率发挥不够

海东地区地、县虽然成立了兽药饲料监察所, 但无检测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具体监察、检测工作无法开展, 兽药饲料质量监察控制难度大;各县畜牧部门虽有兽药监督员, 但都是兼职, 难以对兽药市场实施监督监管。同时, 由于广大动物饲养户对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 动物饲养中使用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 对相关兽药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国家颁布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部关于加强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法律法规, 但各级政府及有关业务部门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未引起高度重视, 许多兽药经营者尤其是乡村一级的经营者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很少。

二、建议及改进措施

(一) 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加大《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畜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经销商和用户对兽药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印发宣传资料、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形式, 使兽药经营者和养殖场 (户) 自觉接受兽药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二) 理顺管理体制, 狠抓队伍建设, 确保监管工作的高质高效

尽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 理顺组织机构, 健全管理体制, 整合畜牧兽医执法资源, 实施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形成上下协调, 监督顺畅的执法体系。通过落实执法责任制, 狠抓队伍建设, 一是严格用人制度, 优化人员结构, 对一些法制观念淡薄, 素质差, 违章违规办案不履行职责等不合格人员坚决清除, 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从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三方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

(三) 加大投入, 改善基础设施, 提高兽药监管水平和检验检测的科技含量

兽药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公益性活动, 各级政府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 特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配齐检验检疫设备, 并取得资质认证, 改变执法“短腿”, 及时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 净化兽药、饲料市场。

(四) 开展畜禽产品质量检测, 确保上市肉品的无公害化水平

结合产地检疫, 对规模养殖场要经常性地开展督查, 认真查验用药记录和兽医处方使用情况, 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并定期对出栏的畜禽进行兽药残留检测, 公布检测结果, 确保动物产品的无害化、标准化, 通过药效管理, 逐年提高上市肉品的卫生质量, 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五) 坚持兽药饲料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查制度

建立一套兽药饲料监督管理体系, 做到监管横到边、竖到底, 不留死角。特别重视对那些违禁、药残大、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的监管力度, 确保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用药安全。

(六) 加强部门协作, 开展联合执法

青海海东 篇4

首先, 区域位置优越,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海东地区因处在青海省内著名的青海湖以东而得名, 是青海省一个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祁连山脉位于青海省和甘肃省的交界上, 海东地区位于祁连山脉南部的湟水谷地, 河流密布,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 同时拥有平安、乐都、民和等盆地, 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而且河湟谷地是青海最适宜农耕和人居的地区, 其大部分区域即为海东地区。更为重要的是, 海东地区坐落在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两个省会的交界处, 交通便利, 通信便捷, 成为了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 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海东地区作为青藏高原的入口城市, 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气候最宜人、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块宝地。

建区35年来, 海东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攀升。1978年, 海东全区GDP仅有2.27亿元。到90年代中期, 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2007年, 地区生产总值首破百亿元大关。2012年, 海东地区GDP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位列全省第一, 第三产业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全省前列。2012年, 海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4.13亿元, 是1978年的120.76倍。海东地区随着自身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以海东工业园区为载体, 形成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推动了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为撤地建市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地方政府倾力配合。

从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战略角度出发, 伴随着东中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国家和青海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 势必给海东经济社会转型、撤地设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其中包括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国家对西部和藏区扶持力度的增大以及海东地区被纳入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规划等。“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兰州--西宁地区列入重点开发目标, 标志着将兰西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东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海东地委、行署在2011年初提出了“在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 做出了“工业园区建设海东具有后发优势, 东部城市群建设海东是主战场, 现代农牧业发展海东是先行者”的重要判断;得出“海东经济形态将由单纯的农业经济向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转变, 社会形态将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海东经济发展将发生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的重要结论;2011年2月, 海东工业园区正式成立。海东工业已经构建起了“一区四园二个集中区”的工业布局, 建成以冶炼、酿酒、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能源、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已经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当前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 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青海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前后出台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公共政策, 所有都把海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以期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 “地区”行政体制落后, 经济形态单一。

海东通过35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地区”这一行政体制和单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已经严重阻碍了海东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并成为了制约其前进的瓶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机制创新, 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 是解决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重要条件,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 也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保障, 因此, 海东地区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与东中部城市化建设相比, 青海城市化发展和建设水平普遍较低, 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 海东地区所辖六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平衡合理。除了省会西宁市、德令哈和格尔木两个县级市以外, 人口比较密集的东部地区还没有形成中心城市, 明显出现城市断层。长期以来, 由于兰州和西宁两个省会城市各自为中心, 使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东西和中间分离的局面, 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海东地区城镇发展相对滞后, 成为整个区域性发展的空白地带。海东所处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 而且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东, 海东的发展虽有成效, 但与其它发达地区差距仍然很大, 仅靠发展农业很难实现2020年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要实现全省和海东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统筹发展, 与全国其它地区一道建成小康社会, 就必须改变海东现行的行政体制, 促进海东经济形态由单纯的农业经济向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转变, 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让海东经济发展将发生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 而海东撤地设市, 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必然途径。

最后, 促进民族地区新发展, 建设和谐稳定新海东。

从民族结构看, 海东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海东地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为77.83万人, 占55.72%, 少数民族占44.28%;其中回族为27.37万人, 占19.59%;藏族为13.24万人, 占9.48%;土族为11.50万人, 占8.23%;撒拉族为8.97万人, 占6.42%;蒙古族为0.62万人, 占0.45%。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城镇化可以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进一步接受现代文明, 尤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让民族地区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藏学专家何峰说。

海东地区属于高原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具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缺陷, 同时又受地理环境、人才技术、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加上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经验可以借鉴, 所以撤地建市即是机遇又是挑战。近日, 玉树的撤县建市再次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建设的支持和加快藏区发展的决心, 海东的撤地建市对于玉树必然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另外海东市与玉树市作为青海省两个新生城市东西遥相呼应, 互帮互助, 共同发展。海东地区撤地建市必然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等新问题必然需要海东地区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居住、失地农民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 保证建设和谐魅力新海东。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 海东地区撤地设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欠发达地区、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 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及我省的发展战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 不仅符合海东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符合全省人民的共同利益。

海东建区35年来, 经济稳步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 根据历史实践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具有海东特色的发展路子, 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海东凭借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将为全省城市群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和广阔的发展腹地。以2013年这个起点作为里程碑, 接下来的三年是海东市发展提速、经济转型、实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是为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今后几年,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以及兰西经济区建设等战略将进一步深化。全国范围内, 整体将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东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速度也将迅速提高, 因此综合带动效应将逐步显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 青海省委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 继续全力以赴保增长, 坚定不移调结构, 持之以恒促改革。这些都为为海东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所以, 海东地区撤地建市对于自身建设、青海省以及国家战略发展来说具有必然性。撤地设市后, 根据海东市新的城市发展规划, 海东将继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将更加努力完善相应配套功能, 将更加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影响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会大幅提升。随着高铁建成、机场扩建和公路运输体系的完善, 海东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生产要素加速汇聚,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海东必将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开启新征程, 续写新辉煌。

参考文献

[1]《2013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河湟谷地:一座城市的诞生——海东撤地设市纪实青海日报2013年10月9日第1版.

[3]阳传春.撤地设市:海东的机遇[J].经济, 201315 (7) :160-163.

[4]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海东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青海日报2013年7月1日第5版.

青海海东 篇5

1 存在的问题

1.1 菜农对无公害蔬菜认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

一些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生产中单纯以病虫害防治为目的,盲目用药,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购买使用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未成为广大菜农及从事蔬菜生产活动者的自觉行为。

1.2 无公害蔬菜各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实施不同步

虽然近年来已建立了较完整的“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常用农药使用规则”等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确定了从品种选择到播种、收获、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标准,但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的很少。另外,土地的分散种植也加大了无公害蔬菜技术措施推广与实施的难度。

1.3 无公害蔬菜的管理与检测体系不完善

海东地区目前对蔬菜产品的检验、检测工作相对滞后,各县无公害蔬菜发展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农民和经销商不会因蔬菜农药超标而受较大影响,好菜卖不出好价、优质不优价。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对无公害蔬菜的销售管理还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目前,海东所辖县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产地认定等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认证的品种较少且单一;全区还没有绿色食品认证,市场销售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

1.4 对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查力度不够

农药的使用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控制污染、降低农药残留的重要环节。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是造成蔬菜污染的主要原因。海东辖区县偏远乡(镇)仍有个别农药经营店在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中高毒农药,查处力度不够。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监管体系

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提高蔬菜经营者和菜农的自觉认识,保障蔬菜质量安全[1,2]。目前,全区辖县已有5个县建立了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逐步形成网络,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同时农业部门形成分工负责制,以切实加强无公害蔬菜管理。

2.2 加快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及产地认定步伐

近年来,全区辖县已陆续申报了无公害蔬菜品种认证和产地认定,但规模较小,不能使广大农民自觉接受无公害蔬菜生产。因此,需加快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同时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业执法人员定期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测。

2.3 培育和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建立标准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的方式[3]进行生产、经营,促进周边区域的生产,便于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目前,全区辖县蔬菜生产仍处于简单的生产方式,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小,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不完善,无公害蔬菜产品竞争力较差。因此,需要政府参与,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培育和完善无公害蔬菜市场,开设无公害蔬菜专销部、店、点,实行商标标识管理,逐步树立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4]。

2.4 广泛宣传和引导,提高群众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切实加强乡(镇)、村农民无公害知识培训工作,使更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知识推广应用到实践中。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示范村、示范户,使蔬菜主产区每户有1名科技种菜明白人;同时让消费者认可无公害蔬菜,关注并乐于消费,从而加速海东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海忠.棚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Z1):126,138.

[2]林松.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今日科苑,2010(8):215.

[3]岳兴星.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J].蔬菜,2010(2):29-32.

上一篇:职能划转论文下一篇:保护气体